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高考诗歌鉴赏题答题模式例说2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09高考诗歌鉴赏题答题模式例说2

‎2009高考诗歌鉴赏题答题模式例说2(08高考例题)‎ ‎2008-11-24 17:26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打印] [评论]‎ ‎   一   鉴赏诗歌的形象 诗歌作品的形象指的是诗人根据现实生活中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形成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生动的人、物和自然景象并借以寄寓作者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诗歌作品中的人物、事件、自然景物和具体生活环境都是形象。对于叙事诗而言,诗中的“人”和“事”是形象;对于写景诗状物诗而言,诗中的“景”和“物”是形象;对于抒情诗而言,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就是形象。   ‎ 诗歌中的形象既指人物形象(包括诗人“我”的形象),更多的是指诗歌中所描绘的景物形象。‎ ‎1.主人公形象 即诗歌中描写的人物形象。‎ ‎《静女》:刻画了一对青年恋人的形象,男青年热烈痴情、淳朴憨厚,女青年漂亮活泼、伶俐俏皮;‎ 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氓》刻画了勤劳善良而又清醒刚烈的女主人公形象;‎ ‎《孔雀东南飞》:刻画的同封建家长制作斗争的刘兰芝、焦仲卿等。‎ 王昌龄的《出塞》塑造了戍边战士忠心报国,献身边塞的形象。‎ ‎2.诗人形象 诗人“我”的形象也就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实际上是“诗化了的作者”,是作者在诗中的“代言人”。在古代诗歌中,一般有下面几种形象类型。‎ ‎(1)傲视权贵、傲岸不羁的形象。‎ 如《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李白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塑造了一个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 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得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 如陆游和辛弃疾。两位诗人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 ‎(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 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景物形象 如陶渊明《归园田居》中的“丘山”、“羁鸟”、“旧林”、“池鱼”、“故渊”,李清照《声声慢》中的“黄花”、“梧桐”、“细雨”、“黄昏”,还有其他诗歌中的湖光山色、田园桑林、大漠孤城之类,它们往往不再是纯自然界的景物,而是融合了诗人主观情思的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它们常常寄托了诗人对社会生活的感悟和看法。在古诗中,讲究“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天人感应模式,所以我们在鉴赏景或物的形象的同时,往往要联系诗人的形象。这两者是一致的。‎ ‎4 意象 意象是分析、研究诗歌特有的名词,“意”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象”是指诗人感受到的客观物象,“意象”即意中之象,融入了诗人情思的形象。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诗中的“千山”、“鸟”、‎ ‎“孤舟”、“蓑笠翁”、“寒江”、“雪”,就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物象,而是熔铸了诗人的感情——不屈服于环境,傲然倔强,充满主观情绪意味的意象了。正是这些独特的意象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孤愤、倔强的思想感情。诗歌的意象,是构成优美诗篇的基础,也是读者对诗的审美评价的依据。‎ ‎5  意境 所谓“意”,指诗人的思想感情,是在理解、认识现实生活基础上形成的典型感受,是“情化的理”,又是“蕴理的情”;所谓“境”是诗人所描写的具体景物,即鲜明的生活图画,是从大量的现实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富有特性的艺术形象。“意境”,就是作者的“真感情”与客观景物融为一体而创造出来的感人的艺术境界。诗歌的意境,是诗美的集中体现,是诗歌突出的艺术特征。‎ 意象和意境的区别:意境的范围比较大,通常指整首诗,几句诗,或一句诗所造成的境界;而意象只不过是构成诗歌意境的一些具体的、细小的单位。意境好比一座完整的建筑,意象只是构成这建筑的一些砖石。‎ ‎ ‎ 例1 读下面的词,完成1—2题。‎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 ‎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1.“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2.词中周瑜的形象有什么特点?在对周瑜形象的刻画中,作者寄寓了什么感情?‎ 解析:‎ ‎1.“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这类题的作法是:先翻译诗句的意思,接着概述诗句的内容,再阐释特征或作用。‎ ‎2.此题是考查人物形象及其作用。扣住词中“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就可概括出形象的特点。诗人写历史人物,意在表明作者自己的心志。根据词人描述的人物形象的特征,就可推知作者的真实意图。‎ 答案: 1.描绘出了一幅乱石壁立,高耸入云,怒涛澎湃,雪浪千重的古战场景象。先写江岸,后写江水。