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4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浙江省新高考地理教学实施现状问题及改进建议
浙江省新高考地理教学实施现状、问题及改进建议 编者按:本调研报告在是2016年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重点学术活动“浙江省地理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资助下开展的调研成果,由学会副理事长、浙江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梁勤欧教授执笔,在调研过程中得到王海斌、钱海林、陈伟、徐洋林、沈海燕、金子兴、郑宇醒、李军杰、章晓燕、李俊成、耿文强、潘方平等12位老师提供基础调研资料,特此致谢。 浙江省实行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简称学考)相结合,考生自主确定选考科目,高校确定专业选考科目及其他选拔条件要求,综合评价,择优录取。高考改革前是按照院校填报专业,改革后是按照专业填报院校。由此倒逼学生在选择科目之时就要做好未来专业生涯、职业发展的初步规划。 高考改革是教育体制改革中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浙江省和上海市在全国率先推出高考改革方案。面对新高考,普通高中都回到同一起跑线,任何一所普通高中要实现新的发展,就必须要甩掉身上现有的包袱,突破自身发展困境。 浙江省新高考改革从2014年高一开始实行,2017年将迎来第一届毕业生。到2016年10月份为止,所有的学生都已经参加了第一次的考试。在浙江省新高考的第三次地理学考、选考之后,通过进一步调研,反思其利弊显得更为重要。从目前来看,新高考改革还是有利有弊,我们需要实事求是地客观面对,并分析原因,提出对策,完善改革。 一、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的现状 (一)教育行政部门高度重视 浙江省教育行政部门从新高考改革开始前的调研,到政策文件的出台,再到实施过程中的情况调研,一直很重视;下面的学校也十分重视,一直在探索中,以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上下教育部门的重视是取得新高考改革,乃至教学改革成功的关键。 (二)学生、学校、教师 (1)学生具有选择权,避免一考定终身的现象 浙江省高中课程与考试改革走在全国前列,植入“选择性学习”的先进理念,让学生对课程拥有选择权,让学生对双考拥有选择权,让学生对专业拥有选择权。 浙江省高中课程与考试改革让学生更加关注自己的兴趣特长。选择越多,其实更强调针对性。7选3提供选择的多样性,就让学生需要更关注自己的兴趣特长。 (2)学校更加重视生涯规划,开设了生涯(职业)规划课程 浙江省高中课程与考试改革让学校和学生更加重视生涯规划。老的高考改革方案有文理分科,这其实也是一定程度上让学生提前关注自己未来要做什么,也是一种生涯规划。新考改由于需要7选3,这就更加强化了生涯规划,学生需要从更多的课中选择自己喜欢的和今后要从事的方向。从这个意义上看,是一种非常不错的进步。 好多学校开设了生涯(职业)规划课程,努力让学生对未来人生与职业目标有基本的理想,新课改的设计理念是先进的、科学的、美好的。 (3)教师更加重视学生主体性 由于考虑到让学生选择学科,所以学科老师更加关注自身教学的艺术性,关注学生主体性,让学生能真正喜欢这门课。 (三)新高考给地理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浙江省新高考方案的出台,使地理学科从原来的“小媳妇” 地位,跃升为与理化平起平坐的地位。尤其是在中下学习水平生源的学校,选考地理的学生人数基本排名最前。