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定价高考历史经济发展史专题训练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定价高考历史经济发展史专题训练

Using the research method of literature, means of observation, behavioral approach, conceptual analysis and the pattern of information-seeking of local and overseas were analyzed and compared, Basic pattern strategies of technology information-seeking 2006 届高考历史-经济发展史-专题训练 第Ⅰ卷 (选择题) ●农业是中国古代重要经济部门,历代统治者都重视农业的发展。据此回答 1~3 题: 1、我国古代新疆地区种植棉花,出现棉纺织业,开始于: A、东汉 B 、唐朝 C、宋朝 D.元朝 2、我国古代下列农作物种植的先后顺序是: A、葡萄——棉花——甘薯 B、葡萄——甘薯——棉花 C、棉花——葡萄——甘薯 D、甘薯——棉花——葡萄 3、我国今天的粮食作物依次是水稻、小麦、玉米、谷子等,这种构成格局基本形式于: A、南朝 B、唐朝 C、南宋 D、明朝 ●扩大就业,促进再就业,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更是重大的政治问题。据此回答 4~8 题。 4、中国古代统治者认为农业是天下之根本。为促进人民安居乐业,商鞅与清统治者都推行 了重农抑商政策。两者都: A、推动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B、阻碍了当时社会进步 C、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 D、不利于当时社会转型 5、汉末饥荒之际,流民不断增多,为使流民与土地结合,稳定社会秩序,曹操推行了: A、均田制 B、租庸调制 C、屯田制 D、摊丁入亩 6、1946~1949 年中国城市工人大量失业,农民大量流离失所,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① 国民政府增加捐税与滥发纸币 ②官僚资本压制 ③美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 ④战争破坏 A、①② B、①②④ C、②④ D、①②③④ 7、19 世纪晚期欧美工人运动与以前相比,大多采用合法斗争的方式,根本原因在于: A、第二次工业革命造成了生产力大发展 B、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得到进一步发展 C、资产阶级主要依靠提高劳动生产率发财,并注重改善工人待遇 D、修正主义 思想泛滥 8、1921 年春俄国各地出现农民暴动,城市工人纷纷罢工。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政府继续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协约国武装干涉 C、临时政府继续参加对外战争 D、在投资和国民收入分配方面向军事部门 严重倾斜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是解决我国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拓宽再就业面,增加就业量的主攻方 向。据此回答 9~11 题。 9、“起来望南山,山火烧山田。”“忆昨深山里,终朝看火耕。”唐人这些反映江南的诗 句,说明唐代:①农业得到发展 ②江南经济地位进一步提高 ③存在不合理的开发现象 ④中后 期战火不断 ⑤人口增长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③④ D、③⑤ 10、20 世纪 70 年代,发达国家工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开始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A、传统工业衰退 B、劳动密集型工业迅猛发展 C、第三产业发展迅速 D、世界市场的形成 11、罗斯福新政期间进行社会改革,规范企业用工行为,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主要表现在: A、对银行存款进行担保 B、兴办公共工程 C、补偿农民减产的损失 D、实行工业复兴法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是现代经济发展战略所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历史上的经验教训也很值 得借鉴。回答 12~15 题: 12、秦朝《田律》规定:从春季二月始,不准进山砍伐林木;不准堵塞林间小道;不到夏季 不准入山打柴、烧草木灰;不准捕捉幼鸟或捣鸟卵;不准毒杀鱼龟;不准设置诱捕鸟兽的网罩或 陷阱。这些禁令,到七月才开始解禁。对秦《田律》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 反映秦政府重视环境 保护 ② 反映秦朝立法规定生产活动 ③ 反映了“兼爱”理念 ④ 反映秦汉时人们已能意识 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对立统一 A、 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3、关中地区曾是我国古代政治和经济中心区域。后来,由于资源的枯竭和环境恶化而丧失 其重要地位,中国的统治中心迁离此区域是在: A、汉末三国的战乱时期 B、唐朝前期盛世局面结束时 C、唐朝灭亡后的战乱时期 D、朱元璋在长江流域建都时 14、江南开发是我国古代经济的一个重要增长点。下列各项与江南地区持续开发不相关的是: A、西汉时期西域作物的引进 B、隋朝开凿大运河 C、宋朝时北方作物向南方传播 D、靖康之变宋室南迁 15、清朝康乾盛世,对于山区、海滩、北方边疆地区土地进一步开垦,使当时全国耕地数额 超过此前任何一个时期。