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高考遗传题二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典型高考遗传题二

遗传2‎ ‎1.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在遗传学研究中,可利用正反交法来判断基因的显隐性 B.红花亲本与白花亲本杂交,其F2按一定比例出现花色分离,支持孟德尔的遗传方式,而否定融合遗传方式 C.基因型为YyRr的植株自花授粉,得到的后代中表现型与亲本不相同的概率为9/16‎ D.红眼雌果蝇与白眼雄果蝇交配,子代雌、雄果蝇都表现红眼,这些雌雄果蝇交配产生的后代中,红眼雄果蝇占1/4,白眼雄果蝇占1/4,红眼雌果蝇占1/2,由此可见,果蝇的眼色和性别表现为自由组合 ‎2.科学的研究方法是取得成功的关键,下列关于人类探索遗传奥秘历程中的科学实验方法及技术的叙述,正确的说法有 ‎ ①孟德尔提出杂合子测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为1:1的假说,并通过实际种植来演绎②赫尔希和蔡斯提出中心法则③格里菲斯利用肺炎双球菌研究遗传物质时,运用了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技术④在探究遗传物质的实验中,艾弗里的细菌转化实验对DNA和蛋白质等大分子进行了分离⑤沃森和克里克研究DNA分子结构时,运用了建构物理模型的方法 ‎ A.两种 B.三种 C.四种 D.五种 解析:①孟德尔提出杂合子测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为1:1属于演绎部分,种植为验证,①错误;②赫尔希和蔡斯采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进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克里克最先预见了遗传信息传递的一般规律,并将其命名为中心法则,②错误;③格里菲斯利用肺炎双球菌研究遗传物质时,没有运用放射性同位素,③错误;④艾弗里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对DNA和蛋白质进行了分离,④正确;⑤沃森和克里克运用了建构物理模型的方法研究DNA分子结构,⑤正确。‎ ‎3. 转入了Bt基因的作物可以获得抗虫的特性,科学家在一次实验中,成功地将两个Bt基因整合到了某棉花细胞的染色体上,但无法确定这两个Bt基因是整合到了同一条染色体还是整合到了两条同源染色体甚至两条非同源染色体上。将该棉花细胞进行组织培养得到植株,再让该植株自交得到F1.若不考虑交叉互换,则F1中抗虫个体占所有F1的比例不可能为 ‎ A.1 B.1/2 C.3/4 D.15/16‎ 解析:两个Bt基因整合棉花染色体的可能性,可以表示为右图:‎ ‎(●表示为Bt基因)①后代中,抗虫比例为3/4,②后代抗虫比例为1 ‎ ‎③后代抗虫比例为15/16.故B错误。‎ ‎4.家蚕(2n=28)雌性体细胞内有两个异型的性染色体Z、W,雄性体细胞内有两个同型的性染色体Z、Z,人们辐射的方法使常染色体上带有卵色基因的片段易位到W染色体上,使ZW卵和不带卵色基因的ZZ卵有所区别,从而在家蚕卵还未孵化时就能区分雌雄,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这种育种方式属于诱变育种 ‎ B.辐射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基因的突变率,更容易筛选到卵色基因 C.上述带有卵色的受精卵将来会发育为雌性家蚕 D.