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高考语文核按钮专题19古代诗歌鉴赏考纲考点解析考纲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0高考语文核按钮专题19古代诗歌鉴赏考纲考点解析考纲

‎2010高考语文核按钮专题19:古代诗歌鉴赏 考纲考点解析【考纲解读】‎ 考纲内容 考纲阐释 考点分布 ‎1.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 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① 鉴赏诗歌的形象。‎ ② 理解诗歌中词语的含义。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 ③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4.概括诗歌的中心思想。分析作者在诗歌中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 形象包括主人公形象、诗人形象、景物形象、意象和意境。‎ 语言包括品味词语、明确风格。‎ 表达技巧指的是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行文结构、材料取舍、修辞方法等。‎ 评价包括内容主题的评价、思想感情的评价、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 ‎【考点透析】‎ 一 鉴赏诗歌的形象 诗歌作品的形象指的是诗人根据现实生活中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形成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生动的人、物和自然景象并借以寄寓作者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诗歌作品中的人物、事件、自然景物和具体生活环境都是形象。对于叙事诗而言,诗中的“人”和“事”是形象;对于写景诗状物诗而言,诗中的“景”和“物”是形象;对于抒情诗而言,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就是形象。 ‎ 诗歌中的形象既指人物形象(包括诗人“我”的形象),更多的是指诗歌中所描绘的景物形象。‎ ‎1.主人公形象 即诗歌中描写的人物形象。‎ ‎《静女》:刻画了一对青年恋人的形象,男青年热烈痴情、淳朴憨厚,女青年漂亮活泼、伶俐俏皮;‎ 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氓》刻画了勤劳善良而又清醒刚烈的女主人公形象;‎ ‎ 《孔雀东南飞》:刻画的同封建家长制作斗争的刘兰芝、焦仲卿等。‎ 王昌龄的《出塞》塑造了戍边战士忠心报国,献身边塞的形象。‎ ‎2.诗人形象 诗人“我”的形象也就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实际上是“诗化了的作者”,是作者在诗中的“代言人”。在古代诗歌中,一般有下面几种形象类型。‎ ‎(1)傲视权贵、傲岸不羁的形象。‎ 如《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李白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塑造了一个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 ‎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 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得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 如陆游和辛弃疾。两位诗人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 ‎ (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 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景物形象 如陶渊明《归园田居》中的“丘山”、“羁鸟”、“旧林”、“池鱼”、“故渊”,李清照《声声慢》中的“黄花”、“梧桐”、“细雨”、“黄昏”,还有其他诗歌中的湖光山色、田园桑林、大漠孤城之类,它们往往不再是纯自然界的景物,而是融合了诗人主观情思的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它们常常寄托了诗人对社会生活的感悟和看法。在古诗中,讲究“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天人感应模式,所以我们在鉴赏景或物的形象的同时,往往要联系诗人的形象。这两者是一致的。‎ ‎4 意象 意象是分析、研究诗歌特有的名词,“意”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象”是指诗人感受到的客观物象,“意象”即意中之象,融入了诗人情思的形象。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诗中的“千山”、“鸟”、“孤舟”、“蓑笠翁”、“寒江”、“雪”,就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物象,而是熔铸了诗人的感情——不屈服于环境,傲然倔强,充满主观情绪意味的意象了。正是这些独特的意象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孤愤、倔强的思想感情。诗歌的意象,是构成优美诗篇的基础,也是读者对诗的审美评价的依据。‎ ‎5 意境 所谓“意”,指诗人的思想感情,是在理解、认识现实生活基础上形成的典型感受,是“情化的理”,又是“蕴理的情”;所谓“境”是诗人所描写的具体景物,即鲜明的生活图画,是从大量的现实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富有特性的艺术形象。“意境”,就是作者的“真感情”与客观景物融为一体而创造出来的感人的艺术境界。诗歌的意境,是诗美的集中体现,是诗歌突出的艺术特征。‎ 意象和意境的区别:意境的范围比较大,通常指整首诗,几句诗,或一句诗所造成的境界;而意象只不过是构成诗歌意境的一些具体的、细小的单位。意境好比一座完整的建筑,意象只是构成这建筑的一些砖石。‎ 例1 读下面的词,完成1—2题。‎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1.“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2.词中周瑜的形象有什么特点?在对周瑜形象的刻画中,作者寄寓了什么感情?‎ 解析:‎ ‎1.“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这类题的作法是:先翻译诗句的意思,接着概述诗句的内容,再阐释特征或作用。‎ ‎2.此题是考查人物形象及其作用。扣住词中“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就可概括出形象的特点。诗人写历史人物,意在表明作者自己的心志。根据词人描述的人物形象的特征,就可推知作者的真实意图。‎ 答案: 1.描绘出了一幅乱石壁立,高耸入云,怒涛澎湃,雪浪千重的古战场景象。先写江岸,后写江水。“乱”写群峰壁立,山崖陡峭;“穿空”形容山高耸入云的动势,“惊”字拟人,写巨浪声势;“拍”写江涛力度,拍击江岸,澎湃有声;“卷”写江浪汹涌,形象真切;“千堆雪”,运用借喻描绘浪花千层,绘形绘色,壮观可感。‎ ‎2.周瑜儒将风流,从容潇洒,指挥若定。诗人赞颂周瑜非凡的胆略,意在抒发自己年将半百而功业无成的感慨。‎ 例2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3-4题。‎ 菊花 ‎ ‎ 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蝉 虞世南 垂诿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3.两首诗分别写了“菊花”“蝉”两种事物,那么作者的用意就是描情摹态吗?‎ ‎4.在两首诗里,作者的形象是如何显露出来的?‎ 解析:‎ ‎3.咏物诗不直接表露诗人的思想情感,而是运用比喻、象征、拟人手法把自己的理想和人格融入一物象中,这是常识。根据诗中对这个物象描述的一些特征,分析诗人的真正用意,这是方法。‎ ‎4.咏物诗常常运用自况、自喻、自比的手法来表现自己的精神境界和人格特征。‎ 答案:3.两首诗虽然分别冠以“菊花”、“蝉”,但均言在此而意在彼、别有兴寄。《菊花》中,借菊花的高洁的品质来表现诗人自己高贵无瑕的品行。《蝉》中,作者借“居高饮露”的蝉来表现自己那种“不假良史之辞”,不借“东风之力”,而是凭借“垂诿饮清露”的超凡脱俗的形象来向世人表明:自己立身高洁,不需要外界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的隐然自得之情。 4.作者的形象是借“菊花”、“蝉”的形象描绘而自喻出来。在诗歌里作者貌似超脱,游离于诗歌的形象“菊花”“蝉”之外,其实,在“此花开尽更无花”里;在“居高声自远”的蝉声中,我们完全可以品评出作者那种清高的节操来。‎ 例3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第5题。 ‎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5.简析这首词中的人物形象。‎ 解析:分析人物形象的作法是:怎样的形象;结合诗句简析形象;形象的意义。‎ 答案: 诗歌描写了一个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 二 鉴赏诗歌的语言 鉴赏诗歌的语言主要是鉴赏诗歌的遣词造句、韵律格式、诗眼。还要了解诗歌的语言风格,把握诗歌的语言特点,进而提升语言的鉴赏水平。‎ ‎1.品味词语 ‎(1)精炼传神的词 抓炼字。所谓炼字,就是锤炼诗歌的词语,使之生动、形象、精练、传神。古人写诗,十分讲究炼字,因为经过作者锤炼过的关键字词,常常是最能表露诗歌情感和体现诗歌语言艺术的地方。这些词语一般是动词、形容词、数词和副词。‎ ‎①传神显旨的词。用凝炼的文字表达丰富的内涵。如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诗句中的“尽”是“都”的意思,着一“尽”字,写出了征人无一例外的不尽的乡愁。如林升《题临安邸》:‎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这首诗的后两句表面上是说那些宴乐西湖流连光景的游人,陶醉于香风而逍遥自得。实际上这一“醉”字表明了那些忘怀故国的可耻嘴脸,他们不但志气丧失,甚至连骨气也没有了。这一字凝聚了作者的感慨和激愤。 ‎ 要特别注意五言诗的第三字和七言诗的第五字。并根据诗意体会诗人的“炼字”艺术。‎ ‎②以动衬静的词。如王维《山居秋暝》: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诗句中的“喧”和“动”二字,以动景衬静景,使境界更为幽深,以便更好地表现诗人恬静的内心世界。 ③化静为动的词。如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曲中,“聚”“怒”二词化静为动。山本来是静止的,着一“聚”字,很好地表现了峰峦众多,聚集到一起的动态。“怒”赋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写出了波涛汹涌澎湃的气势。‎ ‎④以动写静的词。如张先《天仙子》:沙上并禽池上瞑,云破月来花弄影。‎ 月本是相对静止的,但因为有了云的飘动,将“月”也写得动起来了。着一“破”字,写出明月冲破云层的动感。“花”本也是相对静止的,但着一“弄”字,便将它写得摇曳多姿起来。“弄”字意在点明:从云缝中探出头来的月亮,把月光洒在娇花上,像给娇花蒙上了一层轻柔的白纱,晚风轻轻地撩拨着含羞带娇的花。花在月光的映照下摆弄着娇羞柔美的倩影。“破”、“弄”两词,将云、月、花三种景物都人格化了,富有生命感。  ⑤以实显虚的词。如宋祁《玉楼春》: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春意”是只可感知,不可听闻的。春天来了,红色的杏花挤满枝头,诗人就在这幅春景图上着一“闹”字,用拟人手法,把它写活了。这一“闹”字既是绘景,又是写情,它不仅描绘了杏花盛开的艳丽景色,还写出了在春风吹拂下,杏枝摇曳,花儿微动的活泼神情。  ⑥以乐衬哀的词。如杜甫《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鸟语花香,本是令人赏心悦目的景色,花鸟本是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泪落心惊。句中的“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奇、形象,而且增添了诗人的离愁别恨。这样以乐景衬哀情,就使哀情更哀了。 (2)叠音妙用的词 叠音词用于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起突出强调。如《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 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诗中用了“迢迢”、“皎皎”、“纤纤”、“札札”、“盈盈”、“脉脉”六个叠音词,“迢迢”写牵牛星之远,“皎皎”写织女星之明,“纤纤”写素手之细,“札札”写机杼之声,“盈盈”写银河之水,“脉脉”写相视之态。这些叠音词既是对外在情景的细致描绘,又是作者内心真挚感情的巧妙抒发。‎ ‎(3)颜色渲染的词 表颜色的词语可以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烘托感情。欣赏时,首先要善于抓住能表现鲜明对比色彩的词语,体会诗歌流露的感情色彩。姜夔《扬州慢》:‎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昔日十里扬州路上的歌女青楼与如今的荠麦青青形成鲜明的对比,以突出眼前的荒凉。又如杜甫《绝句四首》:‎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一二句中黄与翠、白与青,互相映衬,物象的色相、明度、彩度之间是那么协调,整个画面展现出清晰的空间感与和谐的暖色感。‎ ‎(4)拟声形象的词 有些拟声词也属叠词,在诗中出现的频率很高,其作用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如白居易《琵琶行》:‎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滩。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呕哑嘲哳难为听。‎ 诗中用了“嘈嘈”、“切切”、“间关”、“呕哑”、“嘲哳”等拟声词,把抽象无形的乐声写得生动传神、具体实在,使人顿生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逼真感受。‎ ‎2.把握句法 把握句法主要指把握诗中的倒装句。“近体诗”和后来的词曲,除押韵和字数限制外,还要讲究平仄的调配和对仗的工稳,因此需要倒装;有时是为了强调,更好的表情达意,也采用倒装的句式。如王昌龄《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定语“孤城”挪前,除了为符合七绝平仄格式外,目的还在于突出和强调玉门关所处孤立突兀的地势。又如王维《山居秋瞑》: ‎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按客观环境中的动作顺序,应是“浣女”之归造成“竹喧”;渔舟之下导致“莲动”。但如果就这样呆板地铺叙直陈为“浣女归喧竹,渔舟下动莲”,画面中心就是“竹”和“莲”‎ ‎,便归于静止。按诗中顺序的安排,“竹喧”“莲动”便成为“浣女”“渔舟”入画的引子。于是画面中心移到了动作的主动因素“浣女”“渔舟”上。“浣女”“渔舟”之动,不仅远比“竹”“莲”之动鲜明可见,而且它们作为动作的起点和动力,使过程得以不断持续。这就大大增强了画面的动作性、鲜明性。‎ ‎3.明了风格 了解诗歌的语言风格,有助于把握诗歌的语言特点,提升语言的鉴赏水平。诗歌的语言风格主要有:‎ ‎(1)含蓄 含蓄凝练指意在言外,常常不直接叙述,而是曲折地倾诉,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往往在于不直截了当地说出情感,而是将情感融于所描绘的形象之中。含蓄的手法,可以使诗歌所表现的情更深、意更重、味更浓。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孟浩然乘舟远去,而送行的作者却久久不肯回转,伫立目送,直到船帆在遥远的天际消逝无踪。这里借形象的图景表达诗人与孟浩然的感情之深。再如杜甫的《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眼泪痕干。‎ 这首诗采用“移情”手法,通过“遥怜”“未解”“湿”“干”等词,含蓄地表达了望月思亲的苦思之情。‎ ‎(2)平淡 平淡即质朴。其语言力求朴素,不加修饰,不追求词藻的华丽,在平淡平实之中蕴含着深意。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如王维的《杂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写出门在外的人思念家中人。‎ 白居易《卖炭翁》中的“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终,卖炭得钱何所营”,关汉卿《四块玉·别情》中的“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都接近口语,通俗易懂。又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于平淡之中蕴涵着诗人超脱尘世、悠然自得的情趣。‎ ‎(3)绚丽 语言追求华丽的词藻、绚烂的文采、工整的对仗。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诗中描绘的自然景色新奇而真切,使得整个形象更为丰富多彩,雄奇瑰丽。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语言有鲜明的色彩感,而且设色对比强烈,写出了春日江南的明艳如画,抒发了诗人无比喜悦之情。‎ ‎(4)明快 语言直接、明朗、爽快、干净利落。李白的名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给人以置身于舟中,飞梭于水上之感。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中的“即”、“穿”、“便”、“向”,表现了快捷的速度和跳跃的节奏,诗人喜不自胜的心情跃然纸上。‎ ‎(5)奔放 直率而有气势。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词句将滚滚长江与历史长河融于一体,凸现了历史荡涤千古风流的奔放气势,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兀立江岸对景抒情的豪迈气魄。‎ ‎(6)清新 用语新颖,不落俗套,给读者以清风扑面之感。如杜甫《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四句写四景,有动有静,色彩绚丽,语言清新生动。白居易的“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杨万里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等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例1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第1题。‎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1.第三、四句中最生动传神的字是什么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析。‎ 解析:这一题考查的是“诗眼”。结合诗中“绝”、“灭”、“孤”等,找出“独”并不难。但在答案中一定要体现出“结合全诗简析”这一要求,解答出“独”的背景及其作用。‎ 答案:最生动传神的是“独”字。“独”是“独自”、“一个”的意思。千山耸立,万径纵横,山无鸟飞,径无人行,只有一个孤独的垂钓者。“独”字准确形象地刻画出钓者远离尘俗、清高脱俗、傲岸不群的个性特征。‎ 例2 阅读《沁园春·长沙》,然后回答第2题。‎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桔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2.请从词的上下片中各找出一个起领起作用的字,并简要阐明它的作用。‎ 解析:找出“看”字不难,根据对应原理就可找出“恰”字了。分析作用不外乎思想内容、结构特色。‎ 答案:这两个字是上阙中的“看”和下阙中的“恰”。“看”字总领七句,描绘出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烂的秋景图,为下文的抒情烘托了背景,渲染了气氛;“恰”字也是统领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含蓄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例3 阅读下面三篇作品,然后回答问题。‎ 乌衣巷 (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人月圆 (金)吴激①‎ ‎ 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 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 ‎[中吕]山坡羊·燕子 (元)赵善庆 ‎ 来时春社,去时秋社②,年年来去搬寒热。语喃喃,忙劫劫③,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夕照斜。兴,多见些;亡,都尽说。‎ ‎[注]①北宋亡后,吴激被迫仕金。在一次宴会上,偶遇流落为歌姬的宋朝宗室女子,遂有此作。②春社、秋社:古时祭祀土神一般在立春和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分别称春社和秋社。③劫劫:匆忙急切的样子。‎ (1) 请简要赏析这三篇作品的表现手法及语言特色。‎ 答案:①刘诗今昔对照,寓情于景,含蓄深沉,体现了咏史诗的特色。②吴词剪裁唐人诗句抒亡国隐痛,温婉悲凉,凸显婉约词的正宗风韵。③赵曲以议论作结,点破兴亡,明快直露,有浓郁的散曲风味。‎ 三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表现手法。它的含义非常广泛,既可以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使用,也包括艺术构思上的巧妙使用。‎ 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 表达技巧的种类 ‎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的方式。它的含义非常广泛,简单说包括各种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 (写作手法)的使用。‎ ‎ 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抒情可分为直抒胸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手法常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 ‎(二)表现手法:联想、想象、类比、象征、渲染、烘托、悬念、对比、反衬、托物言志、赋比兴、虚实结合、动静相衬、景情理合一等。‎ ‎(三)行文结构:承上启下、起承转合、衔接、铺垫、照应等。‎ ‎(四)材料取舍:主次、详略、繁简等。