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2011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时训练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新人教版必修2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广东省2011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时训练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新人教版必修2

第7章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 第1、2节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和主要内容 ‎ 一、单项选择题 ‎1.(2009年广州一模)在同一区域中生长着两种杜鹃花,在人工条件下,它们之间都可以杂交成功。但在自然状态下它们不能杂交,因为一种杜鹃花在 6 月初产生花粉,另一种在 6 月下旬产生花粉,这种现象属于( )‎ ‎ A.优胜劣汰 B.过度繁殖 C.生殖隔离 D.性状分离  ‎2.(2010年华南师中模拟)囊性纤维变性是一种常染色体遗传病。在欧洲人群中,每2500个人中就有一个患此病。如一对健康的夫妇有一患有此病的孩子,此后,该妇女又与健康的男子再婚。再婚的双亲生一孩子患该病的概率是( ) A.1/25 B.1/50 C.1/100 D.1/625 ‎3.(2009年惠州三模)关于基因频率与生物进化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不一定引起生物的进化 B.只有在新物种形成时,才发生基因频率的改变 C.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D.生物性状的改变一定引起生物的进化 ‎4.(2009年茂名一模)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各项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了所有的原始材料 ‎ B.基因突变的方向和生物进化的方向是一致的 C.母虎和雄狮交配产下的“狮虎兽”不育可以说明物种间存在生殖隔离 D.共同进化就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相互影响不断进化 ‎5.(2009年深圳二模)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进化地位越高等的生物适应能力越强 B.捕食者的存在对被捕食者是有害无益的 C.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 D.基因库出现明显差异的两个种群即为两个物种 ‎6.(2008年山东卷)下列与生物进化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进化总是由突变引起的 B.进化时基因频率总是变化的 C.变异个体总是适应环境的 D.进化改变的是个体而不是群体 二、双项选择题 ‎7.(2009年佛山一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某体细胞基因型为AaaBBb的植株不一定是三倍体 B.同源染色体的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 C.没有细胞核结构的生物不一定是原核生物 D.两个种群间的生殖隔离一旦形成,这两个不同种群的个体之间一定不能进行交配 ‎8.(2009年广东卷)《物种起源》出版已有150年,但依然深深影响着现代科学研究,达尔文( ) A.提出了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观点 B.提出了用进废退的理论 C.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D.认识到变异广泛存在并能遗传给后代 三、非选择题 ‎9.(2009年肇庆二模)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由常染色体上的隐性致病基因引起的,患者在幼年时期夭折。现在甲、乙两地区进行调查,其中乙为疟疾流行地区。