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高考复习材料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高考复习材料

‎17届高考语文复习备考资料 ‎ 一、课本文化常识 必修一 ‎ 《烛之武退秦师》‎ ‎ 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全称《春秋左氏传》,别称《左氏春秋》,和《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  2.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就是功劳大的,分得土地多,爵位就高,就可以分封为公爵,比如晋文公、秦穆公、齐桓公等。‎ ‎  3.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  4.寡人:诸侯谦称,寡德之人。‎ ‎  5.执事:办事的官吏,也用于对对方的敬称。‎ ‎  6.大夫:官职等级名。夏商周时,官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后来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 ‎ 《荆轲刺秦王》‎ ‎   1.《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由西汉刘向所整理编写,共33篇,分为十二策。《国语》是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  2.卿:古代对人的敬称。如燕人称荆轲为荆卿。‎ ‎  3.竖子:对人的蔑称。除此之外还有“童仆”和“小孩”的意思。‎ ‎  4.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  5.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的变调,音调悲凉;羽,声调激愤。‎ ‎  6.中庶子:管理国君的车马之类的官。‎ ‎  7.郎中:宫廷的侍卫。民间又称医生。‎ ‎  8.箕踞:坐在地上,两腿张开,形象像箕,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   《鸿门宴》‎ ‎   1.《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到汉武帝。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类,共130篇,50余万字。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等,表记各个时期的简单大事记。鲁迅评价该书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  2.关中:函谷关以西,今陕西一带。‎ ‎  3.山东:崤山以东,即函谷关以东的地区。‎ ‎  4.季父:叔父。古代兄弟或姊妹间长幼排序为伯、仲、叔、季。‎ ‎  5.河:特指黄河。江,特指长江。‎ ‎  6.亚父:对对方的敬称,意为仅次于父亲。‎ ‎  7.参乘:亦作“骖乘”,古代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  8.窃:私下,常用作表示个人意见的谦词。‎ ‎  9.竖子:骂人的话,相当于“小子”。(与《荆轲刺秦王》的“竖子”结合起来理解)‎ ‎  《优美的汉字》‎ ‎   汉字的形体经历了由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的演变过程。分为古代汉字阶段(商代—秦代,甲骨文—小篆)和隶书楷书阶段(汉代—现代,隶书—楷书)。‎ ‎  隶书是两汉时通行的主要字体,笔画平直,略有波浪起伏,书写简便。‎ ‎  草书形成于汉代,是辅助隶书的简便字体,主要用于起草文书和通信,使用连笔,书写快捷,但难于辨认。‎ ‎  行书出现在东汉晚期,楷书产生后,逐渐演变成介于草书和楷书之间的字体,易书写,比草书易辨认。‎ ‎  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汉魏之际形成,南北朝时期逐渐成为主要字体,一直使用到现在。“楷”有“规则”之意,字形方正严整,笔画平易圆转,更便于书写。‎ ‎  汉字是方块字,有独体和合体之分。独体主要是以图形为基础发展变化而来的“象形字”“指事字”;合体是以独体字为基础而构成的,包括“会意字”“形声字”。‎ ‎  关于汉字的形成,前人有所谓“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现代学者认为:六书前四种是构字法,后两种是用字法。‎ ‎  书法与篆刻为汉字插上了艺术的翅膀,使一个个平实的方块字灵动起来。‎ ‎   《奇妙的对联》‎ ‎   对联也叫“楹联”“楹帖”“对子”,由骈文和律诗演变而来。形成于唐宋,盛行于明清。‎ ‎  对联由上联、下联组成。字数多少无规定,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对仗的要求是:字数相等,词形相同,结构相当。平仄协调,要求平仄相异。平声舒缓,仄声短促,上联最后一字必为仄声,下联最后一字必为平声。‎ ‎  对联为竖行书写,中间不加标点。张贴时,上联在右边,下联在左边。‎ ‎  ‎ 必修二 ‎ 《诗经》两首 ‎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又称“诗三百”,共收诗305篇。内容分为“风”“雅”“颂”,主要手法是“赋”“比”“兴”。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的先河。‎ ‎  《诗经》“六义”指的是风、雅、颂、赋、比、兴,前三者指的是诗的不同体制;后三者指的是诗的不同表现手法。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  2. 古代少年男女把头发扎成丫髻,叫总角,后来用总角指代少年时代。‎ ‎  《离骚》‎ ‎  1.《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楚辞体”是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的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以《离骚》为典型代表,故又称“骚体”。《离骚》开创了我国浪漫主义创作手法的先河。‎ ‎  2.《诗经》和《楚辞》分别是先秦时期北方中原文化和南方楚文化的辉煌结晶,中国文学史上往往将“风”、“骚”并称,“风”指《国风》,代表《诗经》;“骚”,指《离骚》,代表《楚辞》。《诗经》与《楚辞》分别是中国文学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传统的两大源头。‎ ‎  《孔雀东南飞》‎ ‎  1.《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汉民族最长的叙事诗。它北朝的《木兰诗》(别称《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 ‎  乐府三绝:《孔雀东南飞》、《木兰诗》与唐代韦庄的《秦妇吟》。‎ ‎  2.结发:古代成婚之夕,男作女右共髻束发。后称原配为结发夫妻。‎ ‎  3.秦罗敷:“秦”是古诗中美女常用的姓,“罗敷”古代美女的通称。‎ ‎  4.伏惟:下级对上级或晚辈对长辈说话表示恭敬的习惯用语。‎ ‎  5.床:古代的坐具。‎ ‎  6.新妇:古代年轻妇女对夫家的长辈或平辈的自称。‎ ‎  7.初阳岁:冬至以后,立春以前。‎ ‎  8.下九:古代农历每月十九为下九,是妇女欢聚的日子。二十九为上九,初九为中九。9.‎ 六合:古人结婚要选好日子,要年、月、日的干支(干,天干,指甲、乙、丙、丁……;支,地支,指子、丑、寅、卯……;年月日的干支合起来共六个字,例如甲子年,乙丑月,丙寅日)都相适合,叫六合。又指东、西、南、北、天、地。‎ ‎  10.青庐:用青布搭成的篷帐,是举行婚礼的地方。盛行于东汉到唐。‎ ‎  11.箜篌:古代的一种弦乐器,23弦或25弦,分卧式、竖式两种。‎ ‎  12.妾:旧时妇女谦卑的自称。‎ ‎  13.公姥:公公和婆婆。‎ ‎  14.适:出嫁。(始适还家门:刚出嫁不久就被休回娘家)‎ ‎  15.黄昏:十二时辰之一,是戌时(相当于现在的19时至21时)。‎ ‎  16.人定:是亥时(相当于现在的21时至23时),这里指夜深人静的时候。‎ ‎  17.十二时辰制,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  18.古代夜晚分为五个时段,称为五更或五夜。‎ ‎  19.建安:汉献帝年号。中国古代的帝王除有姓名之外,往往还有庙号、谥号、尊号和年号。这些称号多见于史书。‎ ‎ (1)庙号: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也有个别朝代前几个皇帝皆称祖,如明朝朱元璋称太祖,其子朱棣称成祖。‎ ‎ 清朝努尔哈赤称太祖,福临(顺治)称世祖,玄烨(康熙)称圣祖。但是在隋以前,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因为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庙奉祀。唐以后,每个皇帝才都有了庙号。‎ ‎ (2)谥号:谥号是后人根据死者生前事迹评定的一种称号,有褒贬之意。所谓“谥者,行之迹”,“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 ‎ 谥号有帝王之谥,由礼官议上;有臣属之谥,由朝廷赐与。还有称谥,是门徒弟子或是乡里、亲朋为其师友上的谥号。帝王将相之谥在西周时即已出现。秦曾一度废除,汉代恢复,直至清末。‎ ‎ 私谥可能始于东汉,或谓春秋时期已有。民国以后,称谥在一段时间内仍存在。谥法有固定用字,如慈惠爱民曰文,克定祸乱曰武,主义行德曰元等,这是美谥;杀戮无辜曰厉,去礼远众曰炀,好祭鬼怪曰灵等,这是恶谥;还有表示同情的哀、愍、怀等。一般人的谥号多用两字,如岳飞谥曰武穆,海瑞谥曰忠介。‎ ‎ (3)尊号:尊号是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词组成的特殊称号。或生前所上,或死后追加。追加者亦可视为谥号。尊号一般认为产生于唐代。实际早在秦统一中国之初,李斯等人就曾为当时的秦王政上尊号曰“秦皇”。‎ ‎ 不过这时的尊号一词的含义与唐代以后的不甚相同。尊号开始时,字数尚少,如唐高祖李渊的尊号为“神光大圣大光孝皇帝”。越到后来,尊号越长,如清乾隆皇帝全部称号为“高宗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除了庙号“高宗”二字外,其尊号竟有二十余字之多。‎ ‎ (4)年号:年号是中国皇帝纪年的名号,由西汉武帝首创,他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以后每个朝代的每一个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叫做改元。明朝以前,封建皇帝每遇军国大事或重大祥瑞灾异,常常改元。‎ ‎ 如汉帝在位五十四年,先后用了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汉、太始、征和、后元十一个年号。唐高宗在位三十三年,先后用了永徽、显庆、龙朔、麟德、乾封、总章。咸亨、上元、仪凤、调露、永隆、开耀、永淳、弘道十四个年号。‎ ‎ 明朝自第一代皇帝朱元璋开始,包括明、清两代,每一个皇帝不论在位时间长短,只用一个年号,如明太祖只用洪武,清高宗只用乾隆。‎ ‎  《短歌行》‎ ‎  1.杜康:相传是最早造酒的人,后世将杜康尊为酒神,制酒业则奉杜康为祖师爷,有“酒圣”之称。后世常以“杜康”借指酒。‎ ‎  2.子:对对方的尊称。衿:古式的衣领。青衿:是周代读书人的服装,这里指代有学识的人。‎ ‎  3.阡陌:阡,南北向的小路;陌,东西向田间小路。‎ ‎  4.建安风骨是以曹氏父子为中心形成的文人集团所表现出的共同的文学倾向,他们高扬政治理想,展示强烈个性,具有浓郁的悲剧色彩,展现了东汉末年动荡的时代,形成了慷慨激昂、刚健有力的诗歌风格,所以称为“建安风骨”。‎ 代表人物主要有“三曹”、“七子”和蔡琰。“三曹”指曹操、曹丕、曹植;“七子”指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  5.曹魏建立后,曹操被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史称魏武帝。‎ ‎  6.《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文人五言诗的选辑,最早见于南朝梁萧统《文选》,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抒情诗的最高成就,刘勰称之为“五言之冠冕”,钟嵘誉之为“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  《兰亭集序》‎ ‎  1.癸丑:古人常用天干十个字和地支十二个字循环相配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这里指永和九年。‎ ‎  2.暮春:春季的末一个月。孟、仲、季表示每季月份的顺序,孟表示每季的第一个月,仲表示第二个月,季表示最后一个月即第三个月,如孟春指春季的第一个月。‎ ‎  3.禊,一种祭礼。古时一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三国魏以后用三月三日,不再用巳日。禊事,古代的一种风俗,三月三日人们到水边洗濯,嬉戏,以祈福消灾。‎ ‎  4.契:用木或竹刻成,分成两半,合在一起可为凭验。‎ ‎  《赤壁赋》‎ ‎  1.望:农历每月十五。既望:农历每月十六。‎ ‎  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朔:农历每月第一天。‎ ‎  2.美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  3.斗牛: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  4.洞箫:管乐器的一种。‎ ‎  5.匏樽:用葫芦做成的酒器。‎ ‎  6.蜉蝣:一种小飞虫,夏秋之交生在水边,生存期很短,古人说它朝生暮死。‎ ‎  7.苏轼、苏洵、苏辙,均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在书法方面成就极大,苏轼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  8.赋始于战国,盛行于汉。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是一种形式比较自由的文体。它主要有三个特点:‎ ‎ (1)句式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并追求骈偶;‎ ‎ (2)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 ‎ (3)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多采用问答形式和铺陈手法。赋,除了它的源头楚辞阶段外,经历了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几个阶段。‎ ‎  《游褒禅山记》‎ ‎  1.浮图:也作“浮屠”“佛图”,本意是佛或佛教徒,也指和尚、佛塔。‎ ‎  2.‎ 阴阳: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我国许多地名与此有关,如“江阴”、“淮阴”、“汉阳”、“汉阴”、“华阴”“河阳”等。《愚公移山》:“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汉阴”指汉水南面。《登泰山记》:“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游褒禅山记》:“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  3.王安石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 ‎  《姓氏流源与文化寻根》‎ ‎  1.上古时期,姓氏有别。姓的偏旁为“女”,反映初民时期母系氏族社会的特点,只知有母,不知有父,只有通过不同的姓来区分不同的部落。‎ ‎  2.夏商周三代,姓氏一分为二,贵族男子称氏,贱者有名无氏。称姓是为了区别婚姻,避免同姓通婚。‎ ‎  3.夏商周三代,常以封地名、国名、官职名、居住地、职业技艺及祖先的字为氏。‎ ‎  4.秦汉时代,姓氏合二为一,而一般的老百姓只有名,不配有氏。‎ ‎ ‎ ‎  必修三 ‎ 《杜甫诗三首》‎ ‎  1.白帝城:古城名,在今重庆奉节东白帝山上。东汉初年公孙述所筑,公孙述自号白帝,故名城为“白帝城”。‎ ‎  2.青冢,指王昭君的墓。传说冢上草色常青,故名“青冢”。‎ ‎  《蜀道难》‎ ‎  子规:即杜鹃,又名杜宇。相传为蜀国古望帝魂魄所化,啼声哀怨动人。常作伤春、悼亡的象征。‎ ‎  《琵琶行》‎ ‎  1.琵琶行:行,古诗的一种体裁。常见的古体诗的体裁还有歌、吟、引、曲等。‎ ‎  2.元和十年:元和,唐宪宗的年号。‎ ‎  3.左迁:贬官,降职。白居易任谏官时,因为屡次上书批评朝政,触怒了皇帝,被贬为江州司马。‎ ‎  4.司马:州刺史的副职,当时实际上是有职无权了。‎ ‎  5.京都声:唐代京长安城流行的乐曲声调。‎ ‎  6.贾人:商人。‎ ‎  7.出官:(京官)外调。‎ ‎  8.管弦:指音乐。管,箫笛之类的管乐。弦,琴瑟或琵琶之类的弦乐。‎ ‎  9.教坊:唐代官办管领音乐杂技、教练歌舞的机关。‎ ‎  10.五陵年少:指京城富贵人家的子弟。五陵汉代五个皇帝(高、惠、景、武、昭)的陵墓。‎ ‎  11.青衫,黑色单衣,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为青黑色。后人常用“司马青衫”形容悲伤凄切的情感。‎ ‎  《李商隐诗两首》‎ ‎  1.望帝:周朝末年蜀国君主的称号,传说他死后,魂魄化为鸟,名杜鹃,啼声哀凄,暮春而鸣:伤感春去。也哀痛亡国。春心是伤春之心,比喻对美好事物的怀念。‎ ‎  2.鸡人报晓筹:汉代制度,宫中不养鸡,而用传唱报晓。鸡人,宫中掌握时间的卫士。筹,更筹,敲击报时用的竹签,这里指代时间。‎ ‎  3.“六军”:周制,天子有六军,一万二千五百人为一军。后泛指军队。‎ ‎  所指因时代不同而不同:‎ ‎ (1)‎ 指天子所统领的军队。《周礼·夏官·序官》:“凡制军,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王六军,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后来把“六军”作为国家军队的统称。如《三国志·魏志·辛毗传》:“且四方之寇,莫大於河北;河北平,则六军盛而天下震。” 宋范成大《州桥》诗:“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廻。忍泪失声询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 ‎ (2)晋代称领军、护军、左右二卫、骁骑、游击为“六军”。《南齐书·百官志》:“领军将军、中领军,护军将军、中护军……左右二衞将军,骁骑将军,游击将军。晋世以来,谓领护至骁、游为六军。”‎ ‎ (3)指唐之禁军六军。《新唐书·百官志四上》:“左右龙武、左右神武、左右神策,号六军。”而《旧唐书·职官志三》说六军指左右龙武、左右神武、左右羽林。‎ ‎  4.当时七夕笑牵牛:指唐玄宗和杨贵妃在发生“马嵬事变”五年前的七月七日的海誓山盟。七夕,农历的七月七日夜,民间传说天上的牛郎织女每年此夜在天河相会,妇女们便在这个夜晚于自家庭院中间向织女进行乞巧活动,故也称乞巧节。‎ ‎  5.四纪:古代以木星绕日一周(12年)为一纪,四纪为四十八年。‎ ‎  《寡人之于国也》‎ ‎  1.寡人:寡德之人,是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 ‎  2.河内凶:河内遇到饥荒。河内,今河南境内黄河以北的地方。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  3.河东:黄河以东的地方,在今山西西南部。黄河流经山西省境,自北向南,故称山西境内黄河以东的地区为河东。‎ ‎  4.粟:谷子,脱壳后成为小米,也泛称小米。‎ ‎  5.庠序:古代学校,商(殷)代叫序,周代叫庠。‎ ‎  《劝学》‎ ‎  1.君子:这里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2.金:指金属制的刀剑等。‎ ‎  3.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 ‎  《过秦论》‎ ‎  1.崤函,崤山和函谷关。崤山,在函谷关的东边。函谷关,在今河南灵宝。‎ ‎  2.八荒:八方最偏远的地方,也代指天下。‎ ‎  3.连衡,秦国采用的一种离间六国,使他们各自同秦联合,从而各个击破的策略。也作“连横”。‎ ‎  4.合从(从,通“纵”):六国联合起来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 ‎  5.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孟尝君,齐国贵族,姓田名文;平原君,赵国贵族,姓赵名胜;春申君,楚国贵族,姓黄名歇;信陵君,魏国贵族,姓魏名无忌。他们是战国时期有名的“四公子”,皆以招揽宾客著称。‎ ‎  6.履至尊而制六合:登上皇帝的宝座控制天下。履至尊,登帝位。六合,天地四方。‎ ‎  7.执敲扑而鞭笞天下:用严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姓。敲扑,刑具,短的叫“敲”,长的叫“扑”。‎ ‎  8.俯首系颈:意思是愿意服从、投降。系颈,颈上系绳,表示投降。‎ ‎  9.迁徙之徒:征发的人。指陈涉被征发戍守渔阳。‎ ‎  10.谪戍:因有罪而被贬调去守边。‎ ‎11.万乘:兵车万辆。表示军事力量强大。周朝制度,天子出兵车万乘,诸侯出兵车千乘,后世以“万乘”称天子。‎ ‎  12.一夫作难:指陈涉起义。作难,起事,首事。‎ ‎  13.七庙隳:宗庙毁灭,就是国家灭亡的意思。七庙,天子的宗庙。‎ ‎  14.百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桂、浙、闽、粤等地,每个部落都有名称,统称百越,也叫百粤。‎ ‎  15.‎ 陶朱:春秋时越国范蠡,他帮越王勾践灭吴后,离开越国回到陶,自称陶朱公。因善于经营生意而致富,后人以此作为富人的代称。‎ ‎  16.戟:以戈和矛合为一体的长柄兵器。‎ ‎  17.九州: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扬州、梁州、雍州,代指中国。‎ ‎  《师说》‎ ‎  1.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巫的职业以祝寿、占卜等为主,也用药物等为人治病。‎ ‎  2.百工:各种工匠。‎ ‎  3.六艺经传:六经的经文和传文。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乐》久已失传,这是沿用古代的说法。又称作“六经”。另也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 ‎  4.传: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②人物传记。‎ ‎  5.句读: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之处。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未尽而需停顿处为读。‎ ‎  《祝福》‎ ‎  1.监生,国子监生员的简称,指明清两代在国子监(我国封建时代的中央最高学府)读书的人。清代乾隆以后,国子监只存空名,地主豪绅可以凭祖先“功业”或捐钱取得监生资格。‎ ‎  2.理学,又称“道学”,是宋代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等人阐释儒家学说而形成的思想体系。它认为“理”是宇宙的本体,把“三纲五常”等封建伦理道德说成是“天理”,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 ‎  《林黛玉进贾府》‎ ‎  敕造,奉皇帝之命建造。敕,本来是通用于长官对下属、长辈对晚辈的用语,南北朝以后作为皇帝发布诏令的专称。‎ ‎  ‎ 必修四 ‎ 《窦娥冤》‎ ‎  1.缥缃:代指书籍。缥,青白色的丝织品;缃,淡黄色的丝织品。古人习惯用这两种丝织品包书或做书袋,故以此作为书籍的代称。‎ ‎  2.春榜:唐宋考进士都在春季,后世称进士考试为春榜。‎ ‎  3.宫调:古代音乐有宫、商、角、徵、变徵、羽、变宫七音,以其中任何一声为主,均可构成一种调式。凡以宫声为主的调式称“宫”,以其他各声为主的称“调”,合称“宫调”。‎ ‎  4.祗(zhī)候:比较高级的衙役。‎ ‎  5.刷卷:上级官员考察下级衙门的刑狱案件。‎ ‎  6.下官:做官的人对自己的谦称。‎ ‎  7.《本草》指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药书。‎ ‎  8.跖:传说是春秋末年奴隶起义的首领,过去被诬称为“盗跖”。颜渊,孔子弟子,被推崇为“贤人”。盗跖,颜渊,这里泛指坏人、好人。‎ ‎  9.元杂剧的角色有旦、末、净、杂四类。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 ‎  (1)旦是女角,正旦是女主角,配角有小旦(少年女角色)、贴旦(丫环)、搽旦(不正派的女人)。‎ ‎  (2)末是男角,正末是男主角,配角有小末(少年男角色)、外末(老年男子)等。冲末(男配角)。‎ ‎  (3)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一般扮演性情恶劣、举动粗野的人物),如李逵、张飞。净的次要角色称副净。‎ ‎  (4)丑,俗称小花脸,大都扮演男次要人物。(注:元杂剧原本无“丑”的行当,明刊版本中的丑是明人增改的)(元杂剧中无“生”之称,“末”即“生”也)‎ ‎(5‎ ‎)杂,杂角。如:孛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洁(和尚)、驾(皇帝)、邦老(强盗)、徕儿(小厮、小男孩)等。‎ ‎《辛弃疾词两首》‎ ‎  1.把吴钩看了:吴钩是春秋时期流行的一种弯刀,它以青铜铸成,是冷兵器里的典范,充满传奇色彩,后又被历代文人写入诗篇,成为驰骋疆场,励志报国的精神象征。在众多文学作品中,吴国的利器已经超越刀剑本身,上升成为一种骁勇善战、刚毅顽强的精神符号。‎ ‎  2.一片神鸦社鼓:社日是古代农民祭祀土地神的节日。汉以前只有春社,汉以后开始有秋社。自宋代起,以立春、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为社日。唐代诗人王驾有《社日》一诗,主要是描绘社日的欢乐场面。‎ ‎  3.封狼居胥:封狼居胥指西汉大将霍去病登狼居胥山筑坛祭天以告成功之事,后用以指建立显赫武功,成为中华民族武将的最高荣誉之一。‎ ‎  《拿来主义》‎ ‎  冠冕:(1)指仕宦的代称。《北史·寇洛等传论》:“冠冕之盛,当时莫与比焉。”(2)指第一;首位。《三国志·蜀志·庞统传》:“徽甚异之,称统当为南州士之冠冕。”钟嵘《诗品序》:“此皆五言之冠冕。”(3)指体面。《官场现行记》第五十六回:“有些老一辈人见他话说得冠冕,都说,‘某人虽有嗜好,尚还有自爱之心。’”‎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1.斋戒:古人在祭祀或行大礼前,洁身清心,以示虔诚。‎ ‎  2.列观:一般的宫殿。观,宫廷中高大华丽的楼台。‎ ‎  3.有司:官吏的通称。古代设官分职,各有所司,故称。(司空、司徒、司寇、司马)‎ ‎  4.九宾: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礼节,由傧者九人依次传呼接引宾客上殿。‎ ‎  5.汤镬:古代一种酷刑,用滚水烹煮。‎ ‎  6.寿(为寿):向人敬酒或献礼。‎ ‎  7.位在廉颇之右:秦汉以前,以右为尊。‎ ‎  8.负荆:背着荆条,表示愿受责罚。这是向对方请罪的一种方式。‎ ‎  《苏武传》‎ ‎  1.《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载西汉的历史,作者班固。‎ ‎  2.丈人:对老人或长辈的尊称。‎ ‎  3.节:又称“旄节”,以竹为竿,上缀以牦牛尾,是使者所持的信物(凭证)。‎ ‎  4.假吏:临时充任的官吏。‎ ‎  5.斥候:侦察兵。‎ ‎  6.阏氏:匈奴单于的配偶的称号,如同王后。‎ ‎  7.蛮夷:古代用以指边远民族。四夷:为对中国边区文化较低各族之泛称也。即东夷、南蛮、北狄和西戎的合称。‎ ‎  8.奉车:皇帝出行时的侍从,掌管皇帝的车马。‎ ‎  9.后土:地神,相对皇天而言。‎ ‎  10.宦骑:侍卫皇帝的骑马的宦官。‎ ‎  11.黄门驸马:宫中掌管车辆马匹的官。‎ ‎  12.上林、上林苑:皇帝游猎的场所,在长安西,周围三百里。‎ ‎  13.相坐:相连坐(治罪)。一个人犯了罪,有关的人连同治罪,叫“连坐”或“相坐”。‎ ‎  14.株连:指一人有罪而牵连他人。株,本指露出地面的树根,根与根之间牵连甚多。‎ ‎  《张衡传》‎ ‎  1.《后汉书》,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东汉的历史,作者范晔。‎ ‎  2.三辅:汉朝以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三个地区为三辅,在今陕西西安附近。‎ ‎  3.太学:古代设在京城的全国最高学府。‎ ‎  4.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五部经书。‎ ‎  5.六艺:说法有两种。一种是,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包括礼、乐、射、御、书、数。礼即礼节,乐即音乐,射即射骑技术,御即驾驭马车的技术,书为书法,数为算数。还有一种说法将六艺解释为六经,即《易经》、《尚书》、《诗经》、《礼记》、《乐经》、《春秋》。‎ ‎  6.孝廉:汉朝由地方官(太守)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被推举的人称为“孝廉”。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后来“孝廉”这个称呼,也变成明朝、清朝对举人的雅称。‎ ‎  7.公府:太尉、司徒、司空三公的公署。‎ ‎  8.两都:西汉的都城长安和东汉的都城洛阳,也称“二京”。‎ ‎  9.傅会:文章的组织、布局、命意、修辞,也作“附会”。‎ ‎  10.公车:汉代官署名,臣民上书和征召,都由公车接待。‎ ‎  11.阉竖:对宦官的蔑称。‎ ‎  12.豪右:豪族大户。秦汉时,豪族住在城市的右边,故称“豪右”。‎ ‎  13.下车:官吏初到任。‎ ‎  14.视事:官员到职工作。‎ ‎  15.乞骸骨:古代大臣年老了请求辞职,意为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家乡去。‎ ‎  16.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如:永宁元年,称病上书致仕。(《后汉书》)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盖指官员辞职归家。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 ‎ ‎ 必修五 ‎ 《归去来兮辞》‎ ‎  1.三径:古代隐士住处的代称。隐居之地的代称常见的还有:墙东、五柳、沧浪等。‎ ‎  2.帝乡:天帝居住的地方,也即所谓仙境。‎ ‎  《滕王阁序》‎ ‎  1.三江:泛指长江中下游。五湖:泛指太湖区域的湖泊。一说,指太湖、鄱阳湖、洞庭湖、青草湖、丹阳湖,南昌在五湖之间。‎ ‎  2.下榻:在某地住宿。榻,狭长而低矮的坐卧用具。典故:豫章太守陈蕃素来不接待宾客,专为徐稚设一榻,平时挂起,只有徐稚来访才放下。因此后世有“下榻”之说。‎ ‎  3.钟鸣鼎食:指大家世族。古代贵族吃饭时要鸣钟列鼎,鼎中盛食物。‎ ‎  4.东隅:日出的地方,表示早。‎ ‎  5.桑榆:日落的地方,表示晚。‎ ‎  6.请缨:请求皇帝赐给长缨(长绳),去缚住敌人。后用此指投军报国。‎ ‎  7.弱冠:指20岁,古代以20岁为弱年,行冠礼,为成年人。‎ ‎  8.投笔:投笔从军。后人把班超投笔于地、参军作战的故事叫做“投笔从戎”,比喻弃文从武,有志报国。‎ ‎  《逍遥游》‎ ‎  1.晦:阴历每月最后一日;朔:阴历每月的第一日。‎ ‎  2.六气:阴、阳、风、雨、晦、明。‎ ‎  《陈情表》‎ ‎  1.表:古代臣下给帝王的一种文书。‎ ‎  2.期:穿一周年孝服的人;功:穿大功服(九个月)、小功服(五个月)的亲族。‎ ‎  3.‎ 孝廉:汉代以来推举人才的一种科目,举孝顺父母,品行方正的人。汉武帝开始令郡国每年推举孝廉各一名,晋时仍保留此制,但办法和名额不尽相同。‎ ‎  4.秀才:汉代以来选拔人才的一种察举科目。与后代科举的“秀才”含义不同。‎ ‎  5.郎中:尚书省的属官。郎中属员外级,就是分掌各司事务,其职位仅次于尚书、侍郎、丞相的高级官员。郎中本是官名,即帝王侍从官的通称。其职责原为护卫、陪从,随时建议,备顾问及差遣。战国始有,秦汉治置。后世遂以侍郎、郎中、员外郎为各部要职。‎ ‎  6.洗马:又叫太子洗马,太子的侍从官。‎ ‎  7.东宫:太子居住的地方,也代指太子。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建储指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  8.牧:古代称州的长官。‎ ‎  9.犬马:臣子自谦。‎ ‎  10.皇天后土:皇天:古代指天,天帝。后土:古代指地,土神。天地或天地神灵的总称。指天地。旧时迷信天地能主持公道,主宰万物。亦作“后土皇天”。‎ ‎  ‎ 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 《长恨歌》‎ ‎  1.列土:封爵赐邑。古代天子分封诸侯时,用白茅裹着社坛上的泥土授予被封者,象征土地和权力,称为“列土分茅”。