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二部分第六章 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 第二讲 城市化练习 中图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二部分第六章 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 第二讲 城市化练习 中图版

第二讲 城市化 一、选择题 ‎1.(2015·高考广东卷)下表为2009年四个国家人口数及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占本国人口比重统计表。由此可判断该年(  )‎ 国家 中国*‎ 印度 德国 美国 人口数/百万人 ‎1 338‎ ‎1 155‎ ‎82‎ ‎307‎ 比重/%‎ ‎17‎ ‎13‎ ‎8‎ ‎45‎ ‎*未含台湾省统计数据。‎ A.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已经明显超过了德国 B.中国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数量比德国少 C.中国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比美国少 D.中国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比印度多 解析:表中反映了四个国家的人口数及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占本国人口比重。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标志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因此表中数据不能直接反映城市化水平,德国是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于中国,故A项错误;表中数据不能显示城市数目的多少,故B项错误;该国人口总数乘以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占本国人口的比重,即可得出该国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数,经计算可得出,中国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比印度和美国多,故C项错误,D项正确。‎ 答案:D ‎(2017·淮北模拟)下图为广州市人口密度变化图。读图,回答2~3题。‎ ‎2.图中所示人口状况反映了该城市(  )‎ A.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B.人口由市中心向周边迁移 C.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 D.人口死亡率上升 ‎3.与图中现象产生无关的因素是(  )‎ A.地铁通车 B.商业区集中在市中心 6‎ C.城市房价上涨 D.工厂向外围搬迁 解析:第2题,图中显示1982年广州市中心人口密度大,2000年市中心的人口密度有一定下降,郊区人口密度上升。通过广州市不同时期人口密度的变化可知,广州市的人口呈现由市中心向周边迁移的现象。第3题,地铁等交通的发展、市中心房价上涨、工厂的外迁都会造成人口由城市中心向周边迁移。‎ 答案:2.B 3.B ‎(2017·江西六校模拟)“潮汐车道”方便“钟摆族”上下班。(“潮汐车道”是指根据交通流量的变化,通过交通指示标识,对其行驶方向进行适时调整的车道。“钟摆族”指工作在城里,生活在郊区或其他城市,两处奔波的职场人士。)据此回答4~5题。‎ ‎4.下列对“钟摆族”的叙述,最可信的是(  )‎ A.“钟摆族”多居住在高级住宅区 B.“钟摆族”购房主要考虑环境质量 C.“钟摆族”都自己驾车上下班 D.“钟摆族”的形成与城市化有关 ‎5.“潮汐车道”的设置目的主要是(  )‎ A.优化配置道路资源 B.美化城市道路景观 C.加强城市交通管理 D.减少道路交通事故 解析:第4题,依据材料,钟摆族“工作在城里,生活在郊区或其他城市”,表明与逆城市化有关。第5题,由材料 “潮汐车道”概念可知,“潮汐车道”的设置目的主要是优化配置道路资源。‎ 答案:4.D 5.A ‎(2017·宜宾模拟)近年来,大城市城区交通拥堵日趋严重。读我国直辖市“机动车辆数和主城区道路里程”表,完成6~7题。‎ 直辖市 机动车辆数/万 主城区道路里程/km 北京 ‎537.1‎ ‎6 206‎ 天津 ‎258.9‎ ‎3 234‎ 上海 ‎272.3‎ ‎4 400‎ 重庆 ‎101.2‎ ‎3 600‎ 6‎ ‎6.据表推测,堵车最严重的城市是(  )‎ A.北京 B.天津 C.上海 D.重庆 ‎7.缓解城区交通拥堵的合理措施有(  )‎ ‎①发展公共交通 ②禁止购买私家车 ③建立立体道路网 ④错峰上下班 ⑤大力修建公路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④⑤ D.①③④‎ 解析:第6题,由表可知,每个城市中每辆车的平均道路里程数北京为最低,所以北京为交通最拥挤的城市。第7题,为了缓解城市的交通拥挤,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发展公共交通;减少购买私家车;建立立体道路网;错峰上下班等。‎ 答案:6.A 7.D ‎(2017·嘉兴模拟)海绵城市是指城市像海绵一样,下雨时能吸水、蓄水、渗水、净水;当需要时,又可以将水释放并加以利用。下图为某海绵城市的道路横断面示意图。据此回答8~9题。‎ ‎8.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与路面相比,雨水口一定要下沉 B.