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每周试卷推送高考二轮复习古代中国的经济文明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三每周试卷推送高考二轮复习古代中国的经济文明

‎4月1日:高三每周精品试卷推送(高考二轮复习:古代中国的经济文明)‎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0分)‎ ‎1.(2011年3月莆田市质检3题)明中期以后,政府开始在江南地区大规模加派丝织品,尤以嘉靖、万历年间为甚。由于派织数量远远超出官营作坊的生产能力,各地方织染局为了完成任务,便纷纷实行“机户领织”制度。这是一种通过中间包揽人,利用民间机户生产的“加工定货”的生产形式。上述材料反映明朝时期( )‎ A.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B.政府严格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C.自然经济已经退居次要地位 D.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2.(2011年1月杭州市质检2题)中国古代的手工业在许多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下列图片与对应的文字说明正确的是( )‎ A.为礼器的象征,代表权力和秩序,反映西周的铸造工艺达到很高的水平 ‎ B.甲骨文中已经出现了汉字“蚕”和“丝”字,说明中国的养蚕和丝织技术是从商朝开始的 C.唐三彩是中国著名的传统瓷器之一 D.反映了原始时代的彩陶己有相当高的工艺水平 ‎3.(2011年1月芜湖市质检12题)创建于明永乐十九年的“京都芜湖会馆”是当今历史学者们公认的目前所知最早的中国会馆,会馆作为“乡土之链”,不仅是明清时期商品经济蓬勃发展的必然,亦与明清科举制度、人口流动相伴随。下列关于会馆说法正确的是( )‎ ‎①会馆是管理商业贸易的政府机构 ②会馆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③会馆的出现与明代的商帮密切相关 ④会馆是孕育资本主义萌芽的场所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②③‎ ‎4.(2011年2月温州一模14题)下列关于唐代农业发展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牛耕开始普及全国 ②出现结构更完备的曲辕犁 ‎ ‎③设置渠堰使负责水利工程的管理 ④使用高转筒车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 ‎5.(2011年1月福州市质检5题)图1和图2是中国古代牛耕示意图,从图1到图2反映了( )‎ ‎ ‎ ‎ A.铁农具的推广 B.犁耕技术的改进 ‎ C.畜牧业的发展 D.小农经济的形成 ‎6.(2011年1月常德市质检4题)《梦梁录》记载:“……坊、市界限被打破,夜市与晓市不断出现,时都城临安(今杭州)人口达到一百二十万,城内极其繁华,被称为东南第一州”。与这段描述的情景可能同时代出现的有( )‎ A.在西藏地区设宣政院进行管辖 B.中国瓷器开始大量输出国外 C.毕升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 D.《四书章句集注》始编成 ‎7.(2011年1月北京丰台区高三期末7题)唐朝时,洛阳和扬州成为闻名中外的大都会,下列各项属于其原因的是( )‎ A.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 B.大运河的开通 ‎ C.取消了对城市的管理 D.对交易场所不再加以限制 ‎8.(2011年1月龙岩市高三质检6题)“草市”的发展是古代商业发展的重要表现,以下关于草市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草市形成于南北朝时期 B.草市是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因此政府对草市不实行行政管理 C.草市大都出现在水运交通便利的地方 D.草市发展到宋代,除了商业功能外还具有其它服务功能 ‎9.(2011年1月龙岩市高三质检5题)北宋苏洵说:“耕者之田资于富民……而田之所人,已得其半,耕者得其半。”这反映了当时实行的这种经营方式是( )‎ A.租佃式经营 B.田庄式经营 C.自耕农式经营 D.井田制经营 ‎10.(2011年3月江苏百校高三大联考2题)通过分析图1、图2、图3,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古代商业城市发生的变化( )‎ ‎ A.由北方的黄河中下游地区逐渐向南方、向沿海和运河地区发展 ‎ B.由中原地区向整个沿海地区发展 ‎ C.由北方地区向边疆地区发展 ‎ D.由黄河中下游地区向全国各个地区发展 ‎11.(2011年1月三明市期末质检2题)汉武帝时规定:“商人财产每2000钱,抽税一算(120钱);经营手工业者的财产,凡4000钱抽一算;……商人之车,则征收二算;船5丈以上者,每船抽税一算。”这个政策的直接目的是( )‎ ‎ A.打击富商大贾 B.降低商人的经济地位 C.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D.