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一轮复习课程高三地理地壳物质循环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教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一轮复习课程高三地理地壳物质循环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教案

适用学科 地理 适用年级 高三 适用区域 通用 课时时长(分钟)‎ ‎2课时 主干考点 ‎1.了解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理解其地理意义。‎ ‎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因素。‎ ‎3.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因素。‎ 近三年考情 ‎2019·全国新课标I卷7-9题 2019·全国新课标II卷11题 ‎2019年天津卷3题 ‎2019·全国新课标I卷6-8题 2019·全国新课标III卷6题 分析预测 近年来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呈现,考查的重点是地表形态变化、物质循环与人类生存环境间的关联;高考试卷所占分值区间:4分~8分。本模块属于近几年高考不常考查内容,属于冷考点。在2019年高考中应该给予适当关注。‎ 一、知识讲解 考点精讲 1 岩石圈物质循环 岩石圈物质循环是自然界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重要表现,它实际上是岩浆与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关系,正确掌握该内容可以从下面四个方面入手:‎ ‎1.准确理解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由上图可知:当炽热的岩浆(图中C)从地球内部喷出后,便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如果岩浆未喷出地表便冷却凝固,形成的岩浆岩为侵入岩(图中D);如果岩浆到达地表后冷却凝固,形成的岩浆岩为喷出岩(图中E)。岩石在地表暴露,受风化、侵蚀、搬运、堆积作用,形成常含有化石的沉积岩(图中A)。‎ 沉积岩在高压、高温条件下,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图中B),变质岩在地壳深处被高温熔化变成岩浆。从岩浆到各种岩石的形成,再到新岩浆产生,这一过程就是地壳的物质循环。‎ ‎2.理清三大类岩石相互转化图上箭头的方向 ‎(1)岩浆岩只能由岩浆转化而来,岩浆指向外的箭头一定指向岩浆岩。‎ ‎(2)岩浆岩和变质岩能转化成沉积岩,岩浆岩和沉积岩能转化成变质岩。‎ ‎(3)沉积岩和变质岩均不能转化成岩浆岩。‎ ‎3.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可以总结如下 岩浆喷出或者侵入地表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出露于地表的岩浆岩在外力作用下转化为沉积岩,各类岩石受地壳运动影响,经高温、高压作用,形成变质岩,在地壳深处经高温熔融作用又可以重新转化为岩浆。‎ ‎4.熟悉地壳物质循环的各种变式图 ‎【例题1】‎ ‎【题干】位于天山南麓的库车大峡谷,被誉为“中国十大最美峡谷”之一,这里岩层层理构造明显,呈波状弯曲,山体呈红褐色,当地人称为“克孜利亚”,意思为“红色山崖”。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构成库车大峡谷的岩石类型最可能的是( )‎ A. 侵入岩 B. 变质岩 C. 沉积岩 D. 