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1 文言虚词 高考语文备考优生百日闯关系列学生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专题11 文言虚词 高考语文备考优生百日闯关系列学生版

‎☞基础早知道 一、我会读 内疚(jiù)  窈窕(tiǎo) 诡谲(jué) 模(mú)样 攻讦(jié) 偎依(wēi) 坍塌(tān) 歼灭(jiān)‎ 混淆(xiáo) 骄横(hèng) 牵强(qiǎng) 场院(cháng)‎ 碑帖(tiè) 廖廓(kuò) 岿然(kuī) 拓片(tà)‎ 稽(qí)首 晕车(yùn) 缫丝(sāo) 答(dā)应 二、我会写(括号内为正确写法)‎ 忽然开朗(豁) 祸国秧民(殃) 击浊扬清(激) 嫉恶如仇(疾) 急言厉色(疾) ‎ 集液成裘(腋) 挤挤一堂(济) 计日成功(程) 肆无忌殚(惮) 既往开来(继) ‎ 佳言懿行(嘉) 艰壁清野(坚) 艰不可摧(坚) 坚忍不拔(√) 历尽坚辛(艰) ‎ 坚难困苦(艰) 矫糅造作(揉) 接长补短(截) 可资借戒(鉴) 弱不经风(禁) ‎ 金榜提名(题) 金壁辉煌(碧) 金刚努目(怒) 金钢钻头(刚) 决无仅有(绝) ‎ 三、我能背 ‎(1)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开头即表达了归隐的坚定决心:“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2)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论语》)‎ ‎(3)外无积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独立,形影相吊。(李密《陈情表》)‎ ‎(4)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王实甫《长亭送别》)‎ ‎(5)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苏轼《赤壁赋》)‎ ‎(6)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6)单车被问边,属国过居延。(1)征蓬出汉塞,(2)归雁入胡天。(3)大漠孤烟直,(4)长河落日圆。(5)萧关逢候骑,(6)都护在燕然。(王维《使至塞上》)‎ ‎☞技能培训营 一、考点论述 高考题干设问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那么“意义”和“用法”分别指的是什么呢?虚词的意义主要指它们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什么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和大部分助词,在现代汉语中都有对应的词语,只有极少数助词在文言中起一些结构上的作用,现代汉语中不用,没有意义。虚词的用法主要指是什么词性、什么成分或在表情达意上起了什么作用。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是无法分开讲的,因为虚词的意义是由它在句子中所起的作用决定的。《考纲》要求掌握的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 ‎(一)1而、2何、3乎、4乃、5其、6且、7若、8所、9为、10焉、11也、12以、13因、14于、15与16、则、17者、18之 ‎(二)、教材中常见的17个文言虚词 ‎ 19安、20但、21耳、22夫、23盖、24故、25或、26即、27既、28然、29虽、30遂、31惟维唯32已、33矣、34犹、35哉 我们以“其”字为例加以分析。‎ ‎ (1)念悲其远也。(代词,作“悲”的宾语,相当于“她”)‎ ‎ (2)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代词,,作“贤”的领属定语,译作“他们的”)‎ ‎ (3)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代词,作“名位”的定语,相当于“我的”)‎ ‎ (4)其无宿根者,即候苗成而未有花时采。(代词,相当于“那些”)‎ ‎ (5)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代词,相当于“其中”)‎ ‎ (6)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副词,表示揣度语气,相当于“大概”)‎ ‎ (7)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副词,表示反话语气,相当于“难道”)‎ ‎ (8)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副词,表示婉商、希望的语气,可译作“还是”,有时也可以译作“希望”,如《与妻书》中的“汝其勿悲”的“其”)‎ ‎ (9)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副词,表示命令,可译作“应该”、“一定”等)‎ ‎ (10)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助词,无意义)‎ 二,应试技巧指南 ‎1.而 ‎ (1)连词 1>表并列 今译为:而且、又。例释: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过秦论》注:并列关系连词两侧的词语可以调换,调换后语意不发生变化。‎ ‎2>表修饰 今译为:着、地。例释: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逍遥游》‎ ‎ 3>表顺承 今译为:就、才。例释: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战国策》 ‎ ‎4>表假设 今译为:如果、假使。例释: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 5>表转折 今译为:却、但。例释: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 ‎6>表因果 今译为:因而、所以例释: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劝学》‎ ‎7>表方位 今译为:以例释:①三代而下,有学而不问。 