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各地高考历史真题及高考模拟题分专题汇编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全国各地高考历史真题及高考模拟题分专题汇编

‎2010年全国各地高考历史真题及高考模拟题分专题必修二 专题1-1‎ 一. 选择题 1. (2010高考安徽文综题12)安徽六安双墩汉墓遗址被评为全国“2006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图2所列物品不可能由该墓葬出土的是 ‎                                                     A                             B                              C                           D ‎ ‎       答案:C    解析:解题的关键抓住题干的时间限定,六安双墩汉墓,青花瓷元朝时出现,不可能出现。 2. (2010年浙江省温州市一模12题)棉花种植及棉纺织技术推广到闽、粤等地区是在  ‎ ‎       A.汉代 B.唐代 C.宋代 D.明代 ‎       答案:C    解析:宋末元初,棉花从边疆传播至内地,所以棉花种植及棉纺织技术推广到闽、粤等地区应该是在明代。 3. (2010年高考江苏历史4题)东汉南阳太守杜诗“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水排”主要应用于 ‎       A.灌溉 B.制瓷 ‎       C.耕种 D.冶铁 ‎       答案:D    解析:东汉南阳太守杜诗发明水力鼓风冶铁工具——水排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古代科技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经分析水排是我国古代一种冶铁用的水力鼓风装置,所以此题应该选择D。 4. (2010年广东省河源市高三二模)右图农业专著(“腾”即胜,“害”即书,“释”即释)是研究哪一历史时期农业生产情况的 ‎      A.汉朝 B.北魏 ‎      C.元朝 D.明朝 ‎       答案:A    解析:从图片的封面提取信息:封面是《氾腾之言今释》,结合题目应为《氾胜之言今释》,这是今人石声汉所撰,《氾胜之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农书。 5. (2010年2月广东省佛山市高三一模)客家民谣:“龙田墟,二五八(注:农历,即当地赶集的日子)。”这里的“墟”在宋代应属于  ‎ ‎       A.晓市 B.村落 C.草市 D.夜市 ‎       答案:C    解析: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与理解能力。注意题干关键词“农历”、“当地赶集”、“宋代”,据所学可知,“墟”应是宋代农村的集市。故答案为C。 6. (2010年4月安徽省巢湖市二模12题)2010年初山东淄博陈庄遗址出土一件青铜器,上有“丰般作文祖甲齐公尊彝”铭文(图2)。(“丰”:国名,“般”:人名,“作”:制作,“文祖甲”:对先辈的尊称,“尊彝”:泛指祭祀的礼器。)这件青铜器及铭文可用于研究        ①西周分封制                        ②当时的冶铸业        ③秦朝郡县制                        ④隶书的特点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      答案:A    解析:本题可用排除法作答。题中铭文书写方式非隶书,可排除④;由“丰”国的存在,可知当时分封制依然存在,故③错误。 7. (2010年2月广东省韶关市高三一模)从维护中原政权的安全防止外来侵扰角度看,汉代的盐铁专营是为了 ‎      A.增加财政收入 B.控制盐铁流向匈奴 ‎      C.防止商贾操控经济 D.打击不法商人 ‎      答案:B    解析:抓住题目上强调的“从维护中原政权的安全防止外来侵扰角度看”一句分析。ACD三项都是针对汉朝的内部。 8. (2010年高考天津文综历史部分1题)图1到图2的变化,反映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 ‎ ‎                   图1                                图2‎ ‎      A.铁犁牛耕的出现 B.耕犁技术的成熟 ‎      C.精耕细作的开始 D.单位亩产量提高 ‎       答案:B    解析:测量目标:材料处理/提取图片、表格、文字等材料中提取的信息。考试内容: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分析:从“二牛抬杠”到曲辕犁,很明显是犁耕技术的进步。 9. (2010年4月广东省佛山市高三二模)“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材料描绘的是 ‎       A.汉都长安 B.隋朝洛阳 C.唐都长安 D.宋都东京 ‎       答案:D    解析:宋以前,市在经营时间有严格限制,材料中提及“嬉戏连坐至晓”说明经营时间上不再受限制,出现夜市。所以这最可能是宋朝的事。 10.‎ ‎ (2010年海南高考历史3题)北魏至唐前期实行均田制,宋代以后历朝都未实行统一的土地分配制度。上述变化主要是由于 ‎       A.小农经济的发展 B.租佃关系的盛行 ‎       C.土地的高度集中 D.农业生产水平提高 ‎       答案:C    解析:北魏到唐朝前期,国家掌握大量土地,均田制得以推行,唐朝中后期以后土地兼并严重,大地主兼并自耕农的土地以及国家分配给农民的土地,造成国家土地所有制的萎缩,不仅均田制遭破坏,国家也无法推行统一的土地分配制度。 11. (2010年高考重庆文综13题)文献记载“钢铁是杂炼生(生铁)鍒(熟铁)为刀镰者。”此文献提到的金属冶炼技术发明于 ‎       A.春秋战国时期 B.两汉时期 C.魏晋南北朝时期 D.隋唐时期 ‎       答案:C    解析:阅读材料所说冶炼方法为灌钢法,这一冶炼技术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 12. (2010年广东省肇庆市高三一模)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新特点不包括 ‎      A.商业市镇兴起 B.农产品商品化 ‎      C.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D.出现大商帮 ‎      答案:C    解析:C项不符合史实,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北宋时期的交子。 13. (2010年3月天津市和平区高三第一次质检1题)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是  ‎ ‎      A.牛耕的推广 B.手工业的发展 ‎      C.商业和城市的发展 D.铁器时代的到来 ‎      答案:D    解析: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是生产工具的革新。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冶金业的发展,铁具出现并替代了原先的石器和木器,促进了生产力的大发展,其影响远比牛耕要大得多。况且,牛耕的推广基本也在于铁制农具的推广。 14. (2010年1月安徽省巢湖市高三期末质检5题)1784年(乾隆四十九年),满载着皮毛、花旗参、胡椒等纯正美国货的“中国皇后号”帆船(图1),经过5个月的航行到达了中国,随后又把茶叶、瓷器、丝绸等一大批中国土特产带回美国,中美贸易从此开始。到达中国后该货船最有可能停泊的城市是 ‎  ‎ ‎      A.泉州 B.广州 C.南京 D.上海 ‎       答案:B    解析:注意时间“1784年(乾隆四十九年)”,当时清朝只允许广州“十三行”跟外国进行贸易往来。 15. (2010年4月广州市高三二模)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 ‎      A.精耕细作 B.刀耕火种 C.男耕女织 D.铁犁牛耕 ‎      答案:D    解析: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铁犁牛耕,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延续于整个中国古代历史。 16.‎ ‎ (2010年高考四川文综16题)农耕文化塑造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面貌,影响深远。回答16—17题。 “重农抑商”的观念与政策对中国传统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下列理解错误的是 ‎       A.重农抑商政策并不禁止商人追求利润 ‎       B.重农抑商观念是中国农耕社会的产物 ‎       C.重农抑商政策提升了战国时秦国国力 ‎       D.重农抑商观念在明清时期已基本瓦解 ‎       答案:D    解析:本题考察的是重农抑商政策。所谓'重农抑商',就是通过采取贬低、压制商人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的政策及措施,限制从商人数。其目的是防止农民大量弃农从商,保护农业的优先发展地位。即使到了明清,重农抑商政策仍然不时推出。明清两代都还曾重申商人不得穿丝绸衣服及不得仕宦的旧规。D项错在“基本瓦解”,应为“受到一定冲击”(资本主义萌芽及早期民主启蒙思想)。 17. (2010年3月深圳市高三一模14题)右图描绘的是我国古代的劳动生产场景,图中题诗为康熙帝所作。与这一劳动生产场景相关的行业是 ‎        A.棉纺织业 ‎        B.麻纺织业 ‎        C.造纸业 ‎        D.丝织业 ‎        答案:D    解析:从一个“桑”字即可结合图示理解正在采桑,所以是丝织业。 18. (2010年5月八闽高中协作校联考13题)唐朝前期长安城实行严格的坊市管理。可以作为其直接证据的是 ‎       A.“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       B.“勒坊内开门,向街门户,悉令闭塞”‎ ‎       C.“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 ‎       D.“坊巷桥门及隐蔽去处,俱是铺席买卖”‎ ‎       答案:B    解析:A项中的草市是指农村集市;C、D两项说明城市的商业活动突破了时间和空间限制,即打破了坊市的严格规定,排除ACD三项。只有B项符合题意。 19. (2010年安徽省蚌埠市三模)老师上课展示了一幅有关《清明上河图》的教学图片,你认为它反映出的最主要历史信息是 ‎              ‎ ‎       A.描绘了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和魅力的自然风光 ‎       B.反映“夜市”出现和交子广泛使用的情景 ‎       C.北宋商品经济发展,生产领域出现工场手工业 ‎       D.这是具有很高历史价值和艺术水平的风俗生活图 ‎       答案:D    解析:《清明上河图》生动地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城市生活的面貌,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这幅画描绘的是汴京清明时节的繁荣景象,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栩栩如生地描绘了北宋都城汴京的日常社会生活与习俗风情。通过这幅画,可以了解北宋的城市面貌和当时各阶层人民的生活。总之,《清明上河图》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 ‎20. (2010年上海高考历史13题)右图反映的是哪一时期的边境贸易?‎ ‎       A.东晋 ‎       B.隋朝 ‎       C.北宋 ‎       D.南宋 ‎        答案:C    解析:测量目标:历史技能/辨认空间中历史发生的位置及其演变;材料处理/提取图片、表格、文字等材料中提取的信息。考试内容:两宋的繁荣与元的统一/多民族政权的并立。分析:“西夏”的存在、边界线、都城的位置(江、河之间),综合起来足以判断。此题考察第3分册第19课多民族政权的并立。榷场在两宋时期都有,此题解题关键在于都城,都城在开封,是北宋。故选C。 21. (2010年3月福州市高三质检15题)有位学者写了一部关于宋代商业发展的专著,不适合作为这本专著的名称的是 ‎       A.《商帮的兴衰》‎ B.《晨曦中的汴河》‎ ‎       C.《坊墙倒塌以后》‎ D.《草市饮食大全》‎ ‎       答案:A    解析:商帮出现于明清时期。 22.‎ ‎ (2010年3月山东省枣庄市一模10题)“其目的在于确保土地的平均分配,以避免出现类似于汉朝的土地兼并。这项制度根据土地的贫瘠和受地者的需要将土地分配给个人及其家庭。”《新全球史》中提到的这一制度是 ‎       A.井田制 B.均田制 C.地主土地私有制 D.农民土地私有制 ‎       答案:B     解析:通过此句“避免出现类似于汉朝的土地兼并”可知,时间为汉代以后,首先排除A选项,时间不符;这项制度是实施的标准是“土地的贫瘠和受地者的需要将土地分配给个人及其家庭”,因此正确选项为B。 23. (2010年3月福建省高三质检14题)东汉学者班固在《西都赋》中描绘长安“街衢洞达,闾阎且千。九市开场,货别隧分”。这里的“九市”是指 ‎       A.政府严格管理的正规市场 B.物流通畅的草市 ‎       C.多个繁华的商业市镇 D.工官监管的夜市 ‎       答案:A     解析:扣住关键词“东汉”即可。草市形成于南北朝时期、夜市形成于唐,而繁华的商业市镇在明清时期出现。 24. (2010年高考浙江文综15题)下列是从古诗“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中读出的信息,其中错误的是 ‎       A.农民生活艰辛 B.土地兼并严重 ‎       C.农副产品进入流通领域 D.小农业和小手工业紧密结合 ‎       答案:B     解析:题干材料中的“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反映了农民生活的艰辛,A项正确。 “卖新丝”“粜新谷”,反映农副产品进入流通领域,C项正确。“新丝”是手工业品,“新谷”是农作物,反映小农业和小手工业紧密结合,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土地问题,故B项错误。 25. (2010年辽宁省沈阳市二模25题)方以智《物理小识》卷七说:“煤则各处有之,臭者烧熔而闭之,成石,再凿而入炉,日礁,可五日不绝火,煎矿煮石,殊为省力。”材料中“礁”做为冶铁燃料始于 ‎      A.汉 B.北宋 C.南宋 D.明 ‎      答案:C    解析:提取信息:这里的“臭者”是指含挥发性物较多的煤;“礁”就是“焦炭”。这说明我国早在明朝末年以前已经知道把煤放置在密闭的容器中加热炼成焦炭,用在“煎矿煮石”冶炼金属中。欧洲在18世纪初才知炼焦,比我国晚约一个世纪。 26. (2010年4月广东省惠州市高考模拟)“洪武四年十二月,‘诏吴王左相靖海侯吴桢,籍方国珍所部温、台、庆三府军士……隶各卫为军,仍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下述对材料中政策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 B.促进了官方朝贡贸易的发展 ‎       C.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D.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转型 ‎       答案:D     解析:题中所述政策为海禁政策。A、B、C三项分别涉及了海禁政策的积极和消极影响;海禁政策并未改变中国封建社会的性质。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自鸦片战争之后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D项为正确答案。 27. (2010年4月广东省茂名市高三二模)右边这幅木刻画的内容形象地反映了古代中国 ‎    ‎ ‎       A.领先世界的艺术水平 ‎       B.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 ‎       C.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       D.先进的纺织技术 ‎        答案:C    解析:通过图片观察既有曲辕犁又有纺车,此题应该理解为考查的是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男耕女织。所以应该选择C项。 28. (2010年广东省河源市高三二模)下列中国人发明或制造的物品中,最早传入欧洲的是 ‎       A.火药 B.纸张 C.丝绸 D.瓷器 ‎       答案:C    解析:火药13世纪传入阿拉伯,后传入欧洲。造纸术12世纪传入欧洲。15世纪后,中国的一些制瓷技艺就经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但他们的生产水准始终处于初级阶段,罗马帝国则是在550年左右才得到蚕种并发展养蚕技术的。 29. (2010年3月莆田市高三质检7题)明代蒲州商人范世奎经商西北,“义而资益巨,占良田数百亩”。乾隆时,浑源、榆次二州县富商大贾“且多置买田地”。上述材料表明明清时期(    )‎ ‎       A.商人仍遵循“以末起家,以本守之”的传统观念 ‎       B.商业资本发展并开开始转化为产业资本 ‎       C.晋商精明能干,敢于开拓新的领域 ‎       D.官商勾结,搞垄断和特权交易 ‎        答案:A    解析:从材料分析可得出商人富裕后买田置地,从中即可看出传统观念对其的影响。 30. (2010年4月深圳市宝安区高三调研)明清时期,我国制瓷工艺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的标志是 ‎       A.白瓷的烧成 B.青瓷的烧成 ‎       C.青花瓷的烧成 D.彩瓷的烧成 ‎       答案:D    解析:白瓷已知最早在东汉已有出现,南北朝技术基本成熟,唐代邢窑、景德镇的白瓷制作十分精美;青瓷已知最早出现在商周,东汉晚期青瓷制作已有较高水平;青花瓷在唐代已有出现,成熟于元代,明代成为瓷器的主流;明清时期瓷器制作中彩瓷达到较高成就。 31. (2010年上海高考历史5题)西欧中世纪庄园和东汉后期庄园的共同特点是 ‎       A.主人和农民之间有雇佣关系 B.具有商品货币关系 ‎       C.有自营地和份地的区别 D.自给自足的经济体 ‎       答案:D   ‎ ‎ 解析:测量目标:历史知识/知道重要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评价。考试内容:中世纪西欧/庄园和城市/中世纪庄园的特征。分析:自给自足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的基本特点,西欧中世纪庄园同样具有这一特点。 此题为比较题,中世纪的庄园在第1分册,课文的描述如下:庄园是西欧中世纪农村基本的经济和社会组织,大体上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经济实体,国会、教会贵族和世俗贵族都是庄园领主。典型庄园的耕地大致包括三部分:领主自营地、农奴份地和自由农民分地。东汉后期的庄园在第2分册第10课,在讲述东汉的衰败时,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地方豪强势力的不断膨胀,豪强地主拥有“连栋数百,膏田满野”的大庄园,驱使成千上万的依附农民从事农业、手工业生产,经济上自给自足,非常富有。所以从课本描述,可以得出ABC都是错误的。 32. (2010年3月宁德市高三质检12题)右图所反映的农业生产技术最早可上溯到 ‎       A.商朝 ‎       B.东周 ‎       C.秦朝 ‎       D.东汉 ‎       答案:B    解析:图中所示的是牛耕技术,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 33. (2010年5月泉州市高三质检13题)明朝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下图虚线所示位置为明朝人对东洋、西洋的划分,这种划分实质上反映了明朝时期 ‎       A.专制皇权加强 ‎       B.以世界中心自居的思想 ‎       C.开始走向世界 ‎       D.已全面了解世界各大洋 ‎        答案:B     解析:所谓“东洋”、“西洋”都是明朝人以自己为中心对外国的称呼。 ‎ ‎34. (2010年5月龙岩一中高考模拟14题)‎2010年5月1日广东汕头市南澳县海域的明代古沉船“南澳Ⅰ号”重启打捞后,出水大量文物,其中不可能出现在沉船上的物品是 ‎       A.青花瓷器 B.铜钱、铜板 C.铜炮、铜铳 D.粉彩瓷器 ‎       答案:D    解析:粉彩瓷发明于明清时期。 35. (2010年龙岩市高三第二次质检15题)清朝乾隆年间的一首《竹枝词》写道:“呼郎早趁大冈墟,妾理蚕缫已满车;记问洋船曾到几,近来丝价竟何如?”词中的情景当时最有可能出现在 ‎       A.环渤海地区 B.两湖地区 ‎       C.四川地区 D.珠江三角洲地区 ‎       答案:D    解析:由“洋船”可知该地的蚕丝主要供出口,而清朝唯一的对外贸易港口是广州。 ‎ ‎36. (2010年5月漳州市高三质检13题)经济发达,夜市繁荣,被誉为“淮左名都”的唐朝大都市是 ‎        A.长安 B.扬州 C.洛阳 D.东京 ‎       答案:B    解析: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淮左”,即淮南东路,符合此方位的只有B项。 ‎ ‎37. (2010年上海高考历史1题)新石器时代,人类迎来了第一场重大的经济革命,其标志是 ‎       A.农耕逐渐取代采集 B.采集逐渐取代狩猎 ‎       C.狩猎逐渐取代驯养 D.渔猎逐渐取代采集 ‎       答案:A    解析:此题考察第2分册第1课第1自然段:距今1万年年后的新石器时代,人们学会了栽培谷物与驯养牲畜,开始农耕生活。农业的起源,使人类不再单纯依靠采集与渔猎谋生,这些生产性经济活动的产生,标志着人类历史实现了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测量目标:历史知识/知道重要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评价。考试内容:史前时代/原始农耕。分析:题干中的“经济革命”即指新石器时代的“农耕和驯养”取代“采集狩猎”的进程,被称为“农业革命”。人类在此基础上由“史前”跨入“文明”。 38. (2010年3月厦门市高三质检14题)“嘉树种木棉,天何厚八闽,厥土不宜桑,桑事殊艰辛。木棉收千株,八口不忧贫。”诗中描述的现象最早可能发生于(    )‎ ‎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明朝 ‎       答案:B    解析:棉花种植推广到福建一带是在宋朝。 ‎ ‎39. (2010年2月广州市高三一模)有学者认为,18世纪中后期的西方“选择了海洋”,中国“选择了陆地”。“选择了陆地”是指中国 ‎       A.重视塞防忽视海防 B.积极培育国内市场 ‎       C.奉行“闭关锁国”政策 D.加强发展陆路交通 ‎       答案:C    解析:西方选择了海洋,指新航路开辟后,西方国家通过海上路线,疯狂对外殖民扩张,中国选择了陆地,则指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交往,严格限制外国人来华,严格限制中国人出海。 40. (2010年上海高考历史3题)汉代以来,某地出土了数以千计的青铜重器,青铜铭文多涉及诸侯战争、土地交换等内容。学者推断此地应是 ‎       A.夏人的活动地域 B.周朝的重要都城 ‎       C.秦朝的阿房宫遗址 D.汉初同姓王的封国 ‎       答案:B   ‎ ‎ 解析:此题考察第2分册第5课社会变革的内容,春秋战国时期,连年征战,社会动荡,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发生了急剧的变革。最深刻的变革来自于经济领域。各国之间不断开辟农耕熟地,耕地不能转让买卖的规定也逐渐失效。所以根据材料叙述,应该是B。周朝,尤其是东周时期,正是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测量目标:历史知识/知道重要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评价;历史技能/辨认空间中历史发生的位置及其演变;材料处理/提取图片、表格、文字等材料中提取的信息。考试内容:夏商王朝/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夏商王朝/商朝与青铜文化;用文献与考古相互印证的方法探究历史;从周王朝到秦帝国的崛起/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封邦建国;从周王朝到秦帝国的崛起/社会大变革/东周的建立和经济领域的变革。分析:此题的关键信息有四:在同一地点;发掘时间;青铜器的数量巨大;青铜铭文内容——诸侯战争、土地交换。这些足以排除ACD。 41. (2010年4月广东省佛山市高三二模)近年来,广州与福建泉州在争夺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上产生一些争论,如果你支持广州,以下最有力的证据是 ‎       A.2002年广州召开大型的“海上丝路与广州港”学术讨论会 ‎       B.《汉书》记载,汉朝船队到达了东南亚、印度洋南岸和斯里兰卡等地 ‎       C.1993年出版的《论广州与海上丝绸之路》一书 ‎       D.广州汉墓出土的大量舶来品及广州南海神庙、清真先贤古墓等遗址 ‎       答案:D    解析:应该找第一手的原始资料。考古发掘是最好的第一手原始资料。A项是现代学术研讨会;B项是史料,但地位低于考古资料;C项是现代研究成果。 42. (2010年5月北京市顺义区二模12题)“承袭西周以来的城市布局并加以完善,实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的城市是 ‎       A.汴京 ‎       B.广州 ‎       C.长安 ‎       D.杭州 ‎       答案:C    解析:从图中“宫城”可以说明该城应该是都城,A是北宋时期的都城,C是唐朝都城。故B、D可以排除。唐朝实行坊市分开,商业区与居住区有严格界限,宋以后这种界限被打破。因此选C。 43. (2010年高考四川文综12题)对外交流是文化繁荣的重要原因。回答43~44题。 丝绸之路是汉代中外交流的见证。图7中①所示中国通往南亚、中亚的交通要冲是 ‎ ‎       A.葱岭 B.玉门关 C.大宛 D.安息 ‎       答案:A    解析:本题考察的是:丝绸之路,属于对教材知识的考察。从于阗往西出国境应是“葱岭”,而玉门关在阳关以北,C、D两项在国外。①所示地方就是丝绸之路的葱岭 44. (2010年4月深圳市宝安区高三调研)《元史·顺帝纪》载:“禁优(艺人)盛服,许男子裹头巾,妇女服紫衣,不许戴笠乘马”。反映了 ‎       A.元朝有严格的职业服装规定 B.歧视汉人 ‎       C.艺人地位低下 D.杜绝明星崇拜现象 ‎       答案:C    解析:“禁(娼)优盛服,许男子裹头巾,妇女服紫衣,不许戴笠乘马”大意是:禁止“艺人”穿华丽的衣服、进行华丽的装扮,只允许男艺人裹头巾,女艺人穿紫衣,不允许戴笠乘马。反映了在元代艺人的地位低下。元代将人们按职业身份不同,分为十等: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猎、八民、九儒、十丐。当时的知识分子、读书人被列为第九等,“臭老九”一说正源于此。 45. (2010年高考浙江文综14题)农耕技术的发明与改进,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比较右侧两图,其中图8(1)所示的耕作技术始见于 ‎        A.战国 ‎        B.秦 ‎        C.西汉 ‎        D.东汉 ‎         答案:D    解析:图(1)是东汉时期出现的一牛挽犁,图(2)是西汉时期出现的耦犁(二牛抬杠)。春秋战国时期,在一些发达地区已经采用了牛耕技术。商鞅变法后,秦国后来居上,也普遍使用牛耕。西汉时,赵过推广耦犁(二牛抬杠),但这种两牛牵引的耦犁回转不便,到东汉时,在一些地方开始被比较轻便的一牛挽犁取代。由此,战国、秦、西汉都早于东汉,排除!、B、C三项。 46. (2010年山东省济南市三模9题)费正清(美国)在《中国:传统与变迁》说“唐初人们尚轻视商业并试图限制其发展,但到了晚唐和宋朝时这种束缚就被打破了。”其主要表现是 ‎       A.出现了“市”‎ B.坊市布局整齐 ‎       C.城市布局突破了坊市的界限 D.出现了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 ‎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商业和城市的发展情况。晚唐和宋时商业发展的限制逐渐打破,主要表现在坊市界限的打破,另外还有市场时间限制的打破等。 47. (2010年5月梅州市高三二模12题)董仲舒认为秦“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下列哪个皇帝设置了相关制度来缓解这个问题 ‎      A.汉武帝 B.北魏孝文帝 C.宋太祖 D.明太祖 ‎       答案:B    解析:考查土地制度问题。材料反映封建社会土地兼并问题,北魏孝文帝改革推行均田制,抑制了土地兼并。 48. (2010年浙江省湖州市二模13题)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而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发生这一变化的原因包括   ①铁农具、牛耕的推广   ②水利工程技术的进步  ③社会秩序的稳定   ④田庄经济的发展                            (    )‎ ‎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4‎ ‎       答案:A   ‎ ‎ 解析:“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选自《淮南子》大意是:一个人用耒耕地(手握着耒,脚踩着耒下端横绑的短木,把耒尖插入土中,翻动土层)不超过十亩。“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选自《汉书》记述魏国政治家李悝所说,大意是:现在一个带着五口人的户主,种地百亩,一年的收成是一亩一石半,打成粟是一百五十石。材料反映了农业生产力得到较大提高,根据选项可以分析出原因是铁农具、牛耕的推广;水利工程技术的进步。第③项社会秩序的稳定与当时社会现实不符;第④项田庄经济的发展出现在汉代。 49. (2010年5月北京市海淀区高三二模)综观古代都城演变,宋都汴京与唐都长安相比,在城市格局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客观上反映了(    )        ①市民文化的逐渐兴起              ②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        ③日益频繁的对外交往              ④学术思想的交流传播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       答案:A    解析:宋都汴京较之唐都长安,从城市格局来看,市与坊不再分开,夜市和瓦肆兴起,前者表明商品经济的发展,后者表明市民文化的兴起。 50. (2010年广东省肇庆市高三二模)宋代词人周邦彦在《少年游》中提到“并(太原)刀如水,吴(苏州)盐胜雪”。这反映宋代 ‎       A.经济重心已经南移 B.手工艺的提高和专业市镇兴起 ‎       C.太原、苏州成为著名都会 D.商帮势力崛起 ‎       答案:B    解析:考查宋代经济的发展。宋代时期,我国手工业、商业发展繁荣,突破了时空限制。太原的刀“如水”与苏州的盐“胜雪”,一则体现手工艺的提高,二则体现专业市镇的兴起。 51. (2010年5月三明市高三质检14题)“皇佑(宋仁宗年号)二年,吴中大饥,殍殣枕路。是时范文正(范仲淹)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粮食),为术甚备……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于是诸寺工作鼎兴。”范仲淹救灾措施的主要特点是 ‎       A.救济与“以工代赈”相结合 B.鼓励百姓生产,实行自救 ‎       C.宣传佛教,要求百姓忍耐 D.寺院提供饮食,救济百姓 ‎       答案:A    解析:由文中的“发粟”及“大兴土木之役”不难作答。 52. (2010年4月山东省烟台市二模19题)《汉书》中记载:“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已贫贱矣。”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       A.汉代商人已经纷纷加入了统治者的行列 B.重农抑商的政策已经无法推行 ‎       C.商业能够比农业获取更大的利益 D.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       答案:C    解析:“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已贫贱矣。”大意是:现今的法规律令贬低商人,但商人却都很富有;重视农民但农民却很贫困。A项情形与实际不符,汉代商人受到压制;B项重农抑商政策是封建社会的根本的经济政策;D项材料与土地兼并没有关系。 53. (2010年5月福州市高三质检15题)清朝乾隆、嘉庆年间在广东顺德流行的一首《竹枝词》写到:“呼郎早趁大冈墟,妾理蚕缫已满车;记问洋船曾到几,近来丝价竟何如?”这反映了 ‎       A.男耕女织的自给自足的生活 B.清政府放弃了闭关锁国政策 ‎       C.海外贸易刺激了国内丝织业生产 D.丝织业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       答案:C    解析:“呼郎早趁大冈墟,妾理蚕缫已满车;记问洋船曾到几,近来丝价竟何如?”说明当时丝织业生产销往国外。材料反映的是商品经济,故A选项“自然经济”排除;清政府在被迫打开国门前从未放弃过闭关锁国政策,故B排除;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必须有雇佣与被雇佣关系,材料中未能反映,故D选项也不能选。 54. (2010年5月山东省青岛市二模)古代中国社会“凡民曰四,一曰士,二曰农,三曰工,四曰商。”明清之际,江南等地出现了“士商相混”的现象。这说明 ‎      A.礼教束缚解除,传统观念转变 B.启蒙思想产生,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      C.商人地位提高,传统社会结构解体 D.商品经济发展,等级观念淡化 ‎       答案:D    解析:第一句引文表明了中国社会中“士农工商”四个等级。到了明清时期出现“士商相混”说明等级观念淡化,祺原因是商品经济的发展。ABC项说法有误。 55. ‎ ‎(2010年河南省郑州市高三第三次质检15题)历史记载:明、清朝的商人如因经商而留居其地,其子孙户籍得以附于行商之省份参加科举考试。这一事件        ①是政府对资本主义萌芽的暂时让步  ②对传统的政治理念、科举制度产生了强烈冲击        ③表明当时社会的进步   ④说明政府终于认识到商业的重要性,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 ‎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      答案:B    解析:组合选择题,用排除法。题干讲的是明清时期政府允许商人子弟在行商之省参加科举。这并不能说明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④错。同时,商人不能一概认为是资本主义萌芽,故①错。排除①④即可。 56. (2010年湖南省衡阳市三模25题)有一部小说描写了这样一段情节:“主人公从21世纪回到了西汉,……一位农夫正用耦犁在田里劳作,不远处有一院落,篱笆墙内,一妇人正专心纺织棉纱,好一幅安静恬然的世外桃园生活场景……”由此可知        ①该故事情节反映了我国古代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②我国西汉棉纺织技术发达  ③该小说属于现代主义文学  ④该小说作者缺乏历史常识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去伪存真的能力。结合史实棉纺织技术发达是在元朝,故排除,所以应该选择 C。 ‎ 二、非选择题 ‎ ‎57. (2010年3月南京市二模21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宪宗以钱少,复禁用铜器。时商贾至京师,委钱诸道进奏院(各道设在京城的办事机构)及诸军、诸使富家,以轻装趋四方,合券乃取之,号“飞钱”。                           ——《新唐书卷54·食货志》        材料二    会子、交子之法,盖有取于唐之飞钱。真宗时,张咏镇蜀,患蜀人铁钱重,不便贸易,设质剂(古时贸易用的契券)之法,一交一缗(贯),以三年为一界而换之,六十五年为二十二界,谓之交子,富民十六户主之。后富民赀(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不息。转运使薛田、张若谷请置益州交子务,以榷其出入,私造者禁之……                                                                                               ——[元]脱脱等《宋史·食货志下三·会子》        材料三   票庄经营,为山西极有系统的商业,创始于前清中叶。当乾隆、嘉庆间,有雷君履泰者,平遥县人,领本县达蒲村李姓之资本,在天津开设日升昌颜料铺。所贩颜料中,有铜绿一种,出四川省.因自行重庆府制造铜绿,运至天津,以备销售,亦甚获利。日升昌颜料铺之名,遂喧传四川、天津各处,尚屯所谓票庄也。尔时各省买卖货物,往来皆系现银。运输之际,少数由商人自行携带.多数则由镖号护送,故保镖事业,厥时甚盛,精拳术者,亦大有用。盖沿途不靖,各商转运现银,时被劫夺,虽有保镖武士,一遇多人,则寡不敌众,运输于是不灵。夫银钱之收交,关于商家之信用,乃萑苻多盗,埂塞路道,银钱之收交爽期,商业之信用将堕,故为各商所深忧。而才智明敏之雷履泰,出乎其间,乃发明斯业,为金融业开一新纪元焉。雷君时为日升昌号执事,慨运款之不便,悯多商之束手,遂创兴汇兑一法。凡往来银钱,无论大宗小款,皆揽收该铺.代为收交。此响彼应,无需应现,祗烦一信之通,出纳不爽毫厘。                                                                                             —— 严懊修《晋商盛衰记》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朝飞钱的功能。它的出现对商业的发展有何作用?(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宋交子出现的原因,并指出交子与飞钱相比有何新功能?(4分)        (3)根据材料三归纳票号的功能,并指出票号的出现有何作用?(5分)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从唐朝到明清我国商品经济发展出现什么新趋势。(1分) ‎ 答案:‎ ‎       (1)功能:汇兑。(2分)               作用:使各地之间的商业往来更加方便、快捷;有利于商业的繁荣。(2分)       ‎ ‎ (2)原因:商品经济发展;铁钱不便于流通;借鉴了飞钱的功能。(3分)功能:货币流通(1分)        (3)功能:存放款;汇兑。(2分)作用:省路费;免转运;防劫失。(3分)        (4)趋势:早期金融业的出现与发展。(1分)‎ 解析:‎ ‎       本题考查我国古代货币金融发展的情况。第(1)问功能明确:汇兑。作用主要从促进商业发展角度回答。第(2)问出现原因从材料中可归结出:借鉴飞钱功能、铁钱不便于流通,商业发展需要等;新功能与材料一相比主要是可以直接交易用,即起到了货币流通的作用。第(3)问从材料 “遂创兴汇兑一法。凡往来银钱,……出纳不爽毫厘。”可知其功能主要是存放款项和汇兑。作用结合材料三票号出现的原因可知起到了节省路费、防止被劫失等。第(4)问在综合三段材料的基础上不难得出结论:金融业的产生与发展。 58. (2010年海南高考历史26题)(10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南雄商人以货入京,至长淮关,吏留而税之,既阅月而货不售。商人讼于官,刑部议吏罪当纪过。上曰:“商人远涉江湖,将以求利,各有所向,执而留之,非人情矣。且纳课于官,彼此一耳。迟留月日而使其货不售,吏之罪也。”命杖其吏,追其俸以偿商人。              (太祖)赦中书省曰:“朕初以边戍馈饷势民,命商人纳粟,以浙淮盐偻之,盖欲足军食而省民力也。令既数年所输甚薄,军饷不供,岂盐价太重.商人无所利而然欤?尔中书其议减盐价,俾输粟于西河、梅川,庶粮饷可给而内地之民省挽运之劳。”                                                                                               ——《明太祖高皇帝实录》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明太祖对商人的态度。(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如何认识明初的重农抑商政策。(6分) ‎ 答案:‎ ‎       (1)扶持商人;保护商人;利用商人。(4分)        (2)重农抑商是基本政策,重视农业,防止弃本逐末;一定程度上保护商人,为特殊需要利用商人,保证农业发展和社会稳定;妨碍商业的正常发展。(6分)‎ ‎59. (2010年高考江苏历史21题)(10分)中国古代饮茶之风始于唐,盛于宋。到宋代,茶叶已成为中原及周边各族人民“一日不可以无”的日常消费品,对宋代的社会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         材料一  西戎茶马之市,自宋已然。盖土蕃潼酪腥膻,非茶不解其毒,……(中原)藉之可以得马。以草木之叶,易边场之用,利之最大者也。                                                                ——[明]谢肇制《五杂俎》        材料二  蜀中旧使交子(纸币),惟有茶山交易最为浩瀚。  ——[宋]苏辙《论蜀茶五害状》        材料三  宋榷(专卖)茶之制,择要会之地,曰江陵、曰真州(江苏仪征)……初数户,后繁之。市中荼坊林立,徽人、晋人荟萃,五音杂语。……输之于边,数倍利之,骤富焉。        ——[宋]庄季裕《鸡肋编》        材料四  (东京)朱雀门外除东西两教坊,余皆居民或茶坊。……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物、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又北山子茶坊,……仕女往往夜游吃茶于彼。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宋政府茶叶专卖的主要原因。(3分)        (2)据材料二、三、四和所学知识,分析茶叶贸易对宋代商品经济的影响。(4分)        (3)茶坊、瓦肆等大量兴起,乃宋代开创之新气象。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在城市商业布局、思想、文学等方面的新变化。(3分) ‎ 答案:‎ ‎       (1)增加财政收入;促进贸易发展;增强军事力量。        (2)促进纸币流通;经济城镇兴起;城市商业繁荣(市井生活繁荣);地域商人出现。        (3)城市商业布局:打破市坊界限;思想:出现了一个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观念系统(理学);文学:出现一种更易抒发感情,表现市井生活的新体裁(宋词)。‎ 解析:         (1)此题考查的是对宋代商业发展原因的理解。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可以从增加收入、对外贸易、军事等方面考虑。         (2)此题考查的是对宋代商业发展的影响的掌握。根据材料二、三、四可以从货币、市场、商业城市、市民生活、商人群体的出现等方面作答。         (3)此题考查的是对商业发展与建筑、思想、文化的联系的理解。可以从商业布局:打破了唐朝以来的坊市制,商业区和住宅区在一起;思想上:出现了理学;文学上:出现了反映市井生活宋词。 60. (2010年5月江苏省南通市三模21题)(12分)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  考古资料证实,当时(西汉)铁工具的种类几乎应有尽有,仅铁农具就有十多个种类;以铁犁的使用来说,出土铁犁的地区已遍布鲁、豫、辽、陕、甘、苏、川、蒙、贵、闽、粤、桂等13个省区。                                                                                ——赵毅、赵轶峰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公元31年)迁南阳太守,善于计略,省爱民役,造成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而建功多,百姓便之。                                                                                ——《后汉书·杜诗传》        材料三  长安市有九,各方;百六十六步,六市在道西,三市在道东,凡四里为一市。                                                                                ——《三辅黄图》卷二                    (王莽)遂于长安及五都……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市长皆为五均司市师(主管五均的官。除负责征收工商税外,还负责掌握市场物价。                                     ——《汉书?食货志》        材料四  而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亡农夫之苦,有仟佰之得。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                                                                       ——《汉书?食货志》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图文,指出汉代农业、手工业生产各有何特点?两者之间有何关系?(6分)        (2)据材料三,概述汉代商业发展的状况。(3分)        (3)基于材料四反映的现象,统治者采取了怎样的经济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价。(3分) ‎ 答案:‎ ‎       (1)农业:铁农具广泛使用;主要耕作方式是铁犁牛耕。(2分)手工业:冶铁业发达,冶铁技术高超。(2分)关系:农业发展与手工业进步相互促进。(2分)        (2)涌现出众多的商业都市;(1分)商业活动有严格的区域限制(或政府设置市场开展商业活动);(1分)官府加强对商业活动的管理。(1分)      ‎ ‎  (3)经济政策:重农抑商。(1分)评价:一方面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答巩固封建制度、维护国家统一亦给分);另一方面阻碍了商业的进步。(2分)‎ 解析:‎ ‎       本题以汉代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为主题,要求学生在概括提取材料信息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概括其特点、关系、影响。希望通过本题的考查,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农业、手工业、商业这三大经济部门之间联系紧密、相互促进,学会用发展的眼光分析历史问题,用辩证的观点评价历史问题。         第(1)问中关于农业发展的特点主要依据材料归纳,难度不大,要注意用足材料信息;学生依据材料二分析手工业生产的特点有一定难度,需要结合教材内容组织答案。第(2)问提取材料信息难度不大,但学生有可能归纳概括不全面。解答第(3)问只要抓住材料四中的“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这一关键信息,问题即迎刃而解。‎ 必修二专题1-2‎ 一、选择题 ‎1. (2010年上海高考历史6题)一个唐朝商人从长安出发,沿着丝绸之路的陆路通道行走。途中可以与他进行贸易的的国家和地区有 ‎       A.西域、大食、波斯 ‎       B.大食、波斯、新罗 ‎       C.西域、日本、大食 ‎       D.波斯、新罗、日本 ‎       答案: A     解析: 此题考察的是第2分册第15课唐朝中外文化的交流。丝绸之路的路线图在课文中有。 选项中的日本、新罗是不能通过陆路通道过去的,必须走海路,故选A。 测量目标:历史知识/知道重要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评价。考试内容:隋的创制和唐的鼎盛/中外文化交流/丝绸之路的全盛。分析:记得丝绸之路全盛时期的基本路线即可。 2. (2010年海南高考历史5题)辛弃疾说:“北方之人,养生之具不求于人,是以无甚富甚贫之家。南方多末作以病农,而兼并之患兴,贫富斯不侔矣,”这种现象表明当时 ‎       A.北方农业比南方发达 B.商业是贫富分化的根源 ‎       C.南方商业比北方发达 D.北方社会比南方更稳定 ‎       答案: C     解析: 考查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北方“养生之具不求于人”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贫富差距不大,无法得出北方比南方农业发达,排除A,南方“多末作以病农”,“ 兼并之患兴”是贫富差距的原因,排除B,从材料中无法看到北方比南风更稳定,“末”指工商业,南方“多末”因此答案C。 3. (2010年5月辽宁省锦州市高三质检27题)“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在东汉时期逐渐推广到全国,分析下列提供的几种情形,其中直接有利于推动当时“铁犁牛耕”耕作方式普及的因素有(    )        ①东汉时,“二牛抬杠式的耦犁被一牛挽犁的耕作方式取代        ②小农户个体经营方式的不断发展        ③西汉用煤炭作燃料冶铁和东汉时期冶铁鼓风工具得以改进        ④盐铁官营制度的推行,使官营冶铁手工业的规模不断扩大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③‎ ‎      答案: D    解析: 本题需要一定的思维能力。直接有利于“铁犁牛耕”推广的:一是需要牛,一是需要铁。由“二牛抬杠”式的耦犁到“一牛挽犁”无疑等于提供了更多数量的牛;两汉时期冶铁技术的进步无疑提供了更多的铁。而官营的冶铁手工业产品并不是用于民间。小农户个体经营方式的发展与牛耕的普及也并无直接关系。 4. ‎ ‎(2010年4月北京市海淀区一模14题)明朝范濂的《云间据目抄》记载:“松江旧无暑袜店,暑月间穿毡袜者甚众。万历以来用尤墩布(一种细密、柔软的棉布)为单暑袜,极轻美,远近争来购之。故郡治西郊,广开暑袜店百余家。合郡男妇皆以做袜为生,从店中给筹取值,亦便民新务。”下列各项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①松江成为丝织业中心                 ②纺织业技术水平提高        ③松江出现了雇佣关系                  ④官府鼓励手工业发展 ‎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      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万历以来用尤墩布(一种细密、柔软的棉布)为单暑袜,极轻美,远近争来购之“说明松江纺织业技术水平提高。又从材料中“从店中给筹取值”说明松江出现了雇佣关系。明朝政府采取重农抑商政策,④说法有误。①从材料中无从体现。 5. (2010年3月山东省德州市一模10题)“其夜市除大内前外,诸处亦然,唯中瓦前最胜,扑卖奇巧器皿百色物件,与日间无异。其余坊巷市井,买卖关扑,酒楼歌馆,直至四鼓后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买早市者,复起开门。无论四时皆然”。材料中的现象,最早可能出现在 ‎      A.隋代 B.唐代 C.宋代 D.明代 ‎      答案: C    解析: 材料中体现显出夜市的繁华,坊市界限打破,该现象最早在宋时出现。 6. (2010年广东省河源市高三二模)曾几何时,通过“丝绸之路”中华文明传播天下。但到了明清时期,中华文明对世界的影响逐渐降低。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A.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 B.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      C.封建制度日益腐朽 D.西方列强的侵扰 ‎      答案: C    解析:明清时期处于我国封建社会末期,封建制度日益腐朽,其表现是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因此应该选C。 7. (2010年3月南京市二模2题)南京某中学几位同学到博物馆参观中国古代陶瓷展,看到以下藏品后,分别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其中符合历史史实的是 ‎ ‎ ‎       A.白瓷、青瓷、秘色瓷是唐朝极具代表性的三大瓷器系统 ‎       B.宋朝的五大名窑均分布在黄河流域 ‎       C.珐琅彩瓷是清朝吸收外国技法制造的瓷器 ‎       D.瓷器在唐朝时大量输往国外,欧洲国家开始生产 ‎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我国瓷器的发展历程。唐朝我国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而秘色瓷是青瓷的一种。故A错误。宋时五大著名瓷窑的哥窑在浙江龙泉,故B错误。中国的瓷器在唐时开始大量出口,但是欧洲人直到18世纪才掌握制瓷技术,故D错误。而清时出现的珐琅彩主要是吸收了欧洲的珐琅器和珐琅画技艺而创制的新品种。 8. (2010年4月北京市宣武区一模13题)明朝时,浙江的棉纺织业出现“商贾从旁郡贩棉花列肆吾土,小民以纺所成,或纱或布,侵晨入市,易棉花而归,仍治而纺织之,明日复持以易”的现象。该材料反映了(    )‎ ‎      A.民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B.商品经济渗透到浙江一些村镇 ‎      C.大量的原棉被投入市场 D.出现以棉纺织业为中心的城市 ‎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浙江一带的家庭手工业(主要指家庭棉纺织业)已不仅仅是满足自给自足的需求,已与市场发生了紧密的联系,从而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B项为正确答案。 9. (2010年5月南京市三模1题)《吕氏春秋·上农》载:“是故丈夫不织而衣,妇人不耕而食,男女贸功以长生,此圣人之制也。故敬时爱日,非老不休,非疾不息,非死不舍。”小农经济的这种形态,主要取决于 ‎      A.个体分工 B.社会制度 C.生产能力 D.劳动力短缺 ‎      答案: C    解析:小农经济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非老不休,非疾不息,非死不舍。”人们终生劳动,才能勉强维持保暖。 10. (2010年安徽省马鞍山市三模)读下图,从中我们可直接得到的信息包括(    )‎ ‎                     ①农业税相对稳定                            ②工商杂税逐渐增长并超过农业税        ③商品经济发展                            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 ‎       答案: C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税收总额不断增加;农业税相对稳定,增加不多;工商杂税逐渐增长并超过农业税,它反映出商品经济的发展繁荣。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应该看雇佣关系,图中看不出相关的信息。 11. (2010年4月深圳市宝安区高三调研)《汉书·召信臣传》载:“太官园种冬生葱、韭菜茹,覆以屋庑,昼夜燃蕴火,待温气乃生。”材料证明汉代 ‎       A.用柴火灰做肥料 B.以生葱、韭菜为主要蔬菜 ‎       C.官府重视蔬菜种植 D.掌握冬季温室种植技术 ‎       答案: D     解析: “太官园种冬生葱、韭菜茹,覆以屋庑,昼夜燃蕴火,待温气乃生。”大意:汉代宫廷,太官(官职)冬天在园子里面种植葱、韭等蔬菜(原本春天才有),用廊屋遮盖,从早到晚点着蕴火,用暖气使蔬菜生长。材料反映了古代利用温室种植蔬菜的情形。 12. (2010年4月浙江省台州市二模22题)某一学校的历史研究性学习小组,列出中国古代某地居民的职业结构,如表 自耕农 地主 佃农 工人 商人 占总人口比例 ‎11%‎ ‎23%‎ ‎35%‎ ‎21%‎ ‎10%‎ ‎ 这种职业结构最可能出现在何时何地?‎ ‎       A.汉代江南地区 B.唐代关中地区 ‎       C.宋代关中地区 D.明代江南地区 ‎       答案: D    ‎ ‎ 解析:根据佃农比例超过自耕农,可以反映出是租佃关系发展,再根据工人和商人比例的上升,这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应该理解为是明清时期江南生产关系的变化,所以应该选择D。 13. (2010年湖南省怀化市高三第三次模拟29题)读下面两幅图,对比分析后我们可以得知在商业活动方面发生的最重大变化是 ‎       A. 东京城的布局不再讲究整齐划一 B.政府对商业活动的监管取消 ‎       C. 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被打破 D. 北宋城市的商业功能更为突出 ‎        答案: C    解析: 14. (2010年3月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高三调查2题)下列观点中,与其他三个观点明显不同的一个是 ‎ ‎       A.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 ‎       B.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       C.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 ‎       D.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者 ‎       答案: B     解析:ACD 都体现了工商皆本或并重的思想,而B则是重农抑商的观点。 15. (2010年5月北京市东城区二模12题)战国至秦汉时期,黄河流域是中国农耕经济的中心。下列水利工程地处黄河流域的是(    )         ①郑国渠              ②都江堰                  ③白渠              ④灵渠 ‎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答案:B    解析: ①②③④项中,显然②是属于长江流域,因此,可排除A、C两项;B、D两选项有一个共同之选③,那么只需排除①或④,就能选出正确答案,郑国渠是由郑国主持兴修的大型灌溉渠,它西引泾水东注洛水,位于关中(陕西);灵渠又称湘桂运河,也称兴安运河,秦凿渠,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境内。 16. (2010年广东省湛江市高三一模)春节是中国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过春节”又称为“过年”。“年”的甲骨文写法为上面部分为“禾”字,下面部分为“人”字。这一节日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       A. 人们祈求谷物生产大丰收 B. 自然经济在中国古代一直占主导地位 ‎       C. 为了纪念神农氏 D. 农业生产是中国古代立国的根本 ‎        答案:D    解析: “禾”是谷物的总称,年成的好坏,主要由“禾”的生长和收成情况来决定,体现农业生产在中国古代的地位。 17. (2010年4月苏北四市高三第二次调研3题)杜牧《上李太尉论江贼书》记载“(江贼)水劫不便,逢遇草市,泊舟津口,便行陆劫。……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富室大户,多居其间。自十五年来,江南江北,凡名草市,劫杀皆便,只有三年再劫者,无有五年获安者。”从上述材料中可以提取的信息有        ①民间集市在江淮出现                  ②古代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③草市税是国家重要收入                ④交易者财货缺乏安全保障 ‎      A.①②‎ B. ③④‎ C.①④‎ D.②③‎ ‎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经观察直接概括有:草市和水贼劫杀,故此C项正确。(②发生在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而杜牧生于是晚唐诗人,前后矛盾;③与唐朝主要税收来自茶税不符。) 18. (2010年高考全国Ⅱ卷文综13题)唐高祖废汉以来通行的五铢钱,改行“开元通宝”钱。此后,“开元通宝”成为历代钱币的一种范式,其原因之一是 ‎       A.确立了钱币“圆形方孔”的形制 B.采用了新的材质 ‎       C.改变了以重量定钱币的传统 D.铸造技术更精良 ‎       答案: C     解析: 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为整治混乱的币制,废隋钱,效仿西汉五铢的严格规范,开铸“开元通宝”,取代社会上遗存的五铢。最初的“开元通宝”由书法家欧阳询题写,形制仍沿用秦方孔圆钱,规定每十文重一两,每一文的重量称为一钱,而一千文则重六斤四两。从此,中国的币制正式脱离以重量为名的铢两体系而发展为通宝币制,成为唐以后历朝的铸币标准,沿袭近1300年。故本题答案为C。 19. (2010年5月山东省青岛市二模)重农抑商政策曾推动秦国走向强盛,到了清末却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绊脚石。在中外历史上与此类似的经济政策还有        ①美国曾经实行的自由放任政策   ②列宁提出并实施的新经济政策   ③斯大林时期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④中国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       答案:B    解析: 提取信息:认识题目第一句话的真实本意是:经济政策起初起到积极作用,后来起到阻碍作用。美国的自由经济政策在推行开始时起到鼓励经济发展和商业贸易的作用,斯大林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起初起到集中全国财力物力发展的优点,也对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起到抵御作用,但是后期却出现严重弊端。 20. (2010年高考福建文综15题)明代《闽部疏》载:“凡福之紬(绸)丝┅┅福漳之桔,福兴之荔枝,泉漳之糖,顺昌之纸,无日不走分水岭及浦城之小关,下吴越如流水。其航大海而去者尤不可计,皆衣被天下。”材料反映明代福建 ‎       A.海陆交通十分发达 B.商品经济活跃 ‎       C.成为全国经贸中心 D.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       答案: B     解析:‎ ‎ 此题考查论从史出,材料中“无日不走分水岭及浦城之小关,下吴越如流水。其航大海而去者尤不可计”有涉及到水路交通,但未能反映发达,其意图还是反映商品在流通而矣,故排除A;;要反映成为全国经贸中心必须要有全国范围内的横向比较,材料显然没有,故排除C;要体现资本主义萌芽就要有雇佣关系,材料显然没有体现,故D。材料主要反映的就是福建商品经济活跃。 21. (2010年2月广东省江门市高三一模)据《文献通考》记载:宋神宗后期某年北宋税赋总收入为52010000石(共7070万贯),其中农业的两税占30%,工商税占70%。以下说法不能反映该数据的是 ‎      A.民营手工业进一步发展 ‎      B.王安石变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      C.政府的“抑商”政策有所松驰 ‎      D.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促进了政府收入的增加 ‎       答案:D    解析:依材料看,没有体现君主专制。故选D。 22. (2010年安徽省宿州市三模12题)唐人罗让指出唐朝“根本实在于江淮矣”。杜牧也说“江淮赋税,国用根本”。材料反映的主要问题是 ‎       A.经济重心南移 B.江淮经济发达 ‎       C.唐朝重视江淮的开发 D.江淮赋税负担沉重 ‎       答案: B     解析: 罗让(唐代文学家、书法家)指出唐代的经济重心实际上在江淮地区,杜牧也说江淮地区上交的赋税,成为国家财政的主要来源。这些信息反映了江淮地区的经济在唐朝十分发达。A项经济重心南移说法:六朝时期----趋向平衡;隋唐时期----开始南移;南宋时期-----完成南移;明清时期-----重心巩固。CD两项说法与材料无直接联系。 23. (2010年5月珠海市高三二模文综13题)“唐朝时在广州设置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清朝时则在广州设置‘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以下各项是这句话的概括,其中其恰当的是 ‎       A.中国古代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 B.广州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对外贸易口岸 ‎       C.清朝时期中国对外贸易不断萎缩 D.中国古代政府完全垄断了对外贸易 ‎        答案: B    解析:本题可用排除法。开放广州管理对外贸易说明A的说法有误;材料看不出对外贸易不断萎缩,C错误;D的说法太过绝对。从唐朝的“市舶使”到清朝的“十三行”说明广州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对外贸易口岸。 24. (2010年5月山东省泰安市高三二模11题)对史料进行研究,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据载,明代嘉靖以后,“徽俗十三(岁)在邑,十七(岁)在天下”。康熙、乾隆年间,沿长江地域流传着“无徽不成镇”的谚语。根据该史料我们可以推断 ‎       A.明清时期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区域性商人群体形成 ‎       B.明代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基本情况 ‎       C.明代徽州地区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程度 ‎       D.明朝地方政府对社会风俗变化所持态度 ‎        答案: A     解析:从材料的时间判断是明清时期,引文的意思是:安徽人十三岁在家,十七岁出外谋生。