强化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12.(2011年1月常德市质检1题)常德澧县城头山是中国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内涵最丰富的古城址。其中发现的距今6500多年的水稻田遗址,是当今世界上发现的历史最早、保存最好的水稻田遗址。这一考古发现最能反映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哪一特点( )‎ A.精耕细作,男耕女织 B.各地区农业发展不平衡性 C.独立发展,自成体系 D.南稻北粟的作物分布结构 ‎13.(2011年3月泉州市质检24题)《史记•河渠书》载:“蜀守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灌浸,百姓飨其利。”材料体现该水利工程的功能不包括( )‎ A.航行 B.灌溉 C.军事 D.排洪 ‎14.(2011年1月北京丰台区高三期末15题)马克思曾说,在珍妮纺纱机发明之前,“要想找出一个能够同时纺出两根纱的纺织工人并不比找出一个双头人容易”。中国能改变马克思这一断言的历史事件发生在( )‎ A.北宋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15.(2011年1月龙岩市高三质检4题)《耕织图·耕图》为南宋作品,为历代帝王推崇和嘉许。清康熙帝命画家重新绘制了该作品(右图),也真实地反映了清代生产方式。该作品主要反映出清代( )‎ A.出现一牛一人的耕作技术 B.农耕技术没有突破性发展 C.铁农具与犁耕技术开始流行 D.经济重心实现了南移 ‎16.(2011年1月常德市质检5题)明朝张居正在《赠周汉浦榷竣还朝序》说:“古之为国者,使商通有无,农力本穡。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穡以资商,则商病。故农商之势常若权衡,至于病,乃无以济也”。张居正的观点客观上反映出当时的历史现象或政策是 ( ) ‎ A.官营手工业迅猛发展 B.闭关锁国政策 C.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D.重农抑商政策 ‎17.(2011年2月济南市调研4题)在古代的中西方交往中,两千年前中国的“名片”是丝绸,一千年前中国的“名片”是瓷器,五百年前中国的“名片”是茶叶。这主要表明古代中国( )‎ ‎①自然经济长时间内没有根本性突破 ‎②东西方的交流渠道不畅通 ‎③古代手工业发展水平世界领先 ‎④对外贸易一直居出超地位 A.①②③ B.②④ C.①③ D.②③④‎ ‎18.(2011年3月厦门市质检14题)《明神宗实录》一书记载:“闽省土窄人稠,五谷稀少,故边海之民,皆以船为家,以海为田,以贩番为命。”它反映了福建经济的主要特色是( )‎ ‎ A.农耕经济 B.商品经济 C.海洋经济 D.外贸经济 ‎19.(2011年1月北京丰台区高三期末13题)下列各项中,属于宋朝经济发展新变化的是( )‎ ‎ A.棉花等经济作物普遍种植 B.出现了区域性商人群体 ‎ C.出现以工商业为主的城市 D.有些地区开始用纸币交易 ‎20.(2011年2月济南市调研2题)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的诗句。以下对材料中“商人”行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他可以到浮梁草市收购茶叶 ‎ B.他到浮梁买茶时住在“会馆”中 ‎ C.经商使他的社会地位发生根本改变 D.他将茶叶贩卖到海外,受到“海禁政策”的限制 ‎21.(2011年3月云南省统测 ‎16题)傅衣凌在《明清时代商人及商业资本》一书中这样评价明清商品经济:“明清时期,商业的规模、商人的活动范围和商业资本的积累,都大大地超越了前一个历史阶段的水平。”以下各项与文中评述相符的是( )‎ ‎ ①工商业城镇进一步繁荣 ②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比较快 ‎ ③大量的农副产品商品化 ④海外贸易推动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2.(2011年3月福州市质检17题)明朝万历年间,在福建地区,“其日番钱者,则银也,来自海舶,上有文如城堞,或有若鸟兽、人物形者,泉(州)、漳(州)通用之”。材料反映了当时( )‎ ‎ A.泉、漳成为全国外贸中心 B.福建地区海外贸易发达 C.福建银元铸造技术发达 D.尚未实行“海禁”政策 ‎23.(2011年1月厦门市质检4题)从唐代后期“京夜市宜令禁断”到北宋“令京城夜市至三鼓己未不得禁止”的变化,反映了( )‎ ‎ A.商业发展促使政府调整监管举措 ‎ B.夜市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迅速发展 ‎ C.古代王朝逐渐放弃抑商政策 ‎ D.北宋统治者比唐代更为民主 ‎24.(2011年3月河南郑州市质检35题)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说:由于高度的文化优越感,中国人在文化上始终处在不败的地位,同时导致其对外来事物的普遍排斥,而后更逐渐发展为对外界冷漠的内向型心态。下列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25.