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作文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作文

‎2019届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 作文 ‎1.(2013·新课标全国卷I)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  一位商人发现并买下一块晶莹剔透、大如蛋黄的钻石。他请专家检验,专家大加赞赏,但为钻石中有道裂纹表示惋惜,并说:“如果沿裂纹切割成两块,能使钻石增值;只是一旦失败,损失就大了。”怎样切割这块钻石呢?商人咨询了很多切割师,他们都不愿动手,说是风险太大。‎ 后来,一位技艺高超的老切割师答应试试。他设计了周密的切割方案,然后指导年轻的徒弟动手操作。当着商人的面,徒弟一下子就把钻石切成两块。商人捧起两块钻石,十分感慨。老切割师说:“要有经验、技术,更要有勇气。不去想价值的事,手就不会发抖。”‎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提示】审题立意的关键是从整体上把握材料寓意,尤其是老切割师最后的话。立意角度有二:老切割师的话和钻石。‎ 从切割师的角度立意,材料中出现的两个人物——老切割师和年轻切割师就是两个选择的角度,一个代表“经验”,一个代表“勇气”。“要有经验、技术,更要有勇气”是递进关系,所以写作侧重点应是“勇气”,但不可彻底抛弃“经验”,只谈“勇气”。可以从“经验诚可贵,勇气价更高”“成功来自勇气”“成功既需要经验,更需要勇气”“做事需心无旁骛,无所畏惧”“平常心”等角度切入。‎ ‎  从钻石的角度立意,则可以从“瑕疵不足畏,改变成就美”“要勇于改变自我”“与过去决裂,勇于做新的自己”等角度切入。当然,从第一个角度切入是中心立意,也最容易写作。‎ 参考题目:《经验诚可贵,勇气价更高》《狭路相逢勇者胜》《成功源自勇气》《一“勇”天下无难事》《成功的秘诀》。‎ ‎2.(2013·新课标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  高中学习阶段,你一定在班集体里度过了美好的时光,收获了深厚的情谊。同窗共读,互相帮助,彼此激励,即便是一次不愉快的争执,都给你留下难忘的记忆,伴你走向成熟。‎ 某机构就“同学关系”问题在几所学校作了一次调查。结果显示,60%的人表示满意,36%的人认为一般,4%的人觉得不满意。‎ 如果同学关系紧张,原因是什么?有人认为是自我意识过强,有人认为是志趣、性格不合,也有人认为缘于竞争激烈,等等。‎ 对于增进同学间的友好关系,营造和谐氛围,72%的人表示非常有信心,他们认为互相尊重、理解和包容,遇事多为他人着想,关系就会更加融洽。‎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提示】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四段材料是我们生发立意的蓝本,需要我们深入解读。‎ 段落 关键词语 核心内容 ‎1‎ 美好、收获、深厚、难忘、成熟 因友谊而美好 ‎2‎ 同学关系、60%‎ 大多数人对同学关系表示满意 ‎3‎ 紧张、自我、志趣、性格、竞争 多种因素导致同学关系紧张 ‎4‎ 增进、营造、72%、尊重、他人 如何改进同学关系 由上表可挖掘以下信息:材料的核心问题是同学关系,大多数人认可同学关系,同学关系是可以通过努力变得更融洽的。可见这道作文题目的话题就是同学关系,应该说难度不大,但要在高考考场中脱颖而出,则需要在主题深度、手法技巧、语言表现、素材展示等方面超出常人。‎ 由此我们可以从以下角度立意:珍惜同学关系、尊重获得信任、超脱自我融入群体、良性竞争获得双赢等。但注意都应控制在“同学关系”这个话题之内。‎ ‎3.(2013·辽宁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一个年轻人在海边徘徊,闷闷不乐。“什么事想不开?”一位老者问。年轻人说,他做人做事尽心尽力,但得不到承认与尊重。‎ ‎“看好了,”老者拈起一粒沙子,随手一丢,“能找到它吗?”年轻人苦笑,摇摇头。“我有颗珠子,”老者掏出一颗珍珠,掂量一下,轻掷在沙滩上,“不难找到吧?变成了珍珠,就没人忽视你了。”有道理啊!年轻人点头深思。‎ ‎“不过,沙子一定得变成珍珠,才能被人承认与尊重吗?”年轻人还是有点疑问。