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考历史压轴题小作文集合加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上海高考历史压轴题小作文集合加解析

‎2010-2015历史高考压轴题 ‎2010年 ‎37.‎ 一份对外“和约”‎ 义和团运动期间,一位团民私自替政府拟了一份对外“和约”。“和约”虽不具法律效力,作为历史材料却真实地反映了作者的思想。内容如下:‎ ‎  一、各国前所索赔款,一概作废。二、各国应偿中国兵费四百兆两。三、各国兵船已在中国口者,不准驶出。四、各国租价照今加倍。五、将总署交还中国。六、康有为回国治罪。七、所有各国教堂一律充公。八、日本将台湾交还中国。九、德国将胶州交还中国。十、俄罗斯将大连交还中国。十一、所有教士各归其国,不准再来。十二、中国仍有管理高丽安南之权。十三、中国海关仍归华人办理。十四、外国使臣来中国者,照乾隆时所定之例,不许进京。十五、另赔义和拳兵费四百兆。十六、日本亦须照乾隆时例入贡。十七、华人交通西人,及不遵官场约束者,归朝廷治罪。十八、所有东西洋人与中国官场相见,须行叩头之礼。十九、外人不准在中国游历。二十、俄罗斯西伯利亚及各处铁路,均须拆毁。二十一、英国须将新安九龙交还中国。二十二、各国运来中国货物合应加倍收税。二十三、洋商船到口者,须先禀明该处守口中国官兵,方准入口。二十四、大米不准出口。二十五、凡货物运往外国者,亦须加倍收税。‎ 问题:(25分)‎ ‎(1)“和约”中第八、第十九项是针对哪两个不平等条约而提出来的?(4分)‎ ‎(2)作者在“和约”中提出了哪几类要求?(6分)‎ ‎(3)你是如何看待这份“和约”的?(15分)‎ ‎37.(1)答案1:第八条-《马关条约》;第十九条-《天津条约》。(4分)其他答案:(0分)‎ ‎37.(2) 正义的要求(3分)‎ 答案1:作出合理的概述或描述 ‎•收回国家主权、废除赔款、收回关税主权 保守的观念(3分)‎ 答案1:能准确地对相关材料进行提炼。(3分)‎ ‎•恢复朝贡体系 ‎•实行闭关锁国 答案2:能进行简单概括(2分)‎ ‎•各国与中国的外交恢复到乾隆时期 答案3:基本照抄“合约”内容(1分)‎ ‎•日本照乾隆时期入贡 其他答案:未作答或与题意无关。(0分)‎ ‎37.(2)本小题采用SOLO评分法。(15分)‎ 答案1:能对材料进行抽象提炼,并结合事实进行论述。(13--15分)‎ 材料与史实:运用充分;运用较充分。‎ 抽象视角,如“合约”反映了社会形态更替时农民阶层只能使用传统精神武器和物质武器进行抗争的无奈现实;又如“合约”反映了现代化后来者在反抗不平的的资本主义现代世界体系的同时,却不自觉地运用西方国家“游戏规则”的矛盾心态。‎ 论述:论述充分;论述较充分。‎ 叙述:叙述完整流畅形成结构。‎ 答案2:能在多个线索或材料之间建立起联系,并对此作出解释。(8--12分)‎ 材料与史实:运用充分;运用较充分。‎ 视角:从两个以上角度展开分析,如指出“合约”中合理与不合理的要求;“合约”中反映爱国精神与盲目排外的要求;“合约”中抵御外来侵略的要求与传统天朝观念(华夷观念)的要求;“合约”中属于农业社会的要求与工业社会的要求。观点清晰;观点较清晰。‎ 论述:论述充分;论述不够充分 叙述:叙述形成结构;叙述连贯流畅。‎ 答案3使用多个线索或材料,进行单一维度的解释。(3--7分)‎ 材料与史实:运用较多材料;运用较少材料。‎ 视角:提炼出一个视角。如“合约”反映了作者的排外心理(反帝、抗争、反对基督教文化);“合约”和与反映了作者的爱国主义精神;“合约”反映了作者的保守心理。观点清晰;观点不清晰。‎ 叙述:叙述完整流畅;仅能列举。‎ 答案4;找出一个线索或材料即得出结论。(1--2分)‎ 其他答案:没有形成对问题的理解。回答和问题无关或同义反复。(0分)‎ ‎2011年:‎ ‎39.