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工程历年高考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三大工程历年高考试题

‎ 三大工程部分选择题专项训练 ‎ 组题:汪细炎 2010-5-2‎ 一.单选题 ‎1.下列关于动物细胞培养的叙述,正确的是:‎ A.培养中的人效应T细胞能产生单克隆抗体 B.培养中的人B细胞能够无限地增殖 C.人的成熟红细胞经过培养能形成细胞株 D.用胰蛋白酶处理肝组织可获得单个肝细胞 ‎2.采用基因工程技术将人凝血因子基因导入山羊受精卵,培育出了转基因羊。但是,人凝血因子只存在于该转基因羊的乳汁中。以下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人体细胞中凝血因子基因编码区的碱基对数目,等于凝血因子氨基酸数目的3倍 B.可用显微注射技术将含有人凝血因子基因的重组DNA分子导入羊的受精卵 C.在该转基因样中,人凝血因子基因存在于乳腺细胞,而不存在于其他体细胞中 D.人凝血因子基因开始转录后,DNA连接酶以DNA分子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mRNA ‎3.根瘤菌是一种固氮微生物,其生物学特征之一是:‎ A.在土壤中独立生活时能够固氮 B.需氧的异养细菌 C.所需能量由自身的线粒体提供 D.单细胞真核生物 ‎4.基因工程技术可使大甩手杆菌合成人的蛋白质。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常用相同的限制性内切酶处理目的基因和质粒 B.DNA连接酶和RNA聚合酶是构建重组质粒必需的工具酶 C.可用含抗生素的培养基检测大肠杆菌中是否导入了重组质粒 D.导入大肠杆菌的目的基因不一定能成功表达 ‎5.下列所述环境条件下的微生物,能正常生长繁殖的是:‎ A.在缺乏生长素的无氮培养基中的圆褐固氮菌 B.在人体表皮擦伤部位的破伤风杆菌 C.在新配制的植物矿质营养液中的酵母菌 D.在灭菌后的动物细胞培养液中的禽流感病毒 B.大肠杆菌中检测到人胰岛素基因及其mRNA C.山羊乳腺细胞中检测到人生长激素DNA序列 D.酵母菌细胞中提取到人干扰素蛋白 ‎6.利用外源基因在受体细胞中表达,可生产人类所需要的产品。下列各项中能说明目的基因完成了在受体细胞中表达的是:‎ A.棉花二倍体细胞中检测到细菌的抗虫基因 B.大肠杆菌中检测到人胰岛素基因及其mRNA C.山羊乳腺细胞中检测到人生长激素DNA序列 D.酵母菌细胞中提取到人干扰素蛋白 ‎7.下列有关基因工程中限制内切酶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一种限制性内切酶只能识别一种特定的脱氧核苷酸序列 B.限制性内切酶的活性受温度的影响 C.限制性内切酶能别和切割RNA D.限制性内切酶可从原核生物中提取 ‎8.通过发酵罐发酵可大规模生产谷氨酸,生产中常用的菌种是好氧的谷氨酸棒状杆菌。下面有关谷氨酸发酵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溶氧充足时,发酵液中有乳酸的积累 B.发酵液中碳源和氮源比例的变化不影响谷氨酸的产量 C.菌体中谷氨酸的排出,有利于谷氨酸的合成和产量的提高 D.发酵液pH值呈碱性时,有利于谷氨酸棒状杆菌生成乙酰谷氨酰胺 ‎9.下图表示用3H-亮氨酸标记细胞内的分泌蛋白,追踪不同时间具有放射性的分泌蛋白颗粒在细胞内分布情况和运输过程。其中正确的是:‎ ‎10.‎3月24日是世界结核病防治日。下列关于结核杆菌的描述正确的是:‎ A.高倍镜下可观察到该菌的遗传物质分布于细胞核内 B.该菌是好氧菌,其生命活动所需要能量主要由线粒体提供 C.该菌感染机体后能快速繁殖,表明其可抵抗溶酶体的消化降解 D.该菌的蛋白质在核糖体合成、内质网加工后由高尔基体分选运输到相应部位 ‎11.下列关于生物膜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细胞完成分化以后,其细胞膜的通透性稳定不变 B.膜的流动性是细胞生物膜相互转化的基础 C.特异性免疫系统通过细胞膜表面的分子识别“自己”和“非已”‎ D.分泌蛋白合成越旺盛的细胞,其高尔基体膜成分的更新速度赶快 ‎12.在细菌的连续培养过程中,要以一定速度不断添加新的培养基,同时以同样速度放出老的培养基。下图表示培养基的稀释率(培养基的更新速率)与培养容器中营养物质浓度、细菌代时(细菌数目增加一倍所需的时间)、的关系。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在稀释率很低的情况下,稀释率的增加会导致细菌密度的增加 B.稀释率从a到b的变化过程中,细菌生长速率不断提高 C.稀释率超过b点后,营养物质浓度过高导致细菌死亡率增大,细菌密度降低 D.为持续高效地获得发酵产品,应将稀释率控制在b点附近 ‎13.利用细胞工程方法,以SARS病毒核衣壳蛋白为抗原制备出单克隆抗体。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用纯化的核衣壳蛋白反复注射到小鼠体内,产生的血清抗体为单克隆抗体 B.体外培养单个效应B细胞可以获得大量针对SARS病毒的单克隆抗体 C.将等量效应B细胞和骨髓瘤细胞混合,经PEG诱导融合后的细胞均为杂交瘤细胞 D.利用该单克隆抗体与SARS病毒核衣壳蛋白特异性结合的方法可诊断出病毒感染者 ‎14.下列关于细菌的叙述,错误的是:‎ A.硝化细菌能以NH3作为氮源和能源物质 B.某些细菌可以利用光能固定CO2合成有机物 C.生长因子是某些细菌生长过程中需要额外补充的营养物质 D.