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基础知识重点归纳及经典高考压轴题型
第一篇章:高中数学基础知识重点归纳
第一部分 集合
1.理解集合中元素的意义是解决集合问题的关键:元素是函数关系中自变量的取值?还是因
变量的取值?还是曲线上的点?… ;
2.数形结合是解集合问题的常用方法:解题时要尽可能地借助数轴、直角坐标系或韦恩图等
工具,将抽象的代数问题具体化、形象化、直观化,然后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解决;
3.(1)含 n 个元素的集合的子集数为 2n,真子集数为 2n-1;非空真子集的数为 2n-2;
(2) 注意:讨论的时候不要遗忘了 的情况。
4. 是任何集合的子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第二部分 函数与导数
1.映射:注意 ①第一个集合中的元素必须有象;②一对一,或多对一。
2.函数值域的求法:①分析法 ;②配方法 ;③判别式法 ;④利用函数单调性 ;
⑤换元法 ;⑥利用均值不等式 ; ⑦利用数形结合或几何意义(斜率、
距离、绝对值的意义等);⑧利用函数有界性( 、 、 等);⑨导数法
3.复合函数的有关问题
(1)复合函数定义域求法:
① 若 f(x)的定义域为[a,b],则复合函数 f[g(x)]的定义域由不等式 a≤g(x)≤b 解出
② 若 f[g(x)]的定义域为[a,b],求 f(x)的定义域,相当于 x∈[a,b]时,求 g(x)的值域。
(2)复合函数单调性的判定:
①首先将原函数 分解为基本函数:内函数 与外函数 ;
②分别研究内、外函数在各自定义域内的单调性;
③根据“同性则增,异性则减”来判断原函数在其定义域内的单调性。
4.分段函数:值域(最值)、单调性、图象等问题,先分段解决,再下结论。
5.函数的奇偶性
⑴函数的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是函数具有奇偶性的必要条件;
⑵ 是奇函数 f(-x)=-f(x); 是偶函数 f(-x)= f(x)
⑶奇函数 在原点有定义,则 ;
⑷在关于原点对称的单调区间内:奇函数有相同的单调性,偶函数有相反的单调性;
⑸若所给函数的解析式较为复杂,应先等价变形,再判断其奇偶性;
6.函数的单调性
⑴单调性的定义:
① 在区间 上是增函数 当 时有 ;
② 在区间 上是减函数 当 时有 ;
⑵单调性的判定
① 定义法:一般要将式子 化为几个因式作积或作商的形式,以利于判断符号;
②导数法(见导数部分);③复合函数法;④图像法。
注:证明单调性主要用定义法和导数法。
7.函数的周期性
(1)周期性的定义:对定义域内的任意 ,若有 (其中 为非零常数),则称
函数 为周期函数, 为它的一个周期。
所有正周期中最小的称为函数的最小正周期。如没有特别说明,遇到的周期都指最小正周期。
(2)三角函数的周期
① ;② ;③ ;
④ ;⑤ ;
(3)与周期有关的结论
或 的周期为 ;
8.基本初等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⑴幂函数: ( ;⑵指数函数: ;
⑶对数函数: ;⑷正弦函数: ;
⑸余弦函数: ;(6)正切函数: ;⑺一元二次函数: ;
⑻其它常用函数:
① 正比例函数: ;②反比例函数: ;③函数 ;
9.二次函数:
⑴解析式:
;BBAABABA =⇔=⇔⊆ φ=A
φ
22
22 babaab
+≤+≤
xa xsin xcos
)]([ xgfy = )(xgu = )(ufy =
)(xf ⇔ )(xf ⇔
)(xf 0)0( =f
)(xf M ,, 21 Mxx ∈∀⇔ 21 xx < 1 2( ) ( )f x f x<
)(xf M ,, 21 Mxx ∈∀⇔ 21 xx < 1 2( ) ( )f x f x>
)()( 21 xfxf −
x )()( xfTxf =+ T
)(xf T
π2:sin == Txy π2:cos == Txy π== Txy :tan
||
2:)cos(),sin( ω
πϕωϕω =+=+= TxAyxAy ||:tan ω
πω == Txy
)()( axfaxf −=+ )0)(()2( >=− axfaxf ⇒ )(xf a2
αxy = )R∈α )1,0( ≠>= aaay x
)1,0(log ≠>= aaxy a xy sin=
xy cos= xy tan= 02 =++ cbxax
)0( ≠= kkxy )0( ≠= kx
ky )0( >+= ax
axy
①一般式: ;②顶点式: , 为顶点;
③零点式: 。
⑵二次函数问题解决需考虑的因素:
①开口方向;②对称轴;③端点值;④与坐标轴交点;⑤判别式;⑥两根符号。
二次函数 的图象的对称轴方程是 ,顶点坐标是 。
10.函数图象:
⑴图象作法 :①描点法 (特别注意三角函数的五点作图)②图象变换法③导数法
⑵图象变换:
① 平移变换:ⅰ) , ———左“+”右“-”;
ⅱ) ———上“+”下“-”;
② 对称变换:ⅰ ;ⅱ ;
ⅲ ; ⅳ ;
③ 翻转变换:
ⅰ) ———右不动,右向左翻( 在 左侧图象去掉);
ⅱ) ———上不动,下向上翻(| |在 下面无图象);
11.函数图象(曲线)对称性的证明
(1)证明函数 图像的对称性,即证明图像上任意点关于对称中心(对称轴)的对称点
仍在图像上;
(2)证明函数 与 图象的对称性,即证明 图象上任意点关于对称
中心(对称轴)的对称点在 的图象上,反之亦然;
注:①曲线 C1:f(x,y)=0 关于点(0,0)的对称曲线 C2 方程为:f(-x,-y)=0;
②曲线 C1:f(x,y)=0 关于直线 x=0 的对称曲线 C2 方程为:f(-x, y)=0;
曲线 C1:f(x,y)=0 关于直线 y=0 的对称曲线 C2 方程为:f(x, -y)=0;
曲线 C1:f(x,y)=0 关于直线 y=x 的对称曲线 C2 方程为:f(y, x)=0
③f(a+x)=f(b-x) (x∈R)→y=f(x)图像关于直线 x= 对称;
特别地:f(a+x)=f(a-x) (x∈R)→y=f(x)图像关于直线 x=a 对称;
12.函数零点的求法:
⑴直接法(求 的根);⑵图象法;⑶二分法.
(4)零点定理:若 y=f(x)在[a,b]上满足 f(a)f(b)<0,则 y=f(x)在(a,b)内至少有一个零点。
13.导数
⑴导数定义:f(x)在点 x0 处的导数记作 ;
⑵常见函数的导数公式: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
⑶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
⑷(理科)复合函数的导数:
⑸导数的应用:
①利用导数求切线:注意:ⅰ)所给点是切点吗?ⅱ)所求的是“在”还是“过”该点的切线?
②利用导数判断函数单调性:
① 是增函数;② 为减函数;③ 为常数;
③利用导数求极值:ⅰ)求导数 ;ⅱ)求方程 的根;ⅲ)列表得极值。
④利用导数最大值与最小值:ⅰ)求的极值;ⅱ——求区间端点值(如果有);ⅲ)得最值。
第三部分 三角函数、三角恒等变换与解三角形
1.⑴角度制与弧度制的互化: 弧度 , 弧度, 弧度
⑵弧长公式: ;扇形面积公式: 。
2.三角函数定义:角α中边上任意一 P 点为 ,设 则:
3.三角函数符号规律:一全正,二正弦,三两切,四余弦;
4.诱导公式记忆规律:“函数名不(改)变,符号看象限”;
5.⑴ 对称轴: ;对称中心: ;
⑵ 对称轴: ;对称中心: ;
cbxaxxf ++= 2)( khxaxf +−= 2)()( ),( kh
))(()( 21 xxxxaxf −−=
cbxaxy ++= 2
a
bx 2
−=
−−
a
bac
a
b
4
4
2
2
,
)()( axfyxfy ±=→= )0( >a
)0(,)()( >±=→= kkxfyxfy
)(xfy = → )0,0( )( xfy −−= )(xfy = → =0y )(xfy −=
)(xfy = → =0x )( xfy −= )(xfy = → =xy ( )x f y=
|)(|)( xfyxfy =→= )(xf y
|)(|)( xfyxfy =→= )(xf x
)(xfy =
)(xfy = )(xgy = )(xfy =
)(xgy =
2
ba +
0)( =xf
x
xfxxfxfy
xxx ∆
−∆+=′=′
→∆=
)()(lim)( 00
000
'C 0= 1')( −= nn nxx xx cos)(sin ' =
xx sin)(cos ' −= aaa xx ln)( ' = xx ee =')( axxa ln
1)(log ' =
xx 1)(ln ' =
;)(;)(;)( 2v
vuvu
v
uvuvuuvvuvu
′−′=′′+′=′′±′=′±
;xux uyy ′⋅′=′
)(0)( xfxf ⇒>′ )(0)( xfxf ⇒<′ )(0)( xfxf ⇒≡′
)(xf ′ 0)( =′ xf
π 180=
1801
π= 1 )180( π= '1857≈
Rl θ= RlRS 2
1
2
1 2 == θ
),( yx rOP =|| ,cos,sin r
x
r
y == αα
x
y=αtan
)sin( ϕω += xAy 2x k
πω ϕ π+ = + ))(0,( Zkk ∈−
ω
ϕπ
)cos( ϕω += xAy x kω ϕ π+ = ))(0,2( Zk
k
∈
−+
ω
ϕππ
6.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 ;
7.三角函数的单调区间:
的递增区间是 ,递减区间是
; 的递增区间是 ,递减区间是
, 的递增区间是 , 的递减区间是
。
8.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①
② ③ 。
9.二倍角公式:① ;
② ;③ 。
10.正、余弦定理:
⑴正弦定理: ( 是 外接圆直径 )
注:① ;② ;③
。
⑵余弦定理: 等三个;
等三个。
11。几个公式:
⑴三角形面积公式: ;
⑵内切圆半径 r= ;外接圆直径 2R=
第四部分 立体几何
1.三视图与直观图:
2.表(侧)面积与体积公式:
⑴柱体:①表面积:S=S 侧+2S 底;②侧面积:S 侧= ;③体积:V=S 底 h
⑵锥体:①表面积:S=S 侧+S 底;②侧面积:S 侧= ;③体积:V= S 底 h:
⑶台体:①表面积:S=S 侧+S 上底 S 下底;②侧面积:S 侧= ;③体积:V= (S+ )
h;
⑷球体:①表面积:S= ;②体积:V= 。
3.位置关系的证明(主要方法):
⑴直线与直线平行:①公理 4;②线面平行的性质定理;③面面平行的性质定理。
⑵直线与平面平行:①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②面面平行 线面平行。
⑶平面与平面平行:①面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及推论;②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平面平行。
⑷直线与平面垂直:①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②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
⑸平面与平面垂直:①定义---两平面所成二面角为直角;②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注:理科还可用向量法。
