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冲刺 集合与逻辑提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冲刺 集合与逻辑提高

高考冲刺 集合与逻辑 ‎【高考展望】‎ 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是高考的必考内容,多为选择题或填空题,难度不大.集合命题以集合的基本运算,尤其是交集与补集的运算为主;常用逻辑用语多与函数、三角、数列、不等式等知识综合进行命题,难度不大,命题比较分散,命题的四种形式、充要条件的判断、含有逻辑联结词的命题的判断以及含量词的命题等考点均有涉及.‎ ‎【知识升华】‎ 一、集合知识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数学中广泛使用的集合语言,并用集合语言表达数学问题,运用集合观点去研究和解决数学问题。‎ ‎1.学习集合的基础能力是准确描述集合中的元素,熟练运用集合的各种符号,如、、、、=、、∪,∩等等; ‎ ‎2.强化对集合与集合关系题目的训练,理解集合中代表元素的真正意义,注意利用几何直观性研究问题,注意运用Venn图解题方法的训练,加强两种集合表示方法转换和化简训练;解决集合有关问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集合所描述的具体内容(即读懂问题中的集合)以及各个集合之间的关系,常常根据“Venn图”来加深对集合的理解,一个集合能化简(或求解),一般应考虑先化简(或求解);‎ ‎3.确定集合的“包含关系”与求集合的“交、并、补”是学习集合的中心内容,解决问题时应根据问题所涉及的具体的数学内容来寻求方法。‎ ‎① 区别∈与、与、a与{a}、φ与{φ}、{(1,2)}与{1,2};‎ ‎② AB时,A有两种情况:A=φ与A≠φ。‎ ‎③若集合A中有个元素,则集合A的所有不同的子集个数为,所有真子集的个数是-1, 所有非空真子集的个数是 ‎④区分集合中元素的形式:‎ 如;‎ ‎;‎ ‎;‎ ‎;‎ ‎;‎ ‎;‎ ‎。‎ ‎⑤空集是指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和的区别;0与三者间的关系。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条件为,在讨论的时候不要遗忘了的情况。 ‎ ‎⑥符号“”是表示元素与集合之间关系的,立体几何中的体现点与直线(面)的关系 ;符号“”是表示集合与集合之间关系的,立体几何中的体现面与直线(面)的关系。‎ 二、常用逻辑用语 ‎1.命题 命题:可以判断真假的语句叫命题;‎ 逻辑联结词:“或”“且”“非”这些词就叫做逻辑联结词;简单命题:不含逻辑联结词的命题。复合命题:由简单命题与逻辑联结词构成的命题。‎ 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p,q,r,s,……表示命题,故复合命题有三种形式:p或q;p且q;非p。‎ ‎2.复合命题的真值 ‎“非p”形式复合命题的真假可以用下表表示: ‎ p 非p 真 假 假 真 ‎“p且q”形式复合命题的真假可以用下表表示:‎ p q p且q 真 真 真 真 假 假 假 真 假 假 假 假 ‎“p且q”形式复合命题的真假可以用下表表示:‎ p q P或q 真 真 真 真 假 真 假 真 真 假 假 假 注:1°像上面表示命题真假的表叫真值表;2°由真值表得:“非p”形式复合命题的真假与p的真假相反;“p且q”形式复合命题当p与q同为真时为真,其他情况为假;“p或q”形式复合命题当p与q同为假时为假,其他情况为真;3°真值表是根据简单命题的真假,判断由这些简单命题构成的复合命题的真假,而不涉及简单命题的具体内容。‎ ‎3.四种命题 如果第一个命题的条件是第二个命题的结论,且第一个命题的结论是第二个命题的条件,那么这两个命题叫做互为逆命题;‎ 如果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的否定,那么这两个命题叫做互否命题,这个命题叫做原命题的否命题;‎ 如果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原命题的结论和条件的否定,那么这两个命题叫做互为逆否命题,这个命题叫做原命题的逆否命题。