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点集训19 论语选读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浙江省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点集训19 论语选读

‎《论语》选读 ‎(时间:120分钟 满分:180分)‎ ‎(90分)‎ ‎1.(2015·浙江自选)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子路入,子曰:“由,知者若何?仁者若何?”子路对曰:“知者使人知己,仁者使人爱己。”子曰:“可谓士矣。”子贡入,子曰:“赐,知者若何?仁者若何?”子贡对曰:“知者知人,仁者爱人。”子曰:“可谓士君子矣。”颜渊入,子曰:“回,知者若何?仁者若何?”颜渊对曰:“知者自知,仁者自爱。”子曰:“可谓明君子矣。” (《荀子·子道篇》)‎ 材料二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学而》)‎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论语·雍也》)‎ ‎(曾皙)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论语·先进》)‎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 (《论语·颜渊》)‎ ‎(1)解释《荀子》这段话中“仁者使人爱己”和“知者知人”的意思。(2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为什么《荀子》这段话中孔子对颜渊回答的评价高于子路和子贡?恰当运用《论语》中的材料分析说明。(字数不超过150字)(8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15·浙江样卷)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回答问题。(10分)‎ ‎①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 ‎(《论语·子路》)‎ ‎②孔子赞《易》,曰:“善不积,不足以成名。”于《孝经》曰:“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于《论语》曰:“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又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圣人以名立教,未尝恶人之名也。‎ ‎(清·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十八)‎ ‎(1)分别解释上面两则材料中“名”的含义。(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上述两则材料,分析评价孔子对“名”的看法。(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015·杭州市一检)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10分)‎ ‎(一)‎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 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论语》)‎ ‎(二)‎ 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孟子》)‎ ‎(1)根据材料(一),分析孔子的思想性格。(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材料(一)中,孔子说:“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材科(二)中,孟子却说:“穷则独善其身。”你怎么理解他们看似不同的说法?(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015·温州市高三第一次适应性测试)阅读下面两则材料,然后回答问题。(10分)‎ ‎(一)子夏问孔子曰:“颜回之为人奚若?”子曰:“回之仁贤于丘也。”曰:“子贡之为人奚若?”子曰:“赐之辩贤于丘也。”曰:“子路之为人奚若?”子曰:“由之勇贤于丘也。”曰:“子张之为人奚若?”子曰:“师之庄贤于丘也。”子夏避席而问曰:“然则四子者何为事夫子?”曰:“居!吾语汝。夫回能仁而不能反,赐能辩而不能讷,由能勇而不能怯,师能庄而不能同。兼四子之有以易吾,吾弗许也。此其所以事吾而不贰也。” (《列子·仲尼》)‎ ‎(二)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也,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论语·先进》)‎ ‎(1)指出材料(一)中孔子对学生的评价所依据的哲学思想,并结合材料对这一思想作简要评析。