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中国古代史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上海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中国古代史

高三历史第二轮复习(专题史)‎ 第1讲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知识梳理 ‎1、中央制度演变 夏朝-从“公天下”到“家天下”A ‎ 天下为公的禅让制→大人世及以为礼的世袭制;国家特征:官职、军队、监狱、刑法 商朝-方国联盟 ‎ 内服、外服 西周-封邦建国体制的内容B ‎ 对象:王室成员、功臣、先代贵族等(血缘为纽带);目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作用:周王成为“天下”的共主;保障:周公“制礼作乐”;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东周-社会大变革C ‎ 礼崩乐坏-礼乐征伐自诸侯出;B.C.221秦统一中国 秦朝-大一统帝国的建立A;皇帝与中央集权体制B ‎ 皇帝制(皇权至上);三公九卿 汉朝-汉承秦制B ‎ 汉初:继承皇帝制度和中央官制(宽间舒缓、黄老思想);郡国并行制度(封国威胁中央)‎ ‎ 汉武帝:内朝、外朝(裁抑丞相);刺史制度(监察地方)‎ 隋唐-三省六部制与政事堂B ‎ 中书-门下-尚书;唐朝设政事堂作为宰相议事场所 宋朝-文官体制B ‎ 杯酒释兵权;枢密院主军政;重文轻武 元朝-行省制度B ‎ 中央设中书省,下设六部,总理全国政务;枢密院-军事、御史台-监察 明朝-内阁制度B ‎ 太祖:废丞相,政府各部门直接听命于皇帝;成祖:正式确立内阁制度;设厂卫,直接由皇帝指挥 清朝-军机处的设立B ‎ 康熙设南书房;雍正设军机处;乾隆进一步强化军机处;军机处成员由皇帝挑选亲信,军机处完全秉承皇帝旨意办事。诏令直接发往各地或直接下达中央各职能部门,百官的奏折也直接送军机处议复。‎ ‎2、地方制度演变 ‎①中央制度演变对应地方制度演变 ‎②元明清时期对边疆的巩固 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理A ‎ 宣政院-西藏、澎湖巡检司-台湾。‎ 清朝巩固多民族国家的措施A ‎ 东北-沙俄《尼布楚条约》‎ ‎ 西北-康雍乾三代平定准噶尔部、设伊犁将军 ‎ 西南-雍正设驻藏大臣、乾隆实行金瓶掣签 ‎ 东南-设台湾府 ‎3、选官制度演变 二、难点 ‎(1)中央集权体制的发展趋势 ‎1、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郡县制-郡国并行、推恩令、刺史制度-行省制度 对边疆的管理(机构:汉、唐、元、清)‎ ‎2、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①机构:三公九卿-内朝、外朝-三省六部制-内阁-军机处 ‎②方法:‎ 分割相权:使宰相集体议政、相互牵制,加强皇权。‎ 启用亲信:以亲信构成决策机关,加强皇权。‎ ‎3、加强对人民的思想控制,文化走向专制 秦始皇:焚书坑儒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清朝:文字狱、修书 第2讲 古代中国的经济 一、知识梳理 ‎1、历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经济基础知识梳理 ‎①农业 ‎(1)史前社会(原始弄耕A):距今1万年(新石器时代)开始农耕生活;意义;特点:南稻北粟、南北并立。满天星斗,八方雄起;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地区 ‎(2)宋代(王安石变法A):理财-均输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强兵-保甲法、将兵法。政治-科举新法等。‎ ‎(3)清(社会经济繁荣的诸多表现A)‎ 粮食作物:南方地区多种双季稻;番薯、玉米引入解决一些地区的缺粮问题 经济作物:桑、茶、棉、甘蔗、蓝靛、烟草等都成为重要的商品化农产品。‎ ‎②手工业 ‎(1)商朝(青铜时代A)-青铜器-礼器-等级身份和政治地位的象征;‎ ‎(2)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C)-最深刻的变革来自于经济领域:铁制农具和犁耕技术 ‎(3)清初(社会经济繁荣的诸多表现A)-农村家庭手工业不断推广;湖州丝、松江布,不仅输往各地,还行销国外;大小城市和市镇普遍开设大小手工业作坊,各类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较前代更为丰富 ‎③商业 ‎(1)汉唐对外贸易(丝绸之路A):‎ 汉-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 唐-设安西都护府与北庭都护府,丝绸之路臻于全盛;中国的丝绸、纸张、瓷器等商品源源不断运往西方;西方的物品以及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艺术、天文、历算、医药和宗教信仰也由此输入中国 ‎(2)宋代海上贸易(海上丝绸之路A):南宋从海路前来通商的国家有50多个;广州、泉州、明州是著名的三大外贸港;官市舶司,专门管理贸易事务;输入的商品主要有香料、珍宝、药材等;输出商品主要是丝织品、瓷器、茶叶。