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3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年度高考历史题型十一(图文混合型材料解析题)三轮达标练习
题型11 图文混合型材料解析题 1.(2013·济南调研)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调整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阅 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是民间手工业的大发展时期。明中叶以来匠役制度的变化,使自由手工业者的数量扩大……清代正式废除匠籍制度,民间手工业的发展环境更为宽松,主要手工业产品比明代有所增长,地区性分工更加明显,形成了一些手工业品比较集中的产区。……这一时期,江南地区耕织分离(北耕南织,特别是在苏南的城市乡镇,不得不以买来的棉花作为原料)、纺织分离(城乡家庭女红与市镇染整场、坊分头进行)已经开始。 ——陈锋、张建民主编《中国经济史纲要》 材料二 下列是某中学兴趣小组进行的一次中国近代历史图片展中的部分 图片 材料三 新中国不同时期国民经济成分比例示意图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我国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2)材料二反映了近代中国出现了哪些新的经济因素?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 生了怎样的影响? (3)依据材料三,指出新中国成立后经济体制的两次变化。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导致变化的主要原因。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调整。第(1)问,仔细阅读材料,“特点”可从匠役制度、自由劳动力、产量增加、地区性分工等方面概括。第(2)问,注意要求回答的是“新的经济因素”,即区别于传统的经济因素;“影响”从抵制外国的经济侵略、推动中国的近代化等方面思考。第(3)问,“变化”主要是计划经济体制开始形成,及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原因”可从三大改造的完成、苏联模式的影响、改革开放的决策等方面回答。 答案 (1)废除匠役制度,自由劳动力充足;产量增加;地区性分工明显; 行业分工更细。 (2)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主义工业。 影响: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的经济侵略;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为社会变 革准备了经济、阶级基础。 (3)变化:1952~1956年:由私有经济占优势变为公有制经济占绝对优势, 计划经济体制开始形成; 1978~2006年:由单一公有制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原因:三大改造的完成,苏联模式(或斯大林体制)的影响;十一届三中全会 做出改革开放的决策,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不断深入(或“十四大”召 开)。 2.(2013·合肥二模)梁思成说:“建筑是历史的载体,建筑文化是历史文化的重 要组成部分,它寄托着人类对自身历史的追忆和感情。”阅读下列材料,回 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4世纪,公民的权利与规模意味着政治是在公开场合进行的。而雅典人通常在雅典卫城西面的普尼克斯山半圆形的山坡上集会。……在公元前5世纪的时候,普尼克斯山被设计成一个半圆形的砖石建筑,在半圆形的中心地带,矗立了一块立方体的岩石……它的形状确保了每一个参加者不仅能看到发言的人,也可以看到其他出席的人。” ——[美]海伦·琼斯《建筑与民主》 材料二 四合院的典型特征是外观规矩,中线对称,而且用法极为灵活,往大了扩展,就是皇宫、王府,往小了缩,就是平民百姓的住宅,辉煌的紫禁城与郊外的普通农民家都是四合院。 ——百度百科 材料三 进入近代以后,四合院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西式建筑形式成为重要的点缀。后圆恩寺胡同7—9号院位于交道口南大街西侧,曾是清末庆亲王奕劻次子所建之中西合璧四合院,坐北朝南。院内西部为中式传统四合院;中部为西式二层楼,楼前有圆形喷泉水池,周围点缀原圆明园石刻,池东南有一花岗岩棱柱西式圆亭;东部有假山有游廊。 ——《北京历史文物志》 (1)材料一反映了雅典民主政治有何特点?依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 别指出两种建筑风格的特征,并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2)依据材料三,指出 “四合院”建筑风格的新特征,据此折射出中国近代 社会生活的哪些变化? 解析 本题以建筑为切入点,考查中外不同建筑反映的特点及其原因。第(1)问,根据题干材料“公民的权利与规模意味着政治是在公开场合进行的”,可知雅典民主政治公开透明的特点。