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北京各区高考一模语文试题汇编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6北京各区高考一模语文试题汇编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 2016北京各区高考一模语文试题汇编 ‎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一、本大题共8小题,共24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8题。‎ 材料一 建筑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的存在不仅要能够满足生产和生活的基本需求,还(也)要能够美化生活环境,为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增添(增加)美的感受。可以说,城市建筑的理念直接影响城市建设的方向和品位(品相)。无论(不论)是单体建筑还是群组建筑,都不能只顾建筑本身而忽视建筑所在环境的建设。‎ 一座围墙可以对其所依附的建筑发挥重要影响,但是对主体建筑而言,围墙仍然处于相对附属的地位。围墙本身的功能,在于能够发挥分隔、保护和美化的作用。因此,在建设之初,就应该根据建筑功能的差异,因用制宜地考虑是否需要设置围墙,而不能草率到为每幢建筑配设一座围墙。‎ 围墙的建设也是一种创作,同样需要精心设计,不断提高水平。在造型方面,围墙设计应有高有低,比例适当;有虚有实,色彩和谐;形式多样而又能与主体建筑相生相宜。在结构方面,围墙作品应该是精心计算的制作,能够满足防风抗震的要求。在构造方面,围墙建设应该考虑易于施工、便于维修,有利于减少资源浪费。‎ 围墙的结构,要根据建设围墙的功能要求来确定。造型样式的区别、建材产地的差异以及地势条件的不同,都是要考虑的方面。围墙结构类型,一般有砖砌围墙、石砌围墙、钢筋混凝土预制装配式围墙、钢丝网装配式围墙、铁刺网围墙、砖砌花格围墙、混凝土预制花格围墙、竹围墙、木围墙、土筑围墙、菱苦土板围墙等等。‎ 围墙的构造,要求其墙基应夯筑在当地冻结深度以下,如基础过深时可以采取拱型基础或基础梁。围墙的高度一般以2到2.4 米为宜;作为分区的围墙,其高度可考虑在1.5 米左右。围墙要考虑排水设施,排水规格要根据降雨量大小和地形条件来确定。围墙的柱距不应大于4米,围墙的花格尺寸不宜过大,注意构造合理,坚固耐久。‎ 当然,区别于上面种种传统的实体围墙,在一些地方也出现了利用植物生长来构建墙体以代替砖、石或钢筋水泥“砌墙”的“绿色围墙”。这种生机盎然的“绿色围墙”,不但占地面积少,省料省工,而且在绿化美化市容市貌、减噪防尘、净化空气、调节温度等方面效果显著,颇受人们欢迎,也成为了一种相当时尚的城市风景。‎ 不管是传统的,还是新兴的,围墙都属于建筑小品,在城市建设中也可以有重要的作用发挥。但是,不顾市容、不分情况和功能要求而多建、乱建围墙,必定要挤掉基建材料,耗用人力,浪费投资,甚至衍 生出一些让人痛心的城市顽疾,这也是需要现代社会的人们给予足够关注的重要方面。‎ ‎ (取材于高云舫、宋淑运相关文章)‎ ‎1.“材料一”第一段文字中,黑体字词语不能用括号中词语替换的一项是(2分)‎ A.也 B.增加 C.品相 D.不论 ‎2.根据“材料一”,对“不能草率到为每幢建筑配设一座围墙”的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要考虑围墙的附属地位 B.要考虑建筑所在环境的要求 ‎ C.要考虑围墙的多重功用 D.要考虑多种材料的综合使用 ‎3.对“材料一”中下列词语加点部分所作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因用制宜(“用”的意思是“运用”) B.夯筑(“夯”是一个会意字)‎ C.生机盎然(“盎”用部首查字时查“皿”部) D.衍生(“衍”的读音是yǎn)‎ ‎4.“材料一”中说,“围墙的建设也是一种创作”。总体来说,对这种创作有些什么要求?请根据“材料一”作简要概括。(3分)‎ 材料二 试想一下,没有围墙会对生活在城市的人们造成哪些影响?有人会说,那可不行,如果没有围墙,物业怎么管理?陌生人随意进出又怎么办?社区内属于全体业主的公共空间又如何保证业主的正当权益?应该说,这些都是很自然的反应,生活在中国城市中的人们,太习惯于有围墙的生活了。‎ 事实上,城市建筑到底要不要围墙,学界至少已经争论了几十年。1977年,一群城市规划师相聚在秘鲁印加文明遗址——马丘比丘(MachuPichu),签署了一份《马丘比丘宪章》,重点批判了城市建设中那种立足于《雅典宪章》精神而“把城市里的建筑物变成了孤立的单元”的作法。次年,国际建筑师协会(UIA)认可了《马丘比丘宪章》,并在事实上逐渐以其取代了形成于1933年的《雅典宪章》。‎ 建设带围墙的封闭式空间,正是《马丘比丘宪章》批判的“把城市里的建筑物变成了孤立的单元”的作法之一。也正因为如此,在今天的世界范围,不设围墙的住宅或单位,还真不是什么新事物。在绝大多数国家或地区,比如纽约,或者东京,一幢幢大楼都是直接朝着大街或小巷,保安坐在大堂里;那些有围墙的,通常是敏感特性相对较高的部分建筑。‎ 假如说,城市中各处都是围墙簇拥的建筑,那么在城市中就会出现一片片封闭空间,仿佛一个个围出来的“孤岛”,这就极有可能让它们与城市整体发展相脱节;“孤岛”制造出的“隔绝”,还会对街区之间活力的增强形成一定阻碍;另外,如果城市公共空间都被小区花园之类的围墙圈占,各自封闭的楼盘就会导致整座城市大量缺乏“毛细血管式”‎ 的小路,降低城市道路网络的密度,也就必然造成土地等公共资源的浪费。这些都会给日益紧张的城市发展带来不断扩大的负面影响。‎ 中国的城市建设,过去重视单元的区分与独立,围墙是建筑设施中最直接的辅助内容。根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公共单位(不含住宅)的实体围墙总长达500多万千米,可绕地球125圈;这些围墙占地总面积1100多平方千米,如果加上两侧墙脚不能利用的死角,甚至达到3350平方千米。在世界各国包括某些同为发展中国家在内的城市中,恐怕都难以看到如此“壮观”的围墙!‎ 其实,中国也已经出现了没有围墙的“开放式社区”。在宜宾市一个叫做“莱茵河畔”的“开放式社区”里,整个楼盘内的道路全部向城市开放,住宅的安全防护体系全部后退至单元门口。在那里,住宅楼单元门直接朝向道路,行人面对的俨然就是巴黎或纽约的一处处街景。在那里,物业管理不仅没有削弱,其效果甚至帮助社区荣膺“全国物业管理示范小区”称号,以至于这一楼盘被当地人认为是最好的楼盘,成为当地颇有口碑的一处风景。‎ 当然,就算是真要推倒围墙,别说是在城市,在任何一个地方都不可能一蹴而就。目前中国城市区域中的一部分公共空间,特别是那些美丽的花园和社区专用的公共设施,还有其存在的真实法理依据。围绕着法理与现实的一系列问题,恐怕还需要一番争论。