‎ 请根据阅读后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提示】材料的主要内容是谈一个人如何才能得到承认和尊重。认真分析这段对话式的材料,不难发现:‎ 材料中有两个关键词:沙子和珍珠。弄懂这两个词的深层意思,是审准这道题的关键,也是作文正确立意的前提。通读材料,可以确定,沙子和珍珠,实质上是指平凡和杰出,也可以说“沙子”是指人生无所建树的普通人,而“珍珠”则是指功成名就事业有成的人。‎ 材料中有两个人:年轻人和老者。年轻人是一个“做人做事尽心尽力,但得不到承认与尊重”从而对人生充满困惑的人;老者则是一位对人生有很深感悟,能巧妙化解年轻人人生困惑的智者或导师。从老者的言行中,我们可以这样确定他的看法:要想得到别人的承认和尊重,就要做一个事业有成的不平凡的人。只有如此,一个人才能如珍珠一样在社会中熠熠发光,被别人发现,从而被别人承认和尊重;否则就会如一粒普普通通的沙子一样埋没于社会中,毫无光彩,不能被人发现,自然也就得不到别人的赏识和尊重。‎ 材料中有两处关键句,即第二段的“有道理啊!年轻人点头深思”和第三段的“年轻人还是有点疑问”。这两句话指明了作文审题立意的正确方向。从意思上看,这两句话表达年轻人对老者见解的两个截然不同的态度:赞同和质疑。这种态度的变化,固然是体现了材料中的年轻人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有主见,不人云亦云;更重要的是,它向我们传达了这样一种观点:一粒沙子,即使成不了珍珠,也自有其不容抹杀的价值,也能被人承认与尊重。哪段路,哪栋楼,哪条河床……少得了沙子的默默奉献与承担?沙如此,人亦然。一个平凡的人也有其不容抹杀的价值,也能得到别人的承认与尊重。被人承认和尊重,同事业成功与否,同社会地位高低,没有必然联系。显然,从作文立意的角度来看,这个立意应为最佳立意。‎ 立意角度及写作思路:‎ 立意角度 写作思路 ‎(1)做一颗熠熠发光的“珍珠”‎ 与其慨叹命运的不公,与其怨恨世间没有赏识自己的伯乐,不如在寂寞与平淡中奋起,用挫折与痛苦打磨自己的意志,用努力与拼搏让自己变得与众不同。悲伤与消沉乞求不来别人的赏识与尊重,唯有让自己杰出,做一颗熠熠发光的“珍珠”,才能获得别人发自内心的赏识与尊重 ‎(2)不妨先做一粒普通的“沙子”‎ 为了得到垂青,每一粒“沙子”都想成为“珍珠”,但只有极少数能够如愿。那么,对绝大多数的“沙子”来说,既然做不成光彩夺目的“珍珠”,也不要悲伤,不妨先做一粒普通的“沙子”,因为普通的“沙子”也有自己独特的价值,也能得到赏识和尊重 ‎(3)耐不住平淡,天才也会变庸才 自己的努力得不到别人的赏识,虽然痛苦,但不能因此消极避世。面对人生逆境,要保持一颗平常心,在平淡中锲而不舍,终有所成,也终会被人所识。耐不住平淡,天才也会变庸才 ‎(4)抛弃名利心,安做平凡人,平凡也精彩 渴望被人赏识和尊重,是人之常情。但若过于重视,就会背上沉重的心理负担,精神备受折磨。究其根源,实乃名利心作祟。抛弃名利心,安做平凡人,平凡也精彩 ‎4.(2013·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近年来,素有“语林啄木鸟”之称的《咬文嚼字》杂志开设专栏,为当代著名作家的作品挑错,发现其中确有一些语言文字和文史知识差错。对此,这些作家纷纷表示理解,并积极回应。中国作协主席铁凝诚恳地感谢读者对她的作品“咬文嚼字”;莫言在被“咬”之后,也表达了自己的谢意,他表示,请别人挑错,可能是消除谬误的好办法。‎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④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写作提示】整个材料意在倡导勇于挑错、勇于改错的严谨求实的治学作风。可以从莫言的话“请别人挑错,可能是消除谬误的好办法”切入立意,同时还可以从《咬文嚼字》杂志敢于给名人挑错,铁凝、莫言等名人面对别人指出的错误所持有的态度等角度着手。‎ ‎5.(2013·广东卷·Τ2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个人白手起家,成了富翁。他为人慷慨,热心于慈善事业。‎ 一天,他了解到有三个贫困家庭,生活难以为继。他同情这几个家庭的处境,决定向他们提供捐助。‎ 一家十分感激,高兴地接受了他的帮助。‎ 一家犹豫着接受了,但声明一定会偿还。‎ 一家谢谢他的好意,但认为这是一种施舍,拒绝了。