以下对这种现象的认识,正确的是: A、为商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广阔市场和原料 B、是我国农耕经济不断发展进步的主要体 现 C、加速了自然环境的破坏和资源枯竭的过程 D、是我国封建经济逐渐走向衰落的重要原 因 ●赋税制度是我国古代重要的经济制度。据此,请回答 16~19 题: 16、北魏至唐前期的赋税制度与此前的赋税制度相比的区别是: A、按田亩征收 B、按财产征收 C、按人头征收 D、按户数征 收 17、以下关于明朝改用银两收税的评论,正确的有: ①反映了明朝商品经济的发展 ②客观 上促进了农民与市场的联系 ③实际上加重了农民负担 ④导致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 A、①②③ B、①③④ C、 ①②④ D、②③④ 18、唐初实行租庸调制和中期实行两税法的相同实质是: A、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的手段 B、缓和阶级矛盾的措施 C、对农民剥削程度的降低 D、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19、从西汉到清前期,我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趋势是:①征税标准从以人丁为主向以田亩 为主演变 ②由征收实物逐渐向征收银两过渡 ③人口税在赋税中比重越来越少直至被取消 ④商 品税在奴税中的比重日益减少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中国封建社会农民负担比较沉重,但个别时期因政策调整也有所减轻。回答第 20~22 题。 20、秦朝的赋税非常沉重,其户税的征收标准是按: A、人口多少 B、土地数量 C、土地好坏 D、户数总额 平摊 21、隋炀帝时期农民负担沉重的直接表现是: A、田租重 B、人口税重 C、兵役和徭役重 D、不能以庸 代役 22、以下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的政策有:①庸的实行 ②取消杂税、杂役 ③开始以土 地和资产作为主要征税标准 ④收取免役钱 ⑤赋役征银 A、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⑤ D、①②④⑤ ●随着古代社会的发展,商品经济日益成为社会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回答 23~25 题: 23、下列对商鞅变法中重农抑商政策评价不正确的是: A、巩固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权 B、促进了秦国的经济实力的增强 C、实质是维护封建经济基础 D、助长了当时的土地兼并 24、魏晋南北朝时期商品经济水平较低的原因是:①士族庄园经济的发展 ②连年战争的破 坏 ③江南经济的开发 ④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25、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水平超过了前代,最能说明上述结论的是: A、可以纳银代役 B、农村中“草市”兴起 C、资本主义萌芽的兴起 D、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 ●我国古代自然经济始终占据统治地位,但随着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商业逐渐活跃起来。 据此回答 26-27 题。 26、下列事物的出现与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关的是:①一条鞭法  ②《雨霖铃》  ③话本   ④柜坊  ⑤《四库全书》 A、②③④ B、②③⑤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27、清朝前期“以末致富,以本守之”这种经营方式产生的直接影响是: A、自然经济解体 B、阻碍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C、激化矛盾 D、使工商业扩大再生产缺乏资金 ●“现代化”是指传统的农业文明转变为现代工业文明,农业宗法社会转变为工业法制社会。 回答第 28—30 题。 28、鸦片战争后,表明中国进入现代化建设的史实是: ①洋务运动 ②清末新政 ③义和 团运动 ④实业救国 ⑤ 一五计划 ⑥改革开放 A、①④⑤⑥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⑤⑥ D、②③④⑥ 29、中国近代第一家内河航运公司和第一家炼钢厂分别设在: A、福州、上海 B、福州、天津 C、上海、汉阳 D、天津、汉 阳 30、新中国成立后,初步奠定了我国工业化基础的是: A、三大改造的完成 B、一五计划的实施 C、“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 D、稳定物价,统一财经 ●汲取历史经验,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思路,对解决徘徊 十几年的“三农问题”有重要意义。回答 31—34 题。 31、汉唐时期呈现封建盛世的共同原因是: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②适时调整生产关系 ③ 采用的政策具有连续性 ④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32、农民土地问题的解决是法国大革命的巨大功绩之一,在这一点上拿破仑的主要措施是: A、农民可以赎回一切永久地租 B、农村公有土地按人口平均分配 C、在农村中按户分配公有土地 D、给小农土地所有制以法律保障 33、苏联(包括苏俄)经济政策的诸多失误严重影响其农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下 列对其政策表述不符合史实的是: A、余粮收集制损害了广大农民的利益,反映出当时布尔什维克党在经济建设上的思想局限 性 B、新经济政策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国民经济恢复 C、斯大林片面追求集体化速度,忽视农业的投资和发展 D、赫鲁晓夫提高农业税,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34、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农业政策的主要特点是: A、重视农业生产的投资,努力发展农业生产力 B、主要致力于改革生产关系 C、强调发展农村乡镇企业 D、重视工业反哺农业,实现工农业协调发 展 ●走向海洋,是一个国家发展、强大和开放的重要标志。