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4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第17章第01节光直线传播教案02 人教版
一、光的直线传播 (1课时) 一、教学目抚 1.在物理知识方面要求. (1)知道什么是光源,能举出光源的实例. (2)知道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3)知道表示光传播方向的直线叫光线,能用画图的方法表示光线. (4)能用光的直线传播的知识解释影、小孔成像等现象的成因. (5)知道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记住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值. 2.由观察演示实验现象入手,通过教师的引导,帮助学生分析、概括出相应的结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训练学生的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 3.结合光源的发展史,渗透劳动创造人类文明;科学技术带给人类文明发展的教育. 二、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是使学生承认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知道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并记住光在真空中的速度值.知道光在空气中的速度可近似认为是 3×108米/秒. 2.难点是能用光的直线传播的知识,解释一些相关的现象. 三、教具 1.演示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平行光灯、香、火柴;光的全反射实验器;光具盘、玻璃砖等. 2.演示小孔成像. “上”字光源(自制)、可调节距离的光屏(自制). 3.投影片. 四、主要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问:“我们的眼睛能看到不同的物体,是因为有光射入我们的眼睛才被我们看到的呢,还是因为我们的眼睛天生就有这种本领呢?”让学生简单发表见解. 我们能看见物体,就必须有光从这个物体上射入我们的眼睛.在漆黑的屋子里我们什么也看不见,这就是证明.因此光对于我们来说是太至关重要的了.所以我们从今天开始,就要学习一些有关光的知识. (二)教学过程设计 1. 光源. 为了在黑夜也能看见物体就必须有人造光源.原始人自从学会使用火以后,就靠黄火照明.投影:人造光源的发展.(参看人教社版物理第一册第51页图5-1)大约在两千多年前人们就用油灯照明了,后来又发明了蜡烛.从1878年爱迪生发明电灯到现在,近200年来不但电灯已普及到世界各地,而且人造光源也随着科技的发展得到迅速的发展,大到广场上用的“人造小太阳”,小到一年耗电不足1度的荧光节能灯.今后一定还将会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生产生活的需要造出更多更好的人造光源来. 引导学生观看投影片中的光源.启发他们找出这些光源的共同特点:能够发光.然后让学生举例,还有哪些物体是光源.最后小结:大到太阳小到萤火虫,它们都能自己发光,它们都是光源.问:“月亮是光源吗?”尽管看起来月光要比萤火虫发的光要亮得多,但月亮不是光源. 2.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演示几个光在均匀和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现象,要求学生通过认真仔细的观察、对比,得出相应的结论. (1)利用平行光源和香,演示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 (2)利用光的全反射实验器演示光在水中的传播.演示光分别在水中和空气中的传播.演示光在水面处的传播现象. (3)利用光具盘、玻璃砖演示光在玻璃中的传播.光在玻璃砖面与进入空气时的传播现象. 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在每次观察前都要告诉学生观察什么.最后提出问题:“通过这些观察,你能得出光是如何传播的呢?” 告诉学生“均匀介质”的意思,让学生学会用物理的语言进行表述.同时指出“同一种均匀介质”与“均匀介质”的区别.引导学生参看教材第53页图5-7.最后得出: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3.光速. 以前人们认为光传播不需要速度,要多快就有多快.因为从人们的生活体验中,感觉不到光传播还需要速度.每天太阳升起时,阳光就普照大地,谁也没看见过当太阳升起时,东方先亮然后由东向西再慢慢地随着亮起来.同样,谁也没有见过当电灯亮了之后,灯光会先从灯泡处亮起来,然后再传播到房间的各个角落.伽利略首先提出光的传播是有一定的速度的.他想测出光速,但终因光的传播速度太快,当时的实验条件又很差,实验失败了.