4.求角:(步骤-------Ⅰ。找或作角;Ⅱ。求角)
⑴异面直线所成角的求法:
①平移法:平移直线,构造三角形;②用向量法:
⑵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
①直接法(利用线面角定义);②用向量法:
5.求距离:(步骤-------Ⅰ。找或作垂线段;Ⅱ。求距离)
点到平面的距离:①等体积法;②向量法: 。
6.结论:
⑴长方体从一个顶点出发的三条棱长分别为 a,b,c,则对角线长为 ,全面积为
2ab+2bc+2ca,体积 V=abc。
⑵正方体的棱长为 a,则对角线长为 ,全面积为 6a2,体积 V=a3。
⑶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外接球直径 2R 等于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对角线长。
⑷正四面体的性质:设棱长为 ,则正四面体的:
xx
xxx tancos
sin;1cossin 22 ==+
xy sin=
+−
2222
ππππ kk , )( Zk ∈
++
2
3222
ππππ kk ,
)( Zk ∈ xy cos= [ ]πππ kk 22 ,− )( Zk ∈ [ ]πππ +kk 22 ,
)( Zk ∈ tgxy =
+−
22
ππππ kk , )( Zk ∈ ctgxy =
( )πππ +kk , )( Zk ∈
;sincoscossin)sin( βαβαβα ±=±
;sinsincoscos)cos( βαβαβα =± βα
βαβα
tantan1
tantan)tan(
±=±
ααα cossin22sin =
ααααα 2222 sin211cos2sincos2cos −=−=−= α
αα
2tan1
tan22tan −=
2(sin cos ) 1 2sin cos 1 sin 2α α α α α± = ± = ±
RC
c
B
b
A
a 2sinsinsin
=== R2 ABC∆
CBAcba sin:sin:sin:: = CRcBRbARa sin2,sin2,sin2 ===
CBA
cba
C
c
B
b
A
a
sinsinsinsinsinsin ++
++===
Abccba cos2222 −+=
bc
acbA 2cos
222 −+=
1 1 sin2 2ABCS ah ab C∆ = =
cba
S ABC
++
∆2 ;sinsinsin C
c
B
b
A
a ==
rhπ2
rlπ
3
1
lrr )( '+π
3
1 '' SSS +
24 Rπ 3
3
4 Rπ
⇒
cos | cos , |a bθ = < >
sin | cos , |AB nθ = < >
||
||
n
nABd
⋅=
2 2 2a b c+ +
3a
a
① 高: ;②对棱间距离: ;③内切球半径: ;④外接球半径: 。
第五部分 直线与圆
1.直线方程
⑴点斜式: ;⑵斜截式: ;⑶截距式: ;
⑷两点式: ;⑸一般式: ,(A,B 不全为 0)。
2.求解线性规划问题的步骤是:
(1)列约束条件;(2)作可行域,写目标函数;(3)确定目标函数的最优解。
3.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直线方程 平行的充要条件 垂直的充要条件 备注
有斜率
已知 l1:A1x+B1y+C1=0,l2:A2x+B2y+C2=0,则 l1 ⊥l2 的充要条件是 A1A2+B1B2=0。
4.几个公式
⑴设 A(x1,y1)、B(x2,y2)、C(x3,y3),⊿ABC 的重心 G:( );
⑵点 P(x0,y0)到直线 Ax+By+C=0 的距离: ;
⑶两条平行线 Ax+By+C1=0 与 Ax+By+C2=0 的距离是 ;
5.圆的方程:
⑴标准方程:① ;② 。
⑵一般方程: (
注:Ax2+Bxy+Cy2+Dx+Ey+F=0 表示圆 A=C≠0 且 B=0 且 D2+E2-4AF>0;
6.圆的方程的求法:⑴待定系数法;⑵几何法。
7.点、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主要掌握几何法)
⑴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表示点到圆心的距离)
① 点在圆上;② 点在圆内;③ 点在圆外。
⑵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表示圆心到直线的距离)
① 相切;② 相交;③ 相离。
⑶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表示圆心距, 表示两圆半径,且 )
① 相离;② 外切;③ 相交;
④ 内切;⑤ 内含。
8、直线与圆相交所得弦长
第六部分 圆锥曲线
1.定义:⑴椭圆: ;
⑵双曲线: ;⑶抛物线:|MF|=d
2.结论
⑴焦半径:①椭圆: (e 为离心率); (左“+”右“-”);
②抛物线:
⑵弦长公式:
注:⑴抛物线: =x1+x2+p;⑵通径(最短弦):①椭圆、双曲线: ;②抛物线:
2p。
⑶过两点的椭圆、双曲线标准方程可设为: ( 同时大于 0 时表示椭圆,
时表示双曲线);当点 与椭圆短轴顶点重合时 最大;
⑷双曲线中的结论:
①双曲线 (a>0,b>0)的渐近线: ;
②共渐进线 的双曲线标准方程为 为参数, ≠0);
③双曲线为等轴双曲线 渐近线为 渐近线互相垂直;
⑸焦点三角形问题求解:利用圆锥曲线定义和余弦定理联立求解。
3.直线与圆锥曲线问题解法:
⑴直接法(通法):联立直线与圆锥曲线方程,构造一元二次方程求解。
注意以下问题:
①联立的关于“ ”还是关于“ ”的一元二次方程?
②直线斜率不存在时考虑了吗?
ah 3
6= a2
2 a12
6 a4
6
)( xxkyy −=− bkxy += 1=+
b
y
a
x
12
1
12
1
xx
xx
yy
yy
−
−=−
−
0=++ CByAx
222
111
:
:
bxkyl
bxkyl
+=
+=
21,21 bbkk ≠= 121 −=⋅ kk 21,ll
3,3
321321 yyyxxx ++++
22
00
BA
CByAxd
+
++=
22
21
BA
CCd +
−=
222 )()( rbyax =−+− 222 ryx =+
022 =++++ FEyDxyx )0422 >−+ FED
⇔
d
⇔= Rd ⇔< Rd ⇔> Rd
d
⇔= Rd ⇔< Rd ⇔> Rd
d rR, rR >
⇔+> rRd ⇔+= rRd ⇔+<<− rRdrR
⇔−= rRd ⇔−<< rRd0
2 2| | 2AB r d= −
|)|2(,2|||| 2121 FFaaMFMF >=+
|)|2(,2|||||| 2121 FFaaMFMF <=−
0201 , exaPFexaPF −=+=
20
pxPF +=
]4))[(1(1 21
2
21
2
12
2 xxxxkxxkAB −++=−⋅+=
AB
a
b 22
122 =+ nymx nm,
0
=x2+y1y2;
注:①|a|cos叫做 a 在 b 方向上的投影;|b|cos叫做 b 在 a 方向上的投影;
① a·b 的几何意义:a·b 等于|a|与|b|在 a 方向上的投影|b|cos的乘积。
⑶cos= ;
⑷三点共线的充要条件:P,A,B 三点共线 ;
(理科)P,A,B,C 四点共面 。
第八部分 数列
1.定义:
⑴等差数列
;
⑵等比数列
2.等差、等比数列性质
等差数列 等比数列
通项公式
前 n 项和
性质 ①an=am+ (n-m)d, ①an=amqn-m;
②m+n=p+q 时 am+an=ap+aq ②m+n=p+q 时 aman=apaq
③ 成 AP ③ 成 GP
④ 成 AP, ④ 成 GP,
3.数列通项的求法:
⑴定义法(利用 AP,GP 的定义);⑵累加法( 型);⑶公式法:
⑷累乘法( 型);⑸构造法( 型);
⑺间接法(例如: );⑻(理科)数学归纳法。
4.前 项和的求法:⑴分组求和法;⑵裂项法;⑶错位相减法。
5.等差数列前 n 项和最值的求法:
⑴ ;⑵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第九部分 不等式
1.均值不等式:
注意:①一正二定三相等;②变形, 。
2.绝对值不等式:
3.不等式的性质:
⑴ ;⑵ ;⑶ ;
;⑷ ; ;
=−
−=
21
21
xx
yyk AB
⇔ λ )R∈λ ⇔
⇔ ⇔
|||| ba
ba ⋅
⇔ x y 1OP xOA yOB= + + = 且
⇔ , x y z 1OP xOA yOB zOC= + + + + = 且
*),2(2( 11n1n Nnnaaaddaaa nnnn ∈≥+=⇔=−⇔ −++ 为常数)}{
BnAnsbkna nn +=⇔+=⇔ 2
N)n2,(n)0(} 1n1-n
2
n
1n
n ∈≥⋅=⇔≠=⇔ +
+ aaaqqa
aa
n
{
dnaan )1(1 −+= 1
1
−= n
n qaa
dnnnaaanS n
n 2
)1(
2
)(
1
1 −+=+=
q
qaa
q
qaSq
naSq
n
n
n
n
−
−=
−
−=≠
==
1
1
)1(1.2
;1.1
1
1
1
时,
时,
,,, 232 kkkkk SSSSS −− ,,, 232 kkkkk SSSSS −−
,,, 2mkmkk aaa ++ mdd =' ,,, 2mkmkk aaa ++
mqq ='
nnn caa =−+1
n
n
n ca
a =+1 bkaa nn +=+1
4114
1
11 =−⇒=−
−
−−
nn
nnnn aaaaaa
n
≥
≤
≤
≥
++ 0
0
0
0
11 n
n
n
n
a
a
a
a 或
22
22 babaab
+≤+≤
2)2(
22
2 babaab
+≤+≤
|||||||||||| bababa +≤±≤−
abba <⇔> cacbba >⇒>> , cbcaba +>+⇔> dcba >> ,
dbca +>+⇒ bdaccba >⇒>> 0, bcaccba <⇒<> 0, ,0>> ba
an=
S1 (n=1)
Sn-Sn-1 (n≥2)
;⑸ ;⑹
第十部分 复数
1.概念:
⑴z=a+bi∈R b=0 (a,b∈R) z= z2≥0;⑵z=a+bi 是虚数 b≠0(a,b∈R);
⑶z=a+bi 是纯虚数 a=0 且 b≠0(a,b∈R) z+ =0(z≠0) z2<0;
⑷a+bi=c+di a=c 且 c=d(a,b,c,d∈R);
2.复数的代数形式及其运算:设 z1= a + bi , z2 = c + di (a,b,c,d∈R),则:
(1) z 1± z2 = (a + b) ± (c + d)i;⑵ z1.z2 = (a+bi)·(c+di)=(ac-bd)+ (ad+bc)i;⑶z1÷z2 =
(z2≠0) ;
3.几个重要的结论:
;⑶ ;⑷
⑸ 性质:T=4; ;
4.模的性质:⑴ ;⑵ ;⑶ 。
第十一部分 概率
1.事件的关系:
⑴事件 B 包含事件 A:事件 A 发生,事件 B 一定发生,记作 ;
⑵事件 A 与事件 B 相等:若 ,则事件 A 与 B 相等,记作 A=B;
⑶并(和)事件:某事件发生,当且仅当事件 A 发生或 B 发生,记作 (或 );
⑷并(积)事件:某事件发生,当且仅当事件 A 发生且 B 发生,记作 (或 ) ;
⑸事件 A 与事件 B 互斥:若 为不可能事件( ),则事件 A 与互斥;
﹙6﹚对立事件: 为不可能事件, 为必然事件,则 A 与 B 互为对立事件。
2.概率公式:
⑴互斥事件(有一个发生)概率公式:P(A+B)=P(A)+P(B);
⑵古典概型: ;
⑶几何概型: ;
第十二部分 统计与统计案例