“乱”写群峰壁立,山崖陡峭;“穿空”形容山高耸入云的动势,“惊”字拟人,写巨浪声势;“拍”写江涛力度,拍击江岸,澎湃有声;“卷”写江浪汹涌,形象真切;“千堆雪”,运用借喻描绘浪花千层,绘形绘色,壮观可感。‎ ‎2.周瑜儒将风流,从容潇洒,指挥若定。诗人赞颂周瑜非凡的胆略,意在抒发自己年将半百而功业无成的感慨。‎ ‎ ‎ 例2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3-4题。‎ 菊花   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蝉  虞世南 垂诿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3.两首诗分别写了“菊花”“蝉”两种事物,那么作者的用意就是描情摹态吗?‎ ‎4.在两首诗里,作者的形象是如何显露出来的?‎ 解析:‎ ‎3.咏物诗不直接表露诗人的思想情感,而是运用比喻、象征、拟人手法把自己的理想和人格融入一物象中,这是常识。根据诗中对这个物象描述的一些特征,分析诗人的真正用意,这是方法。‎ ‎4.咏物诗常常运用自况、自喻、自比的手法来表现自己的精神境界和人格特征。‎ 答案:3.两首诗虽然分别冠以“菊花”、“蝉”,但均言在此而意在彼、别有兴寄。《菊花》中,借菊花的高洁的品质来表现诗人自己高贵无瑕的品行。《蝉》中,作者借“居高饮露”的蝉来表现自己那种“不假良史之辞”,不借“东风之力”,而是凭借“垂诿饮清露”的超凡脱俗的形象来向世人表明:自己立身高洁,不需要外界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的隐然自得之情。     4.作者的形象是借“菊花”、“蝉”的形象描绘而自喻出来。在诗歌里作者貌似超脱,游离于诗歌的形象“菊花”“蝉”之外,其实,在“此花开尽更无花”里;在“居高声自远”的蝉声中,我们完全可以品评出作者那种清高的节操来。‎ ‎ ‎ 例3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第5题。‎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5.简析这首词中的人物形象。‎ 解析:分析人物形象的作法是:怎样的形象;结合诗句简析形象;形象的意义。‎ 答案: 诗歌描写了一个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 ‎ ‎ 二  鉴赏诗歌的语言 鉴赏诗歌的语言主要是鉴赏诗歌的遣词造句、韵律格式、诗眼。还要了解诗歌的语言风格,把握诗歌的语言特点,进而提升语言的鉴赏水平。‎ ‎1.品味词语 ‎(1)精炼传神的词 抓炼字。所谓炼字,就是锤炼诗歌的词语,使之生动、形象、精练、传神。古人写诗,十分讲究炼字,因为经过作者锤炼过的关键字词,常常是最能表露诗歌情感和体现诗歌语言艺术的地方。这些词语一般是动词、形容词、数词和副词。‎ ‎①传神显旨的词。用凝炼的文字表达丰富的内涵。如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诗句中的“尽”是“都”的意思,着一“尽”字,写出了征人无一例外的不尽的乡愁。如林升《题临安邸》:‎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这首诗的后两句表面上是说那些宴乐西湖流连光景的游人,陶醉于香风而逍遥自得。实际上这一“醉”字表明了那些忘怀故国的可耻嘴脸,他们不但志气丧失,甚至连骨气也没有了。这一字凝聚了作者的感慨和激愤。‎ 要特别注意五言诗的第三字和七言诗的第五字。并根据诗意体会诗人的“炼字”艺术。‎ ‎②以动衬静的词。如王维《山居秋暝》: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诗句中的“喧”和“动”二字,以动景衬静景,使境界更为幽深,以便更好地表现诗人恬静的内心世界。    ③化静为动的词。如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曲中,“聚”“怒”二词化静为动。山本来是静止的,着一“聚”字,很好地表现了峰峦众多,聚集到一起的动态。“怒”赋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写出了波涛汹涌澎湃的气势。‎ ‎④以动写静的词。如张先《天仙子》:沙上并禽池上瞑,云破月来花弄影。‎ 月本是相对静止的,但因为有了云的飘动,将“月”也写得动起来了。着一“破”字,写出明月冲破云层的动感。“花”本也是相对静止的,但着一“弄”字,便将它写得摇曳多姿起来。“弄”字意在点明:从云缝中探出头来的月亮,把月光洒在娇花上,像给娇花蒙上了一层轻柔的白纱,晚风轻轻地撩拨着含羞带娇的花。花在月光的映照下摆弄着娇羞柔美的倩影。“破”、“弄”两词,将云、月、花三种景物都人格化了,富有生命感。      ⑤以实显虚的词。如宋祁《玉楼春》: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春意”是只可感知,不可听闻的。春天来了,红色的杏花挤满枝头,诗人就在这幅春景图上着一“闹”字,用拟人手法,把它写活了。这一“闹”字既是绘景,又是写情,它不仅描绘了杏花盛开的艳丽景色,还写出了在春风吹拂下,杏枝摇曳,花儿微动的活泼神情。    ⑥以乐衬哀的词。如杜甫《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鸟语花香,本是令人赏心悦目的景色,花鸟本是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泪落心惊。句中的“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奇、形象,而且增添了诗人的离愁别恨。这样以乐景衬哀情,就使哀情更哀了。    (2)叠音妙用的词 叠音词用于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起突出强调。如《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 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诗中用了“迢迢”、“皎皎”、“纤纤”、“札札”、“盈盈”、“脉脉”六个叠音词,“迢迢”写牵牛星之远,“皎皎”写织女星之明,“纤纤”写素手之细,“札札”写机杼之声,“盈盈”写银河之水,“脉脉”写相视之态。这些叠音词既是对外在情景的细致描绘,又是作者内心真挚感情的巧妙抒发。‎ ‎(3)颜色渲染的词 表颜色的词语可以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烘托感情。欣赏时,首先要善于抓住能表现鲜明对比色彩的词语,体会诗歌流露的感情色彩。