上述带有卵色基因的家蚕染色体组型图与正常家蚕不同 解析:人们用辐射的方法使常染色体上带有卵色基因的片段易位到W染色体,说明该方法是诱变育种,A正确;辐射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基因的突变率,更容易筛选到含有卵色基因的个体,不是卵色基因,B错误;卵色基因的片段易位到W染色体,则带有卵色的受精卵为ZW,为雌性家蚕,C正确;带有卵色基因的家蚕W染色体多了一段染色体,所以其染色体组型图与正常家蚕不同,D正确 ‎5. 某科研小组用一对表现型为圆眼长翅的雌雄果蝇进行杂交,子代中圆眼长翅:圆眼残翅:棒眼长翅:棒眼残翅的比例,雄性为3:1:3:1,雌性为5:2:0:0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该果蝇中存在两对基因显性纯合致死现象 B.只有决定眼形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 C.子代圆眼残翅雌果蝇中纯合子占1/3 D.子代圆眼残翅雌果蝇的基因型为bbXAXA或bbXAXa 解析:‎ 由题意可知,圆眼、长翅果蝇后代出现棒眼、残翅,说明圆眼、长翅为显性性状,雌性的比例5:2:0:0可知,两对基因显性纯合致死,A正确;雄性后代既有圆眼也有棒眼,雌性后代中只有圆眼,没有棒眼果蝇,说明决定眼形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B正确;由于决定眼形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残翅是隐性性状,因此子代圆眼残翅雌果蝇的基因型为bbXAXA和bbXAXa,杂合子为1/2,C错误;D正确。 ‎ ‎6.如图所示是人体内苯丙氨酸与酪氨酸的代谢途径,图中的数字分别代表三种酶。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人体中的苯丙氨酸和酪氨酸,它们的来源均有三个渠道 B.苯丙氨酸大量积累引起的苯丙酮尿症,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C.酶③的缺乏会导致白化病,该病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D.酪氨酸是甲状腺激素合成的重要原料之一 解析:就这个图示来说,苯丙氨酸的来源有一个渠道,酪氨酸的来源有二个渠道,故A错误。‎ ‎7.无籽西瓜是现在市场上常见的西瓜品种,其中三倍体无籽西瓜是利用多倍体育种获得的,具体的培育过程是用秋水仙素处理二倍体西瓜幼苗后,再让其与二倍体植株(父本)杂交,将得到的种子种下去,就会长出三倍体植株。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秋水仙素的作用是促进纺锤体形成,以抑制染色体被拉向两极 B.用秋水仙素处理后的幼苗细胞分裂后期,都观察到了8个染色体组 C.三倍体植株上所结的西瓜无子的主要原因是减数分裂时联会紊乱 D.因为形成三倍体的过程未经地理隔离,所以三倍体西瓜不是新物种 ‎8.用基因型Aa的小麦分别进行连续自交、随机交配、连续自交并逐代淘汰隐性个体、随机交配并逐代淘汰隐性个体,根据各代Aa基因型频率绘制曲线如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曲线Ⅰ和Ⅳ的各子代间A和a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变化 B.曲线Ⅱ的F2中Aa基因型频率为1/2‎ C.曲线Ⅲ的F3中Aa基因频率为2/9‎ D.曲线Ⅳ的Fn中纯合体的比例比上一代增加(1/2)n 解析:根据题意,这四种交配方案对应的曲线依次是:Ⅳ、Ⅰ、Ⅲ、Ⅱ。