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2018届一轮复习江苏专用第三章实验三加速度与物体质量、物体受力的关系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物理】2018届一轮复习江苏专用第三章实验三加速度与物体质量、物体受力的关系学案

实验三 加速度与物体质量、物体受力的关系 ‎1.实验原理 ‎(1)保持质量不变,探究加速度跟合外力的关系.‎ ‎(2)保持合外力不变,探究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 ‎(3)作出a-F图象和a-图象,确定其关系.‎ ‎2.实验器材 小车、砝码、小盘、细绳、一端附有定滑轮的长木板、垫木、打点计时器、低压交流电源、导线两根、纸带、天平、米尺.‎ ‎3.实验步骤 ‎(1)测量:用天平测量小盘和砝码的质量m′和小车的质量m.‎ ‎(2)安装:按照如图1所示装置把实验器材安装好,只是不把悬挂小盘的细绳系在小车上(即不给小车牵引力).‎ 图1‎ ‎(3)平衡摩擦力:在长木板的不带定滑轮的一端下面垫上一块薄木块,使小车能匀速下滑.‎ ‎(4)操作:①小盘通过细绳绕过定滑轮系于小车上,先接通电源后放开小车,断开电源,取下纸带编号码.‎ ‎②保持小车的质量m不变,改变小盘和砝码的质量m′,重复步骤①.‎ ‎③在每条纸带上选取一段比较理想的部分,测加速度a.‎ ‎④描点作图,作a-F的图象.‎ ‎⑤保持小盘和砝码的质量m′不变,改变小车质量m,重复步骤①和③,作a-图象.‎ ‎1.注意事项 ‎(1)平衡摩擦力:适当垫高木板的右端,使小车的重力沿斜面方向的分力正好平衡小车和纸带受到的阻力.在平衡摩擦力时,不要把悬挂小盘的细绳系在小车上,让小车拉着穿过打点计时器的纸带匀速运动.‎ ‎(2)不重复平衡摩擦力.‎ ‎(3)实验条件:m≫m′.‎ ‎(4)一先一后一按:改变拉力和小车质量后,每次开始时小车应尽量靠近打点计时器,并应先接通电源,后释放小车,且应在小车到达滑轮前按住小车.‎ ‎2.误差分析 ‎(1)因实验原理不完善引起的误差:本实验用小盘和砝码的总重力m′g代替小车的拉力,而实际上小车所受的拉力要小于小盘和砝码的总重力.‎ ‎(2)摩擦力平衡不准确、质量测量不准确、计数点间距测量不准确、纸带和细绳不严格与木板平行都会引起误差.‎ ‎3.数据处理 ‎(1)利用Δx=aT2及逐差法求a.‎ ‎(2)以a为纵坐标,F为横坐标,根据各组数据描点,如果这些点在一条过原点的直线上,说明a与F成正比.‎ ‎(3)以a为纵坐标,为横坐标,描点、连线,如果该线为过原点的直线,就能判定a与m成反比.‎ 命题点一 教材原型实验 例1 用图2甲所示装置探究物体的加速度与力的关系.实验时保持小车(含车中重物)的质量M不变,细线下端悬挂钩码的总重力作为小车受到的合力F,用打点计时器测出小车运动的加速度a.‎ 图2‎ ‎(1)关于实验操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实验前应调节滑轮高度,使滑轮和小车间的细线与木板平行 B.平衡摩擦力时,在细线的下端悬挂钩码,使小车在线的拉力作用下能匀速下滑 C.每次改变小车所受的拉力后都要重新平衡摩擦力 D.实验时应先接通打点计时器电源,后释放小车 ‎(2)图乙为实验中打出纸带的一部分,从比较清晰的点迹起,在纸带上标出连续的5个计数点A、B、C、D、E,相邻两个计数点之间都有4个点迹未标出,测出各计数点到A点间的距离.已知所用电源的频率为50 Hz,打B点时小车的速度v=______ m/s,小车的加速度a=______ m/s2.‎ ‎(3)改变细线下端钩码的个数,得到a-F图象如图丙所示,造成图线上端弯曲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 答案 (1)AD (2)0.316 0.93 (3)随所挂钩码质量m的增大,不能满足M≫m 解析 (1)在调节木板倾斜度平衡小车受到的滑动摩擦力时,不应悬挂钩码,故B错误;由于平衡摩擦力之后有Mgsin θ=μMgcos θ,故tan θ=μ,所以无论小车的质量是否改变,小车所受的滑动摩擦力都等于小车的重力沿斜面方向的分力,改变小车所受的拉力,不需要重新平衡摩擦力,故C错误.‎ ‎(2)已知打点计时器电源频率为50 Hz,则纸带上相邻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T=5×0.02 s=0.1 s 根据Δx=aT2可得:xCE-xAC=a(2T)2,‎ 小车运动的加速度为 a== m/s2‎ ‎=0.93 m/s2‎ B点对应的速度:vB== m/s=0.316 m/s,‎ ‎(3)随着力F的增大,即随所挂钩码质量m的增大,不能满足M≫m,因此图线上部出现弯曲现象.‎ ‎1.(1)我们已经知道,物体的加速度a同时跟合外力F和质量M两个因素有关.要研究这三个物理量之间的定量关系,需采用的思想方法是________.