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卷·2018届江苏省泰州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物理试卷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物理卷·2018届江苏省泰州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物理试卷 (解析版)

‎2016-2017学年江苏省泰州中学高二(上)期末物理试卷 ‎ ‎ 一、单选选择题 ‎1.历史上首先正确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推翻“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的物理学家是(  )‎ A.阿基米德 B.牛顿 C.伽利略 D.亚里士多德 ‎2.关于质点的描述,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研究美丽的月食景象形成原因时,月球可看作质点 B.研究飞行中的直升飞机螺旋桨的转动,螺旋桨可看作质点 C.研究“天宫一号”在轨道上的飞行姿态时,“天宫一号”可看作质点 D.研究地球绕太阳的运动轨迹时,地球可看作质点 ‎3.图甲表示物体做直线运动的v﹣t图象,则图乙中描述物体运动过程中的x﹣t图象正确的是(  )‎ A. B. C. D.‎ ‎4.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质点在第一个0.5s内的平均速度比它在第一个1.5s内的平均速度大2.45m/s,以质点的运动方向为正方向,则质点的加速度为(  )‎ A.2.45m/s2 B.﹣2.45m/s2 C.4.90m/s2 D.﹣4.90m/s2‎ ‎5.一汽车从静止开始由甲地出发,沿平直公路开往乙地,汽车先做匀加速运动历时t,接着做匀减速运动历时2t,开到乙地刚好停止.那么在匀加速运动和匀减速运动两段时间内(  )‎ A.加速度大小之比为3:1 B.加速度大小之比为2:1‎ C.平均速度大小之比为2:1 D.平均速度大小之比为1:2‎ ‎6.一个朝着某方向做直线运动的物体,在时间t内的平均速度是v,紧接着内的平均速度是,则物体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是(  )‎ A.v B. v C. v D. v ‎7.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时,在弹性限度内,悬挂15N重物时,弹簧长度为0.16m;再悬挂5N重物时,弹簧长度变为0.18m,则弹簧的原长L原和劲度系统k分别为(  )‎ A.L原=0.02m k=500N/m B.L原=0.10m k=500N/m C.L原=0.02m k=250N/m D.L原=0.10m k=250N/m ‎8.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采用了实验和逻辑思维相结合的科学方法,图示大致反映了这一研究过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甲是真实的实验现象,丁是经合理外推的结论 B.利用斜面做实验,解决了时间难以测量的困难 C.甲的实验,可“冲淡”重力的作用,使现象更明显 D.丁的实验,可“放大”重力的作用,使现象更明显 ‎9.汽车刹车后,在平直公路上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其运动情况经仪器监控扫描,输入计算机后得到该运动的汽车位移时间的关系为x=10t﹣t2(m),则该汽车在前6s内经过的路程为(  )‎ A.26m B.25m C.24m D.50m ‎10.下列关于重心、弹力和摩擦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物体的几何中心上 B.劲度系数越大的弹簧,产生的弹力越大 C.动摩擦因数与物体之间的压力成反比,与滑动摩擦力成反比 D.静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正压力成正比 ‎11.如图所示,物体A、B用细绳与弹簧连接后跨过滑轮.A静止在倾角为45°的粗糙斜面上,B悬挂着.已知质量mA=3mB,不计滑轮摩擦,现将斜面倾角由45°减小到30°,那么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弹簧的弹力将减小 B.物体A对斜面的压力将减少 C.物体A受到的静摩擦力将减小 D.弹簧的弹力及A受到的静摩擦力都不变 ‎12.如图所示的装置中,小球的质量均相同,弹簧和细线的质量均不计,一切摩擦忽略不计,平衡时各弹簧的弹力分别为F1、F2、F3,其大小关系是(  )‎ A.F1=F2=F3 B.F1=F2<F3 C.F1=F3>F2 D.F3>F1>F2‎ ‎13.如图所示,物体在平行于斜面向上、大小为5N的力F作用下,沿固定的粗糙斜面向上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与斜面间的滑动摩擦力(  )‎ A.等于零 B.小于5N C.等于5N D.大于5N ‎14.有两个大小相等的共点力F1和F2,当它们的夹角为90°时,合力为F,当它们的夹角变为120°时,合力的大小为(  )‎ A.2F B. F C. F D. F ‎15.如图所示,某同学通过滑轮组将一重物缓慢升起的过程中,该同学对地面的压力(滑轮与绳的重力及摩擦不计)(  )‎ A.越来越小 B.越来越大 C.先变大后变小 D.先变小后变大 ‎16.物体同时受到同一平面内的三个力作用,下列几组力中其合力不可能为零的是(  )‎ A.5N、7N、8N B.2N、3N、5N C.1N、5N、10N D.1N、10N、10N ‎17.