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4 发布 |
- 37.5 KB |
- 2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试题模拟新题分类汇编专题14中国地理
N单元 中国地理 N1中国的疆域、行政区划、人口和民族 N2中国的地形和气候 4.D5 5.N2[2012·北京卷] 图2为某山地的垂直带谱示意图。读图,回答4~5题。 图2 4.图中所示山地( ) A.各自然带的界线随季节变化而移动 B.北坡热量条件差,林带上界比南坡低 C.南坡冰雪带下界因降水量大而较低 D.南北坡山麓水平距离造成基带差异大 4.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山地垂直地带性的相关知识。由于自然带的界线大多是固定的,因此自然带界线不会出现季节性的变化;由图可知,同一个自然带在南坡分布海拔上界比北坡低;南坡位于山地迎风坡,降水量多,因此南坡冰雪带下界比较低;南北坡由于山麓海拔高度的差异造成基带差异大。 5.该山地位于( ) A.喜马拉雅山脉 B.天山山脉 C.祁连山脉 D.昆仑山脉 5.A [解析] 由山麓基带的自然带为雨林季雨林带,结合由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变化,山顶有永久冰雪带,山地海拔很高,近8 000米,容易选出答案为A。 5.A2N2 6.N4O1 7.O1[2012·福建卷] 气候生产潜力是指一个地区光、热、水等要素的数量及其配合协调程度。图3示意中国东北地区玉米气候生产潜力的空间分布。读图完成5~7题。 图3 5.影响甲处等值线向北凸出的主要因素是( ) A.纬度位置 B.大气环流 C.地形因素 D.海陆分布 5.C [解析] 本题考查等值线的有关知识。根据等值线“凸高则低,凸低则高”的原则,甲地区地处平原,因此其玉米气候生产潜力较高,故选项C正确。 6.在中国东北地区,与玉米气候生产潜力空间变化规律基本一致的指标是( ) A.≥10℃积温 B.日照时数 C.太阳辐射量 D.年降水量 6.A [解析] 在东北地区,随纬度升高和地形变化,≥10℃积温降低,其与玉米气候生产潜力空间变化规律基本一致;此地区日照时数与太阳辐射量南北相差不大;年降水量大体为从东南向西北减少,与图中玉米气候生产潜力变化规律不符。故A正确。 7.对东北地区玉米气候生产潜力空间变化分析的手段属于( ) A.计算机网络 B.地理信息系统 C.全球定位系统 D.遥感 7.B [解析] 本题考查3S技术。对获取的地理信息进行分析、处理,需要借助地理信息系统。 8.F1 9.E1 10.N2 11.D4[2012·重庆卷] 我国近年来积极采取包括发展新能源在内的措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木薯是喜高温、不耐霜雪作物,也是生物质能源燃料乙醇(新能源)的重要原料。每生产燃料乙醇1吨需要消耗鲜木薯约7.5吨。图4是某省级行政区年均温分布图,读图4和材料回答8~11题。 图4 8.图4所示区域最适宜种植木薯的地方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8.D [解析] 本题考查区域农业区位选择以及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结合题干信息,木薯喜高温,因此应种植在纬度较低、地势平坦的高温地区。图中甲、乙两地纬度较高,温度较低,不适宜种植,故A、B项错误;丙处靠近云贵高原,地势高,气温低,故C项错误;丁地纬度最低,且靠近沿海,地势平坦,年均温高,适合种植木薯,故D项正确。 9.与化石能源相比,种植木薯、发展木薯燃料乙醇的优点是( ) A.节约土地资源 B.原料有可再生性 C.减少原料运输量 D.原料适宜长期储存 9.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可再生能源的优势以及调用知识的能力。结合题意可知,化石能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而木薯燃料乙醇属于可再生资源,原料生产具有可再生性,故B项正确。种植木薯需要占用大量土地资源,故A项错误;发展木薯乙醇,需要从种植区将原料运往原料加工厂,每生产燃料乙醇1吨需要消耗鲜木薯约7.5吨,故C项错误;木薯为农作物,乙醇挥发性强,都不便于长期储存,故D项错误。 10.该区域地势总体特征是( ) A.西北高东南低 B.东高西低 C.中间高四周低 D.南高北低 10.A [解析] 本题考查区域地势特征判读以及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根据图中城市南宁判断,该区域为广西,再结合河流流向判断,河流自西北流向东南,因此该区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广西西部靠近云贵高原,地势高;东部靠近广东省,地势较低。故A项正确。 11.该区域河流的主要补给是( ) A.地下水 B.大气降水 C.湖泊水 D.冰雪融水 11.B [解析] 本题考查河流补给类型以及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广西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主要为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河流主要靠大气降水补给,故B项正确。