姜夔《扬州慢》:‎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昔日十里扬州路上的歌女青楼与如今的荠麦青青形成鲜明的对比,以突出眼前的荒凉。又如杜甫《绝句四首》:‎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一二句中黄与翠、白与青,互相映衬,物象的色相、明度、彩度之间是那么协调,整个画面展现出清晰的空间感与和谐的暖色感。‎ ‎(4)拟声形象的词 有些拟声词也属叠词,在诗中出现的频率很高,其作用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如白居易《琵琶行》:‎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滩。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呕哑嘲哳难为听。‎ 诗中用了“嘈嘈”、“切切”、“间关”、“呕哑”、“嘲哳”等拟声词,把抽象无形的乐声写得生动传神、具体实在,使人顿生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逼真感受。‎ ‎2.把握句法 把握句法主要指把握诗中的倒装句。“近体诗”和后来的词曲,除押韵和字数限制外,还要讲究平仄的调配和对仗的工稳,因此需要倒装;有时是为了强调,更好的表情达意,也采用倒装的句式。如王昌龄《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定语“孤城”挪前,除了为符合七绝平仄格式外,目的还在于突出和强调玉门关所处孤立突兀的地势。又如王维《山居秋瞑》:‎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按客观环境中的动作顺序,应是“浣女”之归造成“竹喧”;渔舟之下导致“莲动”。但如果就这样呆板地铺叙直陈为“浣女归喧竹,渔舟下动莲”,画面中心就是“竹”和“莲”,便归于静止。按诗中顺序的安排,“竹喧”“莲动”便成为“浣女”“渔舟”入画的引子。于是画面中心移到了动作的主动因素“浣女”“渔舟”上。“浣女”“渔舟”之动,不仅远比“竹”“莲”之动鲜明可见,而且它们作为动作的起点和动力,使过程得以不断持续。这就大大增强了画面的动作性、鲜明性。‎ ‎3.明了风格 了解诗歌的语言风格,有助于把握诗歌的语言特点,提升语言的鉴赏水平。诗歌的语言风格主要有:‎ ‎(1)含蓄 含蓄凝练指意在言外,常常不直接叙述,而是曲折地倾诉,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往往在于不直截了当地说出情感,而是将情感融于所描绘的形象之中。含蓄的手法,可以使诗歌所表现的情更深、意更重、味更浓。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孟浩然乘舟远去,而送行的作者却久久不肯回转,伫立目送,直到船帆在遥远的天际消逝无踪。这里借形象的图景表达诗人与孟浩然的感情之深。再如杜甫的《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眼泪痕干。‎ 这首诗采用“移情”手法,通过“遥怜”“未解”“湿”“干”等词,含蓄地表达了望月思亲的苦思之情。‎ ‎(2)平淡 平淡即质朴。其语言力求朴素,不加修饰,不追求词藻的华丽,在平淡平实之中蕴含着深意。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如王维的《杂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写出门在外的人思念家中人。‎ 白居易《卖炭翁》中的“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终,卖炭得钱何所营”,关汉卿《四块玉·别情》中的“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都接近口语,通俗易懂。又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于平淡之中蕴涵着诗人超脱尘世、悠然自得的情趣。‎ ‎(3)绚丽 语言追求华丽的词藻、绚烂的文采、工整的对仗。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诗中描绘的自然景色新奇而真切,使得整个形象更为丰富多彩,雄奇瑰丽。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语言有鲜明的色彩感,而且设色对比强烈,写出了春日江南的明艳如画,抒发了诗人无比喜悦之情。‎ ‎(4)明快 语言直接、明朗、爽快、干净利落。李白的名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给人以置身于舟中,飞梭于水上之感。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中的“即”、“穿”、“便”、“向”,表现了快捷的速度和跳跃的节奏,诗人喜不自胜的心情跃然纸上。‎ ‎(5)奔放 直率而有气势。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词句将滚滚长江与历史长河融于一体,凸现了历史荡涤千古风流的奔放气势,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兀立江岸对景抒情的豪迈气魄。‎ ‎(6)清新 用语新颖,不落俗套,给读者以清风扑面之感。如杜甫《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四句写四景,有动有静,色彩绚丽,语言清新生动。白居易的“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杨万里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等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 ‎ 例1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第1题。‎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1.第三、四句中最生动传神的字是什么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析。‎ 解析:这一题考查的是“诗眼”。结合诗中“绝”、“灭”、“孤”等,找出“独”并不难。但在答案中一定要体现出“结合全诗简析”这一要求,解答出“独”的背景及其作用。