1.抽样方法
⑴简单随机抽样:一般地,设一个总体的个数为 N,通过逐个不放回的方法从中抽取一个容量为 n
的样本,且每个个体被抽到的机会相等,就称这种抽样为简单随机抽样。
注:①每个个体被抽到的概率为 ;
②常用的简单随机抽样方法有:抽签法;随机数法。
⑵系统抽样:当总体个数较多时,可将总体均衡的分成几个部分,然后按照预先制定的
规则,从每一个部分抽取一个个体,得到所需样本,这种抽样方法叫系统抽样。
注:步骤:①编号;②分段;③在第一段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确定其时个体编号 ;
④按预先制定的规则抽取样本。
⑶分层抽样:当已知总体有差异比较明显的几部分组成时,为使样本更充分的反映总体的情况,将
总体分成几部分,然后按照各部分占总体的比例进行抽样,这种抽样叫分层抽样。
注:每个部分所抽取的样本个体数=该部分个体数
2.总体特征数的估计:
⑴样本平均数 ;
⑵样本方差 ;
⑶样本标准差 = ;
3.相关系数(判定两个变量线性相关性):
注:⑴ >0 时,变量 正相关; <0 时,变量 负相关;⑵① 越接近于 1,两个变
量的线性相关性越强;② 接近于 0 时,两个变量之间几乎不存在线性相关关系。
4.回归分析中回归效果的判定:
⑴总偏差平方和:
;
⑵残差: ;⑶残差平方和: ;
0c d> >
ac bd⇒ > )(00 ∗∈>>⇒>> Nnbaba nn ⇒>> 0ba )( ∗∈> Nnba nn
⇔ ⇔ z ⇔ ⇔
⇔ ⇔ z ⇔
⇔
=−+
−+
))((
))((
dicdic
dicbia
idc
adbc
dc
bdac
2222 +
−++
+
222
2
2
1
2
21
2
21 )2();(2)1( zzzzzzzzzz ==⋅+=−++ ii 2)1( 2 ±=± ;1
1;1
1 ii
iii
i −=+
−=−
+
i iiiiii nnnn −=−=== +++ 3424144 ,1,,1 ;03424144 =+++ +++ nnn iiii
|||||| 2121 zzzz =
||
||||
2
1
2
1
z
z
z
z = nn zz |||| =
BA ⊆
ABBA ⊆⊆ ,
BA ∪ BA +
BA ∩ AB
BA ∩ φ=∩ BA
BA ∩ BA ∪
基本事件的总数
包含的基本事件的个数AAP =)(
等)区域长度(面积或体积试验的全部结果构成的
积等)的区域长度(面积或体构成事件AAP =)(
N
n
l
×
N
n
∑
=
=+⋅⋅⋅++=
n
i
in xnxxxnx
1
21
1)(1
])()()[(1 22
2
2
1
2 xxxxxx
n
S n −+⋅⋅⋅+−+−= 2
1
)(1 xxn
n
i
i −= ∑
=
])()()[(1 22
2
2
1 xxxxxxnS n −+⋅⋅⋅+−+−= 2
1
)(1 xxn
n
i
i −∑
=
∑ ∑
∑
= =
=
−−
−−
=
n
i
n
i
ii
n
i
ii
yyxx
yyxx
r
1 1
22
1
)()(
))((
r yx, r yx, || r
|| r
∑
=
−
n
i
i yy
1
2)(
∧∧
−= iii yye 2
1
)(∑
=
∧
−
n
i
yiyi
⑷回归平方和: - ;⑸相关指数 。
注:① 得知越大,说明残差平方和越小,则模型拟合效果越好;
② 越接近于 1,,则回归效果越好。
5.独立性检验(分类变量关系):
随机变量 越大,说明两个分类变量,关系越强,反之,越弱。
第十三部分 算法初步
1.程序框图:
⑴图形符号:
① 终端框(起止况);② 输入、输出框;
③
处理框(执行框);④ 判断框;⑤ 流程线 ;
⑵程序框图分类:
①顺序结构: ②条件结构: ③循环结构:
r=0? 否 求 n 除以 i 的余数
输入 n 是
n 不是质素 n 是质数 i=i+1
i=2
i n 或 r=0?否
是
注:循环结构分为:Ⅰ.当型(while 型)——先判断条件,再执行循环体;
Ⅱ.直到型(until 型)——先执行一次循环体,再判断条件。
2.基本算法语句:
⑴输入语句: INPUT “提示内容”;变量 ;输出语句:PRINT “提示内容”;表达式
赋值语句: 变量=表达式
⑵条件语句:① ②
IF 条件 THEN IF 条件 THEN
语句体 语句体 1
END IF ELSE
语句体 2
END IF
⑶循环语句:①当型: ②直到型:
WHILE 条件 DO
循环体 循环体
WEND LOOP UNTIL 条件
第十四部分 常用逻辑用语与推理证明
1. 四种命题:
⑴原命题:若 p 则 q; ⑵逆命题:若 q 则 p;
⑶否命题:若 p 则 q; ⑷逆否命题:若 q 则 p
注:原命题与逆否命题等价;逆命题与否命题等价。
2.充要条件的判断:
(1)定义法----正、反方向推理;
(2)利用集合间的包含关系:例如:若 ,则 A 是 B 的充分条件或 B 是 A 的必要条件;
若 A=B,则 A 是 B 的充要条件;
3.逻辑连接词:
⑴且(and) :命题形式 p q; p q p q p q p
⑵或(or):命题形式 p q; 真 真 真 真 假
⑶非(not):命题形式 p . 真 假 假 真 假
假 真 假 真 真
假 假 假 假 真
4.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
⑴全称量词-------“所有的”、“任意一个”等,用 表示;
全称命题 p: ; 全称命题 p 的否定 p: 。
⑵存在量词--------“存在一个”、“至少有一个”等,用 表示;
特称命题 p: ; 特称命题 p 的否定 p: ;
第十五部分 推理与证明
1.推理:
⑴合情推理: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都是根据已有事实,经过观察、分析、比较、联想,在进行归纳、
类比,然后提出猜想的推理,我们把它们称为合情推理。
①归纳推理:由某类食物的部分对象具有某些特征,推出该类事物的全部对象都具有这些特征的推
理,或者有个别事实概括出一般结论的推理,称为归纳推理,简称归纳。
注:归纳推理是由部分到整体,由个别到一般的推理。
②类比推理:由两类对象具有类似和其中一类对象的某些已知特征,推出另一类对象也具有这些特
征的推理,称为类比推理,简称类比。
注:类比推理是特殊到特殊的推理。
∑
=
−
n
i
i yy
1
2)( 2
1
)(∑
=
∧
−
n
i
yiyi
∑
∑
=
=
∧
−
−
−=
n
i
ii
n
i
ii
yy
yy
R
1
2
1
2
2
)(
)(
1
2R
2R
2K
≥
¬ ¬ ¬ ¬
BA ⊆
∧ ∧ ∨ ¬
∨
¬
∀
)(, xpMx ∈∀ ¬ )(, xpMx ¬∈∃
∃
)(, xpMx ∈∃ ¬ )(, xpMx ¬∈∀
⑵演绎推理:从一般的原理出发,推出某个特殊情况下的结论,这种推理叫演绎推理。
注:演绎推理是由一般到特殊的推理。
“三段论”是演绎推理的一般模式,包括:⑴大前提---------已知的一般结论;
⑵小前提---------所研究的特殊情况; ⑶结 论---------根据一般原理,对特殊情况得出的判断。
二.证明
⒈直接证明 ⑴综合法 一般地,利用已知条件和某些数学定义、定理、公理等,经过一系列
的推理论证,最后推导出所要证明的结论成立,这种证明方法叫做综合法。综合法又叫顺推法或由
因导果法。
⑵分析法 一般地,从要证明的结论出发,逐步寻求使它成立的充分条件,直至最后,把要证
明的结论归结为判定一个明显成立的条件(已知条件、定义、定理、公理等),这种证明的方法叫
分析法。分析法又叫逆推证法或执果索因法。
2.间接证明------反证法
一般地,假设原命题不成立,经过正确的推理,最后得出矛盾,因此说明假设错误,从而
证明原命题成立,这种证明方法叫反证法。
附:数学归纳法(仅限理科)
一般的证明一个与正整数 有关的一个命题,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⑴证明当 取第一个值 是命题成立;
⑵假设当 命题成立,证明当 时命题也成立。
那么由⑴⑵就可以判定命题对从 开始所有的正整数都成立。
这种证明方法叫数学归纳法。
注:①数学归纳法的两个步骤缺一不可,用数学归纳法证明问题时必须严格按步骤进行;
② 的取值视题目而定,可能是 1,也可能是 2 等。
第十六部分 理科选修部分
1. 排列、组合和二项式定理
⑴排列数公式: =n(n-1)(n-2)…(n-m+1)= (m≤n,m、n∈N*),当 m=n 时为全排列
=n(n-1)(n-2)…3.2.1=n!;
⑵组合数公式: (m≤n), ;
⑶组合数性质: ;
⑷二项式定理:
①通项: ②注意二项式系数与系数的区别;
⑸二项式系数的性质:
①与首末两端等距离的二项式系数相等;②若 n 为偶数,中间一项(第 +1 项)二项式系
数最大;若 n 为奇数,中间两项(第 和 +1 项)二项式系数最大;
③
(6)求二项展开式各项系数和或奇(偶)数项系数和时,注意运用赋值法。
2. 概率与统计
⑴随机变量的分布列:①随机变量分布列的性质:pi≥0,i=1,2,…; p1+p2+…=1;
②离散型随机变量:
X x1 X2 … xn …
P P1 P2 … Pn …
期望:EX= x1p1 + x2p2 + … + xnpn + … ;
方差:DX= ;
注: ;
③二项分布(独立重复试验):
若 X~B(n,p),则 EX=np, DX=np(1- p);注: 。
⑵条件概率:称 为在事件 A 发生的条件下,事件 B 发生的概率。
注:①0 P(B|A) 1;②P(B∪C|A)=P(B|A)+P(C|A)。
⑶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P(AB)=P(A)P(B)。
⑷正态总体的概率密度函数: 式中 是参数,分别表示总体的
平均数(期望值)与标准差;
(6)正态曲线的性质:
①曲线位于 x 轴上方,与 x 轴不相交;②曲线是单峰的,关于直线 x= 对称;
③曲线在 x= 处达到峰值 ;④曲线与 x 轴之间的面积为 1;
n
n 0n
),( 0
∗∈≥= Nknkkn 1+= kn
0n
0n
m
nA )!(
!
mn
n
− n
nA
123)2()1(
)1()1(
! ⋅⋅⋅⋅⋅−⋅−⋅
−−⋅⋅⋅−⋅==
mmm
mnnn
m
AC
m
nm
n 10 == n
nn CC
m
n
m
n
m
n
mn
n
m
n CCCCC 1
1; +
−− =+=
)()( 1110 ∗−− ∈+++++=+ NnbCbaCbaCaCba nn
n
kknk
n
n
n
n
n
n
);,...,2,1,0(1 nrbaCT rrnr
nr == −
+
2
n
2
1+n
2
1+n
;2;2 13120210 −=⋅⋅⋅++=⋅⋅⋅++=+⋅⋅⋅+++ n
nnnn
nn
nnnn CCCCCCCC
⋅⋅⋅+−+⋅⋅⋅+−+− nn pEXxpEXxpEXx 2
2
2
21
2
1 )()()(
DXabaXDbaEXbaXE 2)(;)( =++=+
knkk
n ppCkXP −−== )1()(
)(
)()|( AP
ABPABP =
≤ ≤
,,
2
1)( 2
2
2
)(
Rxexf
x
∈=
−−
σ
µ
σπ
σµ,
µ
µ
πσ 2
1
① 当 一定时,曲线随 质的变化沿 x 轴平移;
② 当 一定时,曲线形状由 确定: 越大,曲线越“矮胖”,表示总体分布越集中;
越小,曲线越“高瘦”,表示总体分布越分散。
注:P =0.6826;P =0.9544
P =0.9974
第二篇章:经典训练题型及答案 (高考压轴题型)
1.对于集合,一定要抓住集合的代表元素,及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中元素各表示什么?