一般的河流均有地下水补给,但季风区地下水补给不是主要来源,故A项错误;广西大多数地区为喀斯特地貌,湖泊较少,对河流的补给作用不强,故C项错误;冰雪融水主要分布在河流上游或纬度较高的地区,故D项错误。 6.N2 7.N2[2012·课标全国卷] 读图,完成6~7题。 图2 6.据图示信息可以推断( ) A.1月平均气温甲城市高于乙城市 B.1月平均气温甲城市低于乙城市 C.7月平均气温甲城市高于乙城市 D.7月平均气温甲城市低于乙城市 7.图中甲、乙两城市分别位于( ) A.关中平原、浙闽丘陵 B.江汉平原、山东丘陵 C.汉水谷地、黄淮平原 D.汾河谷地、松嫩平原 6.A 7.C [解析] 本题组主要是对中国的气候、地形区的考查。通过图中经纬度位置、城市、河流、铁路等有关信息可以确定图示的区域位置。结合影响我国气温分布及变化的因素,地形对两城市的冬季气温影响大。甲、乙两城市纬度相近,但甲城市位于汉水谷地,由于北部秦岭的阻挡,受冬季风影响小;而乙位于黄淮平原,受冬季风影响大。所以1月平均气温甲城市高于乙城市。 N3中国的河湖与自然资源 8.A2D4 9.N3[2012·福建卷] 图4为中国某河干流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日蒸发量和日蒸发总量(各类用地面积与其日蒸发量的乘积)。读图完成8~9题。 图4 8.影响该河干流区日蒸发量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土层厚度和植被覆盖率 B.太阳辐射和土层厚度 C.植被覆盖率和水分条件 D.水分条件和太阳辐射 8.C [解析] 本题考查从图中获取地理信息和分析判断地理信息的能力。同一地区太阳辐射相同,因此排除B、D;图中耕地、林地、草地日蒸发量较大,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日蒸发量较小,水体日蒸发量最大,因此造成日蒸发量差异的主要因素为植被覆盖率和水分条件,选项B正确。 9.该河最有可能是( ) A.塔里木河 B.松花江 C.淮河 D.珠江 9.A [解析] 本题考查从图中获取地理信息和分析判断地理信息的能力。从图中可知,该地草地面积较大,水体面积较小,因此应位于我国西部地区,故A正确。 7.D4N3[2012·广东卷] 图2为某次长江洪水过程洞庭湖入、出湖径流量的变化,这段时间洞庭湖对长江洪水产生蓄积作用的时段是( ) 图2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7.C [解析] 洞庭湖对长江洪水产生蓄积作用,即比较入湖径流量与岀湖径流量的大小,当入湖径流量大于岀湖径流量时,就会产生蓄积作用。 41.(1)A2B2 (2)N3P4 (3)F3 (4)G1O4 (5)F4I2[2012·广东卷] 地处长江入海口的上海市,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近年来城市用地日益紧张,滨海地带的开发成为热点。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5)题。 材料一 长江口及上海市区域示意图。 图9 材料二 1987—2006年上海市F围垦区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图。 图10 (1)甲、乙、丙、丁四处中,淤积作用明显的两处是________和______处,水深大于5m的是______和______处。 (2)1987—2006年上海市F围垦区面积增加量居前两位的土地利用类型是________和________。 (3)上海市精品钢铁、化学和船舶工业基地(区)布局的总体特征是________;影响微电子产业基地布局的最重要因素是________。 (4)S处临近中国最大的集装箱港洋山港,有铁路抵达和高速公路经过。目前上海市正在S处建设临港新城,简要分析该新城发展的有利条件。 (5)上海市在F围垦区内规划建设工业开发区,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在引进工业企业与开发区建设中应防止出现哪些问题? [答案] (1)乙 丁 甲 丙 (2)旱地 建筑用地 (3)临江濒海、位于郊区 技术与高素质人才 (4)①滨海地带,用地充足、环境条件好;②靠近装备产业基地、临近洋山港,有产业支撑与居住需求;③交通条件好,对外联系方便。 (5)①严格工业企业准入,防止传统工业企业的过度引进;②合理布局工业企业,防止土地资源浪费;③严格控制工业“三废”排放,防止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④做好海岸带防护,防止台风等自然灾害对工业生产的影响与破坏。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等深线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图像信息的提取能力,从图中数值不难读出甲、丙深度大于5米,乙、丁深度小于5米。 (2)本题意在考查考生对图像信息的提取能力,难度较小,可以直接从图中读出答案。 (3)本题考查考生对图像信息的提取能力,从图中不难读出精品钢铁、化学和船舶业工业基地的布局;影响微电子产业的主要区位因素是技术。 (4)本题主要考查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有地形、气候、河流、自然资源、交通、政治、国家政策等。结合材料和图中信息不难得出答案。 (5)可持续发展包含三个方面:社会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在规划建设工业开发区的时候,必须考虑工业区的产业结构、工业产生的“三废”等环境问题,F围垦区位于沿海位置,所以还要考虑全球变暖等对该区的影响。 7.N3 8.D4[2012·江苏卷] 图4是2006—2011年各年5月中下旬长江中游洞庭湖和鄱阳湖水体面积变化对比图。读图回答7~8题。 图4 7.该时期两湖水体面积变化的特点是( ) A.两湖水体面积均持续减少 B.两湖水体面积变化基本同步 C.洞庭湖水体面积变化逐年减小 D.2009—2010年鄱阳湖水体面积变化最大 7.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读图观察能力。2010—2011年鄱阳湖水体面积变化最大,故D错。 8.该时期鄱阳湖水体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鄱阳湖流域降水量的变化 B.鄱阳湖流域蒸发量的变化 C.鄱阳湖出水量的变化 D.长江干流入湖水量的变化 8.A [解析] 影响季风区湖泊水体面积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流域内的降水量,不同年份降水量的变化是鄱阳湖水体面积不断变化的气候因素和主要因素。 29.(1)O1O4 (2)O1O4I2 (3)I2N3[2012·江苏卷]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图16是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线路示意图,图17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北水南调工程线路示意图。 材料二 加利福尼亚州北水南调工程年调水量52亿立方米,受益于该调水工程,加州发展成为美国人口最多、灌溉面积最大和粮食产量最高的一个州。 材料三 黄淮海流域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1%,有2亿多人口不同程度存在饮水困难,工农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我国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计划于2014年底通水,将大大缓解黄淮海地区的用水紧张状况。 图16 图17 (1)试对两调水工程进行比较,完成下表。 调水工程 我国南水北调 中线工程 美国加州北 水南调工程 水资源南北差异 的气候原因 __①__ __②__ 单位调水量耗能 大小 __③__ __④__ 原因 __⑤__ __⑥__ (2)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分析跨流域调水对调入区的主要影响。 (3)要缓解黄淮海地区的用水紧张状况,还应采取哪些节水措施? 29.[答案] (1) 调水工程 我国南水北调 中线工程 美国加州北水 南调工程 水资源南北差异的气候原因 南方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北方为温带季风气候,降水较少 北部为地中海气候,冬季多雨;南部为热带沙漠气候,全年少雨 单位调水量耗能 大小 小 大 原因 地势起伏较小(或地势南高北低) 地势南高北低,向南调水需逐级提水 (2)满足生活用水(或促进社会发展);促进工农业发展(或促进经济发展);改善生态环境。 (3)提高水资源利用率;调整产业结构;适当提高水价;提高节水意识等。 [解析] 第(1)题,考查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及特点。水资源的跨区域调配是从水资源丰富的地区调往水资源短缺的地区,因此气候特征要从降水量方面比较;调水耗能的多少与输水线路的地势有关。第(2)题,考查水资源调配的影响。水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对于调入区来说主要是解决了水资源短缺问题,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第(3)题,考查解决水资源短缺的措施。解决水资源短缺的措施除了跨区域调配外,还要从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节水意识等方面考虑。 3.A2 4.N3 5.N3[2012·全国卷] 某大河的一条支流与干流之间存在“吞吐”关系,图2示意该支流出口处1970—2000年间年净径流量(输出径流量与输入径流之差)和年净输沙量(输出泥沙量和输入泥沙量之差)。根据图文资料和所学知识,完成3~5题。 图2 3.下列各时间段中,年净径流量与年净输沙量变化趋势最接近的是( ) A.1970—1976年 B.1977—1984年 C.1980—1989年 D.1989—2000年 3.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读图、析图能力。结合图例,分析选项所给时间段,可知1970—1976年年净径流量与年净输沙量变化趋势最接近。 4.该支流流入( ) A.