下面四个图表示磁感应强度B、电流I和安培力F三者方向之间的相互关系,其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18.如图所示,理想变压器原副线圈匝数比n1:n2=3:1,原线圈接一电源,此时电流表A1的示数为12mA,则电流表A2的示数为(  )‎ A.4mA B.36mA C.0 D.无法确定 ‎19.下列关于磁通量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面积大,磁通量一定大 B.磁感应强度大,磁通量一定大 C.磁感应强度大,面积大,则磁通量一定大 D.磁感应强度大,面积大,而磁通量不一定大 ‎20.关于电磁场和电磁波,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变化的电场能够产生磁场,变化的磁场能够产生电场 B.麦克斯韦第一次通过实验验证了电磁波的存在 C.无线电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γ射线都是电磁波 D.紫外线是一种波长比紫光更短的电磁波,能够灭菌消毒 ‎21.汤姆逊通过对阴极射线的研究发现了电子.如图所示,把电子射线管(阴极射线管)放在蹄形磁铁的两极之间,可以观察到电子束偏转的方向是(  )‎ A.向上 B.向下 C.向左 D.向右 ‎22.每时每刻都有大量带电的宇宙射线向地球射来,地磁场可以有效地改变这些宇宙射线中大多数带电粒子的运动方向,使它们不能到达地面.假设有一个带正电的宇宙射线粒子正垂直于地面向赤道射来(如图所示,地球由西向东转,虚线表示地球自转轴,上方为地理北极),在地磁场的作用下,它将(  )‎ A.向东偏转 B.向南偏转 C.向西偏转 D.向北偏转 ‎23.关于交流电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一个周期内交流电的方向只改变一次 B.交流电器设备上标出的电压和电流值都是指有效值 C.某正弦交流电压的最大值为311V,则该交流电压最小值为﹣311V D.用交流电流表和交流电压表测交流电流或电压时,应测得交流电流或电压的最大值 ‎ ‎ 二、填空题:把答案填在答题卡相应的横线上 ‎24.如图所示,将100匝面积为0.1m2的矩形线圈放置在磁感应强度为0.2T的匀强磁场中,从图示位置开始,线圈abcd绕轴OO'转动90°,用时0.5s,则穿过线圈磁通量的变化量大小△Φ=  Wb,线圈中产生的平均感应电动势E=  V.‎ ‎25.在用电火花计时器(或电磁打点计时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中,某同学打出了一条纸带,已知计时器打点的时间间隔为0.02s,他按打点先后顺序每5个点取1个计数点,得到了O、A、B、C、D等几个计数点,如图所示,则相邻两个计数点之间的时间间隔为  s.用刻度尺量得点A、B、C、D到O点的距离分别为x1=1.50cm,x2=3.40cm,x3=5.70cm,x4=8.40cm.由此可知,打C点时纸带的速度大小为  m/s.与纸带相连小车的加速度大小为  m/s2.‎ ‎ ‎ 三、计算题:解答时请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演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的不能得分,有数值计算的题,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 ‎26.一物体(可视为质点)以一定的初速度冲上一倾角为θ的斜面,最后静止在斜面上,如图所示,已知物体在第1s内位移为6m,停止运动前的最后1s内位移为2m,求:‎ ‎(1)在整个减速运动过程中物体的位移大小;‎ ‎(2)整个减速过程所用的时间.‎ ‎27.质量m为10kg的物体,放在水平地面上,在20N的水平拉力F1作用下沿水平地面作匀速直线运动,若改用与水平方向成37°斜向上的拉力F2,则要使物体仍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求拉力F2的大小以及物体与水平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sin37°=0.6,cos37°=0.8,g=10m/s2)‎ ‎28.质量为m的物体A放在倾角为θ=37°的斜面上时,恰好能匀速下滑.现用细线系住物体A,并平行于斜面向上绕过光滑的定滑轮,另一端系住物体B,物体A恰好能沿斜面匀速上滑.求物体B的质量.(sin37°=0.6,cos37°=0.8)‎ ‎ ‎ ‎2016-2017学年江苏省泰州中学高二(上)期末物理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 ‎ 一、单选选择题 ‎1.历史上首先正确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推翻“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的物理学家是(  )‎ A.阿基米德 B.牛顿 C.伽利略 D.亚里士多德 ‎【考点】伽利略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实验和推理方法;物理学史.‎ ‎【分析】阿基米德是古希腊哲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其所做的工作被认为是物理学真正开始前的准备工作;‎ 公元前四世纪的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必须不断地给一个物体以外力,才能使它产生不断地运动.如果物体失去了力的作用,它就会立刻停止.