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3 发布 |
- 37.5 KB |
- 1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AB考点强化练 西学东渐潮流与20世纪重大理论成果
第10讲 “西学东渐”潮流与20世纪重大理论成果 A组 高频.考点强化练 (时间:45分钟 分值:85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考点 早期维新思想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9·河北唐山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题·27)《海国图志》原本是为了打开中国人的眼睛,是中国人睁眼看世界的初级启蒙读物。但却被当时的中国拒绝,无意中启蒙了日本人,对明治维新起到催化作用。明治维新后,日本走上富国强兵道路,反过来一次次侵略中国,《海国图志》在中日不同的命运,从根本上反映了两国( ) A.对外开放的程度 B.思想解放的尺度 C.社会转型的难度 D.政治改革的力度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解析】根据题意,《海国图志》在中日不同的待遇体现了中日在对外开放、思想解放、政治改革的尺度均存在差别,社会转型包括前面三项,根据题目中“从根本上反映了”得出:近代中国的出路就是寻求中国近代化和社会转型的过程,故从根本上反映应该为C项,A.B.D项略显片面,故A.B.D项错误;故C项正确。 【答案】C 2.(2019·河南洛阳高三第一次统一考试题·11)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之间中国保守主义思想的发展,可以说是魏源开其端,李鸿章为达其盛,张之洞奠其终。该学者意在说明他们( ) A.具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想 B.都是近代保守势力的代表 C.仅停留在器物之学的层面 D.对近代化的探索最终失败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解析】材料“中国保守主义思想”指向西方学习仅仅局限在器物层面,而非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想,故A项错误;李鸿章、张之洞等代表当时清政府内部的有识之士,而非保守势力,故B项错误;李鸿章、张之洞等“师夷长技”仅仅局限在器物层面,故C项正确;“保守主义思想”体现在社会变革内容的局限,而非失败的结局,故D项错误。 【答案】C 3.(2019·广西桂林、贺州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题·28)郑观应在《商务叹》中云:“轮船招商开平矿,创自商人尽商股。办有成效倏变更,官夺商权难自主……名为保商实剥商,官督商办势如虎”。导致此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实业教国思潮的兴起 B.封建专制制度的阻碍 C.民族危机的不断加剧 D.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 【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早期维新思想 【解析】郑观应是早期维新派,主张和外国人进行商战,实业救国思潮出现于19世纪末,故A项错误;郑观应感叹民族工业的发展受到封建制度的阻碍,故B项正确;材料未提及外国入侵,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出民族资产阶级对封建压迫的声讨和反抗,故D项错误。 【答案】B 4.(2019·山东临沂高三质量检测考试题·7)1861—1895年期间,译著范围扩展到外交、军事、自然科学和技术方面;1850—1899年之间的567种译著中,应用科学占40%,自然科学占30%,历史、地理占10%、社会科学占8%,宗教、哲学、文学和艺术占3.5%。这说明( ) A.中体西用思想得以传承 B.自强运动激发民族意识的觉醒 C.近代中国思潮此起彼伏 D.向西方学习的维度日渐多样化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解析】由材料内容可知1861—1895年期间译著范围扩展到外交、军事、自然科学和技术方面,但仍以应用科学与自然科学为主,历史、地理、哲学、文学艺术等社会科学仍占少数,说明在译著上依然体现了中体西用思想,故A项正确;材料仅体现译著范围的变化,未体现译著内容与民族意识觉醒的联系,故B项错误;材料仅体现译著范围的变化,未体现译著内容与近代中国不同社会思潮的联系,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译著内容仍以应用科学与自然科学为主,无法说明此时向西方学习维度的多样化,故D项错误。 【答案】A 5.(2019·河北唐山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题·29)梁启超在《新史学》中说“史界革命的目的是要把史料和对史料的解说结合在一起,以提供行动指南和唤起爱国主义意识。不对史学进行革命,史学便没有能力促进中国民众的民族意识和保证中国的续存”这表明史界革命( ) A.更新史料解说 B.推动维新变法 C.否定史学传统 D.旨在救亡图存 【考点】维新思想 【解析】A项表述不足以表述“史界革命的目的是要把史料和对史料的解说结合在一起”,故A项错误;根据题意,牵涉的是史界革命,并未牵涉维新变法,故B项错误;根据题目中“不对史学进行革命,史学便没有能力促进中国民众的民族意识和保证中国的续存”强调的是史界革命的重要性,并未否定传统史学,故C项错误;D项表述符合题目中“不对史学进行革命,史学便没有能力促进中国民众的民族意识和保证中国的续存”,故D项正确。 【答案】D 6. (湖南省长郡中学2019届高三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的徐寿翻译了《化学鉴原》华蘅芳翻详了《地学浅训》;甲午战后严复翻译了《天演论》《原富》马君武翻译了《卢梭民约论》。