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3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世纪金榜高考地理一轮课时提升作业十一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课时提升作业(十一)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45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1.(2013·广东文综)下图为某地实景图,其所示地质构造的形成原因主要是 ( ) A.搬运作用 B.地壳运动 C.变质作用 D.风化作用 【解析】选B。通过景观图的岩层弯曲判读此处为典型褶皱山地,而形成褶皱的力量主要来自地壳运动的水平挤压。搬运作用和风化作用为外力作用,图中信息体现不出高温、高压之后的变质作用。 你是否能想象这样的场景:下图中干燥的荒原曾是水下世界,有巨鲸在捕猎游弋。而今天你可以顺着石头砌边的小道,去看一看那些容纳着亿万年前远古海洋生物化石的巨岩。读下图回答2、3题。 2.远古海洋生物化石在荒原出现,反映出亿万年以来该地区( ) A.陆地相对上升 B.海水沉积作用加强 C.海平面相对上升 D.海浪侵蚀作用加强 3.图示地区的主要外力作用为( ) A.流水作用 B.风力作用 C.冰川作用 D.生物作用 【解析】2选A,3选B。第2题,从材料可知图中干燥的荒原在亿万年前为海洋,说明亿万年以来该地区陆地在上升。第3题,图示地区为干燥的荒原,降水稀少,生物也十分稀少,外力作用以风力作用为主。 (2015·湖北联考)科学家在亚平宁半岛西海岸水面下30米处的一个洞穴中,发现洞底有隆起的灰色石笋,切开石笋的剖面可以看到棕黄色的岩石层和白色的沉积层(为海洋微小生物遗体)互相交错,如下图所示,据此回答4、5题。 4.该洞穴岩石成因与下列岩石相同的是( ) A.花岗岩 B.玄武岩 C.大理岩 D.石灰岩 5.从石笋剖面可以得知( ) A.该地区地壳一直处于下沉状态 B.该地区地壳一直处于抬升状态 C.该地区曾露出海面两次 D.该地区曾露出海面一次 【解析】4选D,5选C。第4题,石笋的剖面为棕黄色的岩石层和白色的沉积层互相交错,说明其形成原因为沉积作用;选项中只有石灰岩为沉积作用形成的岩石。第5题,白色沉积层为海面以下生物沉积,棕黄色的岩石层为海面以上泥沙沉积;从图中可以看出该石笋剖面中有两层棕黄色岩石层,说明该地区曾露出海面两次。 (2015·杭州模拟)三大类岩石与岩浆之间的相互转化,是内力作用的重要形式。读下图完成6、7题。 6.图a中,能表示由花岗岩变质成片麻岩的数码是( ) A.① B.③ C.④ D.⑤ 7.图b中M处( ) A.为海岭,多火山 B.板块内部,少地震 C.为海沟,地壳活跃 D.地势低,易成沉积岩 【解析】6选D,7选C。第6题,花岗岩属于岩浆岩,片麻岩为变质岩,因而能表示由花岗岩变质成片麻岩的数码是⑤。第7题,图中M处的深度超过了6 000米,其应为由于板块挤压作用形成的海沟。 【知识拓展】三大类岩石的形成及特点 类型 形 成 岩石特点 岩 浆 岩 侵入岩 地下岩浆侵入地壳上部,冷凝而成 矿物结晶颗粒较大,如花岗岩 喷出岩 地下岩浆沿地壳薄弱地带喷出地表冷凝而成 多具有流纹或气孔,如玄武岩 沉积岩 地表岩石经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等外力作用而形成 有层理构造,有的有化石,如页岩、砂岩 变质岩 岩石在变质作用下形成新的岩石 有片理构造,如板岩 (2015·河北联考)下图示意山东潍坊昌乐古火山口,它是郯庐断裂带上的新生代第三纪火山口,数万根六棱石柱呈放射状排列,直插云天。读图,完成8、9题。 8.图中六棱石柱呈放射状排列的原因是( ) A.流水沉积作用 B.地壳运动 C.岩浆活动 D.变质作用 9.若下图中甲、乙、丙分别表示三大类岩石,昌乐火山口岩石属于图中的( ) A.甲 B.乙 C.丙 D.三者皆可 【解析】8选C,9选B。第8题,图中岩石是岩浆喷发后冷却凝固形成,呈放射状排列。第9题,图中甲岩石由外力作用形成,应为沉积岩;乙岩石经过内力作用形成丙岩石,故乙为岩浆岩,丙岩石则为经过变质作用形成的变质岩。 【加固训练】盐丘是地下岩盐受挤压喷涌溢出而成。岩盐是化学沉积的矿物 ——石岩组成的岩石。读图回答(1)~(3)题。 (1)该地区的岩盐属于( ) A.喷出岩 B.侵入岩 C.变质岩 D.沉积岩 (2)关于该地区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盐丘形成顺序为T2-T1-T3 B.图中岩盐层的年龄较新 C.油气不可能在盐丘下部聚集 D.盐丘形成主要受内力作用 (3)该地区的部分盐山表面密布沟渠,甚至形成地下洞穴,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 A.风力堆积 B.流水侵蚀 C.风化作用 D.人为破坏 【解析】(1)选D,(2)选D,(3)选B。第(1)题,题干中明确指出,岩盐是化学沉积而成的,应属于沉积岩。第(2)题,盐丘是地下岩盐受挤压喷涌溢出而成,说明其形成受内力作用影响。其形成过程应是T2-T3-T1。第(3)题,盐山表面出现沟渠,形成地下洞穴,主要是受流水侵蚀的影响。其形成与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一致。 (能力挑战题)下图是塔里木盆地南缘绿洲附近的约特干古城遗址某处地层剖面图,完成10、11题。 10.约特干古城遗址的文化层被埋藏在地下的原因有( ) ①板块张裂地层下陷 ②河流带来的泥沙沉积 ③周围风沙的沉积 ④冰川带来的碎屑物质堆积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1.