喷出岩 ‎2.该地区先后经历的地质作用可能是( )‎ A. 沉积作用、地壳运动、侵蚀作用 B. 岩浆活动、地壳上升、侵蚀作用 C. 沉积作用、地壳运动、变质作用 D. 变质作用、地壳上升、风化作用 ‎【答案】 1.C 2.A ‎【解题指导及错因诊断】‎ 第1题,据材料分析,岩层层理构造明显,说明该类岩石为沉积岩,故C项正确,B项错误;侵入岩和喷出岩为岩浆岩,故A、D项错误。‎ 第2题,外力作用下沉积物进行固结成岩形成沉积岩,后在内力作用地壳抬升的作用下露出地表,最后经外力侵蚀作用形成“红色山崖”,故A项正确。‎ 考点精讲2 岩石的分类 按照岩石的成因,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下图中,A是岩浆岩,B是沉积岩(或变质岩),C是变质岩(或沉积岩)。‎ 地质作用:①冷却凝固; ‎ ‎ ②外力作用(或变质作用);‎ ‎ ③变质作用(或外力作用); ‎ ‎ ④高温重熔再生作用。‎ 三大类岩石的形成和用途 类型 形成 特点 常见岩石 有用成分举例 侵 入 花岗岩 岩浆岩 型 地下岩浆在内力作用下,侵入地壳上部,冷却凝固而成 凝结时间长,矿物结晶明显,结晶颗粒大;坚硬 花岗岩是坚固、美观的建筑材料;多种金属矿是工业生产的原料 玄武岩多有气孔结构。‎ 喷 出 型 地下岩浆在内力作用下,沿地壳薄弱地带喷出地表冷凝而成 有流纹或气孔构造,结晶颗粒小 玄武岩 沉积岩 地表岩石在外力作用下受到破坏,碎屑物质被搬运到低处沉积、固结而成岩石 有层理构造,有的含有化石 石灰岩 砂岩 页岩 石灰岩是建筑材料和化工原料;钾盐是化工原料;煤、石油、化石等分在在沉积岩中 变质岩 岩石受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影响,在一定温度、压力条件下使原来成分、结构发生改变而形成新岩石 重新结晶或具有片理构造;坚硬 大理岩 板岩 石英岩 片麻岩 大理岩是建筑材料;铁矿石是钢铁工业的重要原料 ‎【例题2】‎ ‎【题干】根据岩石的地质,如矿物颗粒的大小、有无气孔、致密程度、形状等可以推测岩石的形成过程和形成环境。‎ ‎1.某山体由岩浆岩组成。该岩性致密,呈薄板状,对其成因的合理推测是( ) ‎ ‎①岩浆冷却较快 ②岩浆冷却较慢 ③在地表形成 ④在地下形成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历史上,苏州人利用当地砚瓦山的岩石做原料生产优质砚台。这种岩石岩性致密,呈薄板状。该岩石可能是 ( )‎ A、喷出岩 B、侵入岩 C、沉积岩 D、变质岩 ‎【答案】1.D 2.D ‎【解题指导及错因诊断】‎ 第1题,根据材料描述该岩石特征“岩性致密,呈薄板状”可知该岩石为侵入岩,可知选项。‎ 第2题,由题干描述该岩石特征“岩性致密,呈薄板状”可知该岩石为变质岩,变质岩坚硬、有片理构造。‎ ‎【例题3】‎ ‎【题干】下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图中Ⅰ、Ⅱ、Ⅲ分别代表沉积环境、熔融环境和变质环境,箭头线代表不同的地质过程。读图,回答1~2题。‎ ‎1. 2019北京奥运金牌上镶的昆仑玉和大理岩的形成过程同属 (  )‎ A.② B.③ C.④ D.⑤‎ ‎2. 古生物进入并成为岩石中化石的地质环境和过程是 (  )‎ A.Ⅰ——① B.Ⅱ——③ C.Ⅲ——⑤ D.⑥——Ⅰ ‎【答案】1.D 2.A ‎【解题指导及错因诊断】‎ 第1题,教材虽没有讲述昆仑玉的形成,但讲述了大理岩的形成。大理岩属于变质岩,是由石灰岩受热变质而成的。图中⑤表示变质岩的形成过程。‎ 第2题,古生物进入并成为岩石中的化石属于沉积环境下的沉积岩形成过程,根据图中信息可知A。‎ 考点精讲3 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因素 ‎1.能量来源:主要是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2.