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3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近几年来高考历史上海卷解读
近几年来高考历史(上海)卷解读 纵观近几年来的高考历史(上海)试卷,不难发现它在“创设新情境、采用新材 料、提出新问题”方面,年年稳中有变,不断推陈出新,既保持了一贯的海派风格, 又体现了二期课改的精神,也实现了逐渐向新教材的过渡。 下面试图结合《考试手册》中的内容,解读近几年来的高考历史(上海)试卷, 希望它对选考该科目学生的复习迎考能有所帮助。 命题的指导思想 研读近几年来的高考历史(上海)试卷,我觉得命题的指导思想大约有以下几点: 一、逐渐实现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重点考查学以致用,解决问题的能力和 历史思维的品质) 二、努力体现二期课改的教学新精神(研究性学习、双语教学) 三、尽量回避左的思潮与有争议的历史问题 四、积极运用当今社会热点问题创设情境 五、倡导对多元学术观点并存现象的理解与包容 六、逐渐完成与历史新教材文明史架构题材的接轨 命题的范围与题材 命题的范围原则上为《考试手册》中所规定的考试内容,以每一章节导言中的概 述为基本历史线索,重点是古代史教材前面的目录和近现代史教材后面的《大事年表》 与每一章节导言中共同提到的重大历史事件与重要历史人物;并尽可能从物质文明、 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之变化与发展的角度来创设情境、设问考查。 命题采用的题材可谓丰富多彩、图文并茂,除了情景介绍、文献摘录、历史地图、 数据表格、中英文翻译外,还有大量相关的资料,如:文物古董、艺术作品、名言名 句、诗词楹联、民间传说、照片邮票、漫画插图等。 题型结构与能力考查 选择题部分 试卷的第一卷全部为选择题(共 27 小题、60 分)。 选择题的形式有两种:单选题和多选题。考虑到阅卷的可操作性与降低难度,多选 题变形为由多个选项组合而成的“单选题”。 选择题主要是通过大量小巧、灵活的题目,侧重于考查考生对古今中外重大历史事 件、重要历史人物等思维识记能力和鉴别判断能力和对历史知识点的了解程度。 在做选择题时必须看清题杆中的主要内容、关键文字,尤其要注意那些粗体字或带 点、划线的字。例如: 1、北京人遗址中发现许多石片、石块,考古界认为有些是北京人创造的工具,最有力 的依据是 A、数量很大,约有 10 多万件 B、出土集中,可能有意堆放 C、形状多样,有些还有锋刃 D、便于使用,留有打制痕迹 2、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少数民族中通过汉化推动社会进步,影响最大的是 A 鲜卑 B 匈奴 C 羯 D 氐 3、下列关于 19 世纪后期科学技术新突破的表述错误的是 A、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 B、无线电通讯实验成功 C、解决了炼钢脱磷问题 D、内燃机的创制与推广 4、洋务运动推动了我国的外语和科技教育。然而当初京师同文馆增设天文算学馆,报 名人学者却寥寥无几,主要原因是 A、欧洲列强的干涉 B、顽固势力的反对 C、洋务官员的无能 D、维新人士的抵制 5、目前,不少欧洲人的观念从“我是法国人”或“我是德国人”转变为“我是欧洲 人”。从根本上看,这一变化反映了欧洲 A、货币一体化 B、国家一体化 C、经济一体化 D、军队一体化 6、近代史上,造成东西方经济差距日益拉大,使东方最终从属于西方的基本原因有 (1)科学技术水平进步 (2)资产阶级革命成功 (3)无产阶级革命受挫 (4)殖民主义疯狂掠夺 A、(1)(2)(3) B、(1)(2)(4) C、(1)(3)(4) D、(2)(2)(4) 7、美国提出“门户开放”的根本目的是 A、维护中国主权 B、尊重列强权益 C、提倡公平竞争 D、称霸中国市场 8、19 世纪,德意志统一和日本明治维新的相同点是 (1)保留君主制度 (2)通过军事手段 (3)促进经济发展 (4)摆脱民族危机 A、(1)(2)(3)(4) B、(1)(2)(4) C、(1)(2)(3) D、(2)(3)(4) 9、宋女士一生历经世事沧桑。半个多世纪前,民族危亡存续之时,投身全民抗战 引自汪道涵《致宋美龄女士亲属唁电》 这段话表明了对 A、 国民党政府片面抗战的谅解 B、宋美龄反对日本侵略的赞扬 C、宋氏三姐妹毕生事业的赏识 D、蒋介石推行亲美政策的肯定 10、邓小平同志多次谈到,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 就,但也犯过“左”的或右的错误,“左”是主要的。