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1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物理】2018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牛顿运动定律学案
教学设计:高三物理(牛顿运动定律) 前言: 高考复习第二轮思想指导: 1高中物理力电知识体系的要求。 ] 高中物理力学知识以物理运动为核心。研究物体运动过程中力和运动的关系;研究物体运动过程中功和能的关系;研究物体运动过程中冲量和动量的关系。 2高考试题特点的要求。 高中阶段试题对不同运动形式考察的侧重点有所不同,高考试题也具有相同的特点。 从牛顿运动定律角度分析各运动形式题目特点。 平衡态 合力为零。受力分析 力的合成分解 应用平行四边形结合数学分析力的关系 匀变速直线运动 F恒=ma恒。受力分析 力的合成分解 应用牛二律结合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解题 非匀变速直线运动 F变=ma变。受力分析 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加速度的变化 根据力和速度的方向判断速度大小的变化。 不能应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定量解题。 变力作用 牛顿第二定律是瞬时表达式 匀变速曲线运动 F恒=ma恒. 运动的合成和分解是考察重点,恒力作用下的曲线运动都需分解为两个方向的直线运动,而后应用牛顿运动定律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解题。 非匀变速曲线运动 Fn=man。以圆周运动为代表,高考要求径向的牛顿第二定律结合圆周运动的规律解决问题。 变力作用,牛顿第二定律是瞬时值表达式。 平衡态 匀变速直线运动 非匀变速直线运动 匀变速曲线运动 非匀变速曲线运动 无论在何种力的作用下,从力和运动关系的角度分析各种形式运动的考察重点相对固定的,而不同形式的运动考察的重点又有所区别。无论何种力作用下同一形式运动的解题思维过程是相对固定的,因此按照运动的形式分专题复习是有意义的。 根据运动形式、题目条件和规律的特点选择解题的方法。 3解题思维过程的需要。 判断运动性质 选择对象 运动分析 受力分析 审题 [ ] 列式解题 动作:画受力、运动过程图 分析运动性质 想:据力和运动的关系 运动 力 综合以上三点的分析,专题的设置应以运动性质为分类的主要线索,同时将规律和模型与各运动形式相结合。这样做既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思维过程,又将力电部分的知识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呈现在学生的脑海中。 所以,专题的设置如下: 1、 力学三大规律专题 2、 平衡态问题 3、 匀变速直线运动专题 (包括在电场力磁场力作用下的匀变速直线运动) 4、 非匀变速直线运动专题(包括电磁感应现象中的切割问题) 5、 匀变速曲线运动专题 (以重力场和电场中的平抛、类平抛问题为主) 6、 非匀变速曲线运动专题(以重力场和磁场中的圆周运动为主) 7、 图像专题 8、 建模专题 高三物理第二轮复习三大规律专题(一):牛顿运动定律 教学目标:较深刻的体会牛顿运动定律的内涵,学生会应用牛顿运动定律和力的基本概念分析受力,会应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运动性质,会正确选择解决问题的规律和方法。学生形成解决力和运动问题的一般思维过程。 任务分析: 1、本节内容属规律的应用(高级规则学习) 2、起点能力:学生对知道惯性、牛顿三定律的内容、运动学基本概念,具备应用定律解决问题的初步能力。 3、学习条件:高级规则的学习方式有接受、问题解决两种方式。对于惯性、力和运动的关系采取接受式的学习方式,教师深刻剖析定律的内涵。之后采取问题解决学习方式,举例讲解与问题解决相结合。 4、终点能力:体会牛顿定律的内涵,将惯性等概念与实际问题结合,运用惯性等概念指导具体问题的分析,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这一核心的物理思想。学生形成解决力与运动问题的一般思维过程:受力、运动分析,判断运动的特征,依据运动的特点和规律内涵选择解决问题的规律方法,列式解题。学生会应用牛顿运动定律和力的基本概念分析受力,会应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运动性质,会选择规律方法。 教学重点:牛顿第一、第二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难点:力和运动关系的体会和应用。 教学过程: 一、牛顿第一定律 1、重要性:对牛顿第一定律的深入理解是掌握“力和运动”这一高中物理核心思想的基础。 