从材料信息看,雅典卫城具有开放风格,结合雅典民主政治特点、经济状况和思想特征回答雅典建筑风格形成的“原因”;中国建筑四合院体现了封闭和中规中矩特点,结合中国古代政治特点、经济状况和思想特征回答中国建筑风格形成原因。第(2)问,从材料信息看,“四合院”建筑风格体现了中西合璧特点。从思想解放、经济发展、人们生活变化等角度回答“变化”。 答案 (1)特点:公开透明。 风格:雅典卫城开放,顺应地势;原因:城邦民主制度,奴隶制工商业经济,人文主义;四合院封闭,中规中矩;原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或宗法制),小农经济,儒家思想伦理观。 (2)特点:中西合璧。变化:思想观念的开放;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的近代化。 3.(2013·泰安高三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1929~1937年失业率变化图 材料二 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是同下层脱离的,这一政策没有造成生产力的提高,而这一点在我们党纲里被认为是刻不容缓的基本任务——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天我们就在经济战线上遭到了严重失败。——《列宁全集》33卷 材料三 材料四 由于二战的破坏,(联邦德国)有30%~40%的工厂不能开工……经济部长艾哈德实施“社会市场经济”,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保护自由竞争。艾哈德认为,切身的物质利益能够激发人的积极性,社会经济的发展只能依靠每一个经济细胞的作用,因此必须通过竞争发挥个人和企业的作用。(2)国家的干预主要是采取符合市场规律的手段,通过货币、信贷、财政、税收和外贸政策进行总体调节……(5)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以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公平。 (1)根据材料一,指出美国的失业率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出现变化 的原因。 (2)材料二中所指的“经济政策”有何突出作用?面对1921年“在经济战线 上遭到了严重失败”,列宁探索了怎样现代化新方式? (3)材料三是20世纪30年代美苏两国各自修建的民生工程,请指出这两大 工程修建时两国的经济模式分别是什么?它们的修建有何共同作用? (4)根据材料四中联邦德国“社会市场经济”的内容,概括二战后资本主义 经济调整的基本特征。 解析 本题考查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第(1)问,应根据材料一在不同年份的数据,分阶段归纳失业率的升降趋势;联系图中年份发生的重大事件,归纳其变化的原因。第(2)问,先判断是何政策。根据材料“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天我们就在经济战线上遭到了严重失败”,可知材料涉及的政策是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其突出作用应是主要的积极作用;1921年列宁探索了现代化新方式,据此可知是指列宁的新经济政策,联系这个政策的发展经济的新手段等史实回答即可。第(3)问,根据材料中的图片标题和时间,可看出两国的经济模式分别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罗斯福大规模干预经济模式;共同影响:联系大型水利工程,从多角度来分析影响。第(4)问,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调整的基本特征,注意其多种手段相结合,促进经济发展,如市场经济、自由竞争、国家干预、社会保障等,不要遗漏重要手段。 答案 (1)变化:失业率由升到降(或1929~1933年失业率上升,1933~1937 年逐渐降低)。 原因:受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影响,胡佛政府采取自由放任政策,失 业率上升;罗斯福实施新政,大力干预经济,使失业率下降。 (2)作用: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战胜敌人,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新方式:实行了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找到了 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3)经济模式:苏联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美国开创了政府大规模干 预经济的新模式。 共同影响:有效遏制水旱灾害,保护生态环境和促进生态平衡;扩大投资, 拉动了经济增长;有利于农田灌溉,促进农业发展。(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4)特征:将市场经济、自由竞争、国家干预、社会保障结合起来。 4.(2013·郑州三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在工业革命以前,更确切些说,早在16世纪及其以前,英国农业已经进入了突破性发展的第一阶段。