‎ ‎ 连续自交和随机交配这两种都不存在选择,所以不会发生进化, ‎ A和a的基因频率都不会改变,连续自交和随机交配的F1代中的Aa的基因频率都是1/2,所以Ⅰ和Ⅳ符合,连续自交的结果是纯合子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杂合子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小;而随机交配AA:Aa:aa=1/4:1/2:1/4,数值不变,所以Ⅰ是随机交配,Ⅳ是自交的结果,A错误。‎ 曲线Ⅱ和Ⅲ在F1代杂合子Aa所占的比例相同,这是由于自交和随机交配的结果是一样的,都是Aa交配的结果,后代中aa被淘汰,则AA为1/3、Aa为2/3,如果自交则其后代是AA=1/3+2/3×1/4=3/6,‎ Aa=2/3×1/2=2/6,aa=2/3×1/4=1/6淘汰掉后,则AA为3/5,Aa为2/5。曲线Ⅲ为自交。如果随机交配,根据遗传平衡定律,A基因频率2/3,a基因频率1/3,后代是AA为4/9.Aa为4/9,aa为1/9淘汰后,F2中AA为1/2,Aa为1/2,曲线Ⅱ为随机交配。B正确。‎ 曲线Ⅲ的F2再自交一代,F3中,AA=3/5+2/5×1/4=7/10, Aa=2/10,aa=2/5×1/4=1/10被淘汰后,‎ AA:Aa=7:2,则Aa占2/9,C正确。‎ 曲线Ⅳ是自交的结果,在Fn代纯合子的比例是1-(1/2)n,则比上一代Fn-1增加了 ‎1-(1/2)n-[1-(1/2)n-1]= (1/2)n,D正确。‎ ‎9.果树研究人员用杂交育种培育出了拥有自主产权的柱形无褐变加工型苹果新品种。请回答下列问题 ‎(1)杂交育种时必需采取人工授粉,理由是 。‎ ‎(2)已知苹果的柱形对圆形显性,有褐变对无褐变显性,分别受等位基因A、a和B、b控制,且两对基因独立遗传,为培育出柱形无褐变的苹果新品种,用于杂交的亲本基因型分别是 。‎ ‎(3)苹果种子萌发成的幼苗要5年以上才能开花结果,因此对苹果柱形基因进行DNA分子标记能缩短育种时间,方法是将双亲的柱形基因和无褐变基因所在的染色体不连接能与荧光染料分子特异性结合的DNA片段,在F2幼苗期,对有丝分裂中期细胞进行荧光染色,细胞中的荧光标记点的数量共有 ‎ ‎ 种,其中稳定遗传的柱形无褐变细胞的荧光标记点有 个。‎ ‎(4)嫁接是快速推广柱形无褐变新品种简易方法,用于嫁接的枝条可来自于第(3)问F2中 (填“全部的柱形无褐变”或“纯合的柱形无褐变”)植株。‎ 答案:(1)能人为控制品种间杂交(2)AABB、aabb(3)5 8(4)全部的柱形无褐变 解析:(1)杂交育种时必须采取人工授粉,理由是能人为控制品种间杂交,以便获得目的品种,‎ ‎(2)亲本基因型AABB、aabb杂交可以获得基因型AAbb柱形无褐变的苹果新品种 ‎(3)子一代自交,后代中含有A和b基因的染色体能被染色,子二代会有9种基因型:AABB、AABb、AAbb、AaBB、AaBb、Aabb、aaBB、aaBb、aabb,其中能被染色的染色体数目依次为:2、3、4、1、2、3、0、1、2,共有5种数量,其中稳定遗传的柱形无褐变细胞,其基因型为AAbb,由于含有染色单体,所以其荧光标记点有8个。‎ ‎(4)由于嫁接是无性繁殖,后代不会发生性状分离,所以用于嫁接的枝条可来自于第(3)问F2中全部的柱形无褐变植株。‎ ‎10.果蝇的黑身、灰身由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 ‎(1)实验一:黑身雌蝇甲与灰身雄蝇乙杂交,F1全为灰身,F1随机交配,F2雌雄果蝇表型比均为灰身:黑身=3:1‎ ‎①果蝇体色性状中, 为显性,F1的后代重新出现黑身的现象叫 ;F2的灰身果蝇中,杂合子占 。‎ ‎②若一大群果蝇随机交配,后代有9900只灰身果蝇和100只黑身果蝇,则后代中Bb的基因型频率为 。若该群体置于天然黑色环境中,灰身果蝇的比例会 ,这是 的结果。