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4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冲刺文化常识史学方法
2012届文化常识与史学观点、史学方法 文化常识板块 一、节日类 1、有竹枝词云:“正月元旦又一春,大家小户喜盈盈。秦军胡帅左右站,任何魔鬼难入门。”其中反映出中国习俗 A.阳历新年驱鬼图吉祥 B.春节时节慰问军队 C.正月初一贴门神 D.元宵时节闹花灯 2、王安石的《元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诗中所写的习俗发生在 A. 元旦 B. 端午节 C. 春节 D. 中秋节 3、传统节日是体现和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节日文化是民族性格、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下列四组诗句分别反映了中国古代四种传统节日习俗,其起源与佛教无直接关联的是 A.“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三月三、乞巧节、中秋节;梁武帝) B.“今朝佛粥交相馈,更觉江村节物新”(腊八节——释迦牟尼,12月初八菩提树下成道) C.“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D.“道场普渡妥幽魂,原有盂兰古意存”(鬼节,七月十四和七月十五,道家中元节,佛家孟兰盆节) 4、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五月节、艾节、夏节等。端午节这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佩香囊,……关于端午节的由来,有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东汉孝女曹娥说等。这最能说明端午节 A.是某一历史事件或人物故事发生的偶然产物 B.积淀的是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千年不变的民族精神 C.背后流传的是悠久的历史、辉煌的文明 D.是汉文化在民俗心态中的自然流露 5、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在《九日与钟繇书》中写道:“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从材料看,我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主要寓意是人们: A.祈祷姻缘美满 B.祭祀先祖先人 C.祝愿健康长寿 D.期盼合家团圆 6、据《礼记》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这反映了古代统治者有在春天祭日.秋月祭月的礼制。据此判断,中秋节祭月的典礼可能起源于: A.先秦时期 B.秦汉时期 C.唐宋时期 D.明清时期 二、节气类 7、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历法的独特发明,是按照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而划分的。下列中国传统节日与“二十四节气”有关的是 A.重阳 B.中秋 C.清明 D.端午 8、中国的二十四节气最早发源于黄河流域,古人一直运用它来安排农事。由此可以说明影响农耕文明的一个重要因素是 A、气候条件 B、地理环境 C、地质特点 D、生产经验 三、纪月、纪年、历法类 9、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季,春以正月始。古孟、仲、季指代第一、第二、第三,所以在阴历中,又利用其给一年十二个月依次命名,如:孟春、仲春、季春等。依此推算,《宋史》“己卯,诏每岁以季秋亲祠明堂”中所写的“季秋”,应是中国古代阴历的 A.八月 B.九月 C.十月 D.十一月 10、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国共合作统一战线逐步形成。根据国共两党协议,8月28日,国民政府公布中国工农红军主力部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下图是八路军第十八集团军所佩刚的胸章。