- 2021-06-02 发布 |
- 37.5 KB |
- 2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山西省太原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学业水平语文试题
山西省太原市2018-2019高二下学期学业水平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II卷两部分。第I卷,选择题,第II卷,非选择题。时间120分钟,满分100分。 第I卷(27分) 一、(每小题3分,共9分) 让国宝开口说话的新颖角度、适应网络传播的“微纪录”样式、贴近年轻人日常的“萌言萌语”、各路高科技齐上阵的视觉奇效……都是助力《如果国宝会说话》成功的要素。但真实记录,才是纪录片的生命,一切的创新和包装都是为“真实”服务的,如果 ,单纯地去追求视觉冲击、画面质感等表现元素而让内容失真,反而会 ,丢掉了纪录片的本位。 ( )。不可否认,该系列纪录片在视觉呈现上 ,但为了追求这种好看却让内容失了真,在镜头前用戏剧化的手段来演绎历史,其根本目的是迎合后现代文化中的消费主义。反观《如果国宝会说话》,观众虽然很容易被它每集不重样的表现风格和多元化的视觉效果所吸引,但真正抓住眼球的还是每集5分钟里真实生动的精华内容。 “一集5分钟,能打磨大半年。”这句话道出该片制作的关键在于 。第二季创作扩大了文物选取范围,更为全面地反映了战国至秦汉时期生产力的发展轨迹。另外,来自全国的50多家博物馆参与支持拍摄,使作品更加贴近学术前沿。而在制作层面,进一步采用新技术,呈现出精彩的动画演示。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本末倒置 削足适履 美轮美奂 如琢如磨 B. 舍本逐末 削足适履 光彩夺目 精雕细琢 C. 本末倒置 生搬硬套 光彩夺目 如琢如磨 D. 舍本逐末 生搬硬套 美轮美奂 精雕细琢 2.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在这一点上,前段时间“了不起”系列纪录片就存在争议 B. 在这一点上,前段时间的“了不起”系列纪录片就争议不断 C. 前段时间的“了不起”系列纪录片,在这一点上,就有争议 D. 前段时间的“了不起”系列纪录片,在这一点上,就争议不断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观众虽然很容易被它每集不重样的表现风格和多元化的视觉效果吸引,但真正抓住眼球的还是每集5分钟里真实生动的精华内容。 B. 观众虽然很容易被它每集不重样的表现风格和多元化的视觉效果所吸引,但真正抓住人心的还是每集5分钟里真实生动的精华内容。 C. 虽然观众很容易被它每集不重样的表现风格和多元化的视觉效果吸引,但真正抓住人心的还是每集5分钟里真实生动的精华内容。 D. 虽然观众很容易被它每集不重样的表现风格和多元化的视觉效果所吸引,但真正抓住眼球的还是每集5分钟里真实生动的精华内容。 【答案】1. B 2. A 3. 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 本末倒置:比喻把主要的和次要的、本质和非本质的关系弄颠倒了。舍本逐末:比喻做事不注意根本,而只抓细微末节。抛弃事物根本、主要的部分,而去追求枝节、次要的部分。比喻做事不抓住主要的问题,而专顾细枝末节。现多用于指轻重主次颠倒,不会明辨轻重缓急。联系后文内容“单纯地去追求视觉冲击、画面质感等表现元素而让内容失真”看,第一空上用“舍本逐末”更符合语境。 削足适履:因为鞋小脚大,就把脚削去一块来凑和鞋的大小。比喻不合理的牵就凑合或不顾具体条件,生搬硬套。生搬硬套:指不顾实际情况,机械地搬用别人的办法、经验。 联系前后文语境,特别是后文的“丢掉了纪录片的本位”看,横线上的词语应侧重不合理的牵就凑合,第二空上用“削足适履”更合语境。 美轮美奂:解释是原本多形容建筑物雄伟壮观、富丽堂皇。也用来形容雕刻或建筑艺术的精美效果。光彩夺目:形容色彩的美丽、鲜艳;也用来形容某些艺术作品和艺术形象的极高成就。横线上的词语是强调该系列纪录片在视觉上呈现出来的特点,第三空上应该用“光彩夺目”,用“美轮美奂”没有适用的对象。 如琢如磨:把玉加工成器物叫“琢”,把石头加工成器物叫“磨”。比喻互相商量研究,学习长处,纠正缺点。精雕细琢:意思是精雕细刻,比喻做事情精益求精。原文讲“一集5分钟,能打磨大半年”,可见,第四空上用“精雕细琢”来强调该片制作精益求精更合语境。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补写语句的基本能力。解答时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联系,整体把握,从文段中提炼出关键性词语、主要信息,根据具体的语境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联系括号所在的位置看,句子是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句子开头用“在这一点上”,能更好地照应前文,强调真实记录,才是纪录片的生命,一切的创新和包装都是为“真实”服务的。后面再讲“前段时间的‘了不起’系列纪录片……”表意更连贯。关于“存在争议”和“争议不断”,从前后文语境上看,原文并未突出“争议不断”的情况,只说“存在争议”即可。综合以上分析,A项表述更恰当。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做此类题目,要注意明确病句的类型,以及典型的错例,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句子,对照记忆中的错例,找到错误。