‎ 答案:最生动传神的是“独”字。“独”是“独自”、“一个”的意思。千山耸立,万径纵横,山无鸟飞,径无人行,只有一个孤独的垂钓者。“独”字准确形象地刻画出钓者远离尘俗、清高脱俗、傲岸不群的个性特征。‎ ‎ ‎ 例2  阅读《沁园春·长沙》,然后回答第2题。‎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桔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2.请从词的上下片中各找出一个起领起作用的字,并简要阐明它的作用。‎ 解析:找出“看”字不难,根据对应原理就可找出“恰”字了。分析作用不外乎思想内容、结构特色。‎ 答案:这两个字是上阙中的“看”和下阙中的“恰”。“看”字总领七句,描绘出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烂的秋景图,为下文的抒情烘托了背景,渲染了气氛;“恰”字也是统领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含蓄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 ‎ 例3 阅读下面三篇作品,然后回答问题。‎ 乌衣巷    (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人月圆     (金)吴激①‎ 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   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 ‎[中吕]山坡羊·燕子  (元)赵善庆 来时春社,去时秋社②,年年来去搬寒热。语喃喃,忙劫劫③,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夕照斜。兴,多见些;亡,都尽说。‎ ‎[注]①北宋亡后,吴激被迫仕金。在一次宴会上,偶遇流落为歌姬的宋朝宗室女子,遂有此作。②春社、秋社:古时祭祀土神一般在立春和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分别称春社和秋社。③劫劫:匆忙急切的样子。‎ ‎(1)请简要赏析这三篇作品的表现手法及语言特色。‎ 答案:①刘诗今昔对照,寓情于景,含蓄深沉,体现了咏史诗的特色。②吴词剪裁唐人诗句抒亡国隐痛,温婉悲凉,凸显婉约词的正宗风韵。③赵曲以议论作结,点破兴亡,明快直露,有浓郁的散曲风味。‎ ‎ ‎ 三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表现手法。它的含义非常广泛,既可以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使用,也包括艺术构思上的巧妙使用。‎ 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    表达技巧的种类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的方式。它的含义非常广泛,简单说包括各种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写作手法)的使用。‎ 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抒情可分为直抒胸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手法常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 ‎(二)表现手法:联想、想象、类比、象征、渲染、烘托、悬念、对比、反衬、托物言志、赋比兴、虚实结合、动静相衬、景情理合一等。‎ ‎(三)行文结构:承上启下、起承转合、衔接、铺垫、照应等。‎ ‎(四)材料取舍:主次、详略、繁简等。材料是构成文章的血肉,材料的详略取舍往往体现了作者的用意。‎ ‎(五)修辞手法:比喻、排比、对比、反复、拟人、夸张、反问、设问、对偶、用典、互文等。在实际的运用中,多种修辞又往往是一起连用的。‎ 下列几组概念的区分非常重要。‎ ‎( 一)借景抒情与情景交融:‎ 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芭蕉残荷、梧桐细雨、飞蓬浮萍、鸿雁闲鹤、大漠古道、长亭短亭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这些景物也就不再是纯粹的自然之物了,而是承载传递了人们极为丰富复杂的思想情感。如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场景描写之中,寄寓着诗人的无限离愁别恨。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最典型的如《诗经·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依依杨柳,美好春色留人沉醉,却是黯然离别之际;霏霏雨雪,冰天坼地的寒冷,竟是征夫回乡之时!以乐景写哀情或以哀景写乐情,可以起到倍增其哀乐的效果。‎ ‎( 二)虚与实 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 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 ‎1、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一个虚象。诗云:“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李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图景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黑暗。‎ ‎2、已逝之景之境。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例如李煜《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再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故也是虚景。‎ ‎3、设想的未来之境。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例如柳永《雨霖铃》中云:“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设想的别后的景物: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 再看看诗歌中的“实”。