‎ ‎(2)某同学的实验方案如图3所示,她想用砂桶的重力表示小车受到的合外力F,为了减少这种做法带来的实验误差,她先做了两方面的调整措施:‎ 图3‎ a.用小木块将长木板无滑轮的一端垫高,目的是________.‎ b.使砂桶的质量远小于小车的质量,目的是使拉小车的力近似等于________.‎ ‎(3)该同学利用实验中打出的纸带求加速度时,处理方案有两种:‎ A.利用公式a=计算 B.根据逐差法利用a=计算 两种方案中,选择方案________比较合理.‎ 答案 (1)控制变量法 (2)平衡摩擦力 砂桶的重力 (3)B ‎2.为了“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现提供如图4所示的实验装置:‎ 图4‎ ‎(1)以下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将木板不带滑轮的一端适当垫高,使小车在砝码及砝码盘的牵引下恰好做匀速运动 B.调节滑轮的高度,使细线与木板平行 C.先接通电源后释放小车 D.实验中小车的加速度越大越好 ‎(2)在实验中,得到一条如图5所示的纸带,已知相邻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T=0.1 s,且间距x1、x2、x3、x4、x5、x6已量出分别为3.09 cm、3.43 cm、3.77 cm、4.10 cm、4.44 cm、4.77 cm,则小车的加速度a=________ m/s2.(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图5‎ ‎(3)有一组同学保持小车及车中的砝码质量一定,探究加速度a与所受外力F的关系,他们在轨道水平及倾斜两种情况下分别做了实验,得到了两条a-F图线,如图6所示.图线________是在轨道倾斜情况下得到的(填“①”或“②”);小车及车中砝码的总质量m=________ kg.‎ 图6‎ 答案 (1)BC (2)0.34 (3)① 0.5‎ 解析 (1)将不带滑轮的木板一端适当垫高,在不挂钩码的情况下使小车恰好做匀速运动,以使小车的重力沿斜面的分力和摩擦力抵消,那么小车的合力就是细线的拉力,故选项A错误;细线的拉力为小车的合力,所以应调节定滑轮的高度使细线与木板平行,故B正确;实验时,应使小车靠近打点计时器由静止释放,先接通电源后释放小车,故选项C正确;实验时,为了减小实验的误差,小车的加速度应适当大一些,但不是越大越好.故D错误.‎ ‎(2)根据逐差法得:a==0.34 m/s2.‎ ‎(3)由图线①可知,当F=0时,a≠0,也就是说当细线上没有拉力时小车就有加速度,所以图线①是轨道倾斜情况下得到的,根据F=ma得a-F图象的斜率k=,由a-F图象得图象斜率k=2,所以m=0.5 kg.‎ 命题点二 实验拓展创新 例2 某物理课外小组利用图7中的装置探究物体加速度与其所受合外力之间的关系.图中,置于实验台上的长木板水平放置,其右端固定一轻滑轮;轻绳跨过滑轮,一端与放在木板上的小滑车相连,另一端可悬挂钩码.本实验中可用的钩码共有N=5个,每个质量均为0.010 kg.实验步骤如下:‎ 图7‎ ‎(1)将5个钩码全部放入小车中,在长木板左下方垫上适当厚度的小物块,使小车(和钩码)‎ 可以在木板上匀速下滑.‎ ‎(2)将n(依次取n=1,2,3,4,5)个钩码挂在轻绳右端,其余N-n个钩码仍留在小车内;用手按住小车并使轻绳与木板平行.释放小车,同时用传感器记录小车在时刻t相对于其起始位置的位移s,绘制st图象,经数据处理后可得到相应的加速度a.‎ ‎(3)对应于不同的n的a值见下表.n=2时的st图象如图8所示;由图求出此时小车的加速度(保留2位有效数字),将结果填入下表.‎ n ‎1‎ ‎2‎ ‎3‎ ‎4‎ ‎5‎ a/(m·s-2)‎ ‎0.20‎ ‎0.58‎ ‎0.78‎ ‎1.00‎ 图8‎ ‎(4)利用表中的数据在图9中补齐数据点,并作出an图象.从图象可以看出:当物体质量一定时,物体的加速度与其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 图9‎ ‎(5)利用an图象求得小车(空载)的质量为________kg(保留2位有效数字,重力加速度取g=9.8 m·s-2).‎ ‎(6)若以“保持木板水平”来代替步骤(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填入正确选项前的标号)‎ A.an图线不再是直线 B.an图线仍是直线,但该直线不过原点 C.an图线仍是直线,但该直线的斜率变大 答案 (3)0.39 (4)见解析图 (5)0.44 (6)B 解析 (3)因为小车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将图中点(2,0.78)代入s=at2可得,a=0.39 m/s2.‎ ‎(4)根据描点法可得如图所示图线.