《问说》② 由孔子而来,至今百有余岁《孟子》‎ ‎ (2)音节助词 不译 例释: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 ‎ (3)语气词用在句尾 今译为:啊、吧例释:若敖氏之鬼,不其馁而。《左传?宣公四年》‎ ‎(4)比况词今译为:如、像、似例释:白头而新,倾盖而故,何则?知与不知也。《新序》‎ ‎(5)代词 1>第二人称 今译为:你(们)、你(们)的 ‎ ‎  例释:①吕后复问其次,上曰:“此后亦非而所知也。”《史记?高祖本纪》‎ ‎  ② 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  2>近指今译为:此、这样例释: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孔雀东南飞》‎ ‎ (6)通“能” 今译为:能够、才能例释:①行柔而刚,用弱而强 《淮南子?原道训》②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亦若此矣。《庄子?逍遥游》‎ ‎ 2.何 ‎(1)疑问代词 今译为:1>什么例释: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2>谁、哪一个例释:①何事非君,何使非民?《孟子?万章下》 ‎ ‎ ②景王问于苌弘曰:“今兹诸侯,何时吉”?何时凶?《左传》‎ ‎3>何处、哪里例释:①阁中帝子今何在?《滕王阁序》 ②丞相祠堂何处寻?《蜀相》‎ ‎ (2)疑问副词(作状语)今译为:1>怎么、怎么样例释:徐公何能及君也。《战国策》‎ ‎ 2>何故、为什么例释:夫子何哂由也。《论语?先进》‎ ‎ 3>多么(参见P3) 例释:①作计何不量。 《孔雀东南飞》 ②入门两眼何悲凉。《贫士叹》‎ ‎ (3)附动词(通“呵”) 今译为:喝斥、谴责例释:(王琚)至廷中,徐行高视,侍卫何止曰:“太子在!” 《新唐书?王琚传》‎ ‎ 3.乎 ‎(1)语气词 1>表疑问、反问今译为:吗、呢例释:壮士,能复饮乎!《鸿门宴》‎ ‎ 2>表赞美、感叹今译为:啊、呀例释: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吕氏春秋》‎ ‎ 3>表推测 今译为:吧、呢例释: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 ‎ 4>表祈使今译为:吧 例释:勉速行乎!无重而罪! 《战国策》‎ ‎5>表商榷今译为:呢 例释: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容乎,失之宰予。《韩非子?显学》‎ ‎ 6>表呼告今译为:啊 例释:叁乎!吾道一贯之。 《论语》‎ ‎ 7>表肯定今译为:也 例释:此非汝所及乎,顾谓颜回纪之。《列子》‎ ‎ (2)助词 用在形容词后今译为:地 例释:凌清风,飘摇乎高翔。《战国策》‎ ‎ (3)介词 相当“于” 今译为:在、对 例释:①生乎吾前,其文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②德隆乎三皇,功羡于五帝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 4.乃 ‎ (1)代词 1>第二人称今译为:你、你们例释: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 2>指示代词今译为:如此、这样例释:①子无乃称《庄子》②真长性至峭,何足乃重。《世说新语》‎ ‎ (2)副词 1>表肯定今译为:是、就是、原来是 例释:①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②此乃臣效命之秋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 2>表范围今译为:仅仅、只例释: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史记?项羽本纪》‎ ‎3>表时间衔接今译为:就例释:良乃入,具告沛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4>表两事顺承今译为:才例释:设九傧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 5>表意外今译为:却、反而、竟然例释:①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话源记》‎ ‎ ②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触龙说赵太后》③不改过自新,乃益骄恣。《汉书?吴王刘濞传》‎ ‎ (3)连词 1>表顺承今译为:于是、便例释: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鸿门宴》‎ ‎②以为诸侯莫足游者,乃入西关见卫将军。《王夫偃列传》‎ ‎2>表他转今译为:至于 例释:乃所愿,则学孔子也。《孟子?公孙丑上》‎ ‎(4)助词无义不译 例释:帝德广运,乃圣乃神,乃武乃文。 《尚书》‎ ‎5.其 ‎ (1)代词 1>第三人称今译为:他(它)、他们例释:①成以其小,劣之。《促织》 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阿房宫赋》‎ ‎2>第三人称表领属今译为:他的、他们的 例释:①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 ‎ ②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 ‎  3>表其中的例释: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  4>表指示今译为:那、那些例释:即以其人之道,还制其人之身。《-朱熹?中庸集注》‎ ‎ 5>活用为第一人称今译为:我的、自己的 例释: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游褒禅山记》‎ ‎ (2)副词 1>表推测估计 今译为:大概、或许例释: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2>表祈使今译为:可要、当例释:①子其勉之《左传》②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 3>表反诘今译为:岂、难道例释:①国无主,其能久乎《左传》②其孰能讥之乎《石钟山记》‎ ‎ 4>表未来今译为:将、将要例释:今殷其沦丧,若涉大水其无津涯《尚书》‎ ‎ (3)连词 1>表假设今译为:如果例释:汤其无涠,武其无岐,贤虽十全,不能成功。《吕氏春秋》‎ ‎ 2>表选择今译为:或者、还是例释:呜呼!