但是,社会毕竟在发展和进步,文明社会不应该让人恐惧没有围墙的生活。可以期待的是,我们虽然还不能像有些地区那样自由出入市政厅,但至少越来越接近了;那些还把自己圈在围墙里的相关部门,也应该会逐步把安防体系后退到大楼入口。这就正如《马丘比丘宪章》在相关章节中所写的一样:“在人的交往中,宽容和谅解的精神是城市生活的首要因素。” (取材于刘德科、肖和相关文章)‎ ‎5.根据“材料二”,对中国城市中的人们“太习惯于有围墙的生活了”的原因的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围墙在中国城市生活中非常普遍 B.围墙带来的安全感中国人更看重 C.围墙显示出业主才有的一些权益 D.围墙区分出本地人与外地人差别 ‎6.根据“材料二”第四段文字,概括围墙在城市发展中可能出现的负面影响。(3分)‎ ‎7.根据“材料二”,下列对文意的理解、分析或推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化,人们在要不要围墙的认识上也会产生出一些变化。‎ B.国际建筑师协会支持《马丘比丘宪章》,表明了协会坚决取缔围墙的态度。‎ C.围墙对社区的包围越严密,社区活力的形成就越需要有良好的支持与引导。‎ D.中国过去时期的城市建设的思想,更靠近形成于1933年的《雅典宪章》。‎ 8. 在“围墙的建设”这一问题上,“材料一”和“材料二”有哪些认识是一致的?请结合两个材料作概括。(6分)‎ 二、本大题共8小题,共28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8题。‎ 材料一 欧亚大陆和濒临地中海的北部非洲,自古以来构成了一个“世界岛”。轴心时代的巴比伦文明、埃及文明、印度文明、希腊文明和中华文明,都孕育于兹,繁荣于兹。而这个世界岛是被“丝绸之路”连接着的。‎ 西欧亚大陆乃至南亚地区,自古以来就交往密切。地中海区域至少在罗马时代就是海陆通道都畅达的。只有更加遥远的极东地区——中国,因为高山和大漠的阻隔,处在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区域,发展出独特的华夏文明。把中国文明与西欧亚及地中海区域连接起来的通道,就是陆上和海上的“丝绸之路”。‎ 公元2世纪中叶,张骞受汉武帝派遣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成就了一世英名。其实,早在张骞之前,众多无名英雄就走通了东西方通道。商周玉器,并不产自内地,而是通过“玉石之路”从新疆和田运来。但是,为什么到了张骞之后,“丝绸之路”才真正建立并逐渐发展起来呢?这与丝路此端的汉唐帝国国力的强盛密切相关。‎ 先秦时期,“玉石之路”上的商品往来,具有私人贩运性质。秦朝及汉朝初年,匈奴几乎垄断了通往西域的道路,也自然垄断了丝路贸易。到汉武帝之后,凭借父祖几代的休养生息政策积累起来的国力,果断采取反击匈奴的政策,才有了张骞的第一次出使。‎ 等到张骞第二次出使西部,携带了更多的物品,分别送给出使诸国,虽然这不算官方贸易,但却促进了西域诸部族和邦国纷纷来华。这些外邦来使,与其说是向风慕义,不如说为了经贸利益。‎ 继汉武帝建立河西四郡之后,昭宣时代和东汉王朝致力于建立西域都护,保障了这条贸易通道的畅通。唐朝设立安西四镇以及伊西北庭都护府,对葱岭东西地区的羁縻府州,实行了有效控制,使唐朝的“丝绸之路”比之汉代有了长足的发展。可以说,汉唐国力的强盛是“丝绸之路”得以建立、巩固与发展的先决条件。‎ 中唐“安史之乱”后放弃了经营西域,并转向海路,陆路从主路逐步逆转为海路的补充。北宋时“河西走廊”为西夏占据,南宋对整个西北更是鞭长莫及,陆上丝路再无重生之力。元朝时丝路成为帝国内部交通路线,通行比历朝历代都更方便,但由于路上走的主要是以宗教信仰和文化交流为使命的人,不再以商人为主,无力再次繁荣。古老的丝路逐渐萧条,退出了历史舞台。‎ 海上的“丝绸之路”主要繁荣于中唐到宋元时期。该路指从中国东南出海至太平洋,或经南海至印度洋到南亚、西亚及非洲的航路。其兴起可能比陆路还早,但唐以前海路一直是陆路的补充,中唐以后陆路阻绝,加之经济重心南移、指南针发明及航海技术进步,海上丝路才开始繁荣,超过并逐步取代了陆路。宋元采取更加开放的政策,非常重视商业和海外贸易,保证了海上丝路的持续兴旺。明朝开始海禁,虽然郑和曾在近30年内七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但由于仅为官方外交,劳民伤财,缺乏民间参与,给政府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明成祖去世后很快就停止了。清朝更加封闭,康熙在开海禁后仍不许与西方贸易,乾隆开始全面“闭关锁国”,到后来只许广州对外通商,且由十三行垄断贸易,海上丝路走向衰落。‎ 中国陆、海丝路先后衰落之时,欧洲哥伦布等人远航时发现了新大陆,开辟了环球航路,扩大了国际贸易,形成了世界市场。加之工业革命在西方兴起,世界贸易中心与经济重心从东方转移到了西方,古老的“丝绸之路”随之被彻底遗弃。‎ ‎(取材于张国刚《宏观视野下的丝绸之路》)‎ ‎1. 下列对于“丝绸之路”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 陆、海两条“丝绸之路”连接了孕育“轴心时代”五大文明的“世界岛”。‎ B. 陆上“丝绸之路”得以建立、巩固与发展的先决条件是汉唐国力的强盛。 ‎ C. 海上“丝绸之路”主要繁荣于中唐到宋元时期,但它的兴起比陆路还早。‎ D.“丝绸之路”伴随着欧洲环球航路的开辟与西方工业革命的兴起而被遗弃。‎ ‎2. 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丝绸之路”的兴衰过程。(6分)‎ 材料二 古丝路作为经济全球化的早期版本,被誉为全球最重要的商贸大动脉。中国丝路的兴衰史清晰地表明,丝路呈现三大功能。‎ 一是商贸之路。丝路首先是商品贸易走廊,有商必开路,无商路难成。北方丝路开通后,成为商品贸易的生命线,商队从中国运出的主要是丝绸、金银器等商品,运入中国的主要是珠宝、香料、药材及葡萄、胡麻等物品。双方交易的主要是当时的高档奢侈品,丝绸几经转手到了罗马,贵若黄金。这体现了各自的优势和经济利益,有商业利润才有长距离运输的动力,也才可能持续发展。‎ 二是 。和平是丝路发达的基础,丝路是传递和平的使者。中国丝路形成和延伸于古代强盛之时,但中国没有借此对外侵略扩张,体现了中国天下——朝贡体系与王道政治的理想,证明了中国和平发展的历史传统。陆上丝路畅通之时,沿途基本没有战乱,中国先后与一百多个国家或民族和平交往。而在东汉末到隋朝、中唐到元初,西北长期战乱,民族冲突不断,丝路时常阻断。海上丝路自唐宋繁荣后的一千多年里,一直是中外友好交往的和平之路,很少见到腥风血雨,这与欧洲炮火开辟的劫掠、征服的殖民扩张显著不同。西方推动的近代全球化是士兵为商贸开路,中国推动的早期全球化是商品自由贸易。‎ 三是 。丝路穿越两千年时空,横跨亚欧非数十国,是一条不同民族和文化交流融合的道路,是世界文明史上的“大运河”。