‎ ‎(5)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得nmg=(M+5m)a,则a=n,图线斜率k==,可得M=0.44 kg ‎(6)若保持木板水平,则小车运动中受到摩擦力的作用,n的数值相同的情况下,加速度a变小,直线的斜率变小.绳的拉力等于摩擦力时,小车才开始运动,图象不过原点,选项B正确.‎ 利用图象处理数据的方法技巧 ‎1.利用图象处理实验数据是实验中最常用的方法,解决本题的基本对策是写出图象对应的函数,困难便迎刃而解.‎ ‎2.画a-n图象时,所画直线要符合以下要求:让尽可能多的点落在直线上;不能落在直线上的点要均匀分布于直线的两侧;一定要利用直尺画线.‎ 例3 某同学用图10(a)所示的实验装置测量物块与斜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已知打点计时器所用电源的频率为50 Hz,物块下滑过程中所得到的纸带的一部分如图(b)所示,图中标出了五个连续点之间的距离.‎ 图10‎ ‎(1)物块下滑时的加速度a=________ m/s2,打C点时物块的速度v=________ m/s;‎ ‎(2)已知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为求出动摩擦因数,还必须测量的物理量是________(填正确答案标号).‎ A.物块的质量 B.斜面的高度 C.斜面的倾角 答案 (1)3.25 1.79 (2)C 解析 (1)根据纸带数据可知,‎ 加速度a==3.25 m/s2;‎ 打C点时物块的速度vC=≈1.79 m/s.‎ ‎(2)由牛顿第二定律得加速度a=gsin θ-μgcos θ,所以要求出动摩擦因数,还必须测量的物理量是斜面的倾角.‎ ‎3.在用DIS研究小车加速度与外力的关系时,某实验小组先用如图11(a)所示的实验装置,重物通过滑轮用细线拉小车,在小车和重物之间接一个不计质量的微型力传感器,位移传感器(发射器)随小车一起沿水平轨道运动,位移传感器(接收器)固定在轨道一端,实验中力传感器的拉力为F,保持小车[包括位移传感器(发射器)]的质量不变,改变重物重力重复实验若干次,得到加速度与外力的关系如图(b)所示.‎ 图11‎ ‎(1)小车与轨道的滑动摩擦力Ff=________ N.‎ ‎(2)从图象中分析,小车[包括位移传感器(发射器)]的质量为________ kg.‎ ‎(3)该实验小组为得到a与F成正比的关系,应将斜面的倾角θ调整到tan θ=________.‎ 答案 (1)0.67 (2)0.67 (3)0.1‎ 解析 (1)根据图象可知,当F=0.67 N时,小车开始有加速度,则Ff=0.67 N,‎ ‎(2)根据牛顿第二定律a==F-,则a-F图象的斜率表示小车[包括位移传感器(发射器)]质量的倒数,则M===≈0.67 kg.‎ ‎(3)为得到a与F成正比的关系,则应该平衡摩擦力,则有:Mgsin θ=μMgcos θ 解得:tan θ=μ,‎ 根据Ff=μMg得:μ==0.1‎ 所以tan θ=0.1.‎ ‎4.如图12所示,某同学设计了一个测量滑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的实验装置,装有定滑轮的长木板固定在水平实验台上,木板上有一滑块,滑块右端固定一个动滑轮,钩码和弹簧测力计通过绕在滑轮上的轻绳相连,放开钩码,滑块在长木板上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图12‎ ‎(1)实验得到一条如图13所示的纸带,相邻两计数点之间的时间间隔为0.1 s,由图中的数据可知,滑块运动的加速度大小是______ m/s2.(计算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图13‎ ‎(2)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处理纸带,得到滑块运动的加速度a;改变钩码个数,重复实验.以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为纵坐标,以加速度a为横坐标,得到的图象是纵轴截距为b 的一条倾斜直线,如图14所示.已知滑块和动滑轮的总质量为m,重力加速度为g,忽略滑轮与绳之间的摩擦.则滑块和木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________.‎ 图14‎ 答案 (1)2.4 (2) 解析 (1)加速度a== m/s2=2.4 m/s2‎ ‎(2)滑块受到的拉力FT为弹簧测力计示数的两倍,即:FT=2F 滑块受到的摩擦力为:Ff=μmg 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FT-Ff=ma 解得力F与加速度a的函数关系式为:F=a+ 由图象所给信息可得图象截距为:b= 解得:μ=.‎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