‎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 ‎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③不少于800字。‎ ‎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提示】本题属于新材料作文形式,点击“慈善”这一论题。慈善是近年来的一个社会热点,本则作文材料具有较强的现实性,引导考生关注社会、直面现实、思考时事。‎ 从材料中看,三个家庭代表了三种不同的思考出发点和人生价值观,在看待和分析问题时,应用辩证的眼光。这三种不同的态度,没有是非对错的明显界限,因此要客观评价。在审题立意时,可以把立意角度建立在“慈善”与“报恩”“‎ 偿还”“施舍”的关系中来理解,既可以对整个故事发表意见,进行评论,也可以从不同的人物角度进行思考,从而开掘出作文的深刻内涵。题目留下了很大的思考和发挥空间,可以根据自身特长和喜好选择适合的文体和立意。‎ 高考作文其实在考查一个学生在进入社会的时候对于这个社会价值观的一些认知,这里面看的不仅仅是文字评述能力,更多是做了一次价值观的考察。本题审题难度虽然不大,可作文要写好并不容易,需要有足够的生活积淀,同时又要有思辨能力。‎ ‎6.(2013·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几位朋友说起这样一段探险经历:他们无意中来到一个人迹罕至的山洞。因对洞中环境不清楚,便点燃了几支蜡烛靠在石壁上。在进入洞穴后不久,发现许多色彩斑斓的大蝴蝶安静地附在洞壁上栖息。他们屏住呼吸,放轻脚步,唯恐惊扰了这些美丽的精灵。但数日后再去,却发现这些大蝴蝶已不在原地,而是远远地退到了山洞的深处。大家若有所悟,那里的环境也许更适宜吧,小小的蜡烛竟会产生这么大的影响。‎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题目自拟;④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⑤不少于800字。‎ ‎【写作提示】‎ 这是一则故事性材料。一群探险者走向自然,而且是自然的深处,那里有着未曾涉足的纯净,他们止步了,没有惊扰另一群地球公民,等蝴蝶飞走了,飞向了更深处,探险者再来此地的时候,方才大悟,没有想到几支小小的蜡烛也会有这么大的破坏!可一切已经改变,蝴蝶已经扇动了翅膀,扇出一处失衡的生态。探险者可贵之处在于发现蝴蝶之时戛然而止,并迅速后退,给蝴蝶留下了足够的时间与空间迁徙,这就是人文大爱!蜡烛是人类向自然进军的一个道具,别以为小,一样地改变着世界,倘若我们站在高处看,那巨大的挖掘机也不过是一支弯头的蜡烛,要是非得问问蜡烛有什么特别,我倒以为,蜡烛对于蝴蝶生存空间破坏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光明,这个光明不仅仅是让人类找到了探险的路;更重要的是灼照着人类的对于生态依旧迷惘甚至无知的心灵。真正意义的生态不是简单的环境保护;反之,保护起来的地方,生态基本都出问题了。深度理解生态,需要人文情怀,从人文视角,切中生态的核心:人类的一个小小的举措,都会破坏生态,何况是当下处处可见的翻天覆地所谓的开发与发展?‎ 所以,可从三个角度立意:一是人文大爱;关爱自然,哪怕是一群微小的蝴蝶,人类都得给它们让路,说得更加严重点,是给它们活路。二是生态情怀;蝴蝶迁徙,微弱的翅膀扇动着生态的不安与无奈,我不知道这柔弱的翅膀能否扇醒人类越来越物质化的大脑,人类还能不能从蝴蝶的迁徙中真正醒悟过来,被破坏的生态留给了人类,人类要不要停滞贪婪的脚步?能不能维修这失衡的生态?三是人文与生态的交织;生态的维修离不开人文情怀,蝴蝶是见证者,见证着代表良知依存一族的人类反思自身对于自然的破坏;此种维度入文,文章比较容易写充实,以人文为视角,透视生态破坏的可怕与现实,立足当下,从生态情怀的高度观照社会开发与发展,一定能写出深度。‎ ‎7.(2013·安徽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  有的人看到已经发生的事情,问:“为什么会这样?”‎ 我却梦想一些从未发生的事情,然后追问:“为什么不能这样?”‎ ‎——萧伯纳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写作提示】所提供的材料中有两问: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不能这样?