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3 发布 |
- 37.5 KB |
- 1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版高考语文二轮提分复习 专题5 文言文阅读 提分攻略2 Ⅰ 抓住文言翻译“3关键”讲义
提分攻略2 文言翻译“3关键”“4步骤” Ⅰ 抓住文言翻译“3关键” 圈定实词——5类实词精准译 一、“审”出重点实词 文言文翻译,要有审题意识。所谓“审题”,指的是一审语境,即该句的外部语境(上下文)和内部语境(句意重点和句间关系);二审采分点,看哪几个词可作为采分点。就实词而言,哪些可能作为采分点呢? 从词性上看 首先是动词,其次是形容词、名词。 从频率上看 120个常用实词和其他次常用实词(以课本出现的居多)常作为采分点。 从特殊性上看 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如“妻子”“前进”)、偏义复词、活用词、通假字5类词通常为重要实词;繁难、生僻的字词也可能是重要实词。 上述几类词语,一旦确认,就要用符号(如着重号)标出,以便在翻译中落实。 二、“译”准重点实词 1.通假字——本字本义 通假字在翻译中虽不常见,但准确识别并翻译到位是翻译的一种重要能力。如何判断通假字的本字并推断其意义呢? (1)依据事理判别本字 在某个句子中,依据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关系,确定了相应词语的词性,而按照这个字的本义或常用义解释时,就会感到不合事理,这时,我们就应意识到这个字是通假字。如“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卖炭翁》)中的“直”字,如果按照常用义“不弯曲”理解,我们会感到语意突然中断,这时就要意识到“直”是“值”的通假字。 (2)依据类型推断本义 当意识到某字为通假字之后,就要推断其本字应该是哪一个,然后再确定其意义。通假可以分为“同音代替”(如“禽”通“擒”,擒获)、“近音代替”(如“县”通“悬”,悬挂)、“其他代替”三种情况。如“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句式相同,“知”“行”“德”“而”应为同一类词语,为人的某一方面的特征。这时,我们应该意识到“而”通“能”。因为,我们常说“德”“行”“能”。这种情况既非“同音代替”,也非“近音代替”,而是“其他代替”。 [即时训练] 1.(2016·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段,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出按河南。岁大饥,人相食。副使崔应麟见民啖泽中雁矢,囊示登云,登云即进之于朝。 16 帝立遣寺丞锺化民赍帑金振之。登云巡方者三,风裁峻厉。以久次当擢京卿,累寝不下,遂移疾归。寻卒。 (节选自《明史·陈登云传》) 译文: 【答案】 副使崔应麟看见百姓吃湖泽中的雁粪,便装入袋中给陈登云看,陈登云随即送到朝廷。(考查点:“啖”,吃;“矢”通“屎”;“囊”,名词作状语) 【参考译文】 外出巡视河南。那年发生大饥荒,人相互吞食。副使崔应麟看见百姓吃湖泽中的雁粪,便装入袋中给陈登云看,陈登云随即送到朝廷。皇上立即派遣寺丞锺化民分发库银赈济百姓。陈登云多次巡视地方,执政严厉。因为久居此官位应当提升为京官,却多次搁浅,于是他称病归家。不久之后就死了。 2.一词多义——语境确定 文言实词的一词多义是普遍现象,有的词有几个甚至十几个义项。对于一词多义,除了靠平时积累外,还要注意: (1)巧记本义、引申义 本义 引申义(或比喻义) “素”的本义是白色的丝织品。 由本义“白色的丝织品”引申为“白色”,再引申为“白白地”,所以《诗经》中的“素餐”指“白白地吃闲饭”。 “爪牙”的本义是鸟兽的爪子和牙齿。 由本义“鸟兽的爪子和牙齿”引申为“得力的帮手或武士”。 (2)紧扣语境细推断 每个词语虽然都有其自身的含义,但同一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往往含义不同,或为本义,或为引申义。只有紧扣语境,才能确切地解释词语。如:解释下文中“迫”的意思。 昔高祖任萧何于关中,终成大业。今河内带河为固,户口殷实,北通上党,南迫洛阳。(《后汉书·邓寇列传》) “迫”有“逼迫”“迫近”等义项。审视“今河内带河为固,户口殷实,北通上党,南迫洛阳”一句可以看出,“南迫洛阳”一句是交代“河内”的地理位置,所以“迫”解释为“接近”更符合上下文意。因为“逼迫”的对象应为“人”,而该句中“迫”的对象是“物”(洛阳)。 [即时训练] 2.