BCD三项从题目上看不出来。 25. (2010年广东省汕头市高三第二次质检)古代中国社会“凡民曰四,一曰士,二曰农,三曰工,四曰商”。明清之际,江南等地出现了“士商相混”的现象。这反映了 ‎       A.工商皆本思想产生,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       B.重农抑商政策松弛,传统社会结构解体 ‎       C.商品经济发展,等级观念淡化 ‎       D.礼教束缚解除,传统观念转变 ‎       答案:C    解析:“凡民曰四,一曰士,二曰农,三曰工,四曰商”说明等级观念很强,工商业者地位低。明清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工商业者地位提高,才会出现“士商相混”现象。 26. (2010年5月厦门市高三质检15题)宋仁宗景佑三年诏曰:“天下士庶家,屋宇非邸店、楼阁临街市,毋得为四铺作及斗八;非品官毋得起门屋;非宫室寺观,毋得绘栋宇,及朱墨漆梁柱、窗牖雕镂柱础。”材料反映了         ①统治者倡导节俭之风    ②建筑有鲜明的等级性         ③商业场所受严格限制    ④街市合一被制度认可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       答案: B    解析: 27. (江苏省盐城市2010届高三第一次调研2题)韩非子视商人为“邦之蠹也”( 蠹,蛀虫)。下列观点与之明显不符的是 ‎       A.“今驱民而归之于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 ‎       B.“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       C.“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       D.“使农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抑末”‎ ‎       答案: B     解析: 韩非子视商人为“邦之蠹也”体现法家重农轻商的思想,A、C、D三个选项都体现此思想,而B选项体现的是工商皆本的思想。 28. (2010年3月广东省汕头市高三一模)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社会聚族而居的村落形态,为宗族的组织化提供了有利的“生存土壤”。由此可知,宗族势力赖以生存的基础是 ‎       A.商品经济 B.自然经济 ‎       C.君主专制制度 D.中央集权制度 ‎       答案: B     解析: 中国古代的自然经济男耕女织,自给自足,这就为分散的村落经营和聚族而住提供了有利条件。C、D是中央政权的组织形式,与题干内容无关。而商品经济要求需要广阔的市场,不利于聚族而住。 29. (2010年5月安徽省宣城市高三第三次调研13题)图2从①到②(图中带“O”或“.”的为商业城市)反映出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趋势是 ‎     A.商业城市越来越多 B.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     C.手工业分布越来越广 D.经济重心已经南移 ‎      答案: D     解析: 结合两幅图的名称,对照图①,可以看出图②江南地区城市和手工业明显多于北方,反映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30. (2010年陕西省渭南市高三第二次质检27题)明朝中叶以后,在纺织业出现的新现象是 ‎      A.纺织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B.官营手工作坊产品精美 ‎      C.丝织品远销国外 D.民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      答案: D     解析: 注意本题中强调的“新”现象。明朝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在制瓷、矿冶、纺织等行业中,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西汉时期,丝织品即已远销欧洲,获得“丝国”的美誉,C项错误。 31. (2010年2月广东省揭阳市高三一模)桑弘羊上书汉武帝指出:“今意一总盐铁,非独为利也,特以建本抑末,离朋党,禁淫侈,绝兼并之路也。”桑建议由国家管理盐铁的直接目的是:‎ ‎       A.增加地方政府财政收入 B.加强对人民的统治 ‎       C.限制土地兼并 D.巩固封建统治秩序 ‎       答案: C     解析: 从材料中“以建本抑末、绝兼并之路”可知其目的是限制土地兼并。 32. (江苏省盐城市2010届高三第二次调研4题)某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小组开展了以“会馆的发展变迁”为课题的研究性学习,收集到下列相关信息,你认为正确的是 ‎        ①会馆是管理商业贸易的政府机构        ②会馆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③会馆的出现与明代的商帮密切相关      ④会馆是孕育资本主义萌芽的场所 ‎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②③‎ ‎       答案: C    解析:会馆是同一地域的商人停宿、储运、交际的重要场所,故①错误。会馆的出现与按地域结成的商帮有关,反映商业发展情况,故②③正确。会馆不存在雇佣关系,与资本主义萌芽无关。 33. (2010年4月广州市高三二模)乾隆年间的一首《竹枝词》写道:“呼郎早趁大冈墟,妾理蚕缫已满车;记问洋船曾到几,近来丝价竞何如”该情景应出现在 ‎       A.天津地区 B.上海地区 C.苏杭地区 D.珠三角地区 ‎       答案: D    解析: “呼郎早趁大冈墟,妾理蚕缫已满车”,说明古代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记问洋船曾到几”,说明当时丝织品出口到外国。当时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只允许广州一口对外贸易,故此情景应出现在珠江三角洲地区。 34. (2010年广东省梅州市高三一模)纵观整个中国历史,春秋战国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重要转型期。下列有关该时期经济发展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农用动力和农业耕作方式发生变化         ②小农经济开始出现        ③土地所有制发生根本变化                        ④官府垄断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⑤城市的主要功能转为以经济商贸为主 ‎      A.①②④⑤‎ B.①②③⑤‎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 ‎      答案: D    解析: 采用排除法,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主要还是政治功能,尽管各诸侯国的都城已发展成为商业中心,但商业中心是依附于政治中心的。所以⑤应排除。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出现并广泛使用,农用动力和农业耕作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逐步被封建土地所有制所取代,小农经济在这一时期也开始逐步形成。伴随着奴隶制度被封建制度所取代,“工商食官”局面也逐步被打破,出现了如范蠡、吕不韦等大商人。‎ ‎35. (2010年5月厦门市高三质检16题)在对待1792年英国外交使团访问一事上,乾隆皇帝批转主事大臣:“朕于外夷入觐,如果诚心恭顺,必加恩待,用示怀柔。如稍涉骄矜,则是伊无福承受恩典,亦即减其接待之礼,以示体制。”这说明 ‎       A.“华夷之辨”观念根深蒂固 B.中英两国关系有了一定改善 ‎       C.清朝外交礼节呈近代化趋势 D.中国传统的朝贡体制开始动摇 ‎        答案: A    解析: 36. (2010年5月浙江省温州市三模14题)下列有关明清时期“海禁”政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 ‎       B、曾经短暂地实行对外开放,但是限禁极为严格 ‎       C、一直延续到清代鸦片战争之前 ‎       D、扼杀了对外贸易推动经济进步的可能性 ‎       答案: A     解析: 明清时期“海禁”政策是指严格限制对外贸易,而不是禁止。 37. (2010年5月安徽省合肥市高三调研13题)右图中的三件器皿,都是来自中国明朝的青花瓷。它反映出当时 ‎                                                                         《群神宴》中的中国瓷器        ①欧洲人对中国瓷器格外珍视        ②中国古代制瓷业发达        ③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        ④自唐代开始中国瓷器大量输出国外 ‎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       C.①③‎ D.②‎ ‎       答案: A    解析: 解答本题注意图画的题目:《群神宴》,由此可知①正确;而据所学知识和图片的其他信息,可知②③正确。④在时间上不符。 38. (2010年5月南京市三模3题)《清文献通考》卷33载,“(顺治四年)户部议复两广总督佟养甲疏言:‘佛朗西国人寓居濠镜澳,以其携来番货与粤商互市,盖已有年。后深入省会,至于激变,遂行禁止。今督臣以通商裕国为请,然前事可鉴,应请仍照前明崇祯十三年禁其入省之例,止令商载货下澳贸易可也。’上从之”。这段记载充分说明 ‎       A.明末对外封闭政策在清初得到延续 B.清朝认识到开放澳门市场可以“裕国”‎ ‎       C.清廷中开放派的主张得到暂时推行 D.清朝前期只准许在澳门与外商贸易 ‎       答案: A     解析:材料信息表明,清朝官员认为葡萄牙人在澳门与广东商人通商,容易“激变”,于是“仍照前明崇祯十三年禁其入省之例,止令商载货下澳贸易可也”,可见清朝延续了明朝末年的闭关锁国政策。‎ ‎39. (南京市2010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调研1题)《沈氏农书》中记载:“家有织户,织与不织,总要吃饭,不算工本,自然有赢。”这段话反映了中国古代家庭手工业 ‎       A.与农业相结合,竞争力强 B.生产方式落后,效率较低 ‎       C.以营利为目的,面向市场 D.生产成本较低,自给自足 ‎       答案: D    解析:‎ ‎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和分析历史特征的能力,属中等难度题。本题考查的是古代家庭手工业的特点。从材料内容看,“家有织户,织与不织,总要吃饭,不算工本,自然有赢”,反映出家庭手工业与农业结合的特点,但也造成了其水平和效率低下、竞争力弱的缺陷,排除A、B;同时,“不算工本”也反映了其不以营利为目的、自给自足的特点,排除C。正确答案是D。 40. (2010年辽宁省锦州市二模24题)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   )‎ ‎       A、非常重视祭祀 B、以农业为立国之本 ‎       C、农业与土地的关系 D、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 ‎       答案: B     解析: 从题干中对社稷二字的解释不难看出我国古代是以农为本,以农立国。‎ ‎41. (2010年辽宁省大连市一模31题)山西平遥是晋商的发源地。清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中国第一家现代银行的雏形“日升昌”票号在此诞生,随后它在中国很多省设有分支机构,到19世纪40年代,其业务扩展到日本、薪加坡、俄罗斯等国家。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       A.明清时期商品经济有了新的发展 B.晋商对外国资本有一定抵制作用 ‎       C.山西是当时中国的经济重心 D.新型汇兑事业在中国开始发展 ‎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察明清时期中国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票号”。明确时期商品经济有所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中国的票号是现代银行的雏形具有借贷等功能因此对外国资本入侵有一定的地址作用并且是新型汇兑事业在中国的开始。。中国在清朝年间经济重心已经南移,因此C项说法错误 42. (2010年5月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高三调研2题)《管子·侈糜》中说“市也者,劝(意指“推动生产”)也;劝者,所以(本业)起。本善而末事起。不侈,本事不得立。”据此材料判断下列结论最符合管子经济思想的是 ‎       A.刺激消费,推动生产 B.主张节俭,反对奢侈 ‎       C.重视农业,抑制商业 D.劝课农桑,提倡积累 ‎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史料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的含义是商业活动能够推动社会生产的发展,所以B、C、D三项明显与材料意思不符。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 43. (2010年5月泉州市高三质检16题)2009年,南宋外贸沉船“南海一号”挖掘了出土大量的江西景德镇、福建德化瓷器,右图为展示的部分瓷器。下列对这一历史事件叙述,符合史实的是 ‎      A.沉船上的瓷器应有一些青花瓷和釉里红 ‎      B.这些瓷器代表当时瓷器生产技艺最高水平 ‎      C.这些瓷器大部分是由私营手工业生产的 ‎      D.说明我国白瓷烧制技术开始于南宋时期 ‎       答案:C     解析: 44. (江苏省南通市2010届高三第二次模拟3题)某历史兴趣小组在探究“宋代城市商业发展”课题的过程中,搜集到了下列素材,你认为其中最有价值的是 ‎      A.司马光主编的史学巨著《资治通鉴》‎ ‎      B.“南海一号”沉船打捞出的青花瓷片 ‎      C. 画家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的摹本 ‎      D.苏轼的《洞庭春色赋》手迹拓片 ‎      答案: C    解析:注意题干“城市商业发展”与“最有价值”限制词,《洞庭春色赋》是苏轼一篇文辞与笔墨相结合的完美作品,作品描绘游玩洞庭湖时的景色,并未反映宋代商业发展,可以排除;B选项“青花瓷片”反映的是宋代手工业的发展,不符合题意;A、C选项都能够反映宋代商业发展,但“最有价值”的是《清明上河图》,这幅画描绘的是汴京清明时节的繁荣景象,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清明上河图》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45. (2010年4月山东省济南市二模9题)有唐诗云:“水门向晚茶商闹,桥市通宵酒客行”,这则材料反映了        ①唐初经济发展状况         ②唐代某些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很高        ③唐政府征收茶税           ④唐代的商业活动突破了“日中为市”的传统 ‎       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③④‎ ‎       答案: B    解析: 根据诗“水门向晚茶商闹”,一个“闹”字写尽了茶市的喧嚣与繁华。茶市的交易是通宵达旦,专供茶商们谈生意和饮酒作乐的酒楼亦是昼夜营业,所以符合的材料是②和④,应该选择B。 46. (2010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二模26题)“坊的制度——就是用墙把坊围起来,除了特定的高官以外,不许向街路开门的制度——到了口口末年已经完全崩溃,庶人也可以任意面街造屋开门了。”如果日本学者加藤繁的这一观点符合史实.这里省略的两字最有可能是 ‎       A.西汉 B.唐朝 C.北宋 D.清代 ‎       答案: C    解析: 从材料我们可以得出这个朝代已经完全打破了唐朝时市坊必须分开的规定,只可能是唐朝后的朝代,结合所学我们可以得出宋朝时已经打破了市坊界限。 47. (2010年4月北京市海淀区一模15题)以下关于中国古代手工业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家庭手工业代表了手工业工艺制造水平 ‎       B.两宋以后民营手工业发展地位日益提高 ‎       C.明清时期官营手工业基本实现了市场化 ‎       D.西方工业品倾销制约了传统手工业发展 ‎       答案:B    ‎ ‎ 解析:官营手工业代表了手工业工艺制造水平,但官营手工业产品没有面向市场,故A、C说法不正确。西方工业品倾销出现在近代,故D说法不正确。 48. (2010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文综27题)表2  明代洪武至弘治年间(1368——1505)徽州祁门土地买卖契约情况表 时间 使用通货类别及契约张数 洪武年间至永乐年间 宝钞23、银1、布1‎ 宣德年间至景泰年间 宝钞4、银27、布42、稻谷4‎ 天顺年间至弘治年间 银52、稻谷1‎ 表2反映了 ‎       A.宝钞在民间的信用降低 B.社会经济大幅度衰退 ‎       C.生活资料均可作为支付手段 D.白银始终是主要流通货币 ‎       答案: A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的能力。测量目标:材料处理/提取图片、表格、文字等材料中提取的信息。考试内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明)。分析:此题宜用排除法。表格中白银流通量的增加说明商品经济的发展,故排除B;能作为支付手段的生活资料只是少数几种(谷、布),故C错误;D容易由表格数据排除。A亦不难理解(表格中宝钞由减少到消失)。 49. (2010年浙江省湖州市二模14题)唐诗有云“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但后人一直认为秘色瓷开始产于五代,直到1987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出土了十多钏精美的秘色瓷,最终印证了唐代就开始制作秘色瓷。以上材料说明获取史料的有效途径有                            (    )        ①文学记载侧面反映              ②考古挖掘                     ③史书记载                            ④民间传说 ‎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      答案:A     解析: 本题需密切结合材料进行回答,“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是唐诗人陆龟蒙赞美青瓷的诗句,此处反映了通过“文学记载侧面反映”来获取史料;法门寺地宫出土实物,反映了“考古挖掘”来获取史料。材料没有涉及史书记载和民间传说。 50. (2010年高考浙江文综18题)明代沉船“南澳一号”发掘引起社会关注,学生以此为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搜集的一条史料是:“(明中后期,有大臣)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不得往日本……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几三十载”。对该史料理解最恰当的是 ‎       A.明代没有民间的海外贸易 B.明政府曾奉行重商主义政策 ‎       C.明政府曾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 D.明政府从此废除“海禁”政策 ‎       答案: C    解析: 通过题干中的“(明中后期,有大臣)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不得往日本”,说明明朝前期是有私贩到日本从事贸易,A项错。中国古代长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B项不符合史实。“海禁”政策从明朝开始一直到清朝仍继续实行,D项错误。中国“开市舶……不得……亦禁不得……。奉旨允行,几三十载”说明明政府曾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正确答案为C项。 51. (2010年4月浙江省嘉兴市二模12题)秦代凡是地方军队调动,五十人以上就必须以虎符为信。图6中铜制虎符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虎颈至胯间写有:“甲兵之符,右才(在)皇帝,左才(在)阳陵(秦之郡名)”。阳陵虎符所隐含的秦朝历史信息包括:‎ ‎       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②书法篆刻艺术       ③民族关系                      ④冶金铸造水平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       答案: C    解析: 联系秦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相关内容。材料中反映出当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秦代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铜制虎符上的文字,应联系秦的“书同文”政策;虎符为铜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秦代的治金铸造技术水平;阳陵为秦之郡名,今陕西高陵县,并不能反映秦当时的民族关系。 52. (2010年4月天津市和平区高三第二次质检2题)黄遵宪有诗“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鳄。借端累无辜,此事实大错。”下列对“大错”的理解最具理性的是 ‎       A.限制外商来华阻碍中外贸易 B.隔绝大陆与台湾的正常往来 ‎       C.禁止国人海外经商限制了商品市场 D.自我封闭扼杀了社会进步的可能性 ‎       答案: 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海禁政策对近代中国的消极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应该是使中国日渐脱离世界发展大势,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所以应该选择D。 53. (2010年辽宁省大连市二模26题)有学者认为18世纪中后期西方早已“选择海洋”,而中国却“选择陆地”。这种“选择”给中国带来最主要的影响是 ‎       A.一定程度上抵御了西方列强的入侵                          B.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贸易中心 ‎        C.使中国失去资本扩张和工业化的契机                              D.导致中国的综合国力迅速衰退         答案: C    解析: “选择陆地”即农业文明主导,在18世纪带给中国的最主要的影响是使中国失去了资本扩张和工业化的契机;因为18世纪的世界潮流是发展资本主义的潮流,18世纪中后期工业革命开始于英国。 54. (2010年4月浙江省嘉兴市二模14题)明清数百年来,杭州人将十座城门的名字及其特色编成了杭曲大调:百官门外鱼担儿,坝子门外丝篮儿,正阳门外跑马儿,螺蛳门外盐担儿,草桥门外菜担儿,侯潮门外酒坛儿,……(注:篮儿—竹篮,杭州方言喜在词后加“儿”字。)从中反映出明清时期 ‎       A.杭州开始成为商业大都会 B.杭州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       C.官府对杭城进行了区域功能划分 D.杭城市民的经济文化生活较为丰富 ‎       答案: D     解析:‎ ‎ 排除法。A选项“开始”错误;B选项中与材料无关,因为材料不能体现雇佣劳动;C选项材料只能体现杭城有区域功能划分,但不能体现官府;D选项经济可从商业活动中看出,文化可从杭曲大调上看出。 55. (2010年河南省郑州市高三第三次质检14题)“唐朝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下列选项不能证明这一观点的是 ‎        答案: B    解析: B项是汉代瓦当,不属于唐朝。面径17.5厘米。《汉书·高帝纪》:五年后九月治长乐宫,七年二月治未央宫。秦有兴乐宫在长安乡,汉易名为长乐宫。或云,此瓦乃长乐宫瓦。毛俊臣谓:“长乐未央系古人泛用吉语,不是专指长乐未央两宫而言。长乐未央瓦当出土多种,一般皆圆形,中为乳丁纹,以单线或双线十字分割,上书“长乐未央”四字,也有写成“未央长乐”的,字体都处于篆隶之间,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56. (2010年安徽省蚌埠市三模)老师上课展示了一幅有关《清明上河图》的教学图片,你认为它反映出的最主要历史信息是 ‎              ‎ ‎       A.描绘了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和魅力的自然风光 ‎       B.反映“夜市”出现和交子广泛使用的情景 ‎       C.北宋商品经济发展,生产领域出现工场手工业 ‎       D.这是具有很高历史价值和艺术水平的风俗生活图 ‎       答案: D     解析: 《清明上河图》生动地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城市生活的面貌,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这幅画描绘的是汴京清明时节的繁荣景象,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栩栩如生地描绘了北宋都城汴京的日常社会生活与习俗风情。通过这幅画,可以了解北宋的城市面貌和当时各阶层人民的生活。总之,《清明上河图》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二. 非选择题 ‎ ‎57. (2010年4月广东省佛山市高三二模)(25分)一个地名的命名或其变更并非单纯来自偶然或者不自觉的语言因素,更多的是历史的折射与反应。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材料一    某中学历史学习小组发现了一组文字材料:“两县共辖109坊,一为长兴、永乐、永宁、曲池、敦化、安仁等54坊,一为善和、通化、丰乐、昌明、安乐、怀远、醴泉、昭行、义宁等55坊”。 (1)完成下列表格(6分)。‎ 研究主题 结论 证据 理由 材料涉及的时代最晚可能是?‎ 材料一所涉及的史料 ‎        材料二   中国城市众多,但是城市的路名有很多相同之处,如人民路,胜利路,解放路,红旗路,三民路,中山路等。        (2)材料二中的路名,你认为哪些可能被当今中国大陆与台湾共同使用(2分)?分别说出大陆与台湾使用这些路名的理由(4分)。结合史实说明大陆哪座城市比较适合使用这些路名(3分)?         材料三  法国巴黎有一个著名“路易十五广场”,在恐怖统治时期被改名为“革命广场”。1795年再易其名为“协和广场”,取意“全国各族和谐、融洽、具有凝聚力”。1814年再次被改回“路易十五广场”。1830年路易·菲利普时代它又重新恢复为现在的名字:协和广场。        (3)材料中涉及路易十五广场的四次改名,请你结合法国史实选择其中的二次改名进行原因分析(6分)。        (4)从以上材料中你得出什么认识(4分)? 答案:‎ ‎        (1)结论:唐朝(2分)。              理由:因为唐朝实行坊市制度,而宋代开始打破了坊市的界限。(4分)         (2)三民路,中山路(2分)。              孙中山在大陆被称为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在台湾,孙中山是国民党的创始人(4分)。后面一问,只要言之成理即可,譬如武汉是武昌首义。(3分,城市1分,理由2分,两者必须相关)         (3)革命广场:法国大革命爆发,封建势力进行打击:              协和广场:1794年,热月党人统治开始,法国大革命高潮结束;              路易十五广场:1814年,拿破仑帝国灭亡或波旁王朝复辟。             1830年,协和广场:复辟的波旁王朝被推翻或七月王朝建立,广场改名。(答出其中任两点给6分)         (4)地名的变化不是偶然的;地名的变化有政治色彩;地名的变化能够反应出当时的时代特色。(答出两点给4分,其它答案言之成理,同等给分) ‎ 解析:        (1)依据“古代中国的商业”一课“市”的形成与发展,可知坊市格局被打破是在北宋,北宋时期突破了坊市分开的格局,大街小巷店铺林立。而材料所反映的内容则是坊的大量存在,说明应该是坊市分开的格局,应该是北宋以前的,也就是说最晚可能是唐朝。        (2)大陆与台湾所谓政权的性质不同,决定了台湾不可能出现人民路、胜利路、解放路、红旗路这样的字眼。而三民路、中山路则代表着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孙中山为提出三民主义伟大理论,领导辛亥革命,为中国民主革命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他因此在大陆一方地位崇高,被称为民主革命的先行者,领导实现了20世纪中国历史的第一次伟大社会巨变。而作为国民党的创始人,领导建立中华民国,被尊称为“国父”。所以与他相关的这两个路名在两岸最有可能共同使用。后一问,言之成理即可,因为这样的城市不可能只是一座。如武汉,辛亥革命起义地;南京,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所在地、中华民国都城、后来解放等等。        (3)恐怖统治时期是指大革命期间雅各宾派统治时期,这是大革命的高潮时期,是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革命。而1794年热月政变后,法国大革命高潮结束,热月党人统治,清除雅各宾派的激进措施,希望建立资产阶级的正常的统治秩序。1814年,拿破仑统治被推翻,法兰西第一帝国的历史结束,波旁王朝复辟,因此又回到了最初的名字。而1830年七月革命后,波旁王朝的统治再度被推翻,历史经过反复振荡,终于又回到了起点,资产阶级重掌政权。        ‎ ‎(4)通过上述两则材料,可以看出,不论中外,地名均与政治有关,通过地名变化可知看出当时的政治状况。 58. (2010高考安徽文综36题)(28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华,乾隆皇帝颁布上谕,宣称:“各处藩封到天朝进贡观光者,不特陪臣俱行三跪九叩之礼,即国王亲至,亦同此礼;今尔国王遣尔(指马戛尔尼)前来祝嘏(福),自应遵天朝法度,免失尔国王祝厘纳贡之诚。”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二   钦差大臣耆英代表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后,于1844年11月奏称:“夷情变幻多端,非出一致,其所以抚靖羁縻之法,亦不得不移步换形。固在格之以诚,尤须驭之以术,……有加以款接方可生其欣感者,并有付之包荒(包容)不必深与计较方能于事有济者。”              ——同上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外交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截至2008年底,中国与171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共参加了13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缔结了近20000项双边条约,参加了300多个多边条约,参加了24项联合国维和行动,派出维和官兵11063人次。                            ——摘编自中国外交部编《中国外交》(2009年版)、2009年10月《世界知识画报》        (1)依据材料一指出当时清朝统治者的对外态度及其在对外关系方面的影响。(8分)        (2)材料二反映出这时某些清朝官员的对外态度有了怎样的变化?为何会发生这种变化?(8分)        (3)概括材料一、二三所反映的不同时期中国外交的基本特点及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12分) 答案: ‎ ‎        (1)以天朝上国自居、不愿与他国平等交往。限制中外交往,堵塞与世界沟通的渠道,使中国继续处于封闭状态         (2)畏惧西方列强,对外态度软弱,不敢为维护民族利益而抗争。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战败,在外交上处于不利地位;某些清朝官员已感到中国的实力不如西方国家,不惜放弃民族利益以维护清王朝统治         (3)朝贡外交、屈辱外交;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中国曾长期在世界文明中居于领先地位,封建统治者养成了盲目自大心理;中国不断遭受列强侵略,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获得独立,民族自信心增强,综合国力不断上升。 ‎ 解析:         本题以外交为切入点,时间跨度比较大,古代,近代,现代不同时期的对外关系,本题的材料在解题过程中有重要作用。第一问,要求依据材料回答两个问题,清政府的对外态度和对外关系的影响,注意分析归纳概括材料。第二问,有两小问清朝官员态度的变化以及原因,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第三问,结合三则材料,分别指出不同时期的外交特点以及形成原因,两个小问,可以分解为,以上三则材料各反映的对外关系特点以及成因是是什么。因此在解答大题的时候要学会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将难懂问题通俗化,进而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59. (2010年高考全国Ⅱ卷文综39题)(20分)分析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中亚地区与我国西部有长达3300千米的边界线,是当今世界石油、天然气等资源储量最丰富的地区之一。苏联的解体和中亚五国的独立,凸显了中亚地区在国际战略国局中的地位。        材料一  1941年苏联卫国战争爆发后,苏联国防委员会决定,把莫斯科、列宁格勒以及国家中心地区其他工业城市的特大工厂的设备、物资、人力资源全部或部分迁移到大后方,即乌拉圭、西伯利亚和中亚地区。截至1941年底,被迁走并迅速投产的工业企业已达1523家,其中有1360家属于国防工业部门。随后成立了国家疏散工作委员会,制定企业疏散问题的法令。苏联国防委员会和国家疏散工作委员会统筹领导疏散工作。             1942年前8个月的统计表明,上述地区的工业产品总值已经达到344亿卢布,而1940年全年只有480亿卢布。1942年12月苏联国家计划委员会指出,在国家东部地区的辽阔土地上重建的疏散企业是机械制造业取得的最重要成果,这是一个地理分布方面的巨大飞跃。                                                                                                         ——摘编自《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史》        材料三  ‎ 冷战后,中国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为加强睦邻互信与友好合作关系,就边界地区相互信任和边界地区互相裁减军事力量问题举行谈判,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上海五国”机制。 2001年6月,上述五国和乌兹别克斯坦在“上海五国”的基础上,为加强政治、安全、外交、经贸、人文等方面的合作,成立“上海合作组织”。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为加强中国与中亚各国的合作奠定了基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苏联完成企业大转移的特点和意义。(16分)        (5)中亚地区历史上是连接东西方文明的纽带,列举汉、唐时体现这一纽带作用的具体史实。(4分) 答案: ‎ ‎       (1)特点:战时紧急迁移;以国防工业为主;从中心区域迁往后方;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迁移效率高。(10分)             意义:保存了工业特别是国防工业生产能力,为赢得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了基础;改变了苏联工业布局,带动了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6分)        (5)西汉:张骞通西域(或甘英出使大秦、丝绸之路)。唐代:玄奘西行取经(或造纸术西传大食)。(4分) ‎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苏联在二战中对企业的转移和汉唐时期我国与中亚地区的交往。第(1)问通过材料一中几句关键语句可以得出苏联完成企业大转移的特点:“1941年苏联卫国战争爆发后,……即乌拉圭、西伯利亚和中亚地区。”可以知道是二战中苏德战争爆发后进行的转移,属于战时紧急转移;属于从中心城市转移到大后方;“截至1941年底,被迁走并迅速投产的工业企业已达1523家,其中有1360家属于国防工业部门”,可以知道转移的主要是国防工业为主;且迁移效率特别高;“随后成立了国家疏散工作委员会,制定企业疏散问题的法令”可以知道属于国家集中迁移,说明管理体制的集中程度高。并结合所学知识知道由此产生的影响是为苏联在反法西斯战争中赢得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材料中“1942年12月苏联国家计划委员会指出,……的巨大飞跃。”可知推动了东部地区的发展。第(5)问结合教材知识可知,汉朝时期,张骞两次通西域和公元97年,甘英出使大秦,加强了汉朝与中亚各国的联系;唐朝时玄奘西行取经。此问主要是考查教材基础知识。 60. (2010年5月珠海市高三二模文综38题)(26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超稳定结构是对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一种动态模型。它在解释了中国封建社会结构具有巨大稳定性的同时,又肯定了社会内部的不断发展变化,揭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停滞性和周期性之间深刻的内在联系。                                                                                      ——金观涛、刘青峰《兴盛与危机》        (1)概括说明中国传统社会何以超乎稳定的长期延续?(6分)        材料二  近代化包括近代观念的转换、近代企业的创办和近代民主制度的汲纳三个方面的对近代文明的追求和实践活动。中国近代化的发展脉络是沿着这三个层面向纵深延伸的。                                                                                      ——孙占元:《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脉络纵论》        (2)如何理解作者有关“中国近代化发展脉络的纵深延伸”的历史结论?(6分)        材料三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中国农村各种矛盾加剧,农民税费负担沉重,一些冲突在局部地区相当严重,群体事件时有发生。这引起政界和学界的相当关注。其中欧博文和李连江的研究具有广泛影响,他们最早提出了“依政策抗争”(policy -based resistance) 这个热点性概念,以此解释当代中国农村利益抗争的突出现象。                                                                                      ——周作翰 张英洪《改革以来中国乡村和农民研究的回顾》        (3)20 世纪90 年代以来,中国农村出现了怎样的情况?(2分)“依政策抗争”是否可以有效的解决问题?为什么?(4分)        材料四    ‎ 自近代以来,市场能够在西方社会生存和发展,和其社会制度创新分不开。在讨论西方制度创新的时候,人们往往放在经济、技术和政治方面的创新。实际上,社会制度的创新(主要表现社会政策的确立)也同样重要。                                                                                     ——新加坡《联合早报》新加坡国立大学  郑永年        (4)指出17,18世纪英法美在政治创新方面的共同点,并分析“社会制度的创新也同样重要”的理由。(8分) 答案: ‎ ‎       (1)原因:专制主义统治,小农经济顽固,传统思想的影响,相对封闭的自然环境。(6分)        (2)理解:从封闭心态向开放意识转变。对工业文明从排斥到吸收转变。对近代民主制度探索层次提高。(6分)        (3)情况:税费提高,农村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2分)能。因为村民自治制度实现了村务公开,可以维护农民利益。(4分) 不能。因为在政策范围内,有可能出现利益分配失衡,导致信访和直接对抗方式出现。(4分)        (4)共同点:法律至上,实行宪政,分权与制衡,建立有限政府。(4分)             重要:社会制度的创新是社会稳定、政权巩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4分) ‎ 解析: ‎ ‎       回答第一问须从政治、经济、思想三方面组织答案;回答第二问注意观念由封闭到开放、近代企业的创办即是向工业文明的转变、近代民主制度由君主立宪到民主共和的发展;回答第三问时,情况可从材料中概括出来,再表明自己的看法,回答理由;回答第四问时,先回答共同点,如法治、宪政、制衡等,再分析“社会制度的创新也同样重要”的理由:稳定社会、巩固政权、发展经济。‎ 必修二专题2-1‎ 一. 选择题 1. (2010年2月广东省揭阳市高三一模)(2010年2月广东省揭阳市高三一模)《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是一部专论清末民初中国经济史的学术专著,该书在论述中国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同时,也阐述了“近代中国的产业革命精神”。这种中国特色的产业革命精神主要在于追求 ‎       A.实业救国 B.发展资本主义 ‎       C.民族富强 D.实现民主政治 ‎ 答案:A    解析:1895年后伴随着列强侵华的加剧,社会上兴起了实业救国思潮,在其推动下,收回利权运动和创办实业蓬勃发展。辛亥革命后,孙中山提倡实业救国,积极创办实业。故在1895—1927年间中国特色的产业精神主要就是追求实业救国。 2. (2010年4月北京市海淀区一模18题)20世纪30、40年代,中国沿海企业大批内迁,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军阀割据混战 B.国民党发动内战 ‎       C.日本全面侵华 D.国家的发展战略 答案:C    解析:日本全面侵华,民族企业遭受空前野蛮的洗劫和破坏。民族资本家为逃避战乱,纷纷内迁。 3. (2010年高考江苏历史11题)右图反映了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某一经济状况,对图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A.抗战胜利后政府获得大量经济赔偿 ‎       B.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刺激了货币发行 ‎       C.货币大量增发给民族工业巨大压力 ‎       D.布雷顿森林体系推动中国货币需求 答案:C     解析:国民政府发行的法币数额快速增长,导致通货急剧膨胀,造成原料昂贵而产品滞销,民族工业陷入绝境。此题考查的是对史料分析、归纳、处理的能力。根据图示反映的历史时期: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初期,国民政府通过大量发行纸币,聚敛社会财富,给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造成巨大压力才,所以此题正确选项应该是C项。 4. (2010年5月泉州市高三质检17题)1853年的《顺德县志》载:“昔日女布(指土布)遍于县市,然自外洋以风火水牛运机成布,舶至贱售,女工几停其半。”以下对该材料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外国廉价商品输入导致中国自然经济解体 ‎       B.中国近代工业兴起导致传统手工业破产 ‎       C.工业革命成为资本主义征服世界的主要动力 ‎       D.中国人以农耕文明的眼光看待工业文明 答案:B    解析: 5. (2010年广东省湛江市高三二模)下图是民国时期非常流行的一款国产欧式女鞋广告,据此分析,国产“欧式”女鞋流行的原因是 ‎       A.西方文明的冲击 B.辛亥革命后社会习俗的变化 ‎       C.民族工业的发展 D.“抵制洋货、爱用国货”运动的推动 答案:D   解析:从材料内容“爱国须用国货起”,说明了“抵制洋货、爱用国货”运动的推动,国产“欧式”女鞋流行。 6. (2010年广东省韶关市高三二模)有人认为:中国近代社会变迁不是在原有母体中孕育启动的,而是在列强的威胁和侵略下,中断自身历史进程,移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向近代化转变的。说明了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特点是  ‎ ‎      A.深受外部的影响 B.有继承地发展 ‎      C.艰巨曲折地发展 D.在沉沦中上升 答案:A    解析:主要考查学生材料的分析与理解。由材料中“不是在原有母体中孕育启动的”、“而是在列强的威胁和侵略下……向近代化转变的”可知,中国近代历史发展深受外部影响。 7. (2010年3月厦门市高三质检16题)图5为近代某商品的报纸广告。它反映了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发展得益于当时(    )‎ ‎ ‎ ‎       A.实行专卖制度 B.提倡国货运动 C.宣扬种族主义 D.坚持民权主义 答案:B    解析: 8. (2010年4月广东省茂名市高三二模)下列事件和现象,对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促进作用的是        ①洋务运动     ②太平天国运动     ③辛亥革命     ④实业救国思潮 ‎       A.①②③‎ B.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C    解析:太平天国运动本身使农民战争,对全国经济的发展会起阻碍作用,内部又实行圣库制度,阻止商品经济的发展,故应该排除,所以应该选择C项。 9. (2010年2月广州市高三一模)著名学者卓鸿铭说:“咸同年间,粤匪扰乱。清廷如一丛病之躯,几难著手。得一时髦郎中湘乡曾姓者,拟方名曰口口口口,服若干剂来见转机。”材料中省略的字最可能是 ‎       A.洋务清火汤 B.新政补元汤 C.宪政调味汤 D.革命销魂汤 答案:A   解析:“湘乡曾姓者”是指曾国藩,“粤匪扰乱”则指太平天国运动,所以材料说的是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事情。为了“剿发捻”(指太平天国和捻军)和抵御外来侵略,以曾国藩为代表的洋务派掀起了洋务运动。 10. (2010年5月珠海市高三二模文综15题)以“洋务早期,风气初开;清朝末年,天下移风;民国初年,飙转豹变”为标准,与其相符的是 ‎ ‎       A.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大众传媒的变迁 ‎       C.思想领域的变化 D.民主政治的发展 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从材料提供的一组时间和发展特点,即洋务早期(六七十年代)初开、清朝末年(19世纪末)移风、民国初年(20世纪初)飙转豹变,可以判断出这个时间段和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几个阶段吻合,特点相似。 11. (2010年2月广东省江门市高三一模)某时期农村大部分地区开展土地改革,而大部分城市却出现“无货不美,有美皆备”的畸形状态。该时期是 ‎       A.土地革命时期 B.抗日战争时期 C.解放战争时期 D.建国初期 答案:C    解析:关键信息:土地改革、美国货冲击。故选C。 12. (2010年3月山东省聊城市一模11题)下面是鸦片战争前后中国土特产品出口统计表。对该表的理解正确的是 时间 茶(万磅)‎ 生丝(包)‎ 鸦片战争前 ‎5000(年平均值)‎ ‎5000(年平均值)‎ ‎1845年 ‎8019‎ ‎13220‎ ‎1851年 ‎9919‎ ‎23040‎ ‎1853年 ‎10122‎ ‎62896‎ ‎        ①农副产品日趋商品化            ②中国被卷入世界市场        ③近代民族工业兴起              ④对外贸易出现顺差 ‎      A.①②‎ B.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       答案:D    解析: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第一步的是洋务运动,A错误;只从表格数据看不出近代企业在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B错误;维新变法标志着民族资产阶级以独立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C错误;注意表格中工人人数的增加,可以说明D正确。 13. (江苏省盐城市2010届高三第一次调研7题)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下列人物的思想主张与这一观点相似的是 ‎       A.洪仁玕 B.张之洞 C.严复 D.胡适 ‎       答案:B   ‎ ‎ 解析:题干体现的是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洪仁玕在太平天国运动中主张发展资本主义,与题意不符;严复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胡适为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代表人物,抨击封建正统思想;张之洞为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与题意相符,因此,选B。 14. (2010年湖南省衡阳市三模28题)1882年,英国商人比尔在年度财务报告中沮丧地写道:“统计结果表明,我们的航运公司今年亏损额达到了400万两白银,法国的轮船公司也大致如此。照这样下去,我们将很快退出上海航运市场了。”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A.自然经济的抵制 ‎       B.英、法航运公司经营不善,技术落后 ‎       C.中国近代民族企业的初步发展对外国企业构成威胁 ‎       D.轮船招商局等洋务企业与之争利的结果 ‎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洋务运动的积极作用。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和结合所学知识,此时能够给外国资本主义造成冲击的应该是洋务派创办的民用工业,所以应该选择D。 15. (2010年广东省湛江市高三一模)1872年成立的上海轮船招商局,它经营的原则是由官府掌握企业的用人及理财权﹐具体业务由商人经营。80年代初﹐它开始发售股票﹐当时在市场上往往以超过票面额的价格为社会所争购。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       A.上海轮船招商局是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       B.上海轮船招商局已经完全具有近代企业制度的特征 ‎       C.上海轮船招商局是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特殊结合 ‎       D.上海轮船招商局所需资金全部来自民间资本 ‎       答案:C    解析:上海轮船招商局是洋务企业中第一个官督商办的企业,“官督”体现了其具有浓厚的封建性,“商办”形式则带有明显的资本主义性质。故选择C项。 16. (2010年广东省梅州市高三一模)据《中国近代经济研究》统计,1912~1919年全国注册工厂在各省分布比例如下:‎ 直隶(含天津)‎ 江苏(含上海)‎ 浙江 广东 山东 福建 湖北 奉天 其余省份 ‎58%‎ ‎19.82%‎ ‎5.37%‎ ‎4.22%‎ ‎3.96%‎ ‎2.56%‎ ‎2.43%‎ ‎2.43%‎ ‎1.02%‎ ‎ 该组统计数据所反映的实质性问题是当时的中国 ‎       A.封建自然经济仍占据着绝对优势地位 ‎       B.民族工业在地区分布上严重不平衡 ‎       C.民族工业已摆脱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束缚而快速发展 ‎       D.民族工业的发展只是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 ‎       答案:B   ‎ ‎ 解析:这一时期是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时期,但新注册工厂主要集中在直隶、江苏、浙江等沿海地区,说明民族工业在地区分布上不平衡,集中在沿海,内地薄弱。 17. (2010年3月深圳市南山区高三调研16题)小王是一位货币收藏爱好者,图7是他收藏的我国某一历史时期的纸币,面额50元。从该图中可以得出正确的历史信息是 ‎       A.日本对中国经济侵略,日钞流通中国 ‎       B.中国币制改革取得重大成果 ‎       C.钞票印刷业发展,近代中国民族工业进入发展的黄金时期 ‎       D.滥发纸币,通货膨胀 ‎       答案:D    解析:从纸币上读到“重庆”、孙中山像、“中国银行”等信息,可以确定A项日钞流通中国错误;1935年国民政府实行了“币制改革”,B项说法和材料不太一致;C项近代中国民族工业进入发展的黄金时期指1912----1919年间,钞票印刷业发展和民族工业发展无关联。 18. (2010年4月广东省茂名市高三二模)20世纪初中国近代化的步伐出现明显加快的趋势,以下各项不能说明这一趋势的是 ‎      A.商品经济的出现与发展 B.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      C.《临时约法》的颁布 D.共和政体的建立 ‎       答案:A   解析:商品经济的出现与发展最早是在商周时期,不符合题干的时间要求,所以此题应该选择A项。 19. (2010年3月福建省高三质检15题)人类社会生产的动力大致经历了人力、人力+畜力+机械力+自然力、人力+畜力+机械力+自然力+机器力三个阶段。中国最早进入第三阶段的地区是 ‎       A.中原地区 B.东南沿海地区 ‎       C.环渤海地区 D.长江中上游地区 ‎       答案:B   解析:扣住关键词“机器力”即可。“机器力”即用机器生产,说明近代工业的出现。而它的出现是在鸦片战争之后,五口通商,最早应在东南沿海地区。 20. (2010年5月漳州市高三质检16题)马克思在1858-1859年期间指出,在当前中国社会经济制度下,谈不上什么大宗进口外国货。这从本质上说明了中国 ‎       A.民众购买力普遍低下 B.尚未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       C.自然经济的强势存在 D.重农抑商观念仍占主导地位 ‎       答案:C    解析: 21. (2010年5月江苏省南通市三模8题)‎‎1948年4月2日 ‎《东北日报》报道,国民党统治区“民营工业的危机日益深重。大批工厂又纷纷倒闭,仅去年上半年倒闭之工厂商号,即达一千六百余家”。这一时期“民营工业的危机日益深重”的原因有        ①政府征收苛捐杂税②日本军队的残酷掠夺③官僚资本垄断经济④美国对华倾销商品 ‎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史。②为抗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萎缩的原因。 22. (2010年广东省清远市高三一模)下图反映了我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情况,图中的F1 为动力,F2 为阻力,其中F2 >F1 的情况出现于 ‎       A.甲午战争后的初期 B.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       C.南京国民政府的前十年 D.解放战争期间 ‎       答案:D    解析:本题要弄清题目中各部分所示的意思。提取信息:关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中,阻力大于动力是在解放战争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受到封建势力、官僚资本主义、外国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发展缓慢,同时受到国民党的滥伐纸币引起的通货膨胀的影响。ABC三项的时期内都有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 23. (2010年5月安徽省合肥市高三调研15题)洋务运动“便洋商垄断收入锐减,中国少外流白银当在数千万两之巨,中国之航权,唯贵局是赖”。引文中的“贵局”应该是谁创办的 ‎       A.曾国藩 B.李鸿章 C.张之洞 D.崇厚 ‎       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中国之航权,唯贵局是赖”可知该局始于轮船航运业,在洋务运动中,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打破了列强对中国航运业的垄断,并在一定程度上分了洋商之利。 24. (2010年山东省威海市二模13题)某时期有位记者曾写道:“今天的上海真的‘美化’了,美国货充斥了整个市场的每个角落……各大城市出现了‘无货不美,有美皆备’的局面。”“某个时期”是指 ‎       A.国民大革命时期 B.土地革命时期 ‎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       答案:D     解析:从材料信息来看,是美国几乎独占了中国的市场,这一情形只能是在解放战争时期。 25. (2010年3月宁德市高三质检16题)中国教育突破科举制的束缚,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始于 ‎       A.明末清初 B.洋务运动时期 C.百日维新时期 D.辛亥革命时期 ‎       答案:B    解析: 26. (2010年安徽省宿州市三模14题)某历史研究性学习小组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收集整理以下材料:        ①洋务派创办的企业分类统计表           ②‎ 甲午战后新创办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③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的相关图片         ④《新青年》刊登的部分文章 你认为该研究学习小组活动主题最贴切的是 ‎       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B.中国人民反封建求民主的斗争历程 ‎       C.艰难曲折的中国近代化 D.中国近代的实业救国之路 ‎       答案:C   解析:从材料可以反映出收集的资料包括洋务运动、民族工业发展、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等众多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各领域,符合题意的选项是C,研究性学习活动主要围绕中国近代化进程问题,近代化指经济工业化、政治民主化、思想科学化。其他各项只符合经济方面或者思想方面。  27. (2010年5月北京市崇文区二模15题)毛泽东说:“讲到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讲到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毛泽东如此高度评价二人是因为他们(    )         ①都为中国工业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②都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③都是民族资本家的杰出代表         ④都是洋务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        答案:A   解析:张之洞属于洋务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张謇属于民族资本家的杰出代表,故③④错误。 28. (2010年5月厦门双十中学高三热身考试18题)1922年4月,“直奉战起,且延数周之久,津浦、平汉两路,交通断绝”。1924 年江浙战争爆发时,所有车辆,多被军队扣用,沿路货物,堆积如山,甚至完全腐烂”。 1925年,“某巨商要从山东运一批小麦到上海,车辆被军人扣用,无法输运,乃出运动费11万元,该商始得以装车。货未销出,已先受重大之损失矣”。上述材料表明,阻碍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是        ①军阀混战阻碍了商品流通 ②内战频繁加重了巨商的负担 ③中国国内市场被严重分裂 ④国内货币与度量衡不统一 ‎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       答案:D     解析:‎ ‎29. (江苏省南通市2010届高三第二次模拟8题)梁启超曾说,知有兵事而不知有民政……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民……以为吾中国之政教风俗无一不优于他国。这里批评的是当时某个派别主张 ‎       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B.师夷长技以制夷 ‎       C.军事为主,民生为辅 D.原封不动地维护封建统治 ‎       答案:A     解析:梁启超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人物,认为仅是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生产技术是不够的,还应该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先进制度。主张变革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从“以为吾中国之政教风俗无一不优于他国”可知,材料反映了维新派的主张,批评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 ‎30. (2010年3月山东省聊城市一模11题)下面是鸦片战争前后中国土特产品出口统计表。对该表的理解正确的是 时间 茶(万磅)‎ 生丝(包)‎ 鸦片战争前 ‎5000(年平均值)‎ ‎5000(年平均值)‎ ‎1845年 ‎8019‎ ‎13220‎ ‎1851年 ‎9919‎ ‎23040‎ ‎1853年 ‎10122‎ ‎62896‎ ‎        ①农副产品日趋商品化            ②中国被卷入世界市场          ③近代民族工业兴起              ④对外贸易出现顺差 ‎        A.①②‎ B.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        答案: A     解析:表格反映出鸦片战争后中国土特产茶和生丝出口量逐年增加,中国农副产品商品化程度日益提高,中国日益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市场。所以正确答案应为①②。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于19世纪70年代前后,对外贸易的顺差和逆差应该是进出口的对比。所以排除③④。‎ ‎31. (2010年3月厦门市高三质检17题)表2是关于民国时期各类商品所占国内市场商品值比重的变化情况。‎ 项目 ‎1920年 ‎1936年 机器制造品 ‎9.6%‎ ‎16.5%‎ 手工制造品 ‎32.2%‎ ‎25.5%‎ 农产品 ‎45.4%‎ ‎45.9%‎ 进口洋货 ‎12.85‎ ‎12.1%‎ 它说明了当时中国(    )         ①依旧是落后的农业国              ②国民经济比例比较合理         ③工业化的进程有所发展              ④基本摆脱外国经济侵略 ‎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 ‎       答案: B      解析: ‎ ‎32. (2010年3月福州市高三质检16题)阅读《19世纪60~90年代中国纺织品进口情况表》,以下解读正确的是 时间 进口总值 ‎(单位:银两)‎ 其中(单位:银两)‎ 棉织品和毛织品 占当年进口总值之比 棉织品 毛织品 ‎1867年 ‎6930万 ‎1300万 ‎740万 ‎29%‎ ‎1873年 ‎7410万 ‎1800万 ‎590万 ‎32%‎ ‎1883年 ‎7360万 ‎1680万 ‎390万 ‎28%‎ ‎15130万 ‎2730万 ‎460万 ‎21%‎ ‎1893年 ‎       A.这一时期我国外贸入超不断扩大 ‎       B.中国成为资本主义列强的原料产地 ‎       C.19世纪90年代西方对华纺织品输出急剧增加 ‎       D.棉毛织品是中国最大宗的进口商品 ‎       答案: C     解析: 33. (2010年4月天津市和平区高三第二次质检5题)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那才是民族致命伤。倘使同治、光绪年间的改革移到道光、咸丰年间,我们的近代化就要比日本早二十年。”这次发生在“同治、光绪年间的改革”对中国近代化的推动表现在 ‎       A.实现了中国政治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B.标志着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 ‎       C.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D.促使西方民主自由思想的传播 ‎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中国近代化的演进过程,根据时间提示——同治、光绪年间,根据所学知识,应该理解为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的技术应该是近代化的开始,所以应该选择B。 