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考真题详细解析及考点透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高考真题详细解析及考点透析

考点一 细胞的分子组成 ‎1.(2018全国卷Ⅱ,6分)有些作物的种子入库前需要经过风干处理。与风干前相比,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风干种子中有机物的消耗减慢 B.风干种子上微生物不易生长繁殖 C.风干种子中细胞呼吸作用的强度高 D.风干种子中结合水与自由水的比值大 ‎1.C 本题考查细胞中水的存在形式和功能。风干种子中自由水含量减少,细胞呼吸强度降低,有机物消耗减慢,A项正确、C项错误;风干种子中自由水含量减少,其上微生物不易生长繁殖,B项正确;风干种子中自由水含量减少,其结合水与自由水的比值较风干前大,D项正确。 ‎2.(2018江苏,2分)下列关于糖类的叙述,正确的是 A.单糖可以被进一步水解为更简单的化合物 B.构成淀粉、糖原和纤维素的单体均为果糖 C.细胞识别与糖蛋白中蛋白质有关,与糖链无关 D.糖类是大多数植物体干重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 ‎2.D 本题考查糖类的种类与功能等知识。单糖不可以再被水解,A项错误;构成淀粉、糖原和纤维素的单体都是葡萄糖,B项错误;细胞膜上的蛋白质与糖类结合形成糖蛋白,在细胞识别中,糖链主要起着信息分子的作用,C项错误;按干重计,糖类占植物体的85%~90%,故大多数植物体干重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糖类,D项正确。 ‎3.(2018全国卷Ⅱ,6分)下列关于人体中蛋白质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A.浆细胞产生的抗体可结合相应的病毒抗原 B.肌细胞中的某些蛋白质参与肌肉收缩的过程 C.蛋白质结合Mg2+形成的血红蛋白参与O2运输 D.细胞核中某些蛋白质是染色体的重要组成成分 ‎3.C 本题考查细胞中蛋白质的功能。浆细胞产生的特异性抗体可与相应抗原结合而发挥免疫功能,A项正确;肌细胞中的肌球蛋白、肌动蛋白等参与肌肉收缩,B项正确;参与氧气运输的血红蛋白中有Fe2+,而没有Mg2+, C项错误;染色体主要由蛋白质和DNA组成,所以细胞核中某些蛋白质是染色体的重要组成成分, D项正确。 ‎4.(2018天津理综3,6分)生物膜上不同类型的蛋白质行使不同的功能。题表中依据膜蛋白功能,对其类型判断错误的是 选项 膜蛋白的位置、功能 膜蛋白的类型 A.‎ 位于突触后膜,识别并结合神经递质 受体 B.‎ 位于靶细胞膜,识别并结合激素 载体 C.‎ 位于类囊体膜,催化ATP合成 酶 D.‎ 位于癌细胞膜,引起特异性免疫 抗原 ‎4.B 本题考查神经调节、激素调节、光合作用、免疫调节中与膜蛋白有关的知识。在神经调节中,位于突触后膜的受体能识别并与神经递质结合,A正确;在激素调节中,位于靶细胞膜上且能识别并结合激素的膜蛋白为受体蛋白,B错误;在光合作用过程中,位于叶绿体类囊体膜上能催化ATP合成的膜蛋白为酶,C正确;癌细胞膜上的某些特殊蛋白质为抗原,能够被免疫系统识别,从而引起特异性免疫,D正确。 ‎5.(2018江苏5,2分)哺乳动物的催产素具有催产和排乳的作用,加压素具有升高血压和减少排尿的作用。两者结构简式如图,各氨基酸残基用3个字母缩写表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两种激素都是由八肽环和三肽侧链构成的多肽类化合物 B.氨基酸之间脱水缩合形成的水分子中氢全部来自氨基 C.肽链中游离氨基的数目与参与构成肽链的氨基酸种类无关 D.两种激素间因2个氨基酸种类不同导致生理功能不同 ‎5.D ‎ ‎ 本题考查两种激素的本质以及蛋白质(多肽)的形成过程与功能。分析结构简式,两种激素中的环状肽都是由6个氨基酸构成的,故为六肽环,A项错误;氨基酸之间脱水缩合产生的水分子中的氢来自氨基和羧基,B项错误;有些氨基酸的R基可能含有游离氨基,C项错误;分析结构简式,两种激素间有2个氨基酸种类不同,故生理功能不同与这2个氨基酸种类不同有关,D项正确。 ‎6.(2018浙江,2分)蛋白质在生物体内具有重要作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蛋白质化学结构的差异只是R基团的不同 B.某些化学物质可使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 C.蛋白质控制和决定着细胞及整个生物体的遗传特性 D.“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蛋白质”需同时加入双缩脲试剂A和B ‎6.B 本题考查蛋白质的作用和检测蛋白质实验。蛋白质化学结构的差异包括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量、排列顺序及多肽链的空间结构不同,A错误;某些化学物质如强酸、强碱、重金属盐、尿素、丙酮等可使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B正确;控制和决定着细胞及整个生物体的遗传特性的物质是核酸,C错误;“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蛋白质”实验中,需先加入双缩脲试剂A,再加入双缩脲试剂B,D错误。 ‎7.(2018全国卷Ⅲ,10分)回答下列与蛋白质相关的问题: ‎(1)生物体中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 。在细胞中合成蛋白质时,肽键是在 这一细胞器上形成的。合成的蛋白质中有些是分泌蛋白,如 (填“胃蛋白酶”“逆转录酶”或“酪氨酸酶”)。分泌蛋白从合成至分泌到细胞外需要经过高尔基体,此过程中高尔基体的功能是 。‎ ‎(2)通常,细胞内具有正常生物学功能的蛋白质需要有正确的氨基酸序列和 结构。某些物理或化学因素可以导致蛋白质变性,通常,变性的蛋白质易被蛋白酶水解,原因是 。 ‎(3)如果DNA分子发生突变,导致编码正常血红蛋白多肽链的mRNA序列中一个碱基被另一个碱基替换,但未引起血红蛋白中氨基酸序列的改变,其原因可能是 。7.(1)氨基酸(1分) 核糖体(1分) 胃蛋白酶(1分) 对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和包装(2分) (2)空间(1分) 蛋白质变性使肽键暴露,暴露的肽键易与蛋白酶接触,使蛋白质降解(2分) (3)遗传密码具有简并性(2分) ‎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蛋白质的结构、功能与性质,细胞器的功能以及变异的相关知识,体现了对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念的考查。(1)氨基酸是生物体中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氨基酸在核糖体上脱水缩合形成肽键;胃蛋白酶属于分泌蛋白;高尔基体在分泌蛋白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是对来自内质网的分泌蛋白进行加工、分类和包装。(2)蛋白质中正确的氨基酸序列和空间结构决定了其生物学功能;蛋白质变性是空间结构遭到了破坏,失去了生物活性。变性蛋白质的肽键暴露出来,暴露的肽键易与蛋白酶接触,使蛋白质降解。(3)编码血红蛋白多肽链的mRNA序列中一个碱基被替换,但其未引起血红蛋白中氨基酸序列改变,说明突变前后mRNA上相应密码子对应同一种氨基酸,即遗传密码具有简并性。‎ 考点二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1.(2018全国卷Ⅰ,6分)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存在密切的联系。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存在催化ATP合成的酶 B.溶酶体膜破裂后释放出的酶会造成细胞结构的破坏 C.细胞的核膜是双层膜结构,核孔是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通道 D.线粒体DNA位于线粒体外膜上,编码参与呼吸作用的酶 ‎1.D 本题考查了叶绿体、溶酶体、核膜、线粒体等细胞结构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叶绿体的类囊体膜是光反应进行的场所,光反应可产生ATP,ATP合成需要相关酶的参与,因此类囊体膜上存在催化ATP合成的酶,A正确;溶酶体内部含有多种水解酶,某些情况下,溶酶体膜破裂,释放出的酶会造成细胞结构的破坏,B正确;细胞的核膜是双层膜结构,核孔的存在实现了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C正确;线粒体DNA位于线粒体基质中,它能参与编码有氧呼吸第二、三阶段的酶,D错误。 ‎2.(2018海南卷,1)关于真核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A.线粒体的内膜上有酶的分布 B.细胞核中含有DNA和蛋白质 C.核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 D.叶肉细胞的细胞膜含有纤维素 ‎2.D 线粒体内膜上发生许多化学反应,比如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因此含有大量酶,A正确;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此外细胞核还含有酶等蛋白质,B正确;核膜等生物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C正确;纤维素是细胞壁的主要成分,叶肉细胞的细胞膜不含有纤维素,D错误。‎ ‎3.(2018海南卷,2)关于酵母菌和乳酸菌的叙述,错误的是 A.酵母菌和乳酸菌都能进行无氧呼吸 B.酵母菌有线粒体,而乳酸菌无线粒体 C.酵母菌具有细胞核,而乳酸菌具有拟核D.溶菌酶能破坏酵母菌和乳酸菌的细胞壁 ‎3.D 酵母菌是兼性厌氧菌,乳酸菌是厌氧菌,二者都能进行无氧呼吸,A正确;酵母菌是真核细胞有线粒体和 细胞核,而乳酸菌是原核细胞有拟核、无线粒体,B、C正确;溶菌酶只能溶解破坏细菌的细胞壁,D错误。‎ ‎4.(2018海南卷,4)高等植物细胞中,下列过程只发生在生物膜上的是 A.光合作用中的光反应 B.光合作用中CO2的固定 C.葡萄糖分解产生丙酮酸 D.以DNA为模板合成RNA ‎4.A 高等植物光合作用中的光反应发生在类囊体薄膜上,CO2的固定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葡萄糖分解产生丙酮酸的过程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以DNA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发生在细胞质、线粒体或叶绿体内。‎ ‎5.(2018北京理综,6分)哺乳动物肝细胞的代谢活动十分旺盛,下列细胞结构与对应功能表述有误的是 A.细胞核:遗传物质储存与基因转录 B.线粒体:丙酮酸氧化与ATP合成 C.高尔基体: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加工 D.溶酶体:降解失去功能的细胞组分 ‎5.C 本题考查细胞器、细胞核的结构与功能,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细胞核是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A项正确;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在有氧呼吸第二阶段,丙酮酸在线粒体基质中彻底分解,产生ATP,B项正确;分泌蛋白由核糖体合成,在内质网和高尔基体中进行加工,C项错误;溶酶体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D项正确。‎ ‎6.(2018江苏26,8 分)如图为真核细胞中 3 种结构的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 甲的名称为 ,处于有丝分裂中期的洋葱根尖细胞具有 (在甲、乙、丙中选择)。 ‎(2) 蛋白质合成活跃的卵母细胞中结构c较大,而蛋白质合成不活跃的肌细胞中结构c很小,这表明结构c与 (填序号)的形成直接有关。 ‎①内质网 ②高尔基体 ③中心体 ④核糖体 ‎(3) 许多重要的化学反应在生物膜上进行,乙、丙分别通过 (用图中字母填空)扩大了膜面积,从而为这些反应需要的 提供更多的附着场所。 ‎(4) 在细胞分裂间期,结构乙的数目增多,其增多的方式有3种假设:Ⅰ.细胞利用磷脂、蛋白质等重新合成;Ⅱ.细胞利用其他生物膜装配形成;Ⅲ.结构乙分裂增殖形成。 ‎ 有人通过放射性标记实验,对上述假设进行了探究,方法如下:首先将一种链孢霉营养缺陷型突变株在加有3H 标记的胆碱(磷脂的前体)培养基中培养,然后转入另一种培养基中继续培养,定期取样,检测细胞中结构乙的放射性。 结果如下: ‎①与野生型相比,实验中所用链孢霉营养缺陷型突变株的代谢特点是 。‎ ‎②实验中所用的“另一种培养基”在配制成分上的要求是 。 ‎③通过上述实验,初步判断 3 种假设中成立的是 (在Ⅰ、Ⅱ、Ⅲ中选择)。 ‎6.(每空1分)(1)细胞核 乙 (2)④ (3)e、h 酶 (4)①自身不能合成胆碱 ②成分与前一步骤的培养基相同,只是胆碱没有3H标记 ③Ⅲ ‎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细胞核和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1)图中三种结构清晰,可根据其典型特征判断出甲为细胞核,乙为线粒体,丙为叶绿体。有丝分裂前期核膜解体、核仁消失,且洋葱根尖细胞没有叶绿体,故处于有丝分裂中期的洋葱根尖细胞中含有乙(线粒体)。(2)图甲中结构c是核仁,根据题意蛋白质合成活跃则结构c较大,蛋白质合成不活跃则结构c较小,而蛋白质合成的场所是核糖体,所以结构c(核仁)与④核糖体的形成有关。(3)线粒体扩大膜面积的方式是通过e内膜向腔内折叠形成嵴;叶绿体增大膜面积的方式是通过h类囊体堆叠形成叶绿体基粒,生物膜的功能之一是为多种酶提供附着位点,是许多生化反应的场所。(4)链孢霉营养缺陷型突变株是指在某些营养物质的合成能力上出现缺陷,必须在培养基中额外添加这些营养成分后才能正常生长的变异菌。根据题意可以判断实验所用的链孢霉突变株的代谢特点是自身不能合成胆碱。根据对照实验的单一变量原则,另一种培养基在配制成分上的要求应与前一步骤的培养基相同,只是胆碱没有3‎ H标记;根据表格中数据分析,随着标记后细胞增殖代数的增加,测得的相对放射性逐代减半,故3种假设中最可能符合的是第Ⅲ种。 考点三 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 ‎1.(2018北京理综,6分)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保证了细胞内相对稳定的微环境。下列物质中,以(自由)扩散方式通过细胞膜的是 A.Na+ B.二氧化碳 C.RNA D.胰岛素 ‎1.B 本题考查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和实例,意在考查考生对教材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物质通过简单的扩散作用进出细胞,叫做自由扩散。自由扩散不需要载体蛋白、不消耗ATP,以自由扩散方式通过细胞膜的物质有水、气体、脂溶性物质等,B项符合题意;Na+通过细胞膜的方式有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A项不符合题意;RNA是生物大分子,一般不能以自由扩散的方式通过细胞膜,C项不符合题意;胰岛素是蛋白质,以胞吐的方式运出细胞, D项不符合题意。 ‎2.(2018全国卷Ⅱ,6分)下列有关物质跨膜运输的叙述,正确的是 A.巨噬细胞摄入病原体的过程属于协助扩散 B.固醇类激素进入靶细胞的过程属于主动运输 C.神经细胞受到刺激时产生的Na+内流属于被动运输 D.护肤品中的甘油进入皮肤细胞的过程属于主动运输 ‎2.C 本题考查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巨噬细胞依赖细胞膜的流动性以胞吞的方式摄入病原体,A项错误;固醇类激素属于脂质,以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靶细胞,B项错误;神经细胞受到刺激时,Na+顺浓度梯度内流,属于被动运输, C项正确;甘油以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细胞, D项错误。 ‎3.(2018全国卷Ⅰ,6分)下列有关植物根系吸收利用营养元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在酸性土壤中,小麦可吸收利用土壤中的N2和NO-3 B.农田适时松土有利于农作物根细胞对矿质元素的吸收 C.土壤微生物降解植物秸秆产生的无机离子可被根系吸收 D.给玉米施肥过多时,会因根系水分外流引起“烧苗”现象 ‎3.A 本题考查根对矿质元素吸收的相关知识,包括主动运输、渗透作用、微生物分解等知识。在酸性土壤中,小麦不能吸收利用土壤中的N2,A错误;农田适时松土可以增加土壤中的氧气,增强农作物根系的有氧呼吸,有利于农作物根细胞通过主动运输的方式对矿质元素进行吸收,B正确;土壤微生物可以将秸秆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离子等,植物的根系能吸收这些无机离子用于生命活动,C正确;给玉米施肥过多时,土壤渗透压升高,当其高于玉米根的细胞液渗透压时,玉米会因根系水分外流而出现“烧苗”现象,D正确。‎ ‎4.(2018海南卷,6)将水稻幼苗培养在含MgSO4的培养液中,一段时间后,发现营养液中 Mg2+和SO42-的含量下降,下列叙述不合理的是 A.Mg2+通过自由扩散进入根细胞 B.MgSO4必须溶解在水中才能被根吸收 C.根吸收的Mg2+可以参与叶绿素的形成 D.降低温度会影响水稻根系对Mg2+的吸收 ‎4.A 无机盐离子通过主动运输进入根细胞,A错误;土壤中的无机盐必需溶解在水中才能被根吸收,B正确;Mg参与叶绿素的形成,C正确;温度能影响细胞膜的流动性,也会影响到细胞呼吸相关酶的活性,进而影响物质跨膜运输的速率,影响水稻根系对Mg2+的吸收,D正确。‎ ‎5. (2018海南卷,7)小麦种子萌发过程中,α-淀粉酶在糊粉层的细胞中合成,在胚乳中分解淀粉。该酶从糊粉层细胞排到细胞外的方式是 A.顺浓度梯度经自由扩散排出 B.逆浓度梯度经协助扩散排出 C.通过离子通道排出 D.含该酶的囊泡与质膜融合排出 ‎5.D α-淀粉酶的化学本质是大分子蛋白质,从糊粉层细胞排到细胞外的方式是胞吐,D正确。‎ ‎6. (2018海南卷,5)在不染色的条件下,下列实验材料中,最适合观察细胞质壁分离现象的是 A.紫色洋葱鳞片叶叶肉细胞 B.紫色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 C.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 D.紫色洋葱根尖伸长区细胞 ‎6.C 因为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含有紫色的大液泡,不用染色即可清楚观察到紫色中央液泡的变化现象,最适合作为观察材料,C正确;紫色洋葱的内表皮细胞颜色浅不易观察到质壁分离,紫色洋葱鳞片叶叶肉细胞会因细胞重叠而看不到质壁分离现象,紫色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和伸长区细胞洋葱根尖分生区和伸长区的细胞没有大的液泡,不会观察到细胞质壁分离现象。‎ ‎7.(2018浙江17,2分)在观察某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及质壁分离复原实验中,依次观察到的结果示意图如下,其中①、②指细胞结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状态时不存在水分子跨膜运输进出细胞的现象  B.甲→乙变化的原因之一是结构①的伸缩性比②的要大  C.乙→丙的变化是由于外界溶液浓度小于细胞液浓度 D.细胞发生渗透作用至丙状态,一段时间后该细胞会破裂 ‎7.C 本题考查植物细胞的渗透作用、细胞的质壁分离及复原等知识。甲图中细胞维持正常形态,则进入细胞的水分子和从细胞出去的水分子一样多,处于动态平衡状态,A错误;甲→乙发生了渗透失水,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原因之一是结构①(细胞壁)的伸缩性比结构②(细胞膜)的伸缩性要小,B错误;乙→丙发生了渗透吸水,此时外界溶液浓度比细胞液浓度小,C正确;丙细胞可能发生渗透吸水,但由于细胞壁的存在,植物细胞渗透吸水后只会膨胀不会涨破,D错误。‎ 考点四 酶与ATP ‎1.(2018浙江,2分)ATP是细胞中的能量通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ATP中的能量均来自细胞呼吸释放的能量 B.ATP—ADP循环使得细胞储存了大量的ATP C.ATP水解形成ADP时释放能量和磷酸基团 D.ATP分子中的2个高能磷酸键不易断裂水解 ‎1.C 本题考查ATP的化学组成、特点和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和细胞呼吸均可以产生ATP,A错误。ATP在细胞中易于再生,ATP—ADP循环不会使得细胞储存大量的ATP,B错误。ATP水解形成ADP和磷酸基团,同时释放能量,C正确。ATP中的2个高能磷酸键比较不稳定,易断裂水解,D错误。 考点五 细胞呼吸与光合作用 ‎1.(2018全国卷Ⅲ,6分)下列关于生物体中细胞呼吸的叙述,错误的是 A.植物在黑暗中可进行有氧呼吸也可进行无氧呼吸 B.食物链上传递的能量有一部分通过细胞呼吸散失 C.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产物分别是葡萄糖和乳酸 D.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过程中都可以合成ATP ‎1.C 本题考查细胞呼吸的类型、过程、产物和能量传递及ATP的形成等知识。