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必考题型之诗歌中的典故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必考题型之诗歌中的典故

2020 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必考题型之诗歌中的典故 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它的主要特点是借助一些历史人物、神话传说、寓 言故事等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愿望或情感。在诗歌学习过程中,很多学生都因为对古代文化或古 人事迹了解不多,遇到用典的现象就会一头雾水,不知所云。所以,学习典故很有必要。 用典作用 ①引前人之言之事,使立论有根据 ②诗中有不便于直接叙述的,借典故的暗示,委婉道出作者的心声 ③减少语词的累赘,使语言更精练(近体诗有字数限制,诗句应力求经济) ④使文辞典雅,加大历史的纵深感,丰富诗歌内涵(充实内容,美化诗句)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酬乐天咏老见示 刘禹锡 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炙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注①炙:艾制,中医的一种治疗方法。②翛然:自由自在、心情畅快的样子。 2. 本诗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都用到了“树”的意象,作用是否相同?请结合相关 语句简要分析。 【答案】2.相同。都以树为喻,传达出豁达乐观、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酬》诗中以“病 树”比喻自己,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对世事变迁和仕宦沉浮,表达出豁达的襟怀。本诗用 “桑榆”比喻晚年,不要说日到桑榆已是晚景了,太阳折射出的晚霞还可以照满天空;表达了 对生死问题清醒乐观的认识。 【解析】不要说太阳到达桑榆之间已近傍晚,它的霞光余辉照样可以映红满天。桑榆虽晚,还 能放射出满天灿烂的霞光。“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深为人们赞赏,成为千古传颂的名 句。这首诗表达了刘禹锡对生死问题的清醒而乐观的认识,说明他在任何情况下都能用唯物的 态度积极对待人生。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破阵子·掷地刘郎玉斗 辛弃疾 为范南伯①寿。时南伯为张南轩②辟宰泸溪,南伯迟迟未行。因作此词勉之。 掷地刘郎玉斗,挂帆西子扁舟。千古风流今在此,万里功名莫放休。君王三百州。 燕雀岂知鸿鹄,貂蝉元出兜鍪。却笑泸溪如斗大,肯把牛刀试手不?寿君双玉瓯。 【注】①范南伯:范如山,字南伯,是辛弃疾的内兄。②张南轩:张栻,自号南轩,张浚之子。 时任荆州湖北路转运使。 这首词中多处用典,请结合词句,选择两处鉴赏其“用典之妙”。 【答案】①“燕雀岂知鸿鹄”:用陈涉的故事表明自己理解范南伯的志向,他的不愿就任是想 有更大的作为。②“貂蝉元出兜鍪”:用南齐将军周盘龙的故事表示自己理解范南伯有更大的 才能,想得到更能发挥作用的位置,但是想得到更大的尊荣,想得到参预朝政的要位,必须在 实际工作中多作表现,积累“战功”。③“如斗大”用南朝宋大将军宗悫的故事表示自己体会 到范南伯的心情——以大才而屈居小小泸溪,且行动不能自主,难有作为。④“牛刀”出自《论 语·阳货篇》,作者反其意而用之,鼓励范南伯不妨以牛刀杀鸡,一试身手,把泸溪治理好, 以显示自己的才能。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用典的作用。用典的作用有:①引前人之言之事,使立论有根据;②诗 中有不便于直接叙述的,借典故的暗示,委婉道出作者的心声;③减少语词的累赘,使语言更 精练(近体诗有字数限制,诗句应力求经济);④使文辞典雅,加大历史的纵深感,丰富诗歌 内涵(充实内容,美化诗句) 三、阅读下面这首清诗,然后回答问题。 秣陵① 屈大均 牛首开天阙,龙岗抱帝宫。六朝春草里,万井落花中。 访旧乌衣少,听歌玉树空。如何亡国恨,尽在大江东! 注:①秣陵:今南京市,秦朝称为秣陵。牛首、龙岗均为南京山名。②纳兰性德:曾任清 圣祖侍卫。《秣陵怀古》为他护驾清圣祖祭明陵后所作。 这首诗的颈联运用了哪两个典故?有什么作用? 【答案】答案乌衣巷、玉树后庭花(或玉树),形象地表现了当日金陵人事之凋零。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诗句内容理解。考查典故,结合《秣陵》的颈联内容分析。“访旧乌衣 少,听歌玉树空”,结合“乌衣”“玉树”分析,诗歌用到了“乌衣巷”“《玉树后庭花》” 等典故,抒写了人事凋零之感。 