划线句,有“观众”和“真正抓住眼球的”两个主语,表述语序不当,应该是“虽然观众……但真正……”。另外,“被……所……”不搭配,应去掉“所”;“抓住眼球”不搭配,应改为“抓住人心”。由此可见,A项、B项和D项均有错误,修改不正确。 故选C。 【点睛】高考对病句的类型明确界定为六种: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平时应把握考查要点并切实领会实质,有针对性地进行考点复习。辨析病句方法:1、语感审读法。调动语感,在审读的过程中,从感性上察觉语句的毛病,即按习惯的说法看是否别扭,如别扭,则注意分析比较,明辨原因。2、紧缩法。去掉句子的枝叶部分(定、状、补)紧缩出主干,看主干是否有毛病,如果主干无问题,再检查枝叶部分。3、造句类比法。仿照原句的结构造日常用的句子,经过比较,有无问题便清楚了。4、逻辑意义分析法。有的语病从语法上不好找毛病,就得从概念使用、判断、推理方面考虑是否得当,看语句的前后顺序、句间关系是否合适。 二、(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儒家关于国家的制度文明设计中,由《诗经》而衍生出的风雅精神是奠基性的,它构成了中国美学乃至中华民族精神中最受推崇的侧面。按照现代学科分类,诗被纳入文学,其价值仅被定性为审美愉悦;与此密切相关的风雅,则仅指文人士大夫所追慕的生活格调和情趣,这种定位,不仅使“文学”“诗学”之于传统中国的意义被狭隘化,而且使风雅之于中国传统制度文明建构的意义也变得逼仄了。那么。关于风雅,我们如何理解它的价值,并认识它的现代意义呢? 首先,奠基于诗教的风雅之教是一切人文教化的始基。孔子之所以将诗教排在“三教”首位,原因无非在于诗总是传达关于自然和人生的美好情愫,能够使人在受教育之初,就因感悟世界美好而兴发良善心志,进而使人性变得积极、健康、乐观。这种心志,是风雅赖以形成的心理基础,否则就极可能成为缺乏内在根据的假风雅或附庸风雅。 其次,孔子以“温柔敦厚”为风雅定调,并不意味着为人处世柔顺软弱,而恰恰是要由此彰显超越世俗价值的雄强和果敢。在儒家看来,以泰然心态面对方为真勇者和大丈夫。如公元前202年,刘邦率大军围困鲁国曲阜,面对行将降临的屠城灾难,“鲁中诸儒尚讲诵习礼,弦歌之音不绝”,这种对文明价值的无畏坚守,显然是一种大风雅和大勇敢。同时,儒家的温柔敦厚,也不是不讲原则,而是外圆内方,怨刺而不失善意,坚持原则而不伤大雅。 第三,在中华文明史上,风雅不仅关乎士人个体的精神养成,更关乎家国天下的风尚再造。在个体层面,风雅表现为士人文质一体、彬彬有礼的君子之风,即孔子所讲的“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在家族层面,它表现为对人文教养和知识文化学习的重视,古人所谓诗礼传家、耕读传家、“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无一不是将良好家风的养成作为家族延续的最重要的支撑力量。在国家层面,周公制礼作乐是中国数千年风雅传统的开端,此后的中国史就是对这一传统的不断追忆、回溯、复归和发扬。 需要指出的是,风雅在传统中国,虽然具有多元价值取向,但它归根结底奠基于中国人对美和艺术的崇尚。在一个以礼乐风雅为标识的国度,美和艺术因为对中国文明乃至国家建构的深度参与而显现出崇高性和神圣性。我们今天提倡的“美丽中国”建设,不仅应指自然界山川秀美,同时也应将人文礼乐风雅纳入其中。这种具有鲜明审美特质的立人、立国之道,在世界文明史中,成为中华民族独特而不可替代的优良传统。 (摘编自刘成纪《走向风雅》) 4.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由《诗经》衍生出的风雅精神是中国美学乃至中华民族精神中最受推崇的侧面之一。 B. 表现为君子之风的风雅赖以形成的心理基础是因感悟世界美好而兴发的良善心志。 C. 孔子关于诗礼传家、耕读传家的说法倡导的是士人文质一体、彬彬有礼的君子之风。 D. 孔子讲的“温柔敦厚”内含超越世俗价值的雄强果敢,外显为不失善意和不伤大雅。 5.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先介绍“风雅”的价值及现代人们对其狭隘化的定位,从而引出了问题。 B. 文章分析了风雅对于人文教化、人性修养、家国天下等三方面的价值和意义。 C. 文章综合运用了举例、引用论证等,分析由近及远、由表及里、由小到大。 D. 文章末尾指出了风雅的来源,提出了风雅对于“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意义。 6.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学、诗学对于传统中国,风雅对于中国传统的制度文明建构,均具有普遍意义。 B. 孔子将诗教排在了“三教”的首位,所以我们说风雅之教是一切人文教化的始基。 C. 风雅对士人个体的修养、家族的延续、国家的繁荣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D. 人文礼乐风雅是具有鲜明审美特质的立人、立国之道,是崇高而神圣的优良传统。 【答案】4. C 5. B 6. A 【解析】 【4题详解】 此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辨析,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选出“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要逐一看哪项不合文意。 