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曹)利用在位既久,颇恃功。天禧二年,辅臣丁谓、李迪争论帝前,迪斥谓奸邪,因言利用与之为朋党。利用曰:“以片文遇主,臣不如迪;捐躯以入不测之虏,迪不逮臣也。 16 ”迪坐是免,而利用以检校太师兼太子少保为会灵观使,进尚书右仆射。 (节选自《宋史·曹利用传》) 以片文遇主,臣不如迪;捐躯以入不测之虏,迪不逮臣也。 译文: 【答案】 凭借一纸文章受到君主的赏识,我比不上李迪;(敢)舍弃生命(或“冒着生命危险”)进入凶险不测的敌军之中,李迪比不上我。(考查点:“片”“遇”“捐躯”“逮”都是多义词) 【参考译文】 曹利用执政时间长了,很有些仗恃自己的功劳而无所顾忌。天禧二年(1018),辅佐大臣丁谓与李迪在皇帝面前争论,李迪指责丁谓是奸臣,并说曹利用与丁谓是同党。曹利用说:“凭借一纸文章受到君主的赏识,我比不上李迪;(敢)舍弃生命进入凶险不测的敌军之中,李迪比不上我。”李迪因此被罢免,而曹利用则以检校太师兼太子少保身份任会灵观使,并进职为尚书右仆射。 3.(2017·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段,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高祖受命,晋陵公主降为东乡君。自混亡,至是九载,而室宇修整,仓廪充盈,门徒业使,不异平日,田畴垦辟,有加于旧。中外姻亲,道俗义旧,入门莫不叹息,或为之涕流,感弘微之义也。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 (节选自《宋书·谢弘微传》,有删改) 译文: 【答案】 (谢弘微)品性严肃正直,行为坚持遵守礼制法度,侍奉继父的亲族,恭敬谨慎过于常礼。(考查点:“循”“事”“党”,都是多义词) 【参考译文】 宋武帝登上帝位之后,晋陵公主被降封为东乡君。从谢混死后,到这时已有九年,但谢混家屋宇整齐,仓廪充盈,仆人听从使唤,各有所业,和平常没有什么不同。田地的开垦种植,比原来更有增加。本族和外姓的亲戚,朋友故旧,进门(见到这么齐整的家境)没有谁不感慨叹息,有人为之流泪,深为谢弘微的德义所感动。(谢弘微)品性严肃正直,行为坚持遵守礼制法度,侍奉继父的亲族,恭敬谨慎过于常礼。 3.活用词——语法判断 句中的词类活用,是命题者特别关注的内容之一。翻译句子时,如果碰到活用词,可运用以下技巧: (1)根据语法准确判断 16 首先要学会语法分析,如名词活用为动词有多种语法特征:两个名词连用,其一必活用为动词;“而”前或后的名词必活用为动词;“之”字前、“所”字后或副词后的名词必活用为动词,等等。然后再联系具体语境确定其词类活用的类型,并据此推断其意义。 (2)用一套用语把它在语境中的词性连同词义译出来 例如:①名词活用为动词,有两种译法。一是换词法,如“左右欲刃相如”中“刃”译为“杀”。二是扩充法,如“沛公军霸上”中“军”译为“驻军”。②名词作状语,一般要带“用……”“在……”“像……”等词语。③名词、动词和形容词的使动、意动用法,可译为“使……(动词)”或“以……为”(或“认为……是”)。④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必须在其后加上相应的名词(人或物)。 [即时训练] 4.(2018·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段,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观其架大溪,跨长汀者,谓之白亭。介二园、阅百卉者,谓之集芳亭。面广池、目列岫者,谓之山光亭。玩晨曦者,谓之朝霞亭。 译文: 【答案】 面对宽广的池水、看到排列的峰峦的,称它为山光亭。(考查点:“面”,名词作动词,面对;“目”,名词作动词,看到;“列”,排列的。) 【参考译文】 看那个跨于溪水和修长的小岛之上的,称它为白亭。处于两园之间,可以观赏各种花卉的,称它为集芳亭。面对宽广的池水、看到排列的峰峦的,称它为山光亭。与晨光嬉戏的,称它为朝霞亭。 5.(2016·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段,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今君穷台榭之高,极污池之深而不止,务于刻镂之巧、文章之观而不厌,则亦与民而仇矣。若臣之虑,恐国之危,而公不平也。公乃愿致诸侯,不亦难乎?公之言过矣。 译文: 【答案】 您却还想让诸侯来归附,不是很难吗?您的话错了。