两问之间是转折关系。就萧伯纳原意来说,是否定前者的,因为就转折复句来说,一个句子强调的重点是在转折之后的。如此,从第二问中切入,便很容易找到立意的依据。为什么不能这样?一切皆有可能的,不怕你做不到,就怕你想不到。敢于梦想、打破常规、勇于创新、开拓进取、与时俱进等角度都是好的切入点。‎ ‎8.(2013·福建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70分)‎ 我仰望着夜空,‎ 感到一阵惊恐:‎ 如果地球失去引力,‎ 我就会变成流星,‎ 无依无附在天宇飘行。‎ 哦,不能!‎ 为了拒绝这种“自由”,‎ 我愿变成一段树根,‎ 深深地扎进地层。‎ ‎  上面的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悟或联想?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要求:(1)必须符合文体要求;(2)角度自选;(3)立意自定;(4)标题自拟;(5)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写作提示】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材料的主体部分是一首诗歌,那么对诗歌主旨的理解就决定了作文的立意倾向。诗歌中诗人担心失去引力,故而“惊恐”,再以飘行在天宇的流星和扎根土地的树根做对比,得出诗人自己的观点:拒绝自由,扎根实地。‎ 对于诗歌中出现的几个重要意象,我们应该如何解读呢?‎ 意象 相互关系 寓意 地球 流星和树根坚实的基础 我们所生活的现实基础 引力 对地球上的一切包括流星和树根产生束缚 保护、规则 流星 脱离地球 自由、个体 树根 植根大地 坚定执着、脚踏实地的代表 由上表可挖掘以下信息:对于地球的引力,流星和树根形成鲜明的对比,一个“无依无附”,孤独“飘行”;一个“扎进地层”。对此,诗人的态度非常鲜明,“拒绝这种‘自由’”。我们可顺应诗人观点,也可反其道而行。这里的“自由”既然加了引号,那就不是褒义的“自由”,而是不切实际、脱离现实的散漫、自私、偏执。诗人所愿成为的“树”,正视现实并立足实际,尊重现实也利用现实。‎ 由此我们可以从以下角度立意:如何对待规则、扎根现实的土壤、个体和群体、理想和实际、如何对待关爱等。但因为是隐喻性作文,话题的范围应控制在比喻的合理性范畴内。‎ ‎9.(2013·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  中国作家丰子恺:孩子的眼光是直线的,不会转弯。‎ 英国作家赫胥黎:为什么人类的年龄在延长,而少男少女的心灵却在提前硬化?‎ 英国作家戈尔丁:世界正在失去伟大的孩提王国,一旦失去这一王国,那就是真正的沉沦。‎ 综合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所思所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  【注意】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②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③明确文体,但不得写成诗歌。④不得抄袭、套作。‎ ‎【写作提示】三则材料有一个共同点,都谈到“童心”。丰子恺材料强调“童真无邪”,赫胥黎材料意在说明“童心渐逝”,戈尔丁材料重在说明“失去童心,后果严重”。三则材料阐述的内容在意思上构成“递进”关系,发现这层关系是关键。‎ ‎  材料意在考查学生对自身的关注,对现实的关注,尤其对“童心”的关注。但“童心”不等于“童年”,“童心”不只是孩子有,成人也有——这是一种心态。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心态在逐渐消失,如果整个世界失去“童心”,其后果难以想象。‎ ‎  学生容易把材料理解成“童年”或“青春”话题,因此会从这两方面立意作文,那么在主题上将有所偏颇。‎ ‎10.(2013·湖南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它被天边的彩云所吸引,奋力飞腾,寒冷、饥饿、风雨都无法阻止,它毅然决然地向上飞。飞上高山之巅,它已精疲力竭,伤痕累累。一个声音问:“值得吗?”天地苍茫,彩云缭绕,它内心充实而满足,喃喃答道:“我愿意。”