即使是在一些生源顶尖的中学,选考地理的学生人数也大幅度提升(如杭州二中原来文科班学生仅60人左右,但2014级选考地理学生人数达到了160人)。 新高考后,从学科看,选地理学科的学生总体上仅次于化学。可以说新高考为地理学科受到学校的重视程度提高,地理教师的地位有了进一步提高。地理小组变成了地理大组。 当然,选地理学科的人数存在明显的校际差异。超一流的重点中学,选考地理的人数数量少。杭二和镇海中学等,物理化学等学科存在明显的优势,选考地理的人数相对来说仍然比较少。 学科师资力量水平高的学校,选考同类学科的人数就比较多。浙江省苍南中学,技术师资水平高,选技术的学生占的比重就高。衢州二中,政治学科和地理学科在学校中,师资力量较为雄厚,因此选政治和地理的人数就很多。 存在刻意引导的学校,选考地理的人数存在明显的学科差异。 选考地理学科人数的增长,地理教学的“繁荣”,造成地理教师严重短缺,许多教师均在满负荷运转。 (四)新高考有利于扩大地理知识和能力的考核 新高考有利于扩大地理知识和能力的考核范围,避免原先大量学少量考的现象。原来文综地理共11选择题2综合题(包含约6~7小问题),现在选考地理共25选择题4综合题(包含约16~18小问题)。 新高考选考试题相对降低了难度,尤其是选择题,较大程度上避免了原先文综选择题过难以及猜测得分的现象。模块设置比较合理,“环境保护”和“自然灾害”有机结合在综合题中考核,较好地落实区域可持续发展理念。新高考4道综合题均以中外区域为背景,系统考查地理相关知识,突出区域可持续发展思想,有利于体现地理学科的区域性、综合性等学科素养。 二、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中的突出问题 浙江省新高考改革进展顺利,取得了不少成绩。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突出的问题。 (一)学生负担加重,考试压力变大 新高考背景下,三年课程由原来的两年内完成变为一年内完成。因为要选择选考科目,高考指挥棒必然驱使学生要尽早体验每个学科,高一并开科目不得超过8门的要求是工作脱离实际的一厢情愿。由于有两次高考机会,学生进入高二就进入了高考程序。学校为了高考,增加了课时。三年最多达22场学考高考,战线如此漫长,学生压力、焦虑时间延长,学生、家长普遍感慨压力大。 新高考的实施,学生成倍辛苦。因为如高一学生,即便省厅有规定只能并开8门,但这会产生两个问题,第一,8门多吗?还是很多,因为原来传统高考下,学生已经确定了自己的高考学科,所以他只要学6门就可以了,但现在学生不确定,老师也不确定,所以老师必须把这8门学科以高考难度教,学生也以高考难度学,多了两门高考难度的学科,学生肯定比原来辛苦;第二,学生希望比别人更提前确定自己的兴趣学科,所以很多学生会主动去学习其他科目,造成许多学生高一阶段要学10门及以上的高考难度级别的学科,学生肯定更加辛苦。 为了学考考A,不属于“选考科目”的学科为参加第二次考试要找社会辅导机构补课,增加了普通高考之外的负担。当然存在地区差异。在发达地区,虽然周末不补课,但学生大量涌入教育机构。在经济落后的衢州丽水等地区,高二周末就开始补课。有的学校一个月只有一天的休息时间。 传统的高考背景,学生很苦,苦读,苦学,苦思,因此减负成为主流。改革的初衷是为高三减负,但事实上造成了压力向高一高二年级传递的结果。新高考之后,学生从高一高二就开始选课,有很多从高一下学期就已经开始准备高考了,这对于学生的学习压力影响是较大的。同时由于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不一样,在这样的选考机制下,会出现成绩越好,负担越轻;成绩越差,负担越重的两极分化现象。成绩好的学生在高三11月后甚至连英语都不用学了,只剩下语文数学两门。对学生心理造成极大影响。总之,从高一进来就为应试和分数而学,这与课改考改为了减轻学生负担的初衷相背。 (二)学生们在选择权面前不知所措 浙江新高考方案的最大亮点,就是把选择权还给了学生,7选3,选的不仅是考试科目,还有高考录取时的大学专业。