(考查点:“乃”,副词,却;“致”,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到来,这里应翻译为“使……归附”;“过”,错误) 【参考译文】 如今君主穷尽所能使楼台亭榭高耸,竭尽水池的深度而没有止境,致力于刻镂雕花的技巧、花纹的美观而不满足,那么也是与民结为仇敌了。如果按照我的想法,恐怕国家危险,而您也不得安宁呀。您却还想让诸侯来归附,不是很难吗?您的话错了。 4.古今异义词——区别、拆分 古今异义词是十分重要的得分点。它有两种情况: 16 单音节词的同形异义词 如“走”“谷”“金”等,译时要特别把其古今义区别开来,不要以今释古。 双音节词的同形异义词 如“祖父”“妻子”“其实”“牺牲”“卑鄙”等,有的要把它拆成两个词翻译,有的要根据语境来判断。 [即时训练] 6.(2016·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段,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初荐王安石,及同辅政,知上方向之,阴为子孙计,凡更张庶事,一切听顺,而外若不与之者。尝遣子孝宽参其谋,至上前略无所异,于是帝益信任安石。安石德其助己,故引擢孝宽至枢密以报之。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译文: 【答案】 苏轼曾经严肃地责备曾公亮不能纠正、弥补时政的过错,世人讥讽曾公亮用这种办法保持禄位和受宠幸的待遇。(考查点:“从容”,古今异义词,此处译为“郑重、严肃”;“救正”即纠正、弥补时政的过错;“世”即当时的人;“持禄固宠”意思是“保持禄位和受宠幸的待遇”) 【参考译文】 (曾公亮)起初推荐王安石,等到和他一起辅政,才察知皇帝正偏向王安石,(曾公亮)暗中替子孙谋划,凡是改革各事,都听从王安石,但表面上好像没有参与一样。(曾公亮)曾派遣他的儿子曾孝宽参与谋划,到皇帝面前几乎没有什么异议,这样神宗更加信任王安石。王安石感激他帮助自己,因而引荐提拔曾孝宽到枢密院来报答他。苏轼曾经严肃地责备曾公亮不能纠正、弥补时政的过错,世人讥讽曾公亮用这种办法保持禄位和受宠幸的待遇。 5.疑难词——多方推断 考场所考查的文言实词不可能全是考生熟悉的,也会有难度较大的或陌生、疑难的词。为此,临场推断能力就显得特别重要。 (1)对称推断法 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对举的现象很多,在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相反或相对。因此,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的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 (2)语境推断法 文言文中如果语句连贯、相承相接,其意义一般也是上下连贯、相承相接的,因而可利用语境(句内语境和句外语境)来推断词义。这是推断最主要的方法。 (3)语法推断法 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也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的语法位置, 16 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如“自放驴,取樵炊爨”一句中,“樵”字前有动词“取”,后有动词“炊爨”,联系上下文,不难推断出它处于宾语的位置,是名词,应该是“木柴”的意思。 (4)联想推断法 联想推断有课本联想推断和成语联想推断两种。高考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不少成语源于文言文,因此在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我们在掌握了一定量的成语后,便可以根据一些成语的意义、用法,推断出文言词义。 上述推断方法技巧往往不是单一使用的,而是要综合运用。 [即时训练] 7.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明年修《元史》,命祎与濂为总裁。祎史事擅长,裁烦剔秽,力任笔削。书成,擢翰林待制,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官。奉诏预教大本堂,经明理达,善开导。召对殿廷,必赐坐,从容宴语。(1)五年正月议招谕云南,命祎赍诏往。至则谕梁王,亟宜奉版图归职方,不然天讨旦夕至。王不听,馆别室。他日,又谕曰:“朝廷以云南百万生灵,不欲歼于锋刃。若恃险远,抗明命,悔无及矣。”梁王骇服,即为改馆。会元遣脱脱征饷,胁王以危言,必欲杀祎。王不得已出祎见之,脱脱欲屈祎,祎叱曰:“(2)天既讫汝元命,我朝实代之。汝爝火馀烬,敢与日月争明邪!