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必考部分 第九的道理单元综合检测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必考部分 第九的道理单元综合检测

第九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理 单元综合检测(九)‎ ‎(时间:45分钟 满分:8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工业化建设需要原始积累。马克思说“所谓的原始积累只不过是生产者和生产资料分离的历史过程。”新中国初期工业化建设的原始积累是(  )‎ A.对农业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 B.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对私营企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1950年全国土地改革运动 解析:选A。新中国对农业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转变,生产资料所有权与生产者农民手工业者分离,同时通过统购统销等措施为工业化建设积累资本,故A项正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是在改革开放之后,不符合时间限制,故B项错误;对私营企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直接转化为社会主义的国有企业,不属于资本原始积累范畴,故C项错误;1950年全国土地改革运动,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分散的小农经济不适应国家的工业化,故D项错误。‎ ‎2.从1960年开始,国家对粮食实行超购加价和奖励办法,全国粮食平均加价5%。1961年提高收购价格,提价幅度为粮食20%,油料13%,生猪26%,禽蛋37%。同年4月还决定对棉花、油料等主要经济作物实行奖励政策,并把农副产品划为三类,实行不同的收购价格。这表明我国(  )‎ A.着手大力调整国民经济 B.深入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 C.统购统销政策成效显著 D.加速推进农业合作化运动 解析:选A。抓住“国家对粮食实行超购加价和奖励办法”“提高收购价格”“对棉花、油料等主要经济作物实行奖励政策,并把农副产品划为三类,实行不同的收购价格”可知,国家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控,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内容,故B项错误;统购统销政策是一项控制粮食资源的计划经济政策,这一政策取消了原有的农业产品自由市场,与材料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国家对农副产品方面的调控,没有反映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内容,故D项错误。‎ ‎3.1957年全国职工的年平均工资达到637元,比1952年增长42.8%。全国农民的收入比1952年增加近30%,5亿多农民的生活得到了改善。这说明当时中国(  )‎ A.生产关系发生了革命性变革 B.生产力发展成就巨大 7‎ C.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任务完成 D.工业化建设成就突出 解析:选B。材料体现了全国人民收入的增加,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没有体现生产关系的变革,故A项错误;1957年“一五”计划完成,经济发展,生产力得到大力提升,故B项正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在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故C项错误;材料不仅反映工业领域而且反映农业战线的成就,工业化建设成就说法不全面,故D项错误。‎ ‎4.有学者认为,当时的国际反华势力十分猖獗,新中国处在被包围封锁之中,因而增强了毛泽东等中国领导人富国强民的紧迫感,促使其急于改变中国贫弱的面貌;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出现的赶超资本主义国家的热潮以及中苏两党两国关系的非正常化发展,都对该运动的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材料中的“运动”是指(  )‎ A.“一五”计划         B.三大改造 C.大跃进运动 D.“文化大革命”‎ 解析:选C。毛泽东在1958年发起大跃进运动,是受到国际国内形势的影响,国际上帝国主义国家加紧对中国的包围与封锁,同时中苏关系随着赫鲁晓夫的上台两党关于马列主义理论的认识方面存在分歧致使两国关系出现裂痕,同时毛泽东在“一五”计划基本完成以后信心受到极大地鼓舞,并且“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出现的赶超资本主义国家的热潮”的影响之下,盲目发动了大跃进运动,故C项正确;A、B、D三项与材料不符,故排除。‎ ‎5.如图是1949-1957年中国经济主要数据平均增长率示意图(单位:%)。据此可以推知这一时期(  )‎ A.工业化发展取得成就 B.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C.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成功 D.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 解析:选A。根据图示,这一时期,重工业产值增长迅速,轻工业获得较快发展,表明1953年开始的工业化取得重大进展,故A项正确;根据图示重工业快速发展的同时,轻工业也有较快发展,农轻重间的比重不致严重失调,故B项错误;通过图示看不出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相关信息,故C项错误;根据图示结合所学,1953年-1957年我国在发展重工业的同时,也注意农业和轻工业的协调发展,工业化取得重大成果,是这一时期成果的主流,故D项错误。‎ 7‎ ‎6.阅读下列《国民经济发展统计表》,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 时间 农业 轻工业 重工业 在总产值 中的比例 ‎1957年 ‎43.3%‎ ‎31.2%‎ ‎25.5%‎ ‎1960年 ‎21.8%‎ ‎26.1%‎ ‎52.1%‎ 增长率 ‎-22.8%‎ ‎47%‎ ‎223%‎ A.“一五”计划取得重大成就 B.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C.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基本建立 D.人民公社化运动推动工业发展 解析:选B。材料反映的是经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国出现三年经济困难,故A错误;三年经济困难中农业经济严重衰退、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故B项正确;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基本建立是在“一五计划”完成后,故C项错误;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左”倾在农业上的表现,故D项错误。