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综高考化学实验题的高分的关键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理综高考化学实验题的高分的关键

化学实验题的教学策略 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 屈波 近年来高考理综化学卷加大了对实验能力的考察,第二卷的四个大题中肯定有一个是实验题,并且实验问题还逐步渗入到其它题目中。然而,从高考学生得分统计情况来看,实验题得分总是比较低的:近几年高考理综Ⅰ化学全卷及实验题难度系数 ‎ ‎ ‎05年 ‎06年 ‎07年 ‎08年 ‎09年 全卷难度系数 ‎0.66‎ ‎0.68‎ ‎0.66‎ ‎0.55‎ ‎0.56‎ 实验题难度系数 ‎0.51‎ ‎0.54‎ ‎0.54‎ ‎0.29‎ ‎0.56‎ ‎2005年湖北省化学全卷难度系数为0.66,第28题难度系数为0.51;2006年湖北省化学全卷难度系数为0.68,第28题难度系数为0.54,第29题第2问设计实验原理说明苯酚、碳酸、水杨酸的酸性依次增强,难度系数仅为0.49;2007年湖北省化学全卷难度系数为0.66,第28题难度系数为0.54;2008年湖北省化学全卷难度系数为0.55,第28题难度系数仅为0.29。2009年湖北省化学全卷难度系数为0.56,第27题难度系数也为0.56。这说明学生普遍对实验题感到困难,即使成绩较好的同学,对实验题也没有把握。对于很多考生来说能否做好实验题成为了化学能否的高分的关键。本人受武汉市高中化学中心备课组委托,就化学实验题的复习备考同大家交流,有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一、 高考实验题考什么 ‎1、考察考试大纲要求考生具备的五种实验能力 ‎(1).用正确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来完成规定的“学生实验”的能力。‎ 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是前人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它是顺利、安全地进行化学实验的可靠保证。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技巧,是规范地进行化学实验的基本功,复习时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在高考化学试题对实验基本操作的考查中,既有常见仪器的主要规格及其使用,又有实验仪器的组装、气密性检查、加热的操作等。‎ 如: 08年是碳与氧化铜的反应;09年碳与浓硫酸的反应;08天津卷-28Ⅱ,实验室制备少量硫酸亚铁晶体;04年全国卷的第28题 测定硫酸铜晶体(CuSO4·5H2O)里结晶水的含量。因此,复习时必须重视课本中的实验。‎ ‎(2).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处理实验数据,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化学实验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过程,实验现象常有物态变化以及声、光、电、热等物理现象伴生,更有以不同现象为表征的新物质生成。在进行化学实验时,必须对这些诸多因素的事实进行全面观察,并做好记录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对实验结果和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如:05年全国理综Ⅰ卷第28题第(6)问确定纯碱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式;08全国卷(二)-28‎ 分析5个实验,写出每一实验鉴定离子的结论与理由;08四川卷-26.将该混合物进行如下实验,根据所给实验现象完成表格;08广东卷-26分析表中数据,得到催化剂催化效果的主要结论是 ;‎ ‎(3).初步处理实验中有关安全问题的能力。‎ 在化学实验中可能会接触易燃、易爆、有毒的物质,但是只要采取适当的安全防范措施,处理问题的措施得当,就会完全可以控制事故不致于发生。‎ 学生的安全意识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含义 ‎①对实验的认识应该十分明确,在化学实验的过程中可能有哪些不安全的因素,应及时防范。‎ ‎②实验的操作方法和实验装置要正确、规范,以防止事故的发生,(如实验中使用安全瓶、防倒吸装置、尾气吸收装置、点燃气体前的验纯操作等)‎ ‎③一旦意外事故发生时,心理上要镇定,动作上要敏捷,采取的措施要得当,尽最大的可能使事故消灭在发生的初期。