‎ ‎  2.梨园:中国唐代训练乐工的机构。我国人民在习惯上称戏班、剧团为“梨园”,称戏曲演员为“梨园子弟”,把几代人从事戏曲艺术的家庭称为“梨园世家”,戏剧界称为“梨园界”等等。‎ ‎  3.龙驭:指天子车驾。除此之外,该词还有“皇帝”“君临天下”及委婉称呼“帝王去世”。‎ ‎  《行路难》‎ ‎  行路难:乐府《杂曲歌辞》调名,古乐府道路六曲之一,亦有变行路难,内容多写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多以“君不见”为首,后鲍照拟作为多。‎ ‎  《阿房宫赋》‎ ‎  1.妃嫔媵嫱:“妃”,皇帝的妾,或太子、王侯的妻;“嫔(pín)”“嫱(qiáng)”:都是古代宫廷中一种女官,实即皇帝的妾,地位比“妃”要低;“媵(yìng)”,古代统治阶级嫁女时随嫁的人(陪嫁的侍女),也可能成为嫔、嫱。‎ ‎  2.锱铢:古代重量单位,一锱等于六铢,一铢约等于后来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锱、铢连用,极言其细微。‎ ‎  《六国论》‎ ‎  1.先:对去世的尊长的敬称。‎ ‎  2.故事:先例。除此之外,在古文中一般也有“旧日的制度,例行的事”以及“掌故,典故”等意思。‎ ‎  《伶官传序》‎ ‎  1.从事:官名,源于汉武帝时期,有刺史属吏之称,分为别驾从事史、治中从事史等,主要职责是主管文书、察举非法,到宋代时被废除。‎ ‎  2.太牢:即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shǐ,猪)三牲全备为“太牢”。古代祭祀所用牺牲(古代祭典用的猪、牛、羊等),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故“牢”本为养牲畜的圈,在这里指祭祀用的牲畜;又根据牺牲搭配的种类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少牢只有羊、豕,没有牛。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对象不同,所用牺牲的规格也有所区别: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  古代祭祀用牛、羊、猪各一头叫太牢,用羊、猪各一头叫少牢。古人又把牛叫“太牢”,羊叫“少牢”。‎ ‎  3.告庙:天子或诸侯出巡、遇兵戎等重大事件而祭告祖庙。‎ ‎  4.忽微:微小的事。忽,一寸的十万分之一;微,一寸的百万分十一。‎ ‎  5.俳优:以乐舞谐戏为业的人即古代演滑稽戏杂耍的艺人。‎ ‎  6.杂戏:古代娱乐形式之一,包括百戏、杂乐、歌舞戏、傀儡戏等。‎ ‎  《祭十二郎文》‎ ‎  1.十二郎:唐代习惯以行第、郡望、官职称呼别人,这里以行第称呼韩老成。“郎”,唐代口语,对年轻男子的称呼,又称郎子。‎ ‎  2.季父:叔父。古代兄弟排行以伯、仲、叔、季为序。‎ ‎  古代常用伯(孟)、仲、叔、季来表示长幼之序,如伯夷、叔齐,再如孔子字仲尼,是因他排行第二,故字中有“仲”。孟者,《说文》:“孟,长也。”即孟在排行中指最年长的。仲,《说文》:“仲,中也。”仲,在排行中指居中的。”季,《说文》:“季者,少称也。”如季叔,后引申为最后、末尾,如季军。‎ ‎  3.孤:幼年死去父亲或父母双亡。鳏寡孤独:泛指没有劳动力而又没有亲属供养、无依无靠的人。鳏:年老无妻或丧妻的男子。寡:年老无夫或丧夫的女子。孤:年幼丧父的孩子。独:年老无子女的人。‎ ‎  4.所怙:指所依靠的父亲(其实也包括母亲)。语出《诗经》:“无父何怙?无母何恃” 失怙,指死了父亲;失恃,指失去母亲。‎ ‎  5.省:探望。古代一般是看望父母、尊亲的意思 ‎  6.薨:古代称候王死叫薨,唐代及以后二品以上官员去世都称薨。古代对人死的称呼反映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严格的等级制度,《礼记?曲礼》:“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  7.少年:古代指青年男子,与“老年”相对。‎ ‎  8.孩提:幼儿,儿童,一般指2-3岁。‎ ‎  9.尚飨:亦作“尚享”。希望死者的灵魂来享用祭品。这是祭文结束时的常用语。尚,表示希望。飨,鬼神享用祭品。‎ ‎  《狱中杂记》‎ ‎  1.刑部:又称秋官、宪部。六部(吏、户、礼、兵、刑、工)之一,掌管全国刑法、狱讼之事,是清代最高司法机关。‎ ‎  吏部为管理文职官员的机关,掌品秩铨选之制,考课黜陟之方,封授策赏之典,定籍终制之法。类似现在的组织部、纪委等部门。吏部尚书还被称为天官。‎ ‎  户部掌全国疆土、田地、户籍、赋税、俸饷及一切财政事宜。类似现在的民政部、财政部、国土局等部门。‎ ‎  礼部掌典礼事务与学校、科举之事。考吉、嘉、军、宾、凶五礼之用;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类似现在的教育部、文化部、外交部等部门。‎ ‎  兵部:掌管选用武官及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其长官为兵部尚书。兵部又称夏官、武部,兵部尚书又称夏卿。类似今天的解放军总政治部或相当于今日的国防部。‎ ‎  刑部:刑部为主管全国刑罚政令及审核刑名的机构,与督察院管稽察、大理寺掌重大案件的最后审理和复核,共为“三法司制”。类似现在的司法部和公检法部门。‎ ‎  工部:管理全国工程事务的机关。职掌土木兴建之制,器物利用之式,渠堰疏降之法,陵寝供亿之典。凡全国之土木、水利工程,机器制造工程(包括军器、军火、军用器物等),矿冶、纺织等官办工业无不综理,并主管一部分金融货币和统一度量衡。类似现在的工信部、水利部、城乡建设部。‎ ‎  2.京兆:汉朝京畿都城地域的名称,是周朝王畿、秦代京畿之后对都城辖域的谓称。文中指清朝包括国都在内的顺天府。‎ ‎  3.五城御史司坊:即五城御史衙门的监狱。清时京城设巡查御史,分管东、西、南、北、中五个地区,所以叫五城御史。‎ ‎  4.九门提督:是中国清朝时期的驻京武官,正式官衔为“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设立于康熙十三年。主要负责北京内城九座城门(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安定门、德胜门、东直门、西直门、朝阳门、阜成门)内外的守卫和门禁,还负责巡夜、救火、编查保甲、禁令、缉捕、断狱等,实际为清朝皇室禁军的统领。‎ ‎  5.十四司正副郎:清初刑部设十四司,每司长官,正职为郎中,副职为员外郎,总称为郎官。‎ ‎  6.大辟:斩首。古五刑之一,初谓五刑中的死刑,俗称砍头,隋后泛指一切死刑。‎ ‎  中国古代的五刑是五种刑罚的统称,可分为奴隶制五刑和封建制五刑。‎ ‎  奴隶制五刑是指墨、劓(音易)、刖(音月)、宫、大辟。封建制五刑指笞、杖、徒、流、死。奴隶制五刑在汉文帝之前通行,封建制五刑在隋唐之后通行。‎ ‎  奴隶制五刑中除了大辟即死刑外,其他四种又叫做肉刑。墨刑又叫做黥(qíng)刑,先割破人的面部,然后涂墨,伤好后留下深色的伤疤。汉文帝废除肉刑后,经过魏晋隋唐,都没有此刑,但五代和宋又恢复,辽金元明清都有刺面刑,但有的轻罪则刺胳膊。到清末光绪末期,彻底废除。劓即割鼻子,汉文帝废除肉刑后,用笞三百代替,后来,又减少了笞数。此后,该刑不再出现。刖刑,夏朝称膑,周时称刖。是指斩掉左脚、右脚或者斩双脚。有的说称膑是去掉膝盖骨。秦朝称为斩趾。宫又叫淫刑、腐刑、蚕室刑。开始是惩罚那些有通奸行为人,后来处此刑的人与通奸无关。宫刑是五刑中仅次于死刑的一种重刑。东汉时曾经用这种刑罚来作为死罪减等刑。隋朝法律正式废除。大辟,即死刑。秦汉以前的死刑种类很多,如戮、烹、车裂(五马分尸)、枭首(砍头后悬挂示众)、弃市(闹市斩首后暴尸于众)、绞、陵迟(也写作凌迟)等。‎ ‎  7.大决:封建时代,对判死刑的人,在每年秋季行刑,叫大决,又叫秋决。‎ ‎  8.勾决:皇帝在犯人的名字上画钩,批准立刻行刑。清制,每年秋季,由刑部会同九卿各官,详审全国判死罪者的名册,一一详议,分别归入“情实”“缓决”“可矜” “可疑”四类,情实者奏请勾决。‎ ‎  9.梏:古代木制的手铐。‎ ‎  10.木讯:指用板子、夹棍等木制的刑具拷打审讯。‎ ‎  11.移关:指移文、关文。旧制,对不相统属的官署用“移”,百官互相质询用“关”。清时“关”已不局限于质询。移关诸部,发给平行各部的文书。‎ ‎  《陶庵梦忆序》‎ ‎  1.鹿鸣宴:唐代乡试后,州县长官宴请考中举子的宴会。因宴会时歌《诗经·小雅·鹿鸣》之章,故名。明清时,于乡试放榜次日,宴请主考以下各官及考中的举人,叫鹿鸣宴。‎ ‎  2.漏尽钟鸣:古代用滴漏来计时刻,又在天明时打钟报晓。‎ ‎  3.根:佛家的说法,是能生之义。人的眼、耳、鼻、舌、身、意,都能生出意识,称为“六根”。‎ ‎  4.舍利:梵语“身骨”的译音。佛教徒死后火葬,身体内一些烧不化的东西,结成颗粒,称为“舍利子”。‎ ‎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  1.千乘之国: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在春秋后期,是中等国家。乘,车辆。春秋时,一辆兵车,配甲士3人,步卒72人,称一乘。‎ ‎  2.宗庙:天子、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处所。‎ ‎  3.会同:诸侯会盟,朝见天子。会,诸侯相见。同,诸侯共同朝见天子。‎ ‎  4.‎ 端章甫:穿着礼服,戴着礼帽。这是做小相时的穿戴。端,古代用整副布做的礼服。章甫,古代礼帽,用布制。‎ ‎  5.小相:诸侯祭祀或会盟、朝见天子,替国君主持赞礼盒司仪的官。相分卿、大夫、士三个等级,小相指最低的士这一级。‎ 二、2017年高考语文文化常识98题 ‎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百雉指的是城墙,在此指城墙的高度。雉指的是古代计算城墙面积的单位,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 B.”缮甲兵”,缮有修补,保养,抄写之意。在此文是保养盔甲兵器的意思。‎ C.诗:文学体栽的一种,通过有节奏和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但在此是《诗经》的简称。‎ D.《左传》为编年体史书,此文属于一篇完整而优美的记事散文。‎ ‎1.B(缮在此处意为修补,修缮铠甲兵器,准备作战。)‎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的学校有“庠”“序”之称。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大学,太学之名始于西周。‎ B.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进士是通过最初一级朝廷考试者,意为可进授爵位之人。‎ C.陛下是对帝王的尊称,可译为“您”。陛下的“陛”原指帝王宫殿的台阶。‎ D.降级授予官职,贬谪官员,不限降低几级,称责授。其它降级授官的词语还有左迁、迁谪等。‎ ‎2.B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字,又称“表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名定字。‎ B.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C.比部,魏晋时设,为尚书列曹之一,尚书、门下、内史三省是隋唐时的中枢权力机构。‎ D.勤王,指君主制国家中君王有难,而臣下起兵救援,称为“勤王”是因为夏商周时只天子称王,其他是公侯伯子男等诸侯。‎ ‎3.A(字是成年时才取的,名不是)‎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死了叫“薨”。后世有封爵的大官死了也可以叫“薨”。‎ B、汉代的国家中枢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组成,称“三公”。其中御史大夫总管行政。‎ C、“顿首”是古代的一种礼节,即拜跪于地,引头至地,头顿地再举起。‎ D、“乞骸骨”就是官员自请退职,字面意思就是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4.B(丞相总管行政,御史大夫主管监察和秘书工作。)‎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称自己往往称字,称别人往往称名。‎ B.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 C.擢,一般表示升官,“左迁”是降职的委婉说法,“徙”则表示一般的调职。‎ D.谥号是人死之后给予的称号,有官谥、私谥之分,有褒有贬。‎ ‎5.(3分)A(称自己往往称名,称别人往往称字)‎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 取字。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B.“巡抚”: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地位略次 于总督,别称“抚院”、“抚台”、“抚军”。‎ C.黜:指罢免官职,古代表示罢免官职的词还有:夺、除、免、去、废等。‎ D.“卒”:专用于指大夫或相当于大夫及其以上的高级官员的死。唐代以后则用作“死”的通称。其它意为“死”的词还有:崩、薨等。‎ ‎6.C(“除”指任命、授予官职。)‎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殿试,是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宫廷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策问一场。‎ B.中书舍人、给事中、吏部尚书是古代官职;“政和’’、“建炎’’和“绍兴’’是皇帝年号。‎ C. 补,指官员由候补而正式上任;出,指京官外任;除,指降职或免去官职。‎ D.行伍,我国古代兵制,五人为伍,五伍为行,后用“行伍”泛指军队。‎ ‎7.C(“除”,任命官职。)‎ ‎8.下列对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若大王守籓端拱”一句中,“端拱”一词有多个义项,在这句中,应为“闲适自得,清静无为”之意。‎ B. 从文中的表述来看,唐朝所采用的官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它确立于隋朝,此后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袭未改。‎ C.文中最后一段出现“解职”一词,这与“致仕”词义恰好相反。‎ D.文中多次出现与官职调动相关的一个词“迁”,在古代还有 “左迁”“右迁”的说法,右迁为升官,左迁为降职。‎ ‎8.答案C。“解职”与“致仕”词义相近。‎ ‎9.下列对文中划线词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校尉,官名。校,军事编制单位。尉,军官。校尉为部队长之意。西汉,汉武帝为了加强对长安城的防护而置中垒、屯骑、步兵、越骑、长水、胡骑、射声、虎贲八校尉。八校尉之秩皆为比二千石,属官有丞及司马。‎ B.游徼,乡官之一。原为泛称,意为有秩禄的官吏中最低级人员。秦末始为官名。汉沿设。掌巡察缉捕之事。魏、晋、南北朝多沿设。‎ C.世券,又称铁券。明代赐予功臣,使其世代享有特权的凭证。形制如瓦,其大小依官爵高低分为九等,外刻其功,中镌其过。每副各分左右,左存功臣,右藏内府。若子孙犯罪,取券勘合,折其功过予以赦减。‎ D.爵,在文中指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周以后各封建王朝都有封爵制度,爵称和爵位制度虽然因时而异,但被封爵者都有封地且可世袭。‎ ‎9.D 宋代,除世袭爵位外,很多封爵只是终身爵,身死爵除。‎ ‎10.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迁”在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如:升迁。也指贬谪,放逐,如“迁谪” 指贬官远地,“迁客”指流迁或被贬谪到外地的官。‎ B.原文“宣德二年”中的“宣德”是年号。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而不称庙号;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到了明清两代才用年号来称呼,文中的年号还有“英宗”。‎ C.“明年进都督佥事”中,“明年“指“第二年”,而在现代汉语中,“明年”指“今年的后一年”,古今意义不同。“进”在文中指“晋升”“提拔任用”。‎ D.文中“谥武勇”的“ ‎ 谥”是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一般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进行一种褒扬的评价,也有表贬抑的评价。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 ‎10.B、“英宗”是庙号,不是年号。‎ ‎11.文中涉及一些中国文化常识,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润例:过去请人作诗文书画的酬劳称之为润笔,而将所定的标准就称为润例或润格。‎ B.阳文:指采用刀刻等传统技术方法,在器物或印章表面上形成的凹下的文字或图案。‎ C.金石:中国古代以前朝的铜器和碑石为研究对象,涉及文字、历史、书法、文学等。‎ D.闲章:中国传统文人常自拟词句或撷取格言警句来镌刻成章,内容广泛,意趣盎然。‎ ‎11.答案: B印章或某些器物上所刻或所铸的凸出的文字或花纹。 文字凸起为阳文,凹陷为阴文。‎ ‎12.下列对文言文中有关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矣”作为古代文言助词,用于句末与“了”相同。在矣作通假时,通“也”;在本文言文中主要表示感叹。‎ B.“鲁”既可以指古国鲁国;也可作姓氏,如工匠祖师鲁班;在现代汉语中多指山东省的简称。‎ C.在中国汉代、南北朝时南海称为涨海、沸海。清代以后逐渐习称南海。文中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 D.《四库全书》是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纪昀等多位高官、学者编撰。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基本上囊括了中国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 ‎12.答案: B(鲁班的姓氏不是鲁,姬姓,公输氏,名班,人称公输盘、公输般、班输,尊称公输子。又称鲁盘或者鲁般,惯称“鲁班”)‎ ‎13.下列对文言文中有关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六宗”一般指的是古所尊祀的六神,有时也指汉文帝(太宗)、汉武帝(世宗)、汉宣帝(中宗)、汉元帝(高宗)、汉明帝(肃宗)、汉章帝(显宗)。文中指的是尊祀的六神。‎ B、四邻各族(九夷、八狄、七戎、六蛮)的居住区称为“四海”,“五湖四海”也泛指全国各地、天下。‎ C、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集。其经历了屈原的作品始创、屈后仿作、汉初搜集、至刘向辑录等历程。对《楚辞》及其研究史作研究的学科,今称为“楚辞学”。‎ D、“姬”姓,中华上古八大姓之一,得姓始祖为华夏民族的人文初祖——黄帝,黄帝因长居姬水,以姬为姓。‎ ‎13.答案:A,考查古文化常识,本题着重考查了古代帝王谥号。A项汉明帝谥号为显宗,汉章帝谥号为肃宗。此题难度较大,需要考生长期注重文化积累。‎ ‎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受禅,也叫禅让制,是中国上古时期以来推举首领的一种方式,即群体中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 B.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制.君位只能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乞骸骨,自请退职的意思,即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14.答案:C(“嫡长子”继承制,而非“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继承地位的不一定是最年长的儿子。)‎ ‎1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牙门与牙旗一样,源起都有古人借猛兽利牙的图案彰显荣耀和威武之意。‎ B.丁母丧是指遭逢母亲丧事。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谓之“丁忧”。‎ C.征、辟指征召布衣出仕,与“察茂才”“举孝廉”一样,是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 D.乡、闾在古代各指一种行政区域名,合在一起还可以泛指家乡故里、父老乡亲。‎ ‎15.答案:C “察茂才”“举孝廉”, 是自下而上.‎ ‎1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每月的初一称为“望日”,“夏四月之望”是指初夏的四月一日。‎ B.野史,是私家编撰的史书,“野史氏”在文中是作者自谓。‎ C.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称为进士,武侯是丁丑年的进士。‎ D.“庙社”指宗庙和社稷,古人在春季和秋季祭祀社神。‎ ‎16.答案A【解析】在农历的每月十五日称为“望日”,每月的初一称为“朔”。“夏四月之望”是指夏历(农历)的四月十五日。‎ ‎1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赐姓:古代天子据某人祖先所生之地或其功绩而赐予姓氏。多指以国姓赐与功臣, 以示褒宠。‎ B.持节:古代官名。汉末与魏晋南北朝时,掌地方军政的官员往往有使持节、持节、假节、假使节等称号。使持节得诛杀中级以下官吏;持节得杀无官职的人;假节得杀犯军令者。‎ C.践祚:特指皇帝登临皇位,类似用语现象很多,例如:践阼、践极、践统、践位、践国、践帝、践政、践袭、践莅、践事等等。‎ D.薨:古人对身故有多种方式的描述,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高官死去为薨。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17.答案.C践政、践莅:当政在任之意。践事:供职、充役之意。践袭:蹈袭,沿用之意 ‎1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明道”是宋仁宗赵祯年号。所谓“年号”,是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B.“礼部”是古代“六部”之一,管理国家典章制度、祭祀、学校、科举等,并负责接待四方宾客等事务。‎ C.“立生祠”是古代一种民俗,即老百姓自发地为活人修建祠堂并加以奉祀。其对象都是深得民心的官员。‎ D.“御史”是古代一种官名,其职责多有变化。自秦朝开始,御史专为监察性质的官职,一直延续到清朝。‎ ‎18.C 【解析】“自发地”、“其对象都是深得民心的官员”的说法不正确。有的朝代,也可能谄媚者或慑于其势焰者所为;奉祀的对象也不一定是“深得民心的官员”。‎ ‎19.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的是()‎ A.“迁谪”谓官吏因罪降职并流放,其中“迁”指官员的调动,有升有降,但“左迁”必是升职。‎ B.“母艰”,就是“母忧”,指母亲的丧事。‎ C.“河北”在古代指的是黄河以北,这是一个古今异义词,与现代汉语中的行政区划是不同的。‎ D.“自号”,旧时给自己取的号,大都是士大夫和文人墨客,因均属通晓翰墨之人,无不别出匠心,各有所爱所好。‎ ‎19.答案A “左迁”必是降职。‎ ‎2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太学:古代设在京城的最高学府 B.上林苑:古代帝王打猎的地方。‎ C.床:古代的坐具。‎ D.肃宗:皇帝的谥号,肃,恭敬、肃穆之意。‎ ‎20.【答案】D。【解析】皇帝的庙号。‎ ‎2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诸生,古代经考试录取而进人中央、府、州、县各级学校,包括太学学习的生员。‎ B.御史,自秦朝开始,御史专门怍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一直延续到清朝。‎ C.宦官,也指太监,是中国古代京城既为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也为一品二品官员服务的官员。‎ D.谥,古代皇帝、贵族、大臣、杰出官员或其它有地位的人死后所加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21.C【解析】应是“专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员”。‎ ‎2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日中,表时间,中午12点,又名日正、中午,是一天的太阳正中时。‎ B.表是古代测日影的器具,漏是古代滴水计时的仪器。‎ C.节是符节,古代使者所持以作凭证,如苏武“持节送匈奴使”。‎ D.左骏指古代驾车三马中左边的马。后用四马,亦指四马中左边的马。‎ ‎22.A(不是中午12点)中国古时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等於现在的两小时。日中是十二时之一,又名日正、中午等:(上午11时正至下午 1 时正)。‎ ‎23.下列对文中加点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丁卯、己巳、戊申,为古时天干地支纪时的术语,可以用来纪日、纪月和纪年,古人常将之与五行结合预测人的运命。‎ B.三公是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周代已有此词,具体说法不一,一般认为是指司马、司徒、司空。‎ C.薨是古人对帝后之死的描述,后世有封爵的大官之死也称薨。一般人死则称之为“卒”。‎ D.幸通常指封建帝王到达某地,也叫巡幸。召幸特指皇帝对嫔妃的召见。近幸则多指帝王对臣下而言。‎ ‎23.C(“薨”是古人对诸侯之死的一种描述,后世有封爵的大官之死也可称薨。帝后的死当称为“崩”。)‎ ‎2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魏明帝太和年间始置进士科目。唐亦设此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 B.拜,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C.缘坐,是以家族本位、罪人以族的观念为基点,正犯本人和相关亲属连带受罚的原则。‎ D.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休致等名称,来指官员辞职归家。‎ ‎24. A(科举考试从隋朝开始,“魏明帝太和年间”错误,应为“隋炀帝大亚年间”)‎ ‎25.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天干和地支循环相配得60组,古代既可用来纪年,也可用来纪日。‎ B.“六部”中吏部主管的事有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及科举取士。‎ C.国子监的掌管人员为祭酒、司业,进国子监读书的统称为监生。‎ D.九品中正制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一种官吏选拔制度。‎ ‎25. B吏部(管理文职官员的任免、考选、升降、调动等事)兵部(负责军事,入军队编制、武官选授以及驻防、训练、检阅等政令) 礼部(掌管典礼事务与学校、科举等)‎ ‎26.下面的说法全都正确的一组是(3分)‎ ‎① 古时以“泰山”喻岳父,以“泰水”喻岳母,以“伉俪”喻夫妇。‎ ‎② 古代“朔”指农历初一,“望”指农历十五,“晦”指农历三十。‎ ‎③《礼记》曰:“幼名,冠字。”名是婴儿出生几个月由父亲取的,字是男子二十岁成人举行冠礼时取的,女子则在十五岁行笄礼而字。‎ ‎④古代以山之南为阳,水之南为阴,反之,山之北为阴,水之北为阳。如华阳在华山之南,江阴在长江之南。‎ ‎⑤《杜工部集》(杜甫)以官爵命名,《范文正公集》(范仲淹)以谥号命名,《贾长沙集》(贾谊)以居官地或居住地命名。‎ ‎⑥ 古代“辰时”相当于现在的早上6点前后,“午时”相当于现在的中午12点前后。‎ A.①②③④ B.③④⑤⑥ C.①③④⑤ D.①②⑤⑥‎ ‎26. C晦日是古老的汉族传统节日。指夏历(农历,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即大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正月晦日作为一年的第一晦日即“初晦”,受到古人的重视,寄托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一种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辰时即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上午 7 时正至上午 9 时正)。十二时辰制 子时 ( 23时至01时) 丑时 ( 01时至03时) 寅时 ( 03时至05时) 卯时 ( 05时至07时)‎ 辰时 ( 07时至09时) 巳时 ( 09 时至11时) 午时 ( 11时至13时) 未时 ( 13时至15时)‎ 申时 ( 15时至17时) 酉时 ( 17时至19时) 戌时 ( 19时至21时) 亥时 ( 21时至23时)‎ ‎2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向是(3分)‎ A.陛,是宫殿。古代臣子不敢直达皇上,就告诉在陛下的人,请他们转达,所以用陛下代称皇上。殿下,也是对皇上的尊称。‎ B.项羽灭秦后将秦国本土关中地区分封给秦军三位降将,封章邯为雍王,辖咸阳以西及甘肃东部地区;封司马欣为塞王,辖咸阳以东;封董翳为翟王,辖陕北。合称“三秦”。咸阳成了三秦的分界点。‎ C.战国、秦、汉时代,通称崤山或华山以东为山东。山东,有时也泛指战国时秦国以外的六国领土。今天的山东省指的是太行山以东。‎ D.秦朝建都咸阳,汉朝建都长安,因这个地区位于函谷关以西,大散关以东,武关以北,萧关以南,处四关之中,故称关中。‎ ‎27.(3分)A(陛,是宫殿的台阶。殿下,是对太子的称呼。)‎ ‎28.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熊概,字元节”,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使用有别,名供长辈呼唤;字是供平辈和晚辈称呼。‎ B.“署”表示授予官职,“兼”、“领”均表示兼任官职,“行”、“守”均表示代理官职,“权”则表示暂代官职。‎ C. “海盐民”“民”是对百姓的称谓,常见的百姓称谓还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苍生、黎元、氓等。‎ D.“蛮”,由于受时代的限制,古代学者对四方异族的了解十分有限,对他们的异同也没有深入调查,认真识别,往往用蛮、夷、戎、狄、胡、越等来泛指四方异族。《史记,吴太伯世家》索引说: “蛮者,闽也,南夷之名,蛮亦称越”。 中原地区古人对南方各族通称“百越”或“越族”‎ ‎28.B(“署”表示代理、暂任官职)‎ ‎2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五经》指的是《诗》《书》《论语》《孟子》《春秋》五部儒家经典著作。‎ B.年号是中国古代帝王用来纪年的名号,是皇帝当政的时代标志,如河清、天和等。‎ C.象笏是用象牙做的笏。笏是古代大臣上朝时用的手板,有事可以记在上面备忘。‎ D.致仕,古代将官员退休称作“致仕”,一般致仕的年龄为七十岁,有疾患则提前。‎ ‎29.(3分)A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的合称。‎ ‎3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文中“初举明经”的意思是起初通过明经科考试。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B.“甚得夷夏之心”中“夷夏”泛指少数民族和汉人。“夏”是古代汉民族的自称;在古代,以中原为中心,人们将处于东、西、南、北方的少数民族分别称为东夷、西戎、南蛮、北狄。‎ C.“弱冠便自誓不受亲友赠遗”中“弱冠”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帽子,指代成年。‎ D.“授”“迁”“补”“擢”是古代官职任免升降的术语,常见的还有“拜”“转”“徙”“升”等。“授”“拜”“转”“补”是关于任职授官的,“擢”“升”是关于提升职务的,“徙”“迁”是关于调动职务的。‎ ‎30.D (“转”是关于职务调动的,《张衡传》中有“再转复为太史令”。)‎ ‎31.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光绪是光绪皇帝的年号。我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皇帝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等。‎ B.觞为古代酒器。‎ C.提督为武职官名,负责统辖一省陆路或水路官兵;‎ D.公为敬辞,尊称男子。中国古代有“公、侯、伯、王、男”五等爵位。‎ ‎31.D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 ‎3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冠族指的是当地最有势力,人口最多的豪门世族。‎ B.大夫是古代官职名称,各朝代大夫的职能和级别多有不同。