2、内容: 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3、关于这个定律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和认识. (1)定律的前一句话揭示了物体所具有的一个重要属性,即“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而所说的物体,在空间上是指所有的任何一个物体.在时间上,是指每个物体总是具有这种属性.即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存在没有这种属性的物体.这种“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叫惯性.一句话,牛顿第一定律指出了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 (2)定律的后一句话“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这实际上是给力下的定义,即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力并不是产生和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3)牛顿第一定律指出了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的运动规律.实际上,不受外力作用的物体是不存在的.物体所受到的几个力的合力为零时,其效果就跟不受外力相同,这时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 4、对“惯性、牛顿第一定律”的深刻理解和应用。 1)速度不能突变 由于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即保持原来的速度,所以当外力作用使物体速度改变时,速度是从原来的速度 变化,速度不能突变不能任意变化而要遵循一定的规律。 2)物体的状态由外力和速度共同决定 由于惯性物体要保持原来的速度。当有外力作用时,外力要改变物体的速度,物体仍要保持原来的速度,物体内在的这种性质和外力就共同决定物体的运动状态。 阅读: 当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时,物体的运动状态将发生变化,它同样具有惯性,这时物体的惯性表现为物体内在的抵抗能力,受外力作用的物体作变速运动,物体的速度每时每刻都要发生变化,但不管任何时刻,物体都表现出要维持其即时速度不变的性质,由于外力的作用,物体欲要保持其即时速度的“愿望”被打破,使物体的速度不断地发生变化。如果某一时刻外力突然撤销,物体立即就会维持该时刻的即时速度,尔后物体就以这个速度一直运动下去。这充分说明作变速运动的物体仍具有维持其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思考:物体在什么情况下做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做加速运动、做减速运动的条件,总结力和速度的关系是什么? 二、牛顿第二定律 1.定律的表述 物体的加速度跟所受的外力的合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力的方向相同,既F=ma (其中的F和m、a必须相对应)特别要注意表述的第三句话。因为力和加速度都是矢量,它们的关系除了数量大小的关系外,还有方向之间的关系。明确力和加速度方向,也是正确列出方程的重要环节。 若F为物体受的合外力,那么a表示物体的实际加速度;若F为物体受的某一个方向上的所有力的合力,那么a表示物体在该方向上的分加速度;若F为物体受的若干力中的某一个力,那么a仅表示该力产生的加速度,不是物体的实际加速度。 2.牛顿第二定律确立了力和运动的关系 牛顿第一定律明确了力和运动的定性关系,牛顿第二定律明确了物体的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之间的定量关系。联系物体的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的桥梁或纽带就是加速度。 3.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的步骤 ①明确研究对象。以某一个物体为对象。 ②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系统内力,总是成对出现并且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其矢量和必为零,所以最后得到的是该质点所受的所有外力之和,即合外力F。同时还应该分析研究对象的运动情况(包括速度、加速度),并画出受力分析和运动过程图。 