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高考试题——广东卷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高考试题——广东卷解析版

‎2011高考广东文综(历史)试题部分解析 一、选择题 ‎12、“夫仁政,必自经界(土地的分界)始,……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孟子的这段话认为 A.轻徭薄赋是实施仁政的手段 B.均贫富是实施仁政的障碍 C.解决土地问题是实施仁政的前提 D.贵民轻君是实施仁政的途径 题眼:“夫仁政,必自经界始。”‎ 考点:仁政学说 解析:材料意思:行仁政,一定要从划分、确定田界开始。田界划分正确了,那么分配井田,制定俸禄标准,就可轻而易举地办妥了。即好的治国方略,是从界定土地产权开始的,解决土地问题是实行仁政的前提。‎ 答案:C.‎ ‎13、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官爵、门第。此后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 A.宗法制的终结 B.察举制的完善 C.三省六部制的设立 D.科举制的推行 题眼:“隋唐以前……考定父祖官爵、门第。”‎ 考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解析:隋唐以前,国家选人制度主要考察的是门第高低,注重父祖官爵、门第,到了隋唐,随着科举制度产生后,科举制度打破门第对国家官吏更替的决定权,该现象逐步消失。‎ 答案:D ‎14、“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当时 A.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 B.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C.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 D.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 题眼:“儒者、道士、僧人一起品茗畅谈。”‎ 考点:儒道佛“三教合一”‎ 解析:陶渊明、陆修静、慧远三人分属不同时期的人物,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故事的虚构,表明了儒释道三教文化的共存共依,体现了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 答案:A ‎15、清末有舆论说:“中兴名臣曾国藩仅赏侯爵,李鸿章不过伯爵,其余百战功臣,竟有望男爵而不可得者,今乃以子、男等爵奖创办实业之工商,……斯诚稀世之创举。”此“创举”反映了 A.资本主义的萌芽 B.重农抑商传统的改变 C.爵位制度的创设 D.封建君主专制的加强 题眼: “以子、男等爵奖创办实业之工商。”‎ 考点:清末奖励实业政策 解析: 20世纪初,清朝统治集团意识到“通商惠工,为古今经国之要政”,转而奖商恤商,宣传振兴工商乃奠创国家富强之根基,在中国近代掀起一股重商社会思潮。此“创举”反映了重农抑商传统的改变。‎ 答案:B ‎16、大清宣统五年,正月初三 自变乱以来,一切新党竞袭洋夷之皮毛,不但遵行外洋之政治,改阴历为阳历,即服色亦效洋式,而外洋各国之夷蚕食鲸吞,日甚一日。‎ ‎……‎ 来拜年者五十余人,皆系便衣便帽,无一顶戴之人,间有洋帽之人,较上年之情形迥然不同。‎ 图5所示为乡村知识分子1913年的一则 日记(部分),由此可见 A.作者不认同辛亥革命 ‎ B.作者主张全面学习西方 C.当时乡村社会习俗没有变化 ‎ D.当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题眼: “1913年”和“自变乱以来……外洋各国之夷蚕食鲸吞,日甚一日”。‎ 考点:近代社会生活习俗变化 解析:辛亥革命胜利后,受西方影响,中国社会政治、服饰、礼仪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但顽固派不能接受新事物。C观点与材料信息相左;B D材料中不能体现。 ‎ 答案:A ‎17、20世纪20年代农会会员数的变化反映了农民运动的状况。导致表1所示变化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 省份 农会会 员数 ‎ 时间 广东 广西 湖南 湖北 江西 山东 直隶 河南 ‎1926年6月 ‎647,766‎ ‎8144‎ ‎38,150‎ ‎4120‎ ‎1153‎ ‎284‎ ‎1342‎ ‎270,000‎ ‎1927年6月 ‎700,000‎ ‎8144‎ ‎4,517,140‎ ‎2,502,600‎ ‎382,617‎ ‎284‎ ‎360‎ ‎245,500‎ A.南昌起义 B.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 C.