结果: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 表现形式 图示 地貌 典型地貌 内力作用 岩浆活动 ‎——‎ 火山(岩浆喷出)‎ 两大火山带 变质作用 ‎——‎ ‎——‎ ‎——‎ 地壳运动 水平运动 挤压 褶皱山 喜马拉雅山脉、横断山脉 张裂 裂谷、海洋 东非大裂谷 垂直运动 抬升 ‎(地垒)‎ 断块山 华山、庐山、泰山 下沉 ‎(地堑)‎ 断陷谷地 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考点精讲 4 褶皱与断层的比较 地质构造 褶皱 断层 背斜 向斜 判断 方法 从形态上 岩层一般向上拱起 岩层一般向下弯曲 岩层受力断裂并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 从岩层的新老关系上 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 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 图示 构造地貌 未侵蚀地貌 常形成山岭 常形成谷地或盆地 大断层常形成裂谷或陡崖,如东非大裂谷。断层一侧上升的岩块,常成为块状山或高地,如华山、庐山、泰山,另一侧相对下降的岩块,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沿断层线常发育成沟谷,有时形成泉、湖泊,如贝加尔湖、死海 侵蚀后地貌 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 向斜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常形成山岭 图示 ‎【方法技巧】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 ‎(1)利用地质构造找水——向斜槽部,断层处 向斜岩层向槽部倾斜,利于地下水向槽部汇集,故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断层往往是地下水出露成泉的地方。‎ ‎(2)利用地质构造找矿——向斜槽部探矿、背斜处找油 如果岩层中含有某种矿产层,如煤、铁矿等,往往保留在向斜部分的地下,因此钻井或打井应在向斜构造处;因背斜顶部易被侵蚀,背斜岩层中的矿石很可能被侵蚀掉。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气构造,气较轻,分布于背斜顶部;油较重,分布于背斜中部;水最重,分布在下部。‎ ‎(3)利用地质构造确定工程建设——避开断层带、背斜建隧道 在断层地带建大型工程易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造成建筑物坍塌。断层能加大地震烈度,地震发生时,有断层处的地区烈度会变大。向斜构造在地形上一般表现为盆地,修筑铁路、开凿隧道时应避开向斜部位,因为如果在向斜部位开凿,向斜是雨水汇集区,隧道可能会变为水道。背斜是隧道的良好选址。在背斜处开采煤炭等,易发生瓦斯爆炸事故;在向斜处开采煤炭,易发生透水事故。‎ ‎【例题4】‎ ‎【题干】(2019浙江卷)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图中①〜⑧为岩层编号,其年代由老到新。完成1~2题。‎ ‎1.图中甲、乙两地有关地质地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一背斜岩层受到水平挤压成山 B.甲一向斜槽部岩层向下弯曲成谷 C.乙一背斜顶部受张力被侵蚀成谷 D.乙一向斜上覆岩层差别侵蚀成谷 ‎2.有人称丙处山峰为“飞来峰”,其岩石可能是( )‎ A、石灰岩 砂岩 B、花岗岩 流纹岩 ‎ C、大理岩 石英岩 D、安山岩 玄武岩 ‎【答案】1.C 2.A ‎【解题指导及错因诊断】‎ 第1题,本题主要考查內外力下的地形地貌。图中①-⑧为岩层编号,其年代由老到新,由此可得甲为向斜,乙为背斜(或从岩石凹凸也可判断背斜向斜)AB错误,甲为向斜受挤压成山的表现;D错误,乙为背斜受张力被侵蚀成谷的表现;故答案选C。 ‎ 第2题,由图中所示,⑤属于沉积岩,A正确,石灰岩、砂岩均属沉积岩。花岗岩、流纹岩同为岩浆岩,大理岩、石英岩同为变质岩,安山岩、玄武岩同为岩浆岩。‎ 考点精讲5 外力作用的表现 主要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外力作用 形成的地貌形态 分布地区 风化作用 使地表岩石被破坏,碎屑物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壳(注:土壤是在风化壳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 普遍(例:花岗岩的球状风化)‎ 侵 蚀 作用 风力 侵蚀 风力吹蚀和磨蚀,形成戈壁、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 干旱、半干旱地区(例:雅丹地貌)‎ 流 水侵蚀 侵蚀 使谷地、河床加深加宽,形成“V”型谷,使坡面破碎,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红色沙漠”“石漠化”‎ 湿润、半湿润地区(例:长江三峡、黄土高原地表)‎ 溶蚀 形成漏斗、地下暗河、溶洞、石林、峰林等喀斯特地貌,一般地表崎岖,地表水易渗漏 可溶性岩石(石灰岩)分布地区(例:桂林山水、路南石林)‎ 冰川侵蚀 形成冰斗、角峰、“U”型谷、冰蚀平原、冰蚀洼地(北美五大湖、千湖之国——芬兰)等 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挪威峡湾、中欧—东欧平原)‎ 海浪侵蚀 形成海蚀柱、海蚀崖、海蚀穴、海蚀平台等海蚀地貌 滨海地带 堆积 作用 冰川堆积 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 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 流水堆积 形成冲积扇(出山口)、三角洲(河口)、冲积平原(中下游)‎ 颗粒大、密度大的先沉积,颗粒小、密度小的后沉积(具有明显的分选性)‎ 出山口和河流的中下游(例:黄河三角洲、恒河平原等)‎ 风力堆积 形成沙丘(静止沙丘、移动沙丘)和沙漠边缘的黄土堆积 干旱内陆及邻近地区(例:塔克拉玛干沙漠里的沙丘、黄土高原的黄土)‎ 海浪堆积 形成沙滩等海岸地貌 滨海地带 ‎【例题5】‎ ‎【题干】(2019·新课标全国卷1)图4示意在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的某监测剖面上,不同年份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起始点是位于海岸一侧的固定点。读图,完成1~2题。‎ ‎1.1975~2019年,该剖面近岸海域海底侵蚀、淤积的变化趋势是( )‎ A.持续淤积 B.先侵蚀、后淤积 C.持续侵蚀 D.先淤积、后侵蚀 ‎2.推测1992~2019年期间( )‎ A.黄河流域年均降水量增加 B.黄河入海年径流量减少 C.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率降低 D.黄河沿岸农业灌溉面积减少 ‎【答案】1.D 2.B ‎【解题指导及错因诊断】‎ 第1题,‎ 本题主要考查内外力的影响作用。该区域的外力作用以淤积为主,近海地区海水变浅,则水深2米的位置与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的某监测距起点的距离越大,反之当海水侵蚀的速度则超过泥沙的淤积速度,则两者的距离变小。图中两者距离在1975年至1978年间,两者距离扩大,此后两者距离总体上逐渐缩小。故当地外力作用是先淤积为主,后侵蚀为主。D正确。‎ 第2题,图4所示,1992年——2019年间两者距离持续缩小,说明海域淤积作用持续减弱,当为黄河携带入海的泥沙减小所致。