含伊红和美蓝试剂的培养基不能用来鉴别牛奶中的大肠杆菌 ‎15.已知某种限制性内切酶在一个线性DNA分子上有3个酶切位点,如图中箭头所指。如果该线性DNA分子在3个酶切位点上都被该酶切断,则会产生a、b、c、d四种不同长度的DNA片段。现有多个上述线性DNA分子,若在每个DNA分子上至少有一个酶切位点被该酶切断,则从理 论上讲,经该酶酶切后,这些线性DNA分子最多能产生长度不同的DNA片段种类数是:‎ A.3 B‎.4 C.9 D.12‎ ‎16.下列关于细胞工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电刺激可诱导植物原生质体融合或动物细胞融合 B.去除植物细胞的细胞壁和将动物组织分散成单个细胞均需酶处理 C.小鼠骨髓瘤细胞和经抗原免疫小鼠的B淋巴细胞融合可制备单克隆抗体 D.某种植物甲乙两品种的体细胞杂种与甲乙两品种杂交后代的染色体数目相同 ‎17.下列对根瘤菌的叙述,正确的是:‎ A.根瘤菌在植物根外也能固氮 B.根瘤菌离开植物根就不能存活 C.土壤淹水时,根瘤菌固氮量减少 D.大豆植株生长所需要的氮都来自根瘤菌 ‎18.下列关于病毒的叙述,正确的是:‎ A.烟草花叶病毒可以不依赖宿主细胞而增殖 B.流感病毒的核酸位于衣壳外面的囊膜上 C.肠道病毒可在经高温灭菌的培养基上生长增殖 D.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可导致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 ‎19.下列关于病毒的描述,正确的是:‎ A.噬菌体通常在植物细胞中增殖 B.病毒可作为基因工程的运载体 C.青霉素可有效抑制流感病毒增殖 D.癌症的发生与病毒感染完全无关 ‎20.用实验检测某一菌株,结果如下:‎ ‎(1)有氧条件下,菌株正常生长,但检测不出乳酸和酒精 ‎(2)无氧条件下,乳酸含量增加明显,但检测不出酒精 ‎(3)无氧条件下,培养液中半乳糖的消耗量与乳酸的生成量成正比 由上述结果得出的下列结论中,错误的是:‎ A.此菌能在弱酸性条件下生活 B.此菌中存在催化乳酸形成的酶 C.此菌为厌氧菌 D.半乳糖也可成为此菌的营养物质 ‎21.下列有关生物膜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大鼠脾细胞与兔造血干细胞的细胞膜能够发生融合 B.用蛋白酶处理生物膜可改变其组成,不改变其通透性 C.在生长激素的合成和分泌过程中,生物膜只发生结构上的联系 D.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和在神经元间传递时,生物膜发生的变化是相同的 ‎22.下列有关酿脓链球菌的叙述,正确的是:‎ A.含中DNA或RNA,其中贮存着它的遗传信息 B.刺激人体免疫系统产生的抗体可导致自身免疫病 C.在固体培养基上培养后肉眼可见链状排列的球菌 D.侵入心脏瓣膜引起化脓性炎症,导致风湿病心脏病 ‎23.科学家通过基因工程的方法,能使马铃薯块茎含有人奶主要蛋白。以下有关基因工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A.采用反转录的方法得到的目的基因有内含子 B.基因非编码区对于目的基因在块茎中的表壳是不可缺少的 C.马铃薯的叶肉细胞可用为受体细胞 D.用同一限制酶分别处理质粒和含目的基因的DNA,可产生粘性末端而形成重组DNA分子 ‎24.下列有关根瘤菌及其生物固氮方面的叙述,正确的是:‎ A.制备根瘤菌DNA时需用纤维素酶处理细胞壁 B.根瘤菌的固氮基因编码区含有内含子和外显子 C.大豆种子用其破碎的根瘤拌种,不能提高固氮量 D.根瘤菌固氮量与其侵入植物的生长状况有关 ‎25.在以下描述中,可以将病毒与其他微生物相区别的是:‎ A.能够使人或动、植物患病 B.没有细胞核,仅有核酸 C.具有寄生性 D.由核酸和蛋白质装配进行增殖 ‎26.用动物细胞工程技术获取单克隆抗体,下列实验步骤中错误的是:‎ A.将抗原注入小鼠体内,获得能产生抗体的B淋巴细胞 B.用纤维素酶处理B淋巴细胞与小鼠骨髓瘤细胞 C.用聚乙二醇作诱导剂,促使能产生抗体B淋巴细胞与小鼠骨髓瘤细胞融合 D.筛选杂交瘤细胞,从中选出能产生所需抗体细胞群,培养后提单克隆抗体 ‎27.下列技术依据DNA分子杂交原理的是:‎ ‎①用DNA分子探针诊断疾病 ‎②B淋巴细胞与骨髓瘤细胞的杂交 ‎③快速灵敏地检测饮用水中病毒的含量 ‎④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形成重组DNA分子 A.②③ B.①③ C.③④ D.①④‎ ‎28.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发现和发展了水母绿色荧光蛋白“的三位科学家。将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片段与目的基因连接起来组成一个融合基因,再将该融合基因转入真核生物细胞内,表达出的蛋白质就会带有绿色荧光。绿色荧光蛋白在该研究中的主要作用是 A.追踪目的基因在细胞内的复制过程 B.追踪目的基因插入到染色体上的位置 C. 追踪目的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在细胞内的分布 D.追踪目的基因编码的蛋白质的空间结构。‎ ‎29.右图是某微生物体内某一物质的代谢示意图,下列关于酶活性的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 丁物质既是酶③催化生成的产物,也是酶③反馈抑制物。‎ B 戊物质通过与酶④结合导致酶④结构改变而是其失去活性。