‎ ‎ 安全意识也是未来公民科学素质组成部分。近年来国家对公民的安全素质教育也非常重视。因此,高考化学试题中要考察安全操作的相关能力也是很正常的。‎ 如:05年全国理综Ⅱ卷第28题第(4)为了安全,点燃乙炔前应 08全国卷Ⅰ-28(2)停止加热前是否需要先断开a和b的连接处?为什么?(4)本实验的尾气是否需处理?‎ ‎(4).识别和绘制典型实验仪器装置图的能力。‎ 在高考化学对考生实验仪器装置能力的考查中,近几年来,主要通过下列方法来考察这种能力。 ‎ ‎①对于一些实验仪器和实验装置有无错误,有时还要对错误的地方加以纠正。‎ ‎②对于试题所给出的单件仪器或小的装置先行识别,然后再组装成整体装置。‎ ‎③给出单件仪器或整体的装置图(用一些简单的几何图形代替各种仪器进行组装)。‎ ‎④对课本上的原有实验装置进行的改进要特别引起注意。‎ 如:08重庆卷-8;05广东卷第20题;06广东卷第21题;07北京卷第26题;08天津卷-28; 03年全国理综卷23题,Fe(OH)2制备,05年全国理综二卷28题,C2H2的制备)‎ ‎(5).根据实验试题的要求,设计或评价简单实验方案的能力。‎ 设计化学实验方案的能力对学生来说属于要求较高的能力层次,平时的复习中要适当的加以训练,可通过一些简单的问题让学生说一说写一写实验的方案,做一做书中的家庭小实验,以训练学生逻辑思维和书面表达能力。‎ 如:08海南卷-16设计一个实验,验证产物是氮化镁;07全国卷Ⅰ-28;设计一个实验, 证明上述混合气体中有CO 和H2;02全国卷第29题设计引发喷泉的方法;07重庆-27.评价实验的不足之处;06全国理综卷中29题就涉及实验设计。‎ ‎2.实验题考查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通过近几年高考的阅卷,暴露出相当一部分考生对重要实验只能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实验不单纯是操作,它还需要学生对之有所理解,在实验过程中,思维能力同样起着核心的作用,这是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培养的更深层次的含义。对于基础实验知识深度理解的考试,将是今后高考试题的重点内容之一。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尽可能弄清楚每一个实验特别是重要实验的原理、操作过程、现象、原因、结论、注意事项、影响因素、结果分析等,要求学生多提问题、多思考:要做什么?怎么做?为什么要这样做?不这样做行不行?还可以怎样做?围绕问题组织学生探究,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必然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必然能大大加强对基础实验知识深度的理解。‎ ‎3.实验考查学生创新、探究的能力 纵观近几年的高考化学实验试题,我们不难发现都增加了开放性问题,开放性试题具有条件的不完备性、过程的探究性等特点。因此考生必须多层次、多角度的去分析解决问题。‎ 开放性试题通常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命题:(1)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2)考查实验操作细节;(3)处理化学实验问题等。具体考查有:实验方案的设计和方案的评价、实验数据和实验结果的分析等等。因为此类试题既能考查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能力,又能考查学生对实验的探究能力,同时也是实验改革的一个方向。‎ ‎4.实验题考查了学生的文字表述能力 高考中实验题的考试,往往是通过文字表述来体现的。随着试题的开放性的加强,文字表述能力越来越重要,通过阅卷发现,许多同学在文字表述方面显得十分被动,语意不清,甚至前后矛盾,逻辑混乱。因此老师在平时实验时,要加强文字表述能力的训练。特别是对实验步骤、实验现象以及对实验结果的解释的描述,应做到切中要害、简洁明了、准确规范。 ‎ ‎5. 实验题常考知识点 ‎(1)实验原理(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电极反应式)‎ ‎(2)试剂选择及作用 ‎(3)实验现象描述 ‎(4)实验操作(气密性检查、仪器连接顺序、设计意图、基本操作描述)‎ ‎(5)实验方案设计 (定性检验物质成分、定量测定)‎ ‎(6)实验评价 ‎(7)实验数据记录分析及处理 二、高考化学实验题怎么评分,学生答题的主要问题 例1(09年全国理综Ⅰ卷27. 15分)‎ ‎ 浓H2SO4和木炭在加热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2H2SO4(浓)+CCO2↑+2H2O+2SO2↑‎ ‎ 请从下图中选用所需的仪器(可重复选用)组成一套进行该反应并要检出反应产物的装置。