即﹣﹣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很符合人们的日常经验,如停着的车不推它它就不会动,停止推它它就会停下来…所以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当时占着统治地位,而且一直统治了人们两千年;‎ 伽利略斜面实验在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它揭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即物体的运动并不需要力来维持;‎ 牛顿系统总结了前人的经验,并通过大量的实验提出了牛顿三大定律,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 ‎【解答】解:A、阿基米德是古希腊哲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其所做的工作被认为是物理学真正开始前的准备工作,故A错误;‎ B、牛顿系统总结了前人的经验,并通过大量的实验提出了牛顿三大定律,是力学的奠基人,故B错误;‎ C、伽利略通过理想斜面实验得出了力不是维持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速度的原因,故C正确;‎ D、亚里士多德认为运动需要力来维持,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关键要知道阿基米德、亚里斯多德、伽利略、牛顿等人对物理学发展的主要贡献.‎ ‎ ‎ ‎2.关于质点的描述,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研究美丽的月食景象形成原因时,月球可看作质点 B.研究飞行中的直升飞机螺旋桨的转动,螺旋桨可看作质点 C.研究“天宫一号”在轨道上的飞行姿态时,“天宫一号”可看作质点 D.研究地球绕太阳的运动轨迹时,地球可看作质点 ‎【考点】质点的认识.‎ ‎【分析】当物体的形状、大小对所研究的问题没有影响时,我们就可以把它看成质点,根据把物体看成质点的条件来判断即可 ‎【解答】解:A、研究美丽的月食景象形成原因时,月球的大小不可以忽略,此时月球不可看作质点,所以A错误;‎ B、研究飞行中的直升飞机螺旋桨的转动时,螺旋桨的长度相对于转动来说是不能忽略的,所以此时的螺旋桨不能看成质点,所以B错误;‎ C、研究“天宫一号”在轨道上的飞行姿态时,看的就是它的形状如何,所以不能看成质点,所以C错误;‎ D、研究地球绕太阳的运动轨迹时,地球的大小相对于和太阳之间的距离来说是很小的,可以忽略,地球可看作质点,所以D正确.‎ 故选:D ‎【点评】考查学生对质点这个概念的理解,关键是知道物体能看成质点时的条件,看物体的大小体积对所研究的问题是否产生影响,物体的大小体积能否忽略 ‎ ‎ ‎3.图甲表示物体做直线运动的v﹣t图象,则图乙中描述物体运动过程中的x﹣t图象正确的是(  )‎ A. B. C. D.‎ ‎【考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图像.‎ ‎【分析】由速度﹣时间图象可以看出物体在第一段时间内做匀速直线运动,第二段时间内速度为零静止,第三段时间内做反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结合位移﹣时间图象的斜率等于速度,分析即可.‎ ‎【解答】解:由速度﹣时间图象可知,物体在0﹣t1时间内,沿正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t1﹣t2时间内速度为零,t2﹣t3时间内,沿负向做匀速直线运动,与第一段时间内速度大小相同.‎ 根据位移时间图象的斜率表示速度,斜率的正负表示速度的方向,则知,在0﹣t1时间内,x﹣t图象是过原点的向上倾斜的直线.t1﹣t2时间内,x﹣t图象是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t2﹣t3时间内,x﹣t图象是向下倾斜的直线.故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点评】解决本题的关键要理解位移﹣时间图象斜率的物理意义:斜率表示速度,知道x﹣t图象中,倾斜的直线表示匀速直线运动,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表示静止.‎ ‎ ‎ ‎4.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质点在第一个0.5s内的平均速度比它在第一个1.5s内的平均速度大2.45m/s,以质点的运动方向为正方向,则质点的加速度为(  )‎ A.2.45m/s2 B.﹣2.45m/s2 C.4.90m/s2 D.﹣4.90m/s2‎ ‎【考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分析】根据中点时刻的速度等于平均速度及加速度的定义式即可求解.‎ ‎【解答】解:由题意得:△v=v0.75﹣v0.25=﹣2.45m/s 所以a==﹣4.90m/s2‎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加速度的定义式,知道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中点时刻速度等于平均速度.‎ ‎ ‎ ‎5.一汽车从静止开始由甲地出发,沿平直公路开往乙地,汽车先做匀加速运动历时t,接着做匀减速运动历时2t,开到乙地刚好停止.那么在匀加速运动和匀减速运动两段时间内(  )‎ A.加速度大小之比为3:1 B.加速度大小之比为2:1‎ C.平均速度大小之比为2:1 D.平均速度大小之比为1:2‎ ‎【考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平均速度.