据此回答 35-37 题。 35、中国开始走向海洋的一个重要标志是: A、大秦王安敦派遣使者从海道来中国 B、张骞开通了通往西亚和欧洲的“丝绸之 路” C、汉武帝以后,开通了“海上丝绸之路” D、甘英出使大秦,到达波斯湾 36、郑和下西洋成为古代中国走向海洋的“绝唱”,这从根本上说明了: A、郑和时代,是我国古代国力强盛的时代 B、郑和下西洋是我国古代对外关系的转折 点 C、腐朽的封建制度已经不适应新的海洋时代的要求 D、以政治为目的的航海活动是不能 持久的 37、最早认识到海军建设重要性的是: A、鸦片战争中的抵抗派 B、洋务派 C、资产阶级维新派 D、资产阶级革命派 ●近代以来我国的经济成分与经济结构不断变化,据此回答 38~41 题。 38、对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的表述不准确的是: A、它是孕育于明清(前期)时期 B、近代先进技术的引进起了诱导作用 C、它直接采用近代机器化生产 D、它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 39、鸦片战争以后的中国社会已不再是一个完全的封建社会,而是一个半封建社会。以下不 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A、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中国成为资本主义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 地 C、洋务派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 D、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出现 40、解放初期,我国社会主义国营企业资产的来源有:①帝国主义在华企业 ②官僚资 本 ③国民政府的财产 ④资本主义工商业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 D、②③ 41、1985 年后,随着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我国经济发生的重大变化是: A、资本主义经济得以恢复 B、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发展起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形式 D、逐步扩大企业自主权 ●在中国革命不同的时期,中国共产党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不同的土地政策,调动了农民 的积极性,推动了革命的发展 42——47 题。 42、30 年代,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制定的农村土地制度的实质是: A、劳动农民的个人土地所有制 B、具有初步社会主义性质的所有制关系 C、劳动农民的集体土地所有制 D、苏维埃政权的土地所有制 43、抗日战争时期,敌后抗日根据地实行的土地政策的实质是 : A、使根据地渡过严重的经济困难 B、变革农村生产关系 C、建立抗日战争的物质基础 D、限制农村的封建剥削 44、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在解放区实行土地改革的直接目的是: A、消灭封建剥削制度 B、发展农业生产,支援前线 C、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 D、巩固新开辟的解放区 45、解放战争时期,流传着“前方打蒋军,后方挖蒋根”的口号,“后方挖蒋根”指的是: A、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B、中共在国统区的地下斗争 C、民主党派的反蒋斗争 D、国统区的民主运动 46、1947 年中共决定以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政策代替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其主要原因是: A、农民渴望获得土地 B、解放农村生产力的需要 C、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D、巩固新开辟的解放区 47、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义革命不同时期提出的土地政策共同点是:①体现中国共产党的民 革命纲领 ②消灭封建剥削制度 ③维护农民基本利益 ④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世界历史的前进车轮与近代化和整体发展轨迹紧密相连。回答 19—21 题。 48、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不包含下列哪一项内容?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B、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 C、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形成 D、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 49、1929 年与 1857 年两次经济危机相比较,其影响的不同点主要是:B A、波及主要资本本主义国家 B、导致世界政治格局的改变 C、严重破坏社会生产力 D、激化了各种社会矛盾 50、推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有利因素是:①互联网等技术打破时空界限,便利经济发展② 各国进一步开放,国际经济贸易合作更加深入 ③跨国公司的无国界经营成为扩张的主体力量 ④ 国家间的济发展水平差距在进一步扩大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第Ⅱ卷 (非选择题) 51、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后面问题。 