且我与汝皆使也,岂为汝屈!”或劝脱脱曰:“王公素负重名,不可害。”脱脱攘臂曰:“今虽孔圣,义不得存。”祎顾王曰:“汝杀我,天兵继至,汝祸不旋踵矣。”遂遇害。 (节选自《明史·王祎传》) 译文:(1) (2) 【答案】 (1)洪武五年正月商议招抚谕告云南,命王祎奉诏前往。(关键词:谕、赍,可运用“语境推断法”和“语法推断法”。“谕”是“云南”的谓语动词,根据语境判断,应为“谕告”“告诉”义,同理,“赍”可解释为“带”“奉”。) (2)上天已经终结了你们元朝的命运,我们明朝确实取代了你们。你们(元朝)就像火把将要烧完,怎么敢和太阳月亮(一样的明朝)争夺光明呢!(关键词:爝,可运用“语境推断法”。从语境看,这是一个比喻句,只有解释为“火把”,句意才通顺。) 【参考译文】 第二年修《元史》,朝廷任命王祎与宋濂为主管官员。王祎擅长史事,裁减烦琐的,剔除邪恶的,大力修改。《元史》完成后,被提拔为翰林待制,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官。奉召到大本堂教皇子读书,王祎经明理达,善于开导。皇上召他到殿廷,每次都给他赐坐,从容应答。洪武五年正月商议诏抚谕告云南,命王祎奉召前往。到云南后谕告梁王, 16 尽快奉上户籍册和地图给朝廷方面掌管,不然天子很快就将讨伐过来。梁王不听从,并把他安置在偏室内居住。几天后,又谕告说:“朝廷考虑到云南百万生灵,不忍荼毒于锋刃。如果你凭借艰险路远,抵抗大明皇帝的命令,后悔都来不及。”梁王被吓服了,随即将他改为正馆居住。适逢元朝派遣脱脱征集粮饷,拿故意吓人的话威胁梁王,一定想要杀死王祎。梁王迫不得已交出了王祎,脱脱想让王祎屈服于他,王祎怒叱道:“上天已经终结了你们元朝的命运,我们明朝确实取代了你们。你们(元朝)就像火把将要烧完,怎么敢和太阳月亮(一样的明朝)争夺光明呢!何况你我都是使臣,我岂能屈服于你!”有人劝脱脱说:“王先生久负盛名,不能杀。”脱脱手一摆说道:“今天就是孔圣人,也没有情面可讲。”王祎回头说道:“你杀了我,朝廷大军就将到来,你的祸患不久就要接踵到来。”于是就这样被杀害了。 画出虚词——4类虚词译到位 文言虚词在翻译中的重要性虽不能与关键实词相比,但它作为一个“采分点”却是我们在翻译中无法绕开的。因此,在翻译中碰到关键虚词,要注意区分虚实义,保证把“实义”译到位。 一、高频虚词:区分多义,确保翻译到位 所谓高频虚词,是指在翻译中被设为采分点频率较高的虚词,主要有“以”“其”“因”“乃”四个。 以 频率最高,在具体语境中,要抓住三个多义项。 译准介词义:“用(拿)”“把”“根据”“凭借”等。 译准连词义:“因为”。 译准实词义:“认为”“率领”。 其 频率次之,其在具体语境中,要抓住两个多义项。 译准指代义:“那”“那些”,活用为第一人称的“我”“自己”。 译准语气副词义:表示推测的“大概”,表示反问的“难道”,表示期许的“可要”“一定”,表示婉商的“还是”等。 因 主要考查辨别“于是(就)”“趁机”“通过”“用来”等义项。 乃 主要是语境中“于是”“才”“竟然(却)”三个义项的辨析。 上面四个高频虚词的准确翻译主要通过对语意、语法、语境三个层面的把握来完成,代入检验法不失为一个不错的判断方法。 [即时训练] 1.(2018·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段,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昔谢、柳为郡,乐山水,多高情,不闻善政;龚、黄为郡,忧黎庶,有善政,不闻胜概。兼而有者,其吾友杨君乎? (节选自《白居易集》,有删改) 译文: 16 【答案】 二者都具备的,大概就是我的朋友杨君了吧?(考查点:“兼而有者”,二者都具备的;“其”,表推测语气,大概) 【参考译文】 昔日谢、柳治理郡县,以山水为乐,追求高雅情怀,却没有听到有好的政绩;龚、黄治理郡县,为黎民百姓担忧,有好的政绩,却没有看到优美的景象。二者都具备的,大概就是我的朋友杨君了吧? 二、可译可不译的虚词:当译则译,不当译则删 有一部分虚词,兼有结构或语气助词和其他词性,如“之”“焉”“者”“乎”等,其结构、语气助词词性义一般情况下皆可不译,但不能把其他词性义当作助词而不译。这里,尤其要留心“焉”“者”。 焉 作为句中或句末语气助词(虚义)。 不译。 放在动词后面作代词或兼词(实义)。 必译。 者 代词(实义)。 译为“……人(事、地方)”。 助词,表句中停顿,与“也”构成判断,或作定语后置的标志(虚义)。 不译。 [即时训练] 2.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九峰殊极高大,远望皆可见也。(1)彼如嵩、华之峻崎,衡岱之方广,在九峰之下,磊磊然如布棋石者,可以百数。中峰之下,水无鱼鳖,林无鸟兽,时闻声如蝉蝇之类,听之亦无。