‎ ‎【分析】A、根据加速度a=求加速度大小之比.‎ C、根据平均速度公式去求平均速度之比.‎ ‎【解答】解:A、匀加速运动的加速度大小,匀减速运动的加速度大小,所以加速阶段和减速阶段的加速度大小之比为2:1.故B正确,A错误.‎ ‎ C、匀加速运动的平均速度,匀减速运动的平均速度.所以平均速度大小之比为1:1.故C、D错误.‎ 故选B.‎ ‎【点评】解决本题的关键掌握加速度的定义式,以及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公式.‎ ‎ ‎ ‎6.一个朝着某方向做直线运动的物体,在时间t内的平均速度是v,紧接着内的平均速度是,则物体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是(  )‎ A.v B. v C. v D. v ‎【考点】平均速度.‎ ‎【分析】分别根据求出两段时间内的位移,从而根据总位移和总时间求出平均速度的大小.‎ ‎【解答】解:物体的总位移x=,则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故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点评】解决本题的关键掌握平均速度的定义式,并能灵活运用.‎ ‎ ‎ ‎7.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时,在弹性限度内,悬挂15N重物时,弹簧长度为0.16m;再悬挂5N重物时,弹簧长度变为0.18m,则弹簧的原长L原和劲度系统k分别为(  )‎ A.L原=0.02m k=500N/m B.L原=0.10m k=500N/m C.L原=0.02m k=250N/m D.L原=0.10m k=250N/m ‎【考点】胡克定律.‎ ‎【分析】当悬挂15N重物时,弹簧的弹力为15N;当悬挂20N重物时,弹簧的弹力为20N.弹簧伸长的长度是弹簧的长度与原长之差.根据胡克定律列方程求解原长和劲度系数.‎ ‎【解答】解:根据胡克定律得 ‎ 当悬挂15N重物时,F1=k(L1﹣L0)‎ ‎ 当悬挂20N重物时,F2=k(L2﹣L0)‎ 将F1=15N,L1=0.16m,F2=20N,L2=0.18m,代入解得 ‎ k=250N/m,L0=0.10m 故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是胡克定律的简单应用,要注意公式F=kx中,x是弹簧伸长或压缩的长度,不是弹簧的长度.‎ ‎ ‎ ‎8.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采用了实验和逻辑思维相结合的科学方法,图示大致反映了这一研究过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甲是真实的实验现象,丁是经合理外推的结论 B.利用斜面做实验,解决了时间难以测量的困难 C.甲的实验,可“冲淡”重力的作用,使现象更明显 D.丁的实验,可“放大”重力的作用,使现象更明显 ‎【考点】伽利略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实验和推理方法.‎ ‎【分析】本题考查了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要了解其研究过程为什么要“冲淡”重力的方法.‎ ‎【解答】解:A、甲乙丙均是实验现象,丁图是经过合理的外推得到的结论,故A正确;‎ B、C、D、伽利略的时代无法直接测定瞬时速度,就无法验证v与t成正比的思想,伽利略通过数学运算得到,若物体初速度为零,且速度随时间均匀变化,即v正比于t,那么它通过的位移与所用时间的二次方成正比,只要测出物体通过不同位移所用的时间就可以验证这个物体的速度是否随时间均匀变化.由于伽利略时代靠滴水计时,不能测量自由落体所用的时间,伽利略让铜球沿阻力很小的斜面滚下,由于沿斜面下滑时加速度减小,所用时间长得多,所以容易测量.这个方法叫“冲淡”重力.故BC正确,D错误;‎ 本题选择不正确的,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的就是学生对于物理常识的理解,这些在平时是需要学生了解并知道的,看的就是学生对课本内容的掌握情况.‎ ‎ ‎ ‎9.汽车刹车后,在平直公路上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其运动情况经仪器监控扫描,输入计算机后得到该运动的汽车位移时间的关系为x=10t﹣t2(m),则该汽车在前6s内经过的路程为(  )‎ A.26m B.25m C.24m D.50m ‎【考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分析】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时间公式得出汽车的初速度和加速度,结合速度时间公式求出汽车速度减为零的时间,判断汽车是否停止,再结合位移公式求出前6s内的路程.‎ ‎【解答】解:根据得,汽车的初速度v0=10m/s,加速度a=﹣2m/s2,‎ 汽车速度减为零的时间,‎ 则前6s内的路程等于前5s内的路程,.‎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运动学中的刹车问题,是道易错题,注意汽车速度减为零后不再运动.‎ ‎ ‎ ‎10.下列关于重心、弹力和摩擦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物体的几何中心上 B.劲度系数越大的弹簧,产生的弹力越大 C.动摩擦因数与物体之间的压力成反比,与滑动摩擦力成反比 D.