材料一:历代“并税式改革”连同“易知由单”(法定税目表)这样的配套措施,在中国历 史上都是屡屡出现。由于我国传统赋役历来就有“明税轻、暗税重、横征杂派无底洞”的弊病, 而在专制王朝费用刚性增长的条件下,财政安排只能“量出制入”而不能“量入为出”。为克服 胡征乱派之弊、减少税收中途流失和官吏层层贪污中饱,并税——除费——简化税则,就成为主 流的改革思路。仅在明清两代,便搞过“征一法”、“一串铃”、“一条鞭”、“地丁合一”等 等。其宗旨都是要求把从朝廷到基层的明暗正杂诸税(赋、役)“悉并为一条”,“一切总征 之”。并同时下令不得再征地他费。往往还给农民发放“易知由单”,允许农民照单纳税并拒纳 所列税目以外的杂派。 一般说来,上述改革大都可以在短期内使“向来丛弊为之一清”。然而它的中长期效果却无 例外地与初衷相反。原因很简单:原来税种繁多时虽有官吏易于上下其手之弊,但这些税种包括 了能够“巧立”的一切“名目”,也使后来者难以再出新花样。如今并而为一,诸名目尽失,恰 好为后人新立名目创造了条件。时间稍移,人们“忘了”今天的“正税”已包含了以前杂派,一 旦“杂用”不足,便会重出加派。黄宗羲精辟地把它总结为“积累莫返之害”。 材料二:就这样,历史上每搞一次“并税”改制,就会催生出一次杂派高潮。现代有史学家 把这“黄宗羲定律”用公式表示: 两税法=租庸调+杂派 王安石免役钱法=两税法+杂派=租庸调+杂派+杂派 …… bn=a+nx。 式中 bn 为经过 n 次改制之后的新税额,a 为原始税额,x 为杂派,n 为改制次数。显然,这 是个累进的算术级数。 正是出于对这一“定律”的恐惧,明清时的一些县志作者便在《赋役志》之类章节里把过去 已经归并的各种杂派名目不厌其烦地列出,并告诫“后之好事者切勿轻言归并税则,以贻后 患。” ——以上均见秦晖《“农民减负”要防止“黄宗羲定律”的陷阱》 材料三:温家宝总理在收到由友人史晓风转赠的新版《黄宗羲全集》后,于 2005 年 3 月 22 日写了一封信,对黄宗羲的学术思想做了客观而中肯的评论。他在信中说,“我喜读黄宗羲著作, 在于这位学问家的思想有着朴素的科学性和民主性。身为天下人,当思天下事。而天下之事,莫 过于‘万民之忧乐’了。行事要思万民之忧乐,立身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我应 谨记这些道理,并身体力行。” ———据 2005 年 4 月新华社电讯 材料四:2005 年 12 月 29 日下午,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以 162 票赞成,0 票反 对,1 票弃权的表决结果,决定: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十六次会议于 1958 年 6 月 3 日通过 的《农业税条例》自 2006 年 1 月 1 日起废止。这样,从 2006 年 1 月 1 日起,中国取消了农业税。 延续了 2600 的“皇粮国税”从 2006 年成为历史。 —— 据 2005 年 12 月 29 日新华社电讯编写 (1)中国古代开始征收土地税的两种形式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一、材料二写出汉朝、唐朝、明朝和清朝赋税制的名称。 (3)归纳材料一、材料二中古代税制变化的规律,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税制变化 的其他规律。 (4)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怎样减轻抗日根据地农民的负担?这一措施起到怎样的作用? (5)结合材料三、材料四和所学知识,简述当代中国是怎样减轻农民负担,跳出“黄宗羲 定律”的? 52、“三农”问题是国家生活的重大问题,古今中外不少统治者对农民问题和土地问题十 分重视,其解决的成败直接影响着农业的发展、经济的繁荣及政权的稳固,他们的经验教训值得 我们借鉴与反思。我国政府由于关注民生也出台了很多政策,从去年开始的农村税费改革是我国 继农村实行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之后的又一场伟大变化。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在世界近代史上,法、美、日三国是如何解决土地问题的?各给他们本国经济的发展 带来了什么影响? (2)我国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从何时被废除?简述其经过及意义? (3)比较中外土地问题的解决,可以得到什么重要启示? (4)列举我国古代历史上几次重要的税费改革(不少于三次),并简要说明这些改革的内 容及其所起的共同重要作用。 53、概述中国共产党制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总任务的历史条件? 说明两者在内容上的侧重点有何不同?它给我国社会经济建设各带来了怎样的影响?从中得到 什么启示。 54、 “战争与和平”问题关系到世界上所有国家和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关系到人类命运 和文明的兴衰荣枯。2005 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60 周年,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 重要战场,下面是二张有关中国在二战中的照片: 血 战 台 儿 庄 ⑴照片所反映的历史信息有什么共同之处?(2 分)请再举一例类似以上信息的史实。(2 分) ⑵图 11 中八路军建立的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是 (2 分)陕甘宁边区是 (2) 1941—1942,中共为巩固根据地和争取抗战胜利采取了哪些措施?(8 分) 2003 年底,温家宝在哈佛大学发表演讲时强调,“我们要走一条和一些大国不一样的道路, 这条道路就是和平崛起的道路”。