‎ C.辎重是指行军时由运输部队携带的军械、粮草、被服等物资。‎ D.社稷原指君主祈求国泰民安所祭祀的土谷之神,后也指国家。‎ ‎32.A(冠族指的是当地显贵的豪门世族,有一定的名望和影响。)‎ ‎33.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出通判泉州”中的“出”,指的是京官外调。如白居易《琵琶行》中有“予出官二年。”‎ B. 庠序,指的是古代的地方学校,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孟子》中有:“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C. 国子监是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学,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是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而非教育行政机构。‎ D. 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为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六部之一,长官为户部尚书。‎ ‎33、【答案】C【解析】国子监,也是国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机构。‎ ‎3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大学士”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 B.“振恤”,即赈济与抚恤,即面对灾荒来袭时,各级政府和民间做的相应的反应和对策。‎ C.“诏”先秦时代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称诏。秦汉以后,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 D.“致仕”,“致”意思是“获得”,“仕”意为“官职”,“致仕”指获得官职。‎ ‎34.D(“致仕”指官员辞职回家)‎ ‎3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兼”、“领”均表示兼任官职,“行”、“守”均表示代理官职,“署”“权”则表示暂代官职。‎ B.“表”即“奏表”,是古代臣子呈给帝王的一种文书,常含表志陈情、诉说心曲之意,如《出师表》《陈情表》。‎ C.“视事”指官吏到职办公,“下车”指官吏初到任,“乞骸骨”指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致政”、“致仕”则指退休。‎ D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 ‎35.(3分)【参考答案】C【解析】“致仕”指辞官或退休。‎ ‎3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贞元,年号。年号是我国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古代帝王凡遇到大事、要事,常常要更改年号。‎ B.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C.谥号是朝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它地位很高的人)、平民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D.乞骸骨,乞求自己的尸骨能回到故乡安葬,指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回老家安度晚年。这是古代官员请求退休的萎婉说法。‎ ‎36.C【解析】朝廷不会给平民封谥号。‎ ‎3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代男子18岁时举行加冠礼,叫作冠。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20岁才为成年。‎ B.“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科举殿试时的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即状元、榜眼、探花。‎ C.郊祭犹郊祀。古代于郊外祭祀天地,南郊祭天,北郊祭地,是儒教礼仪中的主要部分,祭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衹、人鬼。‎ D.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侯蒙属大夫,故死为“卒”。‎ ‎37.答案:A(古代男子20岁成年,行加冠礼,又称"弱冠",而非18岁)‎ ‎3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弹劾”是指君主时代担任监察职务的官员检举官吏的罪状。‎ B“经略”是指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掌管一路或数路军、政事务,职位高于总督。‎ C“世荫”是指在封建时代,子子孙孙因为先人或祖上有卓越的功勋而世袭官职。‎ D.“屯田”是指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组织劳动者在官地上进行开垦耕作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有官屯与民屯之分,以官屯为主。‎ ‎38.D(“屯田”有军屯与民屯之分,以军屯为主。)‎ ‎3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弘治,是中国明朝第九个皇帝明孝宗朱祜樘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始于汉武帝。‎ B.疏,又称“奏议”或“奏疏”,是臣僚向帝王进言使用文书的统称。疏的本意为“疏通”,这里引申为分条说明的文字。‎ C.父忧,为“丁父忧”的省写。“丁忧”,古代官员父母亲去世后必须停职守制的制度,丁忧期间,丁忧人不准为官。‎ D.谥,谥号,是古代君主、诸侯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给予的一个寓含善意评价或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 ‎39.D(是古代君主、诸侯、大臣、后妃等人,比如本文传主胡世宁就是大臣)。‎ ‎4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谒庙,指古时帝后等外出或遇有大事,例须谒告于祖庙。庙指供奉祖先的房屋,如太庙。‎ B.稽首,是古代汉族的一种跪拜礼,稽首与顿首、空首不同,一般说来,稽首是臣拜君之拜,顿首是国君回礼臣下之拜,空首是地位相等者互拜之礼。‎ C.太守,又称郡守,中国古代的一种地方职官,一般是掌管地方郡一级行政区的地方行政官。‎ D.檄,是古代写在木简上的官方文书,是官府用于晓谕、征召、声讨等的文书,特指声词敌人或叛逆的文书。‎ ‎40.B (应为“顿首是地位相等者互相之拜,空首是国君回礼臣下之拜”。)‎ ‎4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讳嫌”就是避讳,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是古代避讳的总原则。如东汉为避光武帝刘秀讳,改“秀才”为“茂才”。‎ B.擢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但是唐宋时的“进士”有别于明清时的“进士”。‎ C.礼部是古代官署“六部”(吏、户、礼、兵、刑、工)之一,管理全国学校事务、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等事宜。‎ D.“谥”即谥号,是古代对君、侯、臣等有一定地位的人在其死后追封的称号,用以表彰其功绩或品德,谥号只能由朝廷授予。‎ ‎41.D 一般文人学士或隐士的谥号,则由其亲友、门生或故吏所加,称为私谥,与朝廷颁赐的不同。‎ ‎4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贞观”是唐朝太宗皇帝李世民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帝王用来纪年的一种名称。‎ B.“陛下”原来指站在宫廷台阶下的侍者,后来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时对帝王的敬称。‎ C.“迁”是表示中国古代官吏调动、升贬的常用词语。一般情况下,用“左迁”来表示升官。‎ D.“乞骸骨”指古代官员自请退职,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类似的词语还有“致仕”。‎ ‎42.C(左迁是贬官。)‎ ‎4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嘉祐二年进士第”中“第”指科举考试及格的等次,“进士”是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B.古代任命或调任官职的词语很多,“拜中书舍人”指“授予中书舍人一职”,“徙明、亳、沧三州”指“调任明州、亳州、沧州知州”。‎ C.“丁母艰”是指母亲去世,回乡守丧。守丧有一定的时间规定,这在古代是一种孝顺行为,表明当事人对已故之人的崇敬和不舍。‎ D.“六经”指六部儒家经典著作,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它们是《论语》《诗经》《尚书》《礼经》《乐经》《周易》。‎ ‎43.D《论语》不是“六经”。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的合称。这六部经典著作的全名依次为《诗经》《书经(即《尚书》)》《礼经》《易经(即《周易》)》《乐经》《春秋》。‎ ‎4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即位指开始做帝王或诸侯,可以指自己打下的江山,也可以是继承位子。‎ B.刺史是古代官职名,其职权在不同的时期不完全相同,在这里仅是虚衔。‎ C.端拱是宋太宗的一个年号,年号是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比如雍熙。‎ D.赠,这里是皇帝为已死的官员加封官爵,而受封的官员往往非正常死亡。‎ ‎44.D(“而受封的官员往往非正常死亡”错误,过于绝对化。)‎ ‎4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小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升级叫迁升、迂授:降级叫迁削、迁谪、右迁;平级转调叫转迁、迁官、迁调,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 B.檄,古代最初写在木简上的官方文书,用于晓谕、征召、声讨,也可特指声讨的文告,著名的如骆宾王的《讨武瞾檄》。在本文中是指用檄文晓谕的意思。‎ C.践阼,特指皇帝登临皇位。君主即位也可叫“践祚”、。‘登极”、“登庸”、“御极”。‎ D.卒,“死”的‘种说法,古代天子、太后之死称崩、百岁、千秋、山陵崩等;对T 'i-、公、侯、伯的世爵之死,称为“薨”;有官职,有名望的人死日“卒”;只有平民之死,才直言不讳地通称“死”。‎ ‎45.A,降级叫左迁,升级叫右迁。‎ ‎46.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从“薄父死山阴”的交待来看,薄姬的父亲不是官宦,也不是读书人,只是个普通的百姓而已。‎ B.寝庙:古代宗庙的正殿曰庙,后殿曰寝,合称寝庙。宗庙是古代帝王、诸侯或士大夫为维护宗法制度而设立的用于祭祀其祖先的礼制性建筑。‎ C.霸陵,汉孝文帝刘恒陵寝,有时写作灞陵。灞,即灞河,河上有桥,名灞桥。因霸陵靠近灞河,因此得名。灞桥两边杨柳掩映,是当时人们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也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 D.《史记》和《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并称“前四史”,《史记》分为“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部分。‎ ‎46.C 灞桥折柳送别是唐朝的习俗。‎ ‎47.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解褐”,谓脱去布衣,担任官职。B.“外姻”,由婚姻关系而结成的亲戚。‎ C.“临幸”,专有名词,特指古代帝王亲自到达某处。D.“博士”,是对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的称呼。‎ ‎47.D(博士:文中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48.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总角”指的是古时男子未成年时的发型,常用来指儿童时代。‎ B.“部伍”指的是军队的编制单位,部曲行伍,也泛指军队。‎ C.“嗣位”指的是继承君主之位,“嗣”本义是传位或传业给嫡长子。‎ D.“伯”是古代爵位称呼,旧时周代爵位有公、侯、伯、子、男五种。‎ ‎48、A(“总角”指未成年的人把头发扎成髻,不分男女。常用来指少年时期)‎ ‎49.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卿”是对他人的敬称,“陛下”是对皇上的敬称;“愚”是对自己的谦称,“臣”也是谦称。‎ B.“拜”指授予官职。古时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有“迁”“谪”“转”“徙”“改”“移”“补”等,其中“迁”“谪”都指贬官。‎ C.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朱然地位较高,故死为“卒”。‎ D.《三国志》和《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前四史”,其中《史记》分为“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部分。‎ ‎49.B(“迁”指升迁,左迁指贬官)‎ ‎5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朝廷最后一级考试者,称为进士。‎ B.大学士,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 C.刑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是掌管刑法、狱讼等事务的官署。‎ D.释褐,脱去平民衣服,喻始任官职。七品,古代官员分七品十八级。‎ ‎50.D(“七品十八级”错,应为“九品十八级”)‎ ‎5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以官受氏就是根据担任官职授予姓氏,如:司马、司徒、司空、上官、太史等。‎ B.校射意思是校场比试射箭。‎ C.袖诗求见,意思是袖藏诗文请求拜见。袖子里有倒兜就想今天西服的内兜一样 装进去会自然垂到袖口的 除非你自己掏 ,否则它自己不会掉出来。‎ D.廉访使:宋、元时期的职官名。宋代全称廉访使者,元代全称肃政廉访使。主管监察事务。‎ ‎51.B (应是比试射技和武艺)‎ ‎5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称制”指君主制时代在嗣君年幼、无法亲自听政的时候,由皇后、皇太后或太皇太后等女性统治者代理皇帝执掌国政。‎ B.“仗节”是手执符节的意思,古代在大臣出使或者大将出师的时候,皇帝授予他们符节,以此作为凭证和权力的象征。‎ C.“屯田”是封建王朝组织劳动者在官地上进行开垦耕作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通过这种形式朝廷可以取得一些军饷和税粮。‎ D.“遗民”有亡国之民、沦陷区的百姓、改朝换代后不仕新朝的人、劫后余留的人民等义,文中指金亡后不愿归顺元的百姓。‎ ‎52.答案:D。根据语境分析,文中的“遗民”是原属金朝今属元朝的百姓,“不愿归顺元”的说法没有根据。‎ ‎5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诏是天子下达臣属的文体,分为即位诏、遗诏、表诏、密诏、手诏、口诏等,属于命令文体。‎ B. 古代举行仪式,授予官职称作“拜”如《史记 • 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拜相如为上大夫”。‎ C. 古人对人身故有多种描述方式,最常见的是“卒”,早亡一般用“殇”,而“薨”则专指帝王之死。‎ D. 嗣在古文里常作动词,意为继承、继位等。如嗣王,意为继位之王;嗣君,意为继位的君主。‎ ‎53.C 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 ‎5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刺史:中国古代官职名。“刺”是检核问事之意,即监察之职,“史”为“御史”之意。‎ B.大业、义宁:隋代年号。年号是我国从汉武帝继位后开始使用,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C.江表:长江以南地区,从中原看,地处长江之外,故称江表。‎ D.弑:封建时代称子杀父、臣杀君、侄杀叔、甥杀舅等为“弑”。‎ ‎54.【答案】D【解析】弑:封建时代称子杀父、臣杀君为“弑”。‎ ‎55.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卜筮是古代民间占问吉凶的两种方法,是古代巫术的一种表现。指用龟甲、筮草等工具预测某些事项。‎ B.“及沙门法秀谋逆事发”中“沙门”,泛指所有出家修行的宗教人士,对年长的当尊称悬壶、法师、师父。‎ C.“赠卫大将军”中“赠”是古代朝廷为表彰大臣的功绩,在大臣死后,追授给大臣一个较高的官职或称号。‎ D.“诏班乐府”中“乐府”是音乐行政机关,其任务是收集编纂各地民间音乐、整理改编与创作音乐等。‎ ‎55. B【解析】“悬壶”,即悬壶济世,人们对医生行医的尊称。‎ ‎5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会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是考取贡士的考试,会试就是集中全国举人会同考试之意。参加的人是举人,在乡试后第二年的春天(三月),所以又叫“春闱”或“礼闱”。‎ B.“勤王”,多指君主的统治受到威胁而动摇时,臣子起兵救援王朝。‎ C.“工部”,三省六部是西汉以来逐步形成的封建王朝最高政府机构。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D.“敕”,中国古代帝王或肱股之臣诏令文书的文种名称之一。用于任官封爵和告诫臣僚。‎ ‎56.D。无“肱股之臣”‎ ‎57.下列对文言文知识的有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股指的是大腿及小腿上部;而肱是指胳膊由肘到肩的部分;股肱之臣,辅佐帝王的重臣,也喻为十分亲近且办事得力的人。‎ B.四夷,即东夷、南蛮、北狄和西戎的合称,对中国边区文化较低各族的泛称。‎ C.自始皇起,古代君主自称为朕,“朕”意思是天下皆朕、皇权独尊。‎ D.《贞观政要》是唐代史学家吴兢著的一部政论性史书。它是中国开明封建统治的战略和策略、理论和实践的集大成。‎ ‎57答案:A,股指的就是大腿。‎ ‎58.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兼”、“领”均表示兼任官职,“行”、“守”均表示代理官职,“署”“权”则表示暂代官职。‎ B.“表”即“奏表”,是古代臣子呈给帝王的一种文书,常含表志陈情、诉说心曲之意,如《出师表》《陈情表》。‎ C.“视事”指官吏到职办公,“下车”指官吏初到任,“乞骸骨”指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致政”、“致仕”则指辞官。‎ D.《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同时它也是二十四史之首。‎ ‎58. D 二十四史之首为《史记》。‎ ‎59.下面关于文言常识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刺史,原为朝廷所派督察地方之官,唐肃宗时期州郡长官为刺史。‎ B.优诏,由皇帝颁发的褒美嘉奖的诏书。‎ C.至德,唐肃宗在位时的一个年号,一个皇帝在位期间只使用一个年号。‎ D.表: 封建时代称臣子给君主的奏章,用以陈说忠心和愿望。如《出师表》《陈情表》等。‎ ‎59. C 年号,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继位后始有年号的出现,始创年号元狩,并追建元狩以前年号为建元、元光、元朔。此后形成制度。历代帝王凡遇到“天降祥瑞”或内讧外忧,遇到大事、要事,都要更改一下年号。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如唐高宗有14个;明清皇帝大多一人一个年号,故后世即以年号作为皇帝的称呼,如永乐皇帝、乾隆皇帝、康熙皇帝等。‎ ‎6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字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名是成年时举行冠礼后才起的。‎ B.考,在文言里指已经死去的的父亲。皇考,就是在位的皇帝对先皇的称呼。普通人称自己已故的父亲为“先考”;已故的母亲称为“妣”、“先妣”;已故父母就合称“考妣”。‎ C.冠,即帽子。免冠,就是脱帽。冠礼是古代成年男子满18岁举行的象征独立和成熟的仪式,备受重视。笄礼是年满16岁的少女所举行的象征可以婚配的仪式,在冠礼、笄礼之后男子就可以冠发、女子可以梳髻。‎ D ‎.《汉书》,又名《前汉书》,东汉范晔所著,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全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汉书》语言庄严工整,多用排偶,遣辞造句典雅远奥。‎ ‎60.B(A项应为“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起的。C项“冠礼”为20岁,“笄礼”为15岁。D项应是班固编撰。《汉书》,又称《前汉书》,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颜师古二度编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汉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共八十万字)‎ ‎6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的学校有“庠”“序”之称。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大学,太学之名始于西周。‎ B.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进士是通过最初一级朝廷考试者,意为可进授爵位之人。‎ C.陛下是对帝王的尊称,可译为“您”。陛下的“陛”原指帝王宫殿的台阶。‎ D.降级授予官职,贬谪官员,不限降低几级,称责授。其它降级授官的词语还有左迁、迁谪等。‎ ‎61.B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 ‎6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国子监,我国封建时代最高的教育管理机关,在有的朝代兼为最高学府。‎ B.教授,学官名。始于宋代,为讲解经义、掌管课试的一种文职官员。‎ C.礼部,中国古代官署,掌管国家的典章制度、祭祀、贡举、户籍等事项。‎ D.受禅,是中国古代推举部落首领的一种方式。文中指新皇帝接受旧皇帝让给的帝位。‎ ‎62.C(户籍应该是由户部掌管)‎ ‎63.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即岁稔不足支数日”中“稔”意思是“庄稼成熟”。‎ B.“前抚王之诰、魏学曾相继绥辑”中“绥辑”意思是安抚集聚。‎ C.“厘两京、山东、陕西勋戚庄田”中“厘”意思是治理处理。‎ D.“致仕”中“致”意思是“获得”,“致仕”意思是获得官职。‎ ‎63.D(“致仕”指官员辞职回家)‎ ‎6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的“授”“迁”“起”“擢”“进”“改”“兼”均指升官。‎ B.大理寺为掌管刑狱的官署,长官名为大理寺卿。北齐始设,后历代相沿。明清时与刑部、都察院为三法司,会同处理重大司法案件。‎ C.诏狱,指九卿、郡守一级高官有罪,需皇帝下诏书能系狱的案子。也指皇帝直接掌管的监狱。‎ D.“夺哀”犹“夺服”,也叫“夺情”,指古代官员丧服未满而被朝廷强令出仕。‎ ‎64、A(改是改任,表调动;兼是兼任,同时监管)‎ ‎6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明经,汉朝出现之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B.行在,也称行在所。第一释义指天子所在的地方。第二释义专指天子巡行所到之地。此处是第二种释义。‎ C.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由于古时的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都要到郊外祭祀土地和五谷神。社稷也就成了国家的象征,后来人们就用“社稷”来代表国家。‎ D.视事,视察、巡视政事。旧时指官吏被皇帝派往某地巡视政事,考核官员。‎ ‎65.D.视事,旧时指官吏到职办公。多指政事言。‎ ‎66.下列对文中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故事:旧日的制度;例行的事。如“奉行故事”。《六国论》中“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之下矣”中的“故事”即此意。‎ B.中官:中官在古代含义较多。最初是古官名,后来还可指宫内、朝内之官。本文的“中官”指宦官,又称内官,内臣等。‎ C.“出为湖广左参议”中的“出”指京官外调。《琵琶行》中的“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中的“出官”也是这个意思。‎ D.巡抚是中国明清时地方军政大员之一。又称抚台。巡视各地的军政、民政大臣。清代巡抚主管一省军政、民政。以“巡行天下,抚军按民”而名。‎ ‎66.A(《六国论》中的“故事”是“旧事,先例”的意思。)‎ ‎6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郎中令,是皇帝的侍从护卫官,主要掌管宫殿门户等,属于九卿之一。虽然级别不算很高,但是多为皇帝的亲信之人担任。‎ B.禁中,即宫禁。是指皇帝、后妃等居住的地方。因宫中禁卫森严,臣下不得任意出入,故称宫禁。‎ C.关中,指秦岭北麓渭河冲积平原一带,因为西有大散关,东有函谷关,南有武关,北有萧关,所以取四关之中之意。‎ D.戍漕,是指陆路运输军需物资。古代军需物资运输以水路运输为主,水路不通处辅以陆路运输。‎ ‎67.D(戍漕,是指水路运输军需物资。)‎ ‎6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贞观”是唐朝太宗皇帝李世民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帝王用来纪年的一种名称。‎ B.“陛下”原来指站在宫廷台阶下的侍者,后来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时对帝王的敬称。‎ C.“迁”是表示中国古代官吏调动、升贬的常用词语。一般情况下,用“左迁”来表示升官。‎ D.“乞骸骨”指古代官员自请退职,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类似的词语还有“致仕”。‎ ‎68. 答案:C(左迁是贬官)‎ ‎6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曲笔,这里是指古代的史官有所顾忌或避讳,而不直书其事的记载方式。‎ B.幸东都,旧时封建帝王到达某地称“幸”;历史上有多地被定为东都,隋唐时指洛阳。‎ C.故事,是古今异义词,意思是旧日的典章制度,先例。‎ D.封百户,指皇帝赐予某人有百户人家的封地,这百户人家的租税供其世禄。‎ ‎69.A ( 此处的 “ 曲笔 ” 意思是徇情枉法 。) 魏游肇为廷尉,帝私敕肇有所降恕,肇执不从,曰:‘陛下自能恕之,岂可令臣曲笔也。’译文:北魏时游肇任廷尉,魏宣武帝私下敕令游肇有所宽恕,游肇执意不从,说:“陛下自己就能宽恕他,怎么可以叫臣徇情枉法呢?”‎ ‎70.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说刘温叟“七岁能属文,善楷隶”,这里的“楷隶”指的是“汉字七体”(汉字书写形体演变的七种体式)中的“楷书”和“隶书”。‎ B.第二段说“一日晚归由阙前”,“阙”是皇宫门前两边供瞭望的楼,也常用来借指“朝廷”。如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说“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C.文末说“炳、烨并进士及第”,科举殿试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D.本文节选自《宋史•刘温叟传》,《宋史》和司马迁的《史记》、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等二十四部正史,被清代乾隆皇帝钦定为“二十四史”。‎ ‎70.D ‎(《资治通鉴》是编年体史书,而钦定的二十四史都是以《史记》为范本的纪传体史书,因此,《资治通鉴》不在二十四史之列。至于《资治通鉴》算不算正史,说法不一。《汉语大词典》(电子版)【释义】正史:1.指《史记》﹑《汉书》等以帝王本纪为纲的纪传体史书。清乾隆年间诏定二十四史为正史,1921年北洋军阀政府又增《新元史》,合称二十五史。2.有以纪传﹑编年二体并称正史的。参见《明史.艺文志》。)‎ ‎ ‎ ‎7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汉朝出现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B.摄,古有“代理”之意,“摄政”指代国君处理国政。‎ C.中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法,“上元”“广德”都属于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 D.古代十日为旬,文中几十旬应为几百天。‎ ‎71.“上元”“广德”都属于年号纪年法。‎ ‎7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古代,父母死后,子女按礼须持丧三年,其间不得行婚嫁之事,不预吉庆之典,任官者须离职。‎ B.“故事”有多种含义,也指一种文学体裁,文中用以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 C. 御史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官职名称,职责一直是掌管朝廷礼仪及档案文件等事宜。‎ D. 历史上新皇帝即位或在位期间改换年号,新年号开始的一年称改元。‎ ‎72.C自秦朝开始,御史专门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一直延续到清朝。‎ ‎73.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在古代中国,名多由长辈起取,并往往通过取名体现对子女的期望;字是男子20岁举行加冠礼时所取,女子受男尊女卑思想的影响,没有取字的权利。‎ B. 沙门,是出家的佛教徒的总称,也指佛门。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意思是“觉者”。佛教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 C.“经史子集”是中国古籍按内容区分的四大部类。经指儒家经典著作;史即正史;一些大型的古籍丛书往往囊括四部,并用以命名,如《四库全书》。‎ D.《春秋公羊》是《春秋三传》之一,《春秋》是编年体史书,言简义深,如无注释,很难理解。注释《春秋》的书,有左氏、公羊、谷梁三家。‎ ‎73.A.( “女子没有取字的权利”错。例如;蔡琰,字文姬,又字昭姬[)‎ ‎7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夺情”是中国古代丁忧制度的延伸,中国古代规定政治人物一旦承祖父母、亲父母的丧事,“自闻丧日起,不计闰,守制二十七月,期满起复”;但是为了应对各种局势,“夺情”可以合法地不守礼制居丧,可不必去职,以素服办公,不参加吉礼。守丧期间从军作战称为“墨绖从戎”。‎ B.“甚得夷夏之心”中“夷夏”泛指少数民族和汉人。“夏”是古代汉民族的自称;在古代,以中原为中心,人们将处于东、西、南、北方的少数民族分别称为东夷、西戎、南蛮、北狄。‎ C.“增峻城隍”,“城”原指护城河,“隍”原指没有水的护城壕。后来城隍成为汉族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大多由有功于地方民众的名臣英雄充当,是汉族民间和儒家信奉的守护城池之神。‎ D.“尚书省”是官僚机构。南朝宋得名,前身为“尚书台”。由汉代皇帝的秘书机关尚书发展而来,是中央政府最高权力机构之一。