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题详解高考语文古典诗词鉴赏真题精析及答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真题详解高考语文古典诗词鉴赏真题精析及答案

‎2010高考语文古典诗词鉴赏真题精析及答案 ‎《考试说明》对古诗词鉴赏的要求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鉴赏评价能力是语文阅读能力中最高的一个层次,需要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还需要文学、文体以及其他许多知识和能力才能形成的一种专门能力,但高考考的只是“初步的鉴赏”,所谓“初步鉴赏”指的是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作概要的赏析,无需引经据典,也不需要拿试卷以外的作品进行比较,只需对作品本身的特点进行鉴赏。只要对诗词曲有兴趣,对课内同类作品认真研读过,做这类题也并非很难。‎ ‎ 古代诗歌包括古诗、唐诗、宋诗、宋词、元曲、明诗、清诗以及对联等,高考对古代诗歌的阅读能力的考查,主要是通过具体的文字表述性试题来体现的。考查作品以唐宋诗词为主,作品体裁以近体诗和词为主,考点分布比较全面,形象语言表达观点态度均有不同程度的考查,题量稳定,一般设2道题,分值有增加的趋势。唐诗鉴赏一直是古代诗歌鉴赏的主轴,直到2005年以前都是独霸天下的。随着地方卷的增多,命题的选材、题型等也随着呈现出百花争艳的可喜局面,唐诗不再是一枝独秀,但仍是命题者选材的首选。从风格上看,唐诗大致与唐代历史的分期一致:初唐万象更新,诗歌表现的是欣喜、创新的气象;盛唐繁华竞逐,诗歌则或寄情山水,或表现文人雅士的雅趣,或咏怀状物等等,诗歌的情感以大气、豪壮为主;中唐在安史之乱后国运衰微,诗歌则多为忧国忧民、讽劝时弊;晚唐国力孱弱,诗歌则是在讽谏中流露出对盛唐气象的神往和对唐帝国的忧虑。近五年选取的唐诗有首25,占诗歌考题总量的近1/3.命题者往往将前人对字句的甄别、前人的评述(包括将两首诗歌比较起来评述)等作为命题点,以期通过比较、联想,使考生获得古诗学习的一条好方法。这一点,从2004年以后的高考试题可以得到验证。另外,赏析、探究类题目也频现高考试题。和明清及近代诗歌一样,唐代以前的诗歌在高考试题中所占比例不大,但不是可以忽略的。这一时期的诗歌是我国古代诗歌的形成与发展时期,尤其是以诗经、汉魏六朝的写景、状物和叙事诗歌为代表的诗歌,在“言志”方面或是“状物”、“绘景”方面均有可考之处。‎ 纵观09年高考诗词鉴赏试卷发现有如下特点:‎ ‎1.除个别省市(如北京)有选择题外,基本上都是主观表达题形式,分值有递增之势,许多省市把分值增加到8分,所以诗歌鉴赏题不容忽视。‎ ‎2.题材以唐诗为主(如全国卷1、2、天津卷、江西卷、山东卷),也出现过宋诗(如四川卷、福建卷、辽宁卷、湖北卷)词(如北京卷、江苏卷、浙江卷、宁夏卷、)和元曲(如安徽卷、重庆卷);以名家为主,但不是代表作。‎ ‎3.近年来,常常把两首诗词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赏析。如:(09年湖南卷)阅读下面的诗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7分)‎ 三月晦日偶题 秦观 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点绛唇 元好问 醉里春归,绿窗犹唱留春住。问春何处,花落莺无语。渺渺予怀,澡漠烟中树,西楼暮,一 帘疏雨,梦里寻春去。‎ ‎(1)词多富情趣,而宋诗多理趣。青从作品中作者对春逝态度的角度,分析秦诗之理趣、元词之情趣是如何表现的。(5分)‎ 秦诗之理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元词之情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点绛唇》一词起句与结句颇有艺术特点。起句“醉里春归”深婉有致,“醉里”可见作者沉迷于春景,但“春归”却明确点出“春去也”之无奈,奠定了全词的基调。结句“梦里寻春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1.(全国卷1)阅读下面这诗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次石湖书扇韵① 姜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 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 鉴赏】‎ ‎  这二十八字。可算是惜墨如金,不仅描绘了一幅精雅、清幽的石湖图卷,而且传过出画笔难于表现的情韵。可以想像姜夔当年是坐船造访石湖的。“桥西一曲水通村”,自然是江南水乡特有的景色,同时也自远渐近,显现出范氏别墅的方位。湖上烟波浩渺,湖岸林荫繁茂,凭什么来认得“水通村”呢?“岸阁浮萍绿有痕”,湖水和溪流相接的岸边滞留着绿色的痕迹,便是村中平静的池塘时飘流出的浮萍。这正象武陵渔人发现水上漂流的桃花而寻到桃花源一样。“别有天地非人间”这是个多么深邃的所在。‎ ‎  果然,“家在石湖人不到”。这自然是说范成大别墅的远绝烦嚣,实亦是对范品格的称颂。范成大以廊庙之才,归隐江湖之上。他在朝时,希望能为恢复中原而竭智尽忠,但不得孝宗的信任,御史便挟私憾攻击,于是他落职退隐江湖。