这一变化 A. 反映了中体西用思想不断发展B. 说明中国人找到了强国之路 C. 表明对西方文化认识走向理性D. 体现了救亡图存的时代要求 【答案】D 【解析】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学习先进科学技术是为了救亡图存,甲午战争以后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也是为了救亡图存,D正确;结合材料,我们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主要学习西方的是技术,而甲午战争以后中要学习西方的是政治制度,没有体现出中体西用,思想不断发展的特点,排除A;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运动都失败了,中国人没有找到强国之路,排除B;材料并没有体现出传统文化走向理性,反映的只是中国向西方学习阶段性的特征。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过程,要求结合洋务思潮和维新思想的传播来分析材料。 7.(2019·河北承德联校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题·11)与陈独秀、胡适等人一味否定中国文化不同,李大钊明确主张中西文化调和。他指出,中西文化因地理及历史的缘故,形成了“主静”“主动”各具特色的两大区域性文化,二者互有长短,不宜妄为轩轾于其间。据此推断,李大钊的中西文化观( ) A.反映了其对传统文化的理性思考 B.认识到了中国封建制度的腐朽 C.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绝对化的倾向 D.重新确立了中国人的文化自信 【考点】新文化运动 【解析】材料反映李大钊不主张一味否定中国文化,而主张中西文化调和,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李大钊的中西文化观,非分析中国封建制度的弊端,故B项错误;新文化运动绝对化倾向是其弊端之一,李大钊个人的此种思想并不能改变航向,故C项错误;李大钊的身份是传统文化的批判者,故D项错误。 【答案】A 8.(2019·辽宁省实验、大连八中、大连二十四中、鞍山一中、东北育才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题·10)1906年,孙中山提出了“将来中华民国的宪法是要创一种新主义,叫‘五权分立’”。孙中山称之为“破天荒的政体”。这里的五权除了西方的三权以外,新增了考试权和监察权。孙中山的“新主义”( ) A.受制于中国现状而未能付诸实践 B.推动了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体现了中西政治文明成果的融合 D.旨在弥补西方政党制度的弊端 【考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解析】五权分立思想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得到实践,故A项错误;辛亥革命推动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故B项错误;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三权源自西方的三权分立,而考试权和监察权则源于古代中国的科举制和监察制度,所以五权分立是中西融合的成果,故C项正确;五权分立是政权建设架构,与政党制度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C 9.(2019·江西赣州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题·10)下表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舆论对世界形势的描绘。据此合理解释( ) 记述 出处 夫今日泰西大局……绝似周末战国形势:时局又与春秋相仿 1898年《申报》 彰彰西报,日将瓜分之谣;渺渺中州,将踵波兰之辙 1898年《知新报》 居此有强权无公理,与帝国主义之民族相遇,安所往而不居劣败之数耶 1906年《通学报》 协约者,战争之新法也,强国之战弱国也 1907年《外交报》 A.维新变法时期国人华夷观念开始动摇B.近代中国人对中华民族前途深感绝望 C.近代中国人开始探索和了解世界形势D.民族危机加深推动国人关注世界局势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解析】根据所学,早在鸦片战争前夕传统的华夷观念就开始受到了冲击,故A项错误;根据表格信息,多为对国际时局的分析,故B项错误;同理,早在鸦片战争前夕,我国就开始掀起向西方学习的思潮,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夫今日泰西大局……绝似周末战国形势”、“渺渺中州,将踵波兰之辙”、“有强权无公理”、“协约者,战争之新法也,强国之战弱国也”,结合所学,1895年后民族危机不空前严重,人们开始不断反思中国、关注世界情势,故D项正确。 【答案】D 10.(2019·湖北八校高三第一次联考题·30)《国民党一大宣言》:“盖酿成经济组织之不平均者,莫大于土地权之为少数人所操纵。故当由国家规定土地法……私人所有土地,由地主估价呈报政府,国家就价征税,并于必要时依报价收买之……国民党之主张,则以农民之缺乏田地,沦为佃户者,国家当给以土地,资其耕作。”以下解读正确的是( ) A.满足了农民的土地需求 B.彻底否定封建土地所有制 C.实现了平均地权的主张 D.