静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正压力成正比 ‎【考点】摩擦力的判断与计算;重心;物体的弹性和弹力.‎ ‎【分析】(1)重心不一定在物体的几何中心上,只有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重心才在其几何重心;‎ ‎(2)在弹性限度范围内,F=kx,其中F为弹力大小,x为伸长量或压缩量,k为弹簧的劲度系数;‎ ‎(3)动摩擦因数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与物体之间的压力、滑动摩擦力无关;‎ ‎(4)静摩擦力的大小与正压力的大小无关.‎ ‎【解答】解:A.重心不一定在物体的几何中心上,只有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重心才在其几何重心,故A正确;‎ B.根据弹簧弹力的表达式F=kx,x为伸长量或压缩量,k为弹簧的劲度系数,可知:弹力不仅跟劲度系数有关,还跟伸长量或压缩量有关,故B错误;‎ C.动摩擦因数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与物体之间的压力、滑动摩擦力无关,故C错误;‎ D.静摩擦力的大小是在零和最大静摩擦力之间发生变化的,与正压力的大小无关,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重心、弹簧弹力、动摩擦因素、静摩擦力的影响因素,难度不大,属于基础题.‎ ‎ ‎ ‎11.如图所示,物体A、B用细绳与弹簧连接后跨过滑轮.A静止在倾角为45°的粗糙斜面上,B悬挂着.已知质量mA=3mB,不计滑轮摩擦,现将斜面倾角由45°减小到30°,那么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弹簧的弹力将减小 B.物体A对斜面的压力将减少 C.物体A受到的静摩擦力将减小 D.弹簧的弹力及A受到的静摩擦力都不变 ‎【考点】共点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摩擦力的判断与计算.‎ ‎【分析】先对物体B受力分析,受重力和拉力,由二力平衡得到拉力等于物体B的重力;再对物体A受力分析,受重力、支持力、拉力和静摩擦力,根据平衡条件列式分析.‎ ‎【解答】解:A、设mA=3mB=3m,对物体B受力分析,受重力和拉力,由二力平衡得到:T=mg,则知弹簧的弹力不变,A错误.‎ B、再对物体A受力分析,受重力、支持力、拉力和静摩擦力,如图 刚开始由于mAgsin45°=mg>mBg=mg,所以摩擦力沿斜面向上 后来变为30°以后摩擦力仍然沿斜面向上.‎ 根据平衡条件得到:‎ f+T﹣3mgsinθ=0‎ N﹣3mgcosθ=0‎ 解得:‎ f=3mgsinθ﹣T=3mgsinθ﹣mg N=3mgcosθ 当θ变小时,物体A受到的静摩擦力f减小,物体A对斜面的压力N增大,故C正确,B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关键是先对物体B受力分析,再对物体A受力分析,然后根据共点力平衡条件列式求解.‎ ‎ ‎ ‎12.如图所示的装置中,小球的质量均相同,弹簧和细线的质量均不计,一切摩擦忽略不计,平衡时各弹簧的弹力分别为F1、F2、F3,其大小关系是(  )‎ A.F1=F2=F3 B.F1=F2<F3 C.F1=F3>F2 D.F3>F1>F2‎ ‎【考点】胡克定律.‎ ‎【分析】弹簧的弹力大小等于弹簧所受的拉力大小,分别以小球为研究对象,由平衡条件求解弹簧的弹力.‎ ‎【解答】解:第一幅图:以下面小球为研究对象,由平衡条件得知,弹簧的弹力等于小球的重力G;‎ 第二幅图:以小球为研究对象,由平衡条件得知,弹簧的弹力等于小球的重力G;‎ 第三幅图:以任意一个小球为研究对象,由平衡条件得知,弹簧的弹力等于小球的重力G;‎ 所以平衡时各弹簧的弹力大小相等,即有F1=F2=F3.‎ 故选A ‎【点评】本题根据平衡条件确定弹簧的弹力大小,容易产生的错误是第三幅图:认为弹力等于2G或0.‎ ‎ ‎ ‎13.如图所示,物体在平行于斜面向上、大小为5N的力F作用下,沿固定的粗糙斜面向上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与斜面间的滑动摩擦力(  )‎ A.等于零 B.小于5N C.等于5N D.大于5N ‎【考点】摩擦力的判断与计算.‎ ‎【分析】对物块进行受力分析,根据平衡条件,列方程求得摩擦力大小.‎ ‎【解答】解:对物体受力分析,在沿斜面方向,物体受到重力沿斜面的分力F1、滑动摩擦力Ff和拉力F,则F1+Ff=F,故Ff<5 N,选项B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属于中档题,主要考查受力分析和共点力平衡的综合运用.‎ ‎ ‎ ‎14.有两个大小相等的共点力F1和F2,当它们的夹角为90°时,合力为F,当它们的夹角变为120°时,合力的大小为(  )‎ A.2F B. F C. F D. F ‎【考点】合力的大小与分力间夹角的关系.‎ ‎【分析】两个大小相等,当两个力垂直的时候,分力与合力之间满足勾股定理,根据勾股定理可以直接计算分力的大小,当它们的夹角为120°时,合力与分力的大小相等.‎ ‎【解答】解:两个大小相等的力F1和F2,当它们的夹角为90°时,有:‎ F=,‎ 所以的大小为:F1=F2=F,‎ 当它们的夹角为120°时,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可得,合力与分力的大小相等,即此时合力的大小为:F合=F.‎ 故选:B.‎ ‎【点评】力的合成满足平行四边形定则,当两个力垂直的时候,分力与合力之间满足勾股定理,可以直接用勾股定理计算.‎ ‎ ‎ ‎15.如图所示,某同学通过滑轮组将一重物缓慢升起的过程中,该同学对地面的压力(滑轮与绳的重力及摩擦不计)(  )‎ A.越来越小 B.越来越大 C.