材料是构成文章的血肉,材料的详略取舍往往体现了作者的用意。‎ ‎(五)修辞手法:比喻、排比、对比、反复、拟人、夸张、反问、设问、对偶、用典、互文等。在实际的运用中,多种修辞又往往是一起连用的。‎ 下列几组概念的区分非常重要。‎ ‎ ( 一)借景抒情与情景交融:‎ ‎ 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芭蕉残荷、梧桐细雨、飞蓬浮萍、鸿雁闲鹤、大漠古道、长亭短亭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这些景物也就不再是纯粹的自然之物了,而是承载传递了人们极为丰富复杂的思想情感。如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场景描写之中,寄寓着诗人的无限离愁别恨。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最典型的如《诗经·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依依杨柳,美好春色留人沉醉,却是黯然离别之际;霏霏雨雪,冰天坼地的寒冷,竟是征夫回乡之时!以乐景写哀情或以哀景写乐情,可以起到倍增其哀乐的效果。‎ ‎ ( 二)虚与实 ‎ 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 ‎ 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 ‎ 1、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一个虚象。诗云:“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李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图景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黑暗。‎ ‎ 2、已逝之景之境。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例如李煜《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再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故也是虚景。‎ ‎ 3、设想的未来之境。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例如柳永《雨霖铃》中云:“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设想的别后的景物: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 ‎ 再看看诗歌中的“实”。‎ ‎ 在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阙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赤壁险峻的形势等。‎ ‎ 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例如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是指“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由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的中心的。如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上阙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阙实虚。通过设“行人”想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来写愁思。妻思夫,夫想妻。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 ‎(三)对比与烘托 ‎ 对比烘托本是中国画中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上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诗歌创作,则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可以是以人烘托人,如《秦罗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也可以是以物烘托物,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等以闹衬静;更多的是以景物烘托人物,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而悲伤的心情。‎ ‎ (四)联想和想象:多为浪漫主义诗人所采用。如李白常把现实与梦境、仙境,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打成一片,他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以飞越的神思结构全诗,诗人的想象犹如天马行空,所描绘的梦境、仙境,正是他所向往追求的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小时不识月,呼着白玉盘”、“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郞西”、“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都是奇思遐想与自然天真相结合的神来之笔。大胆丰富的想象也常表现为夸张手法的运用。在浪漫主义诗歌中,夸张的手法随处可见。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该句就运用了夸张和烘托的写法来表现天姥山的巍峨高峻。‎ ‎ (五)比喻与象征:比喻本是一种把一事物比成另一本质不同的事物的修辞手法,运用在诗歌当中,也称“比兴”。诗词当中经常运用这一手法以达到形象生动和化实为虚的艺术效果。如唐代朱庆余《近试上张水部》巧借新妇拜见公婆前的忐忑不安而又充满希望的心理,写自己应试前紧张而又希望得到赏识的心态。如果通篇贯穿着这种比兴的意象,则是象征。如李白常借雄奇不平凡的事物,如大鹏、天马、雄剑及高山大河,来寄托他的理想,象征他的才能;喜欢选取高洁美好的事物如明月、凤凰、松柏、美人等来象征人品节操;又常选取遭摧残、受拘羁的人物事件来比喻他的经历和处境。屈原的诗歌也有这一特点,常以香草美人象征贤能,以燕雀乌鹊比喻小人。‎ ‎(六)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 ‎ 现实主义提倡客观地观察生活,按照生活的本来样式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真实地表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如《诗经》中的“国风”,杜甫、白居易的诗等。浪漫主义善于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神奇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如屈原、李白、李贺的诗歌就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 ‎ 下面看几个具体的实例:‎ 例1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⑴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案:⑴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例2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柳梢青•送卢梅坡 刘过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注]①泛菊:饮菊花酒。 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⑴“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和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⑵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答案:⑴内容上强调二人相聚之短暂、相别之仓促。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承“聚”启“散”。(意思答对即可)‎ ‎⑵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意思答对即可)‎ 四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 从近年鉴赏诗歌的题型看,古代诗歌内容上的评价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内容主题的评价,二是思想感情的评价,三是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 如果说以上三点是鉴赏诗歌的“形”,是鉴赏诗歌切入的目标和对象,那么“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则是评价诗歌的“神”,由“形”入“神”,体现了探究事物的一般规律。在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时要尽可能地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诗人思想的发展轨迹,围绕具体诗作的字词句篇中所透露的信息,进行分析归纳,作出中肯的实事求是的评价。 ‎ 在鉴赏过程中,评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根据诗歌题材,把握思想内容 ‎1.儿女情长 写这类内容的诗多为爱情诗、闺怨诗,诗人或表达对恋人的挚爱,或抒写对自由幸福的追求,或倾泻对负心者的不满,或揭露扼杀爱情的罪恶等。如《静女》、《氓》、《孔雀东南飞》。‎ 评价这类诗的内容,首先要整体把握作品体现的情感倾向是积极的、褒扬的,还是消极的、贬斥的;其次要从分析人物的性格入手,通过不同人物对爱情的不同态度,去把握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也可以通过分析语言和表达技巧来分析诗歌内容。‎ ‎2.建功立业 ‎(1)建功立业的渴望。曹操的《龟虽寿》中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陆游《书愤》里的“早岁那知世事艰”等。‎ ‎(2)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这种内容多在怀古诗词中表现。如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缅怀古代英雄,表达渴望收复失地、为国立功,但又无人问津的悲愤。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通过怀古,寄托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情怀,流露宦途失意之情。‎ ‎(3)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李贺的《雁门太守行》通过战斗场面的描写,表现了将士们保家卫国、奋起抗敌的英雄气概;王昌龄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描写戍边将士平定边患的坚强意志和豪迈气概。‎ 这类诗内容多为边塞诗或怀古诗。边塞诗尽管内容异彩纷呈,但都体现着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分析时要善于把握这一主旨。同时应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盛唐时期,边塞诗大多豪迈、爽朗、昂扬向上;中晚唐时期,国势渐衰,诗中悲壮惋伤渐增;到南宋,统治者在风雨飘摇之中苟且偷安,诗歌多抒发悲愤、哀痛之情。‎ ‎3.离愁别绪 写这类题材的多为惜别、送别诗。有的表达依依不舍的感情,如柳永《雨霖铃》描写了长亭送别的情景,表达了离人对情人的离情别绪无限留恋;有的是情深意长的勉励,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有的是陈述心志,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赏析这类诗,首先要注意人物的主客关系,弄清楚究竟谁送谁;其次要注意送别环境,把握好情与景的关系。‎ ‎4.归隐自然 这类题材的多为山水田园诗或写景抒情诗。评析其内容,首先要体味诗中情景交融的意境,领会诗人写景中体现的思想感情;其次要注意其表达技巧,因为丰富的内容、闲适的心情的表达总得有一定的写作技巧来实现。如王维的《山居秋暝》通过“明月”、“松”、“清泉”、“石”、“竹”、“浣女”、“莲”、“渔舟”等意象的描写,勾画出一幅清新恬淡、安静明净的世外桃源式的秋居图,末句“王孙自可留”的“留”字暗隐了诗人远离尘俗、继续隐居的愿望。“泉水”、“青松”、“翠竹”、“青莲”正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诗歌情景交融,反映了诗人对安静淳朴生活的向往,同时也从侧面反衬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诗歌为表达这一内容,运用了动静结合、实虚相生、烘托渲染等表现手法,使意境更加深远。‎ ‎(二)抓住诗眼,领会观点态度 ‎“诗眼”是一首诗或某联(句)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的,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的,能笼罩全篇、全联(句)的词语。如陆游《书愤》的颈联:‎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其中的“空”字,流露出作者自许塞上长城的惆怅和满腔报国的热忱,读之令人扼腕,准确深刻地点明本诗主旨——抒写悲愤之情。‎ ‎  再如白居易的《长相思》上阕:“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其中的“愁”字,就是上阕的诗眼。一“愁”字,词意就陡然变化,山水含愁,万物齐悲,主人公的哀愁弥漫山水,充塞天地。一字点醒全片,产生了撼人心魄的艺术魅力。 ‎ 欣赏诗眼,首先要理解这个字眼的本义、语境义和词性变化等;其次要在语境中领会和感受它的效果和精妙;再次,要结合诗歌的主旨,来概括诗眼在表情达意等方面的效果。‎ ‎(三)抓住典故,分析内容与观点 诗歌用典的目的,一是可以用极其精练的语言来概括比较丰富的内容,二是可以借典故来议论或含蓄地抒发作者自己的感情,所以在咏史抒怀诗词中用得较多,而在写景抒情的题材中则用得较少。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成功地运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宋文帝、佛狸、廉颇),词人借用这些历史事实,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高考试题中的典故,应是课本中学过的和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因此对课文涉及的典故应烂熟于心。‎ 鉴赏途径 ‎1.论世知人,通解文字 ‎ “世”即作者所生活的时代,也就是诗歌的写作背景;“人”即作者,也就是作者的一些情况。尤其是常见的名家和课内名篇作者的主要生平经历。还要具有较高的文言知识水平和语法知识方面的修养,才能读懂诗歌,通解诗歌中的文意、诗意。‎ ‎2.融入境界,体物察情 诗歌的描写、抒情、议论,都表达着诗人深刻的认知和独特的感悟。想真正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就必须走进诗人所描绘的境界中去,体察诗人所展示的景物,体会诗人所抒发的真情,从而使自己体味诗歌境界之妙。‎ ‎3.概括内容,分析目的 鉴赏诗歌的内容,就要分析概括诗歌的写作内容(人、事、景、物)和写作目的(情、理、趣)。例:‎ 洛中访袁拾遗不遇 孟浩然 洛阳访才子,江岭作流人。闻说梅花早,何如北地春。‎ 请分析概括本诗作者的观点态度。‎ 这是一首写事的诗。写自己到洛阳去寻访“才子”袁拾遗不遇,原来他被流放到江岭去了。我们从‘才子”和“流人”的对比中可推知当时政治的黑暗和君主的昏庸。从三、四句我们还可以体味出作者的另一层感情来:作者深深挂念着被远地流放的袁拾遗。因此,本诗作者的观点态度可以这样概括:这首诗通过写寻袁拾遗不遇、袁被远地流放之事,表现出作者对他的深深挂念,流露出对才子被流放的社会现实的不满。‎ 分析概括时,要明确该诗所写的内容是什么(或是人,或是事,或是景,或是物);作者通过所写的内容(人、事、景、物),要抒发怎样的感情,阐发怎样的观点态度,表现怎样的人生志趣(或是感情,或是道理,或是情趣)。‎ 例1 阅读下面两首清代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新雷  张维屏 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 己亥杂诗(其五)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在《新雷》中,造物“有情”体现在哪些地方?为什么要说“只待新雷第一声”?‎ ‎2.两首诗的末句寄托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 解析:《新雷》诗中的后三句,实际上都是对“却有情”的解说,了解到这一点,答案就出来了。其中“觉春生”中的“觉”有“使……醒”之意。10. 张维屏是鸦片战争时期的诗人,这首绝句写于道光四年初春,正是鸦片战争前的十余年。当时清政权腐败黑暗,已臻至绝境;而西方的鸦片贸易,又在不断增加,使人目睹这内外交困的局势,即满怀焦急不安,又渴望新局面的到来。这首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这首诗不仅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赞美,更重要的是抒发了对社会变革的热切期待。 ‎ ‎ 龚自珍于道光十九年已亥离开京都辞官南归。正值暮春时节,万花纷落,残红满地。诗人痴迷地看着这种景象,心中猛然一惊,自己不就正象这一片飘零的落花吗?但他毕竟不是俗人,面对满地堆砌的落花染成的一片火红,使人的心也被点燃了:我们这片落花,花落归根,化作春泥,也要去滋润未来的花,去孕育未来的五彩缤纷的春天。《新雷》诗中的末句有一个关键字“待”,所以就有“渴望与期盼”的意思。《己亥杂诗》诗中也有一个关键处“化作春泥”,所以就有“奉献”的意思。‎ 答案:1.《新雷》诗中“造物”“有情”体现在“觉春生”、“安排著”、“只待”。因为只有新雷响后才会有“春生”和“千红万紫”。 ‎ ‎ 2.前者寄托了对新生活、新气象的渴望与期盼;后者抒发了自己辞官司离京时的复杂感情,展示了诗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沦、始终要为国家效力的坚强性格和献身精神。‎ 例2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词二首 刘禹锡 ‎(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领诗情到碧霄。‎ ‎(二)‎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①人狂。‎ 注 ①嗾,指使狗时发出的声音。‎ ‎1.这两首诗都描写了秋天,但各有侧重,请从思想内容上找出它们的不同之处。‎ ‎2.这两首诗都提到了春天,那么,作者对“春”的感情评价和“春”的作用是否一致?为什么?‎ 解析:这两首《秋词》主题相同,但各写一面,既可独立成章,又是互为补充;其一赞秋气,其二咏秋色。气以励志,色以冶情。所以赞秋气以美志向高尚,咏秋色以颂情操清白;本题设题点正在‘秋气”“秋色”处,考查学生对不同之处的鉴赏。‎ 第二问,对春的情感,可从“胜”和“嗾人狂”处领悟。从词语色彩上即可看出第二首诗对春色的否定。‎ 答案:1.前诗侧重描写了秋天的天气和活力,从而鼓舞人们要振奋精神,顽强奋斗;后诗咏叹秋天令人敬肃的色彩,从而唤醒人们要情操清白,意志坚定。‎ (1) 不一致。前诗并没有否定春的生气和活力,并且用来正衬秋的生气和活力;后诗否定了繁华浓艳、教人轻浮若狂的春色,诗中用来反衬秋色的清净高雅。‎ 例3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移居(其二) 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①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②,力耕不吾欺。‎ 注释:①将:岂 ②纪:经营 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到了那种乐趣?这种乐趣是怎样表现的?‎ 解析:这一题既考查了思想内容,又考查了表现手法。作为田园诗人的陶渊明,他对田园生活是抱有一种向往和追求的态度,所以,他笔下的田园生活一般都是美好的。从这首诗来看,他描写的是人们之间的日常生活,从“相呼”、“斟酌”、“披衣”、“言笑”等描写来看,表现的就是人与人之间那种美好的人际关系。其“白描手法”从语言的质朴中不难看出。‎ 答案:第一问:感受到一种美好的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纯真而质朴的友情。 第二问:这种乐趣主要是运用白描手法,描写人与人之间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相呼、相饮、相思、相言、相笑等情景,尽情地表现出来。‎ 南粤高考直析 ‎【粤题精讲】‎ ‎2(2008年广东高考卷)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木芙蓉 窗前木芙蓉 吕本中 范成大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更凭青女①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注]①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⑴ 这两首诗都描述了木芙蓉的什么自然属性?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分)‎ ‎⑵ 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5分) ‎ ‎【解析】 吕本中的《木芙蓉》诗中,明确点出歌颂对象是小池南岸的木芙蓉。借“南畔”暗示为金兵南渡后的河山。木芙蓉就成为广大爱国志士的象征了。诗中第二句指出木芙蓉开放在严霜袭来的秋季,其鲜艳的色泽显示出它不畏强暴的精神。诗中后句,诗人将“无言” 和“一生开落任东风”来比喻桃李怯懦软弱,听任春风摆布而自已无言,用宋高宗和秦桧以及对女真贵族俯首贴耳、没有骨气和勇气的主和派,来衬托木芙蓉霜后“着意红”的英勇气慨。将两种花比喻成对立的两种不同品格的代表,寓意极为深刻。   《窗前木芙蓉》是诗人早期作品,写秋天盛开的木芙蓉花不怕寒霜,傲然怒放,没有一般的花那样纤弱,动不动就是“愁红怨绿”的可怜样子。作者借木芙蓉表现了自己少年时的意气风发、昂扬不凡的气度。‎ 两首诗并考,诗中所写事物往往相同或相近,而表达的感情、思想,所运用的表达手法则往往有别。分析时注意区别异同。这两首诗都写“木芙蓉”,这是同;情感一明一暗,这是异。分析时,特别注意对“青女”的注释,否则不容易把握诗的旨趣。‎ 答案:(1)两首诗都描述了木芙蓉在秋天冒着霜雪开花的自然属性。运用了拟人(对比)手法。‎ ‎(2)吕诗着重描写的是逍遥闲适,任由风吹雨打的形象;范诗写的木芙蓉孤苦、心酸,处境凄凉,但作者并没有把这花看作愁苦。