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模拟试卷十附答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历史模拟试卷十附答案

新课标高考历史模拟试卷(十)(附答案)‎ ‎(考试时间120分钟,试卷总分150分)‎ 第一卷 分叉部分 考生注意:‎ ‎ 分叉部分A组题适合使用“一期课改”老教材的考生解答,B组题适合使用“二期课改”新教材的考生解答。考生可以任选A组、B组试题,但不能交叉答题。若考生同时选做A组、B组试题,阅卷时只以A组试题记分。‎ A组题(适合一期课改考生)‎ 一、选择题(共30分,每小题2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导致人类由流动生活向定居生活转变的关键原因是 ( )‎ ‎ A. 使用弓箭 B.使用天然火 ‎ C. 原始农业出现 D.掌握人工取火技术 ‎1.C 为了追猎动物,寻找野果地或渔猎场地,原始人类经常过着流动的生活;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原始农业出现以后,人们开始由流动转向定居。‎ ‎2.右图是某个地下遗址出土铜器上图案的拓片,根据拓片可知此铜器应为何时遗物 ( )‎ ‎ A. 夏 B. 商 ‎ C. 西周 D. 东周 ‎2.D 商周的青铜器,都是图案装饰,而到战国时期,青铜的装饰不少是画像,这在艺术创作的形式和题材上是个显著的进步。‎ ‎3. 魏晋诗人左思的《咏史》诗写道:“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姿,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他所揭露的是当时( )‎ ‎ A. 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 B. 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矛盾 ‎ C. 庶族地主和土族地主的矛盾 D. 中央政权和割据势力的矛盾 ‎3.C 纵有才学,如果没有高贵的出身,也不可能有展示的机会,这是诗中表达的意思。这体现魏晋时期的士庶之争。‎ ‎4. 《晋书》载,有大臣向司马炎建议“魏氏圈闭宗室,幽囚子弟,是以神器遽倾,天命归于陛下。今四海业已大定……宜开启土宇,使同姓必王,建久安于万代。”司马炎采纳了这一建议,其后果是 ( )‎ ‎ A.奠定了司马氏篡魏基本方略 B. 导致西晋的内乱和短暂而亡 ‎ C. 吸收曹魏灭亡教训,促进统一完成 D. 与西汉分封同姓王最终结果相同 ‎4.B ‎ 司马炎即晋武帝,他于280年灭掉了吴,完成了全国的统一。在大臣的建议下,他实行分封制,结果是造成了北方长达16年之久的八王之乱,导致西晋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加剧了西晋的短期而亡。‎ ‎5.鲁迅先生的家乡在唐代时下列哪项手工业生产最为著名 ( )‎ ‎ A. 青瓷 B.白瓷 C. 铜镜 D.唐三彩 ‎5.A 鲁迅先生的家乡是浙江绍兴,唐朝时称越州,是我国古代著名的青瓷产地。‎ ‎6. 北宋出现纸币的是根本原因 ( )‎ ‎ A.铁钱太重使用不便 B.活字印刷术发明 ‎ C.江南经济的发展 D.商业活动频繁 ‎6.D四川地区的经济发达,贸易发达,以及货币供应与之不相适应的矛盾是纸币出现的根本原因。北宋四川地区农业和多种手工业都在全国处于领先,又是内地和西蕃,西南夷,西夏等地的贸易枢纽;铁钱沉重,蜀道难行。因此在异地贸易中便有了交子应运而生的机遇。‎ ‎7.“终明之世,边防甚重,东起鸭绿,西抵嘉峪,绵亘万里,分地防御。”防御的对象是 ( )‎ ‎ A.蒙古 B.倭寇 C. 女真 D. 匈奴 ‎7.A 元末朱元璋农民起义只是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其残余力量逃往蒙古大漠,建立北元政权。其后,尽管蒙古族分裂为鞑靼、瓦刺两部分,但仍时常南下骚扰明政权。‎ ‎8.我国下列地区归服古代中央政府管辖的先后顺序是 ( )‎ ‎①西域 ②西藏 ③台湾 ④黑龙江流域 ‎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②④ C. ①④③② D.①④②③‎ ‎8.D 题中所示地区正式归属于中央政权管辖的时间:西域是在西汉设置西域督护府以后;西藏和台湾都是在元朝时归属于中央管辖的,但蒙古政权是先灭掉的吐蕃(西藏)后灭掉的南宋,所以按时间顺序西藏在前台湾在后;黑龙江流域是唐朝时归属于中央政权管辖的。‎ ‎9.明清时期,烟草、茶叶、甘蔗等农产品加工副业产品大量进入市场,破产农民也可以自由出卖劳动力,这说明 ( )‎ ‎ A. 农业生产力有大幅提高 B. 货币经济已延伸至农村 ‎ C. 资本主义萌芽迅速增长 D. 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 ‎9.B 明清时期,农业、手工业发展,商业繁荣,推动着市场货币关系的影响越来越大;农民出卖劳动力,是农村雇佣关系的出现,说明了资本主义性质的货币经济对农村的影响。‎ ‎10. 1789年8月,制宪会议颁布法令:“一切公民和一切财产均应纳税”。这在当时的实际意义最准确的表述是 ( )‎ ‎ A.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变为现实 ‎ B.否定了特权等级不纳税的特权 ‎ C. 承认财产不平等,维护了资产阶级利益 ‎ D.标志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 ‎10.B 大革命刚刚开始,制宪会议颁布的这一法令,是为了争取更多的人支持革命,是第三等级联合反对特权等级斗争的直接体现,是“实际”意义。‎ ‎11.1852年英国驻广州代办米切尔曾说:“‎ 经过和这么一个大国家开放贸易10年之久,并且双方都已废除了一切独占制度,而拥有如此庞大人口的中国,其消费我们的制造品竟不及荷兰的一半,也不及……只比欧洲大陆上某些小国如比利时、葡萄牙或那不勒斯稍微多一点点,这好像是一个奇怪的结局。”造成这种“奇怪的结局”的主要原因是 ( )‎ ‎ A.英国商品价格昂贵 B. 中外消费观念不同 ‎ C.小农经济自给自足 D. 中国市场没有开放 ‎11.C 小农经济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可以满足基本生活的需要。