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2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6节内力作用与地貌学案中图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2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6节内力作用与地貌学案中图版

‎【2019最新】精选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2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6节内力作用与地貌学案中图版 本节复习脉络:‎ 考点一| 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对应学生用书第63页)‎ ‎[识记—基础梳理]‎ ‎1.地质作用 ‎(1)定义 由自然力引起的地壳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的统称。‎ ‎(2)分类 地质作用 项目   ‎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能量来源 主要是地球内能 主要是太阳辐射能和重力能 表现形式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 风化、侵蚀、搬运、沉积等 作用结果 形成大陆与洋底、山脉与盆地,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削低高山、填平洼地,使地表差异减小 - 15 - / 15‎ 各种各样的地表形态都是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一般来说,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发展变化起主导作用,但在一定的时间和地点,外力作用可能占优势,如河流或风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作用 ‎(1)岩浆活动 ‎①概念:上地幔上部熔融状态的岩浆,在内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的薄弱地带向上运动。‎ ‎②活动方式:一种是岩浆上升到一定位置,在地壳中冷凝结晶;另一种是岩浆喷出地表,形成火山。‎ ‎(2)地壳运动 ‎“背斜山、向斜谷”是内力作用的结果;“背斜谷、向斜山”是在内力作用的基础上由外力作用而形成的。‎ ‎(3)变质作用 岩石变质作用―→变质岩 ‎(4)地震 ‎①成因:地球内部能量急剧释放的表现。‎ ‎②按发生原因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冲击地震、诱发地震。‎ ‎3.板块构造理论 ‎(1)板块的含义 整个岩石圈不是完整的一块,而是被一些构造带分割成许多单元,每一个单元为一个板块。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比较稳定,边界比较活跃。‎ ‎(2)板块的分布 全球岩石圈共分六大板块,如下图所示:‎ 六大板块除太平洋板块几乎只包括海洋外,其余五个板块里都既有陆地又有海洋。‎ - 15 - / 15‎ ‎(3)板块运动与地貌 ‎①板块张裂:形成裂谷或海洋。‎ ‎②板块相撞 a.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互挤压碰撞,形成巨大的褶皱山脉。‎ b.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相互挤压碰撞形成海沟、岛弧、海岸山脉。‎ ‎[理解—要点突破]‎ ‎1.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1)地壳运动——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内力 地壳运动引起地表起伏和海陆变迁等变化,按地壳运动方向和性质可将其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如下表所示:‎ 运动类型 水平运动 垂直运动 地壳运动方向平行于地表,使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化 地壳运动方向垂直于地表,使岩层发生大规模的隆起和凹陷 岩层运动方向 对地形的影响 形成断裂带和褶皱山脉 常形成高原、断块山及盆地和平原等地貌 举例 东非大裂谷、喜马拉雅山 台湾海峡的形成、意大利那不勒斯湾海岸的变迁 相互关系 ‎①它们相伴发生;②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区域,两者常有主次之分;③就全球而言,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2)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 塑造地表形态的内力作用 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举例 岩浆活动 岩浆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 岩浆喷出经冷凝形成火山 ‎ 火山地貌,如富士山、夏威夷群岛、五大连池 变质作用 岩石在一定温度、压力下发生变质 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 ‎(3)内力作用形成的典型地貌例析 - 15 - / 15‎ ‎①水平运动形成的典型地貌 a.喜马拉雅山:是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水平挤压作用,使岩层弯曲变形形成的褶皱山脉。‎ b.东非大裂谷:是由地壳强大的水平张裂作用,使岩层发生断裂而形成的。‎ ‎②垂直运动形成的典型地貌 台湾海峡:在远古时代,台湾是与中国大陆相连的,约在几百万年前,由于地壳运动,部分陆地下沉,海水进入,形成台湾海峡,将台湾岛与大陆隔开。‎ ‎2.板块运动与地貌 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地貌。如下表所示:‎ 板块运动 张裂 相撞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互挤压碰撞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相互挤压碰撞 对地球面貌的影响 形成裂谷或海洋 巨大的褶皱山脉 海沟、岛弧、海岸山脉 举例 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 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  ‎ 马里亚纳海沟、亚洲东部岛弧、美洲西岸山脉 边界类型 生长边界 消亡边界 图示 - 15 - / 15‎ ‎(1)澳大利亚、南亚、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斯里兰卡岛、塔斯马尼亚岛位于印度洋板块。‎ ‎(2)冰岛——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交界处——大西洋“S”形海岭上——生长边界。‎ ‎(3)新西兰南、北二岛——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消亡边界。‎ ‎(4)科迪勒拉山系:海岸山脉和落基山脉为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安第斯山脉为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 ‎[运用—考向通关]‎ 考向1 对内力作用概念的理解 ‎1.下图为某地实景图。其所示地质构造的形成原因主要是(  )‎ A.搬运作用        B.地壳运动 C.变质作用 D.风化作用 ‎[解图流程] ‎ ‎[尝试解答] B 考向2 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下图为我国北方某区域地貌景观和地质剖面示意图。图中Ⅰ、Ⅱ、Ⅲ、Ⅳ处主要由内力作用形成的是(  )‎ A.Ⅰ、Ⅱ B.Ⅲ、Ⅳ C.Ⅰ、Ⅲ D.Ⅱ、Ⅳ D [图中显示,Ⅰ、Ⅲ处分布着深厚的沉积岩,是外力沉积作用形成的;Ⅱ处是断层,Ⅳ处是岩浆侵入活动形成的岩浆岩。可见,Ⅱ和Ⅳ处都是内力作用形成的。]‎ ‎ (2018·‎ - 15 - / 15‎ 福州模拟)到长白山天池边上的游人会发现这样一种石头:遍身气孔,看上去满目疮痍,入水不沉,这就是著名的长白山浮石。下图为王娟同学拍摄的天池自然风光及天池周边“浮石”图片。据此完成3~4题。 ‎ ‎3.长白山天池形成源于(  )‎ A.火山活动 B.溶洞塌陷 C.地壳下陷 D.岩石崩塌 ‎4.关于“浮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浮石”中能找到动植物化石 B.“浮石”孔隙源于外力侵蚀 C.“浮石”与大理岩岩性相同 D.“浮石”源于岩浆喷发 ‎3.A 4.D [长白山天池是典型的火山湖,由火山喷发而成,火山口附近的岩浆岩遍身气孔,为喷出型玄武岩(浮石是火山爆发的岩浆在空中凝固后胶结成密度较小的石块);找到动植物化石的是沉积岩;岩浆岩源于内力作用;大理岩是变质岩。]‎ 考向3 板块分布的判断 ‎5.