现提供浓H2SO4、木炭和酸性KMnO4溶液,其他固、液试剂自选。(连接和固定仪器所用的玻璃管、胶管、铁夹、铁架台及加热装置等均略去)。‎ A B C ‎ ‎ ‎ ‎ 将所选的仪器连接顺序由上至下依次填入下表,并写出该仪器中应加试剂的名称及其作用。‎ 选用的仪器(填字母)‎ 加入的试剂 作用 ‎ ‎ ‎ ‎ ‎ ‎ ‎ ‎ ‎ ‎ ‎ ‎ ‎ ‎ ‎ ‎ ‎ ‎ ‎ ‎ ‎【思路分析】‎ 本题给出了完成该实验的一个化学反应方程式、三个简单装置、三种必备药品,还需另选相应药品。本题涉及到水、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化合物的基本性质和其混合物中三者的检验方法,其考查的目的主要是要求考生根据实验目的选择仪器和药品,使浓硫酸与木炭反应,并检验产物。以此考查考生设计实验的能力以及通过实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面性。一套完整的实验装置包括反应发生装置、检验装置和尾气处理装置。C中加入浓硫酸和木炭,作为反应2H2SO4(浓)+CCO2↑+2H2O+2SO2↑的发生器。题目还要求检出反应产物,在三种产物CO2、H2O、SO2中,必须先检出水,因为在检出其他物质时会在混合气体中混入水,可选用装置B,放入无水硫酸铜来实行对水的检出,若变蓝则说明有水。因为CO2是用澄清石灰水来检验的,而SO2也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这样需检出SO2后将SO2从混合气中除尽(在除去SO2的实验操作中使CO2含量尽可能不受影响),最后检出CO2。于是,应用盛有品红溶液的装置A检出SO2气体,若品红褪色,则说明有SO2气体产生。再用装置A,放入酸性KMnO4溶液以除去SO2(可以再用装置A,放入品红溶液,检验SO2是否除尽),最后用盛有澄清的石灰水的装置A来检出CO2。 ‎ ‎【答案】‎ 选用的仪器(填字母)‎ 加入的试剂 作用 ‎27.1‎ C 浓H2SO4和木炭 反应器(或发生气体)‎ ‎27.2‎ B 无水CuSO4‎ 检出H2O ‎27.3‎ A 品红溶液 检出SO2‎ ‎27.4‎ A 酸性KMnO4溶液 吸收剩余的SO2‎ ‎27.5‎ A 澄清石灰水 检出CO2‎ ‎ (附:为了便于下面说明,在答案表中各行自编了一个题号)‎ ‎【评分细则】‎ 1. 仪器部分|:‎ 如果C不在首先,该大题得0分; ‎ 如果B不在第2行,则该行得0分;其余3行检出顺序正确,分行给分。 ‎ 如果CO2的检出在第2行,从该行起以下均不给分,包括仪器。(H2O、SO2 均不能检出)。 ‎ 在仪器连接顺序正确(CBAAA)的前题下,各项分段给分,仪器、试剂、作用各1分。 ‎ 如果新增步骤或漏掉,合并步骤,其不影响物质检出,不扣分,若影响了物质的检验,及该行一下均不给分。 ‎ 如果仪器连接顺序正确CBAAA,而无试剂及作用或试剂作用均错,给5分。 ‎ 2. 试剂部分:‎ 化合物分子式或物质名称错误不给分。 ‎ ‎①浓H2SO4和C。(浓硫酸、木炭等)。少“浓”或缺物质.错字均不给分。 ‎ ‎②无水CuSO4(硫酸铜),变色硅胶,无水氯化钴均给分,缺“无水”不给分。“无水CuSO4晶体”给分,变色硅胶中无“变色”不给分。 ‎ ‎③ KMnO4溶液,酸性KMnO4溶液,K2Cr2O7溶液,Na2Cr2O7溶液 品红溶液均给分。KMnO4 “不给分”,品红“不给分” ‎ ‎④ (几乎同上),但用品红溶液不给分。 ‎ ‎⑤澄清石灰水,Ba(OH)2溶液均可。无“澄清”不给分,也可写Ca(OH)2溶液。‎ ‎3.作用部分: ‎ 只要表达出题中的意见即可。得分点:(0,1,2…15)‎ ‎【数据统计】‎ 题号 满分 最高分 最低分 平均分 难度 区分度 ‎27.1‎ ‎3‎ ‎3‎ ‎0‎ ‎2.11‎ ‎0.70‎ 容易题 ‎0.55‎ 优秀 ‎27.2‎ ‎3‎ ‎3‎ ‎0‎ ‎1.97‎ ‎0.66‎ 中等偏易题 ‎0.63‎ 优秀 ‎27.3‎ ‎3‎ ‎3‎ ‎0‎ ‎1.78‎ ‎0.59‎ 中等难度题 ‎0.64‎ 优秀 ‎27.4‎ ‎3‎ ‎3‎ ‎0‎ ‎1.27‎ ‎0.42‎ 中等难度题 ‎0.57‎ 优秀 ‎27.5‎ ‎3‎ ‎3‎ ‎0‎ ‎1.22‎ ‎0.41‎ 中等难度题 ‎0.56‎ 优秀 ‎【答题情况分析】‎ 本题实验素材较为常规,考生一般较熟悉。以木炭与浓H2SO4反应得到SO2、CO2、H2O,并检出这三种产物,实验目的很明确,又给定了仪器及部分药品(特别是给出了酸性KMnO4溶液,为考生突破此题的难点起到了提示作用),于是,本题的得分情况良好。‎ 由于设问采用了开放式的实验设计,使部分考生不太适应,出现了如下一些问题:‎ ‎1、审题不全面,思维不慎密,没有认清需要完成哪些实验设计就动手做题,导致设计的实验步骤出现遗漏。有部分考生将浓H2SO4和木炭反应过程省掉,导致整题扣分;部分考生将检出水步骤漏掉或将检出SO2骤漏掉,导致失分。