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4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三十四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019最新】精选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三十四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2018·菏泽模拟)如图为某区域示意图。读图完成1~3题。 1.图1、图2划分的分别是( ) A.地形区、自然区 B.行政区、工业区 C.自然区、行政区 D.地形区、工业区 2.有关两图中区域划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图1是按照综合指标划分的 B.图2是以经纬线为标准划分的 C.图1相互间的区域特征差异较大 D.图2中区域有大有小,为不同层次的区域 3.下列有关图1中四个区域自然环境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区域光照充足而热量不足 B.乙区域降水少但光照充足 C.丙区域河流长而流量变化小 D.丁区域土层厚,土壤肥力高 7 / 7 解析:1.C 2.C 3.B 第1题,图1反映了非洲西北部地区从南向北植被的地域分异,故划分的是自然区;根据区域轮廓及国界线图例可以确定图2为非洲西北部国家分布图,故划分的是行政区。第2题,图1为非洲西北部植被类型的划分,是按单一指标划分的,各植被区之间区域特征差异较大;图2为非洲西北部政区图,总体上是按照综合指标划分的,只有局部边界线是殖民时期依照经纬线划分的,图2中的区域虽有大有小,但同为一个层次,即都是国家。第3题,甲区域为地中海气候,光热充足;乙区域为热带沙漠气候,全年降水少,晴天多,光照充足;丙区域为热带草原气候,降水季节变化大,河流流量变化大;丁区域为热带雨林气候,由于高温多雨,枯枝落叶腐烂速度快且养分易淋失,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少,土壤肥力低。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要素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下列三图中分别标注了我国的甲、乙、丙三个不同区域。读图回答4~6题。 4.甲区与丙区的自然景观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甲区深居内陆、降水量少 B.丙区纬度较低,热量较充足 C.丙区海拔高,气温低 D.甲区年降水量多,获得太阳辐射少 5.比较甲、乙、丙三个地区,从农业角度来看,共同点是( ) A.夏季热量充足,雨热同期 B.地形平坦广阔,地广人稀 C.农作物都有春小麦、玉米、甜菜 D.土壤肥沃,黑土广布 6.乙区域中的山脉为我国重要的地理界线,该山脉大致是( ) ①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分界 ②暖温带和中温带分界 ③半干旱区和干旱区分界 ④水田农业与旱作农业分界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7 / 7 解析:4.B 5.A 6.D 第4题,甲、丙分别是我国黑龙江省附近和山东省。山东位于沿海,黑龙江距海也不远;山东纬度显著低于黑龙江,受夏季风影响更大,降水和热量条件都较黑龙江充足。第5题,乙为宁夏平原,三者都位于季风气候区,故A正确。只有黑龙江地广人稀,B错;春小麦和甜菜主要分布在中温带,山东是暖温带,C错;只有黑龙江分布有黑土,D错。第6题,乙区域中的山脉是贺兰山,①③正确。贺兰山位于中温带内部,②错误;④对应的分界线是秦岭—淮河一线。 如图为我国某地区农业土地利用变迁过程图。读图回答7~8题。 7.该地区最可能位于( ) A.珠江三角洲 B.宁夏平原 C.长江三角洲 D.三江平原 8.从第Ⅰ阶段到第Ⅲ阶段,导致图中农业生产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 ) A.政策 B.交通运输 C.劳动力 D.市场 解析:7.C 8.D 第7题,油菜、水稻种植区主要位于我国南方地区,而油菜种植区主要分布在我国长江流域,由此可知该地区最可能位于长江三角洲。第8题,发展到第Ⅲ阶段时,农业生产以蔬菜和花卉为主,而蔬菜和花卉主要是面向市场的农产品,说明市场是导致图中农业生产变化的最主要的因素。 (2018·山东滨州一模)读区域产业结构演进与自然资源支撑模式图,完成9~11题。 9.影响农业产业结构从石油农业到生态农业再到高科技集约农业转变的主导因素分别是( ) A.环境、科技 B.科技、市场 7 / 7 C.市场、环境 D.成本、人才 10.产业结构的演进过程中( ) A.农业产值在减少,工业产值在增加 B.农业部门在减少,工业部门在增加 C.经济发展速度越来越快 D.经济发展水平越来越高 11.随着产业结构的演进,未来最可能的是( ) A.农业经济消失 B.影响演进的因素趋于复杂 C.整个社会需要的劳动力越来越少 D.对产业转移影响变小 解析:9.A 10.D 11.B 第9题,石油农业对环境负面影响大,为了减轻石油农业带来的环境问题,开始发展资源消耗少、废弃物排放少的生态农业。而由生态农业到高科技集约农业,必然要以科技为先导。