先变大后变小 D.先变小后变大 ‎【考点】共点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物体的弹性和弹力.‎ ‎【分析】对结点受力分析,受滑轮的压力和两拉绳子的拉力,根据共点力平衡条件,可以求解出拉力的大小,对人受力分析,可得到支持力的表达式,从而判断其变化情况.‎ ‎【解答】解:对结点受力分析,如图 由于为同一根绳子,故有:‎ F1=F2=F 设F1与F2夹角为θ,则有:‎ F1=F2=‎ 在重物被吊起的过程中,θ变大,故F1与F2同时变大;‎ 对人受力分析,N+F2=Mg,可见N变小;‎ 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则该同学对地面的压力越来越小;‎ 故选:A.‎ ‎【点评】本题对物体受力分析后,可以用解析法求解出结果讨论,也可以用作图法分析!‎ ‎ ‎ ‎16.物体同时受到同一平面内的三个力作用,下列几组力中其合力不可能为零的是(  )‎ A.5N、7N、8N B.2N、3N、5N C.1N、5N、10N D.1N、10N、10N ‎【考点】力的合成.‎ ‎【分析】根据力的合成法则可知:三个力的合力为零时,则第三个力肯定在第一二两个力的合力范围里,由此判断选项即可.‎ ‎【解答】解:三个力合力为0时,则任意两个力的合力与第三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由此可知,任意一个力在另外两个力的合力范围.‎ A、5N和7N的合力范围为:2N﹣12N,8N在合力范围里,故三个力的合力可能为0;‎ B、2N和3N的合力范围为:1N﹣5N,5N在合力范围里,故三个力的合力可能为0;‎ C、1N和5N的合力范围为:4N﹣6N,10N不在合力范围里,故三个力的合力不可能为0;‎ D、1N和10N的合力范围为:9N﹣11N,10N在合力的范围里,故三个力的合力可能为0.‎ 故选:C.‎ ‎【点评】熟悉三个力合力最小值的判定方法,熟悉平衡条件的推论即其应用.‎ ‎ ‎ ‎17.下面四个图表示磁感应强度B、电流I和安培力F三者方向之间的相互关系,其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考点】安培力.‎ ‎【分析】根据左手定则判断电流方向、磁场方向和安培力方向的关系,伸开左手,四指与大拇指在同一平面内,磁感线穿过掌心,四指方向与电流方向相同,大拇指所指方向为安培力的方向.‎ ‎【解答】解:A、磁场方向水平向右,电流方向垂直纸面向里,根据左手定则,安培力方向竖直向下.故A错误.‎ B、磁场方向竖直向上右,电流方向水平向右,根据左手定则,安培力方向垂直向外.故B错误.‎ C、磁场方向垂直向内,电流方向向右上方,根据左手定则,安培力方向向左上方.故C错误.‎ D、磁场方向垂直纸面向里,电流方向水平向右,根据左手定则,安培力方向竖直向上.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解决本题的关键会根据左手定则判断磁场方向、电流方向和安培力方向三者的关系.‎ ‎ ‎ ‎18.如图所示,理想变压器原副线圈匝数比n1:n2=3:1,原线圈接一电源,此时电流表A1的示数为12mA,则电流表A2的示数为(  )‎ A.4mA B.36mA C.0 D.无法确定 ‎【考点】变压器的构造和原理.‎ ‎【分析】当变压器铁芯中的磁通量发生变化时,在副线圈中才能产生电动势,而变压器不能改变直流电压.‎ ‎【解答】解:因为原线圈接直流电源,原线圈电流恒定,穿过原副线圈的磁通量不变,副线圈不产生感应电动势,所以副线圈电流为0,即电流表 示数为0,故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变压器的变压原理,本题容易错选B,记住不能简单的套用公式.‎ ‎ ‎ ‎19.下列关于磁通量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面积大,磁通量一定大 B.磁感应强度大,磁通量一定大 C.磁感应强度大,面积大,则磁通量一定大 D.磁感应强度大,面积大,而磁通量不一定大 ‎【考点】磁通量.‎ ‎【分析】磁通量可以形象说成穿过线圈的磁感线的条数,当磁感线与线圈垂直时,则磁通量∅=BS;当磁感线与线圈平行时,磁通量为零.因此不能根据磁通量的大小来确定磁感应强度.‎ ‎【解答】解:磁通量的大小计算公式Φ=BSsinθ,θ是线圈平面与磁场方向的夹角,可见,线圈面积大,磁感应强度大,穿过线圈的磁通量不一定越大.当夹角为零度时,磁感应强度和面积再大,磁通量也为零;故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点评】考查磁通量的概念,及计算公式与成立条件,同时要让学生明白同一磁场,同一线圈不同的放置,则穿过线圈的磁通量不同.‎ ‎ ‎ ‎20.关于电磁场和电磁波,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变化的电场能够产生磁场,变化的磁场能够产生电场 B.麦克斯韦第一次通过实验验证了电磁波的存在 C.无线电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γ射线都是电磁波 D.紫外线是一种波长比紫光更短的电磁波,能够灭菌消毒 ‎【考点】电磁波的产生.‎ ‎【分析】电磁波是由变化电磁场产生的,电磁波有:无线电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伦琴射线、γ射线.它们的波长越来越短,频率越来越高.‎ ‎【解答】解:A、变化的电场能产生磁场,变化的磁场能产生电场.