‎ ‎2、部分考生是孤立的看待三种产物的检验,没有能把三种物质检验的逻辑关系理顺,导致实验步骤设计顺序错误。例如:水的检验,只能放在第二步,而不能设计为其他步骤,否则检不出水;CO2的检验必须放在检验的SO2和除去SO2之后,以免干扰。‎ ‎3、部分考生忽略了除去SO2;用NaOH溶液吸收SO2 (CO2也被吸收);用NaHCO3 或Na2CO3溶液与SO2反应(产生了CO2,使CO2的检验没有意义) ,导致不能得分。‎ ‎4、考生在答题时存在大量的答题不规范问题,影响其得分。如物质名称错误、化学式书写错误、专有名词错误等。部分考生在回答“作用”时,不能用科学的语言,导致阅卷老师无法理解其意思,而被扣分,例如:“浓H2SO‎4”‎漏写了“浓”,“无水CuSO‎4”‎漏写了“无水”,“品红溶液,CuSO4溶液”漏写了“溶液”;“木炭”错写为“碳”,“检验水”错写为“吸收水”;“吸收SO‎2”‎错写为“反应SO‎2”‎等。‎ 例2.(08年全国理综能力测试1,Ⅱ卷28题)‎ 取化学式为MZ的黄色粉末状化合物进行如下实验。将MZ和足量的碳粉充分混合物,平铺在反应管a中,在b瓶中盛足量澄清石灰水。‎ 按图连接仪器。实验开始时缓缓通入氮气,过一段时间后,加热反应管a,观察到管内发生剧烈反应,并有熔融物生成,同时,b瓶的溶液出现白色浑浊。待反应完全后,停止加热,仍继续通氮气,直至反应管冷却,此时,管中的熔融物凝固成银白色金属。根据以上叙述回答: ‎ ‎(1)元素Z是 ‎ ‎(2)停止加热前是否需要先断开a和b的连接处?为什么?‎ ‎(3)反应管a中发生的所有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4)本实验的尾气是否需处理?如需处理,请回答如何处理;如不需处理,请说明理由。‎ ‎【思路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金属热还原反应的理解,考查考生能否灵活地运用实验基本操作处理实验中具体问题。确定不了MZ是什么物质,不会影响解答其中的大部分题目。中学化学中遇到的黄色化合物不是很多,常见的有过氧化钠、溴化银、二硫化亚铁、硫化铝、二硫化亚铁铜等,有一种氧化亚铅(PbO)也是黄色的。但不属于常见物质。从题目中看,题设MO是黄色物质,该物质的化学式是MZ,而且这种物质的氧化性很强,从题设情景看,绝不是Na2O2,它不可能用C通过热还原得到。高中阶段未学习其他黄色氧化物,因此不能确定M是什么元素,题目也不要求回答,只能写为MO。我们也可以用MZ来表示相关的化学方程式。如果考生只会根据平时训练的经验,先推断出具体物质才能解答,就陷入死胡同。考生的应变能力并不单纯是靠解题训练能得到的。‎ MZ与过量的碳反应生成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知道,该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也就是说Z元素应该是氧。因为一直通入氮气直至反应管冷却,因此,停止加热时,不会因为温度降低,反应管内气压减小而引起液体倒吸,所以,不需要将a和b之间的连接处断开。‎ 根据过量的碳与MZ反应来看,该反应过程中除了生成二氧化碳之外,还会生成一氧化碳,一氧化碳有毒,应该进行尾气处理,处理的方法可以将其在导管口点燃,或者用气球收集,或接一个加热的装有CuO的玻璃管高考资源网 ‎【答案】(1)氧,(2)不需要,因为一直通入氮气,b中溶液不会倒吸到a管中。‎ ‎(3)MO+C=M+CO↑MO+CO=M+CO2↑CO2+C=2CO↑  2MO+C=‎2M+CO2↑‎ ‎(4)需处理,因为一氧化碳有毒,应该进行尾气处理,处理的方法可以将其在导管口点燃,或者用气球收集,或接一个加热的装有CuO的玻璃管。‎ ‎【评分细则】‎ ‎(1)小题 ‎1.氧,氧元素,O,O元素;给2分 2.得分点:[0,2]‎ ‎(2)小题 ‎1.不需要,或有此含义,均给1分 (此为必要前提,否则整个28(2)无分)‎ ‎2.因有气体,或因有N2通入,给1分 3.b瓶溶液不会倒吸到a管,给1分 ‎4.得分点:[0,1,2,3]‎ ‎(3)小题 ‎1.每个反应式1分,共4分,按正确反应式计算分 ‎2.反应式不规范,如“→”,无“△”等,总扣1分 ‎3.反应式中,M用Pb代替正确,其金属氧化物为黄色,金属单质为银白色 ‎4.得分点:[0,1,2,3,4]‎ ‎(4)小题 ‎1.需要处理,或有此含义,均给2分 (此为必要前提,否则整个28(4)无分)‎ ‎2.连接一正确有效装置处理CO,给2分 如放一气球收集气体,接一加热CuO粉末的反应管等 3.得分点:[0,2,4]‎ ‎【数据统计】难度系数0.29‎ 题号 满分 最高分 最低分 平均分 难度 区分度 ‎28.1‎ ‎2 ‎ ‎2 ‎ ‎0 ‎ ‎1.23 ‎ ‎0.62 ‎ ‎0.31 ‎ ‎28.2‎ ‎3 ‎ ‎3 ‎ ‎0 ‎ ‎0.99 ‎ ‎0.33 ‎ ‎0.32 ‎ ‎28.3‎ ‎4 ‎ ‎4 ‎ ‎0 ‎ ‎0.06 ‎ ‎0.02 ‎ ‎0.20 ‎ ‎28.4‎ ‎4 ‎ ‎4 ‎ ‎0 ‎ ‎1.45 ‎ ‎0.36 ‎ ‎0.14 ‎ ‎【答题情况分析】本题满分13分,全省平均得分3.73分,难度系数0.29,区分度0.24,比去年高考实验题难很多(去年28题难度为0.57),属很难的的实验题。