这是中国在总结人类社会发展史,尤其是近代以来大国兴衰的 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作出的理性抉择。 ⑶世界近现代史上日本有哪两次崛起?(4 分)比较促成日本两次崛起的因素,有何异同点? (5 分)日本的两次崛起给我们哪些启示?(3 分) ⑷结合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史实,概括我国为促进“和平崛起”所作的努力。(10 分) 55、明朝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联系;今天中国与东盟的合作对促进 双方关系的发展及地区繁荣稳定有着极其重要意义。根据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中国与东南亚的友好交往最早可以上溯到哪一时期的哪一事件? (2)明朝前期的郑和下西洋对促进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关系有何重要意义? 此后,大批 中国人迁到南洋各地,试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华侨当时对南洋的开发作出了哪些重大贡献? (3)在中国古代至少有三次被公认是地区最强大的国家,这三次崛起各指什么时代?对当时的 世界产生了什么影响? (4)在世界近代、现代史上,中国与东盟国家有共同的历史遭遇,也有共同的英勇抗争。请 结合二战以前及二战期间的有关史实加以说明。二战后中国与东盟各国走上经济发展道路的共同 特点有哪些? (5)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亚、东南亚地区的国家曾出现过三次经济发展的高潮。概述这 三次经济发展高潮出现的时间及代表性国家。归纳总结上述亚洲国家经济发展的基本经验。 (6)结合二战后印度经济发展史实,指出阻碍印度经济发展的因素。 (7)中国与南亚及东南亚哪些国家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倡导国?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 及相互关系是什么? (8)从历史角度分析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彼此加强合作的基础。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加强合 作直接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哪一趋势?并简述该趋势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 5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印度政府根据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潮流,制定了重点开发计 算机软件的长远计划,并于 1991 年首先在印度著名的科技中心——班加罗尔建立了第一个计算 机软件技术园区。如今的班加罗尔已成为印度的软件之都,被誉为世界十大硅谷之一,印度也成 为世界第二大软件出口大国,其出口的地区分布情况见图 3—5。 材料二:印度的国内软件市场很小,导致软件产业过分依靠欧美市场,受制于人,目前已出 现出口增长速度减缓的势头。软件企业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外包”加工和服务,产品结构严重失 衡。 (1)1947 年秋印度脱离 的殖民统治,取得国家的独立。结合史实概括西方殖民 势力退出印度的主要原因。西方殖民势力退出后给新兴独立的国家造成的重大遗留问题有哪些? (10 分) (2)在图 3—6 中的 A、B、C、D 四个城市中,代表班加罗尔的是 (填字母)班 加罗尔成为印度第一个计算机软件技术园区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4 分) (3)印度软件业产值中的 63%都来自美国的订单,美国把自己的订单转交给印度公司开发 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而在印度的软件出口地区中,比重最大的也是北美地区,其直接原因又是 什么?(6 分) (4)我国同样也是高度重视发展信息技术的国家,谈谈发展信息技术对经济发展的意义。 (6 分) (5)结合材料二,谈谈从印度软件开发中暴露出的问题带给我们的哲学启示。(4 分) 2006 届高考历史-经济发展史-专题训练 参考答案 第Ⅰ卷 选择题 1~5AADAC 6~10DAABC 11~15DCCAB 16~20DCDBA 21~25CBDA C 26~30CDCCB 31~35CDDBC 36~40CAACB 41~45CBDBA 46~50CC DBB 第Ⅱ卷 非选择题 51、(1)相地而衰征、初税亩 (2)汉朝编户制度下的赋税徭役,唐朝租庸调制和两税法,明朝一条鞭法,清朝摊丁入亩(地丁银) (3)古代历史上每搞一次“并税”改制,就会催生出一次杂派高潮,反而加重农民负担。其他变化规 律:收税的依据从以人口为主变为以土地为主。税收从实物为主变为货币为主。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 制逐步松弛。 (4)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政策(即“二五减租”)。减轻封建剥削,改善农民的物质生 活;提高农民抗日和生产积极性,也有利于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 (5)1987 年以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90 年代后期开始实行农村税费改革。今年全国全部取 消农业税。 52、(1)法国:把逃亡贵族的土地分成小块出售,地价在 10 年内付清;农村公有土地按当地人口分 配。这就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小农经济的大量存在,造成了农业的落后和国内市场的狭窄,滞缓了法 国工业化的进程。 