其中,时间最长、影响最严重的 “左”的错误是 A、反右斗争扩大化 B、大跃进运动 C、农村人民公社化 D、文化大革命 简释题部分 近几年历史高考(上海)卷的简释题部分基本形成了六种不同风格与形式的题型。 通过创设新情境、提供新知识,进而多角度、多层面地考查考生获取、处理信息的能 力、领会解释、分析评价及知识迁移、学以致用的能力和对历史知识链的理解程度。 一、文物信息题 通过对文物图片的仔细观察和思考,从中获取直观(显性)信息(如:造型、材 质、重量、工艺、色彩等)和隐性信息(如:反映生产力水平、审美观念、社会风俗 等)。在叙述隐性信息时应运用逻辑推理,有的放矢;切忌凭空想象,无中生有。例如: 1、通过图片获取有关秦始皇陵兵马佣的信息。 2、通过图片解读人类服饰(材料、式样、功能)发展的轨迹。 二、文献诠释题 通过对诗词、楹联等文学作品或历史文献的阅读、赏析,运用掌握的历史知识按 题目的要求,对其中指定的字句、文义进行诠释、回答。有些题在作答时还必须结合 文献的作者、作品涉及的人物或事件的历史背景进行综合考量。例如: 1、印度尼西亚三宝垅市的某庙堂里有一副楹联: 继张班立功异域 开哥麦探险先河 上述楹联中提到了哪些历史人物?它颂扬的是哪位历史人物?他有哪些重大的作 为和历史功绩? 2、袁世凯死后,有人在北京城的城门口贴出了一副挽联: 袁世凯千古 中国人民万岁 你认为挽联中含有什么隐喻?请简要阐述隐喻的历史根据。 三、多元观点题 社会科学的学术观点之争,应以理服人,兼容并包;切忌非此即彼,断章取义, 乱扣帽子。因此对于此类题目中所列举的多种史学观点,通过分析、判断,既要阐述 自己所赞同的观点及其理由,也要对其他观点作简要的评述,包括可以理解之处或提 出商榷之处。例如: 1、有人认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对土地处置的方法不如法国大革命中的方法,既彻 底又立竿见影”;也有人认为“法国大革命中对土地处置的方法不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中的方法,对未来产生那样大的积极作用”。 你认为那一种观点更合理,为什么?并说出另一种观点的可以理解或商榷之处。 2、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史学界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 (1)帝国主义战争; (2)反法西斯战争; (3)前期是帝国主义战争、后期是反法西斯战争。 你认为上述观点中哪一种更合理?请说明理由;并说出另两种观点的可以理解或商 榷之处。 四、情境分析题 此类题重在考查考生运用历史知识,对题中所提供的特定时空背景下的某一事件 的发生,或某一人物的言行(有时用外文形式表述)进行假设、推断或分析、评价的 能力。假设、推断必须合情合理,切忌凭空杜撰;分析、评价必须有凭有据,切忌主 观臆断。例如: 1、有这样一则揭贴:“……要平鬼子不困难。拆铁道,拔线杆,紧急毁坏火轮船。大 法国,心胆寒,英、美、德、俄尽消然。洋鬼子,尽除完,大清一统靖江山。” 你认为上述揭贴内容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请对其作出简要的评价? 2、这是 1929 年 11 月某日发生在美国纽约华尔街的一幕:有人在一辆汽车上挂了一块 牌子,上面写着:“只要 200 美圆就可以买下这辆轿车。” 你认为上述社会现象是否可能发生?请作出合理的解释。 五、数据解读题 根据题中所列出的各种数据、图表和提供的时间与空间,结合已掌握的历史知识, 进行比较、分析。此类题目中所列出的各种数据、图表只有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时 间与空间)下进行解读才有意义,这是答题的关键所在。例如: 1、19 世纪中期英、俄、美城乡人口统计表 国家 农村人口百分比 城市人口百分比 英国(1851 年) 20% 80% 俄国(1851 年) 83% 17% 美国(1850 年) 70% 30% 阅读上述材料,根据你所掌握的历史知识简要阐述造成英、俄、美三国当时城乡 人口比例差异的原因。 2、阅读《1953 年——1965 年中国工农业生产总值增长情况表》: 时间 53 年—57 年 58 年—62 年 63 年—65 年 增长 14.6% 0.6% 15.7% (1)用直方图来表示 1953 年—1965 年我国工农业生产总值增长的趋势。 (2)简析形成这种趋势的原因。 六、史论结合题 运用已掌握的历史知识对题中所提供的材料、观点,进行简要论证或批驳。不管是 论证还是批驳,都应该做到既有论点,又有论据(具体史实),但都点到为止,无须深 入展开。