C项,偷换主体,倡导是士人文质一体、彬彬有礼的君子之风,不是“孔子关于诗礼传家、耕读传家的说法”,而是孔子所讲的“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联系原文第四段内容可知。 故选C。 【5题详解】 此题考查的是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以及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虑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要逐一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什么关系,比对每一个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B项,概括失当,从第三段来看,“人性修养”应为“为人处世”;从第四段来看,“家国天下”之外还应有“士人个体的精神养成”,选项表述可改为“文章从风雅之于人文教化、为人处世、个人家国三方面的意义入手进行分析”。 故选B。 【6题详解】 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归纳、推断、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信息区间,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然后仔细分析。 A项,联系原文多处内容可知表述正确。 B项,强加因果,孔子将诗教排在了“三教”的首位,和“我们说风雅之教是一切人文教化的始基”不是因果关系; C项,无中生有,风雅对“国家的繁荣”的影响原文无据; D项,偷换概念,原文说“美和艺术”显现出崇高性和神圣性,没有说“人文礼乐风雅”也具有这样的性质。 故选A。 【点睛】这类题目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稳重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总之,考生要根据对原文内容的把握,充分理解内容和选项,认真细心地去对比分析,这样就能很好地作答这类试题。 三、(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7.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穷 ;走到尽头 B.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观:景象 C.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明:明亮 D. 有碑仆道,其文漫灭 文:碑文 8. 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浮图,梵语音译,也写作“浮屠”或“佛图”,本意是佛或佛教徒,这里指和尚。 B. 庐冢,“庐”是屋舍,“冢”是坟墓,古人在服丧期间,于父母或师长坟墓旁搭建的守护的屋舍。 C. 至和,是宋仁宗的庙号。 D. 某,古人作文起稿,写到自己的名字,往往只作“某”,或在“某”上冠姓,以后誊写时才把姓名写出。 9. 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是一篇游记,但重在借景生论,因事说理。记游内容是议论的基础。 B. 作者先托古人,说明今人若要有所得,也必须像古人一样去游览名山大川,探险揽胜。 C. “是余有叹焉”一句承上启下,由叙事而自然转入议论。 D. 第二段主要写后洞,着力突出其“窈然”,表达了“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心情。 10. 翻译下列句子 ①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答案】7. C 8. C 9. B 10. (1)我和四个人举着火把走进去,进去越深,前进越困难,而所见到的景象越奇妙。 (2)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这难道谁还能讥笑吗?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再本着“词不离句”的原则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活用现象,理解时,根据语境辨析正误。 选项C,明,解释为“明亮”不正确,在句中应该是活用为动词,译为“照明”。C项,符合题干要求。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多考查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官职和科举、姓名和称谓、宗法和礼俗、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考生平时要注重知识的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看清题干要求,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对选项进行辨析。 C项,至和,是宋仁宗的庙号,表述错误,“至和”应该是宋仁宗的年号。 故选C。 【9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筛选归纳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干要求,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做好理解分析,找出与原文不符合之处。 