若该时间段黄河流域年平均降水量增加,则黄河的水量会增大,从而其河流输沙能力增大,河口地区泥沙淤积变大,A错;此若该时段黄河入海年径流量减小,则会导致泥沙量减少,B正确;若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率降低,注入黄河的径流量以及水土流失会增强,C错;若黄河沿岸农业灌溉面积减少,则黄河水量增加,输沙能力也会增强,故D错。‎ 考点精讲6 不同外力作用的空间分布规律及相应的地貌表现 ‎1.不同区域的主导性外力作用不同 ‎(1)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地貌和风力沉积地貌。‎ ‎(2)湿润、半湿润地区流水作用显著,多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沉积地貌。‎ ‎(3)高山地区多冰川作用,多角峰、冰斗、“U”型谷、冰碛丘陵等地貌。‎ ‎(4)沿海地区多海浪作用,常见海蚀柱、海蚀崖和海滩等地貌。‎ ‎2.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的地貌 ‎(1)流水作用:上游侵蚀,中游搬运,下游堆积。因此,上游为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下游为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冲积岛等(如下图所示)。‎ ‎(2)冰川作用:高山上部侵蚀形成冰斗、角峰等,山下堆积形成冰碛丘陵、冰碛湖等。‎ ‎(3)风力作用:在风源地附近,以侵蚀作用为主,形成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风蚀地貌;在风力搬运途中,风力减弱会形成沙丘、黄土堆积地貌等。‎ ‎3.结果: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于平缓。‎ ‎【例题6】‎ ‎【题干】(2019新课标1卷)图2示意某河流上游河段的单侧断面。该河段两岸依次分布着海拔不同的四个平坦面T0、T1、T2、T3,平坦面上均堆积着河流沉积砾石。砾石的平均砾径T3>T0>T2>T1。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0。据此完成下面3个小题。‎ ‎1. 面积仍在扩大的平坦面是( )‎ A. T0 B. T1 C. T2 D. T3‎ ‎2. 该断面河流流速最大的时期为( )‎ A. T3形成时期 B. T2形成时期 C. T1形成时期 D. T0形成时期 ‎3. 推测该河段所在区域的地壳经历了( )‎ A. 持续下降 B. 持续抬升 C. 间歇性下降 D. 间歇性抬升 ‎【答案】1.A 2.A 3.D ‎【解题指导及错因诊断】‎ 第1题,据材料可知,平坦面上堆积着河流沉积砾石,且目前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0,可判断只有T0会有河水经过,携带泥沙沉积,因此平坦面面积仍在扩大。其它平坦面河水不会淹没,因此面积不会扩大。故选A。‎ 第2题,据材料可知,砾石的平均砾径为T3>T0>T2>T1,沉积颗粒越大说明流速越大,因此T3时期该断面流速最大。故选A。‎ 第3题,据材料可知,砾石的平均砾径为T3>T0>T2>T1,据图可知,平坦面的顺序自高处向河谷依次为T3、T2、T1、T0,说明T2和T1阶段该河段地壳抬升,流速降低,沉积颗粒物粒径减小,因此可推断该河段所在区域的地壳径流了间歇性抬升。故选D。‎ 二、艺考过关评测 四、课堂小结讲 五、课后练习 三、艺考过关测评 ‎【题干】读某洞穴剖面景观示意图,完成下列题。‎ ‎1.图中所表示的地形景观是在( )‎ A.石灰岩分布地区 B.花岗岩分布地区 C.玄武岩分布地区 D.片麻岩分布地区 ‎2.该地形景观广泛分布于我国的( )‎ A.青藏高原 B.云贵高原 C.内蒙古高原 D.黄土高原 ‎【答案】1.A 2. B ‎【解题指导及错因诊断】‎ 第1题 从图上可以提取的地理信息有:此洞为流水溶蚀、沉积形成的溶洞。