植物在黑暗中既可进行有氧呼吸也可进行无氧呼吸,A正确;食物链上某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大部分用于呼吸消耗,B正确;对于以糖类为底物的呼吸作用来说,有氧呼吸的产物是CO2和H2O,无氧呼吸的产物为乳酸或者酒精和CO2,C错误;植物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有氧呼吸过程的第一、第二、第三阶段以及无氧呼吸第一阶段都可以合成ATP,D正确。 ‎2.(2018天津理综5,6分)为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在连通CO2和O2传感器的100 mL锥形瓶中,加入40 mL活化酵母菌和60 mL葡萄糖培养液,密封后在最适温度下培养。培养液中的O2和CO2相对含量变化见题图。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t1→t2,酵母菌的有氧呼吸速率不断下降 B.t3时,培养液中葡萄糖的消耗速率比t1时快 C.若降低10 ℃培养,O2相对含量达到稳定所需时间会缩短 D.实验后的培养液滤液加入适量酸性重铬酸钾溶液后变成灰绿色  ‎2.C 本题考查有氧呼吸、无氧呼吸过程及影响因素,同时考查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增长。据图分析t1~t2时段,氧气的含量迅速下降,因此有氧呼吸速率不断下降,A正确;酵母菌在进行有氧呼吸时可大量增殖,t1时刻氧气消耗量大,产生能量多,酵母菌增殖产生的后代数目多,t3时刻氧气含量少,酵母菌主要进行无氧呼吸,而在消耗葡萄糖量相等的情况下,有氧呼吸会比无氧呼吸产生更多的CO2,据图分析,t3时刻酵母菌产生CO2的速率与t1时刻几乎一致,则说明t3时刻葡萄糖消耗的速率比t1时刻快,B正确;题中信息说明酵母菌在最适温度条件下进行培养,降低温度则酶的活性下降,氧气相对含量达到稳定所需时间延长,C错误;实验中由于氧气含量的下降,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酸性重铬酸钾与酒精发生化学反应变成灰绿色,D正确。‎ ‎3.(2018北京理综,6分)光反应在叶绿体类囊体上进行。在适宜条件下,向类囊体悬液中加入氧化还原指示剂DCIP,照光后DCIP由蓝色逐渐变为无色。该反应过程中 A.需要ATP提供能量 B.DCIP被氧化 C.不需要光合色素参与 D.会产生氧气 ‎3.D 本题考查光合作用中的光反应过程,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光合作用中的光反应发生在类囊体薄膜上,光合色素吸收光能,一方面使水光解,释放出氧气和形成[H],另一方面在有关酶的催化作用下,促使ADP与Pi发生化学反应形成ATP,D项符合题意,A、C项不符合题意。结合题干信息,加入氧化还原指示剂DCIP后,DCIP会被[H]还原,B项不符合题意。‎ ‎4.(2018江苏18,2分)如图为某一植物在不同实验条件下测得的净光合速率,下列假设条件中能使图中结果成立的是  A.横坐标是CO2浓度,甲表示较高温度,乙表示较低温度 B.横坐标是温度,甲表示较高CO2浓度,乙表示较低CO2浓度 C.横坐标是光波长,甲表示较高温度,乙表示较低温度 D.横坐标是光照强度,甲表示较高CO2浓度,乙表示较低CO2浓度 ‎4.D 本题考查温度、光照强度和CO2的浓度等因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由题图可知,甲、乙两曲线刚开始重叠,之后又分开,A项所述条件不会出现图示结果,A项不符合题意。横坐标为温度,则相应曲线应存在最适温度下的最高净光合速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B项不符合题意。叶绿体中的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若横坐标表示光波长,随着波长增大植物的净光合速率不应是先增大后趋于稳定,C项不符合题意。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净光合速率先增加后趋于稳定,在某一光照强度下,较高浓度的CO2条件下植物净光合速率大,D项符合题意。‎ ‎5.(2018全国卷Ⅰ,30,9分)甲、乙两种植物净光合速率随光照强度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 ‎ ‎(1) 当光照强度大于a时,甲、乙两种植物中,对光能的利用率较高的植物是 。‎ ‎(2) 甲、乙两种植物单独种植时,如果种植密度过大,那么净光合速率下降幅度较大的植物是 ,判断的依据是 。 ‎(3) 甲、乙两种植物中,更适合在林下种植的是 。 ‎(4)某植物夏日晴天中午12:00时叶片的光合速率明显下降,其原因是进入叶肉细胞的 ‎ (填“O2”或“CO2”)不足。  ‎5.(1)甲(1分) (2)甲(2分) 光照强度降低导致甲植物净光合速率降低的幅度比乙大,种植密度过大,植株接受的光照强度减弱,导致甲植物净光合速率下降幅度比乙大(3分) (3)乙(2分) (4)CO2(1分) ‎【解析】 本题以甲、乙两种植物净光合速率随光照强度变化的曲线图为载体,考查了植物的光合作用以及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分析能力。(1)由题图可知,乙的光饱和点及光补偿点都比甲低,因此甲、乙两种植物在光照强度较低时乙更具有生长优势。当光照强度大于a时,甲种植物光合作用强度高于乙种植物,因此甲种植物对光能的利用率较高。(2)根据曲线图可知,甲种植物的光饱和点较高,对光照的需求大。当甲、乙两种植物单独种植时,如果种植密度过大,植株接受的光照强度减弱,甲种植物净光合速率下降幅度较大。(3)乙种植物的光补偿点较低,所以更适合在光照较弱的林下种植。(4)夏日晴天中午温度过高,气孔部分关闭,因此进入叶肉细胞的CO2不足,叶片的光合速率明显下降。‎ ‎6.(2018全国卷Ⅱ,30,8分)为了研究某种树木树冠上下层叶片光合作用的特性,某同学选取来自树冠不同层的A、B两种叶片,分别测定其净光合速率,结果如图所示。据图回答问题:  ‎(1) 从图可知,A叶片是树冠 (填“上层”或“下层”)的叶片,判断依据是 。 ‎(2)光照强度达到一定数值时,A叶片的净光合速率开始下降,但测得放氧速率不变,则净光合速率降低的主要原因是光合作用的 反应受到抑制。 ‎(3)若要比较A、B两种新鲜叶片中叶绿素的含量,在提取叶绿素的过程中,常用的有机溶剂是 。 ‎6.(1)下层(2分) A叶片的净光合速率达到最大时所需光照强度低于B叶片(3分) (2)暗(2分) (3)无水乙醇(1分) ‎【解析】 本题考查光照强度与净光合速率的关系、叶绿素的提取等知识。(1)树冠下层叶片达到最大净光合速率时所需的光照强度会低于上层叶片,故由图中曲线可得出A叶片是树冠下层叶片。(2)光照强度达到一定数值时,A叶片的净光合速率开始下降,说明CO2的吸收量减少,但测得放氧速率不变,由此可知,光反应速率基本不变,因此,净光合速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光合作用的暗反应受到抑制。(3)常用有机溶剂无水乙醇对叶绿素进行提取。‎ ‎7.(2018全国卷Ⅲ,9分)回答下列问题: ‎(1)高等植物光合作用中捕获光能的物质分布在叶绿体的 上,该物质主要捕获可见光中的 。 ‎(2)植物的叶面积与产量关系密切。叶面积系数(单位土地面积上的叶面积总和)与植物群体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及干物质积累速率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由图可知:当叶面积系数小于a时,随叶面积系数增加,群体光合速率和干物质积累速率均 。当叶面积系数超过b时,群体干物质积累速率降低,其原因是 。 ‎(3)通常,与阳生植物相比,阴生植物光合作用吸收与呼吸作用放出的CO2量相等时所需要的光照强度 (填“高”或“低”)。 ‎7.(1)类囊体膜(1分) 蓝紫光和红光(1分) (2)增加(2分) 群体光合速率不变,但群体呼吸速率仍在增加,故群体干物质积累速率降低(3分) (3)低(2分)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光合色素、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以及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关系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析图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判断的能力。(1)高等植物光合作用中捕获光能的物质为叶绿体中的色素,分布于类囊体膜,主要吸收蓝紫光和红光。(2)由图可知,叶面积系数小于a时,群体干物质积累速率和群体光合速率都增加;叶面积系数超过b时,群体光合速率不变,但群体呼吸速率仍在增加,因此群体净光合速率降低,干物质积累速率降低。‎ ‎(3)植物光合作用吸收与呼吸释放的CO2量相等时所需要的光照强度即光补偿点。通常,与阳生植物相比,阴生植物的光饱和点及光补偿点都比较低,即达到此点需要的光照强度低。‎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相关知识。据题意可知,植物群体光合速率即为总光合速率,干物质积累速率即为净光合速率;据题中曲线可知;当叶面积系数小于a时,群体光合速率、干物质积累速率及呼吸速率均上升;当叶面积系数大于a,小于b时,群体光合速率上升、干物质积累速率基本不变、呼吸速率上升;当叶面积系数大于b时,群体光合速率不变、干物质积累速率下降、呼吸速率上升。‎ ‎8.(2018江苏29,9分)如图为某植物叶肉细胞中有关甲、乙两种细胞器的部分物质及能量代谢途径示意图(NADPH指[H]),请回答下列问题:  ‎(1) 甲可以将光能转变为化学能,参与这一过程的两类色素为 ,其中大多数高等植物的 需在光照条件下合成。 ‎(2)在甲发育形成过程中,细胞核编码的参与光反应中心的蛋白,在细胞质中合成后,转运到甲内,在 (填场所)组装;核编码的Rubisco(催化CO2固定的酶)小亚基转运到甲内,在 ‎ (填场所)组装。 ‎(3) 甲输出的三碳糖在氧气充足的条件下,可被氧化为 后进入乙,继而在乙的 ‎ (填场所)彻底氧化分解成CO2;甲中过多的还原能可通过物质转化,在细胞质中合成NADPH,NADPH中的能量最终可在乙的 (填场所)转移到ATP中。 ‎(4) 乙产生的ATP被甲利用时,可参与的代谢过程包括 (填序号)。‎ ‎①C3的还原 ②内外物质运输 ③H2O裂解释放O2 ④酶的合成 ‎8.(除标明外,每空1分)(1)叶绿素、类胡萝卜素 叶绿素 (2)类囊体膜上 基质中 (3)丙酮酸 基质中 内膜上(4)①②④(2分)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关系、光合色素等知识,要求考生具有一定的分析推理能力和获取信息能力。(1)由题图可知甲为叶绿体,乙为线粒体。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变为化学能,参与光合作用的两类色素为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其中大多数高等植物的叶绿素需在光照条件下合成。(2)光反应的场所为类囊体膜,参与光反应中心的蛋白在类囊体膜上组装;Rubisco(催化CO2固定的酶)是参与暗反应的相关酶,在叶绿体基质中组装。(3)叶绿体输出的三碳糖在氧气充足的条件下,可被氧化为丙酮酸后进入线粒体,在线粒体基质中被彻底氧化分解成CO2;NADPH可被线粒体内膜上发生的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利用,NADPH 中的能量最终被转移到ATP中。(4)线粒体产生的 ATP 被叶绿体利用时,可参与叶绿体内C3的还原、内外物质运输、有关酶的合成等代谢过程,水裂解释放O2利用的是光能。 考点六 细胞的生命历程 ‎1.(2018全国卷Ⅰ4,6分)已知药物X对细胞增殖有促进作用,药物D可抑制药物X的作用。某同学将同一瓶小鼠皮肤细胞平均分为甲、乙、丙三组,分别置于培养液中培养,培养过程中进行不同的处理(其中甲组未加药物),每隔一段时间测定各组细胞数,结果如图所示。据图分析,下列相关叙述不合理的是 A. 乙组加入了药物X后再进行培养 B.丙组先加入药物X,培养一段时间后加入药物D,继续培养 C.乙组先加入药物D,培养一段时间后加入药物X,继续培养 D.若药物X为蛋白质,则药物D可能改变了药物X的空间结构 ‎1.C 本题借助曲线图考查实验中相关变量的控制,意在考查考生对实验结果的理解与分析能力。甲组为空白对照组,与甲组曲线相比,乙组细胞数目增加较快,说明乙组中加入了促进细胞增殖的药物X,A正确;丙组细胞数目增加较甲组快,说明加入了促进细胞增殖的药物X,培养一段时间后丙组细胞数目增加又较乙组慢,说明丙组又加入了抑制药物X作用的药物D,B正确;如果乙组先加入药物D,因培养液中无药物X,培养一段时间后,乙组前期细胞数目不应高于甲组,C错误;药物D可抑制药物X的作用,若药物X为蛋白质,则药物D的作用机理很可能是改变了药物X的空间结构,D正确。 ‎2.(2018全国卷Ⅲ,6分)下列有关细胞的结构和生命活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A.成熟个体中的细胞增殖过程不需要消耗能量 B.细胞的核膜、内质网膜和细胞膜中都含有磷元素 C.两个相邻细胞的细胞膜接触可实现细胞间的信息传递 D.哺乳动物造血干细胞分化为成熟红细胞的过程不可逆 ‎2.A 本题考查细胞生命活动中的能量供应、细胞的分裂和分化、生物膜的化学组成以及细胞间的信息传递等知识。细胞增殖过程涉及很多生物化学反应,某些过程如DNA的复制等都会消耗能量,A错误;生物膜的基本支架是磷脂双分子层,其中含有磷元素,B正确;相邻细胞的细胞膜接触可实现细胞间的信息传递,如受精作用,C正确;在生物体内,细胞分化一般是不可逆的,D正确。 ‎3.(2018全国卷Ⅱ,6分)在致癌因子的作用下,正常动物细胞可转变为癌细胞。有关癌细胞特点的叙述错误的是 A.细胞中可能发生单一基因突变,细胞间黏着性增加 B.细胞中可能发生多个基因突变,细胞的形态发生变化 C.细胞中的染色体可能受到损伤,细胞的增殖失去控制 D.细胞中遗传物质可能受到损伤,细胞表面的糖蛋白减少 ‎3.A 本题考查癌细胞的特点。根据大量的病例分析,癌症的发生并不是单一基因突变的结果,至少在一个细胞中发生5~‎ ‎6个基因突变,才能赋予癌细胞所有的特征,这是一种累积效应;癌细胞中遗传物质可能受到损伤,细胞表面的糖蛋白减少使得癌细胞之间的黏着性显著降低,A项错误、D项正确。癌细胞的形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细胞中可能发生多个基因突变,B项正确。癌细胞中的染色体可能受到损伤,癌细胞具有无限增殖能力,C项正确。 ‎4.(2018江苏23,3分)(多选)人体骨髓中存在少量属于多能干细胞的间充质干细胞(MSC),下图为MSC分裂、分化成多种组织细胞的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组织细胞中的DNA和RNA与MSC中的相同 B.MSC不断增殖分化,所以比组织细胞更易衰老 C.MSC中的基因都不能表达时,该细胞开始凋亡 D.不同诱导因素使MSC分化形成不同类型的细胞 ‎4.ABC 本题考查细胞的分化、衰老和凋亡等知识。组织细胞是高度分化的细胞,由于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所以干细胞与其分化成的组织细胞的DNA相同,而RNA不完全相同,A错误;MSC属于干细胞,分化程度低,分裂能力强,而组织细胞是高度分化的细胞、成熟的细胞,所以组织细胞更容易衰老,B错误;细胞凋亡是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细胞凋亡过程中与凋亡相关的基因表达,C错误;在培养MSC(多能干细胞)时,向培养液中加入分化诱导因子,如牛黄酸、丁酰环腺苷酸等化学物质时,可以诱导细胞向不同类型的组织细胞分化,D正确。 ‎5.(2018天津理综7,10分)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的功能受多种物质影响,与血管健康密切相关。 ‎(1)血管内皮细胞释放的一氧化氮,可降低VSMC膜上Ca2+运输蛋白的活性,导致进入细胞内的Ca2+ (增加/减少),引起血管平滑肌舒张。上述调节方式属于 调节。 ‎(2)机体产生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可引起VSMC内质网功能紊乱,堆积未折叠蛋白,这些蛋白没有形成正确的 ,不能行使正常功能。 ‎(3)用同型半胱氨酸处理体外培养的小鼠成熟分化型VSMC后,其细胞分化相关指标的变化如表所示。 同型半胱氨酸 细胞分化指标 形态 相对增殖能力 相对迁移能力 未处理 处理 长梭形 弱 弱 椭圆形 强 强 由此推断,同型半胱氨酸导致VSMC分化程度 (升高/降低),功能紊乱。 ‎(4)已知血管保护药物R对VSMC没有直接影响,但可改善同型半胱氨酸对VSMC的作用。以小鼠VSMC为材料,在细胞水平研究上述作用时,应设计三组实验,即 、同型半胱氨酸处理组和 ;每组内设三个重复,其目的是 。 ‎5.(1)减少(1分) 体液(1分) (2)空间结构(1分) (3)降低(1分) ‎(4)对照组(2分) R+同型半胱氨酸处理组(2分) 减少随机误差(2分) ‎【解析】 本题考查物质跨膜运输、内质网功能、细胞分化等知识,同时结合实验考查了考生的探究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1)Ca2+进入VSMC需要Ca2+运输蛋白的参与,由题意可知血管内皮细胞释放的一氧化氮可降低VSMC膜上Ca2+运输蛋白的活性,故一氧化氮会导致进入细胞内的Ca2+减少,上述调节是一氧化氮经过体液运输参与的调节,因此属于体液调节。(2)内质网在分泌蛋白的合成分泌过程中的作用是对肽链进行加工,形成具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而题干中VSMC内质网功能紊乱,因此某些蛋白质不能形成正常的空间结构,从而不能行使正常的功能。(3)细胞的分化程度越高,增殖能力越弱,从表格中分析,未处理组的细胞相对增殖能力弱,则其分化程度高,而用同型半胱氨酸处理后, 细胞的增殖能力变强,且与未处理组相比,处理组细胞形态为椭圆形,没有分化出正常的形态,故可推测处理组细胞的分化程度低,即同型半胱氨酸可导致VSMC分化程度降低。(4)本实验的目的是验证药物R能改善同型半胱氨酸对VSMC的作用,再结合题干信息“药物R对VSMC没有影响”,因此三组实验设计分别为对照组、同型半胱氨酸处理组、药物R+同型半胱氨酸处理组。设置重复实验的目的是减少随机误差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 ‎ 考点七 遗传的细胞基础 ‎1.(2018天津理综,6分)果蝇的生物钟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有节律(XB)对无节律(Xb)为显性;体色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灰身(A)对黑身(a)为显性。在基因型为AaXBY的雄蝇减数分裂过程中,若出现一个AAXBXb类型的变异细胞,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该细胞是初级精母细胞 B.该细胞的核DNA数是体细胞的一半 C.形成该细胞过程中,A和a随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发生了分离 D.形成该细胞过程中,有节律基因发生了突变 ‎1.D 本题考查基因突变和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雄蝇的基因型为AaXBY,而变异细胞的基因型为AAXBXb,由于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会导致等位基因分离,而变异细胞中无等位基因A和a而含有两个A且无Y染色体,判断该细胞为次级精母细胞,A错误;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时期的细胞中核DNA数与体细胞的核DNA数相同,B错误;形成该次级精母细胞的过程中,A和a随同源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的分离而分离,C错误;次级精母细胞中应含有XBXB或YY基因,但该次级精母细胞含有XBXb,说明在形成该细胞过程中发生了基因突变,B突变成b,D正确。 ‎2.(2018全国卷Ⅲ,6分)关于某二倍体哺乳动物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叙述,错误的是 A.有丝分裂后期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都发生染色单体分离 B.有丝分裂中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都发生同源染色体联会 C.一次有丝分裂与一次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复制次数相同 D.有丝分裂中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染色体都排列在赤道板上 ‎2.B 本题考查动物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各时期的特点。染色单体分离发生在有丝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A正确;同源染色体联会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B错误;无论是有丝分裂还是减数分裂,染色体仅复制一次,C正确;有丝分裂中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整齐排列在赤道板上,D正确。 ‎3.(2018江苏25,3分)(多选)如图为一只果蝇两条染色体上部分基因分布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朱红眼基因cn、暗栗色眼基因cl为一对等位基因 B.在有丝分裂中期,X染色体和常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 C.在有丝分裂后期,基因cn、cl、v、w会出现在细胞的同一极 D.