B项,曲解文意。作者先托古人,并非说明今人也应像古人一样去游览名山大川,而是要求现代文要像古人一样探究、思考得深入而且广泛。 故选B。 【10题详解】 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自己注意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 (1)余,我;以,目的连词,来;愈,更加;其见,所见到的景象。 (2)也,句中语气词,不翻译;其……乎,固定句式,难道……吗;孰,哪一个,谁。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文中重要句子的能力。翻译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留”,就是保留,保留一些不需要翻译的名词;“删”,就是删除,删除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补充省略的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灵活译出有关文字。翻译标准:信达雅。答好此题,要积累文言基础知识,要兼顾上下文分析把握关键词、注意特殊句式,并做到通畅表述。关键词,一般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活用字、多义词等,根据上下文语境,推敲断定解释即可。 参考译文: 褒禅山也称为华山。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上面的文字已被剥蚀、损坏近乎磨灭,只有从勉强能认得出的地方还可以辨识出“花山”的字样。如今将“华”读为“华实”的“华”,大概是读音上的错误。 由此向下的那个山洞平坦而空阔,有一股山泉从旁边涌出,在这里游览、题记的人很多,这就叫做“前洞”。经由山路向上五六里,有个洞穴,一派幽深的样子,进去便感到寒气逼人,探究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险的人也未能走到尽头——这是人们所说的“后洞”。我与四个人打着火把走进去,进去越深,前进越困难,而所见到的景象也就更加奇妙。有个懈怠而想退出的伙伴说:“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熄灭了。”于是,只好都跟他退出来。我们走进去的深度,比起那些喜欢游险的人来,大概还不足十分之一,然而看看左右的石壁,来此而题记的人已经很少了。洞内更深的地方,大概来到的游人就更少了。当决定从洞内退出时,我的体力还足够前进,火把还能够继续照明。我们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出的人,我也后悔跟他出来,而未能极尽游洞的乐趣。 对于这件事我有所感慨。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所得益,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危险而又远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少。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异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险阻、僻远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不是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虽然有了志气,也不盲从别人而停止,但是体力不足的,也不能到达。有了志气与体力,也不盲从别人、有所懈怠,但到了那幽深昏暗而使人感到模糊迷惑的地方却没有必要的物件来支持,也不能到达。可是,力量足以达到目的而未能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在自己来说也是有所悔恨的;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这难道谁还能讥笑吗?这就是我这次游山的收获。 我对于那座倒地的石碑,又感叹古代刻写的文献未能存留,后世讹传而无人弄清其真相的事,怎么能说得完呢?这就是学者不可不深入思考而谨慎地援用资料的缘故。 同游的四个人是:庐陵人萧君圭,字君玉;长乐人王回,字深甫;我的弟弟王安国,字平甫;王安上,字纯甫。 至和元年七月,临川人王安石记。 第II卷(73分) 四、(共17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好事近 陈亮 横玉叫清宵,帘外月侵残烛。人在画楼高处,倚阑干几曲。 穿云裂石韵悠扬,风细断还续。惊落小梅香粉,点一庭苔绿。 【注】(1)橫玉:笛子的代称。(2)小梅:古代笛子曲中有《梅花落》《大梅花》《小梅花》等。 1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此词上片重点描写对象为听笛、吹笛之人。上片四句,除第一句“横玉叫清宵”直接写笛声外,其余三句都与写人相关。 B. 帘外月侵残烛”,表面是写景,实从侧面描写清夜未眠的听笛之人 C. “人在画楼高处”两句,乃直接描写画楼高处的听笛之人凝神细听的样子。 D. 下片描写音乐形象,自然让人联想到了《琵琶行》《李凭箜篌引》。 