黄河 B.长江 C.辽河 D.黑龙江 4.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河流的特征。黄河全河多年平均径流量约为580亿立方米,长江全河多年平均径流量近10 000亿立方米,辽河全河多年平均径流量较少,黑龙江全河多年平均径流量近3 000亿立方米。根据该支流净径流量多年平均值1 500亿立方米,可排除A、C两项;再根据该支流净输沙量多年平均值可知,该支流流入长江。 5.1983年以来,年净输沙量总体呈下降趋势,最可能的原因是该支流流域( ) A.建设用沙量增加 B.兴建水库和森林覆盖率提高 C.矿产资源开发力度加大 D.连续干旱 5.B [解析] 影响河流年净输沙量大小的因素是解题的关键。河流输沙量的大小主要决定于水量的丰枯和含沙量大小。1983年以来,该支流年净输沙量总体呈下降趋势,但该支流的年净径流量呈上升趋势,说明与水量无关,最可能的是该支流流域通过兴建水库和提高森林覆盖率使得河流含沙量减少。 26.(1)A2 (2)N3O2 (3)D4O2N3 (4)O2N3 (5)O2N3[2012·山东卷]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辽河地处我国东北半干旱半湿润地区,其干流水量主要来自东侧支流,泥沙则主要来自西侧支流,有“东水西沙”之说。流域内人口密集,工农业生产集中,水资源量远小于其北部的松花江流域,为此国家规划实施“引松济辽”调水工程。图5为辽河流域局部区域图。 图5 (1)绘出AB两点之间的地形剖面示意图。 (2)分别说明辽河流域“东水”和“西沙”形成的自然原因。 (3)目前辽河某些河段在枯水期出现地下水不再补给河水的现象,分析其原因。 (4)“丁坝”是辽河河道整治中常采用的一种工程。图5右上角为丁坝景观图。试推断丁坝的作用。 (5)指出建设“引松济辽”调水工程、打造东北黄金水道,对辽河干流地区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 26.[答案] (1) (2)“东水”:干流东侧年降水量较大。 “西沙”:干流西侧支流上游地势起伏较大;流经沙地,植被覆盖率较低;降水集中,多暴雨。 (3)生产生活用水量大,过度开采地下水;泥沙淤积,河床抬高;地下水位低于河流水位。 (4)保护河岸;提高枯水季节河流水位,利于通航;提高河水流速,减少泥沙在河床中部的沉积。(答对一点即可) (5)增加水资源量,促进工农业发展;发展内河航运,加强区域间的联系;改善环境,促进旅游业发展(或优化投资环境)。 [解析] 第(1)题,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绘制即可。但绘制剖面示意图要注意找准起点、终点、转折点、最高点、最低点这些关键点的准确数值。 第(2)题,辽河支流西辽河流经广阔的高原沙地,植被覆盖率低,河水含沙量较大,且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流水侵蚀、搬运作用强,因此素有“西沙”之称;辽河东侧年降水量多于西侧,流域内地势较低,植被覆盖率高,加上森林涵养水源的能力较强,使得东侧支流含沙量小,径流量大,故有“东水”之称。 第(3)题,地下水不再补给辽河应从地下水位和河床高度相对变化思考。不断增多的人口因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过量开采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下降;自然和人为原因相结合,导致水土流失加剧,泥沙淤积增多,河床抬高。一低一高使得辽河某些河段,地下水位在河流枯水期仍低于河床高度,地下水无法补给河水。 第(4)题,“丁坝”是由堤岸向河流中部伸出的垂直河流的直墙,能够减轻对堤岸冲蚀,减少河床中部泥沙的沉积,提高枯水季节水位,有利于河运。 第(5)题,回答本题可从水资源决定的河流开发方向思考,但要以解决水资源短缺对区域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方面为思考核心。 N4中国的农业、工业与交通 23.N4 24.F1 25.O1 [2012·安徽卷] 图7 表示2000-2010年安徽省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变化,图8表示2000年、2010年安徽省农作物播种面积结构。完成23~25题。 图7 图8 23.2000-2010年,安徽省粮食产量总体呈上升态势的主要原因是( ) ①耕地面积增加 ②政策支持 ③农业劳动力增加 ④科技支撑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3.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影响粮食生产的主要因素。读图7可知,与2000年相比,2010年安徽省耕地面积减少,因此①错误;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耕地的减少,农业劳动力只能减少,因此③错误;科技水平的提高和政策的支持是粮食产量提高的最主要原因。 24.与2000年相比,2010年蔬菜瓜类播种面积变化较大,其最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水源 B.市场 C.土壤 D. 机械化 24.B [解析] 本题考查区域农业的发展及其影响因素。市场的需求是决定农业类型和规模的最主要因素。 