与中共革命思想部分一致 【考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解析】据材料“国民党之主张,则以农民之缺乏田地,沦为佃户者,国家当给以土地,资其耕作”可知国民党主张“耕者有其田”,并不能满足农民的土地需求,故A项错误;从材料信息“人所有土地,由地主估价呈报政府,国家就价征税,并于必要时依报价收买之”可知,这一主张并没有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故B项错误;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中的“平均地权”并没有实现,故C项错误;据材料“国民党之主张,则以农民之缺乏田地,沦为佃户者,国家当给以土地,资其耕作”和中共的土地政策,即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有相同的部分,故D项正确。 【答案】D 11.(2019·江西赣州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题·12)毛泽东曾在一篇文章中指出:“(中国)不是一个独立的民主国家,而是一个半殖民地的半封建的国家,在内部没有民主制度,在外部没有民族独立,而是受帝国主义压迫。因此,无议会利用,无组织举行罢工的合法权利”。毛泽东在文中主要调强中国( ) A.以坚持中心城市暴动的必要性 B.大力组织工人运动的必要性 C.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必要性 D.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 【考点】毛泽东思想 【解析】根据所学,毛泽东反对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故A项错误;大力组织工人运动与材料“无组织举行罢工的合法权利”不符,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内部没有民主制度,在外部没有民族独立……无议会利用,无组织举行罢工的合法权利”,只能进行暴力革命,结合所学,毛泽东主张农村包围城市,故C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中共联合其它力量进行革命,故D项错误。 【答案】C 12.(2019·江苏宿迁高二第二学期期末·13)1992年,邓小平南巡时发表一系列谈话。他说:“ 总之,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这一论断( ) A.明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 B.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C.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D.推动了我国改革开放进入新的阶段 【考点】邓小平理论 【解析】材料讲述的是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的部分内容,在谈话中他提出了要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中共十四大上才明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故A项错误;十一届三中全会已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材料表明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建设已比之前更进一步,故B项错误;1987年中共十三大已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时间不对,故C项错误;材料中邓小平强调社会主义也要吸收和借鉴资本主义的优势,这一系列讲话深刻地回答了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是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新阶段的又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故D项正确。 【答案】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题,其中13题25分,14题12分,共37分) 13.(2019·宁夏银川一中高三第四次月考卷·41)(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按照贫困户的收入来源、财产状况、家庭劳动力等因素将其分为极贫、次贫等层级,给予不同的救济扶助。古代在坚持政府主导的同时,还注重采用经济手段、调动民间力量参与扶贫救助,如采用招商赈济、以工代赈等方式。政府除了在自然灾害之后开展临时性救助,还制定系统性扶持办法,如政府资助贫民春耕的种子。规定扶贫是各政权的重要职责,需设立独孤园等恤养老幼贫疾的常设机构。北朝在以“三长制”重建乡里机构时,特别强调三长有照顾乡里贫弱的责任。 ——摘编自孙竞、张文《中国古代扶贫实践及其当代价值》 材料二 中国近代天灾人祸不断,1875—1878年的“丁戊奇荒”使死者超过1000万人。郑观应在上海募捐,英国人李提摩太主张以工代赈,引起他的共鸣。郑观应说:“与其遇患而始图补救,何如未事而预切绸缪。”他建议在社会内部建立稳固的备荒机制,从根本上增强人民抵抗灾害的能力。借鉴西方储蓄信贷制度,鼓励民众储蓄闲钱,以备不时之需。推崇德、法等国的灾害保险制度,“损害分担,荒歉无忧。”主张构建符合近代中国国情的社会福利保障体系,以官绅合力、以工代赈等多元化方式筹资,设立慈善机构,对灾民实施“教养兼施”。 ——摘编自赵伦芬、谢晖《郑观应慈善思想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扶贫思想并说明其当代价值。