四、【2019 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9 分) 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① [唐]杜甫 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冬温蚊蚋在,人远凫鸭乱。 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 一川何绮丽,尽目穷壮观。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 伤时愧孔父②,去国同王粲③。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 注:①此诗作于公元 762 年。通泉县在今四川境内。②孔父即孔子。③王粲,东汉末年诗人, 曾为躲避战乱离开长安,往荆州依附刘表。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溪行衣自湿”一句侧面描写路上雾气之浓重,“亭午气始散”表明雾气持续时间很长, 直到正午才散。 B.诗人冬季出行,蚊蚋仍在飞舞,岸边的野鸭被诗人的到来惊扰,乱入河中。一路行来,层 云密布,山路崎岖。 C.在观览通泉山水的途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诗人所见景色呈现不同面貌,情 感也产生了变化。 D.诗人借用孔子、王粲的典故寄托深沉情感,运用“登顿”“绮丽”等词使诗歌音韵铿锵, 全诗体现了“沉郁顿挫”的风格。 【答案】(1)BC 【解析】(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 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 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然后要 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 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 B 项,“岸边的野鸭被诗人的到来搅扰,乱入河中” 错,据诗句“人远凫鸭乱”,可知是人已经走远,野鸭才乱入河中,写出环境的幽僻。故 选 B。 五、【2018 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1) 辛弃疾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2)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 更草相如檄(3)。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 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4) 上三更月。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注释:(1)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提刑,官名, 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2)绣衣:官服。(3)相如檄:指司马相如所作《喻巴蜀檄》, 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4)铜鞮陌:代指襄阳。 20.辛弃疾词善于借用典故和化用前人佳句来抒情达意。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东北看惊诸葛表”,借用诸葛亮上表出师的典故,勉励友人报国立功。 B.“赤壁矶头千古浪”,借用苏轼游览赤壁的典故,抒发人生短暂的感慨。 C.“蜀道登天”,化用李白“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表达对友人的担忧,望其早归。 D.“儿女泪,君休滴”,化用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表现宦游漂泊的凄苦。 【答案】20.A 【解析】题干是“辛弃疾词善于借用典故和化用前人佳句来抒情达意。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 是”。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的能力。首先要读懂词的内容、判定其表现手法,理 解词人的思想情感。A 项,错在“勉励友人报国立功”。东北大好河山沦入异族之手,应 当像诸葛亮请求出师那样,收复北方失地。山河破碎,投降派的阻挠,以致词人惭愧得都 怕读诸葛亮的《出师表》了。此句中并没有勉励友人报国立功的意思。 一、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试题。 