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一轮复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易错点分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一轮复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易错点分析

高考一轮复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易错点分析 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由于流水侵蚀作用,使地表呈现出千沟万壑的地貌特征。其中典型地貌有黄土塬,又称黄土平台,其顶面平坦宽阔、周边为沟谷切割的黄土堆积高地。据此回答1一2题。‎ ‎ 1.图中能够反映出黄土塬地貌的是 ( ) A.① B.② C.③ D.②③ 2.对黄土塬的治理措施是 (  ) A.平整土地,增加水流入渗,削减地表径流           B.缓坡修筑水平梯田,发展林果基地 C.打坝建库,拦泥蓄水                             D.在支沟分段营造防护林 【解析】黄土高原的塬地就是沟壑之间的较平整的土地,从等高线图中看,两侧较稠密狭长分布的等高线表示沟壑,中间很稀疏的等高线表示地面较平坦为塬地。则只有③图相符。根据治理水土流失的六字方针“保塬、护坡、固沟” ,在塬地要平整土地,削减地表径流,建立农林牧生产体系。 【参考答案】1.C2.A 【友情提示】黄土塬、梁、峁是黄土地貌的主要类型,它们是当地群众对桌状黄土高地、梁状和圆丘状黄土丘陵的俗称。黄土塬为顶面平坦宽阔的黄土高地,又称黄土平台。其顶面平坦,边缘倾斜 3°~5°,周围为沟谷深切,它代表黄土的最高堆积面。黄土梁为长条状的黄土丘陵(见彩图)。梁顶倾斜 3°~5°至 8°~10°者为斜梁。梁顶平坦者为平梁。丘与鞍状交替分布的梁称为峁梁。平梁多分布在塬的外围,是黄土塬为沟谷分割生成,又称破碎塬。黄土峁为沟谷分割的穹状或馒头状黄土丘(见彩图)。峁顶的面积不大,以 3°~10°向四周倾斜,并逐渐过渡为坡度 15°~35°的峁坡。‎ 我国荒漠化的土地面积已达 267万平方千米,并以每年 2460 平方千米的速度扩展;草地退化、沙化和碱化的面积占草地面积的 1/3,并且每年还以 200 万公顷的速度增加。据此回答3一4题。‎ ‎ 3.我国草地退化、沙化和碱化面积不断扩大的主要原因是 A.温带地区气温升高,蒸发旺盛 B.人们的过度垦殖、放牧、樵采和水资源利用不当 C.冬季风势力增强,影响的范围扩大 D.扬尘和沙尘暴天气多发 4.防治土地荒漠化的措施主要有 ‎ ‎①大量外迁人口,以减轻人口对土地的压力  ②开发深层地下水,扩大农田灌溉面积 ③大力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和水能,解决农村能源问题 ④扩大植被覆盖率,设置沙障, 封育固沙 ⑤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合理放牧,积极营造护田林网 ⑥合理分配水资源,发展 节水农业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③④⑤ D.④⑤⑥ 【解析】3.我国的土地退化,很大程度上与人为原因有关,包括过度垦殖、放牧、樵采等破坏植被的行为,导致了土地退化、沙化;此外,不合理地利用水资源,是导致土地盐碱化的重要原因。4.从前面的分析可知,荒漠化的发生与植被的破坏、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有关,因此防治荒漠化的措施应从扩大植被覆盖率,合理放牧,合理利用水资源入手。 【参考答案】3.B 4.D 【友情提示】荒漠化包括土地退化。‎ 下图是酒泉及其周边地区自然景现图。读图回答5一6题。‎ ‎ 5.图中的四幅图中,阴影部分与上图所示地区主要环境问题最相似的是 ‎ ‎  6.20世纪 90 年代,一位环保工作者曾描述:昔日芦花飞舞、鹅雁戏波的居延海,如今只剩下一片白茫茫的荒滩。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A.绿洲地区农业用水量增加       B.河流侵蚀强烈、含沙量增大 C.酒泉地区沙尘暴频度增加       D.石质戈壁荒漠化严重 【解析】从图中信息可看出上图为祁连山附近,图中有一条内流河及其冲积形成的平原。祁连山地处中国气候的干旱区,主要的环境问题是荒漠化。题中的四幅图中只有 D 图地处干旱的西北部,受风力影响而易出现荒漠化现象;C图地处黄土高原,主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A、B 两图为东部降水较多、地势平坦的地区,一般不会出现荒漠化。居延海处在河流的下游,它的干涸主要是河流中上游地区过度并浪费性地利用水资源的结果。 【参考答案】5.D  6.A 【友情提示】注意该区的空间定位;内流河河水的变化规律及其原因。‎ 在黄土高原的缓坡上修筑梯田是该区域综合治理的一项措施。据此回答7一8题。‎ ‎ 7.梯田田埂的水平延伸方向一般与 A.坡面倾斜方向一致        B.等高线基本平行 C.山谷走向基本一致         D.山脊走向基本平行 8.梯田的修筑,显著地改变了山坡的 A.形态         B.土壤类型          C.坡向            D.物质组成 【解析】7.水平梯田的田埂应与等高线基本平行,才能起到保水作用。8.梯田的修筑,使沟谷发育的山坡形态发生了改变。土壤类型是自然和人为综合作用的结果,坡向是不易改变的,物质组成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参考答案】7.B8.A 【友情提示】 结合现实生活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地理的一项能力要求, 应多和实际生活联系。‎ ‎9.下图所示是我国农牧用地过渡带分布图, 图中原过渡带与可能变化地区说明该地区土地利用主要是 A.