另,建立在小农经济之上的封建专制统治,对农民的残酷剥削,造成了农民极端贫困,无力从市场上购买更多的产品,也是原因。‎ ‎12.《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两者的共同点是 ( )‎ ‎ A. 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B.代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方向 ‎ C.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政治制度 D. 具有反对封建主义的进步性 ‎12.D 《天朝田亩制度》主张绝对平均分配土地和产品发展小农经济,与当时世界的发展趋势是不适应的。《资政新篇》则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但《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是中国几千年反封建斗争的最高峰;《资政新篇》是为更好地反抗清政府的封建统治而做,其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更是对封建秩序的猛烈冲击。 ‎ ‎13. 以下著作、杂志为代表的历史运动中,最为彻底的批判了封建思想,动摇了封建统治思想基础的是 ( )‎ ‎ A B C D ‎13.D 新文化运动之所以“新”,就是因为它在继承了维新思想和革命思想的基础上,更为彻底地批判了封建思想,是辛亥革命在思想领域的延续。《海国图志》的本质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的,《资政新篇》最早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但缺乏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不可能动摇封建统治的基础。‎ ‎14. 中央红军长征期间的重大事件不包括 ( )‎ ‎ A.日本制造华北事变 B. “一二·九”运动爆发 ‎ C.中共发表《八一宣言》 D.中共纠正“左”倾错误 ‎14.B 中央红军长征时间是从1934年10月到1935年10月。华北事变是1935年5月,《八一宣言》是1935年8月,中共纠“左”是1935年1月,“一二·九”运动是1935年12月。‎ ‎15.以下国际条约中,苏中美英四国都参加签字的是 ( )‎ ‎ A.《联合国家宣言》 B.《波茨坦公告》‎ ‎ C.《雅尔塔协定》 D. 《开罗宣言》‎ ‎15.A 1942年1月,美、苏、英、中等26个国家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最后形成。B、C是苏美英三国,D是中美英三国。‎ 二、简释与问答题(共15分)‎ ‎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8分)‎ ‎ 材料一:自唐天宝以来,方镇屯兵自重,多次赋入自赡……五代方镇益强……及赵普为相,劝上革去其弊。……时方镇缺帅,稍命文臣权知。……又置转运使、通判,为之条禁,文簿渐为精密,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太平治迹统类》‎ ‎ 材料二:太祖、太宗平一海内,惩累朝藩镇跋扈,上下相制,尽收天下之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内外相维,上下相制,等级相轧……是以,逾百年而无犬吠之惊.此制兵得其道也。——《文献通考》‎ ‎ 材料三:本朝鉴五代藩镇之敝,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朱子语类》‎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北宋初期统治者主要想解决前朝遗留下来的什么问题?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是什么?(2分)‎ ‎(2)材料二和材料三对宋初改革措施的评价如何?你认为他们的观点是否正确?扼要说明你的看法。(6分)‎ ‎16.解析:(1)问,材料一指出了前朝地方势力过大,拥兵自重,割据混战。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通过分散地方的权力来强化中央。(2)问,材料二“天下晏然”肯定了宋初的改革措施,材料三“州郡日就困弱”导致靖康之变,否定了改革措施。评价这两种不同的观点,应该全面评价,既要看到其积极作用,也应看到其消极影响。‎ ‎16.(8分)‎ ‎ (1)藩镇割据问题。(1分)从皇帝直接控制兵权人手,把地方军、政、财权都收归中央。(1分)‎ ‎ (2)材料二认为宋初改革措施使天下晏然,战祸平息;(1分)材料三认为它使地方兵弱财困,终于导致靖康之役的溃败;(1分)这两个观点都是片面的。(1分)‎ ‎ 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确实成功地防止了地方割据:但由此形成的庞大的官僚机构和军队。加重了中央财政负担,地方兵弱财困,无力抵抗辽、夏、金的进攻。这些都是形成北宋社会危机的重要因素。(3分)‎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7分)‎ 题图《美国南北部的对抗》中的顺应历史的推动者和抗拒历史的阻碍者分别代表谁?两者对抗的焦点是什么?最终结果如何?对美国经济跃居世界首位起了什么作用?‎ ‎17.解析:对于奴隶制的扩展这个问题,顺应历史的当然是反对奴隶制的工业资产阶级,而抗拒历史的一定是实行奴隶制的南方种植园奴隶主。对抗的焦点当然是黑人奴隶制的存废问题。对抗的结果以南北战争中北方的获胜而告终,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障碍。‎ ‎17.(7分)图中代表:推者为北方工业资产阶级,阻者为南方种植园主。(1分)‎ 对抗焦点是:黑奴制的存废。(1分)‎ ‎ 结果与作用:南北战争北方获胜,战争期间林肯政府宣布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宅地法》。