它把古代世界几大灿烂辉煌的文明联结起来,佛教、伊斯兰教、景教、摩尼教等传入中国,我国的道教、儒学以及造纸、印刷、坎儿井、罗盘等技术传向西方。可见,丝路带来的不仅是商贸繁荣,还有文化交流、科技沟通、宗教传播等“副产品”,体现了文化的多元交汇、包容共存。丝路成为文化科技交流的桥梁、宗教思想交流的纽带,让沿途各国互通有无、互学互鉴,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进步。‎ 可见,丝路首先是商道,有商流和人流,有市场需求,符合经济规律,丝路才能繁荣。加强沟通、维护和平是丝路发展的保障,文化交流、文明共荣是丝路往来的成果。‎ ‎(取材于杨正位《丝绸之路的历史功能与当代启示》)‎ ‎3. 在原文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2分)‎ ‎4. 丝路不仅带来沿途商贸繁荣,也催生了大量诗歌作品。下列唐代诗句所写内容与材料二所说“三大功能”无关的一项是(3分)‎ A.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苇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驼白练到安西。‎ ‎(张籍《凉州词》)‎ B. 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李白《从军行》)‎ C. 南山截竹为觱篥,此乐本自龟兹出。流传汉地曲转奇,凉州胡人为我吹。‎ ‎(李颀《听安万善吹觱篥歌》)‎ D. 汉家海内承平久,万国戎王皆稽首。天马常衔苜蓿花,胡人岁献葡萄酒。‎ ‎(鲍防《杂感》)‎ 材料三 如今,我国提出了“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l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战略构想。这一承载着沿线各国繁荣发展梦想的“一带一路”战略,为古老的“丝绸之路”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而为了更好地建设“一带一路”,也需要传承“丝路文化”,以古为今用。‎ 坚持开放包容,共建互利共赢的“一带一路”。历史上,中华文明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使国家强盛、人民富足。就如大唐帝国在文化上的开放包容,使当时长安成了一个世界上人口最多、最繁华的国际性大都市。现在,我国作为一个世界大国要实施大国发展战略,并承担起作为大国的国际责任,就必须坚持开放包容。既要有唐人“洛阳家家学胡乐”的学习态度,广泛吸收别国的先进文化,又要有“座参殊俗语,乐杂异方声”的大度包容胸怀,将地缘毗邻、经济互补等优势转化为务实合作、持续增长的新成果,共同构建多国互利共赢、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新格局。‎ 激发丝路豪情,实现“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当今的中国以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姿态逐步回到世界舞台的中心,但在激荡复杂的国际关系格局中,也出现各种针对中国的误解甚至歪曲。实现“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将会面临诸多困难和挫折,各国仍不得不面对诸如  等挑战,如同古丝路上的商队会遭遇各种不测一样。这需要相关国家或地区 ‚ 。唐边塞诗有不少描写古“丝绸之路”战争题材的诗篇,当今虽然处在和平年代,但边塞诗所倡导的勇赴边塞的昂扬斗志和不怕牺牲的英雄豪情仍可发扬光大。我们可将诗中的强敌“胡虏”替换为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所遇到的重重困难;将“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的斗志及“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情运用到克服“一带一路”建设中所遇到的困难上,排除一切干扰,使这条古老而年轻的“天路”成为带动沿线各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大动脉。‎ ‎(取材于韩雨笑《丝绸之路上的唐代边塞诗》)‎ ‎5. 在材料三横线处填入下列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地方恐怖主义、自然环境恶化、贫困人口较多、地区发展不均衡 ‚共同攻坚克难、升级国际合作、密切经贸往来、增加政治互信 B. 自然环境恶化、地方恐怖主义、地区发展不均衡、贫困人口较多 ‚共同攻坚克难、升级国际合作、密切经贸往来、增加政治互信 C. 地方恐怖主义、自然环境恶化、贫困人口较多、地区发展不均衡 ‚增加政治互信、密切经贸往来、升级国际合作、共同攻坚克难 D. 自然环境恶化、地方恐怖主义、地区发展不均衡、贫困人口较多 ‚增加政治互信、密切经贸往来、升级国际合作、共同攻坚克难 ‎6. 下列词语中的“殊”与材料三“座参殊俗语”中“殊”的含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A. 殊荣 B. 殊死搏斗 C. 殊遇 D. 殊途同归 ‎7. 下列对材料中出现的词语,解说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承载:“载”读音是“zài” 向风慕义:“风”在这里指风尚、道德 B. 羁縻:“縻”读音是“mǐ” 鞭长莫及:其近义词可以是“力不从心” ‎ C. 奢侈:“侈”读音是“chī” 赋予:“予”也可写成“与” ‎ D. 劫掠:“掠”读音是“luè” 休养生息:“休”也可写成“修”‎ 8. 材料三重在阐发古代“丝绸之路”对当今“一带一路”的借鉴意义。请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再阐发三条。(每条不超过10字,6分)‎ 三、本大题共7小题,共 2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题。‎ 材料一 央视猴年春晚的《华阴老腔一声喊》将极具原生态特色的华阴老腔与现时流行的摇滚乐融合在一起,使观众同时看到了戏曲与摇滚的______(zá róu),农村与城市文化的融合,民间老艺人和时尚摇滚女歌手的合作,给万家团圆的日子注入了力量、激情以及声响上的震撼。‎ ‎  华阴老腔本是明末清初的一种板腔体戏曲剧种,属于皮影戏的一种。华阴老腔主要流行于陕西省华阴市双泉村,具有一整套的表演程式、规范以及文化禁忌。它是当地大户张家的家族戏,而且传男不传女。