他视富贵如浮云,惟恐缁尘再染素衣,所以“家在石湖人不到”。这“人”应该是指那些趋炎附势,抗尘走俗的人。能做到“人不到”,足见操守清介,志在遂初。因而他能在退隐中怡然自乐,沈醉于自然美景中。“藕花多处别天门”,专开门户在荷花繁盛的地方,是何等的雅人深致!三四两句,写景实即写人,写人的品格、胸襟、情趣。‎ (1)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答:诗歌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清幽恬静的画面,写了小桥、流水、村庄、绿岸、浮萍、荷花、人家、庭院等景物。‎ 解析:分析诗歌“意境”, 答题步骤: 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  雄奇优美 生机勃勃,富丽堂皇 ,肃杀荒寒 瑰丽雄壮, 虚幻飘渺 凄寒萧条 繁华热闹等。‎ ‎(2) 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 答:观点一:这种说法有道理。‎ 此诗赞誉石湖美景,也包含对石湖主人的赞颂。“人”是指势利小人,这些人在范氏去职归隐后不再与他来往,范氏却不以为意,反而享受田园之乐,这与作者终生不仕的人生态度相契合。‎ 观点一:这种说法不确切。‎ 此诗描绘了石湖清幽恬静的美景,表现的是作者对石湖主人归隐田园的赞赏。“人”只是泛指,无人相烦正是幽静的要素,不是写范氏失势后的世态炎凉。‎ 解析:分析“思想感情”和作者“观点态度” ,答题步骤:第一步,调动积累,读品诗(词),理解内容,分析情感。第二步,有机整合,准确表述。‎ ‎2.(全国卷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军城早秋 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州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赏析】:‎ ‎  诗的第一句“昨夜秋风入汉关”,看上去是写景,其实是颇有寓意的。我国西北和北部的少数民族的统治武装,常于秋高马肥的季节向内地进犯。“秋风入汉关”就意味着边境上的紧张时刻又来临了。“昨夜”二字,紧扣诗题“早秋”,如此及时地了解“秋风”,正反映了严武作为边关主将对时局的密切关注,对敌情的熟悉。‎ ‎  第二句接着写诗人听到秋风的反映,这个反映是很有个性的,他立即注视西山,表现了主将的警觉、敏感,也暗示了他对时局所关注的具体内容。西山怎样呢?寒云低压,月色清冷,再加上一个“满”字,就把那阴沉肃穆的气氛写得更为浓重,这气氛正似风云突变的前兆,大战前的沉默。“眼中形势胸中策”(宗泽《早发》),这是一切将领用兵作战的基本规律。所以诗的前两句既然写出了战云密布的“眼中形势”,那胸中之策就自不待言了,诗中略去这一部分内容,正表现了严武是用兵的行家。‎ ‎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更催”二字暗示战事已按主将部署胜利展开。两句一气而下,笔意酣畅,字字千钧,既显示出战场上势如破竹的气势,也表现了主将刚毅果断的气魄和胜利在握的神情,而整个战斗的结果也自然寓于其中了。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墨气所射,四表无穷,无字处皆其意也”(王夫之《董斋诗话》)。‎ ‎  我们如果把一、二句和三、四句的内容放在一起来看,就会发现中间有着很大的跳跃。了解战争的人都知道,一个闭目塞听、对敌情一无所知的主将,是断然不会打胜仗的,战争的胜负往往取决于战前主将对敌情的敏感和了解的程度。诗的一、二句景中有情,显示出主将准确地掌握了时机和敌情,这就意味着已经居于主动地位,取得了主动权,取得了克敌制胜的先决条件,这一切正预示着战争的顺利,因而,胜利也就成了人们意料中的结果,所以读到三、四句非但没有突兀、生硬之感,反而有一种水到渠成、果然如此的满足。这首诗写得开阖跳跃,气概雄壮,干净利落,表现出地道的统帅本色。‎ ‎  诗的思想感情、语言风格,也都富有作者本人的个性特征。这不是一般诗人所能写得出的。‎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答案:晚秋、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解析:分析诗歌“意境”, 答题步骤: 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第二步,概括 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营造氛围的作用意义。‎ 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  雄奇优美 生机勃勃,富丽堂皇 ,肃杀荒寒 瑰丽雄壮, 虚幻飘渺 凄寒萧条 繁华热闹等。‎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答案: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解析:分析“思想感情” 答题步骤:第一步,调动积累,读品诗(词),理解内容,分析情感。第二步,有机整合,准确表述。‎ ‎3.(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小重山·端午 ‎[元]舒 頔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①长。