34. (2010年1月安徽省巢湖市高三期末质检14题)图4反映的是我国近现代史上某一种经济形态的发展状况,你认为应该是 ‎       A.自然经济 B.洋务经济 ‎       C.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D.官僚资本主义经济 ‎        答案: C    解析: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19世纪60、70年代,19世纪末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是其发展的两个高峰,抗日战争时遭沉重打击,解放战争期间陷入困境。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被改造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35. (2010年湖南省怀化市二模30题)著名学者辜鸿铭说:“咸同年间,粤匪扰乱。清廷如一丛病之躯,几难著手。得一时髦郎中湘乡曾姓者,拟方名曰口口口口口,服若干剂来见转机。”材料中省略的字最可能是(    )‎ ‎       A.洋务清火汤 B.新政补元汤 C.宪政调味汤 D.革命销魂汤 ‎       答案: A     解析:时间:“咸同年间”;起因:“粤匪扰乱”即太平天国运动;“湘乡曾姓者”指曾国藩,其为洋务派。 36. (2010年5月安徽省合肥市高三调研17题)有人用下面几句诗来形容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情况的,“小荷才露尖尖角”、“千树万树梨花开”、“无可奈何花落去”、“万马齐喑究可哀”,其中导致“千树万树梨花开”的主要原因有         ①“实业救国”的社会思潮的兴起            ②民族资产阶级热心投资         ③一战爆发,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无暇东顾    ④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制度 ‎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②③④‎ ‎        答案: B     解析:从题干的分段来看,“千树万树梨花开”应是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根据所学可知,①“实业救国”的社会思潮的兴起与史实不符,故应排除。 37. (2010年4月浙江省嘉兴市二模16题)读图7,下列对该图解读正确的是 ‎ ‎ ‎       A.外国人在华开设工厂合法化 B.民族资本力量相对弱小 ‎       C.民族工业发展得到政府支持 D.中国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       答案: B     解析:此类题型要读懂图,再通过数据比较了解关键信息,进行解答。从图中可以了解到1872——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前中国境内控工业的工业资本中所占比例中外国资本占一半以上,其次分别是官办和官商合办资本、商办;而其工业企业数中外国人办企业依然占绝大部分,官办和官商合办的企业数是最少,商办企业数居第二位。因此反映出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与外国资本主义工业等相比,具有规模小、资金少的特征。 38. (2010年高考全国Ⅰ卷文综14题) 表1   1885~1892年田赋、厘金、关税占清政府年收入百分比 年份 总额(千两)‎ 田赋(%)‎ 厘金(%)‎ 关税(%)‎ ‎1885‎ ‎78276‎ ‎38.6‎ ‎17.9‎ ‎18.8‎ ‎1887‎ ‎85787‎ ‎36.4‎ ‎19.6‎ ‎24.3‎ ‎1889‎ ‎86187‎ ‎35.5‎ ‎17.4‎ ‎25.7‎ ‎1891‎ ‎95394‎ ‎33.4‎ ‎17.1‎ ‎25.1‎ ‎1892‎ ‎88816‎ ‎35.2‎ ‎17.2‎ ‎26.0‎ 表1反映了这一时期 ‎       A.政府强化了对关税的控制 B.连年战争使农村经济日趋凋敝 ‎       C.民族工商业发展陷入停滞 D.财政收入越来越倚重商品流通 ‎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通过数据变化分析问题的能力。根据表中的数据变化加以分析即可得出正确结论。关税在清政府年收入中所占百分比逐年增加,从侧面说明了当时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程度;而田赋、厘金所占比例的下降,更是说明了商品经济发展对政府财政收入增加的重要性。D项正确。 39. (2010年3月广东省汕头市高三一模)国民收入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的生活水平。阅读1850—1949年中国人均国民收入表,对下表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年      份 ‎1850年 ‎1887年 ‎1914年 ‎1936年 ‎1949年 人口数(千人)‎ ‎414699‎ ‎377636‎ ‎455243‎ ‎510789‎ ‎541670‎ 人均收入(元)‎ ‎43.8‎ ‎35.9‎ ‎41.22‎ ‎50.51‎ ‎34.98‎ ‎       A.1850—1887年人均收入降低与西方侵略、太平天国运动有关 ‎       B.1887—1914年人均收入增加与义和团运动抵制外国侵略有关 ‎       C.1914—1936年人均收入增加与民国成立、一战爆发有关 ‎       D.1936—1949年人均收入降低与日军侵华、官僚资本膨胀有关 ‎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生活水平的发展及其影响因素。1887—1914的提高应该与该时期社会上实业救国、收回利权运动、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和辛亥革命有关。 40. (2010年5月泉州一中高三最后模拟18题)随西方资本主义经济侵略的加剧,近代中国出现了多元化经济结构,如封建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新民主主义经济同时并存,这对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产生了哪些重要影响?K^S*5U.C#O        ①使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复杂化      ②使中国社会性质特殊化         ③使中国革命斗争长期化             ④使中国社会的阶级结构多元化 ‎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       答案: D     解析: 41. (2010年4月山东省淄博市二模11题)《长沙市各行业概况调查》一文所载:“长沙苏广业,初营业范围甚广,所经营者多是江苏、广东、上海之各种土产。嗣以五口通商,洋货输入,西洋货竞占于该业市场矣。故该业店铺之称呼,初为苏广杂货铺,嗣称为广货铺,复曰洋货铺。”由材料可以得出 ‎       A.我国传统商业受到西方的强烈冲击 B.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走向解体 ‎       C.中国的商业发展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 D.西方商业经营观念影响广泛 ‎       答案: A    ‎ ‎ 解析: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长沙最初经营各地土产,鸦片战争后,五口通商,外国商品大量涌入,洋货占据了长沙市场,店铺也改称洋货铺。这说明中国传统商业受到西方列强的猛烈冲击。 42. (江苏省盐城市2010届高三第一次调研9题)1935年,国民政府实行币制改革。这次改革的主要影响有①稳定了金融市场②促进了物价回升,刺激了生产复苏③官僚资本借机聚敛财富④民族工业陷入困境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       答案:A     解析: 此题用排除法很容易找出正确答案。了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1935年,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了中国,推行币制改革,促进了我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排除④,因此正确选项为A。 43. (2010年3月南京市二模6题)经济学家陈翰笙在20世纪40年代初谈到:“工业上局部或个别之兴隆,在整个民族工业或大规模基本工业未能建立以前,均将如昙花一现,不久即销声匿迹。故提倡国货最根本之办法,在乎奠定民族工业之基础。而建立中国民族工业之前程,厥惟三端:曰民族独立。曰政治清明。曰农村繁荣。”对作者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①民族工业的发展影响着某一地区、某一行业的工业发展        ②民族工业发展取决于国家民族独立、政治清明、农村繁荣        ③大规模发展民族工业只有提倡国货排斥洋货        ④当时已经基本具备发展民族工业的基础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 D.③④‎ ‎       答案: C     解析: 考查对材料观点的理解。从材料的信息中,不能体现发展民族工业只有提倡国货排斥洋货的观点。而在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故发展民族工业的基础之一民族独立仍不具备。 44. (2010年安徽省马鞍山市三模)下图中所示的经济发展的两次高峰均得益于(    )‎ ‎      A.政府的支持 B.有利的国际环境 C.社会制度的改变 D.“实业救国”的思潮 ‎      答案: A     解析: 依据图示其产生和两次高峰以及最后消亡的时间,可知这一经济发展曲线反映的应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史。两次高峰分别应是民国初期和新中国成立之初,ABD三项都是民国初期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而新中国成立之初,为恢复国民经济,合理调整工商业,使得有利于国计民生的资本主义工商业得到恢复发展。对比这两次高峰的原因,可知A项是共同的。但是笔者对本题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曲线图有所质疑,在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前十年,由于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币制改革等措施,民族工业呈现出又一个蓬勃发展的态势,到1936年达到顶峰,历史上往往把这一时期称为民族工业的“黄金”时期。但是图上却没有显示出这一时期的发展状况。因此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历史上应该是三次高峰。 45. ‎ ‎(2010年3月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高三调查5题)图示(国营招商局图)为中国近代第一家股份公司上海轮船招商局的经营广告,其上面的文字为:“宗旨:发展中国航运,促进对外贸易。业务:预定客货仓位,代客报关装货,代理水火保险,办理仓储堆栈。欢迎监督,接受批评”等。从 该“广告”中能够获取的准确信息有 ‎ ‎        ① 企业注重扩大经营范围和提高服务质量        ② 企业性质属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③ 有利于我国水上交通运输业的近代化        ④ 中国近代航运业受西方影响较大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 ①③④‎ D.①②③④‎ ‎       答案: C    解析: 上海轮船招商局是洋务运动中创办的民用企业,属于采用近代机器生产的封建性企业。 46. (南京市2010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调研8题)1934年6月荣宗敬在一封信上说:“弟经营纺织业三十余年,困难未有甚于今日者。外厂竞争,农村破产,纱销呆滞,而所担负之统税、利息两项,年在千万以上。现状如斯,何能持久?”你从中能得到的信息符合史实的有 ①外国资本操控市场  ②国民政府征收重税  ③农村手工业纷纷破产  ④民族工业空前艰难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④‎ ‎        答案: 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属中等难度题。“外厂竞争”属商品竞争而非资本操控,①错;“农村破产”说明③正确;“担负之统税、利息两项,年在千万以上”表明②也符合事实;整则材料虽反映企业发展艰难,但“空前”则不妥,因为一则国民政府前十年是民族企业发展较快的时期,二则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鼓励发展工业,三则该时期民族工业发展难度远非一战后至1927年之前可比,④不符合史实。正确答案是C。 47. (2010年3月泉州市高三质检17题)“l914年2月,农工商部公布了《维持工厂办法大纲七条》,规定糖类、棉毛织物等数十种制造厂家,均在维持之列,……此后,农工商部多次发出训令,要求所有公共机关的El用消耗品一律专购国货。”从中可获取的准确信息不包括(    )‎ ‎       A.政府倡导使用国货 B.政府实施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 ‎       C.民众抵制洋货的斗争 D.重视发展轻工业 ‎       答案: C     解析: ‎ ‎48. (2010年5月南平市高三质检20题)福建省之志记载,民国‎32年8月30日,福建省航建分会决定献机68架,全省配募捐机1360万元。‎11月26日,《南方日报》报道:尤溪县捐献飞机13架,居全国县级献机数之冠。从中你能获得的信息是(  )‎ ‎       A.福建航空事业迅速发展 B.福建各地踊跃支援解放战争 ‎       C.福建人民积极支持抗战 D.福建人民支持工业化建设 ‎       答案: C     解析: 49. (2010年4月北京市宣武区一模16题)图5所示是民国时期写有“爱国诸君,请用国货”的“北京五星啤酒贴花烟灰缸”的陶瓷广告。作为证据,它可以用于研究            (    )‎ ‎        ①近代中国实业救国的思潮        ②近代中国商标发展史        ③北京近代民族工业发展史        ④汉字转变为书法艺术 ‎      A.①②③‎ B.②③④‎ ‎      C.①②④‎ D.①③④‎ ‎      答案: A    解析: 汉字转变为书法艺术从魏晋时期开始。解答本题时注意题中提示信息:如民国时期、“爱国”“陶瓷广告”等。 50. (2010年1月广东省茂名市高考模拟)1929—1933年中国对外贸易统计表 年份 对外贸易值(当年价格:1000海关两(白银)‎ 出   口 进   口 ‎1929‎ ‎1015687‎ ‎1265779‎ ‎1931‎ ‎909476‎ ‎1433489‎ ‎1933‎ ‎392701‎ ‎893650‎ ‎       A、贸易逆差加大 ‎       B、白银大量外流 ‎       C、国民政府采取一系列压制民族工业发展的措施 ‎       D、世界经济危机不利于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       答案: C     解析: 本题属于逆向选择题,考查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中进出口贸易值可知在1929-1933年间,中国对外贸易逆差逐年增加,白银大量外流;再联系此时的世界,正处于1929-1933年经济危机期间,因而不难判断A、B、D三项的正确性。1927年开始,国民政府发起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故C项错误。 51. (2010年海南高考历史16题)1889年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选址汉阳建铁厂。 如图2所示,他对选址的主要考虑是 ‎      A.节约生产成本 ‎      B.便于官府监管 ‎      C.带动民用企业 ‎      D.与洋商争利 ‎       答案: B    解析:题目的指向性,问选址的主要考虑因素,铁厂的选址,从成本,利润的角度都应该选在铁矿附近,看图汉阳铁厂距离铁矿很远,可见其选址主要考虑的是官府如何有效监管。 52. (江苏省盐城市2010届高三第二次调研5题)1865年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是近代中国具有先进技术设备的“制器之器”的工厂;1899年创办的大生纱厂是近代中国“设厂自救”浪潮中出现的代表性棉纺织企业。它们 ‎       A.都是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B.都深受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       C.都抵抗了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 D.都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       答案: D    解析:第二次工业革命时间是19世纪70年代,故1865年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没有受到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53. (2010年浙江省湖州市二模18题)在老王收藏的旧纸币中,恰好有同一年由国民政府先后发行的三种纸币(如右图)。从纸币面额的变化,可判断当时的经济情形是                           (    )‎ ‎       A.国家强盛,纸币的价值升高 ‎       B.通货膨胀,贷币购买力变低 ‎       C.经济发达,贷币需求量大增 ‎       D.物质缺乏,制币的成本增加 ‎        答案: B     解析: 本题从图片的纸币面值一百圆到面值十万圆再到一百万圆,可以判定当时国民党政府实行恶性通货膨胀政策,使经济崩溃、社会动荡、人们苦不堪言。 54. (2010年辽宁省大连市二模29题)下表反映了一战前后日本、美国对华经济的变化(货币单位:白银),下列各项表述错误的是 日本 美国 一战前的对华商品总值(万两)‎ ‎(1912年)9000‎ ‎(1913年)3500‎ 一战后的对华商品总值(亿两)‎ ‎(1919年)2.4‎ ‎(1919年)1.1‎ 对华经济地位的变化 由第6位上升到与首位的英国势均力敌 超过法国 地位举足轻重 ‎       A.美、日有效地遏制了英、法对华经济侵略 ‎       B.日、美乘一战之机扩大了对华侵略 ‎       C.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 ‎        D-列强在华的经济实力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        答案: A     解析:注意关键词“表述错误”,从材料可以得出B、C、D信息,但是却不能得出美日有效遏制了英法对华经济侵略的结论。 55.‎ ‎ (2010年吉林省延边市一模29题)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那才是民族致命伤。倘使同治、光绪年间的改革移到道光、咸丰年间,我们的近代化就要比日本早二十年。”这次发生在“同治、光绪年间的改革”‎ ‎       A. 实现了中国政治制度的根本性变化 ‎       B. 使中国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       C. 标志着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 ‎       D. 促使西方民主自由思想的传播 ‎        答案: C    解析:洋务运动期间正值同治、光绪年间,引进了一系列近代工业,标志着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 56. (2010年3月山东省滨州市一模15题)晚清诗人李静山有这样一首有关火柴的竹枝词:“纤纤寸木药硝粘,引起灯光胜火镰,莫怪粹奴(这里指普通百姓)夸利用,缘他工省价还廉。”这首词不能反映的是(    )‎ ‎       A.中国人具有实用节俭的观念 ‎       B.火药在清代有划时代的发展 ‎       C.外国商品影响了人们的生活 ‎       D.火柴比火镰使用更加方便 ‎       答案: B     解析: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的分析理解能力。李静山的这首《增补都门杂咏·洋取灯》中的取灯即火柴,原称洋火。由于火柴即洋火具有价廉适用的特点,符合中国人的实用生活伦理,所以很快取代了中国人祖祖辈辈沿续下来的传统生活用品——火镰,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题干并非讲火药。所以,B错误。 57. (2010年安徽省蚌埠市高三第二次质检15题)比较下表,从中获得的有效信息        ①商办企业发展较快              ②官办和官商合办企业所占比重大大下降        ③外国资本仍占优势地位          ④重工业落后,企业主要集中在沿海、沿江地区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       答案: B    解析:表格材料没有体现工业部门和分布地区。故排除④即可。 58. (2010年5月南京市三模6题)《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记载:“南方之金属矿,与北方之煤矿同受欧战之影响,故湖南之锑,民国三年不过值200万余元,至五、六年殆值千万。……所可惜者,南方金属各矿,开采均用土法,组织初无规模,成则互争,败则瓦解。故欧战既停,销路忽滞,改革无术,失败接踵。与北方之煤矿相较,然知新旧之不能相容,土法之不易持久也。”材料显示        ①原材料价格受一战影响大涨                               ②中国民族工业获得发展机遇        ③一战中重工业与轻工业同步发展                       ④技术与管理也关系到民族工业的兴衰 ‎      A.①②‎ B.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       答案: D     解析: 材料信息表明,一战为民族工业发展带来了机遇,原料价格上涨,故①②正确;南方矿业使用土法“不易持久也”,说明技术与管理的重要性,故④正确;一战期间,中国轻工业发展迅速,重工业始终没有发展起来,故③错误。 59. (2010年4月山东省烟台市二模15题)图2是清朝“光绪十七年”发行的股份票证。从中得到的正确信息是 ‎ ‎ ‎       A.反映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       B.证明中国已成为市场化国家 ‎       C.表明中国出现招商引资的股份制经营方式 ‎       D.说明中国证券市场的活跃 ‎        答案: C     解析: 光绪十七年即1891年。A项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19世纪60、70年代,BD错误较明显,D项中旧时中国证券市场出现于1917年上海,改革开放后1990年开始证券市场进入新的发展时代。 60. (2010年5月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高三调研9题)19世纪40年代,广西都安、隆山、那马等地纱纸制造业非常兴盛,销路极广,“时洋纸尚鲜输入内地”,出现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A.当地生产的“纱纸”比“洋纸”的质量好 B.当地爆发了太平天国运动 ‎       C.当地尚未开埠通商 D.近代民族工业的抵制 ‎       答案: C     解析:‎ 二. 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15小题,共0分) ‎ ‎61. (2010年高考浙江文综38题)(2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国初期)是中国民族工业的黄金时期。一直处于不发达状态的中国资本主义是在辛亥革命之后才得到蓬勃发展的。                                                          ——(法)白吉尔:《中国资产阶级的黄金时代(1911——1937)》        材料二  当美、英和其他工业国家失去一切秩序感和平衡感,忙于采取各种补救办法和应急措施以应付危机时,中国在1929年后仍然能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        ——(美)费正清编:《剑桥中华民国史》下卷 ‎        材料三  图12  100元法币购买力图示                                                                 ——(美)伊佩霞《剑桥插图中国史》        (1)结合材料一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初期民族工业的发展的状况。(8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1927—1937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态势,并分析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对中国民族工业的影响。(9分)        (3)1945—1949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处于怎样的境地?参考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国民政府政策措施的角度,简述导致民族工业处于这一境地的原因。(9分) ‎ 答案: ‎ ‎        (1)出现短暂春天。发展速度、规模空前。轻工业有显著发展,重工业有一定增长,但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与外国资本、传统经济形式相比,仍居弱势地位。         (2)曲折而艰难地发展:各资本主义国家为转嫁危机,对华倾销商品,日本加剧侵华,冲击了中国民族工业。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运动,国民政府采取的一些促进经济发展的措施,使民族工业在1929年后仍能坚持下去。         (3)处于困境。国民党发动内战,使社会动荡。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利于美国经济侵略;依靠国家权力,扩张官僚资本;实行恶性通货膨胀政策和繁重的税收政策。 ‎ 解析: ‎ ‎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历程。考查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和解读信息以及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1)问通过材料中的核心信息“黄金时期”可联系到民国初期的民族工业的发展出现短暂春天。具体状况主要依据重工业和轻工业的发展、分布、地位等进行分析。(2)问时间是“1927—1937年”,联系到这一时期的国内、国际重大事件进行分析,包括世界性经济危机、日本加剧侵华、国民政府的一些促进经济发展的措施等。(3)问时间是1945—1949年,主要从国民政府的反动政策、官僚资本的掠夺和美国的侵略等分析。 62. (2010年山东省济南市三模29题)‎ ‎        材料一  唐代,我国的产茶州县达69个之多。宋代,有25路、2府、82州、13军、275县、2城出产茶叶,产茶之地已遍布秦岭一淮河以南,与今天的茶区范围大体相同。宋代四川地区“民卖茶资衣食,与农夫业田无异”,鄂州地区“民不务耕织,唯以植茶为业”。        (1)根据材料一简要说明唐宋时期茶叶的生产特点,(2分)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影响。(3分)        材料二  近代前后中国植茶面积、茶产量表 年代类别 万亩植茶面积 产量(万担)‎ 内销(万担)‎ 外销(万担)‎ ‎1837‎ ‎521‎ ‎260.5‎ ‎200‎ ‎60.5‎ ‎1861‎ ‎625‎ ‎312.5‎ ‎202.5‎ ‎110‎ ‎1871‎ ‎819‎ ‎409.5‎ ‎202.5‎ ‎207‎ ‎1886‎ ‎934.9‎ ‎567.46‎ ‎205‎ ‎362.46‎ ‎        (2)据材料二指出近代中国茶叶产销的变化趋势,(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4分) 答案: ‎ ‎        (1)状况:茶叶种植范围广,茶叶生产日益商品化。(2分)              影响: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了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模式,引起了农业经济结构调整。(3分)         (2)趋势:茶叶产量增加;外销量迅速增长。(2分)             增长原因:鸦片战争后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通商口岸增加、关税降低,促进了茶叶的出口;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加速农产品商品化。(4分) ‎ 解析:         本题考查我国茶叶生产的历程及相关问题。第(1)问特点据材料可从生产范围、商品化等角度归结。影响主要从促进商品经济发展、对小农经济的冲击等方面回答。第(2)问趋势从表中数据较易归结:增加,外销数量激增等。原因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考虑。主要从外来资本主义的入侵角度分析。 63. (2010年湖南省怀化市高三第三次模拟40题) (37分) 自‎5月1日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开幕以来,这一总投资达450亿人民币,被誉为“经济、文化、科技的奥林匹克盛会”并首次在发展中国家举办的综合类世博会,吸引了242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展,游人如织,盛况空前。预计到‎10月31日结束的184天展览期间,将会有7000万人次参观、2万场次文化演艺活动上演及一系列论坛的举行。从这一意义上说,“世博年”实质将是“奥运年”后,世界关注的“中国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40年代…… 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缓慢过程相比较,东南沿海的一些城市(主要是五个通商口岸)却于战后迅速畸形繁荣起来,其中以上海发展最快。上海地处长江出海口交通便利,又距丝﹑茶产地很近。因此,外国资本主义列强在战后就开始将经济侵略的重心转向上海。自50年代中期起,上海的出口贸易占全国出口的一半以上,取代广州成为全国对外贸易的中心。                    ——李侃等著《中国近代史》第四版         (1)根据材料一,列出上海在鸦片战争后“畸形繁荣”的原因。(6分,不得照抄原文。)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上海三类不同性质的企业及其典型代表。(6分,任举一个代表即可。) 材料二  上海是中国近代历史上较早遭受外国资本主义列强侵略的地区之一,也是中国人民较早觉醒并进行伟大抗争的重要地区。         (2)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面表格所列出的四个时间发生在上海的“中国人民较早觉醒并进行伟大抗争”的重大历史事件及其产生的最主要影响。(8分,每空1分。)‎ ‎    ‎ 重大历史事件 最主要影响 ‎1915年 ‎1919年 ‎1921年 ‎1937年 ‎         材料三 ‎ ‎ 1915年在美国旧金山举行巴拿马太平洋博览会,中国政府对这次博览会给予了高度重视。在博览会会场内,中国展区设有农业馆、矿业馆、交通馆、美术馆等。在中国展馆里,中国的茅台酒和张裕酿酒公司的“可雅白兰地”获奖。茅台酒被评为世界第二名酒。可雅白兰地获4枚金质奖章和最优秀奖,遂更名为金奖白兰地。在本届博览会上,中国展品共获得1211项奖,在全部31个参展国中独占鳌头,这也是中国参加历届博览会所获成绩最优秀的一次。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展品在巴拿马太平洋博览会上取得巨大成功的国内因素。(4分)        材料四  1910年,32岁的小说家陆士谔(1878—1944),发表科幻小说《新中国》(如图),他预言100年后,中国将举办万国博览会,地点便在上海浦东。在小说里,一觉醒来的主人公陆云翔与妻子游历上海,惊讶地发现,租界的治外法权已经收回,昔日趾高气扬的洋人见了中国人彬彬有礼,而街头的新生事物更多,以往经常碰撞行人的电车也改为地下行驶,“把地中掘空,筑成了隧道,安放了铁轨,日夜点着电灯,电车就在里头飞行不绝。”更让陆云翔惊讶的是:“一座很大的铁桥,跨着黄浦,直筑到对岸浦东。”小说结尾,陆云翔被门槛绊了一跤后跌醒,方知梦幻一场。妻子说:“这是你痴心梦想久了,所以,才做这奇梦。”陆云翔却答:“休说是梦,到那时,真有这景象,也未可知。”整整100年后,浦东的开发开放令人惊叹,黄浦江两岸的发展日新月异,上海也迎来举世瞩目的世博会,小说中的百年梦想已经变成现实。                                                         ——《百年世博梦》、上海金融网 ‎         (4)材料三中陆云翔的妻子说:“这是你痴心梦想久了,所以,才做这奇梦”,其主要依据是什么?(3分)而在100年后,小说中的百年梦想为什么都会一一变成现实?(6分)        材料五  此次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Better City,Better Life)。下图即为其会徽与吉祥物。‎ ‎        (5)请你根据以上材料说说上海世界博览会体现了哪些时代理念?(4分,不得照抄会徽与吉祥物下的解释。) 答案: ‎ ‎       (1)①原因:地处长江出海口,交通便利,有利于商业和进出口贸易的发展;(2分)距丝、茶产地很近,有利于就近获取廉价原料;(2分)资本主义将经济侵略的重心转到上海。(2分)②三类不同性质的企业及其典型代表:外商企业,(1分)如耶松船厂;(1分)洋务企业,(1分)如江南制造总局(或答轮船招商局);(1分)民族资本主义企业,(1分)如发昌机器厂(或答洪盛机器碾米厂)。(1分)     (2)‎ ‎    ‎ 重大历史事件 最主要影响 ‎1915年 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揭开新文化运动的序幕(或答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919年 五四运动(或答6月5日起,上海工人罢工)‎ 中国工人阶级(无产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 ‎1921年 ‎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或答中国革命面貌从此焕然一新)‎ ‎1937年 淞沪会战 粉碎了日军三个月内灭亡中国的狂妄企图(计划)‎ ‎         (3)因素:①中华民国政府重视民族工业的发展,重视开辟世界市场,参与国际交流。②“实业救国”成为社会主要思潮。③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的出现短暂春天(进一步发展)。(4分,每点2分,任意答出两点即可。如有其它言之有理答案,皆可酌情给分,但本问总分不能超过4分。)         (4)①主要依据: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民族不独立,国力衰弱,国际地位低下。(3分,言之有理皆可酌情给分,但本问总分不得超过3分。)②变成现实的原因: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科技、文化不断发展,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1990年以来,浦东的开发开放成就显著;政府的大力支持;市民的热情参与;上海自身的综合实力(或答地理优势、深厚的文化底蕴等)。(6分,每点2分,任意答出其中三点即可。如有其它言之有理答案,皆可酌情给分,但本问总分不能超过6分。) (5)体现:城市的发展需要和谐共生;城市的发展需要以人为本(“人”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4分,每点2分。言之有理,皆可酌情给分,但本问总分不能超过4分。) ‎ ‎  ‎ 汇编:必修二专题5-1‎ 一、选择题 1. (2010年4月天津市河东区一模5题)从整体史观讲,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民族的历史逐渐融合为一部统一的人类历史。这种“融合”和“统一”实现的主要方式是(     )‎ ‎       A.西方的殖民掠夺 B.东方的借鉴学习 ‎       C.正常的文化交流 D.工业文明和农业文明的碰撞 ‎       答案:A    解析:从新航路开辟的经济根源可以看出是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要求,把世界联为一体的是新航路开辟后西方的殖民扩张。东西方的借鉴学习和正常的文化交流早就存在,但并没有能把世界融合为一部统一的人类历史,宗教思想传播是新航路开辟的原因之一,而且也早就存在。 2. (2010年5月梅州市高三二模20题)有人说,二十一世纪是海洋经济的时代,而古希腊的战略家狄米斯·托克利也曾说过:“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一切。”17世纪时控制海洋、拥有海上殖民霸权的国家是 ‎ ‎ ‎       A.西班牙 B.荷兰 C.英国 D.法国 ‎ ‎ ‎       答案:B    解析:考查近代海上殖民霸权的演变。注意时间为17世纪,此时荷兰获取海上殖民霸权,称为“海上的马车夫”。西班时16世纪中期;英国为18世纪。 3. (2010年5月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高三调研11题)19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初,从纽约运往英国的小麦,或从孟买运往英国的棉花等主要商品的运价降低了2/3左右。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 ‎ ‎       A.英国对殖民地掠夺的加剧 B.小麦、棉花产量的提高 ‎       C.工业革命带来运输业的发达 D.受英国经济危机的影响 ‎ ‎ ‎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别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题干中的信息反映了世界各地经济联系的日益密切,从本质上反映了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而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应归功于生产力的发展。在四个选项中,只有C项属于生产力发展的表现。美国的纽约不是英国的殖民地,排除A;B、D项也不符合题目的要求。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 4. (2010年广东省河源市高三二模)右图是荷兰五大城市人口在十六到十八世纪的变化曲线图。 导致1700年后的半个多世纪里五大城市人口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       A.开始进行工业革命 ‎       B.海外殖民地的增加 ‎       C.丧失海上殖民霸权 ‎       D.海外贸易快速发展 ‎ ‎ ‎       答案:C    解析:结合题目中1700年后的荷兰主要史实分析。 5.‎ ‎ (2010年陕西省渭南市高三第二次质检31题)对世界资本主义工业生产发展图理解正确的是        ①a处对应的历史时期,英国主要使用的工业能源是煤       ②a处对应的历史时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了        ③b处对应的历史时期,电力作为新能源得到广泛应用       ④b处对应的历史时期,电话、电报等通讯工具发展迅速 ‎ ‎ ‎       A.①②③‎ B.①③④‎ ‎       C.②④‎ D.①②③④‎ ‎ ‎ ‎       答案:B    解析: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之一,图中a处所对应的历史时期为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6. (2010年5月山东省临沂市高三模拟11题)如下图《新兴西方的世界》,到1763年欧洲主宰了世界贸易。当时欧洲能够主宰世界贸易的原因不包括 ‎ ‎ ‎ ‎      A.新航路开辟 B.殖民扩张 C.工业革命 D.重商主义 ‎ ‎ ‎      答案:C    解析:解答本题注意时间问题:1763。该时期工业革命还没有全面开始,故不可能是当时欧洲主宰世界的原因。 7. (2010年5月江苏省南通市三模13题)“基督教的理想是扩张的凝结剂,使各种各样世俗的要求罩上神圣的光圈,不管是到东方来的达·伽马还是到西方去的哥伦布,都是把宗教目标和现实目标糅合在一起,无法区分。”这段话表明新航路开辟中 ‎ ‎ ‎       A.宗教狂热成为探险家的精神动力 B.教皇发挥了组织作用 ‎       C.传播基督教是探险家的主要目的 D.教会蜕变成殖民机构 ‎ ‎ ‎       答案:A   ‎ ‎ 解析:本题要求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正确信息,并解读和分析历史信息。材料体现了传播基督教与开辟新航路的关系。传播宗教只是开辟新航路的精神动力,而非主要目的,更不能据此说明教会已经成为新航路开辟的组织者。新航路的开辟是葡萄牙、西班牙政府组织的,以掠夺财富为目的。随后开始的殖民扩张也是在殖民政府的组织下进行的。 8. (2010年3月北京市西城区一模19题)荷兰诗人冯德尔曾写道:“我们阿姆斯特丹人扬帆远航……利润指引我们跨海越洋。为了爱才之心,我们走遍世界上所有的海港。”上述情形最可能出现在 ‎ ‎ ‎       A.15世界 B.16世纪 C.17世纪 D.19世纪 ‎ ‎ ‎       答案:C   解析:地理大发现后,继西班牙、葡萄牙之后,于17世纪拥有海上霸权,称为海上的马车夫。 9. (2010年5月八闽高中协作校联考15题)图8是为纪念法国大革命爆发100周年,法国人在巴黎世博会上以“最能象征19世纪技术成果”为宗旨所创作的一件不朽作品。该作品技术成果主要来自: ‎ ‎ ‎ ‎      A.文艺复兴 B.启蒙运动 C.英国工业革命 D.第二次工业革命 ‎ ‎ ‎       答案:D   10. (2010年3月山东省滨州市一模13题)新航路开辟后,在西欧市场上出现的商品中最能体现时代特色的是(    ) ‎ ‎ ‎ ‎      A.丝绸 B.香料 C.玉米 D.茶叶 ‎ ‎ ‎      答案:C    解析: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与亚非的联系扩大,由于“美洲新大陆的发现”与美洲的联系有无到有。所以原产美洲的玉米最能体现时代特色。 11. (2010年高考全国Ⅰ卷文综18题)19世纪上半叶,法国农村盛行一种“家庭加工系统”,即工厂本身或通过承包商把产品原料分给一些家庭加工,然后收回成品。这一现象说明在当时的法国 ‎ ‎ ‎       A.工业基于经济的多元结构 B.工业革命尚未开始 ‎       C.工业化带动农业经济转型 D.农村的劳动力过剩 ‎ ‎ ‎       答案:A    解析:本题有一定的难度。C项有较强的迷惑性,看似农村家庭在进行加工,似乎农业经济在转型,实则不然,因为题中并未涉及当时法国农村小农经济的发展情况。反而,通过题中信息,可以看出当时法国农村工业化发展过程中,是通过多种形式带动工业化的发展,将企业生产化整为零,在为各个家庭提供生计的同时,逐渐推动工业的发展。故A项正确。 12. (2010年4月广东省惠州市高考模拟)某历史探究小组的同学收集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与发展”、“殖民扩张与掠夺”、“两次工业革命”、“交通与通讯技术的发展”等相关资料,你认为他们要研究的课题最有可能的是 ‎ ‎ ‎       A.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由分散到整体 ‎       C.城市化的进程 D.社会生活的变迁 ‎ ‎ ‎       答案:B    解析:本题为最佳选择题。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需要更多的市场,而殖民扩张与掠夺加快了资本原始积累的进程,使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大;两次工业革命使得世界市场最终得以形成,而交通与通讯技术的发展又为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提供了技术支持。故B项为最佳选项。 13. (2010年4月广东省佛山市高三二模)“上帝、黄金、信仰”,这三个词最适合用来表达下列哪个事件的主题 ‎ ‎ ‎      A.新航路开辟 B.工业革命 C.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D.法国大革命 ‎ ‎ ‎      答案:A    解析:“上帝”指新航路开辟的宗教因素,传播天主教。“黄金”指新航路开辟的社会根源“寻金热”。“信仰”可理解为新航路开辟的思想根源,这一时期正值文艺复兴的高潮时期,新航路开辟时的冒险家们信仰人文主义精神,为创造现世的幸福而奋斗而进取。 14. (2010年5月漳州市高三质检21题)“城市面貌,唉,比人心变得更快。” 1842年,诗人波德莱尔回到巴黎后发出如此感叹。诗人感叹的是 ‎ ‎ ‎       A.资本扩张导致的道德滑坡 B.民主共和确立的艰难历程 ‎       C.工业革命推动的社会变化 D.科技发展带来的环境破坏 ‎ ‎ ‎       答案:C    15. (2010年广东省韶关市高三二模)右图是一幅反映某历史时期生产情形的图画,对其解释正确的是 ‎ ‎ ‎ ‎        A.明朝中后期苏杭一带的机户 ‎        B.意大利佛罗伦萨的手工作坊 ‎        C.美国南部地区种植园纺织厂 ‎        D.工业革命的大机械化纺织厂 ‎ ‎ ‎        答案:D    解析:从图上能看出庞大的机器和宽敞的厂房。所以,这应该发生在工业革命时期。故答案为D。 16. (2010年高考全国Ⅰ卷文综19题)英国人麦考利1830年说:“如今我们国家比1790年还穷吗?我们坚决相信,尽管统治者有种种管理不当之处,但英国一直在变得越来越富。有时略有停顿,有时暂时倒退,但总的趋势是不容置疑的。”这一说法的主要历史背景是 ‎ ‎ ‎       A.国际局势平稳发展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       C.工业革命成效显著 D.西方殖民主义体系确立 ‎ ‎ ‎        答案:C    解析:注意时间:1830年。英国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了工业革命的进程,至19世纪上半叶,工业革命基本完成,因而才有题中“英国一直在变得越来越富”的说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及西方殖民主义体系的确立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 17. (2010年3月莆田市高三质检18题)在《老师的谎言——美国历史教科书中的错误》中,詹姆斯·络温指出美国科教书中最著名的谎言是哥伦布这个英雄形象的塑造。哥伦布之所以被描绘成美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英雄,是因为他(    )‎ ‎ ‎ ‎       A.发现了美州“新大陆”‎ B.率船队完成了环球航行 ‎       C.领导北美人民摆脱殖民统治 D.是美国立国建制的功臣 ‎ ‎ ‎       答案:A    解析:麦哲伦率船队完成了环球航行;哥伦布不可能领导北美人民摆脱殖民统治,是美国立国建制的功臣,明显常识错误。 18. (2010年5月珠海市高三二模文综19题)西方史学家指出“17世纪和18世纪初,西方人对中国的历史、艺术、哲学,完全入迷了。”然而到了“18世纪末,欧洲人对中国的自然资源更感兴趣。”引起此兴趣变化直接相关的是 ‎ ‎ ‎       A.中国资源的丰富 B.新航路的开辟 ‎       C.工业革命的需求 D.世界市场的形成 ‎ ‎ ‎       答案:C     解析:17世纪和18世纪初是启蒙运动时期,中国的思想文化中存在对启蒙运动有益的因素,故西方人对中国历史、哲学、艺术等感兴趣。18世纪末,西方国家开始了工业革命,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增多,所以开始对中国丰富的自然资源感兴趣。 19. (2010年广东省揭阳市高三二模)根据下列表格中内容,推测其要认定的年份可能是 ‎ ‎ 年份 世界贸易总值 英国(含殖民地)‎ 法国 德国 美国 ‎ ‎ ‎374‎ ‎140‎ ‎45‎ ‎42‎ ‎34‎ ‎ ‎ ‎ ‎ ‎       A.1765年 B.1870 年 C.1915年 D.1970年 ‎ ‎ ‎       答案:B   ‎ ‎ 解析:从表格数据看,当时英国的世界贸易总值是法德美三国的总和,说明当时英国当时处于世界贸易的垄断地位,故该时期应该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第二次工业革命前。 20. (江苏省盐城市2010届高三第一次调研15题)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民族的历史逐渐融合为一部统一的人类历史。这种“融合”和“统一”实现的主要途径是 ‎ ‎ ‎       A.西方的殖民扩张 B.东西文明的交汇 ‎       C.工业革命的兴起 D.世界人口的迁移 ‎ ‎ ‎       答案:A     解析:新航路开辟后,西方列强积极对外殖民扩张进行资本原始积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世界各地逐渐被纳入到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 21. (2010年5月宁德市高三质检21题)“19世纪后期……有人说,按照世间的成就判断,诸土著民族软弱、低劣,需要优越的、较强大的欧洲人的保护和指导。”材料中的观点 ‎ ‎ ‎       A.公允正确,值得肯定 B.歪曲事实,应予驳斥 ‎       C.不偏不倚,需要商榷 D.客观真实,可以采信 ‎ ‎ ‎       答案:B    22. (2010年安徽省马鞍山市三模)“到1700年英国的制度框架为经济增长提供了一个适宜的环境……现在舞台已为产业革命布置就绪”。道格拉斯?诺思《西方世界的兴起》中的结论反映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是(    )‎ ‎ ‎ ‎       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B.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       C.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D.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 ‎ ‎       答案:B    解析:注意材料中的“制度框架为经济增长”这几个字眼,“制度框架”属于上层建筑。再反馈到材料中,事实上他是指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资产阶级代议制的逐步确立,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为工业革命的到来提供了政治保障。因此材料所反映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应是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23. (2010年4月天津市和平区高三第二次质检4题)“英国是最先发生工业革命的国家……再不需要把黑人当作商品从非洲运走,而要把他们当作劳动力留在非洲来生产原料,并为资本主义国家准备市场。”材料认为黑人奴隶贸易停止的主要原因是 ‎ ‎ ‎       A.非洲黑人奴隶的反抗和斗争 B.英国对非洲殖民政策的调整 ‎       C.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推动 D.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要求 ‎ ‎ ‎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黑人奴隶贸易停止的主要原因”应该跟英国的工业化有关,应该理解为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内在要求,所以应该选择D。 24. (2010年高考天津文综历史部分5题)右图为首届世界博览会展馆。这届世博会反映了 ‎ ‎        ①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②西方列强对世界的掠夺   ③英国的兴盛与强大   ④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 ‎ ‎       A.①②③‎ B.①②④‎ ‎       C.①③④‎ D.②③④‎ ‎ ‎ ‎       答案:C    解析:测量目标:材料处理/提取图片、表格、文字等材料中提取的信息。考试内容:工业革命。分析:首届世界博览会展出的主要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故排除②。 25. (2010年5月南京市三模14题)历史学家罗荣渠认为:“由于新航路的开辟,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大汇合,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没有把世界联成整体的地理大革命,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将会缓慢得多,英国也不可能成为发动工业革命的国家,同时在旧大陆也很难出现像美利坚合众国那样的自由资本主义试验场地。同样也不可能出现推动否定旧传统的思想解放运动。”对材料中有关地理大发现的理解,错误的是 ‎ ‎ ‎       A.开始了人类社会现代化的起点 B.直接促进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出现 ‎       C.提供了英国工业革命所需的一些条件 D.奠定了美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基础 ‎ ‎ ‎        答案:B    解析:材料说明了新航路开辟对世界历史产生的重大影响,ACD的说法都是正确的,文艺复兴运动提倡人文主义,为探险家提供了精神动力,故B的说法错误。 26. (2010年5月安徽省合肥市高三调研21题)分析下图,导致石油在世界能源中的比重不断加大的主要原因是 ‎ ‎ ‎ ‎       A.煤炭资源因掠夺性开采而逐渐枯绝 ‎       B.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       C.内燃机的创制和交通工具的新发明 ‎       D.天然气尚未得到广泛使用 ‎ ‎ ‎       答案:C    解析:从图中可知是有的应用主要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由此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由于内燃机的发明,带来交通运输工具的革命,汽车、飞机等都需要用石油来做燃料,由此带来了石油开采业的不断发展和在能源中比重的不断增大。 27. (2010年3月山东省枣庄市一模11题)“英国的社会结构不像欧洲大陆那样僵硬。没有因袭的社会风尚去阻挠拥有土地的士绅经营工业;没有法律上的障碍会阻碍一个工匠的社会地位的上升。”此段材料主要表明工业革命最早从英国开始,是因为 ‎ ‎ ‎       A.英国经过启蒙运动的充分洗礼 ‎       B.殖民运动增强了英国的综合国力 ‎       C.资产阶级革命推动了价值观念与法律关系的变革 ‎       D.英国与欧洲大陆的历史发展有本质不同 ‎ ‎ ‎       答案:C   解析:考查英国工业革命的背景相关知识点。注意“社会结构”、“社会风尚”、“法律”词语。 28. (2010年3月泉州市高三质检22题)下列对图8反映的世界殖民地占全球陆地(南极洲除外)面积的比例(%)变化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 ‎ ‎ ‎ ‎      A.第①段进行殖民扩张的是西班牙、葡萄牙 ‎      B.第②段加紧殖民扩张的是荷兰、英国、美国等国 ‎      C.第③段成为最大的殖民帝国是英国 ‎      D.第④段说明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把殖民扩张推向顶峰 ‎ ‎ ‎      答案:B   ‎ ‎29. (江苏省盐城市2010届高三第二次调研15题)1824年,斯坦德哈尔写道:“从1785年到1824年,世界经历着一个多么巨大的变化啊!在有文字记载的两千年历史中,风俗、思想和信仰,恐怕从来未有过这样巨大的革命。”这里“巨大的变化”是指 ‎ ‎ ‎      A.工业革命的开展 B.科学社会主义诞生 ‎      C.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D.英国工业资产阶级掌权 ‎ ‎ ‎       答案:A    解析:从材料时间上来看,以上四个选项与材料时间相符合。但从四个选项关系来看,B、C、D项都是由A项决定的。因此材料中“巨大的变化”是指工业革命的开展。 30. (2010年安徽省蚌埠市高三第二次质检19题)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1500年至1763年的这些岁月是全球开始统一的时期,是从1500年以前时代的地区孤立主义到19世纪欧洲的世界霸权的过渡时期。不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A.新航路的开辟 B.欧洲国家的对外扩张 ‎       C.英国确立了殖民霸权 D.工业革命密切了国际交流 ‎       答案:D    解析:材料主要是从西方的殖民扩张建立世界霸权的角度论述1500年至1763年的历史,工业革命不在这一历史范围内。 31. (2010年5月福州三中高考模拟19题)2008年以来,非洲索马里沿海累计已经发生80多起海盗袭击事件,平均每4天就有一艘船遭劫,海盗已猖獗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这一现象备受国际关注,有人开始对索马里的历史产生兴趣,研究发现这一地区在15世纪末出现了一些著名的“海盗”,他们的支持者是 ‎       A.英国 B.荷兰 C.葡萄牙 D.西班牙 ‎       答案:C    32. (2010年4月山东省淄博市二模15题)图中箭头所指的阴影部分为历史上先后形成的欧洲贸易中心区,造成图中贸易中心区变化的最主要原因应是 ‎ ‎       A.新航路的开辟 B.海外殖民活动的开展 ‎       C.工业革命的影响 D.全球化的推动 ‎       答案:A    解析:从图片信息看,欧洲贸易中心区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这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33. (2010年1月安徽省巢湖市高三期末质检24题)1933年美国芝加哥世博会之后,历届世博会都有了明确的主题,而主题口号都会反映举办国的历史和现实状况。1992年,西班牙以美洲被发现500周年为主题,在南部城市塞维利亚成举办了一届世博会,据此请推断这届世博会的主题是:‎ ‎       A.“一个世纪的进步”‎ B.“美洲大陆的文化交流”‎ ‎       C.“交通与运输 ”‎ D.“发现的时代”‎ ‎       答案:D    解析:注意关键词“以美洲被发现500周年为主题”。A是1933年美国芝加哥世博会的主题;B是1968年美国圣安东尼奥世博会的主题;C是1986年加拿大温哥华世博会的主题。 34. (2010年5月安徽省合肥市高三调研19题)你从右图中能得到的最直接的历史信息是 ‎ ‎       A.俄国工业发展落后 ‎       B.农奴制的阻碍 ‎       C.俄国尚未进行工业革命 ‎       D.地主对农民的剥削加重 ‎        答案:A     解析:注意题干要求是直接信息:用人力拉纤。而在当时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已经使用蒸汽动力的轮船。故A 符合题意。 35. (2010年浙江省湖州市二模15题)有人说哥伦布的抱负和思想反映出中世纪的衰落,也反映出理性主义和资本主义新时代的兴起。以下最能反映“中世纪的衰落”的根本表现是(    )‎ ‎       A.美洲的发现促进了新旧大陆之间的沟通和联系 ‎       B.美洲的发现加速了欧洲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步伐 ‎       C.美洲的发现冲击了西欧教会的威信 ‎       D.美洲的发现有利于不同文化的汇合和民族融合 ‎       答案:B    解析:“中世纪的衰落”实质是欧洲封建制度的衰落,新航路开辟,美洲等的发现极大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和封建制度的解体。 36. (2010年山东省济南市三模12题)某班历史兴趣小组在自主学习和探究《工业革命》一课之后,有四人分别写出了历史小论文,他们立论的题目是        甲:《工业革命是从蒸汽机的投入使用开始的》        乙:《美国人在交通运输领域率先取得新突破》        丙:《工业革命引起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变革》        丁:《工业革命使欧美资产阶级确立了对世界的统治》 其中,符合史实,说法正确的有            ‎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       答案:C    解析:根据工业革命的相关知识,可知乙丙丁三省的表述正确,而工业革命开始于棉纺织业,故甲的表述错误。 37. (2010高考安徽文综21题)表1改编自英国学者艾瑞克·霍布斯邦《帝国的年代1875—1914》一书,对其解读最准确的是 ‎ ‎       A.英国仍然坚持自由贸易政策 ‎       B.美俄等国自此放弃了自由贸易政策 ‎       C.欧美国家争夺世界市场矛盾加剧 ‎       D.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关税税率 ‎        答案:A     解析:材料所给1914年的国家平均关税率,英国最低,美国,俄国高,此时第一经济大国是美国,排除D,从材料中无法看到自由贸易政策的放弃和争夺世界市场矛盾的加剧。英国关税率最低,体现了英国坚持自由贸易政策。 38. (2010年5月北京市东城区二模20题)新航路开辟后,人类历史发生了重大转折,从全球史观的角度看,这一“转折”主要是指(    )‎ ‎       A.欧洲贸易中心转到大西洋沿岸 B.世界开始从分散走向整体 ‎       C.农业文明已经转向工业文明 D.欧洲经济发展开始超过亚洲 ‎       答案:B   ‎ ‎ 解析: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新航路开辟前,世界各地彼此相互隔绝的;新航路开辟,加强了欧洲与亚洲、非洲和美洲等的联系,打破了隔绝的状态,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逐渐成为一个整体。解答时注意“全球史观”,不然,就会很容易掉入陷阱。 39. (2010年5月厦门市高三质检19题)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道格拉斯·C·诺斯认为,“产业革命的技术不是出现在结构变迁以前,而是在其之后”。这里的“结构变迁”主要指 ‎        A.地理大发现 B.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英国确立 ‎        C.启蒙运动的开展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        答案:B     40. (2010年广东省河源市高三二模)下列关于19世纪二三十年代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状况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工人阶级广泛开展联合斗争      ②经济迅速发展      ③社会基本矛盾日趋尖锐        ④主要国家完成工业革命 ‎        A.②③‎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        答案:A    解析:本题考察工业革命后对欧洲的影响。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兴起,表明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①④十九世纪上半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完成工业革命。 二、非选择题 ‎ ‎ ‎ ‎41. (2010年龙岩市高三第一次质检38题)(37分)关于烟草的种植与消费,历来众说纷纭,争议不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部分原产美洲的物种向欧洲、中国传播情况 品  种 传入欧洲的时间 传入中国的时间 备   注 玉  米 ‎15世纪末 ‎16世纪中叶 明后期引进,清初普及 马铃薯 ‎15世纪末 ‎16世纪末 成书于清初的福建松溪县志上已有种植马铃薯的记载 番  薯 ‎15世纪末 ‎16世纪末 福建长乐人陈振龙在菲律宾用重金买了几株薯苗,在福州城外种植 烟  草 ‎15世纪末 ‎17世纪初 自菲律宾传入福建漳州、泉州一带 ‎ ‎ ‎        材料二  清朝王简庵《临汀考言》载:汀(州)属八邑,僻处深山,本无沃野平原。所有田土,即使尽栽稻谷,不足民间日给。康熙年间,漳(州)民流寓于汀州,以种烟为业。因其所获之利,数倍于稼穑,汀民亦皆效尤。迩年以来,八邑之膏腴田土,种烟者十之三、四,以致本地无谷可买,米价倍增。 乾隆年间,汀州永定生产条丝烟的手工作坊已遍布城乡。闽人远到广东、江西、湖南等地开设烟庄、烟行。南靖人庄锦文所开下峰烟行生产的水烟丝,畅销四川、台湾等地。在漳州东门街开设烟丝行的平和人庄八常,自制烟丝运销江浙致富,人称“庄百万”。        材料三  近代以来,西方烟草企业大举进军中国,抢占市场,市场上手工制土烟逐渐为机制卷烟所代替。同期,我国民族资本卷烟工业也开始兴起,如南洋兄弟烟草公司(也称南洋公司)。1919年5月,英美烟草公司多方谋划“把南洋公司打垮”,诬称南洋公司为“日资”,其产品为“日货”,大造舆论,并买通北洋政府官员下令其停业。南洋公司认识到“若屈膝外人,则公司必将衰败”。因此,它联合各界奋起抗争,终于得以重新开业。 材料四 ‎ ‎ 清初《物理小识》:烟草“其性可以祛湿发散,然服久则肺焦,诸药多不效,其症为吐黄水而死。” 又据《烟酒税史》载:乾隆年间,始创烟税,黄烟百斤征银二钱。自光绪二十二年起,十年之间,四增其率。《烟草谱·烟税》亦载:“烟草,向于杂税内。各省完烟税银若干。”         (1)材料一中出现的现象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2分)由此可以得出怎样的历史结论?(4分)         (2)据材料二指出,烟草在汀州广泛种植的原因是什么?(4分)概括清朝烟草的种植与加工对福建经济产生的影响。(6分)         (3)从材料三中概括指出近代中国烟草企业的生存状况,(6分)联系所学知识分析民族工业对近代中国社会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等方面的主要影响。(6分)        (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探讨烟草的种植与消费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选择其一回答)(9分) 答案:‎ ‎       (1)新航路的开辟。(2分)新航路开辟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促进了世界各地物种的交流,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答出其中两点可得4分)        (2)原因:由漳州人传入,烟草种植获利较多。(4分)             影响:冲击了传统农业,发展了手工业,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或回答:冲击了传统种植结构,产生了新的手工行业,烟草生产与加工日益商品化。)(6分)        (3)生存状况:近代中国的烟草企业是在外国资本主义的影响下产生的;深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制,发展艰难;为维护自己的生存,他们奋起抗争。(或回答:近代中国烟草企业是“欧风美雨”的产物,在夹缝中求生存、在斗争中求发展。)(6分)             影响:经济方面,加快了自然经济的解体,有利于中国工业化(或近代化)进程;政治方面,产生了新的阶级力量,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物质条件和阶级基础;思想文化方面,有利于西方资本主义思想文化的传播,从而冲击和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6分)         (4)利:烟草具有某些治病的功效,其种植与加工增加了从业者的收入,能够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增加政府的税收。              弊:烟草吸食损害人体健康,烟草的种植占用了±地资源(或与粮争地),烟草消费耗费了社会财富。(评分说明:考生不论选择哪种观点,答案均应包含利弊因素,出现不在参考答案之列的分析,只要言之有据、言之成理均可得分。满分9分)‎ ‎42. (2010年4月安徽省宣城市二调36题)(34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故明人圻圻谓“贡舶与市舶一事也。凡外夷贡者皆设市舶司领之,许带他的,官设牙行与民贸易,谓之互市。是有贡舶,即有互市,非入贡即不许其互市矣”。其许市非以增加财政收入为目的,特以此为怀柔远人之政策。许市乃为对外之一种恩惠。……永乐元年十月,西洋琐里国遣使来贡,附戴胡椒与民互市,有司请征税,命勿征。         材料二    《明史》卷三二二《外国传·日本传》云“而倭人贪利,贡物外所携私物增十倍,例当给直。札官言:……今若仍旧制,当给钱二十一万七千,银价如之。宜大减其直,给银三万四千七百有奇。从之。使臣不悦,请如旧制。”……此种朝贡贸易制度,在财政收入上,不惟无利,且属一种负累;因此入贡必限定期。……宋元时曾禁止人们私往海外贸易,然其目的在于防止漏舶,为其有碍于政府之权利也。明则根本禁止人民私往海外市易,其动因在于防止海寇,亦即始于洪武时。                                                                      ——《宋元明清经济》        材料三    ‎ ‎16、17世纪,欧洲各国商业贸易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参加了商业革命和贸易战争。所谓商业革命,就是指从16世纪起,欧洲各国商业突然扩大,世界市场崛起的一种现象。……16、17世纪,英国拥有武装的商人,都参与了海盗掠夺活动,故英国被称为“海盗之国”。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也参与了海盗罪恶活动。英国政府对人事海盗掠夺的商人竟给予荣誉,授予爵士头衔,封官加赏,受英王接见。……英国对进口同类商品征收高额进口税。……17世纪中叶,英国为了保护本国工商业利益,发展航海业,颁布了《航海条例》。它规定进出口英国的商品,一律由英国船只运送,……西方国家为了垄断贸易,在国外和殖民地建立了特许商业公司,从事垄断贸易,不等价交换,贩卖奴隶,进行殖民掠夺等活动。 材料四    ……这些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17世纪中叶,新兴资产阶级日益壮大,农民和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也不断尖锐化,于是1642——1648年在英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政权推行的经济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1)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对外贸易政策的特点及其原因。(12分)        (2)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16、17世纪的海外贸易与中国明朝的海外贸易有何不同?并分析其原因。(12分)        (3)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英两国不同的外贸政策对两国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10分) ‎ 答案: ‎ ‎       (1)特点:政治色彩大于经济色彩;政府垄断对外贸易且不计较经济效益;与各国贸易有固定的时间(严格限制对外贸易)。(6分)            原因:明朝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封建自然经济继续发展,且占据主导地位;朝贡贸易带来巨大财政负担,必限定期;让步海寇,维护封建统治。(任答出3点得6分)         (2)英国政府鼓励发展海外贸易;政府制定各种政策及法律法规,甚至发动战争以保护及推动海外的发展;英国海岛贸易的以民间商人为主体。              原因:新航路开辟推动了西欧各国海外贸易的发展;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维护本国统治与增强争霸实力。(12分)         (3)影响:不仅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而且使中国与世界隔绝;中国落后于世界,近代沦为半殖民半封建国家。而英国则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完成资产阶级革命,确立资本主义制度;逐渐确立了近代殖民帝国的地位;转变为近代工业国家。(10分) ‎ ‎43. (2010年高考山东文综27题)(25分)1492年,哥伦布航行到达美洲,开启了世界历史的新时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问题一:偶然与必然                有人认为,哥伦布是因为“迷路了”,才偶然“发现”了美洲。也有人认为,当时即使没有哥伦布,也必然会有别人“发现”美洲。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8分)         问题二:发现与相遇               15至16世纪以来人们通常使用“哥伦布发现美洲”的提法,“发现”的意思是“使所有人和所有民族都并入欧洲文明”。1984年,部分拉美学者倡议改称“美洲发现——两个文明汇合”。1992年,联合围教科文组织主张以“两个大陆相遇500年”为主题,举行哥伦布航抵美洲纪念活动。        (2)“发现美洲”的提法是站在什么立场上看待哥伦布远航美洲的?“两个文明汇合”和“两个大陆相遇”提法的合理性是什么?(7分)        问题三:交流与发展               哥伦布  明清时期的中国  世界市场  历史机遇        (3)结合所学知识,运用以上四个词语以“交流与发展”为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10分),         要求:①紧扣主题,观点合理;②史实准确,史论结合;③条理清晰,合乎逻辑;④字数在120宇左右。 ‎ 答案: ‎ ‎(1)答案一:考生将哥伦布首航的结果作为一个孤立的事件来思考。         观点:是偶然的。        理由:哥伦布远航的目的地是东方(或印度、中国),结果却到了美洲。  (若答出其他理由,言之有理即可得分。只答出观点不阐明理由,不得分。)      答案二:考生能将哥伦布远航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思考。             观点:是必然的。             理由:当时已经具备了“发现”美洲的历史条件。具体要点:商品经济发展;寻金热;陆上商路受阻;传播天主教;科技条件具备等。(若能概括地答出“当时已经具备了‘发现’美洲的历史条件”,即可得  分。只答出观点不阐明理由,不得分。)      答案三:考生能将偶然因素和必然因素想结合,全面思考问题。             观点: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             理由:偶然性的理由参见答案一。             必然性的理由参见答案二。(应明确答出“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的观点,若不表明观点,只列举理由,本小题最多得分) (2)以欧洲为中心。(或“欧洲人的立场”)        (若从“欧洲是主动的、优越的、先进的,美洲是被动的、落后的”角度回答,也可得分。)         站在全球的角度看待各种文明;尊重各种文明,平等对待各种文明。         (若有不同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3)(10分)写作思路示例:哥伦布开辟新航路,打破了东西两半球之间的隔绝状态,促进了世界各地区之间的交流,世界市场开始形成。而明清时期的中国,没有顺应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逐渐走向封闭,丧失了发展的历史机遇。 ‎ 解析:        第(1)问主要考查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作答,难度不大;第(2)问主要考查世界文明的交融和碰撞;第(3)问考查明清时期的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及其影响;当今世界是全球化经济时代,我们应该主动融入世界,加强交流与合作,只要言之有理即可。本题主要以“交融”为切入点进行考查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和世界交融的史实。 44. (2010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文综40题)(37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玮机杼之声通宵彻夜”的情形亦载于史籍。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职工就有数千人,是管局的两三倍。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330名。至康熙六年(1667)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已。”                                                     ——摘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材料二  自中世纪晚期开始,乡村手工业特别是毛纺织业在英格兰东部、西部和约克郡地区快速发展。商人发放原料,回收产品,销往海内外,这种新型的“乡村制造业活动”被称为“原工业化”。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工厂”,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16世纪初,纽贝里的一家毛纺织“工厂”雇佣了1140名工人,其中三分之二为妇女和儿童。海外市场的需求大大刺激了此类“工厂”的发展,英国成为欧洲最重要的毛纺织品生产和出口国,1700年毛纺织品占国内出口商品的70℅。棉纺织业作为新行业随之兴起,其他行业也迅速扩张。机械化逐渐成为新的生产方式的重要特征,并在欧洲大陆广泛传播。                                                     ‎ ‎——摘编自【英】E.E.里奇等主编《剑桥欧洲经济史》等        材料三包含着整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萌芽的雇佣劳动是很古老的;它个别地和分散地同奴隶制度并存了几百年。但是只有在历史前提已经具备时,这一萌芽才能发展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恩格斯:《反杜林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之际江南手工业发展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中期以前英国工业发展的阶段和阶段性特征。(16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对恩格斯所说“历史前提”的认识。(要求:以对历史前提的认识为中心;观点明确,史论结合的认识。(13分) ‎ 答案: ‎ ‎        (1)官营手工业衰落;家庭手工业开始面向市场;民营手工业发展迅速;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作坊产生(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         (2)阶段:“原工业化”;工业革命(工业化)(4分)             阶段性特征:“原工业化”阶段:手工工场发展迅速;商人参与;使用雇佣劳动。             工业革命阶段:大机器生产;需要大量资本;形成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两大阶级。(12分)         (3)答案略。 ‎ 解析:         (1)测量目标:历史知识/知道重要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评价。材料处理/提取图片、表格、文字等材料中提取的信息。组织与交流/用概述的方式进行组织。考试内容: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明清之际)。分析:此问不难。能对材料进行逐句归纳,知道古代中国手工业的三种形态,抓住“明清之际的江南纳”这个时间和空间;剩下的就是组织和表述(“概括”)了。        (2)测量目标:历史知识/知道重要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评价。材料处理/提取图片、表格、文字等材料中提取的信息。历史阐释/从不同的主题和观点解释历史事实、历史变迁。组织与交流/用概述的方式进行组织。考试内容:工业革命(19世纪中期以前英国工业发展)。            分析:此题以分析“19世纪中期以前英国工业发展阶段及其特征”为切入点,渗透新的史学理论——“原工业化”理论。既考查学生对工业革命的基础知识的掌握,又考查学生对新史学观念的敏感性及其接受和学习能力。充分体现了高考考查学生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的意图。此题从材料可以归纳出工业革命前,英国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业经历了两个阶段:“新型乡村制造业”阶段(包买商阶段)和手工工场阶段(注意材料中的“工厂”实指手工工场)。材料讲的是中世纪晚期到工业革命前,英国资本主义手工业的发展。而题目要求说明“19世纪以前英国工业发展阶段及阶段特征”。这在学生的原有知识结构里必然产生矛盾,矛盾的最佳解决(?)是引入“原工业化”概念和理论,从而将“19世纪以前英国工业”的概念拓展到中世纪晚期开始的“新型乡村制造业”阶段(包买商阶段)和工业革命前的手工工场阶段。把这两个相连的阶段融入“原工业化”阶段。由此得到“19世纪以前英国工业”发展的两个阶段,即原工业化阶段和工业革命(工业化)阶段。再根据材料归纳原工业化阶段特征,运用所学知识,归纳工业化阶段的特点。         (3)测量目标:历史知识/知道重要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评价。材料处理/提取图片、表格、文字等材料中提取的信息。历史阐释/从不同的主题和观点解释历史事实、历史变迁。组织与交流/用概述的方式进行组织。考试内容:工业革命。            ‎ ‎ 分析:此问进一步上升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高度认识工业化问题。此问也属结构不良历史问题,需要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可以具体化为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包含哪些内容”?2)这些内容各自产生的历史前提是什么?3)“怎样看待这一历史前提?”(这一问还可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具体化)。注意“阐述”要求做到史论结合,观点明确。 45. (2010年5月北京市宣武区二模37题)(36分)上海世博会于2010年5月至10月举行。其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某同学参观了世博会并对世博的历史进行了研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活动一:参观“城市足迹馆”        (1)《清明上河图》展示了宋代都城的街市。请结合图片和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城市发展的特点。城市的发展对宋代的文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8分)         荷兰人从葡萄牙和西班牙那里装载香料、丝绸和黄金,然后把它们运销到欧洲各地。16世纪末,他们几乎垄断了欧洲的海运贸易。到17世纪中叶,荷兰联省共和国的全球商业霸权已经牢固地建立起来。此时,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贸易额占到全世界总贸易额的一半。          1581年7月26日,来自荷兰各起义城市的代表在海牙郑重宣布:废除西班牙国王对荷兰各省的统治权。1588年,在奥兰治亲王威廉的领导下,七个省份联合起来,宣布成立荷兰联省共和国。这是一个在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国家。 摘编自《大国崛起》        (2)17世纪的阿姆斯特丹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港口,还是国际贸易和金融中心。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8分)        活动二:探究世博历史              1876年的美国费城世博会被称为“美国独立百年展览会”,在这届世博会上有一件特殊的展品——“自由女神像”。这是为了纪念美国独立100周看而精心准备的,女神像头戴象征七大洲的冠冕,左手执《独立宣言》        (3)《独立宣言》表达了什么思想?在美国历史上起了怎样的作用?(10分)        (4)2001年5月,中国政府通过外交途径向闭际展览局递交举办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申请函。结合图片分析上海申清世博会的依据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86年到2001年上海经济发展的因素。(10分)   ‎ 答案: ‎ ‎       (1)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商业活动的时问限制被打破;交易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商业出现繁荣的局面。随着城市的发展,市民阶层队伍扩大,词成为宋代文学的主流形式。(8分)        (2)新航路开辟后,荷兰处于大西洋沿岸的中心线上,海外贸:易便利。被称为“海上马车夫”。积极参与殖民争夺,建立商业霸权。荷兰成为资本主义国家,为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8分)        (3)平等、天赋人权、主权在民、人民革命权利等方面。标志着美国的诞生,其民主思想成为后人的目标。(10分)        (4)上海是中国最发达的工业城市之一。原因:上海是国家第一批开放的沿海城市。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1992年以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逐渐完善。20世纪90  年代浦东开发开放成为上海新的经济增长点。(1分) ‎ 解析:         (1)注意要求:城市发展的特点,可从坊市界限的打破、商业活动不再受限、商业的繁荣等角度说明即可;分析其对文化的影响时应注意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同时,市民阶层的发展壮大,词的盛行。 ‎ ‎        (2)可从新航路开辟后荷兰所处的地理位置、海外贸易的发达、殖民扩张的推动、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等角度分析说明。 ‎ ‎        (3)首先应注意启蒙运动对北美独立战争的影响,由此不难分析《独立宣言》所要表达的思想;分析其作用时注意结合《独立宣言》的内容。 ‎ ‎        (4)依据图片信息不难分析上海申请世博会的依据源于上海经济的发展;分析其经济发展原因时可从国家的政策扶植、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浦东的开发开放等因素入手。 46. (2010年3月山东省泰安市一模27题)(25分)东西方文明的转型与冲突,引起了社会的巨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于生产技术和社会组织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人类从渔猎采集文明向农耕文明转型,标志性的技术突破是青铜器和铁器的出现。经过春秋战国的演变,完成了第一次文明转型,即“铁制农具+小农经济+君主官僚体制+儒道法意识形态”的中国传统文明成型。明清时期,中国传统文明走向衰落.到近代出现了工业文明、、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经济模式的演进过程。(2分)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中国政治、经济和思想方面的基本特征。(6分)        材料二  1500—1763年,欧洲突飞猛进,迅速上升到世界经济首位。这一时期西方文明出现新的转型。后来,欧洲发明了蒸汽机,并因此牵动了工业革命。又经过几百年的对外战争,欧洲作为世界创业者,得到大部分利益而损害了其他地区,逐步建立起了以自由企业为中心的自由民主政体。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500一1763年间欧洲经济迅速增长的因素有哪些?(4分)依据材料指出此后欧洲在政治、经济领域产生的重大变化。(4分)        材料三  光绪年间的黄浦江畔,房屋多为西式,轩敞华丽,有高至六、七层者,钟楼矗立,烟囱如林,入夜则灯火辉煌,明如白昼。……大厦商铺、中西邮局、洋行、海关、银行、电报局、丝厂、船坞、轮船公司皆在焉。……这里修建了许多教堂,在众多的外国领事馆的小教堂,都有钟楼和高耸的十字架。还有一些以营利为目的“蕃菜馆”“面包房”“咖啡店”出现,许多身着西装的中国人在此出入。                      ——李维清编《上海乡土志》        (4)根据材料,概括上海在社会生活方面向近代转型的主要表现。(4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上海社会生活较早转型的原因。(5分) ‎ 答案: ‎ ‎       (1)过程:由渔猎采集文明到农耕文明再到工业文明。(2分)        (2)基本特征:政治上,君主专制日益强化达到顶峰,封建统治渐趋衰落;经济上,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思想上,以理学为主体的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出现了反对君主专制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6分)        (3)因素: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的殖民扩张,促进了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世界市场开始形成;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肩蒙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打击了封建势力。(4分)变化:政治上,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自由民主政体形成;经济上,工业革命的兴起与扩展。(4分)        (4)表现:出现西式建筑;近代邮电事业发展;外来宗教的传播;西餐、西式服装成为时尚。(4分) 原因:上海是鸦片战争后第一批开放的口岸,较早受西方文明的冲击;(2分)近代的生产方式产生较早,带动生活方式的变化;(2分)近代科学技术的传入;地处沿海地区,易受西方风尚的影响。(1分。答对其中一点即可。或有其它要点,只要言之有理可得1分) ‎ 解析: ‎ ‎      (1)通过阅读材料找到有效信息,怎样才能找到有效信息?首先把握问题的限制词,再有针对性的阅读。此问限制词是“经济模式”,从材料中古代社会由渔猎采集文明到农耕文明再到近代出现了工业文明,不难归纳。         (2)明清时期,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末期。内阁的形成、军机处的设立,说明君主专制日益强化达到顶峰,封建统治盛极而衰。虽然小农经济依然占据主导地位,但封建社会内部中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此时,封建制度严重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理学空谈义理,出现反对君主专制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明清之际思想界的活使儒学受到冲击,但没有从根本上动摇儒学作为文化言主导的地位。         (3)注意时间信息:“1500——1763”,联系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世界市场的形成、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工业革命、英国“光荣革命”等史实。         (4)通过材料不难归纳出上海在社会生活方面向近代转型的主要表现;鸦片战争失败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上海被迫开放为通商口岸,再结上海的地理位置、经济发展状况的因素解答。 47. (2010年5月福州市高三质检38题)(37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早在公元前6世纪,梭伦立法中就明确规定,父亲有责任让其子女接受适当的教育,否则,子女成年后有权不赡养父亲。……雅典盛行私人办学,国家只负责16~20岁青年的教育。7岁前,儿童在家中由父母养育。7岁以后,女孩继续在家中由母亲负责教育,学习纺织、缝纫等技能;男孩则开始进入文法学校、弦琴学校学习。文法学校主要教授读、写、算等知识,弦琴学校则教授音乐、唱歌、朗诵等(在古风时期,文法、音乐教育往往是在弦琴学校中结合进行的)。这两类学校都是私立、收费的。儿童上学、放学均有“教仆”陪同,以避免儿童接受街头的不良影响。教仆大多为有一定知识的奴隶。文法学校、弦琴学校的教师一般是有政治权利的自由民,也有一些是赎身的奴隶。                                                                                    ——摘自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        材料二    英国资本家的工厂里广泛使用童工,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不满。资产阶级为了缓和工人阶级的反抗,同时更是为了对工人阶级更好地、更直接地剥削,不得不作出让步,(英国政府)在“工厂法”中规定童工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义务教育,必须交上学证明才能进工厂参加工作。1870年的“初等教育法”(也称福斯特法案)更为明确地规定了国家继续拨款扶助教育,全国划分学区,学区内实施五至十二岁儿童的强迫教育,国民教育与宗教分离,承认教会学校为国家教育机关等,从而使教育国家化的制度最终形成。                    ——摘自王天一:《外国教育史》        材料三    15世纪巴黎大学下设的四个系             19世纪柏林工业大学下设的四个系 ‎ ‎        材料四    各种教科书,务合乎共和民国宗旨,清学部颁行之教材一律禁用。在民间通行之教科书,其中如有尊崇清廷及旧时官制、军制等课,……有应由各书局自行修改,如学校教员遇有教科书中不合共和宗旨者可随时删改。……小学读经课一律废止。                                                                     ——南京临时政府颁《普通教育暂行办法》         材料五    美国教育质量委员会经过18个月的调查研究,于1983年4月提交了一份报告,为提高教育质量,要求进行一次全面的教育改革,重建教育体制,以最大限度地发展全体学生的才能,帮助其从事终身的学习。他们建议要重视“新基础科目”(英语、数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的教学,提高教育标准和教育要求,增加学习时间,提高教师素质。                                                                                       ——摘自王天一:《外国教育史》        (1)从材料一中,我们可以得到那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雅典教育对当时雅典社会产生的作用。(10分)        (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19世纪欧洲在教育方面发生的变化,简要分析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12分)        (3)结合材料四、五,分析南京临时政府和美国教育质量委员会的教育举措各反映了什么样的时代特征?(8分)        (4)综合上述,从中你可以得出什么样的认识?(7分) ‎ 答案: ‎ ‎       (1)信息:梭伦改革重视儿童教育;古代雅典存在明显的男女社会差别;古代雅典教育以私立收费教育为主;重视人文素养的培养;公元前6世纪雅典奴隶制盛行(存在自由民、奴隶的阶级差别),甚至连文教系统都使用奴隶。(答出其中三点即可,6分) 作用:提高了公民的文化素质,为雅典民主政治和经济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4分)        (2)变化:义务教育得到普及;教育与宗教分离;教育国家化;教学内容更加注重实用,以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前三点答出其中二点即可,最后一点必答,6分)            原因:工业革命不断发展的需要;人民的斗争与工人运动的发展;政府法令的强制、政策上的扶植。(6分)        (3) 南京临时政府规定教科书必须符合共和国宗旨,禁止用清政府颁行的教科书,小学不读儒家经书反映了辛亥革命时期反对封建专制主义,民主共和的时代特征;(4分) 美国教育质量委员会提倡教育改革,培养终生学习的能力,重视基础学科如计算机科学的学习,(或重视素质教育),要求提高教育标准等反映了第三次科技革命,信息时代,科技竞争的时代特征。(4分)         (4)(评分说明:本问为开放式题目,可从教育的社会功能;或从教育与社会的政治、经济关系的角度作答,也可从教育发展史的角度回答;             答案采用分层次评分:                    ‎ 第一层次:仅从一个角度作答且言之有理,答出一点给2分,最多不超过4分。如历代有识的统治者都重视教育;统治者重视利用教育的思想教育功能;或教育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的特征;或当时、当地的政治、经济状况决定了教育的形式、内容;或教育对国家的政治、经济发展起了重要的的作用;或从教育发展的轨迹(如从私人教学为主向教育国家化发展,儿童教育从收费向免费义务教育发展;从人文教育为主向科技教育发展;从儿童教育为主向终生学习发展等)皆可。                    第二层次:能从上述两个以上的角度作答言之有理且能答出3点以上得过7分。) ‎ ‎48. (2010年广东省韶关市高三二模)(26分)阅读材料。        材料一  西班牙和葡萄牙率先开辟新航路,征服了海洋、获得了世界。涌入的财富几乎都用来支持宗教信仰的战争和殖民战争,而没有用来发展能够让国家真正富强起来的工商业。势力强大的王公贵族不愿意看到工商业的发展导致新兴势力的崛起。从16世纪下半叶起,流水一般涌入的财富又像水一样流走了,除了奢侈的社会风气,没有留下像样的产业。        材料二  英国正在孕育人类历史上一种崭新的生产方式;科学意识提高了英国人的认识水准;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在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引领着世界的发展。从19世纪后期开始,德国和美国迎头赶了上来,开始引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潮流。自由经济模式与生俱来的缺陷,在20世纪给英国,也给世界带来惨痛而深刻的教训。 回答问题:        (1)联系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葡萄牙、西班牙的兴衰原因。(10分)        (2)根据材料概括指出英国能够引领世界的有利条件和19世纪后期英国衰落的主要原因。(10分)        (3)联系所学知识,概括列举二战后西方国家克服自由经济模式弊端的重要举措。(6分) ‎ 答案: ‎ ‎       (1)(10分)兴盛原因:开辟新航路;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4分,两大要点,每点2 分。其他合理答案可以酌情给分)            衰落原因:财富用于宗教战争和殖民战争以及奢侈消费,没有转化为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封建制度的落后,害怕资产阶级的兴起。(6分,两大要点,每点3分。其他合理答案可以酌情给分)        (2)(10分)英国能够引领世界的有利条件:工业革命;英国人的科学认识水准高;实现了工业化。(6分,3大要点,每点2 分。其他合理答案可以酌情给分,但是必须从材料中概括)             19世纪后期英国衰落的原因:不适应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潮流自我调整,为后来的美国德国居上;自由主义经济模式的弊端。(4分,两大要点,每点2 分。其他合理答案可以酌情给分)        (3)重要举措:国有化;计划性;人民资本主义;经营者革命;福利国家。(6分,每点2 分,答3点即可得满分。) ‎ 解析: ‎ ‎       大国崛起一直是高考的重点考点之一。第(1)(2)题都是考查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第(1)题还要结合教材所学知识。第(3)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再认再现。结合教材便可答出。 49. (2010年2月广东省江门市高三一模)(28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18世纪早期,作家丹尼尔·笛福说格拉斯哥城是“大不列颠最清洁、最美好、结构最好的城市之一”,当时城市人口大约有1.4万。到1780年,它以拥有4.2万居民而自豪。但到了181 8年,当人口再次增长了3倍时,格拉斯哥的魅力消失了。……1839年,当城市人口达到25万人时,一个政府委员会的成员,报道了他在一次官方调查期间的所见所闻:“在我参观格拉斯哥的小巷前,我无法相信,在任何一个文明国度里,竟有这样一个存在如此大量的肮脏、犯罪、痛苦与疾病的地方。”                                                               一一《人类文明史图鉴·城市的进程》        材料二  下图是英国约克郡的一家冶炼炉,工人们用铁水灌注模具的情景。用于冶炼的燃料是木炭,直到18世纪下半叶,木炭仍是常用的工业燃料。 ‎ ‎       材料三  机器和居民正在以加速度增长,生态环境很可能会极度恶化。现今世界人口一直在快速增长,因为不断增长的农业和工业生产力能够养活不断增长的人口,而医学的进步和公共卫生措施的先进又降低了死亡率。因此,尽管人类花了几百万年才在1830年达到第一个10亿人口,但只需一个世纪便能达到第二个10亿人口,只需30年便能达到第三个10亿人口,只需15年便能达到第四个10亿人口。……生态困境并不仅限于美国,它已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传播成为一个世界范围的问题。中国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现在是第二大工业国,并且正在以最快的速度向前发展。                                                                                        一一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你认为导致“格拉斯哥的魅力消失了”的主要原因有哪些?(4分)有人认为材料中的政府委员会成员属于工业资产阶级,其依据是什么?(4分        (2)根据材料二判断当时英国是否实现了机器大生产?并说明理由。(4分)        (3)根据材料三,世界人口达到“第三个10亿人口”应该是哪一年?(1分)此时的中国人口是否会持续大幅度增长,为什么?(3分)        (4)中国“正在以最快的速度向前发展”主要得益于三十多年前哪次会议的召开?(2分)它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有何意义?(4分)        (5)结合上述材料,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哪些重要政策?(6分) ‎ 答案: ‎ ‎       (1)人口增长;工业革命。(4分)1839年时工业资产阶级已经产生;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使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政治权利。(4分)        (2)没有实现。(1分)工业革命从18世纪下半叶开始;木炭是当时的主要燃料;图中工人们未使用机器生产。(3分)        (3)1960年,不会。(2分)  中国此时正处于三年经济困难时期,粮食产量大幅下降。(2分)        (4)十一届三中全会。(2分)是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加速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4分)        (5)坚持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坚持环境保护,走科学发展之路;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国际合作;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合理调整产业结构。(6分)(每点2分,总分不超过6分) ‎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工业革命加速了城市化进程,同时带来了一系列的影响。第一问判断其属于工业资产阶级的依据就是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使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政治权利。第二问的判断依据就是木炭;第三问依材料可判断是1960年,结合中国的情况看知道人口没有大幅度增加;第四问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第五问结合上述材料得出经验教训。 50. (2010年5月宁德市高三质检38题)(37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汉家铸钱及诸铁官,皆置吏。卒徒攻山取铜铁,一岁功十万人已(以)上。中农食七人,是七十万人常受其饥也。                                                                ‎ ‎ ——摘自《汉书·贡禹传》            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执政官恺撒,穿着丝袍进入剧场,轰动一时。后来,穿着中国锦衣绣服,成为罗马男女贵族的时尚。                                                                 ——摘编自《中国历史》        材料二  1851-1915年世界博览会主要展品一览表(部分)‎ 西方国家 中国 蒸汽机、蒸汽机车、高速汽轮船、起重机、电话、留声机、埃菲尔铁塔、白炽灯、汽车、照相机、电报机 荣记湖丝、苏绣、景泰蓝、鼻烟壶、闽漆、青田石雕、浙江湖笔、常州梳篦、茅台酒、张裕葡萄酒、福建坦洋工夫茶 ‎       材料三         材料四  隆平高科是由袁隆平等发起设立的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公司成立于1999年,目前已成为完全市场化运作的现代上市公司。         ‎1990年4月7日,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把“亚洲一号”卫星准确地送入预定轨道,从此拉开了中国国际商业卫星发射序幕。至今(‎2010年4月7日)我国已进行了30次国际商业卫星发射,发射了36颗商业卫星,提供了6次搭载服务。                                                                    ——摘编自“中国网”        (1)指出材料一所述手工业的类型及其特点。分析古代此类手工业对国内经济的影响。(11分)        (2)据材料二,比较中西方展品的主要差异。(6分)若进行历史研究,材料二、材料三中哪一则史料可信度更高?请说明理由。(4分)        (3)据材料四,概括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新趋势。(6分)        (4)有学者指出,历史上人类文明的重心,犹如太阳一样不断地由东向西移动……而今中国正在创建一种不同于西方的新型现代文明。试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证。(10分) ‎ 答案: ‎ ‎        (1)类型:官营手工业。(2分)              特点:政府经营,生产规模大;大量使用“卒徒”(2分。任答其中一点即可);手工业生产领先于世界,产品精美,远销海外(3分。此点必答)。              ‎ 影响:官营手工业在手工业中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对盐、铁等商品实行专营,限制了私营工商业的发展;以征发民间手工业者为主要劳动力,限制了农业与民间手工业的发展。(4分。只要答出符合题意、言之有理的两点即可,每点2分)        (2)差异:中国展品以传统工艺品为主,大多通过手工制作而成,更多体现农耕文明;西方展品以新兴工业产品为主,基本上由机器来生产,展示工业文明成果。(6分)            史料:材料三。(1分)            理由:材料三所示凭证和奖牌属于实物,是第一手(原始)材料,不是经过整理而成的第二手材料,故可信度更高。(3分。未进行比较或未答出“不是经过整理而成的第二手材料”的最多给2分)        (3)趋势:积极采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努力探索现代企业制度;实现高科技产业化;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实现自主创新。(6分。答出符合题意的三点即可)       (4)评分说明:本问采用分层次评分。            第一层次:仅回答文明重心的转移,且言之有理,最多不超过4分。            第二层次:能说明文明重心的转移,且联系材料,从经济、科技角度论证中国创建新型现代文明的,最多不超过7分。            第三层次:能说明文明重心的转移,且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角度论证中国创建新型现代文明的,最多不超过10分。            答案示例(供参考):             第一层次:以往人类文明的重心,先由古代的中国、印度等文明古国转移到新航路开辟后的大西洋沿岸的西欧(2分);两次工业革命后,又转移到大西洋两岸的欧洲和北美。(2分)             第二层次:以往人类文明的重心,先由古代的中国、印度等文明古国转移到新航路开辟后的大西洋沿岸的西欧(2分);两次工业革命后,又转移到大西洋两岸的欧洲和北美。(2分) 现代中国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经济领域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尖端科技领域实现重大突破并走向世界。(3分)             第三层次:以往人类文明的重心,先由古代的中国、印度等文明古国转移到新航路开辟后的大西洋沿岸的西欧(2分);两次工业革命后,又转移到大西洋两岸的欧洲和北美。(2分)现代中国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政治领域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三大基本政治制度,实行“一国两制”,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经济领域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尖端科技领域实现重大突破并走向世界。(6分) ‎ ‎11. (2010年3月莆田市高三质检26题)(12分)世界博览会(World’s Fair)是一项由主办国政府组织或政府委托有关部门举办的有较大影响和悠久历史的国际性博览活动,被誉为世界经济、科技、文化的“奥林匹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51年,英国伦敦举办了第一届世界工业品博览会。博览会期间,参观人数多达630万人。14000件展出品如引擎、水力印刷机、纺织机械等,想向参观者展示了现代工业的发展和人类焕发出无限想象力的科技成果……                                                                   ——摘编自“互动百科”        材料二 1904年在美国圣路易斯举办的世博会,给世人留下深刻的记忆。博览会主题展馆有:电气馆,这是当时最引人注目的展馆,爱迪生曾亲自到展馆检查;机械馆,供应世博会的能源,是实业家流连忘返的地方;运输罐,汽车堂皇出入……这次世博会不仅反映了社会生活变化,也体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对全球人类共同体面貌的影响,极大促进了世界经济整体化的趋势。                                                    ——摘编自“人民网”        材料三 上海提出申办2010年世博会后,中国政府就坚定地表示,中央政府将为上海举办世博会提供财政上的一切支持和包括税收等方面的各种优惠,……中国民众对申博90%的支持率和上海市民93%的支持率,是其它四个申办国家和城市(韩国的丽水,墨西哥的克雷塔罗波兰的弗洛兹瓦夫,俄罗斯的莫斯科)所无法相比的。         ‎ 五个申办城市虽然各有优势和特色,但从上海的综合条件及其发展前景来看,上海的胜出实属情理之中。上海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最快的城市之一,是一座充满活力和激情的城市,是国际知名的大都市,她的城市规划和前景更具魅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稳定、健康发展,未来十年经济仍将以7%左右的速度高速增长,到2010年中国的GDP总量将超过2万亿美元。中国政治稳定,社会秩序和治安良好,人民安居乐业。这样一个正在迅速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其国际地位和影响空前提高。                   ——《港报分析上海子啊申报世博会中脱颖而出的原因》(“中国新闻网”2002年12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举办第一届世界工业品博览会的优势。(3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生产力、生产关系和全球化三方面说明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如何影响“全球人类共同体面貌”的?(6分)        (3)据材料三,归纳上海成功申办2010年世博会的原因。(3分) ‎ 答案: ‎ ‎       (1)优势:① 政治: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② 经济:率先进行并完成工业革命。③ 科技:自然科学的发展和对科技发明的重视。(3 分。每点l 分)        ( 2 )影响:① 生产力:世界开始进入“电气时代”。(2 分)(若答具体的发明给1 分)② 生产关系:生产和资本日益集中,大企业时代到来或进人垄断资本主义时代。( 2 分)③ 全球化:世界市场最终形成。(2 分)        ( 3 )原因:① 中国政府和人民的全力支持。② 上海综合实力雄厚,发展前景美好。③ 中国的迅速崛起和国际地位的空前提高。(3 分。‘一每点l 分) ‎ 解析: ‎ ‎      (1)优势分析应从社会背景入手:如政治的代议制、经济的工业革命、文化的自然科学以及专利法等方面考虑。       (2)生产力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电气时代分析;生产关系可从生产组织形式等分析如大企业时代(垄断组织等);全球化可从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概括。       (3)归纳上海成功申办2010年世博会的原因切记从材料入手,材料三第一段点出中央政府和上海人民、第二段指出上海的优势、第三段从中国政治、经济、外交角度分析论证。 52. (2010年5月泉州市高三质检38题)(37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欧洲的朗姆酒、布匹、枪炮及其它金属制品被运到非洲,非洲的奴隶被运到美洲,美洲的蔗糖,烟草和金银被运到欧洲。……16、17和18世纪,亚洲仍然对欧洲商品不感兴趣,而欧洲则勉强地用金银去支付它所想要的亚洲产品(丝绸、茶叶、香料等)。欧洲直到18世纪末叶发展起动力机器时才解决与亚洲贸易中的这一问题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19世纪中叶是资本主义在全世界大发展的时期,……英国走在了最前面,这主要是因为英国是最早发生工业革命的国家,到19世纪中叶,它已经发展为“世界工厂”,它的工业产品在世界大多数国家畅销无阻,……有“日不落国”之称。可以说,这时期已经形成了以英国为核心的世界市场,亚、非、拉美诸国在不同程度上均成为英国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供应地。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下册)》        材料三 ‎ ‎ 19世纪20年代中,总共有14.5万人离开欧洲,19世纪50年代,有大约260万人离开欧洲,而在1900至1910年间,移民人数高达900万,也就是每年有近一百万移民。……一般说来,英国移民前往英帝国的自治领(指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等)和美国;意大利人前往美国和拉丁美洲;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前往拉丁美洲;……除很大一部分人通入亚洲俄国地区和一小部分慢慢流入南非外,迁移的目标是完全对着美洲和大洋洲的。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四         (1)有学者认为“:地理大发现之后短短的两到三个世纪中,第一次国际分工已大规模地完成,世界正在成为一个经济单位。”根据材料一,概括第一次国际大分工的特点。(6分)         (2)材料二的“日不落国”的具体含义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叶形成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主要原因。(10分)         (3)根据材料三,概述19世纪至20世纪初欧洲海外移民的情况,分析这一时期欧洲海外移民对世界市场形成的影响。(3分)         (4)如果你要研究殖民主义的双重性使命,即破坏性和建设性,可以使用材料四中的哪些图片资料来分别论述?(3分)         (5)观点一: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加速了中国小农经济的解体,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观点二:西方列强把中国强行纳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使中国处于屈从地位,并从中国掠走无以计数的财富,从而造成了中国早期现代化的畸形,你对这一问题是如何看待的?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你的理由。(9分) ‎ 答案: ‎ ‎         (1)特点:欧洲提供工业品,非洲提供劳动力,美洲提供原料,亚洲提供奢侈品,欧洲在全球的经济活动中居主导地位,并倾力于工业生产。(6分)K^S*5U.C#O          (2)英国成为最大的殖民国家,殖民地遍及世界各地。(4分)              原因: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加紧殖民扩张和掠夺;拥有最广阔的海外殖民地;英国成为“世界工厂”。(6分)          (3)情况:欧洲海外移民人数急剧增长;(2分)主要迁往海外殖民地、美洲及俄国的亚洲地区。(3分)               影响:给移入地区提供了劳动力和先进的制造业技术,有利于世界市场的形成。(4分)          (4)破坏性:鸦片战争后流入城市的破产农民。建设性:晚清国营招商局的广告,晚清上海“一品香”西菜馆。(3分)          (5)答案一:同意观点一。               理由:近代西方列强侵略中国,倾销廉价工业品,掠夺原料和农产品,中国小农经济开始解体。一批先进的中国人提出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中国近代工业诞生所以,列强侵华客观上促进中国现代化的发展。(6分)但这是建立在非正义基础上的客观进步性,侵略掠夺经中华民族带来巨大的破坏和灾难,不能因此就肯定侵略战争。(3分)               答案二:同意观点二。               ‎ 理由:近代西方列强侵略中国,倾销廉价工业品,掠夺原料和农产品,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给中华民族带来巨大的破坏和灾难,中国近代工业受制于现实的社会条件,难以独立发展。(6分)但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破坏了传统的自然经济,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为中国早期现代化提供重要的客观条件,我们应正视殖民主义的“双重使命”。(3分)¥高#考#资%源*网¥               答案三:如回答两个观点都是片面的,并能从殖民主义的双重性进行阐述的给9分。(答案略) ‎ ‎53. (2010年5月福州三中高考模拟38题)(37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元64年,某罗马作家说:“中国人制造的珍贵的彩色丝绸,它的美丽像野地上盛开的花朵,它的纤细可和蛛丝媲美。”当时,罗马城有专售中国丝绸的市场。罗马贵族不惜重金竟相购买。                                                                                         ——摘编自倪建中《东西论衡》        材料二  17世纪和18世纪初,中国对欧洲的影响比欧洲对中国的影响大得多。西方人得知中国的历史、艺术、哲学和政治后,完全入迷了……例如,伏尔泰(1694~1778年)用一幅孔子的画像装饰其书斋的墙。伏尔泰认为,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人开始对中国的自然资源……更感兴趣”。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梁启超在《论变法不知本原之害》中说:“昔同治(1861年-1875年在位)初年,德相毕士麻克语人日:‘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求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其在此乎?”         材料四  无线电、电视、传真机和联网的计算机传递产生了一个地球村,消除了以往在社会、经济和政治上的孤立。然而,由于购买必要的设备、维护和升级设备、训练人员去使用这些设备都需要资金,许多国家感到很难融入地球村。 这个新的互相联系的世界也遭到了某些人的批评。例如,批评家指责大众传媒是文化帝国主义的工具,因为大部分电子媒体和它们传递的信息是源自先进的资本主义社会。一个具体的影响就是英语成为全球通信体系的主要语言,这实际上将本国的语言限制在小范围内。                   ——摘编自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1)请简要说明材料一所述历史现象的社会背景。(4分)        (2)材料二反映了17世纪到19世纪,西方人对中国的兴趣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10分)        (3)材料三中,在梁启超看来,同治初年的中国人和日本人学习西方的重点有何不同?(4分)请结合史实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8分)        (4)结合材料四,概括现代文化传播的特点及对第三世界国家的影响。(11分) ‎ 答案: ‎ ‎        (1)背景:①中国古代丝绸技术高超;②两汉时期,丝绸之路开通,中国的丝绸输往欧洲。(4分)         (2)变化:从对中国的历史、艺术、哲学和政治感兴趣到对中国的自然资源更感兴趣。(4分)              原因:①17、18世纪,欧洲资本主义发展,政治上的专制统治和等级制度等阻碍社会进步。西方人对中国社会的科举制、儒家的仁政思想等很感兴趣。②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美部分国家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工业革命开始进行、加强海外殖民扩张,中国丰富的原料及广阔的市场引起了西方人极大的兴趣。(6分)         (3)①日本人学习西方重点在于政治制度和教育等,讲求实际推行;②中国人学习西方重点在于购买和使用工业产品和军需品等。(4分)            日本原因:处于内忧外患之中,认识到应该全方面学习欧洲,进行政治、经济乃至社会的全面变革,以实现“脱亚入欧”,达到世界先进水平。(4分)            ‎ 中国原因:①中国处于内忧外患之中,但是统治阶级认识肤浅。②认为可以借助西方先进的军事科技就能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4分)         (4)特点: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文化传播加速。(3分)              影响:①一方面促进了世界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有利于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②另一方面由于文化、资金和语言因素使先进资本主义国家处于优势地位,更多国家的民族经济文化独立发展受到强大的外来冲击。(8分) ‎ 解析:         本题以文化的交融与碰撞为切入点,用材料创设情境,古今贯通,中外关联,考查的知识点有:中国古代文明对世界的影响;近代以来西方对待中华文明态度的变化及原因;近代中国和日本对待西方文明的取舍;现代文明传播的特点和影响。旨在考查学生提取信息、归纳与论证、分析问题等方面的能力。 54. (2010年5月珠海市高三二模文综39题)(2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上半期,英国在世界舞台上处于一个非常特殊的位置。一个英国政论家对此这样描述道:现在看得很清楚,我们可爱的国家——大不列颠已经被分配承担为她的姐妹国家制造商品的崇高使命。海洋彼岸的亲人将用我们的船只从密西西比河流域给我们运来他们种植的棉花;俄罗斯将为我们的工厂和作坊贡献它的大麻、亚麻和铁矿石。我们熟练的机械工和技工制造必要的机器,把这些原料织成精美的布匹销往各国。    ——岳麓书社《历史》必修二        材料二  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在上海经商的广东商人徐荣村得知英国即将举办世界博览会的消息,立即意识到这消息背后所蕴藏的无限商机。他马上将自己所经营的“荣记湖丝”(当时中国最有名的湖州丝绸)包好12包,紧急起运英国伦敦。“荣记湖丝”素以质优而闻名,而徐荣村选送参加博览会的更是上品中的上品。凭借其上乘的质量,加之徐荣村的精心包装,“荣记湖丝”终于在世博会上脱颖而出,独得当时的最高奖“金银奖”。   ——引自《珠海特区报》        材料三  1915年巴拿马世界博览会在美国旧金山举行。当时的中华民国政府对于巴拿马世博会给予了高度重视,一面派员筹备政府馆的建造事宜,一面着手展品的收集工作。中华民国政府馆的建造集中了许多中式建筑的结构,较突出的反映了中国传统政治型建筑的特色,在整个巴拿马世博会各场馆中有一定的典型性和观赏性。世博会会场各陈列馆中,有中国展品参展的分别为工艺馆、教育馆、食品馆、美术馆、文艺馆、交通馆和矿业馆。在这次世博会上,中国展品所获奖项计1211枚,包括大奖章57枚,名誉奖74枚,金牌奖258枚,银牌奖337枚,铜牌奖258枚,状词奖227枚。——引自世博网        材料四  2010年5月1日新一届世博会在上海正式开幕,这次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副主题是:“城市多元文化的融合,城市经济的繁荣;城市科技的创新,城市社区的重塑,城市和乡村的互动”。这次世博会的目标:吸引200个以上的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展,7000万人次的参观者。     ——引自世博网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从经济、政治和国际关系几方面说明英国举办材料二中的这次世博会有利条件。(6分)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次世博会上海人为什么会夺得先机?这次世博会后上海在追赶世界工业化潮流上,有哪些重大举动?(6分)         (3)阅读材料三,请指出美国等西方国家在这次巴拿马世界博览会上展出的主要会是什么产品?中国在这次世博会上获奖的主要可能是那些产品?在中国,上海又是率先接受这次新的工业化浪潮的洗礼,请举出几例。(7分)         (4)根据材料四并联系你所学的知识,指出上海世博会的目标能否实现?说明理由。(7分) ‎ 答案: ‎ ‎        本题以“世博会”作为切入口,属热点题。回答第一问需从经济、政治、国际关系三方面组织答案;回答第二问时,关于夺得先机的原因,从上海是最早开放的通商口岸入手即可,关于工业化方面的举动,举出洋务派和中国最早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即可;回答第三问,要注意时间,西方已经进入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中国则在轻工业和传统手工业方面有优势;回答第四问时,先要肯定目标能实现,然后说明理由,如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上海的国际化水平高,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中国离不开世界,世界离不开中国。 ‎ 必修二专题3-1‎ 一. 选择题 1. (2010年4月天津市和平区高三第二次质检8题)票证是一定历史时期经济发展的见证与缩影,图1到图2票证的变化反映了 ‎        A.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 ‎        B.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发生了根本变化 ‎        C.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逐渐分离 ‎        D.国家逐渐放松了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  答案:A    解析:根据图1的提示反映的应该是计划经济体制,图2的提示反映的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要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所以应该选择A。 2. (2010年5月天津市河西区高三第二次质检)‎2009年8月30日胡锦涛总书记前往安徽农村考察时说:“我明确告诉乡亲们,不仅现在的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不变,而且还要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权。”