工业年代 材料一:英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指数变化(1500—1900年)‎ 材料二:英、美、中,印四国产品在世界产量份额中的变化(1750—1900年)‎ ‎1750年(%)‎ ‎1830年(%)‎ ‎1860年(%)‎ ‎1900年(%)‎ 英国 ‎1.9‎ ‎9.5‎ ‎19.9‎ ‎18.5‎ 美国 ‎——‎ ‎2.4‎ ‎7.2‎ ‎23.6‎ 中国 ‎32.8‎ ‎29.8‎ ‎19.7‎ ‎6.2‎ 印度 ‎24.5‎ ‎17.6‎ ‎8.6‎ ‎0.7‎ 材料三:黄君(黄佐卿)于光绪七年(1881年 ‎)建丝厂于沪上。丝车仅一百部,各项机械均购自意法等国。惟是时女工都无充分训练,工作不良,丝质随劣;且所有出品须运往外国市场,向绸商兜售,输运需时,周转为难。自光绪八年至十三年,营业失败,资本损耗殆尽。光绪十三年后,丝厂事业逐渐发达,丝车自一百部增至九百部。后法国绸商渐知中国除土丝外,亦有机制厂丝可供应用,乃相率电请驻沪洋商就近采办。此项办法始自光绪十九年,迄今三十余年,未尝变更也。‎ 问题:(27分)‎ ‎(1)材料一体现了英国在两次工业革命中的什么特点?(2分)‎ ‎(2)你能从材料二中提取到哪些信息?(6分)‎ ‎(3)材料三中的丝厂经历了怎样的变迁?(4分)‎ ‎(4)基于以上材料,谈谈你对两次工业革命影响的看法。(15分)‎ ‎39.(1)‎ 答案1.能发现两次工业革命的不同特征。(2分)‎ ‎ ·从两次工业革命之同的比较来看,第二次工业革命产生的经济推动力更大。‎ 答案2:仅描述曲线的变化情况。(1分) ‎ ‎·英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逐渐提高   ‎ 其他答案。(0分)‎ ‎39. (2)‎ 答案1:能在数据之间建立起两组关联,并描述其特征。(6分)‎ ‎ ·19世纪30年代前中印产品在世界中所占份额高于英国,到20世纪初已落后于英国 ‎ ·20世纪初英美产品在世界中所占的份额超过中印,美国在20世纪初超越英国 答案2:能在数据之间建立起一组关联,并描述其特征。(3分)‎ ‎ ·20世纪初英国产品在世界中所占的份额超过中印,美国在20世纪初超越英国 答案3:分别描述各国产品的份额变化情况。(1分)‎ ‎ ·英美产品在世界产量中的份额不断上升,中国的份额不断下降 其他答案。(0分)‎ ‎39.(3)‎ 答案1:从材料中找到两个变化。(4分)‎ ‎ ·工厂规模逐渐扩大;产品对外销路逐渐畅通。‎ ‎ ·丝车数量从100部增至900部;从兜售到采办。‎ 答案2:从材料中找到一个变化。(2分)‎ ‎ ·工厂规模逐渐扩大 其他答案。(0分)‎ ‎39.(4)(15分)‎ 答案l:能对材料进行抽象提炼,并结合材料进行论述。(13—15分)‎ ‎ 材料与史实:运用充分;运用较充分。‎ ‎ 抽象视角,如工业革命与现代世界体系的形成。‎ ‎ 论述:论述充分;论述较充分。‎ ‎ 叙述:叙述完整流畅形成结构。‎ 答案2:能在多个线索或材料之间建立起联系,并对此作出解释。(8—12分)‎ ‎ 材料与史实:运用充分;运用较充分。‎ ‎ 视角:从两个以上角度展开分析,如工业革命的双重后果。‎ ‎ 论述:论述充分;论述不够充分。‎ ‎ 叙述:叙述形成结构;叙述连贯流畅。‎ 答案3:使用多个线索或材料,进行单一维度的解释。(3—7分)‎ ‎ 材料与史实:运用较多材料;运用较少材料。‎ ‎ 视角:提炼出一个视角。如,工业革命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叙述:叙述完整流畅;仅能列举。‎ 答案4:找到一个线索或材料即得出结论。(1—2分)‎ 其他答案:没有形成对问题的理解,回答与问题无关或同义反复。(0分)‎ ‎2012年:‎ ‎40.伏尔泰眼中的中国(25分)‎ ‎ 旅行者们,尤其是传教士们,都认为到处看到的是专制制度。