25.在农业方面,运用遥感技术能够( ) ①监测耕地变化 ②调查作物分布 ③估测粮食产量 ④跟踪产品流向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5.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3S技术的作用。通过遥感,可以监测耕地面积、耕地质量等的变化,可以根据作物生长状况估计粮食产量,可以调查农作物的分布,GPS可以跟踪产品的流向。 1.N4 2.N4 3.N4[2012·课标全国卷]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飞速发展,耕地不断被挤占。但2004年以来,我国粮食总产量仍连续增长。据此完成1~3题。 1.近年来,我国粮食总产量连续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 A.扩大了粮食播种面积 B.加大了农业科技投入 C.改进了农田水利设施 D.完善了粮食流通体系 2.改革开放以来,下列粮食主产区在全国商品粮生产中的地位下降最为显著的是( ) A.太湖平原 B.洞庭湖平原 C.江汉平原 D.成都平原 3.河南省和黑龙江省都是我国产粮大省。两省相比,黑龙江省粮食商品率高的主要原因是( ) A.耕地面积广 B.生产规模大 C.机械化水平高 D.人口较少 1.B 2.A 3.D [解析] 本题组主要考查学生对我国农业生产发展的了解和掌握。从题干中的信息可知,粮食增长不可能是扩大了粮食播种面积。我国科技发展快,并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我国粮食在2004年以来连续增长主要是加大了农业科技投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城市化飞速发展,特别是沿海地区进程更快。太湖平原位于我国东部沿海的江苏省,其城市化进程快、水平高,农业产业结构发生变化,商品粮生产比重下降,城郊农业发展迅速,花卉、蔬菜、禽畜等产业发展快。河南省与黑龙江省相比,最主要的原因是黑龙江省人口少,所以粮食商品率高。 37.(1)O4 (2)N4F3 (3)O3N4[2012·浙江卷] 根据图文材料(图7为黄河三角洲示意图,图8为珠江三角洲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胜利油田在渤海采取“海油陆采”的方式开采石油,即建设自海岸线向海中延伸的入海道路,在入海道路的末端建设人工岛,并在岛上钻井开采海底石油,这种开采方式可显著降低生产成本。 材料二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广东省将深圳市划为优化开发区域,将汕尾市和英德市划为重点开发区域。深圳市计划转出化学、造纸等行业的部分企业,汕尾市和英德市为承接深圳市转出企业的备选地。 图7 图8 (1)简析“海油陆采”一般在什么自然条件下进行。 (2)分析深圳市需转出企业的主要原因。从环境承载力和运输条件角度考虑,判断深圳市转出企业应转至何地并说明理由。 (3)从自然条件角度,说明黄河三角洲农业开发与珠江三角洲相比的有利条件和应注意的主要问题。 [答案] (1)石油资源靠近陆地;浅海;潮汐和波浪等影响较小。(可任答两点) (2)主要原因:土地、劳动力等资源短缺;环境污染较重等。 汕尾市。理由:化工、造纸工业污染性较强,且运输量较大;汕尾市相对于英德市环境承载力较大,水运条件较好。 (3)有利条件:未利用土地数量大;光照条件好等。 应注意的主要问题:解决淡水资源短缺;治理盐碱地;防治洪涝、低温灾害等;注重湿地等农业生态环境保护。 [解析] 第(1)题,根据材料一中对“海油陆采”的解释,结合图中的信息,不难得出答案。石油资源要靠近陆地,海比较浅,受海浪、潮汐影响小。第(2)题,主要考查产业转移的有关知识。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有:土地价格、劳动力、市场、环境因素、国家政策等,从图中可知,汕尾市比英德市距深圳更近,且靠海,环境承载力和运输条件都比英德市优越。第(3) 题,考查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对黄河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进行区域对比和分析。从自然条件来看,中国农业开发中问题主要有:干旱、寒潮、洪涝等问题。从图中可以看出珠江三角洲城市密集,黄河三角洲城市少,说明黄河三角洲未利用的土地多。根据两地的纬度位置可知,黄河三角洲为温带季风气候,降水较少;珠江三角洲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多,所以黄河三角洲光照条件好。同时在农业开发过程中要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做到可持续发展。 N5中国的四大地理单元 6.N5 7.E2[2012·四川卷] 表为某地气候相关数据。读表回答6~7题。 经纬度位置 1月平均气温(℃) 7月平均气温(℃) 年降水量(mm) 多年平均暴雨日数(天) 33°N,98°E -12.8 8.7 561.4 <0.2 6.影响该地气温特征的主导因素是( )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地形 D.植被 6.