岩石应以沉积岩中可溶性石灰岩为主。答案选A。‎ 第2题 我国最早较全面揭示该地形景观各种特征的著作是《徐霞客游记》。我国四大高原中的云贵高原降水较多,石灰岩广布,所以该地形景观在云贵高原有广泛分布。答案选B项。‎ ‎【题干】读“五种外力作用相互关系示意图”,回答3~4题。‎ ‎3.下列地貌与a、b、c、d所示外力作用对应正确的是(  )‎ A.溶洞—a B.裂谷—b C.瀑布—c D.沙丘—d ‎4.沙尘暴发生时,“天昏地暗,日月无光”,造成此现象的外力作用属(  )‎ A.a B.b C.c D.d ‎【答案】3.A 4.B ‎【解题指导及错因诊断】‎ 第3题,由图可知,a、b、c、d对应的外力作用分别是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作用。溶洞是由流水对石灰岩的溶蚀而形成的;裂谷是板块张裂而成,属于内力作用的结果;瀑布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沙丘是沙漠地区常见的风力沉积地貌。‎ 第4题,题中“天昏地暗,日月无光”反映的是大气中悬浮颗粒物密度很大,这是风力搬运作用的表现。‎ ‎【题干】下面左图为美国西部的波浪谷景观照片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波浪谷是一种红色砂岩地貌,因砂岩上的纹路像波浪而得名。这种地貌是在较干旱的气候条件下,由红色碎屑岩沉积而形成。右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5.组成波浪谷的岩石按其类型应为图中的 (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6.图1中景观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及其对应图2中的数字序号为 (  )‎ A. 冷却凝固  B. 冰川侵蚀  C. 外力作用  D. 变质作用 ‎【答案】5.B 6.C ‎【解题指导及错因诊断】‎ 第5题,波浪谷是一种红色砂岩地貌,由红色碎屑岩沉积而形成,说明岩石的类型为沉积岩;结合右图中岩石圈物质的循环,沉积物经固结成岩作用后会形成沉积岩,故乙是沉积岩,B项正确。‎ 第6题,波浪谷的形成是沉积岩经外力作用侵蚀而成;结合右图中岩石圈物质的循环可知,经②外力作用形成沉积物;故主要地质作用及其对应图2中的数字序号为外力作用和②,C项正确。‎ ‎【题干】我国地质工作者深入敦煌附近180千米处的无人区魔鬼城,对这一国内最大的雅丹地貌区域进行了全面考察。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7.形成雅丹地貌景观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地壳上升运动 B.风力侵蚀作用 C.流水沉积作用 D.冰川侵蚀作用 ‎8.形成雅丹地貌的岩石类型对应图中的( )‎ A.① B.⑤ C.③ D.④‎ ‎【答案】7.B 8. B ‎【解题指导及错因诊断】‎ 第7题 雅丹地貌是一种典型的风蚀性地貌。“雅丹”在维吾尔语中的意思是“具有陡壁的小丘”。由于风的磨蚀作用,小丘的下部往往遭受较强的剥蚀作用,并逐渐形成向里凹的形态,故B项正确。‎ 第8题 雅丹地貌形成中的一个关键因素是发育这种地貌的地质基础,即湖相沉积地层。图中①是岩浆,②是侵入岩,③是喷出岩,④是沉积物,⑤是沉积岩,⑥‎ 是变质岩。故形成雅丹地貌的岩石类型对应图中的⑤,B项正确。‎ ‎【题干】读下图,完成9~10题。‎ ‎9. 图中甲地地质构造和地貌成因分别是 (  )‎ A.向斜 内力作用后,流水沉积 B.背斜 内力作用后,外力侵蚀 C.断层 外力作用后,地壳抬升 D.海沟 板块运动后,外力侵蚀 ‎10.若只考虑岩层的软硬程度,依地形的高低起伏来判断,图中乙、丙、丁三种岩层由硬至软排列应为(  )‎ A.乙、丙、丁 B.乙、丁、丙 C.丙、乙、丁 D.