此题对考生来说,看似面孔非常熟悉,以为很容易上手,但考生很想把MZ这个物质推出来,题目中的信息看似也很充分,以前做这类题时,从来没有用半边化学式来代替化学式书写化学方程式的。绝大多数的考生由于推不出MZ,也就无从书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了。还有不少考生将MZ推成Na2O2而错。(2)小题常见错误: ①与大气相通;②防止M被空气中O2氧化;③CO2溶解度不大,N2不溶于水;④反应未完全,产生大量气体等(3)小题4分,全省平均分只有0.06分, 98.%的考生是0分。 (4)小题常见错误:①点燃;②酒精灯点燃;③集气瓶收集;④尾气吸收装置;⑤气泡收集;⑥无第一句,直接写第二句;⑦判断尾气为NOx、SO2等;⑧通过NaOH溶液;⑨通过浓碱石灰干燥管。‎ 例3. (2007年全国理综卷I,15分)‎ 水蒸气通过灼热的焦碳后,流出气体的主要成分是CO和H2,还有CO2和水蒸气等。请用下图中提供的仪器,选择必要的试剂,设计一个实验,证明上述混合气中有CO和H2。(加热装置和导管等在图中略去)‎ 水和沸石 g h i 浓H2SO4‎ j k NaOH溶液 l m 澄清石灰水 a b d c e f A B C 焦炭 回答下列问题:‎ ‎(1)盛浓H2SO4的装置用途是____________________,盛NaOH溶液的装置用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仪器B中需加入试剂的名称(或化学式)是__________,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仪器C中需加入试剂的名称(或化学式)是______________,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按气流方向连接各仪器,用字母表示接口的连接顺序:g—ab—_________________。‎ ‎(5)能证明混合气中含有CO的实验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能证明混合气中含有H2的实验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分析】主要考查学生中学阶段的常见反应和基本实验的设计、操作及各实验设计的目的。考查CO、H2、CO2、H2O等气体的检验、除杂,以及试剂的选择和作用、装置的选择、连接等。此题的目的是设计一个实验,证明上述混合气中有CO和H2。但是CO2和H2O会干扰CO、H2的检验,必须事先除去它们。用NaOH溶液除CO2会带出水蒸气,故应先通过NaOH溶液再通过浓硫酸吸水。CO和H2应先用金属氧化物将它们氧化成CO2、H2O然后再检验。通过澄清石灰水检验CO2时会带出水蒸气干扰H2O的检验,故应先检验H2O再检验CO2 。 ‎ ‎【答案】(1)除去H2O气;除去CO2。‎ ‎(2)氧化铜(或CuO);CuO+H2H2O+Cu,CuO+COCO2+Cu。‎ ‎(3)无水硫酸铜(CuSO4);验证水蒸气。‎ ‎(4) kj—hi—cd(或dc)—fe—lm。‎ ‎(5)原混合气中的CO2已除去,与CuO反应后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6)原混合气中的H2O已除去,与CuO反应后气体能使白色的无水CuSO4变蓝。‎ ‎【评分细则】‎ ‎(1)除去水蒸气 除去CO2‎ 说明:每空1分,共2分,得分点设置为[0,1,2]‎ ‎ 除去(吸收、去掉)水蒸气(H2O),作干燥剂,除去湿气,给分。‎ ‎ 除去(吸收、去掉)CO2(二氧化碳),或除去CO2及酸性气体,给分,仅答酸性气体不给分。‎ ‎(2)氧化铜(CuO) CuO+H2=Cu+H2O CuO+CO=Cu+CO2‎ 说明:得分点设置为[0,1,2,3]‎ 填CuO、Fe3O4、FeO、ZnO中任一个均给1分,但下面的反应式需对应。‎ ‎ ‎ 每个反应式1分,无“△”不扣分 未配平或配平系数不是最简式,或使用“—→”、“”,则该反应式均无分。‎ ‎(3)无水硫酸铜(CuSO4) 检验H2O 说明:得分点设置为[0,1,2]。‎ ‎ 填无水硫酸铜(CuSO4),变色硅胶,CoCl2给1分;填“硫酸铜、CuSO4·x H2O、硅胶、CoCl2·x H2O”不给分。‎ ‎ 检验水(H2O)或鉴定水、证明水给1分;填“吸收水”不给分。‎ ‎(4)(g—a b)—k j—h i—c d(或d c)—f e—l m 说明:得分点设置为[0,3,4]。