该胸章佩用的时间应该是公元 A.1938年 B.1939年 C.1940年 D.1941年 11、天干地支简称“干支”,取义于树木的干和枝,是商代的一种主要的纪日方法。商代君主多以天干为名,如太甲、盘庚等,这反映出商代 A.天干地支知识已经在群众中普及 B.王权的自我神化 C.董仲舒“君权神授”观念的影响 D.经济繁荣,文化发达 12、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中的主人公郭靖、杨康名字来自于历史上的“靖康之变”。“靖康”是指 A.河南开封 B.宋钦宗年号 C.宋徽宗庙号 D.宋徽宗谥号 13、帝王的年号纪年是我国古代常用的纪年方法,下列历史名称中不涉及帝王年号的是 A.建安文学 B.开元通宝 C.康乾盛世 D.绍兴和议 14、宋教仁主张把传说中的黄帝即位的癸亥年作为黄帝纪元元年,1904年时黄帝纪元4602年。据此推算,黄帝即位于公元前: A.二十六世纪初 B.二十六世纪末 C.二十七世纪初 D.二十七世纪末 15、从先秦到清末,我国先后采用过103种历法,每当改朝换代常有新历颁行。这种情况说明: A.古代把颁布历法视为权力的象征 B.古代历法混乱,没有科学性 C.历法利于安排农事,是统治者重农思想的表现 D.政治动荡破坏了历法 四、时间、年龄类 16、中国象棋中“楚河汉界”的来历与历史上的“楚汉之争”(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相关。这场战争发生于 A.公元前2世纪早期 B.公元前2世纪晚期 C.公元前3世纪早期 D.公元前3世纪晚期 17、孔子曾用“而立”“不惑”“知天命”“耳顺”等描述人生的轨迹。“技进乎道,庶几不惑;名副其实,何虑无闻”与“韦编三绝今知命,黄绢初裁好著书”两幅寿联所贺寿主当时的年龄分别为 A.20岁、30岁 B.30岁、40岁 C.40岁、50岁 D.50岁、60岁 五、科举类 18、“连中三元”一词来源于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制度,这里的“三元”指 A.秀才 举人 进士 B.状元 榜眼 探花 C.解元 会元 状元 D.乡试 会试 殿试 六、地名、人名、称呼类 19、宋朝曾把与契丹族政权边境临界地区的一些地点改名,如威虏改为广信,静戎改为安肃,破虏改为永静等。根据所学史实判断,这种现象出现的时间是 A.实现统一后 B.澶渊之盟后 C.东京保卫战后 D.宋金和议后 20、《五经通义》云:“易姓而王,致太平,必封泰山,禅梁父,天命以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于天,报群神之功。”这表明,帝王泰山封神的主要用意在于: A.炫耀文治武功 B.祭祀天地神祗 C.宣扬君权神授 D.报答天地之恩 21、20世纪初期,中国曾“以俄为师”。这里的“俄”通常是指①沙俄 ②苏俄 ③苏联 ④独联体 ⑤俄罗斯 A.①② B.②⑤ C.②③ D.③④ 22、下列现象体现古代避讳制度的是 A.秦始皇下令将正月改为端月 B.岳飞字鹏举 C.昌南镇改为景德镇 D.马三保改名为郑和 23、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儒”在当时是一种 A.职业 B.官职 C.政治思想 D.谥号 24、在古文言文中,原没有第三人称的阴性代词,“她”最早出现于 A.新思想的萌发 B.辛亥革命时期 C.新文化运动时期 D.新中国成立后 25、在中国古代皇帝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地位独尊。以下属于对皇帝尊称的是:①天子②孤③圣上④殿下⑤陛下⑥圣驾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③⑤⑥ D.②④⑤⑥ 26、古代臣民把皇帝称之为“陛下”。“陛”本来指宫殿的台阶,后来特指皇帝座前的台阶:臣民常常不能对皇帝直接说话,而要由站在“陛下”的侍卫转达。“陛下”称谓的由来反映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突出特征 A.封建等级制度森严 B.专制皇权不容逾越 C.中央机关权力分化 D.皇帝推崇君权神授 27、中国古代帝王的谥号是有严格规定的。西汉初期皇帝刘彻的谥号对应下列哪一规定? A.威强睿德曰武 B.经天纬地曰文 C.好内远礼曰炀 D、杀戮无辜曰厉 28、古人“始生三月而加名”,“男子二十,冠而字”。如曹操,名操,字孟德;刘备,名备,字玄德。一般情况下,名供长辈称呼,用来自称则有谦恭之意。“卑己尊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刘备与曹操会面时,他的自称和对曹操的称呼应是 A.