‎ C 当丁物质和戊物质任意一种过量时,酶①的活性都有受到抑制。‎ D 若此代谢的终产物不断地排出菌体外,则可消除丙物质对酶①的抑制作用。‎ ‎30.下列关于谷氨酸发酵工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发酵时需要不断地通入无菌空气,否则会积累乳酸。‎ B 发酵时采用的培养基为液体的天然的培养基。‎ C 从自然界分离的天然菌株可直接用于生产。‎ D 当菌体进入生产稳定期时,补充营养物质可提高谷氨酸产量。‎ ‎31.下列关于植物体细胞杂交或植物细胞质遗传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利用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可以克服生殖隔离的限制,培育远缘杂种。‎ B 不同植物原生质体融合的过程属于植物体细胞杂交过程。‎ C 两个不同品种的紫茉莉杂交,正交反交F1的表现型一致。‎ D 两个不同品种的紫茉莉杂交,F1的遗传物质来自母本的多余父本的。‎ ‎32.用动、植物成体的体细胞进行离体培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都需用CO2培养箱 B.都须用液体培养基 ‎ C.都要在无菌条件下进行 D.都可体现细胞的全能性 ‎33.下列关于基因工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A.目的基因和受体细胞均可来自动、植物或微生物 B.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和DNA连接酶是两类常用的工具酶 C.人胰岛素原基因在大肠杆菌中表达的胰岛素原无生物活性 D.载体上的抗性基因有利于筛选含重组DNA的细胞和促进目的基因的表达 ‎34下列有关大肠杆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大肠杆菌以复制方式进行繁殖,其拟核是一个环状DNA分子 ‎ B在含葡萄糖和乳糖的培养基上,大肠杆菌首先利用乳糖作碳源 ‎ C用大肠杆菌工程菌生产干扰素时.应及时添加核酸等生长因子 ‎ D处于对数期的大肠杆菌.常作为生产用的菌种和科研的材料 ‎ 免疫部分选择题专项训练 ‎ 组题:汪细炎 2010-5-2‎ 一.单选题 ‎1如果给人体注射灭活的甲型HlNl流感病毒,可预防甲型H1Hl流感,那么灭活病毒在体内 ‎ 引起的免疫反应,正确的是 ‎ A B细胞接受刺激后形成效应B细胞能使靶细胞裂解 ‎ B T细胞接受刺激后形成效应T细胞能释放淋巴因子 ‎ C吞噬细胞接受刺激后形成效应细胞,能产生相应的抗体 ‎ D淋巴细胞吞噬该病毒后形成记忆细胞,能释放白细胞介素 ‎2.破伤风梭状芽孢杆菌侵入了人体深部的组织细胞并大量繁殖,下列关于细菌的细胞呼吸类型和消灭该菌首先要通过的免疫途径的叙述,正确的是 A.无氧呼吸和体液免疫 B.无氧呼吸和细胞免疫 C.有氧呼吸和体液免疫 D.有氧呼吸和细胞免疫 ‎3.重症肌无力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体内的自身抗体破坏了神经-肌肉突触后膜的受体蛋白。正确的治疗措施是 A.注射激素抑制抗体产生 B.注射神经递质提高传递效率 C.注射受体蛋白增加受体数量 D.注射淋巴因子增强免疫能力 ‎4.为防止甲型H1N1病毒在人群中的传播,有人建议接种人流感疫苗,接种人流感疫苗能够预防甲型H1N1流感的条件之一是:甲型H1N1病毒和人流感病毒具有相同的  ‎ A.侵染部位 B.致病机理 C.抗原决定簇 D.传播途径  ‎ ‎5.下列有关酿脓链球菌的叙述,正确的是:‎ A.含中DNA或RNA,其中贮存着它的遗传信息 B.刺激人体免疫系统产生的抗体可导致自身免疫病 C.在固体培养基上培养后肉眼可见链状排列的球菌 D.侵入心脏瓣膜引起化脓性炎症,导致风湿病心脏病 ‎6.下列有关特异性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A.当抗原侵入宿主细胞时,细胞免疫才开始发挥作用 B.效应B细胞的产生,需要T细胞和抗原的共同刺激 C.在体液免疫过程中,每个效应B细胞只分泌一种特异性抗体 ‎7.关于特异性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A.B细胞吞噬病原菌,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产生的效应T细胞分泌抗体 B.T细胞吞噬病原菌,然后将抗原呈递给B细胞,产生的效应B细胞分泌抗体 C.吞噬细胞吞噬病原菌,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产生的效应T细胞攻击靶细胞 D.吞噬细胞吞噬病原菌,然后将抗原呈递给B细胞,产生的效应B细胞攻击靶细胞 D.当同一种抗原再次进入机体时,产生的效应B细胞均来自记忆细胞 ‎8.下列不属于免疫过程的是:‎ A.花粉引起体内毛细血管扩张 B.移植的器官被患者排斥 C.骨髓瘤细胞与B淋巴细胞融合 D.病原微生物被体内吞噬细胞吞噬 ‎9.人体受到某种抗原的刺激会产生记忆细胞,当其受到同种抗原第二次刺激时:‎ A.记忆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变短,机体抗体浓度增加 B.记忆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变长,机体抗体浓度增加 C.记忆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变短,机体抗体浓度减少 D.