很显然,在人生规划方面,让学生在高中就对人生规划有个安排不太容易。他们大多不具备这种能力,但是新高考方案显然没有充分的考虑到学生的选择能力,学生们拿着沉甸甸的选择权而不知所措。 第一次选择出现在选择哪三门作为自己的选考科目。从小在家长、老师呵护下长大,小学阶段和中学阶段孩子们都是按照学校的统一安排去进行的,在赋予的选择权面前犹豫、迷惑、纠结甚至痛苦。 第二次选择是新高考10月选考和英语成绩出来后,学生如何选择科目来利用第二次选考的机会。比如,一个冲刺名校的学生,三门选考分别为91分、91分、91分,他是三门继续学,还是对某一门放弃,主攻其他有优势有潜力的两门呢? 选考分数揭晓后,学生变的比较浮躁,心态的不稳、情绪的波动导致他们对于地理学习的态度犹豫不决:很多考了91赋分的同学,面临着是否继续参加第二次选考,参加第二次选考是否还继续上地理课等众多的问题。面对个性越来越足的学生,如何引导并促进他们更好的学习? 高一以行政班教学时,学生在学习必修地理时表现为较浓厚的兴趣和积极性;高二以走班教学时,学生对区域地理的学习及相关知识的掌握存在着明显的不足;高三复习开始后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动力又比较充足。选考出分后,学生的情绪波动比较大、心态比较浮躁,学习的目标开始有些模糊。 (三)滋生投机取巧思想 浙江新高考方案的实施容易在学生中产生投机取巧思想。在学生心目中造成努力无效,投机更重要的影响,进而导致与教育真正方向背道而驰。教育是为了培养人,培养正直、善良、幸福、积极上进的人,但在新高考的赋分制度下,极有可能产生这样一种现象,某学生第一次考试卷面成绩获得72分,赋分可能为85分,经过整整6个月的学习,该学生第二次考试卷面成绩为80分,赋分可能变为76分。这就会产生,一个人不需要努力的,因为积极努力极有可能没有效果。对一个孩子的成长来说,兴趣固然重要,但真正让一个人做好一份工作需要坚持,习惯和毅力的作用更大,如果连这些都让学生抛弃,会让所有的人对教育失去信心。 新高考改革处于探索阶段,在实施中难免为各种投机现象的滋生提供生长空间。这会导致学校领导、老师、学生都产生投机的心理,对高中教育产生极大的不利影响。 (四)教学管理问题凸显,教学秩序混乱 新一轮的高考改革,要满足学生的选课需求,要处理大量的数据,要变革教学管理方式,要实现学校的精细化管理。比如面对众多选科组合,学校要建立智能选课平台、智能分班系统、数据分析处理系统、师生评价系统、师生门禁考勤系统;为方便走班管理,学校要建立课程管理系统等等,这一切都是在非常急迫的时间里急需完善的。 按照新高考地理选考设置,参加地理学考时间一般放在高二阶段、选考时间放在了高三阶段10月和次年的4月。选考学生从高一阶段完成必修三本书的教学任务后,高二阶段的9月——次年5月中旬进行了区域地理、自然灾害和环境保护的教学安排,从次年5月中旬——9月详细复习了必修一及与各圈层相关的自然灾害等内容,9月下旬对必修二进行了粗略的复习。高三阶段的10月下旬——12月,完成必修二、必修三的系统复习,次年1月 ——3月进行二轮专题复习和加试题训练,以迎接4月的选考。 高二教学时区域地理如何进行教学——是详实的复习还是总体粗略的开展呢?一轮复习时间如何安排——第一次选考前是否快速完成一轮复习呢?第一次选考后的教学如何安排? 每到考试,轮到的科目加班加点,别的科目减课让路,包括最重要语文数学英语,造成学生学习混乱。 每年考试次数过多,每次考试天数过多,每天考试门数过多。每年暑假8月炎热天气高中提前开学,破坏传统形成的优良自然生态,8月暑天不利于学生学习生活。学考后学生变动频繁,为应试而带来如此的教学秩序失衡乃至破坏实为不值。一次学考后学生成绩不理想,而想参加第2次考试,一般学校都没有教学力量来组织第二次教学,半年后学生属于非学考科目的考试,独立复习成绩又能如何?学生年度之间博弈选科的潮汐现象导致学科师资结构失衡,短缺与富余并存,给教师聘用、评价和管理带来挑战和混乱。 (五)教师的课务空前增加,地理教师严重短缺 由于选考地理学生的迅速增加,导致很多学校的地理教师跟不上学生数量增加的步伐。