‎ 两个互为逆否命题的真假是相同的,即两个互为逆否命题是等价命题.若判断一个命题的真假较困难时,可转化为判断其逆否命题的真假。‎ ‎4.充要条件 一般地,如果已知pÞq,那么就说:p是q的充分条件;q是p的必要条件。‎ 一般地,如果既有pÞq,又有qÞp,就记作:pq.“”叫做等价符号。pq表示pÞq且qÞp。‎ 这时p既是q的充分条件,又是q的必要条件,则p是q的充分必要条件,简称充要条件。‎ ‎5.全称命题与特称命题 这里,短语“所有”在陈述中表示所述事物的全体,逻辑中通常叫做全称量词,并用符号表示。含有全体量词的命题,叫做全称命题。‎ 短语“有一个”或“有些”或“至少有一个”在陈述中表示所述事物的个体或部分,逻辑中通常叫做存在量词,并用符号表示,含有存在量词的命题,叫做存在性命题。‎ ‎【典型例题】‎ 类型一、集合概念 例1.已知集合M={y|y=x2+1,x∈R},N={y|y=x+1,x∈R},则M∩N=( )‎ A.(0,1),(1,2) B.{(0,1),(1,2)}C.{y|y=1,或y=2} D.{y|y≥1}‎ ‎【思路点拨】集合M、N是用描述法表示的,元素是实数y而不是实数对(x,y),因此M、N分别表示函数y=x2+1(x∈R),y=x+1(x∈R)的值域,求M∩N即求两函数值域的交集.‎ ‎【答案】D ‎【解析】M={y|y=x2+1,x∈R}={y|y≥1}, N={y|y=x+1,x∈R}={y|y∈R}.‎ ‎∴M∩N={y|y≥1}∩{y|y∈R}={y|y≥1},∴应选D.‎ ‎【总结升华】①本题求M∩N,经常发生解方程组 ‎ 从而选B的错误,这是由于在集合概念的理解上,仅注意了构成集合元素的共同属性,而忽视了集合的元素是什么.事实上M、N的元素是数而不是点,因此M、N是数集而不是点集.②集合是由元素构成的,认识集合要从认识元素开始,要注意区分{x|y=x2+1}、{y|y=x2+1,x∈R}、{(x,y)|y=x2+1,x∈R},这三个集合是不同的.‎ 举一反三:‎ ‎【变式】若集合M={0,1,2},N={(x,y)|x-y≥0,x2+y2≤4,x,y∈M},则N中元素的个数为(  )‎ A.9 B.6 C.4 D.2‎ ‎【答案】C ‎ ‎【解析】由题意知(0,0),(1,0),(1,1),(2,0)符合,选C.‎ 例2.若P={y|y=x2,x∈R},Q={(x,y)|y=x2,x∈R},则必有( )‎ A.P∩Q=  B.P Q C.P=Q D.P Q ‎【思路点拨】有的同学一接触此题马上得到结论P=Q,这是由于他们仅仅看到两集合中的y=x2,x∈R相同,而没有注意到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是不同的,P集合是函数值域集合,Q集合是y=x2,x∈R上的点的集合,代表元素根本不是同一类事物.‎ ‎【答案】A ‎【解析】正确解法应为: P表示函数y=x2的值域,Q表示抛物线y=x2上的点组成的点集,因此P∩Q=.∴应选A.‎ 类型二、集合元素的互异性 ‎ 集合元素的互异性,是集合的重要属性,教学实践告诉我们,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常常被学生在解题中忽略,从而导致解题的失败,下面再结合例题进一步讲解以期强化对集合元素互异性的认识.‎ 例3.若A={2,4, 3-22-+7},B={1, +1, 2-2+2,- (2-3-8), 3+2+3+7},且A∩B={2,5},则实数的值是________.‎ ‎【解析】∵A∩B={2,5},∴3-22-+7=5,由此求得=2或=±1. A={2,4,5},集合B中的元素是什么,它是否满足元素的互异性,有待于进一步考查.‎ 当=1时,2-2+2=1,与元素的互异性相违背,故应舍去=1.‎ 当=-1时,B={1,0,5,2,4},与A∩B={2,5}相矛盾,故又舍去=-1.‎ 当=2时,A={2,4,5},B={1,3,2,5,25},此时A∩B={2,5},满足题设.‎ 故=2为所求.‎ 举一反三:‎ ‎【变式】已知集合A={x|x2-3x+2=0},B={x|x2-x+-1=0},且A∪B=A,则的值为______.‎ ‎【思路点拨】由A∪B=A而推出B有四种可能,进而求出的值.