备、操 B.玄德、操 C.备、孟德 D.玄德、孟德 29、关于中国姓氏起源,唐人柳芳说:“氏于国,则齐鲁秦吴;氏于谥,则文武成宣……氏于事,则巫艺匠陶。”由此类推,王、候、公孙等姓氏应源自 A.族号 B.邑名 C.爵号 D.官名 30、古人在分析姓氏起源时说:“氏于国,则齐鲁秦吴……氏于字,则孟孙叔孙;氏于居,则东门北郭。”由此推论,司马、司徒等姓氏应源自 A.官名 B.爵位 C.谥号 D.行业 七、方位类 31、唐代诗人白居易在《琵琶行》序中写到:“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白居易“左迁”说明 A.唐代有左边升迁的习俗 B.唐代在地方当官称左迁 C.唐代官员从朝廷调任地方称左迁 D.唐代贬官的人称左迁 32、某班研究性学习小组对一些方位词相关的政治概念进行了探究,如“东西方冷战”、“东学西渐”、“西学东渐”、“东方”、“西方”、“南北对话”、“南南合作”、“左派”、“右派”、“左倾”、“右倾”、“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等。有4位同学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国际上出现了东西方冷战局面的“东方”有不同的理解,你认为正确的是( ) A. 东方是指中国社会主义国家 B. 东方是指日本资本主义国家 C. 东方是指苏联社会主义国家 D. 东方是指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 33、《鸿门宴》中有这样几句:“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下列关于我国古代座位尊卑表述正确的是: A.最尊者坐北向南,其次是坐南面北,再次是坐西面东,最卑是坐东面西 B.最尊者坐西面东,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是坐东面西 C.最尊者坐东面西,其次是坐西面东,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是坐北向南 D.最尊者坐西面东,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东面西,最卑是坐南面北 八、汉字字体类 34、六书即六个造字方法,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象形即描摹事物形状的造字法,指事是以象征性的符号来表示意义的造字法,会意是由两个或多个字合起来表达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法,形声是意符和声符并用的造字法,如“上、下、本、末”,如“日、月、山、羊”,如“樱、篮、齿、吓” ,如“明、旦、采、休”,分别与之对应的造字法是 A.象形、指事、会意、形声 B.指事、象形、形声、 会意 C.会意、形声、象形、指事 D.形声、象形、指事、会意 35、隶书是中国书法的五种字体之一,它 A.源于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和金文 B.始于秦朝,李斯以此字体书写了《秦始皇二十六年诏铭》 C.变化最为丰富,最能表现书法写意性 D.常用于书写古代官方文书,故又称正书 九、史书、图书类 36、清代乾隆皇帝钦定“二十四史”,总共3249卷,约有4000万字,是中国古代正史的代表。对其认识正确的是 A.都是纪传体史书 B.都是断代史史书 C.涵盖了整个中国古代史 D.都是官修史书 37、史书有不同的体裁,不同的体裁又有不同的特征。纪传体史书的特征是 A.以事件为中心 B.以人物为中心 C.以年代为中心 D.以制度为中心 38、 “经史子集”是我国古代读书人对经典的分类法。“经”是指古代社会中的政教、纲常伦理、道德规范的教条,主要是儒家的典籍;“史”是各种体裁历史著作:“子”是诸子百家及释道宗教著作;“集”是收历代作家一人或多人的散文、骈文、诗、词、散曲等的集子和文学评论、戏曲等著作。古代图书严格按照此种分类法编撰的是 A.“四书五经” B.《永乐大典》 C.《四库全书》 D.《古今图书集成》 39、“经、史、子、集”是我国古代常用的图书分类法。《农政全书》应属于 A.经部 B.史部 C.子部 D.集部 40、“疏”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文体,如有贾谊的《论积贮疏》、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疏”的正确解释是 A.