水龙吟 秋兴 吴则礼 秋生泽国,无边落木,又作萧萧下。澄江过雨,凉飙吹面,黄花初把。苍鬓羁孤,粗营鸡 黍,浊醪催贳①。对斜斜露脚,寒香正好,幽人去,空惊咤。 头上纶巾醉堕,要欹眠,水 云萦舍。牵衣儿女,归来欢笑,仍邀同社②。月底蓬门,一株江树,悲虫鸣夜。把茱萸细看, 牛山③底事,强成沾洒。 注释:①贳:读 shì,赊欠。②社:一种民间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③牛山:《晏子春秋》 载,齐景公登牛山,流涕曰:“美哉国乎!若何去此而死也?” 2.词结尾句“牛山底事,强成沾洒”,借用齐景公登牛山而悲泣的故事,来抒发时光易逝的人 生悲叹。下面诗句中与这句的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4 分) A.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诗经·卫风·氓》) B.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南唐·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C.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唐·刘禹锡《乌衣巷》) D.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宋·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E.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答案】C、D 【解析】从题干中可以得出,“牛山底事,强成沾洒”是借用典故表达时光易逝。选项中应该 也包含典故和时光易逝的含义。A 选项是年华老去,但是没有典故。B 选项是将愁比作春水, 没有典故也没有时光易逝的意思。C 选项是运用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著名的两个大家族王谢的 典故,表达物是人非,时光易逝,符合题意。D 选项运用了廉颇的典故。齐国的国君听信谗言, 中了秦国的计,打了败仗,又派使者去请廉颇,可是使者已经被秦国收买了,廉颇为了证明自 己还可以打仗,拉开了一把大弓,吃了几桶饭,可是使者却虚报廉颇已经不能再打仗了,最后 齐国被秦国所灭。这个典故也是表达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意思,符合题意。 二、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题。 奉陪郑驸马韦曲① 杜甫 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春。 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注释:①韦曲:唐代长安游赏胜地,杜甫作此诗时,久住于长安而未得一官。 前人引《南史》注诗中“小乌巾”:“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结合这一注解, 谈谈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不知自己何时才能占据一丛竹林,头戴小乌巾,过着像刘岩一样 的隐士生活”,运用典故,通过对韦曲春色描写,表达出作者的喜爱之情,因此产生对归隐山 林的隐士生活的向往,曲折含蓄地表达出对久图官场功名而不得的厌倦情绪。 【解析】参照注释和典故本身,知人论世,即可得到答案,注意要先理解诗句本身的意思再分 析,归隐之怀在表面,厌倦功名之心则为根本。 三、阅读下面诗歌,完成试题。 清明日独酌 王禹偁① 一郡官闲唯副使,一年冷节是清明。春来春去何时尽,闲恨闲愁触处生。漆燕黄鹂夸舌健, 柳花榆荚斗身轻。脱衣换得商山②酒,笑把《离骚》独自倾。 注:王禹偁,北宋政治家、诗人。本诗为作者被贬商州、任团练副使时所作。②商山:今 陕西省境内。相传秦末汉初的唐秉等四位著名学者,因不愿做官,长期隐居商山。 3.“脱衣换得商山酒,笑把离骚独自倾”巧用典故,请你结合这两句诗并另举一例,分析古诗 词中用典的作用。(不少于 150 字)(8 分) 【答案】本联写作者“脱下官服,换来隐士们所居商山处的酒,独自笑吟《离骚》中的诗句”, 用了秦末唐秉等四学者隐居商山、屈原被放逐写出《离骚》的典故,表达被贬愁绪中自我排遣、 寻求旷达洒脱并享受隐士生活的心境,含蓄深沉,耐人寻味。东坡《江城子》中亦有“持节云 中,何日遣冯唐?”,用冯唐持符节到云中郡对魏尚赦罪复职之典,表达自己希望被重用之意。 这同样反映了用典在古诗词中传达诗人情感,使诗意深厚含蓄、深远隽永的作用。 【解析】用典的作用:①引前人之言之事,使立论有根据②诗中有不便于直接叙述的,借典故 的暗示,委婉道出作者的心声③减少语词的累赘,使语言更精练(近体诗有字数限制,诗句应 力求经济)④使文辞典雅,加大历史的纵深感,丰富诗歌内涵(充实内容,美化诗句) 四、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念奴娇·避地溢江书于新亭[注] 王澜 凭高远望,见家乡、只在白云深处。