(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上述两则材料都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教育原则?请联系现实简要分析。(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2015·温州市第二次适应性测试)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回答问题。(10分)‎ ‎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论语·为政》)‎ 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事亲者,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注】不争。居上而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丑而争则兵。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为不孝也。”‎ ‎(《孝经·纪孝行》)‎ ‎【注】 丑:民众。‎ ‎(1)上述两则材料中对“孝”的看法,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4分)‎ ‎《论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孝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上述材料,评价下面这则新闻中李某的“孝行”。(6分)‎ ‎“浙江在线”宁波‎1月31日讯 李某从小家庭环境就不好,父母为了培养他一直辛苦奔波。而懂事的李某也很体谅父母,早早就打工贴补家用,周围邻居也一直夸李某是一个孝顺父母、知道感恩的好儿子。但前几年,李某的母亲不幸身染重病,昂贵的医疗费用让这个本就经济窘迫的家庭愈发捉襟见肘。眼看着家里再不筹集出医药费,李某的母亲病情将会恶化,这个孝顺的儿子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赚到钱,竟然不惜铤而走险加入贩毒的行列,最终被民警查获,沦为阶下囚。‎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2015·嘉兴期末)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回答问题。(10分)‎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日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1)在子路“述志”之前,若补上一句“由!尔何如?”好不好?为什么?(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孔子为什么对曾点的想法深表赞同?(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2015·台州市高三期末质量评估)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10分)‎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12.1)‎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12.11)‎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1.2)‎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2.8)‎ ‎(1)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孔子的“仁”和“礼”的理解。(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宋儒认为“君君,臣臣”就是“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这样理解符合孔子的原意吗?(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2015·宁波市镇海中学5月模拟)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10分)‎ 材料一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材料二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材料三 近日,舒城县初三女生小何骑电动车上学,见一老太摔倒,忙上前搀扶,不料老人一口咬定小何撞了她,交警反复勘查,终还小何清白。老人伤愈出院,小何不计前嫌,带着家人向这位困难老人捐款千元,在当地传为佳话。‎ ‎(1)上述一、二两则材料体现了孔子怎样的处事原则?谈谈你对这种处事原则的认识。(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你对材料三中小何的做法有什么看法?结合材料一、二进行评判。