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基因cn、cl、v、w可出现在细胞的同一极 ‎3.BCD 本题主要考查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等位基因是指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朱红眼基因、暗栗色眼基因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A项错误;有丝分裂中期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上,B项正确;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形成两条子染色体,分别移向细胞两极,故图中所示基因会出现在细胞的同一极,C项正确;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图中常染色体与X染色体属于非同源染色体,可以组合到一起,所以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图中所示基因也可出现在细胞的同一极,D项正确。 考点八 遗传的分子基础 ‎1.(2018全国卷Ⅱ,6分)下列关于病毒的叙述,错误的是 A.从烟草花叶病毒中可以提取到RNA B.T2噬菌体可感染肺炎双球菌导致其裂解 C.HIV可引起人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D.阻断病毒的传播可降低其所致疾病的发病率 ‎1.B 本题考查病毒的遗传物质、免疫调节等知识。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A项正确;T2噬菌体是一种专门寄生在大肠杆菌体内的病毒,其不能感染肺炎双球菌,B项错误;HIV是艾滋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的病原体,C项正确;阻断病原体的传播可降低其所致疾病的发病率,D项正确。 ‎2.(2018浙江,2分)下列关于“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的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后的子代噬菌体多数具有放射性 B.肺炎双球菌活体细菌转化实验中,R型肺炎双球菌转化为S型菌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C.肺炎双球菌离体细菌转化实验中,S型菌的DNA使R型菌转化为S型菌,说明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D.烟草花叶病毒感染和重建实验中,用TMV A的RNA和TMV B的蛋白质重建的病毒感染烟草叶片细胞后,可检测到A型病毒,说明RNA是TMV A的遗传物质 ‎2.D 本题考查“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的三个经典实验。DNA复制为半保留复制,新链合成过程中的原料由细菌提供,故只有少部分子代噬菌体具有放射性,A错误;肺炎双球菌活体细菌转化实验中,R型肺炎双球菌转化为S型菌是基因重组的结果,B错误;肺炎双球菌离体细菌转化实验中,S型菌的DNA使R型菌转化为S型菌,说明DNA是遗传物质,不能说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C错误;烟草花叶病毒感染和重建实验中用TMV A的RNA和TMV B的蛋白质混合后感染烟草,所繁殖的病毒类型为A型,说明RNA是TMV A的遗传物质,D正确。‎ ‎3.(2018浙江22,2分)某研究小组进行“探究DNA的复制过程”的活动,结果如图所示。其中培养大肠杆菌的唯一氮源是14NH4Cl或15NH4Cl,a、b、c表示离心管编号,条带表示 大肠杆菌DNA离心后在离心管中的分布位置。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本活动运用了同位素示踪和密度梯度离心技术 B.a管的结果表明该管中的大肠杆菌是在含14NH4Cl的培养液中培养的 C.b管的结果表明该管中的大肠杆菌的DNA都15N-14N-DNA D.实验结果说明DNA分子的复制是半保留复制的 ‎3.B 本题考查“探究DNA的复制过程” 。本活动中使用了14N和15N,即采用了同位素示踪技术,3个离心管中的条带是经密度梯度离心产生的,A正确。a管中只有重带,即15N-15N-DNA,表明该管中的大肠杆菌是在含15NH4Cl的培养液中培养的,B错误。b管中只有中带,即DNA都是15N-14N-DNA,C正确。c管中具有1/2中带(15N-14N-DNA),1/2轻带(14N-14N-DNA),综合a、b、c三支管可推测,a管中为亲代DNA:15N-15N-DNA,b管中为在含14N的培养基上复制一代后的子代DNA:15N-14N-DNA,c管中为在含14N的培养基上复制两代后的子代DNA:1/215N-14N-DNA、1/214N-14N-DNA,据实验结果,可说明DNA分子的复制是半保留复制,D正确。‎ ‎4.(2018全国卷Ⅰ,6分)生物体内的DNA常与蛋白质结合,以DNA—蛋白质复合物的形式存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真核细胞染色体和染色质中都存在DNA—蛋白质复合物 B.真核细胞的核中有DNA—蛋白质复合物,而原核细胞的拟核中没有 C.若复合物中的某蛋白参与DNA复制,则该蛋白可能是DNA聚合酶 D.若复合物中正在进行RNA的合成,则该复合物中含有RNA聚合酶 ‎4.B 本题主要考查染色体的结构、DNA复制和转录过程中涉及的聚合酶,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并进行分析判断的能力。真核细胞染色体和染色质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因此都存在DNA—蛋白质复合物,A正确;原核细胞的拟核含一个裸露的环状DNA分子,该DNA的复制及转录都需要酶催化,故拟核中存在由DNA和酶构成的DNA—蛋白质复合物,B错误;DNA复制需要DNA聚合酶的作用,DNA聚合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故复合物中参与DNA复制的蛋白质可能是DNA聚合酶,C正确;如果复合物中正在进行RNA的合成,则复合物中必须含有RNA聚合酶,因为RNA中核糖核苷酸之间的连接需要RNA聚合酶的催化,D正确。 ‎5.(2018江苏,2分)下列关于DNA和RNA的叙述,正确的是 A.原核细胞内DNA的合成都需要DNA片段作为引物 B.真核细胞内DNA和RNA的合成都在细胞核内完成 C.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证实了细胞内的DNA和RNA都是遗传物质 D.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中基因表达出蛋白质都需要DNA和RNA的参与 ‎5.D ‎ ‎ 本题考查DNA与RNA的合成及其功能。原核细胞内DNA的合成需要RNA片段作为引物,A项错误;真核细胞内DNA和RNA可在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中合成,B项错误;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只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C项错误;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中基因的表达都包括转录和翻译过程,都需要DNA和RNA参与,D项正确。 ‎6.(2018海南卷,10)下列与真核生物中核酸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线粒体和叶绿体中都含有DNA分子 ‎ B.合成核酸的酶促反应过程中不消耗能量 C.DNA和RNA分子中都含有磷酸二酯键 ‎ D.转录时有DNA双链解开和恢复的过程 ‎6.B 线粒体和叶绿体是半自主细胞器,都含有DNA分子,A正确;合成核酸需要能量(ATP)、模板、原料和酶,B错误;DNA和RNA分子中的核苷酸链上,相邻核苷酸之间通过磷酸二酯键连接,C正确;转录时有DNA双链解开,转录结束DNA双链恢复,D正确。‎ ‎7.(2018海南卷,13)关于复制、转录和逆转录的叙述,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逆转录和DNA复制的产物都是DNA ‎ B.转录需要RNA聚合酶,逆转录需要逆转录酶 C.转录和逆转录所需要的反应物都是核糖核苷酸 D.细胞核中的DNA复制和转录都以DNA为模板 ‎7.C 逆转录和DNA复制的产物都是DNA,A正确;转录需要RNA聚合酶的参与,逆转录需要逆转录酶的参与,B正确;转录需要需要核糖核苷酸作为原料,逆转录需要脱氧核苷酸作为原料, C错误; DNA复制和转录都以DNA为模板,D正确。‎ ‎8.(2018海南卷,15)现有DNA分子的两条单链均只含有14N (表示为14N14N)的大肠杆菌,若将该大肠杆菌在含有15N的培养 基中繁殖两代,再转到含有14N的培养基中繁殖一代, 则理论上DNA分子的组成类型和比例分别是 A.有15N14N和14N14N两种,其比例为1 : 3‎ B.有15N15N和14N14N两种,其比例为1 : 1‎ C.有15N15N和14N14N两种,其比例为3 : 1‎ D.有15N14N和14N14N两种,其比例为3 : 1‎ ‎8.D 大肠杆菌14N14N在含有15N的培养基中繁殖,其中子一代大肠杆菌的DNA分子共2个,均为1条链含14N、1条链含15N,子二代大肠杆菌的DNA分子共4个,其中2个DNA分子为1条链含14N、1条链含15N,另外2个DNA分子为2条链均含15N;再转到含有14N的培养基中繁殖一代,子三代大肠杆菌的DNA分子共8个,其中2个DNA分子为2条链均含14N,其余6个DNA分子为1条链含14N、1条链含15N,所以15N14N和14N14N两种分子的比例为3 : 1。‎ ‎9.(2018江苏27,8分)长链非编码 RNA(lncRNA)是长度大于200个碱基,具有多种调控功能的一类 RNA分子。 如图表示细胞中 lncRNA 的产生及发挥调控功能的几种方式,请回答下列问题:  ‎(1) 细胞核内各种 RNA 的合成都以 为原料,催化该反应的酶是 。 ‎(2) 转录产生的 RNA 中,提供信息指导氨基酸分子合成多肽链的是 ,此过程中还需要的RNA有 。 ‎(3) lncRNA前体加工成熟后,有的与核内 (图示①)中的DNA结合,有的能穿过 (图示②)与细胞质中的蛋白质或RNA分子结合,发挥相应的调控作用。 ‎(4)研究发现,人体感染细菌时,造血干细胞核内产生的一种lncRNA,通过与相应DNA片段结合,调控造血干细胞的 ,增加血液中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等吞噬细胞的数量。该调控过程的主要生理意义是 。 ‎9.(每空1分)(1)四种核糖核苷酸 RNA聚合酶 (2)mRNA(信使RNA) tRNA和rRNA(转运RNA和核糖体RNA) (3)染色质 核孔 (4)分化 增强人体的免疫抵御能力 ‎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基因表达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1)合成RNA的原料是四种游离的核糖核苷酸,RNA合成过程需要RNA聚合酶的催化。(2)多肽链的合成过程中以mRNA(信使RNA)为模板,tRNA运输相应的氨基酸,在核糖体(主要成分是rRNA和蛋白质)上完成。(3)据图分析,lncRNA前体加工成熟后,有的与核内染色质中的DNA结合,有的能穿过核孔进入细胞质中。(4)血液中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等吞噬细胞都来源于造血干细胞,故可推出lncRNA与相应DNA片段结合可调控造血干细胞的分化,血液中的这些吞噬细胞都参与免疫过程,所以该调控过程可以增强人体的免疫抵御能力。 考点九 基因的分离定律与自由组合定律 ‎1.(2018全国卷Ⅲ,6分)下列研究工作中由我国科学家完成的是 A.以豌豆为材料发现性状遗传规律的实验 B.用小球藻发现光合作用暗反应途径的实验 C.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D.首例具有生物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的人工合成 ‎1.D 本题考查生物科学史中遗传规律的发现、光合作用途径、DNA是遗传物质的经典实验以及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等知识。奥地利的孟德尔以豌豆为实验材料发现了性状遗传规律,A项不符合题意;美国的卡尔文利用小球藻,用14C标记的14CO2供小球藻进行光合作用,探明了C02中的C在光合作用过程中转化成有机物中C的途径,这就是著名的卡尔文循环,B项不符合题意;英国的格里菲思和美国的艾弗里分别完成了肺炎双球菌的体内和体外转化实验, C项不符合题意;1965年我国科学家完成了结晶牛胰岛素的人工合成,D项符合题意。‎ ‎2.(2018天津理综,6分)某生物基因型为A1A2,A1和A2的表达产物N1和N2可随机组合形成二聚体蛋白,即N1N1、N1N2、N2N2三种蛋白。若该生物体内A2基因表达产物的数量是A1的2倍,则由A1和A2表达产物形成的二聚体蛋白中,N1N1型蛋白占的比例为 A.1/3 B.1/4 C.1/8 D.1/9 ‎2.D 本题考查遗传规律的应用。结合题干信息“A2表达产物的数量是A1的2倍”,则N1占1/3,N2占2/3,三种基因型表达的蛋白质N1N1:N1N2∶N2N2=1∶4∶4,N1N1型蛋白所占的比例为1/9,D正确。 ‎3.(2018江苏,2分)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会导致子二代不符合3∶1性状分离比的情况是 A.显性基因相对于隐性基因为完全显性 B.子一代产生的雌配子中2种类型配子数目相等,雄配子中也相等 C.子一代产生的雄配子中2种类型配子活力有差异,雌配子无差异 D.统计时子二代3种基因型个体的存活率相等 ‎3.C 本题考查孟德尔的分离定律中3∶‎ ‎1分离比实现的条件。子一代产生的雄配子中两种类型配子活力有差异,不满足雌雄配子随机结合这一条件,则子二代不符合3∶1的性状分离比,C项符合题意。 ‎4.(2018海南卷,17)蜜蜂中,雌蜂是雌雄配子结合产生的二倍体,雄蜂是由未受精的卵直接发育而来的。某对蜜蜂所产生子代的基因型为:雌蜂是AADD、AADd、AaDD、AaDd;雄蜂 是AD、Ad、aD、ad。这对蜜蜂的基因型是 A.AADd 和 ad B.AaDd 和 aD C.AaDd 和 AD D.Aadd 和 AD ‎4.C 一对亲本进行杂交,所有子一代雄蜂是AD、Ad、aD、ad,由于雄蜂是由未受精的卵直接发育而来的,即雌蜂亲本形成AD、Ad、aD、ad四种配子;由于雄蜂是由单倍体形成的,因此雄蜂个体只能形成一种配子,由于所有子一代雌蜂的基因型有AADD、AADd、AaDD、AaDd四种,从基因型可以看出,每个子代的基因型中均有AD,因此可知这个AD就是精子的基因型,即亲本中雄蜂的基因型是AD,那么蜂王可以提供AD、Ad、aD和ad四种配子,其基因型是AaDd。因此亲本的基因型分别是AaDd(蜂王)和AD(雄蜂)。‎ ‎5.(2018全国卷Ⅲ,31,10分)某小组利用某二倍体自花传粉植物进行两组杂交实验,杂交涉及的四对相对性状分别是:红果(红)与黄果(黄)、子房二室(二)与多室(多)、圆形果(圆)与长形果(长)、单一花序(单)与复状花序(复)。实验数据如表。 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表中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控制甲组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 上,依据是 ;控制乙组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 (填“一对”或“两对”)同源染色体上,依据是 。 ‎(2) 某同学若用“长复”分别与乙组的两个F1进行杂交,结合表中数据分析,其子代的统计结果不符合 的比例。 ‎5.(1)非同源染色体(2分) F2中两对相对性状表现型的分离比符合9∶3∶3∶1(2分) 一对(2分) F2中每对相对性状表现型的分离比都符合3∶1,而两对相对性状表现型的分离比不符合9∶3∶3∶1(2分) (2)1∶1∶1∶1(2分)‎ ‎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遗传规律的应用,要求考生具有一定的分析推理能力。(1)依据甲组实验可知,不同性状的双亲杂交,子代表现出的性状为显性性状(红二),F2出现9∶3∶3∶1的性状分离比,所以控制红果与黄果、子房二室与多室两对性状的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同理可知乙组中,圆形果单一花序为显性性状,F2中圆∶长=3∶1、单∶复=3∶1,但未出现9∶3∶3∶1的性状分离比,说明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分离定律但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所以控制乙组两对性状的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2)根据乙组表中的数据分析可知,乙组的两个F1 “圆单”为双显性状,则“长复”为双隐性状,且F2未出现9∶3∶3∶1的性状分离比,说明F1“圆单”个体不能产生1∶1∶1∶1的四种配子,因此用“长复”分别与乙组的两个F1进行测交,其子代的统计结果不符合1∶1∶1∶1的比例。 考点十 伴性遗传与人类遗传病 ‎1.(2018江苏,2分)通过羊膜穿刺术等对胎儿细胞进行检查,是产前诊断的有效方法。下列情形一般不需要进行细胞检查的是 A.孕妇妊娠初期因细菌感染引起发热 B.夫妇中有核型异常者 C.夫妇中有先天性代谢异常者 D.夫妇中有明显先天性肢体畸形者 ‎1.A 本题考查人类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羊膜穿刺术属于产前诊断,主要是确定胎儿是否患有某种遗传病或先天性疾病,如本题中的B、C、D项都需要进行产前诊断;A项孕妇妊娠初期因细菌感染引起发热不需要进行羊膜穿刺检查。 ‎2.(2018海南卷,16)—对表现型正常的夫妻,夫妻双方的父亲都是红绿色盲。这对夫妻如果生育后代,则理论上 A.女儿正常,儿子中患红绿色盲的概率为1‎ B.儿子和女儿中患红绿色盲的概率都为1/2‎ C.女儿正常,儿子中患红绿色盲的概率为1/2‎ D.儿子正常,女儿中患红绿色盲的概率为1/2‎ ‎2.C 红绿色盲是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假设红绿色盲是由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由于该夫妇都表现正常,所以丈夫的基因型为XBY,但妻子的父亲患红绿色盲,所以妻子的基因型为XBXb,因此,这对夫妻所生男孩(XBY、XbY)患红绿色盲的概率是1/2。‎ ‎3.(2018全国卷Ⅰ,32,12分)果蝇体细胞有4对染色体,其中2、3、4号为常染色体。已知控制长翅/残翅性状的基因位于2号染色体上,控制灰体/黑檀体性状的基因位于3号染色体上。某小组用一只无眼灰体长翅雌蝇与一只有眼灰体长翅雄蝇杂交,杂交子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如下: 回答下列问题: ‎(1) 根据杂交结果, (填“能”或“不能”)判断控制果蝇有眼/无眼性状的基因是位于X染色体还是常染色体上。若控制有眼/无眼性状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根据上述亲本杂交组合和杂交结果判断,显性性状是 ,判断依据是 。 ‎(2)若控制有眼/无眼性状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请用上表中杂交子代果蝇为材料设计一个杂交实验来确定无眼性状的显隐性(要求:写出杂交组合和预期结果)。 ‎(3)若控制有眼/无眼性状的基因位于4号染色体上,用灰体长翅有眼纯合体和黑檀体残翅无眼纯合体果蝇杂交,F1相互交配后,F2中雌雄均有 种表现型,其中黑檀体长翅无眼所占比例为3/64时,则说明无眼性状为 (填“显性”或“隐性”)。 ‎3.(1)不能(1分) 无眼(1分) 只有当无眼为显性时,子代雌雄个体中才都会出现有眼与无眼性状的分离(2分) (2)杂交组合:无眼×无眼(2分) 预期结果:若子代中无眼∶有眼=3∶1,则无眼为显性性状;若子代全部为无眼,则无眼为隐性性状(2分) (3)8(2分) 隐性(2分) ‎【解析】 本题考查伴性遗传、遗传规律的应用,主要考查考生的实验设计和分析推理能力。(1)控制果蝇有眼/无眼性状的基因无论是位于X染色体上还是常染色体上,两亲本杂交,子代中雌雄个体都可能会出现数量相同的有眼和无眼个体,因此不能根据表中给出的杂交结果判断控制有眼/无眼性状基因的位置。若控制有眼/无眼性状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只有当无眼为显性性状时,子代雌雄个体中才都会出现有眼和无眼性状的分离。(2)假设控制有眼/无眼性状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可让表中杂交子代中无眼果蝇(♀)和无眼果蝇(♂)交配,观察子代的性状表现。若子代中无眼∶有眼=3∶1,则无眼为显性性状,若子代全为无眼,则无眼为隐性性状。(3)若控制有眼/无眼性状的基因位于4号染色体上,则控制三对性状的基因独立遗传。由题表所示杂交结果可知,灰体、长翅性状为显性。用灰体长翅有眼纯合体和黑檀体残翅无眼纯合体果蝇杂交,F1中三对等位基因都杂合,故F1相互交配后,F2中有2×2×2=8种表现型。如果黑檀体长翅无眼所占比例为3/ 64=1/4×3/4×1/4,说明无眼性状为隐性。  ‎4.(2018全国卷Ⅱ32,12分)某种家禽的豁眼和正常眼是一对相对性状,豁眼雌禽产蛋能力强。已知这种家禽的性别决定方式与鸡相同,豁眼性状由Z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a控制,且在W染色体上没有其等位基因。回答下列问题: ‎(1) 用纯合体正常眼雄禽与豁眼雌禽杂交,杂交亲本的基因型为 ;理论上,F1个体的基因型和表现型为 ,F2雌禽中豁眼禽所占的比例为 。 ‎(2)为了给饲养场提供产蛋能力强的该种家禽,请确定一个合适的杂交组合,使其子代中雌禽均为豁眼,雄禽均为正常眼。写出杂交组合和预期结果,要求标明亲本和子代的表现型、基因型。 ‎(3)假设M/m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m基因纯合时可使部分应表现为豁眼的个体表现为正常眼,而MM和Mm对个体眼的表现型无影响。以此推测,在考虑M/m基因的情况下,若两只表现型均为正常眼的亲本交配,其子代中出现豁眼雄禽,则亲本雌禽的基因型为 ,子代中豁眼雄禽可能的基因型包括 。 ‎4.(除标明外,每空2分)(1)ZAZA,ZaW ZAW、ZAZa,雌雄均为正常眼 1/2 (2)杂交组合:豁眼雄禽(ZaZa)×正常眼雌禽(ZAW)预期结果: 子代雌禽为豁眼(ZaW),雄禽为正常眼(ZAZa)‎ ‎(3)ZaWmm(1分) ZaZaMm,ZaZamm(1分) ‎【解析】 ‎ ‎ 本题考查性别决定的类型、伴性遗传和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要求考生具有较强的理解能力、信息获取和转换能力。(1)豁眼性状受Z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a控制,且雌、雄家禽的性染色体组成分别为ZW和ZZ,因此,纯合体正常眼雄禽和豁眼雌禽的基因型分别为ZAZA、ZaW;两者杂交产生的F1的基因型及表现型为ZAZa(正常眼雄禽)和ZAW(正常眼雌禽);F2中雌禽的基因型及比例为1/2ZAW(表现为正常眼)和1/2ZaW(表现为豁眼)。(2)欲使子代中不同性别的个体表现为不同的性状,对于ZW型性别决定的生物应该选择“隐性雄性个体”和“显性雌性个体”进行杂交,因此,选择的杂交组合是豁眼雄禽(ZaZa)×正常眼雌禽(ZAW),其产生子代的表现型及基因型为正常眼雄禽(ZAZa)和豁眼雌禽(ZaW)。(3)本题可运用“逆推法”,先分析子代中的豁眼雄禽,其基因型可能是M_ZaZa或mmZaZa,由此可推知亲本雌禽的性染色体及基因组成为ZaW,但亲本均为正常眼,则说明亲本正常眼雌禽应该是基因m纯合导致其表现型转变的结果,即亲本雌禽的基因型为mmZaW;结合亲本雌禽的基因型可进一步确定子代豁眼雄禽可能的基因型包括:MmZaZa和mmZaZa。 ‎5.(2018江苏33,8分)以下两对基因与鸡羽毛的颜色有关:芦花羽基因B对全色羽基因b为显性,位于Z染色体上,而W染色体上无相应的等位基因;常染色体上基因T的存在是B或b表现的前提,tt时为白色羽。各种羽色表型如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 鸡的性别决定方式是 型。 ‎(2)杂交组合TtZbZb×ttZBW子代中芦花羽雄鸡所占比例为 ,用该芦花羽雄鸡与ttZBW杂交,预期子代中芦花羽雌鸡所占比例为 。‎ ‎(3)一只芦花羽雄鸡与ttZbW杂交,子代表现型及其比例为芦花羽∶全色羽=1∶1,则该雄鸡基因型为 。 ‎(4)一只芦花羽雄鸡与一只全色羽雌鸡交配,子代中出现了2只芦花羽、3只全色羽和3只白色羽鸡,两个亲本的基因型为 ,其子代中芦花羽雌鸡所占比例理论上为 。 ‎ ‎(5)雏鸡通常难以直接区分雌雄,芦花羽鸡的雏鸡具有明显的羽色特征(绒羽上有黄色头斑)。如采用纯种亲本杂交,以期通过绒羽来区分雏鸡的雌雄,则亲本杂交组合有(写出基因型) 。‎ ‎5.(除标明外,每空1分)(1)ZW (2)1/4 1/8 (3)TTZBZb (4)TtZBZb×TtZbW 3/16 (5)TTZbZb×TTZBW;TTZbZb×ttZBW;ttZbZb×TTZBW(2分)‎ ‎ 【解析】 本题考查遗传规律的应用,主要为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要求考生具有一定的分析推理能力。(1)鸡的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2)TtZbZb×ttZBW,子代有(1/2Tt∶1/2tt)(1/2ZBZb∶1/2ZbW),其中芦花羽雄鸡(TtZBZb)占1/2×1/2=1/4,该芦花羽雄鸡与ttZBW杂交,子代有(1/2Tt∶1/2tt)(1/4ZBZb∶ 1/4ZBZB∶1/4ZbW∶1/4ZBW),芦花羽雌鸡(TtZBW)所占比例为1/2×1/4=1/8。(3)芦花羽雄鸡(T_ZBZ-)与ttZbW杂交,子代表现为芦花羽∶全色羽=1∶1,没有白色羽出现,所以该雄鸡基因型为TTZBZb。(4)一只芦花羽雄鸡(T_ZBZ_)与一只全色羽雌鸡(T_ZbW)交配,子代出现芦花羽、全色羽和白色羽(tt),所以两亲本的基因型为TtZBZb和TtZbW,其子代中芦花羽雌鸡(T_ZBW)所占比例理论上为3/4×1/4=3/16。(5)若通过绒羽来区分雏鸡的雌雄,必须让子代雌雄表现出不同性状,可用含ZbZb的雄鸡和含ZBW的雌鸡作亲本,同时两亲本至少有一方含有TT基因,则亲本杂交组合有TTZbZb×TTZBW、TTZbZb×ttZBW、ttZbZb×TTZBW。‎ ‎6.(2018海南卷,28) (8分)生物的有些性状受单基因控制,有些性状受多基因控制。回答下列问题:‎ ‎(1)假设某作物的A性状(如小麦的有芒/无芒)受单基因控制,B性状(如小麦的产量)受多基因控制, 则 性状更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 ‎(2)若要通过实验探究B性状的表现与环境的关系,则该实验的自变量应该是 ,在设置自变量时,应该注意的事项有 (答出两点即可)。‎ ‎(3)根据上述两类性状的遗传特点,对于人类白化病的控制来说,一般应设法降低人群中 ;‎ 对于哮喘病的预防来说,一般可从改善其所处 的入手。‎ ‎6.(1) B (2)环境不同组间环境有足够的差异;同一组内的环境尽量保持一致 (3)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 环境 解析:(1)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型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B性状因为控制的基因多,因而在环境的作用下,对基因的影响范围也就多。(2)若要通过实验探究B性状的表现与环境的关系,则该实验的自变量应该是环境,因变量是B性状的表现;在不同实验组中要设置足够大的不同环境差异,同一组内的环境尽量保持一致。(3)人类白化病是常染色体上单基因控制的隐性遗传病,可通过设法降低人群中 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来控制该疾病;哮喘病是多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具有家族聚集现象,易受环境影响,可从改善其所处环境来改善疾病。‎ 考点十一 生物的变异与进化 ‎1.(2018全国卷Ⅰ,6分)某大肠杆菌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其突变体M和N均不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但M可在添加了氨基酸甲的基本培养基上生长,N可在添加了氨基酸乙的基本培养基上生长。将M和N在同时添加氨基酸甲和乙的基本培养基中混合培养一段时间后,再将菌体接种在基本培养基平板上,发现长出了大肠杆菌(X)的菌落。据此判断,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  A. 突变体M催化合成氨基酸甲所需酶的活性丧失 B.突变体M和N都是由于基因发生突变而得来的 C.突变体M的RNA与突变体N混合培养能得到X D.突变体M和N在混合培养期间发生了DNA转移 ‎1.C 本题以微生物培养为背景考查细菌的代谢及变异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突变体M可在添加了氨基酸甲的基本培养基上生长,说明其不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是因为体内不能合成氨基酸甲,原因可能是突变体M催化合成氨基酸甲所需要的酶活性丧失,A不符合题意;一般来说,大肠杆菌突变体的形成是基因突变的结果,B不符合题意;正常情况下,突变体M的RNA与突变体N混合培养不能改变突变体N的遗传物质,也就不能使N转化为X,C符合题意;细菌间可以发生DNA的转移,使受体的遗传特性发生改变,并且改变是可以遗传的,因此,将两个突变体在同时添加氨基酸甲和乙的基本培养基中混合培养一段时间后,再将菌体接种在基本培养基平板上,可能会长出大肠杆菌(X)的菌落,D不符合题意。 ‎2.(2018江苏,2分)下列过程不涉及基因突变的是 A.经紫外线照射后,获得红色素产量更高的红酵母 B.运用CRISPR/Cas9技术替换某个基因中的特定碱基 C.黄瓜开花阶段用2,4-D诱导产生更多雌花,提高产量 D.香烟中的苯并芘使抑癌基因中的碱基发生替换,增加患癌风险 ‎2.C 本题考查考生对基因突变概念的理解能力。紫外线、X射线及其他辐射能损伤细胞内的DNA,A项涉及基因突变;运用CRISPR/Cas9技术替换某个基因中的特定碱基能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 B项涉及基因突变;2,4-D属于生长素类似物,其作用机理不涉及基因结构的改变,C项不涉及基因突变;香烟中的苯并芘使抑癌基因中的碱基发生替换,导致抑癌基因的结构发生改变,D项涉及基因突变。 ‎3.(2018海南卷,14)杂合体雌果蝇在形成配子时,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相应片段发生对等交换,导致新的配子类型出现,其原因是在配子形成过程中发生了 A.基因重组 B.染色体重复 C.染色体易位 D.染色体倒位 ‎3.A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对应片段的交换导致基因重组;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也能导致基因重组。染色体重复、染色体易位、染色体倒位属于染色体变异。‎ ‎4.(2018江苏,2分)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群体中近亲繁殖可提高纯合体的比例 B.有害突变不能成为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C.某种生物产生新基因并稳定遗传后,则形成了新物种 D.若没有其他因素影响,一个随机交配小群体的基因频率在各代保持不变 ‎4.A 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相关知识。群体中近亲个体基因相似度高,近亲繁殖会提高纯合体的比例,A项正确;基因突变中的有害和有利突变都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B项错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C项错误;基因频率保持不变的一个前提是群体足够大,一个随机交配小群体的基因频率在各代不一定保持不变,D项错误。 ‎5.(2018海南卷,18)为判断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两个种群的鸟是否属于同一物种,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A.了解这两个种群所在地区之间的距离后作出判断 B.观察这两个种群个体之间是否存在生殖隔离现象 C.将两个种群置于相同环境条件下,比较其死亡率 D.将两个种群置于相同环境条件下,比较其出生率 ‎5.B 判断这两个种群的鸟是否属于同一物种,要看它们之间是否存在生殖隔离,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6. (2018海南卷,24)甲、乙两物种在某一地区共同生存了上百万年,甲以乙为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甲、乙的进化可能与该地区环境变化有关 B.物种乙的存在与进化会阻碍物种甲的进化 C.若甲是动物,乙可能是植物,也可能是动物 D.甲基因型频率改变可能引起乙基因频率的改变 ‎6.B 生物的进化同环境的变化有很大的关系,遗传物质的变异是进化的内因,环境对遗传物质的变异起到诱发与筛选的作用,生物只有适应环境,才能生存,而进化后的生物对环境又有反作用,A正确;甲与乙存在捕食关系,二者长期共存,不断发展,共同进化,B错误;若甲是动物,其捕食的乙可能是植物,也可能是动物,C正确;甲基因型频率改变可能引起捕食压力发生变化,造成乙基因型频率发生改变,进而乙基因频率发生改变,D正确。‎ ‎7. (2018北京理综30,17分)水稻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稻瘟病是由稻瘟病菌(Mp)侵染水稻引起的病害,严重危害我国粮食生产安全。与使用农药相比,抗稻瘟病基因的利用是控制稻瘟病更加有效、安全和经济的措施。 ‎(1) 水稻对Mp表现出的抗病与感病为一对相对 。为判断某抗病水稻是否为纯合子,可通过观察自交子代 来确定。 ‎(2) 现有甲(R1R1r2r2r3r3)、乙(r1r1R2R2r3r3)、丙(r1r1r2r2R3R3)三个水稻抗病品种,抗病(R)对感病(r)为显性,三对抗病基因位于不同染色体上。根据基因的DNA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用PCR方法可将样本中的R1、r1、R2、r2、R3、r3区分开。这种方法可用于抗病品种选育中基因型的鉴定。 ‎①甲品种与感病品种杂交后,对F2不同植株的R1、r1进行PCR扩增。已知R1比r1片段短。从扩增结果(下图)推测可抗病的植株有 。  ‎②为了在较短时间内将甲、乙、丙三个品种中的抗病基因整合,选育新的纯合抗病植株,下列育种步骤的正确排序是 。 a.甲×乙,得到F1 b.用PCR方法选出R1R1R2R2R3R3植株 c.R1r1R2r2r3r3植株×丙,得到不同基因型的子代 d.用PCR方法选出R1r1R2r2R3r3植株,然后自交得到不同基因型的子代 ‎(3) 研究发现,水稻的抗病表现不仅需要自身抗病基因(R1、R2、R3等)编码的蛋白,也需要Mp基因(A1、A2、A3等)编码的蛋白。只有R蛋白与相应的A蛋白结合,抗病反应才能被激活。若基因型为R1R1r2r2R3R3和r1r1R2R2R3R3的水稻,被基因型为a1a1A2A2a3a3的Mp侵染,推测这两种水稻的抗病性表现依次为 。 ‎(4) 研究人员每年用Mp(A1A1a2a2a3a3)人工接种水稻品种甲(R1R1r2r2r3r3),几年后甲品种丧失了抗病性,检测水稻的基因未发现变异。推测甲品种抗病性丧失的原因是 。‎ ‎(5) 水稻种植区的Mp是由不同基因型组成的群体。大面积连续种植某个含单一抗病基因的水稻品种,将会引起Mp种群 ,使该品种抗病性逐渐减弱直至丧失,无法在生产中继续使用。 ‎(6) 根据本题所述水稻与Mp的关系,为避免水稻品种抗病性丧失过快,请从种植和育种两个方面给出建议 。 ‎7.(除标明外,每空2分)(1)性状(1分) 性状是否分离 (2)①1和3 ②a、c、d、b (3)感病、抗病 (4)Mp的A1基因发生了突变 (5)(A类)基因(型)频率改变 (6)将含有不同抗病基因的品种轮换/间隔种植;将多个不同抗病基因通过杂交整合到一个品种中(4分)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遗传定律的应用、生物变异和育种、生物进化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信息转化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1)相对性状是指一种生物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水稻对Mp表现出的抗病与感病为一对相对性状。纯合子自交后代不会发生性状分离,而杂合子自交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因此可通过观察自交子代是否发生性状分离来判断某抗病水稻是否为纯合子。(2)①植株1和植株2的扩增结果只有一种DNA片段,说明两者为纯合子,由于R1比r1片段短,可推断植株1为抗病纯合子;而植株3的扩增结果有2种DNA片段,说明其为杂合子。因此,从扩增结果推测可抗病的植株有植株1和植株3。②为了在较短时间内将甲、乙和丙三个品种中的抗病基因整合,选育新的纯合抗病植株,可采用的方法如下:甲与乙杂交,得到F1,其基因型为R1r1R2r2r3r3→R1r1R2r2r3r3植株与丙杂交,得到不同基因型的子代→用PCR方法筛选出R1r1R2r2R3r3植株,然后自交得到不同基因型的子代→用PCR方法筛选出符合育种要求的纯合植株(R1R1R2R2R3R3)。(3)根据题干信息“水稻的抗病表现不仅需要自身抗病基因编码的蛋白,也需要Mp基因编码的蛋白。只有R蛋白与相应的A蛋白结合,抗病反应才能被激活”可推测,若基因型为R1R1r2r2R3R3‎ 的水稻被基因型为a1a1A2A2a3a3的Mp侵染,由于R蛋白不能与A蛋白结合,抗病反应不能被激活,故基因型为R1R1r2r2R3R3的水稻被基因型为a1a1A2A2a3a3的Mp侵染后表现为感病;若基因型为r1r1R2R2R3R3的水稻被基因型为a1a1A2A2a3a3的Mp侵染,由于R2蛋白能与相应的A2蛋白结合,抗病反应能被激活,故基因型为r1r1R2R2R3R3的水稻被基因型为a1a1A2A2a3a3的Mp侵染后表现为抗病。(4)根据试题信息“水稻的基因未发现变异”并结合上题中的信息“R蛋白与相应的A蛋白结合,抗病反应才能被激活”可知,甲品种抗病性丧失的原因是Mp的A1基因发生了突变,使水稻品种甲的抗病反应不能被激活。(5)若大面积连续种植某个含单一抗病基因的水稻品种,将会引起Mp种群A类基因频率改变,使该品种的抗病性逐渐减弱直至丧失,无法继续在生产中使用。(6)根据水稻与Mp的关系可知,为避免水稻品种抗病性丧失过快,可采用将含有不同抗病基因的品种间隔种植或将多个不同抗病基因通过杂交整合到一个品种中等措施。 ‎ ‎8.(2018 天津理综9,10分)为获得玉米多倍体植株,采用以下技术路线。据图回答: ‎(1)可用 对图中发芽的种子进行诱导处理。 ‎(2)筛选鉴定多倍体时,剪取幼苗根尖固定后,经过解离、漂洗、染色、制片,观察 区的细胞。若装片中的细胞均多层重叠,原因是 。统计细胞周期各时期的细胞数和细胞染色体数。如表分别为幼苗Ⅰ中的甲株和幼苗Ⅱ中的乙株的统计结果。‎ 幼苗 计数项目 细胞周期 间期 前期 中期 后期 末期 甲株 细胞数 细胞染色体数 x1‎ x2‎ x3‎ x4‎ ‎ x5‎ ‎/‎ ‎/‎ y ‎2y ‎ /‎ 乙株 细胞染色体数 ‎/‎ ‎/‎ ‎2y ‎4y ‎ /‎ 可以利用表中数值 和 ,比较甲株细胞周期中的间期与分裂期的时间长短。 ‎(3)依表结果,绘出形成乙株的过程中,诱导处理使染色体数加倍的细胞周期及下一个细胞周期的染色体数变化曲线。 ‎ ‎8.(1)秋水仙素(或低温)(1分) (2)分生(1分) 解离不充分或压片不充分(2分) x1(2分) x2+x3+x4+x5(2分) (3)如图(2分)‎  ‎ ‎【解析】 本题考查多倍体育种、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实验、细胞有丝分裂等知识。(1)在多倍体育种中,可以用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或低温诱导发芽的种子,使其染色体数目加倍。(2)观察染色体数目是否加倍,需选择具有分裂能力的根尖分生区进行观察。在观察时视野中出现细胞多层重叠的现象,可能是解离不充分或者压片不充分导致细胞没有分散开。细胞分裂间期和分裂期的时间不同,处在各个时期的细胞数目也不同,要比较甲株细胞周期中间期和分裂期的时间长短,需利用表中处于间期的细胞数目x1与处于分裂期的细胞数目x2+x3+x4+x5来比较。(3)分析表中数据,甲株在分裂中期时的染色体数目为y,说明其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y,在用秋水仙素或低温诱导处理形成乙株的过程中,纺锤体的形成受到抑制,间期、前期、中期的染色体数目都为y,在后期着丝点分裂后,染色体数目变为2y,由于没有纺锤体,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两极,故细胞不能分裂,后期、末期染色体数目也为2y;在下一个细胞周期中,间期、前期、中期的染色体数目都为2y,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为4y,末期结束细胞一分为二,染色体数目恢复到2y,据此画图。‎ 考点十二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2018海南卷,9)下列属于内环境的是 A.淋巴管内的液体 B.输尿管内的液体 ‎ C.汗腺导管内的液体 D.消化管内的液体 ‎1.A 消化道、呼吸道、生殖道等都是直接与外界相通的,不属于内环境。淋巴管内的液体为淋巴,属于内环境,A正确;输尿管内的液体、汗腺导管内的液体、消化管内的液体、肾小管内的液体等,与外界相通,不属于内环境。‎ ‎2. (2018海南卷,8)当人突然遇到寒冷环境时,不会发生的是 A.体温仍然能够保持相对恒定 B.蜷缩身体,减少体表与外界接触面积 C.下丘脑感受到温度下降 D.肾上腺素分泌减少,心率减慢 ‎2.D 寒冷状态下,温度变化刺激冷觉感受器产生兴奋,通过传入神经传到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通过传出神经一方面使得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汗腺分泌减少来减少散热,另一方面使得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以及通过体液调节分泌甲状腺激素、肾上腺激素等让代谢加强来增加产热,从而维持体温相对恒定,A正确;寒冷状态下人会产生身体蜷缩反应,减少体表与外界接触面积,使散热减少,B正确;下丘脑存在温度感受器,能感受到体温变化,C正确;由于肾上腺素能使心跳加快,血压升高,所以肾上腺素分泌增多会使心率加快, D错误。‎ ‎3.(2018海南卷,11)向实验狗的颈动脉内灌注高渗盐水后,会出现的现象是 A.血浆渗透压迅速升高,尿量增加 B.血浆渗透压迅速升高,尿量减少 C.血浆渗透压迅速降低,尿量增加 D.血浆渗透压迅速降低,尿量减少 ‎3.B 输入的高渗盐水溶液进入血液后,血浆渗透压迅速升高,从而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通过下丘脑调节水平衡,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尿量减少。‎ ‎4.(2018江苏30,8分)正常人体感染病毒会引起发热,发热过程分为体温上升期、高温持续期和体温下降期。如图为体温上升期机体体温调节过程示意图,其中体温调定点是为调节体温于恒定状态,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预设的一个温度值,正常生理状态下为37 ℃。