‎ 在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阙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赤壁险峻的形势等。‎ 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例如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是指“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由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的中心的。如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上阙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阙实虚。通过设“行人”想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来写愁思。妻思夫,夫想妻。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 ‎(三)对比与烘托 对比烘托本是中国画中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上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诗歌创作,则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可以是以人烘托人,如《秦罗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也可以是以物烘托物,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等以闹衬静;更多的是以景物烘托人物,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而悲伤的心情。‎ ‎(四)联想和想象:多为浪漫主义诗人所采用。如李白常把现实与梦境、仙境,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打成一片,他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以飞越的神思结构全诗,诗人的想象犹如天马行空,所描绘的梦境、仙境,正是他所向往追求的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小时不识月,呼着白玉盘”、“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郞西”、“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 都是奇思遐想与自然天真相结合的神来之笔。大胆丰富的想象也常表现为夸张手法的运用。在浪漫主义诗歌中,夸张的手法随处可见。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该句就运用了夸张和烘托的写法来表现天姥山的巍峨高峻。‎ ‎(五)比喻与象征:比喻本是一种把一事物比成另一本质不同的事物的修辞手法,运用在诗歌当中,也称“比兴”。诗词当中经常运用这一手法以达到形象生动和化实为虚的艺术效果。如唐代朱庆余《近试上张水部》巧借新妇拜见公婆前的忐忑不安而又充满希望的心理,写自己应试前紧张而又希望得到赏识的心态。如果通篇贯穿着这种比兴的意象,则是象征。如李白常借雄奇不平凡的事物,如大鹏、天马、雄剑及高山大河,来寄托他的理想,象征他的才能;喜欢选取高洁美好的事物如明月、凤凰、松柏、美人等来象征人品节操;又常选取遭摧残、受拘羁的人物事件来比喻他的经历和处境。屈原的诗歌也有这一特点,常以香草美人象征贤能,以燕雀乌鹊比喻小人。‎ ‎(六)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 现实主义提倡客观地观察生活,按照生活的本来样式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真实地表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如《诗经》中的“国风”,杜甫、白居易的诗等。浪漫主义善于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神奇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如屈原、李白、李贺的诗歌就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 下面看几个具体的实例:‎ 例1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⑴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案:⑴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 ‎ 例2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柳梢青•送卢梅坡   刘过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注]①泛菊:饮菊花酒。   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⑴“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和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⑵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答案:⑴内容上强调二人相聚之短暂、相别之仓促。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承“聚”启“散”。(意思答对即可)‎ ‎⑵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意思答对即可)‎ ‎ ‎ 五、分析主旨型题 ‎    1、提问方式: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主旨?