‎ 父亲的书桌对面有一把小椅子,儿子坐在那里,陪伴着下班回家在桌子前剪报的父亲。父子俩没有说话,静静相对。儿子望着父亲祥和的面容,心里充溢着宁静的幸福:父亲您辛苦了,能这样陪陪您,我真的很愿意。‎ 根据上面两则材料,结合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任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写作提示】‎ 这两段作文材料传达的是两种人生态度,一种是夸父式的奋力拼搏,不畏风雨,不畏失败,灿烂地活过。一种是庄子式的静静享受当下。可以抓住一点来立意,组织材料,进行论证。也可以把两则材料结合起来,既要奋力拼搏,也要享受当下。如果写一篇记叙文,设置两个主人公,进行对比,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立意:(1)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2)梦想,值得我们坚持和守候。‎ ‎(3)孝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怎样才是真正的孝顺?‎ ‎11.(2013·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字,按照要求作文。(60分)‎ 中国自古有“学而知之”的说法,这里的“学”,通常被理解为从师学习。韩愈就说过:“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获取知识、掌握技能或懂得道理的途径日趋多元。‎ 请结合你的心得和体验,在“    而知之”中的横线处填入一字,构成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不能以“学而知之”为题;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写作提示】本题考查命题写作的能力。作文题属于半命题作文,既保留了传统命题作文的构架,又呈现出适度的自主性与开放性。该题需学生在横线处填入一字,补全题目,这一字需为“知之”的方式,也就是“获取知识、掌握技能或懂得道理的途径”。题目明确要求不得以“学而知之”为题,当然材料中的“生而知之”也不合题目命题要求。所选词语就词性讲应为动词,且能与后面的“之”字构成动宾结构。‎ 该题出自经典而立足当下,既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又有鲜明的时代气息。该题让学生谈对多元化求知途径的感受,留给学生的写作空间较大。所选词语要能体现时代特点,也要符合当今青年的求知实际,如可选择“思”“辨”“习”“行 ‎”“用”等词语。如从思维过程切入,可以谈“思而知之”“疑而知之”;从生活体验出发,可以谈“乐而知之”“挫而知之”;从求知方式入手,可以谈“读而知之”“网而知之”;从知行关系着眼,可以谈“行而知之”“用而知之”,等等。‎ ‎12.(2013·北京卷)阅读下面的对话,按要求作文。(60分)‎ 科学家:假如请爱迪生来21世纪生活一个星期,最让他感到新奇的会是什么呢?‎ 文学家:我想,手机会不会让他感到不可思议呢。‎ 科学家:我同意,手机是信息时代的一个标志物,简直称得上是一部掌中电脑,丰富的功能一定会让这位大发明家感到新奇。‎ 文学家:手机的广泛应用,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交往方式、思想情感和观念意识,或许这也是爱迪生意想不到的吧。‎ 科学家与文学家各自对手机的看法,引发了你哪些思考、想象?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写作提示】今年作文采用了材料作文的考查形式。“科学家与文学家谈手机”材料是出自莫言、范曾、杨振宁在北大三人对话时提到的真实问题和真实回答。从题目本身来说,是典型的“科技如何影响时代”的命题,科学家更关心技术进步,文学家则更关心社会人文领域,材料中是两个极有身份特点的人物在发表议论,一个是科学家,一个是文学家。材料中有两点特别值得关注,一是科学家谈话中提到的“感到新奇”,二是文学家谈到的“不可思议”“意想不到”。科学家也好,文学家也罢,在他们的话题中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手机”是人类发挥创造力、发挥想象力的产物,爱迪生可能想不到现在的手机,但他可以想到创造力、想象力的巨大作用,因为他就是践行者,我们后人只不过又在踩着他的肩膀继续创造、想象而已。