废除了黑人奴隶制,解决了土地问题,巩固和加强了联邦政府的统一,使美国完全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从此,美国进入了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狂飙时期,迅速赶上并超过了英、法等先进资本主义国家。(5分)‎ ‎(其余试题见共同部分)‎ ‎ B组题(适合二期课改考生)‎ 一、选择题(共30分,每小题2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东方文明古国先后建立起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其共同特点是 ( )‎ ‎①全国听命于国君 ②中央政府设有庞大的官僚机构 ‎③各地官员由中央政府或国君委派 ④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员 ‎ A. ①② B.②③ C. 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C 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主要表现在:一是皇权的至高无上;二是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越来越严密。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员只是中国在维护该制度时所采取的具体措施。‎ ‎2.从考古发现看,西周农具多以木石等材料制成,青铜主要用于铸造武器、礼器和生活用具,最主要的原因是青铜 ( )‎ ‎ A.产量有限,不能完全取代石器 B. 制造起来困难,不如石器方便 ‎ C. 质地太脆、不太适合农业生产 D. 使用时间短,很快被铁器取代 ‎2.A 由于冶炼青铜器所需要的锡十分稀有,青铜产量有限,基本上为上层贵族所垄断,主要被用来制造武器、礼器和生活用品,还不能完全取代石器,成为人们主要的生产工具。这种情况到冶铁技术发明以后才得以改变。‎ ‎3.现在“口述历史”正在悄悄升温,在“口述历史”发展过程中,历史学家曾经为“怎样的人才能成为被访谈者”而争论。就研究上海知青问题来说,那些人是合适的访谈对象是①上海老知青②原市政府负责人③老街坊邻居④插队地区的农民( )‎ ‎ A.①② B. 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3.D ①是当事人,②是事件的办理者,③可以了解知青的家庭状况,④可以了解知青插队时的表现,这些都可以成为访谈对象。‎ ‎4.东晋名僧道安说:“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这表明道安认为 ( )‎ ‎ A.宗教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 B.宗教话动需要国主的支持 ‎ C. 佛教已得到了国主的支持 D. 没有国主法事就不能进行 ‎4.B 材料的意思直接表明,宗教活动需要国主的支持。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盛行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统治者的支持才促成的。‎ ‎5.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的主张在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中也得到了体现,代表文献是 ‎( )‎ ‎ A.《中华民国约法》 B.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C. 《定国是诏》 D. 《革命军》‎ ‎5.B 孟德斯鸠的代表思想就是三权分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指导思想就是三权分立,并成为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文件。‎ ‎6.闻名中外的敦煌莫高窟集彩塑、壁画和建筑艺术于一体,生动地反映了从前秦到唐宋时期的中国艺术的流变过程,其鼎盛时期是 ( )‎ ‎ A.魏晋时期 B. 南北朝时期 C. 隋唐时期 D. 宋元时期 ‎6.C 敦煌莫高窟位于中外交流的陆上丝绸之路,最鼎盛的时期自然是国家统一,政局稳定,经济发展,对外经济文化交流高度发达繁荣的时期,故选C。‎ ‎7. 当今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仍然是英国国家的象征,但国家最高权利却掌握在国会手中而不是女王手中,这种政治制度源于 ( )‎ ‎ A. 《宅地法》 B. 《权利法案》 C. 《人权宣言》 D. 《民法典》‎ ‎7.B 《权利法案》为限制王权提供了法律保障,英国的政治体制明确了议会至上的原则,并最终确立了责任内阁制。‎ ‎8.2005年至今,包括欧洲等不少国家相继爆发“禽流感”。历史上由动物传播给人类,曾三次造成世界性大流行,被称为“黑死病”的瘟疫是 ( )‎ ‎ A. 天花 B.流感 C.鼠疫 D. 霍乱 ‎8.C 1348年,一种被称为瘟疫的流行病开始在欧洲各地扩散。引起瘟疫的病菌是由藏在黑鼠皮毛内的蚤携带来的。在14世纪,黑鼠的数量很多。一旦该病发生,便会迅速扩散。黑死病的一种症状,就是患者的皮肤上会出现许多黑斑,所以这种特殊瘟疫被人们叫做“黑死病”。‎ ‎9.1986年5月,日本召开了“汉字文化的历史与未来——在信息化社会中创造汉字新文化”的国际研讨会。具有象征性的是参加这次会议的学者,即有发明汉字的中国人,也有曾经使用过汉字的越南人和韩国人。日、韩、越使用汉字的主要原因是 ( )‎ ‎ A. 汉字字形优美 B. 汉字书写方便 C. 崇拜儒家文明 D. 便于与中国交流 ‎9.C ‎ ‎ 封建时代的日、韩、越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诸方面都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一直到今天也被称为“儒教文化圈”。‎ ‎10.1931年,根据《威斯敏斯特法》的规定,英国正式确认自治领是独立与平等国家。至此,英帝国被英联邦所取代,这一转变说明 ( )‎ ‎ A. 世界工业化进程促进各国关系走向理性化 ‎ B. 战争并没有摧垮英帝国的综合国力 C. 美国的世界政策迫使英国改变其对外政策 ‎ D.