(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2015·浙大附中高考模拟考试)阅读下面三则材料,然后回答问题。(10分)‎ ‎①“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 ‎(《礼记·祭义》)‎ ‎②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论语·为政》)‎ ‎③春节长假刚过完没几天,南京秦淮警方就接到了不少老人发生意外的警情,更有甚者,两位老人居然不约而同选择了轻生。民警了解到,这些老人大多是空巢老人,随着假期结束,儿女们各奔东西,他们最容易在这个阶段发生意外。‎ ‎(1)上文《礼记》和《论语》中都认为真正的孝应该怎么做?(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以上三则材料,论述“孝”在现代社会的意义。(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0分)‎ ‎10.(2015·诸暨中学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完成题目。(10分)‎ ‎①子曰:“乡原,德之贼也。” (《论语·阳货》)‎ ‎②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 曰:“赐也亦有恶乎?”“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论语·阳货》)‎ ‎③孔子观于东流之水。子贡问曰:“君子所见大水必观焉,何也?”孔子对曰:“以其不息,且遍,与诸生而不为也,夫水有似乎德;其流也,则卑下倨拘,必循其理,此似义;浩浩乎无屈尽之期,此似道;流行赴百仞之嵠而不惧,此似勇;至量必平之,此似法;盛而不求概,此似正;绰约微达,此似察;发源必东,此似志;以出以入,万物就以化絜,此似善化也。水之德有若此,是故君子见必观焉。” (《孔子家语》)‎ ‎(1)孔子的“乡原”“四恶”之说是否有悖“中庸”思想?(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孔子以“水”为喻,着重说明了哪些道理?请简要评析。(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2015·浙江模拟评估)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10分)‎ ‎①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②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③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④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⑤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⑥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⑦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根据上面的材料,概括孔子的好学观。(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联系实际,谈谈孔子的好学观给你的两点启示。(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2015·衢州二中高三第三次综合练习)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回答问题。(10分)‎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1)上述文字中哪一句话最能体现孔子的“仁爱”思想?试用自己的话谈谈这句话的含意。(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依据上述对话,你认为孔子的“仁爱”思想表现出哪些重要特点?(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2015·宁波市高考模拟)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题目。(10分)‎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述而》)‎ ‎“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论语·泰伯》)‎ ‎(1)孔子在对待贫富和贵贱上主张以什么为标准?请简要分析。(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联系社会现实,谈谈画线句子对你的启发。(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2015·金丽衢十二校高三二联)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回答问题。(10分)‎ ‎①子曰:志于道,据①于德,依于仁,游②于艺③。