美国:颁布《宅地法》,规定美国公民只要支付 10 美元手续费,就可以在西部获得一块相当于 64 公 顷的土地;连续耕种 5 年以上,这块土地就成为私有财产。有利于西部的开发,为美国提供了更为丰富的 原料和更为广大的国市市场,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日本:明治维新时,改革土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废除了禁止土地买卖的法令,统一征收地税。正 式从法律上保障了新兴地主的土地所有权,促进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 (2)1952 年底,1950 年 10 月,中央政府分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 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实行保护富农的政策。意义:到 1952 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 全国基本完成土改,延续数千年的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彻底被废除了。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为农业生产 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3)启示:土地是农民最基本的生产和生活资料,要想长治久安,必需满足农民的土地需求;要想使 革命成功,必需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4)①隋唐时期,“庸”规定可以纳绢代役;(任选其中三条); ②“两税法”规定按土地和财产 的多少,一年分夏秋两季两次收税; ③明朝“一条鞭法”规定把原来的田赋、徭役和杂税合并起来折成 银两,分摊在田亩上,按田亩多少收税; ④清初实行“摊丁入亩”,废除人头税,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 中,征收统一赋税。 共同作用:A、有利于保证农时,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B、有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C、赋税征银,有利于减轻农民人 身依附,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53、(1)历史条件:1953 年总路线的条件是: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已完成,人民政府已掌握国家经 济命脉,抗美援朝胜利已定,国际环境安宁;民主革命贵遛问题解决,人民政权巩固 1958 年总路线的条件 是: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借鉴苏联经验教训,总结本国建设经验,妈妈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 义道路。 (2)侧重点不同:过渡时期集中主力发展重工业,侧重于工业化这个主体,逐步实现三大改造作为 两翼。全面建设总路线,侧重于多快好省的“快”字,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的高速度。 (3)影响: 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后,全国各行业大力支援工业建设;完成了三大改造,但工作过 粗过急也贵留了一些问题。1958 年总路线,片面追求高速度,违背了客观规律,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国家 面临建国后最不严重的困难。 (4)启示:  经济建设总路线的制定一定要从实际出发。经济建设必须遵循客观经济规律生产关 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 54、(1)抗日战争中国共两党共赴国难,密切合作,形成了正面和敌后两个战场。共产党坚持全面抗 战路线,建立抗日根据地。 反映了二战期间中国与美、英等反法西斯国家密切合作,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也 反映了中国在二战中国际地位的提高)。举例:如 1942 年初,中、美、英、苏等 26 国共同签署了《联合 国家宣言》或 1945 年中、美、英三国发表波茨坦公告。 (2)A、C。按“三三制”原则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开 展大生产运动和整风运动。 (3)日本的两次崛起:一次是 19 世纪中后期的明治维新,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摆脱了民族 危机(或成为亚洲强国);一次是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至 60 年代末,日本发展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 济大国。 共同因素:都进行了社会改革、都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都重视发展教育 不同因素:第一次走军国主义道路;第二次实行国民经济非军事化。 启示:走军国主义道路(或法西斯道路)给日本人民和亚洲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必然失败;和平崛 起才是正确的方式;科教兴国等。 (4)从中国国情出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在独立自主、 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坚持对外开放;按照“一国两制”方针,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 交,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55、(1)汉武帝时期海上丝绸之路。 (2)①郑和下西洋,船队到达东南亚各国与这些国家进行友好贸易,中国的瓷器、丝绸销路很好。从东 南亚国家购回珠宝、香料等,加强了中国与东南亚各国的经济联系。②郑和的船队成为中国与东南亚各国 之间友好联系的纽带,许多国家的使臣随郑和的船队到中国访问,促进了双方的联系,加强了双方的友好 关系。 加强了各国经济文化交流,是亚非各国间的优秀和平使者;对海洋交通作出了突出贡献;展示了不畏 艰险、勇敢探索的精神;严明的纪律、科学的管理;推动了南洋各国城市经济的繁荣与发展;促进了伊斯 兰教在南洋的发展。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同当地人民一起,开发丛林、开采矿山、培育橡胶。 (3)第一次是秦王朝的统一,他确立的封建制度是当时世界的先进文明;第二次是隋唐的统一和繁荣, 他的经济文化泽被东西,远播世界;第三次元统一后明朝的复兴,他是当时世界的强国,郑和下西洋加强 了与世界各国的联系。 (4) 共同历史遭遇:受到英、法、荷、日等资本主义国家的野蛮侵略,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共同 英勇抗争:在 19 世纪中期的亚洲革命风暴中,中国太平天国运动与印度尼西亚等国人民的反殖民主义斗争, 互相推动,互相影响,共同打击了西方殖民者;20 世纪初的中国辛亥革命,对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国反对 殖民主义的斗争起了推动作用;二战期间共同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侵略,并取得抗日的胜利;1955 年万隆会 议后,有许多东南亚国家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摆脱列强统治,实现民族独立,走上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的道路;抓住机遇,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结 合国情调整经济发展战略;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发展外向型经济,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 (5)20 世纪五六十年代,日本经济高速发展;20 世纪 70 年代,韩国、新加坡经济高速发展;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中国、东盟(泰国、马来西亚)国家的经济高速发展。抓住机遇,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发展外 向型经济,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结合国情制定适合本国的经济发展战略;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注意 加强与邻国的经济合作。 (6)史实:①战后,印度实行国营经济与私营经济相结合。②初步建立比较完备的工业体系。③粮食基 本上实现自给。④印度仍属于经济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因素:①人口问题;②宗教问题;③民族问题;④ 环境问题。 (7)缅甸、印度。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 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是五项原则的核心和基础;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 是各国和平共处的保证;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是五项原则的目标。 (8)都曾经遭受帝国主义的殖民侵略和掠夺;相互间经济、文化长期紧密联系,具有友好交流的历史传 统和一定的经贸合作基础。 经济区域化趋势。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化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发展中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 共同形成对世界经济、政治及国际关系的影响。经济全球化在各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从而产生了经济区 域化的趋势。经济区域化是世界经济全球化在当前条件下的具体表现,对经济全球化有促进和阻碍的双重 作用。 56、(1)英国(1 分)退出原因: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英国发展缓慢,经过两次世界大战势力进一 步衰落;(4 分)印度人民不断觉醒,反抗英国的殖民统治。(2 分) 遗留问题:英国分而治之的政策,导致印巴的分立,给两国人民带来长期的不利影响(民族、宗教、 克什米尔问题等)。(3 分) (2)B(2 分) 班加罗尔是印度著名的科技中心(2 分) (3)印度的劳动 力素质高(技术和会讲英语)而廉价(3 分) 北美软件市场十分广大(3 分)(4)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各 个领域的普遍应用,可以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资源消耗和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加速工业化 和现代化的进程,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6 分)(5)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要把立足点放在 国内,获取主动。结构的变化会引起事物的质变,要注重产品结构的调整。(4 分) (4)特征: 既妥协又争夺;从敌对关系演变为经济竞争对手和政治军事盟友。(4 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