‎ ‎【解析】∵ A∪B=A, ‎ ‎∵ A={1,2},∴ B=或B={1}或B={2}或B={1,2}.‎ 若B=,则令△<0得∈;‎ 若B={1},则令△=0得=2,此时1是方程的根;‎ 若B={2},则令△=0得=2,此时2不是方程的根,∴∈;‎ 若B={1,2}则令△>0得∈R且≠2,把x=1代入方程得∈R,把x=2代入方程得=3.‎ 综上的值为2或3.‎ ‎【总结升华】本题不能直接写出B={1,-1},因为-1可能等于1,与集合元素的互异性矛盾,另外还要考虑到集合B有可能是空集,还有可能是单元素集的情况.‎ 类型三、集合的关系与运算 例4.已知全集,,,则( )‎ A. B. C. D.‎ ‎【思路点拨】首先通过解不等式确定两个集合、,然后求出,再求.注意集合是满足条件的整数的集合.‎ ‎【解析】解,即,得,所以;‎ 解,得或,故或,‎ 所以,故.‎ ‎【答案】A ‎【总结升华】解答集合间的包含与运算关系问题的一般思路:‎ ‎(1)正确理解各个集合的含义,认清集合元素的属性,代表意义;‎ ‎(2)根据集合的性质化简集合;‎ ‎(3)确定集合间的包含关系或运算结果,注意灵活利用数轴、韦恩图等直观表示各个集合.‎ 举一反三:‎ ‎【变式】设全集是实数集,,则图中阴影部分所表示的集合是()‎ ‎ A. B.‎ ‎ C. D.‎ ‎【答案】C ‎【解析】由解得:,故;‎ 而,图中所示集合为 ‎,故选C.‎ ‎【变式2】记关于的不等式的解集为,不等式的解集为.‎ ‎(I)若,求;‎ ‎(II)若,求正数的取值范围.‎ ‎【思路点拨】先解不等式求得集合和.‎ ‎【解析】(I)由,得.‎ ‎(II).‎ 由,得,又,所以,‎ 即的取值范围是.‎ 例5.设集合,则满足的集合B的个数是( )‎ A . 1 B ‎.3 C .4 D . 8‎ ‎【解析】,,则集合B中必含有元素3,即此题可转化为求集合的子集个数问题,所以满足题目条件的集合B共有个.故选C.‎ ‎【总结升华】本题考查了并集运算以及集合的子集个数问题,同时考查了等价转化思想.‎ 例6.设A={x|-21},B={x|x2+x+b≤0},已知A∪B={x|x>-2},A∩B={x|1-2},且A∩B={x|10},求A∪B和A∩B.‎ ‎【解析】∵ A={x|x2-5x-6≤0}={x|-6≤x≤1},‎ B={x|x2+3x>0}={x|x<-3,或x>0}. 如图所示, ‎ ‎∴ A∪B={x|-6≤x≤1}∪{x|x<-3,或x>0}=R. ‎ A∩B={x|-6≤x≤1}∩{x|x<-3,或x>0}={x|-6≤x<-3,或0-4.‎ ‎【总结升华】此题容易发生的错误是由A∩=只片面地推出方程只有两个负根(因为两根之积为1,因为方程无零根),而把A=漏掉,因此要全面准确理解和识别集合语言.‎ 举一反三:‎ ‎【变式】已知集合A={x|x2-3x-10≤0},集合B={x|p+1≤x≤2p-1}.若BA,则实数p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 ‎【解析】由x2-3x-10≤0得-2≤x≤5. ‎ 欲使BA,只须∴ p的取值范围是-3≤p≤3.‎ 上述解答忽略了"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这一结论,即B=时,符合题设.‎ 应有:①当B≠时,即p+1≤2p-1p≥2.‎ 由BA得:-2≤p+1且2p-1≤5.由-3≤p≤3.∴ 2≤p≤3.‎ ‎②当B=时,即p+1>2p-1p<2.‎ 由①、②得:p≤3.‎ ‎【总结升华】从以上解答应看到:解决有关A∩B=、A∪B=,AB等集合问题易忽视空集的情况而出现漏解,这需要在解题过程中要全方位、多角度审视问题.‎ 类型五、集合的新定义问题 例10.设S是整数集Z的非空子集,如果∀a,b∈S,有ab∈S,则称S关于数的乘法是封闭的,若T,V是Z的两个不相交的非空子集,T∪V=Z,且∀a,b,c∈T,有abc∈T;∀x,y,z∈V,有xyz∈V,则下列结论恒成立的是(  )‎ A.T,V中至少有一个关于乘法是封闭的 B.T,V中至多有一个关于乘法是封闭的 C.T,V中有且只有一个关于乘法是封闭的 D.T,V中每一个关于乘法都是封闭的 ‎【思路点拨】根据新定义,就是要判断“∀a,b∈T,有ab∈T”,“∀x,y∈V,有xy∈V”这两个全称命题的真假.