科举考试中用于回答命题者问题的一种文体 B.陈述某种意见和事情的一种文体 C.是臣下向皇帝分条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D.用比喻暗示一类的方式委婉规劝上级的一种文体 十、音乐、戏曲、绘画类 41、中国绘画有其独特的风格,在魏晋之后便梅开两朵,一支注重写实,一支注重非功利的写意。注重写实的是①宫廷画 ②民间绘画 ③文人画 A.① B.② C.①② D.②③ 42、古代中国音乐理论专著《乐记》中说:“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古代雅典人也崇尚艺术,甚至为公民观看演出提供津贴。反映了两国 A.公民都喜爱艺术 B.都注重礼乐教化 C.都注重礼仪 D.都能自由欣赏音乐、歌舞 43、《论语》有曰:“礼为用,和为贵。”奥运会开幕式的“和”文化表现,体现了我们泱泱大国的气度。“和”字在最初造字时的含义指的是 A.下棋出现平局 B.战事休止 C.人际关系和谐 D.音律和谐 44、京剧脸谱是一种内涵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每个脸谱都有一种主色调,以显示剧中人物特征。如关羽脸谱的主色调是红色,曹操是白色,包拯是黑色。……你认为“红脸”表示 A.忠勇正义 B.内敛含蓄 C.凶猛残暴 D.刚直果敢 十一、专有名词及其他类 45、先秦经典《尚书》多次提到“民主”:“天惟时求民主,乃大降显休命于成汤”,意即“上天为民求主,天降大任于成汤,使为民主。”对材料中“民主”的正确理解是: A.“民主”是指最高统治者 B.中国的民主政治早于西方 C.成汤是民主的领导者 D.商朝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 46、“紫禁城"的称法体现了中国传统儒家的伦理观念。“紫”代称皇帝,它的含义是 A.爱民如“子” B.大红大“紫" C.“紫微(星)正中" D.永享福“祉” 47、中国古代盛行“五行相生”、“五德终始”说,朝代更替,五行更始,如周承火德,秦承水德,汉承土德。还配以对应的颜色。秦朝尚 A.黑 B.白 C.红 D.黄 48、 中国文化把五行、五色、五方位甚至五味、五脏等一一对应。如以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等颜色对应方位。根据所学知识,判断红、黄、黑三色分别对应的方位应是: A.东、南、西 B.东、中、南 C.南、西、北 D.南、中、北 49、赵匡胤的“陈桥兵变”也称赵氏“黄袍加身”,许多朝廷重臣的家庭被称为“满门朱紫”,这些名词来源于服饰的何种功能? A.区分等级贵贱 B.标记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 C.美化程度的不同 D.说明社会分工的不同 50、“真知与常知异。尝见一田夫,曾被虎伤,有人说虎伤人,众莫不惊,独田夫色动异于众。若虎能伤人,虽三尺童子莫不知之,然未尝真知。真知须如田夫乃是,故人知不善而犹为不善,是亦未尝真知,若真知,决不为矣。”这段话体现出的思想是 A.格物致知 B.心即理也 C.发明本心 D.致良知 51、据《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载:“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国语·晋语》曰:“同姓不婚,惧不殖生”;“异姓则世德,异德则世类……同姓则同德,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以下对上面“姓”的几则材料理解正确的有:①起到了瓦解宗法制度的作用②具有明血缘的作用③没有认识到近亲繁殖的弊病 ④具有辨别婚姻的作用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52、刘玉荣在《西方文化之旅》一书中将西方文化的演变分为古代、中世纪、文艺复兴时代、近代和现代,其中把古代称为“直觉时代”,请你为“中世纪”选择最适合的主题 A.创造时代 B.反省时代 C.信仰时代 D.求知时代 53、商人信奉“我生不有命在天”;周人则强调“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德不失民,度不失事。”这种观念变化的原因是 ( ) A.西周是个以民为本的政权 B.科学发展打破了天命观念 C.社会经济发展瓦解奴隶制 D.夏商暴虐而亡的历史教训 54、清代李毓秀《弟子规》中写道:“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以上文字强调的是伦理道德中的: A.