丙、丁、乙 ‎【答案】9.B 10.A ‎【解题指导及错因诊断】‎ 第9题,读图可知,甲地从岩层形态上看,岩层向上拱起,所以甲地地质构造为背斜;其地貌为谷地,成因是地壳运动形成褶皱后,背斜顶部被外力侵蚀。‎ 第10题,不同性质的岩层软硬程度不同,岩性较软的容易被侵蚀,而岩性较硬的不容易被侵蚀,保留在地表海拔较高的位置。读图可知,乙岩层露出地面最高,说明岩层最坚硬;丁岩层露出地面最低,岩层最软。‎ ‎【题干】11.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图中①为沉积物,②~⑧为岩石。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处为良好的储油地质构造 B.图中乙处对应的地表形态为山谷 C.岩石⑧中可能含有生物化石 D.图中岩层由老到新依次是⑦⑥④③②⑤⑧①‎ ‎【答案】D ‎【解析】读图,根据岩层形态,甲处岩层向下凹,是向斜构造,为储水地质构造,A错。图中乙处对应的地表有上覆沉积层,地表形态平坦,B错。岩石⑧是岩浆与沉积岩层接触形成的变质岩,不可能含有生物化石,C错。沉积岩层下面的沉积早,是老岩层。其它岩层后形成的将先形成的岩层切断。图中岩层由老到新依次是⑦⑥④③②⑤⑧①,D对。‎ ‎【题干】如图所示鱼鳞坑是在山坡上挖掘的交错排列、类似鱼鳞状的半圆型或月牙型土坑,它能够拦截地面径流,最终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回答问题。‎ ‎12.鱼鳞坑主要发挥的地质作用是( )‎ A. 风化 B. 侵蚀 C. 搬运 D. 沉积 ‎13.图中首选植树的地点为(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12.D 13.C ‎【解题指导及错因诊断】‎ 第12题,图示鱼鳞坑通过拦蓄地表径流,减缓径流速度而使泥沙沉积。‎ 第13题,植树造林应结合鱼鳞坑,在坑内种树,起保持水土的作用。‎ ‎【题干】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年降水量仅200 mm 左右但蒸发量达1 600 mm 的银川平原,因黄河贯穿,湖泊众多,加之贺兰山的“守护”,盛产稻米、枸杞等名特优产品,有着“塞上江南”的美誉。图1为银川平原及周边区域图,图2为该区域地貌景观示意图。‎ 指出图2中P处的地貌类型,并说明其形成过程。‎ ‎【答案】冲积扇(洪积扇)。 山区河流流出山口,流速减缓,其携带的大量碎石和泥沙在山前堆积。‎ ‎【解题指导及错因诊断】‎ 从图示可以看出,P位于山麓谷口处,为冲积扇;其形成过程从搬运、堆积两方面描述。‎ 三、课程小结 感谢您的反馈!‎ 四、高考模拟演练 感谢您的反馈!‎ ‎【题干】“飞来峰”为地质术语,意即外来岩块,常见老岩层覆盖在新岩层上,通常是老岩层自远处推移而来,上覆于相对停留在原地不动的原地岩块之上,当老岩层遭受强烈剥蚀,周围地区露出原来的新岩层,而残留的一部分老岩层孤零零地盖在新岩层上(如下图所示)。回答下题。‎ ‎①‎ ‎ ‎ ‎⑦‎ ‎ ‎ 断层 ‎ ‎ ‎③‎ ‎ ‎ ‎②‎ ‎ ‎ ‎④‎ ‎⑤‎ ‎ ‎ ‎⑥‎ ‎ ‎ 飞来峰 ‎1.下列岩层按照年龄由新到老排列正确的是(  )‎ A.④③②① B.⑤⑥③⑦ C.⑥②⑦① D.⑦⑥③①‎ ‎2.下列关于飞来峰形成地质作用过程正确的是(  )‎ A.岩层断裂-垂直上升-推移上覆-外力侵蚀 ‎ B.水平挤压-岩层断裂-推移上覆-外力侵蚀 C.岩层断裂-水平挤压-推移上覆-外力沉积 ‎ D.垂直上升-岩层断裂-水平挤压-推移上覆 ‎【答案】1.C 2.B ‎【解题指导及错因诊断】‎ 第1题,仔细分析题干中关于“飞来峰”的文字介绍,尤其要明确老岩层与新岩层的相对关系和断层的位置。从图中看,岩层按照年龄由老到新排列顺序为①④⑤⑦②③⑥。故选C。‎ 第2题,仔细分析题干中关于“飞来峰”的叙述,即可判断出飞来峰的形成过程是岩层受到水平挤压;岩层断裂,形成断层;断层的部分岩体受到力的推移,上覆到原地岩块上;受到强烈剥蚀后而形成。故选B。‎ ‎【题干】下图为某地理研究性小组在某地进行地质考察时拍摄到的照片。