空惆怅, 谁复吊沅湘②。‎ 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 ‎[注]①五色臂丝:荆楚风俗,端午节以五彩丝系臂。 ②沅湘:沅水和湘水。湘水支流中有泪罗江。‎ ‎(1).从全词看,“空惆怅”和“无人解”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案】空惆怅:慨叹世人忙于节日的喜庆,而不理解或淡忘了端午节厚重的历史内涵;表达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怀念之情。‎ 无人解:抒发了作者不为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情怀,也表达了对屈原忠义气节的崇敬。‎ ‎【解析】本题是对关键词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的理解,结合上下文,尤其是下文“谁复吊沅湘”、“树转午阴凉”,含义不难理解。 ‎ ‎(2).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分别结合上阕和下阕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手法:对比。‎ 简析:上阕中众人的繁忙喜庆和作者的独自惆怅形成对比;下阕中世俗对屈原的不理解和作者读《离骚》的深切感伤形成对比。‎ ‎(答“反衬”,且简析合理也可)‎ ‎【解析】本题是对表现手法的考查。对比或衬托应该说是准确的,但题目说的是“最突出的表现手法”,那么。“用典”算不算呢? 本人认为应该可以。‎ ‎ 安徽卷除了文言文选文让人不可捉摸外,古代诗歌鉴赏的选文也是剑走偏锋——所选诗词较为冷门,2006年的宋词,2007年的清词,2008年的宋诗,今年的元词。看来,安徽的命题者对词还是情有独钟的。对于作者舒頔一点信息也没有,好在词作内容上没有难度,写的是大家熟悉的端午,是否也在赶注重传统节日的时尚。尽管该词较多的用典,但阅读难度还是不大。‎ ‎4. (09年福建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 江行 ‎[宋]严羽 暝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 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 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 离家今几宿,厌听棹①歌声。‎ ‎[注]①棹歌: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 ‎(1)诗人为什么“厌听棹歌声”?(2分) 答: ‎ ‎【参考答案】⑴诗人离家日久,思乡情切,厌倦了长期的漂泊生活,所以听到棹歌声便心生厌倦。‎ ‎【考点】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浅易”指合格的高中毕业生能够基本读懂的程度。‎ ‎【解析】本道试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等级为D,鉴赏评价。从整首诗来看,作者那种离家日久、思乡情切的情感主要通过“厌听棹歌声”尤其是“厌”来得以表露。前三联主要写自己旅途所见,最后一联写自己的感觉。‎ ‎(2)请从“景” 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4分) 答: ‎ ‎【参考答案】⑵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雪“残”、雁“断”、月“新”、潮“生”的凄迷景致,景中寄寓了诗人的羁旅之情、思乡之感。‎ ‎【解析】本道试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等级为D,鉴赏评价。考生通过解答第⑴题以后,对本诗的情感有一个全面的把握,因而,在解答本道题时,要紧密结合第(1)题的答案,进而从命题者所指定的“景”与“情”的角度进行赏析。在组织答案时,要涉及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赏析的“景”的区域为颔联,“情”为全诗;二是答出运用的表达技巧;三是指出这种表达技巧下的“景”;四是写出诗中所体现出来的“情”。‎ ‎5.(09年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2题。‎ 晚泊岳阳 欧阳修 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 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 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 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去如飞。‎ ‎(1)、诗中有三处写到“月”,请就此作简要赏析。(6分)‎ ‎【答案】第三句写明月“来”悬空江,表现作者人在旅途,只有明月为伴;第五句用拟人方法呈现静夜“月弄清辉”的画面,也为下句渔人归家作因;第六句写月光引领水上人伴着歌声飞去归家,带出作者一丝思乡之情。