若研究对象在不共线的两个力作用下做加速运动,一般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解题;若研究对象在不共线的三个以上的力作用下做加速运动,一般用正交分解法解题(注意灵活选取坐标轴的方向,既可以分解力,也可以分解加速度)。 当研究对象在研究过程的不同阶段受力情况有变化时,那就必须分阶段进行受力分析,分阶段列方程求解。 解题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只要严格按照以上步骤解题,同时认真画出受力分析图,标出运动情况,那么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③列式解题,结合运动学公式和方法。 4.牛顿第二定律的典型应用 1)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应用牛顿定律解题时,应根据合外力的不同需分段解题。在解决连接体问题时还注重注意研究对象的选择。 2)在变加速直线运动中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加速度的变化,应用力和运动的关系分析速度的变化。 3) 牛顿第二定律在圆周运动中的应用 在圆周运动中只要求半径方向应用牛顿第二定律,体现为合外力产生向心加速度。同时会判断切线方向的力如何改变速度大小。比如 ,万有引力充当向心力的天体运动问题,磁场中洛伦兹力充当向心力的圆周运功,都重点考察了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 三、典型例题 速度不能突变,物体的状态和速度共同决定物体的运动状态的具体应用。深刻理解牛顿第一定律,从思想上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审题时把握力和速度变化的信息。再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列式解题。 如:把握短暂的速度变化过程,从速度不能突变来认识“抛、接、起跳、缓冲、碰撞”这些速度快速变化的过程。在审题时,应以力和运动关系的思想指导对题目中速度改变过程及受力的分析。应思考清楚力和运动的定性关系,使牛顿第一定律更具操作性。 图1-1 11111-15 例1 如图1-1所示,一个铁球从竖立在地面上的轻弹簧正上方某处自由下落,接触弹簧后将弹簧压缩,在压缩的全过程中,分析速度和加速度的变化。 不要认为小球接触弹簧就弹回,不要认为小球所受重力和弹力相等时弹回是“速度不能突变”的体现。 例2某消防队员从一平台上跳下,下落2m后双脚触地,紧接着他用双腿弯曲的办法缓冲,使身体重心又下降了0.5m。在着地过程中,地面对他地双脚地平均作用力估计为自身重力的多少倍。 分析:本题可用牛顿第二定律来解,也可应用动能定理来解,但都需明确“缓冲”二字的运动过程。 答案:5倍 A B F 例3如图所示,mA=1kg,mB=2kg,A、B间静摩擦力的最大值是5N,水平面光滑。用水平力F拉B,当拉力大小分别是F=10N和F=20N时,A、B的加速度各多大? 解:先确定临界值,即刚好使A、B发生相对滑动的F值。当A、B间的静摩擦力达到5N时,既可以认为它们仍然保持相对静止,有共同的加速度,又可以认为它们间已经发生了相对滑动,A在滑动摩擦力作用下加速运动。这时以A为对象得到a =5m/s2;再以A、B系统为对象得到 F =(mA+mB)a =15N ⑴当F=10N<15N时, A、B一定仍相对静止,所以 ⑵当F=20N>15N时,A、B间一定发生了相对滑动,用质点组牛顿第二定律列方程: ,而a A =5m/s2,于是可以得到a B =7.5m/s2 例4匀速上升的升降机顶部悬有一轻质弹簧,弹簧下端挂有一小球,若升降机突然停止,在地面上的观察者看来,小球在继续上升的过程中( ) (不定项选择题) A.速度逐渐减小 B.速度先增大后减小. C.加速度逐渐增大. D.加速度逐渐减小. 答案:ac 例5.下图是某种静电分选器的原理示意图。两个竖直放置的平行金属板带有等量异号电荷,形成匀强电场。分选器漏斗的出口与两板上端处于同一高度,到两板距离相等。混合在一起的a、b两种颗粒从漏斗出口下落时,a种颗粒带上正电,b种颗粒带上负电。经分选电场后,a、b两种颗粒分别落到水平传送带A、B上。 已知两板间距d=0.1 m,板的长度l=0.5 m,电场仅局限在平行板之间;各颗粒所带电量大小与其质量之比均为1×10-5C/kg。设颗粒进入电场时的初速度为零,分选过程中颗粒大小及颗粒间的相互作用力不计。要求两种颗粒离开电场区域时,不接触到极板但有最大偏转量。重力加速度g取10 m/s2。 (1)左右两板各带何种电荷?两极板间的电压多大? (2)若两带电平行板的下端距传送带A、B的高度H=0.3 m,颗粒落至传送带时的速度大小是多少? 答案:1)约104V 2) 4 m/s 分析:本题首先要清楚物体在电场中和出电场后的运动情况。根据力和运动的关系判断物体的运动。 [ ] [ 学_科_网]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