记忆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不变,机体抗体浓度减少 ‎10.人被犬咬伤后,为防止狂犬病发生,需要注射由灭活狂犬病毒制成的疫苗。疫苗在人体内可引起的免疫反应是:‎ A.刺激效应T细胞分化成为记忆细胞 B.刺激吞噬细胞产生抗狂犬病毒抗体 C.可以促进效应B细胞释放出淋巴因子 D.产生于狂犬病毒特异性结合的抗体 ‎11.结核杆菌是结核病的病原体,近年来因抗药菌株增多等原因,使人类结核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上升,下列有关结核杆菌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结核杆菌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B.结核杆菌抗药性的产生是应用抗生素诱导基因突变的结果 C.接种卡介苗后,T细胞受刺激成为记忆细胞,产生相应的抗体 D.感染结核杆菌后,机体主要通过特异性细胞免疫的作用将其消灭 ‎12.切除胸腺的幼年小鼠,其免疫功能表现为:‎ A.细胞免疫缺陷、体液免疫功能下降 B.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功能均正常 C.细胞免疫缺陷、体液免疫功能正常 D.细胞免疫正常、体液免疫功能下降 ‎13.某种病菌感染人体并侵入细胞内后,机体可以对该靶细胞产生免疫反应,其中有:‎ A.效应B细胞接触靶细胞,导致胞细胞裂解,从而使病菌抗原被白细胞介素消灭 B.效应B细胞接触靶细胞,导致胞细胞裂解,从而使病菌抗原被抗体消灭 C.效应T细胞接触靶细胞,导致胞细胞裂解,从而使病菌抗原被外毒素消灭 D.效应T细胞接触靶细胞,导致胞细胞裂解,从而使病菌抗原被抗体消灭 ‎14.下列关于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A.吞噬细胞吞噬外来细菌,必须有抗体参与 B.B细胞和T细胞所含基因不同,功能也不同 C.“先天性胸腺发育不全”的患者,细胞免疫有缺陷 D.B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形成的杂交瘤细胞都能合成单克隆抗体 ‎15.人被生锈的铁钉扎破脚后,应该尽快注射破伤风抗毒素,其原因是破伤风抗毒素能够:‎ A.促进自身免疫反应 B.增强细胞免疫作用 C.使体内产生抗原 D.特异性地中和外毒素 ‎16.一般情况下,用抗原免疫机体,血清中抗体浓度会发生相应变化。如果第二次免疫与第一次免疫所用的抗原相同且剂量相等,下列四图中能正确表示血清中抗体浓度变化的是:‎ ‎17.关于抗体的产生.特性和作用等的叙述,错误的是:‎ A.抗毒素是抗体 B.抗体都能被蛋白酶水解 C.淋巴细胞都能产生抗体 D.抗体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会对自身成分起免疫反应 ‎18.当抗原刺激抗体产生细胞免疫反应时,效应T细胞发挥的作用是:‎ A.产生抗体使靶细胞裂解 B.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使靶细胞裂解 C.产生组织胺增强B细胞的功能 D.促进B细胞产生淋巴因子 ‎19.下列与免疫失调无关的疾病是:‎ A.过敏性鼻炎 B.血友病 C.艾滋病 D.系统性红班狼疮 ‎20风湿性心脏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一类疾病是:‎ A.病原体感染机体而引发的疾病,有传染性 B.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发的疾病、无传染性 C.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的组织和器官造成损伤而引发的疾病 D.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而引发的过敏反应 ‎21.某种病毒已侵入人体细胞内,机体免疫系统对该靶细胞发挥的免疫作用是:‎ A.体液免疫 B.细胞免疫 C.自身免疫 D.非特异性免疫 ‎22.在临床治疗上已证实,将受SARS病毒感染后治愈患者(甲)的血清,注射到另一SARS 患者(乙)体内能够提高治疗效果。甲的血清中具有治疗作用的物质是:‎ A.疫苗 B.外毒素 C.抗原 D.抗体 ‎23.下列都属于免疫系统效应T细胞所产生的淋巴因子的是:‎ A.干扰素、胸腺素 B.组织胺、白细胞介素 C.组织胺、胸腺素 D.干扰素、白细胞介素 ‎ 生态部分选择题专项训练 ‎ 组题:汪细炎 2010-5-2‎ 一.单选题 ‎1题5图是某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流向示意图,h、ij、k表示不同用途的有机物(j是未 利用部分),方框太小表示使用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进人该生态系统的CO2量与各h产生的CO2总量相等 B生产者中i的量大于被初级消费者同化的有机物量 C流向分解者的k可被生产者直接吸收利用 D流经该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可循环利用 ‎2.经调查,某生态系统中Y、X、Z分别为第一、第二和第三营养级,每个营养级不同物种的个体数量如图甲所示(图中每一柱条代表一个物种)。