(2011年3月湖南高三十二校联考4题)中世纪中国财产继承主要实行均分制,据记载“今(南朝宋时)士大夫以下,父母在而兄弟异计,十家而七矣。庶人父子殊产,亦入家而五矣”,“至清代……大江南北其子有余财而不养父,弟有余财而不养兄者比比也”,上述材料主要反映当时中国家庭( )‎ ‎ A.家庭结构比较复杂 B.一度严重缺乏道德责任感 ‎ C.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有限 D.具有很强的再造和裂变能力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0分)‎ ‎26.(2011年1月北京丰台区高三期末 ‎34题)中国自春秋战国就步入了铁器时代,铁器的制造和使用在中国古代社会居于重要的地位。(共12分)‎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器 ‎(1)依据材料一,分析铁器的使用对当时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4分)‎ 材料二 汉武帝下令“……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钛(古代刑具)左趾,没入其器物。”‎ ‎ ——《史记·平准书》‎ ‎(2)材料二表明汉武帝采取怎样的经济政策?并写出这一时期与之类似的政治、思想政策。(3分)‎ 材料三 (明朝时广东地区)一个冶炉场按中等规模十座冶炉计算,其雇工要在二三千人以上,……“凡一炉场,……司炉者二百余人,掘铁矿者三百余,汲者、烧炭者二百有余,驮者牛二百头,载者舟五艘。计一铁厂之费,不止万金”。‎ ‎ ——齐涛主编《中国古代经济史》‎ ‎(3)材料三所描述的明朝矿冶业具有什么特点?这一类工矿业在明清时期发展受阻,请写出阻碍的因素。(5分)‎ ‎27.(2011年1月福州市质检25题)‎ 材料一 (北魏洛阳)“自延骷(里)以西……望宗所居也。民间号为王子坊。”……伊洛之间,夹御道,东有四夷馆……道西有四夷里;一曰归正,二曰归德,三曰慕化,四日慕义。……市东有適商、达货二里。里内之人,尽皆工巧屠贩为生,资财巨万……市南有调音、乐律二里。里内之人,丝竹退歌,天下妙伎出焉……市西有延酤、治觞二里。里内之人,多酒为业……市北有慈孝、奉终二里。星内之人,以卖棺椁为业,赁车为事……。”‎ ‎ ——(北魏)杨衙之《洛阳伽蓝记》‎ ‎ 材料二 里坊,或称里、坊,是我国古代城市的基层居住单位。……(唐初长安城)“千百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昏而闭,五更而启”。……“诸侵巷街、阡陌者,杖七十。”……“中使郭里曼酒醉犯夜,杖杀之。”‎ ‎ ——李合群《论中国古代里坊制的崩溃》‎ ‎ 材料三 (北宋东京)御街一直南去,过州桥,两边皆居民。……‎ 余皆羹店、分茶、酒店、香药铺、居民。……南通一巷……并是金银彩帛交易之所,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街南桑家瓦子……其中大小勾栏五十余座。内中瓦子……可容数千人。……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服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乃马行街也,人烟浩闹。……大抵诸酒肆瓦市,不以风雨寒暑,白昼通夜,骈阗如此。……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闹去处,通晓不绝。‎ ‎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1)根据材料一、二,归纳我国唐中期以前里、坊制度的特点,(5分)并分析其影响。(4分)‎ ‎(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与唐代长安相比,北宋东京城市有哪些新发展?(4分)‎ ‎(3)根据材料一,指出北魏洛阳城市里、坊命名的原则。(2分)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此的看法。(2分)‎ ‎28.(2011年1月永州市一模27题)(15分)宁波帮形成于明朝,崛起于鸦片战争后的上海,至辛亥革命后达到鼎盛。近代中国工商业的风风雨雨,留下了宁波帮浓墨重彩的一笔。1916年孙中山先生曾对宁波帮企业家作过高度评价:凡“吾国各埠,莫不有甬人事业,即欧洲各国,亦多甬商足迹,其影响与能力之大,固可首屈一指者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中国历史上出现过的诸多商帮中,不仅有“山西帮”的晋商,也有“安徽帮”‎ 的徽商,他们经商的共同特点是注重与官府的关系,依仗特许权从事垄断性经营,成就发财之梦想,而后起之秀的“宁波帮”则摒弃了前两者结托官府、单靠商业的缺陷,引进西方工商理念走上了开拓创新的实业之路,从而迅速崛起并闻名于世。‎ 材料二 浙东学派,从南宋到明清,经过永嘉学派、永康学派、金华学派,从叶适,到王阳明,到黄宗羲,一脉相承,形成了一整套的经济思想和经济伦理。比如“永康学派”的代表人物陈亮提出的“义利兼顾”的思想……余姚人王阳明进一步提出“四民异业而同道”的经济伦理,到了黄宗羲更是明确地提出了著名的“经世致用”、“工商皆本”的思想。‎ 一一王耀成《宁波帮的经营理念》‎ 材料三 鸦片战争后,宁波崇商敬贾的社会风气愈益浓烈。清末民初人士张原炜指出:“海禁弛而互市起,‘商业更为世重。