‎ ‎【解析】 A T全部是偶数,V全部是奇数,那么T,V对乘法是封闭的,但如果T是全部偶数和1,3,那么此时T,V都符合题目要求,但是在V里面,任意取的数是-1和-3,那么相乘等于3,而V里面没有3,所以V对乘法不封闭.排除B、C、D选项,所以“至少一个”是对的.‎ ‎【总结升华】集合的创新问题,通常需要弄清题目给出的新定义、新概念、新法则与教材上的知识间的联系,将新的定义、概念、法则转化为“常规数学”问题,然后求解.‎ 例11.在整数集Z中,被5除所得余数为k的所有整数组成一个“类”,记为[k],即[k]={5n+k|n∈Z},k=0,1,2,3,4。给出如下四个结论:‎ ‎①2011∈[1];‎ ‎②-3∈[3];‎ ‎③Z=[0]∪[1]∪[2]∪[3]∪[4];‎ ‎④“整数a,b属于同一‘类’”的充要条件是“a-b∈[0]。‎ 其中,正确结论的个数是( )‎ A.1 B.‎2 ‎C.3 D.4‎ ‎ 【思路点拨】对各个选项进行分析:①∵2011÷5=402…1;②∵-3÷5=-1…2,③整数集中的数被5除的数可以且只可以分成五类,故Z=[0]∪[1]∪[2]∪[3]∪[4];④从正反两个方面考虑即可得答案.‎ ‎【答案】C ‎【解析】①∵2011÷5=402…1,∴2011∈[1],故①正确;‎ ‎②∵-3=5×(-1)+2,∴-3∉[3],故②错误;‎ ‎③因为整数集中的数被5除的数可以且只可以分成五类,故Z=[0]∪[1]∪[2]∪[3]∪[4],故③正确;‎ ‎④∵整数a,b属于同一“类”,∴整数a,b被5除的余数相同,从而a-b被5除的余数为0,‎ 反之也成立,故“整数a,b属于同一“类”的充要条件是“a-b∈[0]”.故④正确.‎ 故正确的是:①③④,选C ‎【总结升华】本题为同余的性质的考查,具有一定的创新,关键是对题中“类”的题解,属基础题.‎ 举一反三:‎ ‎【变式】设S是至少含有两个元素的集合,在S上定义了一个二元运算“*”(即对任意的a,b∈S,对于有序元素对(a,b),在S中有唯一确定的元素a*b与之对应).若对任意的a,b∈S,有a*(b*a)=b,则对任意的a,b∈S,下列等式中不恒成立的是(  )‎ A.(a*b)*a=a B.[a*(b*a)]*(a*b)=a C.b*(b*b)=b D.(a*b)*[b*(a*b)]=b ‎【答案】A ‎ ‎【解析】选项B中,[a*(b*a)]*(a*b)=b*(a*b)=a,成立;选项C中,b*(b*b)=b,成立;选项D中,把(a*b)看做一个整体,记为c,则(a*b)*[b*(a*b)]=c*(b*c)=b,成立,故只有选项A中的结论不恒成立.‎ 例12.定义集合运算:设,‎ ‎,则集合的所有元素之和为 ( )‎ A.0 B.‎2 ‎‎ C.3 D.6‎ ‎【思路点拨】本题为新定义问题,可根据题中所定义的的定义,求出集合,而后再进一步求解.‎ ‎【解析】由的定义可得:,故选D.‎ ‎【总结升华】近年来,新定义问题也是高考命题的一大亮点,此类问题一般难度不大,需严格根据题中的新定义求解即可,切忌同脑海中已有的概念或定义相混淆.‎ 关于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也可以有如下表述:‎ 第一:交换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所得的命题为逆命题;‎ 第二:同时否定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所得的命题为否命题;‎ 第三:交换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并且同时否定,所得的命题为逆否命题;‎ 类型六、命题与逻辑联结词 例13.命题“若一个数是负数,则它的平方是正数”的逆命题是( )‎ A.“若一个数是负数,则它的平方不是正数” ‎ B.“若一个数的平方是正数,则它是负数” ‎ C.“若一个数不是负数,则它的平方不是正数” ‎ D.“若一个数的平方不是正数,则它不是负数”‎ ‎【答案】B ‎【解析】因为一个命题的逆命题是将原命题的条件与结论进行交换,因此逆命题为“若一个数的平方是正数,则它是负数”‎ 举一反三:‎ ‎【变式1】命题:“若,则”的逆否命题是( )‎ A.若,则 B.若,则 C.若,则 D.若,则 ‎【答案】D.‎ ‎【变式2】命题“若,则”的否命题为__________.