(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郑观应扶贫思想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13分)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民生问题主题 【解析】(1)第一小问思想,从材料一“中国古代按照贫困户的收入来源、财产状况、家庭劳动力等因素将其分为极贫、次贫等层级,给予不同的救济扶助”、“ 古代在坚持政府主导的同时,还注重采用经济手段、调动民间力量参与扶贫救助,如采用招商赈济、以工代赈等方式”、“政府除了在自然灾害之后开展临时性救助,还制定系统性扶持办法”,可概括中国古代扶贫思想是综合考察与分类定级,扶贫方式多样化,临时性救助与常设机构救助相结合,强调地方政权扶贫的责任;第二小问价值,结合中国古代扶贫思想及措施,以及中国当代精准扶贫、系统扶持等扶贫措施,从理论高度论述中国古代扶贫思想的当代价值。 (2)第一小问特点,从材料二“他建议在社会内部建立稳固的备荒机制,从根本上增强人民抵抗灾害的能力”,“借鉴西方储蓄信贷制度,鼓励民众储蓄闲钱,以备不时之需”,“推崇德、法等国的灾害保险制度”、“主张构建符合近代中国国情的社会福利保障体系,以官绅合力、以工代赈等多元化方式筹资,设立慈善机构,对灾民实施“教养兼施””,可总结郑观应扶贫思想的特点是救灾与防灾相结合,赈灾与备荒相结合,鼓励民众平时储蓄和筹备保险,强调构建社会福利保障体系;第二小问原因,从材料二“中国近代天灾人祸不断”,“郑观应在上海募捐,英国人李提摩太主张以工代赈,引起他的共鸣”、“借鉴西方储蓄信贷制度”、“推崇德、法等国的灾害保险制度”,以及郑观应是代表资产阶级的阶级特点,可知郑观应扶贫思想的原因是中国近代灾荒频仍,郑观应富有慈善情怀,西方慈善文化的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 【答案】(1)思想:综合考察与分类定级;扶贫方式多样化;临时性救助与常设机构救助相结合;强调地方政权扶贫的责任。 价值:精准扶贫,提高扶贫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注重系统性扶持,将摆脱贫困的短期目标与增强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的长远目标相结合。(12分) (2)特点:救灾与防灾相结合;赈灾与备荒相结合;鼓励民众平时储蓄和筹备保险;强调构建社会福利保障体系。 原因:中国近代灾荒频仍,郑观应富有慈善情怀;西方慈善文化的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13分) 14.(2019·山东德州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题·26)(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时间 人物 观点 1848年 徐继畲 南洋诸岛国,苇航闽粤,五印度近连西藏。汉以后、明以前,皆为弱小番部,朝贡时通。今则胥(全)变为欧罗巴诸国埔头(码头),此古今一大变局。——《瀛寰志略》 1872年 李鸿章 臣窃惟欧洲诸国,百十年来,由印度而南洋,由南洋而中国,闯入边界腹地,凡前史所未载,亘古所末通,无不款关而求互市。……此三千余年一大变局也。西人专恃其枪炮轮船之精利,故能横行于中土,中国向用之器械,不敌彼等,是以受制于西人。 ——《复议制造轮船未可裁撤折》 1888年 康有为 近者洋人智学之兴,器艺之奇,地利之辟,日新月异。今海外略地已竞,合而伺我,真非常之变局也。……臣谓变法则治可立待也。 ——《上清帝第一书》 上表为中国近代以来部分“变局”观。围绕“变局”观,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考点】近代中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解析】首先,根据题目要求,围绕“变局”观,自拟论题。如:根据材料“今则胥(全)变为欧罗巴诸国埔头(码头),此古今一大变局”,华夷观念发生变化;根据材料“西人专恃其枪炮轮船之精利,故能横行于中土,中国向用之器械,不敌彼等,是以受制于西人”,在学习西方器物的态度发生变化;根据材料“变法则治可立待也”,学习西方制度方面发生变化。故可以得出:变局观念下的革新推动中国近代化。其次,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对所提论点进行阐述。如:根据材料“今则胥(全)变为欧罗巴诸国埔头(码头),此古今一大变局”,徐继畬等人,在中西方的发展的大局中,发现中国已经遭遇古今未有的大变局,提出向西方学习,并形成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思潮。最后,对所论述的议题作简要的总结,在西方的冲击下,中国社会的时局观不断形成,并在思想、经济、政治等领域不断推动中国向近代化方向迈进。 【答案】示例: 论题:“变局”观念的形成与发展是近代中国国内外形势发展的必然结果。(2分) 阐述:近代以来,英、法、美、德国家先后确立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工业革命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经济实力大为增强,在伞球范围内进行侵略扩张。中国依然同守农耕经济,实行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19世纪40年代,在亚洲原为中国的朝贡国陆续被迫开放,变成西方国家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徐继畲的变局观察觉到这一点。两次鸦片战争久败给中国带来更为严重的冲击,清政府被迫开放通商,朝贡贸易体制被彻底打破,同时西方科学技术也在中国进一步传播,李鸿章等人发起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科技以自强。80年代术,西方列强侵略进一步加深,出现了康有所为说的“合而伺我”局面。这一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出了改良维新的主张。 综上所述,随着近代中西经济实力、国际地位的逆转,西方列强的侵略不断加深,中国近代出现了各种变局观念。(1 0分) (“示例”仅作参考,学生可从“变局”观念形成与发展的原因、历程、趋势、行动及影响等一个或多个角度立论阐述,如“民族危机的加深推动了变局观念的形成发展”、“变局观念的发展体现了西学东渐的深入”、“变局观念促进了思想解放”、“变局观念下的革新推动中国近代化”等,只要言之有理,均可酌情给分) B组 考前.