这些人从表面现象判断一切:看到一些人跪拜,便认为他们是奴隶,而接受人们跪拜的那个人必定是1.5亿人生命财产的绝对主宰,他一人的旨意便是法律。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人类肯定想象不出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一切都由一级从属一级的衙门来裁决,官员必须经过好几次严格的考试才被录用。……如果说曾经有过一个国家,在那里人们的生命、名誉和财产受到法律保护,那就是中华帝国。‎ ‎ 中国人最深刻了解、最精心培育、最致力完善的东西是道德和法律。儿女孝敬父亲是国家的基础。在中国,父权从来没有削弱。……一省一县的文官被称为父母官,而帝王则是一国的君父。这种思想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把这个幅员广大的国家组成一个大家庭。‎ ‎ 他们的孔子不创新说,不立新礼;他不做受神启者,也不做先知。他是传授古代法律的贤明官吏。我们有时不恰当地【把他的学说】称为“儒教”,其实他并没有宗教,他的宗教就是所有皇帝和大臣的宗教,就是先贤的宗教。孔子只是以道德谆谆告诫人,而不宣扬什么奥义。‎ ‎ 世界上曾有过的最幸福、最可敬的时代,就是奉行孔子的律法的时代。‎ ‎ ——节选自伏尔泰《风俗论》‎ ‎ 问题:‎ ‎ (1)伏尔泰对中国文明的描绘主要以什么时代为依据?说明判断的理由。(4分)‎ ‎(2)根据材料,概述伏尔泰笔下的中国形象。(6分)‎ ‎ (3)你如何评价伏尔泰对中国文化的解读?(15分)‘‎ ‎ ‎ ‎40(1)‎ ‎ 水平l:基于有效的证据进行准确推断 ‎ 明清时期。因为西欧传教士大批进入中国是在明清时期。‎ ‎ 明清时期。中国人口是在明清时期过1.5亿的。‎ ‎ 其他答案:错误的推断,或结论与证据不一致,或只有结论没有理由。‎ ‎ ‎ ‎40(2)‎ ‎ 水平l:能全面地从材料中提取信息[来源:学,科,网]‎ ‎ 中国的君主和政府很开明,有完备的官僚选拔体制;中国有完善的法律,法律是建立在良好道德基础之上的:中国尊崇孔子学说,没有宗教迷狂,‎ ‎ 水平2:从材料中提取的信息不充分 ‎ 其他答案 ‎40 (3)本大题采用分项评分方法。评分观察的要素是:观点、史实、论述、组织。‎ ‎ 评分项一:观点 ‎ 水平l:能够将伏尔泰作为文化解读的对象提出观点 ‎ 伏尔泰对中国文化的解读是对文化他者的一种理想化诠释,是其将自身的理想与信念 投射于他者的结果。‎ ‎ 水平2:能够跳出文本,将文本的内容与社会背景联系起来提出观点。‎ ‎ 伏尔泰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是基于当时法国现实问题的思考 ‎ 水平3:就文本本身的内容提出观点 ‎ 伏尔泰对中国的描绘有夸大和误解的成分 ‎ 水平4:无观点或观点与情景无关 ‎ 伏尔泰主张建立开明君主制,反对教会权威。‎ ‎ ‎ 评分项二:史实 ‎ 水平1:能提取文本所提供的信息,并能将其与文本解读者所处的背景、立场等史实建 ‎ 立联系。‎ ‎ 水平2:能从本文中提取直接与间接的信息 ‎ 水平3:能从文本中提取直接的信息 ‎ 水平4:没有使用文本信息 ‎ ‎ 评分项三:论述 ‎ 水平l:能够进行由表及里的论述 ‎ 水平2:史实、观点与论证三者能做到一致,逻辑完整。‎ ‎ 水平3:史实、观点与论证三者不一致,逻辑混乱、跳跃。 .‎ ‎ 水平4:回避问题 ‎ ‎ 评分项四:组织 ‎ 水平1:叙述成结构 ‎ 水平2:叙述连贯通顺 ‎ 水平3:仅能罗列史实 注:有观点而无史实者,不给分。‎ ‎2013年:‎ ‎40.严复笔下的进化论(25分)‎ 中国近代思想家严复将赫胥黎的作品译成中文发表。以下两栏材料,分别选自赫胥黎原著直译本与严复译本大致对应的段落,阅读并回答问题。‎ 原著直译文 在生物界,这种宇宙过程(cosmic process)最典型的特征之一就是生存斗争,即每一个个体和整个环境的竞争,其结果就是选择。