12. 这首词的下片,描写音乐的手法精妙,请简要赏析。 【答案】11. C 12. ①“落小梅”既指曲调,亦指梅花因笛声所激而花粉飘落,具有艺术夸张效果。 ②“穿云裂石韵悠扬”,用夸张手法写笛声激越昂扬; ③“风细断还续”用比喻手法,化抽象的笛声为具体的细风,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音乐悠扬轻柔之美; ④“惊落小梅香粉,点一庭苔绿。”想像笛声惊落了梅蕊香粉,在绿苔上留下了点点痕迹。 【解析】 【11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及情感主旨的把握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要求,然后通读全诗,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结合题目和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歌的意象,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逐一确认正误,最终得出答案。 C项,曲解文意,直接描写“画楼高处的听笛之人”凝神细听的样子错误。从诗文内容看,描写的应该是“吹笛人”。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鉴赏古代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明确题干要求,再结合内容层次的安排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来分运用了何种手法,从表达内容、抒发情感等方面看表达效果。题干要求鉴赏词的下片描写音乐的手法的妙处,对“穿云裂石韵悠扬,风细断还续。惊落小梅香粉,点一庭苔绿。”这些语句进行分析。“穿云裂石韵悠扬”,“韵悠扬”写出笛声的悠扬,“穿云裂石”是突出笛声的高亢激越,用的是夸张手法。“风细断还续”,“断还续”,写的是笛声的悠扬轻柔,该句用的是比喻修辞,把笛声比作细风,化抽象的感受为具体的形象。“惊落小梅香粉,点一庭苔绿”,这句话也是写笛声,“惊落”,是写笛声惊落梅蕊香粉,“点”是写笛声在绿苔上留下的点点痕迹,用的是想像的手法,给人生动的画面感。另外,结合注释看,“小梅”:古代笛子曲中有《梅花落》《大梅花》《小梅花》等。“落小梅”既指曲调,亦指梅花因笛声所激而花粉飘落,具有艺术夸张效果。 13.请补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眼中的师生关系是这样的: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2)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篇中的“_______________”印证了这句话。 (3)《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表现自己壮志难酬,只好以酒祭月、寄托苦闷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2). 师不必贤于弟子 (3). 学不可以已 (4). 人生如梦 (5). 一尊还酹江月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的是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平时要重视理解积累,需要学生不仅要准确、熟练掌握名句名篇内容,还要对课文内容有一定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背诵,默写时注意字形相近的字和书写复杂的字的书写,特别要注意同音异形字的书写,根据音义确定字形,不丢字加字。(1)注意不要丢掉“是故”,其他句子,注意“于”“已”“尊”“酹”等关键字的写法。 【点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默写要注意字形,注意易错字、生僻字及语气词的写法,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不仅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又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了却因为书写错误而得不到该得的分数。 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象牙刀 吴晓 画匠的眼神越来越不行了,先前是他给徒弟的活儿开眼,现在是徒弟给他的活儿开眼。徒弟毕竟是徒弟,任他千叮万嘱,最传神的那几笔总是不尽人意。 画匠说,娃,你得练画呀。 徒弟说,师父,我想去打工。 画匠不说话了,闷着头拾掇他的塑刀。这是一套十八枚的象牙刀,像练武人的十八般兵器。 画匠小心翼翼地把这些“刀、枪、剑、戟、斧、钺、钩、叉”从牛皮包裹里取出来,一件一件摆在神台上,用棉布蘸着清水逐个慢慢地擦。擦干净了再用浸着香油的布头一点儿一点儿地给这些兵器上油。 这些兵器大小不等,形态各异。有大如尺子,刮泥用的平头刮刀;有像梳子一样给神胎刻发痕的齿刀;还有小如掏耳勺般的点锥;歪头的劈刀;三角头的刻刀,等等。画匠很耐心,一件一件像侍弄他的宝贝般,把这些武器都弄得清清爽爽。完事了,再净手,焚香,给他们这个行当的祖师爷磕个头,说些感激的话。最后,再一件件把这些兵器收入囊中。 这个活儿才算是交了。 交了活儿,兴儿跟着师父下山,一路上俩人都不语。