它只需五人就可撑起一台戏:签手、副签手、前首、后台、板胡。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个剧种里,生旦净末丑却一样也不缺,不过角色都由主唱一人担当。音乐唱词常用五字句、七字句、十字句,均采用上句和下句相结合的基本结构形式。其中伴奏乐器均由手工制作而成。月琴、板胡、大锣、马锣、引锣、战鼓、惊木、干鼓、梆子、钟铃等乐器全在五个人的掌控下完成。华阴老腔以其特殊的风格被列入了2006年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  《华阴老腔一声喊》混搭式的风格给人带来了一种全新的视觉感受。然而,回归到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华阴老腔本身来看,或许这种做法又会带来很多的尴尬。作为区域性文化,华阴老腔与本地的文化土壤有着密切关系,长期以来形成了一整套的表演程式、规范以及文化禁忌。作为一个节目,却必须突破这种限制。而这种打破原有的表演规程和禁忌的作法与原生态的文化相去甚远。并且通过央视春晚进行放大,有意无意地遮蔽了原有的文化色彩与内涵。当华阴老腔火了以后,在中国许多具有特色文化品类的地方,或许这种土洋结合的方式为他们宣传本地文化遗产提供了方式借鉴,或许当你再次听到某某腔“二声喊”“三声唱”的时候,这种对传统文化带有______(zhuānɡ biǎo)式的方式就丧失了它原本能够带给你的震撼与新奇。‎ 虽然文化的传承不应是一种一成不变的原样性保存,也并不拒绝与多种形式的结合,但是,文化的真正魅力并不是一时的噱( )头与轰动,而是与产生文化那方土地上的生命之间长久以来形成的文化联系。当央视春晚的华阴老腔那“一声喊”渐渐远去的时候,其实所有人都希望传统的、不加任何修饰的“砸板凳、挂烟袋”那种带有农业文明的,风格上带有野性、让人血脉贲( )张的老腔能原汁原味地传承下去。华阴老腔最重要也最可贵的是民间艺人在表演上传达给我们的“精气神”。如果在文化传承之中,因为外界的行为伤及到他们最本真的“精气神”,即使他们再使劲砸板凳,或许也砸不出观众的喝彩声了。‎ ‎1.结合“材料一”中的注音写出相应的汉字,并给加点的字注出字音。(2分)‎ ‎2.根据“材料一”,下列对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华阴老腔是指在陕西省华阴市双泉村流行的一种皮影戏。‎ B.华阴老腔只需五人就可表演一台戏,角色分为生旦净末丑,分别由五人承担。‎ C.猴年春晚上的《华阴老腔一声喊》遵守着一整套的表演程式、规范以及文化禁忌。‎ D.《华阴老腔一声喊》之所以带来震撼,关键在于传统艺人在表演上传达给观众的“精气神”。‎ ‎3.请结合材料一的相关内容,概括出华阴老腔的特点。(3分)‎ 材料二 在音乐人选拔节目《中国之星》上,谭维维的“黄土摇滚”作品《给你一点颜色》感动了专业人士和观众。引人注目的是,和歌手共同演出的不仅有吉他手、鼓手,还有一支淳朴的“华阴老腔”“乐队”,几位民间艺术家不时以戏腔与歌手呼应,乐器则是木凳、弦子等,声声激越俨然成为主角。华阴老腔作为“西北风”的一种,给流行音乐带来了怎样的颜色?‎ 在上世纪80年代,在文化寻根的共同诉求之下,当时的各门类艺术曾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西北,形成了一股“西北风”。《黄土高坡》《信天游》《走西口》等流行音乐以自然的恶劣、人的孤独与旷达、生命的苦难和不屈为表现对象,思虑的则是文明的不息与文化的困境。西北民歌朴实刚健的内容,加上深蕴反思的摇滚形式,令“风沙”“河流”“白云”“山沟”等简单纯朴的意象产生了震撼人心的力量。‎ ‎  纵向来看,上世纪90年代乃至本世纪初,消费时代来临,创作者在流行音乐中对传统的指认从“西北”一变而为“江南”,“菊花台”“青花瓷”等一个个精致、典雅的意象,在“中国风”作品中走俏。它们来自唐诗宋词,历经千百年洗练,罗列于电子音调配的五声调式之下供人赏玩,蹑步般轻灵飘忽。相比而言,不加修饰的“我家住在黄土高坡”“我抬头向晴天”,看上去轻,听来反而重。“江南风”借由诗词意象所表达的古典情绪,没有找到与现代人的现实处境接通的出口,难免成为一种矫情。‎ ‎  横向来看,不得不提到龚琳娜的《忐忑》。作品以人声唱出“锣鼓经”,一度令观众瞠目,并引起业界喧哗。今天看来,它以先锋为名,却并未尽到先锋艺术叩问艺术本体的责任,人们并没有因它而关注音乐,或者关注作为传统艺术的戏曲。由于它把传统作为一种奇观,一种与现代艺术格格不入的异质冲突来呈现,既没有积极地面对音乐艺术,也没有严肃地面对传统文化。‎ 反观“西北风”摇滚,当年真正打动人心的,不是方言、调式的新鲜,也不仅是节奏的奋激,而且是以苍凉、激越为依托所呈现的面对现实、直言不讳的态度,是“一无所有”“走过来走过去,没有根据地”“我的病就是没有感觉”的一语中的,给人带来的疼痛与沉思。今天,一曲“黄土摇滚”依然令人闻之心动,说明文化寻根时代的焦虑仍在,人们面对的问题仍在。“摇滚”为中国本土流行音乐发出了先声,“西北风”更可以说是“中国风”真正的前身。《给你一点颜色》遥遥接续了这种精神。它提醒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中国风”,什么是传统与民族,又应该去哪里寻找,未必是“华阴老腔”,甚至未必指向“西北”,却必须是时代、社会、自然与人们心灵的共振之声。‎ ‎4.根据“材料二”,下列对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 A.来源于唐诗宋词中精致、典雅的意象与现代音乐的调式的完美结合使得“江南风”一度成为流行音乐的宠儿。 ‎ B.龚琳娜的《忐忑》用人声唱出“锣鼓经”,其结果只能是令观众一度瞠目,让业界喧哗一时。‎ C.“西北风”打动人心不是方言、调式、节奏等音乐的外在形式,而是面对现实的态度和给人带来的疼痛与沉思。‎ D.《给你一点颜色》作为“黄土摇滚”提醒我们“中国风”必须是时代、社会、自然与人们心灵的共振之声。‎ ‎5.请结合“材料二”概括“西北风”音乐的特点。(4分)‎ 材料三 ‎2015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正式纳入国家文化发展战略十周年。一大批文化界人士回到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起点后沟村,做了一次再出发。“保护文化遗产,没有句号,只有逗号。”这体现的是一种无法割舍的情怀,但非遗保护经验也告诉我们,不能只有情怀,更要用实力让情怀落地。这十余年中,非遗保护对塑造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长远和现实意义,已日益凸显。‎ 各个领域的从业者,已经自发地以非遗为资源,汲取着最为可贵的营养。这里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11月6日,中国民协批准成立中国非遗资源管理评价研究委员会。