两地区人群中各种基因的比例如下图: 回答下列问题: ‎(1)在甲地区人群中A的基因频率为 。a的基因频率为 ;乙地区人群中A的基因频率为 。a的基因频率为 。 ‎(2)若干年后再进行调查,甲地区人群中的A的基因频率将 ,乙地区人群中的A的基因频率将 。 ‎(3)如果在乙地区消灭疟疾,若干年后再进行调查,将会发现A基因的频率会 。‎ ‎(4)对于一个已出生的孩子,如何利用光学显微镜检查其是否携带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致病基因?  。 ‎10.某植物种群中,AA基因型个体占30%,aa基因型个体占20%,则: ‎(1)该植物的A、a基因频率分别是 。 ‎(2)若该植物自交,后代中AA、aa基因型个体分别占 。这时,A、a的基因频率分别是 。 ‎(3)依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这种植物在两年中是否发生了进化? 。原因是 ‎ ‎ 。 ‎(4)由此可知,进化的基本单位是 ,进化的原材料由 提供,是否发生进化决定于 ,进化的实质是 。‎ ‎11.(2010年广铁一中模拟)某种野生型细菌,自然条件下产生了:Ⅰ型(含LA基因)、Ⅱ型(含LB基因)、Ⅲ型(含LC基因)三种新类型,现将等量四个品系的细菌混合,置于恒定密闭条件下培养,间隔相同时间,六次测得个体数量(单位:个/10‎-2mm3)如下,分析回答有关问题:‎ ‎1‎ ‎2‎ ‎3‎ ‎4‎ ‎5‎ ‎6‎ 野生型 ‎95‎ ‎150‎ ‎320‎ ‎320‎ ‎300‎ ‎250‎ Ⅰ型 ‎100‎ ‎210‎ ‎655‎ ‎950‎ ‎1085‎ ‎1100‎ Ⅱ型 ‎80‎ ‎120‎ ‎110‎ ‎98‎ ‎60‎ ‎35‎ Ⅲ型 ‎110‎ ‎160‎ ‎210‎ ‎215‎ ‎150‎ ‎73‎ ‎(1)野生型细菌能产生多种新类型的根本原因是 。多种新类型细菌的出现,表明了生物变异具有 的特性。 ‎(2)根据表中数据能否得出“在自然条件下菌群中LA基因频率会上升”的结论?为什么?‎ ‎ 。 ‎(3)如果Ⅱ型细菌在空气中能很好生存,那么将Ⅰ、Ⅱ型细菌通过人工融合形成杂种细菌,其后代的基因组成是什么? 。在通气培养下的生存情况如何?  ‎ 。 ‎12.下面是关于果蝇对DDT抗药性的进化实验: 实验一:将一个果蝇群体(第一代)饲养到一定规模后,用涂有a浓度的DDT的玻璃片处理,将成活下来的果蝇后代(第二代)继续饲养到一定规模后,用‎2a浓度的DDT的玻璃片处理,将成活下来的果蝇后代(第三代)继续饲养到一定规模后,用‎3a浓度的DDT……处理,用同样的方法逐代将DDT浓度增加‎1a处理果蝇。到第15代时,DDT浓度增加至‎15a,仍有能抗‎15a浓度的DDT的果蝇存活,因此,实验者认为,果蝇的变异是“定向”的,即在环境条件(DDT)“诱导”下产生的,并且认为,该实验证实了拉马克“用进废退”学说的正确性。 另有学者发现了“实验一”设计的缺陷,怀疑实验一得出的结论的科学性,因而设计了实验二。 实验二:将若干雌雄果蝇分别饲养成若干个家系,此为第一代,然后将每个家系分成两半,用a浓度的DDT分别处理每个家系中的一半。然后在有果蝇存活的家系中的另一半中,再培养若干个家系(第二代),将每个家系分为两半,用‎2a浓度的DDT处理每个家系中的一半。在有果蝇存活的家系的另一半中,再培养若干个家系(第三代),用‎3a浓度的DDT处理每个家系中的另一半……用同样的方法逐代将DDT浓度增加 ‎1a处理果蝇。到第15代时,DDT浓度增加至‎15a,也产生了能抗‎15a浓度的DDT的果蝇群体。然而这些具有抗性的果蝇的父母及其祖先并没有接触过DDT。 通过实验二的分析,你认为: ‎(1)DDT对果蝇变异所起的作用不是“诱导”而是 ,果蝇群体的进化是定向的,而果蝇个体的变异是 的,果蝇抗药性的产生在环境变化(DDT)之 。(前;中;后)。 ‎(2)通过对实验一和实验二的比较分析,你认为实验一得出不正确结论的原因是什么?‎ ‎ ‎ ‎ 。‎ 参考答案 ‎1.解析:季节性隔离,亦称时间性隔离,是生殖隔离的一种。是由于繁殖的时间不同而形成的隔离。如蟾蜍中的美洲蟾和福氏蟾,它们虽在同一场所中生育,但由于前者的产卵期要比后者早,所以它们都能成为纯种。另外植物中唇形科的貂叶鼠尾草和白鼠尾草也发生同样的季节性隔离。 答案:C ‎2.解析:‎ 由于双亲正常,却生一病孩,可推知囊性纤维变性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假设不患该病显性基因为A,患该病隐性基因为a,则该妇女的基因型为Aa,这个妇女(Aa)与另一男子结婚,若也生一病孩,此男子必须是杂合子才有可能,所以本题的关键在于求出该男子是杂合子的概率。