其信然耶,其梦耶,其传之非其真耶?《祭十二郎文》‎ ‎ 3>表让步今译为:尚且例释:天其弗识,人胡能觉《列子?力命》‎ ‎ (4)助词 1〉附在代词“彼”“何”后,不译。 例释:①赐!汝来何其晚也 。《孔子世家》‎ ‎ ②何其毒也 ‎2〉用在单音节形容词前,加强形容的状态 今译为:有多么,非常 ‎ ‎ 例释:①羊肉其鲜乎。‎ ‎ ②北风其凉,雨雪其滂páng。《天下春秋》 ‎ ‎ 6.且 ‎(1)副词 作状语 1>表将发生的动作 今译为:将要例释:①甘茂亡秦,且之齐,出关遇苏子。《战国策》‎ ‎ ②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 2>表动作的暂时今译为:姑且、暂且 例释:①民劳,未可,且待之。《伍子胥列传》②吾今且报府,且暂还家去。《孔雀东南飞》‎ ‎ 3>表时间、数量的接近 今译为:几、近 例释:三年,大疾疫,死者且半,乃各散引去。《后汉书?刘玄传》‎ ‎ 4>表事物的唯一性今译为:只、但 ‎ 例释:崆峒小麦熟,且愿休王师。《杜甫?送高三十五书记》‎ ‎ (2)连词 1>表并列 今译为:又、与、及例释:①河水清且涟漪《诗经》‎ ‎ 一边…一边②示赵弱且怯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居一二日,萧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淮阴侯列传》‎ ‎ 2>表递进今译为:而且、况且例释:①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陈涉世家》②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六国论》‎ ‎ 3>表选择今译为:还是 例释:富贵者骄人乎,且贫贱者骄人乎?《史记?魏世家》‎ ‎4>表让步今译为:尚且、还、即使、纵然例释: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 ②狂风横雨且相饶,又恐有彩云迎去。《杜安世?胡捣练》‎ ‎ 5>表假设今译为:如果例释:且静郭君听辨(人名)而为之也,必无今日之患也。《吕氏春秋》‎ ‎6>表转折今译为:却例释:王公直虽无杀人之事,且有坑蚕之咎,法或可恕,情在难容,《王公直》‎ ‎ (3)助词 用在句首同“夫”,不译。 例释:且子之言克于子之君者,岂将比周以求大官哉?《史记?魏世家》‎ ‎7.若 ‎ (1)代词 1>第二人称 今译为:你、你的例释: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 ‎ 2>指示代词 今译为:如此、这样、这个、这些例释:①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齐桓晋文之事》‎ ‎  ②南宫追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论语》‎ ‎ (2)连词 1>表选择今译为:或、或者例释: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高帝记》‎ ‎ 2>表假设今译为:如果、假如例释: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隐:怜恤)《齐桓晋文之事》‎ ‎ 3>表他转今译为:至于例释:①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齐桓晋文之事》②若臣,则不可入矣。《左传》‎ ‎ (3)副词 作状语今译为:乃、才 例释:①必有忍也,若能有济也。《国语》②爱以身为天下,若可以托天下。《老子》‎ ‎ (4)附动词表比况今译为:像、如同例释:①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齐桓晋文之事》②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战国策》‎ ‎ ③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8.所 ‎(1)特指代词 1>所+动词,组今译为:所…的人例释:①彼所将中国人《赤壁之战》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基础提升练 一、(2013•安徽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陆贾从高祖定天下,名为有口辩士,居左右,常使诸侯。及高祖时,中国初定,尉佗平南越,因王之。高祖使陆贾赐尉佗印,为南越王。陆生至,尉佗椎结①箕踞见陆生。陆生因说佗曰:“足下中国人,亲戚昆弟坟墓在真定。今足下弃反天性,捐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且夫秦失其政,诸侯豪杰并起,惟汉王先入关,据咸阳。项籍背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皆属,可谓至强。然汉王起巴蜀,鞭笞天下,劫诸侯,遂诛项羽灭之。五年之间,海内平定,此非人力,天下所建也。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下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剖符通使。君王宜郊迎,北面称臣。乃欲以新造未集之越,屈强于此。汉诚闻之,掘烧郡王先人冢墓,夷种宗族,使一偏将将十万众临越,越则杀王已降汉,如反覆手耳。”于是尉佗乃蹶然起坐,谢陆生曰:“居蛮夷中久,殊失礼仪。”因问陆生曰:“我孰与萧何、曹参、韩信贤?”陆生曰:“王似贤。”复问:“我孰与皇帝贤?”陆曰:“皇帝起丰、沛,讨暴秦,诛强楚,为天下兴利除害,继五帝、三王之业,统理中国,中国之人以亿计,地方万里,居天下之膏腴,人众车舆,万物殷富,政由一家,自天地剖判,未尝有也。今王众不过数十万,皆蛮夷,踦区 山海之间,譬若汉一郡,何可乃比于汉王!”尉佗大笑曰:“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乃大悦陆生,留与饮数月。曰:“越中无足与语,至生来,令我日闻所不闻。”陆生拜尉佗为南越王,令称臣奉汉约。归报,高祖大悦,拜为太中大夫。‎ ‎(节选自《说苑·奉使》)‎ 南越王尉佗者,真定人也,姓赵氏。秦时已并天下。至二世时,南海尉任嚣病且死,召龙川令赵佗。即被佗书,行南海尉事。嚣死,佗因稍以法诛秦所置长史,以其党为假守。秦已破灭,佗即击并桂林、象郡,自立为南越武王。高帝已定天下,为中国劳苦,故释佗弗诛。汉十一年,遣陆贾因立佗为南越王。‎ ‎(节选自《史记·南越列传》)‎ ‎【注】①椎结:同“椎髻”,发髻梳成一撮,形状如椎,②踦 区 :同“崎岖”。