预测押题练 (时间:45分钟 分值:85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考点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9·湖南怀化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题·10)1842年魏源编撰了《海国图志》50卷,“长计”只限于战舰、火器、养兵练兵之法。之后他将其扩充到100卷,增加了西方政教国情等很多内容,如美国制度等。这一变化表明魏源( ) A.主张借用西方文化改造中国 B.意识到中西方制度的差异 C.认识到鸦片战争的真正败因 D.倡导清政府进行制度变革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解析】材料主要强调的是《海国图志》涉及到西方政治制度,而不是改造中国,故A项错误;据材料“增加了西方政教国情等很多内容,如美国制度”可知魏源意识到了中西方制度的差异,故B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的是《海国图志》涉及到政治制度方面的内容,而不是强调鸦片战争的败因,故C项错误;依所学,维新派倡导清政府进行制度改革,而非魏源等地主阶级,故D项错误。 【答案】B 2.(2019·河北邢台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题·12)1862年京师同文馆成立时“投考者寥寥”,而到光绪年间随着大量“有用”之西书被翻译和引入,1874年上海“格致书院”创办时得到了李鸿章等许多官绅的捐款资助。这一变化表明( ) A.“中体西用”思想成为主流思想 B.洋务派能理性看待西方科技的影响 C.“西用”思想的社会基础扩大 D.官绅阶层已认识到封建制度的腐朽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解析】题目中并未体现中体,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洋务派认为学习西方是为维护清朝统治,并未理性看待,故B项错误;根据题目中“投考者寥寥”“大量‘有用’之西书被翻译和引入”“李鸿章等许多官绅的捐款资助”得出“西用”思想的社会基础扩大,故C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官绅阶层的主观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并未认识到封建制度的腐朽,故D项错误。 【答案】C 3.(2019·广东佛山二模·28)1875年8月,清政府任命郭嵩焘(中国首位驻外使节)为驻英公使的消息传开后,有人编出一副对联:“出乎其类,拔乎其萃,不容于尧舜之世;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何必去父母之邦!”湖南士绅提出要开除他的省籍。这表明当时( ) A.思想观念阻碍近代化进程 B.知识阶层民族意识觉醒 C.清政府外派使节不得人心 D.国人强烈反对屈辱外交 【考点】中体西用思想 【解析】材料中任命郭嵩焘为驻英公使的行为受到部分人的反对,这体现了人们思想观念的落后阻碍了近代化进程,故A项正确;此行为并不能说明民族意识觉醒,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清政府外派驻外使节确实受到了部分人的抵制,但并不能说明不得人心,故C项错误;外派驻外使节并不是屈辱外交,故D项错误。 【答案】A 4.(2019·辽宁省实验、大连八中、大连二十四中、鞍山一中、东北育才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题·16)梁启超从1899年到1903年《清议报》和《新新民从报》两种利物上发来了多篇文章,向国民广泛地介绍了西方资产阶级的各种理论和学说,竭力鼓吹民族主义、自由平等、博爱、民主民权等资产阶级的思想与精神。这反映出梁启超( ) A.认为西学是救亡图存的根本 B.引入方君主立宪政体理念 C.以求在西学中找到救国良策 D.批判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精髓 【考点】维新思想 【解析】材料反映了梁启超宣传西方学说,但他并没有提出西学是根本,西学只是救亡图存的工具,故A项错误;根据“介绍了西方资产阶级的各种理论和学说”可知梁启超引入了多种政治理念,君主立宪只是其中的一种,故B项错误;梁启超宣传西方,目的就是要在西学中寻找救亡图存的道路,故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传统文化,故D项错误。 【答案】C 5.(2019·吉林二模·9)清末废科举的举措加速了儒学的解体,儒学失去了基本的信仰群体。人们因挣脱了制度文本的约束,心灵获得极大的解放,各类主义纷纷涌现,思想界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乱象。这说明清末科举制度的废除( ) A.加快了清末立宪运动的进程 B.促进了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 C.为思想解放运动创造了条件 D.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解析】材料主旨是清末科举制度的废除推动思想解放,与A项不相吻合,故A项错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开始于1894年,《辛丑条约》签订后逐渐进入高潮,与1905年科举制度的废除时间不符合,故B项错误;科举制度废除后思想界出现日趋活跃的局面,这为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提供了空间,故C项正确;D项属于新文化运动,故D项错误。 【答案】C 6.(2019·广东深圳龙岗一模·28)1911年后,民国政府设立机构主办科学研究,民间科学家按专业组织起来,成立各种专业学会。