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中物理 2.4《电容器 电容》每课一练 2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高中物理 2.4《电容器 电容》每课一练 2

‎2.4《电容器 电容》每课一练 ‎ ‎1.如图所示电路中,闭合电键S,用电动势为E的直流电源对极板可移动的电容器进行充电。为了使电容器两极板间的电压高于E,而两极板间的场强保持不变,可以采取的办法是 E S C A.电容器充电后,先将电键S断开,再将两极板间的距离拉大一些 B.电容器充电后,先将两极板间的距离拉大一些,再将电键S断开 C.电容器充电后,先将两极板的正对面积减小一些,再将电键S断开 D.电容器充电后,先将电键S断开,再将两极板的正对面积增大一些 ‎2.对于一只给定的固定电容器,其电容为C,带电量为Q,极板间电压为U,下面的各个图象中,哪些正确表示了它们之间的函数关系(A、D图中的曲线是等轴双曲线)‎ Q O U C O U C O U C O U A. B. C. D.‎ a b c ‎3.如图所示,三个同样的带电粒子(不计重力)同时从同一位置沿同一方向垂直于电场线射入平行板电容器间的匀强电场,它们的运动轨迹分别用a、b、c标出,不考虑带电粒子间的相互作用力。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当b飞离电场的同时,a刚好打在下极板上 B.b和c同时飞离电场 C.进入电场时,c的速度最大,a的速度最小 D.在电场中运动过程中c的动能增加最小,a、b动能增加量相同 ‎4.水平放置的平行板电容器与一电池相连,在电容器的两板间有一带正电的质点处于静止状态,现将电容器两板间的距离增大,则 A.电容变大,质点向上运动 B.电容变大,质点向下运动 C.电容变小,质点保持静止 D.电容变小,质点向下运动 ‎― ― ― ― ― ―‎ ‎+ + + + + + ‎ θ A B s ‎5.如图所示,已知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为C,带电量为Q,上极板带正电,两板间距离为d。现将一个试探电荷+q由极板间的A点沿直线移动到B点,AB间距离为s,AB连线与极板间的夹角为θ=30º。则该过程中电场力对试探电荷做的功是 A. B. C. D.‎ ‎6.某种带电粒子以平行于极板的初速度射入平行板电容器,射入时的初动能为E,射出时的末动能为2E。如果将这种带电粒子入射的初动能增加到2E,其他条件都不变,那么带电粒子射出该电容器两板间时的末动能将是 A. 2.25‎E B. 2.5E C. 3E D. 4E A B ‎7.如图所示,给平行板电容器带一定量的电荷后,将电容器的两极板A、B 分别跟静电计的指针和外壳相连。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将A极板向右移动少许,静电计指针的偏转角将增大 B.将B极板向上移动少许,静电计指针的偏转角将减小 C.将一块玻璃板插入A、B两极板之间,静电计指针的偏转角将减小 D.用手触摸一下B极板,静电计指针的偏转角将减小到零 A θ a b E R ‎8.竖直放置的一对平行金属板的左极板上用绝缘线悬挂了一个带正电的小球,将平行金属板按如图所示的电路图连接。绝缘线与左极板的夹角为θ。保持极板位置不变,当滑动变阻器R的滑片在a位置时,电流表的读数为I1,夹角为θ1;当滑片在b位置时,电流表的读数为I2,夹角为θ2,则 A.θ1<θ2,I1θ2,I1>I2‎ C.θ1=θ2,I1=I2 D.θ1<θ2,I1=I2‎ h1‎ h2‎ O ‎9.如图所示,平行板电容器竖直放置在水平绝缘地板上,场强方向水平向右。一个带电质点质量为m=‎0.10g,电荷量为q=-2.0×10- ‎4C,从电容器中心线上某点由静止开始自由下落,下落了h1=‎0.80m后进入匀强电场,又下落了h2=‎1.0m后到达水平绝缘地板,落地点在两板中心O点左侧s=‎20cm处。求电容器中匀强电场的场强E的大小。‎ ‎10.如图所示,平行板电容器两极板与水平方向成α=37º角。一个质量为m=‎0.20g,电荷量为q=-1.0×10‎-5C的带电质点P,以水平初速度从M极板的下端点射入后沿水平直线运动,到达N极板的上端点时速度恰好减小为零。已知M极板的下端点和N极板的上端点间的距离为s=‎48cm。求:⑴质点P从 M 极板的下端点入射时的初速度v0;⑵电容器两极板间的电压U。‎ M N α ‎11.两个半径均为R的圆形平板电极,平行正对放置,相距为d,极板间电压为U,板间电场可以认为是均匀的。一个α粒子从正极板边缘以某一初速度垂直于电场方向射入两极板之间,到达负极板时恰好落在极板中心。已知质子电荷为e,质子和中子的质量均视为m,忽略重力和空气阻力的影响。求:⑴极板间的电场强度E;⑵α粒子在极板间运动的加速度a;⑶α粒子的初速度v0‎ 答案 ‎1. A 2. C 3.B 4.D 5.C 6.B 7.C 8.D 9. 5V/m 10.⑴‎2.7m/s ⑵72V ‎11.⑴ ⑵ ⑶‎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