‎ ‎74.C(城隍是汉族民间和道教信奉守护城池之神。)‎ ‎75.下列对文中加点字词的解释和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代君主面南而坐,臣子拜见君主则面北,因此“北面”有臣服于人之意。‎ B.“布衣”指麻布衣服,代指老百姓,在古文中黎首、黔首、黎民、庶民、孤、孺人都有百姓的意思。‎ C.“传”字在文中位于“乘”字后,应该为名词,《说文》中提到:“传,遽也,驿递曰传。”因此传有驿传车马之义,古者以车驾马,乘诣京师,谓之传车。‎ D.古人有姓和氏之分,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 ‎75.B(孤是君主的自称,《老子》:“贵必以贱为本,高必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为孤,寡,不谷。”而孺人是妇人的称呼,《礼记》:“天子之妃曰后,诸侯曰夫人,大夫曰孺人,士曰妇人,庶人曰妻。”)‎ ‎7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薨是古代对身故的一种说法,用于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还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皇子公主等。‎ B.朕就是我的意思,早先没有特殊的含义,无论王公贵族,还是市井小民,都可以自称朕。从秦始皇开始,成为皇帝专用的自称。‎ C.幸既可指古代皇帝对人宠爱,也可以指帝王的亲临垂顾,无论是哪种意义,都不能用在除帝王个体之外的任何人身上。‎ D.符是中国古代传达命令、征调兵将以及用于各项事务的一种凭证,用金、铜、竹、木等不同原料制成。用时双方各执一半,合之以验真假。‎ ‎76.C幸也可泛指皇族亲临。‎ ‎7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袭爵”指封建时代子孙承袭先代的爵位。“侯”为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二等。‎ B.“建兴…‘成帝”“咸康”在文中都是帝王年号。“年号”是指古代皇帝纪年的名号。‎ C.“至尊”是对皇帝的敬称,古代用来敬称皇帝的还有“陛下”“万岁”“主上”“圣上”等。‎ D.“赠”又叫“追赠”,指古代皇帝为已经去世的官员及其亲属给予的加封。‎ ‎77.B(“成帝”是帝号,而不是帝王年号。中国封建政权最高统治者的称号。包括谥号、庙号、年号和尊号。庙号、谥号为最高统治者死后追加的称号,是后人及后世对亡帝的称呼。自西汉至隋朝的皇帝多称谥号。自唐朝至元朝的皇帝多称庙号。年号,为最高统治者为纪在位之年而立的名号。对明朝、清朝两朝皇帝多以年号为称。尊号,为皇帝在位时期,由臣下给予的尊称,亦作为帝号。尊号始于唐朝武则天时期,尊号字数不一,常遇事而累加。称呼时习惯于使用尊号之首的两个字。参见"谥号"、"庙号"、"年号"。)‎ ‎7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河东,古地区名。黄河流经山西、陕西两省,白北而南的一段之东部,指今之山西省。‎ B.卜筮,古时预测吉凶,用龟甲称卜,用蓍草称筮,合称卜筮。古代也称以占卦为业的人。‎ C.五行,即儒家所说的“五常”:仁、义、礼、智、信。又可指孝的五行,即庄、忠、敬、笃、勇。‎ D.黔黎,即黔首和黎民的合称,指百姓。黔,黑色;黎,古通“黧”,亦指黑色。也有“众多”的意思。‎ ‎78.C(C项错误在于,对“五行”的理解不对。在本文的语境下,“五行”指的是我国古代称构成各种物质的五种元素,即水、火、木、金、土。)‎ ‎79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字”,又称“表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B. ‎ ‎“博士”,古为官名。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C.“至正”属于年号;年号是古代帝王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的一种称号,用以褒贬善恶,如“崇祯”“康熙”皆是。‎ D.“乞骸骨”,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其意是年事已高,就上书皇帝请求退休,好让一把老骨头能葬在故乡。‎ ‎79.C(古代帝王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的一种称号,叫谥号。年号,是中国古代新皇登基,为了区别上一任皇帝,根据自己的思想,起一个新的年号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我国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 ‎8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巡按,巡按御史的简称.是监察御史赴各地的巡视者,负责考核吏治、审理大案等 B、盐引,指古代官府在商人缴纳盐价和税款后,发给商人用以支领和运销食盐的凭证。‎ C、流民.是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后普遍存农的一种社会现象,指到处流浪、无所事事的人。‎ D、赠,既指把东西无偿地送给别人,也指古代皇帝对已死的官员及其亲属的加封。‎ ‎80.C 流民指因自然灾害或战乱而流亡在外,生活没有着落的人。‎ ‎8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京兆:地名,古代的二级行政单位,所管辖范围大致相当于陕西西安及其附近所属地区。‎ B.奉诏:接受皇帝的命令。奉,这里意为恭敬地献上。诏,帝王所发的文书命令,亦即诏书。‎ C.御史中丞:官名,汉朝为御史大夫的次官,唐复置御史大夫,亦往往缺位,仍以中丞代行其职。‎ D.仪同三司:非三司而仪制同于三公。三司即三公。唐代称御史大夫、中书、门下为三司。‎ ‎81.B(奉,恭敬地用手捧着。)‎ ‎8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稷、契、周、召都是古代的有名的贤臣。其中稷,指后稷,周朝始祖,教民耕种,被认为是我国农耕业的始祖;周公则留下了“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佳话。‎ B.大学士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学士最早是指那些在学读书的贵族子弟,后来逐渐变成官名和文人学者的泛称。‎ C.致仕,旧指交还官职,即辞官。致仕制度,即官员的退休制度,是中国古代文官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典籍中习见的“致事”“下车”“告归”“乞骸骨”等,也都指的是“还禄位于君”。‎ D.兄弟为参、商,指的是兄弟不合睦。参星与商星,二者在星空中此出彼没,彼出此没,古人以此比喻彼此对立,不和睦。‎ ‎82. C(“下车”指官员刚到任)‎ ‎8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学,古代设于京城的最高学府。博士,古代设置的国家最高学位。‎ B.知贡举,主试者称为“知贡举”,就是“特命主掌贡举考试”的意思。‎ C.经筵,是指汉唐以来帝王为讲经论史而特没的御前讲席。‎ D.循吏,正史中记述的那些重农宣教、奉公守法、爱民富民的地方官。‎ ‎83.A(“博士,古代设置的国家最高学位”错,博士,在文中是官名)‎ ‎8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袭爵”指封建时代子孙承袭先代的爵位。“侯”为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二等。‎ B.“建兴…‘成帝”“咸康”在文中都是帝王年号。“年号”是指古代皇帝纪年的名号。‎ C.“至尊”是对皇帝的敬称,古代用来敬称皇帝的还有“陛下”“万岁”“主上”“圣上”等。‎ D.“赠”又叫“追赠”,指古代皇帝为已经去世的官员及其亲属给予的加封。‎ ‎84 B(“成帝”是帝号,而不是帝王年号。)‎ ‎8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学校。太学博士是学校里学位最高、学问最渊博的人。‎ B.忧,又称丁忧。古代官员的父母死去,官员必须停职居丧,期间不准为官。‎ C.爵,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中国古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D.拜,本是一种礼仪,后来引申为接受官职或封赐,受职者不拜表示不接受封赐。‎ ‎85.【答案】A。【解析】古代太学博士是学校的主持和讲授者,不是一种学位。‎ ‎86.下列对原文加点字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东宫,指封建时代太子所居住的宫殿阁。借指太子本人,太子就是封建时代君主的儿子中被预定继承君位的人。历朝历代都是以长子做太子。‎ B.倡优,古代称以音乐歌舞或杂技戏谑娱人的艺人,汉•司马迁《报任安书》:“仆之先,非有剖符丹书之功,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所蓄,流俗之所轻也。”《琵琶行》中的琵琶女属于这类人。‎ C.放郑,《论语•卫灵公》:“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后以“放郑”谓弃绝淫靡之音。‎ D.典籍,指法典、图籍等重要文献,是历史上重要的文献名录之总称,在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代表性典籍。《资治通鉴》是史学典籍,《水经注》是地学典籍。‎ ‎86.A清朝好几代不是 ‎8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宫车晏驾”,“晏”:迟。宫车迟出,旧为帝王死亡的隐讳说法。‎ B.“岁余,徙为卫尉”,“徙”,此处意为贬谪。如《后汉书•张衡传》中“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徙”即为此意。‎ C. “幸大王自改”,“幸”,希望。与《孔雀东南飞》中“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中的“幸”含义相同。‎ D.“元朔二年”,“元朔”是汉武帝时期的第三个年号。以纪念前129年卫青打击朔方(北方)匈奴祭祀祖先的龙城。同时“元朔”也指一年的第一个朔日,即正月初一。‎ ‎87.答案:B 徙:此处意为调职。‎ ‎8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僭”是超越本分的意思。“僭位”是指越分窃据上位。文中“及坚僭位”意思是说苻坚登上皇位并不是合法的。‎ B.《礼记•乐记》:“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后称初即位或到任为下车”。“猛下车,明法峻刑”中“下车”指王猛刚到任。‎ C.“便宜从事”指可斟酌情势,不拘规制条文,不须请示,自行处理。“坚遣猛于六州之内听以便宜从事”一句可见苻坚对王猛的信任。‎ D.“言台除正”一句中的“台”指“尚书台”,有官吏任免的权利。“授讫,言台除正”是说王猛对官吏有罢免权力,某官任职后,王猛只要上报尚书台就可以除去官吏的正式任命。‎ ‎88. D“授讫,言台除正”是说王猛对官吏有任命权力,王猛先授予某人官职,然后只要上报尚书台就可以对官吏的正式任命。‎ ‎8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工”,清代六部之一,主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 B.“黜陟”,“黜”是贬斥、废除的意思,“陟”指官员的晋升。“黜陟”指人才的进退,官吏的升降。‎ C.“漕”,指漕运,漕运是我国古代利用水道(河道、海道)调运粮食(主要是公粮)的一种专业运输。‎ D.“乞归养”,请求辞职回家来调养自己的身体。‎ ‎89.D (解析:解答此题,应结合着该词语所在的语段及具体语境分析,D ‎.“乞归养”理解不正确,由其具体语境可知,正确的解释应为“请求辞职回家奉养父母”,所以选D。)‎ ‎9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吏部是“六部”之一,长官为吏部尚书,掌管文官的任免、考选、调动等事务。‎ B.祠亦称祠庙,是旧时祭祀祖先的建筑,相当于现在为纪念名人等修建的纪念堂。‎ C.授为加授官职之意,表示这种意思的词语还有拜、拔、除、擢,以及左迁等。‎ D.致仕,古人也常称致事、休致、致政等,指的是古代官员退休,回乡安度晚年。‎ ‎90.C(“左迁”为贬官。)‎ ‎91.下列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大理寺,中央司法机构。北齐定制,历代沿置,掌司狱定刑,长官为大理寺卿,文中的周三畏和薛仁辅都曾担任大理寺卿一职。岳飞和岳云被捕后都关押在大理寺的监狱中。‎ B.黄河在古代被称为“河”或“河汉”,习惯上人们把注入外海外洋的称为“河”,把注入内湖或内海的称为“江”。文中所提到的“河北”,指的是黄河以北的广大地域。‎ C.宋代实行重文抑武的国策,文官地位比武将要高,宰相的权力比较大。文中的秦桧,为了控制诸将,特意把岳飞、韩世忠、刘錡等人的军职罢免,转为文官。‎ D.雅歌投壶,是古代秦汉以后贵族内部的吟诗与游戏活动,雅歌谓歌《雅诗》,投壶就是将箭矢投入到装有小豆的小口壶中,能够投中者即获胜。后常用以指武将之儒雅行为。‎ ‎91.B 解析:“河汉”指的是“银河”,“人们把注入外海外洋的河流称为江,把注入内湖内海的河流成为河”。‎ ‎9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一般对平辈或尊辈要称字。‎ B.岭南,指中国南方的五岭之南的地区,相当于现在广东、广西及海南全境。‎ C. 礼部是六部之一,掌管典礼、科举、学校等,礼部侍郎是礼部的最高长官。‎ D.崩,也称做驾崩、山陵崩,是古代表示帝王或皇后死亡的一种委婉说法。‎ ‎92、C(礼部最高长官为礼部尚书)‎ ‎9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太学是中国古代的的一种大学,始设予汉代,为中央官学、最高学府。隋代以后改为国子监,面国子监内同时也设太学。宋代太学仍为最高学府,隶国于监。‎ B.冠,指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也称弱冠,表示成年。冠礼在宗庙L}I进行,一般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加冠礼的青年加冠。‎ C.进士,是古代科举会试及第者之称,宋代进士分为三等:一等称进士及第,二等称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 D.书是对帝王的呈文,有不同的称呼,如章、奏、表、疏、封事等,封事是预防沿漏的意思,是一种秘密的奏议。‎ ‎93.C(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 ‎9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郎,古代为议郎、中郎、侍郎、郎中等官员的统称。战国始有,本文中是指为为君主侍从之官。‎ B、迁,移动、搬换、转变之意,在古代也可指官职的变动。‎ C、奉钱即资助之钱,如《史记•萧相国世家》中“高祖以吏繇咸阳,吏皆送奉钱三,何独以五”的“奉钱”即是此意。‎ D、疏是在朝官员专门上奏皇帝的一种文书形式,“疏”原意是疏通的意思,引申为对问题的分析。‎ ‎94.C 【解析】奉钱有两个意思,其一是资助之钱。其二是薪俸。在本文中应该是薪俸之意。‎ ‎9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殿试,是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宫廷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策问一场。‎ B.中书舍人、给事中、吏部尚书是古代官职;“政和’’、“建炎’’和“绍兴’’是皇帝年号。‎ C. 行伍,我国古代兵制,十人为伍,五伍为行,后用“行伍”泛指军队。‎ D.补,指官员由候补而正式上任;出,指京官外任;除,指授予官职。‎ ‎9.C【解析】D项应为“五人为伍”。‎ ‎9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诸生”是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生员有增生、附生、廪生、例生等,统称诸生。‎ B.“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明清殿试后分为三甲:依次称为状元、榜眼、探花。‎ C.“致政”,官吏将执政的权柄归还给君主,指古代官员正常退休。意同“致仕”或“致事”。古代官员一般在70岁时退休,有疾患则可提前退休。‎ D.“壬子”是干支纪日法。古人用干支依次、循环地纪年、纪月、纪日和纪时辰。干支是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合称。‎ ‎96. B(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依次称为状元 ‎9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屯田”指政府组织、利用戍卒或农民、商人垦殖荒地的农业生产形式,有军屯、民屯和商屯之分。汉以后历代政府沿用此措施取得军饷和税粮。‎ B.“贞观元年”一词中“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元年”指第一年。古代帝王一人一个年号,故可用年号称呼皇帝,如康熙皇帝等。‎ C.“出”字含意丰富,在文章中指京官离开京城去地方上任职。同时它还有“超出”的意思,如韩愈《师说》中“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中的“出”。‎ D.“末作”指工商业,与本业农业相对,文中窦轨实行的是重农抑商政策。贾谊《论积贮疏》中的“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已表达出重农抑商思想。‎ ‎97.【答案B】古代帝王并不是一人一个年号,有些皇帝有好几个甚至十几个年号,比如唐高宗。‎ ‎98.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中嘉祐二年进士第”中“第”指科举考试及格的等次,“进士”是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B.古代任命或调任官职的词语很多,“拜中书舍人”指“授予中书舍人一职”,“徙明、亳、沧三州”指“调任明州、亳州、沧州知州”。‎ C.“丁母艰”是指母亲去世,回乡守丧。守丧有一定的时间规定,这在古代是一种孝顺行为,表明当事人对已故之人的崇敬和不舍。‎ D.“六经”指六部儒家经典著作,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它们是《论语》《诗经》《尚书》《礼记》《乐经》《周易》。‎ ‎98.D《论语》不是六经 三、高考文言文人物传记高频用词 ‎ 一、与政事相关的常用词 ‎  官员到某地任职,做一些相关的政事,实行一定的政策,会引起各方不同的褒贬评论。于是官员与百姓、官员与官员、官员与国君(帝王)之间就会有许多“动作”发生。‎ ‎  1.诣:到,去。‎ ‎  2.劝:①鼓励,奖励;②受到鼓励、奖励。‎ ‎  3.课:考核、督促、征收。‎ ‎  4.风、化:教育感化。‎ ‎  5.按、案:巡视,巡行;考察,核实,查明。‎ ‎  6.游:①游玩,游览;②旅行,外出求学或求官;③交际,交往。‎ ‎  7.趣、趋:①小步走,跑;又引申为赶快,迅速。②通“促”,催促。‎ ‎  8.劾:举报,检举,揭发。‎ ‎  9.白:告诉,报告。常用于官吏之间。‎ ‎  10.短:进谗言,说坏话。‎ ‎  11.害:嫉妒。‎ ‎  12.闻:①听说,听见;②使知道,报告给……知道。对于义项②要特别注意。其中省略的人往往是最高统治者——国君,强化了这一点,阅读时就不至于认为下文中国君和主人公发生的事件显得突兀。怎么国君知道了并参加进来了呢?其实就是“闻”字在起作用。如“没死以闻”,“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  13.折:指斥,指责,驳斥。‎ ‎  14.让:①责备,责怪;②谦让,辞让。‎ ‎  15.党:偏袒,伙同,包庇。‎ ‎  16.矫:假托,假传。‎ ‎  17.质:作人质;抵押。‎ ‎  18.次:①临时驻扎(用于军队);②住宿,停留(用于个人)。‎ ‎  19.输:缴纳(贡品或赋税)——由“输送、运输”引申。‎ ‎  20.当:判刑,判罪。后多带表示惩罚意义的词语。‎ ‎  21.坐:①因……犯罪或错误,触犯;②牵连,定罪。‎ ‎  22.多:赞扬,欣赏。“高、贵”等字,若带宾语,就是意动,也意译为此。‎ ‎  23.少:批评,轻视,看不起。‎ 这是一些常见的单音动词。我们基本可以按照官员行为、他官(官场)反应、社会评价三个层面来掌握。‎ 二、官职人物常用词语 ‎1、表官职的 ‎ (1)宰相:总揽政务的大官。宰,主持,相,辅佐。‎ ‎ (2)御史大夫:其权力仅次丞相。‎ ‎ (3)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 (4)三司:太尉,司徒、司空。‎ ‎ (5)中书省:中央行政机要机关。‎ ‎ (6)尚书:六部最高行政长官。‎ ‎ (7)太尉:军事首脑。‎ ‎ (8)郎中:尚书属下部员。‎ ‎ (9)宦官:宫廷内侍,又称太监。‎ ‎ (10)侍郎侍中:宫廷侍卫。‎ ‎ (11)校尉:汉代军事长官。‎ ‎ (12)翰林学士:管文件,图书,侍读。‎ ‎ (13)太史:记史,管文收。‎ ‎ (14)国子监:中央教育机构。‎ ‎ (15)左右拾遗:唐代谏官。‎ ‎ (16)总督:清代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 (17)巡抚:总揽一省行政军事长官。‎ ‎ (18)知州:州一级行政长官。知,管理。‎ ‎ (19)太守:郡一级行政长官 ‎ (20)主簿:秘书。‎ ‎ 2、表官职变化的 ‎ ①表授予官职的词语。‎ ‎ 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如:公车特征拜郎中。《张衡传》‎ ‎ 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如: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 ‎ 荐、举: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如:举其偏,不为党。《左传"襄公三年》‎ ‎ 知:韩琦镇长安,荐知泾阳县。《宋史·侯可传》‎ ‎ 拜:授予官职。如:……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征拜郎中。《张衡传》‎ ‎ 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元史·贾鲁传》:“延、至治间……选丞相东曹掾。”‎ ‎ 除:任命,授职。如:寻蒙国恩,除臣冼马。《陈情表》‎ ‎ 授:授给、给予官职。《元史·贾鲁传》:“秦定初恩授东平路儒学教授。”‎ ‎ 赏:指皇帝特意赐给官衔或爵位。如:八月初一,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谭嗣同》‎ ‎ 封:指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如: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 ‎ 起:起用人任以官职。如:鲁居丧服阕,起为太医都事。《元史·贾鲁传》‎ ‎ 察:考察后予推荐,选举。如:郡察孝廉,州举茂才。《三国志·吴主传》‎ ‎ 仕:做官。如: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 ‎ 仕宦:做官,任官职。如: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孔雀东南飞》‎ ‎ 仕进:进身为官。如:迈少恬静,不慕仕进。《晋书·许迈传》‎ ‎②表罢免官职的词语。‎ ‎ 罢:免去,解除官职。如: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绾、王臧等。《魏其武安侯列传》‎ ‎ 绌、黜:废掉官职。如: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封建论》‎ ‎ 免:罢免。如:免官削爵。〈汉书"贡禹传〉‎ ‎ 夺:削除。如: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书博鸡者事》‎ ‎③表提升官职的词语。‎ ‎ 升:升官。如:升(鲁)台都事。《元史·贾鲁传》‎ ‎ 擢:在原官上提拔。如:擢为后将军。《汉书"赵充国传》‎ ‎ 拔: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如:山涛(人名)作冀州(长官),拔三十余人。李白《与韩荆州书》‎ ‎ 迁:一般指提升。如: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谊传》‎ ‎ 陟:进用。如: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 ‎ 晋、进:晋升官职,提高职位或级别。如:成语“加官进爵”‎ ‎ 加:加封,即在原来的官衔上增加荣衔,一般可享受一世特权。如:平剧盗赖文政有功,加秘阁修撰。《宋史·辛弃疾传》‎ ‎ 拜: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表降低官职的词语。‎ ‎ 谪:因罪被降职或流放。如: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 贬:①降职。如:贬连州刺史。《刘禹锡传》②降职并外放。如:贬邵州刺史,不半道,贬永州司马。《新唐书·柳宗元传》‎ ‎ 放:一般指由京官改任地方官。如: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卜居》‎ ‎ 左迁:降职贬官,特指贬官在外。如: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琵琶行》‎ ‎ 窜:放逐,贬官。如:暂为衔使,遂窜南夷。(韩俞《进学解》)‎ ‎ 左除、左降、左转:降职。如:帝怒,乃罢(陆)贽宰相,左除(张)滂等官(《新唐书·装延龄传》)‎ ‎ 出宰:京官外放出任地方官。如:郎官上应列宿,出宰百里,有非其人,则民受其殃。(《后汉书·明帝纪》)‎ ‎⑤表调动官职的词语。‎ ‎ 迁:调动官职,一般指提升。《汉书·王尊传》:“迁东郡太守。”‎ ‎ 徙:一般的调动官职。如:徙王信为楚王。《淮阴侯列传》‎ ‎ 调:变换官职。如:调为陇西都尉。《汉书"袁盎传》‎ ‎ 转、调、徙:调动官职。《张衡传》:“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 补:补充空缺官职。如:太守察王尊廉,补辽西盐官长。《汉书·王尊传》‎ ‎ 改:改任官职。如:改刑部详覆官。《宋史·王济传》‎ ‎ 出:京官外调。如: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张衡传》‎ ‎⑥表兼代官职的词语。‎ ‎ 兼:兼任。如:余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 ‎ 领:兼任(较为低级的官职)。如:桓温镇江口,复引(乔)为司马,领广陵相。《晋书·袁乔传》‎ ‎ 行:代理官职。如:太祖行奋武将军。《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 署:代理、暂任。如:太守奇之,署守属监狱。《汉书·王尊传》‎ ‎ 权:暂代官职。如: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刘公嘉话》‎ ‎ 判:高位兼低职。如:除镇安武胜军节度史,司徒兼侍中,判相州。《宋史"韩琦传》‎ ‎ 假:临时的,代理的。如:乃相与共立为假上将军。(《史记·项羽本记》)‎ ‎ 摄:暂代官职。如:俄检校侍中,摄史部尚书。(《新唐书·杜如晦传》)‎ ‎ 守:代理官职。如:初平中,北海孔融召为主薄,守高密令。(《三国志·王修传》)‎ ‎⑦表辞官 ‎ 告老:官员年老。如:时年已七十,遂隐上山,悬车告老。‎ ‎ 解官:辞去官职。如:得监和州税,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归养》‎ ‎ 请老:古代官吏请求退休养老。如:祁溪请老,晋侯问嗣焉。‎ ‎ 乞身:古代认为官吏做官是委身事君,因此称请求退职为“乞身”。如:时天下略定,通思欲避荣宠,以病上书乞身。(《后汉书·李通传》)‎ 乞骸骨:古代官吏请求退职,,意思是使骸骨归葬故乡。如:龚在位五年,以老病乞骸骨。‎ ‎ 移病:上书称病,为居官者请求退职的委婉语。如:即日父子供移病,满三月赐告。(《汉书·疏广传》)‎ ‎ 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如:以刑部尚书致辞仕。(《新唐书·白居易传》)‎ ‎  这些词,都有个明显的特征,即后面常带表示官职或地点的专有名词,这给我们的翻译带来了方便——可以不译。更重要的是,官职的变动特别是主观情绪明显的降职和升职,往往是我们推断翻译主人公行为、事件中生难字词的重要依据。‎ ‎3、表人物个性的:耿、(仁)厚、(仁)矜、耿介、刚毅、周密、宽厚、正直、埂、鲠、骨鲠、鲠切、聪、慧、敏、木讷、佞、诈、阿谀、谄谗、谲、狷介 耿:光明。‎ ‎ 埂:正直。‎ ‎ 鲠:直爽,正直。‎ ‎ 佞:能说会道,引为巧言谄媚。‎ ‎ 谲:欺诈,玩弄手段。‎ ‎4、表人物品行的:行、德、操、节、清(廉)、淫(靡)、贪(浊)‎ ‎5、与科考有关的:贡举、第、登第、中第、状元、解元、乡试 ‎6、与学校有关的:庠、序、太学、博士、太傅 ‎7、表敬重的:敬、重、尊、恭 ‎8、表赞扬的:多、嘉、称、誉、与、许、叹 ‎ 多:称赞。 嘉:赞美。 与:赞许。‎ ‎9、表社会状态的:治、乱、兴、盛、衰 ‎10、表少数民族的:蛮、夷、戎、狄 ‎ 蛮:南蛮,古代统治阶级对南部民族带污蔑性的称呼。‎ ‎ 夷:东部少数民族。 戎:西部少数民族。 狄:北部少数民族。‎ ‎11、表人物地位的:贵、显、卑、官绅、豪 ‎12、表主管的:知、典、主 ‎13、与水利有关的:堤、决、溃、溢、涨、灌溉、涝、旱、堰、芜秽 ‎14、与粮食有关的:粟、黍、禾、谷、稻、菽、稼穑、耕耘、稔、熟、刈、籴、粜、廪、禀、府、荒、欠收 ‎ 稔:庄稼成熟。‎ ‎ 刈:割;镰刀一类的农具。‎ ‎ 廪:米仓。官府供给粮食。‎ ‎ 禀:给于各物。‎ ‎ 府:古代国家收藏文书或财物的地方,藏兵器的地方叫库。后来成了同义词。‎ ‎ 荒:荒年,收成不好。‎ ‎15、表粮食丰收的:丰、饶、赡、足、给、佚 ‎ 赡:富足,充足;供给。‎ ‎ 给:足,丰足。‎ ‎16、表食物的:糗、馔、肴、膳、羞(馐)、蔬、果、脂膏 ‎17、表饱饥的:饱、饥、饿、馁、馑 ‎ 馁:饥饿,五谷没有收成。‎ ‎ 馑:蔬菜和野菜吃不上。连用时饥和谨无区别。‎ ‎18、表俸禄的:俸、禄、秩、饷 ‎ 秩:官吏的俸禄。‎ ‎19、表布匹的:布、麻、匹、丝、绢、锦、练、绫、绡、缣、绸、罗、缎、绮、纱、绦、缟、缣、缯、蚕、桑 ‎20、表穿戴的:纨绔、布衣、履、绶、冠、冕、巾、弱冠、免冠、带 ‎21、表房舍的:宇、舍、馆、宅、第、邸、庑、屋 ‎ 宇:屋檐。‎ ‎ 庑:高堂周围的郭房,厨房;房屋。‎ ‎22、表桌床的:案、几、床、榻 ‎23、表违背的:牾、忤、逆、倍(背)‎ ‎ 忤:违反,抵触。‎ ‎ 牾:逆。‎ ‎24、表揭发的:劾、讦、揭、擿 ‎ 劾:揭发罪状。‎ ‎ 讦:攻击或揭发别人的短处。‎ ‎25、表害怕的:畏、惧、惮、骇、患 ‎26、表嫉恨的:恶、厌、憎、贬、衔、怨、患、疾、恨、怒、诅 ‎ 衔:藏在心中,特指怀恨。‎ ‎ 诅:诅咒。‎ ‎27、表暗中的:阴、间、密 ‎28、表诬陷的:中、谮、诬 ‎ 谮:说坏话诬陷别人。‎ ‎29、表朝见的:朝、觐 ‎ 觐:原指诸侯秋天朝见天子,朝:诸侯春天朝见天子,后来都泛指朝见帝王。‎ ‎30、与京城有关的:禁、阙、畿、京、京畿 ‎ 畿:京城所管辖的地方。‎ ‎31、与皇帝有关的:上、帝、祚、践祚、登基、用事、朕、孤、寡人、御、诏、召、诰、(驾)幸、膳、对策、轮对、奏、表、疏 ‎ 祚:福;帝王。‎ ‎ 践祚:即位。‎ ‎32、表说话的:曰、云、谓、诏、诰、告、敕、白、陈、对、语、谕、喻、晓、辩、问、谢、折、诘、诉、咨(谘)‎ ‎ 告:告诫,嘱咐;皇帝的命令或诏书。‎ ‎ 谕:告诉,使人知道;知道,了解,明白。‎ ‎ 折:驳斥,使对方屈服。‎ ‎ 诘:责备,追问。‎ ‎ 诉:告状;诽谤。‎ ‎33、表劝说的:说、劝、规、讽、讥、谤、谏 ‎34、表责备的:过、责、咎、诛、让、谴、尤、折 ‎ 让:责备,责怪 ‎ 尤:罪过,过错 ‎ 折:驳斥,使对方屈服 ‎35、表宽容的:容、贷、恕、宽 ‎36、表喜乐的:乐、欣(然)、悦(说)、欢、蹈舞 ‎37、表哀怒的:怒、愤、恼、忿恚、涕泣、骂、责、戾、诟、谩 ‎ 戾:①凶暴,猛烈②违背,违反或乖张,不讲情理。‎ ‎ 诟:①耻辱②骂 ‎ 忿:愤怒,怨恨。‎ ‎ 恚:恨、怒。‎ ‎38、表刑罚的:辟、大辟、髡、笞、磔、刖、族、杖、流、赭衣、械 ‎ 族:灭族。‎ ‎ 流:流放,古代的一种刑罚。‎ ‎ 赭衣:赭,红褐色。“衣赭衣,关三木”是古代犯人特穿的衣服。‎ ‎ 械:桎梏,脚镣和手铐。‎ ‎39、表监狱的:囹圄、狱 ‎40、表拜访的:造、过、访、谒(见)、顾 ‎41、表告别的:辞、别、谢 ‎42、表离开某地的:去、迁、徙 ‎43、表到往某地的:如、过、诣、往、经 ‎44、与马匹有关的:马、驹、厩、策、羁、縻、辔、逸、驭、御、驾、辕、辙 逸:马脱了缰绳,放纵。‎ ‎45、表行动的:步、趋、走、遁、亡、逃、徙、匿、逋 ‎ 遁:逃,“遁”与“逃”均是逃离某个地方,但“遁”比“逃”更隐蔽,多指悄悄地遛走,不知去向。‎ ‎ 逋:①逃亡,逃跑。②拖延,迟延。‎ ‎46、表死亡的:(驾)崩、山陵崩、薨、卒、不禄、死、没(殁)、终、圆寂 三、值得重视的特殊单音词 ‎  1.狱:案件,案情;监狱:监管案件。‎ ‎  2.脱:①副词,表推测,也许、或许;“事既未然,脱可免祸”。②连词,表假设,倘若、如果。‎ ‎  3.第:①只,只是,只要;②科举考试或官员考核的等级,如“高第”就是高的等级。(单独的“最”也可表示等级)‎ ‎  4.