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青藏地区的区域特征。结合经纬度可知该地位于青藏地区。由表中气温数据及所学地理知识可知,该地与同纬度地区相比冬、夏季气温偏低,主要是因为该地地处青藏高原,海拔高造成的。 7.该地易发生的主要自然灾害是( ) A.雪灾 B.台风 C.泥石流 D.暴雨洪涝 7.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自然灾害。此题可以采用排除法,青藏高原降水少,不易发生暴雨洪涝和泥石流;台风发生在我国东南沿海,青藏高原不易受台风影响,而此地冬春季节容易发生雪灾。 39.(1)N5 (2)F2[2012·四川卷] 发展农业需因地制宜,亦需科技创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某区域耕地分布图 图15 (1) 分别归纳图15中甲、乙两地形区种植业地域分布特点,并分析各自特点形成的自然环境原因。 材料二 某大型农场生产用地随海拔高度分布示意图(图16)和该农场农业生产联系示意图(图17) 图16 图17 (2)简要评价该农场的生产经营优点。 39.[答案] (1)特点:甲地形区:分布在河谷地区;乙地形区:分布在盆周山麓地带。 原因:甲地形区是青藏高原,海拔高,气候寒冷,制约种植业发展的主要条件是热量,河谷地区热量条件相对较好,故种植业分布在河谷地区。乙地形区是塔里木盆地,深居内陆,气候干燥,制约种植业发展的主要条件是水分,山麓地带灌溉水源充足,故种植业沿盆周山麓地带分布。 (2)农业与旅游业结合,发挥了自然资源的综合效益(或农林牧立体利用土地,发挥了各类土地的生产潜力);种植业、畜牧业与土地之间形成了良性农业生态系统(或利用海拔差异多层次发展农林牧,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冬季从事旅游经营,利用了劳动力的农闲时间;多种经营,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灵活性及对市场的适应性。 [解析] 第(1)题,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区域定位能力及区域特征对农业地域分布的影响。由图中经纬度可知,甲地形区为青藏高原,乙地形区为塔里木盆地。青藏高原因海拔高,热量不足,农业主要分布在热量条件较好的河谷地区;塔里木盆地因位于内陆,气候干旱,降水少,农业生产主要集中在水源条件较好的盆地边缘的山麓地带。答此类问题一般要从限制农业生产的自然因素下手,采用逆向思维。 第(2)题,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获取信息、分析问题及解答问题的能力。由材料二可知该地发展农业生产遵循了因地制宜的指导思想,利用其地形的海拔差异发展立体农业,并与旅游业相结合,既充分利用了土地,发展了多种经营,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又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灵活性和对市场的适应性;农业生产与土地之间形成了较好的良性循环,保护了生态环境;发展旅游业(冬季滑雪)还可以充分利用和安排农闲时间。 N6中国不同尺度区域的特征 32.N6 33.N5[2012·安徽卷] 青藏高原四周多高山。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平均海拔3 500米以上;柴达木盆地位于青海西北部。面积约占全省的三分之一。图12为青海省年降水量分布和年平均气温分区图。完成 32~33题。 图12 32.青海省东南边缘降水较多,其水汽主要来自( ) A.大西洋 B.北冰洋 C.太平洋 D.印度洋 32.D [解析] 本题考查区域降水的影响因素。我国青藏高原东南部的降水主要是来自印度洋的水汽。 33.根据年平均气温分布状况,将青海省划分为Ⅰ、 Ⅱ、 Ⅲ三个温度区。三区年平均气温相比( ) A.Ⅰ>Ⅱ>Ⅲ B.Ⅰ<Ⅱ<Ⅲ C.Ⅰ<Ⅱ、Ⅱ>Ⅲ D.Ⅰ>Ⅱ、Ⅱ<Ⅲ 33.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区域地形的判定及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根据题干信息,Ⅱ温度区大部分位于柴达木盆地,地势较低,降水较少,因此气温在三区中最高。 5.C4 6.N6[2012·江苏卷] 图3是2012年4月18日8时—4月19日8时我国部分地区降水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 图3 5.形成图示地区降水的主要原因是( ) A.高压脊控制 B.锋面活动 C.反气旋过境 D.热带气旋影响 5.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锋面活动与我国的降水。高压脊和反气旋控制下是晴朗的天气,因此A、C错误;热带气旋形成的台风影响我国主要在夏秋季节;影响我国东部地区降水的主要因素是冷暖气团交汇形成的锋面。根据图中气流运动方向也可判断。 6.若图示降水持续多日,最易发生洪涝的地区是( ) A.江汉平原 B.四川盆地 C.珠江三角洲 D.长江三角洲 6.C [解析] 本题考查我国区域定位等知识点。图示大雨、暴雨地区位于我国珠江流域,因此C正确。 