‎ ‎②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③国家统计局的一项调查显示,城镇居民家庭的子女基本不做家务,经常做家务的孩子仅占5.4%。上海一项调查显示,小学生读课外书的比例不到50%,初中生为42%,他们阅读的主要是教辅书和课本。‎ ‎④‎ ‎【注】 ①据:执守。②游:广泛涉猎。③艺:六艺,即礼、乐、射、御(驾车)、书(‎ 六书、文字)、数(算术)。‎ ‎(1)根据材料①②,概括孔子在“德”和“业”方面的主张。(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结合孔子思想,分析③④两则材料所反映的现象。(6分)‎ 征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2015·浙江省新高考研究联盟二联)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回答问题。(10分)‎ ‎(一)‎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论语·颜渊》)‎ ‎(二)‎ 取之而燕民【注】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火益热,亦运而已矣。‎ ‎(《孟子·梁惠王下》)‎ ‎【注】 燕民:燕国百姓。‎ ‎(1)找出第二个语段中的两个成语并加以解释。(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结合两个选段,简要分析孔子和孟子对战争的看法有何异同。(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2015·宁波市十校联考)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回答问题。(10分)‎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度哉?人焉瘦哉?”‎ ‎(《论语·为政第二》)‎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  (《论语·公冶长第五》)‎ 校之以礼,而观其能安敬也;与之举措迁移,而观其能应变也;与之安燕,而观其能无流慆【注】也;接之以声色、权利、忿怒、患险,而观其能无离守也。‎ ‎(《荀子·君道篇》)‎ ‎【注】 流慆:放荡荒淫。‎ ‎(1)孔子为什么说“听其言而观其行”?请结合宰予的事例分析。(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结合三则材料,谈谈你对“知人之法”的认识。(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2015·浙江省高三五校联考)阅读下面的三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10分)‎ 子路问于孔子曰:“鲁大夫练①而床,礼邪?”孔子曰:“吾不知也。”子路出,谓子贡曰:“吾以夫子为无所不知,夫子徒有所不知。”子贡曰:“女何问哉?”子路曰:“由问鲁大夫练而床礼邪?夫子曰:‘吾不知也。’”子贡曰:“吾将为女问之。”子贡问曰:“练而床,礼邪?”孔子曰:“非礼也。”子贡出,谓子路曰:“女谓夫子为有所不知乎?夫子徒无所不知。女问非也。礼,居是邑不非其大夫。” (《荀子·子道》)‎ ‎《春秋》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   (《春秋公羊传·闵公元年》)‎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论语·颜渊》)‎ ‎【注】 ①练:父母死后十一个月举行的祭祀,因祭祀时需披戴白色熟绢而得名。‎ ‎(1)请引用《论语》中的原句说明第一段文字中孔子回答子路“吾不知也”的原因。(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结合上面三段文字,对孔子“为尊者讳”的做法进行简要评析。(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2015·浙江12校高三联考)阅读下面的两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10分)‎ ‎《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 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圣经·马太福音》:“你们听见有话说: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只是我告诉你们:不要与恶人作对。有人打你的右脸,连左脸也转过来由他打;有人想要告你,要拿你的里衣,连外衣也要由他拿去;有人强逼你走一里路,你就同他走二里;有求你的,就给他;有向你借贷,不可推辞。”‎ ‎(1)根据以上文字,分别概括《论语》和《圣经》在为人处世上的观点。(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你赞同哪种观点,请简述理由。(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集训十九 《论语》选读 ‎1.