请回答下列问题:‎  ‎(1) 图中激素甲的名称是 ,激素乙通过 的途径作用于甲状腺。 ‎(2)体温上升期,人体骨骼肌不随意的节律性收缩,即出现“寒战”,有助于体温 。综合图解分析,体温上升期人体进行体温调节的方式有 。‎ ‎(3)高温持续期,人体产热量 (在“大于”、“小于”或“等于”中选择)散热量。此阶段人体有时会出现脱水现象,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加,肾小管和集合管 ,从而减少尿量。 ‎(4)体温下降期,机体增加散热的途径有 。 ‎(5)体温上升期,人体会出现心率加快、血压轻度升高等症状,易引发慢性心血管疾病急性发作。请解释血压升高的可能原因: 。 ‎4.(每空1分)(1)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体液运输 (2)上升到已上调的体温调定点(上升到38.5 ℃) 神经调节,体液调节 (3)等于 重吸收水的能力增强(重吸收水量增加) (4)汗腺分泌增加,皮肤血管舒张 (5)心脏血液输出量增加,外周血管收缩 ‎ 【解析】 ‎ 本题考查体温调节的相关知识。(1)由题图可知,激素甲由下丘脑产生后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产生激素乙,激素乙作用于甲状腺,促进甲状腺产生甲状腺激素,所以激素甲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激素乙为促甲状腺激素。激素乙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甲状腺。(2)人体骨骼肌不随意的节律性收缩可增加产热,有助于体温上升到已上调的38.5 ℃体温调定点。综合图解分析可知,体温上升期人体的体温调节既可以通过靶腺分泌相应激素进行激素调节,也可以通过神经控制某些腺体进行,有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两种途径。(3)高温持续期体温恒定,人体产热量等于散热量。此阶段人体出现脱水现象时,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从而减少尿量。(4)体温下降期,皮肤毛细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加,以增加散热,使体温下降。(5)体温上升期,人体会出现心率加快、血压轻度升高等症状,可能是因为心脏血液输出量增加,外周血管收缩,最终血压轻度升高。 ‎5.(2018全国卷Ⅰ31,8分)为探究不同因素对尿量的影响,某同学用麻醉后的实验兔进行不同的实验,实验内容如下: a.记录实验兔的尿量(单位:滴/分钟)。 b.耳缘静脉注射垂体提取液0.5 mL,记录尿量。 c. 待尿量恢复后,耳缘静脉注射20%葡萄糖溶液15 mL,记录尿量。取尿液做尿糖定性实验。‎ 回答下列问题: ‎(1) 该同学发现,与a相比,b处理后实验兔尿量减少,其主要原因是 。 ‎(2)c处理后,肾小管腔内液体的渗透压会升高,实验兔的尿量会 。取尿液加入斐林试剂做尿糖定性实验出现砖红色,说明尿液中含有 。‎ ‎(3)若某实验兔出现腹泻、尿量减少现象,导致尿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血浆渗透压升高,刺激了存在于 的渗透压感受器,从而引起尿量减少。 ‎5.(每空2分)(1)垂体提取液中含有抗利尿激素,促进了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 (2)增加 葡萄糖 (3)下丘脑 ‎【解析】 本题以探究不同因素对尿量的影响实验为背景,考查考生分析实验和预测实验结果的能力。(1)垂体可以释放抗利尿激素,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二者重吸收水,从而使尿量减少。(2)静脉注射20%葡萄糖溶液15mL,会使血浆的葡萄糖浓度高于正常血糖水平,过多的葡萄糖经由肾小球滤过进入原尿,超过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能力,导致肾小管腔内液体的渗透压升高, 同时会带走大量的水分,使得尿量增加。斐林试剂可以用来检测葡萄糖的存在,若尿液中加入斐林试剂出现砖红色沉淀,说明尿液中含有葡萄糖。(3)血浆渗透压升高,会刺激存在于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经过一系列的调节活动,最终使尿量减少。 ‎【易错辨析】 ‎ ‎1.水分被肾小管重吸收是按照渗透作用原理进行的。如果原尿中部分葡萄糖未被重吸收,会导致其渗透压增大,所以水分被重吸收就会相对减少。‎ ‎2.肾小管对每一种物质的重吸收都具有一个极限,这个重吸收极限称为该物质的肾阈值。当血浆中某种物质浓度过高时,小管液中该物质含量也过高,就可能超过该物质的肾阈值。以葡萄糖为例,当血糖浓度超过8.88~9.99mmol/L(160~180㎎%)时,尿液中即开始出现葡萄糖; 我们把不出现尿糖时的最高血糖浓度(或者尿液中开始出现葡萄糖时的血糖最低浓度)称为肾糖阈(renal glucose threshold)。主要原因是由于肾小管上皮细胞的载体蛋白数量有限所致。‎ ‎3. 肾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对小管液中物质的重吸收方式有主动和被动两种。主动重吸收是指小管上皮细胞逆着电化学梯度,将小管内的溶质主动转运到小管外组织间隙或血液的过程。主动转运的方式包括原发性主动转运和继发性主动转运、吞饮。前者包括质子泵、Na+—K+泵和钙泵等;后者包括Na+—葡萄糖、Na+—氨基酸、Na+—K+—2Cl—同向转运以及Na+—H+和Na+—K+等的逆向转运。一般说来,凡是机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Na+等,基本上都是通过主动转运重吸收的。被动重吸收是指小管液中的水分和溶质,依靠物理和化学的机制,通过肾小管上皮细胞进入到小管外组织间隙并进入血液中的过程,其转运方式包括扩散和易化扩散等。渗透压差是水分被动重吸收的动力;浓度差和电位差是溶质被动重吸收的动力。‎ ‎6.(2018北京理综29,17分)癌症是当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研究人员利用与癌细胞在某些方面具有相似性的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进行了抗肿瘤的免疫学研究。 ‎(1)癌细胞具有无限 的特点。当体内出现癌细胞时,可激发机体的 系统发挥清除作用。 ‎(2)研究人员进行的系列实验如下: 免疫组小鼠:每周注射1次含失去增殖活性的iPSC悬液,连续4周; 空白组小鼠:每周注射1次不含失去增殖活性的iPSC的缓冲液,连续4周。 实验一:取免疫组和空白组小鼠的血清分别与iPSC、DB7(一种癌细胞)和MEF(一种正常体细胞)混合,检测三种细胞与血清中抗体的结合率,结果见下表。‎  ‎①比较表中iPSC与两组小鼠血清作用的结果可知,免疫组的数值明显 空白组的数值,说明iPSC刺激小鼠产生了特异性抗体。 ‎②表中DB7和iPSC与免疫组小鼠血清作用后的检测数据无明显差异,说明DB7有 。 ‎③综合表中全部数据,实验结果表明 。 实验二:给免疫组和空白组小鼠皮下注射DB7,一周后皮下形成肿瘤。随后空白组小鼠肿瘤体积逐渐增大,免疫组小鼠肿瘤体积逐渐缩小。由此推测:iPSC还能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肿瘤的 免疫。 ‎(3)研究人员另取小鼠进行实验,验证了上述推测。如图为实验组的实验过程及结果示意图。请在图中选择A或B填入④处,从C~F中选择字母填入①~③处。 ‎ (4)该系列研究潜在的应用前景是iPSC可以用于 。 ‎6.(除标明外,每空2分)(1)分裂/增殖(1分) 免疫 (2)实验一: ‎①高于②可以与抗iPSC的抗体结合的抗原③抗iPSC的抗体可以与DB7上的抗原特异性结合,而不能与MEF上的抗原结合/iPSC与DB7有共同的抗原,与MEF无共同的抗原(3分 实验二:细胞(1分)(3)①F(1分) ②D(1分) ③C(1分) ④B(1分) (4)预防和治疗癌症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癌细胞的特点、免疫系统的功能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实验分析与设计能力以及推理能力。(1)在适宜条件下,癌细胞能够无限增殖。免疫系统具有防卫、监控和清除功能。癌细胞作为抗原,可激发机体中的免疫系统发挥清除作用。(2)①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可知,iPSC与免疫组小鼠血清中抗体的结合率明显高于空白组,说明iPSC刺激小鼠产生了特异性抗体。②DB7和iPSC与免疫组小鼠的血清作用后的检测数据无明显差异,说明DB7有可以与抗iPSC的抗体结合的抗原。③综合表中数据,实验结果表明抗iPSC的抗体可以与DB7上的抗原特异性结合,而不能与MEF上的抗原结合。在实验二中,由免疫组小鼠肿瘤体积逐渐缩小,而空白组小鼠肿瘤体积逐渐增大,可推测iPSC还能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肿瘤的细胞免疫。(3)为了验证iPSC能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肿瘤的细胞免疫,实验组的实验流程是每周注射1次含失去增殖活性的iPSC悬液,连续4周→提取小鼠的T细胞;小鼠皮下注射DB7→1周后皮下形成肿瘤→1天后注射免疫小鼠体内的T细胞到血液中,3周后检测实验结果发现小鼠皮下的肿瘤体积缩小。(4)该系列研究潜在的应用前景是iPSC可以用于预防和治疗癌症。 ‎ 【命题分析】 本题以癌症防治研究成果为背景,渗透教材基础知识,同时体现了科学思维与生命观念的核心素养,充分考查考生的获取信息等能力。 考点十三 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1.(2018全国卷Ⅲ3,6分)神经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细胞内外K+和Na+的分布特征是 ‎ A.细胞外K+和Na+浓度均高于细胞内 B.细胞外K+和Na+浓度均低于细胞内 C.细胞外K+浓度高于细胞内,Na+相反 D.细胞外K+浓度低于细胞内,Na+相反 ‎1.D 本题考查静息状态时,神经细胞内外K+和Na+的分布特点。静息状态时,神经细胞膜两侧电位为外正内负,此时细胞膜内钾离子浓度比膜外高很多倍,而钠离子浓度的分布与钾离子相反,因此A、B、C错误,D正确。 ‎2.(2018江苏11,2分)如图是某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模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K+的大量内流是神经纤维形成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 B.bc段Na+大量内流,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并消耗能量 C.cd段Na+通道多处于关闭状态,K+通道多处于开放状态 D.动作电位大小随有效刺激的增强而不断加大 ‎2.C 本题考查神经纤维上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形成。神经纤维形成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是K+的大量外流,A项错误;bc段Na+通过协助扩散的方式大量内流,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不消耗能量,B项错误;cd段K+外流,此时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大,对Na+的通透性小,K+通道多处于开放状态,Na+通道多处于关闭状态,C项正确;动作电位的大小与有效刺激的强弱无关,只要达到了有效刺激强度动作电位就会产生,其电位变化情况是相对固定的,但其最大值会受细胞外液中Na+浓度的影响,D项错误。 ‎3.(2018全国卷Ⅱ3,6分)下列有关人体内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运动时,肾上腺素水平升高,可使心率加快,说明激素是高能化合物 B.饥饿时,胰高血糖素水平升高,促进糖原分解,说明激素具有酶的催化活性 C.进食后,胰岛素水平升高,其既可加速糖原合成,也可作为细胞的结构组分 D.青春期,性激素水平升高,随体液到达靶细胞,与受体结合可促进机体发育 ‎3.D 本题考查动物激素的功能。人体运动时,通过肾上腺素的调节可使心率加快,但肾上腺素不是高能化合物,A项错误;人体在饥饿时血糖浓度较低,此时胰高血糖素水平升高,会促进肝糖原分解,从而使血糖浓度上升,但胰高血糖素不具有催化功能,B项错误;进食后一段时间,人体血糖浓度升高,此时胰岛素水平升高,加速肝糖原和肌糖原的合成,从而使血糖浓度下降,但胰岛素不属于细胞的结构成分, C项错误;人在青春期时,性激素水平升高,会促进机体发育,性激素的运输方式为体液运输,到达靶细胞后需与受体结合才能发挥作用,D项正确。 ‎4.(2018天津理综1,6分)下列关于人体神经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B.不受激素影响 C.不存在信息传递 D.能直接消灭入侵病原体 ‎4.A 本题考查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神经调节与激素调节、免疫调节的关系,细胞间的信息交流。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A正确;神经调节过程也可以受激素的影响,如甲状腺激素可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进而影响神经系统的调节,B错误;突触前膜所在神经元与突触后膜所在神经元通过神经递质实现了细胞间的信息交流与传递,C错误;免疫调节能直接消灭病原体,神经调节不能直接消灭病原体,D错误。 ‎5.(2018江苏20,2分)下列关于人体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成年后生长激素不再分泌,身高不再增加 B.体内多种激素具有直接降低血糖的作用 C.与神经调节相比,体液调节通常作用缓慢、持续时间长 D.神经中枢只能通过发出神经冲动的方式调节相关器官的生理活动 ‎5.C 本题考查动物激素的种类以及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成年后仍会分泌生长激素,只是分泌量减少,A项错误;胰岛素是唯一一种降低血糖的激素,B项错误;与神经调节相比,体液调节具有反应速度较缓慢、作用范围较广泛、作用时间比较长等特点,C项正确;神经中枢可以通过发出神经冲动的方式调节相关器官的生理活动,还可以通过合成和分泌激素来调节相关器官的生理活动,如下丘脑可分泌抗利尿激素, D项错误。 ‎6.(2018海南卷,12)给实验兔注射一定量甲状腺激素后,可引起的生物学效应是 A.糖的分解代谢降低 B.碘的需要量增加 ‎ C.饥饿感增强 D.TSH分泌增加 ‎6.C 甲状腺激素是由甲状腺分泌的,它的主要作用是促进新陈代谢、促进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注射一定量甲状腺激素后,可引起糖的分解代谢增强,A错误、C正确;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存在反馈调节,注射一定量甲状腺激素后,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升高可以反馈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抑制TRH的分泌,自身合成的甲状腺激素减少,而碘是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原料之一,需要量减少,B、D错误。‎ ‎7. (2018海南卷,27) (8分)为了验证反射弧的完整性是完成反射活动的基础,某同学将甲、乙两只脊蛙(去除脑但保留脊髓的蛙)的左、右后肢最长趾趾端(简称左、右后趾)分别浸入0.5%硫酸溶液中,均出现屈肌反射(缩腿),之后 用清水洗净、擦干。回答下列问题:‎ ‎(1)剥去甲的左后趾皮肤,再用0.5%硫酸溶液刺激左后趾,不出现屈肌反射,其原因是 。 ‎ ‎(2)分离甲的右后肢坐骨神经,假如用某种特殊方法阻断了传入神经,再将甲的右后趾浸入0.5%硫酸溶液中,不出现屈肌反射,则说明 。‎ ‎⑶捣毁乙的脊髓,再用0.5%硫酸溶液刺激蛙的左后趾, (填“能”或“不能”)出现屈肌反射,原因是 。‎ ‎7.(1)剥去皮肤导致反射弧的感受器缺失(2)传入神经结构和功能完整是完成反射活动所必需的(3)不能 反射弧的神经中枢被破坏 解析:(1)剥去甲的左后趾皮肤后,存在于左后肢皮肤上的感受器缺失,则再用0.5%硫酸溶液刺激左后趾,不会出现屈肌反射。‎ ‎(2)用某种特殊方法阻断了传入神经,再将甲的右后趾浸入0.5%硫酸溶液中,不出现屈肌反射,说明屈肌反射的发生要求传入神经的结构和功能完整正常。‎ ‎(3)脊髓是脊蛙低级神经反射的神经中枢,因此捣毁乙的脊髓,再用0.5%硫酸溶液刺激蛙的左后趾,则不能出现屈肌。‎ ‎8.(2018全国卷Ⅱ29,8分)为研究垂体对机体生长发育的作用,某同学用垂体切除法进行实验。在实验过程中,用幼龄大鼠为材料,以体重变化作为生长发育的检测指标。回答下列问题:(1) 请完善下面的实验步骤 ‎①将若干只大鼠随机分为A、B两组后进行处理,A组(对照组)的处理是 ;‎ B组的处理是 。 ‎②将上述两组大鼠置于相同的适宜条件下饲养。 ‎③ 。 ‎④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处理与分析。 ‎(2) 实验结果与分析 B组大鼠生长发育的状况不如A组,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因是由于B组的处理使大鼠缺失了来源于垂体的 激素和 激素。 ‎8.(除标明外,每空2分)(1)①手术但不切除垂体 切除垂体 ③每隔一定时间,测定并记录两组大鼠的体重 (2)生长(1分) 促甲状腺(1分) ‎【解析】 本题考查垂体与动物生长发育的关系以及实验探究中的变量设置及检测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1)本实验的自变量是有无垂体,因此A组(对照组)的处理是不切除垂体,同时为了排除手术操作对大鼠生长发育的影响,A组的处理应该是进行手术但不切除垂体;B组是实验组,对其进行的处理是切除垂体。根据实验步骤可知,①为实验处理,②为实验培养,③应为实验结果的检测与记录,且题干强调“以体重变化作为生长发育的检测指标”,因此,③的操作应该是定期测定两组大鼠的体重,并记录实验结果。(2)垂体可产生生长激素(促进生长)和促甲状腺激素(通过作用于甲状腺使其合成和分泌甲状腺激素,而甲状腺激素可促进发育),所以B组大鼠切除垂体后,其生长发育减慢。‎ 考点十四 植物的激素调节 ‎1.(2018江苏7,2分)如图为一种植物扦插枝条经不同浓度IAA浸泡30‎ ‎ min后的生根结果(新生根粗细相近),对照组为不加IAA的清水。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对照组生根数量少是因为枝条中没有IAA B.四组实验中,300 mg/L IAA诱导茎细胞分化出根原基最有效 C.100与300 mg/L IAA处理获得的根生物量相近 D.本实验结果体现了IAA对根生长作用的两重性 ‎1.B 本题考查不同浓度IAA对扦插枝条生根的影响。对照组生根数量少是因为枝条是用不加IAA的清水浸泡的,其枝条中仍含有一定量的内源IAA,A项错误;由图可知,在四组实验中,300 mg/L IAA处理的枝条平均生根数最多且平均根长较长,故该浓度IAA诱导茎细胞分化出根原基最有效,B项正确;平均生根数与平均根长的乘积可以反映出根生物量的大小,100 mg/L与300 mg/L IAA处理获得的根生物量差异较大,C项错误;与对照组相比,图中另外三个浓度的IAA均促进了根的生长,故本实验不能体现IAA对根生长作用的两重性,D项错误。 ‎2.(2018浙江9,2分)某同学进行了2,4-D对插枝生根作用的实验,结果如图所示,其中丙是蒸馏水处理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纵坐标的名称只能用根数量表示 B.2,4-D的浓度时该实验的可变因素 C.由图中可知甲组的2,4-D浓度高于乙组 D.达到a点的生根效果,甲组处理时间比乙组长 ‎2.B 本题考查的是探究 2,4 一 D 对插枝生根的作用(必修三 P6)。图中的纵坐标可以用生根的总长度来表示,A错误。丙组是蒸馏水,甲组和乙组的实验结果不同,说明甲组和乙组的 2,4-D 浓度不同,据此认为 2,4-D 的浓度是该实验的可变因素(即该实验的自变量),B 正确。甲组的促生根的效果比乙组高,但是在最适 2,4-D浓度两侧存在促生根效果相同但浓度不同,所以不能确定甲乙浓度高低,C 错误。据图,达到 a 点的生根效果,甲组处理时间比乙组短,D 错误。故选 B。‎ ‎3. (2018海南卷,3)植物激素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色氨酸可经一系列反应转变为IAA B.激素的含量随植物生长发育而变化 C.赤霉素对果实的发育有抑制作用 D.干旱条件下植物能合成较多的脱落酸 ‎3.C 生长素是由色氨酸经一系列反应转变而来,A正确;不同发育时期植物激素的种类和数量是不同的,其根本原因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B正确;赤霉素的生理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茎秆伸长和植物增高,C错误;‎ 脱落酸的作用是促进叶片和果实脱落。干旱会导致植物体内生长素、赤霉素等明显减少,脱落酸和乙烯大量增加,从而抑制细胞的分裂和生长,促进叶片等器官衰老和脱落过程,D正确。‎ ‎4.(2018海南卷,26) (9分)激动素是一种细胞分裂素类植物生长调节剂。 为了探究激动素对侧芽生长的影响,某同学将生长状态一致的豌豆苗随机分为A.B.C三组,实验处理如表。处理后,定期测量侧芽的长度,结果如图所示。‎ ‎ ‎ 回答下列问题:‎ ‎(1)从实验结果可知,顶芽能抑制侧芽生长,这种现象称为 。‎ ‎(2) A组侧芽附近的生长素浓度 (填“高于”“低于”或“等于”)B组相应侧芽附近的生长素浓度,原因是 。