‎ ‎(2)另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R、r)会影响灰身果蝇的体色深度。‎ 实验二:黑身雌蝇丙(基因型同甲)与灰身雄蝇丁杂交,F1全为灰身,F1随机交配,F2表现型比为:雌蝇中灰身:黑身=3:1;雄蝇中灰身:黑身:深黑身=6:1:1。‎ ‎①R、r基因位于 染色体上,雄蝇丁的基因型为 ,F2中灰身雄蝇共有 种基因型。‎ ‎②现有一只黑身雌蝇(基因型同丙)其细胞(2n=8)中Ⅰ、Ⅱ号染色体发生如图所示变异,变异细胞在减数分裂时,所有染色体同源区域须联会且均相互分离,才能形成可育配子,用该果蝇重复实验二,则F1雌蝇的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中有 条染色体,F2的雄蝇中深黑身个体占 。‎ 答案:(1)①灰色 性状分离 ②18% 下降 自然选择(2)① X BBXrY 4 ②8或6 1/32‎ 解析:(1)①由分析可知,果蝇的灰身和黑身中,灰身是显性,子一代是灰身,自由交配后代同时出现黑身和灰身的现象叫性状分离,灰身的基因型是BB:Bb=1:2,因此杂合子占2/3.‎ ‎②一大群果蝇随机交配,如果没有自然选择作用,没有迁入和迁出等,可以看做是遵循遗传平衡,‎ bb的比例是100÷(100+9900)×100%=1%,则b的基因频率是10%,B的基因频率是1-10%=90%,则后代中Bb的基因型频率为2×10%×90%=18%;如果该群体置于天然黑色环境中,黑身果蝇生存、繁殖后代的机会增大,b基因频率升高,灰身果蝇生存、繁殖后代的机会降低,B基因频率下降,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2)①由分析可知,R、r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雄蝇丁的基因型为BBXrY;F2中灰身雄蝇灰身(BB、Bb)、‎ ‎ 雄蝇(XRY、XrY),因此灰身雄蝇的基因型共有2×2=4种。 ‎ ‎ bXR bXR BXr BbXRXr BbXRXr BY BbXRY BbXRY ‎②雌果蝇丙(bbXRXR)的一个细胞发生染色体变异后,可表示为bbXRXR,bXR表示b和R连锁在一条染色体上,杂交后代为 F1雌蝇的基因型为1/2 BbXRXr、1/2 BbXRXr,雄蝇的基因型为1/2 BbXRY、1/2 BbXRY,F1雌蝇的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中有6条(BbXRXr形成的)或8条(BbXRXr形成的)染色体,F1随机交配,子代雄性中bbXrY深黑色个体的概率为1/2×1/2×1/4bb×1/2XrY=1/32‎ ‎11.有两个肉鸭品种—连城白鸭和白改鸭,羽色均为白色。研究人员以下表所示外貌特征的连城白鸭和白改鸭作为亲本进行杂交实验,过程及结果如图所示,请分析回答 ‎ ‎ ‎(1)统计发现,F2中非白羽与白羽的分离比约为9:7,说明该肉鸭的羽色遗传符合 定律。‎ ‎(2)研究人员假设一对等位基因控制黑色合成(用符号B、b表示,B表示能合成黑色素),另一对等位基因与黑色素在羽毛中的表达有关(用R、r表示,r表示抑制黑色素在羽毛中的表达),两对等位基因都位于常染色体上。根据连城白鸭喙色为黑色,而白改鸭喙色不显现黑色推测,上述杂交实验中连城白鸭的基因型为 ,白改鸭的基因型为 ,F2表现为不同于亲本的灰羽,这种变异来源于 ‎ ,F2代中白羽鸭的基因型有 种,非白羽鸭中杂合子的比例为 。‎ ‎(3)研究人员发现F2中非白羽:灰羽=1:2,他们假设R基因存在剂量效应,含一个R基因表现为灰色,两个R基因表现为黑色,为了验证该假设,他们将F1灰羽鸭与亲本中的白改鸭进行杂交,观察统计杂交结果,并计算比例。‎ ‎①若杂交结果为 ,则假设成立。②若杂交结果为 则假设不成立。