注重借助于数轴和文氏图解集合问题。
空集是一切集合的子集,是一切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3. 注意下列性质:
(3)德摩根定律:
4. 你会用补集思想解决问题吗?(排除法、间接法)
的取值范围。
6. 命题的四种形式及其相互关系是什么?
(互为逆否关系的命题是等价命题。)
原命题与逆否命题同真、同假;逆命题与否命题同真同假。
7. 对映射的概念了解吗?映射 f:A→B,是否注意到 A 中元素的任意性和 B 中与之对应元素的
唯一性,哪几种对应能构成映射?
(一对一,多对一,允许 B 中有元素无原象。)
8. 函数的三要素是什么?如何比较两个函数是否相同?
(定义域、对应法则、值域)
9. 求函数的定义域有哪些常见类型?
10. 如何求复合函数的定义域?
义域是_____________。
11. 求一个函数的解析式或一个函数的反函数时,注明函数的定义域了吗?
σ µ
µ σ σ
σ
)( σµσµ +≤<− x )22( σµσµ +≤<− x
)33( σµσµ +≤<− x
{ } { } { }如:集合 , , , 、 、A x y x B y y x C x y y x A B C= = = = = =| lg | lg ( , )| lg
2. 进行集合的交、并、补运算时,不要忘记集合本身和空集 的特殊情况。∅
{ } { }如:集合 ,A x x x B x ax= − − = = =| |2 2 3 0 1
若 ,则实数 的值构成的集合为B A a⊂
(答: , , )−
1 0 1
3
{ }( )集合 , ,……, 的所有子集的个数是 ;1 21 2a a an
n
( )若 , ;2 A B A B A A B B⊆ ⇔ = =
( ) ( ) ( ) ( ) ( ) ( )C C C C C CU U U U U UA B A B A B A B = =,
如:已知关于 的不等式 的解集为 ,若 且 ,求实数x ax
x a M M M a
−
− < ∈ ∉5 0 3 52
( )
(∵ ,∴ ·
∵ ,∴ ·
, , )
3 3 5
3 0
5 5 5
5 0
1 5
3 9 25
2
2
∈ −
− <
∉ −
− ≥
⇒ ∈
M a
a
M a
a
a
5. 可以判断真假的语句叫做命题,逻辑连接词有“或” ,“且” 和( ) ( )∨ ∧
“非”( ).¬
若 为真,当且仅当 、 均为真p q p q∧
若 为真,当且仅当 、 至少有一个为真p q p q∨
若 为真,当且仅当 为假¬p p
( )
( )例:函数 的定义域是y
x x
x
=
−
−
4
3 2lg
( ) ( ) ( )(答: , , , )0 2 2 3 3 4
[ ]如:函数 的定义域是 , , ,则函数 的定f x a b b a F(x f x f x( ) ) ( ) ( )> − > = + −0
[ ](答: , )a a−
( )如: ,求f x e x f xx+ = +1 ( ).
12. 反函数存在的条件是什么?
(一一对应函数)
求反函数的步骤掌握了吗?
(①反解 x;②互换 x、y;③注明定义域)
13. 反函数的性质有哪些?
①互为反函数的图象关于直线 y=x 对称;
②保存了原来函数的单调性、奇函数性;
14. 如何用定义证明函数的单调性?
(取值、作差、判正负)
如何判断复合函数的单调性?
∴……)
15. 如何利用导数判断函数的单调性?
值是( )
A. 0 B. 1 C. 2 D. 3
∴a 的最大值为 3)
16. 函数 f(x)具有奇偶性的必要(非充分)条件是什么?
(f(x)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
注意如下结论:
令 ,则t x t= + ≥1 0
∴x t= −2 1
∴f t e tt( ) = + −−2 1 2 1
( )∴f x e x xx( ) = + − ≥−2 1 2 1 0
( )
( )如:求函数 的反函数f x
x x
x x
( ) =
+ ≥
− <
1 0
02
( )
( )(答: )f x
x x
x x
− =
− >
− − <
1 1 1
0
( )
③设 的定义域为 ,值域为 , , ,则y f(x) A C a A b C f(a) = b f 1= ∈ ∈ ⇔ =− ( )b a
[ ] [ ]∴ = = = =− − −f f a f b a f f b f a b1 1 1( ) ( ) ( ) ( ),
[ ]( , ,则
(外层) (内层)
y f u u x y f x= = =( ) ( ) ( )ϕ ϕ
[ ] [ ]当内、外层函数单调性相同时 为增函数,否则 为减函数。)f x f xϕ ϕ( ) ( )
( )如:求 的单调区间y x x= − +log 1
2
2 2
(设 ,由 则u x x u x= − + > < <2 2 0 0 2
( )且 , ,如图:log 1
2
21 1u u x↓ = − − +
u
O 1 2 x
当 , 时, ,又 ,∴x u u y∈ ↑ ↓ ↓( ] log0 1 1
2
当 , 时, ,又 ,∴x u u y∈ ↓ ↓ ↑[ ) log1 2 1
2
( )在区间 , 内,若总有 则 为增函数。(在个别点上导数等于a b f x f x'( ) ( )≥ 0
零,不影响函数的单调性),反之也对,若 呢?f x'( ) ≤ 0
[ )如:已知 ,函数 在 , 上是单调增函数,则 的最大a f x x ax a> = − + ∞0 13( )
(令f x x a x a x a'( ) = − = +
−
≥3 3 3 3 02
则 或x a x a≤ − ≥
3 3
由已知 在 , 上为增函数,则 ,即f x a a( ) [ )1 3 1 3+ ∞ ≤ ≤
若 总成立 为奇函数 函数图象关于原点对称f x f x f x( ) ( ) ( )− = − ⇔ ⇔
若 总成立 为偶函数 函数图象关于 轴对称f x f x f x y( ) ( ) ( )− = ⇔ ⇔
(1)在公共定义域内:两个奇函数的乘积是偶函数;两个偶函数的乘积是偶函数;一个偶函
数与奇函数的乘积是奇函数。
17. 你熟悉周期函数的定义吗?
函数,T 是一个周期。)
如:
18. 你掌握常用的图象变换了吗?
注意如下“翻折”变换:
( )若 是奇函数且定义域中有原点,则 。2 f(x) f(0) 0=
如:若 · 为奇函数,则实数f x a a a
x
x( ) = + −
+ =2 2
2 1
(∵ 为奇函数, ,又 ,∴f x x R R f( ) ( )∈ ∈ =0 0 0
即 · ,∴ )a a a2 2
2 1 0 1
0
0
+ −
+ = =
又如: 为定义在 , 上的奇函数,当 , 时, ,f x x f x
x
x( ) ( ) ( ) ( )− ∈ = +1 1 0 1 2
4 1
( )求 在 , 上的解析式。f x( ) −1 1
( ) ( )(令 , ,则 , ,x x f x
x
x
∈ − − ∈ − = +
−
−1 0 0 1 2
4 1( )
又 为奇函数,∴f x f x
x
x
x
x( ) ( ) = − + = − +
−
−
2
4 1
2
1 4
( )
又 ,∴
,
,
)f f x
x
x
x
x
x
x
x
( ) ( )
( )
0 0
2
4 1
1 0
0
2
4 1 0 1
= =
− +
∈ −
=
+ ∈
( )(若存在实数 ( ),在定义域内总有 ,则 为周期T T f x T f x f x≠ + =0 ( ) ( )
( )如:若 ,则f x a f x+ = − ( )
(答: 是周期函数, 为 的一个周期)f x T a f x( ) ( )= 2
( )又如:若 图象有两条对称轴 ,f x x a x b( ) = = ⇔
即 ,f a x f a x f b x f b x( ) ( ) ( ) ( )+ = − + = −
则 是周期函数, 为一个周期f x a b( ) 2 −
f x f x y( ) ( )与 的图象关于 轴 对称−
f x f x x( ) ( )与 的图象关于 轴 对称−
f x f x( ) ( )与 的图象关于 原点 对称− −
f x f x y x( ) ( )与 的图象关于 直线 对称− =1
f x f a x x a( ) ( )与 的图象关于 直线 对称2 − =
f x f a x a( ) ( ) ( )与 的图象关于 点 , 对称− −2 0
将 图象 左移 个单位
右移 个单位
y f x a a
a a
y f x a
y f x a
= > →
>
= +
= −( ) ( )
( )
( )
( )
0
0
上移 个单位
下移 个单位
b b
b b
y f x a b
y f x a b
( )
( )
( )
( )
> →
>
= + +
= + −
0
0
f x f x
f x f x
( ) ( )
( ) (| |)
→
→
19. 你熟练掌握常用函数的图象和性质了吗?
的双曲线。
应用:①“三个二次”(二次函数、二次方程、二次不等式)的关系——二次方程
②求闭区间[m,n]上的最值。
③求区间定(动),对称轴动(定)的最值问题。
④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分布问题。
由图象记性质! (注意底数的限定!)
( )如:f x x( ) log= +2 1
( )作出 及 的图象y x y x= + = +log log2 21 1
y
y=log2x
O 1 x
(k<0) y (k>0)
y=b
O’(a,b)
O x
x=a
( )( )一次函数:1 0y kx b k= + ≠
( ) ( )( )反比例函数: 推广为 是中心 ,2 0 0y k
x k y b k
x a k O a b= ≠ = + − ≠ '( )
( )( )二次函数 图象为抛物线3 0 2
4
4
2
2 2
y ax bx c a a x b
a
ac b
a
= + + ≠ = +
+ −
顶点坐标为 , ,对称轴− −
= −b
a
ac b
a x b
a2
4
4 2
2
开口方向: ,向上,函数a y ac b
a
> = −
0 4
4
2
min
a y ac b
a
< = −
0 4
4
2
,向下, max
ax bx c x x y ax bx c x2
1 2
20 0+ + = > = + +, 时,两根 、 为二次函数 的图象与 轴∆
的两个交点,也是二次不等式 解集的端点值。ax bx c2 0 0+ + > <( )
如:二次方程 的两根都大于ax bx c k b
a k
f k
2 0
0
2
0
+ + = ⇔
≥
− >
>
∆
( )
y
(a>0)
O k x1 x2 x
一根大于 ,一根小于k k f k⇔ <( ) 0
( )( )指数函数: ,4 0 1y a a ax= > ≠
( )( )对数函数 ,5 0 1y x a aa= > ≠log
利用它的单调性求最值与利用均值不等式求最值的区别是什么?