‎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亲戚昆弟坟墓在真定 亲戚:父母 ‎ B.如反覆手耳 反覆:翻转 C.人众车舆 舆:众多 ‎ D.政由一家 由:如同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 陆生因说佗曰 将相欲移兵而诛王 A. ‎ B. ‎ ‎ 伺者因此觉知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 尉佗乃蹶然起坐 佗因稍以法诛秦所置长史 C. D. ‎ ‎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陆贾极具政治才干。他深受高祖信任,跟随高祖平定天下;代表朝廷出使南越,成功游说尉佗归顺汉王朝,得到高祖的肯定,被任命为太中大夫。‎ B.尉佗原本自傲自大。与陆贾会面时,他举止无礼,态度轻慢;认为自己既有将相之才,亦有帝王之能,且南越君民同心,足以与汉王朝分庭抗礼。‎ C.委托亦能审时度势。他本为龙川令,受命于任嚣,带任南海尉,趁天下大乱统一了南越;后听从陆贾的劝导与建议,接受朝廷封赏,臣服于汉王朝。‎ D.陆贾游说技巧高超。为说服尉佗,他从国力、军事等方面分析了对方可能面临的情势,进而使其醒悟到只有遵从朝廷的约束才能保住切身利益。‎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今足下弃反天性,捐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 译文:‎ (2) 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 译文:‎ (3) 越中无足与语,至生来,令我日闻所不闻。‎ 译文:‎ 二、(2013•北京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曹彬,字国华,彬始生周岁,父母以百玩之具罗于席,观其所取。彬左手持干戈,右手持俎豆,斯须取一印,他无所视,人皆异之。‎ ‎ 五年,使吴越,致命讫即还。私觌之礼,一无所受。吴越人以轻舟追遗之,至于数四,彬犹不受。既而曰:“吴终拒之,是近名夜。”遂受而籍之衣柜,悉上送官。‎ ‎ 初,太祖典禁旅,彬中立不倚,非风湿未尝造门,群居燕会,亦所罕预,由是器重焉,建隆二年,自平阳召归,胃曰:“我畸昔常欲新汝,汝何故疏我?”彬顿首谢曰:“臣为周室亲,复忝内职,靖恭守位,犹恐获过,安敢妄有结交?”‎ 七年,将伐江南。长围中,彬每缓师,冀煜归服。城垂克,彬忽称疾不视事,诸将皆来问疾。彬曰:“余之疾非药石所能愈,惟须诸公诚心自誓,以克城之日,不妄杀一人,则自愈矣。”诸将许诺。明日,稍愈。又明日,城陷。煜与百余人诣军门请罪,彬慰安之,待以宾礼,请煜入宫治装,彬以数骑待宫门外,左右密谓彬曰:“煜入或不测,奈何?“彬笑曰:” 煜素懦无断,必不能自引决。“煜之君臣, 卒赖保全。‎ 初,彬之总师也,太祖谓曰:“俟克李煜,当以卿为使相。”副帅潘美预以为贺。彬曰:“不然,夫是行也,仗天威,遵庙谟,乃能成事,吾何功哉,况使相极品乎!”美曰:“何谓也?”彬曰:“太原未平尔。”及还,献俘。上谓曰:“本授卿使相,然刘继元未下,姑少待之。”既闻此语,美窃视彬微笑。上觉,遽诘所以,美不敢隐,遂以实对。上亦大笑,乃赐彬钱二十万。彬退曰:“人生何必使相,好官亦不过多得钱尔。”‎ 咸平二年,被疾。上趣驾临文,手为和药,仍赐白金万两。六月薨,年六十九。上临哭之恸。‎ ‎(取材于《宋史·曹彬列传》)觌(dí):相见 ‎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遂受而籍之衣柜 籍:登记造册 B.太祖典禁旅 典:主管,掌管 C.副帅潘美预以为贺  预:参与,加入 D.仍赐白金万两 仍:于,又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以百玩之具罗于席 吴越人以轻舟追遣之 B.观其所取 一无所受 C.汝何故疏我 吾何功哉 D.彬之总师也 上临哭之恸 ‎8.对下列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使吴越,致命讫即还 ‎ 出使吴越,传达旨意完毕即刻返回 B.吾终拒之,是近名也 ‎ 我若果一直拒绝收礼,就会得到好的名声 C.请煜入宫治装 ‎ 请李煜进入宫殿收拾行李 D.上觉,遽诘所以 皇帝察觉了,急忙追问其中的缘故 ‎9.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曹彬拒绝借公务而取私利,不过他做人处事也讲究变通,收下礼品后如数上交。 ‎ B.曹彬为官清正,对宋太祖不巴结逢迎,对同僚也不结党营私,深得太祖的赏识。‎ C.曹彬突然称病,意在要求部下破城后不妄杀一人。他尊重降者人格,以礼相待。‎ D.曹彬富有智慧,才能出众,宋太祖虽然器重他,但是又心存戒备,并有所防范。‎ ‎10.文中第5段写道“美窃视彬笑”、“上亦大笑”,请分别简述两处“笑”的缘由。(4分)‎ 三、(2013•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 张咏,字复之,濮州鄄城人。太平兴国五年,郡举进士,议以咏首荐。有夙儒张覃者未第,咏与寇准致书郡将,荐覃为首,众许其能让。会李沆、宋浞、寇准连荐其才,以为荆湖北路转运使。奏罢归、峡二州水递夫。就转太常博士。太宗闻其强干,召还。张永德为并、代都部署,有小校犯法,笞之至死。诏案其罪。咏封还诏书,且言:“陛下方委永德边任,若以一部校故,推辱主帅,臣恐下有轻上之心。”太宗不从。未几,果有营兵胁诉军校者,咏引前事为言,太宗改容劳之。‎ 出知益州,时李顺构乱,王继恩、上官正总兵攻讨,顿师不进。咏以言激正,勉其亲行,仍盛为供帐饯之。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高考试题库 初,蜀士知向学,而不乐仕宦。咏察郡人张及、李畋、张逵者皆有学行,为乡里所称;遂敦勉就举,而三人者悉登科。士由是知劝。‎ 成平二年,夏,咏以工部侍郎出知杭州。属岁歉,民多私鬻盐以自给。捕获犯者数百人,咏悉宽其罚而遣之。官属请曰:“不痛绳之,恐无以禁。”咏曰:“钱塘十万家,饥者八九,苟不以盐自活,一旦蜂聚为盗,则为患深矣。俟秋成,当仍旧法。”五年,真宗以咏前在蜀治行优异,复命知益州。会遣谢涛巡抚西蜀,上因令传谕咏曰:“得卿在蜀,朕无西顾之忧矣。” ‎ 咏与青州傅霖少同学。霖隐不仕。咏既显,求霖者三十年,不可得。至是来谒,阍吏白傅霖请见,咏责之曰:“傅先生天下贤士,吾尚不得为友,汝何人,敢名之!”‎ ‎(选自《宋史·张咏传》,有删节)‎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有夙儒张覃者未第 第:科举考中 B.推辱主帅 推:追究 C.不痛绳之 绳:捆绑 D.