一段时间后个体数量发生变化,结果如图乙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X营养级的生物被捕食的压力明显增加 B.Z营养级生物个体数量的增加是由捕食对象专一引起的 C.Y营养级生物个体数量的变化是由于捕食者对捕食对象有选择的结果 D.X营养级的生物之间存在明显的竞争关系,且其中某种生物处于竞争劣势 ‎3右图曲线a、b表示两类生物种群密度与存活率之间的关系。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曲线a代表的种群个体一般体型较大,营养级较高 B.依据曲线b,人工养蜂时种群密度中等最好 C.对大型动物迁地保护,迁移的种群密度不宜过大 D.种群密度为d时,曲线b代表的种群个体间竞争最剧烈 ‎4下列属于种间竞争实例的是  ‎ A.蚂蚁取食蚜虫分泌的蜜露  ‎ B.以叶为食的菜粉蝶幼虫与蜜蜂在同一株油菜上采食  ‎ C.细菌与其体内的噬菌体均利用培养基中的氨基酸   ‎ D.某培养瓶中生活的两种绿藻,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数量减少  ‎ ‎5右图是物种形成的一种模式。物种a因为地理障碍分隔为两个种群和,经过漫长的进化,分别形成新物种b和C。在此进程中的某一时刻,a,种群的部分群体越过障碍外迁与a:同域分布,向d方向进化。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b和d存在地理隔离,所以一定存在生殖隔离 B.C和d不存在地理隔离,却可能存在生殖隔离 ‎ C.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留居群体的基因频率相同,则b和d是同一物种 D.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同,则c和d是不同物种 ‎6列有关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这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 B. 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 C. 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体现了其间接价值 D. 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强 ‎7用牛奶瓶培养黑腹果蝇,观察成虫数量的变化,结果如下表:‎ 时间(天)‎ ‎1‎ ‎5‎ ‎9‎ ‎13‎ ‎17‎ ‎21‎ ‎25‎ ‎29‎ ‎33‎ ‎37‎ 成虫数(只)‎ ‎6‎ ‎10‎ ‎28‎ ‎71‎ ‎131‎ ‎207‎ ‎270‎ ‎302‎ ‎327‎ ‎341‎ 根据表中数据分析,下列结果正确的是 A. 第13-25天,成虫数量增长快的主要原因是个体生长加快。‎ B. 第17-29天,成虫增长率上升,死亡率下降 C. 第21-37天,成虫增长率的下降与种群密度的改变有关 D. 第1-37天,成虫数量成“J”型增长 ‎8以下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种群中的个体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B.亚热带生长的常绿阔叶林组成一个种群 C.马尾松林地中所有树木构成生物群落 D.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食物链和食物网 ‎9为研究人工生态系统中大草履虫和栉毛虫间捕食关系的影响因素,设计两组实验:‎ 实验一:在培养液中依次加入大草履虫和栉毛虫,得到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见甲图);‎ 实验二:在培养液中先加入沉渣作隐蔽场所,再同时加入大草履虫和栉毛虫,得到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见乙图)。‎ 据实验判断,正确的是:‎ A.沉渣对栉毛虫的种群数量变化无影响 B.大草履虫以栉毛虫为食 C.培养液为上述生态系统提供能量 D.大草履虫的能量除用于自身代谢外,其余部分流入栉毛虫 ‎10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在一块牧草地上播种杂草形成杂草地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B.在一块牧草地上通过管理提高某种牧草的产量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C.在一块牧草地上栽种乔木形成树林后,其恢复力稳定性下降 D.一块牧弃耕后的牧草地上形成灌木林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11某水池有浮游动物和藻类两个种群,其种群密度随时间变化趋势如图。若向水池中投放大量专食浮游动物的某种鱼(丙),一段时间后,该水池甲、乙、丙三个种群中仅剩下一个种群。下列关于该水池中上述三个种群关系及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和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 B.甲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 C.