也就是说,那些存活下来的生命形态,总体上最适应于某个时期存在的各种条件。因此,就这一点而言,也就仅仅就这一点而言,它们是最适者。‎ 严复译文 ‎ 以天演为体,而其用有二:曰物竞,曰天择。此万物莫不然,……物竞者,物争自存也,以一物以与物物争,或存或亡,而其效则归于天择。天择者,物争焉而独存。……与其所遭值之时与地,及凡周身以外之物力,有其相谋相剂者焉。……斯宾塞曰:“天择者,存其最宜者也。”夫物既争存矣,而天又从其争之后而择之,一争一择,而变化之事出矣。‎ 严复按语一:物竞、天择二义,发于英人达尔文、斯宾塞者……本天演著《天人会通论》,举天、地、人、形气、心性、动植之事而一贯之,其说尤为精辟宏富。其第一书以发明天演之旨;第二书以天演言生学(生物学);第三书以天演言性灵(心理学);第四书以天演言群理(社会学);第五书乃考道德之本源,明政教之条贯,而以保种进化之公例要术终焉。呜呼!欧洲自有生民以来,无此作也。‎ 严复按语二:夫既以群为安利,则天演之事,将使能群者存,不群者灭;善群者存,不善群者灭。赫胥黎……言群理,所以不若斯宾塞之密也。‎ ‎ 注:赫胥黎、斯宾塞都是19世纪英国的著名学者。‎ 问题:‎ ‎(1)严复翻译此书与哪次重大历史事件的刺激有关?(2分)‎ ‎(2)比较上述材料,概括严复译本(包括按语)与赫胥黎原著的内容差异。(8分)‎ ‎(3)你如何理解严复笔下的进化论?(15分)‎ ‎40.(1)‎ 水平1:能准确回答问题。(2分)‎ ‎·甲午战争,或第一次中日战争,或甲午战败。‎ 水平2:仅罗列相关史实(按题意相符程度给分)。‎ 其他答案。(0分)‎ ‎40.(2)‎ 水平1:能全面地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归纳完整。(8分)‎ ‎·严复并未忠实翻译赫胥黎的作品,在译文中加上了斯宾塞的观点以及按语,以阐述自己的观点;严复的翻译深深打上了当时中国社会的时代烙印;赫胥黎将进化论的使用限定于自然界,严复则将其扩展至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相较赫胥黎的观点,严复更倾向于斯宾塞的观点。‎ 水平2:从材料中提取信息不充分,归纳不完整(按题意相符程度给分)。‎ 其他答案。(0分)‎ ‎40.(3)‎ 本大题采用分项评分方法。评分观察的要素是:观点、史实、论述、组织。‎ 评分项一:观点(4分)‎ 水平1:能够从不同版本进化论的比较诠释中提出观点。(4分)‎ ‎·严复笔下的进化论,综合了赫胥黎和斯宾塞的观点,在时代大潮的刺激下,给西方的进化论打下了中国烙印。‎ 水平2:能依据材料就严复进化论的来源或影响提出观点。(2分)‎ ‎·严复更倾向于斯宾塞,强调人类社会发展的物竞天择,适则生存。‎ 水平3:脱离材料,或罗列材料,复述教科书的观点。(1分)‎ ‎·指出进化论是近代中国的重要思潮。‎ 水平4:无观点,或观点与文本无关。(0分)‎ 评分项二:史实(4分)‎ 水平1:能提取材料所提供的信息,并能将其与严复所处的背景、立场等史实建立联系。(4分)‎ 水平2:能从材料提取直接与间接的信息。(3分)‎ 水平3:能从材料中提取直接的信息。(2分)‎ 水平4:没有使用材料信息。(0分)‎ 评分项三:论述(5分)‎ 水平1:能够进行深刻的论述。(5分)‎ 水平2:史实、观点与论证三者能做到一致,逻辑完整。(3分)‎ 水平3:史实、观点与论证三者不一致,逻辑混乱、跳跃。(1分)‎ 水平4:回避问题(0分)‎ 评分项四:组织(2分)‎ 水平1:叙述成结构(2分)‎ 水平2:叙述连贯通顺(1分)‎ 水平3:仅能罗列史实(0分)‎ 注:有观点而无史实者,不给分。‎ ‎2014年:‎ ‎40.梁启超论李鸿章 ‎ 李鸿章所以为一世俗儒所唾骂者以洋务,其所以为一世鄙夫所趋重者亦以洋务,吾之所以重李责李而为李惜者亦以洋务。谓李鸿章不知洋务乎?中国洋务人士,吾未见有此也。谓李鸿章真知洋务乎?何以他国以洋务兴,而吾国以洋务衰也?