英国准备改变殖民帝国主义的形象 ‎10.A 世界工业化的进程使得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不断加强,此举融洽了英国与其殖民地之间的关系。1932年,在加拿大渥太华召开的英帝国经济会议,达成了在英帝国内部互惠关税的协议,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英国的经济危机。‎ ‎11.海洋文明与大河文明在政治体制方面呈现出“民主与专制”的明显差别,形成差别的主要原因是 ( )‎ ‎ A.思想观念的不同 B. 经济活动方式不同 ‎ C. 地域概念的差别 D.人口数量的不同 ‎11.B 海洋文明工商业比较发达,商品经济活动中“自由”“平等”思想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民主的形成;大河文明小农经济盛行,其固有的分散性的特点推动了专制观念的形成。‎ ‎12.以下对中华法系、罗马法系、英国法系存在的共同点归纳正确的是 ( )‎ ‎ A. 都是限制君主专制 B.都是服务于商品经济 ‎ C. 都对其他国家产生影响 D.都保障公民受教育的权力 ‎12.C 中华法系在历史上对古代日本、朝鲜和越南的法制产生重要影响。罗马法系是指以古代罗马法、特别是19世纪初《拿破仑法典》作为传统而产生、发展的法律的总称。罗马法系传播的地区非常广、包括法、德、瑞士、意大利、比利时、卢森堡、荷兰、西班牙、葡萄牙以及亚非拉的部分法语地区。英国法系,是以英国的普通法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法律的总称。受影响的除了英、美外,大多曾是英国殖民地、附属国的国家和地区。‎ ‎13.1990年德国民众推倒柏林墙,在热烈欢呼声中重新获得统一。而当时德国能够完成统一是抓住了一个有利的国际背景,这个国际背景是 ( )‎ ‎ A.美苏冷战已经开始 B. 欧共体已经发展为欧洲联盟 ‎ C.世界各国声援德国 D.苏联社会主义事业遭遇严冬 ‎13.D 20世纪80时代末90年代初,苏联戈尔巴乔夫实行的政治、经济改革陷入困境。1989年,苏联控制下的东欧发生剧变,苏联已无力挽回局面。1990年,两德最终以原受苏联控制的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的形式完成了统一。‎ ‎14.1945年,纳粹德国战败投降,签定无条件投降书,苏美英法对德实施分区占领,但没有亡德,这其中体现的原则是 ( )‎ ‎ A.主权国家原则 B. 政治安定原则 ‎ C. 经济互惠原则 D.外交平等原则 ‎14.A 德国在战前是独立主权国家。主权国家之间是平等的;主权作为国家的固有权利,对内表现为最高权,对外表现为独立权,还有为防止侵犯的自卫权。主权国家原是指尊重各国主权或各国相互尊重主权是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 ‎15. “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方针的提出,充分反映( )‎ ‎ A. 苏联对我党的正确提示 B.城市已不适合我党领导革命斗争 ‎ C. 农民是革命的领导力量 D. 毛泽东科学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15.D 毛泽东从秋收起义的挫折中逐渐认识到,如果采取和苏联相同的城市中心的革命道路,只能使中国革命付出更大的代价,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毛泽东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在实践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二、简释与问答题(共15分)‎ ‎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7分)‎ ‎ 材料一:圣索菲亚大教堂是遵照拜占庭帝国最伟大的皇帝之一查士丁尼的命令建造的。作为君士坦丁堡的主教堂,圣索菲圣大教堂在拜占庭帝国中起着重要作用,所有的帝王都要在这里加冕。‎ ‎ (1)材料一反映了中世纪欧洲政治的什么特点?(2分)‎ 材料二:1453年奥斯曼帝国攻占君士坦丁堡,改名为伊斯坦布尔(意为伊斯兰之城),并宣布将圣索菲亚大教堂改造成清真寺,大教堂旁也出现了4座伊斯兰尖塔。(见图)‎ ‎(2)奥斯曼帝国的政权结构有何特点?请用史实说明。(3分)‎ ‎(3)从该教堂的历史发展看,对当今不同文明的相处有何启示?(2分)‎ ‎16.解析:(1)教堂是皇帝命令修建的,然后皇帝又给了教堂教会极高的地位。结合材料分析即可得出结论。(2)问材料中,奥斯曼帝国对教堂进行了改造,在保留教堂的特点基础上,又突出了伊斯兰教的特点。(3)问一定要紧扣题干中要求的“教堂的发展历史”来组织答案。‎ ‎16.(7分)‎ ‎ (1)王权与教权互相利用又互相斗争的二元政治结构。(2分)‎ ‎ (2)政教合一;苏丹被认为是安拉的代表,他既是政教合一的国家首脑,又是最高军事统帅。(3分)‎ ‎ (3)征服未必要以破坏和摧毁为代价;不同文明可以和平共处,既有利于政治稳定,也有利于保存优秀文化。(2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8分)‎ ‎ 材料一: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在谈及孔子思想时叹言:“欧洲的王族同商人发现东方,只晓得求财富,而哲学家则在那里发现了一个新的精神的与物质的世界。”‎ ‎ 材料二:1981年,法国前总统密特朗参观曲阜孔庙,在大成殿门前龙柱下席地而坐,似有所思。著名诗人公刘为此(照片)命名——《倾听三千年的回声》,后又改为《倾听龙的心声》。‎ ‎ 材料三:1988年,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集会发表宣言称:“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顾2540年,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1)在你看来,伏尔泰为什么会对孔子的学说如此感叹,并称之为“新的精神”世界?(3分)‎ ‎(2)从材料二中公刘先生为密特朗照片的命名,谈谈你对其用意的理解和感悟。