北伐战争 D.《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的发表 题眼: “20世纪20年代农会会员数的变化”,湖南、湖北、江西三地的农会会员数的大幅度提升。‎ 考点:北伐战争 解析:图表中增长地区正是北伐战争所经历的主要地区,而北伐战争推动了工农运动的增长。A B时间不符合,D与之影响不大,排除。‎ 答案:C ‎18、图6是某杂志的封面。从中获取的历史信息是,当时 A.中国人造卫星发射升空 B.杂交水稻培育成功 C.浮夸现象十分盛行 D.科教兴国战略初见成效 题眼:封面信息:“卫星”、“1958年”‎ 考点:大跃进运动 解析:B项杂交水稻1973年培育成功;C项中国人造卫星1970年上天;D项科教兴国战略1995年提出,时间都不符合,予以排除。1958年 “大跃进”时期,由于硬要完成那些不切实际的高指标,导致瞎指挥盛行,浮夸风泛滥,故正确答案为A。‎ 答案:A ‎19、有学者认为:“古代雅典政治建立在一种非常不民主的基础之上。” 下列雅典民主政治鼎盛时期的史实,可以支持该论断的是 A.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 B.居民中奴隶数量多于自由民 C.有不少功勋卓著的公民经陶片放逐法被流放国外 D.五百人议事会的成员以抽签方式从10个选区中选出 题眼: “雅典民主政治”、 “非常不民主”‎ 考点:雅典民主政治的局限性 解析:雅典民主只是少数人的民主,而妇女、奴隶和外邦移民都没有享受民主权利,特别是占绝大多数的奴隶,没有民主权利,因此,可以说明古代雅典政治是建立在一种非常不民主的基础之上。‎ 答案:B ‎20、下列宪法中,赋予议会制约政府的权力最小的是 ‎ A.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 ‎ C.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D.1787年美国宪法 题眼:“议会制约政府的权力最小”‎ 考点:近代西方资本主义代议制度 解析: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议会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构成,是立法机构。但任何法案都必须经过联邦议会和皇帝批准才能生效。因此, 其议会制约政府的权力最小。‎ 答案:B ‎21、有学者认为:“19世纪70年代的新欧洲…可以看作是唯物辩证法所指的历史上阶级斗争的新阶段。”该观点依据的史实是 A.第一次工业革命 B.俄国十月革命 ‎ C.《共产党宣言》发表 D.巴黎公社革命 题眼:“19世纪70年代的新欧洲”、“阶级斗争的新阶段”‎ 考点:巴黎公社革命 解析:1871年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主要表现是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新的国家机器,体现了社会主义暴力革命由理论到实践。‎ 答案:D ‎22、1919年英国《泰晤士报》曾刊登标题文章——“科学革命”,两个副标题是“宇宙新理 论”、“牛顿观念的破产”。具有“科学革命”意义的理论是 A.日心说 B.量子论 C.经典力学 D.相对论 题眼:“宇宙新理论”、“牛顿观念的破产”‎ 考点:相对论 解析: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发展了牛顿力学,打破了传统的绝对时空观,可以说“牛顿观念的破产”。‎ 答案:D ‎23、二战后初期,有政治家认为,当时美国在欧洲实施的某项战略措施“最初不过是一种经济手段,现在却成为了美国武器库里对付苏联的一种主要武器”。这一措施是 A.推行马歇尔计划 B.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 ‎ C.组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D.倡议签订《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题眼:”欧洲实施”、“经济手段…对付苏联”。‎ 考点:马歇尔计划 解析:马歇尔计划又为欧洲复兴计划,是二战后美国对被战争破坏的西欧各国进行经济援助的计划,其目的是为了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力量,稳定资本主义统治秩序,确立和巩固美国的霸权地位。故正确选项为A 。而C是军事手段,B D不是局限于欧洲,故排除。‎ 答案:A ‎38.(25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史书多以纪传体编撰而成。“盖纪者,编年也;传者,列事也。编年者,历帝王之岁月……;列事者,录人臣之行状。”