这是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举措,意味着一种新的认识:非遗不只是对历史遗存的抢救保护、对历史文化现象的挖掘整理与活态化传承,更应该作为一种资源状态进行保护与发展,让非遗资源融入当代人们生活、融入现代社会经济。作为资源状态的非遗,它更多是一种要素、方法、手段、能力与价值取向,是中国文化建设和创造的不竭之源。‎ 在非遗保护领域,借助“互联网+”的大势,也开始了突破时空限制、融合传统与现代生活的艰难尝试。通过百度、爱奇艺等互联网平台,将非遗渗透到亿万网民的日常生活中,互联网的商业环境让很多网民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会产生消费行为,成为帮助一些非遗项目变现的新方式。非遗的网络化生存是不可回避的课题,越来越多互联网企业已经开始关注非遗保护问题。2015年12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倾力支持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电商平台“e飞蚁”在北京正式上线,要做非遗界的淘宝,让留在纸上、写在名录上的中国非遗在现代生活中焕发新生。‎ 目前一个越来越突出的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重视:不少非遗传承人已经年老体弱、后继无人。为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的当代实践水平和传承能力,进一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文化部启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培训计划”试点工作。研修培训结合了现代学徒制传承理念,从非遗保护法规政策、设计基础、手艺文化、手艺调研等方面设计培训课程,不仅邀请传承人和非遗专家结合所从事的工艺门类及研究对学员授课,现身说法,还带领学员对相关技艺的实训工作室、非遗企业、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工艺美术专业市场等地进行考察。此外,这一计划将服务对象扩大到整个传承人群的范围,突破了固有的传承圈子。‎ ‎6.请解释文中画线句子“保护文化遗产,没有句号,只有逗号”的含义。(3分)‎ 7. 结合以上三则材料,请你就“华阴老腔”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出保护建议。(6分)‎ 四、本大题共8小题,共26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8题。‎ 材料一 ‎《西游记》中的金箍棒,某种意义上就是孙悟空的化身和符号。金箍棒什么样?书上说:“二丈(一丈约3.33米)多长,斗来粗细,两头两个金箍,中间一段乌铁。”让人费解的是这“两个金箍”。箍的作用,是防止开裂或分散的,比如木桶的桶箍、女孩子头上戴的发箍。金箍棒中间是实心的“乌铁”,装两个箍岂不多余?‎ 金箍棒有能大能小的神通,可以放进耳朵里,所以叫“如意金箍棒”。它还有一个神奇的来历,即它本来是大禹治水的时候“定江海浅深的一个定子”,也叫“定海神针”。这个说法很有意思。“定江海浅深的一个定子”中两个“定”字的意思不一样。第一个 ‎“定”是“测定”的意思。古人用什么来测定水位深浅呢?浅水用棍子一戳就知道,水深千百尺的大江大海如何测?用一根绳子拴上重物,扔到水里,然后拉上来量绳子的长度。古代的船上有这种东西,是船锚的前身,叫做“碇子”或“椗子”。“定”“碇”“椗”,应该是同一个东西。写法不同是因为做“定”的材料不同,用石头做的叫“碇”,用木头做的叫“椗”。‎ 我们从考古实物上,似乎看到了惊人的“巧合”。1983年出土于福建晋江县深沪湾的宋代椗子,椗材是褐黑色的铁力木,长7.57米,两头宽分别为37厘米和32厘米,和古代的斗大小相当。椗上有铁箍的锈迹,宽7厘米。考古人员说,铁力木虽然质地坚密似铁,但毕竟是木,又要长期泡在水里,铁箍是为了增加整体强度、防止木材断裂安装的。这样看来,金箍棒简直就是这条椗子的翻版啊!‎ 有一个民间传说,更加强了金箍棒和椗子的联系。传说当年郑和下西洋,船队经过泉州湾时,适遇台风,一时浪涛激涌。郑和立即下令将一根“镇海针”投入海中,风浪顿时平息。这个传说的缘起,是因为当地浅海处有一根巨大的锚杆插在泥里,涨潮的时候不见,落潮的时候才可见。传说讲的其实就是郑和随机应变,下令抛锚,化险为夷。海船遇到台风,靠谱的做法是找个安全地方抛锚。民间把郑和神化了,抛的锚也就化身为“镇海针”了。‎ 不得不佩服写出“定海神针”的这位作者的想象力:因为是棍子,所以能测水深;因为和水有关,所以先归大禹管,后归龙宫管,而龙宫又是号称藏宝的地方。作为全书最重要的道具,金箍棒就这样被安排出不凡的来历。这真是作家匠心独具的功夫。不妨大胆推测一下,这位作者,恐怕和海洋、水运的关系非常密切。因为不要说古代,即便是现代,海船上的各种工具,恐怕一般人也多不认识。只有见过这种东西的人,才编得出这样的细节。‎ ‎(取材于李天飞《李天飞讲西游·第三回》)‎ ‎1.根据“材料一”,下列对“定江海浅深的一个定子”一句中的“定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定子”的“定”是名词,定子是古时候的人用来测量水位深浅的一种工具。‎ B.定子用密度大的材料制成,先沉入水中,再通过测量其长度得知水位深浅。‎ C.古代船上使用定子,后来演变为船锚,增加了使船只在水面上停稳的功能。‎ D.“定子”也可写作“碇子”“椗子”,“碇”“椗”都是左形右声的形声字。‎ ‎2.第三段中“惊人的‘巧合’”指的是什么?请简要概括。(4分)‎ ‎3.下列为“材料一”所拟的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金箍棒的“箍” B.定海神针的“定”‎ C.金箍棒的演变 D.金箍棒的原型 材料二 ‎《西游记》里的孙悟空本领非凡,出神入化。可他一旦丢失了金箍棒,任凭有天大本领,也难免赤手空拳之忧,只落得垂头丧气。有一句俗话叫“猢狲没棒弄”‎ ‎,立时威风大减,活画出他那嗒然若丧的神态。可见这根棒非同小可。‎ 自古英雄都有自己爱使的一件兵器,得心应手,所向披靡。关云长的刀,李逵的斧……哪里数得尽!但是却单单让孙大圣选取了一根“金箍棒”,端的是何缘故?它到底是什么样子?是像今日戏台上镀镍的金光闪闪两头有箍的圆棍儿一条吗?这个棒究竟是什么呢?它果真是东海龙宫中的“定海神针”吗?‎ 所谓“金箍棒”,“金”就是黄金、金属,“箍”就是两头有箍。这就出现疑问了:那么厉害的一个棒还得靠箍,这个棒还结实吗?我曾考证过,“金箍棒”原本是“荆觚棒”。“荆”是一种荆条,这个东西最坚最硬;“觚”是觚楞,意思是棱角。中华最古的兵器叫做“殳”,就是用这种荆条做成的八角棒。