复命知益州 知:掌管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议以咏首荐 若以一部校故 B.咏引前事为言 为乡里所称 C.遂敦勉就举,而三人者悉登科 咏悉宽其罚而遣之 D.饥者八九 求霖者三十年 ‎7.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B.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C.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D.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在张永德被惩办后不久,太宗就意识到张咏的意见是对的。‎ B.当李顺叛乱的时候,张咏敦促上官正出兵讨伐,并为之隆重饯行。‎ C.在歉收时,张咏主张对贩私盐的人从轻处分,并建议从此后都减轻刑罚。‎ D.真宗对张咏在四川的表现很满意,通过谢涛传达了对张咏的赞赏。‎ ‎9.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分)‎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分)‎ ‎①苟不以盐自活,一旦蜂聚为盗,则为患深矣。(4分)‎ ‎②傅先生天下贤士,吾尚不得为友,汝何人,敢名之!(3分)‎ ‎(2)从文章中找出能体现张咏“惜才”的两个事例。(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3分)高考 四、(山东济宁市梁山一中2013-2014学年高一上期中)阅读下面课内文言文,完成后面题(21分 )。‎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盆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3分)‎ A.而吾与子之所共食(享用) 不知东方之既白(已经)‎ B.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竟,简直) 正襟危坐(危险)‎ C.挟飞仙以遨游(持,带。这里意为偕同) 知不可乎骤得(突然)‎ D.举匏尊以相属(致意,引申为劝酒) 方其破荆州(当)‎ ‎2.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A.苏子愀然 輮使之然也 B.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C.惟江上之清风 句读之不知 D.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不拘于时 ‎3.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例:侣鱼虾而友麋鹿 A.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B.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C.舞幽壑之潜蛟 D.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4.下列各项对原文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 3分)‎ A.上文第一段抒写客感叹自己生命的短暂,羡慕江水的长流不息,希望与神仙相交,与明月同在。 但那都是不切实际的幻想,所以才把悲伤愁苦“托遗响于悲风”,通过箫声传达出来。客的回答表现了一种虚无主义思想和超脱、积极的人生观。‎ B.上文第二段表现了作者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他赞成从“变”和“不变”的角度看问题而不同意把问题绝对化,在身处逆境中也能保持豁达、超脱、乐观和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并能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比较理性地对待生活。‎ C.上文第三段写客听了作者的一番谈话后,转悲为喜,开怀畅饮,“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照应开头,极写游赏之乐,而至于忘怀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 D.《赤壁赋》既保留了传统赋体的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的对偶等方面的束缚,更多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念。‎ ‎5.翻译句子(9分,每句3分)‎ ‎(1)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2)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五。、 (山东泰安市新泰一中北校区2013-2014学年高一上第一次阶段检)阅读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序”,回答“序”后的问题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①,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②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③,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 ‎1.对加粗加横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生生所资(维持生活)             B.脱然有怀(霍然,忽然)‎ C.寻程氏妹丧于武昌(寻找)         D.因事顺心(顺遂心意)‎ ‎2.判断“以”字用法,正确的选项是(  )‎ ‎①耕植不足以自给                    ②诸侯以惠爱为德 ‎③家叔以余贫苦                      ④足以为酒 A.①②相同  ③④不同               B.①②不同  ③④不同 C.①②相同  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  ③④相同 ‎3.