第10题,图示产业结构的演进,是以科技提升为前提和基础的,同时伴随着产业结构的演进,工农业产值和部门都在增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也必然越来越高。第11题,图示农业经济时代,影响演进的因素主要是气候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等自然要素;而到了后工业经济时代,除了自然要素外,各种科技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大。由此可看出,随着产业结构的演进,经济部门越来越多,发展水平越来越高,则影响演进的因素也必然趋于复杂。 二、综合题(共56分) 12.(2018·福建质检)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6分) 7 / 7 廊桥又称风雨桥,是在桥上加盖廊屋的特殊桥梁。闽浙山区迄今留存不少古廊桥。当地采伐后的木材,需经一段时间的自然晾干才能用作建桥木料。清乾隆年间建于图中甲处的古廊桥,建成不久即毁于山洪。数年后,在图中乙处重建并保留至今。如图示意闽浙山区某地地形及廊桥景观。 (1)依据当地自然条件,说明廊桥设有廊屋的作用。(8分) (2)分析甲处古廊桥当年被山洪冲毁的自然原因。(6分) (3)乙处重建古廊桥采用“夏伐秋晾”的安排。从自然条件角度分析其合理性。(6分) (4)当地建筑古廊桥多采用木制构件,而少采用较为坚硬且防腐性能更好的石料,分析其原因。(6分) 解析:第(1)题,廊屋对桥梁及其上的行人具有遮蔽风雨、太阳光照的作用,可从此角度分析。第(2)题,图中甲附近丙处是一个峡谷地形,易发山洪使河水快速上涨;同时从河流形态看,甲处河道弯曲且由宽变窄,上游来水不易下泄,此处水位上涨较高,河水流速加快,从而对古廊桥造成毁坏。第(3)题,注意理解“夏伐”是指夏季砍伐树木,“秋晾”是指在秋季使被砍伐的树木自然晾晒变干燥;还要注意图示伐木区位于山区,至乙地之间没有陆路运输;再结合当地气候条件分析即可。第(4)题,可从建筑材料、建筑难易度角度分析。 答案:(1)当地太阳辐射强,冬暖夏热,降水丰富,空气湿度大,建桥木料易变形、腐烂;加廊屋可以防水、防潮和防晒,保护桥梁;为行人遮阳、挡风、避雨。 (2)该地当年受连续强降水影响,引发特大洪水,甲处河道弯曲且由宽变窄,导致河流流速加快,水位暴涨,对桥造成强大冲击;丙冲沟的地势陡峻,遇强降水引发大量挟带泥沙、石块、树木等杂物的洪流摧毁桥梁。 7 / 7 (3)夏伐:夏季降水丰富,河水水位高,流速快,便于采伐区的木料顺河流至桥址。 秋晾:秋季降水较少,天气干燥,利于木料晾干。 (4)当地森林资源丰富,建桥的原料丰富;相对于石材,木料更轻便,不仅便于运输,且易于加工,建造成本低。 13.(2018·河北廊坊模拟)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30分) 材料一 我国西北地区局部和法国示意图。 材料二 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和法国有关专家经过考察,发现宁夏北部、贺兰山东麓地区的小气候十分适合优质葡萄的生长。宁夏人民经过两年的辛勤劳动,完成了2 000 hm2葡萄基地和防护林的建设。 材料三 Q、R两地气候资料对比。 地点 海拔/m 1月均 温/℃ 7月均 温/℃ 1月降 水量 /mm 7月 降水量 /mm 年降 水量 /mm 年日照 时数/h R 201 2.6 20.7 54.1 60.6 824.5 1 975.3 Q 1 111 -8.4 23.3 1.2 42.2 193.7 2 975.7 (1)分析R地1月均温比Q地高的主要原因。(6分) (2)与法国相比,贺兰山东麓地区发展葡萄种植有哪些有利条件?(6分) (3)如果大量引用黄河水发展葡萄生产,可能对本地(P、Q所在地区)和黄河中下游地区的自然环境产生哪些不利影响?(8分) (4)图中P处地势________(高/低)于Q处;土壤盐分________(高/低)于Q处,请分析原因。(10分) 7 / 7 解析:第(1)题,R地位于欧洲西部的法国,而Q点位于我国的内陆地区贺兰山附近。R地1月均温比Q地高的主要原因:R地海拔较低,Q地海拔较高;冬季,R地受来自海洋暖湿气流的影响,而Q地受寒冷的冬季风影响;R地处沿海,Q地处内陆。第(2)题,有利条件主要从光照、昼夜温差、气温对农作物病虫害的影响、劳动力等方面分析。第(3)题,对本地区来说,大量引水灌溉容易出现土壤盐碱化;对中下游来说,易导致黄河中下游水量减少或断流。第(4)题,根据黄河的流向可判断图中P处地势高于Q处;土壤盐分低于Q处。原因是P处地下水位深,蒸发弱,地表盐分积累少;而Q处地下水位高,蒸发强,地表盐分积累多;且灌溉方式不合理,易出现土壤次生盐碱化。 答案:(1)R地海拔较低,冬季R地受来自海洋暖湿气流(西风)的影响,而Q地海拔高且受寒冷的冬季风影响;R地处沿海,Q地处内陆。 (2)夏季高温,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冬季气温低,病虫害少;劳动力丰富廉价。 (3)对本地区的影响:若灌溉方式不合理,易出现土壤次生盐渍化。对中下游地区的影响:本地区灌溉用水过多,可能造成黄河中下游水量减少或断流。 (4)高 低 P处地下水位深,蒸发弱,地表盐分积累少;而Q处地下水位高,蒸发强,地表盐分积累多,且灌溉方式不合理,易出现土壤次生盐碱化。 7 / 7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