前者是闲适之士的豪迈与大度的形象,后者是在凄苦孤独的环境中的乐观者形象。‎ ‎3.(2007年广东高考卷)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                      溪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1) 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2分)‎ ‎(2) 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4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意境的理解能力。中国有“诗画一家”的传统审美观和审美情趣。“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强调的是作者的孤独和寂寥。“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能很好地表达这一意境。‎ ‎ 古诗鉴赏考查的重点是语言品味、形象把握、意象理解、意境分析、技巧鉴赏、思想情感的把握等几个方面,平时阅读诗歌,应注意积累典故与常见意象含义,掌握诗歌常见表达技巧,体会不同作者或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的风格特点。解题时按照读一理一审一写四个步骤准确作答。审读的时候要充分利用注释,整体感知,然后从内容和手法两方面理清主要知识点。“审”就是题目要求,筛选有效信息,调动相关积累。写的时候要结合要求,条分缕析,重点突出。‎ 答案:(1)意象有:清秋、日暮、月初白、落叶、流萤、孤灯 ‎(2)诗人于清秋日暮在溪亭散心。月上高树,酒已半醒,周围一片冷清幽寂。诗人独自在落叶飘零的树林中穿行。“穿”字形象地传达出诗人孤独、徘徊的情绪。诗人又坐在林中百无聊赖地“数”起了流萤。“数”字传神地描绘出诗人苦闷无聊的心境。‎ ‎4.(2006年广东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以下问题(6分)‎ 粤秀峰晚望同黄香石诸子二首(其一) 谭敬昭 江上青山山外江,远帆片片点归艭①。‎ 横空老鹤南飞去,带得钟声到海幢②。‎ 注:①艭, 小船。②海幢,即海幢寺。‎ ‎ ⑴ 诗中哪些意象体现了题目中的“晚望”?请分别从“晚”、“望”两个方面回答。(3分)‎ ‎⑵ 简析诗中“带”字的妙处。(3分)‎ ‎【解析】(1)本题是考查考生对意象的把握。意象包含“意”和“象”两个方面,也就是主观情感与客观景象,而且要能够把两者自然地融合起来。解答这一小题,一定要紧扣诗歌内容。“归艭”“钟声”这些意象体现了题目中的“晚”。“江”“青山”“远帆”“老鹤”等意象体现了题目中的“望”。理由是,江上捕鱼的船只纷纷回来,自然是到了晚上;在古诗词里面,经常会看到写寺庙里的晚钟的句子,如“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诗人与友人在粤秀峰上,看江上的青山,就应该是眺望,而“山外”的“江”,距离应当更远,自然更是远望;“远帆”本身就已经有了一个“远”字,写的当然是“望”;“横空老鹤南飞去”,“横空”二字,写出一种阔大的境界,其本身固属远望所见,“南飞去”中的一个“去”字,说明老鹤已经飞走了,看飞走了的老鹤,自然也是“望”。‎ ‎(2)是考查炼字。这一题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思考:一是具有拟人的艺术效果。带东西,往往是人的行为。可见,作者把老鹤人性化了。二是具有化虚为实的效果。“钟声”怎么传播到远方的?诗人想到了“带”字。用这个“带”字,声音就像书本、信函等实在的、有形的东西一样可以被携带了。这样就把看不见摸不着的声音写出形来了,多么形象、生动,富有动感!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题目,答案不要求一律,但必须自圆其说,言之成理。‎ 答案:‎ 1. 体现“晚”的意象有:归艭 、钟声 ;体现“望”的意象有:江、青山、远帆、空、老鹤。 ‎ 2. ‎(2)“带”采用了拟人手法,赋予“老鹤”以人的动作,不说钟声远播,而说老鹤带钟声到海幢,使画面具有动感。‎ ‎【粤考趋势】‎ 纵观近几年广东高考,我们有下面一些推测:‎ 选材多为篇幅短小的古代诗歌,名家非名篇与非名家佳作将会并重。从时代看,唐诗、宋词和元曲是首选;从内容看,山水田园诗和送别诗、边塞诗占主流;从数量看,一首诗、词仍然唱主角,但两首诗或两首词比较鉴赏和一首小令鉴赏也会扮演重要角色。题量上一般以两个小题为主,分值一般设为6~8分:05年8分,06年6分,07年6分,08年7分。 ‎ 从题型设置上分析,试卷均以简答题为主要的出题形式,突出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考察。看来这样一种方式可能已成为我省命题人的共识,预计2010年将继续采用这样一种形式。‎ 从考点设置来看,不仅侧重于单独鉴赏诗歌的“形象”、 “语言”、“表达技巧”及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情感”,还会大大加强综合性的试题,进行整体鉴赏。考点设置遵循了《考试大纲》的要求,即“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但在具体操作上却灵活多变。如08年,比较两首诗的异同。所谓“‎ 比较阅读”,就是将内容、体裁、表现手法相近或相反的两首诗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鉴赏的方法。《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进行比较阅读,可以把年代、作家、题材、体裁、风格等相同(或不同)的作品组编在一起进行比较阅读,从作品的主旨立意、构思谋篇、意境格调、语言风格、社会意义以及美学价值等方面加以对照研究,得出自己的结论。”从形式上看,可以分为“同时代作品比较”、“跨时代作品比较”、“同一作品中使用不同的词语、语句效果比较”三种情况。从内容上看,可以分为对诗歌语言的品味、对诗歌表现手法的理解、对诗歌形象的解读、对思想感情的把握等方面的比较。从考查点设置来看,可以分为综合比较和单一比较两种情况。如05年辽宁卷就是综合考查了语言、形象和技巧三方面; 07年浙江卷第1小题为单一比较,第2小题同为综合比较。值得注意的是,在考点设置上,我们广东卷连续几年考查“诗歌意象”,意象是鉴赏诗歌内容、思想、意境的切入点,应引起重视。‎ 答案拟写一般无需学生引经据典,也不必有过多的背景内容介入,更不需要跳出诗词曲外进行过多的联系,只要立足文本,正确理解,就诗论诗,落实题干要求就行。‎ 应考方法盘点 一 复习备考要注意下面几个问题 ‎(一)立足课文 高中语文教材所选都是古代经典的诗词,这些诗词所体现出来的鉴赏技巧和思维方法很典型,具有很强的迁移性和借鉴性。这些诗词绝大多数指定要背诵,如果在背诵的同时,能够对其鉴赏的技巧了如指掌。那么枯燥的鉴赏概念就会变得有血有肉、生动具体了。‎ ‎(二)把握常识 ‎1.了解诗词的基本体式类别。(1)从体裁上分:有古体诗和近体诗(即格律诗。注意时代,唐以前只有古体诗,唐以后古体诗,近体诗并存)和词。(2)从表现方式分:有抒情诗,叙事诗。(3)所选题材分:有山水田园诗、军旅边塞诗、送别诗、闺怨诗、咏物诗、怀古诗、哲理诗等。‎ ‎2.掌握一定术语,鉴赏时能说较规范的“内行话”。(1)反映诗歌风格方面:雄奇、刚健、悲壮、旷达、洒脱、苍凉、恢宏、奔放;沉郁顿挫、缠绵悱恻、婉约清丽、明丽清新、含蓄有致、生动活泼、幽默恢谐等。(2)反映诗歌结构方面:开门见山、逐层拓展、环环相扣、前后呼应等。(3)反映诗歌表现手法方面: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相生、托物言志、直抒胸臆、卒章显志、对比映村、以虚写实、虚实结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白描勾勒、浓墨重彩等。(4)反映诗歌语言特色方面:质朴清新、句式整齐、音节和谐、对仗工整、有节奏感、声情并茂、凝练简洁、犀利老练等。(5)反映诗人情感方面:愉悦、欢快、欣喜、郁闷、忧愁、孤独、凄清、悲观、失落、激昂、奔放、乐观、豁达、淡泊、闲适等。(6)反映诗歌总体效果方面:真挚感人、耐人寻味、催人泪下、扣人心弦、发人深思、意境高远、即景生情、即景自况等。‎ ‎3.了解诗人思想性格,把握不同诗人的风格特点。鉴赏时善于对比揣摩,推此及彼。(1)从诗歌表现的不同内容上把握。如:陶渊明、谢灵运、王维、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高适、夸参、王昌龄的边塞诗;曹操、鲍照、杜甫、李商隐的咏史咏怀诗;陆游、辛弃疾、文天祥的爱国诗等。(2)从诗歌体现的不同风格流派上把握。如:苏轼、黄庭坚、辛弃疾、陈亮的豪放词;柳永、李清照、李煜、姜夔的婉约词等;李白、杜牧、李贺的浪漫诗,杜甫、白居易、陆游的写实诗等。‎ ‎(三)总结规律 ‎1.反复体味,读懂原诗。了解作者为什么而写诗,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 ‎2.主观试题规范作答。诗歌鉴赏由客观选择题改为主观表述题后,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试题的难度,因此必须加强答题规范意识。(1)要明确,忌含糊。对试题中有“你是否同意XX说法”之类的问题,考生必须要明确表态“同意”或“不同意”。(2)要具体,忌空泛。试题中往往要求理解的是某一点,或者是形象,或者是情感,或者是手法等。考生一定要列举诗词中的词语进行具体分析,切忌空话套话,泛泛而谈。(3)正确揣摩,忌想当然。有的考生不仔细品味诗句含意,不正确理解诗意,往往张冠李戴,指鹿为马,造成失分。(4)顺势而为,忌唱反调。命题意图往往会在题目中作提示引导。如就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中“折柳”设置题目:“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 你是否同意?……”这说明包含着对考生的提示引导,只要顺着试题作答,很容易得分。可是有些考生故意唱反调,硬说“不是关键”,却又说不出理由,不能自圆其说,造成失分。‎ 二 常见题型的问答模式 ‎ 就古诗词鉴赏题而言,大体上可归纳出六种问答模式。‎ ‎1 分析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读下面这首诗,并回答后面的问题。‎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2 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 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读下面这首诗,并回答后面的问题。‎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3 分析语言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 答题步骤:(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读下面这首诗,并回答后面的问题。‎ 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4 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读下面这首诗,并回答后面的问题。‎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其所有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5 一词领全诗型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步骤:(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例: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葛溪驿 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来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赏析。‎ 答:本诗以“乱”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烦意乱。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明“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颈联手衬托手法,借疏桐蝉鸣诗人的烦乱渲染到极致。‎ ‎6 赏析思想情感型 ‎ 提问方式: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主旨。对于本诗内涵,你是如何理解的。‎ 解答分析:这种题型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情感或某句诗的含义(特殊含义、深层含义、如语境含义、意境含义)。‎ 答题步骤:步骤一: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思想情感。步骤二: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思想感情。‎ ‎ 答题示例: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小斋即事 刘一止 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方。未用较得失,那能记宫商?‎ 我老世愈疏,一拙万事妨。虽此二物随,不系有兴亡。‎ ‎ [注]1刘一止:宋微宗宣和三年(1121)进士,曾任监御史等职,有记载说他曾因“忤秦桧:而被罢官。2局:指棋盘。‎ 作者为什么要写琴棋二物?他想借琴棋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情怀?‎ ‎ 答:作者写琴棋二物托物言志。他以琴棋二物的“品”,来写自己的“志”,直——正直、方——有棱角。正因为自己的方直之品不变,结果到头来“世愈疏”、“万事妨”,只落得小斋独处,无关乎国家的兴亡了。这些都抒发了作者对个人遭遇的感慨,对世事讥讽的情怀。‎ 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固然重要,但更要注重平常的积累和鉴赏能力的培养,读名家鉴赏作品,涵咏和体味诗词的妙谛,学写鉴赏文章,真正提升审美鉴赏能力。把功夫用在平时,才会在高考诗词鉴赏试题中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三 塑造形象的常见手法。 ‎ ‎1.比兴手法 如《氓》第三章“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甚。”诗句以桑树、斑鸠起兴,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第四章用“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来比喻女主人公由年轻貌美到人老珠黄的变化。这些比兴手法的运用,有助于诗歌形象的塑造,也有助于读者走进主人公的生活世界去体味他们的真情实感。‎ ‎2.细节刻画 塑造人物形象大多着力于人物的语言、行动等细节的描写。如《邶风•静女》中“爱而不见”这一生活细节表现了姑娘的天真、活泼和调皮,“贻我彤管”则表现了姑娘对爱情的真挚和执着。《孔雀东南飞》中描写兰芝“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的细节,刻画了一个爱憎分明、不忍离去但又无可奈何的女性形象。‎ ‎3.烘托渲染 杜甫《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用落叶纷纷来渲染一种清冷肃杀的悲秋气氛,从而衬托诗人穷困潦倒、飘泊无依的形象。又如柳宗元《江雪》中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为塑造老渔翁的不怕严寒、不怕孤独的高傲品性而进行了环境气氛的烘托。‎ ‎4.对比衬托 如《氓》中,女主人公婚前婚后的不同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男主人公婚前忠厚与婚后变节也形成对比。通过对比,刻画了女主人公的善良刚强,反衬出男主人公的无情无义、“二三其德”。‎ 四 鉴赏语言常用术语。‎ 风格特征:清新自然,质朴直白、恬淡平实,绚丽多彩、华丽藻饰,简洁明快、平易晓畅,委婉含蓄、蕴藉隽永,沉郁顿挫,悲壮慷慨,雄奇奔放、雄健恣肆、飘逸洒脱等。‎ 语言作用:言近旨远、浓墨重彩、淋漓尽致、行云流水、脍炙人口、出神入化、炉火纯青、登峰造极、言简意赅、细腻传神、言有尽而意无穷、含不尽之意于言外、音节和谐、富有音乐美。‎ 五 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习惯用语与解题思路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借物抒情、寓情于物,咏史抒怀、怀古伤今、借古讽今等)+诗歌中的具体运用+达到的效果(作用、好处、特点)。‎ ‎(二)表现手法( 以动衬静、以静衬动、以动写静、以静写动、动静结合,由虚入实、虚实相生,欲抑先扬、先抑后扬,正面衬托、对比反衬,比兴,联想,想像、托物言志、等)+诗歌中的具体运用+达到的效果(作用、好处、特点)。‎ ‎(三)修辞手法(比喻、对比、比拟、借代、夸张、对偶、设问、反问、反复、双关、互文、叠字等)+诗歌中的具体运用+这种手法达到的效果(作用、好处、特点)。‎ ‎(三)行文结构(承上启下、起承转合、铺垫、起伏、悬念、衔接、照应等)+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这种手法达到的效果(作用、好处、特点)。‎ ‎(四)材料取舍 ‎(主次分明、详略得当、繁简有致等)+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这种手法达到的效果(作用、好处、特点)。‎ 备考简料清点 一 中国古典诗歌的文体常识 古代诗歌包括诗、词、曲。按形式分为: ‎ ‎(1) 古体诗 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注意“歌”、“歌行”、“引”、“曲”、“吟”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如:‎ ‎《陌上桑》、《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迢迢牵牛星》、曹丕《燕歌行》、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王昌龄《出塞》、李白《蜀道难》、白居易《琵琶行》、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维《渭川田家》。‎ ‎(2)近体诗 包括律诗和绝句。‎ ‎①绝句:五言或七言,全诗四句;无须对仗。押韵:五绝首句一般不入韵,七绝首句入韵较多;平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五绝如孟浩然《宿建德江》、柳宗元《江雪》等。七绝如王昌龄《从军行》、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杜牧《泊秦淮》等。‎ ‎②律诗:五言或七言,全诗八句;押韵、对仗(对偶):三、四句对仗,五、六句对仗。平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五律如孟浩然《过故人庄》、杜甫《春望》、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等。七律如杜甫《登高》、刘禹锡《西塞山怀古》、李商隐《锦瑟》等。‎ 律诗第一、二句叫首联,第三、四句叫颔联,第五、六句叫颈联,第七、八句叫尾联。‎ ‎(3)词 ‎①词的名称: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简称“词”,还被称作诗余、歌曲、长短句。如《东坡乐府》、《白石道人歌曲》、《稼轩长短句》。词形成于唐,盛行于宋。其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②词的分段:词的一段叫一阙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阙、上阙、上片,第二段叫后阙、下阙、下片。 ‎ ‎③词的分类:‎ 按字数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字到90字),长调(91字以上)。‎ 按段落分:单调、双调、三叠、四叠。‎ ‎④词的牌与题:词牌与词的形式有关,规定词的调、字数、平仄等;词题与内容有关。‎ ‎(4)曲 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 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它无宾白科介,只供清唱。‎ ‎ ‎ 二 古诗中的常见意象 ‎(一)树木类 1.松柏  松柏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保持高洁的品质。 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 2.竹子 竹子具有“性直”“心空”“节贞”等特点,用以比拟君子的品德修养。 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子、竹林深为隐者所爱。‎ ‎3.杨 柳 “柳”谐音“留”,常作留客之意,又因柳丝柔长,风吹而成缠绵难舍之状,故古人常折柳送别。乐府《横吹曲辞-折杨柳》“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即取此意。将别情用柳化成形象语句的是柳永,他在《雨霖铃》中写道:“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以杨柳岸配合晓风、残月等意象,把自己与情人分别的凄惨之意描绘得淋漓尽致。 ‎ ‎4.梧桐 梧桐凄凉悲伤的象征。如王昌龄《长信秋词》:“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写的是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里,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诗歌的起首句以井边叶黄的梧桐破题,烘托了一个萧瑟冷寂的氛围。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其他如“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等。‎ ‎5.芭蕉 ‎“芭蕉”和“梧桐”的意象差不多,都是离情别绪孤独忧愁的象征。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南方有丝竹乐《雨打芭蕉》,表凄凉之音。李清照曾写过:“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把伤心、愁闷一古脑儿倾吐出来,对芭蕉为怨悱。吴文英《唐多令》:“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葛胜冲《点绛唇》:“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雨打芭蕉本来就够凄怆的,梦魂逐着芭蕉叶上的雨声追寻,更令人觉得凄恻。‎ ‎6.折桂   比喻科举及第。温庭筠《春日将欲东归寄新及第苗绅先辈》:“犹喜故人先折桂,自怜羁客尚飘蓬。”《晋书》:“武帝于东堂会送,问诜曰:‘卿自以为何如?’诜对曰:‘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唐人权德舆《伏蒙十六叔寄示喜庆感怀三十韵因献之》:“握兰中台并,折桂东堂春。” 7.怀桔   指孝顺双亲。典出《三国志·吴志·陆绩传》:“绩年六岁,于九江见袁术,术出桔,绩怀三枚,去,拜辞坠地。术谓曰:‘陆郎作宾客而怀桔乎?’绩跪曰:‘欲归遗母。’术大奇之。”唐人张祜《送魏尚书赴镇州行营》诗云:“伍员忠是节,陆绩孝为心。”