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专题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每日一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专题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每日一题

‎【2019最新】精选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专题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每日一题 高考频度:★★★★☆ 难易程度:★★★☆☆‎ 科考人员在河西走廊发现了一种类似于蜂巢的地貌,裸露在外的花岗岩千疮百孔,距今已有上亿年,周围有距今4亿—5亿年之前形成的沉积岩。读该地区地质剖面图,回答1—2题。‎ ‎1.形成“蜂巢”的地质作用是 A.流水侵蚀 B.冰川侵蚀 C.风力侵蚀 D.流水沉积 ‎2.此处地貌的形成过程是 A.沉积—地壳抬升—外力侵蚀—岩浆喷出 B.沉积—岩浆侵入—地壳抬升—外力侵蚀 C.岩浆喷出—沉积—外力侵蚀—地壳抬升 D.岩浆侵入—沉积—地壳抬升—外力侵蚀 ‎【参考答案】1.C 2.B 营造地表形态的内外力作用 一、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1.地壳运动——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内力 地壳运动引起地表起伏和海陆变迁等变化,按地壳运动方向和性质可将其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如下表所示。‎ 8 / 8‎ 运动类型 水平运动 垂直运动 岩层运 动方向 地壳运动方向平行于地表,使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 地壳运动方向垂直于地表,使岩层发生大规模的隆起和凹陷 对地形 的影响 形成断裂带和褶皱山脉 常形成高原、断块山及盆地和平原等地貌 举例 东非大裂谷、喜马拉雅山 台湾海峡的形成、意大利那不勒斯湾海岸的变迁 相互 关系 ‎①它们相伴发生;②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区域,两者常有主次之分;③就全球而言,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2.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 塑造地表形态的内力作用 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举例 岩浆活动 岩浆侵入岩石圈 上部或喷出地表 岩浆喷出经 冷凝形成火山 火山地貌,如富士山、夏威夷群岛、五大连池 变质作用 岩石在一定温度、‎ 压力下发生变质 不能直接塑造 地表形态 ‎—‎ 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一)主要外力作用 外力作用使地表形态更加丰富多彩,其表现形式有风化、侵蚀、搬运、堆积等。外力作用互为条件、紧密联系、共同作用,塑造各种地貌,其中侵蚀作用和堆积作用形成的地貌尤为普遍。‎ ‎1.主要侵蚀作用及形成的地貌 作用 因素 作用表现 作用结果 8 / 8‎ 流水 湿润、半湿润地区的流水破坏地表岩石及其风化物,并将侵蚀掉的物质带离原地 水蚀地貌,如沟谷( “V”型谷)、瀑布等 风 干旱、半干旱地区、风力破坏地表岩石及其风化物,并将侵蚀掉的物质带离原地 风蚀地貌,如风蚀蘑菇、风蚀城、戈壁 冰川 高纬度或高山地区,冰川运动不断侵蚀底部岩石和侧面岩壁 冰蚀地貌,如冰斗、角峰、“U”型谷 波浪 在岩石海岸,波浪不断击打、侵蚀岩壁,使海岸后退 海蚀地貌,如海蚀柱、海蚀崖等 ‎2.主要堆积作用及形成的地貌 作用因素 作用表现 作用结果 流水 地势变缓或河道弯曲,流水的速度减慢 山间河流流出山谷:冲积扇 河流中下游地区:冲积平原 河流入海口处:三角洲 风力 气压梯度减小或遇到地形阻挡,风速减慢 堆积物质以沙粒为主:沙漠(沙丘)‎ 堆积物质以黄土为主:黄土高原 波浪 波浪遇倾斜海岸,速度减慢 沙滩、潟湖 冰川 冰川在移动过程中融化,其中夹杂的物质发生堆积 冰碛地貌、冰碛湖等 ‎(二)不同外力作用的空间分布规律 8 / 8‎ ‎1.不同区域的主导性外力作用不同 ‎(1)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地貌和风力堆积地貌。‎ ‎(2)湿润、半湿润地区流水作用显著,多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堆积地貌。‎ ‎(3)高山地区多冰川作用,多角峰、冰斗、“U”型谷、冰碛丘陵等地貌。‎ ‎(4)沿海地区多海浪作用,常见海蚀柱、海蚀崖和沙滩等地貌。‎ ‎2.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的地貌 ‎(1)流水作用:主要表现为上游侵蚀,中游搬运,下游沉积。