后来人们不断的改进实验方法,直到20世纪20年代,终于比较准确的测出了光速.现在公认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是 3 × 108米/秒,这是目前人们知道的最快的速度了.光在空气中的速度稍慢,也可近似认为是 3 × 108米/秒.光在水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慢了很多,在玻璃中传播就更慢了.正因为光速这么快,所以在雷雨天,我们总是先看见闪电后听到雷声,其实大家知道闪电和雷声是同时同地发生的.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当你看到闪电后又过了5秒钟才听到雷声(声速认为是340米/秒),你能否算出雷电发生处距你大约有多远? 4.光线. 用带箭头的实线表示光线.箭头表示光的传播方向.用这种方法,就可以把本来看不见的光线及光的传播路径用画图的方法表示出来.这种图叫光路图. 练习:(1)点光源的光路. (2)找出点光源的位置. 光线A、B是由同一光源发出的两条光线,请由这两条光线找出点光源的位置. 5.用光的直线传播的知识解释有关的现象.(光直线传播的例证) (1)影子:大家想一想,在灯光下、阳光下、月光下为什么会出现影子. 影子的出现不恰恰证明了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吗?如果光能拐弯,它就能绕过物体跑到物体的背后去,物体背光的一方就会亮起来,那还会有影子吗? (2)影子的长度为什么会随着人与光源的位置的改变而改变呢?试画图说明. (先让学生试着画一画)并投影. (3)日、月食. 可把教材第52页图55、图5-6制成投影片(或用日月食演示仪)让学生看到现象后问形成原因.指导学生抓住关键点:把光挡住了.光能被挡住,就证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4)小孔成像. [演示]“上”字光源的小孔成像.让学生观察: ①物与像的方位关系.问:为什么“上”字成了反“?”字?能画出光路图吗?(给出投影:图见后)通过学生的解释及画图的练习,使学生学会运用光的直线传播的知识解释有关现象. ②让学生观察当屏不动(像与小孔间距离不变)改变物与孔间距离时像的大小变化,及物与孔间距离不变改变屏与孔间距离时像的大小变化,想想为什么?用投影片辅助理解. 最后可留课后思考题:在有树荫的地面上经常可看到一些亮圆斑.这些亮圆斑是影子吗?不是.因为影子是暗的.不是影子是什么呢?会不会是什么物体的像呢? (三)课堂小结 1.能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要记住几个例证.如小孔成像、影子.另外射击瞄准、看电影时被别人挡住了等等现象.都证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例证.都可以用光的直线传播的知识来解释. 3.学会画光路图.学会用画光路图的办法解释一些现象,这要比用文字解释显得直观、简便。 4.记住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要注意单位.当用“千米/秒”时,要写成 3 × 105千米/秒.光在空气中的速度也是 3×108米/秒. 五、说明 1.也可运用让学生观看各种形式的光源的办法引入新课. 2.在利用平行光源和香演示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的演示时,应在暗室中做.先把平行光源打开(光源不要太强)让学生观看空中的光线,学生会说什么也看不见.这时教师应强调一句:光线本来是看不见的.然后把点燃的香(多根)放在光柱下,学生就会看到因烟雾反射出的直线传播的光了.可使香在光柱的下方沿光柱移动,则观看效果会更好. 在利用光的全反射实验器演示光在水中的直线传播时,可先在水中滴少许红墨水或浓肥皂水,可使观察现象更清晰.先让学生观察光在水中的传播,把水面以上部分用纸挡住.可徐徐转动灯管,使学生观察到光在水中任何部分都是沿直线传播的.然后把挡纸取走,学生就会看到光在水中和在空气中分别都是沿直线传播的.要引导他们看到水面处光的折射现象.强调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演示光在玻璃中沿直线传播时,要把玻璃砖的毛面对着学生,这样学生才能看到光在玻璃中沿直线传播.若用激光演示器做这个演示,效果更好. 3.影子光度变化的投影片可制成复合片.若能再制一张在路灯下人影长度变化的复合片,所费课时无几,但效果会更好.小孔成像的投影片也可制成复合片,即多画几个不同位置的屏及屏上的像,和不同物距的“上”字,这样就能很方便的使学生理解决定像大小的因素了. 先把左图投出来,让学生先试着画一画,然后再给出有光线有像的投影. 4.“上”字光源可用“220V 40W”白炽灯或“6V 0.3A”的小灯泡并联而成.可调光屏制成一个“套筒” 形.屏到小孔的距离可调.屏的尺寸要大些,最好用毛玻璃做,也可用打字纸代替.光源、屏的大小、孔径的大小需要事先调试几次达到最佳配合为好. (北京三十五中学沈群)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