【详细分析】(1)能够用意译的方法翻译出来即可。重点写清“仁者”的意思,理解“知者知人”中两个“知”的意思,前“知”是通假字,通“智”,后“知”是“了解、理解”的意思。(2)孔子的评价反映了儒家的思想观点,从中可以看出孔子一贯的主张是尊重别人,了解别人,爱护别人,出发点是“为人”。子路强调的是让别人理解自己,让别人爱自己,是“为己”;而子贡则强调了解别人、爱护别人,是“为人”,虽然与孔子倡导的为人原则一致,但是,孔子在听了颜渊的回答后,却给予了颜渊最高评价,这是因为,颜渊所讲是要自知,自爱,人贵有自知之明,爱己方可爱人。孔子认为这正符合自己一贯倡导的中庸之道与推己及人的思想,正如他对曾点的赞同,既不过,也无不及,强调人的自身修养。‎ 答案 (1)①仁者使人爱己:仁者让别人爱自己。‎ ‎②知者知人:有智慧的人了解别人。‎ ‎(2)(示例)与子路和子贡相比,颜回对“自知”和“自爱”的理解,重在自身修养。孔子认为自身修养是人的更高追求。他教导弟子“不患人之不己知”,要他们知人、爱人,但更赞赏曾皙“风乎舞雩,咏而归”的志向,以及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而能“不改其乐”的生活态度。‎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子路进来后,孔子问道:“仲由,有智慧的人应该怎样做?有仁德的人应该怎样做?”子路回答说:“有智慧的人要能够使别人了解自己,有仁德的人要能够使别人爱自己。”‎ 孔子说:“这够得上做一个‘士’的标准了。”子贡进来后,孔子又问:“赐,有智慧的人应该怎样做?有仁德的人应该怎样做?”子贡回答说:“有智慧的人了解别人,有仁德的人爱护别人。”孔子说:“这可以说是品格高尚的君子了。”颜渊进来了,孔子问:“回呀,有智慧的人应该怎样做?有仁德的人应该怎样做?”颜回说:“有智慧的人了解自己,有仁德的人懂得自爱。”孔子说:“这可以算是明达的君子了。”‎ 材料二 孔子说:“不担心别人不理解你自己,而要担心你不理解别人。”‎ 孔子说:“颜回多么有道德啊!一筐饭,一瓢水,住在狭窄的小巷里,别人都忍受不了那种忧愁,颜回却没有改变他自有的乐趣。颜回多么有道德啊!”‎ 曾皙说:“暮春时节,穿上春天的衣服,约上五六个青年人,六七个少年人,在沂水里沐浴,在舞雩坛上吹风,然后唱着歌儿回家。”孔子深深地感叹说:“我赞同曾点的想法啊!”‎ 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护人(就是仁)。”(樊迟又)问什么是智。孔子说:“理解人(就叫智)。”‎ ‎2.【详细分析】(1)解释词语,必须把它放到特定的语境中去理解,两则材料中所言之“名”的含义是不一样的。(2)对前贤关于“名”的理解和评价,要把握三个要点,一是尊重特定语境,准确理解其含义;二是根据当时社会背景,客观分析当时提出这个概念的必要性、思想意义以及价值;三是站在当代,并与当代思想作比较,做出客观评价。‎ 答案 (1)材料①中的“名”,指名称,名义,名分;材料②中的“名”,指个人的名声,名望。‎ ‎(2)①孔子所说的“名”,是“实”的反映,并非虚名,必须做到名实相符。②当时礼崩乐坏,名实不符,所以孔子强调一定要先纠正与礼乐制度相违背的各种名分。③同样,孔子并不反对人的好名,他一向赞成人应该由积善、行道、为仁而成就名声。孔子所说的“名”,与“利”无涉,这与后世的贪名图利有着本质的区别。‎ ‎3.(1)孔子有积极入世、坚定不移的思想性格。为传播自己的政治主张,孔子不辞辛苦、不远千里,带着弟子周游列国,寻找机会,表现出主动参与社会治理,积极进取的思想性格。在不利的社会环境中,在长沮、桀溺的讽刺挖苦中,孔子尽管有委屈郁闷,但仍能坚持自己的信仰和操守,绝不动摇,表现出“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坚定性格。‎ ‎(2)他们说的都不错。孔子是针对桀溺“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说的,批判了隐士对社会不负责任的做法,表现出他对自己事业合于仁道的坚信不疑,也是对子路的一种教育。孟子的“穷则独善其身”强调“穷不失义”,意在“修身见于世”,就是应该遵守礼法和道德规范,包含君臣之义。所以,孟子的“穷则独善其身”是对孔子积极入世的儒家思想的补充和发展。‎ ‎4.(1)①中庸之道(或过犹不及、适度适中)。②孔子所说的中庸之道是指为人处世要不偏不倚,恰到好处,既不能过头,也不能做得不够。四个学生各有所长,又各有其短,不能做到执两用中,温和处事,只有孔子能做到气质、德行、作风都不偏于任何一方,使对立的双方互相牵制,互相补充,合于中庸之至德。‎ ‎(2)①因材施教。②孔子在教育实践中重视分析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并且根据他们的不同特点,施行不同的教育,使学生各得其所,迅速发展。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在当今社会仍有其不可磨灭的价值和意义,全国高考的改革、我省的深化课改,其出发点都是因材施教,为人人成才的教育梦想提供可能。‎ ‎5.(1)(《论语》)孝不重在物质的供养,而重在内心对父母的恭敬。(《孝经》)孝不只在内心的恭敬,更在于懂得保全自我,让父母宽心。‎ ‎(2)新闻中的李某的“孝行”是一种愚孝,是实质上的大不孝。保全自己的身体是尽孝的前提,不骄、不乱、不争,才不会使身体受到伤害。能够使自己不受伤害,奉养父母才有可能;从精神上对父母进行安慰并使之快乐,这才是真正尽孝。