‎ ‎    2、提问变体:请分析某句诗蕴含了作者当时何种心情。‎ ‎    3、解答分析:分析主旨往往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⑴涉及的文化常识、生活常识、历史典故、神话传说和自然现象;⑵某一诗句的大意或内涵;⑶诗人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志向追求、生活经历;⑷时代背景、社会现实。‎ ‎    4、答题模式:①分析具体诗句写了什么;②抒发了什么情感,暗寓了什么。‎ ‎    5、答题示例 ‎    2007年海南、宁夏卷 第二大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    小斋即事 刘一止①‎ ‎    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②方。未用较得失,那能记宫商?‎ ‎    我老世愈疏,一拙万事妨。虽此二物随,不系有兴亡。‎ ‎    「注」①刘一止: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进士。曾任监察御史等职,有记载说他曾因“忤秦桧”而被罢官。②局:指棋盘。‎ ‎    9、作者想借琴棋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情怀?‎ ‎    (6分)‎ ‎    练习:(08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    登金陵凤凰台 ‎    李  白 ‎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    「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4分)‎ ‎    答案:(1)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 ‎    (08湖北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联系其写作背景,回答问题。(8分)‎ ‎    临江仙    [宋]侯蒙 ‎    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无端良匠画形容。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 ‎    才得吹嘘身渐稳,只疑远赴蟾宫。雨余时候夕阳红。几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 ‎    [写作背景]据宋人洪迈《夷坚志》记载:侯蒙其貌不扬,年长无成,屡屡被人讥笑。有轻薄少年画其形貌于风筝上,侯蒙见之大笑,作《临江仙》词题其上。后一举登第,官至宰相。‎ ‎    (1)这首词体现了侯蒙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词作予以简析。(4分)‎ ‎    答案:①侯蒙幽默诙谐。如戏称画他形貌的人为“良匠”,机智地应对别人的嘲讽。②侯蒙乐观自信。别人把他的形貌画在风筝上送入天空,他不自卑,而是想像成去“蟾宫”折桂。③侯蒙志向高远。结句含意:等到我事业有成时,“看我”怎样在“碧霄中”自由驰骋吧!‎ ‎    (2)《三国演义》的开篇词《临江仙》上阕“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与侯蒙词一样,都运用了“夕阳红”的意象,但其象征意义各不相同,请作简要的比较。(4分)‎ ‎    答案:①侯词的“夕阳红”象征个人的时来运转,大器晚成。②《三国演义》开篇词的“夕阳红”象征历史的沧桑变化。‎ ‎    (08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    小孤山①[宋]谢枋得②‎ ‎    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③无涯骇众观。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    [注]①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②谢枋得:宋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元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③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 ‎    (1)诗中小孤山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答案:此诗托小孤山以言志,表达了诗人尽管身为孤臣,时处末世,也要勇敢坚毅、杀敌报国的壮烈情怀,以及自己能够力挽狂澜、取得抗元胜利的坚定信念。‎ ‎    「解析」考查的是对诗歌形象和情感的理解。如果能读读懂诗中的托物言志,再结合注释二,本题的解答应该不是很难。‎ 六、分析技巧型题 ‎    1、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    2、提问变体: ①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    ②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    3、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首先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其次,要对诗句进行全面多角度分析。‎ ‎    4、答题模式:①‎ 准确地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情手法: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修辞手法:正反对比、巧用比喻、妙用比拟、夸张得体等。表现手法:衬托、对比、虚实、大小等);②结合诗句分析,何以见得是用了这种手法;③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旨意。