科学与文学的想象和创造虽有区别,但也有共同点。‎ 所以,我们可以从科学的创新来谈“手机”,如:‎ ‎(1)手机所带来的科技革新是时代的进步、创新的精神,创造力是国家发展的动力;‎ ‎(2)手机所带来观念意识的革新让我们开眼看世界,从感受新奇到自我成长。‎ 也可从科学与人文的关系角度谈“手机”,如:‎ ‎(1)手机所带来表达方式的转变;‎ ‎(2)淡化了人与人的交流和感情。‎ ‎13.(2013·江西卷)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50分)‎ 一段时间以来,“中学生有三怕,奥数、英文、周树人”成了校园流行语。实际情况是,有些同学有这“三怕”(或其中“一怕”“二怕”),有些同学不但不怕反倒喜欢。‎ 你对上述“怕”或“不怕”(含喜欢)有何体验或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写记叙文或议论文。(2)不得透露个人信息。(3)不得抄袭,不得套作。(4)不少于700字。‎ ‎【写作提示】总体而言,2013年的江西卷作文并没有在审题立意上给学生设置多少障碍,立意的指向也非常明确:如果写记叙文,只要以“怕”(或“喜欢”)为情感主旋律,描写一个或生动精彩的,或富于生活气息的,或曲折多变的,或耐人寻味的“我与奥数、英文、周树人(或单个)的故事”即可;如果写议论文,特别要注意“你对上述‘怕’或‘不怕’(含喜欢)有何体验或思考”一句提示语,提示语要求考生进行思考,同时也限定了思考的方向——“怕”或“不怕”(含喜欢),更要求只能“怕”或“不怕”(含喜欢)奥数、英文、周树人三者(或其中之二、或其中之一),对象也做了限定。因此,只能针对“奥数、英文、周树人”‎ ‎(三个,或其中两个,或其中一个)的相关情况发表自己的看法,就事论事,可以稍做引申,但绝不可以抛开“奥数、英文、周树人”而大谈诸如中国的教育弊端(或好处)之类的问题。‎ ‎(1)围绕“怕”写记叙文。如,“奥数(周树人),想说爱真不容易”“周树人的梦,却是我的痛”:可以写“我”有心学数学(看鲁迅作品),却无力爱奥数(喜欢鲁迅作品)的故事,主要描写自己因分数而强迫自己学奥数(理解鲁迅作品),而自己无法理解的两面冲突,反思教育的无奈。又如,“奥数,我的酸甜苦辣行”:可以写自己学奥数期间体会到的各种滋味,建议采用片段式描写法,融入环境描写。再如,“英文,爱你我却口难开”。‎ ‎(2)围绕“不怕”(喜欢)写记叙文。“奥数,你让我跳得更高”“英文让我放飞青春的梦”“吾爱周树人,风流天下闻”。对奥数,可以用一个(或几个)故事表现“我”对奥数的浓厚兴趣,也可以展开一段“我”与奥数的心灵对白,侧重心灵描写,表现奥数如何让“我”找到学习的乐趣与成功的体验;对英文,可以用一个(或几个)故事表现英文对“我”的独特影响,让“我”更加积极向上;对周树人,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围绕鲁迅(或其作品)写一段(或几段)经历或心灵历程,表现“我”对鲁迅(或其作品)的独特体验。‎ ‎(3)围绕“怕”(或“不怕”)写议论文,就事论事。‎ 可以发表对“中国式奥数”的看法,如“奥数,既拔苗助长,更急功近利”“疯狂奥数,跑偏中国教育”“奥数,对培养创造性思维功不可没”“应赛教育的罪与罚”“奥数本无错,误在功利心”,分析时注意看待问题的方法,从奥数本身、学生、教师、教育体制等多方面思考,一分为二地辩证分析,既要实事求是,又要观点鲜明。‎ 可以表达对英语(或英语教育)的思考,如“过分强调英语,害人不浅”“英语的用途到底有多大?”(谈全民学英语,全学段学英语的弊端)“‎ 英语,通向世界的桥梁”(从英语是世界语的角度谈学英语的重要性)。‎ 可以发表对鲁迅(或鲁迅作品)的评价。如“读鲁迅先生箴言,做五四精神传人”“这个时代还需要鲁迅”(谈出喜欢的理由:现实社会的传统道德被抛弃的尴尬仍呼唤鲁迅“孺子牛的精神”);又如,“鲁迅的作品,能删吗?”(谈出喜欢的理由:虽然鲁迅的作品政治性强,但文学性更强,结合“闰土”“孔乙己”“祥林嫂”等生动形象谈);再如,“读书就怕周树人”(谈出“怕”的原因:可结合鲁迅的作品有时代间隔性,其语言带有呛人的“火药味”,不符合中学生的阅读口味等等)。‎ ‎14.(2013·湖北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  你注意到了吗?装鲜牛奶的容器一般是方盒子,装矿泉水的容器一般是圆瓶子,而装酒的圆瓶子一般又装进方盒子里。