此后,中国科学研究领域创办了许多专业学术期刊。自20世纪30年代开始,中国科学期刊逐步出现专业化、体制化、国际化的苗头。这反映了( ) A.政府科研经费投入增加 B.思想解放深入了社会基层 C.近代科学研究氛围日盛 D.中国科技发展成了体系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解析】材料中“成立各种专业学会”“创办了许多专业学术期刊”“逐步出现专业化、体制化、国际化的苗头”,不能体现出政府科研经费投入增加,故A项错误;材料中“成立各种专业学会”“创办了许多专业学术期刊”“逐步出现专业化、体制化、国际化的苗头”反映了近代科学研究氛围日盛,材料反映的是近代科学家研究氛围日渐兴盛,并没有提到普通民众,不能反映思想解放深入了社会基层,故B项错误;近代科学研究氛围日盛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近代中国缺乏稳定的社会环境,中国近代科技并没有能够形成完整的体系,故D项错误。 【答案】C 7.(2019·四川广安、眉山一模·29)康有为在回忆公车上书时,称都察院拒收其上书。但现代学者通过研究清朝军机处档案,发现在康有为所称“不收”其上书的当日,都察院代奏了官员、举人反对签订《马关条约》的上书共计15件。对此认识合理的是( ) A.口述史料的可信度低于文献史料 B.历史事实的重构主要靠逻辑思辨 C.结合不同类型史料即可复原历史 D.史料解读应辨析作者的主观意图 【考点】维新思想;史料使用 【解析】无论口述史料还是文献史料都可能包含个人的主观意志,据材料康有为回忆受到怀疑是因为其个人主观意志的添加,因此无法说明口述史料的可信度低于文献史料,故A项错误;据材料“ 现代学者通过研究清朝军机处档案”可知,材料中重构历史是使用文献史料印证,故B项错误;结合不同类型史料可以相互印证历史但不一定复原,故C项错误;据材料“康有为在回忆公车上书时,称都察院拒收其上书”但是档案记录却说明回忆不实,因此表明我们解读应辨析作者的主观意图,故D项正确。 【答案】D 8.(2019·河南洛阳高三第一次统一考试题·10)“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最初用意仅在于确立儒学在官学与朝廷政治中的地位,不许其他学派分沾。但到了 19世纪末20世纪初,梁启超、章太炎等著名学者则认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禁止诸子百家在社会上流传,是汉武帝在学术文化上的专制独裁政策。这一变化说明( ) A.对儒家思想研究的不断深入 B.西方思想冲击儒学正统地位 C.思想认识受社会政治的影响 D.国人民主科学意识不断增强 【考点】维新思想 【解析】维新派抨击汉武帝在学术文化上的专制独裁政策,是适应政治改革需要的有意为之,故A项错误;维新派的主张是适应政治改革的需要,材料没有反映出西学的影响,故B项错误;维新派的主张是适应政治改革的需要,思想认识受社会政治的影响,故C项正确;D项出现在1915年新文化运动之后,不符合时间限制,故D项错误。 【答案】C 9.(2019·陕西榆林一模·12)张鸣的《重说中国近代史》在谈到新文化运动时引用时人观点说:“中国人没有语法不科学,书写说话都不科学,太不像话,因此要用科学的方法来书写。当然最激进的方式就是把汉字废了算了,干脆用拼音字母。”据此判断新文化运动( ) A.要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 B.崇尚科学,反对愚昧和迷信 C.具有鲜明的西化色彩 D.以改变文字来改变社会 【考点】新文化运动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一些人对中国汉字的认识,没有体现出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故A项错误;新文化运动崇尚科学,主张科学书写,但从“当然最激进的方式就是把汉字废了算了,干脆用拼音字母”,可知B项不是对新文化运动时期特点的全面表述,故B项错误;从材料“因此要用科学的方法来书写。当然最激进的方式就是把汉字废了算了,干脆用拼音字母”,可知新文化运动时期带有鲜明的照搬西方的特点,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主张书写科学化,甚至废除汉字改用拼音,没有体现新文化运动以改变文字来改变社会,故D项错误。 【答案】C 10.(2019·湖南怀化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题·7)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提到:孙中山看到了西方的民主、独立与繁荣,但也看到了西方为工业化问题所困扰。为预防资本集中他主张节制资本,为应对中国人口的增长超过土地面积的增长带来的土地问题他主张平均地权。这反映了孙中山( ) A.深受中共民主革命思想影响 B.立足中国国情又借鉴外来文明 C.吸取了民主革命失败的教训 D.侧重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考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解析】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孙中山民生主义的来源,而未涉及到中共民主革命思想,故A项错误;据材料“ 西方的民主、独立与繁荣、为应对中国人口的增长超过土地面积的增长带来的土地问题”可知三民主义的提出在借鉴西方文明的前提下,立足中国国情,故B项正确;旧三民主义的提出时还未进行民主革命,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三民主义立足中国国情又借鉴外来文明,而不是侧重吸收中国传统文化,故D项错误。 【答案】B 11.(2019·云南师大附中高三适应性月考六·28)全面抗战爆发后,毛泽东代表中国共产党提出依据新三民主义的建国主张。