可将路面雨水引入树池进行消纳 C.绿化带与两侧路面高程保持一致 D.人行道要尽可能地采用透水砖 ‎9.海绵城市的建设,有利于 (  )‎ ‎①缓解城市水资源短缺 ‎②削减各季节城市河流流量 ‎③修复城市的生态环境 ‎④破解雨天“城中看海”现象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6‎ 解析:第8题,为了能及时排水和使雨水下渗,绿化带的高程要低于两侧路面的高程。第9题,海绵城市下雨时能吸水、蓄水、渗水、净水;当需要时,又可以将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因而其建设可缓解城市水资源短缺、修复城市的生态环境、缓解城市内涝,同时可以调节(而不是削减)各季节城市河流流量。‎ 答案:8.C 9.D ‎(2017·嘉峪关模拟)读我国某城市中心区与郊外平原区的相关数据比较表(单位:mm),回答10~11题。‎ 年平均降水量 转化为径流的总降水量 转化为地表径流的降水量 转化为地下径流的降水量 城市中心区 ‎675‎ ‎405‎ ‎337‎ ‎68‎ 郊外平原区 ‎645‎ ‎267‎ ‎96‎ ‎171‎ ‎10.导致该城市中心区和郊外平原区“转化为地下径流降水量”差异的原因主要是城市中心区(  )‎ A.降水量少 B.硬化地面增加 C.过度开采地下水 D.水资源利用率低 ‎11.下列措施对缓解两地“转化为地下径流降水量”的差异作用不大的是 ‎(  )‎ A.增加城市绿地面积 B.保护城市湿地生态系统 C.完善城市排水系统 D.限制城市建筑物的高度 解析:第10题,城市中心区由于硬化地面增加,转化为地下径流的降水减少。第11题,增加城市绿地面积、保护城市湿地生态系统、完善城市排水系统都可以影响转化为地下径流的降水量,而限制城市建筑物的高度影响不大。‎ 答案:10.B 11.D 二、非选择题 ‎12.(2017·山东师大附中模拟)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工业化进程加速,我国城镇化经历了一个起点低、速度快的发展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城镇水平变化图、我国城镇数量和规模变化情况表。‎ 6‎ 城市(镇)数量和规模变化情况(单位:个)‎ ‎1978年 ‎2010年 城市 ‎193‎ ‎658‎ ‎1 000万以上人口城市 ‎0‎ ‎6‎ ‎500万~1 000万人口城市 ‎2‎ ‎10‎ ‎300万~500万人口城市 ‎2‎ ‎21‎ ‎100万~300万人口城市 ‎25‎ ‎103‎ ‎50万~100万人口城市 ‎35‎ ‎138‎ ‎50万以下人口城市 ‎129‎ ‎380‎ 建制镇 ‎2 173‎ ‎19 410‎ 注:2010年数据(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整理)。‎ 材料二  我国城镇化目前存在许多突出问题,比如“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建设用地粗放低效;城镇空间分布和规模结构不合理;“城市病”问题日益突出;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不力,城市建设缺乏特色。‎ ‎(1)分析材料一,说明我国城镇化从1978年到2010年的变化特点。‎ ‎(2)结合材料二,列举我国的“城市病”。‎ 解析:第(1)题,结合图例和注记等提示,从城镇人口数量 、城镇化率和世界城镇化率的比较、城市数量和规模等方面总结变化特点。第(2)题,城市病主要包括环境问题,交通问题、居住问题、就业问题和社会治安问题等。‎ 答案: (1)城镇人口数量增多,城镇化率不断上升,与世界平均水平接近;1996年以后城市化上升速度快,城镇数量不断增多,以中小城镇为主。‎ ‎(2)环境质量下降;交通拥挤;住房困难;就业压力增大;社会治安形势严峻等。‎ ‎13.(2017·上海市十二校联考)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2014年3月,国家环保部公布了全国空气质量较好和较差的十个城市(如下图)。监测结果显示,所监测的74个城市中仅有拉萨、海口、舟山三个城市完全达标。‎ 6‎ ‎(1)描述图中空气质量较好和较差城市的分布规律。‎ ‎(2)简析海口、拉萨空气质量达标的原因。‎ ‎(3)试从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调整的角度简述改善城市空气质量的措施。‎ 解析: 第(1)题,读图,结合图例从我国不同方位、海陆位置、地形区差异等方面进行对比总结。第(2)题,影响空气质量的因素主要是污染物的排放和区域自净能力。第(3)题,从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调整的角度提高城市空气质量,首先应尽量减少大气污染企业对城市的污染,再就是提高城市内污染物的扩散和净化能力。‎ 答案:(1)空气质量较好的城市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集中分布在沿海地区、高原地区。空气质量较差的城市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区;集中分布在华北地区。‎ ‎(2)海口地处沿海地区,降水量较多,利于净化大气;风力较大,空气流动性好,利于大气中污染物的扩散;重污染企业较少。拉萨地处高原,城市规模较小,人口较少;工业发展较为落后,污染物排放量少。‎ ‎(3)将污染大气的企业外迁;大气污染企业避开盛行风上风向,或位于与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城市规划保留入城的“通风口”,便于污染物扩散;增加城市绿地面积,净化空气。‎ 6‎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