下图中K岛于1983年火山爆发,植被消失殆尽。1987年,该岛上已有64种植物生长旺盛。据研究,百年之内该岛上的天然植被就可以恢复。K岛处于(  )‎ A.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界线的东侧 B.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界线的西侧 C.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线的北侧 D.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线的南侧 ‎[解图流程] ‎ ‎[尝试解答] C - 15 - / 15‎ ‎6.下图为安第斯山脉地理位置示意图,安第斯山脉南北狭长的原因是(  )‎ A.沿经线方向发育 B.沿火山地震带发育 C.沿板块作用边界发育 D.沿海陆作用边界发育 C [安第斯山脉位于板块交界处,是由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因此其南北狭长的形状和走向是沿板块作用边界发育形成的。]‎ 考点二| 地质构造及其实践意义 ‎(对应学生用书第65页)‎ ‎[识记—基础梳理]‎ ‎1.褶皱 ‎(1)概念:岩层在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 ‎(2)基本形态——背斜和向斜 名称 地形 判断依据 背斜 未受侵蚀,成为山岭;久经侵蚀,形成谷地 中部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 向斜 未受侵蚀,成为谷地;久经侵蚀,地形倒置,形成山岭 中部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 ‎2.断层 ‎(1)概念: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和张力,超过了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体发生破裂,并沿破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 ‎(2)断层的位移类型 位移类型 表现 水平方向 会错断原有的各种地貌,或在断层附近派生出若干地貌 垂直方向 相对下降 地堑,形成谷地或低地 相对上升 地垒,发育成山岭或高地 ‎[理解—要点突破]‎ ‎1.常见的地质构造 - 15 - / 15‎ 褶皱 断层 背斜 向斜 从形态上 岩层一般向上拱起 岩层一般向下弯曲 岩层受力断裂并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 从岩层的新老关系上 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 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 图示 背斜岩层①~④由新到老 ‎2.地质构造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地质构造 褶皱 断层 背斜 向斜 未侵蚀地貌 常形成山岭 常形成谷地或盆地 大断层,常形成裂谷或陡崖,如东非大裂谷。断层一侧上升的岩块,常成为块状山或高地,如华山、庐山、泰山;另一侧相对下降的岩块,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沿断层线常发育成沟谷,有时有泉、湖泊 侵蚀后地貌 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 向斜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常形成山岭 图示 ‎3.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 ‎(1)找矿 ‎①背斜为良好的储油构造。由于天然气最轻,分布于背斜顶部,水最重,分布于背斜底部,中间为石油。‎ ‎②利用向斜确定钻矿的位置。煤、铁矿等沉积矿往往保留在向斜部位的地下。‎ ‎(2)找水 ‎①“向斜岩层蓄水好,水量丰富容易找”。向斜构造有利于地下水补给,两翼的水向中间汇集,下渗形成地下水,故打井可在向斜槽部打。‎ - 15 - / 15‎ ‎②利用断层找水,断层往往是地下水出露的地方。‎ ‎(3)工程建设 ‎①建筑、工程隧道选址应避开断层,在断层地带搞大型工程易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造成建筑物塌陷。‎ ‎②向斜构造在地形上一般表现为盆地,修筑铁路、开凿隧道时应避开向斜部位,因为向斜是地下水汇集区,如果在向斜部位开凿,隧道可能变为水道。开凿隧道宜选择在背斜部位,该结构不仅结实坚固和不容易塌陷,而且无积水。