因此地理教师严重短缺,师资严重不足。尤其在普通中学,这种现象更加明显。学校地理出现了每周16-20节课的超负荷工作,导致对学生面批和辅导的时间不够充足。尤其是10月选考前,对新高考的地理复习有“闭门造车”的感觉,复习的效果也因此有所打折扣。 由于课务量大,课多且很多是重叠的,平时除了组内不定期的教研活动之外,缺乏对外沟通、了解和学习,造成教师出差、进修时无法代课,影响教学进度,甚至教师无法出差或失去进修机会。 新高考带来的教学变革对老师带来的冲击很大。教师们的不解与焦虑,一部分来自于他并没有真正了解改革对学生长远成长的考虑,在改革的大潮下,一线教师被迫推入海中,潮涨潮落,让教师无所适从。另一部分来自学科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管理研究的滞后。虽然教育教研部门开展了相应的教学研讨,但是从观念的变革到教学行为的落实还是有一定距离的,领跑新高考的教师们摸着石头过河,不利于学科教学的宏观把握。当然,几次选考过后,大家对难度如何把握有了相应的概念后,教学节奏会重新调整。 (六)学科发展隐忧 学科选科目前看多数属于分数博弈,而非兴趣或其他。技术多了,物理少了。物理这种基础学科怎么办?理工科是国家发展的支柱,集体性的物理学科回避不仅给学生大学带来学习的障碍,对整个国家未来人才培养也是个挑战。 把学考和高考揉合为一张试卷,把通过性和选拔性考试混为一谈,是对考试技术的漠视,70+30的试卷构造是改革最大的缺陷。2016年10月物理学科裸考100分人数就达1.5%,是对这种不尊重规律和专业的最好佐证。 三次选考试题难易度变化较大,尤其本次(2016年10月卷)试题偏难,对之后的选考复习难度难易把握。应该讲,在现在的体制和社会环境下,选考成绩的好坏很大程度上还是评价着一个学校的好坏。所以新高考的“学考、选考”仍然是指挥棒,学校教学中“学考、选考”试卷的功能导向依然强势,纵观近3次考试试卷,发现试题难度波动大,试题质量波动大。这些让指导学生备考的教师无所适从,最好的结果是所有的知识点都讲,包括冷僻生僻的知识点。 结果是加重了学生的负担,与考试制度改革、课改愿景背道而驰。 三、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的改进建议 (一)教学与管理方面 顶层设计上,提升地理学科的教学与选拔的理性思维(基础功能)含量。针对新一轮高考改革加重地球科学(自然地理)内容的背景,浙江省地理选考部分的内容可以适当向“精”和“深” 方向延伸,即选考部分要求不要面面俱到,而重点选择几个点的考查内容,提升试题的理性思维含量,也提高地理学科的选拔功能。尤其是选考内容可以与高校相关专业更进一步接轨,促使相关专业适当考虑指定选考地理学科。 高中课程改革重在满足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需引导学生创新实践以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地理学科的基础在高一、分流在高二、收获主要在高三的10月,其次才是高二的4月。于是地理教学的主要规划就按照高三10月参加选考的进度来设计,这样补课避免忽视了高二4月和高三4月参加选考的学生的群体。 过度选择带来盲目和资源浪费,根据制度设计,学生自由选择学科,一些学校采用全面走班的方式,对学生的选择不加限制,满足了学生的初期学习需求,但是由于师资、教室等资源配套等不足,多数学生认为建议采用套餐加部分学科走班模式会更加符合后期学习需求,不必节节走班,减少精力浪费。 加强教学管理的思路和方法调整。根据浙江省教育厅精神,选考科目必须走班教学。据了解,目前选考科目有不少学校存在捆绑选课,并以行政班开展教学,这是不符合教育厅精神的。因此,所有教师都需要调整教学班管理传统方法。传统教学班与行政班合二为一,管理中可以依赖班主任、班干部等,而在走班制下,班主任的许多职责需要由学科教师承担。