‎ ‎【考点】鉴赏古代诗词中的形象 ‎【解析】理解诗的意象的鉴赏,抓住诗中描写意象的诗句,理解意象的特征,再赏析意象的表意效果。‎ ‎【思路点拨】这类题的解题思路常常是描绘意象+作者的情感。‎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的?(5分)‎ ‎【考点】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和表现手法 ‎【解析】这道题有两问,一问是问作者的思想感情,一问是“怎样表现的”,问的是表达技巧及效果。作者的情感可以从诗的题目“晚泊岳阳”看到作者写作时的心情背景——在外漂泊;再从“失江路”“月下归”等词语中可以理解出作者的思归的无奈凄凉的情绪,从而概括出作者凄凉无奈的思乡之情是诗歌的主题。‎ 表现手法可以从诗句中察觉到,因为诗中句句写景,而句句含情,所以可以判定所用的手法应该是借景抒情,或者触景生情。答题时,可以用诗中的意象作为组织语言的材料。‎ ‎【思路点拨】 主题情感是诗歌的灵魂,所以在鉴赏任何一首诗词的时候都要先把握住诗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思想情感体的解答格式是——通过意象抒发感情,或这首诗抒发了……感情。‎ 对表达技巧的鉴赏要注意他的格式是:手法,用法+效果分析。‎ ‎6.(09年海南、宁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 鹧鸪天 代人赋①‎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1).词的上阙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5分)‎ ‎【答案】(5分)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 ‎【考点】考查对诗歌形象的分析。‎ ‎【解析】解题格式:形象:身份+性格 + (形象意义)意象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即解释诗句) 答题步骤: 诗中形象(意象)倾注了诗人的思想,包孕着诗人的情感,分析诗歌形象要根据诗歌描写的具体物象和画面识别其性质,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概括出诗歌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 ‎【思路分析】提问及变式:①“╳╳的寓意是什么”,“╳╳指什么”,“╳╳在诗中是什么意思”等。②这首诗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③试说说这首诗中的形象特点?通过诗中的形象塑造,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回答时应包括三个要点:(1)是什么形象;(2)形象的具体特征是什么;(3)形象的意义是什么(作者情感)。‎ ‎(2).词的最后两句作者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词题为“代人赋”,作者为什么要以此为题?请简要说明。(6分)‎ ‎【答案】(6分)运用了对照(或对比)的写作手法。作者将城里愁风畏雨的桃李,与乡间溪头迎春开放的荠菜花相对照,借景抒情,表达了他解官归居后鄙弃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题为“代人赋”,实则为己赋,采用代人填词的形式,以荠菜花自况,效果独特。‎ ‎【考点】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及构思的分析与评价。‎ ‎【解析】 解题格式: ①手法+表达作用②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③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④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所抒感情: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揭露/表达)什么感情 ‎ ‎【思路分析】‎ 题目类型:‎ ‎(1)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 ‎(2)“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怎样的情趣”,“主旨是什么”或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句某联发问。 ‎ 答题步骤:表达技巧有三个层面的内容:修辞方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回答时应包括三个要点:(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评价思想内容,首先必须明确诗歌的表层意思与深刻意义,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思想倾向。答题要点应包括三点:一是塑造的形象,二是作者的情感,三是作品的思想意义。