范成大《送詹道子教授祠养亲》:“下马人门怀桔拜,身今却在白云边。”‎ ‎(二)花草类 ‎1.红叶 传情之物。朱淑真《恨春》:“碧云信断惟劳梦,红叶成诗想到秋。”据唐人范摅《云溪友议》:相传唐人卢渥从宫墙外水沟中拾到一片写有怨诗的红叶,后珍藏起来。宣宗放宫女嫁人,卢渥选中的宫女,正巧就是在红叶上题诗的人。后来借指以诗传情。如高明《二郎神·秋怀》:“无情红叶偏向御沟流,诗句上分明永配偶,对景触目恨悠悠。” ‎ ‎2.黄叶 ‎   秋风萧瑟,落叶飘零,常给人凄凉孤独之感,故古典诗歌中黄叶常常指凋零或美人迟暮之意。王勃《山中》:“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刘长卿《酬李穆见寄》:“欲扫柴门迎远客,青苔黄叶满贫家。”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温庭筠《送人东归》:“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贾岛《忆江上吴处士》:“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 3.采薇 借指隐居生活。《史记·伯夷列传》记载:“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说的是伯夷、叔齐隐居山野,义不侍周的故事。孟郊《感怀》:“举才天道信,首阳谁采薇。去去荒泽远,落日当西归。”后来也表现坚守节操。文天祥《南安军》:“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饥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4.红豆   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比喻男女爱情或朋友情谊。源自王维的《相思》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诗人借生于南国的红豆,抒发了对友人的眷念之情。清人朱彝尊《怀汪进士煜》:“安床红豆底,日日坐相思。”睡在相思树下,日日思念汪进士。 5.芳草 “芳草”意象的运用,远可追溯到战国时期,屈原所作《离骚》最引人注目的意象之一便是香草。“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屈原以香草自喻,抒发了自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情怀,寓含了自己对美好事物生生不息的追求信念。唐宋两代是诗词高度繁荣的时期,而“芳草”意象的内蕴也在这一时期得到最为淋漓尽致的体现。在唐宋诗词中,漫漫无边际的离离芳草寄托了多少文人的别情离绪、思旧念旧之情。如孟浩然《留别王维》:“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苏轼《蝶恋花》:“天涯何处无芳草。”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晏殊《玉楼春》:“绿仰芳草长亭路,年少抛人容易去。”古典诗词中常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喻离别的愁绪;春草茂盛,春光撩人,不免引起思妇登楼伫望,故也表达对远方伊人的思念;草枯草荣,也常惜时,叹人生苦短之意。 ‎ ‎6.落花 ‎“落花”的意象,往往代表生命的短暂,惜春、伤时的惆怅和对于死亡的焦虑、忧伤。诗人由花落而感叹人生的无常,这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典型主题。如李煜《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唐诗人刘希夷《代悲白头翁》“洛阳女儿惜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晏殊《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元无名氏《朝天子•庐山》“客去斋馀,人来茶罢,叹浮生指落花。楚家、汉家、做了渔樵话”。  7.菊花  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亲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其他“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宋人郑思肖《寒菊》)、“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宋人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等诗句,都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这里的菊花无疑成为诗人一种人格的写照。  8.梅花  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宋人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陆游的《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表现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9.莲 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莲子”即“怜子”,“清如水”象征爱情的纯洁。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晋《子夜歌》:“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雾气露珠隐去了荷花的真面目,莲叶可见但不甚分明,这也是利用谐音双关的方法,写出一个女子隐约地感到男方爱恋着自己。 10.咏絮 谓女子咏雪。指女子工于吟咏,有非凡的才华。唐人卢纶《宴赵氏昆季书院》:“咏雪因饶妹,书经为爱鹅。”据刘义庆《世说新语》:“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另见《晋书·王凝之妻谢氏传》东晋谢道韫聪明有才辩,其叔父要求比拟白雪,谢郎谓空中撒盐,而她答以柳絮因风起,深得谢安赏识。后来“咏絮”即指咏雪,“咏絮才”即非凡才华。《红楼梦》(第三回):“可叹停机德,谁怜咏絮才。”“咏絮才”指的就是林黛玉非凡的咏诗才华。 11.荷花 ‎ ‎ 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素来是纯洁、清高的象征。 南北朝萧衍的《子夜四时歌》“江南莲花开,红光覆碧水。色同心复同,藕异心无异。” 此首以莲藕为喻,写女子希望和情人深结同心,永远相爱。  ‎ ‎(三)鸟兽类 1.杜鹃 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子规鸟即杜鹃鸟。起句写即目之景,在萧瑟悲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三、四句以寄情明月的丰富想象,表达对友人的无限怀念与深切同情。宋人贺铸《忆秦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三更月光照在庭院里雪白的梨花上,杜鹃鸟在凄厉地鸣叫着,使人禁不住倍加思念亲人,伤心欲绝。词人通过描写凄清的景物,寄托了幽深的乡思。其他又如“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唐人秦观《踏莎行》)、“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宋人王令《送春》)等,都以杜鹃鸟的哀鸣,来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 ‎ ‎2.燕子 燕子属候鸟,随季节变化而迁徙,喜欢成双成对,出入在人家屋内或屋檐下。因此为古人所青睐,经常出现在古诗词中,或惜春伤秋,或渲染离愁,或寄托相思,或感伤时事,意象之盛,寓情之丰富,非其他物类所能及。(1)表现春光的美好,传达惜春之情,如欧阳修《采桑子》:“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晏殊《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韦应物《长安遇冯著》:“冥冥花正开,飏飏燕新乳。”‎ ‎(2)表现爱情的美好,传达思念情人之切,如《诗经·燕燕》:“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晏几道《临江仙》:“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殊《破阵子》:“罗幔轻寒,燕子双飞去”等。(3)表现时事变迁,抒发昔盛今衰、人事代谢、亡国破家的感慨和悲愤,如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晏殊《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张炎《高阳台》:“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4)代人传书,幽诉离情之苦,如唐代郭绍兰《寄夫》:“我婿去重湖,临窗泣血书,殷勤凭燕翼,寄于薄情夫。”冯延巳·《蝶恋花》:“泪眼倚楼频独语,双燕来时,陌上相逢否?” 张可久·《塞鸿秋·春情》:“伤心燕足留红线,恼人鸾影闲团扇。”曹雪芹《红楼梦》:“我婿去重湖,临窗泣血书,殷勤凭燕翼,寄于薄情夫。”等,其悲情之苦,思情之切,让人为之动容。‎ ‎3.鹧鸪 ‎ 鹧鸪的鸣声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如“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唐人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诗中的鹧鸪都不是纯客观意义上的一种鸟。 4.寒蝉 寒蝉(秋蝉)是悲凉的同义词。唐人骆宾王《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以寒蝉高唱,渲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之情。宋人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还未直接描写别离,“凄凄惨惨戚戚”之感已充塞读者心头,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寒蝉鸣我侧”(三国人曹植《赠白马王彪》)等诗句也表达这样的情思。 5.鸿雁 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如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早在花开之前,就起了归家的念头;但等到雁已北归,人还没有归家。诗人在北朝做官时,出使南朝陈,写下这思归的诗句,含蓄而又婉转。以雁写思的还有“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欧阳修《戏答元稹》)、“残星数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唐人赵嘏《长安秋望》)、“星辰冷落碧潭水,鸿雁悲鸣红蓼风”(宋人戴复古《月夜舟中》)等。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鸿雁传书的典故大家比较熟悉,鸿雁作为传送书信的使者在诗歌中的运用也就普遍了。如“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李商隐《离思》)等。‎ ‎ 6.梦蝶 《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胡(蝴)蝶,栩栩然胡(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蝴)蝶与?胡(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庄子以此说明物我为一、万物齐等的思想。后来文人用来借指迷惑的梦幻和变化无常的事物。如陆游《冬夜》诗云:一杯罂粟蛮奴供,庄周蝴蝶两俱空。” 7.双鲤 代指书信。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诗云:“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来即以双鲤借代远方来信。《敦煌曲子词·鱼游春水》:“凤箫声绝沆孤雁,望断清波无双鲤。云山万重,寸心千里。”字面上好像是清波上无双鲤跳跃,其实是指千里之外,烟波浩淼,音信全无。清人宋琬《喜周华岑见过》:“不见伊人久,曾贻双鲤鱼。”写的也是睹物(双鲤鱼)思人。 8.莼羹鲈脍 指家乡风味。刘义庆《世说新语·识鉴》:“(张翰)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归。”菰(gū)菜羹:菰菜、莼(chún)羹。后来文人以“莼羹鲈脍”、“莼鲈秋思”借指思乡之情。例如:辛弃疾《泌园春·带湖新居将成》:“意倦须还,身闲贵早,岂为莼羹鲈脍哉?”徐自华《慧僧先生解职归见》:“转瞬西风又起,忽摇动莼鲈乡思。” 9.哀鸿 比喻哀伤苦痛、流离失所的人。考其源流,“哀鸿”一语出自“鸿雁”。《诗·小雅·鸿雁》曰:“鸿雁于飞,哀鸣嗷嗷。维此哲人,谓我劬(qú,劳苦)劳。“诗歌写使臣行于四方,见流民如鸿雁飞集于野,流民喜使者到来,皆合词倾诉,如鸿雁哀鸣之声不绝。后来以鸿雁在野、哀鸿遍野喻指百姓流离失所。龚自珍《己亥杂诗》:“三更忽轸(zhěn,悲痛)哀鸿思,九月无襦淮水湄。”写的就是人民痛苦流离的生活。 10.青鸟 青鸟是传书的信使。传说西王母有三只青鸟,一只先被遣为信使,前来给汉武帝报信,另外两只随西王母而来,并服侍在王母身旁。南唐中主李有诗:“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李商隐诗云:“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11.沙鸥     沙鸥,是诗人们常常用来抒发内心因漂泊无依而伤感的意象。 杜甫《旅夜书怀》“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诗人即景自况以抒悲怀,水天空阔,沙鸥飘零,人似沙鸥,转徙江湖。 陆游《秋思》“利欲驱人万火牛,江湖浪迹一沙鸥。日长似岁闲方觉,事大如山醉亦休。”同样含有飘零之意。‎ ‎12.乌鸦 乌鸦因形象不美,叫声难听,常用以描写荒凉之景,表凄清之情;也指“小人、俗客、庸夫”。李白《乌夜啼》:“黄云城边乌欲栖,归飞哑哑枝上啼。”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李白《乌栖曲》:“姑苏台上乌栖时,吴王宫里醉西施。”严维《丹阳送韦参军》:“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李商隐《隋宫》:“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秦观《满庭芳》:“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陈英《山坡羊》:“晨鸡初叫,昏鸦争噪,哪个不去红尘闹。”张可久《折桂令·九日》:“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 ‎13.哀猿 源于大自然对人的影响而积淀下来,内涵是哀愁凄厉。这种悲愁常与思乡、怀人或迁谪的痛苦相联系。如杜甫《九日》:“殊方日落玄猿哭,故国霜前白雁来。”王昌龄《卢溪别人》:“行到荆门上三峡,莫将孤月对愁猿。”刘禹锡《竹枝词》:“巫峡苍苍烟雨时,清猿啼在最高枝。”孟浩然《登万岁楼》:“天寒雁度堪垂泪,日落猿啼欲断肠。”‎ ‎14. 黄莺 ‎ 黄莺善于歌唱,是春天的象征。“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江南春》),杜牧用黄莺歌唱写出江南美丽的春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白居易用黄莺鸣啼、燕子轻飞来说明春天的来到。‎ ‎(四)自然现象 1.残阳   夕阳残照,能引起无穷思绪:家国之悲,身世之感,古今之情,人天之思,往往错综交织,感慨万千。诗人笔下的夕阳(包括斜阳、残阳等)多给人以失落凄凉、漂泊沧桑之感。 李商隐的《乐游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古人常用“夕阳”发思古之幽情。《三国演义》开篇词“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李白的《忆秦娥》词末“西风残照,汉家陵阙”,都以“夕阳”写怀古,充满历史沧桑感。 古人还常用“夕阳”写男女相思,柳永的《八声甘州》:“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范仲淹的《苏幕遮》“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清朝纳兰性德的《点绛唇》“萧寺怜君,别绪应萧索。西风恶,夕阳吹角,一阵槐花落”。都是借助“夕阳”来渲染男女朝思暮想而不得相见的伤感情思。 2.白云 见月怀人,望云思友,是古代诗词中常表现的情感。 如唐杜甫的《恨别》“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诗人卧看行云,倦极而眠,借白云曲折的表现了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唐刘长卿的《谪仙怨》“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写别后相隔之遥,思念之深,希望悠悠的白云,把自己的一片思念之情带给千里万里之外的友人。      白云往往同隐者联系在一起的。南朝时,陶弘景隐居在句曲山,齐高帝萧道成有诏问他“山中何所有?”他作诗答说“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从此白云与隐者结下了不解之缘,白云自由不羁,洁白无瑕,是隐者品格的最好象征。如李白的《白云歌送刘十六归山》“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长随君,君入楚山里,云亦随君渡湘水。湘水上,女萝衣,白云堪卧君早归”,白云寄托着诗人对刘十六归隐生活的羡慕。 3.白衣苍狗 亦叫白云苍狗,比喻世事变幻无常。出自杜甫诗《可叹》:“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古往今来共一时,人生万事无不有。”人事变化,犹如浮云,一会儿像白云,一会儿像灰狗。宋刘克庄《泌园春·和吴尚书叔永》:“笑是非浮论,白衣苍狗,文章定价,秋月华星。”人生是是非非如同天上白云,变化无常,难以逆料,只有“定价”文章如“秋月华星”,光照人间。 4.月亮 月亮是诗人抒情达意争相选取的一种意象。它在许多诗人笔下都是思乡、念亲的标志。李白的《静夜思》中写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已成为千百年来人们思乡的意象。杜甫在《月夜忆舍弟》中“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游子流浪在外,思念家乡,总觉得无论什么事物都是故乡的好,连天上的月亮也是故乡的又圆又亮。“月是故乡明”是异乡游子对家乡深切思念的外现。‎ ‎5.流水 流水常常能引起人对时光流逝 ,愁绪绵长,历史变迁的感叹。“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乐府诗集·相和歌辞》)诗人见流水思年华易逝;“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水流的持续不断而给人以无奈;“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刘禹锡《石头城》)流水带着寒心默默退去,给人一种故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感伤。‎ ‎6. 细雨、烟雾 ‎ 细雨蒙蒙,烟雾无边,寄托诗人无边的愁绪和郁闷的心情。“无边丝雨细如愁”(秦观),细雨绵绵,愁也弥漫。“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归家不得,或者漂泊他乡,不知家在何处,渐渐升起的烟雾使人生出诸多愁绪。‎ ‎(五)时令节日 ‎1.春 春是在自然节序变化的感召下孕育成形的。其最初的内涵是温暖、生命、兴盛。后升华出富有人事哲理色彩的象征意义,如青春年华、男女情爱、美好理想等,寄寓的具体情感体验又如或叹惜红颜难驻,青春易逝,或惆怅佳偶不见,思虑煎人,或追寻安憩的家园,或憧憬人生的理想,或关心国运时世,或叹惜功名,惜春是古典诗歌中最动人心灵的旋律之一。‎ ‎2.秋 秋风多厉,草木凋落,万物蛰伏。在这样的生理感受和心理体验下,秋意象积淀着民族的悲剧性的心理记忆。它的主要内涵是凄凉、愁怨和悲伤。如刘禹锡《秋风引》:“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施闺章《舟中之秋》:“垂老畏闻秋,年光逐水流。”‎ ‎3.中秋 ‎ 八月十五日‎,是阖家赏月的佳节,所以人们在这一天大多思念亲人。如唐王建 《十五夜望月》:“今夜月白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4.重阳 ‎ 九月初九日‎,古人以九为阳数故云。重阳日古人有登高饮酒的习俗。如杜甫《九日》中所写:“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5.寒食 节日名,清明节前一天或两天。传说晋国介子推隐居山中,晋文公用烧山之法逼他出来做官,介子推不出被烧死。晋文公为纪念介予推,在其死亡之日禁止举火,只吃冷食。该节由此而来。唐韩翃《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寒食”与冷清、萧条有关。‎ ‎6.清明 ‎ 三月的节气名,也是祭祖扫坟的日子。例如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六)特定地点 ‎1.长亭 古代路旁都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当时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长亭”是一个蕴涵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写离人望着短亭长亭而不见人归来的伤心情景。王实甫《西厢记》:“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抒发的也是离别的伤感。‎ ‎2.南浦 ‎ 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浸染着离情别恨。屈原《九歌》中有“送美人兮南浦”的名句。范成大《横塘》又有:“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 ‎3.南山 ‎ 代表隐居的地方。陶渊明《归园田居》中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饮酒》中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4.柳营 指军营。武元衡《送张六谏议归朝》:“笛怨柳营烟漠漠,云愁江馆雨萧萧。”《史记·绛侯周勃世家》记载,汉文帝时,汉军分扎霸上、棘门、细柳以备匈奴,细柳营主将为周亚夫。周亚夫细柳军营纪律严明,军容整齐,连文帝及随从也得经周亚夫许可,才可入营。文帝极为赞赏周亚夫治军有方。后也代称纪律严明的军营。如唐人鲍溶《赠李黯将军》:“细柳连营石堑牢,平安狼火赤星高。” 5.阳关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有:“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后来就把送别时唱的歌曲称为“阳关”。‎ ‎6.柳岸 因“柳”与“留”谐音,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后来就用“柳岸”指送别的地方。