‎ ‎ ——据(唐)刘知几《史通》‎ 历史者,“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得其公理公例者也”;史家必探察“国民全部之经历及其相互之关系”;史学者,“国民之明镜也,爱国心之源泉也”。‎ ‎ ——据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材料二:布鲁尼(1369——1444)的《佛罗伦萨史》,不再从上帝创世而是从佛罗伦萨的建城写起;不再记述有关佛罗伦萨建城的神怪传说和奇迹,而是更多地描写佛罗伦萨当时的政治生活。‎ ‎ ——据《西方的历史观念》‎ 材料三:20世纪60年代以来我国出版的世界通史教材,对世界近现代史的分期先后出现两种主要做法:①近代史开始于1640年,现代史开始于1917年;②近代史开始于1500年前后,现代史开始于1900年前后。‎ ‎(1)据材料一,古代纪传体史书记载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梁启超的史学观受到哪些思想的影响?(8分)‎ ‎(2)据材料二,分析布鲁尼的历史撰述反映了当时什么样的思想潮流。(6分)‎ ‎(3)任选材料三中的一种分期方法,分析其史实依据。(8分)‎ ‎(4)有学者认为,历史不仅是指过去的事实本身,也是指人们对往事的记录。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分)‎ 答案:(25分)‎ ‎(1)统治者的活动。(2分)西方民主平等思想、进化论思想、救亡图存思想。(6分)‎ ‎(2)摆脱神学束缚,(2分)关注现实,(2分)反映了人文主义思潮。(2分)‎ ‎(3)以下两种答案任选其一:‎ ‎①1640年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启了资本主义的新时代。(4分)1917年的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4分)‎ ‎②1500年前后,新航路开辟,世界从分散孤立走向统一整体。(4分)1900年前后,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4分)‎ ‎(4)本问总分3分。考生言之有理,皆可得分。‎ ‎39.(27分)在探讨“中国计划经济的形成和变革”问题时,某同学发现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兴起了一股计划经济思潮,并摘录了以下材料。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在下列问题的指引下,进行深入探究。‎ 材料:‎ 许多人“对苏俄表示同情之美感,有的甚至替它大事鼓吹,以为苏俄成功之秘诀,在于它的社会经济制度,因为这个制度是有计划的,有组织的。”‎ ‎——据《东方杂志》(1933年)‎ ‎“在内外层层叠叠的高压状态底下的中国”,最急需的是“整个地实行社会主义的统制经济(计划经济)和集体生产”。‎ ‎——据《申报月报》(1933年)‎ ‎“左倾的也好,右倾的也好,大家都承认放任经济的末日到了。”‎ ‎——据《独立评论》(1934年)‎ ‎(1)从国际和国内两方面分析20世纪30年代计划经济思潮在中国兴起的原因。(6分)‎ ‎(2)分析20世纪50年代中国选择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并简述这一体制对经济建设的影响。(10分)‎ ‎(3)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兴起了经济调整之风。概括指出20世纪70‎ 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经济政策进行了怎样的调整;简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表现。(8分)‎ ‎(4)通过上述探究学习,你获得什么历史启示?(3分)‎ 答案:(27分)‎ ‎(1)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自由放任经济破产;(2分)苏联计划经济体制取得巨大成就;(2分)中国内忧外患。(2分)‎ ‎(2)原因: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孤立和包围新中国,(2分)“一边倒”,学习苏联;(2分)底子薄。(2分)‎ 影响:初期产生积极影响,初步形成了独立的工业体系;(2分)后期束缚生产力的发展。(2分)‎ ‎(3)西方: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2分)‎ 中国:农村首先进行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2分)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2分)‎ ‎(4)本问总分3分。考生言之有理,皆可得分。‎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