独:若在疑问句中,表反问,难道、怎么。“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廉颇蔺相如列传》)。同样用法的还有“宁”“顾”。w ‎  5.他:别的,其他的,另外的。“又顾而之他”“王顾左右而言他”(《齐人有一妻一妾》)。‎ 四、值得了解的相关复音词 ‎  1.下车:刚上任、刚到任。现有成语“下车伊始”。‎ ‎  2.乞骸骨、请辞、告老、请归、乞归:辞官。‎ ‎  3.用事:掌权,主管。‎ ‎  4.视事:在任,在职;办公。‎ ‎  5.听事:办公的地方。‎ ‎  6.逆旅:旅馆。‎ ‎  7.部曲:私家军队。‎ ‎  8.祖道:在路上设宴为人饯行。祖,祭祀路神。‎ ‎  9.家人:平民,老百姓。不同于“家里人”和“佣人、仆人”。‎ ‎  10.起家:起于家,就是从家里被征召为官。‎ ‎  11.作色:发怒。‎ ‎  12.从子:侄子。从,堂房亲属;又如“从兄、从弟、从父”等。‎ 五、相对稳定的通假字 ‎  1.乡,通“向”:“侯生果北乡自刭”(《史记·魏公子列传》)。‎ ‎  2.详,通“佯”:“行十余里,广详死”(《史记·李将军列传》)。‎ ‎  3.蚤,通“早”:“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史记·项羽本纪》)。‎ ‎  4.倍,通“背”:“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史记·项羽本纪》)。‎ ‎  5.禽,通“擒”:“禽灭六王”(《史记·秦始皇本纪》)。‎ ‎  6.畔,通“叛”:“人言公之畔,陛下必不信”(《史记·淮阴侯列传》)。‎ ‎  7.趣,①通“趋”:“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史记·孙膑列传》)。‎ ‎  ②通“促”:“趣赵兵亟入关”(《史记·陈涉世家》)。‎ ‎  8.内,通“纳”:接纳,让……近来;藏。“无内诸侯军”(《史记·高祖本纪》)。‎ ‎  9.郤,通“隙”:隔阂,矛盾。“令将军与臣有郤”(《史记·项羽本纪》)。‎ ‎  10.责,通“债”:“此两家常折券弃责”(《史记·高祖本纪》)。‎ 六、表示时间的词 ‎  高考文言文的第四题,也就是目前试卷格局(除上海卷)的第十四题——“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正确(或不正确)的项”,错误项设置的一般特点是:个别字词的错译和打乱原文的六要素,即主要是人与时、地、事的错接。错译的字词以上面的词为常见。至于人与时、地、事的错接,也就是故意让这几个要素和主人公张冠李戴,比如补(译)出的省略成分错误。因此,我们不应忽略一些能暗示前后事件关系的时间词。‎ ‎  1.表瞬间:俄、俄而、俄顷;顷、顷之、顷刻、有顷;旋、寻、无何。‎ ‎  2.表过去:既、既而,先、先是、先时,初,时、当是时,曩、尝,昔、向。‎ ‎  3.表一段时间:比、迨、逮、及、洎、居(后带时间,则译作“过了…”,不译作“居住”,如“居无何,居三月”)‎ ‎  如果掌握这些字词的同时,又养成阅读时用“/”或序号标出事件起止的习惯,就明确了语境的起止区间,方便理解判断。‎ 七、其他常用词语 ‎ (1)先:祖先,已经死去的,多指上代或长辈。‎ ‎ (2)课:督促劝说去做某件事。‎ ‎ (3)秩:官吏的俸禄,十年为一秩。‎ ‎ (4)逸:马脱了缰绳,放纵。‎ ‎ (5)禁:皇帝居住的地方。‎ ‎ (6)对:回答或对话。‎ ‎ (7)如:到,往。‎ ‎ (8)檄:古代用来征召、声讨的文书。‎ ‎ (9)中:中伤、诬蔑别人,使受损害。‎ ‎ (10)诬:捏造事实诬陷别人、言语不真实。‎ ‎ (11)掾:古代属官的统称。‎ ‎ (12)工:工匠,精巧,擅长,官吏。‎ ‎ (13)僭:超越本分,过分,虚假不真实。‎ ‎ (14)孤:幼年失去父亲。‎ ‎ (15)贷:借出、借入,宽容、宽免。‎ ‎ (16)狱:官司,案件,监牢。‎ ‎ (17)白:告诉。‎ ‎ (18)与:赞扬。‎ ‎ (19)多:赞扬。‎ ‎ (20)遽:急速,就,恐惧。‎ ‎ (21)尤:罪过过错,指责归罪,优异突出,特别尤其。‎ ‎ (22)给:食用丰足。‎ ‎ (23)劫:强夺,掠取,威逼,威胁。‎ ‎ (24)按:追究,考察,调查。‎ ‎ (25)赡:富足充足,供给供养。‎ ‎ (26)令:美好,县令。‎ ‎ (27)执:捉拿。‎ ‎ (28)延:延请。‎ ‎ (29)省:减免。‎ ‎ (30)谢:道歉,推辞,告诉。‎ ‎ (31)第:次第,官僚和贵族的住宅,科举考试的等级。‎ ‎ (32)折:驳斥,指责使对方屈服。‎ ‎ (33)察:考察,考察后给予推荐。‎ ‎ (34)赧:因羞愧而脸红。‎ ‎ (35)竟:结束,完。‎ ‎ (36)坐:因……而犯罪,因为。‎ ‎ (37)寻:不久。‎ ‎ (38)祚:大堂前东面的台阶,帝位。‎ ‎ (39)造:造访。‎ ‎ (40)过:拜访,经过,过失,责备。‎ ‎ (41)弑:子杀父,臣杀君。‎ ‎ (42)用:财用,因为。‎ ‎ (43)典:主持。‎ 四、高考文言文120个实词小故事助记 ‎ 【既可以有效记忆词语,又可以作为写作的素材】‎ ‎(一)‎ ‎1.爱 ‎ 楚人爱(宠爱)其子,虽爱(吝惜)钱财,于其子之求而无不应。其子成人,有陶氏之风独爱(喜爱)菊,众人爱(爱慕)其高洁,称之。约其茶亭见之,爱(隐藏)而不见。‎ ‎2.安 ‎ 战国间,诸侯欲觅安(安全)闲之地,得旦夕安(安逸)寝,常与邻国相安(安抚),以为无患。时有寇盗相侵,而能安(安稳)如泰山,所求衣食所安(养),于是去险要之远地安(安置)军,败矣。逝者如斯,而今安(哪里)在哉?‎ ‎3.被 ‎ 屈原忠而被(表被动)谤,既黜,其思忧且幽。被(披散)发被(通“披”,披在身上或穿在身上)氅行吟泽畔。虽大雪被(覆盖)衣,身被(遭受)十余创,尤不为苦也。‎ ‎4.倍 ‎ 苏武陷匈奴,不倍(通“背”,背离)节义。乡情于游子过百倍(原数基础上增加的相等数)。十年间,每逢佳节,犹倍(更加)思亲。‎ ‎5.本 ‎ 柳宗元本(本来)求宦达,而谪柳州;近自然,植木本(草木的根),反其本(根本)也;多有所得。后人将其所述辑成多本(量词,书册的计量单位),即今日所见本(版本),以本(推究)其当日心境。‎ ‎6.鄙 ‎ 晋之鄙(边疆)有二人,临秦地则曰:“鄙贱之人,当其求谅。”居久,则鄙(轻视)秦人曰:“秦人亦不过如此,皆如蛮夷之鄙〔浅陋无知)人。‎ ‎7.兵 ‎ 陈涉初起之时,用兵(兵法)之道不及秦国之谋士,而能削木为兵(兵器),以疲惫之兵(军队),遂灭秦。得天下后,其幼时之友触其颜面,左右欲兵(伤害)其友,勿劝。‎ ‎8.病 ‎ 桓公身有疾.左右病(担心)之,求扁鹊治,而不治,病(疾病)入内脏,遂死。后人以为此事非大臣之过也,乃桓公之病〔缺点)。今人常以此相诟病(责备)。‎ ‎9.察 ‎ 郡守察〔观察)李密孝德之事,告于帝,左右以为不能察(明察),然帝以为李密品之察察(洁净的样子),乃众人之范,于是令其郡守察(推举)孝廉,足见帝之察(明智)。‎ ‎10.朝 ‎ 邹忌旦日朝(早晨)服衣冠,于朝(朝廷)谏齐王。齐王纳其谏。其后,齐国日盛,弱国来朝(朝见),经数年之久。邹忌闻名天下,为历朝(朝代)谋臣所景仰。‎ ‎ ‎ ‎(二)‎ ‎11.曾 ‎ 愚公自曾(指自己相隔现代的亲属)祖起居于太行、王屋山下。因太行、王屋二山阻隔,出入不便,愚公全家曾(曾经)齐议移山.于是率妻子移山,几度春秋,山不加少。愚公之邻人智叟望山上曾(通“层”)云,笑之。愚公笑曰:“何曾(竟)不若孩儿?世代移山,终有竟日。”‎ ‎12.乘 ‎ 陶渊明手握《左传》 ,乘(登)彼桅垣,阅至“公与之乘(乘坐)" ,感慨古代帝王虽善因利乘(凭借)便,终而亡,顿生归家之心,一路冒风乘(冒着)雪,至家,心乃定,居家乘(顺应)化以归尽。‎ ‎13.诚 ‎ 蔺相如携和氏璧至秦,足见赵国之诚(诚意),而秦王佯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相如度秦王诚(确实)无意,乃遣从者怀璧于赵,后秦诚(果真)如此。‎ ‎14.除 ‎ 荆轲以义闻天下,燕太子使人召之。荆轲始不愿,太子以诚待,三顾其舍,亲除(除掉)其东屋之除〔台阶)尘,引荆轲之车,荆轲感之应允,与太子归。太子除(授予官职)其官职,令其刺秦王。荆轲曰:“除(除非)吾死,不然事定成!”‎ ‎15.辞 ‎ 屈原德高,作《楚辞(古代的一种文体)》,其辞(文辞)美,子兰欲以叛国之辞(借口)除之。屈原曰:“死且不辞(推辞),何惧之有?”后为楚王所逐,辞(辞别)亲戚,见放楚之汨罗。‎ ‎16.从 ‎ 樊哙从(参加)军,从(跟随)刘邦征伐。后项羽设宴于鸿门,欲杀刘邦,张良见势急,至军门见樊哙,樊哙从(听从)良计,斥项王。项王不识此人,问所从(由,自)来,欲杀之,樊哙不顾。项王感其勇猛,命其从(挨着)良坐。‎ ‎17.殆 ‎ 归有光家遭火,势急殆(危险),物件殆(接近)尽,唯余项脊轩。归有光以为殆(大概)有神助,后重修之。‎ ‎18.当 ‎ 李斯为秦相,当(掌握)政。当(在)是时,敌虎视秦,李斯令将当(把守)关隘,敌临,守将退之,按律当(判决)死。李斯念其功,以功当(相抵)泽,于其当(将)死之际活之,后令其当(任)出使之职,守将涕落曰:“此事,名我固当(恰当)。吾定效力,不负君望!”‎ ‎19.道 ‎ 苏洵欲往京城,道(取道)泰山间行.遇隐士行于道(道路),憩于茶亭,论秦国与六国之事,隐士举兵家之道(主张),以为六国用兵之道(策略)不及秦国,苏洵不以为然。二者言辞激烈,未能休也。人道(谈论)此事:孰闻道(道理)多也?‎ ‎20.得 ‎ 临川人张奇游学得(获得)一书,乃安石所著。曰:“吾得(应该)珍宝事之”,后读之,快然自足,多有所得(心得), 以为安石所言得(得当)之。‎ ‎ ‎ ‎(三)‎ ‎21.度 ‎ 宋妻往市买鞋,途遇小涧,一跃度(越过)之,至市方忆忘度(尺码),徘徊几度(次)欲反.度(考虑)之再三,则度(估计)其夫脚之大小,未成,反家,其夫见妻空反,以为玩乐无度(限度),责其不知以脚度(衡量)鞋之大小。后人度(创作)曲词讽之,以为其家如国,无法度(法度),岂不谬哉? ‎ ‎22、非 ‎ 唐有二人,一老一少,席间论陈涉灭秦,老者曰:陈涉非(没)有兵家之能而灭秦。少者非(反对)之,曰:此言非(错误)也,陈涉胜于民心也。‎ ‎23.复 ‎ 天启年间,皇上好蟋蟀。江南成名找之,至一大观园,其中亭台楼阁。池水逶迤,水复(重叠,繁复)荡漾,成名掷一石子,波浪顿生,顷之,又复(恢复)如初。前行,一老人见之,问其话,成名不敢出言以复(答复),后老人自言因找蟋蟀至此,成名乃与之言,偕往求蟋蟀。得一,成名以其小,劣之。试令之与鸡斗,无不胜者。两人喜,相约明日复(再)往。‎ ‎24.负 ‎ 赵国得和氏璧,秦王闻之,负(倚仗)强以城十五求之。赵国之臣纷议,蔺相如以为必许之.以负(使承担)秦曲。赵王召相如负〔背着)和氏璧往之。相如临行曰:“必不负(辜负)赵。”至秦,秦王不睬,相如知秦王负(背弃)约,令从怀璧归赵。后人评曰:秦王有妇人之仁,若执意求之,则胜负(失败)不易量。‎ ‎25.盖 ‎ ‎ 姚鼐游泰山,路有树,枝枝相覆盖(遮盖),其叶如盖(伞)。登之愈难,忆项羽气盖(超过)世,又登之。见一古物,其文如新无损,盖(大概)古人遗之。‎ ‎26.故 ‎ 项伯与张良有故(交情),遇项王欲杀刘邦,故(所以)前往告良。良初见,问之:“公何故(原因)至此?”伯具言所闻。良听之,急以告。邦故(仍旧)嫌良告之迟,良细述原委,刘邦颜色少解。‎ ‎27.顾 ‎ 刘备欲振汉室,招贤才,三顾(拜访)孔明之庐。初始,其见远地有一草庐,以为孔明之庐,叩门问之,僮仆曰非也。刘备疑孔明之计,临行顾(回头看)之,后顾(还)反,再求之。如此再三,乃见。孔明因顾(关心)其家人,则曰:“顾(不过)吾念之,家人无以为托。”刘备令从安之,孔明方许。‎ ‎28、固 ‎ 齐据险地之固(坚固),敌攻,将欲战。齐将田忌固(坚决)止之。以敌将屡有建树,有自满之心,日益骄固(固执)。田忌故固(坚守)壁不战,方胜之。史论:齐固(本来)有胜之势,且田忌有谋略,岂不胜哉?‎ ‎29.归 ‎ 曹操进犯孙吴,而此时大小乔来归(女子出嫁),周瑜雄姿英,且吕蒙既归(回来),使江东之属归(归附)之,孙权兵强马壮,曰:“吾纳贤进士,必胜之。”‎ ‎30、国 ‎ 苏轼左迁于杭州,去国(国都)怀乡,然其生性豁达,未几,自谓此为乐国(地方)。筑堤浚池,于国(国家)于民有大利,其之于国(国事),亦足尽心耳也矣。 ‎ ‎ ‎ ‎(四)‎ ‎3 1.过 ‎ ‎ 信陵君过(经过)侯生门,闻侯生有才,欲过(拜访)之。令仆从访之,未果,信陵君督过(责备),仆从以为过(过分)矣。又令访之,仆从再访,乃闻侯生外出,不过(超过)几日便归。信陵君见侯生曰:“吾未能先闻之,是吾之过(过错)也。”‎ ‎32、何 ‎ 邹忌身高八尺有余,左右以为美,邹忌自以为不及徐公之美,则曰:“吾何(怎么)能及徐公也。”邹忌上朝,齐王问曰:“卿上朝何(什么)事?' ’忌具答,且谓齐王蔽深。齐王闻之,叹道:“何(为什么)者?寡人之蔽,何(多么)其甚也!"‎ ‎33、恨 ‎ 刘兰芝与焦仲卿相爱,为焦母所拆,别时真乃“生人作死别,恨(愤恨)恨那可论”,此恨(遗憾)绵绵亦无所释.世人惜之也。‎ ‎34、胡 ‎ 汉时,李陵受诏抗胡(泛指北方边地与西域的民族)人,后困降于胡。皇上诛其族。司马迁为之辩,谓上胡(为什么)不法先王之道,皇上斥曰:“一派胡言。”大臣皆不敢言。如此,国胡(什么)以富强?‎ ‎35、患 ‎ 古时有师徒二人,师授其徒捕虎之法。其徒学之,不几日便以为得法,自诩于人前。其师患(担心)其未得要领。一日,以其徒上山捕虎,令其以法试之,未得。归之,训曰:“人之患(毛病)在自诩,此或终为患(灾难)也。” ‎ ‎36.或 ‎ 李蟠求学于韩愈,始或(迷惑) 于嬉,嗜玩,或(有时)逃。愈惩其曰:“ 为学,贵在恒也。为学或(倘若)匪恒,则或(有的)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李蟠闻后,方心定,乃有所成。众人以为愈之功。后或(有人)责愈,以为童为学,当顺自然,后功或(或者)未易量。‎ ‎37、疾 ‎ 蔡人有足疾(疾病),不能疾(快)走。家人寻医。镇上有医,术高,常解民之疾(痛苦)苦。后蔡人愈,家人谢医曰:“乡间有庸医,尝疾(嫉妒)尔术,所幸未听之也。”医曰:“吾疾(痛恨)天下如此者也。”‎ ‎38.及 ‎ 陈留为人善,才能非及(比得上)友人。一日,与友山中狩猎,见一兔,猛追之。殆及(赶上)之,忽见一蛇,兔脱,而为蛇所伤而不知所措,及(等到)友至,而毒已入心矣。陈留将死之时,曰:“此事及(牵连到)友,及(到)家不宜扬。愿及(趁)吾未去之时托孩于尔。清明及(与)中元,于吾墓焚纸而已。”言毕遂死。 ‎ ‎39.即 ‎ 庄公初即(登上)位,即(就)令人击邻国,众人以为不妥。公曰:“不然,即(就)患邻之兵至。”固出兵。兵既出,庄公悔,使人阻。大败,卒三万葬于南山。国人指其址,曰:“此即(就是)万人墓也。‎ ‎40、既 ‎ 苏轼于七月既望,与友乘舟游赤壁。既(不久)而,浪生船摇,友欲归之,轼曰:“既(既然)来之,则安之。”待波既(已经)平,友方安。‎ ‎ ‎ ‎(五)‎ ‎41、假 ‎ 苏武送匈奴使留汉者归国,与副将张胜及假(临时充任)吏惠等募士百余人俱行,途遇险滩,假(借助)舟渡,至匈奴,方知匈奴使假(假的)也。州官闻知,急令属下捕之,属下求假(假期),州官不许,乃往。‎ ‎42.间 ‎ 周瑜欲出行,令出行间(处于一定的空间或时间里)鲁肃代职。途中见草屋八九间(量词),令卒查之。少间(一会儿),屋内掷一纸出,令其道后山间(从小路)行。小人间(间或)进言,欲令周瑜、鲁肃不和,鲁肃知小人间(挑拨)之,曰:“吾二人之事,汝何间(参与)焉?瑜闻之,于行间(间隙)致书一封于肃,令其与外人间(隔离)隔。肃曰:“君子纳言须察其真。人进言理当如此,勿罚。”小人闻言甚愧,终不再言。‎ ‎43 .见 ‎ 王昭君天生丽质.入宫后籍籍无名。后匈奴朝见(拜见)汉元帝,求和亲。元帝见(召见)昭君,方知其绝色,有悔,乃悟见(表被动)欺,而事成定局,遂放行。昭君行胡地,风吹草低见(通“现”)牛羊,忆与父母无见(见面)之日,悲从中来,不由叹道:“昔日入宫时,父母见(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相当于“我”)叮咛,嘱我早还家。今日一去,永生不得见父母矣!”泪落,大雁见之,亦为之落,以此见(知道)其美貌也。‎ ‎44 、解 ‎ 庖丁为文惠君解(解剖)牛。牛怒且吼,王惧,庖丁以刀刺之,牛毙。王见其技甚高,疑之,甩丁解(解释)其惑也。文惠君方解(理解)其理,色少解(缓解)。文惠君后以之治国,终解(免除)内忧外患。‎ ‎45 、就 ‎ 晋武帝征李密为太子洗马,李密以赡养祖母具表不就(就职)职。州官令人持刀就(靠近)之,迫曰:“不者,请就(受,接受)汤镬。”李密不为所动。遂不就(登)车。‎ ‎46、举 ‎ 陈涉亡,众豪杰举(推举)项羽为帅。约定先入咸阳者为王。不意刘邦先举(攻取)咸阳,项羽设宴于鸿门,欲杀刘邦,然意不决,范增举(举起)玉玦促之。樊哙闯入,声讨秦王杀人如不能举(尽,全都),且举(举出)沛公待项王之事,告项王莫令事不举(像样子)。‎ ‎47、 绝 ‎ 晋人有美玉,邻人凯靓,屡盗而不得,为绝(断绝)邻人之念,晋人遂率妻子至桃源绝(与世隔绝)境,途遇江河,假舟揖而绝(横渡),后至无人处,而闻妙声,目力所绝(尽),亦无所见,其子仰望,见一大鹏,绝(直上穿过)云气,图南飞。妻子皆以为妙,遂居于此。‎ ‎48、堪 ‎ 刘兰芝昼夜勤作息,阿姥仍不满,曰:“不堪(胜任)吾儿妇。”令其子休之。其子与兰芝情真,以为堪(能够)与贤人比,而畏其母,亦无术,遣之。每至节气,心痛难堪(忍受)。‎ ‎49、 克 ‎ 齐将率众与魏战于桂陵,既克(战胜),威震天下。齐兵战后日益骄纵,未能克(约束)己,以致民怨四起,皆以为身处富强之国而不克(能够)蒙其泽。‎ ‎50 、类 ‎ 宋人刘某,形类(类似)橐驼者,树之茶类(种类),其法异。众人怪之,问其以。刘举类(事物)讲解之,众皆以为其义之深。‎ ‎ ‎ ‎(六)‎ ‎51、 怜 ‎ 陌上有丽人,可怜(可爱)体无比,而家无亲人怜(爱惜)之。逢战火,随众流浪,一路艰辛,众皆怜(怜悯)之。祸后归家,可怜(可惜)焦土一片。‎ ‎52、弥 ‎ 古时有一人,治学旷日弥(长久)久,烦之。一。外出,遇雨,久不止,仰弥(满,遍)天之云,心之弥(更加)烦,归家,方心安。‎ ‎53、莫 ‎ 日莫(同“暮”,晚)时分,有好友二人离于沧州,二人皆语友人曰莫(不要)相忘,其一人曰:“人当重义,不义之财莫(不)取。如此,莫(没有谁)能加害于尔也。”‎ ‎54 .明 ‎ 滕子京请守巴陵郡,越明(第二年)年,政通人和,明(阐明)道德之广崇,拓人间之美景,郡之人皆以为明(贤明)也。一日出游,见江船灯火独明(明亮),闻湖上有筝声,听之有如仙乐。滕子京欲至观其由,遂亮起火把,行之甚远未至,然火不足以明(照明)也,遂罢。‎ ‎55、内 ‎ 李密自小家穷,家无应门之僮,内(内心)怀忧国之计,而朋友亲之。李密常内(通“纳”,接纳)朋友于家,晤言一室之内(里面),抒满腔豪情,歌窈窕之章。‎ ‎56、期 ‎ 陈人母逝,遵乡人之规,期(穿一周年孝服的人)功之亲皆来吊唁。后陈人外出,其妻与之约以一年为期(规定的时日)。期(一周年)年之后,妻未见其归,又数年,仍未见其归,悲而曰:“为何不见归?一年之期早逝,吾期(期望)归。莫非与佳期(约会)而忘归耶?”‎ ‎57 .奇 ‎ 魏人见一舟,约七分有奇(余),甚奇(引以为奇)之,叹曰:“天下奇(奇异的)才多矣!"‎ ‎58.迁 ‎ 白居易初入仕时,帝见之,以为奇才,授秘书省校书郎,后迁(晋升)为翰林学士。白居易不畏权贵近臣,直言上书论事,常论及前朝迁(改变)灭之事。后因触怒皇帝,帝左迁(贬谪)其为江州司马。‎ ‎59、请 ‎ 外敌来犯,曹刿请(请求)见,曰:“吾虽山野之人,尚能效力,请(请让我)从将战。”帝许之。胜归,帝设宴,为其庆功。席间,有大臣知曹刿不善音,欲俾其出丑,请(希望某人做某事)其奏瑟以助兴。‎ ‎60、穷 ‎ 苏轼为杭州太守,见一人有才而穷(失意)厄,于路泣之,轼助之,并告其曰:“岂效阮籍穷(走投无路)途之哭?当穷(处境艰难)且益坚,不可无气节。”此人铭记于心。后至长江叹曰:“吾生须臾,长江无穷(尽),有生之年当如苏太守。”‎ ‎ ‎ ‎(七)‎ ‎61 、去 ‎ 曹操率军南征,至河边,此地去(距离)乡千里,见江水东(向东)去,回首去(过去的)日苦难,感慨颇多。又见士卒皆思乡,士气不振。为去(除去)晦气,捉小鸟留军营。小鸟久住军营,人至不去(离开)。士卒见之,大喜,遂士气大增。‎ ‎62 .劝 ‎ 韩愈学识渊博,常劝(勉励)人不拘于时以学习,人皆敬之。后上书指斥朝政,人劝(劝说)其明哲保身,愈不改,终遭贬。‎ ‎63 .却 ‎ 赵得和氏璧,秦闻之,索要。赵以蔺相如为使使秦,蔺相如遂带和氏璧至秦,见秦王意图欺之,相如因持璧却(退却)立,却(回头)看随从,随从会其意,与相如共欺秦王而完璧归赵。秦王怒,欲攻赵。又恐廉颇却(击退)之,遂罢。相如归国,却(再)话赴秦之事,赵王以为勇。‎ ‎64 、如 ‎ 孔子如(往)齐,问弟子之志。弟子答曰:如(或者)小相,如师。子曰:“善矣,以仁为本。”弟子如(按照)语应事,一切皆顺。子至齐,则与齐王曰:“君待民如(像)草荞,不可,不如(及,比得上)以仁怀之。”齐王思虑甚久,觉子之言甚是。子曰:“王如(假如)知此,则国泰民安。”‎ ‎65 、若 ‎ 韩愈归家,途见大鹏,其翼若(像)垂天之云,观桑之叶沃若(相当于“然”) ,甚喜。归家,遇众人拜庙则曰:“若(你们)虽年长,其智不明,虽稚子未必不若(比得上)汝等。若(如果)勤学之,则智明也。”‎ ‎66、盖 ‎ 项伯与张良素善(友善,交好),知项王之事,前来告良。沛公善(擅长)假人力,以为战争之胜负,非在兵之利,战之善(正确),而在人和。故闻项伯之言,属良善(好好地)待之。后至项王营中,见一厨正解牛,游刃有余,终善(通“缮”,擦拭)刀而藏之,顿时善(羡慕)其技,欲纳入麾下。‎ ‎67 .少 ‎ 赵国危难,赵太后急,少(缺少)睡眠,朝中少(年轻人)长咸集议事。后求救于齐,齐必以长安君为质,太后不肯。大臣谏,赵太后出言必唾其面。大臣患,谏者益少(不多)。触龙忧,少(不多时)间,仍劝谏,以长安君少(缺少)功之事晓利害,曰“长安君少(年幼),无寸土之功,国人定少(轻视)之,如此,则忠长安君之人定会加少(减少)。较之,令长安君出齐有益。”太后以为然,色少(稍微)解。‎ ‎68 .涉 ‎ 陶渊明自涉(进入)仕途,屡有不快,为求心安而辞官归家,日涉(散步)园庭以冶情,且常驾车以游。一日,遇河,下车徒步涉(渡水)水,亦感快意。‎ ‎69、 胜 ‎ 古有一男子,才貌俱佳,官至三品,遭人嫉,被贬。心忧,酒醉不胜(能承受)杯杓,至胜(优美)地,仍不能胜(战胜)心忧,遂发愤,立志定当胜(超过)于前,无奈天不遂人意,屡受挫折,其心之愤,何可胜(尽,完)道也哉!‎ ‎70 .识 ‎ 苏轼至临安,与黄庭坚相识(认识),二人同游花山,见一碑石,其上文字犹可识(识别),览后,苏轼曰:“吾辈当识(记住)之。” ‎ ‎ ‎ ‎(八)‎ ‎71.使 ‎ 燕太子丹使(派遣)荆轲刺秦王。荆轲使(出使)于秦,见秦王,献图而图穷匕首见。荆轲持匕首刺王,后为王所擒。王曰:“此事由何人使(主使)? ”荆轲不答,死。杜牧论曰:“使(假如)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72.是 ‎ 敌国入侵,皇上令百姓参战。是(指示代词,此)时,木兰之父年老,不能战。木兰欲替父从军,故女扮男装赴战场。入战场.方知今是(对的)而昨非。十年之战,得胜归来,人皆赞。‎ ‎73.适 ‎ 苏辙自乡适(到……去)临安见兄,路遇一女子,此女始适(出嫁)还家门,按乡俗避之。后于临安,兄怪其未允而至,辙日:“处分适(依照)兄意,吾已来矣,心安之。”兄邀其赴赤壁游,观美色,叹曰:“此等美色,吾与子共适( 享受)。”‎ ‎74、书 ‎ 班固本是一介书生,常购书(书籍)于市肆。逢战事,常以书(书信)适家,书(书写)忆家之念。‎ ‎75.孰 ‎ 邹忌朝服衣冠,问其妻:“我孰与城北徐公美?”答曰:“汝之美甚,孰(谁)及君也。”邹忌孰(通“熟”,仔细)视之,自谓其言不实。‎ ‎76、属 ‎ 项羽力大无穷,名属(隶属)天下第一。举大业,属(随从)者百万。后沛公先入关,恨之。范增献计,属(通“嘱”,嘱咐)其邀沛公至军营,于坐杀之。席间,项王屡举酒属(劝请)沛公。沛公晓其意,乃佯醉归。范增长叹曰:“妇人之仁,吾属(类、辈)且为虏矣!”果然,后项王之祸相随属(连接)。‎ ‎77、数 ‎ 伶人之技,雕虫小技也。而庄宗即位,独喜伶人。欲战,令伶人察国之财,方知钱财之数(数目)少矣,于是休养生息,令数(密,细密)罟不入 池。国力渐富,出征,兵卒百万,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计算)。久攻不下,而军心思归,庄宗数(屡次)令伶人压之。且重征百姓之税,每需百姓数(几)年之产,终败北。后人叹曰:“事皆有其数(规律),然庄宗未知。若庄宗知之,则胜负之数(天数,命运),未能易量。”‎ ‎78、率 ‎ 孔子率(带领)弟子东游,路遇一妇人倒地,遂问弟子何事。子路对曰:“病也。”且率(轻率)尔以草根治。孔子不解。子路曰:“病者,大抵以其根治,病皆好。”颜渊不以为然,驳曰:“如此,病者率(全都)用草根乃愈;然病者或死,则何如?”‎ ‎79、说 ‎ 柳宗元为官,人常讥其说(说法,主张)。后贬于永州,见一少年捕蛇,二人互说(陈述)心中之事。少年说(通“悦”,高兴,喜悦)。柳宗元说(劝说)少年弃捕蛇之事,而少年不从。‎ ‎80.私 ‎ 李白与高力士有隙,唐玄宗之妃杨玉环私(偏爱)力士,力士请玉环害李白。李白之友闻之,私(私下)见白于夜并告之以事。白曰:“无妨,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私人,个人)仇也。‎ ‎ ‎ ‎(九)‎ ‎81、素 ‎ 刘兰芝家教甚好,素(向来)与人交好,十三能织素(白色的绢),后嫁于焦仲卿,着素(质朴,不加装饰)衣,人皆爱之。焦母待其不好,常令其劳作不息。 ‎ ‎82、汤 ‎ 商汤(专有名词,商朝第一个君王)时期,滥施酷刑,对犯者施以汤(热水,开水)镬之刑,未死,则家人以汤(汤剂)药治之。 ‎ ‎83、涕 ‎ 古代一女子.与氓相爱,二人交好。氓与之相约,秋以为期。不见氓时,泣涕(眼泪)涟涟。后嫁之,而遭氓弃,常涕(哭泣)之,夜夜涕(鼻涕)与泪垂帘。 ‎ ‎84、徒 ‎ 陈涉本是氓隶之人,其能不及蒙恬之徒(这些人)。而与卒同苦,战时常舍车而徒(徒步)‎ 行。得天下后,其幼时之友至宫,而不见,其友徒(白白地)见欺,曰:“徒(空)有帝王之表。罢也,吾辈不计矣,徒(只)记旧时之谊也。” ‎ ‎85、亡 ‎ 楚欲亡(使„„灭亡)齐,齐王使大夫晏子于楚,楚人欲捕晏子,其从曰:“楚王无义,‎ 汝当亡(逃跑)去。”晏子不从,与楚王辩,曰:“齐亡(灭亡)于楚无益。”楚王亡(通“无”,没有)以应,遂存齐。 ‎ ‎86、王 ‎ 王(姓氏)姓大臣进谏曰:“王(大王)欲王(称王)天下,必以仁治乃可。” ‎ ‎87、望 ‎ 三月之望(农历每月的十五),司马迁因李陵之事受刑,有望(抱怨、埋怨)辞。日夜望(盼望)友至,心恨,后友到,友曰:“此等君王,望(远远地看)之不似仁君。汝宜珍重。”迁发愤,遂著《史记》,名望(名望,声望)震于后世。 ‎ ‎88、恶 ‎ 屈原学高且性刚,子兰为人不良,常造恶(罪恶),尝构恶(诽谤)屈原于楚王前。屈原恶(讨厌)其行为,曰:“此人行为不端,以事知之。若其此,楚国恶(怎么)乎定?” ‎ ‎89、微 ‎ 李密身份微(卑下)贱,为敌国俘臣,为避害乃微(秘密地)居于僻远之地。晋武帝不治其罪,仍诏其出仕,而其不为所动,以侍奉祖母年老志气日微(微弱 )者为辞拒,且曰:微(没有)祖母之力不能成人。一篇《陈情表》其辞微(含蓄),而旨意深远。 ‎ ‎90、悉 ‎ 古有一人,棋艺绝伦。弈棋未曾输,值赛事悉(全都)获冠军,欲书《棋艺》一书,又患无才,恐书不能悉(完全表达)意,终弃之。‎ ‎ ‎ ‎(十)‎ ‎91、 相 ‎ 韩愈,少时聪颖,爱助人,乡人相(观察)其貌,以为福禄之相(形貌,状貌)。后赴京城赶考,途遇一人叙其无所依靠,愈乃将其所带之财赠之。其人曰:“汝好心,定当富贵。发达之日莫相(用在动词前,表动作偏指一方)忘。”韩愈赴京考中,以力相(辅佐,帮助)君王。‎ ‎92、谢 ‎ 暮春时节,春花谢(凋落)。一日,杜牧游山中,遇山民。山民邀其至家,牧谢(拒绝)之。山民执意邀,牧怪之。山民述其意,牧方知其好意,遂谢(道歉,谢罪)。后至其家,山民礼遇之,牧谢(感谢)其款待。旦日牧谢(辞别)山民而出,且叹曰:“多谢(告诫)世人,善者多矣。”‎ ‎93、信 ‎ 楚王信(信任)屈原,屈原以为美言不信(真实),故每谏必以信(实情)告之,后子兰短之,屈原见逐。屈原以为楚王未信(守信用),欲投汨罗江报国,信(随意)手取头上之饰为信(信物),俾人闻王,乃冀王信(通“伸”,伸张)大义于天下。‎ ‎94、兴 ‎ 刘邦兴(发动)兵伐秦,后刘邦王,大汉兴(兴盛)。政通人和,兴(兴办)教育,人才兴(兴起)焉。‎ ‎95.行 ‎ 苏武因行(品行)正范高,行(践行)古道,帝令其出使胡地,行前,帝设宴属托。途中遇强盗随行(行走),见强盗犹如行(古代军制单位)伍之人,魁格有形。苏武感化之。‎ ‎96.幸 ‎ 沛公占咸阳,是其之幸(幸运)也。且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宠幸),足见其志向远大。项王怨沛公夺咸阳,遂生灭其之心。幸(幸亏)项伯前来告张良。项王邀沛公赴宴,意因其无备杀之,后沛公幸(侥幸)得脱。‎ ‎97.修 ‎ 王羲之修(身高)七尺有余,常修(施行)文德。所住之处有茂林修(高,大)竹,风景甚好。仅兰亭破,遂修(修理)葺,后又遇大雨,亭倒,乃重修(修建),又以名联修(修饰、装饰)之。聚友人于兰亭,叹修(长)短随化,将其作收于集,并作序。‎ ‎98.徐 ‎ 城北徐(姓)公儒雅,一日散步,见清风徐(慢慢)来,神清目爽。‎ ‎99、许 ‎ 大铁椎,不知何许(地方,处所)人也。身背铁椎.长丈许(表约数,上下)。赴京城,路见一村井水清如许(这样,如此),欲饮之,村人不许(答应,允许),怒而去。‎ ‎100.阳 ‎ 暮,斜阳(太阳,阳光)横照,大雁长飞,声断衡阳之浦,衡阳以其乃衡水之阳(指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名之也。‎ ‎ ‎ ‎(十一)‎ ‎101.要 ‎ 古时,国人皆好细要(人体的腰部),故肥胖之人皆尽力觅良方,并记其提要(要领,关健),终要(概括,总结)其法以广之。一日,有人与医要(相约)于茶馆,而其要(通“邀”,邀请)人戏之,医者大怒,以死要(要挟,威胁)之,遂罢。‎ ‎102、宜 ‎ 橘生于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因淮南之地宜(适宜)橘生长也,是故,橘宜(应当)植于淮南。‎ ‎103、遗 ‎ 赵国因遗(遗留,留下)策,揽人才,闻廉颇虽老而欲效力于国。赵王则使人问,使者回报一餐间三遗〔排泄(大小便) 矢。赵王厚遗(给予,馈赠)廉颇以遣之。廉颇以为赵王小施而大遗(遗弃)。‎ ‎104、贻 ‎ 自唐以来,从师之风不盛,阿谀之风而兴,韩愈以为此贻(遗留)害无穷,遂作《师说》以贻(赠送,给予)李蟠,嘉其好学。‎ ‎105、易 ‎ 赵得和氏璧,秦王欲以城易(换,交换)璧,蔺相如曰:“秦城不予,璧不可易(容易,轻易)得。”秦王怒,左右欲刃相如,然相如面不易(变,改变)色,应对自如,令秦王不易(轻视)相如。后完璧归赵。‎ ‎106.阴 ‎ 一日,天阴(阴天),一农夫于山阴(指山的北面)砍柴,其间阴(冷,寒冷)风阵阵,农夫欲还家.不料山口处忽见一恶狼,农夫躲于林中阴(暗中)窥之,后以肉为饵,诱其入一暗穴,以柴薪堵于洞口,放火烧之,既而还家。‎ ‎107.右 ‎ 李斯以功大,位于众大臣之右(上)。其左右(近臣)皆因之骄纵。一日,偕友游于泰山,察路之左右(表方位,与“左”相对)涂鸦文字甚多。‎ ‎108、再 ‎ 两国交恶,其一国击一国再(两次),然皆败,察其故,士气不振也。士气决于鼓,一鼓作气,再(第二次)而衰,三而竭。用兵者不知其理,故败。‎ ‎109、造 ‎ ‎ 太宗年间,魏征造(到……去)民舍,察民生之疾苦。回宫中,造(制定)法令,兴水利,以利民生。‎ ‎110.知 ‎ 梁惠王问政于孟子,曰:“本王处庭院之深,何以知(知道)民生疾苦?”孟子对曰:“知(主持,管理)政者,不闻片面之词,当身体力行,方知(智慧)明而无过。”‎ ‎ ‎ ‎(十二)‎ ‎111、 致 ‎ 齐王欲致(招纳,引来)天下之士,致(送给)千金以晏子。晏子致(表达)诚于天下豪杰。豪杰中有一人自小家贫,无从致(得到)书以观,而思维精巧,尤致(最,极)思于天文阴阳历算,为晏子之诚所感,前往晏子处。两人席谈,方觉其致(情趣,意志)一也,甚欢。‎ ‎112、 质 ‎ 屈原借《离骚》“唯昭质(本质)其犹未亏”表忠,而秦使离间计,令人厚币委质(通“贽”,见面礼)事楚,使楚太子赴秦为质(人质)。屈原力谏,而子兰肉袒伏斧质(杀人时作垫用的砧板)请罪于楚王,谗之。楚王怒,质(质问)屈原,后逐于江滨。此地有蛇,黑质(质地,底子)而白章,屈原以之为药,医百姓之患。‎ ‎113、 治 ‎ 曹操有疾,久治(医治)不愈。受人诟病,因其挟天子以令诸侯,孙权、刘备等共治(对付)之,于危急之中以义治(治理)天下,以求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与“乱”相对,特指国家治理得好,安定太平)。‎ ‎114、 诸 ‎ 智叟见愚公一家人搬山,将石投诸〔兼词,相当于“之于,)渤海之尾,叹道:“诸(众多,各)人不惠,如此之法,何日成功?"子闻诸(兼词,“之乎”)?‎ ‎115、 贼 ‎ 三国时期,曹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敌人)也。孙权乃阴令部属为贼(刺客)使于操,未果。后权思虑兴国之事,以为国内淫侈之俗是天下之大贼(害,祸害)也,改之。百姓不解,仍有盗贼(强盗)。权使人捕而诛之。‎ ‎116、族 ‎ 西楚霸王率精兵杀入咸阳,后放火,琼楼玉宇皆为尘土,名门望族(家族)不敢言,士大夫之族(类,辈)俯首称臣。秦人统一六国,终为楚人族(灭族)。‎ ‎117、卒 ‎ 韩信拜大将军,率士卒(士兵)与项王战,卒(通“猝”,仓促,突然)起不意。项王难于应付,节节败退后卒(死)于乌江.而卒(最终)成万世威名。‎ ‎118、走 ‎ 太史公牛马走(仆人,自称的谦辞)司马迁再拜言:臣因李陵之祸,尝欲亡走(逃跑)之,后至骊山,见其直走(延伸)咸阳,忆荆轲刺秦之时,秦王还柱而走(跑),则叹历史无情。‎ ‎119、左 ‎ 白居易居于僻地,其家左(左边)右种梧桐。后声名震,乡绅皆迎之,虚左(左边的位置,是上位),引其上坐。皇上闻之,令左右(和“右”用,指身边侍候的人,近臣)诏其进京,欲以重用。‎ ‎120、 坐 ‎ 宋人喜外出,常停车坐(因为)爱美景。一日,出门见客,见一人南向坐(古人席地而坐,两膝着席,臀部压在脚后跟上),诸多财物散于坐(通“座”,座位)下,似坐(坐守,不动)而待官兵,倾之,官兵逮之,因其坐(犯罪)。‎ 五、易错翻译举例 ‎1.官人疑策爱也,秘之。误:喜欢 正:吝啬 ‎ ‎    译文:过路的官人怀疑陈策舍不得骡子,便把它藏了起来。 ‎ ‎   2.有功故出反囚,罪当诛,请按之。误:按照 正:审理 ‎ ‎   译文:徐有功特意开脱谋反的人,论罪应当处死,请审理他。 ‎ ‎   3.高祖遣使就拜东南道尚书令,封吴王。误:拜见 正:授予官职 ‎ ‎   译文:高祖派来使者授予(杜伏威)东南道尚书令的官,封他为吴王。 ‎ ‎   4.府省为奏,敕报许之。误:报告 正:回复 ‎ ‎   译文:有关部门为此上奏,(后主)下诏回复同意了这件事。 ‎ ‎ ‎ ‎  5.齐孝公伐我北鄙。误:轻视 正:边境 ‎ ‎   译文:齐孝公进攻我国北部边境。 ‎ ‎   6.大败李信,入两壁,杀七都尉。误:城墙 正:军营 ‎ ‎   译文:大败李信的军队,攻下两座军营,杀死七名都尉。 ‎ ‎   7.尧民之病水者,上而为巢,是为避害之巢。误:生病 正:担心,忧虑 ‎ ‎   译文:尧的百姓担心水患,因而在水上筑巢,这就是避免灾害的巢。 ‎ ‎   8.焕初除市令,过谢乡人吏部侍郎石琚。误:免除 正:(被)授职 ‎ ‎   译文:刘焕刚被授职市令,拜访同乡吏部侍郎石琚。 ‎ ‎   9.师进,次于陉。误:依次 正:临时驻扎 ‎ ‎   译文:诸侯的军队前进,驻扎在陉地。 ‎ ‎   10.