这就是最早的荆觚棒,跟“定海”其实没什么关系。‎ 为什么孙悟空的金箍棒又能降妖除怪呢?这跟桃木有关。古人认为桃木是辟邪的,现在我们过年贴的春联,最初的原型就是挂在大门左右的两根桃木棒,做成荆觚棒的样子,用以驱邪避怪。荆觚棒在民间传说中讹了音,才变成了“金箍棒”。‎ 这还跟《红楼梦》有点联系。贾宝玉的通灵宝玉上刻着“除邪祟”,说到这儿,大家可能就明白了,贾宝玉的通灵宝玉和孙悟空的金箍棒是一个老祖宗分下来的,大小不同,作用一致:辟邪。有趣极了,这属于我们的民俗学问。中华民族有许多独特的风俗习惯,其中包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小说里面离不开民俗,我们重视、欣赏“四大名著”,原因复杂得很,但可以归结为一句话:一定要加强对我们中华民族基本的理念、知识、道德、观念的了解,然后再读这四大名著,就会左右逢源,更加明白其中的文化内容。‎ ‎(取材于周汝昌《金箍棒的本义》)‎ ‎4.根据“材料二”,下列关于金箍棒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英雄都有自己爱使的兵器,孙悟空本领非凡,全都靠金箍棒。‎ B.现在戏台上的金箍棒,材质、色泽和形状,都与其原型不符。‎ C.金箍棒其实并没有“箍”,如果真有了箍,金箍棒就不结实了。‎ D.贾宝玉的通灵宝玉是从金箍棒演变而来的,都有辟邪的作用。‎ ‎5.下列对“材料二”中加点的词语,解说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一旦:与《阿房宫赋》中“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中的“一旦”,意思相同。‎ B.嗒然若丧:“丧”读“sānɡ”,意思是死丧。‎ C.辟邪:“辟”与“辟谣”的“辟”读音和意思都相同。‎ D.左右逢源:贬义词,形容办事圆滑,在文中属误用。‎ ‎6.“材料二”中的“猢狲没棒弄”是歇后语的前半句,下列是其后半句的一项是(2分)‎ A.坐不住 B.空欢喜 C.没得耍了 D.坐立不安 材料三 金箍棒是《西游记》中孙悟空使用的武器,同猪八戒的钉耙、沙和尚的宝杖、唐僧的袈裟一样,是身份与性格的重要标记,更是一个具有多重象征意义的文化符码。‎ 金箍棒源于大禹治水的传说。大禹作为治理洪魔的英雄,其行为体现着为天下太平而牺牲的精神,这说明金箍棒本质上蕴藏着定乾坤、安天下的天性,体现着人们消灾、安居的愿望,这决定了它向善的价值取向。‎ 其次,金箍棒全名“如意金箍棒”,体现着中华文化中万事如意的心理诉求,也暗示了对自由的渴望。孙悟空是一个石破而生的自然之子,他天生的自由个性与金箍棒相结合,使他获得了话语权,要与玉帝争天庭,表达了当时的人们要求自由、反抗专制的愿望,显示了自由精神的宝贵。‎ 此外,被唐僧收为徒弟后,孙悟空运用金箍棒,一路除妖伏魔,这时的金箍棒转变为除暴安良的手段,实现社会公平和谐理想的法宝。‎ 金箍棒是孙悟空的法宝,而套在他头上的紧箍却是他不得不接受的一件令他苦恼的法器。两件器物集于一身,一个张扬自由精神和世俗欲望,一个束缚自由,压抑欲望,两股相反的力量同在一体。作者为什么要构思出这么一个限制自由个性的法器呢?从作者的态度看,他对反叛与自由精神的颂扬是有所保留的,他意识到无限制的权力与欲望膨胀会扰乱社会秩序,会动摇社会基础,金箍棒的威力不应无限放纵,而当受规约。于是他巧妙地设置了“紧箍咒”,借唐僧之口管束住了孙悟空。‎ ‎“既有棒,何有咒?”这恰是《西游记》的深意所在,作者通过金箍棒和紧箍咒这对相辅相成的象征符号,表达了一种辩证的思考:个人自由和权力欲望不可任意泛滥,应当受到限制。‎ 归根到底,棒咒同体的设置,主要反映了中国文化的主导意识——“和合”文化意识。中国文化讲求中和、国泰民安、天下太平,强调多元的和谐、异质的协调、对立的消解。“金箍棒”和“紧箍咒”二者的运用都要有一个适宜的度,才能有和谐社会,太平盛世,这符合中华文化的总体价值取向。‎ ‎(取材于杨中举《金箍棒与紧箍咒:一对多重文化象征符码》)‎ ‎7.根据“材料三”,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西游记》中的武器,既是人物身份性格的重要标记,也是具有多重象征意义的文化符码。‎ B.“如意金箍棒”中“如意”二字,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表达了追求自由、反抗专制的理想。‎ C.金箍棒象征自由,紧箍象征束缚,两件器物集于孙悟空一身,反映了他对自由的矛盾态度。‎ D.“既有棒,何有咒?”一句与《三国演义》中的“既生瑜,何生亮?”一样,表达了相同的情感。‎ ‎8.关于金箍棒的起源,“材料一”与“材料二”作者观点不同。你赞同哪种观点?请根据以上三个材料简要说明理由。(6分)‎ 五、本大题共6小题,共21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6题。‎ 材料一 从2008年第一条高速铁路——京津城际铁路开通运营至今,不过6年时间,我国以高速铁路为主骨架,由区际快速铁路、城际铁路及既有线提速线路等构成的快速铁路网基本建成,总规模超过4万公里,基本 甲 (覆盖/囊括)5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到目前为止,中国高铁营业里程已突破1.6万公里,占世界高铁总里程一半以上。‎ 中国高铁的快速发展,改变着中国的方方面面。‎ 现在,乘坐京沪高铁从北京南出发至河北廊坊,最快只要21分钟,廊坊经济技术开发区目前已吸引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00家企业入驻,总投资超过700亿元。高铁的建设和开通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使铁路发展转变为现实生产力,为民生改善创造了条件。‎ 高铁投资规模大,产业链长,可以有效增加钢材、水泥及其他建材的需求,对扩大就业、提高中低收入者收入水平、促进消费增长具有重要作用。按照铁路与相关产业投资1:10比例计算,其对相关产业拉动效益在10亿元以上,有效带动了基础制造业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新一代高速动车组零部件生产设计核心层企业近100家、紧密层企业500余家,覆盖20多个省(区、市),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高新技术研发制造产业链。以CRH380动车组为例,其零部件数量超过4万个,涉及机械、电力、信息等大量上下游产业,一批关键设备制造企业在产业链中迅速成长。‎ 不仅如此,高铁开通释放了既有线的运能,使全社会物流成本得以降低。我国已开通运营的高铁可为货物运输腾出2.3亿吨的年运力,有效缓解了货运能力紧张的状况,全社会人流、物流周转明显加快,成本降低。‎ 京津城际铁路通车后,从北京至天津仅需30分钟。