‎ ‎【答案】若a≤b,则‎2a≤2b-1‎ ‎【总结升华】否命题不同于命题否定: 对命题的否定只是否定命题的结论,而否命题既否定题设又否定结论.‎ 例14.已知命题函数的定义域为;命题函数是减函数.若命题和“或”为真,则实数的取值范围是 ( )‎ ‎ A. B. C. D.‎ ‎【思路点拨】先分别求出两个命题为真时实数的取值范围,然后根据含逻辑联结词的复合命题的真假判断两个命题的真假,求出相应的实数的取值范围.‎ ‎【答案】C ‎【解析】为真,则,即;为真,则,即.因为命题和“或”为真,所以命题假,命题为真.故的取值范围是.‎ ‎【总结升华】命题真假的判定方法:‎ ‎(1)简单命题的判断根据所涉及到的只是直接进行判断;‎ ‎(2)四种命题的真假判断,互为逆否命题的两个命题的真假相同;‎ ‎(3)含有逻辑联结词的命题的真假根据真值表,记住相应的规律;‎ ‎(4)含有量词的命题的真假根据相关知识进行判断.‎ 举一反三:‎ ‎【变式】原命题:“设,若,则.”以及它的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中,真命题共有(  )个.‎ ‎  A.0    B.1    C.2    D.4‎ ‎【解析】因为当时,,故原命题是假命题,其逆否命题也是假命题.‎ 逆命题为:若,则.显然由可知(若,则,与已知矛盾),根据不等式乘法的单调性,两边同时乘以,可得.即逆命题是正确的,由因为逆命题和否命题互为逆否命题,所以否命题也是正确的.‎ 故原命题的逆命题和否命题是真命题,应选C.‎ ‎【答案】C 例15.对于函数①,②,‎ ‎③.判断如下三个命题的真假:‎ 命题甲:是偶函数;命题乙:上是减函数,在区间上是增函数;命题丙:在上是增函数.能使命题甲、乙、丙均为真的所有函数的序号是()‎ A.①③ B.①② C. ③ D. ② ‎ ‎【答案】 D ‎【总结升华】真假判断(真值表)可概括为: p或q:同假为假,一真为真; p且q:同真为真,一假为假;非p: 真假相反,真假假真 举一反三:‎ ‎【变式】下列四个命题中,真命题的序号有 (写出所有真命题的序号).‎ ‎①将函数y=的图象按向量v=(-1,0)平移,得到的图象对应的函数表达式为y=‎ ‎②圆x2+y2+4x+2y+1=0与直线y=相交,所得弦长为2‎ ‎③若sin(+)= ,sin(-)=,则tancot=5‎ ‎④如图,已知正方体ABCD- A1B‎1C1D1,P为底面ABCD内一动点,‎ P到平面AA1D1D的距离与到直线CC1的距离相等,则P点的轨迹是抛物线的一部分.‎ ‎【解析】①错误,得到的图象对应的函数表达式应为y=|x-2|‎ ‎②错误,圆心坐标为(-2,1),到直线y=的距离为>半径2,故圆与直线相离,‎ ‎③正确,sin(+)==sincos+cossin,sin(-)=sincos-cossin=,两式相加,得2 sincos=,两式相减,得2 cossin=,故将上两式相除,即得tancot=5‎ ‎④正确,点P到平面AD1的距离就是点P到直线AD的距离,‎ 点P到直线CC1就是点P到点C的距离,由抛物线的定义 可知点P的轨迹是抛物线。‎ 类型七、充要条件 例16.若,的二次方程的一个根大于零,另一根小于零,则是的( )‎ A.充分不必要条件 B.必要不充分条件 ‎ C.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思路点拨】先化简两个条件,即求出它们的充要条件,然后判断这两个条件之间的关系,也可直接利用两个集合之间的关系来判断.‎ ‎【答案】A ‎【解析】方法一:(等价转化)由,解得;而方程的一根大于零,另一根小于零的充要条件是,即,解得.‎ 因为命题:“若,则”是真命题;而“若,则”是假命题,所以是的充分不必要条件,所以是充分不必要条件,选A.‎ 方法二:(集合法)由方法一可知,满足条件A的参数的取值集合为,满足条件B的参数的取值集合为,显然,所以是充分不必要条件,选A.‎ ‎【总结升华】解决此类问题的应该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准确化简条件,也就是求出每个条件对应的充要条件;二是注意问题的形式,看清“是的……”还是“的……是”,如果是第二种形式,要先转为第一种形式,然后再判断;三是灵活利用各种方法判断两个条件之间的关系,充要条件的判断常通过“”来判断,即转化为两个命题的判断,当比较难于判断的问题时,可借助两个集合之间的关系来判断.