‎ ‎(3)为了验证激动素对A组侧芽生长有促进作用,还应该增加一个处理组D,D组的处理是 ,预测该处理的实验结果是:D组侧芽生长量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A组的生长量。‎ ‎4.(1)顶端优势(2)低于 顶芽是产生生长素的场所, 去除顶芽后没有生长素向下运输(3)去除顶芽,用蒸馏水涂抹侧芽 小于 ‎【解析】 (1)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顶芽对侧芽有一定的制约关系,当顶芽生长旺盛时,侧芽的生长就会受到抑制,这种现象叫做顶端优势。(2)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顶芽产生生长素,源源不断的运输至侧芽,抑制侧芽生长。A组去除顶芽,没有顶芽运输来的生长素的抑制,B组保留顶芽,其附近生长素浓度高。(3)表中A、B为实验组,C为对照组,A和B与C的对照存在两个变量,一是是否保留顶芽,二是侧芽2mg/L激动素溶液涂抹,所以增加的D组为去除顶芽,用蒸馏水涂抹侧芽;若激动素对A组侧芽生长有促进作用,则A组侧芽的生长量大于D组侧芽的生长量。‎ 考点十五 种群和群落 ‎1.(2018全国卷Ⅰ,6分)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数量特征之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种群的“S”型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 B.某林场中繁殖力极强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密度制约 C.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有可能相同 D.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减弱 ‎1.D 本题重点考查种群数量增长的“S”型曲线以及种群密度的相关知识。自然界的资源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致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出现“S”型增长,A正确;老鼠较强的繁殖力极有可能导致其种群密度快速增加,进而致使种内竞争加剧,种群数量的增长随之受到限制,B正确;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较低时,单条鱼的重量较大,当养殖密度较高时,单条鱼的重量较小,故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有可能相同,C正确;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随着种群密度的加大,密度对种群数量增长的制约逐渐增强,D错误。 ‎2.(2018江苏,2分)由于农田的存在,某种松鼠被分隔在若干森林斑块中。人工生态通道可以起到将森林斑块彼此连接起来的作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农田的存在,增加了松鼠的活动空间 B.生态通道有利于保护该种松鼠遗传多样性 C.不同森林斑块中的松鼠属于不同种群,存在生殖隔离 D.林木密度相同的不同斑块中松鼠的种群密度相同 ‎2.B 本题考查种群的特征与生物多样性的相关知识。农田的存在,使得松鼠被分隔在若干森林斑块中,降低了松鼠的活动空间,A项错误;人工生态通道可以起到将森林斑块彼此连接起来的作用,所以有利于保护该种松鼠的遗传多样性,B项正确;不同森林斑块中的松鼠属于不同种群,存在地理隔离但不存在生殖隔离,‎ ‎ C项错误;松鼠的种群密度受食物条件、栖息空间和天敌等因素的影响,林木密度相同的不同斑块中松鼠的种群密度不一定相等, D项错误。 ‎ 3.(2018海南卷,25)将相等数量的硝化细菌和大肠杆菌分别接种到含铵盐的无机盐培养液中,在适宜温度下振荡培养。若用虚线表示大肠杆菌的生长趋势,实线表示硝化细菌的生长趋势,则下图中能正确表示两种菌体生长趋势的是 ‎ ‎3.C 硝化细菌能够将环境中的氨氧化成亚硝酸,进而将亚硝酸氧化成硝酸,并利用这两个化学反应释放的能量进行化能合成作用,将CO2和H2O合成糖类,因此接种到含铵盐的无机盐培养液中的硝化细菌繁殖速度快于大肠杆菌。‎ 教材链接:人教版必修一P105。硝化细菌是化能合成型微生物,其代谢类型为自养需氧型生物。乳酸菌是厌氧型生物,其代谢类型为异养厌氧型;根瘤菌能固定N2,其代谢类型为异养需氧型;衣藻是光能型生物,其代谢类型为自养需氧型。‎ 硝化细菌 固氮蓝藻 根瘤菌 能源 氧化无机物NH3‎ 光能 氧化有机物 碳源 利用二氧化碳 利用二氧化碳 利用糖类等 氮源 利用铵盐 利用氮气 利用氮气 光合色素 没有 有 没有 ‎4.(2018浙江18,2分)在对某自然保护区内甲、乙两个不同物种的种群数量进行了调查之后,又开展了连续4年的跟踪调查,计算其L值(L=当年末种群个体数量/前一年末种群个体数量),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关于这4年调查期间的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第1年末甲乙两种群的增长速率不一定相等 B.第2年末乙种群数量不一定大于甲 C.第3年末乙种群数量达到了最大值 D.这4年中甲种群每年增加的数量是相等的 ‎4.D 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变化。由于甲乙两个种群内个体的初始数量均未知,第一年末甲种群的 L=1.5,乙 L 值稍大于 1.0,两种群具体增加的个体数量无法得知,故两种群的增长速度不一定相等,A 正确。由于甲乙两个种群内个体的初始数量均未知,第二年末乙种群数量不一定大于甲,B 正确。第 3 年末乙种群 L=1.0,且在接下来的第 3-4 年内 L 小于 ‎ 1.0 即种群数量在减少,故第 3 年末时为乙种群数量的最大值,C 正确。这 4 年中甲种群 L 值均为 1.5,每年增加的数量都较前一年多,D 错误。故选 D。‎ ‎5.(2018江苏,2分)如图是某处沙丘发生自然演替过程中的三个阶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从形成沙丘开始发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 B.阶段Ⅰ的沙丘上草本植物占优势,群落尚未形成垂直结构 C.阶段Ⅰ与Ⅱ的沙丘上生长的植物种类完全不同 D.阶段Ⅲ沙丘上的群落对外界干扰的抵抗力稳定性最强 ‎5.D 本题考查群落的演替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从形成沙丘开始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A项错误;草本植物阶段的群落中也存在垂直结构,B项错误;群落演替是指优势取代而非完全的取而代之,所以阶段Ⅰ与Ⅱ的沙丘上生长的植物种类有相同的,C项错误;与阶段Ⅰ、Ⅱ相比,阶段Ⅲ沙丘上的群落中生物种类最多,营养结构最复杂,故阶段Ⅲ沙丘上的群落的自我调节能力最强,对外界干扰的抵抗力稳定性最强,D项正确。 ‎6. (2018海南卷,22)在一个群落中,当甲、乙两个种群利用同一有限的资源时,种群间通常会发生 A.捕食 B.竞争 C.寄生 D.互利共生 ‎6.B 两个对资源利用方式完全相同的种群生长在一个稳定的、资源有限的环境中,二者相互争夺氧气、营养物质和生存的空间,属于竞争关系。‎ ‎7.(2018海南卷,29) (10分)某小组为了研究某混交林的群落结构,选择了若干样地进行调查。其中A、B、C三种乔木的调查结果如表。‎ ‎(1)据表可知: 种群属于增长型种群, 种群属于衰退型种群, 种群属于稳定型种群。‎ ‎(2)该小组采用的种群密度调查方法是样方法,取样时要做到随机取样,其目的是 。‎ 若要调查群落中松鼠种群的密度,则应采用 法,理由是 。‎ ‎(3)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该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则发生代替的可能原因是 (答出两点即可)。‎ ‎7.(1) C A B (2)保证调查结论可靠 标志重捕 松鼠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3)后一个群落中的物种竞争能力强;前一个群落为后一个群落的产生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解析:(1)由表中数据可知,A乔木树种只存在老年树,种群属于衰退型种群;B乔木树种老年树、成年树和幼年树的数量基本相同,种群属于稳定型种群;C乔木树种幼年树多,老年树少,种群属于增长型种群。(2)为了减少人为或机器造成的样本差异误差,保证调查结论可靠,所以取样时要做到随机取样。松鼠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调查其种群密度时采用标志重捕法。(3)如果该混交林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说明后一个群落中的物种在竞争中处于优势,比如植株越来越高,占据了更大的空间,能进行更强的光合作用。也可能是前一个群落创造了不良的生活环境,使原来的群落解体,为后一个群落中的物种的生存提供了有利条件,从而引起演替。另外,由于群落中植物种群特别是优势种的发育而导致群落内光照、温度、水分状况的改变,也可为演替创造条件。‎ ‎【知识总结】影响群落演替的主要因素有:①植物繁殖体的迁移、散布和动物的迁移活动、②群落内部环境的变化、③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 ④ 种内和种间关系的改变、⑤人类的活动等。由群落本身的生命活动造成的群落内部环境的变化,与外界环境条件的改变没有直接的关系。有些情况下,是群落内物种生命活动的结果,创造了不良的居住环境,使原来的群落解体,为其他植物的生存提供了有利条件,从而引起演替。另外,由于群落中植物种群特别是优势种的发育而导致群落内光照、温度、水分状况的改变,也可为演替创造条件。‎ 虽然决定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存在于群落内部,但群落之外的环境条件诸如气候、地貌、土壤和火等常可成为引起演替的重要条件。气候决定着群落的外貌和群落的分布,也影响到群落的结构和生产力,气候的变化,无论是长期的还是短暂的,都会成为演替的诱发因素。‎ 考点十六 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的保护 ‎1.(2018海南卷,20)某地在建设池塘时,设计了如图所示的食物网,鲫鱼和鲢鱼生活在不同水层。关于该池塘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A.鲫鱼既是初级消费者又是次级消费者 B.消耗等量藻类时,鳜鱼的生长量少于鲢鱼 C.通气可促进水体中生物残骸分解为无机物 D.藻类固定的能量小于流入次级消费者的能量 ‎1.D 鲫鱼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分别处于第二和第三营养级,既是初级消费者又是次级消费者,A正确;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由于鳜鱼所处的营养级高于鲢鱼,所以消耗等量藻类时,鳜鱼的生长量少于鲢鱼,B正确;水中的需氧微生物能够分解有机物,通气可促进水体中生物残骸分解为无机物,促进物质的循环,C正确;藻类固定的能量不能百分百的流入次级消费者体内,因此藻类固定的能量高于流入次级消费者的能量,D错误。‎ ‎2.(2018全国卷Ⅲ,6分)某同学运用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对农田中具有趋光性的昆虫进行调查。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趋光性昆虫是该农田生态系统的消费者 B.黑光灯传递给趋光性昆虫的信息属于化学信息 C.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调查某种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 D.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探究该农田趋光性昆虫的物种数目 ‎2.B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种群密度的调查以及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等知识。农田中具有趋光性的昆虫是异养生物,属于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A正确;利用黑光灯诱捕有趋光性的昆虫,黑光灯传递给趋光性昆虫的信息属于物理信息,B错误;通过统计黑光灯诱捕的某种趋光性昆虫的数量,可调查某种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C正确;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通过统计诱捕到的趋光性昆虫的种类数来探究该农田趋光性昆虫的物种数目,D正确。‎ ‎3.(2018海南卷,19)某同学将一面镜子竖立在一棵树旁,该树上的一只小鸟飞到镜前,对着镜子中的“小鸟”愤怒地啄击扑打。下列关于该事件中信息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 A.小鸟啄击扑打的动作本身是一种行为信息 B.小鸟的眼睛能够感受镜子发出的物理信息 C.小鸟把镜子传递的信息当作来自入侵者的信息 D.激怒小鸟的信息是直接来自非生物的化学信息 ‎3.D 小鸟对着镜子中的“小鸟”愤怒地啄击扑打是动物的特殊行为,能够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也能够传递某种信息,属于行为信息,激怒小鸟的信息是直接来自镜子中的“小鸟”的物理和行为信息。‎ ‎1、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类型 ‎(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颜色、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 ‎(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 ‎(3)行为信息:是指某些动物通过某些特殊行为,在同种或异种生物间传递的某种信息。‎ ‎2、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1)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2)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3)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4.(2018海南卷,21)对于一个结构和功能处于恢复过程中的生态系统,下列推论错误的是 A.适当的物质和能量投入可加快生态系统的恢复 B.随着生物多样性的提高,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增强 C.恢复后的生态系统,其结构和功能可接近受损前的状态 D.生物多样性提高后,某营养级的能量可全部流入下一营养级 ‎4.D 由于该生态系统处于恢复过程中,结构和功能不甚完善,所以适当的物质和能量投入可加快生态系统的恢复,A正确;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生态系统中物种丰富度越高,其自我调节能力越强,B正确;‎ 恢复生态主要是恢复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和生物的适应性,充分依靠生态系统自身的能力,辅以物质和能量的投入,从而尽快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恢复到(或接近)受干扰前的状态,C正确;无论生物多样性高与低,某营养级的能量不可能全部流入下一营养级,D错误。‎ ‎5. (2018全国卷Ⅲ,32,10分)如图是某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  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蚯蚓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来自于生活垃圾中的 (填“有机物”或“无机物”)。生活垃圾中的细菌和真菌属于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作用是 。 ‎(2)根据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作用,若要采用生物方法处理生活垃圾,在确定处理生活垃圾的方案时,通常需要考虑的因素可概括为3个方面,即 。 ‎(3)有机肥在土壤中经分解、转化可产生NO3-。通常植物根系对NO3-的吸收是通过 ‎ 运输完成的。 ‎(1)有机物(2分) 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3分) (2)待分解垃圾的性质,引进的分解者生物的种类,处理环境的理化条件(3分) (3)主动(2分 ‎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作用、生态工程、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等知识,要求考生能结合生活实际,加强对主干知识的深度理解与综合运用能力。(1)蚯蚓属于异养型生物,其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来自于生活垃圾中的有机物,生态系统中分解者将动植物遗体残骸和动物的排遗物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2)采用生物方法处理生活垃圾,利用的是分解者的分解作用,需要考虑生活垃圾的成分及理化性质、分解者的生物种类及异化类型、处理环境的理化条件等。(3)通常植物根系对NO-3的吸收方式为主动运输。 ‎6.(2018全国卷Ⅰ,10分)回答下列问题: ‎(1) 大自然中,猎物可通过快速奔跑来逃脱被捕食,而捕食者则通过更快速的奔跑来获得捕食猎物的机会,猎物和捕食者的每一点进步都会促进对方发生改变,这种现象在生态学上称为 。 ‎(2) 根据生态学家斯坦利的“收割理论”,食性广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在这个过程中,捕食者使物种多样性增加的方式是 。 ‎(3) 太阳能进入生态系统的主要过程是 。分解者通过 来获得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 ‎6.(1)协同进化(或答共同进化)(1分) (2)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为其他物种的生存提供机会(3分) (3)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3分) 呼吸作用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排遗物中的有机物分解(3分) ‎【解析】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共同进化等知识,要求考生具备一定的理解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1)大自然中,猎物通过快速奔跑来逃脱被捕食,而捕食者通过更快速的奔跑来获得捕食猎物的机会,在生态学上,此种现象称为共同进化(协同进化)。(2)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这样就会避免出现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为其他物种的生存提供机会,有利于增加物种的多样性。(3)生产者(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能量进入生态系统的主要途径,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分解者通过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满足生命活动所需。 ‎【知识总结】‎ ‎(1)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猎物和捕食者的每一点进步都会促进对方发生改变, 这种现象在生态学上也是共同进化。‎ ‎(2)“精明的捕食者”策略是指捕食者一般不能将所有的猎物吃掉,否则自己也无法生存,“收割理论”是指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这样就会避免出现一种或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空间有利于增加物种的多样性。‎ ‎7.(2018全国卷Ⅱ,11分)大型肉食性动物对低营养级肉食性动物与植食性动物有捕食和驱赶作用,这一建立在“威慑”与“恐惧”基础上的种间关系会对群落或生态系统产生影响,此方面的研究属于“恐惧生态学”范畴。回答下列问题: ‎(1) 当某种大型肉食性动物迁入到一个新的生态系统时,原有食物链的营养级有可 能增加。生态系统中食物链的营养级数量一般不会太多,原因是 。 ‎(2)如果将顶级肉食性动物引入食物网只有三个营养级的某生态系统中,使得甲、乙两种植食性动物间的竞争结果发生了反转,即该生态系统中甲的数量优势地位丧失。假定该反转不是由顶级肉食性动物的直接捕食造成的,那么根据上述“恐惧生态学”知识推测,甲的数量优势地位丧失的可能原因是 (答出一点即可)。 ‎(3)若某种大型肉食性动物在某地区的森林中重新出现,会减轻该地区野猪对农作物 的破坏程度。根据上述“恐惧生态学”知识推测,产生这一结果的可能原因有 (答出两点即可)。 ‎7.