20. 你在基本运算上常出现错误吗?
21. 如何解抽象函数问题?
(赋值法、结构变换法)
22. 掌握求函数值域的常用方法了吗?
(二次函数法(配方法),反函数法,换元法,均值定理法,判别式法,利用函数单调性法,
导数法等。)
如求下列函数的最值:
23. 你记得弧度的定义吗?能写出圆心角为α,半径为 R 的弧长公式和扇形面积公式吗?
y
y=ax(a>1)
(01)
1
O 1 x
(0
y
O x
− k
k
指数运算: ,a a a a ap
p
0 1 0 1 0= ≠ = ≠−( () )
a a a a
a
a
m
n mn
m
n
mn
= ≥ = >−
( (0 1 0) ),
( )对数运算: · ,log log loga a aM N M N M N= + > >0 0
log log log log loga a a a
n
a
M
N M N M n M= − =, 1
对数恒等式:a xa xlog =
对数换底公式: log log
log log loga
c
c
a
n
ab b
a b n
m bm= ⇒ =
如:( ) , 满足 ,证明 为奇函数。1 x R f x f x y f x f y f x∈ + = +( ) ( ) ( ) ( ) ( )
(先令 再令 ,……)x y f y x= = ⇒ = = −0 0 0( )
( ) , 满足 ,证明 是偶函数。2 x R f x f xy f x f y f x∈ = +( ) ( ) ( ) ( ) ( )
[ ](先令 ·x y t f t t f t t= = − ⇒ − − =( )( ) ( )
∴f t f t f t f t( ) ( ) ( ) ( )− + − = +
∴ ……)f t f t( ) ( )− =
( )[ ]( )证明单调性: ……3 2 2 1 2f x f x x x( ) = − + =
( )1 2 3 13 4y x x= − + −
( )2 2 4
3
y x
x
= −
+
( ) ,3 3 2
3
2
x y x
x
> = −
[ ]( )( ) 设 , ,4 4 9 3 02y x x x= + + − = ∈cosθ θ π
( ) , ,5 4 9 0 1y x x x= + ∈( ]
( · , · · )扇l l= = =α αR S R R1
2
1
2
2
24. 熟记三角函数的定义,单位圆中三角函数线的定义
25. 你能迅速画出正弦、余弦、正切函数的图象吗?并由图象写出单调区间、对称点、对称轴吗?
O R
1 弧度
R
sin cos tanα α α= = =MP OM AT, ,
y
T
A x
α
B S
O M
P
如:若 ,则 , , 的大小顺序是− < <π θ θ θ θ
8 0 sin cos tan
又如:求函数 的定义域和值域。y x= − −
1 2 2cos
π
(∵ )1 2 2 1 2 0− −
= − ≥cos sin
π
x x
∴ ,如图:sin x ≤ 2
2
( )∴ ,2 5
4 2 4 0 1 2k x k k Z yπ π π π− ≤ ≤ + ∈ ≤ ≤ +
sin cosx x≤ ≤1 1,
y
x
O− π
2
π
2
π
y tgx=
对称点为 , ,k k Z
π
2 0
∈
(x,y)作图象。
27. 在三角函数中求一个角时要注意两个方面——先求出某一个三角函数值,再判定角的范围。
28. 在解含有正、余弦函数的问题时,你注意(到)运用函数的有界性了吗?
29. 熟练掌握三角函数图象变换了吗?
(平移变换、伸缩变换)
平移公式:
( )y x k k k Z= − +
∈sin 的增区间为 ,2 2 2 2
π π π π
( )减区间为 ,2 2 2 3
2k k k Zπ π π π+ +
∈
( ) ( )图象的对称点为 , ,对称轴为k x k k Zπ π π
0 2
= + ∈
[ ] ( )y x k k k Z= + ∈cos 的增区间为 ,2 2π π π
[ ] ( )减区间为 ,2 2 2k k k Zπ π π π+ + ∈
( )图象的对称点为 , ,对称轴为k x k k Zπ π π+
= ∈
2 0
y x k k k Z= − +
∈tan 的增区间为 ,π π π π
2 2
( ) ( )[ ]26. y = Asin x +正弦型函数 的图象和性质要熟记。 或ω ϕ ω ϕy A x= +cos
( )振幅 ,周期1 2| | | |A T = π
ω
( )若 ,则 为对称轴。f x A x x0 0= ± =
( ) ( )若 ,则 , 为对称点,反之也对。f x x0 00 0=
( )五点作图:令 依次为 , , , , ,求出 与 ,依点2 0 2
3
2 2ω ϕ π π π πx x y+
( )根据图象求解析式。(求 、 、 值)3 A ω ϕ
如图列出
ω ϕ
ω ϕ π
( )
( )
x
x
1
2
0
2
+ =
+ =
解条件组求 、 值ω ϕ
( )∆正切型函数 ,y A x T= + =tan | |
ω ϕ π
ω
如: , , ,求 值。cos x x x+
= − ∈
π π π
6
2
2
3
2
(∵ ,∴ ,∴ ,∴ )π π π π π π π π< < < + < + = =x x x x3
2
7
6 6
5
3 6
5
4
13
12
如:函数 的值域是y x x= +sin sin| |
[ ] [ ]( 时, , , 时, ,∴ , )x ≥ = ∈ − < = ∈ −0 2 2 2 0 0 2 2y x x y ysin
( )点 ( , ) ,
平移至
( , ),则1 P x y a h k P x y x x h
y y k
→= → = +
= +
( ) ' ' ' '
'
( )曲线 , 沿向量 , 平移后的方程为 ,2 0 0f x y a h k f x h y k( ) ( ) ( )= = − − =
→
如:函数 的图象经过怎样的变换才能得到 的y x y x= −
− =2 2 4 1sin sin
π
图象?
30. 熟练掌握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和诱导公式了吗?
“奇”、“偶”指 k 取奇、偶数。
A. 正值或负值 B. 负值 C. 非负值 D. 正值
31. 熟练掌握两角和、差、倍、降幂公式及其逆向应用了吗?
理解公式之间的联系:
应用以上公式对三角函数式化简。(化简要求:项数最少、函数种类最少,分母中不含三角函
数,能求值,尽可能求值。)
具体方法:
(2)名的变换:化弦或化切
(3)次数的变换:升、降幂公式
(4)形的变换:统一函数形式,注意运用代数运算。
32. 正、余弦定理的各种表达形式你还记得吗?如何实现边、角转化,而解斜三角形?
( 横坐标伸长到原来的 倍y x y x= −
− → =
−
−2 2 4 1 2 2 1
2 4 12sin sin
π π
= −
− → = − → =2 4 1 4 2 1 21sin sin sinx y x y x
π
π左平移 个单位 上平移 个单位
纵坐标缩短到原来的 倍
)
1
2 → =y xsin
如: · ·1 4
2 2 2 2= + = − = = =sin cos sec tan tan cot cos sec tanα α α α α α α α π
= = =sin cos
π
2 0 ……称为 的代换。1
“ · ”化为 的三角函数——“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k
π α α
2
±
( )如: cos tan sin9
4
7
6 21
π π π+ −
+ =
又如:函数 ,则 的值为y y= +
+
sin tan
cos cot
α α
α α
( )
( )( ,∵ )y =
+
+
= +
+ > ≠
sin sin
cos
cos cos
sin
sin cos
cos sin
α α
α
α α
α
α α
α α α
2
2
1
1 0 0
( )sin sin cos cos sin sin sin cosα β α β α β α β α α α± = ± = → =令 2 2
( )cos cos cos sin sin cos cos sinα β α β α β α β α α α± = = → = −
令 2 2 2
( )tan tan tan
tan tan
α β α β
α β± = ±
1 ·
= − = − ⇒2 1 1 22 2cos sinα α
tan tan
tan2 2
1 2
α α
α= −
cos cos
sin cos
2
2
1 2
2
1 2
2
α α
α α
= +
= −
( )a b a b b
asin cos sin tanα α α ϕ ϕ+ = + + =2 2 ,
sin cos sinα α α π+ = +
2 4
sin cos sinα α α π+ = +
3 2 3
( )( )角的变换:如 , ……1 2 2 2
β α β α α β α β α β= + − + = −
− −
( ) ( )如:已知 , ,求 的值。sin cos
cos tan tan
α α
α α β β α
1 2 1 2
3 2− = − = − −
(由已知得: ,∴sin cos
sin
cos
sin tan
α α
α
α
α α
2 2 1 1
22
= = =
( )又 tan β α− = 2
3
( ) ( )[ ] ( )
( )∴ · ·
)tan tan tan tan
tan tan
β α β α α β α α
β α α− = − − = − −
+ − =
−
+
=2 1
2
3
1
2
1 2
3
1
2
1
8
(应用:已知两边一夹角求第三边;已知三边求角。)
33. 用反三角函数表示角时要注意角的范围。
34. 不等式的性质有哪些?
答案:C
35. 利用均值不等式:
值?(一正、二定、三相等)
注意如下结论:
余弦定理:a b c bc A A b c a
bc
2 2 2
2 2 2
2 2
= + − ⇒ = + −
cos cos
正弦定理: a
A
b
B
c
C R
a R A
b R B
c R Csin sin sin
sin
sin
sin
= = = ⇔
=
=
=
2
2
2
2
S a b C∆ = 1
2
· sin
∵ ,∴A B C A B C+ + = + = −π π
( )∴ ,sin sin sin cosA B C A B C+ = + =
2 2
如 中,∆ABC A B C2 2 2 12sin cos
+ + =
( )求角 ;1 C
( )若 ,求 的值。2 2 2 22 2
2
a b c A B= + −cos cos
( )(( )由已知式得:1 1 2 1 12− + + − =cos cosA B C
又 ,∴A B C C C+ = − + − =π 2 1 02cos cos
∴ 或 (舍)cos cosC C= = −1
2 1
又 ,∴0 3
< < =C Cπ π
( )由正弦定理及 得:2 1
2
2 2 2a b c= +
2 2 3
3
4
2 2 2 2sin sin sin sinA B C− = = =π
1 2 1 2 3
4
− − + =cos cosA B
∴ )cos cos2 2 3
4A B− = −
[ ]反正弦: , , ,arcsin x x∈ −
∈ −π π
2 2 1 1
[ ] [ ]反余弦: , , ,arccosx x∈ ∈ −0 1 1π
( )反正切: , ,arctan x x R∈ −
∈π π
2 2
( ) ,1 0
0a b c ac bc
c ac bc
> > ⇒ >
< ⇒ <
( ) ,2 a b c d a c b d> > ⇒ + > +
( ) ,3 0 0a b c d ac bd> > > > ⇒ >
( ) ,4 0 1 1 0 1 1a b a b a b a b
> > ⇒ < < < ⇒ >
( ) ,5 0a b a b a bn n n n> > ⇒ > >
( )( ) , 或6 0| | | |x a a a x a x a x a x a< > ⇔ − < < > ⇔ < − >
如:若 ,则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 )1 1 0a b
< <
A a b B ab b. .2 2 2< <
C a b a b D a
b
b
a. | | | | | | .+ > + + > 2
( )a b ab a b R a b ab ab a b2 2
2
2 2 2
+ ≥ ∈ + ≥ ≤ +
+, ; ; 求最值时,你是否注
意到“ , ”且“等号成立”时的条件,积 或和 其中之一为定a b R ab a b∈ ++ ( ) ( )
36. 不等式证明的基本方法都掌握了吗?