12.N6[2012·天津卷] 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图8 (1)云南省西北部地形分布的特点是________。请说明判断的理由。 近三年来,云南省遭受了持续特大干旱。 (2)面对特大干旱,该省林区应特别重视防御的次生灾害是________。 (3)应对持续干旱,该省农业持续发展应采取哪些措施?请列举两项。 甲、乙两河在云南省境内的干支流有已建、在建水电站几十座。 (4)当地居民对水电站的建设持有支持、反对两种观点。请你为这两种观点各找一条理由。 支持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对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丽江古城是纳西族人的聚居地,纳西族文化在此已有千余年的历史。 (5)据图8说明,丽江古城的纳西族文化主要体现在________等方面,古老的纳西族文化在丽江得以保存的自然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 12.[答案] (1)山脉纵列分布(地势北高南低) 河流纵列分布(河流自北向南流)。 (2)森林火灾(病虫害) (3)修建农田水利设施;寻找地下水;采用耐旱作物品种;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发展节水农业。(答出其中两项即可) (4)支持的理由:获得能源(扩大就业;增加收入;提高抗旱能力)。 反对的理由:当地属于地震多发 区,若水库遭破坏,可能导致洪涝灾害(水库可能诱发地质灾害;破坏当地生物资源;导致当地居民迁移)。 (5)建筑(服饰;民俗) 地形较闭塞(周边山高谷深;当地水热条件较好) [解析] 本题以区域地理为载体,考查地形、农业、工程建设、文化等知识。第(1)题,根据河流分布和流向可判断出该地地形特点。第(2)题,干旱林区应防范火灾。第(3)题,农业抗旱从修建农田水利设施、调整农业生产结构、采用耐旱作物品种、发展节水农业等方面进行回答。第(4)题,本题是开放性试题,从修建水电站利弊进行分析,可以作为支持或反对的理由。第(5)题,少数民族文化主要是民族风情不同,其民族文化得以保存主要是地形闭塞,与外界交流少。 7.D5N6 8.E1[2012·浙江卷] 读我国某区域示意图,完成7~8题。 图2 7.成都某校学生沿铁路线经宝鸡、兰州至酒泉考察,沿途依次呈现的地带性植被类型是( ) A.落叶阔叶林、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B.常绿阔叶林、针叶林、荒漠草原、草原 C.落叶阔叶林、针叶林、草甸、荒漠 D.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草原、荒漠 7.D [解析] 根据图中的纬度位置可知,从成都经宝鸡、兰州至酒泉这条线考察,跨越了亚热带和温带两个温度带,再结合我国的年降水量的分布是自东南向西北递减,兰州处在我国400mm年等降水量线的分界线,即森林和草原的分界线上。从而得出答案为D。主要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8.2011年11月4日,我国首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在酒泉启动建设。该地建风电基地的有利条件有( ) ①可利用周围未利用土地 ②距冬季风源地近,风力强劲 ③人口众多,经济发达 ④能源短缺,需求量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8.A [解析] 影响风电的区位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自然条件,二是社会经济因素。结合酒泉的所在位置,根据该地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因素,用排除法不难得出答案为A。 1.N6 2.K3 3.H2 4.P5[2012·重庆卷] 图1是我国某省级行政区略图,读图1完成1~4题。 图1 1.图1中影视城是我国著名的电影电视拍摄基地,该基地的外景景观特色是( ) A.林海雪原 B.奇山秀水 C.椰风海韵 D.大漠孤烟 1.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区域的地理特征以及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读图可知,根据图中城市名称可判断图示区域主要位于宁夏。林海雪原主要分布在森林覆盖率较高的东北地区,故A项错误;奇山秀水主要分布在南方降水较多、地势起伏大的地区,故B项错误;椰风海韵主要分布在我国热带沿海地区,如海南岛等地,故C项错误;大漠孤烟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干旱地区,宁夏位于我国西北地区,故D项正确。 2.该省级行政区的城市发展特征是( ) A.城市化水平高 B.城市南多北少 C.处于逆城市化阶段 D.城市沿河分布明显 2.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城市发展特征以及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宁夏地处我国西部地区,城市化水平低,故A项错误;读图可知,宁夏城市分布北多南少,北部地区靠近河流与铁路,地势平坦更利于城市布局,故B项错误;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高,城市化才处于逆城市化阶段,故C项错误;图中沿黄河分布地区,水源充足,利于农业发展,因此城市沿河分布明显,故D项正确。 