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错误的一项是(  )‎ A.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等到过一些日子,便产生留恋故园的怀乡感情 B.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本性任其自然,这是勉强不得的 C.饥冻虽切,违己交病:饥寒虽然来得急迫,但是违背本意去做官,身心都感到痛苦 D.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就盼望遇上丰年,便辞官归乡 ‎4.下列选项是对本文文意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陶渊明做官单纯是为了养家糊口他做彭泽令,仅以“有酒可饮”为理由 B.陶渊明去做官,既有家贫、求生无术的原由,也有亲故劝告、诸侯惠爱、家叔引荐、彭泽县离家不远的因素 C.陶辞官而去最根本的理由也是“质性自然”,感到官场拘束,出仕违背平生志向 D.当然其妹新亡,前去奔丧也应成为辞官因素之一 ‎☞能力闯关测 一、(2013•湖南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魏略》曰:刘备屯于樊城。是时曹公方定河北,亮知荆州次当受敌,而刘表性缓,不晓军事。亮乃北行见备,备与亮非旧,又以其年少,以诸生意待之。坐集既毕,众宾皆去,而亮独留,备亦不问其所欲言。备性好结毦,时适有人以髦牛尾与备者,备因手自结之。亮乃进曰:“明将军当复有远志,但结毦而已邪!”备知亮非常人也,乃投毦而答曰:"是何言与!我聊以忘忧耳。"亮遂言曰:"将军度刘镇南孰与曹公邪?"备曰:"不及。"亮又曰:"将军自度何如也?"备曰:"亦不如。"曰:"今皆不及,而将军之众不过数千人,以此待敌,得无非计乎!"备曰:"我亦愁之,当若之何?"亮曰:"今荆州非少人也,而著籍者寡,平居发调,则人心不悦;可语镇南,令国中凡有游户,皆使自实,因录以益众可也。"备从其计,故众遂强。备由此知亮有英略,乃以上客礼之。《九州春秋》所言亦如之。‎ 臣松之以为亮表云"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则非亮先诣备,明矣。虽闻见异辞,各生彼此,然乖背至是,亦良为可怪。(以上是裴松之为《三国志·诸葛亮传》所作的一条注文。《三国志》,中华书局简体字版)‎ 臣前被诏,使采三国异同以注陈寿《国志》。寿书铨叙可观,事多审正。诚游览之苑囿,近世之嘉史。然失在于略,时有所脱漏。臣奉旨寻详务在周悉上搜旧闻傍摭遗逸按三国虽历年不远而事关汉晋首尾所涉出入百载注记纷错每多舛互。其寿所不载,事宜存录者,则罔不毕取以补其阙。或同说一事而辞有乖杂,或出事本异,疑不能判,并皆抄内以备异闻。若乃纰缪显然,言不附理,则随违矫正以惩其妄。其时事当否及寿之小失,颇以愚意有所论辩。自就撰集,已垂期月。写校始讫,谨封上呈。‎ ‎(节选自裴松之《上〈三国志注〉表》,《三国志》,中华书局简体字版)‎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亮知荆州次当受敌 次:驻军 ‎ B.乃投毦而答曰 投:扔掉 C.将军自度何如也 度:估计 ‎ D.则非亮先诣备 诣:谒见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而刘表性缓,不晓军事 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 B. 我聊以忘忧耳 如惠语以让单于 C. 乃以上客礼之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D. 《九州春秋》所言亦如之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7.据《上〈三国志注〉表》所述,裴松之注《三国志》有四种情形,这条注文引用《魏略》主要属于下列中的哪一种 ( )‎ A.寿所不载,事宜存录者,则罔不毕取以补其阙。 ‎ B.同说一事而辞有乖杂,或出事本异,疑不能判,并皆抄内以备异闻。‎ C.纰缪显然,言不附理,则随违矫正以惩其妄。 ‎ D.时事当否及寿之小失,颇以愚意有所论辩。‎ ‎8.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臣奉旨寻详务在周悉上搜旧闻傍摭遗逸按三国虽历年不远而事关汉晋首尾所涉出入百载注记纷错每多舛互 A.臣奉旨寻详/务在周悉/上搜旧闻/傍摭遗逸/按三国/虽历年不远/而事关汉晋首尾/所涉出入百载/注记纷错/每多舛互 B.臣奉旨/寻详务在周悉/上搜旧闻/傍摭遗逸/按三国/虽历年不远/而事关汉晋/首尾所涉/出入百载/注记纷错/每多舛互 C.臣奉旨寻详/务在周悉/上搜旧闻/傍摭遗逸/按三国虽历年不远/而事关汉晋/首尾所涉/出入百载/注记纷错/每多舛互 D.臣奉旨/寻详务在周悉/上搜旧闻/傍摭遗逸/按三国虽历年不远/而事关汉晋首尾/所涉出入百载/注记纷错/每多舛互 ‎9.把文中文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备与亮非旧,又以其年少,以诸生意待之。 (3分)‎ 译文: ‎ ‎ (2) 今皆不及,而将军之众不过数千人,以此待敌,得无非计乎! (4分)‎ 译文: ‎ ‎ (3) 然乖背至是,亦良为可怪。(3分)‎ 译文: ‎ 二、(2013•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看松庵记 宋濂 龙泉多大山,其西南一百余里诸山为尤深,有四旁奋起而中洼下者,状类箕筐,人因号之为“匡山”。山多髯松,弥望入青云,新翠照人如濯。松上薜萝份份披披,横敷数十寻,嫩绿可咽。松根茯苓,其大如斗,杂以黄精、前胡及牡鞠之苗,采之可茹。‎ 吾友章君三益乐之,新结庵庐其间。庵之西南若干步,有深渊二,蛟龙潜于其中,云英英腾上,顷刻覆山谷,其色正白,若大海茫无津涯,大风东来,辄飘去,君复为构烟云万顷亭。庵之东北又若干步,山益高,峰峦益峭刻,气势欲连霄汉,南望闽中数百里,嘉树帖帖地上如荠,君复为构唯天在上亭。庵之正南又若干步,地明迥爽洁,东西北诸峰,皆竞秀献状,令人爱玩忘倦,兼之可琴可奕,可挈尊罍而饮,无不宜者,君复为构环中亭。‎ 君诗书之暇,被鹤氅衣,支九节筇①,历游三亭中,退坐庵庐,回睇髯松,如元夫、巨人拱揖左右。君注视之久,精神凝合,物我两忘,恍若与古豪杰共语千载之上。君乐甚,起穿谢公屐,日歌吟万松间,屐声锵然合节,与歌声相答和。髯松似解君意,亦微微作笙箫音以相娱。君唶②曰:“此予得看松之趣者也。”遂以名其庵庐云。‎ 龙泉之人士,闻而疑之曰:“章君负济世长才,当闽寇压境,尝树旗鼓,砺戈矛,帅众而捣退之,盖有意植勋业以自见者。今乃以‘看松’名庵,若隐居者之为,将鄙世之胶扰而不之狎耶,抑以斯人不足与,而有取于松也?”金华宋濂窃不谓然。夫植物之中,禀贞刚之气者,唯松为独多。