(3分)‎ ‎(3)全世界的科学巨匠为什么会发出“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顾2540年,去汲取孔子的智慧”的呼吁?(2分)‎ ‎17.解析:(1)主要从孔子思想的具体内容去分析。孔子提倡“仁”和“德政”的政治思想更容易被伏尔泰所接受,因为伏尔泰所处启蒙时代反对封建专制的思想与这些思想有许多相似的地方。(2)不论是三千年的回声还是龙的心声,都是指的是几千年中华文化至今的影响,表达了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3)结合当今时代的大背景和儒家思想的相关内容去分析即可。‎ ‎17.(8分)‎ ‎ (1)孔子主张“仁者爱人”,提倡“为政以德”;伏尔泰反对专制与特权,主张君主立宪制;伏尔泰认为孔子的思想与他的启蒙思想(开明专制)有很大的一致性。(3分)‎ ‎ (2)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儒家学说博大精深,包罗万象;通过了解孔子,进而让世界了解中国,弘扬中华文化;孔子学说不仅在中国影响深远,而且泽被周边,远播世界;传达中国人民爱好和平、友好合作、平等交往的愿望等(以上5层意思,只要回答出任何3点即可得3分。此外,言之有理亦可给分)。(3分)‎ ‎ (3)结合当代科学发展及其带来的负面影响,科学家期望从儒家思想所倡导“仁”的观念、“中恕”之道、重德教化等人文关怀思想中获得道德教育(只要思路正确,表达清晰即可得2分)。(2分)‎ ‎ {其余试题见共同部分)‎ ‎ 第二卷 共同部分 一、选择题(共30分,每小题2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8.根据人类制造工具的历程,考古学家一般将人类早期历史划分为 ( )‎ ‎ A. 铁器时代—青铜时代—石器时代 B. 青铜时代一铁器时代—石器时代 ‎ C.石器时代—铁器时代—青铜时代 D. 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 ‎18.D 人类早期历史的划分按照人类制造工具的历程来划分,实际上就是按照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来划分的。最早出现的工具就是石器,然后是青铜器,再是铁器。这些工具的出现,都极大地促进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着社会关系的不断变革。‎ ‎19. 作为人文科学的重要学科——史学也经历了一个发展的过程,20世纪以来兴起的新史学与传统史学在研究方法上的最主要区别是 ( )‎ ‎ A. 马克思主义研究方法 B. 把历史划分为长、短时段 ‎ C. 重视史料,注重考据 D. 鉴前世兴衰,考当今得失 ‎19.A 作为研究方法,最主要的区别当然是指导思想的差别。20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思想得到广泛传播,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也逐渐取代资产阶级史观而成为新史学的指导思想。‎ ‎20. 自秦统一到清朝初年,我国封建时代君主专制制度的经济基础是 ( )‎ ‎ A.分散的个体小农经济 B. 封建大土地所有制 ‎ C.不够发达的商品经济 D.中小地主土地所有制 ‎20.A 封建时代由于受生产力水平的限制,只能是那种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也正是这种小农经济的分散性,决定了统治者必然会采用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来加强对人民的统治。‎ ‎21. 在宗法观念盛行的封建社会,姓氏也有贵贱之分。“赵”姓并不是中国最大的姓氏,但在《百家姓》中却排序第一,由此可推断出该作品最早可能出现在 ( )‎ ‎ A. 西周 B.唐朝 C. 北宋 D. 明朝 ‎21.C 北宋的皇帝姓赵,当然赵姓在当时是最尊贵的。‎ ‎22. “赛里斯国(即中国)林中产丝、驰名宇内。丝生于树上,取出、湿之以水,理之成丝。后织成锦绣文绮,贩运至罗马。”(普林尼《自然史》)不能从材料中得出的表层或深层信息是 ( )‎ ‎ A. 古罗马和中国已有丝绸贸易 B.丝绸之路为两国贸易创造有利条件 ‎ C. 古罗马很了解中国盛产丝绸 D. 古罗马已熟知中国丝绸的制造工艺 ‎22.D 从材料中所述的中国丝绸制作流程来看,明显不懂其制造工艺。‎ ‎23. 下表列出了清代人均占有耕地的状况,呈现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 朝代年号 公元/年 每人平均亩数/亩 清康熙二十年 ‎1673‎ ‎27.92‎ 清乾隆十八年 ‎1753‎ ‎6.89‎ 清乾隆三十一年 ‎1766‎ ‎3.56‎ A.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 B.耕地面积的明显减少 ‎ C.土地兼并的日趋严重 D. 人口数量的迅猛增加 ‎23.D清朝实行“地丁银”‎ ‎,废除了人头税,国家政局逐渐稳定,这些都是清初人口快速增长的原因。清朝初年尽管也实行了奖励开荒的政策,但耕地的增加速度远远落后于人口的增长速度,造成了人均土地的迅速减少。‎ ‎24. 民国时期的著名记者黄远生说:“盖在昔月,仅有制造或政法制度之争者,而在今日已成为思想上之争。”事实上,中国近代有些事件兼有制度之争和思想之争,它们是 ( )‎ ‎①洋务运动②戊戌变法③辛亥革命④新文化运动 ‎ A. ①② B. ②④ C. ②③ D. ③④‎ ‎24.C 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分别是由资产阶级的维新派和革命派发起的政治运动,同时它们也是思想解放运动,形成了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第一次和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的高潮。‎ ‎25.19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欧洲革命与改革所承担的最重要的历史使命是 ( )‎ ‎ A.推翻各国的封建统治 B.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 ‎ C.