‎ ‎(3)明清时期的对外贸易(朝贡贸易的特点B、从海禁到闭关B)‎ 明-海禁政策“片板不许入海”;朝贡贸易(厚往薄来)‎ 清-迁海令;康熙中期设海关,允许外国商船前来贸易;康熙晚期加以收缩;乾隆实施闭关政策,规定外国商船只能在广州一地通商。‎ ‎(4)清初的商业(社会经济繁荣的诸多表现A)‎ 汉口“船码头”,镇江“银码头”,无锡“布码头”;北京是全国贸易中心,在市场上零售和批发有各地、各民族的工艺品与土特产。‎ 2、 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之间的联系-重农抑商是我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特征 第3讲 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 知识梳理:‎ 二、 难点:比较历代儒家思想演变过程 时代 伦理观 政治观 演变 西周 周礼:社会规范,维护等级制度。 ‎ 周礼:德治 春秋 战国 孔子:“仁”即爱人,从亲近的血缘关系入手,推而广之,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和有序的社会秩序。‎ 孟子:仁义礼智 孟子:“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 不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不受重视。‎ 秦 ‎“焚书坑儒”‎ 西汉 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将儒家伦理道德神学化。提出“三纲五常”(君为丞纲,夫为妻纲,父为子纲;仁义礼智信)‎ 董仲舒:“天人感应”基础上的“君权神授”:君王受命于天,但也要受到天的约束。‎ 适应了当时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取得独尊的地位,成为历代统治思想和社会主流意识形态。 ‎ 宋明 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儒学伦理道德哲学化。提出“天理论”,伦理纲常就是天理。进而提出“明天理、灭人 欲”。‎ 儒学有了新的发展,成为居于正统地位的官方哲学和维护君主专制的思想工具。‎ 三、概括儒家思想的变迁 战国时期受冷落、秦朝遭受压制、西汉时期独尊、魏晋南北朝危机、宋明时期理学是儒学主流、明清遭到批判、维新变法时期利用 新文化运动时期抨击。‎ 第4讲 古代中国民族关系与科学技术 一、古代中国民族关系:‎ ‎ 1、核心点:‎ 中国是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融合,主要途径有民族迁移、杂居、通婚、相互学习、互市贸易、联合斗争、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实现本民族封建化即汉化过程。 2、历代中央政府对少数民族的管辖及汉族同少数民族经济文化交流概况:   (1)西汉——对西域各族:①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③汉武帝发动对匈奴的战争,并在河西走廊设置河西四郡(敦煌、酒泉、武威、张掖)。 ‎ ‎(2)北魏——北魏孝文帝学习汉族文化采用汉族地主阶级的统治制度,进行汉化改革。   (3)唐朝——对各民族都实施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汉族和边疆各族的交往和民族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吐蕃——文成公主、入西藏同吐蕃首领松赞干布和亲,并带去中原的蔬菜种子、手工业品、医药和生产方面的书籍及其他手工业生产技术等。   (4)两宋——两宋在同辽、西夏及金、蒙古的战争与和平。‎ ‎(5)元朝——藏族地区正式列入中国版图(宣政院管辖),在澎湖设巡检司,加强中国对台湾的管辖。   (6)清朝——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具体内容见第一讲)‎ 二、古代中国科学技术:‎ ‎1、了解“四大发明”,认识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1)造纸术:西汉前期,已经发明了纸,东汉时期,蔡伦改进了造纸术。‎ ‎(2)印刷术:北宋中期,毕昇(升)发明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四百多年。  (3)指南针:宋代时制成了指南针,南宋时,指南针经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为环球航行和新大陆的发现提供了重要条件。  (4)火药:唐朝开始运用于军事,宋代广泛用于军事。13世纪至14世纪,火器传入阿拉伯和欧洲。2、科学著作——沈括的《梦溪笔谈》:被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