方圆之用,各得其妙。正如古诗所云:“方圆虽异器,功用信俱呈。”人生也是如此,所谓“上善若水任方圆”。‎ 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明确立意,自定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提示】材料作文前面给的材料是一种提示,而不是一种限制,所以看到给的材料的时候,我们要注意看到题目中的启发,有哪些地方你是没有想到,而材料帮助你去完成你的联想和想象。但是这个题目是很明确的,各种器皿有方的、有圆的,最后材料说不止器物这样,人生也是这样。所以后边“上善若水任方圆”,就是顺应客观规律,该方的地方方、该圆的地方圆。实际就是生活中的两种态度,应该怎么来对待生活、对待人生,这个题目就是在谈人生、谈社会。但是应该围绕方圆来谈,你是在方圆这个题目中去演绎表达你对生活、人生的认识。‎ ‎15.(2013·大纲版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4月29日,尚先生把手机落在了出租车上。他随后拨打那部手机,对方接听后立即挂断。他又发短信表示,愿意出2 000元“买”回手机。一小时后,尚先生收到回复,说要归还手机。见面后才知道,捡手机的是一位年轻人。尚先生要酬谢他,但对方交还手机后就转身离去了。‎ 当天晚上,记者联系到那位年轻人,年轻人说:“我本来无意归还,但看到手机里的照片和信息,发现机主刚刚给芦山地震灾区汇去一大笔捐款,很受感动。我不能见利忘义,不能用贪心对待爱心。我也要像尚先生那样多一些真诚和友善。”‎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提示】2013年的高考作文与往年相比还是比较稳定,变化不大。这是近年来连续走的“新型材料作文套路”。所谓新型材料作文是指需根据包括带有寓言意味的故事,或者社会热点、时事材料等与时代主旋律贴合紧密的作文材料写出点评式作文。‎ 尚先生把手机落在出租车上,捡到手机的年轻人曾想把手机据为己有,但最终被尚先生的爱心所感动,手机又物归原主。可见,材料来源于生活、贴近生活,容易读懂理解,而且材料中有一个比较突出的核心句子,也就是材料中的最后一句话:“我也要像尚先生那样多一些真诚和友善。”“真诚和友善”成为本材料的关键词,可以写“真诚和友善”的魅力,谈对于“真诚和友善”的看法。从事件的过程看,机主作为一名“施善者”,在不经意之间做了善举,感染他人,影响他人,让爱得到传递、善意得到传递,那么,也可以从爱如何传递去思考。总体感觉立意无难度,好写,比2012年的作文要容易些。‎ ‎16.(2013·四川卷)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  有人说:过一种平衡的生活——学些东西,想些问题,做些事情,打打球,唱唱歌,画画画儿……‎ 针对这种说法,同学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请根据以上材料,结合自己的经验与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①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②不得抄袭,不得套作;③用规范汉字书写。‎ ‎【写作提示】(1)命题解读 作文命题为新材料作文“过一种平衡的生活”。我们可以看出,四川在历经多年命题探索后,已经进入了新材料作文命题时代。从命题内容上,2013年的命题在对本地区重大事件的关注中强调对人内心世界的关注。但是在命题中,命题者只提供一种情景或者一种状态,而把对这种情景或状态的认识和评价的权利留给考生,从而考查了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辨能力,有利于引导学生对外在环境进行关注,把学生由学校引向社会,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在四川大事不断发生和其他社会各种新闻刺激的背景下,人们的内心中自我意识的觉醒是近几年的热点话题,但是这种觉醒不可避免会出现认知偏差的状况,因而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平衡的状态就显得尤其重要。这种平衡状态就是人对自我的一种认知。