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分析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总书记考察安徽是对该地区1978年一些农民自发改革尝试的肯定 ‎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采取了土地公有和自主经营相结合的原则 ‎        C.现有的土地承包关系必须保证农民的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 ‎        D.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土地承包权必须以公有制为前提 ‎ 答案:C    解析:本题需要特别注意根据知识和材料分析出不正确的选项,C项说法错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农业生产基本上变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农民生产的东西“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这种责任制使农民获得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但农民没有土地的所有权。 3. (2010年5月南平市高三质检23题)20世纪90年代,外电评论:“中国是潜在的巨人”。这一时期,世界看到中国(  )‎ ‎        A.开始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 B.确立改革开放的政策 ‎        C.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D.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  答案:A    解析: 4. ‎ ‎(2010年广东省肇庆市高三一模)毛泽东曾强调:“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就是要学会把马列主义的理论运用到中国的今天环境……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中共活用“马列主义”体现在          ①发动南昌起义,占领中心城市                 ②建立工农武装割据,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的政权          ③运用“一国两制”理论,解决祖国统一大业             ④采用和平赎买政策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③④‎ D.①③④‎ ‎  答案:B    解析:①不符合题目的要求,占领中心城市是俄国十月革命的做法,而此种做法不符合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中国革命的成功道路是农村包围城市。 5. (2010年5月厦门市高三质检18题)图1是‎1956年2月12日厦门市各界群众为庆祝社会主义改造胜利的游行画面。队伍中不可能出现的标语是 ‎        A.“公私合营好”‎ B.“庆祝厦门高集海堤竣工”‎ ‎        C.“人民公社万岁”‎ D.“走合作化道路”‎ ‎  答案:C    解析: 6. (2010年5月北京市西城区二模17题)有人认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在20世纪90年代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其主要依据应该是(    )‎ ‎        A.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获得重大突破 ‎        C.确定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        D.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开始形成 ‎  答案:C    解析:1992年南方谈话、十四大标志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十四大确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A项中国加入WTO是在2001年,B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指1983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实行;D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开始形成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 7. (2010年广东省肇庆市高三一模)在建国初期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时期,陈云曾发表讲话说:“建设规模大小必须和国家财力物力相适应。适应和不适应,这是经济稳定或不稳定的界限……当然如果保守了,妨碍了建设应有的速度也不好,但是,纠正保守比纠正冒进要容易些。”与陈云的观点相适应的是 ‎       A.“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实行 B.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       C.“大跃进”‎ D.人民公社化运动 答案:A   ‎ ‎ 解析:1959年到1961年,我国连续发生严重自然灾害,大量农田受害。农业的减产、农村的“共产风“等天灾人祸加在一起严重地影响了粮食的供应。与此同时,工业企业管理,产品质量和劳动生产率也急剧下降。再加上苏联政府背信弃义地撕毁合同、撤走专家,使我国重大的设计项目和科学研究项目被迫中途停顿。1961年1月,八届九中全会正式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的内容。 8. (2010年3月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高三调查9题)1952年,党中央在酝酿过渡时期总路线时,毛泽东把实现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设想,由建国之初的“先搞工业化建设”再一举过渡,改变为“建设和改造同时并举,逐步过渡”,这一改变的原因和条件是         ① 土地改革的完成                        ② 国民经济的恢复         ③ 我国工业化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          ④ 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已经完成 ‎        A.①②‎ B.②③‎ C. ③④‎ D.①④‎ ‎ 答案:A    解析:建国之初,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恢复发展经济,到 1952年我国的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国民经济基本好转。而我国工业化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已经完成则是在1957年一五计划完成后状况。 9. (2010年4月山东省淄博市二模14题)相关调查表明,目前我国95%以上的商品和资源实现了市场配置,国家定价的商品不足5%,社会主要商品供求平衡或供大于求。这标志着中国 ‎        A.已经基本实现了社会共同富裕 B.已经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        C.基本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D.已经完全放弃了对国民经济的计划指导 ‎ 答案:C    解析:材料信息表明,我国绝大部分商品由市场定价,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基本建立,故C正确。我国目前还没有基本实现社会共同富裕,也没有成为现代化国家,国家也没有完全放弃对国民经济的计划指导,故A、B、D不正确。 10. (2010年5月深圳市高三第二次调研文综22题)我国的特别行政区、民族自治区、经济特区的共同点是 ‎        A.都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不同的社会制度 ‎        B.都由中央人民政府统一行使主权 ‎        C.都实行特殊的民族政策和管理体制 ‎        D.都实行自治管理和行政自主 ‎ 答案:B    解析: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是经济特区,实行不同社会制度的是特别行政区;实行特殊的民族政策和管理体制是民族自治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民族自治区有一定的自治权,经济特区无自治管理和行政自主权,故A、C、D不正确。这三者都坚持中央政府的领导。 11. (2010年5月龙岩一中高考模拟17题)1902年梁启超在《新中国未来记》中,1910年陆士谔在《新中国》中不约而同地将举办世界博览会的地点放在了上海。而在2010年的‎5月1日,这个梦想真的实现了。以下这个聚焦世界目光的城市不可能出现的情景是 ‎        A.第一批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 B.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        C.中美关系破冰之约在这里签订 D.上世纪80年代末浦东新区开发开放 ‎  答案:D    解析: 12. (江苏省盐城市2010届高三第二次调研8题)《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新王朝的开始,下列批驳这一观点最有力的依据是 ‎        A.政治协商制度实现了多党合作 B.三大改造实现了中国社会的根本变革 ‎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现了民族平等团结 D.“依法治国”健全了民主政治制度 ‎  答案:B    解析:三大改造使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消灭了王朝存在的经济基础,因此B项最符合题意。 13.‎ ‎ (2010年上海高考历史25题)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面临的困难是“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为改变这一状况,中国政府 ‎        A.推行了土地改革 B.组织了人民公社 ‎        C.实施了“一五”计划 D.发动了“大跃进”‎ ‎  答案:C    解析:此题考察第6分册第18课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内容。题干的材料在课文小字中出现,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开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体现为一五计划。 测量目标:历史知识/知道重要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评价;材料处理/提取图片、表格、文字等材料中提取的信息。考试内容:中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一化三改造”。分析:题干材料的主旨是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的经济状态是:重工业基础极其薄弱!那么为改变“这种状态”中国政府的举措是制定和实施优先发展重工业、简称为“一化三改”的“一五计划”。 14. (2010年3月厦门市高三质检19题)“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成为群众性的行动,进一步提高了五亿农民的共产主义觉悟;公共食堂、幼儿园、托儿所、缝衣组、理发室、公共浴堂、幸福院、农业中学、红专学校等等,把农民引向了更幸福的集体生活,进一步培养和锻炼着农民群众的集体主义理想。”这一段材料描绘的历史事件是(    )‎ ‎        A.土地改革 B.农业合作化 C.人民公社化 D.大跃进 ‎ 答案:C    解析: 15. (2010年湖南省怀化市高三第三次模拟30题)自2008年以来,我国钢企连续发生严重亏损,其原因在于高昂的铁矿石成本,进口铁矿石平均到岸价逐年大幅增加。有鉴于此,国内钢企积极优化产品结构,不断开拓新市场。新中国钢铁工业起步于(    )‎ ‎       A.20世纪50年代初 B.20世纪50年代末 ‎       C.20世纪60年代初 D.20世纪60年代末 ‎ 答案:A    解析:一五计划为1953~1957年,即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新中国钢铁工业开始起步。 16. (2010年广东省湛江市高三一模)‎1959年10月1日,中国举行建国10周年阅兵。参加国庆游行的群众抬着各种炼钢高炉模型,手捧公共食堂做的食品,高呼“为用十年左右时间主要工业产品赶上英国而奋斗”、“人民公社万岁”等口号。产生这种“狂热”的主要原因是 ‎       A.一五计划超额完成 B.“抗美援朝”胜利 ‎       C.“左”倾错误影响 D.三大改造完成 ‎ 答案:C     解析:材料体现的史实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我国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严重失误。它忽视了客观的经济发展规律,体现了党的左倾错误,片面追求社会主义建设的高速度。 17. (2010年高考天津文综历史部分9题)以下为我国经济发展中“单位GDP能耗”年度变化示意图。 ‎ ‎ 图中“单位GDP能耗”出现最高峰值的直接原因是(       )‎ ‎       A.实行“二五”计划 B.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       C.建立人民公社 D.开展大跃进运动 ‎ 答案:D     解析:测量目标:材料处理/提取图片、表格、文字等材料中提取的信息。考试内容:20世纪50-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大跃进)。分析:理解“单位GDP能耗”即可解答。 18. (2010年1月广东省茂名市高考模拟)1978年至今,改革开放经历了三十多年,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变。以下关键词能正确体现这一特征的是 ‎        A、联产承包、大跃进、好莱坞大片、村民自治 ‎        B、中外合资、市场化、文化大革命、南巡讲话 ‎        C、人民公社、互联网、一国两制、三个代表 ‎        D、经济特区、个体户、时尚中国、依法治国 ‎ 答案:D    解析:解答本题可用排除法。注意题中限制时间:1978年。A项中大跃进开始于1858年;B项中文化大革命发生于1966-1976年;C项中人民公社始于1858年。 19. (2010年5月泉州一中高三最后模拟22题)古语有“民以食为天”之说,古人还将饮食的“色、香、味、型”与治国相融合。新中国成立后有人研究饮食文化时认为:20世纪“60年代讨饭吃;70年代有饭吃;80年代选饭吃;90年代好饭吃。”下列史实与材料中所反映的现象出现有关的是:         ①大跃进       ②人民公社化运动       ③改革开放       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A    解析: 20. (2010年5月北京市崇文区二模17题)1986年纽约证券交易所董事长来华访问时,送给邓小平的礼物是纽约证券交易所的证章和证券样本,而邓小平回赠了他中国刚刚上市的上海飞乐音像公司的股票。邓小平回赠 “飞乐股票”的深刻寓意是(    )‎ ‎       A.中国将要进行改革开放 ‎       B.中国将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C.中国音响制造业达到美国水平 ‎       D.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 ‎ 答案:B   ‎ ‎ 解析:根据时间可以判断A错误。上海飞乐音像公司股票的出现,说明股份制企业出现,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表现。 21. (2010年安徽省合肥市高三第二次质检15题)某电视剧有一庆典场景:市领导宣布“我国资本主义最集中的城市,开始进人社会主义社会了!这一伟大胜利是我们人民的胜利。″他所说的“伟大胜利”指的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完成 ‎       C.对手工业改造的完成 D.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 答案:B    解析: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完成,使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改造为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22. (2010年广东省肇庆市高三二模)对联具有记载历史的功能,是时代的见证。“大锅饭山穷水尽,责任制柳暗花明。”反映了哪一时期的历史?‎ ‎       A.20世纪五六十年代 ‎       B.20世纪七八十年代 ‎       C.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 ‎       D.改革开放至今 ‎ 答案:C    解析:考查家庭承包责任制。难度较大,注意“山穷水尽、柳暗花明”。家庭承包责任制为十一届三中全后,实行改革开放,在农村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A 项不能体现出“责任制柳暗花明”;B、D项则不能体现出“大锅饭山穷水尽”。 23. (2010年4月山东省济南市二模12题)1958一1961年全国主要农产品产量统计(单位:万吨)‎ ‎ 影响上表中主要农产品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农业合作化运动要求过急,影响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       B.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忽视了农业生产 ‎       C.“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破坏了农业生产 ‎       D.“文革”的“左”倾错误严重干扰农业生产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所给的时间1958年——1961年和表格提供的农业产量统计数据,结合所学知识,这个时期经济建设出现严重问题主要是由于党的主要领导人犯了“左倾”错误,错误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所以正确选项是C。 24. (2010年3月莆田市高三质检16题)20世纪90年代,外电评论:“中国是潜在的巨人”。这一时期,世界看到中国(    )‎ ‎        A.已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 B.确立了改革开放的问题 ‎        C.完成三大改造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D.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 答案:A    解析:确立了改革开放于1978年底;完成三大改造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于1956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于2020年;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在1992年十四大提出。 25. (2010年3月深圳市高三一模17题)‎1957年7月31日,《浙南大众报》发文说:“‘包产到户’现在虽然已在许多地方被丢进了垃圾桶,但也还有一部分干部和农民眼睛未亮,‘抱着狐狸精当美女’,恋恋不舍。”上述材料说明 ‎        A.文章极力宣传“人民公社化”运动 ‎        B.“包产到户”不符合当时生产力发展要求 ‎        C.当时在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上存在意见分歧 ‎        D.农业合作化运动符合生产力发展要求 ‎ 答案:C    解析:从时间来看, 26. (2010年5月泉州一中高三最后模拟16题)某学习小组以某一城市近现代的发展为研究课题来见证中国的复兴历程。下面是其收集的相关材料,据此可判断这座城市是          ①近代第一批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    ②较早的聚集了近代中国各种类型的企业    ③20世纪90年代成为进一步改革开放的重要标志 ‎        A.南京 B.广州 C.上海 D.厦门 ‎ 答案:C    解析: 27. (2010年高考山东文综14题)下列曲线图反映了我国1953—1958、1959—1964、1970—1975、1979—1984四个时期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的变化。其中与1959—1964年相对应的是 ‎  答案:C    解析:该题设计不错。首先看好题肢中的图片。横轴指的是年份(1959—1964年),一个点代表一年。对应的纵轴的增长率就应是1959—1964年的中国GDP状况。在1958年八届二次会议上中共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后来还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这些导致左倾错误泛滥,国民经济严重失调,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还严重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得国民经济遭受重创。1959—1961年出现了三年严重经济困难时期。到1960年冬,党中央提出了“八字方针”,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到1962年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 1953—1958年,我国通过三大改造、“一五计划”,国民生产总值呈现曲折发展、的态势,但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国民经济遭受沉重打击,呈下降趋势,故这一时期应为B;1959—1964年,在这一时期,1959—1961年由于“左” 倾泛滥,出现了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国内生产总值总体呈现下降态,但1960年当时党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国民经济调整方针,国民经济重新出现回暖的趋势,故这一时期应为C;1970—1975年,文革期间,文革给国民经济带来严重影响,破坏了社会生产力,使国民经济遭受严重打击,但通过周恩来和邓小平的整顿,国民经济呈现复苏和迅速回升的状况,故这一时期应为A;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从1979年开始我国开始在农村中实行经济体制改革,1984年开始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国民经济就呈现出了逐步发展的趋势,国内生产总值也就基本呈现上升的态势,故这一时期应为D。 28. (2010年3月广东省汕头市高三一模)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认为:“小农的经济行为,绝非西方社会一般人心目中那样懒惰、愚昧,或没有理性。事实上,他是一个在传统农业的范畴内,有进取精神并对资源能作最适度运用的人”。按照其观点,可能对下列哪一历史事件评价相对较高 ‎       A.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 ‎       B.1953—1956年中国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C.苏联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 ‎       D.中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答案:D    解析:四个选项都体现了农业政策。AB两项都在一定程度存在弊端,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C 虽在一定程度上放宽了农业政策,给农民一定的实惠,但是不如中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更能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9. (2010年4月广东省惠州市高考模拟)“前年卖粮用箩挑,去年卖粮用船摇,今年汽车装不了,明年火车还嫌小。”这是一首江西民歌。它可能产生于 ‎       A.1950年 B.1956年 C.1958 年 D.1979年 答案:C    解析:本题的干扰项为D项。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开始改革开放,农村中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民的发展,但并不足以在1979年产生题中民歌反映的现象。故C项为最佳项,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得社会上出现了“浮夸”风,是“左”倾错误的表现。 30. (2010年4月北京市海淀区一模19题)改革开放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我国在经济体制改革上出现了根本性突破,其表现是 ‎       A.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创建经济特区发展外向型经济 ‎       C.在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扩大企业自主权,实行政企分开 ‎ 答案:A     解析:注意时间20世纪90年代。1992年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C、D是80年代改革。B项不属于根本性突破。 31. (2010年广东省揭阳市高三二模)我国某部宪法将国家性质表述为:“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这一表述说明当时 ‎        A.三大改造尚未完成 B. 资产阶级已被消灭 ‎        C.人民公社体制已经建立 D. 公有制已完全确立 ‎ 答案:A    解析:从“人民民主国家”可知当时社会主义制度还完全建立,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还不是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即当时社会主义的改造还未完成。BCD都与当时的史实不符。 32. (2010年2月广东省佛山市高三一模)根据下表分析,1953年至今,我国土地所有制和经营方式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时  间 所有制 土地经营 ‎1953—1954‎ 农民土地所有制 个体经营,集体互助 ‎1953—1954‎ 农民土地股份制 初级社,集体经营 ‎1955—1957‎ 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 高级社,集体经营 ‎1978至今 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 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       ① 土地改革        ② 对农业进行改造         ③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④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 答案:D     解析:由表格可知,1953年至今中国的土地制度是公有制,经营方式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土地公有制是在三大改造完成后确立的,“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营方式则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后形成的。故答案为②④。 33. (2010年龙岩市高三第一次质检16题)《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记载:“……集体农业的痕迹,大量从中国农村消失了。”在这里“消失”的原因应是 ‎       A.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B. 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建立 ‎       C.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D. 农民土地所有制的实现 ‎ 答案:C    解析:“集体农业的痕迹,大量从中国农村消失了”, A与B都属于集体农业,可排除。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仍以公有制为前提,不是农民土地私有制,故排除D。 34. (2010年高考江苏历史13题)文物是研究历史的重要物证。下列对右图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 ‎ ‎        A.工业大跃进时期以股息发放工资 ‎        B.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采取公私合营政策 ‎        C.人民公社社员按期领取生产货款 ‎        D.手工业者以入股形式参加生产合作社 ‎ 答案:D    解析:“上海市装订生产合作社”说明是手工业者加入手工业也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此题考查的是对建国后初期经济政策的理解。根据图示反映的是1954年,经分析A 和 C项是在1958年,故应排除;B项是在1956年,故应排除; 所以此题的正确选项是D项。 35. (2010年3月山东省枣庄市一模14题)读《1952—1956年中国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统计表》‎ 项目 时间 粮食 棉花 钢 煤 原油 ‎1952年 ‎163亿吨 ‎1304万吨 ‎135万吨 ‎66亿吨 ‎44万吨 ‎1956年 ‎192亿吨 ‎1445万吨 ‎447万吨 ‎110亿吨 ‎116万吨 ‎ 下列说法与图表所反映出的信息不符合的是 ‎       A.工、农业生产均衡发展 B.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突出成就 ‎       C.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改善 D.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成绩显著 ‎ 答案:A    解析:解答时,首先把握1952—1956年我国的阶级发展特征,再通过数据比较选出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粮食与棉花属于农产品,钢、煤和原油属于工业产品,从数据上看,工业产品产量的增长率明显大于农产品。因此,A选项是错误的,但是符合题意。 36. (2010年5月北京市朝阳区二模18题)观察图5,与造成1949--1957年粮食人均产量变化的原因无关的选项是(    )‎ ‎       A.新生政权建立和巩固 ‎       B.实行全国土地改革 ‎       C.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       D.掀起人民公社化运动 ‎ 答案:D    解析: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于1958年,与题干所给时间不符,所以应该选择              D。 37. (2010年3月莆田市高三质检14题)胡锦涛同志说“我们的伟大目标是……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只要我们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鉴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一定能够胜利实现这一宏伟蓝图和奋斗目标。”其中“不折腾”是吸取了建国以来一些历史事件的教训,这些事件包括(    )         ①农业合作化  ②“大跃进”  ③人民公社化运动  ④“文化大革命”‎ ‎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 答案:C    解析:注意“不折腾”是吸取了建国以来一些历史事件的教训,关键要的是“教训”,应指错误的事件,而农业合作化是正确的,故排除。 38. (2010年高考全国Ⅱ卷文综19题)据统计,到1950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的存款总额比1949年12月增加了12倍以上。这反映新中国 ‎       A.迅速实现经济稳定 B.经济状况根本好转 ‎       C.合理调整了工商业 D.人民收入迅速增加 ‎ 答案:A     解析:注意选项中的用词,“根本”、“调整了”,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进行恢复经济中,到1952年,我国经济状况才取得根本好转,故B不正确;同样,到1952年才合理调整了工商业,C也不正确;而人民收入迅速增加,也不符合史实,因为当时我国刚刚建国,在恢复国民经济的过程中,主要是对为了实现、物价和经济的稳定为主,人民收入水平还处于非常低的水平,故D错误。正确答案为A。 39. (2010年广东省湛江市高三二模)某历史研究小组的同学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卷)》看到这句话:“社会主义改造的‘高潮’引起了‘政治形势的根本变化’”之后,各抒己见。下列推理最正确的是 ‎       A.甲:不对,一五计划后杜会主义制度才基本确立 ‎       B.乙:对的,三大改造后的人民实现了当家作主 ‎       C.丙:不对,三大改造后中国仍是新民主主义经济 ‎       D.丁:对的,三大改造后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 答案:D    解析:三大改造后,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确立起来,故A、C错误,D正确。人民实现了当家作主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故B错误。 40.‎ ‎ (2010年2月广东省揭阳市高三一模)1978年安徽遇到特大旱灾,省委书记万里说:“我们不能眼看着农村大片土地撂荒……,与其抛荒倒不如让农民个人耕种,充分发挥各自潜力,尽量多种‘保命麦’,渡过灾荒。”于是省委决定“借地渡荒”,即借给每一个农民三分地用于种麦,对超产部分不计征购,归自己所有,利用荒山湖滩种植的粮油作物谁种谁收。安徽省委的做法 ‎       A.公开违背了社会主义原则 B.实际上否定了人民公社体制 ‎       C.完全满足了群众的要求 D.肯定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答案:B     解析:1978年我国仍然是人民公社体制。而安徽省委的做法把土地借给农民耕种和荒山湖滩谁种谁收完全脱离了人民公社体制下的集体劳动、收获物归集体的做法。故其做法实际上否定了人民公社体制。 41. (2010年广东省汕头市高三第二次质检)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主任徐勇说,农村改革的这30年,分成3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年—1988年的黄金十年,……第二阶段:1988年—2002年的曲折十五年,……第三阶段:2003年—2007年的历史跨越五年,……三个阶段都有一些相应的关键词,与之对应的关键词是 ‎        A.“粮票布票”、“信用卡”、“互联网”‎ ‎        B.“合作社”、“包产到户”、“三下乡”‎ ‎        C.“乡镇企业”、“民工潮”、“新农村建设”‎ ‎        D.“国企改革”、“现代企业”、“股份制改造”‎ ‎ 答案:C    解析:本题可用排除法,互联网、国企改革与农村改革无关,故排除AD;合作社是农村社会主义改革时的产物,排除B。 42. (2010年2月广州市高三一模)1962年3月,周恩来在中央财经工作会议上针对当时我国的经济形势即兴作了一幅对联,上联是“先抓吃穿用”,下联是“实现农轻重”,横批应是 ‎        A.一化三改 B.综合平衡 C.多快好省 D.以粮为纲 ‎ 答案:B    解析:1958年,由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针对这种情况,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进行整顿,“先抓吃穿用”, “实现农轻重”,以达到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的发展。周恩来的对联就说明了这一指导思想。 43. (2010年4月天津市河东区一模8题)改革开放后天津市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有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这得益于党中央国务院的优惠政策,1988年以后经国务院批准天津成立了(     )‎ ‎        A.沿海开放城市 B.经济技术开发区 C.经济特区 D.滨海新区 ‎ 答案:B     解析:了解天津的地方发展史:1984年,天津被列为全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1991年3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995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天津港保税区。 44. (2010年山东省威海市二模14题)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为了更快、更好地发展农业,党和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下列对图10所反映的农村改革政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农民可以自主安排生产 ‎       B.农民可以随意处理土地 ‎       C.适应了我国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 ‎       D.极大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 答案:B     解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农民对土地只有使用权和经营权,没有所有权。故B表述错误。 45. (2010年3月福州市高三质检18题)1958年,《红旗》杂志转引毛泽东的话说:“我们的方针,应该有秩序地把工、农、学、商、兵组成为一个大公社,从而构成我国社会的基本单位。”这说明当时党和政府 ‎        A.正确认识国内形势,调整生产关系 ‎        B.加强民族凝聚力,应对严峻的国际形势 ‎        C.动员一切力量,尽快实现“一五”计划 ‎        D.忽视生产力发展水平,片面追求公有化程度 ‎ 答案:D    解析:从题中材料可看出,“有秩序地把工、农、学、商、兵组成为一个大公社”指人民公社化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是生产关系的调整忽视生产力发展水平,片面追求公有化程度,故选D。 46. (2010年5月北京市海淀区高三二模)建国后凭票供应生活必需品的票证制度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实行,至90年代初取消。对这一变化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       A.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条件 ‎       B.促进了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       C.推动了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 ‎       D.反映了城乡居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答案:B    解析:注意抓住关键词“不正确”,从材料可以看出票证制度命运的演变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无关。 47. (2010年吉林省延边市一模33题)在改革开放中,经过三次思想解放,我们先后冲破了“个人崇拜”、“计划经济崇拜”和“所有制崇拜”,其中冲破“计划经济崇拜”的关键事件是  ‎ ‎       A.中共十三大 B.中共十四大 ‎       C.中共十五大 D.中共十六大 答案:B    解析: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8. (江苏省盐城市2010届高三第一次调研12题)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由此我国经济改革的重心 ‎       A.从农村转移到城市 B.从国营企业转移到私营企业 ‎       C.从重工业转移到轻工业 D.从计划经济转移到市场经济 ‎ 答案:A    解析: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 49. (2010年4月广东省佛山市高三二模)传统观念认为,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东西,计划经济才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突破这一思想束缚的有        ①1960年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  ②文革期间邓小平全面整顿      ③邓小平南方谈话     ④中共十四大决策 ‎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③④‎ D.②③④‎ 答案:C    解析:这是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90年代以后的事。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内容包括计划和市场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等等,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之后召开的党的十四大则进一步确立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50.‎ ‎ (2010年4月广东省茂名市高三二模)下面是《1952年到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变化》表,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和标志意义是 所有制性质 经济成分 ‎1952年 ‎1956年 公有制经济 国营经济 ‎19.1%‎ ‎32.2%‎ 合作社经济 ‎1.5%‎ ‎53.4%‎ 公私合营经济 ‎0.7%‎ ‎7.3%‎ 私有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6.9%‎ ‎0%‎ 个体经济 ‎71.8%‎ ‎7.1%‎ ‎       A.三大改造的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基本建立 ‎       B.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 ‎       C.土地改革的完成和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基础的确立 ‎       D.改革开放和我国进入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1952年到1956年,以及图表中的数据,经分析此题考查的是我国经济所有制的变化及其意义,这个历史时期应是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所以应该选择A。 二、非选择题 ‎51. 19世纪英国议会通过4763 件圈地法案,共圈地269万公项。1790 年前后英国开始使用打谷机,以后使用许多新的农业技术和农业机械。粮食总产量1700 年为3.175 百万夸特,1845年为18.665 百万夸特(夸特:计量单位)‎ ‎ 材料三:中国粮食产量的变化情况 年份 解放前最高产量 ‎1949‎ ‎1952‎ ‎1957‎ ‎1959‎ ‎1961‎ ‎1984‎ 产量(万吨)‎ ‎15000‎ ‎13150‎ ‎16392‎ ‎19595‎ ‎17000‎ ‎14750‎ ‎40712‎ ‎ 材料四:中央《一号文件》指出:“2007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的方针,巩固、完善、加强支农惠农政策,切实加大农业投入,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强化农村公共服务,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农村更加和谐,确保新农村建设取得新的进展,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的好形势。”         (1)材料一的历史现象说明了什么?(2分)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6分)         (2)归纳材料二中,18、19 世纪英国农业发展的状况。(3 分)并具体分析农业进步与工业发展之间的关系。(4分)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的知识分析1952年粮食产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的原因。(4分)指出50年代末60年代初和80 年代初我国粮食产量的不同状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10分)         (4)根据材料一、二、三,指出古今中外促进农业发展的共性因素。(2 分)从中得出什么启示?(2分)         (5)根据材料四说明,当今农村政策的调整与我国以前农村政策有什么不同?(4分) ‎ 答案:‎ ‎  (1)现象:战国农业生产发展或战国粮食产量提高。(2分)原因:铁农具、牛耕的推广;水利工程的兴修(郑国渠、都江堰);各国的变法,封建生产关系确立(私田取代公田)。(6分)          (2)状况:圈地运动;新农机、新技术的使用;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发展)。(3分)关系:农业发展为工业革命奠定基础,工业革命为农业提供了更多新农机,促进农业发展。(4分)         ‎ ‎ (3)1952年产量提高原因:民主革命在全国取得胜利,社会形势趋于稳定;土地改革使农民获得土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4分)状况:50 年代末至60 年代初粮食产量降低。(2分)原因:大跃进造成工农业比例失调;人民公社化运动削弱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三年自然灾害;苏联因素等答出两点给满分。(4分)状况:1984年产量提高。(2分)原因: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2分)          (4)共性因素:提高生产力,改善生产关系。(2分)启示:当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适应的时候就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否则就会阻碍。(2分)          (5)以前农村政策的调整主要着眼于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从农村本身挖掘促进经济发展的积极因素。(2分)而这一次突出强调了外部因素对改善农村状况的作用,体现了“跳出农业抓农业,跳出农村抓农村”新思路。(2分)‎ 解析:(1)第一问从材料中的变化得出。分析原因要结合当时使用的生产工具、政策、发展农业的基础设施思考。(2)在材料上找关键词“18、19世纪”“英国议会通过4763 件圈地法案”“使用许多新的农业技术和农业机械”(3)第一问抓住时间“1952年”据此分析相关历史事件,第二问也要结合阶段时间进行分析。(4)结合材料综合归纳,言之有理,答之有据。(5)结合时政,找准材料重点。 52. (2010年5月漳州一中高三质检38题)(37分)福建商人自古以来就声名远扬,闽商“以商为本”创造了独具特色的“闽商模式”。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明清时期,由于沿海人口向海外流动与山区农民向外省迁移,产生了大量经商者,正如《漳州府志》卷三八《民风》所载:“商其利而农渐死”。从商人数不断增加,农民“辄弃耒耜而从之。”……            ……福建人经营商业的从业取向及其对海外贸易的钟情,与明清时期整个国家的治国理念、价值体系产生了严重冲突,想象中“勾引番夷入寇”的可能以及明初以来倭夷联舟而至的现实,更使禁海有了充分的理由。            然而,他们的流动性、冒险性、开放性、进取性,统统被看作是不安本分的表现,被认为是统治秩序的潜在隐患。            从经济上考虑,如果沿海人民都转而从事粮食生产,国内的粮食问题必然大为缓和,而粮食问题解决了,天下也就太平了。……                                                     ----林枫《明清福建商帮的性格与归宿》         (1)根据材料一分析明清时期福建商帮兴盛的原因,并指出明清时期实行海禁政策的原因。(10分)         材料二 “粪土银”遂成福建商帮重要的资金去处,农贾兼业、以农为本,亦成福建商帮理想化的田舍翁生活的基本模式,商人资金始终难以脱离土地权力的羁绊。……资金出路还有着第二层含义,亦即福建商帮“视金钱如粪土”,不惜重金点缀奢华生活。             此外,福建商人还热衷于某些社会活动,浪费了大量的财富,致使商业资本的积累不能向更高的层次发展。周济乡党、体恤宗族,建祠堂、修族谱,架桥修路,服务社会,他们于此花费不少,产业资本受到了严重侵蚀                                                                       ----林枫《明清福建商帮的性格与归宿》         (2)概括指出材料二反映福建商人对商业资金的支配的特点,据此指出这些特点对中国社会产生的最大影响是什么?(8分)        材料三  闽商的“敢为天下先”的魄力运作和“善观时变”的理性掌控,将闽商的特质与创业的平台完美而又现实地结合在一起。         ‎ ‎“闽商模式”的另一特点是:在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侨乡经济的发展,海上华人恋乡爱国、回馈桑梓的热情,使他们与故乡之间的文化联系显著地增强,而闽商巧妙地运用这一优势,内引外联,排除过程中的种种阻力,在低成本下声速启动,一举成功。他们借助海外闽商的大力帮助和配合,很快完成资本积累,四处扩张,成为商帮中的新佼佼者。                                                                       ——张俊杰《闽商模式——中国财富模式》        (3)根据材料分析现代闽商获得成功的原因。(8分)        材料四 根据统计数据,福建规模以上民营企业研发费用仅占销售收入的0.2%;一般而言,企业要获得自主创新能力和竞争优势,研发投入需要达到其销售收入的3%。虽然泉州的品牌创新处于全国领先地位,而技术创新则比较薄弱。……闽商以血缘为纽带的经济网络容易对“外地人”产生排外情绪,不利于吸引外地优秀人才;由于本土闽商企业规模较小,人才激励机制不健全。……家族企业有利于企业创业,也有利于企业创新。家族产权降低代理成本、家族信任节约交易成本、血缘关系形成较强的凝聚力,有利于企业快生;但同时,由于治理结构的封闭性、管理决策的随意性和代际传承的排他性,家族治理不利于企业做大、做强。……闽商特立独行、单打独斗的特质明显。 -                                                                   ---辜胜阻《从福建与浙江商帮的比较看闽商的新辉煌》        (4)有人说福建商人在当代经济全球化中已经无法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会被新时期的发展所淘汰,也有人认为福建商人更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将进一步创造新的奇迹。你同意哪种看法,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理由。(11分) ‎ 答案:‎ ‎  (1)兴盛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对福建人的观念造成冲击;从事商业有利可图(4分)              海禁原因:①福建人具有冒险性、开放性的特点是统治秩序的潜在隐患;②福建人经营商业及对海外贸易违背了传统重农抑商政策;③统治者担心流亡海外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不利统治;④明清王朝要解决粮食问题,建立各安其乐的农业社会秩序。(或维持统治,)(任意写出三点给6分)  K^S*5U.           (2)特点:①商人的资金投资于土地;②用于奢侈的生活消费;③用于救济家族等公益性的社会活动的开销(6分)               影响:商人手上掌握的巨额资金没有成为最初的原始积累,没有使中国走上工业化的道路。(2分)          (3)原因:①具有敏锐的市场意识;②开拓拼搏的精神;③恋祖爱乡,致力于家乡建设;④抓住改革开放(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的机遇;⑤经济全球化的有利机遇(任意写出四点即可)(8分)  K^S*5U.          (4)本题答案为开放型可以任选一个角度作答,只要言之有理均可以给分               答案一:观点:(2分)同意淘汰说,闽商在发展中具有以下局限,无法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求,必然被淘汰。                     理由:(9分)①产业技术研发弱、技术创新弱,低层次竞争不利于产品的平稳出口和增长;②存在以血缘为纽带的家族式经营管理模式具有排他性;③管理决策随意、缺乏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保障;④企业规模较小,不善于联合与合作,制约了规模的扩大。(任意写出三点给9分)              答案二:观点:(2分)同意创造奇迹说,闽商具有以下优点,因而更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必将创造新的奇迹。                     理由:(9分)①闽商自古就具有爱经商、敢经商、善经商的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能将进一步创造新的奇迹。②利用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拓展发展路径,稳健地推进跨国经营,寻找新的发展空间;③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革命不断地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创新能力,真正做大做强产业;④利用家族企业的组织优势,进行制度创新,保持和扩充自身优势。(任意答出3点给9分) 53. ‎ ‎(2010年安徽省蚌埠市三模)(22分)为实现工业化,近代以来中国人民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一个国家的工业化不是先前工业化国家的足迹(西欧中心主义),而是走它自己的时代的道路。……熊彼特把以纺织工业为主导的英国产业革命结束在1842 年,而把自此至1897年作为“蒸汽和钢铁时代”。由于这两个年份恰好是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西方拼命地向中国推销纺织品和鸦片,而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的却是如当时洋务派所说的“机船矿路”。这些新式产业的出现自然是西方文明冲击的结果,但是,“机船矿路”路线的形成……却不是西方的意思。                                                                     ——吴承明《中国近代经济史若干问题思考——沉沦观和近代化》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化兴起的时代背景。与西方工业化发展历程相比,这一时期中国工业化发展有何特点?(12分)         材料二  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第一天起,应该说就担负起100多年来受到严重阻碍的工业化重任。但是从1953年我国完成战后的经济恢复,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以后,资本(包括人力资本)和资源严重缺乏就开始困扰着中国共产党。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采取了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         材料三  经过对建国50多年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总结和对世界经济发展认识的深化,以2000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为标志,中国共产党形成了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本思路和方针政策,完成了关于工业化认识上的转变。中共十六大将“新型工业化”道路正式概括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中国共产党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认识与实践》       (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工业建设方面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结合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与20世纪50年代相比,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关于工业化道路的认识有何变化?(不得照抄原文)分别概括这两个时期影响中国工业化道路的主要国际因素。(10分) ‎ 答案:‎ ‎  (1)背景:工业革命扩展的影响;封建统治者面临着内忧外患,洋务派形成:“向西方学习”新思想萌发的影响。(6分)               特点:途径是由重工业到轻工业;领导阶级是地主阶级,没有经历原始资本积累,主要依赖政府投资,设备、技术严重依赖国外;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顽固势力的阻碍。(任答3点得6分)          (2)措施:发展乡镇企业;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高机关报技术产业。(4分)               变化:由注重速度和数量,转变为注重效益和质量。(2分)               国际因素:20世纪50年代:“冷战”及两极格局的影响,尤其是美国的威胁;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以来,共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影响、和平、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第三次科技革命及知识经济的发展。(4分)‎ 解析:        (1)分析历史事件的时代背景,要根据国际国内形势,从政治 、经济、思想文化三方面来分析;在封建制度走向灭亡时,受先进工业文明的影响,中国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三方面都产生变化,然中国近代化始于洋务派的洋务运动,因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在封建主义与帝国主义的双重压迫下,资金小,规模少,技术严重落后,工业结构不合理,主要是发展轻工业,重工业基础薄弱等。       ‎ ‎ (2)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和平和发展是时代主题,国内文革结束,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一是对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设立经济特区,对外开放,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引进外资与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解放和发展的社会主义生产力。社会主义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 54. (2010年4月安徽省巢湖市二模36题)(24分)2010年初,皖江示范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对安徽经济发展将具有里程碑意义。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汪濡(休宁人),国初(明初)两举茂才(茂才:秀才)皆辞归,以先世遗赀丰阜,复殚力经理,遂富雄于邑。……自幼庄重,稍长力勤干蛊(干蛊:干练有才能),且节缩浮费,凡事皆处公有方。                                                                              ——《汪氏统宗谱》卷85            许英(明初歙人),迨弱冠,贸易四方。能趋时治生,若鸷鸟之击。无何,获什一,致高赀。广置田亩,鼎新居第,为沙州富人。                                                        ——歙县《许氏世谱》第5册         材料二:  (芜湖)“舟车辐辏,百货兴聚”,19世纪下半叶成为全国四大米市之一。‎1892年2月25日《申报》所刊《芜湖米业公启》称“查商等(指广、潮等米商)来芜贸易,始于光绪三年(1877年),其时设立新关,开作通商口岸……。”1877年李鸿章奏请清廷发布将镇江七浩口米市迁移芜湖的命令。李鸿章是洋务派的代表,对于创办实业,具有卓识远见。芜湖素有合肥大门之誉,他预计芜湖一旦成为米市,市面必将繁荣。1896年,安徽在芜湖设立米厘局,规定凡运粮米船出安徽省境,必须在芜湖泊靠,征缴米捐,完税后方可出口。芜湖米市日趋兴盛,1919年,芜湖米市输出量达到顶峰,时人誉为“堆则如山,出则如江。”                    ——引自政协芜湖市委员会《芜湖米市春秋》        材料三:  1979年春天,当人们还在为能不能实行包产到组争论不休时,小岗村已经搞起了包产到户。……近年来,在新农村建设中,小岗村开始探索发展多种形式的土地规模经营,探索出了一条“现代农业——旅游产业——工农业协调发展”改革致富之路。                                                   ——引自中国经济网《见证历史:小岗村的变迁》‎ ‎         (1)依据材料一,归纳徽商的主要特点。“广置田亩,鼎新居第”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什么消极影响?(12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芜湖米市兴起的主要原因。(8分)         (3)材料三中小岗村的变迁有什么特点?围绕安徽经济发展,你从以上三则材料中得到哪些启示?(4分) ‎ 答案: ‎ ‎       (1)徽商的主要特点:①重商观念较浓。②以祖业为经商的资本。③善于经营。④勤俭创业。⑤有年轻时外出经营的传统,经营活动范围广。⑥致富后置地建宅。(10分,答出5个要点即可。)             消极影响:不利于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2分)        (2)(8分)主要原因:①近代遭受列强侵略,芜湖被辟为通商口岸。②‎ 李鸿章的奏请和政策扶持。③洋务运动“求富”思想的影响。④交通运输便利。⑤鱼米之乡,百货兴聚。(答出4个要点即可)        (3)(4分)特点: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模式转变。(2分)             启示:①吃苦耐劳。②抓住机遇。③敢于创新。④与时俱进。⑤勇于探索。(2分,言之有理皆可得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 解析: ‎ ‎       (1)本问考查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提练即可;分析消极影响时可从对资本主义萌芽的阻碍角度说明;   ‎ ‎       (2)可从列强侵略开口通商、政策扶持、洋务运动影响、交通情况、及鱼米之乡等角度归纳提炼;(3)根据“现代农业——旅游产业——工农业协调发展”可分析其特点;说明启示时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55. (2010年3月莆田市高三质检28题)(12分)福建位于中国东南沿海,是我国著名的侨乡和台胞祖籍地,具体独特的人文资源和独具的人文魅力。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经济、文化迅速发展,闽台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阅读下列图文,回答问题       材料一 海峡西岸经济区,简称“海西”。