尝昧昧思之:一气方伸,根而蕴者, 荄而敛者,莫不振翘舒荣以逞妍于一时;及夫秋高气清,霜露既降,则皆黄陨而无余矣。其能凌岁寒而不易行者,非松也耶?是故昔之君子每托之以自厉,求君之志,盖亦若斯而已。君之处也,与松为伍,则嶷然有以自立;及其为时而出,刚贞自持,不为物议之所移夺,卒能立事功而泽生民,初亦未尝与松柏相悖也。或者不知,强谓君忘世,而致疑于出处间,可不可乎?‎ ‎ (选自《宋濂全集》,有删改)‎ ‎【注】本题考查学生 ①九节筇(qióng):一种竹杖。②唶(jiè):赞叹。‎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采之可茹 茹:吃 B.皆竞秀献状 秀:开花 C.被鹤氅衣 被:通“披”,穿着 D. 将鄙世之胶扰而不之狎耶 狎:接近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人因号之为“匡山” B.蛟龙潜于其中【来源:Zxxk.C ‎ 不如因善遇之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C.可挈尊罍而饮 D.今乃以‘看松’名庵 ‎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描写匡山松树一组是( )‎ ‎①弥望入青云,新翠照人如濯 ②横敷数十寻,嫩绿可咽 ‎③嘉树贴贴地上如荠 ④如元夫、巨人拱揖左右 ‎⑤日歌吟万松间 ⑥亦微微作笙箫音以相娱 A.①③④ B.②③⑤ C. ①④⑥ D. ②⑤⑥‎ ‎12.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匡山位于龙泉的西南面,因为四面高耸,中间低洼,形状如“箕筐”而得名。它景色美,引人入胜。‎ B.章三益在匡山上盖了草舍后,又根据草舍周围环境的特点建造了三个亭子,在亭中弹琴、下棋、喝酒。‎ C.章三益读书之余,常在松间歌吟,与松树心意相通,精神想合,深得看松之趣,因此把草舍命名为“看松庵”。‎ D.宋濂不同意龙泉人士对章三益的看法,他认为章三益无论隐居还是出来做官,都能像松树一样坚持操守。‎ ‎13.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章君负济世长才,当闽寇压境,尝树旗鼓,砺戈矛,帅众而捣退之,盖有意植勋业以自见者。(5分)【来源:学*科*网】本题考查学生 ‎(2)其能凌岁寒而不易行者,非松也耶!是,昔之君子每托之以自厉,求君之志,盖亦若斯而已。(5分)‎ 三、(2013•四川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9题。‎ 金履祥字吉父,幼而敏睿,父兄稍授之书,即能记诵。比长,益自策励。及壮,知向濂洛之学,事同郡王柏,从登何基之门。基则学于黄榦,而榦亲承朱熹之传者也。自是讲贯益密,造诣益邃。‎ 时宋之国事已不可为,履祥遂绝意进取。然负其经济之略,亦未忍遽忘斯世也。会襄樊之师日急,宋人坐视而不敢救,履祥因进牵制捣虚之策,请以重兵由海道直趋燕、蓟,则襄樊之师,将不攻而自解。且备叙海舶所经,凡州郡县邑,下至巨洋别岛,难易远近,历历可据以行。宋终莫能用。及后朱瑄、张清献海运之利,而所由海道,视履祥先所上书,咫尺无异者,然后人服其精确。‎ 德佑初,以迪功郎、史馆编校起之,辞弗就。宋将改物,所在盗起,履祥屏居金华山中。平居独处,终日俨然;至与物接,则盎然和怿。训迪后学,谆切无倦,而尤笃于分义。有故人子坐事,母子分配为隶,不相知者十年,履祥倾赀营购,卒赎以完;其子后贵,履祥终不自言,相见劳问辛苦而已。‎ 履祥尝谓司马文正公光作《资治通鉴》,秘书丞刘恕为《外纪》,以记前事,不本于经,而信百家之说,是非谬于圣人,不足以传信。乃以《尚书》为主,下及《诗》《礼》《春秋》,旁采旧史诸子,表年系事,断自唐尧以下,接于《通鉴》之前,勒为一书,名曰《通鉴前编》。凡所引书,辄加训释,以裁正其义,多儒先所未发。‎ 初,履祥既见王柏,首问为学之方,柏告以必先立志,且举先儒之言:居敬以持其志,立志以定其本,志立乎事物之表,敬行乎事物之内,此为学之大方也。及见何基,基谓之曰:“会之屡言贤者之贤,理欲之分,便当自今始。”会之,盖柏字也。当时议者以为基之清介纯实似尹和静,柏之高明刚正似谢上蔡,履祥则亲得之二氏,而并充于己者也。‎ 履祥居仁山之下,学者因称为仁山先生。大德中卒。元统初,里人吴师道为国子博士,移书学官,祠履祥于乡学。至正中,赐谥文安。‎ ‎ (节选自《元史·金履祥传》)‎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知向濂洛之学 向:崇尚。‎ B.造诣益邃 邃:精深。‎ C.履祥倾赀营购 赀:钱财。‎ D.勒为一书 勒:镌刻。‎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然负其经济之略 余嘉其能行古道 B.历历可据以行 使工以药淬之 C.且举先儒之言 且贰于楚也 D.履祥则亲得之二氏 徒慕君之高义也 ‎ ‎ ‎10.把第一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平居独处,终日俨然;至与物接,则盎然和怿。(4分)‎ ‎(2)凡所引书,辄加训释,以裁正其义,多儒先所未发。(4分)‎ ‎11.第一卷文言文中,传主金履祥是怎样为学与为人的?请简要概括。(5分)‎ ‎12. (2013•四川卷)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断句。(限划9处)(4分)‎ ‎ 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大小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 (《论语·尧曰》)‎ 四、(2013•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姚敬恒先生事略 ‎【清】全祖望 ‎《李二曲集》中别辑前代讲学诸君,有出于农工商贾之中者,共为一卷,以勉学者,以予近所闻,近晶应潜斋高弟有曰凌嘉印、沈文刚、姚敬恒,皆拔起孤露①之中,能成儒者。凌、沈之名尤重,见于沈端恪公所为传,而敬恒躬行,与鼎足,顾未有知之者。‎ 敬恒,讳宏任,别字思诚,梳之钱塘人也。姚氏,故梳之右姓。敬恒少孤,其母贤妇也。敬恒不应科举,隐于市廛②,稍营十一之息以养家。其母一日见敬恒贸丝,银色下劣,愠甚,曰:“汝亦为此恶行乎?吾无望矣。”敬恒皇恐,长跪谢,愿得改行。乃爱业于应先生潜斋,每日朗诵《大学》一过,潜斋雅爱之。一方言一行,服膺师说,泊然自晦,风事心归于厚,沈甸华之卒也,潜斋不食二日,敬恒问曰:“朋友之丧面若此,无乃过欤?”潜斋喟然叹曰:“为其无以为丧也。”敬恒曰:“请为先生任之。”殡葬皆出其手。潜斋不肯轻受人物,惟于敬恒之馈不辞,曰:“吾知其非不义中来也。”