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误:完毕 正:通“猝”,突然 ‎ ‎   译文:天下真正有大勇的人,灾难突然降临也不会惊恐。 ‎ ‎   11.王趣见,未至,使者四三往。误:高兴 正:通“促”,赶快 ‎ ‎   译文:楚王赶快接见(尊卢沙),(尊卢沙)没有到,(楚王派)使者多次前去(邀请)。 ‎ ‎   12.存诸故人,请谢宾客。误:安置 正:问候 ‎ ‎   译文:问候那些老朋友,邀请拜谢宾朋。 ‎ ‎   13.若复失养,吾不贷汝矣。误:借给 正:宽恕 ‎ ‎   译文:如果再不赡养母亲,我就不宽恕你了。 ‎ ‎   14.楚庄王谋事而当,群臣莫能逮。误:捉拿 正:及,达到 ‎ ‎   译文:楚庄王谋划事情很得当,群臣没有人能比得上。 ‎ ‎   15.使裕胜也,必德我假道之惠。误:恩德 正:感激 ‎ ‎   译文:假如刘裕取胜,一定会感激我们借道给他的好处。 ‎ ‎   16.陛下登杀之,非臣所及。误:上去 正:当即 ‎ ‎   译文:陛下(如果)当即杀掉他,(就)不是我的职权管得了的。 ‎ ‎   17.凡再典贡部,多柬拔寒俊。误:典籍正:主管 ‎ ‎   译文:贾黄中先后两次主管贡部,多次选拔出身寒微而又才能杰出的人。 ‎ ‎   18.衡揽笔而作,文不加点。误:标点 正:删改 ‎ ‎   译文:弥衡挥笔就写,一气呵成,一个字没有删改。 ‎ ‎   19.诸公多其行,连辟之,遂皆不应。误:许多 正:称赞 ‎ ‎   译文:许多人都称赞他的品行,接连几次征召他,他都没有答应。 ‎ ‎   20.太祖知其心,许而不夺。误:夺取 正:强行改变 ‎ ‎   译文:太祖了解他的志向,允许他而没有加以强行改变。 ‎ ‎   21.阿有罪,废国法,不可。误:阿附 正:偏袒 ‎ ‎   译文:偏袒有罪之人,废弃国法,是不能容许的。 ‎ ‎  22.弁性好矜伐,自许膏腴。误:讨伐 正:夸耀 ‎ ‎  译文:宋弁生性喜好自我夸耀,自认为门第高贵。 ‎ ‎  23.声色之多,妻孥之富,止乎一己而已。误:富裕 正:众多 ‎ ‎   译文:音乐和女色的繁多,妻室子女的众多,都不过是供自己一个人享受罢了。 ‎ ‎   24.所犯无状,干暴贤者。误:干涉 正:冒犯、冲犯 ‎ ‎   译文:我们所做的太无理,侵扰了贤良。 ‎ ‎   25.致知在格物。误:标准正:推究 ‎ 26.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误:改换 正:经过 ‎ ‎   译文:汉朝想派使者去联络月氏,但通往月氏的道路必定经过匈奴统治区。 ‎ ‎   27.瓒闻之大怒,购求获畴。误:购买 正:重赏征求 ‎ ‎   译文:公孙瓒听说这件事非常愤怒,重赏捉拿田畴,最后将他捕获。 ‎ ‎   28.齐将马仙埤连营稍进,规解城围。误:规劝 正:谋划 ‎ ‎   译文:齐将马仙埤让各座营寨相连逐步向前推进,谋划解除对义阳城的围困。 ‎ ‎   29.舅李常过其家,取架上书问之,无不通。误:经过正:造访、探望 ‎ ‎   译文:他舅舅李常造访他家,取出架上的书问他,他没有不知道的。 ‎ ‎   30.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误:遗憾 正:怨恨 ‎ ‎   译文:我们的国君在上能宽大化民,不用刑法;我们的人民在下生活富裕,没有怨恨。 ‎ ‎   31.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去不早耳。误:怨恨 正:遗憾 ‎ ‎   译文:不离去,项羽必定会杀掉范增,只是遗憾他没有及早离开罢了。 ‎ ‎   32.命下,遂缚以出,不羁晷刻。误:捆绑 正:停留 ‎ ‎   译文:命令一下去,就(把死罪案犯)绑上押出来,片刻也不停留。 ‎ ‎   33.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误:憎恨 正:妒忌 ‎ ‎   译文:孙膑来到魏国,庞涓担心他才能超过自己,妒忌他。 ‎ ‎   34.曾预市米吴中,以备岁俭。误:节省 正:年成不好 ‎ ‎   译文:吴遵路曾经预先在吴地买米,用来防备年成不好。 ‎ ‎   35.其简开解年少,欲遣就师。误:简略 正:选拔 ‎ ‎   译文:你可以选拔聪明有知识的年轻人,派他们去从师学习。 ‎ ‎   36.时杨素恃才矜贵,轻侮朝臣。误:怜悯正:夸耀 ‎ ‎   译文:当时杨素依恃夸耀自己的才能和地位,轻视侮辱朝廷大臣。 ‎ ‎   37.遂铭石刻誓,令民知常禁。误:禁止 正:禁令 ‎ ‎   译文:王景于是让人在石碑上刻下诫辞,使百姓知晓法典禁令。 ‎ ‎   38.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误:捐助 正:撤除 ‎ ‎   译文:(吴起便)申明法度,赏罚分明,撤除冗余官员,废除疏远的王族的爵禄。 ‎ ‎   39.告俭与同郡二十四人为党,于是刊章讨捕。误:刊登 正:删除 ‎ ‎   译文:(朱并)控告张俭和同郡二十四人结为朋党,朝廷于是下诏(删除告发人姓名的捕人书)搜捕张俭等人。 ‎ ‎   40.盖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误:战胜 正:能够 ‎ ‎   译文:好好开始的的确很多,能够坚持到最后的实在很少。 ‎ ‎   41.时虽老,暇日犹课诸儿以学。误:讲课 正:督促 ‎ ‎   译文:当时虽然年事已高,但闲暇的时候还督促孩子们学习。 ‎ ‎   42.上令朝臣厘改旧法,为一代通典。误:逐步 正:订正,改正 ‎ ‎   译文:皇上命令朝臣改正旧的法令,作为一朝通用的典章制度。 ‎ ‎   43.然百姓离秦之酷后,参与休息无为。误:离开 正:通“罹”,遭遇 ‎ ‎   译文:但是百姓遭遇秦国的残暴统治后,曹参给了他们休养生息的机会,无为而治。 ‎ ‎   44.公,相人也,世有令德,为时名卿。误:命令 正:美好 ‎ ‎   译文:(魏国)公,是相州人,世代有美好品德,都是当时有名的大官。 ‎ ‎   45.民不胜掠,自诬服。误:掠夺 正:拷打 ‎ ‎ 46.未及劳问,逆曰:“子国有颜子,宁识之乎?”误:违背 正:迎着 ‎ ‎   译文:没有问候(袁闳),迎着便说:“你们地方有位颜子,你认识吗?” ‎ ‎   47.汉数千里争利,则人马罢,虏以全制其敝。误:停止 正:通“疲”,疲乏 ‎ ‎   译文:汉军到几千里以外去争夺利益,就会人马疲乏,敌人就会凭借全面的优势对付我们的弱点。 ‎ ‎   48.桓帝爱其才貌,诏妻以公主。误:妻子 正:以女嫁人 ‎ ‎   译文:桓帝喜欢他的才貌,下诏要把公主嫁给他。 ‎ ‎ ‎ ‎  49.属与贼期,义不可欺。误:期限 正:约定 ‎ ‎   译文:我刚才已经跟贼人约定好了,根据道义不能欺骗他们。 ‎ ‎   50.亲不以为子,昆弟不收,宾客弃我。误:亲人 正:父母 ‎ ‎   译文:父母不认为我是好孩子,兄弟不接纳我,宾客抛弃我。‎ ‎ 51.出水处犹未可耕,奏寝前议。误:睡觉 正:息,止 ‎ ‎   译文:已经退水的田地还不能耕种,上奏要求停止先前的奏议。 ‎ ‎   52.以予之穷于世,贞甫独相信。误:贫穷 正:困厄,不得志 ‎ ‎   译文:因为我当时处境困厄,只有贞甫相信我。 ‎ ‎   53.十年,举进士第一,授右拾遗,权翰林修撰。误:权利 正:暂代官职 ‎ ‎   译文:(天会)十年,考中状元,被授官右拾遗,暂时代理翰林修撰。 ‎ ‎   54.勉顺时政,劝督农桑。误:劝说 正:勉励 ‎ ‎   译文:劝勉顺应时代变化,勉励督促从事农桑。 ‎ ‎   55.议者皆然固奏 误:这样 正:认为……对 ‎ ‎   译文:议事的人都认为窦固的上奏是对的。 ‎ ‎   56.至朝时,惠帝让参曰。误:谦让 正:责备 ‎ ‎   译文:到了上朝的时候,惠帝便责备曹参说。 ‎ ‎   57.彦章武人不知书。误:文书 正:文字 ‎ ‎   译文:王彦章是一个军人,不识字。 ‎ ‎   58.上曰:“君勿言,吾私之。”误:私自 正:偏爱 ‎ ‎   译文:文帝说:“你不要说了,我偏爱他。” ‎ ‎   59.是之不恤,而蓄聚不厌,其速怨于民多矣。误:迅速 正:招致 ‎ ‎   译文:(子常)对这些都不去救济,却聚敛不已,他招致百姓怨恨的事情太多了。 ‎ ‎   60.受欺于张仪,王必惋之。误:可惜 正:悔恨 ‎ ‎   译文:受到张仪的欺骗,大王一定会悔恨的。 ‎ ‎   61.绛侯望袁盎曰:“吾与而兄善,今尔廷毁我!”误:期望 正:埋怨、责怪 ‎ ‎   译文:绛侯埋怨袁盎说:“我与你兄长友好,如今你却在朝廷上毁谤我!” ‎ ‎   62.众皆夷踞相对,容独危坐愈恭。误:危险 正:端正 ‎ ‎   译文:那些人都很随便地蹲坐互相面对,茅容独自端正地坐着更加恭谨。 ‎ ‎   63.见周昌,为跪谢曰:“微君,太子几废。”误:轻微 正:如果没有 ‎ ‎   译文:吕后看见周昌,向他下跪道歉说:“如果没有你,太子差点就被废掉了。” ‎ ‎   64.未尝见其喜愠之色,乃知古人为不诬耳。误:陷害 正:欺骗 ‎ ‎   译文:从没有看见他把喜怒哀乐挂在脸上,才知道古人是不欺骗(我们)的。 ‎ ‎   65.诚得至,反汉,汉之赂遗王财物,不可胜言。误:遗留 正:赠送 ‎ ‎   译文:如果我真能到那里,返归汉朝后,汉王赠送给大王的财物,会多得无法说尽。 ‎ ‎   66.性刚嫉恶,与物多忤。误:事物 正:别人 ‎ ‎   译文:生性刚烈,嫉恶如仇,与别人多有抵触。 ‎ ‎   67.由是民得安其居业,户口蕃息。 ‎ ‎   译文:因此百姓能够安心地居住下来并从事他们的职业,住户和人口得以繁殖增长。 ‎ ‎   68.大业中,伦见虞世基幸于炀帝而不闲吏务。误:清闲 正:通“娴”,熟习 ‎ ‎   译文:大业年间,封伦见虞世基被炀帝宠幸却不熟习为官的政务。 ‎ ‎   69.彧据案而立,立素于庭,辨诘事状。素由是衔之。误:接受 正:怀恨 ‎ ‎   译文:柳彧手按几案站立,让杨素站在庭院中,审问杨素的犯罪事实,杨素从此怀恨在心。 ‎ ‎   70.季文子相鲁,妾不衣帛。以约失之者鲜矣。误:新鲜 正:少 ‎ ‎   译文:季文子辅佐鲁国,妾不穿丝绸衣服。因节俭而犯错的人少啊。 ‎ ‎   71.皆顿首谢,及期无敢违。误:感谢 正:谢罪 ‎ ‎   译文:大家都叩头谢罪,到期没有敢违约的。 ‎ ‎   72.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误:书信 正:信使 ‎ ‎   译文:王家子弟都很好,但是听到信使到来,都显得拘谨。‎ ‎   73.乾宁三年,充武宁军留后,行颍州刺史。误:巡行 正:代理 ‎ ‎   译文:乾宁三年,充任武宁军留后,代理颍州刺史。 ‎ ‎   74.变不形于方言,真台辅之器也。误:形势 正:表现 ‎ ‎   译文:内心变化不表现在言语上,真有做高官的气量。 ‎ ‎   75.阶疾病,帝自临省。误:察看 正:探视、问候 ‎ ‎   译文:桓阶患病,曹丕亲自前往问候。 ‎ ‎   76.既往,未及反,于是遂斩庄贾以徇三军。误:曲从 正:示众 ‎ ‎   译文:已经派人前去报告景公,还没来得及回来,穰苴就斩了庄贾来向三军示众。 ‎ ‎   77.寻给鼓吹一部,入直殿省。误:找寻 正:不久 ‎ ‎   译文:不久赐给他一支鼓吹乐队,并宣召他入宫值班。 ‎ ‎   78.文长既雅不与时调合。误:儒雅 正:平素、向来 ‎ ‎   译文:文长既然向来不与时风调和。 ‎ ‎   79.公与语,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语数日不厌。误:厌恶 正:满足 ‎ ‎   译文:秦孝公与他交谈,不知不觉地将双腿移到席前。两人长谈几天还不满足。 ‎ ‎   80.方遣孟宗政、扈再兴以百骑邀之,杀千余人。误:邀请 正:半路拦截 ‎ ‎   译文:赵方派遣孟宗政、扈再兴率领一百骑兵去半路拦截敌军,杀敌一千多人。 ‎ ‎   81.一时富贵翕吓,众所观骇,而贞甫不予易也。误:改变 正:轻视 ‎ ‎   译文:我一时间失去了富贵,众人看了惊骇不已,但贞甫却不因此而轻视我。 ‎ ‎  82.性至孝,居父忧过礼,由是少知名。误:担忧 正:父母的丧事 ‎ ‎   译文:他的品性最讲孝道,在家为父亲守丧超过了常理,因此年轻时就有了名声。 ‎ ‎   83.叔为人刻廉自喜,喜游诸公。误:游览 正:交往 ‎ ‎   译文:田叔为人苛刻廉洁,并以此自得,喜欢和德高望重的人交往。 ‎ ‎   84.观者见其然,从而尤之,其亦不达于理矣.误:尤其 正:指责 ‎ ‎   译文:看的人见到情况这样,就来指责那个地方,那也太不通晓事理了。 ‎ ‎   85.忠义满朝廷,事业满边隅。误:角落 正:边疆 ‎ ‎   译文:(文正公的)忠义誉满朝廷,事业布满边疆。 ‎ ‎  86.国家无虞,利及后世。误:欺骗 正:忧患 ‎ ‎   译文:国家没有忧患,利益延及后世。 ‎ ‎   87.数决疑狱,庭中称平。误:牢狱 正:案件 ‎ ‎   译文:多次判决疑难案件,在朝廷中以公平著称。 ‎ ‎   88.城谦恭简素,遇人长幼如一。误:遇到 正:对待 ‎ ‎   译文:阳城性情谦虚敬肃简约朴素,无论年长年幼,都一样对待。 ‎ ‎   89.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误:给予 正:结交 ‎ ‎   译文:轮扁,是斫车轮的人啊,可是读书人结交他。 ‎ ‎   90.时始诏民垦荒,阅三年乃税。误:察看 正:经历 ‎ ‎   译文:当初皇帝下令百姓开垦荒地,经历三年才收税。 ‎ ‎   91.公琰托志忠雅,当与吾共赞王业者也。误:赞美 正:辅佐 ‎ ‎   译文:公琰志向忠诚儒雅,应当是能与我一起辅佐君王成就帝业的人。 ‎ ‎   92.我则天而行,有何不可!误:准则 正:效法 ‎ ‎   译文:我效法上天做事,有什么不可以! ‎ ‎   93.汝既不田,而戏贼人稻!误:盗窃 正:毁害 ‎ ‎   译文:你既然不种田,却轻慢毁害别人的稻谷! ‎ ‎   94.高祖举兵将入洛,留暹佐琛知后事。误:了解 正:主持 ‎ ‎   译文:高祖起兵将入洛阳,把崔暹留下来辅佐高琛主持后方的政务。 ‎ ‎   95.每读书至治乱得失。误:整治 正:太平 ‎ ‎   译文:每次读书读到有关国家太平、祸乱、成功、失败的经验教训。 ‎ ‎   96.鲁侯闻之大惊,使上卿厚礼而致之。误:给予 正:招引,引来 ‎ ‎   译文:鲁侯听到这事,大为惊奇,派上卿带上厚礼去招引他。 ‎ ‎   97.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误:嘱托 正:写作 ‎ ‎   译文:贾谊十八岁时,就因能诵诗作文在郡中闻名。 ‎ ‎   98.催科不扰,是催科中抚字。误:文字 正:养育 ‎ ‎   译文:催租不骚扰,这是催租中的抚恤(爱护养育)。 ‎ ‎   99.往年春,汉族淮阴。误:家族 正:灭族 ‎ ‎   译文:去年春天,汉王将淮阴侯灭了族。 ‎ ‎   100.上闻而谴之,竟坐免。误:因为 正:获罪 ‎ ‎ 译文:皇上听到歌谣就责备梁彦光,最终获罪被免官。‎ 六、论述类文本阅读的12个陷阱 面汇编了论述类文本阅读中常见设误项命制的12个角度,包括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混淆时态、无中生有、曲解文意、增减限制、主次颠倒、错解事例、强加因果、拼凑词句、肯否失当、文不对题,希望对同学们有帮助。‎ ‎ ‎ 一、偷换概念 选项故意把两个概念混淆或者改变文中概念表述的属性、本质特征、具体作用、发展方向等,造成选项内容与文章内容在表述上出现误差。‎ ‎ 典型例题:(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Ⅰ)‎ ‎1.B.钱穆说过:如果老子其人其书的时代不明,那么先秦诸子学术思想的联系和发展就无法弄清,《老子》和道家的源流、派别也无从谈起。‎ ‎ 解题思路 选项转述的文中的内容是:钱穆先生说:“老子伪迹不彰,真相不白,则先秦诸子学术思想之系统条贯始终不明,其源流派别终无可言。”‎ 分析语段可以看出,钱穆的意思是如果有关老子的问题不弄明白,那么先秦诸子中各学派的学术思想的联系、传承就不能弄明白,就没有办法谈论诸子百家了。对比选项可以发现,选项故意把“先秦诸子百家”与“《老子》和道家”混淆。‎ ‎ 突破秘籍 判断不符合文意的选项时,要注意分析文中不同概念之间的区别以及某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等。‎ ‎ 二、以偏概全 选项在转述文意时故意把文中多个方面(角度)漏掉一部分,而把其余的内容作为整体(比如发生的原因、形成的结果、发展的过程等)。‎ ‎ 典型例题:(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Ⅰ)‎ ‎2.D.《老子》有“以德报怨”之说,所以“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一句应该是《论语》引用《老子》的铁证,并且是对《老子》的批评。‎ 解题思路 选项涉及的文章内容是:《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朱熹指出:“或人所称今见《老子》书。” 因此这一条是《论语》引用《老子》的铁证,而且是对《老子》的批评。从这些情形来看,古书所记老子长于孔子,可以认为是确实可信的。‎ 语段的意思是:《论语·宪问》有有关“以德报怨”的问题,朱熹说有人说这个问题在《老子》书中有,以此可以证明《论语》引用了《老子》的内容,即《老子》出 书早于《论语》。文章的意思是“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这句话中的“问”和“答”都是出自《老子》,而选项只说了“答”的内容。‎ 突破秘籍 作答时,要注意试题中的相关选项,表述的要点要全面,不能有任何遗漏。‎ 三、混淆时态 文中的有些观点、问题等有着相关的时态,比如已然、未然等,设误项故意混淆已然和未然。‎ 典型例题:(2013年山东卷)‎ ‎6.A.它宁静而明澈,化解了龌龊与清洁的冲突,还我们清清世界、朗朗乾坤。‎ 解题思路 与选项相关的文中内容是:中国艺术追求的静寒境界,宁静而渊澄,有一种自然而平淡的美,这与中国人的文化追求有关。世界永远充满着龌龊与清洁的角逐,而清清世界、朗朗乾坤不仅是中国人的社会理想,也是一种审美追求。‎ 语段的意思是中国艺术追求静寒的境界,虽然世界永远充满龌龊与清洁的角逐,但中国人把清清世界、朗朗乾坤当作一种理想、一种审美追求。设误项故意混淆时态,把文中的“未然”,即“世界永远充满着龌龊与清洁的角逐”转述为“已然”,即“化解了龌龊与清洁的冲突”。‎ 突破秘籍 阅读文章要注意把握相关观点、问题的发展,即把握相关的时态,是已经发生了还是正在进行或者已经结束等。‎ ‎ ‎ 四、无中生有 文章没有相关信息,而设误项故意添加一些,使得选项的有些信息在文中没有具体体现。‎ ‎ 典型例题:(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Ⅰ)‎ ‎3.C.申不害、慎到、韩非都学过黄老之术,他们著作的语句与《黄帝书》也多有相同相似,可见这三人的引用阐发,与《黄帝书》后来享有崇高地位极有关系。‎ 解题思路 与选项相关的文中语句是:同时,《黄帝书》与《申子》、《慎子》、《韩非子》等有许多共通文句,而申不害、慎到、韩非三人均曾学黄老之术,这些共通之处可认作对《皇帝书》的引用阐发。申不害和慎到的年代,前人推为战国中期,《皇帝书》不应更晚。‎ 语段的意思是:《黄帝书》《申子》《慎子》《韩非子》等几本书有共通的文句,同时申不害、慎到、韩非三人均曾学黄老之术,加上申不害、慎到生活的年代可以判 断出《皇帝书》不会晚于战国中期。而选项中的“这三人的引用阐发,与《黄帝书》后来享有崇高地位极有关系”在文中没有任何体现。‎ 突破秘籍 阅读论述文要把握相关信息,特别是要注意选项和文章相关语句之间的区别点。‎ ‎ ‎ 五、曲解文意 设误项故意曲解文中相关词语、语句的意思。‎ 典型例题:(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Ⅱ)‎ ‎1.B.在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作为凤属的是跟凫一般大的红眼睛水鸟。‎ 解题思路 文中相关的语句是: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云:“,凤属,神鸟也。……江中有,似凫而大,赤目。”据此,古代传说中鸣于岐山、兆示周王朝兴起的神鸟凤凰,其原型应该是一种形象普通、类似水鸭的短尾水鸟。‎ 语句中的“似凫而大”的意思是凤外貌像“凫”但个头比凫大,而不是说“跟凫一般大”。‎ 突破秘籍 阅读文章要注意理解相关语句的正确意思,特别是引用专家、古文的相关内容,要准确把握其含意。‎ ‎ ‎ 六、增减限制 论述文为了说理严密,往往使用比较多的定语、状语等,而设误项在命制中增加或减少相关限制语,造成选项与文意有所区别。‎ ‎ 典型例题:(2013年山东卷)‎ ‎8.D.静之寒就是空之寒,这使得中国艺术隔绝俗世而得以尽量保持其“自然的纯粹性”。‎ 解题思路 文中相关的语句是:静之寒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空之寒。设误项故意减少了“在一定程度上”这个限制语,使得选项在说法上太过绝对。‎ ‎ 突破秘籍 解答论述文相关题目时,要注意分析中心词前的相关修饰、限制语言。‎ ‎ ‎ 七、主次颠倒 任何事物、事件等都有着主次、先后顺序,设误项故意混淆主次、先后等。‎ ‎ 典型例题:(2013年安徽卷)‎ ‎3.D.人类道德天才提出的根基扎实、应用广泛的一些伦理公理,被人们自觉接受并运用于丰富自我情感、打好知识基础等方面。‎ 解题思路 文中相关的语句是:只有由有灵感的人所体现的人类的道德天才,才有幸能提出应用如此广泛而且根基如此扎实的一些伦理公理,从而人们会把它们作为自己在大量个 人感情经验方面打好基础的东西而接受下来。伦理公理的建立和考验同科学的公理并无很大区别。真理是经得住经验的考验的。‎ 语段主要讨论经验和真理的关系,表述的内容是:人提出一些伦理公理,人们在个人经验的基础上把伦理公理接受下来。这里先发生的是“自己在大量个人感情经验方 面打好基础的东西”,后发生的是“人们会把它们接受下来”,即人们通过大量经验的把握接受伦理公理。选项颠倒了先后次序。‎ 突破秘籍 分析选项时,注意分析事件发生的先后以及事件的主次等。‎ ‎ ‎ 八、错解事例 为了明白说理,论述文往往会使用一些事例解释、说明或论证某个观点,设误项故意曲解事例证明的对象或结论等。‎ 典型例题:(2013年山东卷)‎ ‎8.B.第④段中作者引用文嘉题画诗的目的是论证构建静寒之境是中国艺术的通则。‎ 解题思路 文中相关语句是:中国艺术的静寒之境,绝不是追求空虚和死寂,而是要在静寒氛围中展现生命的跃迁。以静观动,动静相宜,可以说是中国艺术的通则,它一般是在 静寒中表现生趣,静寒为盎然的生机跃动提供了一个背景。文嘉自题《仿倪元镇山水》:“高天爽气澄,落日横烟冷。寂寞草玄亭,孤云乱山影。”在静寂冷寒的天 地中,空亭孑立,似是令人窒息的死寂,然而,你看那孤云舒卷,轻烟缥缈,青山浮荡,孤亭影乱,这不又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吗!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在 这动静转换中全然荡去。‎ 语段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写中国艺术的静寒之境追求的是在静寒中展现生命的跃迁;第二层,用文嘉题画诗作为例子证明中国艺术静寒之境的追求。选项错解了引用事例的目的。‎ 突破秘籍 看到论述文中的相关事例时,要注意分析事例证明的观点或说明的道理。‎ ‎ ‎ 九、强加因果 设误项故意把两个没有因果关系的语句加上因果。‎ ‎ 典型例题:(2013年湖北卷)‎ ‎6.B.人与人在空间排列上的不流动性,造成乡土社会里乡民个体之间彼此的孤立与隔膜,所以才有三家村式的微型村落的存在。‎ 解题思路 文中相关的语句是: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 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 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 语段解释了孤独、隔膜产生的原因和表现:从人和人在空间排列关系上看是孤立和隔膜的,而这种孤立和隔膜是从村与村的关系上表述的。而所谓“三家村”是说我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这些村落有大有小。但“三家村”这样的小村的存在跟孤立、隔膜没有任何关系。‎ 突破秘籍 阅读论述文要注意把握一个段落中出现的相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对应关系等。‎ ‎ ‎ 十、拼凑词句 设误项把文中两个没有关系的语句拼凑起来。‎ ‎ 典型例题:(2013年广东卷)‎ ‎12.D.合理运用思想的方法读书,人自有一种深厚纯朴、中正和平之气。‎ 解题思路 文中相关语句是:应用体验的方法来读书……把读古书当作与古人晤对的精神生活,神游冥想于古籍的宝藏里,与圣贤的精神相交接往来,含英咀华,体会古人真意, 发挥自己的心得。由此而深造有得,则其所建立的学说,所发出的议论,自有一种深厚纯朴、中正和平之气,而不至于粗疏浅薄。“合理运用思想的方法读书”与 “人自有一种深厚纯朴、中正和平之气”没有直接关系。‎ 突破秘籍 注意分析选项概念之间、语句之间等有无关系,关系如何等。‎ ‎ ‎ 十一、肯否失当 设误项与原文对比肯否失当。‎ 典型例题:(2013年浙江卷)‎ ‎8.D.传统建筑如人类身体和骨骼一样稳定,难以对其做进一步改进。‎ 解题思路 文中相关语句是:传统建筑不是一劳永逸的东西。它从个体到个体进行传播,而且每一代的质量都有很大变化。它可能在达到某种高度之后突然没落,或是,在一定时期的败落之后,它也能在短暂的几年间异常繁荣。就像所有活着的有机物,它在永恒的重塑过程中寻找自我。‎ 语段的意思是:传统建筑是从个体到个体的传播,每一代的质量都有变化,这种变化是波浪式的,有高有低、不断变化。而选项直接用“难以”否定了传统建筑的变化性。‎ 突破秘籍 阅读时,要注意分析语句表达的肯定和否定。‎ ‎ ‎ 十二、文不对题 选项的内容符合文意,但与题干要求的内容没有关系。‎ 典型例题:(2013年重庆卷)‎ ‎5.D.国内不少人对产生于国外的、接地气的节日越来越情有独钟。‎ 解题思路 文中相关的语句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现在的节日几乎都没有祈祷和敬祭等内容,失去了庄严的文化氛围,人们对一些不接地气的节日越来越淡化,相反对产生于国外的又接地气的节日情有独钟。当传统节日越来越没有文化味道,自然就会式微。选项的内容是正确的,但不属于“中国传统节日式微现象”。‎ 突破秘籍 解答论述文题目时除了要把握语句是否符合文意外,还要把握选项的内容与题干的关系。‎ 七、《朗读者》开场白:作文开头的范本 朗读者每一期的开场语都是如此的经典,这不就是我们作文训练的最佳范本吗? ‎ ‎  一、《朗读者》第一期主题词——遇见 ‎ ‎  1、节目卷首语: ‎ ‎  朗读者就是朗读的人,在我看来可以分为两部分来理解,朗读是传播文字,而人则是展现生命,将值得尊重的生命和值得关注的文字完美结合就是我们的《朗读者》。 ‎ ‎  你有多久没有朗读了?很久了吧。因为很多人都觉得朗读,那是学生时代的事情,或者说它只属于一小部分人。朗读属于每一个人。 ‎ ‎  2、节目开场白: ‎ ‎  今天,是朗读者节目第一次和观众见面,所以,我们第一期节目的主题词,也特意选择了——遇见。 ‎ ‎  古往今来,有太多太多的文字,在描写着各种各样的遇见。“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撩动心弦的遇见;“这位妹妹,我曾经见过。”这是宝玉和黛玉之间,初初见面时欢喜的遇见;“幸会,今晚你好吗?”这是《罗马假日》里,安妮公主糊里糊涂的遇见;“遇到你之前,我没有想过结婚,遇到你之后,我结婚没有想过和别的人。”这是钱钟书和杨绛之间,决定一生的遇见。 ‎ ‎  所以说,遇见仿佛是一种神奇的安排,它是一切的开始。也希望从今天开始,《朗读者》和大家的遇见,能够让我们彼此之间,感受到更多的美好。 ‎ ‎  朗读者第一季第一期,我们的主题词是遇见,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世间一切,都是遇见,就像冷遇见暖,就有了雨,春遇到冬,有了岁月;天遇见地,有了永恒;人遇见了人,有了生命。那么,《朗读者》遇见了你们,又会怎样呢? ‎ ‎  二、《朗读者》第二期主题词——陪伴 ‎ ‎  1、节目卷首语: ‎ ‎  为什么是陪伴?其实我们每一期的主题词的选择,是非常慎重的。有时候为了一个主题词会反反复复讨论很长时间,但是陪伴是最早确定下来的主题词,而且从来没有改变过。 ‎ ‎  我想因为陪伴很温暖,它意味着在这个世界上有人愿意把最美好的东西给你,那就是时间。当然陪伴也是一个很平常的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到最后陪伴就成为了一种习惯,就像我们的朗读者,郑渊洁、乔榛都谈到了自己,夫妻之间的陪伴,父母对孩子的陪伴。 ‎ ‎  在这期节目当中,最让我感动的是杨乃斌,一个在八个月的时候失去了听力的孩子,为了能够让他像健全人一样的成长。他的母亲,在他上小学的第一天开始就成了他的同班同学。 ‎ ‎  所以,我觉得陪伴也是一种力量。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孤岛,失去了陪伴,也失去了生存的意义,所以希望这一期以陪伴以主题词的节目也能带给大家一段美好的陪伴。 ‎ ‎  2、节目开场白: ‎ ‎  “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我们俩站着不说话。”在顾城的诗里,陪伴就是这样简单而美好。 ‎ ‎  而在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里,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陪伴,比如说这会儿,你我之间是一段短暂的陪伴;比如说我们的学生时代,和我们的同学,那是几年的陪伴;还有一种陪伴,是生命里血脉注定一生的陪伴,那是我们和父母,和孩子之间的陪伴。 ‎ ‎  三、《朗读者》第三期主题词——选择 ‎ ‎  1、节目卷首语: ‎ ‎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永恒的选择题。以至于到最后,我们成为什么样的人,可能不在于我们的能力,而在于我们的选择。 ‎ ‎  选择无处不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海子的选择;人不是生来被打败的,是海明威的选择;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是司马迁的选择。 ‎ ‎  在我们这期节目当中,你会看到的是,徐静蕾选择了挑战和变化;耶鲁村官秦玥飞选择了希望的田野;红丝带校长郭小平,选择了呵护与守望;最让我感动的是麦家,曾经叛逆的他,如今面对叛逆的儿子,选择了理解和宽容。 ‎ ‎  选择是一次又一次自我重塑的过程,让我们不断地成长,不断地完善。如果说,人生是一次不断选择的旅程,那么当千帆阅尽,最终留下的,就是一片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风景。 ‎ ‎  2、节目开场白: ‎ ‎  我们这期节目的主题词是——选择。人这一生,要面临多少次的选择,小到今天我们吃点什么,大到在一些关键时刻的决策。 ‎ ‎  有一年,法国的一家报社举办了一个有奖竞答,其中有一道题目是,如果卢浮宫着火了,你选择救哪一副画?最终,获得金奖的答案是,我选择离门口最近的那一幅。所以说,选择是一种智慧,而我们的人生,也是一次又一次选择的结果。 ‎ ‎  四、《朗读者》第四期主题词——礼物 ‎ ‎  1、节目卷首语: ‎ ‎  在这个世界上,有多少种爱的表达,就有多少种礼物。 ‎ ‎  父母无私的爱的养育;经历苦难之后的成长;不断地学习所积累下来的智慧,这都是最好的礼物。 ‎ ‎  就像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切??米沃什,在诗歌《礼物》当中所写到的:这是幸福的一天,我漫步在花园,对于这个世界,我已一无所求。这是诗人馈赠给自己心灵的一份礼物。 ‎ ‎  在我们这期节目当中,最让我感动的是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赵家和教授,虽然他已经在五年前离开了这个世界,但是他所播种下的一颗善的种子,是留给这个世界所有孩子的最好的一份礼物。 ‎ ‎  用纯净之心去创造、去发现、去感悟,你便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礼物。 ‎ ‎  2、节目开场白: ‎ ‎  我们这期节目的主题词是礼物。礼物,多美好的一个词。 ‎ ‎  仰望星空,地球是宇宙给人类的礼物;低头凝望,一花一叶,是大自然给世界的礼物;孩子是给父母的礼物;朋友是陪伴的礼物;回忆是时间的礼物。 ‎ ‎  那在我们今天的节目时间里,就让我们一起去打开一个个色彩各异,却同样充满情感的礼物。‎ ‎ 八、考场作文 ‎21.阅读下面两则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 字的文章。(60 分)‎ ‎ 每天5 点起床,晚上12 点休息。32 岁的谭超是烟台大学一个快递代理点的快递员。他还有一个身份——延边大学历史系的博士生,白天送快递,晚上一头扎进文献堆,在厚厚的史料中探究古代东北亚历史问题。现在,他成为这个快递点的老板,被誉为国内学历最高的“博士快递哥”。‎ ‎ 每年,北京大学保安队都有20 余名保安,通过工休时间自学和免费旁听北大课程考进大学。17 年来,北大保安队共走出了300 多名大学生。这些保安大多来自农村,他们中有的取得了大专或本科学历,有的甚至考上了北大;还有的考上了重点高校的研究生,毕业后当上了大学教授。‎ ‎ 这两则材料给了你怎样的启发与思考?请选择其中一个角度写一篇文章。‎ ‎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考场作文】‎ 现实之上,踮起梦的脚尖 ‎ 谁说为生计奔波的生命没有沉静厚重的领土?快递哥的生活中,也有一个历史悠长的国度。谁说漂泊在城市,卑微的理想没有光芒的折射?北大保安用纯粹的步伐跨越了生活的界限。现实之上,踮起梦的脚尖,充盈的生命高于生活的局限。‎ ‎ 生命的价值并没有限制——只是大多数人习惯于画地为牢。出生的家庭,成长的路途,社会的角色……我们似乎被这个世界定义了。在界限之中,我们将目所能及之处,默认为界限的边缘,不可逾越,亦不可触碰。其实在视野的极限之外,还有一片更加辽远深邃的天空:只要你肯在低洼泥泞中向上攀登,向远张望。‎ ‎ ‎ 著名钢琴家贝楚齐亚尼,身高仅一米,在去世前说:“如果我高大,那么是矮小成全的。”现实的制约固然存在,但手中命运的钥匙,可以指向无数种可能,将现实视作天空的阶梯,那么灵魂将在空中自由舒展,带领卑微的你领略高处的奇景;将现实视作目光的极限,那么日复一日生活的公式,会在辗转中消磨梦想的棱角。如果矮小,如果平凡,那将成为你追寻有尊严地站直,与畏惧的发光的全部理由,因为真正的命运与灵魂本无价值的限制。踮起梦的脚尖,并非腾跃一番就能扶摇而上9 万里,它需要最质朴的初衷,与最虔诚的步伐。试问,快递哥孜孜不倦的背后,是汲汲于获得学历的愿望吗?试问,成为大学教授的保安,是在一夜之间获取高深的知识吗?所谓改变现实,取决于你如何看待现实,那么要改变生命,亦取决于你如何看待生命。史铁生说:“真正的皈依不是某个地点,而是在路上。”