山里空寂寂的,遍野的石头和冷风。兴儿踮脚往山那边看,山那边是城市,有车水马龙,有高楼大厦。兴儿决定了,他要去城里打工。 兴儿走后不久,那山就成了国家级风景区。上边要求,景区要有景区的样儿。于是,所有白石黛瓦的小庙都给拆了,统统换成了气势恢宏的飞檐大庙。拆庙时,画匠塑的神胎也被请了出去,委身在山罅隙里,任风吹雨淋。 再后来,大庙建成了,木雕替代了泥塑,画匠彻底失去了生计。 没了生计的画匠终日郁郁寡欢,有事没事就爱摆弄他那套象牙塑刀。一件件取出来,把玩一会儿,再一件件放回去。 闺女每每见了,就上前去劝慰,说,爹,把这东西收了吧,眼不见,心不烦。 画匠不语,抚摸着象牙刀,只是摇头,叹气。 搁了数日,山上逢庙会,画匠突然对闺女说,走,上山去。 闺女很高兴,爹多些日子没上山了,遂陪着,从山底逛到山顶,又从山顶逛到了山底。 闺女怕爹难过,指着那些檀香木雕说,真丑啊,白拉拉的脸,一点儿也不像个神的样儿。 画匠说,别哄爹了孩子,人家这活儿好着呢。说完,苦笑一下,说,走吧,去戏台子那卖玩意儿去。 闺女跟着画匠去戏台那,找个平坦的地方,摊块儿布,把带来的小玩意儿逐个摆好,等人来。 画匠趁此间隙把泥塑包打开,取出块河泥,开始塑下一个小玩意儿。玩意儿塑出大样,他停下,去包里取刀具。手指刚一触到象牙刀,心里就咯噔了一下,这滑溜,这润贴,可是经了几辈人的手了,心里就有些酸楚,心想着,师父,我说啥得给您传下去呀。 半个小时过去了,一个小时过去了,摊前冷清,连个询价的也没有。闺女有些不耐烦,说,收了吧,爹。 画匠说,不急,再等等。 刹戏了,人潮汹涌着往山下去。闺女又说,收了吧,爹。 画匠说,不急,再等等。 终于,有个小伙子带着个衣着光鲜的男子往这边来了。闺女兴奋地拍拍画匠,说,来了来了。画匠不抬头,只管忙手里的活儿。 那男子走过来,蹲下身去摆弄那些小玩意儿。边摆弄边问那小伙子,这些哪吒悟空啥的,咱家不是有塑钢的吗?小伙子不理睬他,弓着腰,痴痴地看画匠手里活儿。 那人见小伙子不理他,又回过身来问画匠的闺女,这堆小玩意多少钱? 闺女说,一千。 那人说,啥啥?一千?就这堆泥巴? 画匠生气了,冲他摆摆手说,你走!你走!我不卖给你。 小伙子急了,直冲那人跺脚。边跺边嚷,你干吗呢爸爸?这是艺术,不是泥巴。 画匠闻听,这才抬起头,问那小伙子,你是做什么的,孩子? 小伙子乐了,说,咱爷俩是同行啊,我,美院的泥塑生。 画匠笑。侧头去看那男子,那男子正从钱包里往外数钱,唰唰,唰唰,足足数了几十张。数完了,恭敬地递给画匠,说,我儿子喜欢,我全买了。 画匠伸手把钱挡了回去。 闺女糊涂了,问,爹你想干吗呢? 画匠不语,从包里取出那套象牙刀,笑吟吟地,放在了小伙子手里。 (选自《百花园》,有删改) 1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运用了肖像、心理和动作等描写来刻画人物,通过人物的塑造和曲折的叙述提出了传统文化如何传承的命题。 B. 小说运用了对比手法,徒弟放弃学习泥塑手艺的选择与小伙子对泥塑的痴迷形成对比,体现了人们对传统手工艺的价值认识的差别。 C. 结尾处,画匠笑吟吟地把象牙刀赠送给小伙子,这样的情节安排显得真实可信,寄寓了作者对传统手工艺传承的美好期待。 D. 从小说开头对徒弟的千叮万嘱到结尾不卖泥塑反送刀的做法,一个传统、质朴、钟情于手工艺的画匠形象跃然纸上。 15. 本文情节一波三折,请指出主要的波折。 16. 请结合文本赏析题目“象牙刀”的妙处。 【答案】14. A 15. (1)波折一:画匠年老,满心希望徒弟精益求精,但徒弟决心放弃这个手艺,这令画匠很失望。 (2)波折二:好不容易盼来个顾客,可这个父亲却用金钱来询问“这堆泥巴”的价值,这个波折让画家很不舒服。 (3)波折三:在画匠生气决定不卖的情况下,小伙子的身份和对泥塑的痴迷,使画匠看到了希望,画匠将象牙刀赠送给小伙子。 16. (1)象牙刀”能够引起读者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 (2)“象牙刀”作为一个重要的线索贯穿全文,它串联出了一系列的人和事。 (3)揭示了对传统手工艺的价值及其传承需要重新认识的主题。 (4)形态各异、功能齐全、历经传承的“象牙刀”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能激起人们对传统手工艺的重视。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主要涉及艺术手法、内容情感等。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结构,然后根据议论抒情的语句明确主旨,关注手法。要求选“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逐一对选项进行分析。 选项A,运用了“肖像”表述有误。从文中看,并没有“肖像”手法的运用。 故选A。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小说情节结构的分析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先把握情节发展的脉络,即理清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再对其进行概括,突出其一波三折、曲折动人的特征。文章开头,画匠年老,满心希望徒弟精益求精,但徒弟决心放弃这个手艺,令画匠和失望。这个转折显现了传统手艺面临衰败和后继乏人的窘境,与结尾送刀形成对比,这是第一个波折。从后面情节看,“半个小时过去了,一个小时过去了,摊前冷清,连个询价的也没有”,画匠坚持再等等,情节有了悬念。好不容易盼来个顾客,这个父亲却用金钱来询问“这堆泥巴”的价值,这个波折让画家很不舒服。这显现了传统手工艺价值无法得到公正认识的现实,为结尾的心满意足蓄势,暗扣主题,这是第二个波折。