镇日思归归未得,孤负殷勤杜宇。故国伤心,新亭泪 眼,更洒潇潇雨。长江万里,难将此恨流去。 遥想江口依然,鸟啼花谢,今日谁为主。燕子归来,雕梁何处,底事呢喃语。最苦金沙, 十万户尽,作血流漂杵。横空剑气,要当一洗残虏。 注:宋宁宗嘉定十四年,金兵围攻蕲州,城陷。王澜因避蕲州失陷之灾,移居溢江,在新 亭上写了本词。 词的上片运用“杜宇”的典故,有什么作用? 【答案】借“杜宇”的典故,表达了思归而不得的愁苦及家国之痛;使这首词含蓄蕴藉,充满 艺术感染力。 【解析】用典的作用:①引前人之言之事,使立论有根据②诗中有不便于直接叙述的,借典故 的暗示,委婉道出作者的心声③减少语词的累赘,使语言更精练(近体诗有字数限制,诗句应 力求经济)④使文辞典雅,加大历史的纵深感,丰富诗歌内涵(充实内容,美化诗句) 五、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一) 杜甫 满目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注:这首诗是诗人避乱蜀中时的作品。 诗的首联运用了什么典故?为什么运用这一典故? 【答案】“归心折大刀”运用了吴刚砍树典故。吴刚的大刀竟被折断,表达了其归心之切。题 目是“八月十五夜月”,吴刚是被罚在月宫中砍树的罪人,满目飞明月的时候,自然就会看到 想到月宫中的人,用典自然贴切。 【解析】这是诗人杜浦避乱蜀中之作。诗前两联睹月兴感,用窗外是满月,明镜里也是满月。 思乡的情绪如同刀在心头割刮。辗转流离,家乡越来越远。桂花攀折,天空如此远阔。归去吧, 路上的霜露象雪一样洁白,林中栖息的小鸟正梳理着羽毛。看着那月宫中的兔儿,正在明亮的 月光下,悠闲地数着新生的白毛。睹月兴感,用象征团圆的八月十五的月亮反衬自己飘泊异乡 的羁旅愁思。“归心折大刀”说的是吴刚在月宫被罚砍桂花树,杜甫猜想,吴刚也不是情愿砍 树,一心想回到人间来。归去之心,竟然折断了砍树的大刀,该景物描写对全诗的感情抒发。 用典的作用:①引前人之言之事,使立论有根据②诗中有不便于直接叙述的,借典故的暗示, 委婉道出作者的心声③减少语词的累赘,使语言更精练(近体诗有字数限制,诗句应力求经济) ④使文辞典雅,加大历史的纵深感,丰富诗歌内涵(充实内容,美化诗句) 六、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金缕歌·陪履斋先生①沧浪看梅 [南宋]吴文英 乔木生云气。访中兴、英雄陈迹,暗追前事。战舰东风悭借便,梦断神州故里②。旋小筑、 吴宫闲地。华表月明归夜鹤,叹当时、花竹今如此。枝上露,溅清泪。 遨头③小簇行春队。步苍苔、寻幽别坞,问梅开未。重唱梅边新度曲,催发寒梢冻蕊。此 心与、东君④同意。后不如今今非昔,两无言、相对沧浪水。怀此恨,寄残醉。 注:①履斋先生:吴潜,号履斋,观文殿大学士,封庆国公,与词人过从甚密。②“战舰 东风”句:韩世忠黄天荡之捷,天不助人,让金兀术掘新河逃走一事。悭(qiān),吝惜的意思。 ③遨头:俗称太守为遨头。④东君:春神为东君,此处指履斋。 词的上片中,“战舰东风”用到了三国时期的哪一个典故?简要分析词人写“东风”的意图。 【答案】(1)火烧赤壁。周瑜借助东风之力火烧赤壁大败曹操,奠定江东基业。(2)这里的“东 风”不单是自然界的东风,更深的含义是人事的东风,是得到当政者的全力支持。而相比周瑜, 韩世忠缺少的正是这样的社会环境。由此反用典故,表达了词人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的强烈 不满。 【解析】 前两句是直陈,交待这次看海的目的以及对英雄的无限景仰。继之则拈出韩世忠一 生最为动人的事迹加以抒写:"战舰东风悭借便,梦断神州故里。"这两句写的是黄天荡之捷, 抒发了词人的感慨。韩世忠在黄天荡以八千人的兵力,抗击着金兀术的十万大军,坚持了四十 八日。黄天荡之役,虽然使兀术"不敢再言渡江",但韩世忠也因遭受火攻而退回镇江。史载: 兀术刑白马以祭天,及天霁风止,兀术以小舟出江,世忠绝流击之。海舟无风不能动,兀术令 善射者乘轻舟,以火箭射之,烟焰蔽天,师遂大溃,焚溺死后不可胜数。世忠仅以身免,奔还 镇江。"作者对此深以为憾,故词中表示,如果东风劲吹,毫不吝惜地给韩世忠以一臂之助, 那么失去的神州故里就很可能得以恢复。" 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题。 送子由使契丹 苏 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 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 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14.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故事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告诫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答案】14.B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尾联用典的意图。