因此,上游多为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下游为冲积平原、三角洲、冲积岛等(如下图所示)。‎ ‎(2)冰川作用:高山上部侵蚀——冰斗、角峰等;山下堆积——冰碛丘陵、冰碛湖等。‎ ‎(3)风力作用:在风的源地(或风力强大的地方)附近,以侵蚀作用为主,形成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在风力搬运途中,风力减弱会形成沙丘、黄土堆积地貌等。‎ 下图是位于我国吉林××市××县西部,大布苏湖(为盐碱湖)东岸的“泥林”景观,这里有两级阶地,整体高出湖面50米,沟壑纵横、泉水众多、锯齿狼牙、奇峰林立、气势磅薄,像一座森严古城堡。垛口连绵,影若将士扶望守城,严阵以待。其景色奇特、千奇百态、变化莫测,是潜蚀地貌的典型代表。据此完成1—2题。‎ 8 / 8‎ ‎1.潜蚀地貌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风力作用 B.流水作用 C.生物作用 D.冰川作用 ‎2.推测泥林景观形成及气候变化过程是 A.流水沉积—地壳下沉—气候变湿—地壳抬升—形成阶地—潜蚀作用 B.地壳下沉—风力沉积—地壳抬升—形成台地—气候变干—潜蚀作用 C.地壳抬升—形成阶地—气候变湿—流水侵蚀—气候变干—潜蚀作用 D.地壳下沉—气候变湿—流水沉积—气候变干—阶地裸漏—潜蚀作用 ‎(2018届山东省××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贵州三都县有一处奇特的地质景观——产蛋崖(右图)。每隔数十年产蛋崖就会掉落出一些石蛋,石蛋直径约30~60厘米,最重的达300余公斤。专家推测这些石蛋形成于五亿年前的寒武纪,当时贵州还是一片海洋,随着亿万年的地质运动,这些石蛋才暴然露于地表。据此完成3—4题。‎ ‎3.依据专家推测,这些石蛋的岩石类型和形成原因是 A.玄武岩火山喷发后冷凝形成火山蛋 B.花岗岩岩浆侵入经抬升后风化成球 C.沉积岩碳酸钙经化学作用形成结核 D.沉积岩恐龙蛋经地质作用形成化石 8 / 8‎ ‎4.石蛋能从陡崖上脱落的主要原因是 A.岩石间风化差异 B.海水的强烈侵蚀 C.风力的搬运作用 D.冰川的缓慢堆积 野柳地质公园位于台湾东北部台北县万里乡。在2000多万年前,台湾仍在海里,由福建一带冲刷下来的泥沙,一层层地堆积出砂岩层,600万年前的造山运动把岩层推挤出海面,造成台湾岛,野柳是其中的一部分。造山运动挤压时,在野柳的两侧推出两道断层,断层带破碎易受侵蚀,所以两侧凹入成湾,中间突出形成海岬(深入海中的尖形陆地)。接下来,在海浪、雨水及风的侵蚀和地壳不断的抬升下,形成野柳的奇岩怪石。蕈状石的演育过程要历经千百年,一颗颗活像是大香菇的蕈状石,是野柳最引人注目的风景。下面图Ⅰ为野柳地质公园位置图,图Ⅱ为野柳公园中著名景观“女王头”,图Ⅲ为“蕈状岩”形成过程示意图。回答5—7题。‎ 初期:海平面以下倾斜的岩层受到挤压产生解理(裂隙)。‎ 中期:岩层露出海平面,受到海水的侵蚀解理越来越大。‎ 后期:地壳继续上升,下层岩石接收海水侵蚀,由于岩石较软,侵蚀较快逐渐形成脖子较细的“女王头”。‎ ‎5.“女王头”是典型的蕈状岩,关于“女王头”的描述正确的是 A.其顶部“蜂窝”状岩石为玄武岩 B.其形成过程开始于海相沉积环境 C.其形成初期主要经历了水平挤压及海水侵蚀 D.其形成的后期主要地质作用为风力侵蚀 8 / 8‎ ‎6.结合图Ⅲ,分析喀斯特地貌中与蕈状地貌的形成过程极其相似的是 A.石林 B.石笋 C.溶洞 D.石柱 ‎7.对于材料中“造山运动挤压时,在野柳的两侧推出两道断层,断层带破碎易受侵蚀,所以两侧凹入成湾,中间突出形成海岬(深入海中的尖形陆地)。”理解正确的是 A.海岬的形成受到地壳抬升影响 B.造山运动开始于板块的生长边界 C.断层走向与当地盛行风向垂直 D.断层走向与板块“挤压作用方向”平行 ‎【答案】1.B 2.D ‎【答案】3.C 4.A ‎4.石蛋能从陡崖上脱落的主要原因是岩石间风化差异,导致石蛋依靠物不稳而滑落。这里没有海域,B错;贵州的风不大,风力不能搬运这些量大体重的石蛋,C错;这里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没有冰川,D错。选A。‎ ‎【答案】5.B 6.A 7.A ‎【解析】5.“女王头”是典型的蕈状岩,其岩层是砂岩层,属于沉积岩。受造山运动影响被挤出海面,其形成过程开始于海相沉积环境,B对。其顶部“蜂窝”‎ 8 / 8‎ 状岩石为被侵蚀的沉积岩,A错;其形成初期经历了水平挤压及海水侵蚀和地壳抬升,C错;其形成的后期主要地质作用为海水侵蚀,D错。故选B。‎ ‎6.读图Ⅲ,喀斯特地貌中与蕈状地貌的形成过程极其相似的是石林,都是受流水侵蚀形成的,A对。石笋是石灰岩沉积形成,B错;溶洞是洞穴景观,是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C错;石柱是溶洞的地貌景观,D错。故选A。‎ ‎7.材料中造山运动挤压时,在野柳的两侧挤出两道断层,断层带破碎易受侵蚀,所以两侧凹入成湾,中间突出形成海岬。说明海岬的形成受到地壳抬升影响,A对。断层是挤出形成的,造山运动开始于板块的消亡边界,B错;断层走向与当地盛行风向不垂直,C错;断层走向与板块“挤压作用方向”垂直,不在同一平面上,D错。故选A。‎ 8 / 8‎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