‎ 古诗词鉴赏是高考语文的一个重要内容,它要求考生全面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生活阅历和审美情趣,感知诗歌的形象,品味其语言艺术,领略其表达技巧,并用自己的语言加以表达。古诗词鉴赏的试题主要有表达技巧类、形象意境类、语言特色类、思想内容类,现分别介绍每一类试题的命题形式和解题对策,希望对广大考生有所启发。‎ ‎  一、表达技巧类。这类试题大致有下列几种命题形式:这首诗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艺 术手法、技巧)?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分析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最好从诗歌的艺术构思入手。答题时应包括以下内容:所运用的表现手法;这种手法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运用该手法的好处。 ‎ ‎ 二、形象意境类A、形象类。命题形式主要有:这首诗塑造了怎样的形象?试说说这首诗中的形象特点?通过诗中的形象塑造,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诗中形象凝聚着诗人的思想,蕴含着诗人的情感。分析诗歌形象要根据所描写的具体物象和画面,概括出诗歌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答题步骤有:找出并描摹诗歌形象;概括形象的特点;揭示作者的情感。 B、意境类。命题形式主要有:这首诗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 分析诗歌意境要抓住三方面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或幽静,或萧瑟,或生机勃勃,或孤寂凄清,或雄浑壮丽,或沉郁忧愁,或和谐静谧,或开阔苍凉,或高远辽阔;根据这首诗情境氛围的特点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 ‎  三、语言特色类 命题形式主要有: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这首诗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谈谈这首诗的语言艺术。回答语言特色类试题可以用下列词语: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辞藻华丽、委婉含蓄、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浑厚雄壮、多用口语、明白如话等。此外,还应熟悉一些著名诗人的语言特色,如陶渊明的平淡、李商隐的绚丽、白居易的明快、杜牧绝句的含蓄、贾岛的简洁等。‎ ‎  四、思想内容类 命题形式主要有:请分析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内涵);请概括这首诗的主题思想;归纳本诗的思想内容;阐述诗歌所表达的观点、态度、主张。评价一首诗的思想内容,首先必须明确其表层意思与深刻意义,把握其主旨和思想倾向。要立足于对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赏析,做到全面、准确、深入、客观地分析评价。要努力忠于原诗,做到言之成理,言之有据。不要犯“拔高”或“套用”的毛病,更不要出现言不及义、似是而非的问题。答题要点应包括:所塑造的形象;作者的情感;作品的思想意义。在具体操作中,我们往往用“描绘了……的景物,塑造了……的形象,抒发了诗人……的情感,歌颂了……的品质,批判了……的观点等句式。‎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登金陵凤凰台 ‎ ‎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4分)‎ ‎ (2)“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分)‎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 鹧鸪天 ‎ 夏 竦 ‎ 镇日无心扫黛眉,临行愁见理征衣。尊前只恐伤郎意,阁泪汪汪不敢垂。‎ ‎ 停宝马,捧瑶卮。相斟相劝忍分离。不如饮待奴先醉,图得不知郎去时。‎ ‎ ①这是一首送别词,作者假托—个女子的身份、口气,抒写她与爱人分别时的离情别绪,清代词学理论家陈廷焯评价此间:“语不深而情深,千古离别之词,以此为最。”请问词的上阕表现了女子怎样复杂的心情?(4分) ‎ ‎ ‎ ‎ ‎ ‎②有人认为词的最后两句出语不凡,感人至深,请谈谈你的看法。(4分)‎ ‎ ‎ ‎ ‎ ‎3.阅读下面这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上 邪 ‎ 汉乐府民歌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无 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1)以上两首诗同写对爱情的坚贞、执着,但是语言风格迥异:前一首风格是 ,后一首风格是 。