因此,除了做好自身教学工作外,还需要注意熟悉学生、注意教学节奏的调整、注意加强学生的监控,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为学生在选考中取得优秀成绩奠定基础。 (二)考试方面 (1)淡化学考作用,减少考试次数。 浙江这次改革方案的一个方向性问题,就是不恰当的强化了学考的作用。现如今大学升学率都近90%,还要那么如临大敌的围绕一张高中毕业证书为中心设计考试方案,是否是本末倒置?以前是高三高考压力,现在是两年的学考加高考的22场压力。 建议:学考改为通过性考试,脱离与高考(包括三位一体)的关系,从源头上减少对学生的束缚。并且学考改回只考一次(这也是后续其他省份的普遍做法),可以有一次的补考机会,安排在学期末进行。选考科目不用再进行学考。 (2)学考选考分开,改变70+30模式。 从目前其他跟进的高考改革省份看,都没采用我们的70+30模式,说明我们这种模式也没有被认可和效仿,这种把“简单问题复杂化”的模式注定没有生命力。两种考试功能不同,难度系数有别,命题技术理论上存天然缺陷。 建议:学考和高考分开,70+30试卷模式也分开,学生有了选考就不用再学考。 (3)选考时间固定,选考都定高三。 这次改革的另一个方向性问题,是不恰当地夸大了“选择”的意义,强调课程“选择”在中学阶段的至高无上作用,这是造成教学混乱、学生无所适从的理论根源。高二就通过了选考,间隔1-2年怎么参加这个学科的学习?学科学习也是和大学接轨的,连续不间断学习是重要的学习规律。 建议:对“选择性”理念做顶层设计层面修订。对选择的内涵和外延从新界定,哪些是国家统一规定,不用选,哪些是可以个性化可以自己选。 对国家课程必修科目,回归统一的省级课程安排。取消学考跨年级一起划档的做法。 考试时间调整:改变在学期中(4月、10月)考试的做法,改为每年6月7-8日进行一次6个科目的考试。如一定要保留两次,可在提前俩月(即4月)举行一次6个科目开考的考试。 (4)加强新考试特征的研究,做好新老高考的转换 老高考教学时间远远长于新高考,因此教学可以按部就班进行,即高二阶段全面了解区域地理知识和开展两本选修课程教学。但在新高考背景下,教学时段大大缩小。因此,区域地理的教学就需要压缩,而应研究如何有效渗透在平时的系统地理教学中,主要是加强学生区域分析的方法教学。这样才能在短时间内提升地理教学的效度,为学生在首选考中取得优越成绩奠定基础。此外,教学重心要进一步降低,加强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概念的教学,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应更关注社会热点,注意教学素材的选题和立意,注意加强学生举一反三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并用地理思维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 (三)教师方面 有足够的时间让教师充电。当下的教师培训,是教育行政部门为了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而推出的重要举措。学习是教师自己的事情,应该让教师自行去解决。教师由于工作量大,没有时间去学习,或者不愿意去学习(工作疲累)。因此建议教育行政部门出台相应的工作量表,真正为教师减负,让会思考的老师能有时间去反思。 加强制度保障,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师资调配,加强教师培训力度,一定程度上缓解师资矛盾。 让师范生的实习变成更有效的资源。每年的8月中旬至10月底,是学考和选考的冲刺阶段,这样可以让高校的师范生到各普通高中实习任教高一同时兼听高二、高三的功课,保证高一刚开学有老师到位,同时锻炼了师范生的实战能力,为学校选拨新教师提供一个为期两个月的考察和培养时期。 (执笔人:梁勤欧,浙江省地理学会副理事长、浙江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