(比较法、分析法、综合法、数学归纳法等)
并注意简单放缩法的应用。
(移项通分,分子分母因式分解,x 的系数变为 1,穿轴法解得结果。)
38. 用“穿轴法”解高次不等式——“奇穿,偶切”,从最大根的右上方开始
39. 解含有参数的不等式要注意对字母参数的讨论
40. 对含有两个绝对值的不等式如何去解?
(找零点,分段讨论,去掉绝对值符号,最后取各段的并集。)
证明:
(按不等号方向放缩)
( )a b a b ab ab
a b a b R
2 2
2 2
2+ ≥ + ≥ ≥ + ∈ +,
当且仅当 时等号成立。a b=
( )a b c ab bc ca a b R2 2 2+ + ≥ + + ∈,
当且仅当 时取等号。a b c= =
a b m n> > > >0 0 0, , ,则
b
a
b m
a m
a n
b n
a
b
< +
+ < < +
+ <1
如:若 , 的最大值为x x x
> − −0 2 3 4
(设y x x
= − +
≤ − = −2 3 4 2 2 12 2 4 3
当且仅当 ,又 ,∴ 时, )3 4 0 2 3
3 2 4 3x x x x y= > = = −max
又如: ,则 的最小值为x y x y+ = +2 1 2 4
(∵ ,∴最小值为 )2 2 2 2 2 2 2 22 2 1x y x y+ ≥ =+
如:证明 …1 1
2
1
3
1 22 2 2
+ + + + <
n
( )( …… ……1 1
2
1
3
1 1 1
1 2
1
2 3
1
12 2 2
+ + + + < + × + × + + −n n n
= + − + − + + − −
= − <
1 1 1
2
1
2
1
3
1
1
1
2 1 2
……
)
n n
n
( )37 0. ( )
( )
解分式不等式 的一般步骤是什么?f x
g x a a> ≠
( )( ) ( )如: x x x+ − − <1 1 2 02 3
如:对数或指数的底分 或 讨论a a> < <1 0 1
例如:解不等式| |x x− − + <3 1 1
(解集为 )x x| >
1
2
41. | | | | | | | | | |会用不等式 证明较简单的不等问题a b a b a b− ≤ ± ≤ +
如:设 ,实数 满足f x x x a x a( ) | |= − + − <2 13 1
求证: f x f a a( ) ( ) (| | )− < +2 1
| ( ) ( )| |( ) ( )|f x f a x x a a− = − + − − +2 213 1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x a x a x a
x a x a x a
x a
1 1
1 1
1
又 ,∴| | | | | | | | | |x a x a x a− ≤ − < < +1 1
( )∴ f x f a a a( ) ( ) | | | |− < + = +2 2 2 1
42. 不等式恒成立问题,常用的处理方式是什么?(可转化为最值问题,或“△”问题)
43. 等差数列的定义与性质
0 的二次函数)
项,即:
44. 等比数列的定义与性质
如: 恒成立 的最小值a f x a f x< ⇔ <( ) ( )
a f x a f x> ⇔ >( ) ( )恒成立 的最大值
a f x a f x> ⇔ >( ) ( )能成立 的最小值
例如:对于一切实数 ,若 恒成立,则 的取值范围是x x x a a− + + >3 2
(设 ,它表示数轴上到两定点 和 距离之和u x x= − + + −3 2 2 3
( )u a amin = − − = > <3 2 5 5 5,∴ ,即
( ) ( )或者: ,∴ )x x x x a− + + ≥ − − + = <3 2 3 2 5 5
( )定义: 为常数 ,a a d d a a n dn n n+ − = = + −1 1 1( )
等差中项: , , 成等差数列x A y A x y⇔ = +2
( ) ( )
前 项和n S a a n na n n dn
n= + = + −1
12
1
2
{ }性质: 是等差数列a n
( )若 ,则 ;1 m n p q a a a am n p q+ = + + = +
{ } { } { }( )数列 , , 仍为等差数列;2 2 1 2a a ka bn n n− +
S S S S Sn n n n n, , ……仍为等差数列;2 3 2− −
( )若三个数成等差数列,可设为 , , ;3 a d a a d− +
( )若 , 是等差数列 , 为前 项和,则 ;4 2 1
2 1
a b S T n a
b
S
Tn n n n
m
m
m
m
= −
−
{ }( ) 为等差数列 ( , 为常数,是关于 的常数项为5 2a S an bn a b nn n⇔ = +
{ }S S an bn an n n的最值可求二次函数 的最值;或者求出 中的正、负分界= +2
当 , ,解不等式组 可得 达到最大值时的 值。a d a
a S nn
n
n1
1
0 0 0
0
> < ≥
≤
+
当 , ,由 可得 达到最小值时的 值。a d a
a S nn
n
n1
1
0 0 0
0
< > ≤
≥
+
{ }如:等差数列 , , , ,则a S a a a S nn n n n n= + + = = =− −18 3 11 2 3
(由 ,∴a a a a an n n n n+ + = ⇒ = =− − − −1 2 1 13 3 3 1
( )又 · ,∴S a a a a3
1 3
2 22 3 3 1 1
3
= + = = =
( ) ( )
∴ ·
S a a n a a n n
n
n n= + = + =
+
=−1 2 1
2 2
1
3 1
2 18
∴ =n 27)
定义: ( 为常数, ),a
a q q q a a qn
n
n
n+ −= ≠ =1
1
10
等比中项: 、 、 成等比数列 ,或x G y G xy G xy⇒ = = ±2
( )前 项和: (要注意 )n S
na q
a q
q qn
n=
=
−
− ≠
1
1
1
1
1 1
( )
( )
!
{ }性质: 是等比数列a n
( )若 ,则 · ·1 m n p q a a a am n p q+ = + =
( ) , , ……仍为等比数列2 2 3 2S S S S Sn n n n n− −
46. 你熟悉求数列通项公式的常用方法吗?
例如:(1)求差(商)法
解:
[练习]
(2)叠乘法
解:
(3)等差型递推公式
[练习]
(4)等比型递推公式
[练习]
45. 由 求 时应注意什么?S an n
( 时, , 时, )n a S n a S Sn n n= = ≥ = − −1 21 1 1
{ }如: 满足 ……a a a a nn n n
1
2
1
2
1
2 2 5 11 2 2+ + + = + < >
n a a= = × + =1 1
2 2 1 5 141 1时, ,∴
n a a a nn n≥ + + + = − + < >− −2 1
2
1
2
1
2 2 1 5 21 2 2 1 1时, ……
< > − < > =1 2 1
2 2得: n na
∴a n
n= +2 1
∴a
n
nn n
=
=
≥
+
14 1
2 21
( )
( )
{ }数列 满足 , ,求a S S a a an n n n n+ = =+ +1 1 1
5
3 4
(注意到 代入得:a S S S
Sn n n
n
n
+ +
+= − =1 1
1 4
{ }又 ,∴ 是等比数列,S S Sn n
n
1 4 4= =
n a S Sn n n
n≥ = − = =−
−2 3 41
1时, …… ·
{ }例如:数列 中, , ,求a a a
a
n
n an
n
n
n1
13 1
= = +
+
a
a
a
a
a
a
n
n
a
a n
n
n
n2
1
3
2 1 1
1
2
2
3
1 1· …… · …… ,∴
−
= − =
又 ,∴a a nn1 3 3= =
由 , ,求 ,用迭加法a a f n a a an n n− = =−1 1 0( )
n a a f
a a f
a a f nn n
≥ − =
− =
− =
−
2 2
3
2 1
3 2
1
时,
…… ……
两边相加,得:
( )
( )
( )
a a f f f nn − = + + +1 2 3( ) ( ) ( )……
∴ ……a a f f f nn = + + + +0 2 3( ) ( ) ( )
{ } ( )数列 , , ,求a a a a n an n
n
n n1
1
11 3 2= = + ≥−
−
( )( )a n
n= −1
2 3 1
( )a ca d c d c c dn n= + ≠ ≠ ≠−1 0 1 0、 为常数, , ,
( )可转化为等比数列,设a x c a xn n+ = +−1
( )⇒ = + −−a ca c xn n 1 1
令 ,∴( )c x d x d
c
− = = −1 1
∴ 是首项为 , 为公比的等比数列a d
c a d
c cn + −
+ −1 11
∴ ·a d
c a d
c cn
n+ − = + −
−
1 11
1
∴a a d
c c d
cn
n= + −
− −
−
1
1
1 1
{ }数列 满足 , ,求a a a a an n n n1 19 3 4= + =+
(5)倒数法
47. 你熟悉求数列前 n 项和的常用方法吗?
例如:(1)裂项法:把数列各项拆成两项或多项之和,使之出现成对互为相反数的项。
解:
[练习]
(2)错位相减法:
(3)倒序相加法:把数列的各项顺序倒写,再与原来顺序的数列相加。
[练习]
( )a n
n
= −
+
−
8 4
3 1
1
例如: , ,求a a a
a an
n
n
n1 11 2
2
= = ++
由已知得: 1 2
2
1
2
1
1a
a
a an
n
n n+
= + = +
∴ 1 1 1
21a an n+
− =
∴
=1 1 1 1
21a an
为等差数列, ,公差为
( ) ( )∴ = + − = +1 1 1 1
2
1
2 1a n n
n
·
∴a nn = +
2
1
{ }如: 是公差为 的等差数列,求a d a an
k kk
n 1
11 +=
∑
( ) ( )由 ·
1 1 1 1 1 0
1 1a a a a d d a a d
k k k k k k+ +
= + = −
≠
∴ 1 1 1 1
11 11a a d a ak kk
n
k kk
n
+= +=
∑ ∑= −
= −
+ −
+ + −
= −
+
+
1 1 1 1 1 1 1
1 1 1
1 2 2 3 1
1 1
d a a a a a a
d a a
n n
n
……
求和: …… ……1 1
1 2
1
1 2 3
1
1 2 3
+ + + + + + + + + + + n
( …… ……, )a S nn n= = = − +2 1
1
{ } { } { }若 为等差数列, 为等比数列,求数列 (差比数列)前 项a b a b nn n n n
{ }和,可由 求 ,其中 为 的公比。S qS S q bn n n n−
如: ……S x x x nxn
n= + + + + + < >−1 2 3 4 12 3 1
( )x S x x x x n x nxn
n n· ……= + + + + + − + < >−2 3 4 1 22 3 4 1
( )< > − < > − = + + + + −−1 2 1 1 2 1: ……x S x x x nxn
n n
( )
( )x S
x
x
nx
xn
n n
≠ =
−
−
− −1
1
1 12时,
( )
x S n n n
n= = + + + + = +
1 1 2 3 1
2
时, ……
S a a a a
S a a a a
n n n
n n n
= + + + +
= + + + +
−
−
1 2 1
1 2 1
……
……
相加
( ) ( ) ( )2 1 2 1 1S a a a a a an n n n= + + + + + +− …… ……
已知 ,则f x x
x f f f f f f f( ) ( ) ( ) ( ) ( )= + + +
+ +
+ +
=
2
21 1 2 1
2 3 1
3 4 1
4
(由f x f x
x
x
x
x
x
x x( ) +
= + +
+
= + + + =1
1
1
1 1 1
1
1 1
2
2
2
2
2
2 2
48. 你知道储蓄、贷款问题吗?