……英国在18世纪创造出了举世无双的生产与消费水准,获得工业社会的首张入场券。它是社会长期孕育和发展的结果,既是物质的积累,也是精神的积累,是生活过程与方式的不断改善,也是观念、心态、个人权利及法律政治结构等一系列变迁的结果。 ——侯建新《工业革命前英国农业生产 与消费再评析》 材料二 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曲线图。 材料三 中国城市化率曲线图(1952~2008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英国农业“突破性发展”的表现 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材料三中与材料二在从B到 D(1950~1980年)同一时期,中西方城市化水平差异的主要社会原因。 (3)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忆往昔,你如何 看待工业革命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解析 本题考查对中外城市化进程的理解。第(1)问,联系教材知识可知,英国农业“突破性发展”的表现是指圈地运动;从圈地运动的作用、工业革命对城市化的影响等方面归纳影响。第(2)问,先理解两幅曲线图的含义,再联系不同时期的时代背景,分别归纳中西方城市化水平差异的主要社会原因。第(3)问,要一分为二、辩证地分析工业革命以来的城市化进程,既要看到积极性,又要指出其弊端。 答案 (1)表现:圈地运动。 影响:圈地运动为英国工业革命提供了大量的雇佣劳动力、市场和原料,推 动了工业化进程;工业革命又促进了近代城市的兴起,加速了英国城市化进 程。 (2)西方:马歇尔计划的援助;处于相对和平时期;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 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比重上升。 中国:受到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封锁包围;1978年前,由于党的“左” 倾错误,工业化进程缓慢,制约了城市化的发展。 (3)一方面,城市化带动了社会生活方式的巨变;另一方面,城市化又带来 了贫困、环境污染、犯罪等新的社会问题。 5.(2013·宜宾三模)物价变化是一种常见的经济现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 问题。 材料一 16世纪以前,西欧的物价在数百年内一直是比较稳定的。只有当战争、歉收、瘟疫时才会发生暂时波动。但在16世纪欧洲各国流通的贵金属重量增加了3倍,相应地从16世纪30年代起,物价一直迅速上涨。……到16世纪末,西班牙的物价比16世纪初平均上涨了4.2倍,法国物价指数比16世纪初高2.2倍,英国高2.6倍,荷兰的主要城市高3倍,阿尔萨斯、意大利和瑞典高将近2倍。 ——萧国亮、隋福民著《世界经济史》 材料二 国民党统治时期法币100元购买力的变化 1937年 可买两头牛 1945年 可买两个鸡蛋 1938年 可买一头牛 1946年 可买六分之一块肥皂 1941年 可买一头猪 1947年 可买一只煤球 1943年 可买一只鸡 1948年 可买五百分之一两大米 材料三 荷兰、瑞士、英国1920~1970年的批发价格(指数1950=100) ——摘自高德步、王珏《世界经济史》 (1)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试从中国与西欧物价变化的原因、表现、 影响等方面分别比较其异同。 (2)根据材料三说明欧洲物价变化的趋势,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欧洲1930至 1960年物价变化的主要原因。 (3)结合上述材料,以物价变化的影响为题,提出你的观点,并用史实论证 你的观点。 解析 本题考查对中外物价变化的理解。第(1)问,仔细阅读材料,联系材料中列举的时间,思考其背景,综合分析物价变化的不同原因、表现、影响。第(2)问,根据图片可知,1920~1933年下降,1933年以后上升;“原因”可从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国家干预经济政策的推动等方面考虑。第(3)问,至少要列举两个史实来论证,注意逻辑清晰。 答案 (1)原因:相同,都有外来因素的影响。不同,中国前期是日本入侵, 后期是内战引起;欧洲是新航路开辟和对外殖民扩张。 表现:相同,物价呈上涨趋势。不同,中国上涨速度快;欧洲上涨速度慢。 影响:相同,都推动了社会的转型。不同,中国物价上涨,使国民党失去民 心,最终下台。欧洲使封建势力削弱,资本主义力量加强。 (2)趋势:先下降后上升。 原因: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世界经济的发展,国 家干预经济政策的推动;国际社会相对稳定。(其它言之有理的也可) (3)观点:用史实论证,逻辑清晰。(至少两个史实)。 6.(2013·成都三模)梦想成就未来,梦想的实现取决于适宜的条件和不懈的努力。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哥伦布曾说“黄金是一切商品中最宝贵的,黄金是财富。谁占有了 黄金,也就取得了把灵魂从炼狱中拯救出来并使灵魂重享天堂之乐的手 段。” 