材料中的李某为了给母亲治病,不惜以身试法,触犯法律而获刑,不仅无法奉养父母,更让父母为他忧心,实乃大不孝。‎ ‎6.【详细分析】(1)首先明确观点,去理解子路是一个怎样的人,从人物性格出发并结合当时的语境作答;其次从叙述角度进行思考。(2)需要学生对孔子的思想有比较深入的了解。‎ 答案 (1)不好。理由:①子路是一个轻率、鲁莽、争强好胜、勇于任事之人,若补上这一句,不能体现人物的性格;②从叙述结构角度看,这恰好形成了一种“常中有变”的艺术结构。‎ ‎(2)①孔子虽然热衷于入世,但多次碰壁后心灰意冷,知道自己“道之不行”,有“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之叹。曾点的志向,表明他的“知时而不求为证”,这与孔子的心情契合。②曾点描绘了一幅雍容暇豫的盛世气象,这正是孔子“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主张的生动写照,体现孔子的政治理想。③曾点所描绘的学习圣人之道的快乐,符合孔子安贫乐道的思想。④曾点志趣高远,胸次悠然,较之另三个学生驰心政务,已达到极高的精神境界。(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参考译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 孔子说:“不要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就不敢讲话了。(你们)平时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 子路不管不顾地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加上外国军队的侵犯,国内又遇上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孔子微微一笑。‎ 孔子问:“冉求,你怎么样?”‎ ‎(冉求)回答说:“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礼乐教化,那就只有等待贤人君子推行了。”‎ 孔子问:“公西赤,你怎么样?”‎ ‎(公西赤)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做到什么,只是愿意学习。宗庙祭祀的时候,或者是外交会见的场合,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司仪。”‎ 孔子又问:“曾点!你怎么样?”‎ ‎(曾点)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下来,(听到老师叫他,)铿的一声,放下瑟站起身来,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人的志向不一样呀!”‎ 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志向。”‎ ‎(曾点)说:“暮春时节(天气和暖),春天的衣服已经穿着了,约上五六个青年人,六七个少年人,到沂河里洗澡,在舞雩坛上吹吹风,唱着歌走回家。”‎ 孔子长叹一声说:“我赞同曾点的志向!”‎ ‎7.(1)孔子的仁是礼指导之下的仁,是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度为前提和目的的仁爱,孔子的礼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的礼,不但讲制度、讲规范,还要讲带着仁爱之心去执行这些规范。‎ ‎(2)不符合孔子原意。孔子讲君臣父子关系时讲了两个方面,不但对臣下和子女有要求,对君主和父辈也有制约。所以,在孔子看来,臣不臣、子不子的现象固然不能允许,君不君、父不父也同样应该反对。当然,孔子从维护周礼着眼,强调的是臣下和子女的义务一面。后世的“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则把君臣父子的关系片面化,把君权和父权绝对化,只讲臣子的义务,不讲君父的责任。这种极端化的主张,把封建专制制度推向了极致。‎ ‎8.(1)体现了孔子善恶分明、公平公正的处事原则(中庸)。为人处世必须要有善恶的标准,不能混淆是非,必须讲原则。同时,不能因为有旧恶旧怨而改变自己的公平正直,要有宽容之心。讲原则与宽容要兼备。‎ ‎(2)(示例一)我赞同小何的做法。理由:孔子的意思,当然不是否定以德报怨,因为它是更高的道德水准,理应受到褒扬;孔子强调的是,一个社会必须捍卫底线,即做到“直”、讲求公正。‎ ‎(示例二)我不赞同小何的做法。理由:处事要善恶分明,不能无原则地宽容恶行。对恶行无原则地宽容,可能让讹人者有可乘之机,甚至逃脱了应有的惩罚。这不利于社会公平的实现,不利于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言之成理即可)‎ ‎9.(1)真正的孝应该是在父母面前保持敬爱和悦的脸色。因为孝首先是一种心理情感的培养和体现。子女孝顺父母,不只是注重表面的物质的供养,更重要的是表现内心的恭敬和顺之情。只有真正爱父母,才会以和气的态度和愉悦的表情以及柔婉的语气与父母交流。(结合材料阐释)‎ ‎(2)现代社会中,子女们总以为自己出外赚钱给家里就是对父母最好的报答,因此忽略了父母的感受,不但回家探亲的次数很少,甚至平时连一个问候的电话也不多见。