‎ ‎    5、答题示例 ‎    2007年山东卷第14题 ‎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 ‎    出关① 徐兰 ‎    凭山俯海古边州, 旆②影风翻见戍楼。‎ ‎    马后桃花马前雪, 出关争得不回头?‎ ‎    「注」①关,指居庸关。②旆(pèi),旌旗。‎ ‎    (2)“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    练习:(08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8分)‎ ‎    〔正宫〕塞鸿秋   浔阳即景       周德清①‎ ‎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②。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    〔注〕①周德清(1277-1365),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人。②淀:即蓝靛,蓝色染料。‎ ‎    (1)请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的三种修辞方法。‎ ‎    ①比喻,如将长江比作白练,将江帆比作疾箭,将下泻的山泉比作闪电,将天上一字排开的飞鸿比作一条线等。②对偶,如一、二两句对偶,三、四两句对偶,五、六两句对偶等。③比拟,如说新月“学”扇。‎ ‎    能答出一种修辞方法并能举例说明的,给1分;如答成“排比”,并以前四句为例的,也可给1分。‎ ‎    (2)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 ‎    ①从写景的顺序看:一、二句写长江万里,远山重重,写的是大处、远景;三、四句写江上轻帆,山泉飞流,写的是个体、近景;五、六两句则是从前四句的白天转到傍晚,又由地面转到天空。②从动静的角度看:一、二句侧重写江、山的雄伟,是静态的;三、四两句着重写江帆的迅疾、山泉的飞流,是动态的。‎ ‎    答出远近顺序的,给2分;答出白天夜晚顺序的,给1分;答出动静角度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    (08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    画堂春 秦观 ‎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1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    「注」1捻(niǎn):持取,捻弄 ‎    (1)上阙的景物描写是如何表现无奈之情的?请作简要分析。(4分)‎ ‎    答案:上阙通过描写铺径之落红、弄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园、哀啼之杜鹃等残春景象,表现伤春(惜春)的无奈之情。‎ ‎    (2)“凭栏手捻花枝”“ 放花无语对斜晖”两句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词中人物怎样的感情变化?(4分)‎ ‎    答案:这两句词主要的表现手法是:细节描写。写动作描写也可。用捻花、放花两个细节(动作)表现了词中人物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春归的感情变化。如果逐句分析,只要能答出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的感情变化也可。‎ ‎    (08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    登金陵凤凰台 ‎    李  白 ‎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    「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    (2)“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    答案:(2)比喻。①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②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忧君忧民。‎ ‎    (08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    日暮倚杖水边① (金)王寂 ‎    水国西风小摇落,撩人羁绪乱如丝。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别时。‎ ‎    尔辈何伤吾道在,此心惟有彼苍知。苍颜华发今如许,便挂衣冠已慢迟。‎ ‎    「注」①此诗为王寂被贬官至河南蔡州时所作。‎ ‎    ⑴此诗颔联以______和______两位被贬异乡的古人自况,用典精当,对仗工整。(2分)‎ ‎    答案:屈原  白居易 ‎    ⑵指出“羁绪”在全诗中的具体内容,并简要赏析首联在写法上的特点。(4分)‎ ‎    答案:内容:①漂泊的旅思;②谪官的愁思;③秉道直行的信念和内心不被理解的苦闷;④年华易逝的伤感;⑤宦海浮沉的厌倦。‎ ‎    特点:①触景生情,以萧瑟凄清之景引发诗人的纷乱愁思;②以“羁绪”领起全篇。‎ ‎    (08江西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    初入淮河四绝句(三) 杨万里 ‎    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    「注」淳熙十六年十二月,金人派遣使者来南宋贺岁,杨万里奉命送金使北返途中,来到原为北宋腹地,现已成为宋、金国界的淮河时,感慨万端,作诗以抒怀。‎ ‎    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    答案:前两句实写淮河两岸舟船背驰、波痕接触也难以做到,虚写作者对国家南北分离的痛苦与无奈;后两句实写鸥鹜可以南北自由飞翔,虚写作者对国家统一、人民自由往来的强烈愿望。‎ ‎    (08福建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答题。(6分)‎ ‎    绝句漫兴九首(其三)杜甫 ‎    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 ‎    [注]这首诗写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公元761年)。