‎ 举一反三:‎ ‎【变式】在中,分别是角所对的边,则“”是“”的( )‎ A.充分而不必要条件 B.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C.充分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答案】C ‎【解析】由正弦定理可知,故,‎ 由,,得,所以,即“”是“”的充分必要条件.‎ ‎【变式】下列选项中,p是q的必要不充分条件的是 ‎(A)p:>b+d , q:>b且c>d ‎ ‎(B)p:a>1,b>1 q:的图像不过第二象限 ‎(C)p: x=1, q:‎ ‎(D)p:a>1, q: 在上为增函数 ‎【解析】由>b且c>d>b+d,而由>b+d >b且c>d,可举反例。选A ‎【总结升华】要判断A是B的什么条件,只要判断由A能否推出B和由B能否推出A即可.‎ 例17. “”是“”的( )‎ ‎ A.充分而不必要条件 B.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 C.充分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思路点拨】简易逻辑考查重点是命题的真假情况,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充要条件。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是新增内容,没有出现单独命题的情况,只是在大题中有体现。充要条件是近几年的高考的重点内容,它可与三角、立体几何、解析几何,不等式等知识联系起来综合考查 ‎【解析】当时,, ‎ ‎ 反之,当时,有,‎ ‎ 或,故应选A.‎ ‎【总结升华】本题主要考查三角函数的基本概念、简易逻辑中充要条件的判断. 属于基础知识、基本运算的考查. ‎ 类型八、含有量词的命题 例18.已知函数,,设,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B.‎ ‎ C. D.‎ ‎【思路点拨】首先化简函数解析式,然后根据三角函数的性质以及诱导公式判断.‎ ‎【答案】C ‎【解析】由诱导公式可知,,,所以.‎ 选项A,显然当时,有,即成立,所以该选项正确;‎ 选项B,对,,所以,故该选项正确;‎ 选项C,为奇函数,应为恒成立,所以该命题不正确;‎ 选项D,,所以恒成立,故该选项正确.‎ 综上,应选C.‎ ‎【总结升华】解决此类问题应该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严格按照定义函数的运算法则进行推理,把一些新定义、新背景的问题转化为熟悉的问题,准确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二是灵活选择方法判断全称命题和特称命题的真假.‎ 判断下列命题的真假,写出它们的否定并判断真假.‎ ‎(1); (2);‎ ‎(3); (4).‎ 解析:‎ ‎(1)由于都有,故,为真命题;‎ ‎:,为假命题 ‎(2) 因为不存在一个实数,使成立,为假命题;‎ ‎:,为真命题.‎ ‎(3)因为只有或满足方程,为假命题;‎ ‎:,为真命题.‎ ‎(4) 由于使成立的数有,且它们是有理数,为真命题;‎ ‎:,为假命题.‎ ‎【总结升华】‎ ‎1. 要判断一个全称命题是真命题,必须对限定的集合M中的每一个元素,验证成立;要判断全称命题是假命题,只要能举出集合M中的一个,使不成立即可;‎ ‎2.要判断一个特称命题的真假,依据:只要在限定集合M中,至少能找到一个,使成立,则这个特称命题就是真命题,否则就是假命题.‎ ‎3.全称命题的否定是特称命题,特称命题的否定是特称命题.但同一个特称或全称命题由于语言环境的不同,可有不同的表述方法,在实际应用中要灵活选择.‎ 举一反三:‎ ‎【变式】命题“存在R,‎0”‎的否定是 ‎ A. 不存在R, >0 B. 存在R, 0 ‎ C. 对任意的R, 0 D. 对任意的R, >0‎ ‎【解析】由题否定即“不存在,使”,故选择D。‎ ‎【变式】命题“对任意的”的否定是( )‎ A.不存在 B.存在 C.存在 D. 对任意的 ‎【答案】C.‎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