她以福州、厦门为中心,以闽东南地区为主体,北起浙江温州,南至广东汕头,与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衔接,依托沿海核心区福州、厦门、泉州、温州、汕头五大中心城市,是一个不同于行政区划的具有地缘经济利益的区域经济共同体。如下图:‎ ‎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福州和厦门成为海西建设中心的有利条件。(6分)         材料二 ‎2009年9月30日,妈租信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妈祖信俗”是以崇奉和颂扬妈祖的立德、行善、大爱精神为核心,以妈祖宫庙为主要文化活动场所,以习俗和庙会等为表现形式的民俗文化,目前已从漏洲妈祖庙传播到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2300万台湾同胞中,有1700万信仰妈祖。“妈祖信俗”已成为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和全球信众联系、文化认同的纽带,也是全球华人文化认同的标志,在维护家庭和睦、社会和谐和弘扬大爱精神等方面发挥了独特作用。申遗过程中,妈祖信俗得到了广大台湾同胞的支持                                                                                               ——摘编自“中国新闻网” ‎ ‎       (2)据材料二,分析“妈祖信俗”在促进国家统一和海西建设方面的积极作用。(4分) (3)“妈祖信俗”作为中国首个信俗类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莆田人的骄傲。身为莆田人,你认为该如何保护这一遗产?(2分) ‎ 答案: ‎ ‎       ( l )有利条件:① 海陆交通便利。② 近代史上福州、厦门成为第一批被开放的通商口岸,发展较早,经济基础较好。③ 改革开放后厦门成为经济特区、福州是14 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经济发展迅速。④ 福州是福建省会城市,厦门是著名的侨乡。⑤ 与台湾的民间往来、贸易交流、文化交往频繁。(6 分。答出其中3 点即可,每点2 分)        ( 2 )国家统一:① 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和全球华人文化认同的标志。② 有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户(2 分。每点1 分)              海西建设:① 是全球信众联系、文化认同的纽带,增强了海西的吸引力。② 有利于密切海峡两岸的经贸往来,推动海西建设。(2 分。每点1 分)( 3 )保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弘扬、承传、振兴等。(2 分。答出其中2 点即可) ‎ 解析:        (1)条件要从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的结合入手分析,历史原因要从回忆中国近现代史上与福州、厦门有关的知识点;现实原因要从地理位置和社会因素入手,其中社会因素可从政治、经济、文化方面思考。        (2)分析作用要注意两个角度国家统一、海西建设。国家统一要从文化、民族认同方面解决;海西建设要从经贸往来等方面分析。注意要结合材料中介绍。        (3)如何保护,方式可以多样化,举两三例即可。如立档、创新等等。 56. (2010年辽宁省沈阳市二模40题)(37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                                                                               ——摘编自中国城市化率课题研究小组研究报告        材料二  ‎ ‎ 在北京,每年都有300多万来自天南海北的农民工,和这个城市同在,与这个城市一起成长……在经济发达、进城务工青年最密集的珠江三角洲,进城务工青年对GDP增长的贡献率高达25%以上……据专家估计,农民工每年给城市经济创造1—2万亿元人民币的GDP增量,并为农村增加5000一6000亿元人民币的收入……另据北京市统计局的测算,目前北京市农民工的劳动力贡献,在建筑业占83%,在批发零售业占49%,在制造业占29%。                                                                                      ——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        材料三   目前在中国4.8亿多农村劳动力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12%,其中大专以上的只占到2.6%,初中及初中以下的仍占88%,从总体上看,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调查,1994年转向二、三产业的农村劳动力中,因素质太低而被遣返的占24.2%。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课题组        材料四   2010年春节刚过。珠三角企业出现了新一轮“民工荒”。长三角、环渤海等经济发达地区同样面临着“民工荒”的困扰。‎3月10日上午9点30分,农业部有关负责人接受记者集体采访。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提问:现在很多媒体有这样一个报道,很多地方出现了 “民工荒”,在我们的报道中,很多农民工也向我们反映,他们到城里找不到工作,您认为这样的矛盾怎样解决?                                                       ——人民网        材料五   日本工业经济腾飞过程中一段时间内出现了劳动力供给不足的现象。1961年,日本政府制定了《农业基本法》和《农业现代化资金筹措法》。规定在10年内要将农村中农户总数的60%转移到非农方面,同时计划由国家补贴利息,向农户提供长期低息贷款。促使农业现代化,改变原有的农业结构。20世纪80年代就普及了高中教育,使40%的农村适龄青年跨进了大学校园。同时,日本政府还在农村推行了一套职业训练制度,对农民进行职业技能培训。                                                                                     ——摘自《农民日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建国以来不同阶段中国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历史背景。(15分)            (2)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及农村劳动力自身存在的不足。  (15分)         (3)根据材料四、五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如何借鉴日本经验解决我国“民工荒”的问题。(7分) ‎ 答案: ‎ ‎        (1)1950~1957:“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大量农民进入城镇和工矿就业。              1958~1960:大跃进以大炼钢铁为中心,大量农村劳动力流向城镇。              1978~1984: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极大地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乡镇企业的兴起、非农产业比重的不断提高。              1985~2006:随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全国全面展开,非农业人目增长速度大幅度提。         (2)贡献:加速城市化进程;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是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一支重要力量。(9分) 不足:农村劳动力素质低,就业竞争力弱,就业空间小。  (6分)         (3)利用国家权力通过立法和政策对农村劳动力转移进行规划和指导。普及高中教育和对农民进行职业技能培训。  (7分) ‎ 解析:       (1)根据材料中提及的时间结合相关重大经济事件回答。注意不能泛泛而谈。       (2)“贡献”一问注意题目上的提示“根据材料一、二、三”因此每则材料归纳一个答案要点。“自身不足”可以结合材料四回答。       (3)根据材料三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意见的提出,可以借鉴材料四中的经验。言之有理,答之有据。 57. ‎ ‎(2010年5月山东省德州市二模)(25分)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外城市不断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等西欧国家的封建城市建立在商品经济较为发达和社会分工较为明确的基础之上,城市形成后,很快发展为工商业中心。城市工商业一般都由私人经营,国家除征收一定的捐税外,原则上不干预工商业,反而积极鼓励工商业的发展,并不时赐予城市特权。西欧中世纪城市市民人身自由和财产受法律保护,有贸易自由,有资格参与市政,所以在当时有句谚语: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西封建城市的不同之处。(6分)        材料二  光绪中叶以后,机厂林立,丁男妇女赴厂做工……生计日多,而专事耕织者日见其少矣。随之而来的是世风人心离古道越来越远:“妇女贪上海租界佣价之高,趋之若鹜,甚有弃家者,此又昔之所未见者也。”“自租界北辟,男以鬻贩营生而奢华渐启,女以纱丝工作而礼教鲜存矣。”……“内地妇女之妄想自由……遂相率至沪,父母丈夫不能阻也。”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2)依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社会风气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10分)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时间里政府推行的是“积极推进工业化,相对抑制城市化”方针,一度还确立了“将消费型城市转变为生产型城市”的方针。对城市化的这种抑制在1960年发展到完全的反城市化,确定当时的重要政策是减少城镇人口。在1949-1979年间,城市化率年均增长只有0.28个百分点,这种情况从1979年开始改变,从1979年到2000年,中国的城镇化速度平均每年提高到0.82个百分点。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49-1979年间中国城市化进程缓慢的原因。1979年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原因又是什么?(6分)        (4)面对城市化的高速发展,有人积极赞同,也有人表示反对,请谈谈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3分) ‎ 答案: ‎ ‎        (1)西方封建城市是在商品经济发达的基础上建立的,一般是工商业中心;中国封建城市一般为政治、军事中心。西方政府鼓励城市工商业的发展,中国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西方城市市民享有一定的政治经济权利,中国城市市民在封建专制集权统治下没有任何权利。(6分)         (2)变化:农村的丁男妇女大量进城经商或进厂做工;不甘于乡下务农,向往城市生活;进城后其生活方式、思想观念渐趋近代化(西化),冲击了陈旧的传统观念。(4分)             原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势力的侵入,中国的自然经济渐趋解体;近代工业在中国的产生和发展,雇佣劳动力的需求增加;中国近代城市化的发展,服务性行业增加;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传入中国。(6分)         (3)缓慢原因:新中国建立初期,经济残破,生产力水平低;重点发展重工业,为工业化进行原始积累;1959-1961年经济困难,城镇居民粮食供应困难;文革十年浩劫,阻碍了城市化进程。(3分)             加快原因:改革开放,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社会全面进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大量农民向非农业领域转移;大量农民进城务工经商,推动了城市化进程;我国政府提出实施积极的城镇化战略,推动我国城镇化高速发展。(3分)         (4)赞同:城市化能加速经济发展,推动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模式转型,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等。             反对:城市化过快加剧能源危机,占有大量农田,破坏生态环境等。(3分,任答一种观点即可) ‎ 解析:         本题将城市化作为切入口,命题角度较好。回答第一问需抓住材料中的“商品经济较为发达、工商业中心、积极鼓励工商业、城市市民人身自由和财产受法律保护、有资格参与市政”等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回答第二问时,“变化”方面的内容可从材料中找到,“原因”则需结合所学知识从自然经济解体、近代工业兴起西方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传入等方面入手;回答第三问要注意把握1949-1979年间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和改革开放后国民经济快速增长、乡镇企业发展迅速、城镇化战略等;回答第四问要先表明自己的看法,然后说明理由。 58. (2010年5月八闽高中协作校联考38题)(37分)铁路建设的发展见证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轨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1880年底,淮系将领、前直隶提督刘铭传奉诏进京筹议抗俄军务乘机再次提出修筑铁路的问题。他在《筹造铁路以图自强折》中,以很大篇幅说明修筑铁路的种种好处"铁路之利于漕务、赈务、商务、矿务、厘捐、行旅者不可殚述,而于用兵一道尤为急不可缓之图"。"裕国便民之道,无腧于此"。清廷认为刘铭传的建议"系为自强起见",谕令李鸿章和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刘坤一"悉心·筹商妥议具奏"。……顽固派官僚翰林院侍读学士张家骧就迫不及待地上奏表示反对,认为修筑铁路有"三弊":一是招来更多的外国人,埋下肇祸的隐患;二是毁坏大量田地、房屋、坟墓、桥梁,伤人败物,滋扰民间;三是虚糜钱财,赔累无穷,加剧国家财政危机。他因而要求"将刘铭传请开铁路一。青,置之不议,以防流弊而杜莠言"。                               -----郑大华《晚清思想史》       (1)据材料一指出洋务派和顽固派在修建铁路问题上的主张及依据 (12分)         材料二   鹰厦铁路起自江西省鹰潭,经资溪、福建省光泽、邵武、顺昌、沙县、永安、漳平至厦门,全长697.7公里;另有外洋至南平支线24.2公里,漳州至郭坑支线11.3公里,总计733.2公里,是华东地区出海的一条铁路干线。由铁道兵担负施工,1955年2月重点工程开工,‎1956年12月9日铺轨到达厦门。这条铁路对巩固东南海防,发展国民经济,具有重要的军事与经济意义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鹰厦铁路建设的时代特点(6分)        材料三  福建沿海是实现祖国统一的最前沿,闽台两地隔水相望,人员交往、经贸往来历史悠久,台湾同胞中有80%祖籍在福建。…… 福厦线的建设,将进一步改善福建的投资环境,促进更多的台商以及海外侨胞、港澳同胞回乡投资。 福厦铁路的开工引起世人关注,因为它不仅仅便利了福建地区的交通,更大的意义在于它把中国最具活力的两大经济带——长江三角洲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而使长三角、珠三角与海峡西岸经济区三大经济带有机地结合起来 百度百科——福厦高速铁路        (3)根据上述材料指出高铁建设对当代福建发展的意义(8分)        材料四   北京南至福州的D371、D372次动车组停运京福动车的停运,是客运市场竞争优胜劣汰的结果,未必是坏事。和普快直达列车相比,它太贵──普快直达车最贵的软卧下铺是705元,而动车的坐票就要500多,卧铺票更高达千余元;和飞机相比,它太慢──虽然16个小时的动车比普快直达车快了将近4小时,但是这段路程坐飞机只需不到3小时          ……高铁的盈利周期较长,要想靠发展高铁获取巨额经济利润,实现各种发展目标,要在前期大规模投入,并且要做好长期亏损的心理准备。以中国首条高铁京津高铁为例,自‎2008年8月1日开通后的14个月内,其损失已超7亿。据专家分析,其若想收回204.2亿元的全部投资成本,预计需要16年。可见,在决策时要充分考虑风险承担能力。                                                                                   ——中国铁道论坛http://bbs.railcn.net/ ‎2010-4-20‎       ‎ ‎(4)有人说福建高铁建设虽然有局限,但是适应了现代社会的发展,将进一步创造新的奇迹。也有人认为福建高铁建设虽然有积极意义,但是无法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必然被时代的发展淘汰。你同意哪种观点,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理由。(11分) ‎ 答案: ‎ ‎        (1)洋务派支持;依据是修建铁路有利于发展经济;有利于救灾;有利于增加税收;有利于军事.(6分)              顽固派反对;依据修建铁路方便外国对中国的侵略;会毁坏田地,损害百姓利益;会浪费钱财,加剧国家财政危机。(6分)         (2)特点:一五计划的实施;社会主义改造的进行。(6分)           (3)改善福建的投资环境;便利了福建地区的交通;密切了海峡西岸经济区与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区的交流合作,加快海西经济发展;有利于祖国统一。(任答四点得8分)         (4)本题答案为开放型可以任选一个角度作答,只要言之有理均可以给分             答案一:观点:同意创造奇迹说,福建高铁建设虽然有盈利周期较长、太贵等不足,但是具有以下积极意义,因而更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必将创造新的奇迹。(2分)                        理由:(9分)它的建设有利于改善福建的投资环境;便利了福建地区的交通;密切了海峡西岸经济区与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区的交流合作,加快海西经济发展作用;有利于祖国统一。             答案二:观点:同意淘汰说,福建高铁虽然有积极意义,但是在发展中具有以下局限,无法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求,必然被淘汰。(2分)                        理由:(9分)脱离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消费水平,价格昂贵百姓支付不起;网络的局限性大,速度增加不多;高铁的盈利周期较长,投资巨大容易造成亏损,风险性大;占用巨大的土地,对我国土地资源利用带来严峻的问题。‎ 必修二专题4、‎ 一、选择题 1. (江苏省盐城市2010届高三第一次调研6题)1872年《申报》报道:“妇人女子原宜深藏闺阁,不令轻见男子之面……乃上海地方妇女之蹀躞街头者不知凡几,途间或遇相识之人,欢然道故,寒暄笑语,视为固然。若行所无事者,甚至茶轩酒肆,杯酒谈心,握手无罚, ……日甚一日,莫能禁止。”对该报道的理解不确切的是 ‎ ‎ ‎       A.传统道德礼教观念受到冲击 B.近代中国女子逐渐步入社会 ‎       C.妇女解放思潮悄然兴起 D.上海社会风气已彻底改变 ‎ ‎ 答案:D  ‎ ‎ 解析:妇人女子由“深藏闺阁,不令轻见男之面”到“喋躞街头”和“甚至茶轩酒肆”,反映社会习俗发生了没变化,妇女比以往要开放了,A、B、C三个选项理解是正确的,D选项的说法过于绝对。 2. (江苏省盐城市2010届高三第二次调研12题)“送嫁妆”是我国很多地区的特色民俗,下表的统计不能说明 ‎ ‎ 时期 所送的嫁妆 ‎20世纪80年代 被褥、“红包被”、三门柜“、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小型黑白电视 ‎21世纪初 被褥、“红包被”、高档组合家具、名牌手表、笔记本电脑、汽车 ‎ ‎ ‎ ‎ ‎        A.西式婚礼逐渐被人们所接受 B.嫁妆品种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现代化 ‎        C.改革开放后人们生活水平大为提高 D.嫁妆保留了传统特色,体现了时代特色 ‎ ‎ ‎ 答案:A    解析:“送嫁妆”仍说明保留我国传统的婚礼风俗,故A不符题意。 3. (2010年高考江苏历史9题)徐珂《清稗类钞》记述:“先由男子陈志愿于父母,得父母允准,即延介绍人约期订邀男女会晤,男女同意,婚约始定。”这反映晚清婚俗的变化是 ‎ ‎ ‎        A.媒妁之言控制婚约缔定 B.婚姻尊重当事人的意愿 ‎        C.婚姻听凭父母安排 D.婚姻仪式简约文明 ‎ ‎ ‎ 答案:B    解析:“男女同意,婚约始定”,反映出婚姻尊重当事人的意愿。此题考查的是对晚清时期社会习俗变化的理解。根据题干反映的信息和所学知识:A和C错误;D项指婚姻仪式和题干婚约制定没有必然因果联系,故排除,所以此题应该选择B项。 4. (2010年高考天津文综历史部分7题)“盖天津〈城〉市发展之趋势,其初围绕旧城,继则沿河流,复次则沿铁道线,自有电气事业则沿电车道而发展。”这反映出近代天津城市化进程的显著特点是 ‎ ‎ ‎        A.以老城区为中心不断扩展 B.伴随交通方式的变化而发展 ‎        C.由城市周边的不断开发而发展 D.伴随工商业的发展而发展 ‎ ‎ ‎ 答案:B    解析:测量目标:材料处理/提取图片、表格、文字等材料中提取的信息。考试内容: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分析:由“沿河流”到沿“铁道线”再到“沿电车道”。看出近代天津城市化进程的特点。 5. (2010年5月泉州市高三质检19题)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剪辫法令,民众纷纷剪去辫子。1917年,张勋扶持清帝复辟,京津地区民众纷纷抢购假辫子戴上。这些现象从根本上反映了 ‎ ‎ ‎       A.辛亥革命彻底失败了 ‎       B.人们生活习俗的改变要有一个渐进过程 ‎       C.中国近代服饰的变化取决于政权的变更 ‎       D.民主与专制的斗争艰难曲折 ‎ ‎ 答案:D    解析:‎ ‎6. (2010年4月广东省茂名市高三二模)近代以来,从“老爷”、“大人”到“同志”、“先生”的称谓变化,最早出现在哪一历史事件之后   ‎ ‎       A.鸦片战争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中国近代社会风俗习惯的变化,根据所学知识应该是在辛亥革命以后,推翻清王朝的基础上,才会真正意义上实现身份的平等。故应该选择C项。 7. (2010年3月泉州市高三质检16题)光绪帝的英语老师张德彝在《航海述奇》里记载了1866年他从天津到上海途中吃西餐的事情:“每日三次点心,两次大餐……所食者,无非烧炙,牛羊鸡鱼,再则糖饼、苹果……饮则凉水、糖水、热牛奶、菜肉汤、甜苦洋酒。”材料说明当时(    )‎ ‎       A.西餐已成为中华饮食文化的主流 B.西餐馆主要分布在沿海通商口岸 ‎       C.西餐馆服务周到、营养卫生 D.西餐馆已由通商口岸进入内地 ‎       答案:B    解析: 8. (2010年广东省清远市高三一模)广东省政府将城市的轻轨建设规划到清远,这个项目如果建成,广州到清远只需要25分钟。据记载,1888年清朝政府在北京西苑修建了一条铁路,慈禧太后因火车司机坐在自己前面开车,弃用了从德国引进的蒸汽机车而改用太监牵拉。这说明 ‎       A.顽固势力拒绝引进西方科技 B.封建等级制度阻碍社会发展 ‎       C.清朝天朝大国思想根深蒂固 D.封建迷信阻碍近代科技传播 ‎       答案:B    解析:抓住题干中“因火车司机坐在自己前面开车,弃用了……”表明当时的人封建等级观念深厚。 9. (2010年5月厦门市高三质检17题)‎‎1877年12月24日 ‎《纽约时报》刊登记者T.W.K的特别报道《一个美国人的游记》,其中写到:“天朝的人民……认为是洋人雇用了机敏而无形的鬼神,在(电报)线路内来回穿梭,传递信息……有一次,因电报线附近某个人生病,一夜之间,一英里长的电报线就被毁坏了。”出现报道中这些情形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国民众反侵略斗争日益高涨 B.中国近代工业尚未产生 ‎       C.美国记者道听途说,肆意歪曲 D.近代中国人的愚昧迷信 ‎       答案:D    解析: 10. (2010年5月厦门市高三质检17题)‎1877年12月24日《纽约时报》刊登记者T.W.K的特别报道《一个美国人的游记》,其中写到:“天朝的人民……认为是洋人雇用了机敏而无形的鬼神,在(电报)线路内来回穿梭,传递信息……有一次,因电报线附近某个人生病,一夜之间,一英里长的电报线就被毁坏了。”出现报道中这些情形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国民众反侵略斗争日益高涨 B.中国近代工业尚未产生 ‎       C.美国记者道听途说,肆意歪曲 D.近代中国人的愚昧迷信 ‎       答案:D    解析: 11. (2010年4月安徽省宣城市二调14题)20世纪初,实业家张骞要了解全国各地商业信息,可采用的最快捷的方式是 ‎       A.乘坐飞机赴各地了解 B.乘坐火车赴各地了解 ‎       C.通过电话了解 D.通过无线电报输送讯息 ‎       答案:D    解析:1920年中国民航拉开序幕;火车速度较慢,往返时间长;而20世纪初清政府才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且发展缓慢。因此,选D。 12. (2010年5月北京市顺义区二模19题)从旧式婚礼(图6)与新式文明婚礼(图7)两幅图片可以看出,我国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表现在 ‎ ‎        ①服饰的变化  ②发式的变化   ③礼仪的变化  ④缠足的变化 ‎ ‎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①②③④‎ ‎       答案:D    解析:从图片看,西装出现,说明①正确;图片人物已经剪辨,说明②正确;出现西式婚礼,说明③正确;从图片女人的脚看,④正确。 13. (2010年5月北京市东城区二模16题)1913年1月,《大公报》有文章描述当时女性积极参加社会政治活动的现象:“于是有所谓女子北伐军,女子敢死队,有所谓女子同盟会,女子参政团,女子自由党。”这种现象反映了(    )‎ ‎       A.自由平等的时代诉求 B.救亡图存的历史潮流 ‎       C.民主共和的思想观念 D.婚姻自主的社会风尚 ‎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解析材料的能力,透过现象看到本质。题干核心是女性在社会政治活动中的活跃程度,体现女性的社会地位的改变。 14. (南京市2010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调研5题)1897年,上海举办了中国国内的首次大型舞会。对此,上海各家报纸评论说:“西人光明磊落,脱略为怀,虽男女聚会跳舞,乐而不淫,与中国之烧香赛会,男女混杂,大有天壤之别。”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       A.人们基本上接受了西方的生活方式 B.政府公开赞成西方生活方式的推广 ‎       C.西方舞会娱乐与传统习俗无法融合 D.开明人士已经能认同西方生活方式 ‎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材料并对问题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属中等难度题。舞会的举办,表明西方的生活方式已经传入中国;报纸的言论,表明国人对西式生活方式的认可。综上所述,C项错误。上海是对外开放的城市,而内地城市尤其是广大农村则还很闭塞、保守,所以A项错误。上海的舞会并没有反映政府对西方生活方式的赞成和推广,B项错误。西方的生活方式仅为中国少数地方的少数人所接受,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 15. (2010年3月莆田市高三质检24题)从媒体角度看,美国的水门事件、克林顿丑闻事件、美军虐俘事件、西方其他国家高级官员的丑闻曝光事件等,突出反映了(    )‎ ‎       A.西方国家民主政治的发展和完善 ‎       B.政府对个人和集团势力独行的制约 ‎       C.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带来的负面影响 ‎       D.报刊、网络和电视新闻媒介监督作用的大大增强 ‎       答案:D    解析:水门事件、克林顿丑闻事件、美军虐俘事件之所以被曝光其主要原因就来自于报刊、网络和电视新闻媒介监督作用,而这与民主政治的发展和完善没有直接关系。 16.‎ ‎ (2010年高考福建文综24题)中国茶和茶文化历史悠久,享誉全球。“一个地球,一个联合国,一杯中国茶”成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彰显中国茶文化魅力的流行语。回答24—25题 上海是近代中国茶叶的一个外销中心。1884年,福建茶叶市场出现了茶叶收购价格与上海出口价格同步变动的现象。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近代事业是 ‎       A.电报业 B.大众报业 C.铁路交通业 D.轮船航运业 ‎       答案:A    解析:解读材料信息,抓住其要害。材料主要反映了信息交流的快捷,故选A。 17. (2010年5月北京市海淀区高三二模)近代著名诗人黄遵宪在《今别离》一诗中写道:“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眼见双轮驰,益增心中忧。……车舟载离别,行止犹自由。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送者未及返,群在天尽头。”诗中反映的近代社会景象是                            (    )‎ ‎       A.社会剧变导致人口的大量迁徒 B.近代交通工具改变人们的生活 ‎       C.追求自由观念日益深入人心 D.近代以来出国留学热潮的兴起 ‎       答案:B    解析:从材料看,“送者未及返,群在天尽头”,表明近代汽车或者轮船出现后,送行之人未及返回,旅人已经到了天尽头。可见对于人们生活影响之深。 18. (2010年龙岩市高三第二次质检24题)建筑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文化的积淀。福州仓山至今保留了大量西式风格的建筑,这里有“万国建筑博览会”之称。与之相关联的因素不包括 ‎        A. 西方文明的传入和冲击                                           ‎ ‎        B. 福州开埠通商 ‎        C. 外商在福州投资办厂 ‎        D. 福州地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        答案:D   解析: 19. (2010年辽宁省大连市二模34题)电影《喇叭裤飘荡在1983年》以山青水秀的小镇为背景,反映了那一代年轻人的生活与情感世界。剧中的男主角希望能穿着流行的喇叭裤和暗恋的女孩跳着流行的迪斯科。当时喇叭裤、迪斯科的流行说明了 ‎        A.当时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完全西化 ‎        B.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受到西方影响 ‎        C.西方国家对中国和平演变获得成功 ‎        D.西方国家对中国展开文化侵略 ‎        答案:B    解析:迪斯科是八十年代流行世界的舞蹈,在中国的流行恰好说明了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在生活方式上开始受到西方影响。 20.‎ ‎ (2010年1月安徽省巢湖市高三期末质检7题)三峡博物馆展出的珍贵文物,有一张毛笔书写的告示:“照得编结毛辫,向非汉制所遗。自从满清入主,强迫人民为之。现已实行改革,积习自当力除。惟直光复伊始,剪否听民便宜。衣服暂可仍旧,并非必仿泰西。凡我大汉民族,切勿误会惊疑。”与此告示发布直接相关的是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国民大革命 ‎       答案:C    解析:材料的意思是编结毛辫是清朝强迫人民做的,从现在开始要改革旧习,汉族不必惊慌。这和辛亥革命是分不开的。 21. (2010年4月苏北四市高三第二次调研12题)1983年,有人针对杂志和日历的封面都是美女说:“难道不能用女英雄代替美女吗?为什么不登卓越的工人、农民或在工作中作出特殊贡献的妇女的照片呢?”这一质疑说明改革开放初期 ‎       A.人们的审美情趣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B.人们的思想仍受传统观念的束缚 ‎       C.不尊重劳动妇女的旧观念有所抬头 D.西方腐朽生活方式开始影响中国 ‎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提示,“杂志和日历的封面都是美女”表达的是人们对于人性美的追求,而质疑之声反映的是受传统思想的束缚,反映女性一定是各条战线上的劳模,思想僵化是因为受到“左倾思想”的束缚,故应该选择B。 22. (2010年4月浙江省台州市二模23题)张德彝在《航海述奇》里记载了1866年他从天津到上海途中吃西餐的事情:“每日三次点心,两次大餐……所食者,无非烧炙,牛羊鸡鱼,再则糖饼、苹果……饮则凉水、糖水、热牛奶、菜肉汤、甜苦洋酒。”材料说明当时 ‎       A.西餐馆服务周到、营养卫生 B.西餐已成为中华饮食文化的主流 ‎       C.西餐馆主要分布在沿海通商口岸 D.西餐馆已由通商口岸进入内地 ‎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提供的时间和地点及反映的内容——西餐,经分析可以判断正确选项为C。 23. (2010年5月梅州市高三二模18题)辛亥革命前,没有辫子会被耻笑为里通外国的汉奸;辛亥革命后,留辫子会被人耻笑为封建余孽,耻笑为“猪尾巴”,“满奴”。这说明        ①政治革命起了移风易俗的作用    ②人们审美观的变化    ③断发具有一定的政治色彩      ④民众盲目模仿西方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      答案:A    解析:考查辛亥革命的影响。从材料中辛亥革命前后社会习俗的变化,反映出了当然人们的一些观念发生了变化,①②符题意;在清统治时期,要求人民留辫子,因此,辫子在当时具有清朝统治的象征意义,革命后,人们对留辫子的人称为“猪尾巴”,“满奴”,可见断发具有一定的政治色彩,③项正确;④项材料并未反映。 24.‎ ‎ (2010年高考山东文综12题)清末民初山西有一首歌谣:破戏台,烂秀才,小足板子洋烟袋;火车站,德律风(指电话),大足板子毕业生。这反映出当地        ①传统习俗受到冲击       ②文化教育日渐衰落       ③生活方式发生变化       ④思想观念有了改变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       答案:D    解析:清末民初,这个时候成立了很多新式学堂,传授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出现了“大足板子毕业生”。这比前面的“烂秀才”,埋头攻读四书五经,只知“之乎者也”,是文化教育的显著进步。所以排除②选项。其它选项很容易从材料中分析。通过歌谣中“洋烟袋”、“ 火车站,德律风(指电话)”,反映当时山西人有抽洋烟的习惯和使用电话这种新式通讯工具,说明出当时山西的传统习俗收到了冲击和人们的思想观念有了极大的改变,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大足板子毕业生”反映当时的女孩子在民初已经放足,学习新式文化了,说明文化教育不是日渐衰落,而是有所进步。故排除②。 25. (2010年5月厦门双十中学高三热身考试21题)1789 年法国制宪会议宣布“任何人不得再保留亲王、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骑士等贵族头衔。”;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宣布废除“大人”、“老爷”等称呼,出现以上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       A.法国和中国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政体 ‎       B.法国和中国的启蒙思想都得到广泛传播 ‎       C.孙中山等革命党人深受西方自由平等思想的影响 ‎       D.两国的资本主义经济都得到充分发展 ‎       答案:A 26. (2010年5月山东省泰安市高三二模14题)“自同光以迄宣统,妇女服饰,以上海为最人时,流风所被,几及全国。富贵之家,莫不尤而效之,其人辄顾影自怜,私心窃喜,贫贱者亦步趋恐后。”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女性审美观念发生变化 B.外来文化被广泛接受 ‎       C.近代社会发生剧烈变革 D.上海开近代风气之先 ‎       答案:C   解析:提取题目信息:从清朝同治、光绪年间开始妇女的服饰发生重大变革,其原因是近代社会发生变革。中国社会从封建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7. (2010年3月南京市二模7题)黄河清在《“洋”族词的兴衰》中说:“‘洋人’、‘洋务’、‘洋布’、‘洋行’、‘洋楼’、‘洋炉’等‘洋’族词日益增多,在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上半期,是它的鼎盛时期,……有400多个。”“洋”族词在这一时期达到鼎盛的原因有        ①列强侵略的加剧    ②西方文化的渗透    ③崇洋风气日盛    ④政府的大力倡导 ‎      A.①②‎ B.①②③‎ C.③④‎ D.①②③④‎ ‎       答案:B   ‎ ‎ 解析:19世纪中期以后,伴随着西方列强入侵的加剧,西方的文化也不断渗入,中国社会生活习俗随之也发生不少变化。社会上衣食住行都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崇洋风气渐盛。但是该时期“洋”族词的增多社会发展中外交流的产物,政府并未倡导。 28. (2010年5月福州市高三质检20题)《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在描述某个时期城市生活时写道:“好莱坞的电影受到了批判,后来遭到禁演,苏联和中国的电影取而代之;西方人的服装和西服受到批判,旗袍和其他被视为‘资产阶级的’中国服饰也遭到了批判;开始流行中国式的服饰:各种各样的制服大行其道,其中最有名的是中山服、解放服或叫列宁装,以后又流行所谓的毛式短上衣。” 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近代以来“西风东渐”的结果 ‎       B.建国初期社会物质财富较匮乏 ‎       C.单一公有制下的计划经济体制 ‎       D.“冷战”背景和国内政治的影响 ‎       答案:D    解析:“好莱坞的电影受到了批判,后来遭到禁演,苏联和中国的电影取而代之;西方人的服装和西服受到批判……”都可说明当时亲近苏联而仇视西方的外交政策,故受“冷战”背景和国内政治的影响。 29. (2010年5月山东省青岛市二模)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女性“足的革命”推动了“鞋的革命”,妇女不再以穿自己纳的鞋为满足,喜欢穿花样繁多、美观大方的欧式鞋。下图是民国时期非常流行的一款国产欧式女鞋广告。‎ 以下对民国时期国产“欧式”女鞋流行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        ①西方生活观念在国人中普遍确立   ②不缠足运动使妇女从陋习中解放出来  ③民族工业的发展    ④“抵制洋货、爱用国货”运动的推动 ‎      A.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      答案:C    解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新式生活方式在中国兴起,出现的这些生活方式的地区主要是沿海地区,在中国广大农村没有普遍性。 30.‎ ‎ (2010年海南高考历史18题)据1927年出版的《中华影业年鉴》统计,1925年前后华商共投资开设175家电影公司,其中有141家在上海。这一现象说明 ‎       A.国内政局的相对稳定 B.文化产业投资推动了上海电影业的出现 ‎       C.观看电影成为市民的主要娱乐方式 D.上海已成为中外经济文化交汇中心 ‎        答案:D    解析:从材料提取有效历史信息,1925年前后,华商投资175家电影公司,上海占绝大多数,电影是文化经济发展的体现,因此选D。1925年国内军阀混战,排除A,材料所涉内容是电影的发展,不是电影业的产生,排除B,没有谈到市民对电影的态度,排除C。 31. (2010年5月安徽省合肥市高三调研18题)1913年资产阶级革命家章炳麟在报纸上刊登征婚广告,条件是:以湖北籍女子为限;须文理清顺;大家闺秀;有从夫之美德。其开创风气的主要表现是 ‎       A.标新立异 B.自主择偶 C.自由恋爱 D.崇洋媚外 ‎       答案:B    解析:从题干的时间看,属于辛亥革命后中国婚姻习俗发生变化的时期。从征婚的内容看,体现了打破父母包办的旧婚俗,追求自由自由择偶的新婚俗的思想。 32. (2010年5月龙岩一中高考模拟19题)某高中学生在研究中国服饰变化时收集以下几个案例:①北魏孝文帝“更姓易服”; ②唐女装“袒露”与宋女装“清雅”; ③民国时期“中山装”“旗袍”; ④新中国初期的“列宁装”“绿军装”。从中可归纳出服饰的变化趋势及特点,以下表述恰当的是 ‎      A.社会政治的变化是服饰变化的根本原因 B.受时代、观念、文化交流的影响 ‎      C.表明人们的等级观念日趋淡漠 D.反映了人们所处的不同阶层和职业 ‎      答案:B    解析: 33. (2010年3月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高三调查6题)1897年,中国仅出现了两份白话报。1900年以后,白话报的数量开始急遽增加,到1911年间,共出版了一百多种。与这一现象无关的是 ‎      A.民族危机的困境 B.维新思想的启蒙作用 ‎      C.文学革命的影响 D.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 ‎      答案:C   解析:文学革命是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发生在1915年后,与题干所反映的事件在时间上不符。 34. (2010年3月北京市西城区一模13题)1906年除夕,两广总督岑春煊发布谕告,宣布从明年正月起,废除“婢膝奴颜,有伤气节”的下跪请安,大小官员相见,概用长揖,同时废除禀帖中的“卑职”等用语。其后,湖北、江苏、河南等省纷纷效仿。这种现象说明在当时 ‎       A.平等观念在一定范围内传播 B.辛亥革命革除中国社会传统陋习 ‎       C.三纲五常思想受到严重冲击 D.近代文明礼仪被中国人普遍接受 ‎       答案:A    解析:首先可以从时间上可以排除B项;D项“被中国人普遍接受”在材料中并未体现;由“下跪”变为“长揖”、废除“卑职”可知,这是平等观念的体现,并在湖北、灌输、河南等省效仿,因此A项是正确的。 35. (2010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二模30题)旗袍即是以旗装为基础并广泛吸收西式裁剪方法制作的。1921年,旗袍在上海妇女界流行,继而迅速扩大到全国各个阶层,这种海派旗袍逐渐成为专属妇女的日常服装。旗袍流行的主要原因是 ‎       A.面料考究剪裁得体 B.适合中国女性穿着 ‎       C.晚清政府大力推行 D.是文明与新潮的象征 ‎       答案:D    解析:结合时代背景我们知道近代以来,西学东渐,作为吸收西式裁剪方法制作的旗袍,当然成为文明与新潮的象征。 36. (2010年3月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高三调查11题)“送嫁妆”是我国很多地区的特色民俗,下表能够说明 时期 所送嫁妆 ‎20世纪80年代 被褥、“红包袱”、三门柜、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小型黑白电视机 ‎20世纪90年代 被褥、“红包袱”、高档组合家具、影碟机、彩电、冰箱、摩托车 ‎       ①保留了传统特色     ②西式婚礼逐渐被人们接受      ③改革开放,人们收人增加     ④品种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现代化 ‎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      答案:B    解析:西式婚礼逐渐被人们接受在表格材料中不能体现,故排除含有该项的选项。 37. (2010年湖南省衡阳市三模27题) 1840年鸦片战争后,北京的六国饭店是较高档的西餐饮食店,是中国达官贵人摆阔气的地方,所谓“海外珍奇费客猜,两洋风味一家开。外朋座上无多少,红顶花翎日日来”。晚清宫廷、王府和民国时期政府要员的官邸,或设有“番菜房”,或聘有番菜烹调师,有的甚至发展为“器必洋式,食必西餐”了。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①都市西餐业的兴旺,极大地刺激了中国社会各阶层对这一文化模式的体验  ②国人崇洋心理越来越浓  ③丰富了中国饮食文化,也引起了中国近现代饮食生活的较大变化  ④体现了东西方文明的碰撞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鸦片战争后西餐馆成为达官贵人德最爱,所以应该排除①,因此应该选择B。 38.‎ ‎ (2010年3月山东省枣庄市一模12题)旗袍源于满族女装。20世纪20年代初有人撰文,“近来女界旗袍盛行……惟旗袍之名,若有宗社党(满清贵族组成的秘密团体)之臭味……故我以为袍可着,惟不可以旗名。无以,其改称为暖袍乎!”对此理解正确的        ①具有狭隘的民族主义色彩   ②体现了笼统排外的思想    ③文明开化之风流行     ④新旧观念激烈碰撞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       答案:C    解析:考查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风气的变化。因“旗”字“若有宗社党(满清贵族组成的秘密团体)之臭味”,可着,但要把“旗”改“袍”,体现其具有狭隘的民族主义色彩,但并不排外。 39. (2010年上海高考历史23题)学习历史可以用想象的方法来“重建”历史场景。假如你生活在1913年的中国,可能会看到以下哪一情形?‎ ‎       A.唐胥铁路开通 B.街上路人互行脱帽鞠躬礼 ‎       C.《申报》上刊登北伐的消息 D.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的演说 ‎       答案:B    解析:此题只要记住时间,就迎刃而解。唐胥铁路开通是1881年,此知识点在第7分册第10课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唐胥铁路是中国人自办的第一条铁路。北伐发生在国共合作后的1926年,此知识点在第5分册第22课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庶民的胜利》描述的是俄国十月革命,在1918年,此知识点在第5分册第20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街上路上互行脱帽鞠躬礼正是体现了民国初年社会习俗的变革。 测量目标:材料处理/提取图片、表格、文字等材料中提取的信息。考试内容: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勃兴、科学与文化的发展以及社会生活的变迁/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李大钊的《庶民的胜利》、报刊业的繁荣:申报、交通通讯的改进:中国人自办的第一条铁路、社会习俗的变化。分析:时间是钥匙。A项发生在19世纪80年代;B项发生在辛亥革命之后;C项当在1926年以后;D项在1917年十月革命之后。 40. (2010年5月安徽省宣城市高三第三次调研15题)图3是广东中山市山一处最近被划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单位的从善坊老街区方位图。目前该街区内有四处中西合壁的历史建筑已实行挂牌保护。从老街区各具特色的街巷名称中,我们不能获取的历史信息是 ‎       A.新旧文化在这里交融共生 ‎       B.中西文化在这里冲突碰撞 ‎       C.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深入人心 ‎       D.辛亥革命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 ‎       答案:B    解析:由从善坊、观音巷与民生路、民权路、共和巷可以得出A项正确,C、D两项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是正确的,而“中西文化在这里冲突碰撞”明显与图片反映内容不符,故答案选B。 41. (南京市2010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调研7题)阅读下列近代史西方科技在上海、重庆出现的时间表,从中得到的历史结论有 技术门类 西方发明 上海 重庆 铁路 ‎1825年 ‎1876年 ‎1934年 天气预报 ‎1856年 ‎1873年 ‎1939年 电话 ‎1876年 ‎1882年 ‎1912年 电灯 ‎1881年 ‎1882年 ‎1906年 汽车 ‎1883年 ‎1901年 ‎1928年 无线电 ‎1896年 ‎1909年 ‎1928年 ‎         ①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沿海早于内地    ②中国充分吸收了两次工业革命成果     ③中国侧重引进西方的实用技术      ④中国民族资本主导了两地的近代化 ‎       A.①③‎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分析归纳形成结论的能力。从表中上海和重庆出现西方产品的时间可以直接得出①的结论;从在中国出现的西方技术门类看主要是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技术,而西方的生产技术则未能反映出传入中国,故③正确,②错误;材料中没有反映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情况,④错。正确答案是A。 ‎ ‎  ‎ 二. 非选择题 42. (2010年山东省威海市二模29题)(35分)山东地域辽阔,资源丰富;人口众多,历史悠久;经济发达,文化资源丰富。2009年10月16~28日山东省成功主办了第十一届全运会,全面展示了经济文化大省的形象。读图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         材料一  济南的老四合院(见图16)从某种意义上是老城历史的一张名片。四合院是指由东、西、南、北四面房子合围起来形成的内院式住宅,是以正房、东西厢房围绕中间庭院形成平面布局的传统住宅。四合院比较充分的体现了中国的传统观念。“北屋为尊,两厢次之,倒座为宾,杂屋为附。”       (1)材料一反映了哪些信息?体现了怎样的传统观念?(7分)        材料二  棚户区,一直是破旧与落后的代名词。从2007年5月开始,济南市政府承诺用三年时间让老百姓都搬出棚户区。目前全市已启动36个集中片区和31个零星片区的改造,……为了解决棚户区一些低收入家庭住不起新房的困境,市政府出台意见,规定棚户区改造一律免收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等各种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目前,顺河街等6个项目已先后竣工,约8000户居民顺利回迁,入住新房。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棚户区居民得以搬迁并入住新房的原因。(4分) ‎ 答案: ‎ ‎       (1)四合院历史悠久;四合院具有封闭性;私密性;住房有严格的安排;布局严谨,自成一体。(4分,答出其中4点即可。)封建家长制;封建等级观念;宗法观念;三纲五常的伦理观念。(3分,答出其中3点即可。)        (2)改革开放,经济发展;政府实施“安居工程”;政府改善民生的举措;政府的低保政策; 城市化进程加快;生活富裕,追求生活质量。(4分,答出其中4点即可。) ‎ 解析: ‎ ‎       本题从住宅入手考查住宅体现的文化内涵及其住宅变化的相关问题。第(1)问从材料中提炼信息,注意不要漏掉要点,体现的观念主要从等级秩序、宗法制等角度回答。第(2)问要从经济发展、政府政策调整、城市化等角度分析原因。 43. (2010年4月浙江省温州市二模38题)(2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 ‎ 样本资料来自1996年在上海、哈尔滨对65岁以下的已婚士性及其配偶为调查对象(共3200名)的入户访问                                                                                  ——徐安琪:《择偶标准:五十年变迁及其原因分析》         材料二   “解放前结婚要办嫁妆、坐花轿、请吹鼓手,这在新中国都被当成是封建迷信的资本主义的旧观念、旧风俗,要破除,要树立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新思想、新风俗。早在50年代,大摆结婚宴席被批评为浪费、不经济。…1964年后人们继续提倡简单节约的婚礼,用新的结婚仪式取代旧的习俗,新娘不再用轿子迎娶,也不再穿红色的嫁衣,亲戚、朋友,同事参加的茶聚取代了婚宴,在茶会上生产队的干部讲话,新郎、新娘讲述相互结识的经过。新郎新娘不是在‘天地桌’前,而是在毛主席像前向父母、亲戚朋友鞠躬行礼。”        ——罗梅君(德):《北京的生育婚姻和丧葬》        (1)概括材料一中择偶标准变化的趋势(6分)        (2)材料二中婚姻习俗在解放前后发生了哪些具体变化?(6分)依据材料概括这种变化的原因。(8分)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如何认识上述择偶标准和婚姻习俗变迁所产生的积极作用。(8分) ‎ 答案: ‎ ‎       (1)1977年后对家庭出身、社会关系的关注度比1976年前呈总体下降趋势,但略有波动;本人成分、政治面貌关注度持续下降;学历关注度持续上升。(6分)        (2)解放前结婚办嫁妆、坐花轿、。消;茶聚取代了婚宴;新郎新娘不是在‘天地桌’前,而是在毛主席像前鞠躬行礼。(6分) 新中国对旧观念、旧风俗的批判;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新思想、新风俗的传播;社会对消费、不经济习俗的批评;对毛主席的崇拜。(8分)        (3)择偶标准的变迁有利于减少政治生活对婚姻的严重影响,促进平等观念和重视教育风气的形成;(4分,答出2点即得满分)婚姻习俗的变迁有利于冲击传统观念,形成删繁就简的婚俗和勤俭节约的风尚。(4分,答出2点即得满分)。 ‎ 解析: ‎ ‎      ‎ ‎ 本题考查近现代以来,随着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等,婚姻习俗发生了重大变迁。第1问要求根据材料一中所列出的“家庭出身、社会关系”“本人成分、政治面貌”“学历”三项择偶标准变化情况作出正确的阅读和提炼。第2问根据材料2回答婚姻习俗发生变化的表现及原因?对于同学材料把握能力要求较高,可围绕材料一一作答,切忌脱离材料。第3问为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 44. (2010年3月山东省聊城市一模27题)(25分)社会习俗是政治、经济、文化变迁的缩影和体现。阅读材料,问答问题。         材料一  17世纪,饮茶在欧洲逐步盛行并传至北关,饮茶成为一种高尚的消遣。正如查理二世的专职牧师奥文顿所说,“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病”。在英国的家庭中“我把茶壶坐上了!”是一句对忙碌一天、疲倦归家的主人极好的关切话语。中国茶叶在欧洲最初被视为药物放在药店出售,茶价相当昂贵。1733年,荷兰在广州购买价值336881荷盾的茶叶,到荷兰后却卖得988510荷盾,获利651629荷盾。鸦片战争前的140年中,欧美贸易公司用来购买以茶叶为主的中国商品所花费的白银达169437564两。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茶叶和茶文化对西方社会的影响。(4分)        材料二  20世纪初,大多数人都主张剪去发辫,并且认为“不剪发不算革命”,“也不算时髦”。服饰上,“一切前清官爵命服及袍褂、补服、翎顶、朝珠,一概束之高阁”,人们穿衣“务趋自由平等的理性原则建立起来的一种完美时髦”。当时一般人认为,西方的社会生活是依据天赋人权等理性原则建立起来的理想社会模式,代表着社会进步的方向。民国初形成了这样一种社会心理:认为谁接受西方的社会生活习俗,谁就是文明、开化,属于新派人物。                                                                                            ——王文泉主编《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到民国时期,经历了维新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几次大的社会洗礼,节俭意识相对弱化。近代社会工商业发展,重商之风日益兴盛,人们对传统社会崇尚节俭和力戒奢侈的消费观念提出质疑。                                                                                           ——《民国初至抗战前长江三角洲洋布与土布之争》         (2)据材料二、三,简述中国社会生成的新观念,(2分)并分析这些新观念生成的原因。(4分)         (3)过春节,贴春联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习俗,春联的内容往往和历史变迁相联系。按要求填写表中内容。(8分)‎ 春联 应出现的时间或时期 相关历史事件 毛主席挥手指方向;‎ 合作化道路宽又广 ‎ ‎ ‎ ‎ 食堂巧煮千家饭;‎ 公社饱暖万人心 ‎ ‎ ‎ ‎ 批林批孔战果辉煌;‎ 纲举目张成就巨大 ‎ ‎ ‎ ‎ 种责任田仓里储粮翻两番;行大包干银行存款增十倍 ‎ ‎ ‎ ‎ ‎        材料四  ‎ 一位老市民看到熟悉的粮票,十分激动,动情地讲述过去的岁月:“当年买东西不像现在,什么都是用票,买米用粮票,买煤用煤票,……就连买件棉袄,还要用到棉花票。”1993年5月,粮票停止发行使用。副食品票证、布票、纺织品专用券、自行车券、缝纫机券等票证早已悄然淡出。       (4)材料四反映出当时我国的经济体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2分)       (5)有人说习俗变迁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有人说对习俗要合理引导。你同意哪一观点?说明理由并举例加以证明。(3分) ‎ 答案: ‎ ‎       (1)促进了欧洲医药事业发展;改变了西方人的日常生活习惯;茶叶贸易使欧洲资产阶级获得巨大利润;成为一些殖民国家重要的财政收入;造成欧洲白银大量流入中国。(4分。每点1分,答出其中4点即得满分。)        (2)新观念:崇尚西方;崇尚自由民主;重商;享乐等。(2分。每点1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得满分。)            原因:西方科技文化的传播;辛亥革命等社会变革的推动;近代社会工商业发展;社会心理的认同;西方物质文明先进性的吸引;进步人士的提倡等。(4分。每点1分,答出其中4点即得满分。)        (3)(每空1分,共8分)‎ 春联 应出现的时间或时期 相关历史事件 毛主席挥手指方向;‎ 合作化道路宽又广 ‎1953年—1956年或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农业合作化 食堂巧煮千家饭;‎ 公社饱暖万人心 ‎1958年 人民公社化运动 批林批孔战果辉煌;‎ 纲举目张成就巨大 ‎1966年—1976年或1971年九一三事件后 ‎“文化大革命”或林彪集团被粉碎 种责任田仓里储粮翻两番;行大包干银行存款增十倍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或改革开放初期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4)变化: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2分)             原因:改革开放解放了生产力,工农业产品丰富;中共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市场经济不断发展。(每点1分,共2分)        (5)同意“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习俗变迁源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变革。(2分)如民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出现的众多新风俗。(1分)            同意“合理引导”。习俗变迁是通过人的行为表现出来的,人的行为受各种因素制约,要积极引导,才能形成健康文明的新习俗。(2分)如近代的享乐观、现今婚俗中的大操大办等等。(1分) ‎ 解析: ‎ ‎        (1)注意材料中笔者所标注的蓝色语句。饮茶成为一种高尚的消遣,并且家庭化,表明西方人日常生活发生了重大变化。视为药物放在药店出售,无茶则滞,无茶则病,促进了欧洲医药的发展。获利651629荷盾,表明获得巨大。购买以茶叶为主的中国商品所花费的白银达169437564两,花费巨大,大量白银流入中国。      ‎ ‎ (2)本题特别要注意审清题目,题目问的是生成的新观念,而不是问新现象。材料二前半段讲述断发易服新现象,表明人们思想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已经开始文明开化。依据材料可知,这一新观念包括崇尚自由平等,天赋人权,崇尚西方等。至于原因,材料二揭示的主要是受西学的影响,材料三则提及维新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事件的影响,工商业的发展等重要原因。答案在解析原因时有冲出材料限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的嫌疑。        (3)第一幅对联要注意“合作化”这三个字眼,应指农业合作运动,反映的当是1953—1956年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第二幅对联要注意“食堂”和“公社”这两个关键词,举办公共食堂,大办人民公社,这应是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初始时的情况。第三幅对联要注意“批林批孔”这四个字,它发生在“文革”期间,1971年九一三事件林彪集团被粉碎后,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着手解放干部,恢复国民经济,“四人帮”为此又发动了“批林批孔”运动。第四幅对联要注意“责任田”和“大包干”这六个字,显然指的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4)票证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票证的淡出,说明计划经济体制已经发生了变化,逐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票证也是生产力低下,社会供给不足的产物,生产力发展了,供给充足了,票证自然也就无用武之地。还要注意1993年这一时间,此前一年即1992年党的十四大召开,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5)两种观点,同意哪一个都可以。注意第一种观点,不以为人的意志为转移,就是说,个人的能力是渺小的,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产物。而第二种观点,说要合理引导,一些不合时宜的旧的习俗,可以合理地引导加以改变。至于事例,只要能自圆其说均可。 45. (2010年5月山东省枣庄市高三二模29题)         材料三  改革开放以来,山东人的婚姻家庭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逐渐将婚姻纳入私人生活范围,使之成为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重要生活体现;择偶途径变化,通过媒婆介绍和经父母亲戚介绍成功的婚姻占总婚姻数的比重大幅下降,通过自已认识的婚姻数量增多,而且出现了通过媒体介绍成功实现的婚姻:家庭人口规模越来越小,核心家庭(一对夫妇与未婚子女组成)的数量不断增长;夫妻关系趋向平等,父母和子女从相互依赖中走出,各自独立地融入社会。                                                                                            ——《人口导报》‎2008年7月28日       (3)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家庭人口规模”的变化的原因。山东人的婚姻家庭观念的变化体现了中国社会怎样的发展趋势。(7分)         材料四  1982年5月亚太地区老龄问题政府间预备会议上,大会秘书长柯里根说:“随着各国工业化和都市化,许多国家的家庭遭到破坏,对老年人严生可悲的后果。希望中国在工业化的同时,创造出整套处理好家庭关系的办法,树立正确对待老人的榜样,这是对人类社会的一项重大贡献。”              ——据陈功《家庭革命》       (4)结合所学历史知识,谈谈我们应如何处理柯里根所提出的“老龄问题”?(4分) ‎ 答案: ‎ ‎       (3)原因: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的影响;经济发展,居住条件改善;进步思想观念的影响等。(4分,每点2分,答出2点即可。其他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趋势:体现出社会由封闭向开放、由落后向先进转型趋势。(3分,自由、平等、文明等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4)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优良传统;积极发挥政府作用,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等。