(2分)‎ ‎ (2)两首诗的艺术技巧也不相同:前一首主要用 方法,后一首综合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法。其好处分别是 ‎ ‎ (4分)‎ ‎4.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半山春晚即事 王安石 春风取花去, 酬我以清阴。 翳翳陂路静,交交园屋深。‎ 床敷①每小息,杖屦②或幽寻。唯有北山鸟,经过遗好音。‎ ‎【注】 ①床敷:安置卧具。②杖屦:扶杖漫步。‎ ‎(1)本诗题为“半山春晚即事”,诗人笔下“半山春晚”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3分)‎ ‎ ‎ ‎(2)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尾联“唯有北山鸟,经过遗好音”的表现手法。(4分)‎ ‎ ‎ ‎ ‎ ‎5.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 踏 莎 行   晏殊 小径红稀,芳郊绿遍,高台树色阴阴见。春风不解禁杨花,濛濛乱扑 行人面。  翠叶藏莺,朱帘隔燕,炉香静逐游丝转。一场愁梦酒醒 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1)作者在本词中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2) 本词在景物描写上有哪些特点?选择其中一种(情景交融除外)简要赏析。(5分)‎ ‎6、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问题。(8分)‎ 菩萨蛮 塞上秋望 ‎ ‎ (清)冯云骧 ‎ 龙沙落日山衔水,登台怅望寒云里。猎骑返城西,秋风大将旗。 ‎ ‎ 飞蓬迷鸟路,白雁哀鸣去。绝塞易黄昏,孤城早闭门。‎ ‎① 词的上阕通过哪些意象呼应了词题?这些意象的描写有何作用?(4分)‎ ‎② 一般说来,词的下阕应抒发情感,可文中却看不到抒情的句子。请通读全词,说说词中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7、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两题。(8分)‎ 富春至严陵山水甚佳 ‎(纪昀)‎ 浓似春云淡似烟,参差绿到大江边。‎ 斜阳流水推篷坐,翠色随人欲上船。‎ ‎⑴本诗题为“富春至严陵山水甚佳”,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甚佳”二字。(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本诗有“斜阳流水推篷坐,翠色随人欲上船”,王维有“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书事》)。两位诗人都写出了对山水的新奇独特感受。你喜欢哪一句?为什么?(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7分)‎ 山坡羊 ‎ ‎ 述怀 ‎ ‎ 薛昂夫 ‎ 大江东去,长安西去,为功名走遍天涯路。厌舟车,喜琴书,早星星鬓影瓜田暮。心待 足时名便足。高,高处苦;低,低处苦。‎ ‎【注】瓜田:邵平秦时封东陵侯,汉初种瓜于长安东门。21世纪教育网 ‎(1)简要描绘出“厌舟车,喜琴书,早星星鬓影瓜田暮”的人物形象。(3分)‎ 答: 。‎ ‎(2)有曲评家认为末了“高,高处苦;低,低处苦“句有警戒意,请说说你的理解。(4分)‎ 答: 。‎ ‎9、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山 房 春 事 ‎ 岑参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 登 崖 州 城 作 ‎ 李德裕 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转千匝绕郡城。‎ ‎[注] 山房:士大夫的别墅;春事:春天的景色。该诗写于安史之乱后。‎ ‎(l)分别概括这两首诗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分)‎ ‎ 答: ‎ ‎(2)这两首诗在抒情方式上有什么相同点?请简要分析。(4分)‎ ‎ 答: ‎ ‎10、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村 夜 ‎ ‎ 白居易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秋 夜 ‎ ‎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 两首诗均写秋色秋味,但作者心境不同。试作简要分析。‎ 答:‎ ‎11、阅读下面两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渔家傲 李清照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 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 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 共赏金尊沉绿蚁①,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清平乐 李清照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 挼②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鬂生华。