甲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 D.‎ 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 ‎12有一山区由于开采露天小铁矿等活动,自然生态系统完全被破坏,成为一片废墟,为尽快使该山区恢复到原有自然生态系统状态,应采取的最好措施是在这片废墟上:‎ A.回填土壤,引进多种外来物种,重建新的生态系统 B.撤出人类全部活动,实行全面封闭,等待自然恢复 C.回填土壤,栽培当地经济农作物,发展农业生产 D.回填土壤,栽种当地原有的植物,实行封山育林 ‎13稻→鸭→萍共作是一种新兴的生态农业模式,其中,水生植物红萍(满江红)适生于荫蔽环境,可作为鸭子的饲料,鸭子能吃有害昆虫并供肥,促进水稻生长,对以此模式形成的生态系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该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B.鸭子既是初级消费者,又是次级消费者 C.生物群落由水稻、红萍、鸭子和有害昆虫组成 D.水稻和红萍分层分布,能提高光能利用率 ‎14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四川某地通过新建沼气池和植树造林,构建了新型农业生态系统(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生态系统中,处于第二营养级的生物有人和家禽家畜 B.该生态系统中,人作用非常关键,植物是主要成分 C.该生态系统的建立,提高了各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D.沼气池的建造和植树造林,提高了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5下列选项中不能演替为森(树)林的是:‎ A.西北干旱地区的典型草原 B.大兴安岭火灾后的林区 C.沂蒙山区的裸露岩地 D.黄河三角洲的弃耕地 ‎16右图纵向表示海洋不同深度中鱼类的食物分布状况,曲线甲、乙、丙分别表示三种鱼的数量变化。下列对此图的分析,错误的是:‎ A.海洋中的鱼类具有垂直分层现象 B.此图表明鱼类对食物的竞争状况 C.此图表明海洋中鱼类的捕食状况 D.此图表明海洋中鱼类的共生关系 ‎17列有关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 A.通常自然界中的种群增曲线最终呈S型 B.达到K值时种群增长率为零 C.种群增长受自身密度的影响 D.种群的增长速度逐步降低 ‎18右图表示某一生态系统中,取食方式为吞食的三个物种随食物颗粒大小而产生的种群数量分布。下列对此图的分析,正确的是:‎ A.三个物种的食物资源完全相同 B.物种甲与物种乙为竞争关第 C.物种丙与物种甲为捕食关系 D.能量流动方向由甲经乙到丙 ‎9根据右表中甲、乙两个国家各年龄段的人口数量统计数据,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属于人口稳定型国家,乙属于人口衰退型国家 B.甲属于人口增长型国家,乙属于人口稳定型国家 C.甲属于人口增长型国家,乙属于人口衰退型国家 D.乙属于人口衰退型国家,乙属于人口稳定型国家 年龄(岁)‎ 甲(百万)‎ 乙(百万)‎ ‎≥70‎ ‎1.9‎ ‎17.8‎ ‎60~69‎ ‎2.7‎ ‎15.4‎ ‎50~59‎ ‎3.8‎ ‎21.6‎ ‎40~49‎ ‎6.5‎ ‎38.4‎ ‎30~39‎ ‎9.7‎ ‎39.6‎ ‎20~29‎ ‎13.8‎ ‎36.2‎ ‎10~19‎ ‎17.4‎ ‎37.6‎ ‎0~9‎ ‎29.7‎ ‎38.4‎ ‎20下图是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示意图,甲-庚代表不同的生物,箭头表示能量流动的方向和食物联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此食物网中有六条食物链,丁占有四个不同的营养级 B.戊接受的太阳能是流经此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C.丙可利用的总能量小于乙和丁可利用的总能量之和 D.‎ 向此生态系统大量引入外来物种,可增强该系统的稳定性 ‎21下列有关干旱区域的生物与环境之间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干旱区域的生态系统食物链少,抵抗力稳定性强 B.干旱区域的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弱,恢复力稳定性强 C.经干旱环境长期诱导,生物体往往发生耐旱突变 D.种群密度是限制干旱区域生物种群数量增长的关键生态因素 ‎22关于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动植物种类繁多,群落结构复杂 B.高温多雨,分解者的活动旺盛 C.恢复力稳定性比草原生态系统强 D.可用样方法调查某物种的种群密度 ‎23下图表示某种昆虫在不同温度和湿度条件下种群数量的变化。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在温度偏离最适温度或湿度偏离最适湿度条件下,昆虫种群数量会减少 B.一个生态因子的变化会影响另一生态因子的作用,昆虫种群数量变化是温度和湿度综合作用的结果 C.昆虫种群的大小是由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的 D.