‎ ‎ 生命正是这样的一次皈依的旅程,快递哥之所以成为博士,保安之所以改写命运,是因为皈依不是他们人生的目的,而是他们心中的故乡。没有价值限制的生命,需要你用崇高的理想充盈。否则,“超越现实”只能是一次哗众取宠的、喧嚣的狂欢。唯有用虔诚的步伐行走,才能抵达自由的彼岸。‎ ‎ “每个人生来就是君王,只是大多数都流落而已。”诗人王尔德如是说。当加西亚·马尔克斯决心成为世界上最好的作家时,《百年孤独》的诞生,早已写下了开端。你将成为谁,完全取决于你自己。如果一切都是种子,或许在卑微的土壤中才能获得生机。‎ 原题回放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 近日,北京大学冷门专业——古生物学专业再现“一个人的毕业照”,引发舆论广泛关注。据了解,北大古生物学专业从2008年创立至今,每年的毕业生都是一个,至今已是“六代单传”。而在谈及选此专业的原因时,毕业照主人公安永睿表示完全是始于初心:“自己特别想学这个专业,不为别的,就是想圆而是对古生物学喜爱的梦。”据了解,安永睿已成功留校并成为直博生。‎ ‎ 对于“一个人的毕业照”及其相关内容,你怎么看?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 ‎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 例文一 怀珠踽行,虽艰自熠 古生物学专业“六代单传”,一个人的毕业照虽略显萧瑟,却也别有一种崇光焕彩。这些普通的青年让我们看到,无需俗世加冕,专注梦想的人自然熠熠生辉。‎ ‎ “六代单传”,足见古生物学的冷僻。安永睿却不为潮流裹挟,毅然投身其中,这份专注与纯粹在当代年轻人的身上已经鲜见。不与群鲤跃龙门,但向幽篁石潭去,这样的坚持,意味着学习方向艰涩,职业选择狭窄的未来,并不符合大多数人追求的功成名就的理想生活,安永睿却自有一种“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的闲适与自得,这是他的智慧——不入世俗的缰笼,而是专注内心所向。‎ ‎ 安永睿表示选择此专业是因为儿时梦想。很多人不敢这样“孤注一掷”,将未来寄托在虚无的梦想上,不若稳妥地追求多数人所肯定的成功。我却认为,无论成败,敢于追求和坚持梦想就是肯定与实现了自我的价值。人生价值的衡量有很多标准,本就不应该以世俗标准来评判自己的梦想。如果你因追求众人肯定的功利成就而舍弃了梦想,当你鹤发残颜,回首一生,是会为自己博得了他人的肯定而庆幸,还是会因为弃掷了梦想而神伤?专注梦想的意义,不在于登上世俗成就的顶峰,而是对自我价值的确立与实现,是能在滚滚红尘中辟开洪流,自成一抹蘅芷清芬。‎ ‎ ‎ ‎“一个人的毕业照”能引发热议,多数人还是抱着仰视的心态。观望安永睿的坚持,不免自叹弗如。殊不知梦想从不是什么高岭之花,只要倾注热情,怀有追求,每件事都能成为梦想。在平凡的售票工作中注入职业理想与奉献精神的公交车售票员李素丽,《我在故宫修文物》里没身于重重殿阁中静静修补瓶绢画帛的匠人,他们与安永睿的追求不尽相同,又同样因为专注梦想而焕发光彩。可见梦想本身并无贵贱高低,只要专注其中,就是对自我价值的肯定与实现。‎ 不为尘嚣拘,一心循所向。专注梦想一如拥明珠踽踽而行,无需冠冕,自然能熠熠生光。‎ 例文二 ‎“高处”胜其“寒”‎ 近时,北大冷门专业古生物学专业再现“一个人的毕业照”。毕业照主人公安永睿表示选择此专业始于初心,最终成功留校并成为直博生。对此,依我之见,安永睿不为他人的质疑与冷眼,坚持选择了自己所喜爱的专业,并成功留校成为直博生,可谓“高处胜其寒”。‎ 据了解,北大古生物学专业从2008年创立至今,每年毕业生都是一个,至今已是“六代单传”。安永睿虽知此专业如此冷门,且背负着十几年苦学终不能登峰造极的后果,却依旧不忘初心地坚持自己所喜爱的专业,并在此专业上苦心孤诣,实在令人佩服。‎ 安永睿犹如庄子眼中的大鹏般不畏诸如斥鷃学鸠般目光短浅的质疑与嘲笑,飞至九万里高空,然后“图南”,最终达到“绝云气,负青天”的成就。他没有仅顾四周,而是将目光投至远方,看到的皆是一切诗意,一切长远,如此高明,令人直竖拇指!‎ 其中,安永睿表示自己特别想学这个专业,不为别的,就想圆儿时对古生物喜爱的梦。对于他的不忘初心,于当今只被钱财所驾驶的社会上,更令人不由感叹与钦佩。现如今,人们被钱财所迷惑,被权力所蒙住了双眼,他们所选择的无不是钱财所指之方向,众多的拜金之族,使社会变得如此毫无前景。而安永睿却能不染于污泥,可以坚持自己的本心,坚持自己儿时的梦想,不畏惧“一个人的毕业照”那般孤独,站在“直博生”如此的高处,做到不畏惧独孤,他的心境,他的行为,着实令人产生崇敬之意。‎ 纵观当今中国,各种拜金主义,学子们都是选择比较“吃香”的行业,而违背了自己的初衷,没有追求自己所喜爱所梦想的东西的勇气。走那些平坦宽阔的大道崎岖坎坷确实减少,可缺乏了那坎坷,人生犹如拷贝复制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毫无激情与热血,这般生活,却也是不受人赞叹的。而安永睿的人生道路,虽会如过山车般起伏波动,却也让他看尽人间七彩,尝尽人间百味,唯有不害怕那世间的冷眼与嘲笑,才能让安永睿居于人生之“高处”。看尽芸芸众生千姿百态,活得潇洒自在!‎ 叶长叶落,花放花衰,人生如梦,俯仰之间,即为陈迹。倒不如跟随内心,不让“心为行役”,如此高明之处,又有何畏惧世间的质疑!身居高处,自胜其寒!‎ ‎ ‎ 例文三 心之所向,素履以往 近日,北大古生物学再现“一个人的毕业照”。据悉,这已经是该专业第六次出现该情况,此事引发于舆论广泛关注。对此,我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和权利,只有顺从自己的心灵,才是最好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选择的权利,我们为什么要去质疑别人的选择?北大设立了这个专业,便是给学子多了一个选择的机会,这也是北大对广大学子选择的保护和尊重。不是每一个人都适合学习古生物学专业,我们不能因为该专业学习的人少而擅加猜疑甚至恶意批判。作为旁观者的我们,更应该对安永睿的坚持表示钦佩,对他能勇于做出选择的精神表示赞赏。‎ 做出选择并不难,难的是我们应以什么样的依据去做出选择。‎ 中国作家七堇年说过:心之所向,素履以往。生如逆旅,一苇以航。这句话是对安永睿的选择的一个很好的诠释。安永睿选择了自己心中向往的事物,并在“逆旅”中努力地拼搏,以证明自己。他是依据自己的心灵所做出的选择,在我看来这是一种高尚而又淳朴的选择。‎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选择却少之又少。我们往往为了金钱、权利或其他充满铜臭味的事物而背叛自己的心灵,做出一些自己本不愿做出的选择。所以现在的人们常常感到空虚和迷茫。一开始便选错了路,又怎能到达心灵的净土寻找到片刻的充实和慰藉。我们应该从这件事情身上反省自身,质问自己,从而明白自己应该如何去做出正确的选择。‎ 也有人说:这件事反映了当代大学生没有耐心,不愿深究学问的现象。可是我认为,如果心中不去喜爱这件事物,又怎么会有耐心去研究,只有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时代在改变,人们的思想也在变化。我们不能要求人们永远像过去一样对待学问,这是不现实、不科学的。强迫大学生们做出自己的选择,只会让一代又一代的人才悲催地陨落 歌德说过:我会选择放弃,但不会放弃选择。是的,如果一个人放弃选择,连做出选择的勇气都没有,这是悲哀的。我宁可顺着我的心灵飞向寒冷的太空,也不要畏缩在温暖的被窝里,寸步不前。选择自己的心灵,不怕犯错,错了又何妨,一个做错事的英雄,总比一个什么也不做的笨蛋好。‎ 例文四 有梦不孤独 近日,北京大学冷门专业——古生物学专业再现“一个人毕业照”,在谈及选此专业的原因时,毕业照中的安永睿表示完全始于初心。他的这种坚持非常值得肯定。对于梦想,我们要不畏孤独,勇于追逐。‎ 古生物学专业再现“一个人的毕业照”,从中可看出古生物学的冷门。只有一个人,安永睿却耐得住寂寞,忍得了孤独。他的独自坚持最终给他带来了成功。可见,对于梦想,要耐得住寂寞,忍得了孤独,最终终会实现它。‎ 据了解,北大古生物学专业从2008年开始至今都是“六代单传”。而安永睿在知情的情况下选择了这个专业,无不表现出他的勇气可嘉。他的勇气,最终让他完了自己的梦想。对于梦想,我们要无所畏惧,才能获得成功。‎ 在谈及选此专业的原因之时,安永睿表示完全是始于初心;只为圆儿时对古生物喜爱的梦。为了梦想,他选择了孤独;即使只身一人,也不畏惧所有的精神非常值得肯定。他的独自坚持,最终让他成功留校并成为直博生。他用自己的行为向众人诠释了“一个人的毕业照”其实不孤独,因为有梦想的陪伴。坚持到底,才是追逐梦想的姿态。‎ 为了宣传儒学,孔子一人孤身周游四国,为了他的梦,即便无人认同,他也无畏;为了让世人认可自己捡来的宝石,卞和即使被所有人否定也坚持独自将玉进献,最终才有了“和氏璧”的出现;为了成为一个清正廉洁的大臣,宋镕基即使被政坛人士“孤立”也坚持揭发“贪官污吏”,因为成为一名清官,是他这一生所追求的梦想。可见,为了实现梦想,在追逐的过程中,即便毕业照只有一个人又有何妨?不畏孤独,勇于直面孤独的才是追梦者应有的姿态。‎ 倘若安永睿在追梦的过程中,因畏惧孤独,耐不住寂寞而改选学习其他专业,也许会有较好的工作与收入;而他心底的梦想也将离他越来越远,将成为他永久不能弥补的遗憾。‎ 当今社会,怀揣着梦想进军大城市的人很多,但又有多少人为自己的梦想真正的坚持着,即使不被众人认同也坚持着?我们总是怀揣梦想,想实现却又不敢去实现。马云的阿里巴巴集团最初也是马云一个人坚持才造就的。马云只身一个人,不畏众人的否认,让他完成了自己的梦想。‎ 追梦,是一个艰难的过程,甚至是孤独的过程,但是,我们应像安永睿一样,不畏孤独,勇于直面孤独,才能拥抱梦想。‎ 例文五 道阻虽艰,初心不改 近日,北大冷门专业再现“一个人的毕业照”,引发了舆论的广泛关注。据了解,照片的主人公安永睿表示此举完全始于初心。我赞同安永睿的做法,虽然通往儿时梦想的道路艰巨,但仍能不改初心。可谓:道阻虽艰,初心不改。‎ 诚然,人各有志,不同的人对道路的选择也就不相同。选择了热门的专业意味着在追梦的道路上遇到许多伙伴,可以与他们一起努力拼搏。而选择了冷门专业则意味着身边的同学更少且有可能一个人走完大学四年追梦的路。‎ 作家陈染说:“这个世界多数人都是用脚趾头来思索世界和去选择道路的,如果偏要用头脑和思维选择道路,那么就应承担起不合流和孤寂。安同学的选择勇敢地承担起了这种孤寂,他不惧怕孤独的路而填报了北大冷门专业,不可否认的是,除去内心对此专业的喜爱,内心的强大也鲜有人及。‎ 然而,比安同学的勇敢更令我欣赏的,则是安同学对梦想的态度。‎ 在当今社会浮躁风气下,保持一颗追梦赤子心显得难能可贵。正如香港传媒人梁文道所说:“浮躁是这个时代的集体病症。”许多年轻人忘记自己的初心不再追逐梦想而回家“啃老”。许多学者忘记初心而擦着锃亮的皮鞋在各种灯红酒绿的场合里穿梭,更是有许多官员忘记“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在追求政绩,升官发财的道路上迷失自我。茫茫人海中,对古生物学感兴趣的人并不只有安同学,而大多数人都选择了顺波逐流,报考了热门专业,唯有安同学能坚持初心,“坐得住冷板凳”,其精神的确值得面临高考的我们学习。‎ ‎“自己特别想学这个专业,不为别的,就想圆儿时对古生物喜爱的梦。”这一句话道出了多少年轻人的心声。实际上,许多人不是没有梦想,而是不能坚持梦想。就拿当下国考——“公务员”招考热来说,相比于冷门专业,国考报考人数可谓得多得多,某些岗位甚至是50:1的录取率。抛开现象,本质又是什么?“公务员”并不是全部人的梦想,而许多人视公务员为“铁饭碗”,所以才会抛弃初心。在他们眼里,公务员意味着待遇高,条件好,名气响……他们的初心被名利所缠缚。反观安同学守护初心,则更能发现他这些年来对梦想坚守的不易。‎ 张爱玲写道“时间永远是旁观者,所有的过程和结果,都需要我们自己承担。”而我们所能做的,就是任凭道路多么艰难都不移初心!‎ 点评:文章开端由引述现象提出“道阻虽艰,初心不改”的观点,“起承转合”论述顺畅而有条理。段与段之间,句与句之间逻辑关系鲜明,能大胆的宕开,又不偏离主线。论证方式丰富,说理明白透彻。(指导教师:鲁东)‎ 原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某报为了发掘有温度和人情味的新闻,引导读者以温暖的视角看待社会,开设了《暖闻》专栏。编辑部收到三则新闻:‎ 一位卖油条的青年多年坚持不用有害的“复炸油”炸油条,给顾客提供新鲜健康的油条,被网友称赞为最帅的良心“油条哥”。‎ 一位老父亲从外地来医院看望儿子,看到儿子正在坐诊,忙得抬不起头,根本说不上话。老人家等了两个多小时后,只好挂了个号,和儿子见了一面。‎ 某地举办珍品画展,一位男孩在探身观赏时不慎跌倒,损害一副珍贵名画,主办方认为男孩只有12岁,又不是故意的,因此仅备案而未报案,希望男孩的心理不要受到影响。‎ 从以上新闻中选择一则刊登在《暖闻》专栏中,你认为哪一则更合适?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优秀例文一 坚持良知,温暖社会 坚持不用“复炸油”,只为给顾客提供健康油条的最帅良心油条哥;不看病而挂号,只为见儿子一面的老父亲;备案而不报案,只为保护男孩内心不受伤害的画展主办方。这三者的行为都能触动人心。但是,我认为“油条哥”这则新闻更适合刊登于《暖闻》专栏中,他的良知,更暖人心。‎ 挂号只为见儿子一面,让我们感受到了父爱之暖;因为事业忙得没有时间见一见老父亲的医生儿子,让我们感受到了尽职尽责之暖。但是,这种温暖的背后却让人感觉出一种异样的寒意。老父亲没有生病却挂了号,占用儿子上班时期与儿子相见,直接影响了其他病人看病。从本质上来说,这已是一个自私的行为。感叹医生儿子工作认真之余,我们更应该思考老人见儿不易的原因。倘若医生在下班期间给予老人足够的关注,老人也不至于挂号看儿。从这个角度看,作为一个儿子时,他绝没有很好地尽到孝道。这种建立在影响他人利益之上的爱和忽略孝道的尽职是不可取的。他们所表现的暖中带着寒。‎ 男孩不慎损坏名画却得到了原谅。这种宽容看似十分暖人,实际却不利于男孩形成正确的思想。男孩虽是不慎,但损害名画确实是他的过错。犯了错却·没有承担任何责任,会让男孩忽略负责任的必要性,形成不负责任的思想。这种近乎纵容的处理方式不会完全有利于一个未成年人的成长,这种暖中隐着寒。‎ ‎“油条哥”的坚持,是对他的良知的最好诠释。因为良知,他选择诚信经营——不用“复炸油”,这也就意味着他的利益会比“同行”少很多。他这种不因小利伤大利的行为在当今社会是很暖人心扉的。当今社会是一个物质社会,为了得到更多的物质生活,越来越多的人在金钱里丧失着良知。“三鹿奶粉”、“地沟油”、“激素水果”等没有道德底线的事件还在发生着,这些黑心商家给社会带来了一股难以消退的寒流。“世界是无情的、残酷的。”是人们内心深处对社会的恐惧与不信任。而“油条哥”的出现,好似冬日里的阳光,燃烧自己照亮他人逐渐封闭的内心,让众人感受到人情的温暖,看到社会上的温暖。‎ ‎“良知在人,随你如何,不能泯灭。”是王阳明对良知的肯定。因为良知,子路负米养亲;王祥卧病求鲤;宋镕基即使被孤立也坚持揭发“贪官污吏”。良知,教会我们爱、感恩、诚信、正直……主办方的宽容都是源于他们的良知。因此,“油条哥”的良知,更应该向众人展现。‎ 在这个还有“因金钱而丧失良知”的人存在的环境里,让我们向“油条哥”看齐,坚守良知,用良知来温暖社会。‎ 优秀例文二 良心所在,暖人心 坚持不用“复炸油”的炸油条的青年,换得了“油条哥”的称号。这不仅是对此做法的赞同,更是发自于人们心中对此的感谢。所以我认为这一新闻更适合放入《暖闻》专栏。‎ 老父亲千里迢迢地赶来与儿子相见,最后只能通过挂号才能与之见面。听着已让人油然心酸,父与子血脉相承,见一面天经地义,却只能通过另样途径见面,实属无奈,不足矣暖人心。主办方认为男孩并非故意损坏油画,而对其不给予追究责任,定是最好的宽容,但我认为在此事件中,主办方应适当的让男孩明白责任所在,从小锻炼责任意识才真正有利于其成长。这样处理,只会让这事件无形中留下后患,所以此则新闻还不足矣登上《暖闻》专栏。‎ 关于“油条哥”,我认为其有几点最能打动人心的。一是深明信誉与利益的权衡,不被“利益为先”、“为人先为己”的思想所影响,始终坚持自己的方式来为顾客服务;其二,在这个食品监管力度不严的社会里,“油条哥”能做到自觉,自觉地不以损害他人健康为前提的去盈利,这对广大消费者来说无疑是一则福音;其三尤为重要,“油条哥”炸出的每油条都是有良心的油条,始终坚持自己认为正确的事,知何为良心,懂何为牟利。让顾客吃上一份安心的早餐,这便是良心。以上三点都是其他两则新闻所不具有的,也是使“油条哥”这则新闻适合登上《暖闻》专栏的理由。‎ 相比之下,某些大商巨贾竟显得猥琐渺小了。康师傅“地沟油”事件,出售注水猪肉等等,无一不将大众的眼光吸引住。人人都关注食品安全方面的问题,原因是“民以食为天,病又从口入”;可很多商家者以“利益为先”的目的在经营,这无不让人人都为自己吃的每一口饭而捏把汗。人们对一份有良心的食品是很认可的,所以“油条哥”值得公众所认识。‎ 将“油条哥”这则新闻登上《暖闻》这一专栏,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去宣传“油条哥”和他的油条,也不是只为去从三则新闻中选出好的一则,而是为了反映大众的呼声、民间疾苦,呼吁有关部门对食品监督的加大力度,呼吁每一口粮食都代表着良心所在。‎ 优秀例文三 宽容之心,方为温暖之壤 坚持不用有害"复炸油"炸油条的小哥,我为他的良心点赞;忙得无法与远道而来的父亲相见的医生儿子,我为他的敬业点赞。在我看来,用宽容之心来处理男孩错误的主办方,更具温暖人心。以宽容的态度影响他人的成长,是最温暖不过的了!‎ 男孩才12岁,不是故意的,希望他的心理不要受到影响,这是主办方的初衷。主办方在面对受损的珍贵名画与男孩的心理影响时,经过权衡后决定尽备案而不报案,不仅温暖了孩子和他的家人,更体现了财富与孩子的成长相比,财富次之的人情味。‎ 联系到现实,我们常会因为自己的不小心犯下一些过错,所以会心存愧疚,若是每一个过错都受到严厉的责骂和处罚,势必会影响人的心理。倘若生活中那些无意的过错都得到一定的谅解,便会如雪中送炭那般感动与暖心!材料中主办方的做法,正体现了这点。‎ 与卖油条的青年和坐诊医生相比较,主办方的做法,更具长远性和人情味。首先,与珍贵名画相比主办方更看重男孩的心理,更重视孩子的成长,这正是现代应试教育压迫下众多家长所缺乏的“行为”—让孩子在宽容与温暖中成长。其次,主办方的做法更是为社会树立了正确榜样。用宽容暖心的态度对待孩子的过错,纠正孩子在面对错误时的心理,为孩子的成长插上驶向成功的风帆!而卖油条小哥和坐诊医生是对职业的恪守,是本分的坚守而已。所以,主办方的做法更具有人情味,更能体现“温度”,应该刊登在《暖闻》专栏中。‎ 无论是孔圣人倡导的“百善孝为先”,还是中华传统美德宽厚待人,都体现了温暖这一词汇的含义,主办方的做法,更是完美诠释了温暖。用自己的做法去温暖,影响他人的成长,赠人玫瑰,才是最暖心的!‎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宽厚之人的存在。.蔺相如对廉颇宽容,化解了两个大臣的矛盾,保护了国家的安宁;鲍叔牙对管仲宽容,成就了一代名相;周瑜心胸狭隘,妒贤嫉能,结果英年早逝。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少不了温暖相待,在面对众多选择的时候,顾及他人的选择才是最暖人心的。因此,温暖莫过于人与人之间的宽容相处。‎ 懂得宽容待人的人,是冬日里的暖阳,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世界的美好!以宽容之心影响他人的成长,更切合《暖闻》的主题。‎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美文选读(10篇)‎ ‎1.人民日报人民论坛:能度顺境方英雄 ‎ 最近,电视专题片《永远在路上》吸引了无数眼球。人们晚上追看、白天热议,而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是“震撼”和“思考”。‎ ‎  将近四年以来,大批腐败分子的相继落马让人们感到解气、快慰。一旦单纯的数字变成活生生的影像,过去光彩照人气场满满的大人物,如今对着观众涕泗横流,真是“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强烈的反差撞击人心,党中央刮骨疗毒的勇气和力量令人动容。‎ ‎  震惊最容易触发思考。曲终人散后,他们看似跟平常老头儿没什么两样,所不同的是,平民尚有含饴弄孙之乐,他们却不能。作为罪人,他们不值得同情;作为老年人,他们实在可悲。用自己的手毁了自己,并且捎上老婆孩子,这不是疯了吗?‎ ‎  “疯狂”正是这些人的通病。古人说“亢龙有悔”“天欲其亡,必令其狂”,讲的是同一个哲理。道理并不深奥,他们的智商更是不在常人之下,可为何如此愚蠢,难道跟自己有仇?‎ ‎  有始无终、善始不善终,是他们走向毁灭的共同特点。许多落马者曾经是“草根逆袭”的成功样本,付出和收获都多于常人。出身贫寒,有的缺衣少食,有的很早失去至亲,上学读书都靠党和政府接济,但他们没有被生活打倒,而是咬紧牙关挺了过来。曾为人民流过汗、立过功,在组织关怀培养下,位置不断提升,人生渐入佳境,未来一片光明。‎ ‎  然而,与他们一路上扬的人生曲线相交叉的,还有一条不断下坠的暗线,两者形成了一把锋利的剪刀。就像苏荣那样,开始尚能知止,后来出现一些小问题,最终由量变达到质变。他们都很享受连按电梯都是“亲自”的恭维,和一言九鼎、无所不能的权威感,脾气和胆子越来越大。什么人都敢交,什么话都敢说,多脏的钱都敢拿。及至东窗事发,这才大梦初醒,哀叹最多的,除了懊恼,就是“人生毁了”!‎ ‎  克服逆境不容易,度过顺境方英雄。自古以来,逆境成才备受尊崇,“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梅花香自苦寒来”的故事最吸引人。其实,逆境奋斗有着不得已的压力推动,要么咬紧牙关杀出一条血路,要么自生自灭湮没无闻,只要发愤图强,不需要担心阴沟翻船。反倒是人在顺境,权力在握,要风得风要雨得雨,有很多选项可供勾选,假如大脑发烫、意志力萎缩,“魔鬼”就会找上门来。‎ ‎  哲人说,“顺境的美德是节制,逆境的美德是坚韧”。“坚韧”是为了得到手中所无,“节制”则是不滥用手中之物。两相比较,从某种程度上说,忍住诱惑更考验人。‎ ‎  与拥堵的市区相比,行驶在一马平川的高速路上,临深履薄之心须臾不可无。曾国藩当年一夜之间连升四级,却扛住了温柔的围猎,因为他知道“无缘无故”的好处都是“钓饵”,最终会“得不偿失”。忘乎所以为所欲为,等于在高速路上玩“大撒把”,当时越有“面子”,后来越跌份儿;当时有多放肆,结果就有多懊悔,这是一条人生定律。‎ ‎  对于领导干部来说,有必要算一算“腐败成本”账,扪心自问腐败的生活有什么意义。更应当懂得廉洁即富足,无愧即有福,为人民谋利益最快乐,善始善终的人生最美好。‎ ‎2. 读懂长征的精神力量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辛士红 ‎  1975年10月,身患癌症的周恩来,在做完最后一次手术后,让邓颖超找来《长征组歌》的唱片,在熟悉的旋律中与病魔相搏。长征,就是以这样丰厚的典藏和精神的光芒,给人以追忆、启迪和力量。‎ ‎  80年前,我们党领导红军将一次危机四伏的被动撤退,变为一个开创革命新局面的起点;将一段险象环生的艰难跋涉,变成一曲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如果说长江是中华民族的自然摇篮,长城是中华民族的文明象征,那么长征则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丰碑。‎ ‎  “我们要铭记红军丰功伟绩,弘扬伟大长征精神”,透过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饱含深情的期许,我们应更加珍视长征的历史馈赠,更加坚定走好新长征路的时代担当。长征精神展示了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百折不挠的英雄气概、敢于胜利的革命风范,“是我们党取之不竭的宝贵的精神资源,也是我们党之魂、军之魂、民族之魂的最高体现。”‎ ‎  长征胜利属于中国,但长征精神已走向世界。80多年来,不同国家、不同职业、不同思维方式的人们,对长征的解读从未停止。有人感叹长征是“惊心动魄的史诗”,有人认为“长征是中共党史上最壮丽的一页”,还有人拿长征比较,“汉尼拔的跨越阿尔卑斯山在‘历史的小剧院’中失掉了光彩,拿破仑自莫斯科的撤退也只是灾难性的失败,而长征则是最后胜利的前奏曲”。‎ ‎  长征精神是用血与火熔铸的。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血战独树镇……红军官兵几乎平均每天一次遭遇战。徐向前在回忆百丈关大战时说:“附近的水田、山丘、深沟,都成了敌我相搏的战场,杀声震野,尸骨错列,血流满地。指战员子弹打光,就同敌人反复白刃格斗;身负重伤,仍坚持战斗,拉响手榴弹,与冲上来的敌人同归于尽。”‎ ‎  长征精神是用生与死锻造的。4支长征大军,出发时总人数为20.6万,沿途补充兵力1.7万,到长征结束仅剩5.7万人。湘江战役,中央红军从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为3万多人,担负后卫的红34师,原有7000余人仅剩下90多人。无数个“军需处长”为了战友甘愿以命换命,无数红军官兵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想的仍是所信仰的事业。‎ ‎  长征精神是用苦与乐冶炼的。聂荣臻元帅曾说:“碰到了困难,人们就想起长征,想想长征,就感到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长征以战斗之频、河山之险、给养之难、病疫之侵、霜雪之冷,考验着红军官兵的意志与耐力。然而,就是这支每时每刻与死神打交道的队伍,休息时,有的读马列经典,有的表演《红军舞》,有的用法语唱《马赛曲》、用俄语唱《国际歌》……到处洋溢着乐观、友爱和热情,被斯诺称为“最幸福的中国人”。‎ ‎  当今中国,正处在由大向强的“关键一跃”,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闯过一个个“娄山关”“腊子口”。读懂、汲取长征精神,就应该经常检视自己可否拥有红军爬雪山、过草地时的激情,可否坚定“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信念,可否保持“千锤百炼不怕难”的韧劲。‎ ‎  远离长征的枪林弹雨,沐浴时代的杏花春雨,我们只有像红军那样闯关夺隘、像红军那样心系人民、像红军那样紧密团结、像红军那样艰苦奋斗,才能在新长征路上展现出强大的中国精神、凝聚起磅礴的中国力量。‎ ‎  《 人民日报 》(2016年09月26日04 版)‎ ‎3.不做别人思想的“跑马场”‎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 王艺锭 ‎ 转发的热门文章,原来是炒作;欣赏的名人名言,居然是代笔;分享的养生知识,竟是伪科学;各种心灵鸡汤、励志美文,其实似是而非……你是否有过这样的体验?如今,面对海量信息,该给自己提个醒:不要让自己的头脑,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 ‎  信息爆炸的时代,一种相反的体验却是“信息收缩”。面对海量资讯、多元观点,一些人仿佛置身迷宫之中,因为通道太多而束手无策,不知道该如何筛选甄别。所以,“转发”“跟帖”的热度,成了信息选择的风向标;“点击”“点赞”的数量,成了观点参考的指示牌。于是,分享同一个段子,阅读同一篇网文,转发自同一个大V……在信息的狂涌中,难免失去了独立思考的宁静。‎ ‎  思考是一种能力,需要不断练习才能提升。然而,走捷径总是更简单。喜欢大而化之,喜欢立竿见影,喜欢流于表面的现象,喜欢一看可知的结论,这样的“认知取向”之下,对思辨性、专业性强的内容,对复杂的哲理、深刻的思考,反而不再感兴趣。长此以往,思考力就在简化中退化,自己的头脑变得空空如也,没了沉潜深流,徒剩一地鸡毛。‎ ‎  技术的演进对人类思维的影响,是一个引人思考的哲学命题。美国学者尼尔·波兹曼曾忧心,电视的流行让人越来越不愿阅读,越来越不愿思考,甚至造成人与人之间交流的隔绝。如果说电视因其直观性、娱乐性而弱化了思考力,那么互联网信息的碎片化、芜杂化,也可能给我们的心灵带来同样的影响。波兹曼的思考,是向时代的发问:当技术在获取知识的途径上做了一个减法,我们如何给自己的思想做一个加法?‎ ‎  实际上,网络并没有改变人们的思维实质,只是改变了抵达思考的方式。面对触手可及的庞大信息,是迷失方向还是有效整合,取决于思考习惯的养成。满足于当复读机、传声筒,不愿思考;满足于浅阅读、浅吸收,不会思考;满足于囫囵吞枣、一知半解,不善思考,最终就是人云亦云、亦步亦趋。即便是碎片化阅读,也需要系统性积累,才能把握住背后的思维路径、认识方法,从而将知识转化为智慧;如果是简单化观点,更需要想想其中的逻辑误区、认识盲点,不仅是否定肯定,而且要理解分析。‎ ‎  在易如反掌地拥有“观点”“态度”和“感受”之时,更需防止盲目、偏见和极端挤占了逻辑与理性的空间。不管哪个时代,也不会每个人都是思想家。然而,每个人却都可以成为一个思考者。不是只当数据丛林中的猎人和采集者,也应该有不甘为“信息传播者”而愿为“思想瞭望者”的志趣。叔本华说,经过自己思考获得的真理像自己天生的四肢——也只有这些东西才真正属于我们。只有保持独立思考和理性思辨,才能真正带来人类智慧的增长,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 ‎  “思考是勤奋的一部分,人最大的懒惰是思想懒惰”。身处这个时代,有太多声音萦绕耳边。要在花繁柳茂中拨开、雨骤风狂里站定,不仅需要“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眼界,也需要“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思考,唯如此,“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顿悟,才能于众里寻他中浮现眼前。‎ ‎4. 匠心之道“守破离”‎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 刘根生 ‎ 一部《战争与和平》,草婴翻译了6年。他一生追求像原著一样的艺术标准,翻译作品始终遵从六道工序:研读原著、译文、读译文、请人朗读、交编审、打磨求“神韵”。连环画泰斗贺友直的作品被称为“把故事画活了”,生前却自称是个“大匠人”,“蜗居”闹市数十年,每日挥毫不止,在中国传统线描中融入西画写实造型方法,将线描艺术推向高峰。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独具匠心,终而造诣精深,成其大器。‎ ‎  匠心之道,看似无着处,实则有迹可循。有一本叫《匠人精神》的书,这样讲成为一流工匠的“守破离”:跟着师傅修业谓之“守”,在传承中加入自己想法谓之“破”,开创自己新境界谓之“离”。由此我们也可以引申为各行业的匠心之道:守,以理想为基,久久为功而不改初衷,精益求精而臻于至善;破,以思考为底,无思考则无变化,无变化则始终是老样子,学而思才能“芳林新叶催陈叶”;离,以创新为核,有非同寻常的构想,方能“人无我有,人有我强”。草婴、贺友直等的艺术造诣,可说是对此的生动诠释。善于“守破离”,何愁不能有所创造,有所成就?‎ ‎  守,意味着长久等待和超常吃苦。当年,法拉第要弟子每天记录实验结果,弟子觉得这事枯燥乏味没意义,不久就走了。后来,法拉第因电磁学方面的重大发现而获得殊荣,面对一事无成又找上门来的弟子,他说自己不过是把弟子认为没意义的事坚持了10年,在记下数千个“NO”之后,终于写下了一个“YES”。今天,有的研究者缺少坐“十年冷板凳”的决心和毅力,耐不了寂寞,稳不住心神。有的人在立项资助“诱惑”下,频繁转换科研“频道”,甲地优惠到甲地,乙地优惠又跑回乙地。心上长草“守不住”,飘移不定,又如何能把一件事干到极致?‎ ‎  破,意味着在突破和完善中超越。齐白石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这是要后人不能止步于临摹,而要学其神韵善突破。一种现象存在已久,学某某而安于做“小某某”或“小小某某”。如同“受过训练的跳蚤”,即使盖板已拿掉,也不会越过原有高度。没有“破”,“守”则成墨守成规,“离”则无从谈起。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前人技艺再高,也终究有局限性。小疑小进,大疑大进。扬前人所长而补其短,方能在推陈出新中别开生面。‎ ‎  离,意味着在颠覆成见中寻求新发现。当年,女科学家麦克林托克发现“跳跃基因”。因其“离经叛道”,同行骂她疯了。多年后,其成果才得到承认,她也因此获诺贝尔奖。“破”属于推陈出新,是横向进步;“离”属于颠覆性创新,是纵向进步。历史的高峰永无止境,“不日新者必日退”。多些颠覆性创新,才会有一个又一个“山外山、峰有峰”。对新发现应先察而勿先骂,宽容“离经叛道”,激励“异想天开”,为颠覆性创新批量出现营造优良土壤。‎ ‎  “技可进乎道,艺可通乎神。”匠心是精雕细刻和精益求精之心,是追求卓越不断超越之心,是破除成见不断创新之心。匠心之道贵在“守破离”。‎ ‎5. 别让速成毁了匠心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郭震海 ‎  在快节奏生活的当下,不少物事的生产创造似乎也加速起来。比如各类技能培训,只要有钱,到处都是班,两三个月就能拿到一本证书。写书、拍电视剧等等,也无不可以速成。‎ ‎  现代社会,时间就是生命,办事讲效率没有错。随着科技的进步,很多事情确实可以做到事半功倍。但实践也告诉我们,有些时候“欲速则不达”,一味地追求速成不是好事。正所谓“十月怀胎,一朝分娩”,事物的成长发展往往有其规律,那些违背规律的速成,往往就会先天不足,无异于拔苗助长。一些以次充好的假冒伪劣“速成”产品,一些偷工减料的“速成”工程等等,多是以牺牲质量或成效,乃至以牺牲安全为代价,这样的速成就不仅无益,而且有害。‎ ‎  常言道:慢工出细活,文火煲靓汤。很多事急不得,更速成不得。古人对事物的创造,往往是匠心独运,不尚速成。如丝绸、瓷器、漆器、金银器等各类技艺精湛的手工艺品,饱蘸着匠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对创造的虔敬、对工序的苛求。有多少巨匠们一生默默无闻,远离名利场,只为了完成一件作品、办好一件事情。盛于魏晋时期的“百炼钢”之术,其制作过程需工匠把精铁加热锻打一百多次,一锻一称,直到斤两不减,如此千锤百炼,最终锻出高纯度的器具。这一丝不苟的工序,精湛的技术,专注的追求,精益求精的精神,正是我们今天所倡导的“工匠精神”。‎ ‎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只有沉得下心,才能做出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产品。高凤林作为一名特种熔融焊接工,35年如一日,一心专注火箭发动机焊接工作,被称为焊接火箭“心脏”的人,0.08毫米是高凤林焊接生涯里挑战过的最薄纪录。载人潜水器有十几万个零部件,其组装对精密度要求达到“丝”级,顾秋亮作为一名焊工,40多年来兢兢业业、刻苦钻研,在平凡的岗位上不断追求卓越,一次又一次挑战极限,成功把“蛟龙”送入海底,他也被称为“有钻劲儿的螺丝钉”。没有那种精细入微的追求,没有那种“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体认,就很难有过硬的高精尖技术。