当然我们知道,如果人只立足于“小我”,就难以成就“大我”,所以要想写出新意,就需要把眼光投向广阔的现实社会,投向不断发生的热点事件中。也就引导学生把“小我”置放于社会这个大背景中,实现了“小我”和社会的无缝隙对接。‎ 作文命题提供的“过一种平衡的生活”只是陈述一种现象,而“平衡”‎ 一词本身就包含着对立的含义,对这种对立现象如何看待,是认知还是否定,命题人并没有做出预先的价值评价,而把评价的权利留给学生。学生可以从肯定的角度谈,也可以从否定的角度谈,也可以两者兼顾。把思辨能力和价值认知能力结合考查,就已经设置了几个认知等级,这种认知等级差距,就是评判作文高下的重要标准。但是这种认知由学生自己解决完成,所以既有导向性,又不带有强制性。‎ ‎(2)写作构思 ‎①从社会和谐的角度立意。考生可以撷取社会的热点事件,如人的浮躁和对立,都是因为我们打破了社会的平衡状态,社会处于失衡状态,进而呼吁社会构建一个平衡和谐的社会。‎ ‎②从失衡中勇敢寻找角度入手。我们生理与心理上的缺陷,都是一种失衡状态,这自然就是失去了平衡,其实我们应当努力抗争,通过自身的奋斗,构建好已经倾斜的平衡状态,最终实现平衡。‎ ‎③从放下内心的偏执,寻求生活的多元丰富平衡角度立意。“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因为我们过分执着于某个事物和对象,而对其他的应该关注的美好视而不见。与其一味不停追求某个方面,不如暂时停止,怀着一种欣赏的心情,去欣赏生活的各种美丽。‎ ‎④从否定平衡,勇于攀登角度立意。马克思说:“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我们在生活中常常为了维护一种平衡状态而蝇营狗苟,而变成了四平八稳,使个人和社会都失去了发展的动力,唯有敢于攀登,不懈努力的人才能够最终采撷到险峰上的花朵。‎ ‎⑤从环境与认知的关系角度立意。“世界上所有的生命都在微妙的平衡中生存。”在现实中,我们既要勇敢追求失衡,也要维护平衡,从辩证角度思考写作。‎ ‎17.(2013·重庆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  大豆是蛋白质含量极其丰富而又十分廉价的食物。可它的境遇曾一度尴尬,煮熟的大豆难以引起人们的食欲,并且会使肠胃胀气。人们需要更好的大豆食用方式,后来,用盐卤点制豆浆而发明了豆腐。‎ 豆腐的诞生彻底改变了大豆的命运。豆腐让人体对大豆蛋白的吸收和利用,变得更加容易;豆腐柔软变通的个性给擅长烹饪的中国人留有极大的创造空间,豆腐也因此被制作出品类繁多的菜肴,以适应不同地区人们的口味和喜好。所有这些,让普通的大豆得到了升华。‎ ‎  要求:①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含意,选准角度,明确立意;②自拟标题,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提示】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目。作文材料贴近生活,具有浓郁的现实性。它暗合“舌尖上的美味”,将日常生活中传统、普通甚至“草根”的食物——大豆、豆腐请进作文,可谓平中藏奇、常中见新,内涵丰富,易于学生理解。要注意材料中的几层变化:大豆——煮熟——胃胀;发明——豆腐——改变;创造空间——适应口味——普通升华。‎ 作文材料内涵丰富,有利于提炼观点。要善于挖掘材料蕴含的意义:创造、创新;变革、变通。要注意揭示事物的丰富性、多元性,提炼出有新意、有个性、有创意的鲜明观点。可聚焦于大豆的升华和豆腐的受青睐,寻找思路,实现突破——变通带来新生、思路决定出路、柔软变通之美等。可从材料的初始价值出发,展开丰富的联想——‎ 如何让普通变得不普通?如何让平凡变得不平凡?如何让尴尬化为受欢迎?这离不开“变”——变化、变通、变形。这一“变”字体现了人们的尝试性、创造性、实践性;这一“变”体现了人类的发现意识、生活智慧、探索精神;这一“变”不仅改变了大豆的命运,也改变了人们的饮食方式、饮食习惯,提升了人们的生活品味和生活质量。任何“变”都离不开思考、离不开行动。光思考不行动是纸上谈兵,光行动不思考则只能是“愚公”‎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以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开创美好生活。‎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