△零存整取储蓄(单利)本利和计算模型:
若每期存入本金 p 元,每期利率为 r,n 期后,本利和为:
△若按复利,如贷款问题——按揭贷款的每期还款计算模型(按揭贷款——分期等额归还本息
的借款种类)
若贷款(向银行借款)p 元,采用分期等额还款方式,从借款日算起,一期(如一年)后为第
一次还款日,如此下去,第 n 次还清。如果每期利率为 r(按复利),那么每期应还 x 元,满足
p——贷款数,r——利率,n——还款期数
49. 解排列、组合问题的依据是:分类相加,分步相乘,有序排列,无序组合。
( 2 ) 排 列 : 从 n 个 不 同 元 素 中 , 任 取 m ( m ≤ n ) 个 元 素 , 按 照 一 定 的 顺 序 排 成 一
( 3 ) 组 合 : 从 n 个 不 同 元 素 中 任 取 m ( m ≤ n ) 个 元 素 并 组 成 一 组 , 叫 做 从 n 个 不
50. 解排列与组合问题的规律是:
相邻问题捆绑法;相间隔问题插空法;定位问题优先法;多元问题分类法;至多至少问题间接
法;相同元素分组可采用隔板法,数量不大时可以逐一排出结果。
如:学号为 1,2,3,4 的四名学生的考试成绩
则这四位同学考试成绩的所有可能情况是( )
A. 24 B. 15 C. 12 D. 10
解析:可分成两类:
(2)中间两个分数相等
相同两数分别取 90,91,92,对应的排列可以数出来,分别有 3,4,3 种,∴有 10 种。
∴共有 5+10=15(种)情况
51. 二项式定理
∴原式 = + +
+ +
+ +
f f f f f f f( ) ( ) ( ) ( )1 2 1
2 3 1
3 4 1
4
= + + + =1
2 1 1 1 3 1
2
)
( ) ( ) ( ) ( )
S p r p r p nr p n n n rn = + + + + + + = + +
1 1 2 1 1
2
…… ……等差问题
( ) ( ) ( )p r x r x r x r xn n n( )1 1 1 11 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x r
r x r
r
n n1 1
1 1
1 1
( )
( )∴x pr r
r
n
n
= +
+ −
1
1 1
( )分类计数原理: ……1 1 2N m m mn= + + +
( 为各类办法中的方法数)mi
分步计数原理: · ……N m m mn= 1 2
( 为各步骤中的方法数)mi
列,叫做从 个不同元素中取出 个元素的一个排列,所有排列的个数记为n m A n
m .
( )( ) ( ) ( ) ( )A n n n n m n
n m m nn
m = − − − + = − ≤1 2 1…… !
!
规定:0! 1=
同元素中取出 个元素的一个组合,所有组合个数记为m Cn
m .
( ) ( )
( )C A
A
n n n m
m
n
m n mn
m n
m
m
m
= = − − + = −
1 1……
!
!
! !
规定:Cn
0 1=
( )组合数性质:4
C C C C C C C Cn
m
n
n m
n
m
n
m
n
m
n n n
n n= + = + + + =− −
+, , ……1
1
0 1 2
{ }x i x x x xi ∈ = < ≤ <89 90 91 92 93 1 2 3 4 1 2 3 4, , , , , , , , 且满足 ,( )
( )中间两个分数不相等,1
有 (种)C5
4 5=
x x x x1 2 3 4< = <
( )a b C a C a b C a b C a b C bn
n
n
n
n
n
n
n
r n r r
n
n n+ = + + + + + +− − −0 1 1 2 2 2 … …
性质:
(3)最值:n 为偶数时,n+1 为奇数,中间一项的二项式系数最大且为第
表示)
52. 你对随机事件之间的关系熟悉吗?
的和(并)。
(5)互斥事件(互不相容事件):“A 与 B 不能同时发生”叫做 A、B 互斥。
(6)对立事件(互逆事件):
二项展开式的通项公式: , ……T C a b r nr n
r n r r
+
−= =1 0 1( )
Cn
r 为二项式系数(区别于该项的系数)
( )( )对称性: , , ,……,1 0 1 2C C r nn
r
n
n r= =−
( )系数和: …2 C C Cn n n
n n0 1 2+ + + =
C C C C C Cn n n n n n
n1 3 5 0 2 4 12+ + + = + + + = −… …
n C n nn
n
2 1 12+
+项,二项式系数为 ; 为奇数时, 为偶数,中间两项的二项式( )
系数最大即第 项及第 项,其二项式系数为n n C Cn
n
n
n+ + + =
− +1
2
1
2 1
1
2
1
2
( )如:在二项式 的展开式中,系数最小的项系数为 (用数字x −1 11
(∵ =n 11
∴共有 项,中间两项系数的绝对值最大,且为第 或第 项12 12
2 6 7=
由 ,∴取 即第 项系数为负值为最小:C x rr r r
11
11 1 5 6− − =( )
− = − = −C C11
6
11
5 426
( ) ( )又如: …… ,则1 2 2004
0 1 2
2
2004
2004− = + + + + ∈x a a x a x a x x R
( ) ( ) ( ) ( )a a a a a a a a0 1 0 2 0 3 0 2004+ + + + + + + + =…… (用数字作答)
(令 ,得:x a= =0 10
令 ,得: ……x a a a= + + + =1 10 2 2004
( )∴原式 …… )= + + + + = × + =2003 2003 1 1 20040 0 1 2004a a a a
( )必然事件 , ,不可能事件 ,1 1 0Ω ΩP P( = =) ( )φ φ
( )包含关系: ,“ 发生必导致 发生”称 包含 。2 A B A B B A⊂
A B
( )事件的和(并): 或 “ 与 至少有一个发生”叫做 与3 A B A B A B A B+
( )事件的积(交): · 或 “ 与 同时发生”叫做 与 的积。4 A B A B A B A B
A B· = φ
“ 不发生”叫做 发生的对立(逆)事件,A A A
A A A A = =Ω, φ
(7)独立事件:A 发生与否对 B 发生的概率没有影响,这样的两个事件叫做相互独立事件。
53. 对某一事件概率的求法:
分清所求的是:(1)等可能事件的概率(常采用排列组合的方法,即
(5)如果在一次试验中 A 发生的概率是 p,那么在 n 次独立重复试验中 A 恰好发生
如:设 10 件产品中有 4 件次品,6 件正品,求下列事件的概率。
(1)从中任取 2 件都是次品;
(2)从中任取 5 件恰有 2 件次品;
(3)从中有放回地任取 3 件至少有 2 件次品;
解析:有放回地抽取 3 次(每次抽 1 件),∴n=103
而至少有 2 件次品为“恰有 2 次品”和“三件都是次品”
(4)从中依次取 5 件恰有 2 件次品。
解析:∵一件一件抽取(有顺序)
分清(1)、(2)是组合问题,(3)是可重复排列问题,(4)是无重复排列问题。
54. 抽样方法主要有:简单随机抽样(抽签法、随机数表法)常常用于总体个数较少时,它的特
征是从总体中逐个抽取;系统抽样,常用于总体个数较多时,它的主要特征是均衡成若干部分,每
部分只取一个;分层抽样,主要特征是分层按比例抽样,主要用于总体中有明显差异,它们的共同
特征是每个个体被抽到的概率相等,体现了抽样的客观性和平等性。
55. 对总体分布的估计——用样本的频率作为总体的概率,用样本的期望(平均值)和方差去估
计总体的期望和方差。
要熟悉样本频率直方图的作法:
(2)决定组距和组数;
(3)决定分点;
(4)列频率分布表;
(5)画频率直方图。
如:从 10 名女生与 5 名男生中选 6 名学生参加比赛,如果按性别分层随机抽样,则组成此参
赛队的概率为____________。
56. 你对向量的有关概念清楚吗?
(1)向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
A B A B A B A B与 独立, 与 , 与 , 与 也相互独立。
P A A m
n( ) = =包含的等可能结果
一次试验的等可能结果的总数
( )( )若 、 互斥,则2 A B P A B P A P B+ = +( ) ( )
( ) ( ) ( )( )若 、 相互独立,则 · ·3 A B P A B P A P B=
( )4 1P A P A( ) ( )= −
( )k次的概率:P k C p pn n
k k n k( ) = − −
1
P C
C1
4
2
10
2
2
15
= =
P C C
C2
4
2
6
3
10
5
10
21
= =
∴ ·m C= +3
2 2 1 34 6 4
∴ · ·P C
3
3
2 2 3
3
4 6 4
10
44
125
= + =
∴ ,n A m C A A= =10
5
4
2
5
2
6
3
∴P C A A
A4
4
2
5
2
6
3
10
5
10
21
= =
( )( )算数据极差 ;1 x xmax min−
其中,频率 小长方形的面积 组距× 频率
组距
= =
( )样本平均值: ……x n x x x n= + + +1
1 2
( ) ( ) ( )[ ]样本方差: ……S n x x x x x xn
2
1
2
2
2 21= − + − + + −
( )C C
C
10
4
5
2
15
6
在此规定下向量可以在平面(或空间)平行移动而不改变。
(6)并线向量(平行向量)——方向相同或相反的向量。
规定零向量与任意向量平行。
(7)向量的加、减法如图:
(8)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向量的分解定理)
的一组基底。
(9)向量的坐标表示
表示。
57. 平面向量的数量积
数量积的几何意义:
( )向量的模——有向线段的长度,2 | |a
→
( )单位向量 ,3 10 0| |
| |
a a a
a
→ →
→
→= =
( )零向量 ,4 0 0 0
→ →
=| |
( )相等的向量 长度相等
方向相同5 ⇔
=
→ →
a b
b a b b a
→ → → → → →
≠ ⇔ =∥ 存在唯一实数 ,使( )0 λ λ
OA OB OC
→
+
→
=
→
OA OB BA
→
−
→
=
→
e e a
→ → →
1 2, 是平面内的两个不共线向量, 为该平面任一向量,则存在唯一
实数对 、 ,使得 , 、 叫做表示这一平面内所有向量λ λ λ λ1 2 1 1 2 2 1 2a e e e e
→ → → → →
= +
i j x y
→ →
, 是一对互相垂直的单位向量,则有且只有一对实数 , ,使得
( )a x i y j x y a a x y
→ → → → →
= + =,称 , 为向量 的坐标,记作: , ,即为向量的坐标( )
( ) ( )设 , , ,a x y b x y
→ →
= =1 1 2 2
( ) ( ) ( )则 , , ,a b x y y y x y x y
→ →
± = ± = ± ±1 1 1 2 1 1 2 2
( ) ( )λ λ λ λa x y x y
→
= =1 1 1 1, ,
( ) ( )若 , , ,A x y B x y1 1 2 2
( )则 ,AB x x y y
→
= − −2 1 2 1
( ) ( )| |AB x x y y A B
→
= − + −2 1
2
2 1
2 , 、 两点间距离公式
( ) · · 叫做向量 与 的数量积(或内积)。1 a b a b a b
→ → → → → →
=| | | |cosθ
[ ]θ θ π为向量 与 的夹角, ,a b
→ →
∈ 0
B
b
O θ
D A
a
(2)数量积的运算法则
[练习]
答案:
答案:2
答案:
58. 线段的定比分点
※. 你能分清三角形的重心、垂心、外心、内心及其性质吗?