大商豪贾,俨然与操国柄者相息消,势位骒隆,才者益以起。”宁波以商起家者衡宇相望,甚至出现了“满路皆商贾,穷愁独缙绅”的世情。‎ 材料四 为了阻止外国商船北上,乾隆曾经试图提高宁波等港口的关税,但是令他惊讶的是,英国商船宁愿多交关税也要去浙江贸易。愤怒之下,1757年乾隆断然决定:以后只准洋商在广州一地贸易。‎ ‎(1)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宁波帮与“晋商”、“徽商”在经营理念上的差异。(4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浙东学派代表人物黄宗羲的君主政治观和经济发展观,并分析其思想产生的根源。(4分)‎ ‎(3)联系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宁波帮“崛起于五口通商后的上海,至辛亥革命后达到鼎盛”的具体原因。并概括指出以宁波帮为代表的浙江商人的特点。(7分)‎ ‎4月1日:高三每周精品试卷推送(高考二轮复习:古代中国的经济文明)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D      2.D      ‎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较多,需要对教材相关内容有很好掌握。A项说法错误,司母戊鼎大方鼎为礼器的象征,代表权力和秩序,但反映的是商朝的铸造工艺水平。B项说法错误,甲骨文中已经出现了汉字“蚕”和“丝”字,但不能反映养蚕和丝织技术是从商朝开始的,根据所学,新石器时代中国已经出现人工育蚕和丝织技术。C项错误较明显,唐三彩是唐代的釉陶制品,以黄、白、绿为基本釉色,人们习惯地把这类陶器称为“唐三彩”。D项正确,人面鱼纹彩陶是新石器时代陶器珍品,反映了原始时代的彩陶己有相当高的工艺水平。 ‎ ‎3.C      ‎ 解析:会馆是同一地域的商人停宿、储运、交际的重要场所,故①错误。会馆的出现与按地域结成的商帮有关,反映商业发展情况,故②③正确。会馆不存在雇佣关系,与资本主义萌芽无关。 ‎ ‎4.D      ‎ 解析:本题考查了唐代农业发展的有关知识点,结合教材所学,第①项说法错误,在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发达地区已经采用了牛耕技术和铁制工具,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铁制农具的数量也大大超过前代。本题选D项。 ‎ ‎5.B      ‎ 解析:图2反映的 是曲辕犁的出现,是犁耕技术改进的表现。 ‎ ‎6.D      ‎ 解析:本题考察宋朝时期的史实。根据提干信息“都城临安”分析,所述现象属于在南宋时期,因此排除A项,西藏设宣政院是在元朝时期;B项应是在北宋;《四书章句集注》是南宋理学家朱熹的著作。从8世纪末开始,中国陶瓷开始向外输出 ‎ ‎7.B      ‎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唐朝洛阳和扬州成为闻名中外的大都会主要的原因在于隋唐时期交通运输的改善:大运河的开通。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B。 ‎ ‎8.B      9.A      10.A      ‎ 解析:分析图片所示材料,古代商业城市由北方的黄河中下游地区逐渐向南方、向沿海和运河地区发展。BCD较容易排除,不符合图示。 ‎ ‎11.A      12.C      ‎ 解析:本题考察古代中国农业的发展。根据题干信息“距今6500多年的水稻田遗址”及其意义分析,说明我国农业的发展较早之后自己发展,因此应选C项。其余各项在材料中均没有体现。 ‎ ‎13.C      ‎ 解析:本题考查对历史材料的理解能力。根据“此渠皆可行舟”分析,体现了航行功能;“有余则用灌浸”体现了灌溉功能;“辟沫水之害”体现了排洪功能。材料中没有提及军事功能。 ‎ ‎14.B      ‎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元朝时期黄道婆发明了三锭纺车。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B。 ‎ ‎15.B      16.C      ‎ 解析:本题考察古代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提取材料信息:材料首先提出了商业与农业发展不均衡所出现的问题,之后“故商农之势,常若权衡”阐述了农业与商业之间的关系,必须二者并重。CD项偏重于商业的发展,不符合材料信息。材料中也没有提出抑制商业,因此B项排除。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的纺织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体现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 ‎17.C      ‎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古代对外交流和手工业发展情况。从丝绸到陶瓷到茶叶,对外交往中,中国主要输出手工业品,既说明我国古代手工业领先,也说明自然经济长期存在,没有根本性突破,故①③正确;古代通过丝绸之路,我国手工业品大量外输,故②不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古代中国外贸出超还是入超,故④错误。 ‎ ‎18.C      19.D      ‎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A项出现是在元朝;B项是在明清时期;C项是在唐朝;D项是在北宋时期。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D。 ‎ ‎20.A      ‎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商人发展概况。白居易是唐朝诗人,从材料信息看,商人可以到浮梁草市收购茶叶,故A项正确;“会馆”出现在明清时期,故B错误;中国古代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地位低下,故C错误;“海禁政策”实行于明清时期,故D错误。 ‎ ‎21.A      ‎ 解析:本题依据时间是明清时期,可以用排除法解决。①②③均符合明清时期的经济发展情况,也符合题意。而④不符合史实,因为明清时期政府推行“海禁”政策。 ‎ ‎22.B      ‎ 解析:材料反映“日番钱”是银,“来自海舶”,并在泉漳两地都能通用。“日番钱”为何能在泉漳两州通用?这就说明了福建地区海外贸易发达,B项正确。ACD材料不能体现。 ‎ ‎23.A      ‎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商业。唐代时夜市时间受到限制,宋代打破夜市时间的限制。其原因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原先的管理方式不能适应发展要求,因此政府调整管理方式。 ‎ ‎24.C      ‎ 解析:材料信息体现了中国人的盲目自大心态,C项乾隆的话反映了这一点。其他三项则体现了中外交流。 ‎ ‎25.D      ‎ 解析:本题综合性强,难度大,考查阅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能力。小农经济下,是以家庭为单位的。一个家庭的男丁成家以后,“兄弟异计”,那么就会分家,“十家而七矣”,脱离原先的集体,成为一个新的、独立的家庭单位。“大江南北其子有余财而不养父,弟有余财而养史者比比也”明显地体现了中国传统宗族社会里,家庭具有很强的再造和裂变能力,这是由小农经济决定的。 ‎ 二、非选择题 ‎26.(1)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社会经济发展;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井田制瓦解,十地私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产生。(4分) (2)盐铁官营;实行推恩令,加强中央集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3分) (3)规模大(投资人),分工细,雇佣劳动。(3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政府实行重本抑制末和海禁闭关政策。(2分)‎ ‎27.( 1 )特点:是我国古代城市基层管理制度,管理严格;居民按身份地位和所从事的职业聚居(或:在市周围按工商业性质分设里坊;里坊分区);里(坊)与市分开,居住区与商业区交叉存在;城市布局整齐划一;实行严格的夜禁制度;封闭性.( 5 分.每点1 分,回答其中五点即可满分.其他答案合理可酌.清给分), 影响: 积极方面:有利于防范盗贼和稳定社会秩序;其城市规划对后世有一定的影响.( 2 分) 消极方面:妨碍了市民生产、生活及人际交往,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 2 分)( 2 )发展:工商业繁荣;突破了时间和空间限制(或:打破了里坊界日即;根据经营的类别形成不同的商业区;城市的经济文化功能大大增强(或:出现了市民阶层的娱乐场所). ( 4 分,每点1 分.) ( 3 )原则:以儒家道德准则(或:以反映濡家文化所倡导的道德淮则的字词或含有褒义的有关字词)和以居住者的职业特征命名.( 2 分) 看法:濡家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或:体现了儒家的夷夏观及以德政吸引感化蕃夷的思想). ( 2 分.其它答案如果符合题意,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28.(1)晋商和徽商依仗特许权,进行垄断性经营。(2分)宁波帮利用西方经商理念,投资实业,开拓创新。(2分) (2)君主政治观: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臣平等。经济发展观:反对“重农抑商”,主张“工商皆本”。(2分)根源: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2分) (3)原因:经世致用和工商皆本思想影响;对外开放早,受西方工商思想影响;民族危机的刺激和实业救国思潮影响;一战和辛亥革命的影响;宁波帮开拓创新的创业精神;宁波崇商敬贾的社会风气等。(答出两点得4分,其余酌情给分)特点:讲信用,敢创新;团结;具有现代商业意识;(3分)(其它言之有理也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