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专题诗词鉴赏:突破鉴赏诗歌思想感情重难点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诗歌鉴赏专题诗词鉴赏:突破鉴赏诗歌思想感情重难点

诗歌鉴赏专题诗词鉴赏:突破鉴赏诗歌思想感情重难点 我们都知道,以往高考古代诗歌鉴赏的范围多以唐宋诗词为主,体裁上以律诗绝句为主,兼顾元明清代的诗歌。而在中学时期如李白、杜甫、苏轼等一线诗人我们已经相当熟悉了,因此,我们在复习中要注意二三线诗人的作品。‎ 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一般包括三个方面:‎ ‎1、主旨内容的评价 ‎2、思想感情的评价 ‎3、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 而常见的设疑方式有以下几点:‎ ‎1、本首诗的主旨是什么?请结合全诗进行赏析。‎ ‎2、这首诗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本诗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在答题思路上,同学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 ‎1、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诗歌的主旨:其中包括对文化常识、物象意象、历史典故以及诗人的生活经历的关注。‎ ‎2、区分情感类别:哀愁、激愤、忧郁、欢喜、向往、别离等。‎ 而真正答题时,许多学生会因为考试的紧张气氛而无法思考的很全面,在这里我教给大家一个一句话答题技巧:关注尾句、先总后分、联系原诗、知人论世。‎ 在绝句和律诗中,往往尾句和尾联是全诗情感主旨的集中体现,而除此之外,在了解诗人生平后做答可以减少答案的偏差。比较熟悉的一线诗人的生平要日常积累,仔细了解,但不熟悉的诗人可以通过题目所给的注释寻找蛛丝马迹。‎ 把握情感:找准路径,直抵诗心 核心内容,导图概览 借题发挥,突破核心 答好古诗思想情感题需要在读懂、审题、答题等方面全面努力,但对于解决“会而不全”“概括分析不准、不全”等问题,最主要的是找准分析概括的具体路径,并走好它。‎ 一、抓住情感语言,掌握情感基调 ‎ 古诗是言情艺术,它总是或多或少、或显或隐地告诉你要表达的情感。作为阅读者和考生,抓住诗中这些表明情感的词语至关重要,这是分析概括情感的最准确最便捷的路径。虽说一轮书中已经讲过,但是在这里还是要强调几点:‎ ‎1.抓住两种“情语”‎ ‎(1)直接找出显性“情语”‎ 分析诗歌情感,首先要关注诗歌中直接表明情感的词语,如喜、乐、愁、怨等。如2017年江苏卷陆游的《秋兴》“百战铁衣空许国,五更画角只生愁”中的“愁”表明了作者的心绪。作者看到当年的战衣,想起了当年许下报国的心愿,五更听到“画角”之声,更增烦恼。在此基础上,就不难理解尾联表达隐逸愿望时饱含的无奈和苦闷。‎ ‎(2)细心寻找隐性“情语”‎ 隐性“情语”是指传达感情时较间接、含蓄的词语,如诗中出现一个“客”字,已暗示了羁旅之愁、思家之切。另外,一些表情态、语气的虚词,如“但”“又”“惟”“空”“可”“岂”等,也是重要的隐性“情语”。‎ 更重要的是,还要关注具有独特意义的表明时间、地点的词语。如春(常有伤春之意)、秋(常有悲秋之意)、节日(常有向往团圆之意)、夜晚(常有夜不能寐之意)等词语,在鉴赏诗歌时需要关注。如塞外(常含建功立业或表明战争残酷、环境艰苦之意)、他乡(常含颠沛流离之苦)、远离京城(常含仕途不顺之意)等词语,需要引起注意。‎ ‎2.知道“情语”出现的位置 像直接“情语”,多出现在标题、开头、结尾处,在特殊情况下中间及小序中也会出现。像隐性“情语”一般藏在写景叙事绘人的文字中和诗的中间位置,有时也会出现在注释中。必须盯紧这些关键“部位”。‎ ‎3.关注“情语”表达的特殊性 正常情况下,诗人用什么情语,就表达出什么情感,但有时会用隐晦、曲折、反语的方式表达,如用了“喜”字,就不一定真的表达“喜悦”之情,可能是反语。因此,不必将“情语”直接拿来就用,还要结合原文语境作准确的理解。当然,这种“口是心非”的表达方式较为少见。‎ 二、抓住具体抒情方式,领悟含蓄、隐晦的情感 ‎ 古诗抒情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对于考试来说,最重要的莫过于间接抒情,因为它表达的情感含蓄、隐晦,给情感的把握带来不小的难度。在解题过程中须区分具体的间接方式,对症下药。‎ ‎1.借景抒情:抓景语悟情语 借景抒情是古诗最常用的抒情方式,从景物描写中挖掘出思想情感是每一个考生都必须具备的基本功。主要途径是通过细读,看看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的特征是什么,色调是什么(指冷色调与暖色调),它们又与情感有着怎样的正关联或负关联。南朝诗人何逊的“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是写离别的名句,前一句写室外:夜已深沉,一片寂静,唯有雨点滴落在台阶上,发出单调的声响。诗中虽然没有写人的活动和情感,但是通过“夜雨滴阶”的情景可以体察到离人心中的凄凉,冰冷的雨点仿佛滴在他们的心上。