然敬恒不敢多有所将,每时③其乏而致之,终其身无倦。潜斋之殁,敬恒执丧如古师弟子之礼。姚江黄先生晦木于人鲜可其意者,独见敬恒而许之,曰:“是独行传中人物也。”‎ 尝游于闽,闽督姚公盛延之,访以海上事④。敬恒对曰:“游魂⑤不日底定矣。但闽中民力已竭,公当何以培之?”闽督肃然颔之,然敬恒以学道故,所营十一之息无甚增益而勤施,渐不可支,遂以此落其家。‎ 晚年以非罪陷缧绁。宪使阅囚入狱,敬恒方朗诵《大学》,宪使异之,入其室,见其案上皆程、张之书也,呼与坐而语之,大惊,即日释之。然敬恒卒以贫死。其平生但事躬行,不著书,故鲜知者。予既附志于《潜斋墓表》中,复摭拾其事以传之,以本书凌、沈二君,且以待后世有二曲其人者。惜访其母姓,竟不可得。‎ ‎(选自《全祖望集汇校集注》)‎ ‎【注】①孤露:父亡无所荫庇。②市廛(chán):店铺集中的地方。③时:通“伺”。④海上事:清政府平定台湾之事。⑤游魂:指当时据守台湾的郑氏政权。‎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敬恒皇恐,长跪谢   谢:感谢 B.访以海上事      访:询问 C.闽督肃然颔之     颔:点头同意 D.遂以此落其家     落:使……衰败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11.下列对本文主人公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姚敬恒品学兼优,只因他是商贾而非士大夫,以致名声未彰。‎ B.姚敬恒轻财重义,经常用他的经商所提接济他人。‎ C.姚敬恒识见高远,提醒闽督姚公应以培养民力为当务之急。‎ D.姚敬恒临难不惧,虽蒙冤入狱,仍通读经典,泰然自若。‎ ‎12.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应潜斋安贫乐道,在生活拮据时也不轻易接受他人的馈赠。‎ B.李二曲那些出身商贾却恪守儒家规范的人,全祖望对此深表赞同。‎ C.作者借助黄晦木的评价来强化对姚敬恒人格与节操的肯定。‎ D.本文主要以传神的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这与《烛之武退秦师》的写法相同。‎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而敬恒躬行,与鼎足,顾未有知之者。(3分)‎ ‎(2)其母一日见敬恒贸丝,银色不劣,愠甚。(3分)‎ ‎(3)朋友之丧而若此,无乃过欤?(2分)‎ 五、(2013•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19分)‎ 送丁琰序 ‎(宋)曾巩 守令之于民近且重,易知矣。予尝论今之守令,有千里者相接而无一贤守,有百里者相环而无一贤令。至天子大臣尝患其然,则任奉法之吏,严刺察之科,以绳治之。或黜或罢者相继于外。于是下诏书,择廷臣,使各举所知以任守令。每举者有姓名,得而视之,推考其材行能堪其举者,卒亦未见焉。举者既然矣,则以余之所见闻,阴计其人之孰可举者,卒亦未见焉。犹恐予之愚且贱闻与见焉者少不足以知天下之材也则求夫贤而有名位闻与见之博者而从之问其人之孰可举者卒亦未见焉。岂天下之人固可诬,而天固不生才于今哉!‎ 使天子大臣患天下之弊,则数更法以御之。法日以愈密,而弊日以愈多。岂今之去古也远,治天下卒无术哉!盖古人之有庠有序,有师友之游,有有司之论,而赏罚之始于乡,属于天下,为教之详至此也。士也有圣人之道,则皆得行其教;有可教之质,则皆可为材且良,故古之贤也多。贤之多,则自公卿大夫至于牛羊仓廪贱官之选咸宜焉,独千里、百里之长哉?其为道岂不约且明,其为致天下之材,岂不多哉?其岂有劳于求而不得人,密于法而不胜其弊,若今之患哉?‎ 今也,庠序、师友、赏罚之法非古也,士也有圣人之道,欲推而教于乡于天下,则无路焉。人愚也,则愚矣!可教而贤者,卒谁教之哉?故今之贤也少。贤之少,则自公卿大夫至于牛羊仓廪贱官之选常不足其人焉,独守令哉?是以其求之无不至,其法日以愈密,而不足以为治者,其原皆此之出也已。噫!奚重而不更也?‎ 姑苏人丁君琰佐南城,南城之政平。予知其令,令曰:“丁君之佐我。”又知其邑人,邑人无不乐道之者。予既患今之士,而常慕古之人,每观良吏一传,则反覆爱之。如丁君之信于其邑,予于旁近邑之所未见,故爱之特深。今为令于淮阴,上之人知其材而举用之也。于令也,得人矣。使丁君一推是心以往,信于此,有不信于彼哉!‎ 求余文者多矣,拒而莫之与也。独丁君之行也,不求余文,而余乐道其所尝论者以送之,以示重丁君,且勉之,且勉天下之凡为吏者也。  ‎ ‎                                                    (本文有删节)‎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推考其材行能堪其举者          堪:胜任 B.岂天下之人固可诬               诬:诬蔑 C.则数更法以御之                 御:防备 D.南城之政平                     平:安定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则皆可为材且良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B.今也,庠序、师友、赏罚之法非古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吸相吹也 C.人愚也,则愚矣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拒而莫之与也 恐年岁之不吾与 ‎18.下列对原文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赠序的重点不是写丁琰的才干,而是针砭吏治不修、地方官员才德低下的社会现实,进而建议推行古代庠序、师友、赏罚之法,以培养足够的人才。‎ B.本文首段感慨贤人之少,一唱三叹,再通过古今对比,叹问之间,忧虑国事之情溢于言表,文末由勉励丁琰推及天下为吏者,更使文章深意无尽。‎ C.作者认为有圣人之道的世人匮乏并且缺少激励机制,学校又严重不足,是造成“今之贤也少”的重要原因,这种见解可谓一针见血,深中肯綮。‎ D.作者通过南城县令、邑人的评价来称赞丁琰的政绩,为他能得到有司举荐并被任命为淮阴令而发出“得人”的感叹,体现了爱才若渴之心。‎ ‎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2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其岂有劳于求而不得人,密于法而不胜其弊,若今之患哉?(4分) (2)奚重而不更也?(3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