经调查,第一年此种昆虫种群数量为N0,如果在理想条件下,每年增长率保持不变,且λ=1.3,第三年该种群数量为1.69N0。‎ ‎24锄足蟾蝌蚪、雨蛙蝌蚪和蟾蜍蝌蚪均以浮游生物为食物。在条件相同的四个池塘中,每池放养等量的三种蝌蚪,各池蝌蚪总数相同。再分别在四个池塘中放入不同数量的捕食者水螈。一段时间后,三种蝌蚪数量变化结果如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无水螈的池塘中,锄足蟾蝌蚪数量为J型增长 B.三种蝌蚪之间为竞争关系 C.水螈更喜捕食锄足蟾蝌蚪 D.水螈改变了三种蝌蚪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25为合理利用水域资源,某调查小组对一个开放性水库生态系统进行了初步调查,部分数据如下表:‎ 进水口浮游类数量 出水口浮游类数量 水库淤泥真菌、细菌数量 年均1.93mg(干重)/L 年均1.02mg(干重)/L ‎1013-1015个/m2‎ 结合表格内容,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浮游藻类属于该生态系统成分中的生产者,它处于生态系统营养结构中的第一营养级 B.浮游藻类数量少,能从一个方面反映水质状况好。调查数量分析表明:该水体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或自净化)能力 C.浮游藻类所需的矿质营养可来自细菌、真菌等生物的分解作用,生活在水库淤泥中的细菌代谢类型主要为异养厌氧型 D.该水库对游人开放一段时间后,检测发现水体已被氮、磷污染。为确定污染是否来自游人,应检测出水口处浮游藻类的种类和数量 ‎26为了保护鱼类资源不受破坏,并能持续地获得最大捕鱼量,根据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应使被捕鱼群的种群数量保持在K/2水平。这是因为在这个水平上:‎ A.种群数量相对稳定 B.种群增长量最大 C.种群数量最大 D.环境条件所允许的种群数量最大 ‎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部分选择题专项训练 ‎ 组题:汪细炎 2010-5-2‎ 一.单选题 ‎1.下列关于植物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叙述,正确的是 A.无氧和零下低温环境有利于水果的保鲜 B.CO2的固定过程发生在叶绿体中,C6H12O6分解成CO2的过程发生在线粒体中 C.光合作用过程中光能转变成化学能,细胞呼吸过程中化学能转变成热能和ATP D.夏季连续阴天,大棚中白天适当增加光照,夜晚适当降低温度,可提高作物产量 ‎2. 按下表设计进行实验。分组后,在相同的适宜条件下培养8~10小时,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甲组不产生C02而乙组产生 B. 甲组的酒精产量与丙组相同 C. 丁组能量转换率与丙组相同 D. 丁组的氧气消耗量大于乙组 ‎3.下列关于细胞呼吸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呼吸必须在酶的催化下进行  ‎ B.人体硬骨组织细胞也进行呼吸  ‎ C.酵母菌可以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 D.叶肉细胞在光照下进行光合作用,不进行呼吸作用  ‎ ‎4. 小麦和玉米的CO2固定量随外界CO2浓度的变化而变化(如右图)。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小麦的CO2固定量与外界CO2浓度呈正相关 B.CO2浓度在100mg·L-1时小麦几乎不固定CO2‎ C.CO2浓度大于360 mg·L-1后玉米不再固定CO2‎ D.C4植物比C3植物更能有效地利用低浓度CO2‎ ‎5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下列关于叶绿体结构与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叶绿体中的色素主要分布在类囊体腔内 B. H2O在光下分解为[H]和O2的过程发生在基质中 C. CO2的固定过程发生在类囊体薄膜上 D. 光合作用的产物——淀粉是在基质中合成的 ‎6.现有甲、乙两种植物,在弱光条件下,甲植物叶片的光合强度比乙植物的高;在较强光照条件下,乙植物叶片的光合强度比甲植物的高;当光照强度进一步提高时,甲植物叶片的光合强度不增加,乙植物叶片的光合强度仍不断增加。据此推测:‎ A.甲、乙都是阴生植物 B.甲、乙都是阳生植物 C.甲是阳生植物,乙是阴生植物 D.甲是阴生植物,乙是阳生植物 ‎7分别取适宜条件下和低温低光照强度条件下生长的玉米植株叶片,徒手切片后,立即用面液染色,置于显微镜下观察,发现前者维管束鞘细胞有蓝色颗粒,而后者维管束鞘细胞没有蓝色颗粒,后者没有的原因是:‎ A.维管束鞘细胞不含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B.维管束鞘细胞能进行光反应,不能进行暗反应 C.叶片光合作用强度低,没有光合作用产物积累 D.叶片光合作用强度高,呼吸耗尽光合作用产物 ‎8右图所示为叶绿体中色素蛋白等成分在膜上的分布。在图示结构上:‎ A.生物膜为叶绿体内膜 B.可完成光合作用的全过程 C.发生的能量转换,即光能→电能→化学能 D.