如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 三 古典诗词表达技巧鉴赏术语及运用举例 名称 说 明 作 用 例 句 赏 析 记叙 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发生、发展、变化过程。‎ 使意境具体深邃,使形象生动丰满,为下文作铺垫。‎ ‎“楼船夜雨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 用叙述的方式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的值得纪念的往事。表达抗金救国的豪情壮志,为下文写壮志难酬作铺垫。‎ ‎“‎ 描写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 刻画人物,推动情节,渲染气氛,深化主题。‎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杜甫《漫成一首》)‎ 诗歌从水中月影写起,生动描写了白鹭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月的沙滩,船尾大鱼跃出水面而发出拨剌的响声,一动一静构成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 议论 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 画龙点睛,表明观点,突出主旨。‎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 这是诗的后两句,点出喜爱菊花的原因和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抒情 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主观感情。分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 刻画人物,突出中心,渲染气氛,增强力量。‎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温庭筠《商山早行》)‎ 首联中起句以时间、事件、环境三者相互照应,写出旅客的辛劳,对句直抒诗人的感慨。“客行”与“故乡”相比较,自然生出一个“悲”字来。‎ 借景 抒情 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正面不着一字,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象之中,借自然景物抒发感情。‎ 委婉含蓄,引发思考,回味无穷。‎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和身影越来越远,最后完全消失,借滚滚的江水抒发对友人的不断思念。‎ 虚实 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 虚实相映,激发联想与想象,丰富内容,拓展意境,鲜明突出,富于变化。‎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柳永《雨霖铃》)‎ 上片除了“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写的都是眼前的实景实事实情,写词人和他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却又不得不别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地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 用典 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情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 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 用事作典,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金的英雄气概。作者借赞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春风十里”引用杜牧的诗句,表现出扬州十里长街的繁荣景况,是虚写;“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是实写。这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 联想 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 创造意境,形象鲜明,拓展内容,深化主旨。‎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诗人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运用巧妙的比喻,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一改杨柳抒离情的象征义。‎ 想象 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的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想过程。‎ 创造意境,形象鲜明,拓展内容,深化主旨。‎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 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对比 对照 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互相比较。‎ 渲染气氛,突出题旨。‎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李白《越中览古》)‎ 前二句描写昔日繁荣和最后一句描写今日冷落凄凉形成强烈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其中蕴含着诗人深沉的历史思考。‎ 起兴 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托物引喻,婉转曲折,明朗浅显,耐人寻味,有民歌风格。‎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李商隐《锦瑟》)‎ 首联用瑟这种乐器起兴,由此而思及“华年”,委婉含蓄,耐人寻味。‎ 照应 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答。‎ 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首尾圆润,文生绚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 首联两句写黄昏时分诗人伫立在细雨蒙蒙的江边,这里点明了诗题中的“暮雨”,又照应了诗题中的“送”字。‎ 衬托 ‎ 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有正衬和反衬两种。‎ 烘云托月,突出形象,渲染意境。‎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杜甫《月夜》)‎ 这首词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写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 颔联、颈联写妻子的美丽,反衬诗人惆怅痛苦的心情。‎ 渲染 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 创造气氛,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 写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定镜头,渲染秋江景物的特点。‎ 象征 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增大容量,开阔意境,巧妙立意,平中见奇。‎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李德裕《登崖州城作》)‎ 这两句描写青山环绕,层峦叠嶂,自己所处的郡城正在严密封锁,重重阻隔之中。象征了自己被政敌迫害的景况,书写思归不得的忧伤。‎ 托物 言志 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托作者的心志。‎ 委婉含蓄,饶有韵味。‎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白居易《杨柳枝词》)‎ 托物言志,写柳树独出荒园无人观赏,抒发人才被埋没的感慨。‎ 动静 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 两者相互映衬,渲染气氛,情趣盎然。‎ ‎“沙头宿鸟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杜甫《漫成一首》)‎ 用鱼跳的“动”更衬托景物的“静”。‎ 抑扬 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错落有致,摇曳生姿,曲折多澜,情趣动人。‎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 这首诗采用先抑后扬的手法,开头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才写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正侧 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的是侧面描写。‎ 突出描写对象,烘托环境气氛,丰富意境形象。‎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白居易《杨柳枝词》) ‎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王昌龄《从军行》)‎ 白诗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 王诗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写风势很大,卷起红旗急行军,另一方面写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直抒 胸臆 即景抒情,表达诗人面对自然景象所产生的富有哲理性的思想。‎ 直截了当,酣畅淋漓。‎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前两句写景,后两句直接抒发在这样的环境里产生的情怀,天然的形势、阔大的气象与诗人在这景象面前产生的富有哲理的思想融合在一起。‎ 比喻 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具体、形象、鲜明、生动、富有真实感。‎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 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对偶 用结构相同、字数相等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形式上,语言简练,整齐对称,有音乐美;内容上,表意凝练,抒情酣畅淋漓。‎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比拟 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 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得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 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写粉蝶因爱梅而至销魂,把粉蝶对梅的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排比 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渲染气氛,强调内容,加重感情,节奏鲜明,语势磅礴,痛快淋漓。‎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纯用名词组合,构成排比,创设了典型环境,渲染了悲凉的气氛。‎ 设问 ‎“‎ 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来。‎ 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元曲小令,阿鲁威作)‎ 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 借代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有部分代全体,具体代抽象,用特征代替人。‎ 语言简练含蓄。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 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烘托了诗人的伤感情怀。‎ 反问 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 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激发思考。‎ ‎“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叠题乌江亭》)‎ 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的必然,引人深思。‎ 叠字 重复使用同一个字。‎ 点染氛围,渲染环境,烘托情感。‎ ‎“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寒山《杳杳寒山道》)‎ 叠字从不同角度共同完成了寒冷氛围的营造工作。‎ 四 古代诗歌鉴赏习惯用语 ‎(一)形象、观点:‎ 恋友思别,羁旅思乡;怀才不遇,怀古咏史;钟情山水,归隐田园;‎ 献身边塞,反对征战;不慕权贵,傲岸不羁;心怀天下,忧国忧民;‎ 矢志报国,壮志难酬;政治失意,仕途坎坷;达观豪迈,超凡脱俗;‎ 愤世嫉俗,消沉颓唐;神形兼备,惟妙惟肖;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二)思想情感:‎ 宁静淡泊 恬淡闲适 壮怀激烈 追慕圣贤 孤愤难平 寂寞幽怨 ‎ 忧郁失望 缠绵悱恻 甜蜜愉悦 嬉怒笑骂 感情细腻 挚切情深 ‎(三)语言文字:‎ 特色:‎ 豪放雄奇 沉郁顿挫 直率天真 婉约含蓄 诙谐风趣 叠字叠词 明白如话 平淡无奇 词藻华丽 质朴清新 苍凉雄浑 抑扬顿挫 形神兼备 穷形尽相 行云流水 明快晓畅 作用:‎ 深化主旨,画龙点睛;意味深长,耐人寻味;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深沉动人,发人深省;言近意远,蕴藉含蓄;音韵和谐,铿锵有力;淋漓尽致,回肠荡气;一气呵成,琅琅上口;余音绕梁,意味深长。‎ ‎(四)表达方式:‎ 叙述 描写 议论 抒情(重点是描写抒情)‎ 描写有:正侧结合 动静结合 点面结合 虚实结合 虚实结合: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眼前为实,未来为虚;‎ 已知为实,未知为虚;具体形象为实,想象联想为虚。‎ 抒情方式有直接(正面)抒情和间接(侧面)抒情。‎ 间接抒情有: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移情于物,情景交融。‎ ‎(五)表达技巧:‎ 铺陈其事 浓墨重彩 托物起兴 对比比较 映衬比较 虚拟写实 象征暗示 托物言志 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 一切景语皆情语 化用典故 以古讽今 怀古伤今 以动写静 ‎ 以乐写哀 烘云托月 直抒胸臆 白描勾勒 议论点染 开门见山 卒章显志 小中见大 欲扬先抑 巧设悬念 前后照应 联想想象 含而不露 ‎(六)修辞方法:‎ 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形象,化冗长为简洁。‎ 拟人:使……人格化,新颖别致,栩栩如生,引人联想,生动活泼。‎ 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语言简练含蓄。‎ 对偶:形式上语言简练,整齐对称,有音乐美;内容上表意凝炼,抒情酣畅。‎ 夸张: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触发联想,营造气氛。‎ 排比:叙事透辟,条分缕析;议论内容集中,增强气势;抒情语势磅礴,痛快淋漓。‎ 设问:开头设问,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反问: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激发思考。‎ 反复:议论说理,强调强化;抒情写景,回环往复,一唱三叹,感染力强。‎ ‎(七)构思:‎ 方法:起承转合 首尾呼应 开门见山 层层深入 先总后分 过渡 铺垫 伏笔 作用:独辟蹊径 独出心裁 自出机杼 别开生面 别具一格 ‎ 不落俗套 突兀而起 笔锋一转 严谨完整 考点对应直练 ‎ 考点对应直练 训练一 鉴赏形象 ‎ ‎1.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西楼子  曾 巩 ‎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 ‎①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诗的前两句从什么角度来渲染这种景象? ‎ ‎②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析之。 ‎ ‎2.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回答1-2题 。‎ ‎ 采莲曲 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采莲曲 白居易 菱叶紫波荷飐风①,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注 ①飐(zhǎn)风:在风中摇摆。‎ ‎1.简析这两首诗中采莲少女形象的异同点。‎ ‎2.诗人通过对采莲少女形象的塑造,各表达出怎样的感情?‎ ‎3. 阅读下面写景抒情诗,完成以下题目。‎ ‎           田 家  欧阳修 绿桑高下映平川,赛罢田神笑语喧。‎ 林外鸣鸠春雨歇,屋头初日杏花繁。‎ 注:赛:旧时祭祀酬报神恩。‎ ‎1.这首诗四句恰似四幅图景,试分别用四字句概括。‎ ‎2.这首诗虽然描绘了四幅图景,但却反映了田家生活的情况和作者的心情,试说说这首诗所表现的气氛、情调和作者的观感。‎ ‎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出塞 马戴 金带连环束战袍,马头冲雪过临洮。卷旗夜劫单于帐,乱斫胡兵缺宝刀。‎ (1) 第二句“马头冲雪过临洮”中“冲”字如果换成“冒”字好不好?为什么?请作简要分析。‎ ‎(2)请结合诗歌的内容,简要赏析本诗人物形象。‎ ‎5.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清平乐 博山道中即事 辛弃疾 柳边飞鞚,露湿征衣重。宿鹭窥沙孤影动,应有鱼虾入梦。‎ 一川明月疏星,浣纱人影娉婷。笑背行人归去,门前稚子啼声。‎ 注:鞚(kong),马笼头。‎ 词的下片描写了怎样的一个人?整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 ‎6.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1世纪教育网 夕阳楼 李商隐 花明柳暗绕天愁,上尽重城更上楼。 ‎ 欲问孤鸿向何处?不知身⑥世自悠悠。‎ 有人说本诗最后两句最具表现力,请从诗句选用意象的角度作简要分析。 ‎ ‎7.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孤 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1)这首诗描写了失群的孤雁叫唤、追赶雁群的形象,其形可悯,其志可嘉。试以第二联为例,分析其表现手法与艺术效果。 ‎ 答: ‎ ‎(2)全诗通过孤雁这一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 ‎8.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 少年游 柳永 参差烟树灞陵桥,风物尽前朝。衰杨古柳,几经攀折,憔悴楚宫腰。‎ 夕阳闲淡秋光老,离思满蘅皋①。一曲《阳关》,断肠声尽,独自凭兰桡②。‎ ‎[注]①蘅皋:长满杜蘅(香草名)的水边陆地。②兰桡(ráo):指划船的桨,这里代指船。‎ ‎(1)结合本词内容具体赏析“衰杨古柳,几经攀折,憔悴楚宫腰”三句。 ‎ ‎(2)“独自凭兰桡”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独自”二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 ‎9.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 甘草子 柳永 秋暮,乱洒衰荷,颗颗珍珠雨。雨过月华生,冷彻鸳鸯浦。‎ 池上凭栏愁无侣,奈此个,单栖情绪!却傍金笼共鹦鹉,念粉郎言语。‎ ‎(1)触动主人公愁绪的具体景象有哪些?女主人公心乱愁苦的原因又是什么? ‎ 景象: ‎ 原因: ‎ ‎(2).结尾二句“却傍金笼共鹦鹉,念粉郎言语”写法上有何新意? ‎ ‎10. 阅读元代王冕的一首诗,回答问题.‎ 白梅 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 ‎1,在这首诗中,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什么?突出了它的哪些特征? ‎ ‎2,作者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1答案示例:①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诗的第一、二句分别从视觉与听觉两个方面写浪卷、云涌、风吹、雷鸣,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 ②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豪情。暴风雨将临,按常理本当关门闭户躲避,但诗人却反而高挂起帘子,敞开窗户,为的是能饱览“千山急雨来”的壮观。 ‎ ‎ 2答案示例:1.共同点:两首诗中的采莲少女都热爱劳动,辛勤劳作。不同点:王诗中的采莲少女美丽、欢快,充满青春活力;白诗中的采莲少女羞涩、纯真,情感真挚。2.王诗:欢悦 白诗:惊喜 ‎ ‎3 答案示例: 1绿满平川、春祭笑语、雨歇鸠鸣、初日繁花 。2全诗情景交融,笔触欢快明朗,描绘了浓浓的春意,勃勃的生机,表现了田家生活的热烈、兴旺的气氛,同时也表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态度。  ‎ ‎4答案示例:(1)不好。“冲”字描绘出战士们在雪夜冲锋前行的生动画面,更表现出将士们一往无前、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使诗歌充满了一种高昂激扬的情绪。“冒”字也能表现冒雪前进的情形,但在力度上没有“冲”字强烈。(语意相近即可)(2)全诗通过外貌、环境和行动描写,为我们塑造了英姿勃发,不畏艰险,奋勇杀敌的戍边将士的形象。