‎ k j—h i—c d(或d c)—f e—l m 4分 k j—(l m)—h i—(f e)—c d(或d c)—f e—l m 4分 k j—h i—c d(或d c)—e f—l m 3分 ‎ 任何其它表达均为0分。‎ ‎(5)原混合气中的CO2已被除去,其中CO与CuO反应生成的CO2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得分点设置为[0,1,2]。‎ 原混合气中的CO2已被除去(1分),其中CO与CuO反应生成的CO2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1分)。答B管中的CuO由黑色变为红色不扣分也不给分。(下题同)‎ ‎(6)原混合气中的H2O已被除去,其中H2与CuO反应生成的H2O使无水硫酸铜由白色变为蓝色。说明:得分点设置为[0,1,2]。‎ ‎ 原混合气中的H2O已被除去(1分),其中H2与CuO反应生成的H2O使无水硫酸铜由白色变为蓝色(1分)。‎ ‎【数据统计】湖北省全省及武汉市平均得分、难度系数:‎ 单位 ‎28(1)‎ ‎28(2)‎ ‎28(3)‎ ‎28(4)‎ ‎28(5)‎ ‎28(6)‎ 合计 湖北省 ‎1.79‎ ‎2.31‎ ‎1.21‎ ‎1.45‎ ‎0.96‎ ‎0.72‎ ‎8.44‎ 武汉市 ‎1.78‎ ‎2.30‎ ‎1.15‎ ‎1.34‎ ‎0.96‎ ‎0.69‎ ‎8.22‎ 市难度 ‎0.89‎ ‎0.76‎ ‎0.58‎ ‎0.34‎ ‎0.48‎ ‎0.35‎ ‎0.55‎ ‎ ‎ ‎【答题情况分析】‎ 本题满分15分,湖北省全省平均得分8.44分,难度0.56,属中等难度的实验题,起点低,区分度很好,本题是典型的有关气体制取、洗涤、除杂、收集(吸收)、处理等内容的相当基础的传统实验装置连接题,对考生来说,面孔非常熟悉,很容易上手,(1)~(3)小题难度不大,考查了最基本处理实验问题的能力和对实验问题的分析判断,得分情况较好。(4)需要多次考虑检验时前者对后者的干扰,对考生思维的严密性要求较高,并且学生对各种仪器气体进出口顺序要非常熟悉才能得分,故此小题得分较低(0.34)。(5)小题,部分学生审题不仔细,将实验依据完全当成实验现象,这样就会漏掉“原混合气中的CO2已被除去”这一依据。并且该题对考生的语言表述能力有一定要求,这是目前大多数学生的弱点,所以尽管试题难度不大,但是得分率并不高。(0.48、0.35) ‎ 三、高考化学实验题的教学建议 高考实验题,要求考生联系所学过的实验知识和技能,进行知识类比、迁移和重组,全面、周密地思考才能设计出正确的实验方案和回答提出的问题。‎ ‎(一)重视基础,关注考察热点 化学基本实验操作是化学实验的基础,也是历年高考化学实验题中考核的一个重点。在高考备考中应注重对基本实验的复习。以下是几个常考的热点。‎ ‎1、检查气体的纯度。点燃或加热通有可燃性气体(H2、CO、CH4、C2H4、C2H2等)的装置前,必须检查气体的纯度。例如用H2、CO等气体还原金属氧化物时,需要加热金属氧化物,在操作中,不能先加热,后通气,应当先通入气体,将装置内的空气排干净后,检查气体是否纯净(验纯),待气体纯净后,再点燃酒精灯加热金属氧化物。‎ ‎2、常见气体的净化 制备的气体 所含杂质 除杂方法 CO2‎ HCl、H2O 分别通过盛饱和NaHCO3和浓硫酸的洗气瓶 Cl2‎ HCl、H2O 分别通过盛饱和NaCl和浓硫酸的洗气瓶 H2‎ H2O 通过盛浓硫酸的洗气瓶 NH3‎ H2O 通过盛碱石灰的干燥管 N2‎ O2‎ 通过灼热的铜网 SO2‎ HCl、H2O 分别通过盛饱和NaHSO3和浓硫酸的洗气瓶 SO2‎ SO3‎ 通过盛浓硫酸或BaCl2溶液的洗气瓶 O2‎ Cl2、H2O 通过盛碱石灰的干燥管 C2H4‎ CO2、SO2、H2O 分别通过NaOH溶液和浓硫酸的洗气瓶 C2H2‎ H2S、PH3‎ 通过盛硫酸铜溶液的洗气瓶 ‎3、加热操作先后顺序选择。若气体产生需加热,应先用酒精灯加热产生气体的装置,等产生气体后,再给实验需要加热的固体物质加热。例如用浓硫酸和甲酸共热产生CO,再用CO还原Fe2O3,实验时应首先点燃CO发生装置的酒精灯,生成的CO赶走空气后,再点燃Fe2O3的酒精灯,而熄灭酒精灯的顺序则相反,原因是:在还原性气体中冷却Fe可防止灼热的Fe再被空气中的O2氧化,并防止石灰水倒吸。‎ ‎4、冷凝回流的问题。有的易挥发的液体反应物,为了避免反应物损耗和充分利用原料,要在发生装置设计冷凝回流装置。如在发生装置安装长玻璃管等。‎ ‎5、冷却问题。有的实验为防止气体冷凝不充分而损失,需用冷凝管或用冷水或冰水冷凝气体(物质蒸气),使物质蒸气冷凝为液态便于收集。‎ ‎6、防止倒吸问题。在某些实验中,由于吸收液的倒吸,会对实验产生不良的影响,如玻璃仪器的炸裂,反应试剂的污染等,因此,在有关实验中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吸收液的倒吸。防止倒吸一般采用下列措施:‎ ‎(1)切断装置:将有可能产生液体倒吸的密闭装置系统切断,以防止液体倒吸,如实验室中制取氧气、甲烷时,通常用排水法收集气体,当实验结束时,必须先从水槽中将导管拿出来,然后熄灭酒精灯。