文章最后,在画匠生气决定不卖的情况下,小伙子的身份和对泥塑的痴迷,又让画匠看到了希望,画匠将象牙刀赠送给小伙子。这个结尾显示了传统手工艺得以传承的主题,是第三个波折。将情节结构内容逐一概括作答即可。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标题内涵的探究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关注标题本身的内容和艺术特点,在理解题目本意的基础上还要关注标题与文本的联系,如情节、人物、主旨、环境等,要特别关注在表面含义之外是否有表层义、深层义、象征意或比喻义等。题目中的“象牙刀”是一个物象,洁白、优雅、贵重的“象牙刀”,首先能够引起读者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小说情节围绕“象牙刀”展开,用“象牙刀”串联出一系列的人和事,“象牙刀”贯穿了全文,是全文的线索。此外,从文中看,“象牙刀”形态各异、功能齐全、历经传承,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与“象牙刀”有关的情节,能揭示对传统手工艺的价值及其传承需要重新认识的主题,激起人们对传统工艺的重视。 六、(共5分) 17.下面是盘山公路下坡处一块汽车指示牌上的指示语,用语不大简明。请根据特定场合的用语要求,将原句压缩(包括标点符号至多6个字)。 原文:前面下坡,坡陡弯急。为了你和你的家人,请减速慢行。 【答案】(示例一)坡陡,慢行!(示例二)坡陡,减速! 【解析】 【详解】此题考核压缩语段的能力,压缩语段有拟写新闻标题(或一句话新闻)、提取关键词、概括并评价材料的内容、下定义等几种类型。概括材料的内容要区分材料的文体特征,注意有新闻类、叙述类、说明类、议论类和寓言类,新闻类注意提取新闻的要素时间、地点、事件、原因、结果,然后根据材料的性质确定重点,重点注意新闻中的导语;叙述类注意事件的过程;说明类注意提取物件的组成、作用,议论类注意提取论点,寓言类注意虚构的内容对应的生活中的真实现象。此题要求提炼警示语,注意交代道路的特征,然后提醒注意即可。 18.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许多文化景点或文学意象,常常会引发我们的情思。请从下列词语中选择一个为开头,仿造例句写一段话,要求: (1)体现景点或意象特征; (2)句式一致; (3)运用拟人和反问的修辞手法。 康桥、边城、雨巷、蜀道 例句:赤壁,你雄奇伟岸,你的大气磅礴,你的壮丽多姿,不正好激荡起我心中的豪情吗? 【答案】康桥,你的明净艳丽,你的温婉灵动,你的宁静神秘,不正好唤醒了我生命的觉悟吗?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仿写类的语言表达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先明确要求,对所仿照的例题从内容、句式、修辞、衔接特点上进行分析。例句中,“赤壁”是文化景点,“你的雄奇伟岸,你的大气磅礴,你的壮丽多姿”是“赤壁”的特征,用的是排比修辞,都用第二人称的方式表意,含有拟人修辞,结构特征是偏正短语,后面“不正好激荡起我心中的豪情吗?”是反问句式。弄清了例句形式,再看“康桥、边城、雨巷、蜀道”这些文化景点哪一个更为熟悉,找出其代表性特征。比如,康桥的明净艳丽、温婉灵动、宁静神秘,可以唤醒我生命的觉悟;比如,边城的绿水青山、天籁绝唱、淳朴自然,可以勾起朦胧的感情;比如,雨巷的悠长寂寥、幽深迷蒙、阴暗冷清,可以点燃追慕的渴望;再比如,蜀道的天梯石栈、畏途巉岩、峥嵘崔嵬,可以激发凌云的壮志。将以上理解写成句子,按题干要求完成即可。 七、(40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微信、支付宝、滴滴打车等的出现,使电信业、银行业、出租车行业等面临挑战,许多曾经稳定的职业已经消失或行将消失。 材料二:大数据、人工智能时代,催生了许多新兴行业,出现了大量诸如数据分析师、色彩搭配师、公共营养师等新职业。 材料三:一部电视纪录片的热播,使“章丘铁锅”意外走红。铁锅锻造这一老行当迅速得到人们的追捧,传统工艺重新焕发生机。 在新时代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个人应该有着怎样的思考和选择?作为即将升入高三的学生,请你以“时代与职业生涯规划”为主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发言稿,准备在班会上发言,表达你的思考和看法。 【答案】【例文】 立足自身,顺时代大潮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古人有言,事异则备变,面对着当下高速发展的时代进程,如何处理好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与时代发展的关系,是每一位准高三毕业生不可逃避的问题。 时代风云本是一条浩浩荡荡前进的大河,从未停歇,近年来,随着微信、支付宝、滴滴打车等新兴产业的出现,给人们带来便捷的同时,也为许多从前的吃香稳定的工作带来棒喝一击。但我们不能因噎废食,要看到此种新生预淘汰间的合理性。立足自身,顺时代大潮,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亦是不可扭转的趋势。 无论是阿尔法狗秒杀大众围棋高手,还是沙特阿拉伯机器人公民“索菲娅”引起的“恐怖谷效应”,都是在世界范围内对机器智能、科技发展的恐慌。但在我看来,如今的大数据、智能时代是挑战,更是机遇。一系列新职业应运而生,不仅种类多样,且分工更为细化。