缺乏关心,导致“空巢老人”生活乏味感情寂寞,以至于意外频发,有的甚至选择轻生。(结合社会现状分析)作为子女,应该注重与父母感情上的交流,在父母面前和颜悦色,在精神上抚慰日益衰老的父母,让父母安享晚年。‎ ‎10.【详细分析】(1)先要结合原文确切理解“乡原”“四恶”的含义,再将其与孔子的“中庸”思想进行对比,比较后发现其是否有悖。(2)注意题目问的是“哪些”道理,千万不可只写一点,而要全面了解,多角度思考。‎ 答案 (1)孔子(儒家)的“中庸”思想的确是一种以持中、稳健、包容、调和等为基本要素的温和主义,但不是缺乏原则、是非不分的折中主义,这就是孔子对“乡原”深恶痛疾的根本原因。孔子说的“四恶”,体现了他的道德性、原则性、礼节性和变通性,既符合他“仁德”的思想,也没有背离“中庸之道”。因为“仁德”是做人的底线,必须牢牢坚守,倡导和实践“中庸思想”的根本目的就在于提升人的“仁”和“德”。‎ ‎(2)①孔子认为“水”具有很多类似于人所需要的美德,如谦逊、仁义、勇敢、公平等,所以君子喜欢它,希望从中汲取营养,完善自己。②孔子认为“君子”应当像“水”一样,具有多方面的优秀品德和行为。③真正的君子坚持正道,百折不挠,能屈能伸,刚柔相济。③君子不但需要提高自我,还应当倡导和推行“仁义”,像“水”那样去“善化”万物。‎ ‎【参考译文】‎ ‎①孔子说:“不讲是非的好好先生,是道德的败坏者。”‎ ‎②子贡问道:“君子也有所憎恶吗?”孔子说:“‎ 有憎恶。憎恶宣扬别人坏处的人,憎恶身居下位却毁谤长上的人,憎恶勇敢却没有礼节的人,憎恶果敢却固执不通的人。”‎ 孔子又说:“赐,你也有所憎恶吗?”予贡回答说:“憎恶把剽窃别人的见解当作聪明的人,憎恶把不知谦退当作勇敢的人,憎恶把揭发别人当作直率的人。”‎ ‎③孔子观赏着向东流去的水。子贡见了向夫子问道:“君子一见到大水便要前去观赏,这是为何呢?”孔子回答说:“因为它川流不息而且周遍,使生命生生不息却不以为自己有什么恩德,像是有很高的德行;不管它流向低处还是流向曲折,姿势低下,但一定按自己的水道去走,这就像是义;水势盛大,永没有穷竭,又像是道;它奔流直泻,到很深的溪谷也毫无惧色,这如同是勇;它能作为衡量地平面的标准,公平公正,又像是法;水盛满后,不需用什么去刮平,自然平正、端正,这像是正;它柔美而略呈透明,可流入到细微的地方,这又有些像明察;不论从哪里发源,它一定是向东流去,不变其志,这又如它的志向操守;它流出流入,一切东西因此变得洁净,像是它善于教化和感化。水的德行有这么好,所以君子见到水一定要前去观赏啊!”‎ ‎11.【详细分析】(1)主要考查对材料的理解能力,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同时可以关注分值来答题。(2)需要结合自身经验谈启示。‎ 答案 (1)①学而不厌,乃目的本身,是学业,更是修身。②学思并重,不能偏废:学习是思考的基础,思考才有学习的收获。③学无止境,日积月累,时时实践,方能不断上进。‎ ‎(2)(示列)①好学不仅仅是为了提升自身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自己的德行并加以行为实践。自己有过失,却归罪于他人,大发脾气,是日常生活中普遍的现象。就此而言,孔子的好学观对重视物质生活、忽略道德修养的社会,对我们每一个人,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②向书本、他人学习,固然重要,但自己的思索、探究更重要。学思并重,才真正有益于我们的提升与发展。尤其在资讯发达的今天,在各种言论无孔不入的现实中,我们更需要慎思明辨,然后才可以放心地实践。‎ ‎【参考译文】‎ ‎①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勤奋学习却不感觉满足,教导他人不知疲倦。这些对我来说,有哪一点是我所具备的呢?”‎ ‎②孔子说:“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来而不能的时候,不要去启发他。举一方给他看而他不能联想到其他三方,就不再教他了。”‎ ‎③子夏说:“每天学习自己所未知的知识,每月不忘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可以说是好学了。”‎ ‎④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会有新的领悟,凭借这样就可以当老师了。”‎ ‎⑤孔子说:“学习而不思考,人会被知识的表象蒙蔽;思考而不学习,则会因为疑惑而更加危险。”‎ ‎⑥鲁哀公问孔子:“您的学生中谁是最好学的呢?”孔子回答说:“有一个叫颜回的学生好学,他从不迁怒于别人,也从不重犯同样的过错。不幸短命死了,现在没有那样的弟子了,没有听说谁是好学的人。”‎ ‎⑦孔子说:“学习后时时去温习它,不也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者从远方来共学,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的才能,我却不抱怨,不也算得上君子吗?”‎ ‎12.(1)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含意:所谓仁,是说自己想站得住,于是也使别人也站得住,自己想行得通,于是也使别人行得通。‎ ‎(2)①“一以贯之”的“忠恕”;②由己及人、博施于民、能近取譬等;③注重“仁爱”的实践性和时效性,以实际行动造福百姓,推动社会进步。