‎ ‎(2)设置防护装置 ‎①倒立漏斗式:如图(2)甲所示,这种装置可以增大气体与吸收液的接触面积,有利于吸收液对气体的吸收。当易溶性气体被吸收液吸收时,导管内压强减少,吸收液上升到漏斗中,由于漏斗容积较大,导致烧杯中液面下降,使漏斗口脱离液面,漏斗中的吸收液受自身重力的作用又流回烧瓶内,从而防止吸收液的倒吸。‎ ‎②肚容式:如图(2)乙所示,当易溶于吸收液的气体由干燥管末端进入吸收液被吸收后,导气管内压强减少,使吸收液倒吸进入干燥管的吸收液本身质量大于干燥管内外压强差,吸收液受自身重量的作用又流回烧杯内,从而防止吸收液的倒吸。这种装置与倒置漏斗很类似。‎ ‎③蓄液式:如图(2)丙所示,当吸收液发生倒吸时,倒吸进来的吸收液被预先设置的蓄液装置贮存起来,以防止吸收液进入受热仪器或反应容器。这种装置又称安全瓶。‎ ‎④平衡压强式:如图(2)丁所示,为防止反应体系中压强减少,引起吸收液的倒吸,可以在密闭装置系统中连接一个能与外界相通的装置,起着自动调节系统内外压强差的作用,防止溶液的倒吸。‎ ‎7、具有特殊作用的实验改进装置。‎ ‎①‎ 防堵塞安全装置:如图(3)所示,为防止分液漏斗中的液体不能顺利流出,用橡皮管连接成连通装置(见恒压式);为防止粉末或糊状物堵塞导气管,可将棉花团置于导管口处(见防阻式(I、II)。‎ ‎②液封装置:如图(3)所示,为防止气体从长颈漏斗中逸出,可在发生装置中的漏斗末端套住一只小试管(见液封式)‎ ‎③防污染安全装置:如图(4)所示,灼烧式可用于除尾气CO;吸收式可用于除Cl2、H2S等;收集式可用于防止有毒气体进入空气中。‎ ‎8、结束实验时的安全性和科学性。实验仪器的拆卸要注意安全性和科学性,有些实验为防止“爆炸”或“氧化”,应考虑停止加热或通气的顺序,如对有尾气吸收装置的实验,必须将尾气导管提出液面后才能熄灭酒精灯,以免造成溶液倒吸;用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应先熄灭加热氧化铜的酒精灯,同时继续通氢气,待加热区冷却后才能停止通氢气,这是为了避免空气倒吸入加热区使铜氧化,或形成可爆气;拆卸用排水法收集需加热制取气体的装置时,需先把导气管从水槽中取出,才能熄灭酒精灯,以防止水倒吸;拆卸后的仪器要清洗、干燥、归位。‎ ‎9、常见废液的处理方法 废 液 处理方法 注意事项 酸或碱 中和法 分别收集,混合无危险时,将废酸、废碱混合 氧化剂还原剂 氧化还原法 分别收集,查明废液性质,将其中一种废液分次少量加入另一种废液中 含重金属离子废液 氢氧化物沉淀法硫化物共沉淀法 用过滤或倾析法将沉淀分离,滤液不含重金属离子再排放 含Ba2+‎ 沉淀法 加入Na2SO4溶液,过滤,除去沉淀,不可排放 有机物 焚烧法有机溶剂萃取回收利用 生成水、CO2等不污染环境;用溶剂萃取分液,分馏后回收利用 ‎10、常见意外事故的处理 意外事故 处理方法 洒在桌面的酒精燃烧 立即用湿抹布扑盖 酸洒在皮肤上 立即用较多的水冲洗(皮肤上不慎洒上浓H2SO4,不得先用水冲洗而要根据情况迅速用布擦去,再用水冲洗),再涂上3%~5%的NaHCO3溶液 碱洒在皮肤上 用较多的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 液溴、苯酚洒在皮肤上 用酒精擦洗 水银洒在桌面上 洒上硫粉进行回收 酸液溅到眼中 立即用水冲洗,边洗边眨眼睛 酒精等有机物在实验台上着火 用湿抹布、石棉或砂子盖灭,火势较大时,可用灭火剂扑救 ‎(二)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 ‎1、思考问题的顺序 ‎(1)围绕主要问题思考:如选择适当的实验路线、方法;所用药品、仪器简单易得;实验过程快速、安全;实验现象明显。‎ ‎(2)思考有关物质的制备、净化、吸收和存放等有关问题:如制取在空气中易水解的物质(如Al2S3、AlCl3、Mg3N2等)及易受潮的物质时,往往在装置末端再接一个干燥装置,以防止空气中水蒸气进入。‎ ‎(3)思考实验的种类及如何合理地组装仪器,并将实验与课本实验比较、联靠。(如涉及到气体的制取和处理,对这类实验的操作程序及装置的连接顺序大体可概括为:‎ 发生 除杂质 干燥 主体实验 尾气处理。‎ ‎2、仪器连接的顺序 ‎(1)所用仪器是否恰当,所该仪器是全用还是选用;‎ ‎(2)仪器是否齐全,如制有毒气体及涉及有毒气体的实验是否有尾气的吸收装置;‎ ‎(3)安装顺序是否合理,如是否遵循“自上而下,从左到右”;气体净化装置中不应先经干燥,后又经过水溶液洗气;‎ ‎(4)仪器间连接顺序是否正确。如洗气时“长进短出”,干燥管除杂质时“大进小出”,排水量气时“短进气,长出水”等。‎ ‎3、实验操作的顺序 ‎(1)连接仪器,根据实验目的,注意事项,安全问题等,按气体流动顺序连接好实验仪器;‎ ‎(2)检查气密性,在整套仪器连接完毕后,应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然后装入药品。