他指出:“共产党决不抛弃其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理想,他们将经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阶段达到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阶段。”这一认识( ) A.推动了新民主主义理论形成 B.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形成 C.联合开明士绅支持国民革命 D.肃清右倾投降主义路线 【考点】毛泽东思想 【解析】根据材料时间和“共产党决不抛弃其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理想,他们将经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阶段达到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阶段”得出此主张强调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第一步为民主革命,第二步为社会主义革命,属于新民主主理论的内容,故A项正确;材料阐述的为新民主主义思想的主张,根据材料所给时间进行时间定位,此历史阶段为毛泽东思想的成熟阶段,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时间为抗日战争,不是国民革命时期,故C项错误;根据所学纠右为1927年八七会议,与抗战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A 12.(2019·河北邢台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题·20)邓小平认为,对外开放也好,吸收利用资本主义文明成果也好,获得利益的不只是中国;西方国家也需要向外投资和市场,从世界的角度看,中国的发展对世界和平和世界经济的发展有利。据此可知,我国对外开放体现了( ) A.独立自主原则 B.平等互利原则 C.自力更生原则 D.社会主义原则 【考点】邓小平理论 【解析】A.C.D项与题目中“吸收利用资本主义文明成果也好,获得利益的不只是中国;西方国家也需要向外投资和市场”不相符,故A.C.D项错误;平等互利原则与题目中“吸收利用资本主义文明成果也好,获得利益的不只是中国;西方国家也需要向外投资和市场”相符,故B项正确。 【答案】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题,其中13题25分,14题12分,共37分) 13.(2019·安徽合肥一模·25)(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颜之推在官学衰落、贵族子弟身亡家破的悲剧中,意识到教导族中子弟学习德行与知识的重要性,写下一部体系宏大的《颜氏家训》,给颜氏一族和社会带来了广泛深远的影响。整部《颜氏家训》中,颜之推大量引用儒家经典的原文和典故,将儒家思想渗透进颜氏家族子弟的人格中。《颜氏家训》“述立身治家之法,辩证时俗之谬,以训子孙”,它的有关教育子女、治理家庭、人伦秩序的观念对构建和谐家庭具有指导意义。据《中国丛书综录》记载,自魏晋南北朝之始,历朝历代都有“家训”类的成书作品。宋朝出现的5本家训作品都深受《颜氏家训》的影响,形成了一套完备的封建社会家庭教育体系。 一一摘编自罗乐《(颜氏家训)家庭美德思想及其价值》 材料二 梁启超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自幼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他将中西方思想融合起来,贯穿到家庭教育当中。梁启超对子女进行科学知识教育,以趣味引导学习,让子女自主学习。他认为做学问不能纸上谈兵,要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梁启超教育子女“人必有爱国心,然后可以用大事”。他将道德分为公德和私德,认为中国传统道德偏于私德,是为“人人独善其身”;西方道德偏于公德,是为“人人相善其群”。他志在把子女培养成具有独立人格、具有公德心、意志坚定、知书达理的人才。梁启超家庭教育思想对当代家庭教育具有现实意义。——摘编自段燕蓉《论梁启超家庭教育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指出《颜氏家训》与梁启超家庭教育思想的主要特点。(12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颜氏家训》与梁启超家庭教育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并简要说明中国家训文化的历史价值。(13分)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维新思想 【解析】(1)《颜氏家训》家庭教育思想的特点,据材料一“学习德行与知识的重要性”可知注重德行与知识;据材料一“儒家思想渗透进颜氏家族子弟的人格中”可知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据材料一“关教育子女、治理家庭、人伦秩序的观念对构建和谐家庭具有指导意义”可知突出人伦秩序,构建和谐家庭;据材料一“都深受《颜氏家训》的影响,形成了一套完备的封建社会家庭教育体系”可知影响深远,教育体系宏大;梁启超家庭教育思想的特点,据材料二“中西方思想融合起来,贯穿到家庭教育当中”可知融合中西思想;据材料二“进行科学知识教育,以趣味引导学习,让子女自主学习。他认为做学问不能纸上谈兵,要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可知理念先进,方式方法多样;据材料二“人必有爱国心,然后可以用大事”可知主张爱国主义。 (2)第一小问背景,《颜氏家训》家庭教育思想:据材料一“儒家思想渗透进颜氏家族子弟的人格中”结合所学可知,儒家思想占据主导地位,据材料一“立身治家之法,辩证时俗之谬,以训子孙”深受宗法观念的影响,结合所学,从经济角度分析,深受小农经济的影响;梁启超家庭教育思想:据材料二、结合中国近代史的阶段特征分析可知近代中国民族危机加深;据材料二“将中西方思想融合起来,贯穿到家庭教育当中”可知西学的传播,据材料二“人必有爱国心,然后可以用大事”可知救亡图存思潮的兴起。