后一句写室内:天将破晓,油灯将要燃尽,充满离愁的屋子显得一片昏暗。破晓之际,屋子感觉上比较暗。从“夜雨”到“晓灯”,暗示一个不眠之夜过去了,“空阶”和“离室”,则渲染离人心境的凄凉。就这样抓住“滴”与“暗”、“夜”与“晓”、‎ ‎“空”与“离”等词语,不难读出景物中的凄凉之情。‎ ‎[边练边悟]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浣溪沙 ‎[宋]苏轼 软草平莎①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②身?‎ 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使君③元是此中人。‎ 注:①莎:莎草,多年生草本植物。②耦耕:两人各持一耜(sì)(古时农具)并肩而耕。③使君:词人自己。‎ 全词表现了词中人物的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答案:(1)雨后置身于清新怡人环境之中的愉悦、惬意。一场雨后,“软草平莎”,油绿水灵,格外清新;路面上,净而无尘,词人纵马驰骋,自是十分惬意。‎ ‎(2)对农村田园生活的热爱。雨后桑麻蓬勃生长,蒿艾香气如薰,词人自然是热爱这样的景色和生活的。最后一句又将这样的情感进一步深化。‎ ‎2.托物言志:抓物语悟情志 借物抒情也是古诗常见的抒情方式。应抓住描写物象的语言,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形态、色彩、味道)和内在品性以及环境特点,并能深入其里,联系诗人自身的经历和所处的社会环境,找准物与志的契合点。值得注意的是,这时的情感一般是双层的,一关乎物之情,二关乎物后志。‎ ‎[边练边悟]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梅 ‎[唐]郑谷 江国正寒春信稳,岭头枝上雪飘飘。‎ 何言落处堪惆怅,直是开时也寂寥。‎ 素艳照尊桃莫比,孤香黏袖李须饶。‎ 离人南去肠应断,片片随鞭过楚桥。‎ 这首诗是如何借梅来抒写离情别绪的?请结合颈、尾联简要分析。‎ 答案:作者不直言离人不忍离去,而是通过写梅花在酒杯中照影,粘在离人的衣袖上,离人踏上行程,梅花又跟随过桥,表现梅花的多情和依依不舍使离人断肠。作者写梅花的多情其实是写离人的多情,这样写显得委婉含蓄。‎ ‎3.用典抒情:抓典语悟情感 用典是古诗的普遍现象,每一个典故都有作者独特的考虑,因此,要思考典中情,首先要靠自己的积累及诗后注释,判断诗句是否用典以及用了什么典故,再结合内容看看是如何使用典故的(正用或反用),从而挖掘其深层情感。抓住典故中的主人公与作者的联系是理解的核心。值得注意的是,这时的情感往往也是双层的,一关乎典故情感,二关乎作者情感。‎ ‎[边练边悟]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别杜审言 ‎[唐]宋之问 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 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 别路追孙楚①,维舟吊屈平。‎ 可惜龙泉剑②,流落在丰城。‎ 注:①孙楚:西晋文学家,名重一时,但“多所凌傲,缺乡曲之誉”,年四十始参镇东军事。②龙泉剑:《晋书·张华传》“斗牛之间,常有紫气。豫章雷焕曰:‘宝剑之气,上彻于天。’华问在何郡?焕曰:‘在豫章丰城。’即补焕丰城令。焕到县掘狱基,入地四丈余,得一石函,光气非常。中有双剑,并刻题,一曰龙泉,一曰太阿。是夕斗牛间气不复见焉”。‎ 这首诗后四句接连用典,表达了诗人的哪些思想情感?‎ 答案:①以孙楚、屈原的身世遭遇,喻友人才学之高超,仕途之坎坷,以及世道之不平,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同情和惋惜。②龙泉剑被埋没的故事,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怀才不遇的怅惘、感伤。③龙泉剑最终被有识之士发现,重见光明,喻友人最终也定能脱颖而出,再得起用,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抚慰与热切期望。‎ 三、抓住时空转换,领悟变化的情感 ‎ 诗人的情感在诗中有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富于变化的,如何把握这变化的情感呢?其中一个重要路径就是抓住诗中时间、空间的变化。从时间上讲,诗人的情感有过去、现在与将来的变化,如回忆过去,感到很美好;驻足现在,觉得伤感;展望将来(想象),充满期待。读诗要善于分出不同的时间段,找出不同的情感。像离别诗,一般分成离别时和离别后两个时间段写,离别时自然要痛苦,离别后自然是思念之苦、重逢之盼。从空间上讲,空间不同,情感自然也就不同。如在家中,家人聚在一起,很温暖;在外乡的路上,颇有羁旅之苦。空间不同,实际上是不同景物对象的转换,读时如能抓住不同空间里的不同描写对象,自然就能捕捉到因空间变化而产生的情感变化。