吾一言以断之,则李鸿章坐之有洋务,而不知有国务。‎ ‎ 是役(指甲午战争)也,李鸿章之失机者固多,即不失机,而亦必无可以幸胜之理,盖十九世纪下半纪以来,各国之战争,其胜负皆可于未战前决之,何也?世运愈进于文明,则优胜劣败之公例愈确定,实力之所在,即胜利之所在。‎ 各国并立,生存竞争,惟利是视。……李鸿章之手段,专以联某国制某国为主。……于中、日之役,则欲嗾(唆使)俄、英以制日,……卒之未尝一收其效,而往往因此之故,所失滋多。胶州、旅顺、大连、威海、广州湾、九龙之事,不得不谓此政策为之厉阶也,……要之,内治不修,则外交实无可办之理。以中国今日之国势,虽才十倍于李鸿章者,其对外之策,固不得不隐忍迁就于一时也。此吾所以深为李鸿章怜也。‎ ‎——梁启超《中国四十年来大事记(一名李鸿章)》‎ 问题:(25分)‎ (1) 梁启超为什么要以李鸿章为线索来勾勒19世纪下半叶的中国历史?(2分)‎ (2) 概述梁启超对李鸿章的评价。(8分)‎ (3) 你如何看待梁启超对李鸿章的评价?(15分)‎ ‎【答案】‎ ‎40. ‎ ‎(1)‎ 水平1:能将李鸿章的生平与中国近代史建立联系(2分)‎ ‎·李鸿章几乎参与了那段历史的所有重大事件,是那段历史的焦点人物 ‎·李鸿章是洋务运动的主将,近代历史上许多重要的不平等条约也是由他代表清政府签订的.他个人的生平正是那段历史的见证 其他答案:仅根据李鸿章的某一具体作为得出结论或解释不合理(0分)‎ ‎ ·李鸿章领导了洋务运动,是中国现代化的先驱 ‎ ·梁启超想以李鸿章洋务运动的失败经验宣传维新变法的思想 ‎40.(2)史实:‎ 水平1:能注意到材料中梁启超对李鸿章各方面事迹的评价(6-3分)‎ ‎ ·梁启超肯定了李鸿章所从事的洋务活动,又批评李鸿章不懂得国家强大的根本所在;指出李鸿章应该对甲午战争的失败负一定的责任,但国家的实力是决定胜败的关键;在外变方面,李鸿章采取联一国制一国的策略,得不偿失,引发列强瓜分狂潮,但内政不修是外交失利的根本原因。‎ 水平2:只注意到材料中梁启超对李鸿章某一方面事迹的评价(2—1分)‎ 组织:‎ 水平1:能根据材料进行概述(2分)‎ 水平2:仅能复述或摘抄材料的文字(0分)‎ ‎40.(3)本大题采用分项评分方法。评分观察的要素是:观点、史实、论述、组织。‎ 评分项一:观点(4分)‎ 水平1:能把梁启超作为解读的对象,将文本内容与梁启超的史观、方法、立场联系起来提出观点(4分)‎ ‎ ·梁启超基于进化论史观和政治改革立场来评价李鸿章 ‎ ·梁启超对李鸿章的评价注重个人与时代的关系 水平2:就梁启超对李鸿章其人的具体评价提出观点(2分)‎ ‎ ·梁启超对李鸿章的评价毁誉参半 ‎ ·梁启超对李鸿章的评价较为客观公正 水平3:无观点或观点与情景无关(0分)‎ 评分项二:史实(4分)‎ 水平1:能提取材料所提供的信息,并能将其与作者所处的背景、立场等史实建立联系(4分)‎ 水平2:能从材料中提取较完整的信息(2分)‎ 水平3:从材料中提取的信息不完整(1分)‎ 水平4:没没有使用材料信息(0分)‎ 评分项三:论述(5分)‎ ‎ 水平1:能够进行深刻的论述(5分)‎ ‎ 水平2:史实、观点与论证三者能做到一致,逻辑完整(3分)‎ ‎ 水平3:史实、观点与论证三者不一致,逻辑混乱、跳跃(1分)‎ 水平4:回避问题(0分)‎ 评分项四:组织(2分)‎ ‎ 水平1:叙述成结构(2分)‎ ‎ 水平2:叙述连贯通顺(1分)‎ ‎ 水平3:仅能罗列史实(0分)‎ 注:有观点而无史实者,不给分。‎ ‎【解析】第(1)问,结合材料并联系李鸿章在中国近代史的主要活动及其历史地位。可从李鸿章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分析,认识梁启超以李鸿章勾勒中国勾勒19世纪下半叶的中国历史的必然性。第(2)问,结合材料“……吾一言以断之,则李鸿章坐之有洋务,而不知有国务。是役(指甲午战争)也,李鸿章之失机者固多,即不失机,而亦必无可以幸胜之理……优胜劣败之公例愈确定,实力之所在,即胜利之所在。