3.该省级行政区拟建设一个快递货物集散中心,从交通因素考虑该中心最适宜布局在( ) A.固原 B.中卫 C.银川 D.石嘴山 3.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交通区位因素的分析以及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快递货物集散中心需要考虑交通便捷的地方以及区域经济中心与市场条件等。图中银川为宁夏省会,交通区位条件优越,航空、铁路、公路等交通便捷,同时省会城市货物运输量大,适宜布局快递货物集散中心。 4.图2是该省级行政区某高速公路沿线四处道路地质剖面图,其中易发生滑坡的是( ) 图2 A.① B.② C.③ D.④ 4.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地质灾害的分布以及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图①中岩层为花岗岩,属于岩浆岩,质地坚硬,不易被侵蚀,故不容易发生滑坡,故A项错误;图②为沉积岩,但岩层完整未受破坏,也不易发生滑坡,故B项错误;图③中为沉积岩,且岩层不完整,上层岩层倾向于公路面,若遇暴雨,岩层易滑落错位,发生滑坡,故C项正确;虽然图④岩层不完整,但上层岩层倾斜方向与公路面相反,不易发生滑坡,故D项错误。 模拟新题 [2012·四川德阳诊断] 图X27-1是长江干流流经的省级行政区域示意图,读图完成1~3题。 图X27-1 1.图中各省市区编号是2010年某项指标在全国的排名,该指标可能是( ) A.面积 B.人口 C.城市化水平 D.经济总量 2.长江干流②河段的特征是( ) A.水流平缓河道曲 B.水量丰富流速急 C.江水浑浊泥沙多 D.峡谷幽深猿声啼 3.与图中其他省市区相比,甲省区输出的最具优势的农产品是( ) A.柑橘 B.稻米 C.天然橡胶 D.棉花 1.B 2.A 3.C [解析] 第1题,由图中四川、江苏、湖南、湖北、安徽在全国的排名靠前,而上海、青海、西藏等在全国的排名靠后可得出结论。第2题,从图中可看出长江干流②河段主要位于河流的中游河段且主要流经长江中下游平原,再结合长江不同河段的特征得出结论。第3题,结合图示和所学知识可判断甲省为云南省,该省地处热带和亚热带气候区,与其他省市区相比,其优势农产品为热带经济作物。 [2012·杭州质检] 图X27-3是中国雨季类型图,回答8~10题。 图X27-3 8.图中①地区雨季类型为( ) A.全年干旱多晴区 B.夏半年多雨区 C.夏雨集中区 D.夏雨区 9.图中M地区夏秋季节多雨的主要原因是( ) A.受西南季风影响 B.受高压脊的影响 C.受台风影响 D.多对流雨 10.导致N地类型界线向西北凸出的因素主要是( ) A.水源 B.土壤 C.地形 D.人为活动 8.C 9.A 10.C [解析] 第8题,从图中可看出①地区主要是我国的华北和东北地区,根据7、8月份我国东部地区的雨带移到华北和东北地区得出结论。第9题,M地区位于我国的西南地区,夏秋季节主要受来自印度洋西南季风的影响,降水较多。第10题,由图示可看出N地类型界线向西北凸出的地区主要在祁连山地区。 [2012·惠州调研] 读区域图,回答11~12题。 图X27-4 11.西藏地区( ) A.河湖稀少 B.年降水量西北多,东南少 C.城镇主要分布在地势相对较低的谷地 D.地势东南高,西北低 12.青稞是西藏最重要的粮食作物,多种植于河谷地带,主要原因是河谷地带( ) A. 热量更充足 B. 降水量更大 C. 光照更充足 D. 土壤更肥沃 11.C 12.A [解析] 第11题,结合图例从图中可看出西藏地区河湖较多;降水量东南多,西北少;城镇主要分布在地势相对较低的谷地河流沿岸;根据河流流向可看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第12题,高原河谷地区由于海拔较低热量较为充足,可满足植物生长需要的温度条件。 17. [2012·杭州质检] 图X27-7为某地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单位:℃),回答下列问题。 图X27-7 (1)甲地温度的范围是________,说明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2)依据上题结论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冬季乙丙两地气温高低,并分析原因。 (3)试分析丁地等温线弯曲的原因。 17.[答案] (1)大于26℃,小于28℃;地势高(武夷山),气温低。 (2)丙热乙冷;丙地离海近,受海洋影响,气温偏高;武夷山地形对冬季风阻挡,故丙受冬季风影响小(乙地相反)。 (3)丁处为河谷地形(汉江),气温偏高,等温线向西北(西)凸出。 [解析] 第(1)题,结合图示等温线的分布,知其相邻两条等温线之间的差值为2℃,根据区域定位,在山地的影响下甲地温度较低。第(2)题,结合图示信息及影响气温的因素判断。第(3)题,丁为汉江河谷地带,地势较低,气温较高,等温线向高纬弯曲。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