‎ 答案:(1)基因的自由组合(2)BBrr bbRR 基因重组 5 8/9‎ ‎(3)①黑羽:灰羽:白羽=1:1:2 ②灰羽:白羽=1:1(或黑羽:白羽=1:1)‎ 解析:(1)表格所示F2中非白羽:白羽约为333:259=9:7,属于9:3:3:1的特殊分离比,因此鸭的羽色遗传符合两对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2)由题意可知,B不是能合成黑色素,r表示抑制黑色素在羽毛中的表达,bbR-、B-rr、bbrr表现为白色,F1表现为灰色,基因型为BbRr,所以杂交实验中连城白鸭的基因型为BBrr,白改鸭的基因型为bbRR。F2的基因型为B-R-:B-rr、bbR-、bbrr=9:3:3:1,白羽鸭的基因型为BBrr、Bbrr、bbRr、bbRR、bbrr,其余为非白羽鸭,占总数的9份,其中只有一份是纯合子,其他都是杂合子,即非白羽鸭中杂合子的比例为8/9.‎ ‎(3)由题意可知,F1的基因型是BbRr,白改鸭的基因型为bbRR, BbRr×bbRR→BbRR:BbRr:bbRR:bbRr=1:1:1:1,若一个R基因表现为灰色,两个R基因表现为黑色则杂交后代黑羽:灰羽:白羽=1:1:2;若R基因不存在剂量效应,则灰羽:白羽=1:1。‎ ‎12.鸡的性别决定类型为ZW型,其光腿和毛腿由等位基因A、a控制,羽毛的形状丝羽和片羽由等位基因B、b控制。研究者进行了如下两组杂交实验,结合实验结果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杂交实验推断,A、a位于 染色体上;B、b位于 染色体说,这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 (填“是”或“否”)符合自由组合定律。杂交实验二中没有雄性个体是因为含有 基因的 (填“精子”或“卵细胞”)不能参与受精作用。‎ ‎(2)在实验一中,选取F1‎ 中的光腿片羽雄性个体与光腿丝羽雌性个体随机交配,子代中光腿丝羽出现的概率为 ,其中雄性个体所占的比例为 。‎ ‎(3)在饲养过程中,研究人员发现单独饲养的雌鸡减数分裂产生的卵细胞只能与来自同一个次级卵母细胞的极体结合形成合子(性染色体为WW的个体不能发育),进而孵化雏鸡。将实验二F1中的光腿片羽雌性个体单独饲养,理论上最终孵化成的雏鸡中雄性个体所占的比例为 。‎ 答案:(1)常 Z 是 b 卵细胞(2)2/9 0(3)1‎ 解析:(1)雌雄中光腿:毛腿=3:1,没有性别差异,因此控制光腿、毛腿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光腿为显性;而片羽与丝羽在后代中出现性别差异,因此位于Z染色体上,片羽的后代出现了丝羽,因此片羽为显性。实验二杂交的后代中只有雌性个体,表明亲代父本精子正常,含有W染色体的卵细胞也是正常的,因此造成杂交实验二中没有雄性个体是因为母本的含有b的卵细胞不能参与受精过程。‎ ‎(2)实验一的亲代基因型为AaZBZb和AaZBW,F1中光腿片羽雄性个体的基因型为A ZBZB和A ZBZb光腿丝羽雌性个体的基因型为A ZbW,F1中的光腿片羽雄性个体与光腿丝羽雌性随机交配的后代中,利用配子法计算产生光腿的概率=1-(1/3)2=8/9;片羽雄性产生(3/4)ZB、(1/4)Zb精子,丝羽雌性只产生W的卵细胞,后代3/4的ZBW、1/4的ZbW,因此子代光腿丝羽的概率为8/9×1/4=2/9.后代只有雌性个体,没有雄性个体,所以雄性个体所占的比例为0.‎ ‎(3)雌性的性染色体为ZW,情况之一:卵细胞含Z染色体,则来自同一个次级卵母细胞的极体也含Z染色体;情况之二:卵细胞含W染色体,来自同一个次级卵母细胞的极体也含W染色体,‎ ‎ WW的个体不能发育,理论上最终孵化的雏鸡中全为雄性。‎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