所以电场和磁场总是相互联系着的,故A正确;‎ B、麦克斯韦只是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是赫兹第一次通过实验验证了电磁波的存在;故B错误;‎ C、电磁波有:无线电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伦琴射线、γ射线,故B正确;‎ D、紫外线的波长比紫光的短,它可以进行灭菌消毒;故D正确;‎ 本题选择错误的,故选:B ‎【点评】电磁波是横波,是由变化的电场与变化磁场,且相互垂直.电磁波是由同相振荡且互相垂直的电场与磁场在空间中以波的形式移动,其传播方向垂直于电场与磁场构成的平面,有效的传递能量.电磁波在真空传播速度与光速一样,电磁波与光均是一种物质,所以不依赖于介质传播.‎ ‎ ‎ ‎21.汤姆逊通过对阴极射线的研究发现了电子.如图所示,把电子射线管(阴极射线管)放在蹄形磁铁的两极之间,可以观察到电子束偏转的方向是(  )‎ A.向上 B.向下 C.向左 D.向右 ‎【考点】电子束的磁偏转原理及其应用.‎ ‎【分析】阴极射线管电子从阴极射向阳极,运用左手定则判断电子束受到的洛伦兹力的方向,来判断电子束偏转的方向.‎ ‎【解答】解:电子从阴极射向阳极,根据左手定则,磁感线穿入手心,四指指向电子运动的反方向,洛伦兹力的方向向下,则电子束向下偏转.‎ 故选B ‎【点评】运用左手定则判断洛伦兹力的方向时,要注意四指指向负电荷运动的相反方向.‎ ‎ ‎ ‎22.每时每刻都有大量带电的宇宙射线向地球射来,地磁场可以有效地改变这些宇宙射线中大多数带电粒子的运动方向,使它们不能到达地面.假设有一个带正电的宇宙射线粒子正垂直于地面向赤道射来(如图所示,地球由西向东转,虚线表示地球自转轴,上方为地理北极),在地磁场的作用下,它将(  )‎ A.向东偏转 B.向南偏转 C.向西偏转 D.向北偏转 ‎【考点】洛仑兹力.‎ ‎【分析】根据地球磁场的分布,由左手定则可以判断粒子的受力的方向,从而可以判断粒子的运动的方向.‎ ‎【解答】解:地球的磁场由南向北,当带正电的宇宙射线粒子垂直于地面向赤道射来时,根据左手定则可以判断粒子的受力的方向为向东,所以粒子将向东偏转,故A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就是考查左手定则的应用,掌握好左手定则即可判断粒子的受力的方向.注意正负电荷的区别.‎ ‎ ‎ ‎23.关于交流电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一个周期内交流电的方向只改变一次 B.交流电器设备上标出的电压和电流值都是指有效值 C.某正弦交流电压的最大值为311V,则该交流电压最小值为﹣311V D.用交流电流表和交流电压表测交流电流或电压时,应测得交流电流或电压的最大值 ‎【考点】正弦式电流的最大值和有效值、周期和频率;交流的峰值、有效值以及它们的关系.‎ ‎【分析】‎ 根据电磁感应的规律得知,在一个周期内交流电的方向只改变两次.交流电器设备上标出的电压和电流值都是指有效值.正弦交流电压的最大值为311V,交流电压最小值为零.交流电表测量有效值.‎ ‎【解答】解:A、在一个周期内交流电的方向只改变两次.故A错误.‎ ‎ B、交流电器设备上标出的电压和电流值都是指有效值.故B正确.‎ ‎ C、正弦交流电压的最大值为311V,最小值不是﹣311V,是零.故C错误.‎ ‎ D、交流电流表和交流电压表测量的是有效值.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交流电基本物理量有效值、最大值等的理解能力.对于交流电,凡没有特别说明都是指有效值.‎ ‎ ‎ 二、填空题:把答案填在答题卡相应的横线上 ‎24.(2016秋•海陵区校级期末)如图所示,将100匝面积为0.1m2的矩形线圈放置在磁感应强度为0.2T的匀强磁场中,从图示位置开始,线圈abcd绕轴OO'转动90°,用时0.5s,则穿过线圈磁通量的变化量大小△Φ= 0.02 Wb,线圈中产生的平均感应电动势E= 4 V.‎ ‎【考点】交流的峰值、有效值以及它们的关系.‎ ‎【分析】(1)当磁场与面平行时,穿过面的磁通量为零,当磁场与面垂直时,穿过面的磁通量Φ=BS;根据题意求出磁通量的变化;‎ ‎(2)由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求出感应电动势.‎ ‎【解答】解:(1)由图示可知,图示时刻,磁场与面垂直,穿过面的磁通量为BS,转过90°后,穿过面的磁通量为0,在此过程中穿过线圈的磁通量减小;‎ 穿过线圈的磁通量的变化量为:‎ ‎△Φ==BS=0.2×0.1=0.02Wb;‎ ‎(2)由法拉第电阻感应定律可得:‎ 感应电动势:E=n=100×=4V;‎ 故答案为:0.02;4.‎ ‎【点评】要知道磁通量计算公式Φ=BS的适用条件,根据题意应用磁通量的计算公式与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即可正确解题.‎ ‎ ‎ ‎25.(2016•苏州学业考试)在用电火花计时器(或电磁打点计时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中,某同学打出了一条纸带,已知计时器打点的时间间隔为0.02s,他按打点先后顺序每5个点取1个计数点,得到了O、A、B、C、D等几个计数点,如图所示,则相邻两个计数点之间的时间间隔为 0.1 s.用刻度尺量得点A、B、C、D到O点的距离分别为x1=1.50cm,x2=3.40cm,x3=5.70cm,x4=8.40cm.由此可知,打C点时纸带的速度大小为 0.25 m/s.与纸带相连小车的加速度大小为 0.4 m/s2.‎ ‎【考点】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分析】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公式△x=aT2可以求出加速度的大小,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中时间中点的速度等于该过程中的平均速度,可以求出打纸带上C点时小车的瞬时速度大小.