‎ ‎7.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农村生产关系进行了四次调整: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前两次调整把土地从私有变为公有 B.前两次调整把分散经营变为合作经营 C.后两次调整土地所有制未发生改变 D.四次调整都不同程度地解放了生产力 解析:选C。新中国成立后的土地改革是将地主土地私有制改成了农民土地私有制,农业合作化是土地从私有变为公有,故A项错误;土地改革后经营方式是分散经营,农业合作化是把分散经营变为合作经营,故B项错误;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特点是“一大二公”,公有化的程度提高,并没有改变土地所有制的性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农户使用,也没有改变土地所有制性质,故C项正确;人民公社化运动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利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故D项错误。‎ ‎8.1979年,北京东风电视机厂以“散件加工”形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提升经济效益,被国家广电总局认为是打乱了国家计划,挤压了民族工业。某领导则批示:“看来,这个厂要给洋人做加工厂。”这说明(  )‎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开始 B.引进国外技术造成竞争加剧 C.对外开放政策尚未真正执行 D.体制和观念的变革任重道远 解析:‎ 7‎ 选D。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不符合材料中时间,故A项错误;B项并不是材料中广电总局与某领导人反对的理由,与材料无关,故B项错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对外开放的伟大决策,东风电视厂能引进外国技术,说明对外开放政策已经执行,故C项错误;材料中广电总局认为引进国外技术会打乱国家计划,说明此时计划经济体制阻碍企业发展;某领导认为东风电视厂引进外国技术后就是为洋人加工,说明当时人们对引进外国技术发展国内经济缺乏正确的认识,保守的思想阻碍企业发展,因而需加强体制和观念的变革,故D项正确。‎ ‎9.阅读下表: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变动表。影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变动的主要因素是(  )‎ 年份 城乡比(以农村为1)‎ ‎1957‎ ‎3.48∶1‎ ‎1979‎ ‎2.50∶1‎ ‎1984‎ ‎1.71∶1‎ ‎1990‎ ‎2.02∶1‎ ‎1994‎ ‎2.60∶1‎ A.身份户口和户籍管理 B.粮食收购价格和农资价格 C.国家经济体制和经济政策 D.城乡居民社会流动程度 解析:选C。身份户口和户籍管理限制了农村人口的流动,但不是造成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B项只能解释农村收入的增加,故B项错误;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农民收入显著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城市收入增加再次与农村差距拉大,故C项正确;城乡居民社会流动程度只是影响因素之一,不是主要因素,故D项错误。‎ ‎10.有专家指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没有走土地私有化的道路,而是实行家庭作业、统分结合、双层经营,既发挥了集体统一经营的优越性,又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该专家意在强调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A.没有摆脱计划经济的阴影 B.保留了计划经济残余 C.体现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 D.大大提高了农业产量 解析:选C。材料是在强调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积极作用,故A项错误;材料是在强调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积极作用,故B项错误;材料“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没有走土地私有化的道路,而是实行家庭作业、统分结合、双层经营,既发挥了集体统一经营的优越性,又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体现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统一,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突出该体制改革对于粮食产量提高的影响,故D项错误。‎ 7‎ ‎11.下表是某一时期我国部分报刊杂志发表的文章。对时间及背景分析正确的是(  )‎ 报刊 文章 ‎《农村工作通讯》‎ ‎《分田单干必须纠正》‎ ‎《湖南日报》‎ ‎《包产到户是社会主义时期阶级斗争的新动向》‎ ‎《湖北日报》‎ ‎《紧紧扎起社会主义篱笆,绝不让安徽资本主义毒液蔓延》‎ ‎《大众日报》‎ ‎《不容开历史倒车》‎ A.“一五”计划期间,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出现阻力 B.20世纪60年代初期,国家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 C.“文革”时期,“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 D.改革开放初期,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在困难中前行 解析:选D。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是将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与材料内容分田单干不符,故A项错误;20世纪60年代初期,国家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纠正“左”倾错误,但没有实行分田单干,故B项错误;“文革”时期在“左”倾错误影响下农村以人民公社化运动为主,与材料中内容不符,故C项错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实行了分产到户的分田单干,但由于改革初期人们对于分田单干思想认识不够,导致出现材料现象,故D项正确。‎ ‎12.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政府根据国际国内形势对政策做出了重要调整,主要表现在(  )‎ A.开始推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B.