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要依装置而定;如1~6的产气装置:‎ ‎(3)装药品进行实验操作。‎ ‎4、试剂添加顺序 ‎(1)试剂的添加一般是按先固体后液体(如:制氯气、氢气);液体的混合先加密度小的,后加密度大的(如:硫酸与水、乙醇、硝酸的混合);先加难挥发的,后加易挥发的(如:制乙酸乙酯向乙醇中先加浓硫酸后加乙酸);‎ ‎(2)检验混合气中各种气体的成分时,应考虑它们之间的相互干扰,如:CO2、SO2、H2O的混合气体,应依次通过:无水CuSO4、品红溶液、酸性高锰酸钾、品红溶液、澄清石灰水。水煤气中各种成分的检验应依次通过:无水CuSO4、澄清石灰水、NaOH溶液、浓硫酸、灼热氧化铜、无水CuSO4、澄清石灰水、‎ ‎(3)提纯有多种杂质的物质,要注意先加入的试剂可能会带入新的杂质,后面加入的试剂应考虑除去新的杂质。如:提纯NaCl(Ca2+、Mg2+、SO42-)应依次加入:NaOH溶液、BaCl2溶液、Na2CO3溶液,过滤后再加盐酸。NaOH溶液的加入顺序可以适当后调,但是BaCl2溶液必须在Na2CO3溶液之前加入。‎ ‎(三)规范表达,提高得分率 实验题得分率低与部分学生答题不规范有很大的关系,每次考试老师学生感触最深的莫过于答题不规范导致的失分,因此规范答题显得尤为重要。‎ 例4、(06年全国理综Ⅰ卷28. 15分)‎ 在呼吸面具和潜水艇中可用过氧化钠作为供氧剂。请选用适当的化学试剂和实验用品、用上图中的实验装置进行实验,证明过氧化钠可作供氧剂。‎ ‎(1)A是制取CO;的装置。写出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填写表中空格:(请在答题卡上填空)‎ 仪器 加入试剂 加入该试剂的目的 B 饱和NaHCO3溶液 C D ‎(3)写出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4)试管F中收集满气体后,下一步实验操作是: 。‎ ‎【答案】:‎ ‎(1)CaCO3+2HCl=CaCl2+CO2+H2O ‎ ‎(2)B:除去CO2中混入的HCl ‎ C:过氧化钠 与CO2 和、H2O反应产生O2 ‎ D:NaOH溶液 吸收未反应的CO2 ‎ ‎(3)2Na2O2+2CO2=2Na2CO3+O2 ‎ ‎(4)把E中的导管移出水面,关闭分液漏斗活塞,用拇指堵住试管口,取出试管,立即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口内,木条复燃,证明试管中收集的气体是氧气。‎ 某考生答案 ‎(1)CaCO3+H2SO4=CaSO4+CO2 +H2O (酸选用错误) ‎ ‎(2)B: 除去CO2中的杂质 (未指明所要除去的气体)‎ ‎ C:过氧化钾(应选用题目中指定的Na2O2) 与H2O反应产生O2(漏掉了反应物CO2) ‎ ‎ D:NaOH(漏了“溶液”,与装置不合) 除去O2的杂质(未指明所要除去的气体)‎ ‎(3)2Na2O2+2CO2=2Na2CO3+O2↑(不应写“↑”扣1分) ‎ ‎(4)移开导管(何去的导管?移到何去?),关闭分液漏斗夹子(应是活塞),用东西堵住试管口(什么东西?怎么堵?),用带火星的木条绅入管口中(试管未取出水面带火星的木条怎能绅入管口中?),使燃着的木条燃烧更旺(应是复燃),证明试管中收集的气体是氧气。‎ 该考生看似回答得差不错,其实没有一条答到点子上,只能得2分!‎ 实验题如何做到规范?‎ ‎1.书写所选试剂要规范 ‎(1)、溶液最好用中文写出名称,或化学式后加“溶液”;固体 、气体可用中文写出名称,也可直接写化学式 ‎(2)、有些题目还需指明试剂的浓度和用量 ‎2. 规范书写装置中试剂的用途 构 成:直接作用+(根本目的)‎ 发生装置:生成…… 产生…… 制取……‎ 除杂装置:除去(吸收)…… 防止……干扰(影响);除去…… 中的杂质,以免影响测量结果 性质实验装置:与……反应 验证…… 说明…… 比较……‎ 尾气吸收装置:吸收…… 防止……的污染(影响)‎ ‎3.规范书写实验现象 要求: 1、全面 2、准确 3、有时需要指明何处 例:在一支试管中放一小块铜片,加入适量浓硝酸,立即用无色透明气球罩上并系紧,描述实验中能观察到的所有现象? ‎ 答:1、铜片表面产生大量气泡,并逐渐溶解,最后消失。‎ ‎2、溶液由无色变为蓝绿色。‎ ‎3、试管内产生红棕色气体。‎ ‎4、气球体积逐渐变大 描述现象要全方位,准确简洁。‎ 溶液(海)‎ ‎1、颜色由…变成… 2、液面上升或下降(形成液面差) ‎ ‎ 3、溶液变浑浊 4、生成(产生) …沉淀 5、溶液发生倒吸 ‎ ‎ 6、产生大量气泡7、有气体从溶液中逸出 8有液体溢出 固体(陆)‎ ‎1、固体表面产生大量气泡 2、固体逐渐溶解 ‎3、固体体积逐渐变小(变细)4、颜色由…变成…‎ 气体(空)‎ ‎1、生成…色(味)气体 2、气体由…色变成…色 ‎3、先变…后…(加深、变浅、褪色)‎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