‎ ‎【解答】解:(1)由于计时器打点的时间间隔为0.02s,他按打点先后顺序每5个点取1个计数点,所以相邻两个计数点之间的时间间隔为0.1s.‎ ‎(2)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中时间中点的速度等于该过程中的平均速度,‎ vC===0.25m/s ‎(3)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公式△x=aT2可以求出加速度的大小,‎ 得:x3﹣x1=2a1T2‎ x4﹣x2=2a2T2‎ 为了更加准确的求解加速度,我们对两个加速度取平均值 得:a=(a1+a2)‎ 即小车运动的加速度计算表达式为:‎ a=‎ 整理:a===0.4m/s2‎ 故答案为:0.1,0.25,0.4‎ ‎【点评】要提高应用匀变速直线的规律以及推论解答实验问题的能力,在平时练习中要加强基础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 ‎ 三、计算题:解答时请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演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的不能得分,有数值计算的题,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 ‎26.(2016秋•海陵区校级期末)一物体(可视为质点)以一定的初速度冲上一倾角为θ的斜面,最后静止在斜面上,如图所示,已知物体在第1s内位移为6m,停止运动前的最后1s内位移为2m,求:‎ ‎(1)在整个减速运动过程中物体的位移大小;‎ ‎(2)整个减速过程所用的时间.‎ ‎【考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分析】根据运动学公式已知物体在最后1s内的位移可以求出物体运动的加速度大小,再根据物体在第1s内的位移可以求出物体运动的初速度,根据初速度和加速度可以求出物体的位移,再根据位移和加速度求出物体运动的时间 ‎【解答】解:(1)(8分)设质点做匀减速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为a,初速度为v0.‎ 由于质点停止运动前的最后1s内位移为2m,则 x2=a,所以 质点在第1s内位移为6m,x1=v0t1﹣at2,‎ 解得v0=8 m/s.‎ 在整个减速运动过程中质点的位移大小为:‎ x= m=8 m.‎ ‎(2)对整个过程逆向考虑 x=at2,所以t==2 s.‎ 答:(1)在整个减速运动过程中质点的位移大小为8m;‎ ‎(2)整个减速过程共用2s时间 ‎【点评】熟悉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关系、位移时间关系以及速度位移关系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 ‎ ‎27.(2016秋•海陵区校级期末)质量m为10kg的物体,放在水平地面上,在20N的水平拉力F1作用下沿水平地面作匀速直线运动,若改用与水平方向成37°斜向上的拉力F2,则要使物体仍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求拉力F2的大小以及物体与水平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sin37°=0.6,cos37°=0.8,g=10m/s2)‎ ‎【考点】共点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力的合成与分解的运用.‎ ‎【分析】用水平力拉物体时,物体受重力、支持力、拉力和滑动摩擦力,根据平衡条件,求解动摩擦因数;‎ 改用斜向上的拉力F2拉物体时,对物块受力分析,根据共点力的平衡条件求解F2大小.‎ ‎【解答】解:用水平力拉物体时,物体受重力、支持力、拉力和滑动摩擦力,根据平衡条件,有:F1=f,‎ 又f=μmg,‎ 解得:;‎ 改用斜向上的拉力F2拉物体时,对物块受力分析,‎ 由平衡条件得:‎ 水平方向有F2cos37°=f′…①‎ 竖直方向有:N′+F2sin37°=mg…②‎ 又f′=μN′…③‎ 解以上各式得:,‎ 代入数据解得:≈21.8N.‎ 答:拉力F2的大小为21.8N;物体与水平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2.‎ ‎【点评】本题主要是考查了共点力的平衡问题,解答此类问题的一般步骤是:确定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利用平行四边形法则进行力的合成或者是正交分解法进行力的分解,然后在坐标轴上建立平衡方程进行解答.‎ ‎ ‎ ‎28.(2003•西城区模拟)质量为m的物体A放在倾角为θ=37°的斜面上时,恰好能匀速下滑.现用细线系住物体A,并平行于斜面向上绕过光滑的定滑轮,另一端系住物体B,物体A恰好能沿斜面匀速上滑.求物体B的质量.(sin37°=0.6,cos37°=0.8)‎ ‎【考点】牛顿第二定律.‎ ‎【分析】根据物体A匀速下滑,通过共点力平衡求出摩擦力的大小,再对乙图中的A受力分析,根据共点力平衡求出物体B的质量.‎ ‎【解答】解:当物体A沿斜面匀速下滑时,受力图如图甲 沿斜面方向的合力为0 f=mgsinθ ‎ 当物体A沿斜面匀速上滑时,受力图如图乙 A物体所受摩擦力大小不变,方向沿斜面向下 沿斜面方向的合力仍为0 TA=f′+mgsinθ 对物体B TB=mBg ‎ 由牛顿第三定律可知 TA=TB 由以上各式可求出 mB=1.2m ‎ 答:物体B的质量为1.2m.‎ ‎【点评】解决本题的关键能够正确地受力分析,运用共点力平衡进行求解.‎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