往往见大谷长川,平田深渊,杉松百围,榕栝并茂,青莎白沙,洞穴丹崖,寒泉飞流,异竹杂华,回映之处,似藏人家。实有九水,出于中山,四水流灌于南海,五水北注,合为洞庭。(2)不知海内之山,如九疑者几焉? (节选自唐代元结《九疑山图记》,有删改) 译文:(1) (2) 【答案】 (1)那些像嵩山、华山一样险峻,衡山、泰山一样高大的山峰,在九座山峰之下,聚集在一起,星罗棋布,有几百座。(关键词:“之”,前两个为助词,用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第三个为助词,的。“然”,词尾,不译;“者”,助词,表判断,不译) (2)不知天下的山,像九疑山一样的有几座?(关键词:“之”,助词,的;“者”,代词,……的山峰;“焉”,句末语气助词,不译) 16 【参考译文】 九座山峰极其高大,在远处,每一座山峰都可以看到。那些像嵩山、华山一样险峻,衡山、泰山一样高大的山峰,在九座山峰之下,聚集在一起,星罗棋布,有几百座。中峰之下,水里没有鱼鳖,林中没有鸟兽,有时可以听到有像蝉蝇鸣叫一样的声音,再仔细听却什么也听不见了。到处可以看见巨大的山谷,长长的河流,平整的农田,深深的水池,粗大的杉树松树,茂盛的榕树桧树,青青的莎草,白白的河沙,深浅不一的洞穴,五色的山崖,凉凉的泉水瀑布,形态怪异的竹子,品种多样的野花,绿树回环掩映之处,好像隐藏着屋舍。确实有九条河流出自九疑山的中山,四条河流流入南海,五条河流往北流,汇合成洞庭湖。不知天下的山,像九疑山一样的有几座? 3.(2018·全国卷Ⅲ)阅读下面的文段,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中旨鞫享泽村民谋逆,纯礼审其故,此民入戏场观优,归途见匠者作桶,取而戴于首曰:“与刘先主如何?”遂为匠擒。明日入对,徽宗问何以处之,对曰:“愚人村野无所知,若以叛逆蔽罪,恐辜好生之德。以不应为杖之,足矣。”曰:“何以戒后人?”曰:“正欲外间知陛下刑宪不滥,足以为训尔。”徽宗从之。 译文: 【答案】 愚人粗鲁无知,如果以叛逆定罪,恐怕会辜负陛下爱惜生灵的仁德。(考查点:“村野”“蔽”“好”;“所”不译,可删去) 【参考译文】 皇帝直接下诏命令审讯享泽村村民谋反一事,纯礼审问事情的缘由,(原来是)这个人到戏场看戏,回来的路上看到工匠做桶,就把桶拿来戴在头上说:“和刘先主相比怎么样?”于是被桶匠抓住。(纯礼)第二天上朝应对,徽宗问怎么处理这件事,(纯礼)回答说:“愚人粗鲁无知,如果以叛逆定罪,恐怕会辜负陛下爱惜生灵的仁德。按不应做此事的罪名杖责他,就够了。”(皇帝)说:“(这样做)凭什么告诫后人呢?”(纯礼)回答:“正是想使外面的人通过此事知道陛下不滥施刑罚,足够作为典范了。”徽宗听从了他的话。 三、常见副词:除表敬谦外,意思实在,须译出 文言虚词中的副词,尤其是常用副词,在翻译中出现频率高,定为采分点的不少。常见常用的副词主要有: 表程度 少、稍、略、愈、益、弥、更、最、极、甚、残、太、至、尤、良、大、绝、特、颇 表范围 悉、皆、咸、俱、举、毕、凡、唯、特、徒、独、直、第、但、止、则、仅 表共同 共、同、并、相 表时间 既、已、曾、尝、向、初、曩、始、昔、常、素、雅、恒、方、正、适、会、俄、旋、寻、须臾、未几、无何、斯须、既而、急、遽、猝、立、即、将、且 16 、行将、终、卒、竟 表语气 必、诚、信、固、果、不、弗、未、非、靡、亡、否、勿、毋、莫、无、殆、盖、庶、其、得无、无乃、庶几、岂、宁、庸、其 表频率 屡、数、辄、每、频、累、复、更、再、又、亟 表敬谦 窃、辱、伏惟、幸、敢、请、敬、谨(该部分词翻译时不必译出) [即时训练] 4.(2018·全国卷Ⅲ)阅读下面的文段,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徽宗立,以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前尹以刻深为治,纯礼曰:“宽猛相济,圣人之训。方务去前之苛,犹虑未尽,岂有宽为患也。”由是一切以宽处之。 译文: 【答案】 正尽力去除先前的苛严,尚且担心做得不够,哪有宽松成为祸患的呢。(考查点:实词有“去”“苛”“虑”,虚词有“方”“犹”“岂”) 【参考译文】 宋徽宗即位,(范纯礼)以龙图阁直学士(职名)的身份任开封知府。前任府尹治政苛刻严酷,范纯礼说:“宽厚和刚猛相互结合,这是圣人的教诲。正尽力去除先前的苛严,尚且担心做得不够,哪有宽松成为祸患的呢。”因此一概以宽大处理事务。 四、特殊虚词:词义固定,固定翻译 所谓特殊虚词,主要包括以下两类: 固定虚词(复音虚词) 两个字不能拆开硬译。 如“虽然”“所以”“无乃”“奈何”“有以”“无以”“是以”“何以”等。 兼词 一个词当成两个词用,译时可按两个词翻译。 如“焉”(于此)、“诸”(之于/之乎)、“盍”(何不)“叵”(不可)等。 [即时训练] 5.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济阴之贾人,渡河而亡其舟,栖于浮苴之上,号焉。有渔者以舟往救之,未至,贾人急号曰:“我济上之巨室也,能救我,予尔百金!”(1)渔者载而升诸陆,则予十金。渔者曰:“向许百金,而今予十金,无乃不可乎!”贾人勃然作色曰:“若,渔者也,一日能获几何?而骤得十金,犹为不足乎?”渔者黯然而退。 他日,贾人浮吕梁而下,舟薄于石又覆,而渔者在焉。(2) 16 人曰:“盍救诸?”渔者曰:“是许金不酬也。”立而观之,遂没。 (节选自《巨贾渡河》,有删改) 译文:(1) (2) 【答案】 (1)渔人用船载着他到了岸上,(他)却只给了渔人十两金子。(考查点:“诸”,兼词,相当于“之于”) (2)有人说:“为什么不救他呢?”渔人说:“这是一个许诺了金钱却不兑现的人。”(考查点:“盍”,何不;“诸”,兼词,相当于“之乎”) 【参考译文】 济阴有个商人,渡河时从船上落下了水,停留在水中的浮草上,在那里求救。有一个渔人用船去救他,还没有靠近,商人就急忙嚎叫道:“我是济水一带的大富翁,你如果能救了我,我给你一百两金子。”渔人用船载着他到了岸上,(他)却只给了渔人十两金子。渔人说:“当初你答应给我一百两金子,可现在只给十两,恐怕不可以吧!”商人勃然大怒道:“你,一个打鱼的人,一天的收入能有多少?你突然间得到十两金子,还不满足吗?”渔人失望地走了。 后来有一天,这个商人乘船顺吕梁湖而下,船又触到石头沉没了(他再一次落水)。正好原先救过他的那个渔人也在那里。有人说:“为什么不救他呢?”渔人说:“这是一个许诺了金钱却不兑现的人。”渔人把船靠岸观看那位商人在水中挣扎,商人沉入水底淹死了。 6.(2017·全国卷Ⅲ)阅读下面的文段,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及至北境,居人跨屋栋聚观,曰:“看南朝状元。”及肄射,将先破的。契丹使萧禧馆客,禧果以代州为问,将随问随答。禧又曰:“界渠未定,顾和好体重,吾且往大国分画矣。”将曰:“此事,申饬边臣岂不可,何以使为?”禧惭不能对。归报,神宗善之。 译文: 【答案】 许将说:“这件事情,指示边地官员办理难道不行吗,为什么还要派使者呢?”萧禧羞愧不能回答。(考查点:“申饬”,饬令,指示;“岂”,难道;“何以……为”,表示疑问的固定句式,译为“难道……吗”;“对”,回答。) 【参考译文】 等到了契丹境内,契丹人骑在房梁上聚众观看,说:“看看南朝的状元。”等到许将与契丹人进行射箭比赛时,许将先射中。契丹派萧禧在宾馆以礼迎接,谈判时,萧禧果然提起代州的事,许将随问随答。萧禧又说:“界线没有定下来,两国以和好为重, 16 我将到贵国去划分边界了。”许将说:“这件事情,指示边地官员办理难道不行吗,为什么还要派使者呢?”萧禧羞愧不能回答。回来后把情况报告神宗,神宗对许将大加赞赏。 明辨句式——4类常考句式要分清 一、判断句——译出“是”或“不是” 1.四大类型 有标志 “者也”表判断(“……者,……也”“……,……也”“……者,……” “……者也”)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副词“乃、则、皆、诚、即、非”等表判断 此皆良实。(《出师表》) “为”表判断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 无标志 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译文:刘备是天下的英雄豪杰) 2.三大方法 (1)看是否符合判断句的要求 判断句的特征之一就是谓语部分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天下所共传宝”是一个名词性短语,符合判断句的特征要求。 (2)看能否翻译成“是”字句 所有的判断句都能翻译成“是”字句,如果不能翻译成这种句式,那自然就不是判断句了。如“是寡人之过也”(《烛之武退秦师》),翻译为“这是我的过错”,符合判断句的基本要求。 (3)看有无外在的语言标志 如前所述,判断句大多有语言标志,抓住句中标志词不难断定判断句。当然,遇到没有标志的判断句,也可以根据前两点进行判断。 [即时训练] 1.(2017·北京卷)阅读下面的文段,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始皇既并天下,分郡邑,置守宰,理固当然,如冬裘夏葛,时之所宜,非人之私智独见也,所谓不失时者,而学士大夫多非之。汉高帝欲立六国后,张子房以为不可,李斯之论与子房无异。高帝闻子房之言,知诸侯之不可复,明矣。然卒王韩信、彭越、英布、卢绾,岂独高帝所为,子房亦与焉。