例如: 1、新疆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近年来在中国境内外“东突”恐怖势力, 编造了所谓“新疆是东突厥人家园”的谬论,并先后制造了一系列恐怖活动,妄图分 裂新疆,分裂祖国。 请你运用古代史中历代中央政权对新疆地区进行有效管辖的史实对此给予驳斥。 2、“我们只有一个目标和一个不可改变的目的,我们决心消灭希特勒和纳粹政权的一 切残余。”“ 我们将在陆地上、海洋上、天空中与他们战斗。 ”“任何为反 对纳粹主义而战斗的人或国家都将得到我们的支持, 我们将尽一切力量帮助俄 国和俄国人民。”“过去 25 年来,没有人比我更加始终如一反对共产主义。凡是我说过 的关于共产主义的话,我决不收回。” 丘吉尔在 1941 年 6 月 22 日晚的广播讲话 依据丘吉尔的上述讲话判断,他的外交立场基点是什么?请对此进行简要论证。 问答题部分 近几年历史高考(上海)卷的问答题,已基本形成了大跨度、小切口,兼顾中外 史平衡的特点。主要考查考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宏观思维能力、概括表达能力、对历 史知识链的理解和对历史知识面的通解。在回答问题时,无论是需要纵向联系,将同 一事物发展演变的历史轨迹表述清楚;还是需要横向联系,将多个历史事物之间的关 系及相互影响分析透彻。首先必须搞清楚题目中要求回答的问题有哪些?各是什么? 其次必须正确理解题目中的黑体字和提示句,因为它们往往是答题的要求和关键所在。 例如 1、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具有五千多年悠久的历史。其文明之所以生生不息,一 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对外来文化兼收并蓄,海纳百川。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汉唐时期与中国开展经济、文化交往的主要有哪些国家?试举中外文化、技 术、物种交流的史实各一例。 (2)、明朝、清初对我中华文明产生较大影响的主要有哪些国家?试举文化、科技、 物种等方面的史实各两例。 2、近代史上,日本和美国对中国的侵略,在目的、政策、方式上有何不同?请结合有 关史实说明产生这些不同的原因。 材料分析论证题部分 近几年历史高考(上海)卷的材料分析论证题,通过提供一组相关的历史图片或 历史资料,让考生根据题目的说明与要求撰写小论文,以考查考生对历史知识面的通 解(即历史思维品质)和历史学习的综合能力,尤其是知识迁移、学以致用和概括表 达的能力。 关于历史小论文,一般分为两种,即史料性的小论文和史观性的小论文。无论是 那一种小论文都应灵活、充分地用好题中所提供的各种史料,小论文的观点应该正确、 鲜明,内容尽量做到中外联系,在论述的过程中,努力体现“史由证来,论从史出” 的法则。优秀的小论文往往是既能标新立异,又能自圆其说。例如: 1、阅读下列材料,自拟论题,写一篇 700 字左右的历史小论文。请注意: (1)、应当充分理解试题中的材料。 (2)、尽可能将你的论述放到当时的历史背景中去理解或评论。 (3)、紧扣你的论题论述,史实详略以说明观点为度。 梁启超在民国初年曾发表过一篇《中国史叙论》,作为中国通史的纲领。 “第一,上世史。自黄帝以迄秦之统一,是为中国之中国,即中国民族自发达、自竞 争、自团结之时代也。……第二,中世史。自秦一统至清代乾隆之末年,是为亚洲之 中国,即中国民族与亚洲各民族交涉繁颐、竞争最烈之时代也。……第三,近世史。 自乾隆末年以至于今日,是为世界之中国,即中国民族合同全亚洲民族,与西人交涉、 竞争之时代也。” 对梁启超的这一“纲领”,后人多有评论。有人认为,它揭示了“中国民族”发展的主 线;有人认为,它只看到了“中国民族”发展的一个方面,有许多不足之处。 你是怎样理解的?有何评论?请自拟论题,写一篇历史小论文。 2、阅读下列材料。 从某种意义上看,人类历史也是一部社会生活进步与发展的文明史。席卷世界的三次 科技革命,意义十分深远,……小到影响日常生活用品的材质、形制、功能,大到影 响与改变了普通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对以上观点,你有什么看法?自拟论题,写一篇 700 字左右的历史小论文。 请注意: (1)、应当充分理解试题中的材料。 (2)、尽可能将你的论述放到当时的历史背景中去理解或评论。 (3)、紧扣你的论题论述,史实详略以说明观点为度。 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洪渭灏 2005 年 2 月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