京沪高铁开通后,北京至上海最快不到5小时,实现了“朝发夕归”。这种“同城效应”在沪宁、杭甬、广珠、沪杭等高铁沿线相继形成。京广高铁通车后,北京至广州2298公里的距离只要8小时便可到达,环渤海、中原、长株潭和珠三角城市群连为一体,进入了跨区域间的“同城化”时代。 ‎ 现在,上海到南京只需1个多小时。在上海上班、南京安家成为一部分人的选择。昆山市位于江苏省东南部,京沪高铁使它与上海这座大都市的时间距离缩短到18分钟 。高铁带来的全新速度,让原本并不遥远的两座城市变成了一个“社区”,昆山成为上海的“ 乙 (大本营/后花园)”,越来越多的上海人在昆山居住。‎ 高铁促进了社会资源的合理流动,让不同城市的人共享优质社会资源。速度缩短了空间距离,也 丙 (催生/滋生)出“星期天工程师”“假日专家”等新职业。京沪高铁开通运营3年来,山东省德州市引进硕士博士2000余人,专家级领军人物300余人,充实了宝贵的“智力资本”。‎ 中国铁路以“四纵四横”为基础的高速铁路网目前已全部开工建设,未建成路段大部分在“十二五”末建成。到2020年,我国高速铁路总规模将达1.8万公里。届时,从北京、上海、广州、郑州、武汉等城市出发,到大部分省会城市都在6小时左右,超过200个地级城市到周边城市只要1小时左右。‎ 广袤的中国,将被高铁联结成一日生活圈。‎ ‎(取材于2015年1月31日《中国青年报》相关文章)‎ ‎1.在文中甲乙丙处依次填入词语,恰当的一项是(2分)‎ A.覆盖 大本营 滋生 B.囊括 大本营 滋生 C.覆盖 后花园 催生 D.囊括 后花园 催生 ‎2.请根据“材料一”的内容解说什么是“同城效应”。(4分)‎ 材料二 ‎2004年至今,中国高铁进军海外市场的脚步从未停歇。2013年以来,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高铁这张中国“新名片”迎来了新一轮战略机遇期。‎ ‎“中国高铁”在外交场合上风光无限,成为国家领导人出国提及的高频词汇。2013年10月开始,李克强总理接连与泰国、罗马尼亚、英国达成在高铁领域合作的意向;2014年5月在非盟会议中心,李克强宣布将在非洲设立高速铁路研发中心;2014年7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出访巴西,指出中巴要开展高铁战略性合作;8月21日,习近平访问蒙古时,将铁路建设作为两国商讨的重要内容。中国高铁,正因此越来越多地获得各国青睐。2015年5月,俄罗斯铁路股份公司透露,中方将参与俄罗斯首条高铁的投资与建设;今后3到5年内,中国将在德国铁路的机车及零部件采购领域占据重要地位。目前,中国高铁已经与二三十个国家达成合作意向。‎ 在“高铁外交”带动下,经过多年积淀的中国铁路技术,正加快走出去的步伐。2014年7月,由中国铁建参与建设的土耳其安卡拉至伊斯坦布尔高铁二期主体工程顺利通车,实现了中国高铁在海外“零的突破”。近一年来,中国频频斩获高铁大单。2015年3月,中国铁路总公司与印度尼西亚4家国有企业签署协议,组建中印尼合资公司,负责印尼雅加达至万隆(雅万)高速铁路项目的建设和运营——这标志着中国企业正式赢得雅万高铁项目。特别让人自豪的是,中国击败了强劲对手日本而拿下雅万高铁项目,而且雅万高铁是中国高铁从技术标准、勘察设计、工程施工、装备制造,到物资供应、运营管理和人才培训等的全产业链出口,是中国高铁真正意义上走出去的“第一单”。随后,中老铁路项目也尘埃落定。这进一步印证,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在国际市场上正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中国高铁势头强劲,盖过了日本、法国等许多原本在高铁技术上占据优势的国家,不是没有原因的。与世界上最早运营高铁的日本相比,中国高铁具有强大技术优势。首先,中国高铁的车头是用世界上最大的8万吨水压机一次锻造成型,而日本则用的是传统焊接技术,中国高铁的机车可以在同样功率输出的前提下跑得更快且结构强度更大;其次,中国拥有亚洲最大最先进的风洞群,高铁机车可以利用其进行外形优化设计,而日本不具备这样的技术条件;第三,中国幅员辽阔,各种地形和气候带兼备,锻炼出一支举世无双的工程队伍——目前世界上具有实际高海拔和高桥隧比例施工经验的高铁承建商只有中国。无比丰富的施工经验,加上科研技术的不断创新,让中国高铁有了强劲的发展后劲,成为引领世界水平的领头羊。‎ 当前,许多国家对共建“一带一路”态度积极,充满期待,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中国高铁将面临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历史性机遇。‎ ‎ (取材于2014年9月1日《羊城晚报》相关文章)‎ ‎3.下列对“材料二”中出现的词语,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斩获:原指战争中斩首与俘获,现泛指收获,文中指中国高铁在激烈竞争中获得订单。‎ B.尘埃落定:比喻事情有了结局或结果,在文中也可以用“盖棺论定”一词表达。‎ C.幅员:意为领土面积。“幅”指“宽度”,因此也可作为量词使用,如“一幅画”。‎ D.强劲:“劲”读“jìng”,意为“强有力”,和“后劲”中“劲”的音、义均不同。‎ ‎4.下列说法不属于中国高铁成功进军海外市场原因的一项是(3分) ‎ A.推行“高铁外交” B.斩获高铁大单 C.技术优势强大 D.施工经验丰富 ‎ 材料三 获得201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的京沪高速铁路工程,大家并不陌生。这条目前世界上一次性建成里程最长(1318公里)的高速铁路,2011年开通运营,开通三年即实现盈利,而且成为“中国创造”走出国门的一张名片。很多人不知道,我国高铁梦正始于京沪高铁,并从此走上自主创新之路。‎ ‎1990年,我国首次提出建设高速客运专用铁路,在北京和上海之间建设第一条高速铁路通道。但“该不该修”,当时意见不一,其中不乏质疑的声音。相关部门从1992年开始论证,到1993年,当时的国家经贸委、科委和铁道部等部门联合提议,将京沪高速铁路立为专题项目。1994年年底,京沪高铁的预可行性研究报告最终获得国务院批准。‎ ‎“该不该修”的问题解决了,“用什么技术修”成为新的问题。当时,国内对高速铁路技术的选择主要集中在轮轨技术和磁悬浮技术两者之间。国家发改委等部门组织了三次严格论证,从十个方面对这两种技术作了详细对比。此后,科技部和原铁道部组织专家又进行了研讨,最后决定采用轮轨技术。2008年,京沪高铁终于开工。而在2005年,武广高铁和京津城际已相继开工,京沪高铁的论证经验为它们提供了“捷径”。‎ 高铁是一个巨大且复杂的系统,包括土木建筑、牵引供电、通信信号、动车组、智能运输、养护维修等六个分系统。京沪高铁项目的技术难度和复杂性堪称“高铁技术博物馆”。在京沪高铁论证阶段,我国对当时高速铁路技术最先进的日本、法国和德国进行了全面考察,学习引进了动车组技术,然而这在整个高铁技术中只占很小一部分。