据该地层剖面图,可推知约特干古城遗址自然环境变化的特点是( ) A.1 000年以来气候稳定不变 B.2 000年以来沉积速度加快 C.6 000年以来湿润期大于干旱期 D.距今8 000年开始出现绿洲 【解析】10选C,11选B。第10题,该古城遗址位于塔里木盆地附近,为我国的西北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风力作用显著,古城遗址会被风沙掩埋;约特干古城遗址在绿洲附近,因而应有河流流经,河流从上游带来的泥沙不断沉积,使得古城遗址的文化层深埋地下。第11题,根据图中的地层剖面线的变化,在距今2 000年时,剖面线变得很陡,说明沉积速度在加快。图中1 000年以来,地层出现三个变化:人工扰动层,黏土Ⅰ和Ⅱ,说明这个时期,气候不稳定;据图可以判断出距今2 000~6 000年之间,地层的沉积物为沙,说明6 000年以来干旱期大于湿润期;距今2 000年的时候,地层的沉积物才开始变为黏土,这时才出现绿洲。 二、非选择题(共56分) 12.下图是某旅行社制作的几幅简易宣传图片,结合图片回答下列问题。(28分) (1)图示景观的形成主要由内力作用形成的是________(字母),图示景观的形成主要由外力作用形成的是________(字母)。 (2)请指出宣传图片中代表的景观名称。 长白山天池________ 天山______ 大漠景观________ 黄果树瀑布______ (3)请结合所学的知识分析各景观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 (4)根据D景观的特点,可推断出该地的主导风向并说明原因。 【解析】第(1)~(3)题,结合景观图片可以判断出A代表黄果树瀑布,是由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B代表天山,是由地壳运动形成的;C代表长白山天池,是由火山喷发形成的;D代表大漠景观,是由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第(4)题,沙丘的迎风坡为缓坡,据此判断出主导风向。 答案:(1)B、C A、D (2)C B D A (3)A:流水侵蚀作用 B:地壳运动 C:火山喷发后火山口积水成湖 D:风力堆积 (4)风向:西南风(偏西风),原因:沙丘的迎风坡为缓坡,从图中可以看出沙丘的缓坡朝西南方。 【方法技巧】地质作用的分析思路 (1)内力作用:主要从地壳运动(拉伸、挤压)、岩浆活动(火山)、变质作用等三个方面分析。 (2)外力作用:主要考虑流水作用和风力作用,每种作用中又要重点考虑侵蚀作用和堆积作用。 13.(能力挑战题)(2013·新课标全国卷Ⅱ)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8分) 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的湖畔、河边和海滨,偶见规模较小的沙丘群。其形成的主要条件为所在地区沙源丰富、多风、植被稀疏。下图所示区域中,M处发育了规模较小的沙丘群;H县城附近是著名的风口,冬春季节风力尤为强劲;河流发源于黄土高原地区。 (1)分析M处附近沙源较丰富的原因。 (2)分析H县城附近冬春季节风力强劲的原因。 (3)某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对M处的沙丘群规模是否会扩大产生了争论,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观点。选择你支持的一种观点,为其提供论据。 观点A:M处沙丘群规模会扩大。 观点B:M处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 【解析】第(1)题,结合题干分析可知影响沙源的因素主要有三个:一是河流从黄土高原携带的泥沙在此沉积;二是该地处于温带季风气候区,降水的季节差别大,河流有明显的汛期与枯水期,枯水季节时,河床裸露提供沙源;三是H县城附近是著名的风口,M地刚好处于冬春季节的下风向,风沙在此沉积。第(2)题,H县城附近冬春季节盛行西北季风,河谷的走向与风向一致,对风阻挡作用小;两条河流在H县城附近交汇且该地峡谷较窄,容易形成风口。第(3)题,本题为开放性试题,两种观点都会有自己相应的论据。首先,认真思考两种观点,看哪一种观点提供的论据更加充分、更具有说服力;其次,选择相应观点提出相应论据即可。 答案:(1)(M处附近的)河流从黄土高原携带大量泥沙,在河边、河床沉积;(河水水位季节变化大,)枯水季节河床裸露;风沙在此沉积。 (2)冬春季节盛行西北季风(偏北风);河谷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基本一致;H县城附近为河谷交汇之地(形成风口,导致狭管效应)。 (3)观点A:(M处沙丘群规模会扩大) 论据:该区域西临黄土高原,北临内蒙古高原,大风可将沙尘吹到此处;河流持续搬运泥沙;人类活动用水量增加,导致河床裸露期增长;风出风口后,在M地速度降低,风沙在此沉积。 观点B:(M处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 论据:位于半湿润区,降水较丰富,风沙发生季节短(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河流源地及流经地区植树造林保持水土(使河流搬运的泥沙量减少);沙源集中分布在河床与河边,面积较小,不足以形成面积较大的沙丘群;位于山区,附近有水库,沙丘群难以向周围扩展。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