农业用地向牧畜用地转变    B.原畜牧用地向林业用地转变 C.原畜牧用地向农业用地转变  D.原林业用地向农业用地转变 【解析】从图中的原过渡带和可能变动带,可以分析出原来的畜牧用地将转变为过渡带,即畜牧用地将转逐渐转变为农业用地。 【参考答案】C 【友情提示】在做这类试题时,需要注意分清谁向谁转变,不然的话容易把结果弄翻。‎ 下图是我国华北地 1954~2019 年气温与降水量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10一11题。‎ ‎10.近年来华北地区水旱灾害严重是因为 A.气温不断上升  D.降水年际变化大   C.气温与降水变化不同步 D.降水不断减少 11.图中反映华北地区近年来气候 A.温暖湿润   B.温暖干旱   C.寒冷湿润   D.寒冷干旱 【解析】(1)从图中可以看出,华北地区水旱灾害严重的原因是降水的年际变化大。(2) 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气温在不断升高,而降水却在不断下降。 ‎ ‎【参考答案】10.B 11.B 【友情提示】在平时练习的过程中,需要注意锻炼从图中查找答案的技能。右图中降水量多的年份多出现涝灾,降水量少的年份,多出现旱灾。进而可以得出“华北地区水旱灾害严重的原因是降水的年际变化大”的结论。‎ ‎12.阅读下列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湿地有“地球之肾”之称,也是鸟类集中的栖息地,特别是科学家发现候鸟能传播禽流感后,越来越被人类所关注。湿地是鸟类的天堂,随着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人鸟争地”的现象。湿地是陆地表层常年过度湿润或有薄层积水的地段,其上主要生长沼生和湿生植物,其下有泥炭形成、积累或者有明显潜育层的特殊自然综合体。既不属于水生生态系统,也不属于陆地生态系统,而是水陆相互作用形成的、具有过渡性质的、半水半陆的天然生态系统。从全球范围看,湿地主要分布在苔原地区、亚寒带针叶林地带和温带森林草原地带。以北美大陆、中欧、北欧、东欧平原、西西伯利亚分布最广。在中国分布较为零星,三江平原和青藏高原是相对集中的两大地域。湿地生态系统具有很高的生物生产力;调节流量,控制洪水,滞留沉积物和降解有毒物质的功能;防止风暴和控制水土流失的功能;对周围环境有调节功能;是重要的物种基因库,也是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 材料二 下图(左图)为欧亚太陆主要湿地分布图,(右图)为图中湿地③50年的变迁图。 结合材料,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湿地①和湿地④的自然带名称。 (2)试简要说明①、②两地沼泽地形成的共同原因。 (3)1935 年 8 月中国工农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中经过的“草地”就是图中⑤地区的沼泽地,地处四川的阿坝藏族自治州。简要说明青藏高原东部地区沼泽地的形成原因。 (4)沼泽湿地是人类生存的生态基础,也是人类扩大耕地的重要着眼点。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曾对②湿地进行过大规模的开发。简述对沼泽湿地开发会导致什么后果? (5)简要说明湿地③的变化及其原因、这种变化对环境带来的影响。 ‎ ‎【解析】试题从湿地材料和湿地分布图切入,从禽流感时事热点的新角度设计试题。试题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地理现象的描述能力,展示出其独到之处。试题解答的关键是获取和解读材料种图像中的地理信息。由于自然条件的差异,不同地区湿地的形成原因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其形成的基础具有相似性。湿地具有巨大的环境功能,在抵御洪水、调节径流、控制污染、调节气候美化环境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它既是陆地上的天然蓄水库,又是众多野生动植物资源,特别是珍稀水禽的栖息地和越冬地,它可以给人类提供水和食物。湿地与人类息息相关,是人类的宝贵资源,因此湿地被称为“生命的摇篮”地球之肾”和“鸟类的乐园” 。对湿地的破坏性开发会导致非常严重的后果。我国 20 世纪 60 年代曾对三江平原进行过大规模的开发,使“北大荒”变成了“北大仓” 。但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 导致黑土的大量流失, 土壤肥力下降。目前三江平原正在进行 “退耕还湿”的工作,以保护湿地。 【参考答案】(1)湿地①为亚寒带针叶林带和苔原带,湿地④为温带荒漠带。 (2)①地势低洼、排水不畅;②纬度位置高,地处湿润地区,水分蒸发弱;③地下有冻土层,阻滞地表水下渗。 (3)青藏高原东部地处湿润地区,降水丰富;地势高,蒸发弱,高原冻土的形成使水分下渗受阻,在相对平坦和低洼的地区形成沼泽地。 (4)导致荒漠化和严重的水土流失,沿海沼泽地的开发会导致风暴潮灾害、洪洪灾害频发,内陆地区沼泽地的开发会导致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的破坏等严重后果。 (5)湿地面积急剧下降,湖泊数量减少,湖泊面积缩小。自然原因:湖泊的沼泽化;其本身就是泥沙淤积的自然消亡过程。人为原因:大规模的围湖造田是导致湿地面积减小的最直接、最主要的成因。上游地区对森林的滥砍滥伐和毁林种粮,使水土流失加剧,含沙量增大,也加快了湖泊的沼泽化过程。影响:①农业生态遭到破坏,加大了旱涝灾害的发生频率; ②削弱了湖泊对长江的调蓄功能;③破坏了水平衡,改变了这里原有的水循环方式;④削弱了湿地对有害物质的吸收和分解的功能; ⑤使水分的蒸发量减少, 影响了局部地区的小气候; ⑥压缩了生物的生存空间,使水生生物大量灭绝。‎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