产生的ATP可用于植物体的各项生理活动 ‎9为证实叶绿体有放氧功能,可利用含有水绵与好氧细菌的临时装片进行实验,装片需要给予一定的条件,这些条件是:‎ A.光照、有空气、临时装片中无NaHCO3稀溶液 B.光照、无空气、临时装片中有NaHCO3稀溶液 C.黑暗、有空气、临时装片中无NaHCO3稀溶液 D.黑暗、无空气、临时装片中有NaHCO3稀溶液 ‎10光照下,小麦(C3植物)叶片的叶肉细胞和维管束鞘细胞都能发生的生理过程是:‎ A.水的光解释放O2‎ B.固定CO2形成三碳化合物 C.产生ATP和[H]‎ D.光合色素吸收并转换光能 ‎11题3的图中,图1、图2为不同材料叶绿体中色素的层析结果(示意图),图3、图4为不同条件下水稻光合作用强度的变化曲线,其中正确的是:‎ ‎12学家研究CO2浓度、光照强度和温度对同一植物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得到实验结果如右图。请据图判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光照强度为a时,造成曲线II和III光合作用强度差异的原因是CO2浓度不同 B.光照强度为b时,造成曲线I和II光合作用强度差异的原因是温度不同 C.光照强度为a~b,曲线I、II光合作用强度随光照强度升高而升高 D.光照强度为a~c,曲线I、III光合作用强度随光照强度升高而升高 ‎13川芎植株的一叶片置于恒温的密闭小室,调节小室CO2浓度,在适宜光照强度下测定叶片光合作用的强度(以CO2吸收速率表示),测定结果如下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如果光照强度适当降低,a点左移,b点左移 B.如果光照强度适当降低,a点左移,b点右移 C.如果光照强度适当增加,a点右移,b点右移 D.如果光照强度适当增加,a点左移,b点右移 ‎14季,在晴天、阴天、多云、高温干旱四种天气条件下,猕猴桃的净光合作用强度(实际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之差)变化曲线不同,表示晴天的曲线图是:‎ ‎15图表示在适宜的温度.水分和CO2条件下,两种植物光合作用强度的变化情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当光照强度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光合作用强度不增加,达到饱和 B.C3植物比C4植物光合作用强度更容易达到饱和 C.C4植物比C3植物光能利用率高 D.水稻是阴生植物,玉米是阳生植物 ‎16光照下,供给玉米离体叶片少量的14CO2,随着光合作用时间的延续,在光合作用固定CO2形成的C3化合物和C4化合物中,‎14C含量变化示意图正确的是:‎ ‎17验证光是植物生长发育的必要条件,设计如下实验:选择生长状况一致的小麦幼苗200株,随机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处理并预期结果。下面是关于实验组或对照组的处理方法和预期结果的几种组合,其中正确的是:‎ ‎①实验组 ②对照组 ③黑暗中培养 ‎④在光下培养 ⑤生长育好 ⑥生长不良 A.②③⑤ B.①③⑥ C.①④⑤ D.②④⑥‎ ‎18列能够鉴别野牛草是否为C4植物的简便方法是:‎ A.制作叶表皮临时装片,观察气孔大小 B.制作叶横切临时装片,观察叶脉结构 C.分离、测定叶片中各种色素的含量 D.用碘液测定叶片中淀粉的含量 ‎19个春季低温潮湿、夏季高温干旱的地区生长着一种春、夏季叶型不同的植物,其叶型数据如下表。试推断:‎ 项目 甲型叶 乙型叶 表面积(mm2)‎ ‎292‎ ‎144‎ 体积(mm3)‎ ‎64‎ ‎63‎ 表皮厚度(μm)‎ ‎14‎ ‎24‎ A.甲型叶生长在春季,利于光合作用 B.乙型叶生长在春季,利于光合作用 C.甲型叶生长在夏季,降低蒸腾作用 D.乙型叶生长在夏季,增强蒸腾作用 ‎20下列关于光合作用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都包含一系列氧化还原反应 B.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必须在有水的条件下进行 C.光合作用的全部反应是呼吸作用全部反应的逆转 D.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都是能量转化过程 ‎21下列关于光合作用强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叶片从幼到老光合作用强度不变 B.森林或农田中植株上部叶片和下部叶片光合作用强度有差异 C.光合作用强度是由基因决定的,因此是固定不变的 D.在相同光照条件下,各种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相同 ‎22体的叶绿体在光照下进行稳定光合作用时,如果突然中断CO2气体的供应,短暂时间内叶绿体中C3化合物与C5化合物相对含量的变化是:‎ A.C3化合物增多、C5化合物减少 B.C3化合物增多,C5化合物增多 C.C3化合物减少,C5化合物增多 D.C3化合物减少,C5化合物减少 ‎23.在相同光照和温度条件下,空气中CO2含量与植物光合产量(有机物积累量)的关系如图所示。理论上某种C3植物能更有效地利用CO2,使光合产量高于m点的选项是:‎ A.若a点在a,b点b2时 B.若a点在a1,b点在b1时 C.若a点在a2,b点在b1时 D.若a点在a1,b点在b2时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