调整农村的产业结构 C.实行独立自主的不结盟政策 D.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 解析:选D。我国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正式起步于1984年而非20世纪90年代,故A项错误;我国农村的产业结构调整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而非90年代,故B项错误;改革开放之后尤其是进入20世纪80年代,党的领导集体针对国际形势的新变化提出了新中国在新时期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而非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的史实,故C项错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的领导集体针对国际和国内新的形势变化提出了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南行讲话、浦东新区的开放、“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些政策都极大地深化了新时期的改革开放,故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13题25分,14题12分,共37分)‎ ‎13.(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7‎ 材料一 最初的改革思路比较简单,就是放权让利,调动积极性,搞活经济,充其量是适当引入市场机制和竞争,以增加计划经济的活力。……放权让利是以往经验的延续,实质上是重拾《论十大关系》和中共八大前后的一些想法,不同的是放权的范围扩大了。‎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之路》‎ 材料二 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强调物质利益在调动工人农民积极性上的重要性,但是仍沿着计划经济的思路用政府的力量来调整农轻重的比例;后来承认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作用,但是强调“计划为主、市场为辅”;再到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正式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当时的定位是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这次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 ‎——《林毅夫:转型国家需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的“放权让利”在改革初期的工业生产中是如何体现的?(10分)‎ ‎(2)材料二说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什么?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我国经济体现改革的历程呈现出怎样的特点?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我国改革的认识。(15分)‎ 解析:第(1)问,注意设问角度“改革初期”和“工业生产中”,并联系改革初期的国有企业改革,即从放权角度、所有制结构角度、分配角度进行解答。第(2)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二“仍沿着计划经济的思路用政府的力量来调整农轻重的比例”“后来承认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作用”和“强调‘计划为主、市场为辅’”可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第二小问,从材料一“最初的改革思路”到材料二“十一届三中全会”“十四届三中全会”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变化可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呈现出逐步推进、不断深入的特点;第三小问,属于开放式设问,“认识”要综合三则材料信息进行概括性解答,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1)体现:实行政企分开,使国有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生产者和经营者;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核心问题: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 特点: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推进、不断深入。‎ 认识: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应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改革应以维护和提高民众的切身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改革应不断解放思想、克服各种阻力。‎ ‎14.(12分)阅读图文信息,完成以下要求。‎ 7‎ 指出左图与右图之间的一种逻辑关系,并利用配图文字及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种逻辑关系的认识。(要求,逻辑关系明确,认识合理。)‎ 解析:首先来确定两图之间的关系,如因果关系、递进关系,然后用所学知识阐释两图之间的关系是如何形成以及表现。‎ 答案:示例:转折关系:晚清华工出国是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的内容,是以被动的姿态融入世界潮流;1979年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对广东福建两省实行特殊优惠政策,是以主动的姿态投身全球化浪潮。尽管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已有主动开放,但因意识形态因素的影响,开放效果并不好,因此可以把改革开放作为从被动开放到主动开放的真正转折点。‎ 因果关系:晚清准许华工出国,客观上造就了经广东、福建两省出国而有较多华侨的局面,这成为1979年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对广东、福建两省实行特殊优惠政策的重要原因。晚清的被动开放客观上为当代的主动开放创造了条件。分布于东南沿海的闽粤地区在近现代都是对外开放的先行地区。‎ 递进关系:晚清允许华工出国是对全球化进程的一种被动适应,改革开放时期吸引华侨归国投资是对全球化进程的一种主动适应,在适应全球化进程上呈递进方式。中国自然经济的稳定性、较长的海禁历史和海洋意识的淡薄,使我国走向海洋,适应全球化浪潮的进程比较缓慢,适应过程有渐进性。(其他言之有理,均可酌情得分。)‎ 7‎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