如果说文艺复兴将关注点转向为人,那么智能时代则有助于将人的关注提升至更高的品质追求上。对我们高三学生而言,可供选择的专业领域更加多元。所以一些传统工种面临淘汰,但那大多是重复性、规律性、可模仿性的工作,相对应的,我们的职业生涯规划更加精细化、技能化,为生活增添了更多的斑斓色彩。 把目光收回国内,也会发现许多值得注意的职业闪光点。老行当“铁锅锻造”因纪录片重回人们视野,手艺人藤椅编制技术再博取众人眼球,更有街角巷道的民间风味制作重赢人们青睐……世界文化相互激荡的今日,中国的传统工艺并未因为时代久远而“色老珠黄”,反因“历史悠久”更具人文底蕴。 史铁生有言,生命的挫折须臾常在,挑战却不可或缺。纵使风云激荡、波云诡谲,纵然时代竞争与社会焦虑与之而来,作为21世纪的新青年,提升自身技能应对挑战,始终是不渝真理,我们要关注老祖宗的传统工艺,并联系考虑自身实际,来做出合适自己且有益社会的职业规划。时代大潮川流不息,发展道路四通八达,顺时代潮流,不忘老传统,接受了解新职业,包容开放,取精去芜,创新发展,行稳致远,愿你我前程万里,成为国家栋梁。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先学会认真审题,分析材料,在充分理解材料的基础上,选择好立意角度,完成写作。三则材料从三个方面列举了在大时代巨变的背景下,不同行业和职业的兴衰情况,是真实的案例,需要考生从中提炼和归纳相关论题,并能够发现材料中所隐含的矛盾加以思辨。材料一主要叙述的是旧职业面临挑战,材料二主要叙述的是新职业兴起,材料三主要叙述的是老行当也能流行。结合三则材料,不难发现,材料围绕的核心话题是“职业”,背景是“时代的变化”,矛盾的焦点是“如何看待新职业和旧职业”。三则材料既相对独立,又互相关联,写作时可以从单则材料出发,也可以两两结合,或者将三则材料进行综合。注意根据材料内涵,以即将升入高三的学生为写作主体,写一篇班会发言稿,以“时代与职业生涯规划”为主题,不少于800字,表达出个人在新时代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应该有着怎样的思考和选择,要以“时代与职业生涯规划”为主题,写作的重点和切入点是“规划”二字,首先要弄清楚“规划”的内涵,在此基础上再把握规划的对象,谁来规划和为什么要规划。主要是为什么要规划,而不是怎么去规划,规划是思考与设计、权衡与选择,需要具备科学性和前瞻性的眼光,因而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条件和因素,比如个人的兴趣、特长、性格、愿望和抱负等,家庭、社会和国家的需要等。所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需要全方位,理性的思考。 参考立意: (1)将对立的两面合二为一,在关注新兴行业的同时,不能任由传统老行当自生自灭,要用科技点亮传统行业,让老传统焕发出新的光彩。 (2)选择新行业,心怀老传统。无论时代如何发展,人类最古老、最传统的行业,莫过于对人类心底真善美的需求。 (3)拥抱新时代,面向未来规划职业,避免成为时代发展炮灰。 (4)坚持老传统,价值永流传。老行业淡出人们的视线,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消亡,很多老传统只是从生活必需变成了文化审美。 可用素材: 1、创新求异,勇于改变,跟上时代发展的快节奏,作为中国人,我们格外清楚墨守成规、因循守旧的弊病。闭关锁国的惨痛教训,时刻警醒着我们“原地踏步就是退步”的通俗道理,作为人民出版社前身的商务印书馆,就是顺应时代潮流,敢于创新发展的典型范例,从最初只印出、不出书的小商务所,发展为今日的行业巨头,期间还遭遇敌军四次炮轰,它的成功不仅是创新驱动带来的发展生机,更重要的是,坚持为国民提供思考力的不变信念,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在当下时代的繁华多样中,创新的是形式与方法,不变的是初心与本质,求同存异,不妄自菲薄,不全盘否定传统行业应当是在新时代新产业环境下需要我们始终牢记的。 2、只有创新,才能前进。正如贝弗里奇所说,只有创新才能推动历史前进。纽可门发明了抽水式汽轮机,瓦特研究了纽可门的发明,但没有沿着他的这条路往下走,发明了热蒸汽机。狄塞尔研究了瓦特的外燃机原理,也没有沿着瓦特的思路研究下去,而发明了内燃柴油机,。因此说,只有创新才有发明,只有创新才能前进。 3、纪伯伦曾有言:“别因行得太远,忘了我们为何出发。”面对新时代的物质世界丰盈,不应忘记父辈荜路蓝缕时的一步一个脚印的踏实肯苦干。精神世界繁华,不应忘记孔明教导后嗣“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谨言慎行。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新时代,更是思想者的时代,唯有将个人的职业规划和国家、民族发展结合起来,我们才能走向充满可能的诗与远方。 层次分析:本文作为一篇发言稿,写作时注意了文体格式。开篇从材料出发,开笔先界定了所谓“职业生涯规划”中的“规划”二字,然后提出具体要讨论的问题:在时代瞬息万变的情况下,需要立足自身,顺时代大潮。之后运用事例和事理,进一步进行了论证分析。结尾部分,引用史铁生的话做了鼓励,再次强调了观点,也体现了班会发言的场景特点,具有鼓动性和感染力。 【点睛】材料作文,材料是命题者提供的,读懂材料是写好作文的关键,一般来说,材料的文字表面并不难懂,问题在于是否能够准确地分析出材料所表达的深刻道理,继而确定自己对这个道理的正确态度。对材料的理解是多元的,因而构思立意也是多样的。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