‎ ‎13.(1)孔子在对待富贵与贫贱上主张以“道义”为标准。他肯定安贫乐道,但也不排斥对物质财富的追求,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只是说干违背义的事而得来的富贵,就好像飘浮在天空的云彩,毫无价值,国家没有秩序和正义的时候,乱中取财,无道而贵,是可耻的。‎ ‎(2)孔子张扬的道义重于富贵这种价值取向深刻影响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至今仍然有很强的启发性:①孔子不是说富贵对自己没有意义,而是说违背了道义的富贵对自己来说毫无价值。贫寒并不是一个问题,贫寒而不能践履道义才是真正的问题;富贵也不是一个问题,以不正当的手段牟取富贵才是真正的问题。②追求富贵,要恪守两个条件:一个是个体必须有道义操守及守住道德底线,不能为富不仁;二是国家社会要公平正义,要有正当的秩序和正确的价值。③在一个无道即不义的社会中,做一个无权无势的穷人不是丢脸的事情,如果坚守道德底线,洁身自好,即使做一个无权无势的穷人也是道德的、高尚的、有自尊的、值得人们尊重的;而不问社会义与不义,只顾闷声发大财求富贵者,甚至利用社会的无道和不公,巧取豪夺,为富不仁,成为“富贵”者,才是不道德的、卑鄙的、无耻的、没有自尊的、不值得人们尊重的。④一个国家如果是有道的,即社会秩序是公平的、是真正按能分配的、官员都是廉洁奉公的,这个时候,你却混得很差,没钱、没地位,那么你应该感到羞耻,因为这说明你或者懒惰,或者无能;反过来说,如果一个国家是无道的,即社会秩序严重不平等、财富是按权势分配、官员腐败成风,这个时候你却混得很好,有钱有地位,那么你应该感到羞耻,因为这说明你的财富和地位来路不正,都是些不义之得。(就上述任何一点联系社会、联系画线句,谈启发或体会,只要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14.(1)先德后业,德业并举。‎ ‎(2)孔子主张先立德再修业,把修身作为立业的基础,并且强调德业并举,这是全面均衡发展的教育理念。反观现行教育,过分强调学业成绩,而往往忽视了学生的品德修养。很多城镇子女基本不做家务,并不是由于自身懒惰,而是多数家长为给子女争取更多的时间学习文化课,很少或者不让其参与家务劳动。有些父母望子成龙心切,往往只注意孩子的学习及学业成绩,而忽视孩子思想品德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在繁重的升学压力面前,学生不是不想阅读,而是根本没有时间阅读。这种只重一端的教育很可能会造成学生身心发展的失衡。‎ ‎15.(1)①箪食壶浆:形容军队受到群众的拥护、爱戴和欢迎的情形。②水深火热:(老百姓所受的灾难,像水那样越来越深,像火那样越来越热)比喻人民生活极端痛苦。‎ ‎(2)①相同:孔子和孟子都认为战争必须以“仁义”或“民心”为前提。不同:孔子认为“足兵”不如“足食”与“民信”重要,所以三者中先舍“足兵”,由此可见他对战争的警惕和不认同态度。 孟子认为战争是为了伐无道,只要能够解民于水深火热之中,就可以攻伐无道之国,就是仁义之战。‎ ‎16.(1)宰予善言,孔子曾经以言取人,听了他说的话就相信他的行为。后来孔子看到宰予很懒惰,大白天不读书研习,躺在床上睡大觉,于是孔子感慨衡量一个人不能只凭他所说的话,还必须看他的行为。‎ ‎(2)“知人”如果仅看他的言,易被外表的假象所迷惑,因为有些人口之所言与身之所行往往不相符合;“知人”要看他的行为,观察他的经历,考察他的习惯兴趣等。有时还可以通过一些具体的方法,在实际活动中通过考察他的所做所为来检验他是否是德才之辈。比如给他变换一下生活环境,看他能不能应付事态的变化;给他创造安逸舒适的生活条件,看他能不能做到不放纵享乐;让他接触音乐美色、权势财利、怨恨愤怒、祸患艰险,看他是否能够保持节操。古人这些丰富而有见地的“知人之法”,值得我们很好地借鉴。‎ ‎17.(1)非礼勿言。‎ ‎(2)孔子编撰《春秋》时“为尊者讳”,是对地位尊贵者的过失取隐瞒回避的态度。它和“居是邑不非其大夫”(不非议所住城邑的管辖大夫)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一样,目的都是维护君主的统治和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等级秩序。当然,“为尊者讳”的做法也有历史局限性,容易强化对居高位者的盲目崇拜,用之不可不慎。‎ ‎18.(1)《论语》: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圣经》:以德报怨。‎ ‎(2)赞同《论语》:用公正的、率直的、磊落的、高尚的人格,正确面对有过失的和行为不端的人,而“以德报德”‎ 也是直道以行的表现。儒家强调情感要以理性为原则,注重社会性公德,不能做无原则的“乡愿”。这样做了,个人会成为坚守道义的勇者;社会能实现公平与正义。‎ 赞同《圣经》:《圣经》反对“以怨报怨”,认为应以完全的善对待一切的人,包括那些需要帮助的人甚至是那些伤害你的人和道德上的“恶人”。‎ 这种表面的“懦弱”,其实是源自内心博大的爱与悲悯,是一种济世救人的宗教情怀。以恶报恶,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反而只会让人心和世界充满仇恨。只有那种无私的真诚的大爱,才是引人向善的方法,世界也许才会更和谐。‎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