确立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D.维护资本主义的统治秩序 ‎25.B 随着工业革命的扩展,整个欧洲资本主义的力量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与封建专制制度之间的矛盾更进一步的加剧。工业资产阶级不断推动各国革命运动的发展,其使命就是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道路。‎ ‎26.议会是资本主义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有关议会的正确叙述是 ( )‎ ‎ A. 英国“光荣革命”确立了议会的权威,并形成两党制 ‎ B. 美国宪法规定总统向国会负责 ‎ C. 法国大革命爆发后制宪议会成为最高行政和立法机关 D.孟德斯鸠主张议会和君主共同享有立法权 ‎26.C 英国的两党制最早出现在“光荣革命”前,而最终确立是在19世纪30年代;美国宪法的规定和孟德斯鸠的思想体现的都是三权分立。‎ ‎27.人类生活在彼此隔绝的地区,后来世界逐渐连成一体,在此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 ( )‎ ‎ A. 资本主义制度的出现 B. 地理知识的积累 ‎ C. 交通事业的发展 D. 航海探险家的贡献 ‎27.A 资本的开放性和扩张性决定了资本主义注定要对外殖民扩张。两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通过对外殖民扩张,进行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到20世纪初,最终形成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使世界连成一体。‎ ‎28. 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主要“新”在 ( )‎ ‎ A. 国家控制了一切经济命脉 B. 无产阶级已经掌握国家政权 ‎ C. 一定限度内发展商品经济 D. 对资本主义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28.C 新经济政策的实行,说明列宁承认了当时俄国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生产力的落后的状况,面对急需恢复经济的现实,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放开商品市场,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使国民经济迅速得到恢复。‎ ‎29. 复旦大学正值百年校庆,它的校训是“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对之理解不正确的是 ( )‎ ‎ A. 鼓励自由的学术探讨 B. 学生知识渊博即可 ‎ C. 强调追求真理的精神 D.好学善疑以求创新 ‎29.B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出自《论语》,是指广泛地学习而且坚守自己的志趣,恳切地发问而且思考当前的问题,只是知识渊博很显然是不行的。‎ ‎30. 韩剧《大长今》在中国的热播反映 ( )‎ ‎ A. 中韩文化是同根生 B. 其内容符合历史事实 ‎ C. 国人只喜欢看韩剧 D. 韩服比中国服装漂亮 ‎31.A《大长今》里出现了诸多对汉文化的崇拜,反映出当时儒家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对朝鲜的巨大影响,这大大拉近了和中国观众的距离。‎ ‎31.中国政府在评价一次会议时说:“这个会议的召开,反映了最近时期以来在世界的这个地区所发生的巨大变化,也反映了亚非各国要把自己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同时以平等的地位同世界上其他国家友好合作的日益坚强的愿望。”这个会议是指 ( )‎ ‎ A. 日内瓦会议 B. 万隆会议 ‎ C.旧金山会议 D.第26届联大 ‎31.B “反映了亚非各国要把自己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是关键词,可以判断出是万隆会议。万隆会议是1955年4月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反对殖民主义,推动亚非各国民族独立的会议。会议号召亚非各国团结一致、和平相处、友好合作、共同反对帝国主义与殖民主义,被称为“万隆精神”。‎ ‎32. 如果用一个主题概括,下列三位中国领导人向美国表明的处理中美关系的原则立场是 ‎ ( )‎ A. 一个中国 B.三个世界 C.一国两制 D. 四项原则 ‎32.A“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的最大障碍。中美的正常交往应该建立在“一个中国”的基础上。‎ 二、简释与问答题(共45分)‎ ‎ 33. 观察下列三幅不同时期(19世纪50年代;19世纪80年代;20世纪50年代)上海黄浦江外滩的照片,从中可以得出什么重要历史信息?(6分)‎ ‎33.解析:上海黄浦江外滩的地理位置和根据题中所给的图片时间所分析出的时代背景,即可得出结论。‎ ‎ 33.(6分)上海自开埠以来,出现了大量的西方式样的建筑,反映了在遭受西方侵略的同时,西方文化也对中国产生了影响。黄浦江边停靠着各种各样的船只,反映了上海作为港口城市的发展和繁荣。‎ ‎34. 阅读下列材料,《1953—1965年中国工农业生产总值变化情况表》,请回答:(8分)‎ 时间 ‎1953~1957年 ‎1958~1962年 ‎1963~1965年 增长率 ‎14.6%‎ ‎0.6%‎ ‎15.7%‎ ‎(1)用柱形图表示1953年至1965年国家工农业生产总值变化所呈现的趋势。(2分)‎ ‎(2)简析形成这种趋势的原因。(6分)‎ ‎34.解析:(1)问根据材料所给数字,按柱形图的要求绘制即可,一定要标清横纵坐标所表示的意义。