第二小问价值,首先,中国家训文化都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其次,从材料一“学习德行与知识的重要性、它的有关教育子女、治理家庭、人伦秩序的观念对构建和谐家庭具有指导意义”得知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构建和谐社会,据材料二“具有独立人格、具有公德心、意志坚定、知书达理的人才”可知提升国民素质。 【答案】(1)颜氏特点: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突出人伦秩序;强调德行与知识;体系宏大,影响深远。 梁启超特点:融合中两方思想;教育理念先进、方法多样;注重爱国主义教育。 (2)历史背景:颜氏:农耕经济的发展;儒家文化的影响;宗族观念的传承。 梁启超:民族危机的加深;西学的传播;自强救亡思潮的兴起。 历史价值: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国民素质;构建和谐社会;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14.(2019·广东惠州一模·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表1 西方中国观的变迁 16—18世纪 西方传教士赞美儒家思想,中国社会政治制度(科举)开明,极少宗教战争,物质生活丰富。 启蒙思想家赞美孔子“只诉诸道德,不宣传神怪”,推崇儒家道德和规范,中国是一个由开明君主统治的理想国家。 19世纪 西方传教士、外交官把落后腐败麻木的中国称为“睡狮”,封闭、邪恶、停滞、堕落。 20世纪初 传教士、军人和政府眼中的中国基本是贫困、肮脏、混乱、残暴、危险的地狱。 20世纪30—40年代 美国军政界某些人士描述了一个大有希望的新中国形象:纯朴、智慧的传统社会,“崛起的英雄”。 ——摘编自邱世兵《中国国际舆论环境的历史变迁——略论西方的中国观的演变》 表1为16~20世纪30-40年代西方中国观的变迁有关言论。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提示:可以提取4个时期的完整信息,也可以提取2个及以上时期的信息进行答题) 【考点】近代中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近代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全国卷41题 【解析】抓住材料中“16—18世纪”“19世纪”“20世纪初”“20世纪30—40年代”四个时期西方人对中国的印象,从中国和西方两个角度来分析当时的时代背景,如从中国当时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所发生的历史事件来分析为何西方评价的原因,以及从西方当时发生的历史事件导致西方人这样评价的原因。注意抓住材料的关键词来明确论题,做到观点明确,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答案】本题按以下结构给分 (一)论题(3分)。 (二)史实论据和具体论证(9分)。选取材料中2个或以上时期,结合材料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围绕自拟的论题展开论证。要求论证充分,有逻辑,史论结合。 示例一: 论题:明末清初到19世纪在西方人眼中中国由开明变为堕落(3分) 论据和论证:16到18世纪的明清之际,一方面由于中国是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政治相对稳定,科举制度盛行,社会流动相对畅通;工农业生产高度发达,商业繁荣;思想统一,文化繁荣;另一方面,此时的西方社会,政治上多数处于天主教和封建专制的统治之下,社会矛盾尖锐,国家间战争不断;经济上与中国的贸易处于不利地位;同时启蒙运动兴起,由于批判封建专制和天主教统治的需要,中国儒家思想部分被采纳。加上此时西方对中国政治制度、科举、思想文化等了解的不全面,此时中国在西方的眼中是值得借鉴和学习的。 19世纪初,中国专制统治腐朽,对外闭关锁国。中期开始,在对外战争中屡屡战败,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的附庸,且国人吸食鸦片,身体素质低下,社会落后和保守。而同时期的西方民主政治逐步确立和完善,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人文主义、自由平等等思想广泛传播,在西方人眼中中国的形象由开明变成了封闭、邪恶、堕落。(9分) 示例二: 论题:20世纪初到20世纪30-40年代在西方人眼中中国由混乱变为崛起(3分) 论据和论证:20世纪初,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辛亥革命后军阀混战,社会统治黑暗,各种斗争风起云涌,经济凋敝,民生艰难。而同时期西方国家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完成,进入到“电气时代”,加紧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资本输出和瓜分,民主政治逐步成熟,此时在西方人眼中中国被贴上了贫困、肮脏、混乱等不良标签。 20世纪30—40年代,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全民族团结一致,坚持抵抗,争取民族独立和民主解放,有力地配合了英美等西方国家的反法西斯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也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所以此时在西方人眼中的中国的形象是纯朴、智慧的,是“崛起的英雄”。(9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