‎ ‎[运用—考向通关]‎ 考向1 地质构造的判断 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图中①~⑧为岩层编号,其年代由老到新。完成7~8题。 ‎ ‎7.图中甲、乙两地有关地质地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背斜岩层受到水平挤压成山 B.甲-向斜槽部岩层向下弯曲成谷 C.乙-背斜顶部受张力被侵蚀成谷 D.乙-向斜上覆岩层差别侵蚀成谷 ‎8.有人称丙处山峰为“飞来峰”,其岩石可能是(  )‎ A.石灰岩 砂岩     B.花岗岩 流纹岩 C.大理岩 石英岩 D.安山岩 玄武岩 ‎【思维流程】 ‎ - 15 - / 15‎ ‎7.C 8.A [图中显示了岩层的新老关系和岩层运动的方向。第7题,首先根据图示岩层的新老关系来判断地质构造名称。甲处岩层中间新两翼老,应为向斜,A选项错误;向斜槽部因受挤压比较坚实,不容易被外力侵蚀而保留下来,成为山地,B项错误;乙处岩层中间老两翼新,为背斜,故D选项错误;背斜顶部因为受到张力的影响比较容易被外力侵蚀掉,成为谷地,故C选项正确。第8题,图示地质构造剖面图中,岩层层次结构明显,虽然地壳水平运动产生了断裂带,但没有岩浆出露,故没有岩浆岩,流纹岩、花岗岩、安山岩和玄武岩均属于岩浆岩,故B、D选项错误;而石英岩是一种主要由石英组成的变质岩,大理岩也是变质岩,而此处没有高温高压而发生变质作用的条件,也就不能形成变质岩,故C选项错误。“飞来峰”是沉积作用形成的,故岩石是沉积岩,石灰岩、砂岩均属于沉积岩,故A选项正确。]‎ 考向2 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 ‎(2018·衡水检测)石油地质图上,某一岩层顶部海拔相同点的连线,称为构造等高线(单位:m),可以直观地反映地下的构造情况,它是石油勘探与开发中常用的图。读某区域含油岩层顶部构造等高线示意图(图中粗实线为河流),完成9~10题。‎ ‎9.①②③表示地质勘探过程中几种不同类型的钻井,据图判断它们分别是 (  )‎ A.气井、水井、油井 B.水井、气井、油井 C.气井、油井、水井 D.水井、油井、气井 ‎10.该地沿E—F线绘制的地质剖面图是(  )‎ ‎9.B 10.B [第9题,从图中的含油岩层顶部构造等高线分布状况看,①处岩层海拔低,②处海拔最高,说明②处为背斜顶部,则依据钻井的深度结合水、油、气的分布状态,可判断①处海拔低,利于集水应是水井,②处应是气井,③处应是油井。第10题,E—F由低到高再到低,再到高,可排除C、D;图中构造等高线不连续,说明存在断层,E—F线穿越了断层,故B项正确。]‎ - 15 - / 15‎ 地理图表专攻(七)| 地质剖面图的判读 ‎(对应学生用书第67页)‎ 地质剖面图是对某一地质构造所作的垂直剖面图,包括地质地貌示意图、地貌景观和地质剖面图、褶皱和断层构造示意图等。判断内容主要是根据地质剖面图判读地球内部的圈层构造、背斜和向斜的形态特征、地层形态和发展演变等,或分析并判断该地区的岩石类型及其矿产分布状况等。‎ ‎[识记—常考图示]‎ ‎[领悟—判读技巧]‎ ‎1.判读此类图表应知应会的基础知识 ‎(1)背斜岩层向上拱起,中间老,两翼新;向斜岩层向下弯曲,中间新,两翼老。‎ ‎(2)沉积岩多具有层理结构,呈水平状,若发生弯曲变形,说明发生了地壳运动。‎ ‎(3)海底岩石,离海岭越近,年龄越新。‎ ‎2.此类图的判读技巧 地质剖面图既可以体现静态的结构特征,也可以反映动态的演变过程。正确判读的关键是明确各种地质构造、地壳运动和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1)岩层新老关系的判断方法 ‎①根据地层层序律确定:一般岩层越老,其位置越靠下,岩层越新,其位置越靠上,即越接近地表。如图1中Ⅲ岩层位置靠下,岩层较老;Ⅰ岩层位置靠上,岩层较新。‎ ‎②‎ - 15 - / 15‎ 根据生物进化规律判断:由于生物进化总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因此保存复杂、高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总比那些保存简单、低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新。‎ ‎③根据岩层的接触关系确定,岩浆岩可以按照其与沉积岩的关系来判断,喷出岩的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侵入岩晚于其所在的岩层。如图1中Ⅳ岩层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Ⅲ和Ⅱ。变质岩是在变质作用下形成的,而这多是在岩浆活动的影响下形成的,因而变质岩的形成晚于与其相邻的岩浆岩。‎ ‎(2)地质构造的判断方法 ‎①看岩层是否连续,褶皱由连续的褶曲组成。如图3中的乙、丙为由连续的褶曲组成的褶皱。