‎ ‎  其实,不管是科技研究、手工制造、养殖种植,还是行医执教、著书立说,行业千万种,从业者至少都应该有一颗基本的“匠心”。这颗匠心,不仅是对规律的尊重,对创造的敬畏,更是一种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精神。养此匠心,则会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下得了苦功夫,生出一种宁静致远、潜心于事的定力。涵养工匠精神,容不得浮躁,容不得唯利是图,容不得急功近利的“速成”。‎ ‎  “速成”是匠心的克星,欲养匠心,必戒“速成心”。多少粗制滥造、速生速朽的物事告诉我们,急于求成于事无益,急功近利更难立身。唯养一颗匠心,不迷于声色,不惑于杂乱,沉潜自己、专注一事,方能有所成、有所立。‎ ‎ ‎ ‎6.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敬畏历史,就是捍卫良知 李浩燃 ‎ 近日,备受关注的侮辱革命烈士邱少云案一审宣判,二被告被判决公开赔礼道歉并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消息传来,人们都说“痛快”。‎ ‎  “快”中有“痛”。现实中,总有一些人出于各种目的,或借解构历史的由头、或假学术研究之名义,罔顾历史事实,任意剪裁素材,去臧否史实、编造故事、扭曲是非。在他们眼中,历史似乎是个可以任由自己打扮的小姑娘,全然不顾相关言行会混淆视听,给社会信息流注入杂质。‎ ‎  不仅以己度人,更以当下的条件“度”彼时的环境,这是历史虚无主义者的一个突出病症。对红军长征的前因后果、具体情境认识模糊,却绞尽脑汁提出相关行程不及二万五千里,妄称昼夜奔袭120‎ 公里的“飞夺泸定桥”被神化;对抗日战争的历史全貌、文献史料梳理不精,却恶意贬低平型关大捷的战场功绩,肆意质疑小学课文《狼牙山五壮士》“多处细节失实”;对抗美援朝的时代背景、战争史实一知半解,却臆断黄继光无法以血肉之躯阻挡地堡枪眼,诋毁邱少云不可能匍匐在烈火中一动不动……一寸山河一寸血,穿过历史的风烟,类似的贬损何以对得起先烈先贤?‎ ‎  一些人涂抹事实、曲解史料,虽然表面上打着“解密历史”“还原真相”等幌子,根本上还是难逃名、利二字。仔细推究,他们在价值观上一味利己,为沽名钓誉而不惜歪曲真实、为追逐私利而不惜扰乱视听,于利己主义的死胡同兜兜转转;在认识论上主观先行,人为割断实践与认识的联系、混淆真理与谬误的边界,于主观主义的渊薮中不见天日;在方法论上轻率武断,只顾一点不及其余、流于表象疏于本质,于形而上学的陷阱里漏洞百出。最终,也必然会遭人厌弃。‎ ‎  “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上世纪80年代,苏联国内受所谓“新思维”以及国外敌对势力等影响,放任历史虚无主义横行流布,结果以卓娅、马特洛索夫、奥列格等为代表的一批英雄人物被污名化,进而出现党史国史也被否定颠覆,最终导致国家走向分崩离析。苏联殷鉴不远,其中的历史教训值得深思。历史集体记忆堪称国家和民族的宝贵财富,往往“受益而不觉,失之则难存”。一个人如果失去对过去的理性判断,注定是可悲的;一个民族如果失去对历史的敬意,则更加难以直面未来。‎ ‎  葆有足够的温情与必要的敬畏,无疑是对待历史应有的一种姿态。对个体而言,尽管大多数人都没有歪曲历史事件、丑化英雄人物的恶意,但随着社会价值日益多元、传播技术日新月异,也应注意对极少数处心积虑者保持警惕,并自觉抵制披着多种外衣的历史虚无主义现象。因为无论在历史事实、人类良知面前,还是在国家和民族的整体利益面前,总有一些底线不能被击穿,总有一些雷池不可被逾越。‎ ‎  “当过去不再照亮未来,人心将在黑暗中徘徊”。历史犹如一面镜子,映照着人们认知过去、对待自我的态度,也照见了喧嚣背后的世道与人心。今天,中华民族积蓄的能量已久,正在爆发出来去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尤其需要从历史中不断汲取前进的动能。尊重事实、心存敬畏,珍视岁月长河中凝结的“精神珍珠”,向历史虚无主义大声说“不”,每个人才能成为负责任的现代公民。‎ ‎ ‎ ‎7.【人民论坛】人生需要“顶住”‎ ‎ “打一分赚一分,我们一起顶住!”“我们有那种不服输的劲儿,不管怎么着也得顶住!”“女排精神就是不放弃,能顶住!”……‎ 中国女排在第三十一届奥运会上赢得中国代表团“分量最重”的一块金牌后,女排教练员和运动员在接受采访时也送给我们一块沉甸甸的人生“金牌”——人生需要“顶住”。‎ 赛场是最高强度的比拼,是精神意志的较量。“顶住”,既是一种姿势表象,也是一种内心观念。“顶住”,不是无可奈何的被动选择,更不是安于现状的消极保守。对于人生而言,“顶住”,是一种态度,一种责任,是行稳致远的“压舱石”和“发动机”。‎ ‎“顶住”是执着,坚持不懈。人与人之间最小的差距是智商,最大的差距是坚持。“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说的是成功的偶然性。然而,这种“不费功夫”的偶然,却存在于“吾将上下而求索”“众里寻他千百度”“为伊消得人憔悴”之中,是千辛万苦付出后的某种必然。世间事,除了岁月,没有“不费功夫”就得来的好事。曹雪芹写《红楼梦》,“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国学大师钱穆“虽居乡僻,未尝敢一日废学”,一生著书立说达1700万言,还探索出一套独特的治学方法和治学门径。年复一年的“顶住”,最终才能积跬步以至千里。‎ ‎“顶住”是毅力,坚忍不拔。“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前进路上,艰难困苦是“灭顶石”还是“垫脚石”,关键看能不能“顶住”。爱迪生说,失败了一千次并不可怕,最起码我知道这一千次的努力都是不可行的,于是我就会做出第一千零一次的努力。袁隆平培育出高产杂交稻,屠呦呦提炼出青蒿素,说到底都是一个屡败屡试、愈挫愈奋、不断“顶住”的过程。成功路上,不仅要看能否吃得了“坐冷板凳”的寂寞之苦、“三更灯火五更鸡”的勤勉之苦,还得看能否受得了“衣带渐宽终不悔”的坚忍之苦。无数事实证明,面对困难时选择“顶住”,一个个失败、挫折和困难,就会从“绊脚石”变为砌筑人生进步的“垫脚石”。‎ ‎“顶住”是定力,坚定不移。当年长征,尽管起初红军不知道战略转移何时才能结束,不知道最终去往哪里,但大家坚信“只要跟党走,跟着抗日救国的理想走,就会有前途”,坚信“不论我们自己能否到达胜利的彼岸,我们的旗帜一定能达到”。正是因为对这一目标的坚定不移,才使“红军不怕远征难”,把二万五千里的艰辛远征,化作了地球上最绚丽的红飘带。志行万里者,不中道而辍足。马克思说,他能创立剩余价值学说,前后坚持40余年时间进行《资本论》的研究撰写,关键是“目标始终如一”。凡事咬定一个目标,矢志不渝,必会凌绝顶而览众山。‎ ‎“世界上有一种鸟是关不住的,因为它们的每一片羽毛都沾满了太阳的光辉!希望是一种坚持,使灵魂深处保有一片自由的天空,为相同的生命做出不同的解释。”的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我们有转型的难题,有升级的压力,但只要我们选择“顶住”,有锲而不舍、驰而不息的劲头,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态度,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执着,就一定能让“关不住”的鸟儿,“羽毛都沾满太阳的光辉”,始终飞翔在希望的田野上。‎ ‎8.【人民论坛】宽容失败与追求成功并不矛盾 天底下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离冠军一步之遥,却又擦肩而过。这届奥运会上,孙杨在400米自由泳中以0.13秒之差屈居亚军;吕小军与哈萨克斯坦选手举重成绩相同,却因体重略重遗憾摘银;张彬彬在女子50米步枪三姿决赛中,以0.2环之差位居第二……赛程已然过半,中国军团斩获的奖牌数,也少于前几届同期。‎ 赛事比拼激烈异常,有胜利的喜悦,就有失败的遗憾,但这并不代表失败不可接受。当下的舆论场上,苛求成绩、气急败坏的少了,宽容理解、平和淡然的多了。本国运动员失利,网友送上祝福,温言鼓励“尽力就好”;经历“无金日”,观众表现理性,专注挖掘赛场闪光点;而若将视线从金牌上移开,花木兰、穆桂英头盔等“中国元素”,赛场求婚等浪漫故事,无不丰富着奥运的色彩。对此,有人欣喜:国人的“金牌情结”淡了,对失败更宽容了,是心态成熟的表现。有人则忧心忡忡:这会否消解掉人们对成功的追求?‎ 这些年,国人对奥运争金失利的看法,已悄然变化。循着历史的脉络,便会发现,宽容失败的心态有其产生的必然性,它与追求成功并不矛盾。‎ 还记得,1988年汉城奥运会,“体操王子”李宁因发挥失误,无缘金牌。赛后他对着镜头微微一笑,但观众情绪却被这一笑点燃了,不满与苛责如潮水般向他涌去,有人说他丢了中国人的脸,更有甚者,直接邮寄刀片给他。‎ 还记得,2008年北京奥运会,“飞人”刘翔在预赛时因伤临场退赛,受到了山呼海啸般的指责。四年后的伦敦奥运会,他旧伤复发,拖着伤腿蹦到终点,吻别赛场,“骗子”“影帝”的谩骂汹涌而来。‎ 而如今,2016年里约奥运会,卫冕冠军孙杨在1500米自由泳预赛中,因感冒成绩不佳,无缘决赛。网友们则表现出特别的理解和关爱:“像这种高手如林的比赛,别说生病了,哪怕是身体没事但发挥不好,成绩都会落后。”‎ 从为一块奖牌大悲大喜、患得患失,到胜固可喜、败亦泰然,这种国民心理的变化植根于现实的深刻变迁。在曾经那些不被看好的年代,我们太需要金牌来证明这个民族的能力。赢得金牌,不只是体育上的胜利,更被赋予了浓重的民族情感寄托。而在夺得第一枚奥运金牌的32年后、成功举办奥运会的8‎ 年后,赛场内外,中国都已经有更多的领域来证明自己。“东亚病夫”已成金牌大国,中国的发展已成世界奇迹,这头已经醒来的东方巨狮,让她的国民拥有了越来越多的自信和底气。今天的国人正在以更开放、更平和、更健康的心态宽容失败,展现出一种愈发从容的大国气象。‎ 宽容失败,并不是说宽容所有的失败,更不代表对成功无所追求。我们乐于宽容的失败,是奋力拼搏之后依然可能会有的失误,是在追求更高、更快、更强过程中难免遇见的挫折。凡被“宽容”者,多是各自领域的强者,他们被寄予了厚望,而又未能实现目标。他们追梦过程中的奋斗、坚持、付出等等,已不负于奥林匹克精神,已足够获得尊敬。而至于那些由于不思进取、不务正业等造成的失败,则与此有本质区别。简而言之,宽容失败,不是不想赢,而是明白奋斗的过程同样重要,而是我们输得起、等得起,也会赢得起。‎ 宽容失败与追求成功是辩证统一的。只有对失败足够宽容,提供给运动员更好的成长环境,他们才可能轻装上阵,冲击更好成绩。“超级丹”在近日的访谈中表示,很多名将参加奥运发挥失常,正是因为给自己的包袱太大。确实,奥运场上有太多意外存在,以此为唯一的评判标准不完全客观,压力过大只会起到反作用。观众们需要帮助运动员卸下这过重的包袱,让他们在追求梦想的路上走得更淡定一些。‎ 一个国家,当她的人民获得了自然生成的大国心态时,才是真正的大国。追求成功同时宽容失败的成熟心态,不应局限于奥运赛场上。世界是一个比奥运会广阔得多、也复杂得多的舞台,我们需要以大国心态来保持定力、追求卓越,来标定位置、展现自己,来成就更加精彩的中国故事。‎ ‎9.【人民论坛】山河激荡英雄气 新长征路上,让英雄气充盈神州大地,才能孕育出一个又一个英雄,才能续写一篇又一篇传奇。‎ ‎“中国人必须拥有自己的反导系统!”为了这口气,“反导尖兵”陈德明26年铸盾天疆,在荒凉大漠写下精彩人生;“绝不能再让洪水夺走乡亲们的命!”刘景泰落水失踪了,但他的精神正筑成千里大堤;“飞行不仅是勇敢者的事业,更是我的使命所系、价值所在!”为了这个使命,舰载机飞行员张超把29岁的青春化作了海天“飞鲨”……‎ 这个夏天,山河激荡英雄气!媒体上,人们点赞英雄用信仰冶炼出来的气节、气魄;交谈中,人们赞叹英雄用钢铁锻造出来的气概、气度。‎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在中华民族五千年代代相承的精神气息里,英雄气始终汹涌澎湃。“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是许身报国的英雄气,“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是自我牺牲的英雄气,“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是蔑视困难的英雄气。‎ 而今,尽管价值多元,社会多样,但英雄气这个正向氛围的“最大公约数”从未消减。《亮剑》连年热播,还不是它呼应着人们“遇到强敌,哪怕倒下也敢于亮剑”的共鸣?阎肃那弦歌感人心的旋律常年激昂在大街小巷,还不是它振奋着人们内心那潜伏的豪气?已是耄耋老人的抗战老兵在“9·3”阅兵中获得最高敬意,还不是他们让众人感怀于当年那血战到底的英雄气?‎ 英雄气激荡,国家有希望。新长征路上,让英雄气充盈神州大地,才能孕育出一个又一个英雄,才能续写一篇又一篇传奇。‎ 英雄气是胆气。俗话说,无勇气不英雄。男儿有胆气,仗剑走天涯。朝鲜战场上,志愿军之所以能打败“联合国军”,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志愿军尽管“钢”少,但“气”足。小高岭战斗中,在连续击退敌人8次疯狂进攻后,阵地仅剩一人,但他抱起10公斤重的炸药包冲进敌阵,与40多个敌人同归于尽。他叫杨根思,在用生命信守“人在阵地在”誓言的同时,也把磅礴的英雄气刻在新中国的年轮里,刻在后继者的心灵崖壁上。‎ 英雄气是氧气。“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曾说,在研制我国第一艘核潜艇遇到困难时,他想一下“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的话,浑身就又充满了力量。1950年,“进藏先遣连”在平均海拔5000米的高原上喘不过气来时,连长李狄三和大家想到“出兵西藏,解放西藏”的任务,就像吸了氧气一样充满力量,再次迈上风雪路。哲人有言,“一心向着自己目标前进的人,整个世界都会给他让路。”对目标坚定的人而言,英雄气就是氧气,英雄气就是动力。‎ 英雄气是正气。英雄气是霸气而非匪气,是豪气而非邪气。英雄之所以为英雄,首先在于其目标和动力正确。正所谓“高尚的目标用卑鄙的手段来实现,同样不是高尚的行为”。古人云:“分虽严明而情贵周通”。只有让正气成为英雄气的底色,威武而不私、勇毅而不俗、大公而不薄,才能绝恶弃俗,下自成蹊,重情重义,上下服膺。‎ 时势造英雄。在活力迸发的中国,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鼓点,迎着越走越近的复兴梦想,在“东风吹醒英雄梦,笑对青山万重天”的今天,我们不妨多“呼吸一下英雄的气息”。‎ ‎10.【人民论坛】要争气不要斗气 人靠什么争气?不是靠嘴巴吹出来的,而是靠实际行动干出来的。‎ 俗话说:“佛争一炷香,人争一口气。”从一定意义上讲,人活着就是为了争一口气。有的人曾家境贫寒、出身低微,被人瞧不起、看不上,然而刻苦努力、一路打拼,最终靠苦学苦干成就一番事业;有的人在学习、工作上曾落后于人,事不遂愿,然而卧薪尝胆、奋发作为,结果弯道超车,令人刮目相看。‎ 懂得争气、努力争气的人,血是热的,心是澎湃的,生命是年轻的,如破土小草茁壮地生长,似破茧之蝶顽强地展翅,充满蓬勃向上的生机与活力。当年鲁迅先生对笔下的阿Q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俗言“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阿Q的“可恨之处”便是不争气。‎ 人,应该争气、必须争气。人生一世,草木一秋。“雁过留声,人过留名。”来到这个世上,大多数人都想踏踏实实做几件有意义的事,轰轰烈烈干几件争光添彩“长脸儿”的事。“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正是冲着有外国人称“能够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世”的挖苦,顶着重重压力,用不到4年的时间建成了原计划6年完工的我国自主修建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铁人王进喜“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为国分忧解难、为民族争光争气;还有当年曾经让无数国人扬眉吐气的女排姑娘,以漂亮的“五连冠”打出了国威,赢得了尊严,等等。这些早已成为我们“集体记忆”的故事,生动地诠释了争气的意义和价值。‎ 人靠什么争气?不是靠嘴巴吹出来的,而是靠实际行动干出来的。争气实际上争的是志气和骨气,最终还得靠本事和本钱,靠实力和实干。越是在遭受挫折的时候,越需要争气;越是在遭人歧视的时候,越需要争气;越是在受制于人的时候,越需要争气。干出了成绩,取得了成功,就是最有力的争气。‎ 真正懂得争气、学会争气的人,是不会也没必要去斗气的。斗气就是赌气、撒气、怄气,往往你争我斗说气话、发脾气。或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贬损他人,伤人面子又伤人里子;或互不相让,“顶”在那里“掰手腕”,非得争高低、论输赢、决强弱;或图自己一时痛快,“撂挑子”“卸担子”,等等。“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赌气、撒气、怄气,或许能解一时心头之气,实际上非但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伤身又伤心,伤人又伤己。《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三气”周瑜,周瑜大叹“既生瑜何生亮”,结果斗气而亡。眼下,一些人“路怒”开斗气车,也常常因一时之怒而酿成大祸,教训惨重。斗气好比蜜蜂蜇人,“把整个生命拼在对人的一刺之中”。赌气堵的是自己的路,斗气伤的是自家的命。人可以较真不可以较劲,可以红脸不可以翻脸,斗气就是在较劲和翻脸。‎ 争气是强者的阶梯,斗气是弱者的拐杖。要争气,不要斗气。‎ ‎《西游记》霸屏30年,成为经典,‎ 没有捷径,是她和他们用一台摄影机用六年的坚持拍出的奇迹 ‎ 有这样一部电视剧,它串联着几代人的情感记忆,以至于它的主题曲一响起,就会让人忍不住跟着唱,或许还会热泪盈眶;它没有炫目的特技,没有华丽的道具,可它却成为了一部30余年都无法超越的经典,重播超过3000次……这部作品就是中央电视台1986年版电视连续剧《西游记》。成功的背后,有一个人功不可没,那就是总导演杨洁。然而人们往往把目光聚焦在台前的演员身上,对她的故事却知之甚少。4月15日,导演杨洁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去世,享年88岁。今天,让我们重温那段真实的“取经”故事,向经典致敬。‎ ‎ 1986版的《西游记》甚至定义了国人对西游记的认知:正义、阳光、有趣、向善。‎ ‎ 这种老少咸宜的改编方式抹掉了西游故事里暗黑趣味,但当年杨洁导演的理解方式,也是某种时代精神的体现。‎ ‎ 老版《西游记》从1982年开始建组,到最后拍出25集,一共拍了整整六年,其中艰难险阻,应该是远胜于西天取经的。全剧组只有一台摄像机和一台特技机!!‎ 我的夙愿——《西游记》(有删改)‎ 摘选自《杨洁自述:我的九九八十一难》作者/杨洁 这是一个让人喜出望外的任务,但接下来需要胆量。‎ ‎ “杨洁,要是给你《西游记》,你敢不敢拍?”真不敢相信这句话是对我说的。我抬起头怀疑地望着洪民生(注:时任央视副台长)。他的眼神非常坚定,又问,“你敢不敢拍《西游记》?”‎ ‎ 在上世纪80代初,接手《西游记》这样一部神话剧,确实需要些胆量,因为那时电视剧在我国尚属新鲜事物,特技应用更是一片空白。如何把西游记上百回的内容,浓缩于不到30小时电视剧中,我和其他两位编剧戴英禄、周忆青取得了共识——采取八字方针:忠于原著,慎于翻新。选取剧中最精彩的部分,把它分成30集,一集一个故事。‎ ‎ 它们连续而又独立,每一集有其独特的风格:像《计收猪八戒》,是喜剧风格,可笑处让你忍俊不禁:《斗法降三怪》是闹剧,开心处让你捧腹大笑:《三打白骨精》则是悲剧情景,动情处会让你潸然泪下……每集都各有情趣,既避免情节雷同,又有新鲜味,又神奇浪漫,富有人情味。‎ ‎ 为了寻找合适场景,走遍大半个中国;为了还原艺术形象,反复甄选演员。‎ ‎ 为了找到符合剧组要求的场景,我们马不停蹄地在三个月内跑遍了大半个中国,团队走遍了全国除西藏、青海、宁夏、湖北、台湾之外的26个省份,收获还真不少,主要景点找到,可以做出整个《西游记》较为详细的拍摄路线和时间上的安排了。‎ ‎ 《西游记》原著里成功地塑造了各种艺术形象,都具有鲜明的性格特征,尤其几个主要人物。正如鲁迅先生说: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 ‎ 师徒四人是主角,孙悟空又是最重要、最耀眼的中心。翻看资料,里面除了六龄童的文章外,还有一些关于绍剧青年演员的报道,还用了“令人拍案叫绝”这样的语句来形容表演。老先生一个劲的推荐他儿子来演孙悟空,我开始打量眼前这个年轻人,他叫章金莱,是杭州浙江昆剧团演员,很文静、秀气,像个书生。金莱实现了他的承诺,不论在演戏上还是生活上,成了不只是中国而且是世界知名的明星——齐天大圣美猴王。‎ ‎ 北京昆剧院的丑角演员马德华来剧组,他即兴表演了一段,还挺灵的,他的决心很大,我为他的态度所感动,便答应了他。猪八戒也是个难演的角色,为了演好,马德华受了不少苦,当然他不负所望,完成了这个角色,获得了成功。‎ ‎ 闫怀礼曾经来应试过《除妖乌鸡国》里的国王,那个人物有妖怪凶狠的一面,又有温情的一面,他明显不适合,所以没用,可是他扮演沙僧就太像了,于是马上录用了他。‎ 唐僧是一个可爱可敬的人,但唐僧的演员却换了三个。汪粤是第一个演唐僧的,只演了三集,就是三打白骨精。但后来因为一些原因放弃了,没演了。徐少华演了2年多,由于考上大学了不得已离开剧组。最后才是迟重瑞接棒持续演,最后到了西天取得了真经,也许这就是缘分吧。‎ 拍摄的困难,着实不亚于“西天取经”。‎ ‎ 拍摄时条件非常艰苦,天气酷热,加上几千瓦的灯光照射,实在难熬。演员们穿着一层又一层的衣服,他们的衣服脱下来一拧都能拧出水,他们的脸上戴着厚厚的乳胶面具,猪八戒的肚子上还有一个用乳胶做的假肚皮,面具粘在脸上,还得粘得结实,不然就穿帮了。别的戴面具的演员也有同样的问题,但他们毕竟时间短,孙悟空、猪八戒却是从头到尾,都得忍着痛苦。‎ ‎ 一开始找不到白马,就用黑马代替,刷一层白漆,每次到河里,河水都白了,从河里站起来,又是一匹黑马。当年拍戏因为特技条件差,大家都经常掉到河里去。‎ ‎ 《西游记》的神话特点决定拍摄需要大量的特技来表现,但这是我们的弱项。那时,我们尚不知“特技”为何物,没见过“威亚”,更没听说过“电脑动画”、“虚拟演播厅”……但是,如何腾云驾雾、如何上天入地、如何平地飞升、如何千变万化…..却都是躲不开的难题。‎ ‎ 我必须一方面借鉴电影里的特技手段,一方面采取土洋结合的办法,调动一切手段,动员所有工种,比如摄影、化妆、道具、照明、烟雾、武打等,开拓思路,依靠大家的智慧,在拍摄中去不断解决那些已知和未知的特技问题。‎ ‎ 82年刚拍西游时剧组缺乏指导,大家不知道特技怎么弄。摄像王崇秋想尽办法都缺乏真实感,碰巧遇到一个香港人说得把人吊起来。但他也是圈外人,于是剧组就去香港学习吊威亚,终于成功。‎ ‎ 但因为经费少,安全措施只好节约。吊威亚的时候,演员常常摔伤,有一次闫怀礼(沙僧扮演者)170多斤重,摔在摄像师王崇秋的脑袋上,摄像师当场就晕过去了。‎ ‎ 拍摄时,主创人员还多次遇险,我有次差点从山上跌入悬崖,师徒四人拍摄走过瀑布的场景时也差点滑脚跌落。就连白龙马,也曾多次遭遇跌落沟渠等险情。‎ ‎ 为什么《西游记》能火30年?‎ ‎ 杨洁是这样回答的,“因为我们是在搞艺术,我们没有为钱,没有为名,没有为利。”当时拍戏根本赚不到什么钱,整个剧组都是按集领工资的。杨洁拍一集领90块(6年才拍完25集),工资并不比普通工作人员多多少,但这却丝毫未影响到她对拍摄品质的追求。‎ ‎ 杨洁身体一直不好,24岁时患过肺病动过大手术,切去了几根肋骨。拍摄时,因为找不到合适的制片人,她就自己兼任了,所以杨洁不仅要拍戏做后期改剧本,还要负责剧组经济上的统筹,把健康都透支了。‎ ‎ 由于拍摄经费捉襟见肘,剧组的很多工作人员都是身兼多职。‎ ‎ 李鸿昌本是《西游》制片副主任,一人分饰7角:渔翁、黑狐精、多目怪、驿丞、大臣、接引佛祖、客商。‎ ‎ 徐少华一人分饰3角:唐僧、唐僧的爸爸陈光蕊、东海龙王。‎ ‎ 闫怀礼一人分饰9角:沙僧、牛魔王、千里眼、太上老君、和尚、老者、卷帘大将、御马监里的一个监丞、西海龙王。‎ ‎ 整个剧组只有一台旧摄像机,开拍前,需要先将焦点对好,如果演员有移动,则需要重新对焦。就是靠着这样一台机器,杨洁拍出了腾挪闪移,拍出了“七十二变”,拍出了观众眼花缭乱的交错感。‎ ‎ 《西游记》自1986年起播出,获1988年全国电视剧飞天奖和《大众电视》金鹰奖特别奖。杨洁也因此入选新时期(1978-1987)全国影视十佳导演,名列十佳电视导演之首。‎ ‎ 2017年4月15日8时39分,杨洁导演在北京去世,享年88岁。她留给世人的不仅仅是一部经典的电视剧,还有更多的精神财富。‎ ‎ 正如她在自述中吐露的心路历程:人的一生像极了《西游记》中的取经之路,无论已历经多少辛苦,磨难总比人跑得快,站在前方等待着你;而我们能做的,就是用最坚定的信念,一关接一关地跨越过去……‎ ‎ “因为我们是在搞艺术,我们没有为钱,没有为名,没有为利。”杨洁导演就这样用仅有的一台摄影机,拍出了经典,送给我们一个有趣的童年,毫不夸张的说,没有剧版《西游记》,我们的童年的乐趣会失去很多。他们闯过了九九八十一难,为我们送上了最经典的《西游记》,没有之一。‎ 杨洁导演写过一本《敢问路在何方》,很值得看。‎ 那本书里她说:‎ ‎「上世纪八十年代,是拼搏的年代,是奋斗的年代,是奉献的年代。‎ 现在的价值观也完全不同了——金钱至上,名利第一。‎ 在如今人们的眼里,我们那个时代的人也许都是一些“傻帽”。‎ 我无法忘记那个时代。」‎ 斯人已乘黄鹤去 路上没有八十一难 只有我们的怀念 经典永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小朱向父母坦陈了自己酝酿很久的一个想法:辞职回家和父母一起养螃蟹。父亲觉得小朱好不容易读完大学,当了大公司的网络工程师,待遇又好,工作又体面;如果回家养螃蟹,这些不都白费了?母亲则建议小朱先跟着他们到蟹塘去体验一下。小朱抓了一天螃蟹,才真正体会到父母养蟹的辛苦。不过,他仍然觉得发挥自己的专长,做“电商”卖螃蟹也很有前景;如果成为镇里第一个卖螃蟹的大学生,也是挺光彩的。‎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漏个人信息。‎ 优秀作文 懂得舍,勇于闯 小朱想辞职回家与父母一起养螃蟹,父母认为他如今的工作好,回家养蟹岂不是白费,而当小朱体验了抓蟹后,才明白父母的辛苦,自己内心也有了想法。对此,我认为小朱想法是对的,善于发挥自己专长,勇于实践,相信成功会在前方。‎ 上帝为你关上一道门,便会为你开起一扇窗。当小朱放弃了自己的工作时,选择做自己的事情,懂得舍,勇于闯。虽然他好不容易读完大学,当了大公司的网络工程师,这一切都是那么顺利,但是当每天的生活都是对着电脑,毫无实践,过的平平淡淡,这种生活又怎不会让人过的毫无意义?‎ 懂得舍,勇于闯,是对个人内心修养的提高,亦是对个人生活的需要意义之道。面对这样的抉译,小朱仍选择舍弃工作,闯荡于卖螃蟹的生活之中,虽然并不是知道前方是否顺利,但有这样的精神,便足矣让人钦佩,当微博上流传出这样的字条:“世界那么大,我想去闯闯。”这名一直成规守旧的教师一下子让众人认识了她。教师这样的职业也是辛苦而乏味的,成日守着一群学生,辛勤地教书,日子难免乏味,这位教师则勇于放弃这职业,勇于闯荡这个世界让自己的生活过得精采,让自己的文化修养提高,而小朱在自己生活中,抓螃蟹,接触美好的大自然,这又何尝不是一种乐趣呢?‎ 懂得舍,勇于闯。不仅是对自身的文化修养有帮助,若是在闯荡之中运用自己所特有的专长,那么在闯荡中,成功也会随之而来。小朱他懂得舍,勇于闯,但他也擅长用自己的做“电商”卖螃蟹,这点也是值得让人学习的。懂得创业,安妮便是个很好的例子。众所周知,《安妮与王小明》这漫画在网络上点击量无数,让众人认识了安妮这一大学生,她擅长绘画,在创业道路中,她又何尝不是用自己所有的专长才促使自己进步,最终,也因为自己的漫画在成功道路上创出相信小朱在卖螃蟹道路中,让世人记住他所特有的螃蟹,成为镇中第一个卖螃蟹的大学生。‎ 懂得舍,勇于闯,让自己成功,又何尝不是让自己的父母为之骄傲,让国家为之欣慰呢?小朱辞了工作,想必父母是现为担忧的。但身为父母,也理应当给予支持。小朱本身也是为了父母的生活,明白他们养蟹的辛劳,他在父母所生活的基础上来过生活,学习他们,成就自己家里的事业。父母应当为之自毫才是。倘若成功,父母会更加高兴。因此,由之知,小朱懂得取舍,勇于闯时,同时也为其父母所考虑。‎ 生活,是乏味还是有趣,是靠你自己的抉择,懂得舍弃,勇于闯荡,我想,这样的日子才是有趣的,而这样的生活,亦是享受着并成功的!‎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材料一】‎ ‎2013年,我国启动“二十四节气”申遗工作。‎ 老孟:这是我们老祖宗的智慧啊。‎ 小郦:“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久违的诗意啊,挺美的。‎ 小丁:都信息时代了,现在过日子谁还看二十四节气?‎ ‎【材料二】‎ ‎2016年11月30日,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关于“二十四节气”,你怎么看?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的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优秀作文 1、时间的韵味 比起日历中跳动更换着的冷冰冰的数字,中华传统的二十四节气所勾勒出的和煦春风、倾盆夏雨、晶莹秋霜和飘飞冬雪是否更能牵动你的情怀?在这匆忙的现代生活中,二十四个蕴含着悠久文化气息的节令,是否能给予你诗意的触动,是否能引起你心底对自然万物久违的感知?‎ 不得不说,在信息时代,时间给人们带来的意义在不断地缩小简化。日历一页页翻过,似乎只有计数的作用,机械,冷冰。我们生活在钢筋骨架所构成的鳞次栉比的大楼里面,已经太久没有去触摸四季的脉动。每天的晨曦日暮也不再呈现变幻的自然之美,而成为标志着上下班的单调的变化。单调、麻木、机械,现代人就像一只上了发条的表,昼夜不息地动作着,等待着死亡来宣告一切的终结。‎ 与此相反,早在千百年前,我们的祖先却将时间的韵味写在二十四节气中。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结晶,是中国人传统生活智慧的表现,是中华文化宝贵的遗产。与现代文明不同,农业文明贴近大地,敬畏自然,将人的生活与气候物候的变迁紧密相连。二十四节气看似只不过标出了一年中气候变化的节点,本质上却反应了古人认真对待生活、一丝不苟的态度。‎ 这种态度是陶渊明“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质朴、认真,是“黄梅时节家家雨”的闲适悠然,是“清明时节雨纷纷”之时缅怀先人的深情……逝者如斯,二十四节气所记录下的不只是日升月落,不只是春华秋实,更有在这莽莽尘世之中对生活所怀有的赤诚而真挚的心意。‎ 而在现代生活中,这种心意更具它的时代价值。太多太多的现代人,在不停地为生计、为金钱、为名利奔走,忘记了自我,忘记了初心。时间于他们而言,不过是一串串冰冷的数字——年华流逝,无所归依。但是,在匆忙的生活中,我们更应该去寻找荷尔德林所言的“诗意的栖居”,寻找充沛的生活的热情,否则,一切的努力都将如叔本华所言,是在“为了生活的目的而毁坏生活的本身”。‎ 当然,这样的生活绝非提倡回归远古,而是提醒现代人把传统的智慧融入新时代的血液。‎ 而今,春至已过,霜雪正酝酿出一个新的春天。你是否于寒风中闻到了春的消息?‎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人民日报》4月12日报道:河北衡水中学在国内办有18所分校,最近进驻浙江平湖市办的分校掀起巨大波浪,反对声音十分强烈。近日杭州召开名校长关于“衡水中学现象”研讨会。会上校长陈萍说:浙江作为开放地区有容乃大,一所学校来浙江办学不值得过度关注。我们反对的不是哪所学校,而是忧虑一种教育模式与学校文化对浙江教育生态的危害。有校长说:这是应试教育对素质教育的入侵;有家长说:欢不欢迎衡水模式,是由家长需求说了算;有专家说:如果你想造一艘船,不要抓一批人来搜集材料,不要指挥他们怎么做,你只要教他们如何渴望大海就够了。为什么一所高中会得到如此截然相反的社会评价?‎ 针对上述材料,表明你的看法并阐述你的理由。请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潜心治学VS功利至上 ‎①近日,衡水中学进驻浙江平湖市分校的行为在社会遭到口诛笔伐。一些校长认为,这是应试教育对素质教育的入侵;而家长则表示欢不欢迎这种模式是家长说了算;教育专家则认为,学校这件事应该深刻反思。而我认为,这种担忧不无道理,到该反思的时候了。‎ ‎②家长不以为然的原因很明显,因衡水中学具有一流升学率。现在中国,高考被视为人生的转折点,分数拥有最强的话语权。因此衡水中学是家长心目中的圣地,进入这所中学高考就成功了一半。对于望子成龙的家长,崇拜衡水中学是情理之中的。而校长们担心既有她合理一面,也有地方保护一面;专家的“反思说”令人深思。‎ ‎③衡水中学中国一本升学率率最高的学校之一,军事化和监狱般管理,以及“题海战术”,历来被诟病。成绩排名是唯一目标,抑或竞赛奖牌。从这个角度看,校长们的担忧不无道理。专家认为,这是教育理念和现实落差导致的。在“刻苦学习才能金榜题名”预期的当下,没有哪个责任心强的家长敢彻底拥抱宽松教育,学生敢无视成绩。我认为,是高考制度是考生寄托了改变命运的梦想。学生、家长和衡水中学都没错,为何要口诛诸笔伐,兴师问罪?‎ ‎④有人对衡水中学高度格式化的管理模式不认同,认为流水线式“批量生产”,培养不出真正人才,让学生自己探索才会有更好的未来,这种看法不无道理。但素质教育喊了多年到底怎样?嘴上喊素质,实际搞应试,口是心非,素质教育落实有多难!‎ ‎⑤为何对一所学校评价截然相反?面上看是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交锋。当今中国处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期,衡水中学是应试教育极端的代表。实际是价值观的碰撞,是功利至上与潜心治学的较量。究其根本,人们重视高考,是因社会重学历,受“学而优则仕”影响,因此,把高考当作提升的唯一手段,而忽略对求知探索及素养的提升。社会看校牌学历,用人制度不变,应试就不会变,岂能单单怨教育?‎ ‎⑥那么,如何解决这一情况?我认为,首先,应从根源入手,改变用人机制,不拘一格用人才。其次,大力推进教育改革,让升学途径多元,改变分数至上铁则,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家长支持社会实践。国家既要培养专才,又要选拔全才。第三,注重课堂的引和导。让学生深入思考,发散思维,动手实践,全面提升。‎ ‎⑦“如果你想造一艘船,不要抓一批人来搜集材料……你只要教他们如何渴望大海就够了。”是啊,教育是引领与探索,而非追名逐利。人们对于衡水中学不满,暴露教育弊端。抓住源头,正本清源,我相信,明天的教育会更加美好。‎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