(1)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过程中大部分都损失了,传递到下一营养级的能量较少(3分) (2)甲对顶级肉食性动物的恐惧程度比乙高,顶级肉食性动物引入后甲逃离该生态系统的数量比乙多(4分) (3)大型肉食性动物捕食野猪;野猪因恐惧减少了采食(4分)‎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种间关系和能量流动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和获取信息能力。(1)从能量金字塔可以看出,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动过程中损失的能量就越多,因此,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一般不超过4~5个营养级。(2)根据题干信息“大型肉食性动物对低营养级肉食性动物与植食性动物有捕食和驱赶作用”,又这一种间关系是建立在“威慑”和“恐惧”基础上的,且题干指出导致植食性动物甲在数量上的优势地位丧失不是由顶级肉食性动物的直接捕食造成的,因此,甲的数量优势地位丧失的可能原因是顶级肉食性动物对甲产生的“威慑”比乙高,甲因“恐惧”而逃离该生态系统的数量比乙多。(3)根据题中“恐惧生态学”的观点可知,大型肉食性动物对野猪有捕食和驱赶的作用,故某大型肉食性动物的重新出现可能会使野猪的被捕食量增加,同时野猪也会因“恐惧”而减少采食,从而降低其对农作物的破坏程度。‎ ‎8.(2018天津理综8,10分)为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对西黄松老龄(未砍伐50~250年)和幼龄(砍伐后22年)生态系统的有机碳库及年碳收支进行测定,结果见题表。据表回答: 碳量 生产者活生物量 ‎(g/m2)‎ 死有机质 ‎(g/m2)‎ 土壤有机碳 ‎(g/m2)‎ 净初级生产力*‎ ‎(g/m2·年)‎ 异氧呼吸**‎ ‎(g/m2·年)‎ 西黄松生态系统 老龄 ‎1 2730‎ ‎2 560‎ ‎5 330‎ ‎470‎ ‎440‎ 幼龄 ‎1 460‎ ‎3 240‎ ‎4 310‎ ‎360‎ ‎390‎ ‎*净初级生产力:生产者光合作用固定总碳的速率减去自身呼吸作用消耗碳的速率 ‎**异养呼吸: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呼吸作用 ‎(1)西黄松群落被砍伐后,可逐渐形成自然幼龄群落,体现了生态系统的 稳定性。 ‎(2)大气中的碳主要在叶绿体 部位被固定,进入生物群落。幼龄西黄松群落每平方米有 克碳用于生产者当年的生长、发育、繁殖,储存在生产者活生物量中;其中,部分通过生态系统中 的呼吸作用,部分转变为死有机质和土壤有机碳后通过 的分解作用,返回大气中的CO2库。  ‎(3)西黄松幼龄群落中每克生产者活生物量的净初级生产力 (大于/等于/小于)老龄群落。根据年碳收支分析,幼龄西黄松群落 (能/不能)降低大气碳总量。 ‎8.(除标明外,每空1分)(1)恢复力 (2)基质 360(2分) 消费者 分解者 (3)大于(2分) 不能(2分) ‎【解析】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知识。(1)森林中的西黄松群落被砍伐后,能形成自然的幼龄群落,说明被破坏后的生态系统能够逐渐恢复,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2)植物在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固定CO2,暗反应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根据题意可知,幼龄西黄松群落每年每平方米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碳量可用表格中的净初级生产力表示,所以幼龄西黄松群落用于生产者当年生长、发育和繁殖的碳量每平方米为360 g。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碳可通过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和分解者的分解作用返回大气中。(3)分析表中数据,幼龄西黄松群落中每克生产者活生物量的净初级生产力为360÷1 460≈0.246 6,老龄西黄松群落中每克生产者活生物量的净初级生产力为470÷12 730≈0.036 9,前者大于后者。表中幼龄西黄松群落的净初级生产力为360 g/(m2·年),但是整个生态系统碳的输出量为390 g/(m2·年),因此幼龄西黄松群落不能降低大气中的碳总量。‎ ‎9.(2018江苏28,8分)某城市河流由于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排入,水质逐渐恶化。经过治理后,河水又恢复了清澈。图1表示该河流的能量金字塔(甲、乙、丙为3种鱼,丁为1种水鸟,甲不摄食藻类,箭头指示能量流动方向),图2表示部分能量流动关系(图中数字表示同化的能量)。请回答下列问题: ‎ 图1 图2 ‎(1) 图1所示食物网中,遗漏了一条能量流动途径,该条途径是 。‎ ‎(2)图1所示食物网中,次级消费者是 ,丁与丙之间的种间关系是 。 ‎(3)根据图1分析,除了图2中已经标出的能量去向之外,乙的能量去向还有 。 ‎(4)结合图2分析,图1所示食物网中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能量的传递效率 ‎ ‎(在“大于”“小于”或“等于”中选择)7.6%。 ‎(5)经检测,水体中含有某种可被生物富集的农药,推测此农药含量最高的物种是 。‎ ‎(6)从生态学角度解释,污染物排放导致水质恶化的主要原因是 。 ‎9.(除标明外,每空1分)(1)水草→甲→丁 (2)丙和丁 捕食和竞争 (3)传递给丙、自身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 (4)大于 (5)丁 (6)河流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自我修复)能力有限(2分) ‎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能量流动的相关知识。(1)根据题意可知,图1中遗漏的能量流动途径是水草→甲→丁。(2)次级消费者属于第三营养级,故图1所示食物网中的次级消费者为丙和丁;丁可以捕食丙,而丁和丙又均可以乙为食,故丁与丙之间的种间关系是捕食和竞争。(3)乙在图中所示食物链中不是最高营养级,所以乙的能量有三个去向:流向下一营养级(包括丁和丙);流向分解者;自身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4)因为乙同化的能量为1 900 kJ/(m2·a),生产者同化的能量为25 000 kJ/(m2·a),1 900/‎ ‎25 000×100%=7.6%,而生产者同化的能量除了流向乙外还流向了甲,所以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能量的传递效率大于7.6%。(5)由题意可知,该农药可沿食物链或食物网富集,则该农药在处于最高营养级的生物体内含量最高。(6)从生态学角度分析,每个生态系统都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如果超过这个调节能力,则生态系统会崩溃。题中由于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排入,水质逐渐恶化,说明污染物排放已经超过了河流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10. (2018北京理综31,16分)因含N、P元素的污染物大量流入,我国某大型水库曾连续爆发“水华”。为防治“水华”,在控制上游污染源的同时,研究人员依据生态学原理尝试在水库中投放以藻类和浮游动物为食的鲢鱼和鳙鱼,对该水库生态系统进行修复,取得了明显效果。‎ ‎(1) 在该水库生态系统组成中,引起“水华”的藻类属于 。水库中各种生物共同构成 。 ‎(2) 为确定鲢、鳙的投放量,应根据食物网中的营养级,调查投放区鲢、鳙的 的生物积累量(在本题中指单位面积中生物的总量,以t·hm-2表示);为保证鲢、鳙的成活率,应捕杀鲢、鳙的 。 ‎(3) 藻类吸收利用水体中的N、P元素,浮游动物以藻类为食,银鱼主要以浮游动物为食。由右图可知,将鲢、鳙鱼苗以一定比例投放到该水库后,造成银鱼生物积累量 ,引起该变化的原因是 。 ‎ ‎ ‎(4) 投放鲢、鳙这一方法是通过人为干预,调整了该生态系统食物网中相关物种生物积累量的 ‎ ‎,从而达到改善水质的目的。 ‎(5) 鲢鱼和鳙鱼是人们日常食用的鱼类。为继续将投放鲢、鳙的方法综合应用,在保持良好水质的同时增加渔业产量,以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请提出两条具体措施 。 ‎10.(1)生产者(1分) (生物)群落(1分) (2)捕食对象/食物(2分) 捕食者/天敌(2分) (3)明显下降(2分) 鲢、鳙与银鱼在食物上存在竞争关系(2分) (4)比例(2分) (5)定期适度捕捞鲢、鳙;定期合理投放鲢、鳙;控制性捕杀鲢、鳙的捕食者;控制人类活动(工业、农业、旅游等)对该水库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4分)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生物群落的概念及环境污染的防治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信息转化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1)引起“水华”的藻类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属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生产者。生物群落是指在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因此水库中的各种生物共同构成生物群落。(2)根据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原理,为确定鲢、鳙鱼的投放量,应根据食物网中的营养级,调查投放区鲢、鳙鱼的食物的生物积累量。为保证鲢、鳙鱼的成活率,应捕杀鲢、鳙鱼的天敌。(3)浮游动物以藻类为食,银鱼主要以浮游动物为食,根据图示可知,鲢、鳙鱼苗以一定比例投放到该水库后,银鱼生物积累量明显下降,引起该变化的原因是鲢、鳙与银鱼在食物上存在竞争关系。(4)通过投放鲢、鳙鱼的方法可人为干预,调整该生态系统食物网中相关物种生物积累量的比例,从而达到降低藻类等植物的大量繁殖、改善水质的目的。(5)要在保持良好水质的同时增加渔业的产量,可通过采取定期适度捕捞鲢、鳙,定期合理投放鲢、鳙,控制性捕杀鲢、鳙的捕食者,控制人类活动(工业、农业、旅游等)对该水库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等措施,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考点十七 生物技术实践 ‎1.(2018江苏卷16,2分)某高校采用如图所示的发酵罐进行葡萄酒主发酵过程的研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夏季生产果酒时,常需对罐体进行降温处理 B. 乙醇为挥发性物质,故发酵过程中空气的进气量不宜太大 C. 正常发酵过程中罐内的压力不会低于大气压 D. 可以通过监测发酵过程中残余糖的浓度来决定何时终止发酵 ‎1.B 葡萄酒发酵的原理是酵母菌的无氧呼吸,即葡萄糖在无氧条件下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酒精并释放少量的能量,发酵的温度在18℃-25℃,因此夏季生产果酒时,常需对罐体进行降温处理,A正确;乙醇是酵母菌无氧呼吸的产物,因此分解过程中不需要通入空气,B错误;无氧呼吸产生了二氧化碳,但是没有消耗氧气,因此发酵罐中的气压不会低于大气压,C正确;葡萄酒发酵的原料是糖类,因此可以通过监测发酵过程中残余糖的浓度来决定何时终止发酵,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与掌握果酒发酵的原理,明确无氧呼吸没有消耗氧气,但是产生了二氧化碳,因此发酵罐中的气压可能升高。‎ ‎2.(2018江苏卷21,3分) 下列关于加酶洗衣粉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洗衣粉中添加的酶通常是由微生物发酵生产而来 B. 洗衣粉中的蛋白酶通常会将添加的其他酶迅速分解 C. 在50 ℃热水中用加酶洗衣粉洗衣时,其中的酶会迅速失活 D. 加酶洗衣粉受潮后重新晾干保存,不会影响其中酶的活性 ‎2.BCD 加酶洗衣粉中加入的酶多是微生物发酵产生的,其本质与生物体内的酶无明显差异,A正确;洗衣粉中的蛋白酶通常不会将添加的其他酶迅速分解,这是因为加酶洗衣粉中的酶经过了特殊的化学物质的包裹,使之与其他成分隔离,这些酶在遇水后,包裹层分解,酶才能发挥作用,B错误;加酶洗衣粉的pH值一般不大于10,在水温45~60℃时,能充分发挥洗涤作用,因此在50℃热水中用加酶洗衣粉洗衣时,其中的酶不会失活,C错误;加酶洗衣粉受潮后重新晾干保存,会导致其中酶的活性降低,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加酶洗衣粉中酶制剂的种类以及作用机理,明确酶的来源、酶的特殊处理以及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3. (2018全国卷Ⅰ,15分)将马铃薯去皮切块,加水煮沸一定时间,过滤得到马铃薯浸出液。在马铃薯浸出液中加入一定量蔗糖和琼脂,用水定容后灭菌,得到M培养基。 回答下列问题: ‎(1) M培养基若用于真菌的筛选,则培养基中应加入链霉素以抑制 的生长,加入了链霉素的培养基属于 培养基。 ‎(2) M培养基中的马铃薯浸出液为微生物生长提供了多种营养物质,营养物质类型除氮源外还有 (答出两点即可)。氮源进入细胞后,可参与合成的生物大分子有 (答出两点即可)。 ‎(3) 若在M培养基中用淀粉取代蔗糖,接种土壤滤液并培养,平板上长出菌落后可通过加入显色剂筛选出能产淀粉酶的微生物。加入的显色剂是 ,该方法能筛选出产淀粉酶微生物的原理是 。 ‎(4) 甲、乙两位同学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测定某一土壤样品中微生物的数量,在同一稀释倍数下得到以下结果: ‎ 甲同学涂布了3个平板,统计的菌落数分别是110、140和149,取平均值133;乙同学涂布了3个平板,统计的菌落数分别是27、169和176,取平均值124。有人认为这两位同学的结果中,乙同学的结果可信度低,其原因是 。  ‎3.(1)细菌(1分) 选择(2分) (2)碳源、无机盐(2分) 蛋白质、核酸(2分) (3)碘液(2分) 淀粉遇碘液显蓝色,产淀粉酶的菌落周围淀粉被水解,形成透明圈(3分) (4)乙同学的结果中,1个平板的计数结果与另2个相差悬殊,结果的重复性差(3分)  ‎【解析】 本题考查微生物培养中选择培养基的作用、培养基的营养要素及作用、微生物的计数等知识。(1)在微生物学中,将允许特定种类的微生物生长,同时抑制或阻止其他种类微生物生长的培养基,称做选择培养基。若M培养基是用于真菌的筛选,则应加入链霉素以抑制细菌的生长,其属于选择培养基。(2)马铃薯浸出液中含有淀粉、蛋白质、脂质、无机盐、水等多种物质,因此,除氮源外其中还有微生物生长所需要的碳源、无机盐等营养要素。进入细胞的氮源可参与合成蛋白质、核酸(DNA、RNA)等含氮的生物大分子。(3)加入显色剂碘液后,淀粉遇碘变蓝,而淀粉的水解产物则不发生这种反应。若在M培养基中用淀粉取代蔗糖,接种土壤滤液并培养,土壤中能产生淀粉酶的微生物可将淀粉分解,菌落周围就会出现透明圈,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是否产生透明圈来筛选能产淀粉酶的微生物了。(4)乙同学的结果中,1个平板的计数结果与另2个相差太远,说明在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了错误,结果的重复性太差,不能简单地将3个平板的计数值用来求平均值。 ‎【高分必备】 从近几年高考对选修一的考查情况看,设题的灵活性越来越高。单纯死记硬背已经很难在高考中取胜,想取得高分需要从以下几方面下功夫:(1)实验尽量做;(2)多问为什么;(3)讨论要常态。另外,必修知识中的实验设计方法要在选修知识中多运用,多反思,这样才能应对日益多变的选修试题。 ‎4.(2018全国卷Ⅱ,15分)在生产、生活和科研实践中,经常通过消毒和灭菌来避免杂菌的污染。‎ 回答下列问题: ‎(1) 在实验室中,玻璃和金属材质的实验器具 (填“可以”或“不可以”)放入干热灭菌箱中进行干热灭菌。 ‎(2)牛奶的消毒常采用巴氏消毒法或高温瞬时消毒法,与煮沸消毒法相比,这两种方法的优点是 。 ‎(3)密闭空间内的空气可采用紫外线照射消毒,其原因是紫外线能 。在照射前,适量喷洒 ,可强化消毒效果。 ‎(4)水厂供应的自来水通常是经过 (填“氯气”“乙醇”或“高锰酸钾”)消毒的。‎ ‎(5)某同学在使用高压蒸汽灭菌锅时,若压力达到设定要求,而锅内并没有达到相应温度,最可能的原因是 。  ‎4.(1)可以(2分) (2)在达到消毒目的的同时,营养物质损失较少(3分) (3)破坏DNA结构(3分) 消毒液(2分) (4)氯气(2分) (5)未将锅内冷空气排尽(3分)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生产、生活和科研中的消毒灭菌方法及其原理。(1)在实验室中,能耐高温的、需要保持干燥的物品,如玻璃器皿和金属材质的实验器具等可以放入干热灭菌箱中进行干热灭菌。(2)巴氏消毒法或高温瞬时消毒法与煮沸消毒法相比,其优点表现为在达到消毒目的的同时,营养物质损失较少。(3)紫外线照射能消毒的原因是其能够破坏微生物细胞中的DNA分子。在利用紫外线照射前,适量喷洒石炭酸或煤酚皂溶液等消毒液,可强化消毒效果。(4)自来水通常采用氯气消毒。(5)采用高压蒸汽灭菌时,若压力达到设定要求,而温度未达到相应要求,最可能的原因是没有排尽高压蒸汽灭菌锅内的冷空气。 ‎5.(2018全国卷Ⅲ,15分)回答下列与酵母菌有关的问题: ‎(1)分离培养酵母菌通常使用 (填“牛肉膏蛋白胨”“MS”或“麦芽汁琼脂”)培养基,该培养基应采用 灭菌法灭菌。若将酵母菌划线接种在平板上,培养一段时间后可观察到菌落,菌落的含义是 。 ‎(2)酵母菌液体培养时,若通入氧气,可促进 (填“菌体快速增殖”“乙醇产生”或“乳酸产生”‎ ‎);若进行厌氧培养,可促进 (填“菌体快速增殖”“乙醇产生”或“乳酸产生”)。 ‎(3)制作面包时,为使面包松软通常要在面粉中添加一定量的酵母菌,酵母菌引起面包松软的原因是 。 ‎5.(1)麦芽汁琼脂(3分) 高压蒸汽(2分) 由一个细胞繁殖而来的肉眼可见的子细胞群体(3分) (2)菌体快速增殖(2分) 乙醇产生(2分) (3)酵母菌分解葡萄糖会产生CO2,CO2使面包松软(3分) ‎ 【解析】 本题考查酵母菌代谢及微生物培养。(1)酵母菌为异养型生物,通常使用麦芽汁琼脂培养基培养;培养基常用高压蒸汽灭菌法灭菌;由一个细胞繁殖而来的肉眼可见的子细胞群体称为菌落。(2)酵母菌为兼性厌氧型生物,有氧条件利于其繁殖,无氧条件下其进行酒精发酵。(3)酵母菌分解葡萄糖可产生二氧化碳,使面包松软多孔。 ‎6.(2018江苏31,8分)酵母的蛋白质含量可达自身干重的一半,可作为饲料蛋白的来源。有些酵母可以利用工业废甲醇作为碳源进行培养,这样既可减少污染又可降低生产成本。研究人员拟从土壤样品中分离该类酵母,并进行大量培养。如图所示为操作流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配制培养基时,按照培养基配方准确称量各组分,将其溶解、定容后,调节培养基的 ,及时对培养基进行分装,并进行 灭菌。 ‎(2)取步骤②中不同梯度的稀释液加入标记好的无菌培养皿中,在步骤③中将温度约 ‎ (在25 ℃、50 ℃或80 ℃中选择)的培养基倒入培养皿混匀,冷凝后倒置培养。‎ ‎(3)挑取分离平板中长出的单菌落,按步骤④所示进行划线。下列叙述合理的有 。‎ a.为保证无菌操作,接种针、接种环使用前都必须灭菌 b.划线时应避免划破培养基表面,以免不能形成正常菌落 c.挑取菌落时,应挑取多个菌落,分别测定酵母细胞中甲醇的含量 d.可以通过逐步提高培养基中甲醇的浓度,获得甲醇高耐受株 ‎(4) 步骤⑤中,为使酵母数量迅速增加,培养过程中需保证充足的营养和 供应。为监测酵母的活细胞密度,将发酵液稀释1 000倍后,经等体积台盼蓝染液染色,用25×16型血细胞计数板计数5个中格中的细胞数,理论上 色细胞的个数应不少于 ,才能达到每毫升3×109个活细胞的预期密度。 ‎6.(除标明外,每空1分)(1)pH 高压蒸汽(湿热) (2)50 ℃ (3)a、b、d (4)氧气 无 30(2分)【解析】 本题考查培养基的配制与灭菌,微生物的培养与分离等知识。(1)配制培养基时,按照培养基配方准确称取各组分,之后溶解定容,再调节培养基的pH,一般情况下,采用高压蒸汽灭菌法对培养基进行灭菌。(2)对培养基进行高压蒸汽灭菌后,需将温度降至50 ℃左右后倒入培养皿混匀,冷凝后倒置培养。(3)在对酵母菌进行划线纯化时,为保证无菌操作,接种针、接种环使用前都必须灭菌;且在划线时应避免划破培养基表面,以免不能形成正常菌落;本实验是为了获得能以工业废甲醇作为碳源的酵母,故在实验过程中可以通过逐步提高培养基中甲醇的浓度,获得甲醇耐受株。(4)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型真菌,有氧条件下大量繁殖。酵母菌扩大培养时,需保证充足的营养和氧气供应。“用等体积台盼蓝染液染色”,即计数室中培养液体积实际只有0.1÷2=0.05 mm3,设5个中方格中无色(活细胞不被台盼蓝染色)的细胞数目为x个,则3×109=x/5×25×1 000×1 000÷0.05,解得x=30。‎ ‎【规律总结】‎ ‎1.基本构造:不管计数区(大方格)是哪一种构造,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计数区都由25×16=400个小方格组成。 计数区边长为1mm,则计数区的面积为1mm2,每个小方格的面积为1/400mm2。盖上盖玻片后,计数区的高度为0.1mm,所以每个计数区的体积为0.1mm3。‎ ‎2.计数公式:‎ 使用血球计数板计数时,先要测定每个小方格中微生物的数量,再换算成每毫升菌液(或每克样品)中微生物细胞的数量。