故柳宗元曰:“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 (节选自宋代苏轼《东坡志林》,有删改) 译文: 16 【答案】 分封诸侯的制度并不是圣人的意思,而是时势使然。(考查点:“非……也”,表示否定判断。) 【参考译文】 秦始皇吞并天下以后,划分郡县,设置郡县的守吏,按道理本来就应当这样,这就像冬天穿皮裘衣服夏天穿葛布衣服,是时令所应当的事情,并不是某些人的个人智慧或独到见解,(这就是)所说的不错过时机的人,但求学者和士大夫却大多非议他们。汉高帝想分封六国的后人,张良认为不行,李斯的意见与张良没有什么不同。汉高帝听了张良的话,知道诸侯不可恢复,这是非常明显的。然而最终他还是分封了韩信、彭越、英布、卢绾,难道(这件事)只是汉高帝做的?张良也参与了。所以柳宗元说:“分封诸侯的制度并不是圣人的意思,而是时势使然。” 二、被动句——译出“被” 1.五大类型 有标志 “为”“为……所……”“……为所……” 如“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重为乡党所笑”“若属皆且为所虏”。 “于”“受……于……” 如“不拘于时”“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见”“见……于……” 如“徒见欺”“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被” 如“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无标志 又叫意念被动句,要根据上下文判断 如“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2.两大方法 (1)从标志词入手,判断是否符合被动句的要求 当句子中出现了上述类型的某个“标志词”时,要考虑这个句子是不是被动句。 (2)从语法入手,判断是否是被动句 有些被动句没有标志词,但在意义上含有被动的意思,这就要考虑主语是不是谓语的受动者。如《劝学》中“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一句,“金石”是“镂”的支配对象,并且“金石”是受动者,所以此句应为被动句。对于这类被动句,可用如下方法来判断:①在动词前或后加上“被”而未改变句子的基本意义的,是被动句。如“匹夫不可夺志也”,可在动词“夺”前面加上“被”,并没有改变句子原来的意思,所以这是一个被动句。②主谓结构的句子能够变成动宾结构主动句的,是被动句。如杜牧《阿房宫赋》中的“函谷举”,可以将其变为“举函谷”。 [即时训练] 2.(2017·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段,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王充者,会稽上虞人也,字仲任。其先尝从军有功,封会稽阳亭。一岁仓卒国绝, 16 因家焉,以农桑为业。世祖勇任气,卒咸不揆于人。岁凶,横道伤杀,怨仇众多。会世扰乱,恐为怨仇所擒,祖父汎举家担载,就安会稽,留钱唐县,以贾贩为事。 (节选自王充《论衡·自纪篇》,有删节) 译文: 【答案】 恰逢社会动乱,(他的祖父)担心被仇人抓住。(考查点:“会”,恰逢,赶上;“扰乱”,纷乱,动乱;“为……所……”,表被动。) 【参考译文】 王充,是会稽郡上虞县人,字仲任。他祖上几代曾从军立有军功,被封为会稽郡的阳亭侯。才一年,因变乱而失去了爵位和封地,于是就在那里落了户,以种地养蚕为业。曾祖父王勇好意气用事,结果跟很多人都合不来。灾荒年头,他曾拦路杀伤过人,因此仇人众多。恰逢社会动乱,(他的祖父)担心被仇人抓住,(于是)祖父王汎领着全家肩挑车载着家当,准备到会稽郡城去安家,但中途在钱唐县留了下来,以经商为业。 三、省略句——补出成分 句子中省略某一词语或某种成分的现象,古今皆有。不过,文言文里这种现象更突出,有些在现代汉语中不能省略的句子成分(如谓语),也经常被省略。 1.主语省略 句子中是否省略了成分,要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推断。翻译时,要根据具体情况把省略成分补出来。 类型 示例 承前省 廉颇为赵将,(廉颇)伐齐,大破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蒙后省 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对话省 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今日之事)甚急!”(《鸿门宴》) 2.谓语省略 谓语是句子中最重要的成分。古今汉语,省略谓语的情况比较少见。不过在文言文中,省略谓语也不是个别的现象。