‎ 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注]①绿蚁:一种美酒。 ②挼:搓揉。‎ 两首词都写到了”醉”,所表达的感情是否相同?试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6分) ‎ ‎[正官]叨叨令 无名氏 溪边小径舟横渡,门前流水清如玉。青山隔断红尘路,白云满地无寻处。‎ 说与你寻不得也么哥,寻不得也么哥,却原来侬①家鹦鹉洲②边住。‎ ‎[注]①侬:我    ②鹦鹉洲:此处为“渔父居处”的代称。 ‎ ‎(1)本曲前四句运用丰富的意象勾勒出一幅美丽的自然图景,其中      意象体现出温润柔美的特征,而      意象则给人以飘逸渺远的感受。(2分) ‎ ‎(2)请结合全曲简要分析“却原来侬家鹦鹉洲边住”所蕴含的思想情感。(4分)‎ ‎13、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野 步 宋·周密 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野 步 清·赵翼 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1)从人物形象的角度,谈谈两首诗分别呈现了怎样的一个野步者的形象。(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两首诗的三、四句都重点运用了同一种表现手法来表达作者的内心情感,请作简要赏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虞美人 ‎(台湾)琦君 锦书万里凭谁寄?过尽飞鸿矣。柔肠已断泪难收,总为相思不上最高楼。‎ 梦中应识归来路,梦也了无据。十年往事已模糊,转悔今朝兮薄不如无。‎ ‎ 【琦君】(1918—2006),台湾女作家。浙江永嘉人。毕业于杭州之江大学中文系,师从词学家夏承焘。1949年赴台湾,任台湾中国文化学院、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曾有《泪珠与珍珠》一文入选高中教材。‎ ‎(1)这首词的上阕表现了怎样的情景?(4分)‎ ‎(2)简要分析这首词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4分)‎ ‎【参考答案】‎ ‎1、(1)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1分),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光(1分);寄寓人事沧桑(1分)、自然永恒以及对六朝兴废的感慨(1分)。(4分)‎ ‎(2)比喻手法。(1分)。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1分),忧自己不得重用(1分)。(3分)(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以观点态度”以及“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2、(1)(4分)离别之前,女子郁闷难过,整天无心描眉梳妆,见到丈夫打点行装, 她更是无精打采,愁上心头。表现了女子对爱人强烈的不舍之情。然而,女子在饯行时唯恐丈夫伤心,却是竭力控制情绪,强忍泪水,又表现了女子细心和对丈夫的关心。(答出不舍之情2分,答出细心、关心2分) ‎ ‎(2)(4分)最后两句构思奇特,作者运用了曲笔的手法,故作旷达。曲折含蓄地道出了女主人公深挚哀婉的痛苦别情和不舍的依恋之情,分别是撕心裂肺的痛苦,而爱人又不能不走,在无奈的现实面前,不如自己先醉倒,不知分手的情形或许好受些,。这两句,把主人公的款款深情抒写得感人肺腑。(答出表达特点的得2分,答出“曲折含蓄”即可,未必要答出“曲笔”;具体分析2分)。(考查考生“鉴赏评价”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第(1)题侧重考查诗歌的情感分析。第(2)题侧重表达手法的分析鉴赏。)‎ ‎3、(1)率真直接,热烈泼辣;清丽优雅,婉媚含蓄;(2)前一首民歌运用了浪漫想像(或夸张);用典、寓情于景;想像愈奇就愈见其心至纯,其情至深,其志至坚,其爱至贞。后一首,综合运用比喻、对偶、拟人和典故,借景抒情等艺术手法使情感显得含蓄、深沉而纯一,给人以永长的回味。‎ ‎4、(1)春花凋谢,春风和煦,树木茂盛,空山鸟鸣,环境静谧。(3分,每个特点1分,答出3个特点即可得3分。)‎ ‎(2)①以动衬静(或:以有声写无声)。诗歌前两联突出了环境的安静,第三联截取两个生活片断写出了诗人安静悠闲的生活,在此宁谧的氛围里,突然传来清脆悦耳之声。‎ ‎②寓情于景(或:情景交融)。从“唯有”“好音”可以看出,诗人对半山生活的喜爱之情。(4分。答出“以动衬静”(或“以有声写无声”)1分,分析恰当1分;答出“寓情于景”(或“情景交融”)1分,分析恰当1分。)‎ ‎5、(1)对春光已逝(时光流逝)的惋惜与惆怅。[2分。