‎ 红细胞数(RBCs)/L=N/5×25×10×106×200‎ N为:五个中方格的RBC总数 N/5为:5个中方格(粉红色区域)的平均RBC数量(然后推及至中央大方格中每一个中方格RBC的数量)‎ N/5×25为:中央大方格RBC总数(即:0.1mm3(ul)的RBC总数)‎ N/5×25×10为:1mm3(ul)RBC总数 N/5×25×10×106为:1L的RBC总数 ‎200为:血液的稀释倍数 公式简化后:红细胞数/L=N×5×107×稀释倍数 公式前面部分都是换算成每微升血多少该计数细胞;最后都是由微升换算到升,乘以10的6次方 ‎7. (2018海南卷,30,15分) 葡萄酒是葡萄汁经酵母菌发酵而成的,酿制葡萄酒的两个 简易装置如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试管中的X溶液有助于维持甲装置的瓶中气压相对稳定,与乙装置相比,用甲装置酿制葡萄酒的优点是 (答出两点即可)。‎ ‎(2)葡萄汁装入甲装置时,要留有约1/3的空间,这种做法的目的是 (答出两点即可)。‎ ‎(3)某同学若用乙装置进行发酵,并设置两个不同处理组(乙A和乙B),乙A装置中保留一定量的氧气,乙B装置中没有氧气。在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的情况 下,测得一段时间内乙A和乙B中酒精含量的变化趋势及乙A中氧气含量的变化趋势如曲线图所示。图中曲线①、②、③依次表示 、 、 含量的变化趋势。‎ ‎(4)从细胞呼吸类型看,酵母菌属于 生物;从同化作用的类型看,酵母菌属于 (填“自养”或“异养”)生物。‎ ‎7.(1)不需要开盖放气;避免了因开盖引起的杂菌污染(2)为酵母菌大量繁殖提供适量的氧气;防止发酵旺盛时汁液溢出(3)乙A中的氧气 乙B中的酒精 乙A中的酒精(4)兼性厌氧 异养 解析:(1)酿制葡萄酒的原理是利用了酵母菌的无氧呼吸,而酵母菌无氧呼吸的产物除了酒精还有二氧化碳,所以酿酒装置要及时排出二氧化碳,图乙装置排出二氧化碳需要拧松瓶盖才能排出,在拧松瓶盖时会给杂菌污染培养液带来机会,但装置甲不会出现这些问题。(2)葡萄汁装入发酵瓶时,发酵瓶要留有大约1/3的空间,这样既可以为酵母菌大量繁殖提供适量的氧气,又可以防止发酵旺盛时汁液溢出。(3)因乙A装置中保留一定量的氧气,所以在此装置中酵母菌先进行有氧呼吸消耗氧气,然后才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所以曲线①为乙A中的氧气,曲线③为乙A中的酒精;乙B装置中没有氧气,所以在此装置中的酵母菌从开始就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所以曲线②为乙B中的酒精。(4)酵母菌的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兼性厌氧型。‎ 考点十八 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1.(2018江苏卷8,2分)花药离体培养是重要的育种手段。下图是某二倍体植物花药育种过程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为了防止微生物污染,过程①所用的花药需在70%乙醇中浸泡30 min B. 过程②的培养基中需添加较高浓度的细胞分裂素以利于根的分化 C. 过程③逐步分化的植株中可筛选获得纯合的二倍体 D. 过程④应将炼苗后的植株移栽到含有蔗糖和多种植物激素的基质上 ‎1.C 植物组织培养指的是在无菌培养的条件下,将离体的植物器官(根、茎、叶、花、果实等),组织(形成层、花药组织等),细胞(体细胞、生殖细胞等)以及原生质体等培养在人工配制的培养基上,并给予适当的培养条件,使其长成完整植株的过程。‎ 植物组织培养过程应该在无菌的条件下进行,因此过程①所用的花药需在70%乙醇中浸泡10min,以防止杂菌污染,A错误;过程②的培养基中需添加比值适中的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以利于形成愈伤组织,B错误;过程③得到的植株是经过花药离体培养和秋水仙素处理的,因此可筛选获得纯合的二倍体,C正确;过程④获得的植株可以进行光合作用了,因此培养基中不需要加入蔗糖,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植物组织培养的详细过程,明确脱分化、再分化过程需要满足的条件,尤其是对于不同激素的比例要求。‎ ‎2.(2018江苏卷22,3分)如图为细胞融合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若a细胞和b细胞是植物细胞,需先去分化再诱导融合 B. a细胞和b细胞之间的融合需要促融处理后才能实现 C. c细胞的形成与a、b细胞膜的流动性都有关 D. c细胞将同时表达a细胞和b细胞中的所有基因 ‎2.BC 据图分析,图示为细胞融合的过程,a细胞与b细胞融合形成融合细胞c,c细胞具有a细胞和b细胞的遗传物质,融合过程常用聚乙二醇进行诱导,对于动物细胞融合还可以用灭活的病毒进行诱导。‎ 若a细胞和b细胞是植物细胞,应该先用酶解法去掉它们的细胞壁再诱导融合,A错误;无论是动物细胞还是植物细胞,两个细胞的融合都需要促融处理后才能实现,B正确;两个细胞融合成一个细胞,利用了细胞膜的流动性,C正确;c细胞同时具备了a细胞和b细胞中的所有基因,但是基因是选择性表达的,因此c细胞中基因不一定都能够表达,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植物体细胞杂交和动物细胞融合的过程及其原理,梳理两个过程的相关知识点和细节,结合选项图示分析答题。‎ ‎3.(2018天津卷2,6分)芦笋是雌雄异株植物,雄株性染色体为XY,雌株为XX;其幼茎可食用,雄株产量高。以下为两种培育雄株的技术路线。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形成愈伤组织可通过添加植物生长调节剂进行诱导 B.幼苗乙和丙的形成均经过脱分化和再分化过程 C.雄株丁的亲本的性染色体组成分别为XY、XX D.与雄株甲不同,雄株丁培育过程中发生了基因重组 ‎3.C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近几年高考的热点问题。在高中生物试题中常见的育种方式有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基因工程育种,细胞工程育种等。学生应掌握各种育种方式的原理、方法、优点。‎ 生长素与细胞分裂素的使用比例影响植物细胞的发育方向,当二者比值高时,有利于根的分化,抑制芽的形成;比值低时,有利于芽的分化、抑制根的形成;比例适中时,促进愈伤组织的形成,因为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相对应的植物生长调节剂也有相应的效果,所以可以通过添加植物生长调节剂进行诱导,A正确;幼苗乙与幼苗丙的形成是花药离体培养形成单倍体植株的过程,此过程的原理是植物组织培养,因此需要经过脱分化与再分化的过程,B正确;花粉是经过减数分裂产生的,其配子含有X染色体或Y染色体,经过花药离体培养,得到单倍体,再经过秋水仙素处理后得到的植株乙与丙的基因型为XX或YY,因此雄株丁的亲本的基因型分别为XX、YY,C错误;雄株甲是通过无性繁殖形成的,形成过程中不会进行减数分裂,因此也不会发生基因重组;雄株乙是通过有性生殖形成的,形成过程中经过了减数分裂,因此会发生基因重组,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需要学生掌握常见的几种育种方式及其所遵循的原理,要注意雄株甲是通过无性繁殖的方式进行育种,此过程不会发生基因重组,另外需要明确单倍体育种需要经过植物的组织培养过程。‎ ‎4.(2018北京卷5,6分)用Xho I和Sal I两种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分别处理同一DNA片段,酶切位点及酶切产物分离结果如图。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如图中两种酶识别的核苷酸序列不同 B. 如图中酶切产物可用于构建重组DNA C. 泳道①中是用SalI处理得到的酶切产物 D. 图中被酶切的DNA片段是单链DNA ‎4.D 该题考查DNA的结构、限制酶的特点和功能等。DNA一般是双螺旋结构;限制酶可以识别特定的脱氧核苷酸序列,并在每条链中特定部位的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进行切割。限制酶识别特定的脱氧核苷酸序列,不同的限制酶能识别不同的核苷酸序列,由电泳图可知XhoI和SalI两种酶分别切割时,识别的序列不同,A正确;同种限制酶切割出的DNA片段,具有相同的粘性末端,再用DNA连接酶进行连接,可以构成重组DNA,B正确;Sal I将DNA片段切成4段,Xho I将DNA片段切成3段,根据电泳结果可知泳道①为Sal I,泳道②为Xho I,C正确;限制酶切割双链DNA,酶切后的DNA片段仍然是双链DNA,D错误,所以选D。‎ ‎【点睛】注意图1两种限制酶的识别位点数量,Sal I有3个识别位点,能将DNA片段切成4段,Xho I有2个识别位点,能将DNA片段切成3段。‎ ‎5. (2018全国卷Ⅰ,15分)回答下列问题: ‎(1) 博耶(H. Boyer)和科恩(S. Cohen)将非洲爪蟾核糖体蛋白基因与质粒重组后导入大肠杆菌细胞中进行了表达。该研究除证明了质粒可以作为载体外,还证明了 (答出两点即可)。 ‎(2) 体外重组的质粒可通过Ca2+参与的 方法导入大肠杆菌细胞;而体外重组的噬菌体DNA通常需与 组装成完整噬菌体后,才能通过侵染的方法将重组的噬菌体DNA导入宿主细胞。在细菌、心肌细胞、叶肉细胞中,可作为重组噬菌体宿主细胞的是 。 ‎(3) 真核生物基因(目的基因)在大肠杆菌细胞内表达时,表达出的蛋白质可能会被降解。为防止蛋白质被降解,在实验中应选用 的大肠杆菌作为受体细胞,在蛋白质纯化的过程中应添加 的抑制剂。‎ ‎5.(1)体外重组的质粒可以进入受体细胞;真核生物基因可在原核细胞中表达(4分) (2)转化(2分) 外壳蛋白(或答噬菌体蛋白)(2分) 细菌(2分) (3)蛋白酶缺陷型(3分) 蛋白酶(2分) ‎【解析】 本题考查了基因工程中的相关知识。(1)两位科学家将非洲爪蟾核糖体蛋白基因与质粒重组后导入大肠杆菌细胞中并进行了表达,因此,该研究可以证明:质粒可以作为载体,真核细胞的基因在原核细胞中也可以表达(不同生物共用一套密码子)、体外重组的质粒可以进入受体细胞等。(2)目的基因进入受体细胞内,并且在受体细胞内维持稳定和表达的过程称为转化,将质粒导入大肠杆菌时,常用的转化方法是:首先用Ca2+处理大肠杆菌细胞,使其成为感受态。噬菌体DNA没有侵染能力,体外重组的噬菌体DNA通常需与外壳蛋白组装成完整噬菌体才能完成侵染过程。噬菌体多寄生在细菌中,但不能寄生在心肌细胞和叶肉细胞中。(3)若要使蛋白质不被降解,则大肠杆菌体内不能存在蛋白酶,因此,实验中应选用蛋白酶缺陷型的大肠杆菌作为受体细胞。同理,在蛋白质纯化过程中,也不能使蛋白质降解,因此,应添加蛋白酶抑制剂。 ‎【命题分析】分析近三年高考选修三试题可以看出,试题在考查学科必备知识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灵活运用。高考作为教学指挥棒,引导我们在平时学习中要加强科学思维,要学会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这样才能实现对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 ‎6.(2018全国卷Ⅱ,15分)某种荧光蛋白(GFP)在紫外光或蓝光激发下会发出绿色荧光,这一特性可用于检测细胞中目的基因的表达。某科研团队将某种病毒的外壳蛋白(L1)基因连接在GFP基因的5′末端,获得了L1-GFP融合基因(简称为甲),并将其插入质粒P0,构建了真核表达载体P1,其部分结构和酶切位点的示意图如下,图中E1~E4四种限制酶产生的黏性末端各不相同。‎  回答下列问题: ‎(1) 据图推断,该团队在将甲插入质粒P0时,使用了两种限制酶,这两种酶是 。使用这两种酶进行酶切是为了保证 ,也是为了保证 。 ‎(2)将P1转入体外培养的牛皮肤细胞后,若在该细胞中观察到了绿色荧光,则说明L1基因在牛的皮肤细胞中完成了 和 过程。 ‎(3)为了获得含有甲的牛,该团队需要做的工作包括:将能够产生绿色荧光细胞的 移入牛的 中、体外培养、胚胎移植等。 ‎(4)为了检测甲是否存在于克隆牛的不同组织细胞中,某同学用PCR方法进行鉴定,在鉴定时应分别以该牛不同组织细胞中的 (填“mRNA”“总RNA”或“核DNA”)作为PCR模板。‎ ‎6.(1)E1和E4(2分) 甲的完整(2分) 甲与载体正确连接 (3分)(2)转录(1分) 翻译(1分) (3)细胞核(2分) 去核卵母细胞(2分) (4)核DNA(2分)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的相关知识。(1)据图示信息分析:将L1-GFP融合基因(甲)插入质粒时使用酶E1和E4进行酶切,既能保证L1-GFP融合基因的完整,又能保证L1-GFP融合基因与载体的正确连接。(2)目的基因在受体细胞中的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3)将体外培养的含有目的基因的动物体细胞核移入该动物的去核卵母细胞中,经过体外胚胎培养、胚胎移植等技术可获得转基因动物。(4)检测目的基因是否存在于克隆牛的不同组织细胞中,采用PCR技术鉴定时,应以该牛不同组织细胞中的核DNA作为PCR模板。 ‎7.(2018天津理综,14分)甲型流感病毒为RNA病毒,易引起流感大规模流行。我国科学家在2017年发明了一种制备该病毒活疫苗的新方法,主要环节如下。 ‎(1)改造病毒的部分基因,使其失去在正常宿主细胞内的增殖能力。以病毒RNA为模板,逆转录成对应DNA后,利用 技术扩增,并将其中某些基因(不包括表面抗原基因)内个别编码氨基酸的序列替换成编码终止密码子的序列。与改造前的基因相比,改造后的基因表达时不能合成完整长度的 ,因此不能产生子代病毒。将该改造基因、表面抗原基因等其他基因分别构建重组质粒,并保存。 ‎(2)构建适合改造病毒增殖的转基因宿主细胞。设计合成一种特殊tRNA的基因,其产物的反密码子能与(1)中的终止密码子配对结合,并可携带一个非天然氨基酸(Uaa)。将该基因与 连接后导入宿主细胞。提取宿主细胞的 进行分子杂交鉴定,筛选获得成功表达上述tRNA的转基因宿主细胞。 ‎(3)利用转基因宿主细胞制备疫苗。将(1)中的重组质粒导入(2)中的转基因宿主细胞,并在补加 的培养基中进行培养,则该宿主细胞能利用上述特殊tRNA,翻译出改造病毒基因的完整蛋白,产生大量子代病毒,用于制备疫苗。 特殊tRNA基因转录时,识别其启动子的酶是 (单选)。 A.病毒的DNA聚合酶 B.宿主的DNA聚合酶 C.病毒的RNA聚合酶 D.宿主的RNA聚合酶 ‎(4)上述子代病毒不能在正常宿主细胞中增殖,没有致病性,因此不经灭活或减毒即可制成疫苗。与不具侵染性的流感病毒灭活疫苗相比,该病毒活疫苗的优势之一是可引起 免疫,增强免疫保护效果。‎ ‎7.(每空2分)(1)PCR 多肽(或蛋白质) (2)载体 总RNA (3)非天然氨基酸(Uaa) D (4)细胞 ‎【解析】 ‎ ‎ 本题考查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以及免疫等知识。(1)在基因工程中,通过逆转录产生的DNA可以通过PCR技术扩增。若基因内个别编码氨基酸的序列被替换成编码终止密码子的序列,则会导致翻译时肽链合成提前终止,因此改造后的基因表达时不能合成完整长度的多肽链。(2)将合成特殊tRNA的基因导入宿主细胞前需构建基因表达载体,因此需将该基因与载体连接。要鉴定宿主细胞中tRNA基因是否导入,需提取宿主细胞的总RNA,用标记的目的基因作探针,进行分子杂交,若出现杂交带,说明tRNA基因转录产生了tRNA。(3)据(2)中信息,设计的特殊tRNA基因转录产生的tRNA能携带一个非天然氨基酸,因此需将宿主细胞在含有这种非天然氨基酸的培养基中进行培养,以便该特殊tRNA基因转录产生的tRNA能够与非天然氨基酸结合。特殊tRNA基因转录需要RNA聚合酶参与,识别其启动子的酶是宿主的RNA聚合酶。(4)病毒活疫苗能够侵入宿主细胞,引起机体的细胞免疫,因此与灭活疫苗相比,病毒活疫苗的优势之一是其可以引起细胞免疫,增强免疫保护效果。‎ ‎8.(2018江苏32,8分)为生产具有特定性能的α-淀粉酶,研究人员从某种海洋细菌中克隆了α-淀粉酶基因(1 656个碱基对),利用基因工程大量制备α-淀粉酶,实验流程如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 ‎(1) 利用PCR技术扩增α-淀粉酶基因前,需先获得细菌的 。 ‎(2)为了便于扩增的DNA片段与表达载体连接,需在引物的 端加上限制性酶切位点,且常在两条引物上设计加入不同的限制性酶切位点,主要目的是 。 ‎(3) 进行扩增时,反应的温度和时间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设定,下列选项中 的设定与引物有关, 的设定与扩增片段的长度有关。(填序号) ‎①变性温度 ②退火温度 ③延伸温度 ④变性时间 ⑤退火时间 ⑥延伸时间 ‎(4) 如图表示筛选获得的工程菌中编码α-淀粉酶的mRNA的部分碱基序列: 图中虚线框内mRNA片段包含 个密码子,如虚线框后的序列未知,预测虚线框后的第一个密码子最多有 种。 ‎(5) 获得工程菌表达的α-淀粉酶后,为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以浓度为1%的可溶性淀粉为底物测定酶活性,结果如表所示: 根据上述实验结果,初步判断该α-淀粉酶活性最高的条件为 。‎ ‎8.(每空1分)(1)基因组DNA (2)5′ 使DNA片段能定向插入表达载体,减少自连 (3)② ⑥ (4)8 13 (5)pH为8.5,缓冲液为50 mmol/L Tris-HCl ‎【解析】 本题考查基因工程的相关知识。(1)利用PCR技术扩增α-淀粉酶基因前,需先获得细菌的基因组DNA。(2)构建重组DNA分子时,需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处理目的基因和载体,故需要在引物的5′端添加限制性酶识别序列,且常在两条引物上设计添加不同的限制性酶切位点,这样可以使DNA片段按照一定方向插入表达载体,防止目的基因或载体自身的黏性末端之间相互连接以及目的基因与载体反向连接。(3)利用PCR技术进行扩增时,退火温度的设定是成败的关键,退火温度过高会使引物无法与模板的碱基配对,所以退火温度的设定与引物有关;延伸时间的设定与扩增片段的长度有关。(4)密码子由mRNA上相邻的3个碱基组成,所以该片段的24个碱基包含8个密码子。该片段后面的第一个碱基为U,所以后面的密码子最多可能有4×4=16(种),根据题干信息及题中给出的mRNA序列可知,虚线框后第一个密码子不可能是终止密码子,所以实际最多有13种密码子。(5)由表格数据可知,该α-淀粉酶活性最高的条件是pH为8.5,缓冲液为50 mmol/L Tris-HCl。‎ ‎【误区警示】 本题(4)中在计算密码子的种类时,不要忽略题目中的隐含条件,题图中mRNA的碱基序列的起始端为AUG,是起始密码子,而题干信息显示,α-淀粉酶基因含1 656个碱基对,所以虚线框后的第一个密码子不可能为终止密码子,计算时应该排除。‎ ‎9.(2018海南卷,31) [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15分)‎ 甜蛋白是一种高甜度的特殊蛋白质。为了改善黄瓜的品质,科学家采用农杆菌转化法将一种甜蛋白基因成功导入黄瓜细胞,得到了转基因植株。回答下列问题:‎ ‎(1)用农杆菌感染时,应优先选用黄瓜 (填“受伤的”或“完好的”)叶片与含重组质粒的农杆菌共培养,选用这种叶片的理由是 。‎ ‎(2)若在转基因黄瓜中检测到这种甜蛋白,则表明该重组质粒中 已转移到植物细胞中且能够表达;用该转基因黄瓜的某一植株与一株非转基因植株杂交,发现子代中含甜蛋白个体数与不含甜蛋白个体数之比为1︰1,则说明甜蛋白基因已经整合到 (填“核基因组”“线粒体基因组”或“叶绿体基因组”)中。‎ ‎(3)假设某种转基因作物因为受到病毒感染而减产,若要以该转基因作物为材料获得脱毒苗,应选用 作为外植体进行组织培养。‎ ‎(4)通常,基因工程操作主要有4个步骤,即目的基因获取、重组表达载体的构建、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因此,基因工程的含义可概括为 。‎ ‎9.(1)受伤的 叶片伤口处的细胞释放出大量酚类物质,可吸引农杆菌移向这些细胞 (2)甜蛋白基因 核基因组 (3)茎尖 (4)按照人们的愿望进行设计,并通过体外重组和转基因等技术,赋予生物新的遗传特性,创造出符合人们需要的新生物类型 解析:(1)当植物体受到损伤时,伤口处的细胞会分泌大量的酚类化合物,吸引农杆菌移向这些细胞,因此用农杆菌感染时,优先选用黄瓜受伤的叶片。‎ ‎(2)若在转基因黄瓜中检测到这种甜蛋白,说明目的基因-甜蛋白基因在受体细胞中已经完成表达;若甜蛋白基因整合到线粒体基因组或叶绿体基因组中,在遗传时遵循母系遗传,不会出现固定的分离比,所以子代中含甜蛋白个体数与不含甜蛋白个体数之比为1︰1,则说明甜蛋白基因已经整合到核基因组。‎ ‎(4)基因工程是指按照人们的愿望,进行严格的设计,并通过体外DNA重组和转基因等技术,赋予生物新的遗传特性,从而创造出符合人们需要的新生物类型和生物产品。‎ ‎10.(2018全国卷Ⅲ,15分)2018年《细胞》期刊报道,中国科学家率先成功地应用体细胞对非人灵长类动物进行克隆,获得两只克隆猴——“中中”和“华华”。回答下列问题: ‎(1)“中中”和“华华”的获得涉及核移植过程,核移植是指 。通过核移植方法获得的克隆猴,与核供体相比,克隆猴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目 (填“减半”“加倍”或“不变”)。 ‎(2)哺乳动物的核移植可以分为胚胎细胞核移植和体细胞核移植,胚胎细胞核移植获得克隆动物的难度 (填“大于”或“小于”)体细胞核移植,其原因是 。‎ ‎(3)在哺乳动物核移植的过程中,若分别以雌性个体和雄性个体的体细胞作为核供体,通常,所得到的两个克隆动物体细胞的常染色体数目 (填“相同”或“不同”),性染色体组合 (填“相同”或“不同”)。‎ ‎10.(1)将动物的一个细胞核,移入一个已去掉细胞核的卵母细胞中(3分) 不变(2分) (2)小于(2分) 胚胎细胞分化程度低,恢复全能性相对容易(3分) (3)相同(2分) 不同(3分) ‎【解析】 本题考查动物细胞工程的相关知识。(1)动物核移植是将动物的一个细胞的细胞核,移入一个已经去掉细胞核的卵母细胞中,使其重组并发育成一个新的胚胎,这个新的胚胎最终发育为动物个体。用核移植的方法得到的动物称为克隆动物,与核供体相比,其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不变。(2)由于动物胚胎细胞分化程度低,恢复其全能性相对容易,而动物体细胞分化程度高,恢复其全能性十分困难,所以,胚胎细胞核移植获得克隆动物的难度明显低于体细胞核移植。(3)哺乳动物雌性和雄性个体的体细胞中常染色体数目相同,所以分别以雌性和雄性个体的体细胞为供体,克隆动物体细胞的常染色体数目相同,但其性染色体组合不同。‎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