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2 发布 |
- 37.5 KB |
- 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中物理竞赛模拟试题及答案
高中物理竞赛模拟试题及答案 1.图一( a)所示,质量相等的两木块 A、 B 用一轻弹簧相连接,竖直于水平面上处于 平衡状态。一力 F 竖直向上作用于 A,使 A 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图一( b)中的( A )、 ( B)、( C)、( D)分别用来表示力 F 从开始作用,到 B 将离开地面期间,力 F 和 A 的 位移 x 之间的关系图,其中正确的是( ) 2 .图五所示,质量为 m 的小球悬挂在质量为 M的半圆形光滑轨道的顶端,台秤 的示数为( M+m) g。忽略台秤秤量时的延迟因素,则从烧断悬线开始,到小 球滚到半圆形光滑轨道底部这段时间内,台秤的示数为( ) ( A)一直小于( M +m)g ( B)一直大于( M+m) g ( C)先小于( M+ m)g 后大于( M +m)g ( D)先大于( M+ m) g 后小于( M+ m)g 3.图十所示,半径为 R、内径均匀的圆形弯管水平放置,小球在管内以足够大 的初速度 v0 做圆周运动,小球与管壁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设小球从 A 到 B 和 从 B 到 A 的连续一周内,摩擦力对小球做功的大小分别为 W1 和 W2,在一周内 摩擦力所做总功在大小为 W3,则下列关系式中正确的是 ( ) ( A) W1>W2 ( B)W1=W2 ( C)W3=0 (D)W3=W1+ W2 4.如右图所示,在足够大的光滑水平面上放有两个质量相等的物块,其中,物块 A 连接一个轻弹簧并处 于静止状态,物块 B 以初速度 v0 向着物块 A 运动,当物块 B 与物 块 A 上的弹簧发生相互作用时,两物块保持在一条直线上运动。若 分别用实线和虚线表示物块 B 和物块 A 的 v—t 图像, 则两物块在相 互作用过程中,正确的 v—t 图像是( ) 5.如图所示, 木块 M 可以分别从固定斜面的顶端 沿左边或右边由静止开始滑下, 且滑到 A 点或 B 点停下。 假定木块 M 和斜面及水平面间有相同的动摩擦因数, 斜 B v0 A B O A v0 图十 A B 图一( a)F ( A ) F ( B) F ( C) F ( D) v0 v0 v0 v 0 O x O x O x O x 图一( b) m M 图五 v (A) v (B) v (C) v (D) v0 v0 v0 v0 O t O t O t O t M A O 面与平面平缓连接,则( ) ( A)距离 OA 等于 OB, ( B)距离 OA 大于 OB, ( C)距离 OA 小于 OB, ( D)无法做出明确的判断。 6..如图所示, 有一根长为 L,质量为 M 的均匀链条静止在光滑 水平桌面上,其长度的 1/5 悬于桌边外,如果在链条的 A 端施加一个 拉力使悬着的部分以 0.1 g(g 为重力加速度)的加速度拉回桌面。设 拉动过程中链条与桌边始终保持接触,则拉力最少需做功( ) ( A) MLg /50, ( B)MLg /10, ( C)MLg /250, ( D) MLg/25。 7..如图甲所示, 物体 A 以初速度 v0 从水平光滑的平台上水平地滑到上表面粗糙的小车 B 上, 图乙 为物体与小车的 v— t 图像。若不计小车与水平地面的摩擦,使用上述信息,可以求出的物理量有( ) ( A)小车上表面的长度, ( B)物体与小车的质量比, ( C)物体与小车间的动摩擦因数, ( D)小车获得的动能。 8、如图所示,排球场两底线之间长为 L,网高为 H,若运动员在离底线 L/4 处跳起,把球向正对方 水平击出,恰好能过网并落在对方底线上,若不计空气阻力,则运动员 击球时的高度为______,球击出时的速度为______。 9.老鼠离开洞穴后沿直线运动。 若测得它距洞穴口不同距离 s 时的速度大小如下表所示。 由表中数据可以 推知, 老鼠的运动速度 v 与它距洞穴口距离 s 的关系为 ____________。老鼠从距洞穴口 1 m 处运动到距洞 穴口 2 m 处所用的时间为 ____________s。 10.大型火车站有列车编组用的驼峰,将需要编 组的车厢用火车头推到驼峰顶上,再让它沿斜坡 下滑, 到坡底时利用道岔组把它引导到指定的轨道上和其他车厢撞接,实现编组。 图十七所示, A 车厢从 左侧被推上驼顶后,由于惯性会继续向前运动,然后,沿斜坡下滑与静止在道岔上的 B 车厢撞接且撞接 后两车厢不再分开。若两节车厢的质量均为 m,车厢长度都忽略不计,车轮与铁轨的动 摩擦因数均为 ,斜坡高为 h,道岔距坡底的 距离为 s1,两车厢撞接后共同滑行的最短距 离为 s2。试根据上述设计要求,推导出驼峰 斜坡倾角 应满足的关系式。 