诗歌通过衣着来进行人物的外貌描写,用“金带连环”束“战袍”,刻画出了戍边将士们那种全副武装、神采奕奕的风姿;“马头冲雪过临洮”以天气恶劣、行军艰难来突出戍边将士们勇往直前的精神;“卷旗夜劫单于帐”以“卷旗”的细节,写出勇士们夜赴战场的决心与行动,“乱斫胡兵”和“缺宝刀”既表现了战斗场面的激烈,更表现了将士们奋力杀敌、拼死搏杀的无畏精神。‎ ‎5答案示例:词的下片描写了一位身姿优美、性格开朗的浣纱女形象。整首词表达了词人对清新淡雅的自然风光的喜爱和对醇厚朴实的民情风俗的赞赏。‎ ‎6答案示例:①以“孤鸿”喻自己,以“孤鸿”的形单影只表达出自己的孤独寂寞;②以“孤鸿”的不知身世喻自己前程未卜。‎ ‎7答案示例:(1)第二联用反衬的手法,“一片影”形容其形单影只,“万重云”形容道路辽远,构成极大的反差,极言其“孤”;凝聚了诗人对孤雁的怜悯之情,突出了孤雁的执着与勇敢。(也可以说,作者以“一片影”自喻。在那动荡不安的年月里,诗人流落他乡,亲朋离散,天各一方。这孤零零的雁儿,就是诗人自己的影子,诗人借此寄托了惶急、焦虑、迷茫的心情。)(2)诗人以孤雁比喻自己,表达了对漂泊生涯的苍凉感慨;对故乡亲人的思念;有不坠青云之志的高远追求。。(答出两点即可)‎ ‎8答案示例:(1)以哀景映衬哀情 ,借伤柳以伤别 ,加倍突出人间别离之频繁,别恨之深重 。 (2)结句“独自凭兰桡”描绘了一幅独自一人倚在画船的船舷的画面 ; “独自”二字,笔力沉重,透露出一种孤寂难耐的情怀,充分表达了依依惜别的衷情,孤身飘零的苦况 。‎ ‎9答案示例:(1)秋暮,衰荷,乱雨,冷月;“无侣”(或“单栖”) (2)不直写女主人公念念不忘“粉郎”及“言语”,而通过鹦鹉学念来表现,写出了女主人公在百无聊赖中的自慰自遣,让人倍感凄凉。 )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之情,充满了积极乐观的情绪。‎ ‎10答案示例:(1)梅花,突出了它耐寒,清高,报春的特点。(2)衬托,对比,表达了坚持理想操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 ‎ ‎ 考点对应直练 训练二 鉴赏语言 ‎ ‎1. 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 清平乐 .村居 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溪头卧剥莲蓬”中“卧”一向有一字千金之誉(一字用得恰到好处,给全句或全词增辉)。你同意此说吗?为什么?‎ ‎2.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有关问题。‎ 玉楼春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毂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①“红杏枝头春意闹”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而其中的“闹”用得尤为精妙,为什么?‎ ‎②下阕即景抒情,“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运用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幽居初夏 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注]‎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  [注]箨龙,就是笋。木笔,又名辛夷花。两者都是初夏常见之物。‎ ‎(1)诗人写景是从哪几方面突出表现一个“幽”字的?试作简要分析。‎ ‎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 ‎ ‎ ‎4. 阅读下面三首诗,做后面两个小题。‎ 尔从山中来,早晚发天目?我居南窗下,今生几丛菊?‎ ‎——陶渊明《问来使》‎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王维《杂诗》‎ 道人北山来,问松我东冈。举手指屋脊,云今如许长。‎ ‎——王安石《道人北山来》‎ ‎(1)故乡来人,有所问询,三位诗人萦系于心的各是什么?试简释其中蕴含的共同人格特点。‎ ‎ (2)从风格和语言两个方面简要说说这三首诗的共同特点。‎ ‎5.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 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1)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2)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作简要分析。 ‎ ‎6.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明发房溪二首(其一) 杨万里 青天白日十分晴,轿上萧萧忽雨声。 却是松梢霜水落,雨声那得此声清。 ⑴诗中哪一个字能概括全诗的意境特点?为什么?‎ ‎⑵这首诗的叙写曲折有致,请作简要分析。                 ‎ ‎7.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酬 张 少 府 王维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1)王维的诗中很善于用“空”字,如“空山新雨后”(《山居秋暝》)、“空堂欲二更”(《秋夜独坐》)等,请对“空知返旧林”中的“空”作简要分析。 ‎ ‎(2)颈联抓住两个典型细节,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怎样的生活追求和情趣? ‎ ‎8. 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 点 绛 唇 林 逋 金谷年年,乱生春色谁为主?余花落处,满地和烟雨。‎ 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王孙去。萋萋无数,南北东西路。‎ ‎   [注] ①林逋,北宋有“梅妻鹤子”之称的隐逸诗人。  ②金谷,金谷,即金谷园,指西晋富豪石崇洛阳建造的一座奢华的别墅,后荒芜。 ‎ ‎   (1)全词突出写一个“乱”字,请结合诗句作具体说明。 ‎ ‎ (2) 这首词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情感?上阙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9.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宫 词 武衍 梨花风动玉阑香,春色沉沉锁建章。‎ 唯有落红官不禁,尽教飞舞出宫墙。‎ ‎[注]建章:宫殿名。‎ ‎(1).你认为这首诗第二句中“诗眼”是哪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 ‎(2)这首诗三、四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 ‎10.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孤 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 ,鸣噪自纷纷。‎ ‎⑴古人有“一诗之眼”与“一诗之骨”的说法:“诗眼”,指诗中最能表现情感意味、精神内涵的“词(字眼)”;“诗骨”,指诗中处于核心地位、起统率作用的“句”。上面这首杜诗,其“诗眼”是_________, ;其“诗骨”是__________ 。‎ ‎⑵联系全诗,说说诗中的颔联是如何表现诗意的? ‎ ‎【参考答案】1答案示例:“卧”字确实使用最妙, 它把小儿躺在溪边剥莲蓬吃的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 从而使人物形象鲜明,意境耐人寻味。‎ ‎ 2答案示例:①用一“闹”字,夸张地描绘出红杏花盛开怒放,绚丽鲜艳,热烈如火,唤起人们的无限联想,将生机蓬勃的烂漫春光描绘得淋漓尽致。(意思对即可)②拟人手法。作者把斜阳当做朋友,举酒相劝,希望斜阳在杏花丛中多加逗留,表达了惜春(惜时)的感情。(意思对即可) ‎ ‎3答案示例:(1)①以景写“幽”(“湖山胜处”“槐柳阴”“野径斜”“水满”“草深”等意象写出环境之幽静、初夏景色之幽美)②以动衬“幽”(“下鹭”)③以声衬“幽”(“‎ 鸣蛙”)(2)①前六句借“幽居初夏”之景,抒发了怡然自得之乐(闲适之情)②尾联“叹息”,一是叹志士空老,报国无成;二是叹往日旧交零落殆尽,顿感寂寞惆怅。‎ ‎4答案示例:(1)三位诗人萦系于心的分别是菊、梅、松,体现了他们高洁坚贞的人格情操。‎ 1. 风格平易(风格平淡),语言浅近(语言质朴)。(意思正确即可)‎ ‎5答案示例:(1)①“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 ②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③“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颖。(言之成理亦可) (2)①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②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意思对即可)‎ ‎6答案示例:⑴“清”。一个“清”字,不但晶莹澄澈,而且还带着泠泠清韵,呈现出清幽澄明的境界。⑵晴天突然听到雨声,意外转折引起悬念。诗人却把晴日雨声的谜底在第三句直接挑明,然后又在这基础上,回过头去将“霜水”声与一般的“雨声”作比较,引出第四句来。这就使诗意多了一层曲折,诗境也显得更为深邃。‎ ‎7答案示例:(1)“空”:徒然。 晚年的王维面对日趋黑暗的政治局面,他不愿同流合污而又无能为力,理想破灭只好归隐,“空”深刻反映了作者思想上的矛盾与苦闷及内心深处的隐痛与感慨。(意思对即可) (2)、颈联展现了一幅鲜明生动的形象画面:作者迎着松林吹来的清风解襟敞怀,在山间明月的伴照下独坐弹琴 。“松风”“山月”均有高洁之意 ,这幅画面表现了作者对自由自在、舒心惬意的隐逸生活的追求和闲适的生活情趣 。(意思对即可)‎ ‎8答案示例:⑴园中春色因无主而乱;落花因烟雨飘零而乱;心绪因离别而乱;前路因萋萋芳草而迷离。 ⑵①绵绵不尽的离愁别绪。 ②上片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为写离别奠定感情基调 ‎9答案示例:(1)“锁”字是诗眼。“锁”字形象地表明了满庭春色闭锁在高墙之内,无法泄露;而宫女的年华,也锁于重门之内,白白消逝。(2)运用了反衬手法。落花能够飞出宫墙,无人禁止,而宫女们却身锁重门,人不如花。这里以落红飞舞出宫墙反衬宫女的身不由己。‎ ‎10答案示例:(1)①“孤”;②“飞鸣声念群”。 (2)颔联“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意思是“一片孤单的雁影 ,遗失在万里云天中,真令人心生怜意”:“一片”、“万重”对比,构成极大的反差,极言其“孤”;“谁怜”二字直抒胸臆,凝聚了诗人对孤雁的怜悯之情。颔联两句形象地写出了路远雁孤、同伴难寻的凄苦之情 。‎ ‎ ‎ ‎ 考点对应直练 训练三 鉴赏技法 ‎ ‎1.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 次北固山下 王湾 ‎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 ‎①本诗的景物描写很精彩,达到了一字传神的水平,诗的颔联中的“阔”表现出一幅怎样的情景? ‎ ‎②本诗的颈联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既描绘出了景物的特点,同时又传达出了诗人怎样的思想? ‎ ‎2. 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           近试上张水部 朱庆余 ‎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 ‎        酬朱余庆 张籍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 注:朱庆余平日很得水部郎中张籍的赏识,临考试前写下此诗,征求张籍的意见,而张籍则以酬诗的方式作了回答。 ‎ ‎(1)从两诗的内容上看,A朱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B张诗对此表明了什么看法?‎ ‎ A(不超过40字)‎ ‎ B(不超过40字)‎ ‎(2)两诗继承了我国诗歌创作的优良传统,他们共同采用了诗歌传统表现手法中的哪一种?请从两诗中各举一例加以说明。(不超过50字)‎ ‎ ‎ ‎3.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思  张籍 ‎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 ‎(l)秋风无形,何以用“见”,谈谈你的理解。 ‎ ‎(2)王安石评张籍的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本诗有一处成功的细节描写,正体现了王安石的评价。请你找出来,并作简要的分析。 ‎ ‎4.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 越中览古  李白 ‎ 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 苏台览古  李白 ‎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 ‎①请谈谈这两首诗艺术手法的主要不同之处。‎ ‎②这两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慨?‎ ‎5.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 听 筝 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1)诗人听筝最突出的感受是什么?从诗歌的描写来看,筝声中包含了哪些情感? ‎ ‎(2)诗人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描写筝声的?请作简要分析。‎ ‎6.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21世纪教育网 秋日酬王昭仪 汪元量① ‎ 愁到浓时酒自斟,挑灯看剑泪痕深。黄金台愧少知已②,碧玉调将空好音③。 ‎ 万叶秋风孤馆梦,一灯夜雨故乡心。庭前昨夜梧桐雨,劲气萧萧入短襟④。 ‎ 注释:①汪元量:南宋末人,以善琴供奉内廷。南宋亡,汪元量与王昭仪俱被掳北去。 ②黄金台:在今河北易县东南十八里,燕昭王置千金于其上,以延天下士,遂以为名。 ③碧玉:“碧玉歌者,宋汝南王所作也。碧玉,汝南王妾名。”(《乐苑》) ④劲气:寒气。‎ ‎(1)“愁”是这首诗的诗眼,诗的首联、颔联是如何表现这种浓愁的? ‎ ‎(2)诗的后两联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全诗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 ‎7. 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下面的问题。 高考资源网 w.w.w.k.s.5.u.c.o.m 暮春归故山草堂 钱起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兰竹诗 郑板桥 四时花草最无穷,时到芬芳过便空。‎ 唯有山中兰与竹,经春历夏又秋冬。‎ ‎(1)钱起在《暮春归故山草堂》中是如何表现暮春景象的? ‎ ‎(2)上面两首诗歌所表现的情趣和意境有哪些相似之处?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8.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问题。 ‎ 途经秦始皇墓 许浑 龙盘虎踞树层层,势入浮云亦是崩。‎ 一种青山秋草里,路人唯拜汉文陵。‎ ‎(1)这是一首怀古咏诗史,结合全诗谈谈你对“崩”字的理解。 ‎ ‎(2)本诗以“经始皇墓”为题,三、四句却宕开笔墨去写汉文帝,这样做是否妥当?为什么? ‎ ‎9.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 贫女 秦韬玉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①。‎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②。‎ 苦恨年年压金线③,为他人作嫁衣裳!‎ ‎【注】①俭梳妆:“俭”通“险”,怪异的意思;险梳妆,就是奇形怪状的打扮。②斗画长:画出长长的眉毛去同别人争妍斗丽③压金线:用金线刺绣;压:手指按住,刺绣的一种手法。‎ ‎(1)清人沈德潜说这首诗“语语为贫士写照”(《唐诗别裁》第十六),请结合具体语句简析本诗是怎样刻画贫寒士人形象的。 ‎ ‎(2)这首诗有怎样的艺术特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0.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宿五松山①下荀媪家 李白 ‎ 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 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 跪进雕胡饭②,月光明素盘。‎ 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 ‎【注】①五松山,在今安徽铜陵县南。②“雕胡”,就是“菰gū”,俗称茭白,生在水中,秋天结实,称菰米,可以做饭,古人当作美餐。‎ ‎(1)前人评价此诗的颔联中的“苦”“寒”两个字十分耐人寻味,请简要分析。 ‎ ‎(2)这首诗的最后两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你所了解的李白谈一谈诗人在此诗中的形象? ‎ ‎【参考答案】1答案示例:①“阔”表现长江水波激荡,春潮涌流,江水几与岸平,显得江面广阔浩渺。“阔”字既写出了江水之势,又写出了春天已到,大地回春,冰雪消融,春意已浓的景象。 ②运用拟人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希望和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情感。 ‎ ‎ 2答案示例:(1)A朱诗表达了作为应试举子在考试前所特有的不安和期待的心情。 B张诗肯定了朱庆余的才能,暗示他不必为这次考试担心。 (2)“比”的手法。如:朱诗,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以公婆比主考官;张诗,以越女,采菱姑娘比朱,以“齐纨”比他人的平庸作品,以“菱歌”比朱的优秀作品等。(两诗各取一例即可。)‎ ‎3答案示例:(l)秋风本无形,但它可使本叶黄落,百花凋零,给自然界带来秋光秋色,因而虽无形可见,却又处处可见。用“见”就将秋风与秋风所带来的肃杀的秋景联系起来,给读者以暗示和联想。 (2)“行人临发又开封”,既照应了“意万重”,又紧承“复恐”,刻画出心有千言万语惟恐言之不尽的复杂微妙的心理,让人在看似平常的描写中深味到作者浓浓的乡思。 ‎ ‎4答案示例:①《越中览古》着重渲染越宫昔日的繁华,结句聚焦在今日荒凉的遗址,以强烈的反差抒写了姑苏台今日的荒凉;《苏台览古》着重描绘姑苏台今日的荒凉,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衬托人事的变幻无常,抒写了诗人内心的感受。 ‎ ‎②对人事变化、盛衰无常的感慨,对功名富贵的否定。 ‎ ‎5答案示例:(1)悲怨(无限秦人悲怨声);包含的情感有:伤春之悲、怀人之愁,离别之恨。(2)①比喻。颔联中写筝声像柳条拂着春风絮絮话别,又像杜鹃绕着花啁啁啼血,是悲怨的乐声转化为鲜明生动的形象。‎ ‎6答案示例:(1)首联通过写斟酒、挑灯、看剑、流泪等动作神态表达愁绪; 颔联用典,写空有黄金台,枉调碧玉歌,表达自己的孤寂惆怅。 (2)情景交融的手法。(答衬托或借景抒情也可) 颈联写秋风万叶,衬托其孤寂悲切;写孤灯夜雨衬托归思难禁。尾联以景结情,用梧桐夜雨,寒气萧萧,构成凄切悲凉的意境。 全诗抒发了深沉悲切的亡国之痛故乡之思。‎ ‎7答案示例:(1)作者既以“春残”二字概括来扣题,又用“黄鸟稀”“辛夷花尽”和“杏花飞”来具体表现花落鸟稀、春光逝去的暮春之景。(2)两首诗都通过对不畏春残的幽竹的描写,寄寓了诗人对其“不改清阴”的讴歌,不为俗变的高尚节操的赞美。‎ ‎8答案示例:(1)一指始皇已死, 二指秦王朝迅速灭亡, 三指生前生势显赫的秦始皇形象在后人心目中彻底崩溃。 (2)非常妥当, 用汉文帝的谦和、仁爱与秦始皇的刚愎、凶残作对比; 用路人对汉文帝的怀念同始皇在人民心中地位的崩塌作对比, 反衬出暴君的形象,含蓄地、表达作者的批判之情。‎ ‎9答案示例:(1)良媒不问蓬门之女,寄托着寒士出身贫贱,举荐无人的苦闷哀怨,夸指巧而不斗眉长,隐喻寒士内美修能,超凡脱俗的孤高情调;“谁爱风流高格调”,俨然是封建文人独清独醒的寂寞口吻;“为他人作嫁衣裳”,则令人想到那些终年为上司捉刀献策,自己却久屈下僚的读书人。 (2)采用了比喻的手法,语意双关,蕴涵丰富。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不为世用、寄人篱下的愤懑不平之情。‎ ‎10答案示例:(1)“苦”字,不仅指劳动的辛苦,还指心中的悲苦。“寒”字既是形容舂米声音的凄凉,也是推想邻女身上的寒冷。 (2)用典故并稍作解释 李白的性格是高傲的,他有铮铮傲骨,“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可以“一醉累月轻王侯”,“天子呼来不上船”,在达官显贵、皇亲国戚面前,他表现得目中无人,桀傲不驯,可是在一位农民老妈妈面前,他却如此谦卑,毕恭毕敬,像小孩一样老实腼腆,这就是李白,天真可爱的李白,有可贵品质的李白。‎ ‎ 考点对应直练 ‎ 训练四 鉴赏思想感情、观点态度 ‎1.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待储光羲不至 王维 重门朝已启,起坐听车声。‎ 要欲闻清佩,方将出户迎。‎ 晚钟鸣上苑,疏雨过春城。 ‎ 了自不相顾,临堂空复情。‎ ‎[注]要欲:好像。了自:已经明了。空复情。自多情。‎ ① 作者根据什么判断友人储光羲不会再来看望自己?请结合作品作简要分析。‎ ‎ (2)全诗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作者是通过哪些具体细节来表达这种感情的?(4分) ‎ ‎2.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台 城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释】韦庄(836——910),晚唐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 ‎(1)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诗人为什么说“台城柳”“无情”?‎ ‎(2)有人说诗人在凭吊古迹时流露出浓重的对时事的感伤情绪,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 ‎3. 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 夜泊牛渚怀古  李白 ‎ 牛渚西江液,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 ‎ ‎[注]谢将军:东晋谢尚,官镇西将烟。镇守牛渚时曾于秋夜泛舟赏月,遇袁宏诵诗听后大为赞赏,邀袁过船长谈达旦,从此袁宏名声大著。 ‎ 以前两联为例,谈谈“空”字是怎样把写景和抒情联系在一起的?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复杂情感?     ‎ ‎4.  阅读下面三首关于项羽的诗,完成①②两题。 ‎ 题乌江亭  杜牧 ‎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 乌江亭  王安石 ‎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 乌 江  李清照 ‎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 ‎(1)这三首诗咏的都是西楚霸王项羽,但对项羽评价的角度并不一样,他们的角度分别是什么? ‎ ‎(2)这三首诗借对项羽的评价分别表达了什么观点? ‎ ‎  ‎ ‎5.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 江乡故人偶集客舍 戴叔伦 ‎ 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①。 ‎ 还作江南会,翻疑梦里逢②。 ‎ 风枝惊暗鹊,露草覆寒虫③。 ‎ 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④。‎ ‎[注释] ①城阙:宫城前两边的楼观,这里代指京城。②翻:通“反”。③风枝:风吹动树枝。④羁旅:客游他乡。晓钟:报晓的钟声 ‎ ‎(1)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故人相逢的环境的。 (2)这首诗主要写的是什么情?如何表现的?‎ ‎6.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游赏心亭① 王硅 六朝遗迹此空存,城压沧波到海门。‎ 万里江山来醉眼,九秋天地入吟魂。‎ 于今玉树②悲歌起,当日黄旗王气昏。‎ 人事不同风物在,怅然犹得对芳樽。‎ ‎[注]①赏心亭:建康(今南京)名胜,北宋丁谓所建。在“下水门之城上,下临秦淮,尽观览之胜”。②玉树:即《玉树后庭花》,南朝陈后主所作,公认的亡国之音。‎ ‎(1)“城压沧波到海门”中的“压”字非常有表现力,请赏析。 ‎ ‎(2) 从全诗看,作者为什么“怅然”?联系全诗作简要分析。‎ ‎7.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宿云梦馆 欧阳修 北雁来时岁欲昏,私书归梦杳难分。‎ 井桐叶落池荷尽,一夜西窗雨不闻。21世纪教育网 ‎【注】欧阳修曾坐“朋党”之罪出放外任,这诗是外放时途经云梦驿馆之作。‎ ‎(1)这首诗抒写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结合第一、二句诗做简要分析。‎ ‎(2)这首诗的第四句化用了哪位诗人的什么名句?作用是什么?‎ ‎8. 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水仙子 夜雨 徐再思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落灯花棋未收,叹新丰逆旅淹留①。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 ‎【注】①叹新丰句:化用马周困新丰的典故。据《新唐书?马周传》唐初中书令马周贫贱时,曾住在新丰的旅舍,店主人不理睬他,备受冷落。‎ ‎(1)“落灯花棋未收”一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情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 ‎(2)本曲抒写秋夜雨中思乡,其结构、层次分明,试作简要分析。‎ ‎9.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夏日西斋书事 司马光 榴花映叶未全开,槐影沉沉雨势来。小院地偏人不到,满庭鸟迹印苍苔。‎ ‎[注]此诗是司马光被迫辞官退居洛阳时所作。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 ‎(1)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物?传达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2)本诗第三句有“地偏”二字。晋陶渊明在辞官后有诗云:“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其中亦有“地自偏”,但表达的情感迥异。试简要分析两者情感的不同。‎ ‎10.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鹧鸪天 夏 竦 镇日无心扫黛眉,临行愁见理征衣。尊前只恐伤郎意,阁泪汪汪不敢垂。‎ 停宝马,捧瑶卮。相斟相劝忍分离。不如饮待奴先醉,图得不知郎去时。‎ ‎(1) 这是一首送别词,作者假托一个女子的身份、口气,抒写她与爱人分别时的离情别绪,清代词学理论家张廷焯评比此词:“语不深而情深,千古离别之词,以此为景。”请问词的上阕表现了女子怎样复杂的心情。‎ ‎(2) 有人认为词的最后两句出语不凡,感人至深,请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1答案示例:(1)①天色已晚。②下起细雨。(2)①盼好友到来的期待之情,或久候好友不至的怅惘之情。 ②‎ 清早就已经打开层层的屋门;或立起或坐下都在倾听有没有友人车子到来的声音;以为听到了友人身上玉佩的清脆响声,正要出门去迎接,哪知却原来是自己弄错了。‎ ‎ 2答案示例:①因为虽然六朝的繁华已如梦远逝,而台城柳却依旧逢春即枝繁叶茂,不管人世沧桑、人间兴亡,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以它的繁荣茂盛和台城的荒凉破败,以它的终古如斯和六朝繁华如梦转瞬即逝作鲜明对比,因此诗人说它“无情”。  ②同意。因为诗人身处晚唐,此时的唐王朝全面走向衰落,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如梦一场,取而代之的是兵荒马乱民不聊生。诗人凭吊台城古迹,回顾六朝旧事,今之视昔如来者视今,六朝的先盛后衰的命运使诗人联想到唐王朝,怀古伤今。 ‎ ‎ 3答案示例:第一联写诗人夜宿牛渚,江夜寂寥,天水一空,这种秋江空寂之景很自然地使李白想到谢尚对袁宏的提携。第二联正面写怀古,一个“空”字使作者知音难觅、怀才不遇之情和上联的空寂之景交融在一起。这首诗既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大志难酬的孤独和寂寞,也表达了自信、旷达、洒脱、豪放之情。‎ ‎4答案示例:(1)第一首是从兵家用兵的角度来评价的 。第二首是从民心向背的角度来评价的 。第三首是从节操(气节)角度来评价的 (2)杜牧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胜败得失、历史兴衰的看法,即胜败乃兵家常事,只要忍辱负重、重整旗鼓,定能东山再起。 王安石认为民心和形势决定了战争的胜负,历史的规律不可违背。 李清照认为人要讲求气节,活着要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死了也要气壮山河。‎ ‎5答案示例:(1)①通过景物描写表现环境,故人相逢在秋天的满月之夜,京城的夜已经很深了。②运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环境。秋风惊动枝头栖息的鸟鹊,露草里躲着唧唧鸣叫的寒虫。(2)①这首诗描写了和同乡偶然聚会的情景,表现了乱世相逢悲喜交集的复杂心理。②颔联以“还作”、“翻疑”作流水对,叙江乡故人偶集,真是难得,反而怀疑是不是在做梦;③颈联景中含情。④尾联写欢聚对饮,长夜叙谈,并以“畏晓钟”写害怕分离时间到来作结,深刻表达出对同乡聚会的珍惜和友情的深厚。全诗心理描写真切而传神。‎ ‎6答案示例:(1) ①“压”字形象地写出了城之高、城之固,突出了城的险峻。②也写出了水势的波涛汹涌。(2) ①前四句是写作者登高远眺,感慨江山依旧,物是人非。后四句是说如今的统治者不能吸取前朝教训,使作者忧虑而“怅然”。‎ ‎7答案示例:(1)这首诗抒写了诗人思念家人,渴望与家人团圆的思想感情以及思念不得的愁绪。第一、二句借“北雁“岁欲昏”点出季节和时令,岁暮正是与家人团圆的时节,妻子的来信更勾起归家之念,于是诗人渴盼团圆的情感自然就显现出来了,本当团圆,却要远行,无奈的诗人只能在梦中与家人团聚,而秋凉岁昏,则烘托出了难以团聚的愁绪。(2)“一夜西窗雨不闻”化用了李商隐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诗句,巧妙地表达了思念家人,渴盼归家的思想情感,既亲切自然,又增加了诗的内涵。‎ ‎8答案示例:(1) 描写了纷纷落下的灯蕊余烬及散乱的棋局,勾画出了一幅凄清孤寂的图景,从而从侧面表现了作者梦前以棋解闷,梦后独对孤灯时的孤独与百无聊赖的情怀。(2) 此曲抒写秋夜雨中乡愁,以归梦为中线,先写梦之前所听到的萧瑟的秋声,后写梦过时所见的灯花残棋,最后写梦后难眠的种种心事,层次分明。‎ ‎9答案示例:(1)夏日大雨将至,榴花未全开,槐影沉沉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志不得伸、压抑苦闷的心情。(2)司马诗“地偏”两字,明写住地偏远,实则储蓄地表现了不为朝廷所用的孤寂(或:辞官后朋友同僚尽散的冷落);陶诗“地自偏”,说明居地虽处闹市,可心情却因摆脱了官场束缚而愉快和超脱。‎ ‎10答案示例:(1)离别之前,女子郁闷难过,整天无心描眉梳妆,见到丈夫打点行装,她更是无精打采(愁上心头。表现了女子对爱人强烈的不舍之情。然而,女子在饯行时唯恐丈夫伤心,却是竭力控制情绪,强忍泪水,表现了女子细心和对丈夫的关心。(2)最后两句构思奇特,作者运用了曲笔的手法,故作旷达。曲折含蓄地道出了女主人心情深挚哀婉的痛苦别情和不舍的依恋之情。分别是撕心烈肺的痛苦,而爱人又不能不起,在无奈的现实面前,不如自己先醉倒,不知分手的情形或许好受些。这两句,把主人公的内心痛苦抒写得感人肺腑。‎ 专题突破通练 ‎(时间:90分钟)‎ ‎1【2008年高考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间作四首(其三) 潘大临①‎ 西山通虎穴②,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③,天阔退飞鸿。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注〕①潘大临(约1057~1106):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曾随苏轼同游赤壁。②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③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 ‎(l)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答: ‎ ‎(2)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请简要分析。‎ 答:                              ‎ ‎2.【2008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山居即事 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1)简析“遍”字在颔联中的表达效果。‎ ‎(2)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3 【2008年高考上海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3)题。‎ 壬辰寒食①  王安石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 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②潮。‎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 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 ‎【注】①寒食:清明前一天(一说前两天)。②冶城:古地名,在今南京市西,临长江。‎ ‎(1)“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出自王安石的      (篇名)。‎ ‎(2)对作品赏析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从杨柳和春风写起,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的美景。‎ B.颔联以“倾”、“涨”夸张地抒发了作者的哀痛之情。‎ C.尾联写出了作者因过早衰老,只能辞官归隐的遗憾。‎ D.诗歌以“客思”贯穿全篇,表现了客居他乡的哀伤。‎ ‎(3)联系全诗,赏析“雪”和“朱”的表达效果。‎ ‎4 【2008年高考重庆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1)本词上、下片各写了什么?请作简要概括。‎ ‎ (2)宋人王灼《碧鸡漫志》评王观词是“新丽处与轻狂处皆足惊人”。这首词“新丽”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作简要分析。‎ ‎5 【2008年高考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小孤山① 宋 谢枋得②‎ 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③无涯骇众观。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注]①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②‎ 谢枋得:宋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无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③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 ‎(1)诗中小孤山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2)简析“危似孤臣末世难”中“孤”字的妙处。‎ ‎6 【2008年高考海南、宁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题李世南画扇① 蔡肇②‎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 逢人抱瓮知村近③,隔坞闻钟觉寺深④。‎ ‎[注]①李世南: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②蔡肇(?—1119):字天启,丹阳(今属江苏)人。曾任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③瓮:这里指水瓮。④坞:地势周围高而中央的地方。这里指山坞。‎ ‎(1)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 ‎(2)古人的题画诗往往会阐发画面以外的意趣,你觉得这首诗哪些描写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7 【2008年高考湖北卷】读宋词联系其写作背景回答问题。‎ 临江仙 宋 侯蒙 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无端良匠画形容。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 方得吹嘘身渐稳,只疑远赴蟾宫。雨余时候夕阳红。几人平地上,看我碧宵中。‎ ‎【写作背景】据宋人洪迈《夷坚志》记载:侯蒙其貌不扬,年长无成,屡屡被人讥笑。有轻薄少年画其形貌于风筝上,侯蒙见之大笑,作《临江仙》词题其上。后一举登第,官至宰相。‎ ‎⑴这首词体现了侯蒙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词作予以简析。‎ ‎⑵《三国演义》的开篇词《临江仙》上阕“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与侯蒙词一样,都运用了“夕阳红”意象,但其象征意义各不相同,请作简要的比较。‎ ‎8 【2008年高考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 周德清①‎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②。‎ 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注〕①周德清(1277-1365),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人。②淀:即蓝靛,蓝色染料。‎ ‎(1)请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的三种修辞方法。‎ ‎(2)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 ‎9 【2008年高考四川卷】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 吴西逸①‎ 春花闻杜鹃,秋月看归雁。人情薄似云,风景疾如箭。留下买花钱,趱入种桑园②。‎ 茅苫三间厦③,秧肥数顷田。床边,放一册冷淡渊明传;窗前,钞几联清新杜甫篇。‎ ‎[注]①吴西逸:生平不详,曾当过小官,终看破红尘归隐。此曲为归隐前后所作。②趱:赶快。③苫:用草覆盖。‎ ‎(1)从归隐角度看,这首元散曲写了几个层次?请简要分析。‎ 答:                                  ‎ ‎(2)这首元散曲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试作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2008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日暮倚杖水边① 金 王寂 水国西风小摇落,撩人羁绪乱如丝。‎ 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别时。‎ 尔辈何伤吾道在,此心惟有彼苍知。‎ 苍颜华发今如许,便挂衣冠已慢迟。‎ ‎【注】①此诗为王寂被贬官至河南蔡州时所作。‎ ‎⑴此诗颔联以   和    两位被贬异乡的古人自况,用典精当,对仗工整。‎ ‎⑵指出“羁绪”在全诗中的具体内容,并简要赏析首联在写法上的特点。‎ ‎【参考答案】1答案示例:⑴“拳”和“退”。用“拳”字形象地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的神态。用“退”字别致、生动地表现出鸿鸟在天空中飞行的状态。这样写构成了作者江边所见的一幅静动结合的画面。⑵向往一种隐逸的生活。①诗的前两联,作者从眼前之景,转入怀古,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的人事,而今安在?从而发出了“波流万世功”的感叹。②诗的后两联,作者赞叹宿鹭、飞鸿的闲适,接着又仿佛看到了渔翁的扁舟,联系到“波流万世功”的感叹,于是提出“最羡渔竿客”,想驾一叶小舟在烟雨朦胧中归去!‎ ‎2答案示例:(1)“遍”字表现松茂鹤多,“稀”字表现来访者少,两者对照写出山居环境的幽静。(2)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表现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 ‎3答案示例:(1)《游褒禅山记》 (2)B (3)“雪”隐喻了白发。与“朱”相对,产生强烈的色彩对比。隐含着诗人对过早衰老的感叹之情。这种悲叹与全诗抒发的客思之愁、寒食之哀以及为官不快的情绪融合在一起,使诗人关于衰老的感叹更为深沉。‎ ‎4答案示例:(1)上片写浙东山水的美好;下片抒发作者送别的情意。(2)修辞巧妙,用语绮丽,如“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送春归”“和春住”。想象别致,意蕴生动。如“眉眼盈盈处”“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5答案示例:(1)此诗托小孤山以言志,表达了诗人尽管身为孤臣,身处末世,也要勇猛坚毅、杀敌报国的壮烈情怀,以及自己能够力挽狂澜、取得抗元胜利的坚定信念。(2)①小孤山的“孤”与孤臣的“孤”,字面相应,联想自然。②小孤山砥柱中流的地理特征与诗人砥柱中流的壮士情怀相应,托物而言志③偶尔存留的孤山与没世仅存的孤臣相应,暗指南宋末年抗元将帅严重匮乏,比喻贴切。‎ ‎ 6答案示例:(1)画面大概是:有条小溪从两山之间流出,树林里树叶飘落,一个人抱着瓮在路上(或在溪边),山谷那边隐约露出寺庙。这画面呈现出的是乡村野外恬静、安详的气氛。(2)①“水潺潺”声音的描写,②“秋风瑟瑟”声音的描写,③联想到附近有个村庄的描写,④远处寺庙传来“钟”声的描写,都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这样写的好处是:①使画面上静止的景物活动了起来,变得有声有色;②拓展了画面,使之更显丰富多彩。‎ ‎7答案示例:⑴①侯蒙幽默诙谐。如戏称画他形貌的人为“良匠”,机智地应对别人的嘲讽。②侯蒙乐观自信。别人把他的形貌画在风筝上送入天空,他不自卑,而是想像成去“蟾宫”折桂。③侯蒙志向高远。结句含意:等到我事业有成时,“看我”怎样在“碧霄中”自由驰骋吧!⑵①侯词的“夕阳红”象征个人的时来运转,大器晚成。②《三国演义》开篇词的“夕阳红”象征历史的沧桑变化。‎ ‎8答案示例:(1)①比喻,如将长江比作白练,将江帆比作疾箭,将下泄的山泉比作闪电,将天上一字排开的飞鸿比作一条线等。②对偶,如一、二两句对偶,三、四两句对偶,五、六两句对偶等。③比拟,如说新月“学”扇。(2)从写景的顺序看:一、二两句写长江万里,远山重重,写的是大处、远景;三、四两句写江上轻帆,山泉飞流,写的是个体、近景;五、六两句则是从前四句的白天转到傍晚,又由地面转到天空。从动静的角度看:一、二句侧重写江、山的雄伟,是静态的;三、四句着重写江帆的迅疾、山泉的飞流,是动态的。‎ ‎ 9 答案示例:(1)写了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次,主要写向往归隐的理由。由春花秋月引起先阴如箭之叹,由鸟啼雁归生出人情淡薄之慨。后几句为第二层次,主要写向往中的隐居生活。其中又分为两层,“留下”句至“秧肥”句为第一层,写归隐后的物质生活:“床边”之后的几句为第二层,写归隐后的精神生活。(2)①对偶,如“秋月”句对“春花”‎ 句等;②比喻,如将“人情”比作“云”,“风景”比为“箭”等;③夸张,将“风景”比为“箭”的同时又兼用了夸张的方法。‎ ‎ 10答案示例:⑴屈原  白居易⑵内容:①漂泊的旅思;②谪官的愁思;③秉道直行的信念和内心不被理解的苦闷;④年华易逝的伤感;⑤宦海浮沉的厌倦。特点:①触景生情,以萧瑟凄清之景引发诗人的纷乱愁思;②以“羁绪”领起全篇。‎ ‎ ‎ ‎【专题综练】‎ ‎1 (红岭中学2007-2008学年度统一考试)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虞美人·宜州见梅作① 黄庭坚 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夜阑风细得香迟,不道晓来开遍向南枝。‎ 玉台弄粉花应妒,飘到眉心住②。平生个里愿杯深,去国十年老尽少年心。‎ ‎【注】①此词为黄庭坚被贬至地处西南的边地宜州后所作。②《太平御览·时序部》:“宋武帝女寿阳公主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公主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 ‎(1)这首词写梅花很有层次,请结合上阕简要分析。 ‎ ‎(2)作者“老尽少年心”了吗?为什么?请结合全词说明理由。‎ ‎2 (2009年佛山市普通高中高三教学质量检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未展芭蕉 钱珝 冷烛无烟绿蜡干, 芳心犹卷怯春寒。‎ 一缄书札藏何事, 会被东风暗拆看。‎ ‎(1)本诗突出的特点是连用了几个比喻,请任选一处分析其意蕴及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咏物诗一般要有所寄托,这首诗究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寄托,历来没有定论。