(4分,每点2分。继承传统为必答要点,其他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 解析:        本题考查婚俗变化及当今社会老龄化的应对问题。第(3)问中变化的原因要从建国后的生育政策、当今的城市化进程、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发展、生活水平的改善等方面分析;趋势主要体现出封闭到开放、落后到先进等。第(4)问的应对要从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等角度分析。 46. (2010年2月广州市高三一模)(28分)家庭是社会的细胞。随着社会历史的变迁演进,家庭的结构与规模、观念与伦理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动,这种变动在新旧社会形态更替,或某一社会形态内部发生重大变化时期更为明显。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据《史记·商君列传》       (1)指出商鞅所采取的上述措施对家庭带来的影响。(6分)        材料二  20世纪初,一个引人瞩目的现象是,家庭制度在中国受到空前激烈的批判:一个将家庭作为组织、管理社会基础的传统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为了从传统之茧中蝶化,对家庭制度进行批判是必然的。                                                                                                 ——据孟宪范《家庭:百年来的三次冲击及我们的选择》        (2)从现代化的角度分析,为什么20世纪初的中国“对家庭制度进行批判是必然的”?(9分)        材料三  1982--2005年南京(家庭)户规模的构成(%)‎ 年份 ‎1982年 ‎1990年 ‎2000年 ‎2005年 合计 ‎100‎ ‎100‎ ‎100‎ ‎100‎ ‎1户人 ‎11.85‎ ‎8.46‎ ‎12.12‎ ‎14.13‎ ‎2户人 ‎12.43‎ ‎14.27‎ ‎23.51‎ ‎28.67‎ ‎3户人 ‎20.67‎ ‎33.5‎ ‎39.58‎ ‎37.57‎ ‎4户人 ‎23.22‎ ‎24.1‎ ‎14.31‎ ‎11.11‎ ‎5人及5人以上户 ‎31.83‎ ‎19.67‎ ‎1.48‎ ‎8.52‎ 资料来源:1982年、1990年、2000年南京市人口普查资料 ‎          2005年南京市人口抽样调查资料 ‎                                                      ‎ ‎——据南京市统计局《改革开放以来南京市人口、家庭结构的变迁》        (3)根据上表,概括1982到2005年间南京市(家庭)户规模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其原因。(9分)        材料四  1982年5月亚太地区老龄问题政府间预备会议上,大会秘书长柯里根说:“随着各国工业化和都市化,许多国家的家庭遭到破坏,对老年人严生可悲的后果。希望中国在工业化的同时,创造出整套处理好家庭关系的办法,树立正确对待老人的榜样,这是对人类社会的一项重大贡献。”    ——据陈功《家庭革命》        (4)结合所学历史知识,谈谈我们应如何处理柯里根所提出的“老龄问题”?(4分) ‎ 答案: ‎ ‎       (1)分家者:家庭规模缩小;不分家者:家庭赋税负担加重。(6分,每点3分,其他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政治上,传统的封建家长制不利于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经济上,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传统家庭不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思想文化上,传统的封建家庭伦理观念阻碍了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不利于人们的思想解放。(9分,政治、经济、思想各3分,其他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3)趋势:家庭规模小型化。(3分, 其他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原因: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的影响;经济发展,居住条件改善;西方思想观念的影响等。(6分,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其他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4)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优良传统;积极发挥政府作用,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等。(4分,每点2分,继承传统为必答要点,其他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 解析: ‎ ‎       家庭的变迁,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变迁,回答时,注意家庭变迁与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发展的内在联系。第(1)问,商鞅的做法导致两种结果,分家则家庭规模小,不分家则赋税增加;第(2)问,注意20世纪初这一时间信息,这一时期,中国政治上民主进程不断加速,经济上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人们的思想日益解放,这一切都要求家庭也发生相应的变化,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注意家庭变迁和社会发展的内在联系,回答的思路就有了;第(3)问,解读表格信息,可知中国家庭规模的缩小,这与改革开放政策有关,可从这个角度回答;第(4)问,注意言之成理。 47. (2010年5月厦门市高三质检38题)(37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代)连江县的杨崇家庭,六世同居,男女老幼有70口人,饮食一道,财产共有。南平廖氏,五代同居,也同耕共食。大田县吴氏六世同居,男耕女织,不分彼此。福清县王荣也是六世同居,大小家人七百余口,不曾折箸争吵过,而且这个家庭一直发展到清代,是福建历史上受明清两代封建王朝表彰而名扬一时的大家庭。                                                                                           ‎ ‎ ——彭文宇《历史上闽台家庭与家族交往》        材料二  清朝至民国时期福建省家庭户数和人口数统计表(据《福建省志》制作)‎ 年代 户数 人口数 清道光九年(1829)‎ ‎3260217‎ ‎17339464‎ 民国元年(1912)‎ ‎3012394‎ ‎15849296‎ ‎  27年(1938)‎ ‎2110839‎ ‎11894962‎ ‎  34年(1945)‎ ‎2366891‎ ‎11099364‎ ‎       材料三  传统中国盛行的是大家庭观念,并十分注重祖先祭祀,但近代发生了变化。据1927年《学灯》编辑部的抽样调查,赞成完全采用传统大家庭制者仅占29%,……赞成“维持而加笃”祖先祭祀者仅占14.5%,而赞成“绝对废除”祖先祭祀者却占72.6%。                                                                ——岳庆平《中国传统家庭与社会现代化》        材料四  (家庭变迁)首先取决于该社会达到的现代化水平(从根本上说是经济发展水平),而不是特定的财产关系,甚至不取决于它采用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制度。西方社会以情爱为基础的小家庭,已逐渐被世界许多地方视为现代生活的要素。通过文化传播,源于西方的家庭理想已经成为促进第三世界家庭变迁的力量。国家对社会的改造直接或间接推动家庭变革,一系列涉及家庭的新法规得以实施,大力开展计划生育、男女平等、简化婚丧风俗等宣传和教育,政府通过男女合校制以普及教育的努力,使年轻人摆脱了家庭,有了更多接触异性的机会,从而使他们获得了更大的恋爱自由。                                                                        ——摘编自Martin·King·Whyte《中国城市家庭生活的变迁与连续性》         (1)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福建地区大家庭的基本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统治者表彰这类大家庭的主要目的。(10分)         (2)据材料二,指出清朝至民国时期福建地区人口数量的发展趋势和家庭规模的实际状况。(5分)         (3)材料三反映了近代中国的家庭观念有何变化?结合20世纪初的相关史实分析其原因。(10分)         (4)据材料四,概括影响现代中国家庭变迁的主要因素。其中,你认为哪个因素更为重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其具体表现。(12分) ‎ 答案: ‎ ‎        (1)特征:以血缘为基础,累世同居;共同生产,财产共有共享;家庭关系和睦。(6分)目的:宣扬儒家伦理道德,维护社会稳定,巩固专制统治。(4分)         (2)趋势:人口不断减少;(2分)状况:小家庭占主导地位。(3分)         (3)变化:大家庭和祖先祭祀的观念逐渐淡薄。(4分)原因: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不断发展;辛亥革命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新文化运动促进西方启蒙思想的传播。(6分)         (4)因素:①经济现代化;②文化传播;③国家对社会的改造。(6分)            ‎ ‎ 评分说明:仅表明观点,未具体说明的不给分;其它言之成理酌情给分。(6分)             赞同①:经济改革深化;市场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方式改变;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流动和迁移加速)。             赞同②:对外开放扩大;东西方文化交流加深;全球化进程加快;人们独立自主意识加强。             赞同③:实施新家庭法规;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开展移风易俗运动;发展学校教育。 48. (2010年陕西省渭南市高三第二次质检40题)(37分)‎2009年12月26日,武广客运专线全线建成通车,这是我国铁路高速客运网主骨架之一,且是我国目前里程最长、技术标准最高、投资最大的铁路客运专线。铁路建设的发展见证了近现代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轨迹。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世纪30年代中期,当工业革命刚起步时,德国的第一条铁路富尔特一纽伦堡铁路便建成通车了。从40年代起,铁路建筑业发展迅速,到1872年,全国铁路总长度达到了22426公里,超过法国和英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推动了其他工业部门的变革。大规模的铁路修建给予采矿、冶金、煤炭和机器制造业以巨大的推动,促使德国工业发展的重心较早的从轻工业转向了重工业。        材料二  (19世纪)30年代末。普鲁士政府制定了《铁路法》,以加强对铁路建设的统一规划、指导和监督。40年代,由政府拨款设立铁路基金,资助私人铁路公司。从1848年起,政府开始直接投资建设铁路,到60年代时,国有铁路已占普鲁士铁路总数的一半以上。进入70年代,普鲁士政府逐步收购私营铁路,不到10年,大部分私营铁路转为了国有。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        (1)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二,说明工业革命时期,德国铁路建设有何特点。(8分)        材料三  秦筑长城,当时以为殃,后世赖之。铜线铁路,如其有成,亦中国将来之利也。且为工甚巨,目前亦颇便于穷民。然欲朝廷明定条约,许其开工,则大不可。何者?商贾之生计,有力者尚可改图,民间之田庐,贪利者犹可易地;至坏其祖父之坟墓,虽至愚极不肖者,亦必痛心疾首,聚族而争。众愤所加,何所不至。彼虽日自能派人看守防御,设其人为百姓所戕,彼能晏然不问乎?设我百姓为其人所戕,我能晏然不问乎?万事皆可从权,民心必不可失。应谕以中外一体,彼此宜各顺民情。且秦西智巧绝伦,果能别创一法,于民间田庐坟墓,毫无侵损,绘图贴说,成使闻知,百姓退无后言,朝延便当曲许,否则断难准行。               ——沈葆桢《条说议铜线铁路》(同治六年(1866年)十一月二十一日)        (2)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官员对外国人在中国铺设铁路问题上持什么态度?(2分)他们的理由是什么?(6分)试对此做一简要评价。(4分)        材料四  ‎ 二次大战后的50年代后半期,日本经济迅速恢复,发展速度明显加快,而工商和流通业尤其发达的京滨、中京、阪神地区成了带动整个日本经济发展的火车头。连接这些地区的东海道铁路线虽只占日本铁路总长的3%,却承担全国客运总量的24%和货运总量的23%,而且运输量的年增长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运输能力已达到极限。当时,日本经济已开始从战后复兴向高速增长过渡,为促进经济发展,实现富国目标,全面加强连接这三大工商业地带及周围地区的东海道铁路干线已成迫切需要。1964年奥运会在东京举行时开始运行的东海道新干线,不仅需要总额高达3800亿日元的巨额投资,而且要确保每小时200公里高速运行的安全,为此,需要进行多方面的技术开发,极大的促进了冶金、机械制造、电子、土木以及与之相关的服务行业的发展。新干线建设给日本经济带来了巨大影响。由于新干线可在4小时之内将京滨、中京、阪神工商业地带及中间城市有机地连接起来,人员和物资流通环境大幅度改善,因而大大促进了新干线沿线地带新产业的形成。        (3)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说明,日本战后经济迅速恢复的原因有哪些?(6分)新干线的建成,对日本经济起到了怎样的推动作用。(4分)        材料五  ‎1978年10月22日,邓小平作为中国领导人受日本政府邀请,首次正式访日,参加《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批准书交换仪式。‎10月26日,邓小平一行前往京都访问,首次乘坐日本新干线。邓小平的感受是:“乘坐新干线,使人有了追赶时代的感觉。中国惟有大步前进。”       (4)根据材料五和所学知识,列举改革开放后,中国在铁路建设方面是如何“大步前进”的(列举3例)(3分),并简析其原因。(4分) ‎ 答案: ‎ ‎       (1)铁路建设起步较早,发展迅速,对德国经济推动影响大(3分);立法,加强对铁路建设的规划;(2分)政府重视并且推动铁路建设的国有化。(3分)        (2)态度:反对。(2分)    理由:铺设铁路会危害百姓利益,如夺人生计、占人田地;毁人坟墓,破坏风水;引起民众反抗;招致外交纠纷。(6分,答上3点给6分)  评价:该态度符合其阶级立场,不符合时代潮流。(4分)        (3)原因:国民经济非军事化;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对科技和教育的重视;美国的军事订单;战后日本广泛的社会改革;(6点,答上3点给6分)            作用:促进日本其他行业和沿线的新兴行业的发展;便利了人们的交通和物资的交流;促进了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4分,答上2点给4分)       (4)京九铁路,青藏铁路,京沪高铁(列举改革开放后的铁路建设方面大步前进的例子即可,每个例子1分,共3分) 原因: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政府的重视,铁路科技含量大幅度提高,告诉铁路建设迅速,电气化程度高等等也可同样给分。(4分,任答2点都给分) ‎ 解析: ‎ ‎       本题借各国铁路的发展考查近代以来各国经济的发展现状。(1)解决本问需注意把握材料所给信息,可从发展的速度,政府颁布法律加以规划,实现国有化等角度进行归纳提炼;(2)注意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从夺生计、坏风水、毁坟墓、激化矛盾等角度不难看出当时对外国在华修筑铁路的态度及理由,评价时注意材料出处,从作者的阶级属性出发判断说明即可;(3)可从内外因的角度加以说明,内因如制定经济发展的战略、重视科技和教育等,外因如美国的援助等,同时依据材料信息“中京、阪神工商业地带……促进了新干线沿线地带新产业的形成”可说明其影响;(4)结合所学知识举例即可(结合地理学科),分析原因时可从政策、政府重视等角度入手。 49. ‎ ‎(2010年龙岩市高三第二次质检38题)(37分)流行语是指在某一时期、某一地域出现,并且广为流行的语汇。流行语必定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记录着人类生活及其观念的变化。某班级的同学将此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分成3个小组,分别搜集、整理和研究了20世纪以来中国三个时期的流行语。以下是三个研究小组展示的材料和所得的结论:        第一组(20世纪初)                搜集整理的流行语:革命、民主、共和、专制、独裁、政党、警察、机械、企业、文明、精神、教育、科学。               研究结论:20世纪初西方文化的涌入是对汉语相对稳定的几千年词汇史的一次最大冲击,也直接奠定了现代汉语词汇系统的基础。        第二组(20世纪50年代)               搜集整理的流行语:和平、新华、国华、利民、光明(以上均为街道、商店的名称);同志(与人有关的称呼);爱人(夫妻间称谓);夫妻识字、婚姻法、婚姻自由、新事新办(以上为婚爱流行语);列宁装、布拉吉(男女服饰的款式)。               研究结论:流行语的词汇变化主要是意识形态作用的反映,时代的特色表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第三组(改革开放以来30年)               搜集整理的流行语:中国特色、改革开放、下岗、农民工、合资企业、市场经济、科教兴国、上网、炒股。               研究结论:这一时期的流行语充分反映了改革开放后的时代变迁,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各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回答问题:        (1)第一组的研究结论并没有完全反映本课题的主题,你认为应该怎样修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展示你的研究结论。(6分)        (2)与第一组相比,第二组对流行语的搜集结果有何特点?(1分)请你联系所学知识指出其结论中“时代的特色” 具体有哪些?(9分)        (3)依据第三组搜集整理流行语的思路,你是否还有其它补充?试举一、二例;(2分)试从政治、经济和文化变迁等方面,概括这一时期的流行语所反映的时代特征。(9分)        (4)该班级为了研究这一课题,将其成员分成3个学习小组,其分组的主要依据是什么?(2分)影响流行语出现和变化的因素有哪些?(6分)如果对这一课题作后续研究,你认为还有哪些研究方向?(2分) ‎ 答案:(37分)         (1)20世纪初,中国社会经历着剧烈的变化,清朝的覆灭和民国的成立,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了进一步发展;近代文化教育进步。(评分说明:只要符合题意均可同等给分,每点2分共6分)         (2)特点:对反映新中国社会生活各方面的流行语作了较合理的分类。(1分)时代特色:人民纷纷拥护新政权;新的、平等的人际关系建立起来;婚姻观念变化、妇女地位提高;服饰等物质生活深受政治变动的影响。(答出其中三点可得9分)         (3)补充:如外资、个体户、北京奥运、酷、秀等等(只要符合题意,均可得2分)             ‎ ‎ 时代特征:改革开放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时代的主潮流;经济体制改革逐渐深化;社会主义科学文化教育不断发展;人民物质与精神生活丰富多彩。(答出其中三点可得9分)        (4)主要依据:20世纪中国社会的三次巨变。(2分)             影响因素:政治、经济的变动;外来文化的传入;社会生活的变化。(6分)             研究方向:答案略,只要符合主题均可得2分。 50. (2010年5月山东省临沂市高三模拟27题)(2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四合院(图一)是指由东、西、南、北四面房子合围起来形成的内院式住宅,是以正房、东西厢房围绕中间庭院形成平面布局的传统住宅。四合院也是中国最典型的民居建筑,因为它比较充分的体现了中国的传统观念。“北屋为尊,两厢次之,倒座为宾,杂屋为附。”‎ ‎         (1)材料一可以反映出我国古代社会哪些政治、经济、思想方面的信息?(9分)         材料二 上海最具代表性的石库门民居建筑(图二),其典型的特征是中西合璧。‎ ‎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二中建筑出现的历史原因。(4分)        材料三 城乡居民人均住宅面积f1978—2007年)‎ ‎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编: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城乡居民居住条件得以改善的原因有哪些?(8分)        材料四  一台台巨型推土机,无情地铲去了承载人类文明的历史古迹。‎ ‎        (4)在房产开发与文物保护之问,有人认为应该以改善住房为重,有人认为应该以保护文物为重,对此,谈谈你的观点。(4分) ‎ 答案: ‎ ‎       (1)封闭式住宅是自然、经济小农思想心态的体现;严格的住房安排是封建家长制、尊卑有序的社会等级制度的反映;自成一体的布局体现了安详恬淡的日常生活情趣。(9分)        (2)近代西方殖民侵略,工业文明冲击,中西文化交汇。(4分)        (3)改革开放,经济腾飞;生活富裕,追求生活质量;城市化进程加快;国家启动“安居工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8分)        (4)①以改善住房为先,提高居住质量关系着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    ②以保护文物为重,文物是不可再生资源,能够彰显城市个性。 ‎ 解析:        ‎ ‎ 本题从住房的改善考查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问中国的四合院体现出的信息主要从自然经济、等级秩序、自得其乐的生活等角度分析。第(2)问是对近代住宅变化原因的考查,要从西方列强入侵、中西文化交融等角度分析。第(3)问主要从改革开放、城市化和国家政策等方面归结住房条件的改善原因。第(4)问是开放型的题目,注意观点与认识要一致。 51. (2010年安徽省宿州市三模35题)(22分)婚姻观念反映社会生活的变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礼记·曲礼》云: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非受币不交不亲,故日月以告君,斋戎以告鬼神,为酒食以召乡党僚友,以厚其别也。             《诗经·齐风·南山》说:艺麻如之何?衡从其亩。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析薪如之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之何?匪媒不得。         材料二:被称为“有学问的革命家”章太炎,在报刊上登载征婚广告,所列三条“特征”条件包括:文理通顺可以写短文章;大家闺秀,不染自由之气;有服从性质。辛亥老人回忆湖南的情况时说,“革命后,男女交际自由,结婚自由和男女平等的呼声很高”。湖南女子开始冲破旧礼教的封锁线”“要有选择配偶的自由”“自由结婚也不是家长能阻止的了”。         材料三:他,是山东农村一名普通的小伙子,12年前,他在亚美尼亚务工,博得了医院里一名美丽护士的芳心,两人一见钟情,组成了一个跨国家庭。她,是亚美尼亚首都一家医院的护士,10年前,她放弃了一切,带着一对双胞女儿跟着中国丈夫来到了山东农村定居。‎ ‎        (1)根据材料一回答我国古代婚姻最注重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种婚姻制度的特点?(6分)        (2)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我国近代婚姻观念发生了哪些变化?章太炎的征婚条件折射出辛亥革命的什么局限性?(8分)        (3)结合材料三回答新时期我国婚姻观念发生了哪些根本变化?并回答出现这些变化的原因?(8分) ‎ 答案: ‎ ‎        (1)我国古代婚姻注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2分)              特点:我国古代以聘娶婚为主,这种婚姻是宗法制度下的包办和兴卖婚姻,婚姻的成立和解除由家长决定。(2分)这种制度下夫妻关系极不平等,夫权至上,女性附属于男性,没有独立人格。(2分)         (2)近代我国婚姻观念发生一定的变化,男女交际自由、婚姻自由、男女平等现象开始出现。但这仅限在大城市和商品经济发达地区。(4分)              局限:辛亥革命只是有利宣传和利用西方民主政治学说,呼吁革命,而没有彻底批判我国封建思想。(4分)         (3)新时期我国婚姻已经彻底打破年龄、财产、门第、种族的界限,出现涉外婚姻,男女双方的结合完全出于自愿。(2分)              ‎ 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经济全球化使资本、技术、劳动力等在全球范围内加速流动;建国以来我国多次开展思想解放运动;现在教育发展;交通、通讯、网络的进入使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更加便捷等。(6分)(能从政治、经济、思想、科技等方面回答均可酌情给分) ‎ 解析: ‎ ‎        材料一《礼记·曲礼》云:“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非受币不交不亲,故日月以告君,斋戎以告鬼神,为酒食以召乡党僚友,以厚其别也。”大意是:男女之间若没有媒人撮合,相互不要询问名字;没有收受聘礼的,不要交往和亲近。因此,结婚日期上报国君,行斋礼祭告鬼神,摆好酒席让乡里的亲朋好友都来参加,这是为了强调男女之别。 《诗经·齐风·南山》说:“艺麻如之何?衡从其亩。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析薪如之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之何?匪媒不得。”大意是:种麻如何做?横纵起好田垄。娶妻子如何做?必须告诉给父母。劈柴如何做?非要用斧头不行。取妻子如何做?非请媒人不行。           第1问根据材料一分析古代婚姻最注重的内容,从材料中可以看到古代缔结婚约凭借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结合所学回答这种婚姻制度的特点,可以认识到是森严的等级制度和封建礼教的产物,青年男女无丝毫的自由和自主权利。第2问材料二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婚姻制度有了较大的进步,人们开始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主;开始删繁就简,仿效西式婚礼。从章太炎的征婚条件“文理通顺可以写短文章;大家闺秀,不染自由之气;有服从性质”可以反映出仍受到封建思想的影响。第3问根据材料三我国的婚姻制度有了进一步发展,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涉外婚姻也有出现。这些变化的原因可以根据所学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技等方面简要展开回答。 52. (2010年4月山东省聊城市二模27题)(25分)交通为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交往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古今中外,人们都十分重视交通建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代朱德润在《飞洪桥诗》中描述了运河两岸的景象:“日中市贸群物聚,红毯碧碗堆如山,商人嗜利暮不散,酒楼歌馆相喧阗。”运河的贯通,使沿岸的城镇形成了一道新兴的文化带。明清两代山东出了10名状元,其中有6名出自该文化带。运河沿岸的济宁,作为中国传统儒学的根据地,明以前民间信仰较为单一和正统。晚清以后,金龙四大王崇拜、天妃信仰、关帝崇拜等开始传来。同时,运河的贯通也使人们逐渐由“尚俭崇朴”、“循规蹈矩”向“糜然向奢”“违礼越制”转变                                                                            ——《明清山东运河区域社会变迁》        (1)据材料一,分析运河航运对当地产生的影响。(6分)        材料二  二郎山,是康(川)藏线上的第一座大山,海拔3437米,它随《歌唱二郎山》(创作于1951年底)的旋律名扬中外。.“二呀二郎山,哪怕你高万丈,解放军,铁打的汉,下决心坚如钢,要把那公路修到西藏!……公路通了车,运大军,守边疆。开发那福源,人民享安康。前藏和后藏真是个好地方,无穷的宝藏没开采,遍地是牛羊。森林草原到处有,人民财富不让侵略者他来抢。要巩固国防先建设边疆,篷帐变高楼,荒山变牧场。”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康藏公路的开通对西藏产生的影响。(3分)        材料三  1870—1910年世界船舶吨位数(单位:百万净吨) ‎ ‎ ‎ 年份 帆船 汽船 ‎1870年 ‎14.1‎ ‎2.7‎ ‎1880年 ‎14.5‎ ‎5.5‎ ‎1890年 ‎12.0‎ ‎10.2‎ ‎1900年 ‎10.0‎ ‎16.2‎ ‎1910年 ‎8.4‎ ‎26.2‎ ‎ ‎ ‎                                                             (根据刘宗绪《世界近代史》相关数据编制)        (3)据材料三,指出世界航运业发生的变化。(2分)简述19世纪以来交通工具的进步及其对世界市场的影响。(6分)        材料四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50年代后半期,日本经济迅速恢复,京滨、中京、阪神地区成为带动整个日本经济发展的火车头。1964年奥运会在东京举行时开始运行的东海道新干线,不仅需要总额高达3800亿日元的巨额投资,而且要确保每小时200公里高速运行的安全。为此需要进行多方面的技术开发,这极大地促进了冶金、机械制造、电子、土木以及与之相关的服务行业的发展。由于新干线可在4小时之内将京滨、中京、阪神工商业地带及中间城市有机地连接起来,人员和物资流通环境大幅度改善,因而大大促进了新干线沿线地带新产业的形成。        (4)据材料四,概括新干线的建设对日本经济的推动作用。(4分)        (5)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影响交通发展的因素。(4分)‎ 答案:‎ ‎        (1)城镇崛起,手工业、商业繁荣,运河经济文化带形成;促进了文化教育的发展;促进了民间信仰的多元化;改变了社会习俗和生活观念。(6分)         (2)加强了西藏和内地的联系,加快了西藏地区的开发,便利了西藏人民的生活,促进了民族大团结,巩固了祖国西南边防。(3分)         (3)帆船吨位数量逐步减少,汽船吨位数量逐步增加。(2分)蒸汽机车、轮船的出现,世界市场逐步形成;远洋轮船、汽车、飞机的问世,使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多元化交通和更加先进的交通工具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6分)         (4)推动了经济的高速发展;促进了科学技术和制造业的进步;带动了沿线新型产业的发展;加快了各地区经济和文化的交流;提升了日本的现代化水平。(4分)         (5)国家政局;政府的政策;经济实力;科技发展水平;政府投入等。(4分)‎ 解析:‎ ‎       (1)解答本问注意对材料信息的理解:从《飞洪桥诗》的诗句可分析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从科举状元的数量可分析运河对当地文化发展的影响;从明至晚清人们信仰的变化侧面反映出运河对人们信仰的影响;从“使人们逐渐由‘尚俭崇朴’、‘循规蹈矩’向‘糜然向奢’‘违礼越制’转变”可分析出人们社会习俗与生活观念的变化;(2)可从西藏与内地的联系、对西藏地区开发的影响、民族关系、边境安全等角度逐一分析提炼;(3)从帆船与汽船数量的对比变化可直接说明世界航运业的发展;分析其进步表现时可借助蒸汽机的改良,联系第一、二次工业革命有关交通运输方式的发展即可;分析其对世界市场的影响时注意与经济全球化的联系;(4)从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制造业发展、文化发展等角度分析即可;(5)结合材料信息归纳,从社会稳定、政策扶持、经济科技发展、资金投入等角度说明。 53. (2010年5月龙岩一中高考模拟38题)(37分)中国人民170年来为顺应时代潮流,进行近现代化探索,实现国强民富。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窃泰西各国,越重洋数万里来至中土,恃其轮船、铁路之利,不啻出入户庭;至于遣将调兵,处分军事,虽悬隔山海,而如指掌,则尤以电报为之枢也。中国驿递文报,羽檄交驰,人马俱敝,迟速不数,霄壤悬殊                                                                                                ——《光绪九年十一月二十八日两广总督张树声奏》        注:光绪九年(1883年),张树声上奏此折,向光绪帝陈述轮船、铁路特别是电报的种种便利。其观点是“利用现代化信息传递方式,是富国强兵的唯一途径。”         (1)归纳材料一,概括说明“利用现代化信息传递方式,是富国强兵的唯一途径”这一观点的正确性。(6分)        材料二  ……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根本只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人能近代化吗?……因为在世界上,一切的国家能接受近代文化者必致富强,不能者必遭惨败,毫无例外。               ‎ ‎        (2)针对蒋廷黻提出的命题,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思想方面做出了怎样回答?(9分)资产阶级积极投身近代民族实业,为什么没有能够交出一份完美的答卷?(6分)         材料三  近百年过去了,按照教科书的标准分期,我们已步入了现代社会。如今,继开放沿海十四个口岸城市之后,我们又要开放沿江、沿边的城市,这比起举国皆骂五口通商的道光时代来,自然是一种很大的进步。         材料四       1957年和1992年工业、农业产品的产量 ‎ ‎ 产品 ‎1957年产量 ‎1992年产量 钢 ‎535万吨 ‎8 000万吨 煤 ‎1.3万亿吨 ‎11.0亿吨 粮食 ‎1.95亿吨 ‎4.4亿吨 棉花 ‎1.64万吨 ‎452.0万吨 ‎ ‎ ‎         (3)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后,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中国共产党在经济领域做了哪些有益的探索?(8分)         (4)有人认为我国目前的改革开放就是近代化探索中先进的中国人学习西方的现代版。这 种观点对吗?结合两次开放的历史背景,并联系今天改革开放的实际,简述你的观点。(8分)‎ 答案:‎ ‎        (1)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为欧洲列强入侵中国提供便利;无线通讯工具的应用便于调兵遣将;中国传统的驿递方式落后,传递速度远不如现代通讯快。(6分)         (2)回答:戊戌变法,宣传维新思想;辛亥革命,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科学。(9分) 原因:外国列强侵略;封建势力阻挠;(或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势力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封建自然经济占绝对优势;资本主义经济基础薄弱(或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任意3点得6分)         (3)探索:三大改造,计划经济建设,改革开放(答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企改革等具体内容亦可),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8分)         (4)不对。(2分) 近代: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走上近代化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近代化探索中先进的中国人对西方的学习大都只是借鉴,或是照搬照抄。             现代:我国目前的改革开放则是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发展的需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成果。在改革开放下,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所以并非是近代学习西方的现代版。(其它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满分不超过6分。只答观点无阐述不给分)‎ 必修二专题5-1‎ 一、选择题 1. (2010年4月天津市河东区一模5题)从整体史观讲,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民族的历史逐渐融合为一部统一的人类历史。这种“融合”和“统一”实现的主要方式是(     )‎ ‎       A.西方的殖民掠夺 B.东方的借鉴学习 ‎       C.正常的文化交流 D.工业文明和农业文明的碰撞 ‎       答案:A   ‎ ‎ 解析:从新航路开辟的经济根源可以看出是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要求,把世界联为一体的是新航路开辟后西方的殖民扩张。东西方的借鉴学习和正常的文化交流早就存在,但并没有能把世界融合为一部统一的人类历史,宗教思想传播是新航路开辟的原因之一,而且也早就存在。 2. (2010年5月梅州市高三二模20题)有人说,二十一世纪是海洋经济的时代,而古希腊的战略家狄米斯·托克利也曾说过:“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一切。”17世纪时控制海洋、拥有海上殖民霸权的国家是 ‎       A.西班牙 B.荷兰 C.英国 D.法国 ‎       答案:B    解析:考查近代海上殖民霸权的演变。注意时间为17世纪,此时荷兰获取海上殖民霸权,称为“海上的马车夫”。西班时16世纪中期;英国为18世纪。 3. (2010年5月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高三调研11题)19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初,从纽约运往英国的小麦,或从孟买运往英国的棉花等主要商品的运价降低了2/3左右。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       A.英国对殖民地掠夺的加剧 B.小麦、棉花产量的提高 ‎       C.工业革命带来运输业的发达 D.受英国经济危机的影响 ‎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别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题干中的信息反映了世界各地经济联系的日益密切,从本质上反映了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而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应归功于生产力的发展。在四个选项中,只有C项属于生产力发展的表现。美国的纽约不是英国的殖民地,排除A;B、D项也不符合题目的要求。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 4. (2010年广东省河源市高三二模)右图是荷兰五大城市人口在十六到十八世纪的变化曲线图。 导致1700年后的半个多世纪里五大城市人口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开始进行工业革命 ‎       B.海外殖民地的增加 ‎       C.丧失海上殖民霸权 ‎       D.海外贸易快速发展 ‎       答案:C    解析:结合题目中1700年后的荷兰主要史实分析。 5. (2010年陕西省渭南市高三第二次质检31题)对世界资本主义工业生产发展图理解正确的是        ①a处对应的历史时期,英国主要使用的工业能源是煤       ②a处对应的历史时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了        ③b处对应的历史时期,电力作为新能源得到广泛应用       ④‎ b处对应的历史时期,电话、电报等通讯工具发展迅速 ‎       A.①②③‎ B.①③④‎ ‎       C.②④‎ D.①②③④‎ ‎       答案:B    解析: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之一,图中a处所对应的历史时期为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6. (2010年5月山东省临沂市高三模拟11题)如下图《新兴西方的世界》,到1763年欧洲主宰了世界贸易。当时欧洲能够主宰世界贸易的原因不包括 ‎ ‎      A.新航路开辟 B.殖民扩张 C.工业革命 D.重商主义 ‎      答案:C    解析: 解答本题注意时间问题:1763。该时期工业革命还没有全面开始,故不可能是当时欧洲主宰世界的原因。 7. (2010年5月江苏省南通市三模13题)“基督教的理想是扩张的凝结剂,使各种各样世俗的要求罩上神圣的光圈,不管是到东方来的达·伽马还是到西方去的哥伦布,都是把宗教目标和现实目标糅合在一起,无法区分。”这段话表明新航路开辟中 ‎       A.宗教狂热成为探险家的精神动力 B.教皇发挥了组织作用 ‎       C.传播基督教是探险家的主要目的 D.教会蜕变成殖民机构 ‎       答案:A    解析:本题要求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正确信息,并解读和分析历史信息。材料体现了传播基督教与开辟新航路的关系。传播宗教只是开辟新航路的精神动力,而非主要目的,更不能据此说明教会已经成为新航路开辟的组织者。新航路的开辟是葡萄牙、西班牙政府组织的,以掠夺财富为目的。随后开始的殖民扩张也是在殖民政府的组织下进行的。 8. (2010年3月北京市西城区一模19题)荷兰诗人冯德尔曾写道:“我们阿姆斯特丹人扬帆远航……利润指引我们跨海越洋。为了爱才之心,我们走遍世界上所有的海港。”上述情形最可能出现在 ‎       A.15世界 B.16世纪 C.17世纪 D.19世纪 ‎       答案:C   解析:地理大发现后,继西班牙、葡萄牙之后,于17世纪拥有海上霸权,称为海上的马车夫。 9. (2010年5月八闽高中协作校联考15题)图8是为纪念法国大革命爆发100周年,法国人在巴黎世博会上以“最能象征19世纪技术成果”为宗旨所创作的一件不朽作品。该作品技术成果主要来自: ‎ ‎      A.文艺复兴 B.启蒙运动 C.英国工业革命 D.第二次工业革命 ‎       答案:D   10. (2010年3月山东省滨州市一模13题)新航路开辟后,在西欧市场上出现的商品中最能体现时代特色的是(    ) ‎ ‎      A.丝绸 B.香料 C.玉米 D.茶叶 ‎      答案:C    解析: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与亚非的联系扩大,由于“美洲新大陆的发现”与美洲的联系有无到有。所以原产美洲的玉米最能体现时代特色。 11. (2010年高考全国Ⅰ卷文综18题)19世纪上半叶,法国农村盛行一种“家庭加工系统”,即工厂本身或通过承包商把产品原料分给一些家庭加工,然后收回成品。这一现象说明在当时的法国 ‎       A.工业基于经济的多元结构 B.工业革命尚未开始 ‎       C.工业化带动农业经济转型 D.农村的劳动力过剩 ‎       答案:A    解析:本题有一定的难度。C项有较强的迷惑性,看似农村家庭在进行加工,似乎农业经济在转型,实则不然,因为题中并未涉及当时法国农村小农经济的发展情况。反而,通过题中信息,可以看出当时法国农村工业化发展过程中,是通过多种形式带动工业化的发展,将企业生产化整为零,在为各个家庭提供生计的同时,逐渐推动工业的发展。故A项正确。 12. (2010年4月广东省惠州市高考模拟)某历史探究小组的同学收集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与发展”、“殖民扩张与掠夺”、“两次工业革命”、“交通与通讯技术的发展”等相关资料,你认为他们要研究的课题最有可能的是 ‎       A.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由分散到整体 ‎       C.城市化的进程 D.社会生活的变迁 ‎       答案:B    解析:本题为最佳选择题。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需要更多的市场,而殖民扩张与掠夺加快了资本原始积累的进程,使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大;两次工业革命使得世界市场最终得以形成,而交通与通讯技术的发展又为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提供了技术支持。故B项为最佳选项。 13. (2010年4月广东省佛山市高三二模)“上帝、黄金、信仰”,这三个词最适合用来表达下列哪个事件的主题 ‎      A.新航路开辟 B.工业革命 C.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D.法国大革命 ‎      答案:A    解析:“上帝”指新航路开辟的宗教因素,传播天主教。“黄金”指新航路开辟的社会根源“寻金热”。“信仰”可理解为新航路开辟的思想根源,这一时期正值文艺复兴的高潮时期,新航路开辟时的冒险家们信仰人文主义精神,为创造现世的幸福而奋斗而进取。 14. (2010年5月漳州市高三质检21题)“城市面貌,唉,比人心变得更快。” 1842年,诗人波德莱尔回到巴黎后发出如此感叹。诗人感叹的是 ‎ ‎       A.资本扩张导致的道德滑坡 B.民主共和确立的艰难历程 ‎       C.工业革命推动的社会变化 D.科技发展带来的环境破坏 ‎       答案:C    15. (2010年广东省韶关市高三二模)右图是一幅反映某历史时期生产情形的图画,对其解释正确的是 ‎ ‎        A.明朝中后期苏杭一带的机户 ‎        B.意大利佛罗伦萨的手工作坊 ‎        C.美国南部地区种植园纺织厂 ‎        D.工业革命的大机械化纺织厂 ‎        答案:D    解析:从图上能看出庞大的机器和宽敞的厂房。所以,这应该发生在工业革命时期。故答案为D。 16. (2010年高考全国Ⅰ卷文综19题)英国人麦考利1830年说:“如今我们国家比1790年还穷吗?我们坚决相信,尽管统治者有种种管理不当之处,但英国一直在变得越来越富。有时略有停顿,有时暂时倒退,但总的趋势是不容置疑的。”这一说法的主要历史背景是 ‎       A.国际局势平稳发展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       C.工业革命成效显著 D.西方殖民主义体系确立 ‎        答案:C    解析:注意时间:1830年。英国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了工业革命的进程,至19世纪上半叶,工业革命基本完成,因而才有题中“英国一直在变得越来越富”的说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及西方殖民主义体系的确立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 17. (2010年3月莆田市高三质检18题)在《老师的谎言——美国历史教科书中的错误》中,詹姆斯·络温指出美国科教书中最著名的谎言是哥伦布这个英雄形象的塑造。哥伦布之所以被描绘成美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英雄,是因为他(    )‎ ‎       A.发现了美州“新大陆”‎ B.率船队完成了环球航行 ‎       C.领导北美人民摆脱殖民统治 D.是美国立国建制的功臣 ‎       答案:A    解析:麦哲伦率船队完成了环球航行;哥伦布不可能领导北美人民摆脱殖民统治,是美国立国建制的功臣,明显常识错误。 18. (2010年5月珠海市高三二模文综19题)西方史学家指出“17世纪和18世纪初,西方人对中国的历史、艺术、哲学,完全入迷了。”然而到了“18世纪末,欧洲人对中国的自然资源更感兴趣。”引起此兴趣变化直接相关的是 ‎       A.中国资源的丰富 B.新航路的开辟 ‎       C.工业革命的需求 D.世界市场的形成 ‎       答案:C     解析:17世纪和18世纪初是启蒙运动时期,中国的思想文化中存在对启蒙运动有益的因素,故西方人对中国历史、哲学、艺术等感兴趣。18世纪末,西方国家开始了工业革命,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增多,所以开始对中国丰富的自然资源感兴趣。 19. (2010年广东省揭阳市高三二模)根据下列表格中内容,推测其要认定的年份可能是 年份 世界贸易总值 英国(含殖民地)‎ 法国 德国 美国 ‎374‎ ‎140‎ ‎45‎ ‎42‎ ‎34‎ ‎       A.1765年 B.1870 年 C.1915年 D.1970年 ‎       答案:B    解析:从表格数据看,当时英国的世界贸易总值是法德美三国的总和,说明当时英国当时处于世界贸易的垄断地位,故该时期应该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第二次工业革命前。 20. (江苏省盐城市2010届高三第一次调研15题)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民族的历史逐渐融合为一部统一的人类历史。这种“融合”和“统一”实现的主要途径是 ‎       A.西方的殖民扩张 B.东西文明的交汇 ‎       C.工业革命的兴起 D.世界人口的迁移 ‎       答案:A     解析:新航路开辟后,西方列强积极对外殖民扩张进行资本原始积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世界各地逐渐被纳入到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 21. (2010年5月宁德市高三质检21题)“19世纪后期……有人说,按照世间的成就判断,诸土著民族软弱、低劣,需要优越的、较强大的欧洲人的保护和指导。”材料中的观点 ‎       A.公允正确,值得肯定 B.歪曲事实,应予驳斥 ‎       C.不偏不倚,需要商榷 D.客观真实,可以采信 ‎       答案:B    22. (2010年安徽省马鞍山市三模)“到1700年英国的制度框架为经济增长提供了一个适宜的环境……现在舞台已为产业革命布置就绪”。道格拉斯?诺思《西方世界的兴起》中的结论反映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是(    )‎ ‎       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B.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       C.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D.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       答案:B    解析:注意材料中的“制度框架为经济增长”这几个字眼,“制度框架”属于上层建筑。再反馈到材料中,事实上他是指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资产阶级代议制的逐步确立,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为工业革命的到来提供了政治保障。因此材料所反映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应是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23. (2010年4月天津市和平区高三第二次质检4题)“英国是最先发生工业革命的国家……再不需要把黑人当作商品从非洲运走,而要把他们当作劳动力留在非洲来生产原料,并为资本主义国家准备市场。”材料认为黑人奴隶贸易停止的主要原因是 ‎       A.非洲黑人奴隶的反抗和斗争 B.英国对非洲殖民政策的调整 ‎       C.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推动 D.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要求 ‎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黑人奴隶贸易停止的主要原因”应该跟英国的工业化有关,应该理解为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内在要求,所以应该选择D。 24. (2010年高考天津文综历史部分5题)右图为首届世界博览会展馆。这届世博会反映了 ‎ ‎        ①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②西方列强对世界的掠夺   ③英国的兴盛与强大   ④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 ‎       A.①②③‎ B.①②④‎ ‎       C.①③④‎ D.②③④‎ ‎       答案:C    解析:测量目标:材料处理/提取图片、表格、文字等材料中提取的信息。考试内容:工业革命。分析:首届世界博览会展出的主要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故排除②。 25. (2010年5月南京市三模14题)历史学家罗荣渠认为:“由于新航路的开辟,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大汇合,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没有把世界联成整体的地理大革命,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将会缓慢得多,英国也不可能成为发动工业革命的国家,同时在旧大陆也很难出现像美利坚合众国那样的自由资本主义试验场地。同样也不可能出现推动否定旧传统的思想解放运动。”对材料中有关地理大发现的理解,错误的是 ‎       A.开始了人类社会现代化的起点 B.直接促进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出现 ‎       C.提供了英国工业革命所需的一些条件 D.奠定了美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基础 ‎        答案:B    解析:材料说明了新航路开辟对世界历史产生的重大影响,ACD的说法都是正确的,文艺复兴运动提倡人文主义,为探险家提供了精神动力,故B的说法错误。 26. (2010年5月安徽省合肥市高三调研21题)分析下图,导致石油在世界能源中的比重不断加大的主要原因是 ‎ ‎       A.煤炭资源因掠夺性开采而逐渐枯绝 ‎       B.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       C.内燃机的创制和交通工具的新发明 ‎       D.天然气尚未得到广泛使用 ‎       答案:C    解析:从图中可知是有的应用主要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由此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由于内燃机的发明,带来交通运输工具的革命,汽车、飞机等都需要用石油来做燃料,由此带来了石油开采业的不断发展和在能源中比重的不断增大。 27. (2010年3月山东省枣庄市一模11题)“英国的社会结构不像欧洲大陆那样僵硬。没有因袭的社会风尚去阻挠拥有土地的士绅经营工业;没有法律上的障碍会阻碍一个工匠的社会地位的上升。”此段材料主要表明工业革命最早从英国开始,是因为 ‎       A.英国经过启蒙运动的充分洗礼 ‎       B.殖民运动增强了英国的综合国力 ‎       C.资产阶级革命推动了价值观念与法律关系的变革 ‎       D.英国与欧洲大陆的历史发展有本质不同 ‎       答案:C   解析:考查英国工业革命的背景相关知识点。注意“社会结构”、“社会风尚”、“法律”词语。 28. (2010年3月泉州市高三质检22题)下列对图8反映的世界殖民地占全球陆地(南极洲除外)面积的比例(%)变化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 ‎ ‎      A.第①段进行殖民扩张的是西班牙、葡萄牙 ‎      B.第②段加紧殖民扩张的是荷兰、英国、美国等国 ‎      C.第③段成为最大的殖民帝国是英国 ‎      D.第④段说明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把殖民扩张推向顶峰 ‎      答案:B    ‎ ‎29. (江苏省盐城市2010届高三第二次调研15题)1824年,斯坦德哈尔写道:“从1785年到1824年,世界经历着一个多么巨大的变化啊!在有文字记载的两千年历史中,风俗、思想和信仰,恐怕从来未有过这样巨大的革命。”这里“巨大的变化”是指 ‎      A.工业革命的开展 B.科学社会主义诞生 ‎      C.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D.英国工业资产阶级掌权 ‎       答案:A    解析:从材料时间上来看,以上四个选项与材料时间相符合。但从四个选项关系来看,B、C、D项都是由A项决定的。因此材料中“巨大的变化”是指工业革命的开展。 30. (2010年安徽省蚌埠市高三第二次质检19题)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1500年至1763年的这些岁月是全球开始统一的时期,是从1500年以前时代的地区孤立主义到19世纪欧洲的世界霸权的过渡时期。不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A.新航路的开辟 B.欧洲国家的对外扩张 ‎       C.英国确立了殖民霸权 D.工业革命密切了国际交流 ‎       答案:D    解析:材料主要是从西方的殖民扩张建立世界霸权的角度论述1500年至1763年的历史,工业革命不在这一历史范围内。 31. (2010年5月福州三中高考模拟19题)2008年以来,非洲索马里沿海累计已经发生80多起海盗袭击事件,平均每4天就有一艘船遭劫,海盗已猖獗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这一现象备受国际关注,有人开始对索马里的历史产生兴趣,研究发现这一地区在15世纪末出现了一些著名的“海盗”,他们的支持者是 ‎       A.英国 B.荷兰 C.葡萄牙 D.西班牙 ‎       答案:C    32. (2010年4月山东省淄博市二模15题)图中箭头所指的阴影部分为历史上先后形成的欧洲贸易中心区,造成图中贸易中心区变化的最主要原因应是 ‎ ‎       A.新航路的开辟 B.海外殖民活动的开展 ‎       C.工业革命的影响 D.全球化的推动 ‎       答案:A    解析:从图片信息看,欧洲贸易中心区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这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33. (2010年1月安徽省巢湖市高三期末质检24题)1933年美国芝加哥世博会之后,历届世博会都有了明确的主题,而主题口号都会反映举办国的历史和现实状况。1992年,西班牙以美洲被发现500周年为主题,在南部城市塞维利亚成举办了一届世博会,据此请推断这届世博会的主题是:‎ ‎       A.“一个世纪的进步”‎ B.“美洲大陆的文化交流”‎ ‎       C.“交通与运输 ”‎ D.“发现的时代”‎ ‎       答案:D    解析:注意关键词“以美洲被发现500周年为主题”。A是1933年美国芝加哥世博会的主题;B是1968年美国圣安东尼奥世博会的主题;C是1986年加拿大温哥华世博会的主题。 34. (2010年5月安徽省合肥市高三调研19题)你从右图中能得到的最直接的历史信息是 ‎ ‎       A.俄国工业发展落后 ‎       B.农奴制的阻碍 ‎       C.俄国尚未进行工业革命 ‎       D.地主对农民的剥削加重 ‎        答案:A     解析:注意题干要求是直接信息:用人力拉纤。而在当时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已经使用蒸汽动力的轮船。故A 符合题意。 35. (2010年浙江省湖州市二模15题)有人说哥伦布的抱负和思想反映出中世纪的衰落,也反映出理性主义和资本主义新时代的兴起。以下最能反映“中世纪的衰落”的根本表现是(    )‎ ‎       A.美洲的发现促进了新旧大陆之间的沟通和联系 ‎       B.美洲的发现加速了欧洲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步伐 ‎       C.美洲的发现冲击了西欧教会的威信 ‎       D.美洲的发现有利于不同文化的汇合和民族融合 ‎       答案:B    解析:“中世纪的衰落”实质是欧洲封建制度的衰落,新航路开辟,美洲等的发现极大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和封建制度的解体。 36. (2010年山东省济南市三模12题)某班历史兴趣小组在自主学习和探究《工业革命》一课之后,有四人分别写出了历史小论文,他们立论的题目是        甲:《工业革命是从蒸汽机的投入使用开始的》        乙:《美国人在交通运输领域率先取得新突破》        丙:《工业革命引起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变革》        丁:《工业革命使欧美资产阶级确立了对世界的统治》 其中,符合史实,说法正确的有             ‎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       答案:C    解析:根据工业革命的相关知识,可知乙丙丁三省的表述正确,而工业革命开始于棉纺织业,故甲的表述错误。 37. (2010高考安徽文综21题)表1改编自英国学者艾瑞克·霍布斯邦《帝国的年代1875—1914》一书,对其解读最准确的是 ‎ ‎       A.英国仍然坚持自由贸易政策 ‎       B.美俄等国自此放弃了自由贸易政策 ‎       C.欧美国家争夺世界市场矛盾加剧 ‎       D.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关税税率 ‎        答案:A     解析:材料所给1914年的国家平均关税率,英国最低,美国,俄国高,此时第一经济大国是美国,排除D,从材料中无法看到自由贸易政策的放弃和争夺世界市场矛盾的加剧。英国关税率最低,体现了英国坚持自由贸易政策。 38. (2010年5月北京市东城区二模20题)新航路开辟后,人类历史发生了重大转折,从全球史观的角度看,这一“转折”主要是指(    )‎ ‎       A.欧洲贸易中心转到大西洋沿岸 B.世界开始从分散走向整体 ‎       C.农业文明已经转向工业文明 D.欧洲经济发展开始超过亚洲 ‎       答案:B    解析: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新航路开辟前,世界各地彼此相互隔绝的;新航路开辟,加强了欧洲与亚洲、非洲和美洲等的联系,打破了隔绝的状态,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逐渐成为一个整体。解答时注意“全球史观”,不然,就会很容易掉入陷阱。 39. (2010年5月厦门市高三质检19题)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道格拉斯·C·诺斯认为,“产业革命的技术不是出现在结构变迁以前,而是在其之后”。这里的“结构变迁”主要指 ‎        A.地理大发现 B.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英国确立 ‎        C.启蒙运动的开展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        答案:B     ‎ ‎ 40. (2010年广东省河源市高三二模)下列关于19世纪二三十年代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状况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工人阶级广泛开展联合斗争      ②经济迅速发展      ③社会基本矛盾日趋尖锐        ④主要国家完成工业革命 ‎        A.②③‎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        答案:A    解析:本题考察工业革命后对欧洲的影响。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兴起,表明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①④十九世纪上半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完成工业革命。 二、非选择题 ‎41. (2010年龙岩市高三第一次质检38题)(37分)关于烟草的种植与消费,历来众说纷纭,争议不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部分原产美洲的物种向欧洲、中国传播情况 品  种 传入欧洲的时间 传入中国的时间 备   注 玉  米 ‎15世纪末 ‎16世纪中叶 明后期引进,清初普及 马铃薯 ‎15世纪末 ‎16世纪末 成书于清初的福建松溪县志上已有种植马铃薯的记载 番  薯 ‎15世纪末 ‎16世纪末 福建长乐人陈振龙在菲律宾用重金买了几株薯苗,在福州城外种植 烟  草 ‎15世纪末 ‎17世纪初 自菲律宾传入福建漳州、泉州一带 ‎        材料二  清朝王简庵《临汀考言》载:汀(州)属八邑,僻处深山,本无沃野平原。