孝 B.节 C.悌 D.信 55、法国《读书》杂志推荐的理想藏书中包括以下三部著作。下表中关于这三部著作的表述,完全正确的项目是 项目 著作 体裁 作者 特点 评价 《诗经》 诗歌 屈原 现实主义 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红楼梦》 小说 曹雪芹 古典主义 中国古代最伟大的长篇小说 《人间喜剧》 戏剧 巴尔扎克 浪漫主义 “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 A.体裁 B.作者 C.特点 D.评价 史学观点板块 一、历史史实与历史观点的区分 56、学习历史,必须分清史实,解释、观点等。下列各项中,属于观点的是 A.商朝甲骨文主要出土于殷墟 B.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 C.孔子是春秋时期鲁国人 D.古代中国历史证明,国家合则利,分则弊 二、历史学的功能 57、中国史学散论》一书中指出:“一个民族、总不能忘记自己的历史。这是因为,历史不仅可以说明一个民族的过往历程、现实状况,而且还可以揭示他的未来的方向。”对这段话的准确理解是 A.阐明了历史学的社会价值 B.阐明了对历史的重视 C. 阐明了对现实的关注 D.阐明了史学家的政治眼光 58、近代思想家、历史学家梁启超在《新史学》写道:“夫所以必求其公理公例者,非欲以为理论之美观而已,将以施诸实用焉,将以贻诸来者焉。历史者,以过去进化,导未来之进化者也。”梁启超的主要观点是 A.史学应追求理论的美观 B.历史研究应为现实服务 C.历史研究具有永恒的价值 D.史学研究贵在复古 59、英国史学家爱德华·卡尔在《历史是什么?》一书中把史学说成是“历史学家跟他的事实之间相互作用的连续不断的过程,是现在跟过去之间的永无止境的问答交流……是过去的事情跟前进中出现的将来的目标之间的谈话”。正因为如此,历史学的最大价值在于 A.丰富知识、提高学养、厚积薄发 B.回首往事、以古为师、传承文化 C.借鉴古人、启发思维、开阔视野 D.以史为鉴、服务现实、开创未来 60、 恩斯特·布洛赫(Ernst Bloch,1885~1977)在《为历史学辩护》中说:“各时代的统一性是如此紧密,古今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对现实的曲解必定源于对历史的无知;而对现实一无所知的人,要了解历史也必定徒劳无功的。”布洛赫在此强调的是 A.鉴往知来 B.以古讽今 C.厚今薄古 D.贯通古今 61、恩格斯说:“假如不曾有拿破仑这个人,那么他的角色是会由另一个人来扮演的,这点可以由下面的事实来证明,即每当需要有这样一个人的时候,他就会出现:如凯撒、奥古斯都、克伦威尔等等。” A.英雄人物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并不重要 B.英雄人物适应时代需要而产生 C.英雄人物的活动是受历史规律支配的 D.英雄人物的出现是历史的偶然 三、历史学研究的特点 62、史家不离开事而言理,客观精神乃是历史写作的第一守则,在描写一个历史事件时,下列哪一项最不容易受到史家主观因素的影响 A.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 B.事件的前因后果 C.事件的历史意义 D.事件的是非评价 63、法国史学家朗格诺瓦和瑟诺博司所著《史学原论》一书指出:“史料可分为两种,有时过去的事件留下实迹(碑碣及制造品);有时,也是更常见的事件所留下的痕迹,是心理的状态——一种文字上的描写和叙谈。”作者的意思是 A.任何文字史实都带有主观因素 B.实迹和文字史料都真实反映历史 C.历史是“心理的状态”的反映 D.只有实迹史料才能反映历史真实 64、司汤达说:“历史学家的第一先决条件就是没有发明能力。”他强调的是历史学家 A.在进行历史研究时所作的推论应是对历史的发现而非发明 B.在研究历史时不能有自己的观点 C.研究的历史素材都应该是真实可信的 D.研究历史不可借助假设推论 四、四大史观+传统史观:革命史观 65、在谈到文明的连续性时,布罗代尔说:“各种文明都在不停地借鉴它们所邻近的文明,哪怕它们‘重新解释’和同化了它们所接纳的东西。的确,每种文明乍看之下更像一个铁路货场,在不断地接受和发送包罗万象的货物。”以下选项理解错误的是 A. 对外交往是文明发展的动力之一 B. 人类文明具有开放性、包容性和传播性的一些特征 C.当某种文明消亡后,该文明的某些基因被其他文明传承下来 D.