你认为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寄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广雅中学2006年高考临靠考适应模拟)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和相关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寒食 孟云卿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寒食寄京师诸弟 韦应物 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 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 ‎【寒食】:我国古代的一个传统节日,在清明前一两天,相传晋文公为寻找曾辅佐自己携老母躲进深山的忠臣介子推对其进行封赏,烧山三天。结果介子推母子抱着一棵烧焦的柳树已死。于是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喻全国,每年这一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杜陵】在长安东南,是唐代长安人游乐之地,也是作者的故园所在。‎ ‎(1)这两首诗从体裁上看,都属于 。‎ ‎(2)读孟云卿的《寒食》,试从景和情角度简要分析“满”字在表情达意上的妙处。‎ ‎(3)请简要赏析《寒食》和《寒食寄京师诸弟》两诗所表达的感情的异同。‎ ‎4 (深圳市2007年高三年级第二次调研考试)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看梅绝句 陆游 老子舞时不须拍,梅花乱插乌巾香。‎ 尊前作剧莫相笑,我死诸君思此狂。‎ ‎【注】老子:诗人自称。舞时不须拍:不依节拍跳舞。 作剧:嬉戏。‎ 乌巾:乌角巾,一种黑色的帽子。 尊:通“樽”。‎ ‎ (1)本诗中的最后一句“我死诸君思此狂”,在另一个版本中是“我死诸君思此生”。请说说本诗使用“狂”与“生”这两个词的差别。‎ ‎ (2)在《示儿》或《书愤》中,诗人陆游是一种什么样的形象?在《看梅绝句》中诗人陆游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形象?这两种形旬是否矛盾?为什么?‎ ‎ ‎ ‎5 (潮州市2008年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半山春晚即事 王安石 春风取花去,酬我以清阴。‎ 翳翳陂路静,交交园屋深。‎ ‎ 床敷①每小息,杖屦②或幽寻。‎ 唯有北山鸟,经过遗好音。‎ 注:①床敷:安置卧具;②杖屦:扶杖漫步 ‎ (1)本诗题为“半山春晚即事”,诗人笔下“半山春晚”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 ‎ (2)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尾联“唯有北山鸟,经过遗好音”的表现手法。‎ ‎6 (金山中学2007-2008年高考模拟考试)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清 平 乐 辛弃疾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 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 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一) 这首词上片的第四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简要说明。‎ ‎ (2)古人评词有“乐景,哀情;哀景,乐情”之说。你认为这首词的景与情的感情基调一致吗?请依据词意鉴赏。‎ ‎7 (韶关市2008年高三第二次模拟测试)阅读下面的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横塘夜泊 清 释宗渭 偶为看山出,孤舟向晚停。野梅含水白,渔火逗烟青。‎ 寒屿融残雪,春潭浴乱星。何人吹铁笛,清响破空冥?‎ ‎(1)这首诗题为“夜泊”,尾联却出现“响破空冥”的笛声,你觉得与全诗的情境和谐吗?为什么?‎ ‎(2)这首诗的领联和颈联,真切描绘了水乡早春的夜色,其中“含”、“逗”、“浴”等字用得很别致,请任选其中一个字结合句子的内容作简要赏析。‎ ‎8 (执信中学2007年高考语文适应性检测)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 ‎ 春 雪 韩愈 ‎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 (1)简要分析首句“新年都未有芳华”在全诗中的作用。‎ ‎ (2)唐代诗人东方虬亦有一首同题诗:“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不知园里树,若个(哪 个)是真梅。”相比之下,作为咏物诗,在写雪方面,韩愈的《春雪》显然更胜一筹。试比较分析韩诗的妙处。‎ ‎9 (梅州市2008年高三第一次质检)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柳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①。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咏柳 曾巩 乱条扰未变初黄,侍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注]①断肠天:指繁花似锦的春日。断肠:消魂。‎ ‎(1)两首咏柳诗中,李诗以柳自喻,曾诗以柳喻人(喻指社会上的某些人),请简要分析两首诗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2)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李诗中的“逐”和曾诗中的“倚”字在诗中的表达效果。‎ ‎10 (汕头市2008年第二次模拟考试)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钱塘逢康元龙① 明·谢肇淛 黄梅细雨暗江关,我入西吴君欲还。‎ 马上相逢须尽醉,明朝知隔几重山。‎ ‎【注】:①钱塘:与诗中的“江关”都指钱塘江边的杭州城。康元龙:作者同乡诗友,“尝游历边塞,无所遇”而归故乡。‎ ① 请分析此诗起句中的“暗”字对全诗有什么艺术效果。 ‎ ② 请结合全诗,具体评析“马上相逢须尽醉”所表现出来的诗人复杂而丰富的情感。‎ ‎【参考答案】1答案示例:⑴作者先边地宜州看到梅花含苞欲放,接着写夜晚微风中传来梅花幽香,最后写早晨梅花开满枝头。由“梅破”到“梅香”再到“开遍”,作者很有层次地描写了梅花。(2) 没有,从三方面可以看出,一是上阕传达了边地见到梅花的喜悦之情,二是下阕化用典故表现自己的浪漫情怀(寄托自己的美好理想),三是末两句主要抒发了诗人失意后的豁达之情。‎ ‎2答案示例:(1)将未展芭蕉比作蜡烛。比喻非常新颖,蜡烛通常给人的感觉是红亮、温暖,这里却说“绿”、“冷”,“绿”给人以翠脂凝绿的美丽联想;“冷”则使人感到那紧紧卷缩的蕉烛上面似乎笼罩着一层早春的寒意。‎ 或:把未展芭蕉比成芳心未展的少女。在料峭春寒中卷缩着“芳心”的芭蕉,仿佛是一位含情脉脉的少女,由于寒意袭人的环境的束缚,只能暂时把自己的情怀隐藏在心底。‎ 或:将未展芭蕉比作未拆封的书札。像是深藏着美好情愫的密封的少女书札,严守着内心的秘密。“会被东风暗拆看”,既准确地传达出大自然的微妙变化和不易察觉 ,又维妙维肖地写出了少女娇羞的情态,形神兼备,意味无穷。(2)诗人巧妙地把一个情窦初开而又娇怯含羞的少女比作未展芭蕉,寄托了作者的希望:在爱情的追求上要勇敢大胆,不要半藏半掩。‎ ‎3答案示例:(1)七言绝句 (2)“满”字描绘了江南二月繁花竞丽的美好景象,反衬下面诗人所要表达的“堪悲”之情,诗歌以乐景衬哀情。(3)同:两首诗都是诗人在寒食节,面对禁火空斋的景象而抒发了一种感伤情怀,都有对故乡、亲人的思念。异:孟诗抒发的是自己贫居他乡的凄楚之感,侧重于悲身世;韦诗抒发的是离家在外的孤独以及对故乡亲人的一往深情,侧重于思亲人。‎ ‎ 4答案示例:(1) “我死诸君思此生”与“我死诸君思此狂”相比,后一句读起来押韵;更加铿锵有力,自信心、自负感更强。(2)《示儿》《书愤》中的诗人陆游是一种报国无门的庄严、凝重的爱国者形象,《看梅绝句》中的诗人陆游则是一个打破规则,放浪形骸(或具有从庸常生活状态中解脱出来的轻松感)的狂者(或老顽童)形象。这两种形象看似矛盾,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陆游报国无门的爱国情感的不同表达。‎ ‎ 5答案示例:(1)春花凋谢,春风和煦,树木茂盛,空山鸟鸣,环境静谧。 (2)①以动衬静(或:以有声写无声)。诗歌头两联突出了环境的安静,第三联截取两个生活片断写出了诗人安静悠闲的生活,在此宁谧的氛围里,突然传来清脆悦耳之声②寓情于景(或:情景交融)。从“唯有”“好音”可以看出,诗人对半山生活的喜爱之情。‎ ‎ 6答案示例:(1)拟人用破碎窗纸自语形象,写出随风吹落的破碎窗纸,沙沙作响的情状。(2)不一致,前面写的是荒凉破败之景,对结尾“万里江山”起反衬作用,突出诗人宽阔胸怀。‎ ‎ 7答案 示例:(1)是和谐的,该诗的情境为在静谧、幽冷之中又透着早春的生气;这里运用反衬手法(以动衬静、以声衬静),使这幅夜色图更幽美动人,静谧而富有生气(或:忽然传来划破夜空的清脆笛声,引发了正沉浸在横塘美景中的诗人悠长的思绪,为诗歌增添了无尽的韵味)。(2)用“含”描写梅枝临水的婀娜(神态)和梅花的白润娇媚(花色与水光相映,白润如玉);或:用“逗”形容火光与青烟相映而跳动升腾的情态,似乎它们在互相逗趣。把渔火写得活泼泼地,给“孤舟”飘荡的诗人带来温暖的情趣;或:用“浴”比喻星星被风吹乱的水中倒影,仿佛是星星在水波里欢快地沐浴而搅乱了水面的宁静。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幽美动人的横塘夜色图,把残冬正在过去,新春正在到来的意蕴表现得浓烈真切。或:诗人通过拟人化来表现大自然与人的亲密相通,以及他对自然之美的神会。‎ ‎ 8答案示例:(1)①“新年未花”的感叹,含有对春天的渴盼之情,开篇明义。②“未有芳华’’与下文“惊见草芽”“白雪作花"相应,先抑后扬,开篇的阴郁为后文的热闹作铺垫。(2)①东方诗将雪比作花,说雪落在树上分不清哪个是雪哪个是花。韩诗将雪拟作人,“却嫌~故作’’等人格化描写,将雪“等不得"的情态表现得很有魅力,突出了诗人对春的渴盼。②两首诗都寓有作者盼春的心情,但东方诗侧重在形态方面,而韩诗则写出了雪的神韵、情态,所以说韩诗在咏物(雪)方面更胜一筹。 ‎ ‎9答案示例:(1)李诗重在抒情,表现对秋柳也是对自己的悲叹之情;曾诗重在议论,表达了对倚势猖狂、得志一时的小人的憎恶之情。(2)“逐”字用拟人手法,本来是东风吹动柳枝,用一“逐”字,说柳枝追逐东风,变被动为主动,形象更加生动可爱,表现了柳枝的蓬勃生气。“倚”字运用拟人手法,生动突出了小人得志、倚势猖狂的丑态。‎ ‎ 10答案示例:(1)此诗起句用一“暗”字,就形象传神地描绘出黄梅时节,杭州城细雨纷飞暗淡凄迷的景象,渲染了一种低回迷茫的离别氛围,也给全诗蒙上一层依依惜别的感伤色彩(或:为全诗定下伤感的情调)。‎ ‎(2)诗人要与诗友一醉方休,表现了诗人异乡邂逅同乡诗友喜出望外的心情,以及刚见面又须分手的离情别绪(也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对不得志的朋友的劝慰,以及彼此羁旅漂泊的感慨等)。诗人想借酒表达感情,借酒化解悲愁, “须尽醉”率真豪爽,情感真挚热烈。‎ ‎ 【模拟新练】‎ ‎1 (2008-2009学年度中山一中高三统测)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 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时作此诗。 ‎ ‎①诗中“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人们普遍认为“雁引愁心去”要比“雁别秋江去”更好。请你把两句作以比较,说说前句好在哪里?‎ ‎②结合诗歌的表现手法,谈谈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 (执信、中山纪念、深圳外国语2009届高三联考)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闲居初夏午睡起 (宋)杨万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四块玉·闲适 (元)关汉卿 南亩耕,东山卧,世态人情经历多。闲将往事思量过,贤的是他,愚的是我,争什么?‎ 两首诗分别是如何表现“闲适”?这两种“闲适”又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汕头市2008年模拟考试)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蝶恋花  王诜 ‎   小雨初睛回晚照。金翠楼台,倒影芙蓉沼。杨柳垂垂风袅袅。嫩荷无数青钿小。‎ ‎   似此园林无限好。流落归来,到了心情少。坐到黄昏人悄悄。更应添得朱颜老。‎ ‎【注】王诜,北宋著名画家。娶英宗赵曙女魏国公主,官左卫将军、驸马都尉。曾贬官均州、颍州7年,写此词前刚刚被放还。‎ ‎⑴上阙着力描绘初晴晚照的富丽园林,这在全词中有何作用?‎ ‎⑵面对盎然春色,词人为何“心情少”?‎ ‎4 (韶关市2008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谪岭南道中作 李德裕 岭水争分路转迷,桄榔椰叶暗蛮溪。‎ 愁冲毒雾逢蛇草,畏落沙虫避燕泥。‎ 五月畲田收火米,三更津吏报潮鸡。‎ 不堪肠断思乡处,红槿花中越鸟啼。‎ ‎(1)清人沈德潜认为第二联“一语双关”。结合诗题来看,第二联中的“毒雾”“蛇草”“沙虫”等共同喻指什么?‎ ‎(2)本诗中诗人抒发了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答出两类即可)‎ ‎5 (2008年佛山市普通高中高三教学质量检测)阅读下面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与胡兴安夜别 何逊 居人①行转轼②,客子暂维③舟。念此一筵笑,分为两地愁。‎ 路湿寒塘草,月映清淮流。方抱新离恨,独守故园秋。‎ 注:①居人:指送行者胡兴安。②行转轼:将要掉转车回去。③维:栓、系。‎ ‎(1)诗中的“笑”字,具有特殊的表达效果。请结合全诗分析。‎ ‎ (2)本诗的颈联历来为人称道。有人说它所写为眼前实景,也有人认为是联想之景。请谈谈你的看法。‎ ‎6 (深圳市2009 届高三九校联考)阅读下列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破阵子 李煜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 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 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 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 垂泪对宫娥!‎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注】①沈腰潘鬓消磨:《南史·沈约传》载“约与徐勉素善……(约)言已老病,百日数旬,革带常应移孔”。后以“沈腰”作腰肢减瘦的代称。潘岳《秋兴赋》“斑鬓发以承弁(帽子)兮”,后以“潘鬓”代头发斑白。‎ ‎②八百里:牛名,晋王恺有名牛八百里駮,王恺与王济比射落败,王济遂命杀牛作炙。‎ ‎①两首词在整体构思上都运用了对比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 ‎ ‎②辛词自许为“壮词”,其“壮”体现在哪些方面?试作赏析。‎ ‎ ‎ ‎7 (深圳市2009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阅读下面几首诗词,然后回答问题。‎ 清 明 杜 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声声慢(节选)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雨 巷(节选) 戴望舒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1)这三首诗词都写了中国传统文学中的一个经典意象“江南雨”。请你根据对这三首诗词的理解,说说中国传统文学中“江南雨”有何特点。‎ ‎(2)请具体说明这三首诗词描写“江南雨”各自所包含的感情的具体内容。‎ ‎(3)这三首诗词运用了中国传统文学中“江南春雨”和“江南秋雨”这两个经典的审美意象。这两个意象是有区别的。请你各用一个比喻句分别表达这两个经典审美意象给你的感受,并各用一句话说明你这样比喻的理由。‎ ‎“江南春雨” 。‎ 理由: 。‎ ‎“江南秋雨” 。‎ 理由: 。‎ ‎8(湛江市2008年测试题)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 ‎ 虞美人·寄公度舒宣 ‎ 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背飞双燕贴云寒,独向小楼东畔倚阑看。‎ ‎ 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故人早晚上高台,赠我江南春色一枝梅。‎ ‎ (1)这首词上下阙写景的角度或手法有何不同?词的上阙写出了景物什么特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 (2)这首词中“涵”、“贴”、“寒”、“满”等字用得很好,请选择其中两个联系全诗分析其运用特点或表达效果。‎ ‎9 (肇庆市2008年第二次统一检测)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              长相思(其一)‎ ‎                李 白 长相思,在长安。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美人如花隔云端。上有青冥之长天,下有绿水之波澜。天长地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长相思,摧心肝!‎ ‎(1)“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蕈色寒。”从哪几个角度写出时令已是深秋?诗人描绘深秋景象的目的是什么? ‎ ‎(2)用简明的语言,评点“孤灯不明思欲绝”一句“孤”字的艺术效果。‎ ‎10 (珠海市2008年高三第一次统一考试 )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问题。‎ 菩萨蛮 塞上秋望 清 冯云骧 龙沙落日山衔水,登台怅望寒云里。猎骑返城西,秋风大将旗。 ‎ 飞蓬迷鸟路,白雁哀鸣去。绝塞易黄昏,孤城早闭门。‎ 1. 词的上阕通过哪些意象呼应了词题?这些意象的描写有何作用?‎ 2. 一般说来,词的下阕应抒发情感,可文中却看不到抒情的句子。请通读全词,说说词中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 【参考答案】1答案示例: ①“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引”有“带走”的意思,说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情趣盎然。“雁别秋江去”只是写雁儿冷漠地离别秋江飞去,缺乏感情色彩,形象也不够生动活泼。‎ ‎②整首诗运用对偶、夸张和衬托等手法,写出岳阳楼的宏伟,表达了诗人欢乐和喜悦的心情。 ‎ ‎ 2答案示例:(1)前一首诗,诗人通过描写夏日宁静的气氛,以及自己午睡醒来看儿童嬉戏的生活细节,写出自己的闲适;后一首诗,诗人用直抒胸臆的手法,写出自己饱经世事后的思想变化,表达自己想过闲适生活的愿望。(2)前者的“闲适”,是一种生活安定、百无聊赖的悠闲,而后者的“闲适”,反映了诗人在饱经沧桑、看破红尘之后退隐山林,与世无争的愿望,闲适之中隐约有愤激不平之意。‎ ‎3答案示例:⑴上阙着力描绘园林楼台叠翠、杨柳依依、嫩荷无数的迷人春色,是用来反衬下阙词人的伤心怀抱,用乐景来衬哀情;上下阙跌宕顿挫,景与情形成强烈的对比,使全词结构变化有致。⑵ 词人之所以“心情少”,是因为被贬谪流落多年,感慨人生坎坷;而今高朋散尽,(妻子去世),孤寂一人面对黄昏;时光流逝,自己朱颜已老,不免伤春不已。‎ ‎ 4答案示例:(1)喻指让诗人遭受贬谪之苦的奸佞邪恶之人。(意思对即可)(2)①诗人面对贬谪岭南路途上的恶劣环境,内心对前途充满愁苦和畏惧之情。②诗人运用双关的写法,用“毒雾” “蛇草”等来喻指奸佞小人,从而表达对他们的憎恶和畏惧之情。③诗人被贬谪岭南,见到异地风物,引发内心深切的思乡之情。④朝政昏暗,诗人遭受排挤贬谪,对此,内心有着愤懑之情。‎ ‎5答案示例:(1)离别之际,诗人强颜欢笑(苦笑),这是以“笑”衬(写、表现)“愁”。写出诗人不忍分别的心情。(2)①写眼前实景:颈联(五六句)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夜色图。露水无情地浸湿了寒塘边的冷草,凄清酸楚,月亮映照着清澈的水流,是诗人夜别之时眼前所见之景,渲染了清凄悲凉的离别氛围。②写联想之景:颈联(五六句)写诗人想到自己与友人离别后,在清凄的夜晚,冷月之下孤独艰难前行,路边寒塘的冷草被露水浸湿,月亮映照着清澈的水流,是诗人联想之景,表达了诗人寂寞惆怅的情怀。‎ ‎6答案示例:(1)李词将亡国前奢华生活的追忆与沦为囚徒的现实对比,表现了对故国的眷恋及亡国之痛.辛词则借梦中飞赴前线、沙场点兵的盛况与而今英雄垂暮、无所作为的现实对比,表现了收复中原的豪情及报国无门的悲愤。 (2)① 申大志。即醉里梦里不忘收复河山的雄心壮志。 ②抒悲情。全词感情基调雄壮高昂,而结尾又悲凉低沉,使全词情绪显得极其悲壮.③写大场景。场景描写极有气势,想象中的沙场点兵与战场杀敌两个场景描写得雄伟,壮阔。‎ ‎7答案示例:(1)江南雨的特点:细密、轻柔、朦胧、淡雅、令人惆怅。(2)三首诗中江南雨所含的不同感情:杜牧:羁旅情愁,行人思家之凄迷之情;李清照:国破家亡之孤寂与伤感; 戴望舒:理想无法实现之苦闷彷徨,之心绪茫然。或:杜牧的江南雨是表达对亡去亲人的思念之情。雨寄托了对亲人的无限思念。李清照的江南雨寄托的国破家亡的孤独、伤痛之情。戴望舒的江南雨寄托的是对美好理想的追求以及求而不得的迷茫之情。(3)例:春雨如多情的少女,柔美中有莫名而又淡淡的伤感;秋雨如半老的徐娘,既有沧桑之感又不失美态。或者:江南的春雨,如梦,如诗,如歌,如韵!因为江南的雨总是迷离、绵延而富有韵味,最能激发人们的想象。江南的秋雨像一个哀婉弃妇的哭泣。因为秋雨清冷冰凉,感觉到是人的孤独凄凉和伤痛。‎ ‎8答案示例:(1)上阙写的实景(眼前景),下阙写的是虚景(想象之景),手法是虚实结合;答深秋之景和冬景亦可。写出了深秋苍茫萧条寒意侵人的特点。表现了诗人孤独悲凉的心境。(2)“涵”字写写出了深秋时节天空的苍茫开阔和水天一色的特点,意境阔远;“贴”字极言燕飞之高犹如云去,极目难及;“寒”字以感觉写视觉,以景写心,使人联想到“高处不胜寒”; “满”写出了雪之大,暗寓见友之难,行路之难,突出了思友之情。‎ ‎9答案示例:(1)从听觉、视觉的角度写出了时令已是深秋,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凄凉和思念之苦。(2)一个“孤”字,明写一盏昏暗的灯,涵畜着诗人内心的孤苦与无奈,“孤灯不明”引人“思欲绝”,“思欲绝”的人儿眼中总是不明的“孤灯”。‎ ‎10答案示例:①答:词的上阕中呼应词题的意象:“龙沙、落日、山、水、寒云、猎骑、大将旗”等, “龙沙、落日、山、水、寒云”等体现了边塞特有的自然风光;而“猎骑、大将旗”等凸现了边塞将士特有的生活。通过这些意象的描写,作者着意渲染了奇异壮丽、雄浑苍凉的宏阔境界,刻画了边关特有的生活情调。②答:词的下阕甚至全词都没有一个完整的抒情的句子,但通读全词,从“登台怅望”一语中,我们还是能感受到主人公登台远眺而生思归之愁;下阕“飞蓬”句,“飞蓬”原指断根干枯后随风飞转的蓬草,这里就暗喻了行踪漂泊的戍边将士;“鸟路”原指险仄山径,也可比喻归家之路;而一“迷”字,则说明了戍边将士归家之路的遥遥无期;而“白雁哀鸣”既是写景,也烘托了将士们归家无期的内心痛苦。‎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