哥伦布在其“航海日记”中表示,“臣向二位陛下保证,普天之下,无任何地方比这里景色更美丽……臣以为此地除天主教徒外,陛下不应准许任何异国人染指其间。” ——据《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哥伦布以来东西两 半球汇合的世界影响》 材料二 “新年的梦想” 1933年《东方杂志》第30卷第1号封面 本期杂志以“梦想中的未来中国是怎样的”为题,开辟“新年的梦想”专栏,刊出142人的244个“梦想”。 据统计,就地域看,上海78人,南京17人,北平12人,杭州8人,广州4人,天津,济南、安庆各2人,徐州、西安、镇江、无锡、苏州、嘉兴、定县、峄县、青海、南洋、日本各1人,未详5人;就性别看,男性138人,女性4人。就职业看,编辑、作家39人,大学教授38人、记者12人、教育家9人,艺术家3人,学生3人,律师1人,官吏12人,职员4人,实业家3人,银行家2人,读者自发来稿13人,未详3人。就梦想统计看,“社会主义大同世界”梦,“现代化国家”梦名列前茅,小部分是恶梦。 ——据范岱年《三十年代的中国梦》 材料三 19世纪称得上是欧洲的世纪,欧洲不仅是支配和改变世界的核心,同时也是世界经济和资本主义社会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当时许多欧洲中心论者乐观地认为,20世纪,还会是欧洲的世纪。 ——据霍布斯鲍姆《帝国的年代(1875~1914)》等 近现代国际货币体系演变情况表(部分) 时期 演 变 1870~1914年 19世纪下半叶,古典金本位时期,国际贸易和投资以英镑为中心,90%的国际支付以英镑进行。 1915~1945年 1914年,“一战”爆发,各国终止了本国货币与黄金的直接兑换,各国货币之间处于各行其是的状态。 1945~1973年 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新的汇率制度。 ——据《国际货币体系百年变迁》 (1)根据材料一指出哥伦布的梦想,为此他进行了怎样的努力? (2)为什么说《东方杂志》进行的“梦想”调查对于了解20世纪30年代初 期的中国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社会主义大同世界”梦和“现代化国 家”梦名列前茅,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概括分析其必然性。(任选其中一个 梦想来分析)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世界经济发展的角度,谈谈你对霍布斯 鲍姆“欧洲世纪”论断和欧洲中心论者“欧洲世纪”预言的看法。 解析 本题考查对近现代不同时期人们梦想的理解。第(1)问,从材料中的“黄金是一切商品中最宝贵的,黄金是财富。”“除天主教徒外,陛下不应准许任何异国人染指其间。”概括哥伦布的梦想,他的努力是开辟通往美洲的新航路。第(2)问,“原因”可从被调查人的地域分布、职业分类、性别比例以及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现状考虑;分析“社会主义大同世界”梦和“现代化国家”梦的必然性,可任选一个分析即可。第(3)问,注意从世界经济发展的角度谈看法,分析可知霍布斯鲍姆“欧洲世纪”论断符合实际,欧洲中心论者“欧洲世纪”预言落空,回答理由时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 答案 (1)梦想:寻找黄金;传播基督教(或开辟殖民地)。 努力:开辟通往美洲的新航路。 (2)原因:被调查人的地域分布、职业分类、性别比例有一定的代表性;调 查直接反映了当时中国人的思想动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 现状。 “必然性”分析: “社会主义大同世界”梦:中国遭受列强侵略,人们渴望美好世界;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或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巨大。(任答三点即可) “现代化国家”梦:近代以来,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加剧、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中国贫穷落后,人们渴望国家富强;中国现代化发展道路曲折(若答出具体史实亦可);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经济的发展;西方工业文明的传播。(任答三点即可) (3)霍布斯鲍姆的论断符合实际。理由:19世纪,欧洲经济社会发展走在世界的前列;以欧洲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亚非拉大多数国家成为它们的经济附庸(或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资本输出场所);英镑在国际贸易中具有主导地位。(任答两点即可) 欧洲中心论者的预言落空。理由: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美国经济迅速崛起;经过两次世界大战,欧洲经济进一步衰落;布雷顿森林体系使美元取代英镑成为具有主导地位的货币,美国成为世界货币、金融和贸易体系的中心;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经济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任答三点即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