‎ ‎    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这首诗作简要赏析。‎ ‎    答案:这首诗景中含情。诗人从燕子落笔,细腻逼真地描写了它们频频飞人草堂书斋,“点污琴书”、“打着人”等活动。这些描写既凸现了燕子的可爱之态,又生动传神地表现出燕子对草堂书斋的喜爱,以及对诗人的亲昵。全诗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自然、亲切之感,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在草堂安定生活的喜悦和悠久闲之情。‎ ‎    也可以理解为诗人通过对燕子频频飞入草堂书斋扰人情景的生动描写,借燕子引出禽鸟也好像欺负人的感慨,表现出诗人远客孤居的诸多烦恼和心绪不宁的神情。‎ ‎    (08广东卷)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    木芙蓉   吕本中                                  窗前木芙蓉   范成大 ‎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 ‎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更凭青女①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    [注]①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    ⑴这两首诗都描述了木芙蓉的什么自然属性?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分)‎ ‎    答案:描述了木芙蓉开花的自然属性。运用了拟人手法。‎ 七、分析构思(结构思路)型 ‎    1、提问方法:这首诗是怎样构思的?‎ ‎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构思之妙。‎ ‎    3、解答分析:诗歌思有路,一首诗句与句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那么,分析诗的结构思路,必须把握诗句的关系。有的诗先写景后抒情,有的先叙事后抒情,还有铺垫、过渡、烘托、起承转合之说。‎ ‎    4、答题模式:①概述诗句的内容。②揭示诗句之间的联系。③指出这种构思传达出什么思想感情。‎ ‎    5、答题示例 ‎    2007年四川卷第12题 ‎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    葛溪驿 王安石 ‎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来照秋床。‎ ‎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    (2)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分析。(6分)‎ ‎    练习:(08四川卷)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8分)‎ ‎    [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 吴西逸①‎ ‎    春花闻杜鹃,秋月看归雁。人情薄似云,风景疾如箭。留下买花钱,趱入种桑园②。‎ ‎    茅苫三间厦③,秧肥数顷田。床边,放一册冷淡渊明传;窗前,钞几联清新杜甫篇。‎ ‎    [注]①吴西逸:生平不详,曾当过小官,终看破红尘归隐。此曲为归隐前后所作。②趱:赶快。③苫:用草覆盖。‎ ‎    (1)从归隐角度看,这首元散曲写了几个层次?请简要分析。‎ ‎    答案:(4分)写了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次,主要写向往归隐的理由。由春花秋月引起先阴如箭之叹,由鸟啼雁归生出人情淡薄之慨。‎ ‎    后几句为第二层次,主要写向往中的隐居生活。其中又分为两层,“留下”句至“秧肥”句为第一层,写归隐后的物质生活:“床边”之后的几句为第二层,写归隐后的精神生活 ‎    八、续写型题 ‎    1、提问方法:列出对其中几句诗(联)的解说,然后要求补写对空缺句(联)的解说。‎ ‎    2、解答分析:做这样的题目,要分析列出项,再对照它们续写空缺项,做到角度一致。主要方法是按照古代诗歌的起、承、转、合的结构方式答题。‎ ‎    3、答题模式: ①概括诗句的内容。‎ ‎    ②说明与上句的关系。如果补写的是对最后一句(联)的解说,须注意它的呼应、总结、点睛的作用,总之,就是一个“合”。‎ ‎    ③对句中用得好的词语、表现手法的作用效果或思想感情作简要描述分析。‎ ‎    4、答题示例 ‎    2006年湖南卷第14题 ‎    阅读下面两首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6分)‎ ‎                       薛宝钗咏白海棠                         林黛玉咏白海棠 ‎    珍熏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采露砌魂。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    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    (据人民文学出版杜1996年12月第2版《红楼梦》第三十七回)‎ ‎    咏物诗讲究形神兼备。以上两诗,颔联都着眼于白海棠之“白”,但绘形写神各有不同。‎ ‎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一联,前句以洗尽胭脂,极言其自然本色之美,后句以晶莹剔透的冰雪,喻其冰消玉洁之魂。倒装句式的运用,显得新颖别致:“洗”“招‘二字,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传达出白海棠的情韵神态;而”秋阶“”露砌“的映衬,更是意味深长。诗人含蓄地表现了白海棠朴素淡雅、清洁自励的品性。‎ ‎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一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