近20年来,我国组织各行业科研机构进行科技攻关和自主创新,使京沪高铁的技术走在了世界前列。‎ 在动车组方面,我国提出了高速列车耦合大系统动力学理论,突破了整车气动性能等关键技术,构建了整车“设计-制造-验证-评估-优化”的成套技术,大幅提升了重大装备创新能力,形成了高速列车技术标准。2010年12月3日,京沪高铁创造了运营动车组最高试验速度486.1公里/小时的世界纪录。‎ 在其他方面,我们处于世界前列的自主创新技术还有许多,比如攻克了列车高速运行情况下车地信息可靠传输、列车运行安全控制、与不同列控制式线路互联互通等关键技术,研发了列控系统核心装备,实现了我国列车运行控制系统的集成创新。据了解,京沪高铁项目获得发明专利53项、实用新型专利116项。如果没有自主创新和自主知识产权,我国高铁不可能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 ‎ ‎(取材于2016年1月11日《光明日报》相关文章)‎ ‎5.根据“材料三”,下列属于中国高铁技术自主创新的一项是(3分)‎ A.磁悬浮技术 B.动车组技术 C.耦合大系统动力学 D.运行安全控制技术 ‎6.中国高铁飞速发展有哪些方面的重大意义?请根据以上三个材料简要说明。(6分)‎ ‎ 答案 一、(24分)‎ ‎1.(2分)C 2.(2分)D 3.(2分)A ‎4.(3分)①实用性 ②艺术性 ③省投资 评分标准:三个要点,每点1分。‎ ‎5.(3分)D ‎6.(3分)①影响区域发展 ②降低城市活力 ③浪费土地资源 评分标准:三个要点,每点1分。‎ ‎7.(3分)B ‎8.(6分)参考答案要点:‎ ‎①有无应该视实际需要 ②存废应该有利于环境建设 ③存废应该有利于减少浪费。 ‎ 评分标准:三个要点,每点2分。‎ 二、本大题共8小题,共28分。‎ ‎1.(3分)C【解析:原文为“其兴起可能比陆路还早”】‎ ‎2.(6分,每答对一个方面得3分)答案示例:‎ 陆路:西汉时建立并逐渐发展;唐时得到长足发展;中唐“安史之乱”后逆转为海陆的补充;宋元逐渐萧条;‎ ‎(评分标准:3分,答对一点得1分,答对三点即可得3分,多答不加分)‎ 海路:唐以前是陆路的补充;中唐以后开始繁荣;宋元持续兴旺;明清走向衰落。‎ ‎(评分标准:3分,答对一点得1分,答对三点即可得3分,多答不加分)‎ ‎3.(2分)参考答案:和平之路 ;文明之路 ‎(评分标准:每答对一点得1分)‎ ‎4.(3分)B【解析:B项描写的是战争生活,和“三大功能”任何一项都没有关系】‎ ‎5.(3分)D【解析:依句间逻辑关系推断】‎ ‎6.(2分)D【解析:殊俗——不同的风俗习惯;殊荣——特殊的荣誉;殊死——拼死,决死;殊遇——特殊的待遇;破格重用(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诸葛亮《出师表》);殊途——不同的道路。】‎ ‎7.(3分)A【解析:B项 “縻”应读“mí”;C 项 “侈”应读“chǐ”,“赋予”不可写成“赋与”;D项 “掠”的正确拼写为“lüè”,“休养生息”的“休”不可写成“修”】‎ ‎8.(6分)答案示例:遵循经济规律;维持和平大局;发展民间商贸;发展科学技术。 ‎ ‎(评分标准:6分,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三点即可得6分,多答不加分;每条答案不能超过10字,每超一字扣一分,扣完2分为止)‎ 三、本大题共7小题,共 2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题。‎ ‎1.杂糅 装裱 xué bēn(2分)‎ ‎2.D(3分)‎ ‎3.原生态;有一整套表演程式、规范以及文化禁忌; 具有鲜明的区域性文化色彩与内涵;民间艺人在表演上传达给我们的“精气神”。 (3分)‎ ‎4.C (3分)‎ ‎5.简单纯朴的意象;朴实刚健的内容;深蕴反思的摇滚形式;以自然的恶劣、人的孤独与旷达、生命的苦难和不屈为表现对象;面对现实、直言不讳的态度;表达对文明的不息与文化困境的思考。(4分,答对2点给1分, 答对3点给2分,依次类推)‎ ‎6.文化遗产保护不能停止,应继续努力,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不仅要有“保护文化遗产”的情怀,更要用实力让情怀落地,脚踏实地地去做;体现了“保护文化遗产”坚定的意愿。(3分)‎ ‎7. ⑴改变华阴老腔家族戏、传男不传女等文化禁忌。‎ ‎⑵将华阴老腔这一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结合起来,使之成时代、社会、自然与人们心灵的共振之声。‎ ‎⑶借助“互联网+”,使华阴老腔为更多的人了解和熟知,并融入当代人们的生活。‎ ‎⑷加大研修培训力度,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的当代实践水平和传承能力,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 ‎(6分,每点2分,答出任意3点即得6分)‎ 四、(本大题共8小题,共26分)‎ ‎1.(3分)B(“测量其长度”与原文“拉上来量绳子的长度”不符)‎ ‎2.(4分)指的是考古出土的宋代椗子与《西游记》中对金箍棒的描写极为相像(1分):大小形制(或“长度、粗细、形状”)一致(1分),都有箍(1分),褐黑色、质地坚密似铁的铁力木与乌铁的颜色质地很相似(1分)。‎ ‎【评分参考】意思对即可。‎ ‎3.(3分)D ‎4.(3分)B(A.“全都”有误;C.“有了箍,金箍棒就不结实了”有误;D.“从金箍棒演变而来的”有误)‎ ‎5.(2分)A(B.“丧”读“sànɡ”,意为失去;C.“辟邪”的“辟”读“bì”,意为排除,“辟谣”的“辟”读“pì”,意为驳斥;D.形容做事得心应手,非贬义)‎ ‎6.(2分)C ‎7.(3分)B(A.“武器”有误,应为“金箍棒”;C.“反映了他对自由的矛盾态度”与文意不符;D.“表达了相同的情感”有误)‎ ‎8.(6分)【示例1】赞同“材料一”的观点:金箍棒源于“椗子”。从外形上看,考古出土的宋代椗子与书中对金箍棒外形的描写极为吻合;从旁证上看,有民间传说将“椗子”与“镇海针”联系起来;从文化内涵上看,金箍棒起源于“椗子”,与大禹治水的传说相关联,体现了人们消灾、安居的愿望,与书中向善的价值取向吻合。‎ ‎【示例2】赞同“材料二”的观点:金箍棒源于“荆觚棒”。从读音上看,金箍棒与“荆觚棒”读音相近,很可能是讹传造成的误写;从功能上看,“荆觚棒”是武器,又能辟邪,与孙悟空用金箍棒降妖除怪一致;从文化内涵上看,“荆觚棒”的功能,能够体现金箍棒除暴安良、实现社会公平和谐理想的象征含义。‎ ‎【评分参考】意思对即可。如答其他,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五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