‎ ‎②看岩层的形态和地貌形态:岩层向上拱起一般为背斜,未侵蚀前常形成山岭(如图3中乙);岩层向下弯曲一般为向斜,未侵蚀前常形成谷地或盆地(如图3中丙)。‎ ‎③看岩层的新老关系:核老翼新为背斜,核新翼老为向斜,这是判断背斜与向斜最可靠的依据。‎ ‎④看岩层是否受力破裂且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即岩块是否有相对上升或下降运动,如图1中Ⅱ处、图3中甲处均为断层。若只有破裂而无位移,只能称为断裂而不能称为断层。‎ ‎(3)地壳运动性质的判断方法 ‎①褶皱、断层的存在说明经历了地壳的水平(或垂直)运动。如图1中的断层,岩层未发生弯曲,说明经历了垂直运动;图2中的褶皱、图3中的褶皱和断层,都说明该地经历了水平挤压作用。‎ ‎②有沉积岩层或沉积物说明经历了沉积作用且沉积时地势低洼,也可能伴随着下降运动。如图1中左侧岩层Ⅰ的存在。图2、图3中的各岩层都说明经历了沉积作用。‎ ‎③‎ - 15 - / 15‎ 若某个年代的岩层缺失,说明该年代该地区地壳上升没有接受沉积,或者说明该年代地壳下沉形成了沉积岩,后来该地地壳上升,形成的岩层又被侵蚀掉。‎ ‎[运用—母题迁移]‎ 考向 地质剖面图的判读 ‎[母题示例] (2017·江苏高考)下图为某地区的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11~12题。‎ ‎11.地质构造和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 A.甲乙丙  B.乙丙甲  C.丙乙甲  D.丙甲乙 ‎12.在地质演化过程中,形成褶皱的次数是(  )‎ A.1     B.2 C.3     D.4‎ ‎11.B 12.B [第11题,读图可知,该区域先经过沉积作用形成沉积岩层,后来发生断裂移动,形成断层乙;接着经过一段时间的侵蚀和沉积作用,而后岩浆侵入形成岩层丙;最终经过侵蚀和沉积作用形成岩层甲。第12题,由乙处的断层可判断形成了一次褶皱;甲层的上覆岩层分布与下侧岩层分布顺序一致,说明又形成了一次褶皱,故共形成了2次褶皱。]‎ ‎13.下图为某区域地质剖面示意图。图中甲地层褶皱后,该区域先后发生了(  )‎ A.沉积作用、侵蚀作用、岩浆侵入 B.岩浆侵入、侵蚀作用、沉积作用 C.岩浆侵入、沉积作用、侵蚀作用 D.侵蚀作用、沉积作用、岩浆侵入 ‎[解图流程] ‎ ‎[尝试解答] D ‎[迁移应用]‎ - 15 - / 15‎ ‎(2018·邯郸检测)翡翠玉石是矿物在高温、极高压力条件下(岩浆强烈挤压)重新结晶变质形成的。翠玉白菜(左图)是用翡翠雕刻成的工艺品,它是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镇馆之宝。右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读图,完成1~2题。‎ ‎1.这件翠玉白菜工艺品与右图中岩石类型相同的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L1时a、b地表形态差异的原因是地质作用的差异 B.L2时该地地质作用以内力作用为主 C.地表由L1演化为L2过程中,经历了上升运动 D.岩层⑦—④—②—①按照由新到老的顺序排列 ‎1.C 2.A [第1题,由题干材料“翡翠玉石是矿物在高温、极高压力条件下(岩浆强烈挤压)重新结晶变质形成的”可知,翠玉白菜为变质岩。③岩石靠近岩浆岩,容易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C正确。第2题,L1时a、b地表形态差异,是因为a受外力侵蚀作用强于b,地质作用差异的结果。L2时该地地质作用以外力作用为主。地表由L1演化为L2过程中经历了地壳下沉、外力沉积过程。岩层⑦—④—②—①按照由老到新的顺序排列。]‎ 下图为某地地质地形剖面图。读图,回答3~5题。 ‎ ‎3.海洋中的现代沉积物主要来源于(  )‎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 ‎4.下列关于岩层形成的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A.abcd B.defg C.cdba D.dcba ‎5.关于丙、丁之间的地质构造的描述正确的是(  )‎ - 15 - / 15‎ A.山岭 B.背斜 C.向斜 D.地垒 ‎3.C 4.D 5.C [第3题,图中甲、乙两处地势低平,而丙处地势较高,受外力侵蚀作用明显,因此海洋中的现代沉积物主要来源于丙处。第4题,各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是由下向上依次形成。第5题,丙、丁之间由岩层弯曲状况可以判断为向斜。]‎ - 15 - / 15‎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