所有田土,即使尽栽稻谷,不足民间日给。康熙年间,漳(州)民流寓于汀州,以种烟为业。因其所获之利,数倍于稼穑,汀民亦皆效尤。迩年以来,八邑之膏腴田土,种烟者十之三、四,以致本地无谷可买,米价倍增。 乾隆年间,汀州永定生产条丝烟的手工作坊已遍布城乡。闽人远到广东、江西、湖南等地开设烟庄、烟行。南靖人庄锦文所开下峰烟行生产的水烟丝,畅销四川、台湾等地。在漳州东门街开设烟丝行的平和人庄八常,自制烟丝运销江浙致富,人称“庄百万”。        材料三  近代以来,西方烟草企业大举进军中国,抢占市场,市场上手工制土烟逐渐为机制卷烟所代替。同期,我国民族资本卷烟工业也开始兴起,如南洋兄弟烟草公司(也称南洋公司)。1919年5月,英美烟草公司多方谋划“把南洋公司打垮”,诬称南洋公司为“日资”,其产品为“日货”,大造舆论,并买通北洋政府官员下令其停业。南洋公司认识到“若屈膝外人,则公司必将衰败”。因此,它联合各界奋起抗争,终于得以重新开业。 材料四  清初《物理小识》:烟草“其性可以祛湿发散,然服久则肺焦,诸药多不效,其症为吐黄水而死。” 又据《烟酒税史》载:乾隆年间,始创烟税,黄烟百斤征银二钱。自光绪二十二年起,十年之间,四增其率。《烟草谱·烟税》亦载:“烟草,向于杂税内。各省完烟税银若干。”         (1)材料一中出现的现象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2分)由此可以得出怎样的历史结论?(4分)         (2)据材料二指出,烟草在汀州广泛种植的原因是什么?(4分)概括清朝烟草的种植与加工对福建经济产生的影响。(6分)         (3)从材料三中概括指出近代中国烟草企业的生存状况,(6分)联系所学知识分析民族工业对近代中国社会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等方面的主要影响。(6分)        (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探讨烟草的种植与消费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选择其一回答)(9分) 答案:‎ ‎       (1)新航路的开辟。(2分)新航路开辟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促进了世界各地物种的交流,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答出其中两点可得4分)        (2)原因:由漳州人传入,烟草种植获利较多。(4分)             影响:冲击了传统农业,发展了手工业,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或回答:冲击了传统种植结构,产生了新的手工行业,烟草生产与加工日益商品化。)(6分)        (3)生存状况:近代中国的烟草企业是在外国资本主义的影响下产生的;深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制,发展艰难;为维护自己的生存,他们奋起抗争。(或回答:近代中国烟草企业是“欧风美雨”的产物,在夹缝中求生存、在斗争中求发展。)(6分)             影响:经济方面,加快了自然经济的解体,有利于中国工业化(或近代化)进程;政治方面,产生了新的阶级力量,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物质条件和阶级基础;思想文化方面,有利于西方资本主义思想文化的传播,从而冲击和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6分)         (4)利:烟草具有某些治病的功效,其种植与加工增加了从业者的收入,能够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增加政府的税收。              弊:烟草吸食损害人体健康,烟草的种植占用了±地资源(或与粮争地),烟草消费耗费了社会财富。(评分说明:考生不论选择哪种观点,答案均应包含利弊因素,出现不在参考答案之列的分析,只要言之有据、言之成理均可得分。满分9分)‎ ‎42. (2010年4月安徽省宣城市二调36题)(34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故明人圻圻谓“贡舶与市舶一事也。凡外夷贡者皆设市舶司领之,许带他的,官设牙行与民贸易,谓之互市。是有贡舶,即有互市,非入贡即不许其互市矣”。其许市非以增加财政收入为目的,特以此为怀柔远人之政策。许市乃为对外之一种恩惠。……永乐元年十月,西洋琐里国遣使来贡,附戴胡椒与民互市,有司请征税,命勿征。         材料二    《明史》卷三二二《外国传·日本传》云“而倭人贪利,贡物外所携私物增十倍,例当给直。札官言:……今若仍旧制,当给钱二十一万七千,银价如之。宜大减其直,给银三万四千七百有奇。从之。使臣不悦,请如旧制。”……此种朝贡贸易制度,在财政收入上,不惟无利,且属一种负累;因此入贡必限定期。……宋元时曾禁止人们私往海外贸易,然其目的在于防止漏舶,为其有碍于政府之权利也。明则根本禁止人民私往海外市易,其动因在于防止海寇,亦即始于洪武时。                                                                      ——《宋元明清经济》        材料三    16、17世纪,欧洲各国商业贸易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参加了商业革命和贸易战争。所谓商业革命,就是指从16世纪起,欧洲各国商业突然扩大,世界市场崛起的一种现象。……16、17世纪,英国拥有武装的商人,都参与了海盗掠夺活动,故英国被称为“海盗之国”。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也参与了海盗罪恶活动。英国政府对人事海盗掠夺的商人竟给予荣誉,授予爵士头衔,封官加赏,受英王接见。……英国对进口同类商品征收高额进口税。……17世纪中叶,英国为了保护本国工商业利益,发展航海业,颁布了《航海条例》。它规定进出口英国的商品,一律由英国船只运送,……西方国家为了垄断贸易,在国外和殖民地建立了特许商业公司,从事垄断贸易,不等价交换,贩卖奴隶,进行殖民掠夺等活动。 材料四    ……这些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17世纪中叶,新兴资产阶级日益壮大,农民和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也不断尖锐化,于是1642——1648年在英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政权推行的经济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1)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对外贸易政策的特点及其原因。(12分)        ‎ ‎(2)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16、17世纪的海外贸易与中国明朝的海外贸易有何不同?并分析其原因。(12分)        (3)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英两国不同的外贸政策对两国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10分) ‎ 答案: ‎ ‎       (1)特点:政治色彩大于经济色彩;政府垄断对外贸易且不计较经济效益;与各国贸易有固定的时间(严格限制对外贸易)。(6分)            原因:明朝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封建自然经济继续发展,且占据主导地位;朝贡贸易带来巨大财政负担,必限定期;让步海寇,维护封建统治。(任答出3点得6分)         (2)英国政府鼓励发展海外贸易;政府制定各种政策及法律法规,甚至发动战争以保护及推动海外的发展;英国海岛贸易的以民间商人为主体。              原因:新航路开辟推动了西欧各国海外贸易的发展;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维护本国统治与增强争霸实力。(12分)         (3)影响:不仅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而且使中国与世界隔绝;中国落后于世界,近代沦为半殖民半封建国家。而英国则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完成资产阶级革命,确立资本主义制度;逐渐确立了近代殖民帝国的地位;转变为近代工业国家。(10分) ‎ ‎43. (2010年高考山东文综27题)(25分)1492年,哥伦布航行到达美洲,开启了世界历史的新时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问题一:偶然与必然                有人认为,哥伦布是因为“迷路了”,才偶然“发现”了美洲。也有人认为,当时即使没有哥伦布,也必然会有别人“发现”美洲。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8分)         问题二:发现与相遇               15至16世纪以来人们通常使用“哥伦布发现美洲”的提法,“发现”的意思是“使所有人和所有民族都并入欧洲文明”。1984年,部分拉美学者倡议改称“美洲发现——两个文明汇合”。1992年,联合围教科文组织主张以“两个大陆相遇500年”为主题,举行哥伦布航抵美洲纪念活动。        (2)“发现美洲”的提法是站在什么立场上看待哥伦布远航美洲的?“两个文明汇合”和“两个大陆相遇”提法的合理性是什么?(7分)        问题三:交流与发展               哥伦布  明清时期的中国  世界市场  历史机遇        (3)结合所学知识,运用以上四个词语以“交流与发展”为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10分),         要求:①紧扣主题,观点合理;②史实准确,史论结合;③条理清晰,合乎逻辑;④字数在120宇左右。 ‎ 答案: ‎ ‎(1)答案一:考生将哥伦布首航的结果作为一个孤立的事件来思考。         观点:是偶然的。        理由:哥伦布远航的目的地是东方(或印度、中国),结果却到了美洲。  (若答出其他理由,言之有理即可得分。只答出观点不阐明理由,不得分。)      答案二:考生能将哥伦布远航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思考。             观点:是必然的。             理由:当时已经具备了“发现”美洲的历史条件。具体要点:商品经济发展;寻金热;陆上商路受阻;传播天主教;科技条件具备等。(若能概括地答出“当时已经具备了‘发现’美洲的历史条件”,即可得  ‎ 分。只答出观点不阐明理由,不得分。)      答案三:考生能将偶然因素和必然因素想结合,全面思考问题。             观点: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             理由:偶然性的理由参见答案一。             必然性的理由参见答案二。(应明确答出“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的观点,若不表明观点,只列举理由,本小题最多得分) (2)以欧洲为中心。(或“欧洲人的立场”)        (若从“欧洲是主动的、优越的、先进的,美洲是被动的、落后的”角度回答,也可得分。)         站在全球的角度看待各种文明;尊重各种文明,平等对待各种文明。         (若有不同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3)(10分)写作思路示例:哥伦布开辟新航路,打破了东西两半球之间的隔绝状态,促进了世界各地区之间的交流,世界市场开始形成。而明清时期的中国,没有顺应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逐渐走向封闭,丧失了发展的历史机遇。 ‎ 解析:        第(1)问主要考查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作答,难度不大;第(2)问主要考查世界文明的交融和碰撞;第(3)问考查明清时期的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及其影响;当今世界是全球化经济时代,我们应该主动融入世界,加强交流与合作,只要言之有理即可。本题主要以“交融”为切入点进行考查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和世界交融的史实。 44. (2010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文综40题)(37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玮机杼之声通宵彻夜”的情形亦载于史籍。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职工就有数千人,是管局的两三倍。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330名。至康熙六年(1667)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已。”                                                     ——摘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材料二  自中世纪晚期开始,乡村手工业特别是毛纺织业在英格兰东部、西部和约克郡地区快速发展。商人发放原料,回收产品,销往海内外,这种新型的“乡村制造业活动”被称为“原工业化”。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工厂”,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16世纪初,纽贝里的一家毛纺织“工厂”雇佣了1140名工人,其中三分之二为妇女和儿童。海外市场的需求大大刺激了此类“工厂”的发展,英国成为欧洲最重要的毛纺织品生产和出口国,1700年毛纺织品占国内出口商品的70℅。棉纺织业作为新行业随之兴起,其他行业也迅速扩张。机械化逐渐成为新的生产方式的重要特征,并在欧洲大陆广泛传播。                                                     ——摘编自【英】E.E.里奇等主编《剑桥欧洲经济史》等        材料三 包含着整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萌芽的雇佣劳动是很古老的;它个别地和分散地同奴隶制度并存了几百年。但是只有在历史前提已经具备时,这一萌芽才能发展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恩格斯:《反杜林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之际江南手工业发展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中期以前英国工业发展的阶段和阶段性特征。(16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对恩格斯所说“历史前提”的认识。(要求:以对历史前提的认识为中心;观点明确,史论结合的认识。(13分) ‎ 答案: ‎ ‎        ‎ ‎(1)官营手工业衰落;家庭手工业开始面向市场;民营手工业发展迅速;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作坊产生(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         (2)阶段:“原工业化”;工业革命(工业化)(4分)             阶段性特征:“原工业化”阶段:手工工场发展迅速;商人参与;使用雇佣劳动。             工业革命阶段:大机器生产;需要大量资本;形成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两大阶级。(12分)         (3)答案略。 ‎ 解析:         (1)测量目标:历史知识/知道重要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评价。材料处理/提取图片、表格、文字等材料中提取的信息。组织与交流/用概述的方式进行组织。考试内容: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明清之际)。分析:此问不难。能对材料进行逐句归纳,知道古代中国手工业的三种形态,抓住“明清之际的江南纳”这个时间和空间;剩下的就是组织和表述(“概括”)了。        (2)测量目标:历史知识/知道重要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评价。材料处理/提取图片、表格、文字等材料中提取的信息。历史阐释/从不同的主题和观点解释历史事实、历史变迁。组织与交流/用概述的方式进行组织。考试内容:工业革命(19世纪中期以前英国工业发展)。            分析:此题以分析“19世纪中期以前英国工业发展阶段及其特征”为切入点,渗透新的史学理论——“原工业化”理论。既考查学生对工业革命的基础知识的掌握,又考查学生对新史学观念的敏感性及其接受和学习能力。充分体现了高考考查学生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的意图。此题从材料可以归纳出工业革命前,英国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业经历了两个阶段:“新型乡村制造业”阶段(包买商阶段)和手工工场阶段(注意材料中的“工厂”实指手工工场)。材料讲的是中世纪晚期到工业革命前,英国资本主义手工业的发展。而题目要求说明“19世纪以前英国工业发展阶段及阶段特征”。这在学生的原有知识结构里必然产生矛盾,矛盾的最佳解决(?)是引入“原工业化”概念和理论,从而将“19世纪以前英国工业”的概念拓展到中世纪晚期开始的“新型乡村制造业”阶段(包买商阶段)和工业革命前的手工工场阶段。把这两个相连的阶段融入“原工业化”阶段。由此得到“19世纪以前英国工业”发展的两个阶段,即原工业化阶段和工业革命(工业化)阶段。再根据材料归纳原工业化阶段特征,运用所学知识,归纳工业化阶段的特点。         (3)测量目标:历史知识/知道重要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评价。材料处理/提取图片、表格、文字等材料中提取的信息。历史阐释/从不同的主题和观点解释历史事实、历史变迁。组织与交流/用概述的方式进行组织。考试内容:工业革命。             分析:此问进一步上升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高度认识工业化问题。此问也属结构不良历史问题,需要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可以具体化为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包含哪些内容”?2)这些内容各自产生的历史前提是什么?3)“怎样看待这一历史前提?”(这一问还可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具体化)。注意“阐述”要求做到史论结合,观点明确。 45. (2010年5月北京市宣武区二模37题)(36分)上海世博会于2010年5月至10月举行。其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某同学参观了世博会并对世博的历史进行了研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活动一:参观“城市足迹馆” ‎ ‎        (1)《清明上河图》展示了宋代都城的街市。请结合图片和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城市发展的特点。城市的发展对宋代的文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8分)         荷兰人从葡萄牙和西班牙那里装载香料、丝绸和黄金,然后把它们运销到欧洲各地。16世纪末,他们几乎垄断了欧洲的海运贸易。到17世纪中叶,荷兰联省共和国的全球商业霸权已经牢固地建立起来。此时,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贸易额占到全世界总贸易额的一半。          ‎1581年7月26日,来自荷兰各起义城市的代表在海牙郑重宣布:废除西班牙国王对荷兰各省的统治权。1588年,在奥兰治亲王威廉的领导下,七个省份联合起来,宣布成立荷兰联省共和国。这是一个在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国家。 摘编自《大国崛起》        (2)17世纪的阿姆斯特丹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港口,还是国际贸易和金融中心。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8分)        活动二:探究世博历史              1876年的美国费城世博会被称为“美国独立百年展览会”,在这届世博会上有一件特殊的展品——“自由女神像”。这是为了纪念美国独立100周看而精心准备的,女神像头戴象征七大洲的冠冕,左手执《独立宣言》        (3)《独立宣言》表达了什么思想?在美国历史上起了怎样的作用?(10分)        (4)2001年5月,中国政府通过外交途径向闭际展览局递交举办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申请函。结合图片分析上海申清世博会的依据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86年到2001年上海经济发展的因素。(10分)   ‎ 答案: ‎ ‎       (1)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商业活动的时问限制被打破;交易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商业出现繁荣的局面。随着城市的发展,市民阶层队伍扩大,词成为宋代文学的主流形式。(8分)        ‎ ‎(2)新航路开辟后,荷兰处于大西洋沿岸的中心线上,海外贸:易便利。被称为“海上马车夫”。积极参与殖民争夺,建立商业霸权。荷兰成为资本主义国家,为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8分)        (3)平等、天赋人权、主权在民、人民革命权利等方面。标志着美国的诞生,其民主思想成为后人的目标。(10分)        (4)上海是中国最发达的工业城市之一。原因:上海是国家第一批开放的沿海城市。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1992年以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逐渐完善。20世纪90  年代浦东开发开放成为上海新的经济增长点。(1分) ‎ 解析:         (1)注意要求:城市发展的特点,可从坊市界限的打破、商业活动不再受限、商业的繁荣等角度说明即可;分析其对文化的影响时应注意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同时,市民阶层的发展壮大,词的盛行。 ‎ ‎        (2)可从新航路开辟后荷兰所处的地理位置、海外贸易的发达、殖民扩张的推动、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等角度分析说明。 ‎ ‎        (3)首先应注意启蒙运动对北美独立战争的影响,由此不难分析《独立宣言》所要表达的思想;分析其作用时注意结合《独立宣言》的内容。 ‎ ‎        (4)依据图片信息不难分析上海申请世博会的依据源于上海经济的发展;分析其经济发展原因时可从国家的政策扶植、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浦东的开发开放等因素入手。 46. (2010年3月山东省泰安市一模27题)(25分)东西方文明的转型与冲突,引起了社会的巨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于生产技术和社会组织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人类从渔猎采集文明向农耕文明转型,标志性的技术突破是青铜器和铁器的出现。经过春秋战国的演变,完成了第一次文明转型,即“铁制农具+小农经济+君主官僚体制+儒道法意识形态”的中国传统文明成型。明清时期,中国传统文明走向衰落.到近代出现了工业文明、、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经济模式的演进过程。(2分)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中国政治、经济和思想方面的基本特征。(6分)        材料二  1500—1763年,欧洲突飞猛进,迅速上升到世界经济首位。这一时期西方文明出现新的转型。后来,欧洲发明了蒸汽机,并因此牵动了工业革命。又经过几百年的对外战争,欧洲作为世界创业者,得到大部分利益而损害了其他地区,逐步建立起了以自由企业为中心的自由民主政体。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500一1763年间欧洲经济迅速增长的因素有哪些?(4分)依据材料指出此后欧洲在政治、经济领域产生的重大变化。(4分)        材料三  光绪年间的黄浦江畔,房屋多为西式,轩敞华丽,有高至六、七层者,钟楼矗立,烟囱如林,入夜则灯火辉煌,明如白昼。……大厦商铺、中西邮局、洋行、海关、银行、电报局、丝厂、船坞、轮船公司皆在焉。……这里修建了许多教堂,在众多的外国领事馆的小教堂,都有钟楼和高耸的十字架。还有一些以营利为目的“蕃菜馆”“面包房”“咖啡店”出现,许多身着西装的中国人在此出入。                      ——李维清编《上海乡土志》        (4)根据材料,概括上海在社会生活方面向近代转型的主要表现。(4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上海社会生活较早转型的原因。(5分) ‎ 答案: ‎ ‎       (1)过程:由渔猎采集文明到农耕文明再到工业文明。(2分)        ‎ ‎(2)基本特征:政治上,君主专制日益强化达到顶峰,封建统治渐趋衰落;经济上,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思想上,以理学为主体的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出现了反对君主专制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6分)        (3)因素: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的殖民扩张,促进了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世界市场开始形成;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肩蒙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打击了封建势力。(4分)变化:政治上,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自由民主政体形成;经济上,工业革命的兴起与扩展。(4分)        (4)表现:出现西式建筑;近代邮电事业发展;外来宗教的传播;西餐、西式服装成为时尚。(4分) 原因:上海是鸦片战争后第一批开放的口岸,较早受西方文明的冲击;(2分)近代的生产方式产生较早,带动生活方式的变化;(2分)近代科学技术的传入;地处沿海地区,易受西方风尚的影响。(1分。答对其中一点即可。或有其它要点,只要言之有理可得1分) ‎ 解析: ‎ ‎      (1)通过阅读材料找到有效信息,怎样才能找到有效信息?首先把握问题的限制词,再有针对性的阅读。此问限制词是“经济模式”,从材料中古代社会由渔猎采集文明到农耕文明再到近代出现了工业文明,不难归纳。         (2)明清时期,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末期。内阁的形成、军机处的设立,说明君主专制日益强化达到顶峰,封建统治盛极而衰。虽然小农经济依然占据主导地位,但封建社会内部中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此时,封建制度严重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理学空谈义理,出现反对君主专制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明清之际思想界的活使儒学受到冲击,但没有从根本上动摇儒学作为文化言主导的地位。         (3)注意时间信息:“1500——1763”,联系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世界市场的形成、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工业革命、英国“光荣革命”等史实。         (4)通过材料不难归纳出上海在社会生活方面向近代转型的主要表现;鸦片战争失败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上海被迫开放为通商口岸,再结上海的地理位置、经济发展状况的因素解答。 47. (2010年5月福州市高三质检38题)(37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早在公元前6世纪,梭伦立法中就明确规定,父亲有责任让其子女接受适当的教育,否则,子女成年后有权不赡养父亲。……雅典盛行私人办学,国家只负责16~20岁青年的教育。7岁前,儿童在家中由父母养育。7岁以后,女孩继续在家中由母亲负责教育,学习纺织、缝纫等技能;男孩则开始进入文法学校、弦琴学校学习。文法学校主要教授读、写、算等知识,弦琴学校则教授音乐、唱歌、朗诵等(在古风时期,文法、音乐教育往往是在弦琴学校中结合进行的)。这两类学校都是私立、收费的。儿童上学、放学均有“教仆”陪同,以避免儿童接受街头的不良影响。教仆大多为有一定知识的奴隶。文法学校、弦琴学校的教师一般是有政治权利的自由民,也有一些是赎身的奴隶。                                                                                    ——摘自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        材料二    英国资本家的工厂里广泛使用童工,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不满。资产阶级为了缓和工人阶级的反抗,同时更是为了对工人阶级更好地、更直接地剥削,不得不作出让步,(英国政府)在“工厂法”中规定童工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义务教育,必须交上学证明才能进工厂参加工作。1870年的“初等教育法”(也称福斯特法案)更为明确地规定了国家继续拨款扶助教育,全国划分学区,学区内实施五至 十二岁儿童的强迫教育,国民教育与宗教分离,承认教会学校为国家教育机关等,从而使教育国家化的制度最终形成。                    ——摘自王天一:《外国教育史》        材料三    15世纪巴黎大学下设的四个系             19世纪柏林工业大学下设的四个系 ‎ ‎        材料四    各种教科书,务合乎共和民国宗旨,清学部颁行之教材一律禁用。在民间通行之教科书,其中如有尊崇清廷及旧时官制、军制等课,……有应由各书局自行修改,如学校教员遇有教科书中不合共和宗旨者可随时删改。……小学读经课一律废止。                                                                     ——南京临时政府颁《普通教育暂行办法》         材料五    美国教育质量委员会经过18个月的调查研究,于1983年4月提交了一份报告,为提高教育质量,要求进行一次全面的教育改革,重建教育体制,以最大限度地发展全体学生的才能,帮助其从事终身的学习。他们建议要重视“新基础科目”(英语、数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的教学,提高教育标准和教育要求,增加学习时间,提高教师素质。                                                                                       ——摘自王天一:《外国教育史》        (1)从材料一中,我们可以得到那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雅典教育对当时雅典社会产生的作用。(10分)        (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19世纪欧洲在教育方面发生的变化,简要分析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12分)        (3)结合材料四、五,分析南京临时政府和美国教育质量委员会的教育举措各反映了什么样的时代特征?(8分)        (4)综合上述,从中你可以得出什么样的认识?(7分) ‎ 答案: ‎ ‎       (1)信息:梭伦改革重视儿童教育;古代雅典存在明显的男女社会差别;古代雅典教育以私立收费教育为主;重视人文素养的培养;公元前6世纪雅典奴隶制盛行(存在自由民、奴隶的阶级差别),甚至连文教系统都使用奴隶。(答出其中三点即可,6分) 作用:提高了公民的文化素质,为雅典民主政治和经济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4分)        (2)变化:义务教育得到普及;教育与宗教分离;教育国家化;教学内容更加注重实用,以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前三点答出其中二点即可,最后一点必答,6分)            原因:工业革命不断发展的需要;人民的斗争与工人运动的发展;政府法令的强制、政策上的扶植。(6分)        (3) 南京临时政府规定教科书必须符合共和国宗旨,禁止用清政府颁行的教科书,小学不读儒家经书反映了辛亥革命时期反对封建专制主义,民主共和的时代特征;(4分) 美国教育质量委员会提倡教育改革,培养终生学习的能力,重视基础学科如计算机科学的学习,(或重视素质教育),要求提高教育标准等反映了第三次科技革命,信息时代,科技竞争的时代特征。(4分)         (4)(评分说明:本问为开放式题目,可从教育的社会功能;或从教育与社会的政治、经济关系的角度作答,也可从教育发展史的角度回答;             答案采用分层次评分:                    第一层次:仅从一个角度作答且言之有理,答出一点给2分,最多不超过4分。如历代有识的统治者都重视教育;统治者重视利用教育的思想教育功能;或教育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的特征;或当时、当地的政治、经济状况决定了教育的形式、内容;或教育对国家的政治、经济发展起了重要的的作用;或从教育发展的轨迹(如从私人教学为主向教育国家化发展,儿童教育从收费向免费义务教育发展;从人文教育为主向科技教育发展;从儿童教育为主向终生学习发展等)皆可。                    第二层次:能从上述两个以上的角度作答言之有理且能答出3点以上得过7分。) ‎ ‎48. (2010年广东省韶关市高三二模)(26分)阅读材料。        材料一  ‎ 西班牙和葡萄牙率先开辟新航路,征服了海洋、获得了世界。涌入的财富几乎都用来支持宗教信仰的战争和殖民战争,而没有用来发展能够让国家真正富强起来的工商业。势力强大的王公贵族不愿意看到工商业的发展导致新兴势力的崛起。从16世纪下半叶起,流水一般涌入的财富又像水一样流走了,除了奢侈的社会风气,没有留下像样的产业。        材料二  英国正在孕育人类历史上一种崭新的生产方式;科学意识提高了英国人的认识水准;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在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引领着世界的发展。从19世纪后期开始,德国和美国迎头赶了上来,开始引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潮流。自由经济模式与生俱来的缺陷,在20世纪给英国,也给世界带来惨痛而深刻的教训。 回答问题:        (1)联系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葡萄牙、西班牙的兴衰原因。(10分)        (2)根据材料概括指出英国能够引领世界的有利条件和19世纪后期英国衰落的主要原因。(10分)        (3)联系所学知识,概括列举二战后西方国家克服自由经济模式弊端的重要举措。(6分) ‎ 答案: ‎ ‎       (1)(10分)兴盛原因:开辟新航路;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4分,两大要点,每点2 分。其他合理答案可以酌情给分)            衰落原因:财富用于宗教战争和殖民战争以及奢侈消费,没有转化为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封建制度的落后,害怕资产阶级的兴起。(6分,两大要点,每点3分。其他合理答案可以酌情给分)        (2)(10分)英国能够引领世界的有利条件:工业革命;英国人的科学认识水准高;实现了工业化。(6分,3大要点,每点2 分。其他合理答案可以酌情给分,但是必须从材料中概括)             19世纪后期英国衰落的原因:不适应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潮流自我调整,为后来的美国德国居上;自由主义经济模式的弊端。(4分,两大要点,每点2 分。其他合理答案可以酌情给分)        (3)重要举措:国有化;计划性;人民资本主义;经营者革命;福利国家。(6分,每点2 分,答3点即可得满分。) ‎ 解析: ‎ ‎       大国崛起一直是高考的重点考点之一。第(1)(2)题都是考查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第(1)题还要结合教材所学知识。第(3)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再认再现。结合教材便可答出。 49. (2010年2月广东省江门市高三一模)(28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18世纪早期,作家丹尼尔·笛福说格拉斯哥城是“大不列颠最清洁、最美好、结构最好的城市之一”,当时城市人口大约有1.4万。到1780年,它以拥有4.2万居民而自豪。但到了181 8年,当人口再次增长了3倍时,格拉斯哥的魅力消失了。……1839年,当城市人口达到25万人时,一个政府委员会的成员,报道了他在一次官方调查期间的所见所闻:“在我参观格拉斯哥的小巷前,我无法相信,在任何一个文明国度里,竟有这样一个存在如此大量的肮脏、犯罪、痛苦与疾病的地方。”                                                               一一《人类文明史图鉴·城市的进程》        材料二  下图是英国约克郡的一家冶炼炉,工人们用铁水灌注模具的情景。用于冶炼的燃料是木炭,直到18世纪下半叶,木炭仍是常用的工业燃料。 ‎ ‎       材料三  机器和居民正在以加速度增长,生态环境很可能会极度恶化。现今世界人口一直在快速增长,因为不断增长的农业和工业生产力能够养活不断增长的人口,而医学的进步和公共卫生措施的先进又降低了死亡率。因此,尽管人类花了几百万年才在1830年达到第一个10亿人口,但只需一个世纪便能达到第二个10亿人口,只需30年便能达到第三个10亿人口,只需15年便能达到第四个10亿人口。……生态困境并不仅限于美国,它已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传播成为一个世界范围的问题。中国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现在是第二大工业国,并且正在以最快的速度向前发展。                                                                                        一一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你认为导致“格拉斯哥的魅力消失了”的主要原因有哪些?(4分)有人认为材料中的政府委员会成员属于工业资产阶级,其依据是什么?(4分        (2)根据材料二判断当时英国是否实现了机器大生产?并说明理由。(4分)        (3)根据材料三,世界人口达到“第三个10亿人口”应该是哪一年?(1分)此时的中国人口是否会持续大幅度增长,为什么?(3分)        (4)中国“正在以最快的速度向前发展”主要得益于三十多年前哪次会议的召开?(2分)它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有何意义?(4分)        (5)结合上述材料,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哪些重要政策?(6分) ‎ 答案: ‎ ‎       (1)人口增长;工业革命。(4分)1839年时工业资产阶级已经产生;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使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政治权利。(4分)        (2)没有实现。(1分)工业革命从18世纪下半叶开始;木炭是当时的主要燃料;图中工人们未使用机器生产。(3分)        (3)1960年,不会。(2分)  中国此时正处于三年经济困难时期,粮食产量大幅下降。(2分)        (4)十一届三中全会。(2分)是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加速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4分)        (5)坚持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坚持环境保护,走科学发展之路;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国际合作;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合理调整产业结构。(6分)(每点2分,总分不超过6分) ‎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工业革命加速了城市化进程,同时带来了一系列的影响。第一问判断其属于工业资产阶级的依据就是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使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政治权利。第二问的判断依据就是木炭;第三问依材料可判断是1960年,结合中国的情况看知道人口没有大幅度增加;第四问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第五问结合上述材料得出经验教训。 50. (2010年5月宁德市高三质检38题)(37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 ‎ 今汉家铸钱及诸铁官,皆置吏。卒徒攻山取铜铁,一岁功十万人已(以)上。中农食七人,是七十万人常受其饥也。                                                                 ——摘自《汉书·贡禹传》            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执政官恺撒,穿着丝袍进入剧场,轰动一时。后来,穿着中国锦衣绣服,成为罗马男女贵族的时尚。                                                                 ——摘编自《中国历史》        材料二  1851-1915年世界博览会主要展品一览表(部分)‎ 西方国家 中国 蒸汽机、蒸汽机车、高速汽轮船、起重机、电话、留声机、埃菲尔铁塔、白炽灯、汽车、照相机、电报机 荣记湖丝、苏绣、景泰蓝、鼻烟壶、闽漆、青田石雕、浙江湖笔、常州梳篦、茅台酒、张裕葡萄酒、福建坦洋工夫茶 ‎       材料三         材料四  隆平高科是由袁隆平等发起设立的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公司成立于1999年,目前已成为完全市场化运作的现代上市公司。         ‎1990年4月7日,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把“亚洲一号”卫星准确地送入预定轨道,从此拉开了中国国际商业卫星发射序幕。至今(‎2010年4月7日)我国已进行了30次国际商业卫星发射,发射了36颗商业卫星,提供了6次搭载服务。                                                                    ——摘编自“中国网”        (1)指出材料一所述手工业的类型及其特点。分析古代此类手工业对国内经济的影响。(11分)        (2)据材料二,比较中西方展品的主要差异。(6分)若进行历史研究,材料二、材料三中哪一则史料可信度更高?请说明理由。(4分)        (3)据材料四,概括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新趋势。(6分)        (4)有学者指出,历史上人类文明的重心,犹如太阳一样不断地由东向西移动……而今中国正在创建一种不同于西方的新型现代文明。试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证。(10分) ‎ 答案: ‎ ‎        (1)类型:官营手工业。(2分)              特点:政府经营,生产规模大;大量使用“卒徒”(2分。任答其中一点即可);手工业生产领先于世界,产品精美,远销海外(3分。此点必答)。              ‎ 影响:官营手工业在手工业中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对盐、铁等商品实行专营,限制了私营工商业的发展;以征发民间手工业者为主要劳动力,限制了农业与民间手工业的发展。(4分。只要答出符合题意、言之有理的两点即可,每点2分)        (2)差异:中国展品以传统工艺品为主,大多通过手工制作而成,更多体现农耕文明;西方展品以新兴工业产品为主,基本上由机器来生产,展示工业文明成果。(6分)            史料:材料三。(1分)            理由:材料三所示凭证和奖牌属于实物,是第一手(原始)材料,不是经过整理而成的第二手材料,故可信度更高。(3分。未进行比较或未答出“不是经过整理而成的第二手材料”的最多给2分)        (3)趋势:积极采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努力探索现代企业制度;实现高科技产业化;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实现自主创新。(6分。答出符合题意的三点即可)       (4)评分说明:本问采用分层次评分。            第一层次:仅回答文明重心的转移,且言之有理,最多不超过4分。            第二层次:能说明文明重心的转移,且联系材料,从经济、科技角度论证中国创建新型现代文明的,最多不超过7分。            第三层次:能说明文明重心的转移,且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角度论证中国创建新型现代文明的,最多不超过10分。            答案示例(供参考):             第一层次:以往人类文明的重心,先由古代的中国、印度等文明古国转移到新航路开辟后的大西洋沿岸的西欧(2分);两次工业革命后,又转移到大西洋两岸的欧洲和北美。(2分)             第二层次:以往人类文明的重心,先由古代的中国、印度等文明古国转移到新航路开辟后的大西洋沿岸的西欧(2分);两次工业革命后,又转移到大西洋两岸的欧洲和北美。(2分) 现代中国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经济领域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尖端科技领域实现重大突破并走向世界。(3分)             第三层次:以往人类文明的重心,先由古代的中国、印度等文明古国转移到新航路开辟后的大西洋沿岸的西欧(2分);两次工业革命后,又转移到大西洋两岸的欧洲和北美。(2分)现代中国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政治领域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三大基本政治制度,实行“一国两制”,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经济领域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尖端科技领域实现重大突破并走向世界。(6分) ‎ ‎11. (2010年3月莆田市高三质检26题)(12分)世界博览会(World’s Fair)是一项由主办国政府组织或政府委托有关部门举办的有较大影响和悠久历史的国际性博览活动,被誉为世界经济、科技、文化的“奥林匹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51年,英国伦敦举办了第一届世界工业品博览会。博览会期间,参观人数多达630万人。14000件展出品如引擎、水力印刷机、纺织机械等,想向参观者展示了现代工业的发展和人类焕发出无限想象力的科技成果……                                                                   ——摘编自“互动百科”        材料二 1904年在美国圣路易斯举办的世博会,给世人留下深刻的记忆。博览会主题展馆有:电气馆,这是当时最引人注目的展馆,爱迪生曾亲自到展馆检查;机械馆,供应世博会的能源,是实业家流连忘返的地方;运输罐,汽车堂皇出入……这次世博会不仅反映了社会生活变化,也体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对全球人类共同体面貌的影响,极大促进了世界经济整体化的趋势。                                                    ——摘编自“人民网”        材料三 上海提出申办2010年世博会后,中国政府就坚定地表示,中央政府将为上海举办世博会提供 财政上的一切支持和包括税收等方面的各种优惠,……中国民众对申博90%的支持率和上海市民93%的支持率,是其它四个申办国家和城市(韩国的丽水,墨西哥的克雷塔罗波兰的弗洛兹瓦夫,俄罗斯的莫斯科)所无法相比的。         ‎ 五个申办城市虽然各有优势和特色,但从上海的综合条件及其发展前景来看,上海的胜出实属情理之中。上海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最快的城市之一,是一座充满活力和激情的城市,是国际知名的大都市,她的城市规划和前景更具魅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稳定、健康发展,未来十年经济仍将以7%左右的速度高速增长,到2010年中国的GDP总量将超过2万亿美元。中国政治稳定,社会秩序和治安良好,人民安居乐业。这样一个正在迅速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其国际地位和影响空前提高。                   ——《港报分析上海子啊申报世博会中脱颖而出的原因》(“中国新闻网”2002年12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举办第一届世界工业品博览会的优势。(3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生产力、生产关系和全球化三方面说明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如何影响“全球人类共同体面貌”的?(6分)        (3)据材料三,归纳上海成功申办2010年世博会的原因。(3分) ‎ 答案: ‎ ‎       (1)优势:① 政治: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② 经济:率先进行并完成工业革命。③ 科技:自然科学的发展和对科技发明的重视。(3 分。每点l 分)        ( 2 )影响:① 生产力:世界开始进入“电气时代”。(2 分)(若答具体的发明给1 分)② 生产关系:生产和资本日益集中,大企业时代到来或进人垄断资本主义时代。( 2 分)③ 全球化:世界市场最终形成。(2 分)        ( 3 )原因:① 中国政府和人民的全力支持。② 上海综合实力雄厚,发展前景美好。③ 中国的迅速崛起和国际地位的空前提高。(3 分。‘一每点l 分) ‎ 解析: ‎ ‎      (1)优势分析应从社会背景入手:如政治的代议制、经济的工业革命、文化的自然科学以及专利法等方面考虑。       (2)生产力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电气时代分析;生产关系可从生产组织形式等分析如大企业时代(垄断组织等);全球化可从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概括。       (3)归纳上海成功申办2010年世博会的原因切记从材料入手,材料三第一段点出中央政府和上海人民、第二段指出上海的优势、第三段从中国政治、经济、外交角度分析论证。 52. (2010年5月泉州市高三质检38题)(37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欧洲的朗姆酒、布匹、枪炮及其它金属制品被运到非洲,非洲的奴隶被运到美洲,美洲的蔗糖,烟草和金银被运到欧洲。……16、17和18世纪,亚洲仍然对欧洲商品不感兴趣,而欧洲则勉强地用金银去支付它所想要的亚洲产品(丝绸、茶叶、香料等)。欧洲直到18世纪末叶发展起动力机器时才解决与亚洲贸易中的这一问题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19世纪中叶是资本主义在全世界大发展的时期,……英国走在了最前面,这主要是因为英国是最早发生工业革命的国家,到19世纪中叶,它已经发展为“世界工厂”,它的工业产品在世界大多数国家畅销无阻,……有“日不落国”之称。可以说,这时期已经形成了以英国为核心的世界市场,亚、非、拉美诸国在不同程度上均成为英国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供应地。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下册)》        材料三 ‎ ‎ 19世纪20年代中,总共有14.5万人离开欧洲,19世纪50年代,有大约260万人离开欧洲,而在1900至1910年间,移民人数高达900万,也就是每年有近一百万移民。……一般说来,英国移民前往英帝国的自治领(指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等)和美国;意大利人前往美国和拉丁美洲;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前往拉丁美洲;……除很大一部分人通入亚洲俄国地区和一小部分慢慢流入南非外,迁移的目标是完全对着美洲和大洋洲的。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四         (1)有学者认为“:地理大发现之后短短的两到三个世纪中,第一次国际分工已大规模地完成,世界正在成为一个经济单位。”根据材料一,概括第一次国际大分工的特点。(6分)         (2)材料二的“日不落国”的具体含义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叶形成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主要原因。(10分)         (3)根据材料三,概述19世纪至20世纪初欧洲海外移民的情况,分析这一时期欧洲海外移民对世界市场形成的影响。(3分)         (4)如果你要研究殖民主义的双重性使命,即破坏性和建设性,可以使用材料四中的哪些图片资料来分别论述?(3分)         (5)观点一: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加速了中国小农经济的解体,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观点二:西方列强把中国强行纳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使中国处于屈从地位,并从中国掠走无以计数的财富,从而造成了中国早期现代化的畸形,你对这一问题是如何看待的?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你的理由。(9分) ‎ 答案: ‎ ‎         (1)特点:欧洲提供工业品,非洲提供劳动力,美洲提供原料,亚洲提供奢侈品,欧洲在全球的经济活动中居主导地位,并倾力于工业生产。(6分)K^S*5U.C#O          (2)英国成为最大的殖民国家,殖民地遍及世界各地。(4分)              原因: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加紧殖民扩张和掠夺;拥有最广阔的海外殖民地;英国成为“世界工厂”。(6分)          (3)情况:欧洲海外移民人数急剧增长;(2分)主要迁往海外殖民地、美洲及俄国的亚洲地区。(3分)               影响:给移入地区提供了劳动力和先进的制造业技术,有利于世界市场的形成。(4分)          (4)破坏性:鸦片战争后流入城市的破产农民。建设性:晚清国营招商局的广告,晚清上海“一品香”西菜馆。(3分)          (5)答案一:同意观点一。               理由:近代西方列强侵略中国,倾销廉价工业品,掠夺原料和农产品,中国小农经济开始解体。一批先进的中国人提出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中国近代工业诞生所以,列强侵华客观上促进中国现代化的发展。(6分)但这是建立在非正义基础上的客观进步性,侵略掠夺经中华民族带来巨大的破坏和灾难,不能因此就肯定侵略战争。(3分)               答案二:同意观点二。               ‎ 理由:近代西方列强侵略中国,倾销廉价工业品,掠夺原料和农产品,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给中华民族带来巨大的破坏和灾难,中国近代工业受制于现实的社会条件,难以独立发展。(6分)但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破坏了传统的自然经济,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为中国早期现代化提供重要的客观条件,我们应正视殖民主义的“双重使命”。(3分)¥高#考#资%源*网¥               答案三:如回答两个观点都是片面的,并能从殖民主义的双重性进行阐述的给9分。(答案略) ‎ ‎53. (2010年5月福州三中高考模拟38题)(37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64年,某罗马作家说:“中国人制造的珍贵的彩色丝绸,它的美丽像野地上盛开的花朵,它的纤细可和蛛丝媲美。”当时,罗马城有专售中国丝绸的市场。罗马贵族不惜重金竟相购买。                                                                                         ——摘编自倪建中《东西论衡》        材料二  17世纪和18世纪初,中国对欧洲的影响比欧洲对中国的影响大得多。西方人得知中国的历史、艺术、哲学和政治后,完全入迷了……例如,伏尔泰(1694~1778年)用一幅孔子的画像装饰其书斋的墙。伏尔泰认为,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人开始对中国的自然资源……更感兴趣”。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梁启超在《论变法不知本原之害》中说:“昔同治(1861年-1875年在位)初年,德相毕士麻克语人日:‘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求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其在此乎?”         材料四  无线电、电视、传真机和联网的计算机传递产生了一个地球村,消除了以往在社会、经济和政治上的孤立。然而,由于购买必要的设备、维护和升级设备、训练人员去使用这些设备都需要资金,许多国家感到很难融入地球村。 这个新的互相联系的世界也遭到了某些人的批评。例如,批评家指责大众传媒是文化帝国主义的工具,因为大部分电子媒体和它们传递的信息是源自先进的资本主义社会。一个具体的影响就是英语成为全球通信体系的主要语言,这实际上将本国的语言限制在小范围内。                   ——摘编自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1)请简要说明材料一所述历史现象的社会背景。(4分)        (2)材料二反映了17世纪到19世纪,西方人对中国的兴趣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10分)        (3)材料三中,在梁启超看来,同治初年的中国人和日本人学习西方的重点有何不同?(4分)请结合史实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8分)        (4)结合材料四,概括现代文化传播的特点及对第三世界国家的影响。(11分) ‎ 答案: ‎ ‎        (1)背景:①中国古代丝绸技术高超;②两汉时期,丝绸之路开通,中国的丝绸输往欧洲。(4分)         (2)变化:从对中国的历史、艺术、哲学和政治感兴趣到对中国的自然资源更感兴趣。(4分)              原因:①17、18世纪,欧洲资本主义发展,政治上的专制统治和等级制度等阻碍社会进步。西方人对中国社会的科举制、儒家的仁政思想等很感兴趣。②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美部分国家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工业革命开始进行、加强海外殖民扩张,中国丰富的原料及广阔的市场引起了西方人极大的兴趣。(6分)         (3)①日本人学习西方重点在于政治制度和教育等,讲求实际推行;②中国人学习西方重点在于购买和使用工业产品和军需品等。(4分)           ‎ ‎ 日本原因:处于内忧外患之中,认识到应该全方面学习欧洲,进行政治、经济乃至社会的全面变革,以实现“脱亚入欧”,达到世界先进水平。(4分)            中国原因:①中国处于内忧外患之中,但是统治阶级认识肤浅。②认为可以借助西方先进的军事科技就能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4分)         (4)特点: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文化传播加速。(3分)              影响:①一方面促进了世界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有利于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②另一方面由于文化、资金和语言因素使先进资本主义国家处于优势地位,更多国家的民族经济文化独立发展受到强大的外来冲击。(8分) ‎ 解析:         本题以文化的交融与碰撞为切入点,用材料创设情境,古今贯通,中外关联,考查的知识点有:中国古代文明对世界的影响;近代以来西方对待中华文明态度的变化及原因;近代中国和日本对待西方文明的取舍;现代文明传播的特点和影响。旨在考查学生提取信息、归纳与论证、分析问题等方面的能力。 54. (2010年5月珠海市高三二模文综39题)(2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上半期,英国在世界舞台上处于一个非常特殊的位置。一个英国政论家对此这样描述道:现在看得很清楚,我们可爱的国家——大不列颠已经被分配承担为她的姐妹国家制造商品的崇高使命。海洋彼岸的亲人将用我们的船只从密西西比河流域给我们运来他们种植的棉花;俄罗斯将为我们的工厂和作坊贡献它的大麻、亚麻和铁矿石。我们熟练的机械工和技工制造必要的机器,把这些原料织成精美的布匹销往各国。    ——岳麓书社《历史》必修二        材料二  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在上海经商的广东商人徐荣村得知英国即将举办世界博览会的消息,立即意识到这消息背后所蕴藏的无限商机。他马上将自己所经营的“荣记湖丝”(当时中国最有名的湖州丝绸)包好12包,紧急起运英国伦敦。“荣记湖丝”素以质优而闻名,而徐荣村选送参加博览会的更是上品中的上品。凭借其上乘的质量,加之徐荣村的精心包装,“荣记湖丝”终于在世博会上脱颖而出,独得当时的最高奖“金银奖”。   ——引自《珠海特区报》        材料三  1915年巴拿马世界博览会在美国旧金山举行。当时的中华民国政府对于巴拿马世博会给予了高度重视,一面派员筹备政府馆的建造事宜,一面着手展品的收集工作。中华民国政府馆的建造集中了许多中式建筑的结构,较突出的反映了中国传统政治型建筑的特色,在整个巴拿马世博会各场馆中有一定的典型性和观赏性。世博会会场各陈列馆中,有中国展品参展的分别为工艺馆、教育馆、食品馆、美术馆、文艺馆、交通馆和矿业馆。在这次世博会上,中国展品所获奖项计1211枚,包括大奖章57枚,名誉奖74枚,金牌奖258枚,银牌奖337枚,铜牌奖258枚,状词奖227枚。——引自世博网        材料四  ‎2010年5月1日新一届世博会在上海正式开幕,这次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副主题是:“城市多元文化的融合,城市经济的繁荣;城市科技的创新,城市社区的重塑,城市和乡村的互动”。 这次世博会的目标:吸引200个以上的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展,7000万人次的参观者。     ——引自世博网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从经济、政治和国际关系几方面说明英国举办材料二中的这次世博会有利条件。(6分)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次世博会上海人为什么会夺得先机?这次世博会后上海在追赶世界工业化潮流上,有哪些重大举动?(6分)         (3)阅读材料三,请指出美国等西方国家在这次巴拿马世界博览会上展出的主要会是什么产品?中国在这次世博会上获奖的主要可能是那些产品?在中国,上海又是率先接受这次新的工业化浪潮的洗礼,请举出几例。(7分)         ‎ ‎(4)根据材料四并联系你所学的知识,指出上海世博会的目标能否实现?说明理由。(7分) ‎ 答案: ‎ ‎        本题以“世博会”作为切入口,属热点题。回答第一问需从经济、政治、国际关系三方面组织答案;回答第二问时,关于夺得先机的原因,从上海是最早开放的通商口岸入手即可,关于工业化方面的举动,举出洋务派和中国最早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即可;回答第三问,要注意时间,西方已经进入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中国则在轻工业和传统手工业方面有优势;回答第四问时,先要肯定目标能实现,然后说明理由,如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上海的国际化水平高,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中国离不开世界,世界离不开中国。‎ 必修二专题6‎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