应结合全诗以及典故的内容分析。B 项“即使卓越如 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错,诗歌的标题是“送子由使契丹”,而典故中李揆因担心 被扣留,不承认自己是“第一人李揆”,可见诗人此时运用典故的目的应与李揆有相同之 处。D 项“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有误,这个选项忽视了子由出 使契丹这一背景以及李揆典故的内容。 八、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饯临海太守刘孝仪、蜀郡太守刘孝胜 萧纲 碣石临东海,峨嵋距西候。 两杜①昔夹河,二龙今出守。 方无夜犬惊,向息神牛斗。 凉风绕轻幕,麦雨交新溜。 念此一衔觞,怀离在惟旧。 注:①两杜:西汉杜延寿、杜延考两兄弟,仕途顺利,分别出任河南、河内太守。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碣石临东海”与曹操《观沧海》中的“碣石”均为实指,是诗人到达并赋诗之地。 B.“两杜”运用典故,“二龙”运用比喻,言简意丰,表达了对二刘的赞美、期许之情。 C.“夜犬”不惊,“神牛”息斗,一切喧嚣嘈杂都已消失,表现出饯别之夜的平和静谧。 D.本诗记事,写景,抒怀,层层推进,脉络清晰,表达了诗人对两位友人的惜别之情。 【答案】14.A 【解析】该题是对诗歌的综合考查,涉及炼词炼句,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手法的判断等 多个层面。解答该种题型时,首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中写了什么景、什么人、什么事, 抒发了哪些情感,用了哪些手法。然后结合选项涉及的具体诗句逐一进行分析判断。A 项,“均 为实指”赏析有误。曹操《观沧海》中的“碣石”是实指,本诗中的“碣石临东海”并不是实 指,是用它来指孝仪的管辖地,因为濒临东海的碣石在临海境内,诗中借辖地名来点题。故选 A 项。 九、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哭李远 卢尚书 昨日舟还浙水湄①,今朝丹旐②欲何为。才收北浦一竿钓,未了西斋半局棋。 洛下已传平子赋③,临川争写谢公诗。不堪旧里经行处,风木萧萧邻笛悲④。 注①湄:岸边。②丹旐(zhào):旧时出丧时为棺柩引路的旗子,俗称招魂幡。③平子赋: 张衡的《西京赋》。④邻笛悲:魏晋时,向秀与嵇康、吕安友善,嵇、吕后被司马昭杀害,向 秀过嵇旧居山阳,听邻人笛声,怀亡友感旧音而叹,作《思旧赋》。 这首诗的尾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 【答案】①尾联曲婉深挚地表达了诗人路经友人李远故居时对友人的深切怀念和悲伤情怀。② 用典。诗人用向秀路经其友人山阳故居,闻邻人笛声,感怀故人,作《思旧赋》的典故表达感 伤哀悼之情。反衬手法。以有声衬无声,用风吹落木的萧萧之声和悲凉的笛声反衬友人逝去后 故居的冷落凄凉,表现诗人内心的沉痛悲伤。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以及诗歌的表现手法,考查范围是尾联,减少了难度,答题时要 注意全面解答,以防遗漏。特别是用典,需要调动我们以往的知识储备。 十、阅读杜甫诗《春日忆李白》及其相关材料,按要求做题。 春日忆李白 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注;①庾信,字子山,南阳新野人。早年出入于梁朝宫廷,善作宫体诗,风格华艳。出使西魏, 被强留北方,因有很高文学修养,得到优待,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他虽居高位, 却内心矛盾,作品中表现出浓厚的乡关之思和羁宦北国的悲愤感情。用语清新,风格也变得苍 劲沉郁,与前期显著不同。②鲍照,字明远,东海人。出身贫寒,曾做过临海王萧子顼的前军 参军,故世称鲍参军。其诗善七言歌行,情感充沛,形象鲜明,语言劲健,风格俊逸。 试说明《春日忆李白》诗中使用的典故,并指出其作用。 【答案】“清新庾开府”用庾信的典故,“俊逸鲍参军”用鲍照的典故,不是说庾开府诗风如 何清新,鲍参军诗风如何俊逸,而是说李白的诗就像庾开府的诗一样清新,像鲍参军的诗一样 俊逸。因为全诗主旨是“忆李白”,首联也是高度赞扬李白卓尔不群的诗才,颔联紧承首联, 借庾信和鲍照来赞美李白的诗才。 【解析】庾开府:指庾信。在北周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司马、司徒、司空),世 称庾开府。俊逸:一作“豪迈”。鲍参军:指鲍照。南朝宋时任荆州前军参军,世称鲍参军。 赞美李白的诗像庾信那样清新,像鲍照那样俊逸。庾信、鲍照都是南北朝时的著名诗人。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