“春光已逝”或“时光流逝”1分;“惋惜”或“惆怅”或“感叹”1分。](2)①运用拟人手法,(1分)将春风、杨花人格化,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春风不懂得约束杨花,任其漫天飞舞的情景,(2分)表达了词人惜春(惜花)之情。(2分)②写景动静结合。(1分)将“红稀”“绿遍”“阴阴树色”的静态描写与扬花“乱扑行人面”的动态描写结合起来,(2分)突现了春之速逝的情景。(2分)③以动衬静的写法。(1分)“藏莺”“隔燕”似静实动,再加上“炉香逐游丝”的动态描写,渲染了幽静的环境气氛,(2分)从而流露出一种幽幽的惆怅之情。(2分)④远景与近景交错。(1分)先写“芳郊”之远景,写出春之将逝;(1分)再写庭院、居室之近景,突现清幽孤寂的环境;(1分)最后再宕开一笔,写“斜阳”“深院”,把愁思扩展至无限时空。(2分)[5分。答案符合其中一种,即可得5分。答案超出以上四种,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6、①答:词的上阕中呼应词题的意象:“龙沙、落日、山、水、寒云、猎骑、大将旗”等, “龙沙、落日、山、水、寒云”等体现了边塞特有的自然风光(1分);而“猎骑、大将旗”等凸现了边塞将士特有的生活(1分)。通过这些意象的描写,作者着意渲染了奇异壮丽、雄浑苍凉的宏阔境界,刻画了边关特有的生活情调。(1分)‎ ‎ ②答:词的下阕甚至全词都没有一个完整的抒情的句子,但通读全词,从“登台怅望”一语中,我们还是能感受到主人公登台远眺而生思归之愁;(1分)下阕“飞蓬”句,“飞蓬”原指断根干枯后随风飞转的蓬草,这里就暗喻了行踪漂泊的戍边将士;“鸟路”原指险仄山径,也可比喻归家之路;而一“迷”字,则说明了戍边将士归家之路的遥遥无期(1分);而“白雁哀鸣”既是写景,也烘托了将士们归家无期的内心痛苦。(1分)‎ ‎7、⑴全诗抓住一个“翠”字来写。前两句写江岸之山。夹岸青山参差披拂,青翠欲滴。首句比喻传神:近山风吹拂动之姿恰与春云的变幻相似,远山雾气阻隔浓淡深浅相间,浅淡似轻烟几痕,有无限媚态。后两句写翡翠似的江水。江水因夹岸青山的倒映而绿,在夕阳的余晖下,粼粼的翠光跃上了船舷,一直向人的衣襟扑来。这样山水景色,实在是美极!(3分。须结合诗句分析,评析山水翠绿和情趣。意思基本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 ⑵纪诗有画面的色彩感和动态感。夕阳的余晖,碧如翡翠、莹澈似镜的江水,船在玉镜中行,碎玉敲打着船舷,波光荡漾,绿影四射,翠光随船扑上人来。想象丰富,立意新巧。王诗写苍绿色的青苔,从中透露出对清幽恬静生活的陶醉之情,诗人好静的个性与景色浑然交融,创造了一个物我相生、宁静又有生命动感的意境。(5分。可任选一句,赏析绘景抒情的特点。意思基本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8、(1)一个身游宦海、倦于仕途,转而心系田园、难舍书琴且满心苦楚难言的封建老吏的形象。(2)作者用大实话说出自己难以摆脱名缰利索的痛苦,更向世人发出告戒:知足者常乐,不知足者为功名所困。‎ ‎9、(1)岑诗表达了作者对战乱所带来的萧条衰败及昔盛今衰的慨叹。(2分)‎ ‎ 李诗表达了作者对帝京的怀念及有家归不得的痛苦失望心情。(2分)‎ ‎ (2)两诗的抒情方式都是含蓄委婉的(答“间接抒情”也对)。(2分)岑诗是借景抒情,作者通过乱鸦夕照与春花怒放极不和谐的画面表达思想感情。李诗即景生情,作者通过登楼所见抒发内心的感受。(2分)‎ ‎10、白诗写的是恬淡适然的心境,一、二句动静结合,给人一种宁静感;三四句,写月下荞花如雪,着色淡雅,全诗意境宁静恬淡。朱诗写的是凄凉孤寂的心境,一二句写夜不成寐,三四句写梧桐冷月,并巧妙地迁恨明月,说明月故意与人作对,在“缺”(人不团圆)处朗照,意境凄清孤寂。‎ ‎11、不相同。因为:前“醉”:梅花的娇美姿色使人乐赏,雪缀琼枝、月照梅花的清新意境使人迷恋,劝人饮醉,表达的是依恋梅花、欣喜春信的陶醉喜悦的感情;后“醉”:年年都醉,却是伤心泪,是感伤自己天涯海角漂泊不定,感伤世事动荡变化、岁月流逝,而人已衰老。‎ ‎12、(1)流水 白云 ‎①点明渔父(隐士)居住的环境是与世隔绝、远离红尘的“世外桃源”,表现其对所处环境的喜爱、自豪之情;②写出渔父(隐士)超然尘世的情怀和隐逸的情趣。‎ ‎13、⑴第一首诗给我们呈现的是一个陶醉于春天美景,悠然漫步于郊野的隐逸者形象;第二首诗给我们呈现的是一个在阵阵秋寒中带着哀愁,只能倚杖在近郊漫步的老者形象。(4分,各2分)‎ ‎⑵两首诗三、四句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周诗赋予蝴蝶以人的感情,和煦的春风让纷飞的蝴蝶陶醉了,“烂醉”二字形象地表现出蝴蝶沉醉花丛,留恋不去的如醉形态,也把作者目睹此景时的陶然之情和盘托出;赵诗将“秋风”拟人化,认为它是个“管闲事”的家伙,染红了枫叶,染白了人头,一年年秋风吹走了一年年时光,它撩起人的种种愁绪,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将自己老之将至之感形象地表达出来。(4分,各2分)‎ ‎14、(1)借助“锦书”“飞鸿”等意象描写了一幅游子思乡图:两岸渺渺相隔,音信难递,词人柔肠寸断,泪水难受,不敢登上高楼远眺家乡。(2分)表达了词人思乡之情。(2分)‎ A. 虚实相生。(1分)上片实写词人愁肠百结,归泪难收之痛;下片借用梦境渲染思乡之苦。(2分) (回答“借景抒情”亦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