尤其是并列的句子,如果一句用了某个动词,另一句同样的动词就可以省略。 类型 示例 承前省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蒙后省 杀人如(恐)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鸿门宴》) 3.宾语省略 文言文中省略动词和介词后的宾语是比较普遍的,尤其是代词“之”。 类型 示例 16 省略动词宾语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鸿门宴》) 省略介词宾语 成视之,庞然修伟,自增惭怍,不敢与(之)较。(《促织》) 4.兼语、介词省略 类型 示例 兼语省略 有使令性动词(如“使、令”)的句子,后面不带兼语。如“不如因而厚遇之,使(之)归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介词省略 介词“于”省略,如“果地震(于)陇西”(《张衡传》)。 介词“以”省略,如“又试之(以)鸡”(《促织》)。 [即时训练] 3.(2018·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鲁人颜太初,字醇之,常愤其然。读先王之书,不治章句,必求其理而已矣。既得其理,不徒诵之,以夸诳于人,必也蹈而行之。 (节选自《司马光集》,有删改) 译文: 【答案】 (颜太初)掌握了先王书中的义理以后,不是仅仅称道它,用来夸大欺骗世人,而是必定亲自去实践。(考查点:句首省略主语“颜太初”;“既”,以后;“徒”,仅仅;“夸诳”,夸大欺骗;“蹈而行”,亲自实践。) 【参考译文】 鲁国人颜太初,字醇之,时常对这种情况感到愤然。他学习先王的文章,不研究章节句子,一定要推究其中的义理才行。(颜太初)掌握了先王书中的义理以后,不是仅仅称道它,用来夸大欺骗世人,而是必定亲自去实践。 四、宾语前置——重在调序 宾语前置在特殊句式中类型最多,较为复杂,翻译时要细心辨别。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要符合两个条件:一必须是疑问句,二必须是疑问代词(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作宾语。分动宾前置和介宾前置两种。前者如“沛公安在?”(《鸿门宴》)正常语序是“沛公在安?”后者如“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正常语序是“吾与谁归?”又如“何以战?”(《曹刿论战》),正常语序是“以何战”。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也要符合两个条件:一必须是否定句(一般句中有否定副词“不”“未”“毋”“弗”“勿”“否”“非”等,或否定动词“无”,或否定代词“莫”),二必须是代词作宾语。如“时人莫之许也”(《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是“时人莫许之也”。 16 3.用助词“之”“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这类句子的“之”“是”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正常语序是“不知句读,不解惑”;“唯利是图”正常语序是“唯图利”。 [即时训练] 4.(2017·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段,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及始兴王叔陵为扬州刺史,引祠部侍郎阮卓为记室,辟贞为主簿。贞度叔陵将有异志,因与卓自疏于叔陵,每有宴游,辄辞以疾,未尝参预。叔陵雅钦重之,弗之罪也。俄而高宗崩,叔陵肆逆,府僚多相连逮,唯贞与卓独不坐。 (节选自《陈书·列传第二十六》,有删改) 译文: 【答案】 谢贞猜度叔陵有谋反之心,就和阮卓一同主动与叔陵疏远,每当有宴饮游乐,就以有病为借口推辞,未曾参与。叔陵很是敬重他,不怪罪他。(考查点:“度”,猜度;“因”,于是,就;“雅”,一向;“弗之罪也”,是宾语前置句,不怪罪他) 【参考译文】 到了始兴王叔陵任扬州刺史时,推荐祠部侍郎阮卓为记室,征召谢贞为主簿。谢贞猜度叔陵会有谋反之心,就和阮卓一同主动与叔陵疏远,每当有宴饮游乐,就以有病为借口推辞,未曾参与。叔陵很是敬重他,不怪罪他。不久高宗驾崩,叔陵横行不法,背叛作乱,府僚多因受牵连而被拘捕,只有谢贞和阮卓没有获罪。 16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