(2)问结合材料所给时间段的时代特征来分析:1953-1957年,是“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时期,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极大地促进了工农业的发展;1958-1962年,由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左倾错误对经济造成的极大的破坏,工农业生产急剧下降;1963-1965年,由于前段实行了八字方针的调整和七千人大会的总结,纠正了经济领域内的左倾错误,使得国民经济走在了正确的道路上。‎ ‎34.(1分)(类似的图表也给分)‎ ‎(2)(以下答到要点即可)‎ ‎①建国初期党开展了一系列运动,1952年实现了国民经济的根本好转,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完成,带来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和“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2分)‎ ‎②由于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左”倾错误,加上当时三年自然灾害和苏联政府背信弃义撕毁合同,使国民经济在1959—1961年发生了严重的困难。(2分)‎ ‎③1960年冬,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制定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1962年的七千人大会对纠正“大跃进”以来的错误和扭转严重经济困难局面起了重要作用。1963~1965年,国民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2分)‎ ‎3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7分)‎ ‎ 20世纪初,英国地理学家麦金德在一系列论文中,首先提出了关于世界的“地理中枢”的概念,他由此形成关于地缘战略学的理论。他称欧、亚、非大陆为“世界岛”。他认为,在这块世界岛上居于顶端部分的欧亚大陆,是决定世界历史发展的地理中枢。他提出了三句名言:“谁控制了东欧平原,谁就控制了全球‘心脏地带’。谁统治‘心脏地带’,谁就统治了‘世界岛’。谁支配了‘世界岛’,谁就能支配全世界。”‎ ‎ 20世纪30年代,美国学者斯派克曼修正这一理论。如果仅仅控制住世界“心脏地带”.还不足以实现全球霸权。如能控制环绕“心脏地带”的欧亚沿海地区,那将足以遏止心脏地带的国家称霸世界的企图,并且进而与之争霸。‎ ‎ (1)美国学者根据怎样的历史事实进行这一理论的修正?(1分)‎ ‎(2)“二战”后美国参与的许多重大历史事件都可以用修正后的地缘战略学合理地进行解释。试列举三项。(6分)‎ ‎35.解析:(1)英国学者的理论是面对20世纪初的国际形式的。那时的世界是以欧洲为中心的。20世纪30年代美国学者所处的时代是欧洲中心地位逐渐衰弱的时代,他的理论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美国的政治野心。(2)问要结合“心脏地带”的边缘“欧亚沿海地区”来分析。如美国和中国、西欧国家的关系都体现了这一理论。‎ ‎35.(1)苏联控制“心脏地带”,但没有能够支配全世界。(1分)‎ ‎ (2)①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为了控制中国,美国政府全力支持蒋介石发动内战。‎ ‎②1948年,美国开始实施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 ‎③1949年,美国等12个国家的代表签订《北大西洋公约》,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④1950~1953年,美国介入朝鲜战争。‎ ‎⑤70年代初,美国与中国实现关系正常化。(以上答对3项即给6分)‎ ‎3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 明清以来,书籍翻译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 ‎ 材料一:明朝后期开始,利玛窦、汤若望等欧洲传教士先后来华,与徐光启等合作开展翻译活动,把欧洲的天文、数学、地理等著作介绍到中国,同时把中国的《大学》、《论语》等典籍介绍到欧洲。欧洲学者称之为“一次相互的启蒙”。‎ ‎ 材料二: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陆续设立培养翻译人才的学校和译书机构。90年代中期,梁启超收集部分已译西书目录,按西学、西政等类别编成《西学书目表》,并指出:“国家欲自强,以多译西书为本。”‎ ‎ 材料三:17~18世纪欧洲出现了一股“中国热”,许多思想家对中国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德意志的莱布尼茨盛赞儒家道路及影响下的社会秩序和国家统一。法国的伏尔泰认为,儒学不是宗教;中国的考试制度使官吏职位人人皆可争取,欧洲应加以采用。‎ ‎(1)依据材料一,概括当时翻译的内容和作用。(3分)‎ ‎(2)依据材料一、三,指出17~18世纪欧洲出现“中国热”的原因。(4分)‎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德、法历史,分别说明莱布尼茨和伏尔泰为何推崇中国文化。(5分)‎ ‎36.解析:(1)结合材料即可得出结论。(2)(3)问,要结合欧洲各国的时代背景来分析。如德国的分裂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法国启蒙思想反对封建专制的要求等。推崇中国文化,出现中国热,是欧洲的思想家试图从中国古代的思想中寻求为己所用的思想来达到自己政治目的的体现。‎ ‎36.(1)内容:欧洲的自然科学,中国的儒家经典;作用: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3分)‎ ‎ (2)中国文化典籍翻译到欧洲并引起反响;欧洲思想家借用中国文化表达其主张。(4分)‎ ‎ (3)德意志分裂割据;莱布尼茨赞赏儒家大一统思想,向往德意志统一。法国教会势力强大,封建等级森严;伏尔泰借儒学和科举制抨击天主教会和等级制度。(5分)‎ ‎37.列宁说:“向社会主义过渡可以有不同的形式,这要取决于国内有大资本主义经济占优势还是小资产阶级资本主义经济占优势。