某种文明产生后必然要与其他文明进行交往 66、下列摘录的是《纽约时报》不同年代的标题:《民间音乐在肯尼亚衰颓》(1959年11月8日)、《电视的影响在日本扩大》(1967年2月17日)、《(越南)西贡的服装样式正在改变》(1969年10月16日)。从中可以得出的最恰当信息是 A.经济全球化狂飙猛进 B.现代文明改变世界 C.传统文化日益衰微 D.第三世界的崛起 67、“一种文明的历史,就是对古代材料中那些对今天仍然行之有效的东西的探索。它有待解决的问题不在于要告诉人们关于希腊文明或中世纪中国我们所知的一切,而是要告诉人们在西欧或现代中国以前的时代与今天仍旧相关的东西。”在这里,布罗代尔强调的是 A.研究历史要有不断探索的精神 B.要从文明传承的角度阐释历史 C.史学是要告诉人们过去的事情 D.史学就是当代人对过去的认识 68、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写道,研究世界历史“就如以为栖身月球的观察者从整体上对我们所在的星球进行考察时形成的观点,因而与居住在伦敦或巴黎、北京和新德里的观察者的观点迥然不同”。斯塔夫里阿诺斯此处所强调的是,研究世界历史应 A.突出对于各国历史的研究 B.超越地区和民族的界限 C.特别关注东方民族的历史 D.侧重对大国历史的考察 69、将近现代历史看作是以商品经济为特征的工业文明取代以自然经济为特征的农业文明的结果,主要表现为经济领域的工业化和市场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思想领域的理性化和科学化。以这种视野来研究历史属于 A.全球史观 B.革命史观 C.文明史观 D.现代化史观 70、将近现代历史看作是以商品经济为特征的工业文明取代以自然经济为特征的农业文明的结果,主要表现为经济领域的工业化和市场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思想领域的理性化和科学化。以这种视野来研究历史属于 A.全球史观 B.革命史观 C.唯物史观 D.现代化史观 71 、传统史学的研究对象侧重于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等,而现行教材把衣食住行等内容纳入了史学研究的范畴,这一视角的转换体现了: A.唯物史观 B.社会史观 C.全球史观 D.革命史观 72、1908年,刘师培在《(共产党宣言)序》一文中指出:“欲明欧洲资本制之发达,不可不研究斯编(注:指《共产党宣言》);复以古今社会变更均由阶级之相竞,则对于史学发明之功甚巨;讨论史编,亦不得不奉为圭臬(注:准则)。”他在这里强调历史研究要运用 A.文明史观 B.全球史观 C.现代化史观 D.阶级斗争史观 史学方法板块 一、历史学家应具备的素质与研究技能 73、唐代史学家刘知幾提出史家“三长”说。司马迁在《史记》中不仅把农民领袖陈胜列入“世家”,还为匈奴列传,这主要反映了他的 : A.史德 B.史才 C.史学 D.史识 唐代刘知几认为,史家必须兼有史才、史学、史识三长。才指史家撰写史学作品的表达能力;学指史家掌握渊博的历史知识和丰富的资料;识指史家明是非别善恶、观成败的能力。章学诚在充分肯定刘知几史家三长说的同时,进一步明确提出史德,并在《文史通义》中专写《史德》篇,以很大的篇幅加以阐述论证,从而把史家三长说发展为史家四长说,章学诚认为,作为一个好的史学家,必须全面具备才、学、识、德四个方面的基本素养,缺一不可。但是他以强调,四长之中,德识尤为重要。 74、西方某历史学家认为:历史学家要当地理学家、也要当法学家,还有社会学家与心理学家。这个观点反映的是 A.传统研究历史的方法 B.分时段研究历史的方法 C.专题研究历史的方法 D.总体研究历史的方法 75、年鉴学派大师布洛赫在《为历史学辩护》中指出:“在进行历史研究时,人们往往迷恋于寻找单一的原因,便错误地将原因归结于某一个,这样就成为一种价值判断。’布洛赫强调的是历史研究应 A.多角度地认识和考察史实 B分清历史事件的主次原因 C.抓住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D.以正确的价值判断为起点 76、关于历史学习的方法,西方著名学者埃尔顿是这样认为的:“对于历史的真实性,先入自见的危害大于证据之不足或细节之谬误。……在他理解这些证据之前,他不问也不应该问具体的问题。”下面几种学习方法最符合埃尔顿的观点是 A. 理论联系实际 B. 史由证来、论从史出 C. 有史有论、史论结合 D. 重视调查研究 二、古代历史学家强调的史学方法 77、孔子在修订《春秋》时,同记战争,有“伐、征、侵”等区别;同记杀人,有“杀、弑、歼”等不同表达方式。这被称为“春秋笔法”。这表明: A.文字史实总带有主观因素 B.写史者总对战争杀人津津乐道 C.历史是个人心态的反映 D.