……李鸿章之手段,专以联某国制某国为主。……要之,内治不修,则外交实无可办之理……”并联系所学李鸿章的活动归纳总结。第(3)问,注意梁启超分析评价李鸿章的历史观、分析方法、所占的立场以及历史发展阶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0.“竞争世界”与“大同理想”(25分)‎ 材料一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礼记·礼运》‎ 材料二大同之道,至平也,至公也,至仁也……近自天演之说鸣,竞争之义视为至理,故国与国陈兵相视,以吞灭为固然;人与人机诈相陷,以欺凌为得计。百事万业,皆祖竞争,以才智由竞争为后进,器艺由竞争而后精,以为优胜劣败乃天则之自然。‎ ‎——康有为:《大同书》‎ 材料三 自达尔文等说出,酝酿数百年,而成欧战,创深痛巨,始觉其谬。而我孔孟之说幸未凘灭,或可因此而流入欧洲,普徧世界,此亦天不丧斯文之一征也。‎ ‎——刘绍宽:《厚庄日记》,1925年 材料四虽然儒家所教导的世界和谐与和平将是遥远的美梦;……但是我们不应该丧失更高更好目标的信念。因为没有信念,我们的努力便无目标,这个世界的历史也无意义。‎ ‎——傅朗克(Otto Franke)‎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概括材料一中“大同之世”的特点。(2分)‎ ‎(2)康有为、刘绍宽等为什么反对“天演”竞争?(8分)‎ ‎(3)你如何看待近代以来的“竞争世界”与“大同理想”?(15分)‎ ‎40.(1)‎ 水平1:能从材料中提炼关键信息(2分)‎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天下为公 其他答案:无法从材料中提炼关键信息或仅能大段复述材料内容(0分)‎ ‎40.(2)‎ 水平1:能将材料中的信息与所学史实结合解释问题(8分)‎ ‎·康有为、刘绍宽等反对“天演”竞争的主要原因有:对不平等条约体系的质疑。对帝国主义国家瓜分中国和世界其他地区的愤慨,对以优胜劣败、弱肉强食为核心的“天演”‎ 竞争学说的反思,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刺激。‎ 水平2:仅能根据材料信息或所学史实进行解释(4分)‎ ‎·康有为对强国优胜劣败的“天演”思想产生了反思,刘绍宽则是受到了一战的刺激。‎ 其他答案:回答与问题无关(0分)‎ ‎40.(3)‎ 本大题采用分项评分方法,评分观察的要素是:观点、史实、论述、组织 评分项一:观点 水平1:能注意到近代以来竞争世界与大同理想的辩证互动关系(4分)‎ ‎·近代以来中外竞争世界的形成催生了中国古老大同理想的复兴,两者的互动构成了20世纪中国历史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儒学中大同理想的复兴既源自于近代中外竞争世界的压力,又为近代中外竞争世界造成的种种问题提供了反思的资源与救弊的药方。‎ 水平2:仅强调近代以来竞争世界的形成与扩张,或儒学大同理想的现代意义(2分)‎ 水平3:无观点或观点与情景无关(0分)‎ 评分项二:史实 水平1:能提取材料中所提供的信息,并能与中西相关史实建立联系(4分)‎ 水平2:仅从材料中提取信息而没有与所学知识建立联系(2分)‎ 水平3:没有使用材料信息和史实(0分)‎ 评分项三:论述(5分)‎ 水平1:能够进行深刻的论述(5分)‎ 水平2:史实、观点与论证三者能做到一致,逻辑完整(3分)‎ 水平3:史实、观点与论证三者不一致,逻辑混乱、跳跃(1分)‎ 水平4:回避问题(0分)‎ 评分项四:组织(2分)‎ 水平1:叙述成结构(2分)‎ 水平2:叙述连贯通顺(1分)‎ 水平3:仅能罗列史实(0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