……既然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向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要把它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式和方法。”‎ ‎ 请回答:(12分)‎ ‎(1)在列宁领导下,苏俄在向社会主义过渡方面上进行了哪些探索?其效果怎样? (6分)‎ ‎(2)中国共产党人在建国初期是怎样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其作用如何?(6分)‎ ‎37.解析:(1)问主要结合苏俄所实行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来分析即可。(2)问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主要从政权的巩固、经济的恢复答起,这些措施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奠定了基础。然后再要分析的就是结合过渡时期的总路线,通过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并举,最终实现了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37.(以下答到要点即可)‎ ‎ (1)首先设想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实践证明这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1921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恢复商品交换。苏俄政府从国情出发,利用市场和商品关系扩大生产,恢复经济。(3分)‎ ‎ 效果: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巩固了工农联盟和苏维埃政权。俄国的工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找到了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3分)‎ ‎ (2)中国共产党人根据1949年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精神,在新中国初期为巩固人民新政权,开展了抗美援朝运动、镇压反革命运动、“三反”“五反”‎ 运动和土地改革运动,从而使国民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1953年中国共产党及时制定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总路线,并编制了第一个五年发展计划;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奠定了政治制度和宪法的保证;1956年国家胜利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标志着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阶段的结束。(3分)‎ ‎ 作用:使中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为以后中国进行全面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了物质基础;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经验,从实践与理论上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3分)‎ 三、材料分析论证题(共30分)‎ ‎ 38.阅读下列材料,结合相关史实,自拟题目,写一篇700字左右的历史小论文。‎ ‎ 1925年3月,身在美国纽约的著名诗人闻一多有感于时事,将被帝国主义掠走的澳门、香港、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大,喻为七个与母亲离散的孤儿,写出了七块土地对祖国的眷恋,这就是著名的《七子之歌》。他在开篇直抒胸臆:……吾国自《尼布楚条约》迄旅大之租让,先后丧失之土地,失养于祖国,受虐于异类……国疆崩丧,积日既久,国人视之漠然,不见法兰西之ALSACE-LORRAINE耶?“精诚所至,金石能开。”诚如斯,中华“七子”之归来其在旦夕乎!‎ ‎ 注意:‎ ‎ (1)观点明确,论述集中,不要泛泛而谈。‎ ‎ (2)联系中外史实,详略以说明观点为度。‎ ‎(3)文字通顺,条理清晰,结构合乎逻辑。‎ 三、材料分析论证题 ‎ 38.(1)题目方面——2分,有创意可加2分。‎ ‎ (2)基本史实方面 ‎ 一类:10分——史实正确(史实本身成立)、全面(联系到古今中外几个方面)、充分(史实能说明其提出的观点)。‎ ‎ 二类:6分——史实不够全面、充分,基本符合题意。‎ ‎ 三类:3分——史实有误(或史实不充分),但表述正确的史宴与其提出的观点尚能相符。‎ ‎ (3)基本观点方面 ‎①清政府统治腐败,丧权辱国,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和主权。‎ ‎②中国人民为了推翻封建的、反动的统治,为了振兴中华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③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独立自主.改革开放,真正强大起来。‎ ‎④在新中国几代领导人的努力下,推行独立外交,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最终收回了香港与澳门的主权。‎ ‎⑤“七子”中仅剩台湾还未回归,我们仍然坚持“一国两制”原则,反对“台独”。‎ ‎ 一类:12分——提到上述3个以上观点 ‎ 二类:8分——提到上述2个以上观点。‎ ‎ 三类:4分——仅提到1个观点。‎ ‎ (4)论证逻辑方面——史论结合严密,3分。‎ ‎ (5)文字表述方面——行文简洁流畅,3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