非实迹史料不能反映历史真实 78、春秋笔法,又称微言大义,指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例如词汇的选取)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作者主观看法,是中国史学家常用的书写历史方法之一,不少重要的历史概念实际上已隐含着作者的某种倾向性判断。下列历史概念中具有这种特色的是 A.鸦片战争 B.甲午战争 C.五四运动 D.淞沪会战 79、司马迁在《史记》中写到:“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闚九疑,浮於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戹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这段材料告诉我们他获取史料的重要方式是 A.实地调查 B.文献查阅 C.道听途说 D.考古发掘 三、史学研究的史料考查方法 (一)重史料分析 80、 史料是是史学研究的基础。针对某一特定历史事物,目击者或者当事人留下的实物、文字或者口头的陈述为一手史料,而非目击者或非当事人的文字或口头的陈述为二手史料。以下对于史料的阐述,说法正确的是 A.一手史料都能真实的反映历史 B.二手史料往往带有陈述人的主观因素 C.只有一手史料才能真实的反映历史 D.二手史料的价值不如一手史料 (二)重文献、档案资料 81、(日)《东史郎日记》:“在(南京)马群镇警戒的时候,我们听说俘虏们被分配给各个中队,每一中队两三百人,已自行处死。”“七千人的生命(俘虏)转眼之间就从地球上消失,这是个不争的事实。”上述材料属于 A.文献证据 B.实物证据 C.口传证据 D.以上都不是 82、如果要探究近代福州船政局的历史,下列方法最能接近其真实情况的是 A.走访船政局遗址附近的居民 B.查阅专家学者的相关论著 C.研究现存的船政局档案材料 D.阅读船政局职员的回忆录 83、曾国藩,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因其镇压 过太平天国农民运动而备受后人诟病。近年来研究曾国藩的人逐渐增多。如果你收集了如下有关曾国藩的资料,你认为对研究曾国藩最有价值的资料是 A.长篇历史小说《曾国藩》 B.“文革”中出版的《曾国藩反动言论》 C.关于曾国藩的史学论著 D.部分曾国藩日记、奏折、书信的影印件 (三)重考古现场材料、实物资料——最为客观、最为可信 84、“太祖……母陈氏,方娠,梦神授药一丸,置掌中有光,吞之,寤,口余香气。及产,红光满室。自是夜数有光起,邻里望见,惊以为火,辄奔救,至则无有。”对《明史》此段史料价值的评述较恰当的是: A. 客观真实,完全可信 B.正史之言,真实可信 C.小说家言,不足为信 D.神异之说,不足为信 85、关于秦朝设郡的数目,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如王国维《秦郡考》考证共有48郡,谭其骥《秦郡新考》推定为46郡。某学者在考证秦朝设郡的具体数目时,收集到以下几个方面的资料,其中最可信的应是 A.《史记》的记载 B.民间的传说 C.史家的研究论文 D.秦简的记载 86、《南京大屠杀的虚构》出版后,日本右翼势力给予了高度评价,渡部升一在其初版本的护封广告词中写道:“读了此书,如果今后有人仍然再提南京大屠杀,那就少能说他是煽动反日。”我们批驳上述荒谬观点的最有力证据是 A.历史专著中对“南京大屠杀”的描述 B.侵华日军老兵的回忆录 C.屠杀现场遗迹与当时摄制的新闻照片 D.当年幸存者的控诉材料 (四)重二重或多重证据的证实 87、曹操高陵的发现,在2009年年终岁末犹如一支巨大的炮仗,一经“点燃”便引起各界广泛争论。下列最足以采信的证据是 A.民间关于曹操“七十二疑冢”的传说 B.墓中出土器物和《三国志》的历史记载 C.学者、网友等社会质疑的声音 D.《三国演义》中对曹操生平的描述 88、“曹操墓在安阳”引发了一系列质疑风波:从“魏武王”的谥号真伪,到曹操墓女骨是不是卞夫人的疑问,再到曹操墓DNA鉴定引来的网友认亲……从史学研究的角度,判断“曹操墓真伪”的正确方法,比较而言最好是 A.正史文献资料的记载 B实地考古发掘的成果 C.文献与考古结合的“二重证据” D.历史学家的主观判断 (五)重现代科技的应用 89、20世纪80年代,有人类学家认为所有现代人都起源于20万年前的非洲。假设现代中国人的祖先由非洲迁徙到中国,验证这种假设最可能用的研究方法是 A.基因分析 B.民俗调查 C.实地考察 D.文献查阅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