59. 立体几何中平行、垂直关系证明的思路清楚吗?
平行垂直的证明主要利用线面关系的转化:
线面平行的判定:
线面平行的性质:
三垂线定理(及逆定理):
a b a b a b
→ → → → →
· 等于 与 在 的方向上的射影 的乘积。| | | |cosθ
① · ·a b b a
→ → → →
=
② · ·( )a b c a c b c
→ → → → → → →
+ = +
( ) ( )③ · , · ,a b x y x y x x y y
→ →
= = +1 1 2 2 1 2 1 2
注意:数量积不满足结合律 · · · ·( ) ( )a b c a b c
→ → → → → →
≠
( ) ( )( )重要性质:设 , , ,3 1 1 2 2a x y b x y
→ →
= =
① ⊥ · · ·a b a b x x y y
→ → → →
⇔ = ⇔ + =0 01 2 1 2
② ∥ · · 或 · ·a b a b a b a b a b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a b bλ λ( , 惟一确定)0
⇔ − =x y x y1 2 2 1 0
③ , · ·a a x y a b a b
→ → → → → →
= = + ≤
2
2
1
2
1
2| | | | | | | |
④ ·
· ·
cos
| | | |
θ = = +
+ +
→ →
→ →
a b
a b
x x y y
x y x y
1 2 1 2
1
2
1
2
2
2
2
2
( )已知正方形 ,边长为 , , , ,则1 1ABCD AB a BC b AC c
→
=
→
=
→
=
→ → →
| |a b c
→ → →
+ + =
2 2
( ) ( )( )若向量 , , , ,当 时 与 共线且方向相同2 1 4a x b x x a b
→ → → →
= = =
( )已知 、 均为单位向量,它们的夹角为 ,那么3 60 3a b a bo
→ → → →
+ =| |
13
( ) ( ) ( )设 , , , ,分点 , ,设 、 是直线 上两点, 点在P x y P x y P x y P P P1 1 1 2 2 2 1 2 l
l 上且不同于 、 ,若存在一实数 ,使 ,则 叫做 分有向线段P P P P PP P1 2 1 2λ λ λ
→
=
→
P P P P P P P P1 2 1 2 1 20 0
→
> <所成的比( , 在线段 内, , 在 外),且λ λ
x x x
y y y P P P
x x x
y y y
= +
+
= +
+
= +
= +
1 2
1 2
1 2
1 2
1 2
1
1
2
2
λ
λ
λ
λ
, 为 中点时,
( ) ( ) ( )如: , , , , , ,∆ABC A x y B x y C x y1 1 2 2 3 3
则 重心 的坐标是 ,∆ABC G x x x y y y1 2 3 1 2 3
3 3
+ + + +
线∥线 线∥面 面∥面
判定 线⊥线 线⊥面 面⊥面 性质
线∥线 线⊥面 面∥面
← → ← →
→ ← → ← → ←
← → ← →
a b b a a∥ , 面 , ∥面⊂ ⊄ ⇒α α α
a
b
α
α α α β α β∥面 , 面 , ∥⊂ = ⇒ b a b
线面垂直:
面面垂直:
60. 三类角的定义及求法
(1)异面直线所成的角θ,0°<θ≤90°
(2)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θ,0°≤θ≤90°
(三垂线定理法:A∈α作或证 AB⊥β于 B,作 BO⊥棱于 O,连 AO,则 AO⊥棱 l,∴∠AOB
为所求。)
PA AO PO⊥面 , 为 在 内射影, 面 ,则α α αa ⊂
a OA a PO a PO a AO⊥ ⊥ ; ⊥ ⊥⇒ ⇒
α
a
P
O
a b a c b c b c O a⊥ , ⊥ , , , ⊥⊂ = ⇒α α
a
O
α b c
a a⊥面 , 面 ⊥α β β α⊂ ⇒
面 ⊥面 , , , ⊥ ⊥α β α β α β = ⊂ ⇒l la a a
α a
l
β
a b a b⊥面 , ⊥面 ∥α α ⇒
面 ⊥ ,面 ⊥ ∥α β α βa a ⇒
a b
α
θ α α= 时, ∥ 或0 bo b ⊂
( )二面角:二面角 的平面角 ,3 0 180α β θ θ− − < ≤l o o
三类角的求法:
①找出或作出有关的角。
②证明其符合定义,并指出所求作的角。
③计算大小(解直角三角形,或用余弦定理)。
[练习]
(1)如图,OA 为α的斜线 OB 为其在α内射影,OC 为α内过 O 点任一直线。
(2)如图,正四棱柱 ABCD—A1B1C1D1 中对角线 BD1=8,BD1 与侧面 B1BCC1 所成的为 30
°。
①求 BD1 和底面 ABCD 所成的角;
②求异面直线 BD1 和 AD 所成的角;
③求二面角 C1—BD1—B1 的大小。
(3)如图 ABCD 为菱形,∠DAB=60°,PD⊥面 ABCD,且 PD=AD,求面 PAB 与面 PCD
所成的锐二面角的大小。
(∵AB∥DC,P 为面 PAB 与面 PCD 的公共点,作 PF∥AB,则 PF 为面 PCD 与面 PAB 的交
线……)
61. 空间有几种距离?如何求距离?
点与点,点与线,点与面,线与线,线与面,面与面间距离。
将空间距离转化为两点的距离,构造三角形,解三角形求线段的长(如:三垂线定理法,或者
用等积转化法)。
如:正方形 ABCD—A1B1C1D1 中,棱长为 a,则:
(1)点 C 到面 AB1C1 的距离为___________;
(2)点 B 到面 ACB1 的距离为____________;
(3)直线 A1D1 到面 AB1C1 的距离为____________;
(4)面 AB1C 与面 A1DC1 的距离为____________;
(5)点 B 到直线 A1C1 的距离为_____________。
62. 你是否准确理解正棱柱、正棱锥的定义并掌握它们的性质?
正棱柱——底面为正多边形的直棱柱
正棱锥——底面是正多边形,顶点在底面的射影是底面的中心。
证明: ·cos cos cosγ θ β=
A
O B
γ C
D
α
θ
β
( 为线面成角,∠ ,∠ )θ γ βAOC = BOC =
D1 C1
A1 B1
H
G
D C
A B
(① ;② ;③ )arcsin arcsin3
4 60 6
3
o
P F
D C
A E B
D C
A B
D1 C1
A1 B1
正棱锥的计算集中在四个直角三角形中:
它们各包含哪些元素?
63. 球有哪些性质?
(2)球面上两点的距离是经过这两点的大圆的劣弧长。为此,要找球心角!
(3)如图,θ为纬度角,它是线面成角;α为经度角,它是面面成角。
(5)球内接长方体的对角线是球的直径。正四面体的外接球半径 R 与内切球半径 r 之比为 R:
r=3:1。
积为( )
答案:A
64. 熟记下列公式了吗?
(2)直线方程:
65. 如何判断两直线平行、垂直?
66. 怎样判断直线 l 与圆 C 的位置关系?
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与圆的半径比较。
直线与圆相交时,注意利用圆的“垂径定理”。
67. 怎样判断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
Rt SOB Rt SOE Rt BOE Rt SBE∆ ∆ ∆ ∆, , 和
S C h C h正棱锥侧 · ( ——底面周长, 为斜高)= 1
2 ' '
V锥 底面积×高= 1
3
( )球心和截面圆心的连线垂直于截面1 2 2r R d= −
( ) ,球 球4 4 4
3
2 3S R V R= =π π
如:一正四面体的棱长均为 ,四个顶点都在同一球面上,则此球的表面2
A B C D. . . .3 4 3 3 6π π π π
[ )( ) 直线的倾斜角 , , ,1 0 2
2 1
2 1
1 2l α π α α π∈ = = −
− ≠ ≠
k y y
x x x xtan
( ) ( ) ( )P x y P x y a k1 1 1 2 2 2 1, , , 是 上两点,直线 的方向向量 ,l l
→
=
( )点斜式: ( 存在)y y k x x k− = −0 0
斜截式:y kx b= +
截距式: x
a
y
b
+ = 1
一般式: ( 、 不同时为零)Ax By C A B+ + = 0
( )( )点 , 到直线 : 的距离3 00 0
0 0
2 2
P x y Ax By C d Ax By C
A B
l + + = = + +
+
( ) 到 的到角公式:4 11 2
2 1
1 2
l l tanθ = −
−
k k
k k
l l1 2
2 1
1 21
与 的夹角公式: tanθ = −
−
k k
k k
A B A B
A C A C
1 2 2 1
1 2 2 1
1 2
=
≠
⇔ l l∥
k k l1 2 1 2= ⇒ l ∥ (反之不一定成立)
A A B B1 2 1 2 1 20+ = ⇔ l l⊥
k k1 2 1 21· ⊥= − ⇒ l l
68. 分清圆锥曲线的定义
70. 在圆锥曲线与直线联立求解时,消元后得到的方程,要注意其二次项系数是否为零?△≥0
的限制。(求交点,弦长,中点,斜率,对称存在性问题都在△≥0 下进行。)
71. 会用定义求圆锥曲线的焦半径吗?
如:
联立方程组 关于 (或 )的一元二次方程 “ ”
相交; 相切; 相离
⇒ ⇒
> ⇔ = ⇔ < ⇔
x y ∆
∆ ∆ ∆0 0 0
第一定义
椭圆 ,
双曲线 ,
抛物线
⇔ + = > =
⇔ − = < =
⇔ =
PF PF a a c F F
PF PF a a c F F
PF PK
1 2 1 2
1 2 1 2
2 2 2
2 2 2
第二定义:e PF
PK
c
a
= =
0 1 1 1< < ⇔ > ⇔ = ⇔e e e椭圆; 双曲线; 抛物线
y
b
O
F1 F2 a x
x a
c
=
2
( )x
a
y
b a b
2
2
2
2 1 0+ = > >
( )a b c2 2 2= +
( )x
a
y
b a b
2
2
2
2 1 0 0− = > >,
( )c a b2 2 2= +
F
k
e>1 e=1
0
如:椭圆 与直线 交于 、 两点,原点与 中点连mx ny y x M N MN2 2 1 1+ = = −
线的斜率为 ,则 的值为2
2
m
n
m
n
= 2
2
(由 , , )a x x b y y x a x y b y= + = + ⇒ = − = −' ' ' '2 2 2 2
( )只要证明 , 也在曲线 上,即A a x b y C f x y' ( ') '2 2− − =
( )点 、 关于直线 对称 ⊥
中点在 上2 A A AA
AA
' '
'
l l
l
⇔
⇔ = −
k k
AA
AA'
'
·
中点坐标满足 方程
l
l
1
74 2 2 2. cos
sin
圆 的参数方程为 ( 为参数)x y r x r
y r
+ = =
=
θ
θ θ
椭圆 的参数方程为 ( 为参数)x
a
y
b
x a
y b
2
2
2
2 1+ = =
=
cos
sin
θ
θ 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