根据题意,设a的基因频率为q,A的基因频率为p,则有aa的基因型频率=q×q=1/2500,可得q=1/50,A的基因频率p=1-q=49/50,故杂合子Aa的基因型频率=2pq=2×49/50×1/50≈1/25,又考虑到双亲均为杂合子,后代出现隐性纯合子aa的概率是1/4,由此可得再生一病孩的概率为1/25×1/4=1/100,故选C。  答案:C ‎3.解析:由于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生物进化了,基因频率就会发生改变;基因频率发生改变,生物也就进化了,但不一定形成新的物种。 答案:C ‎4.解析:染色体变异也可为生物进化提供原始材料;基因突变的方向是不定向的,而生物进化的方向是定向的;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 答案:C ‎5.解析:进化地位高等的生物适应能力是相对的,因为环境是变化的,同种变异在不同环境中可能是有利变异,也可能是不利变异。 答案:C ‎6.解析:本题考查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础知识。现代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遗传和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内在因素;自然选择是定向的,生物变异是不定向的。生物的变异可分为有利变异与不利变异两类;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突变、隔离与自然选择是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 答案:B ‎7.解析: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两个种群间的生殖隔离一旦形成,这两个不同种群的个体之间可能可以进行交配,但后代是不育的。 答案:BD ‎8.解析:用进废退的理论是拉马克提出来的,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达尔文认为进化的基本单位是个体。 答案:AD ‎9.(1)96.5% 3.5% 50.5% 49.5% (2)上升 下降 (3)上升 ‎ ‎(4)Aa型孩子镜检中会发现有部分红细胞呈镰刀状,aa型孩子的红细胞全部呈镰刀状 ‎10.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生物进化理论的理解以及基因频率的算法。由题知Aa基因型的个体占50%,假设该群体有100个个体,则A基因的总数=30×2+50=110,100个个体含有A、a的基因总数=100×‎ ‎2=200,所以A的基因频率=110/200=55%,则a的基因频率=45%。若该植物自交,自交后代产生基因型比例为:AA=30%+1/4×50%=42.5%;aa=20%+1/4×50%=32.5%;Aa=1/2×50%=25%。同法可求出:A、a的基因型频率仍然为A=(42.5×2+25)/200=55%,a=45%。通过计算可以发现前后代的基因频率没有发生改变,说明生物没有发生进化。 ‎ 答案:(1)55%、45% (2)42.5%、32.5% 55%、45% ‎ ‎(3)没有发生进化 基因频率没有发生改变 (4)种群 突变和基因重组 自然选择 基因频率的改变c ‎ ‎11.(1)基因突变 不定向 ‎(2)不能。基因突变的有利和有害并不是绝对的,往往取决于生物的生存环境,只有适应生物生存环境的基因突变,其频率才会上升,表中数据只能说明在密闭条件下,种群中LA的基因频率会上升 ‎(3)LALB 杂种细菌细胞分裂产生的子代都含有LALB基因,在通气条件下能生存(不能生存,因为LB基因有可能不表达) ‎12.解析:通过实验二的分析,可以知道具有抗性的果蝇的父母及其祖先并没有接触过DDT,DDT所起的作用只是选择作用。果蝇的群体中在没有接触DDT之前既有不抗DDT的个体,也有抗DDT的个体,也就是说果蝇的变异是不定向的。实验一用DDT直接处理果蝇,虽然看到的是群体的变异,但容易误认为DDT对果蝇的抗药性“诱导”作用,而看不出在“诱导”掩盖下的选择作用。‎ 答案:(1)选择 不定向 前 (2)①实验一将果蝇个体作为进化的单位来研究而不能发现个体变异不定向的特点;②实验一用DDT直接处理果蝇,虽然看到的是群体变异,但容易误认为是DDT对果蝇的抗药性有“诱导”作用,而看不出在“诱导”掩盖下的选择作用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