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3.造成图中岩层呈水平层理构造的地质作用主要是( )‎ A. 风化作用 B. 侵蚀作用 C. 搬运作用 D. 沉积作用 ‎4.该地最可能位于( )‎ A. 云贵高原 B. 四川盆地 C. 准噶尔盆地 D. 山东丘陵 ‎5.图中景观“圆头圆脑”的形成条件是( )‎ A. 物理风化和风沙侵蚀作用强烈 B. 气温日较差大,岩石球状风化显著 C. 光照强烈,对岩石破坏作用大 D. 冰雪融水冲刷强烈 ‎【答案】3.D 4.C 5.A ‎【解题指导及错因诊断】‎ 第3题,据岩层为水平层理构造可判断图中景观形成的地质作用主要是沉积作用;风化作用是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坚硬岩石、矿物与大气、水及生物接触过程 中产生物理、化学变化而在原地形成松散堆积物的全过程,与图中信息明显不符;侵蚀作用 会使岩石趋于破碎,不符合“层理构造”;搬运是一种动态的变化过程。‎ 第4题,该地貌为风成地貌,应位于干旱地区,因此位于新疆地区的准噶尔盆地最符合;四川盆地和山东丘陵降水多,以流水作用为主,云贵高原的喀斯特地貌以流水溶蚀作用为主。‎ 第5题,图中景观主要位于西北干旱地区,“圆头圆脑”主要受风沙侵蚀作用和物理风化作用而形成。‎ ‎【题干】6.下面为“我国沿90°E附近的地形剖面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填表比较甲、乙两地形区主要外力作用形式的差异及其对应的地貌形态。‎ 主要外力作用形式 对应的地貌形态 甲 乙 ‎(2)图中①河大拐弯地带形成世界最大的峡谷,该峡谷的成因主要是_________。‎ ‎(3)乙地形区的东南边缘和中部都有典型的谷地发育,其中东南部多峡谷而中部谷地较为宽广,两者差异形成的原因是 。‎ ‎(4)图中甲、乙两地都是我国能源资源丰富的地区,其中甲地常规能源中油气资源丰富,由此可知________岩的面积在该地分布应比较广,同时也说明地质时期该地的古地理环境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图中山脉②的走向是________,该山脉是我国西部两大盆地的分界线。山脉北侧的盆地中多半为固定沙丘而南侧多为流动沙丘,试根据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差异形成的自然原因。‎ ‎【答案】(1)‎ 主要外力作用形式 对应的地貌形态 甲 风力侵蚀和风力堆积为主 风蚀地貌和风积地貌(或答具体类型)‎ 乙 流水侵蚀和冰川侵蚀为主 河谷地貌和冰川地貌(或答具体类型)‎ ‎(2)流水侵蚀 ‎ (3)青藏高原中部谷地多为冰川侵蚀而成,呈“U”型;东南部谷地多为河流侵蚀而成,呈“V”型 ‎ (4)沉积 内陆湖泊或浅海大陆架 ‎(5)东西走向 天山北侧的准噶尔盆地西部有一些山口,来自北冰洋和大西洋的气流可以深入,因而降水多于南部地区,沙漠地区水分条件优于南部,因而多半为固定沙丘,而天山南侧的塔里木盆地是封闭型的,降水很少,所以沙漠中多流动沙丘。‎ ‎【解题指导及错因诊断】‎ (1) 该地形剖面图是我国沿90°E附近的地形剖面图,乙应为青藏高原,外力作用以冰川侵蚀、流水侵蚀为主,对应相应地貌,甲为塔里木盆地,气候干旱,外力作用以风力侵蚀、风力堆积为主,对应相应地貌。‎ (2) ‎①河应为雅鲁藏布江,其大拐弯地带形成世界最大的峡谷,是流水侵蚀的结果。‎ (3) 青藏高原东南部地势垂直落差大,夏季风能够将水汽带往峡谷内部并且抬升形成地形雨,降水丰富,流水侵蚀形成V型谷地;青藏高原中部谷地海拔高,气候高寒,由冰川侵蚀形成了U型谷地。‎ (4) 塔里木盆地油气资源丰富,说明在地质时期应为内陆湖泊或浅海大陆架。‎ ‎②山应为天山,东西走向,天山之南的塔里木盆地降水稀少,多流动沙丘,天山之北的准噶尔盆地西部有一些山口,来自北冰洋和大西洋的气流可以深入,降水稍多,多半为固定沙丘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