A v0 v v0 B v1 0 t1 t 甲 乙 s(m) 0.5 1.0 1.5 2.0 2.5 3.0 v( m/s) 4.0 2.0 1.33 1.0 0.8 0.67 H L A v A B h s1 s2 图十七 A 11.图示是建筑工地常用的一种 “深穴打夯机” 。工作时, 电动机带动两个紧压夯杆的滚轮匀速转动将夯从 深为 h 的坑中提上来,当两个滚轮彼此分开时,夯杆被释放,最后夯在自身重力作用下,落回深坑,夯 实坑底。然后,两个滚轮再次压紧,夯杆再次被提上来,如此周而复始工作。已知两个滚轮边缘线速度 v 恒为 4 m/s,每个滚轮对夯杆的正压力 FN 为 2 104 N,滚轮与夯杆间的动摩擦因数 为 0.3,夯杆质量 m 为 1 103 kg,坑深 h 为 6.4 m 。假定在打夯的过程中坑的深度变化不大,且夯杆底端升到坑口时,速度正好 为零,取 g=10 m/s2,求: (1)每个打夯周期中,电动机对夯杆所做的功, ( 2)每个打夯周期中,滚轮与夯杆间的摩擦热量, ( 3)打夯周期。 12.如图所示, 倾角为 的斜面底端固定一个垂直斜面的弹性挡板 P, 假设斜面表面有一层特殊绒毛可以使物块 A 在沿斜面上升过程中不 受摩擦力,而在沿斜面下滑过程中受到摩擦力作用。现使物块 A 从 挡板处以 v0= 2 m/s 的初速度出发,沿斜面向上运动,经过 1 s 到达 最高点,然后下滑,经过 2 s又回到挡板处。假设物块与挡板碰后以原速率反弹(取 g=10 m/s2)。试求 物块从出发到最后停止运动所经历的总时间和总路程。 13.当物体从高空下落时, 空气对 物体的阻力会随物体的速度增大而增 大,因此,物体下落一段距离后将会 匀速下落, 这个速度被称为收尾速度。 研究发现,在相同环境条件下,球形 物体的收尾速度仅与球半径及质量有 关。下表是某次研究的实验数据: ( 1)试根据表中数据,求出 B、C 两球达到收尾速度时,所受的空气阻力比, ( 2)试根据表中数据,归纳出球形物体所受的空气阻力 f 与球的速度 v 及球的半径 r 的关系式(写 小球 A B C D E 小球半径 r( 10- 3m) 0.5 0.5 1.5 2.0 2.5 小球质量 m( 10- 6kg) 2 5 45 40 100 小球收尾速度 v(m/s) 16 40 40 20 32 P v0 A 滚轮 夯杆 地面 h 深坑 出表达式及比例系数) 。 ( 3)将 C、D 两小球用轻绳连接,若它们在下落时所受空气阻力与单独下落时的规律相同,让它 们同时从足够高处下落,试求出它们的收尾速度,并判断它们的落地顺序。 1.A 2.C 3.AD 4.D 5.A 6.D 7.BC 8. 9H 8 , L gH 2H 9.v= 2 s , 0.75, 10.设 A 车厢下滑时初速度为 v0,A 车厢滑到坡底时与 B 车厢碰撞前速度为 v,碰撞后两车共同速度为 v1。则 1 2 mv2=mgh+1 2 mv0 2― mgl cos ― mgs1= 1 2 mv0 2+mgh(1― cot )― mgs1, mv=( m+m)v1,v1=1 2 v, 碰撞后 v1 2= 2as2,a= F/m= g,可解得: cot = 2gh―8 gs2+ v0 2―2 gs1 2 gh 2gh― 8 gs2― 2 gs1 2 gh 11.(1)f1=2 N= 1.2 104 N , f 1= mg=1.0 104 N , f1-mg=ma1,a1=2 m/s2,t1= v0 a =2 s,h1=1 2 a1t1 2= 4 m,h=h1+v0t 2+v0 2/2g,t2=0.4 s,h2=v0t2= 1.6 m, W1= f1h1= 4.8 104 J,W2= f2h2= 1.6 104 J,所以 W=W1+W2= 6.4 104 J, ( 2)W’=f1 h1= 4.8 104 J, ( 3)t3= v0 g =0.4 s, h=1 2 gt4 2, t4=1.13 s,T=t1+ t 2+t3+t 4=3.93 s。 12.a1= v0 t 1 = 2 m/s2,s1= 1 2 a1t 1 2=1 m,s1= 1 2 a1’t 1’2,a1’=0.5 m/s2,由 v2=2as 得 s2=0.25 m,由 s= 1 2 at2 得 t2=0.5 s,t 2’= 1 s,由等比数列得: s 总 = 2s1 1-0.25 = 8 3 m,t 总 = t1+ t 1’ 1-0.5 =6 s。 13.(1)达到收尾速度时 f= mg,所以 fB;fC= 1;9, ( 2)由 A、 B 得: f v,由 B、 C 得: f r 2,所以 f=kvr 2,代入一组数据得: k=5,所以 f=5vr2, ( 3)( mC+ mD) g= kv(r C 2+ rD 2),所以 v= (mC+mD )g k(r C 2+ r D 2) = ( 45+40) 10- 5 5( 1.52+ 22) 10- 6 m/s= 27.2 m/s, fD= 5 27.2 ( 2 10- 3)2=5.44 10- 4 N,fC=5 27.2 (1.5 10- 3)2= 3.06 10- 4 N,如果单独运动, C 将加速而 D 将减速,所以 C 先到地。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