‎ ‎[边练边悟]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高阳台·除夜 ‎[宋]韩疁 频听银签①,重燃绛蜡②,年华衮衮惊心。饯旧迎新,能消几刻光阴?老来可惯通宵饮?待不眠、还怕寒侵。掩青尊、多谢梅花,伴我微吟。‎ 邻娃已试春妆了,更蜂腰簇翠,燕股横金。勾引东风,也知芳思难禁。朱颜那有年年好,逞艳游、赢取如今。恣③登临、残雪楼台,迟日园林。‎ 注:①银签:更漏,计时工具。②绛蜡:红蜡烛。③恣:随意,无拘束。‎ 这首词中作者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试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答案:除夜守岁,引发了作者对时光流逝和年老体衰的伤感,“饯旧迎新,能消几刻光阴”便是明证;“多谢梅花,伴我微吟”,初开的梅花给了作者些许安慰;“邻娃已试春妆了”引发了作者对春天的向往,作者认识到应当趁精力未曾全衰,去感受大好春光的昂扬情感,正是“朱颜那有年年好,逞艳游、赢取如今”。‎ 四、抓住结构层次,领悟丰富的情感 ‎ 言少而情丰,是古诗表达的一个重要特点。诗人尽可能利用最经济、最凝练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情感。这一点,正是高考命题的重点。作为考生,自然要咀嚼这精练的语言。还要注意的是,这情感的丰富性也与诗的结构层次密切相关。结构层次越多,表达的情感就越丰富;做题时善于切分结构层次,就有可能获得更丰富的情感要点。如果是一句诗,可能有一个层次一个情感要点;如果是两句(一联),往往是两个层次两个情感要点;如果是上片或下片,有几个句子,自然就有几个层次几个情感要点。阅读与答题时,必须要有这种层次的切分意识,有“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整体意识,方能读出、答出丰富的情感来。‎ ‎[边练边悟]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宴西楼①‎ ‎[宋]陆游 西楼遗迹尚豪雄,锦绣笙箫在半空。‎ 万里因循②成久客,一年容易又秋风。‎ 烛光低映珠鞴③丽,酒晕徐添玉颊红。‎ 归路迎凉更堪爱,摩诃池④上月方中。‎ 注:①陆游因为主张抗金,不合当权者口味而被一迁再迁,赶到川蜀,这首诗即写于此时。西楼:成都府治西侧有筹边楼,唐李德裕建,曾与熟悉边事者在此共议抗御吐蕃等族侵扰事。又《蜀中名胜记》谓“转运司园亦称西园,园中有西楼”。②因循:随意,轻率,怠惰。③珠鞴(bèi):绣着珠饰的单衣,代指歌舞女子。④摩诃池:汙池,在锦城西。为隋将军萧摩诃所开,因此得名。‎ 古人评此诗颔联“语轻而感深”,你认为此联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 答案:‎ ‎①时日蹉跎、光阴虚度、年华老去的感慨。‎ ‎②万里作客、久离家乡的愁苦。‎ ‎③一事无成、壮志未酬的无可奈何的悲凉。‎ 诗词鉴赏: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寓情于景的区别 一、概念 ‎“借景抒情”是指诗人用某种感情看待某一景物或场景,在其笔下,这一景物或场景,也染上了某种感情的色彩。‎ ‎“触景生情”是指诗人见到某一景物,某一场景后,油然而引出的某种情感的抒发。‎ ‎“寓情于景”是指诗人带着由自己的遭遇或处境而产生的强烈感情(如欢乐、悲哀、苦闷、彷徨等),去观察和描写客观的自然景物,并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这种主观感情熔铸到客观景物的描写之中,以客观之景来寄托感情。‎ 二、区别 ‎(1)“借景抒情”与“触景生情”的区别:‎ ‎ “借景抒情”是先有情,源情而选景,是有我之境,物皆著我颜色。“触景生情”是先见景,自然景物的变化触发了作者的联想,引起和触动了作者内在的思想感情。‎ ‎(2)“借景抒情”与“寓情于景”的区别:‎ ‎“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寓情于景”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三、举例 ‎【例1】‎ 端居① 李商隐 ‎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 问: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 答:在艺术手法上,这首诗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叙)。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析)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评)‎ ‎【例2】‎ 滁洲西涧 韦应物 ‎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 问:这首诗在情与景的抒写上有何特色?试略作分析。 ‎ 答:诗人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叙)诗人独爱自甘寂寞安贫守节的涧边幽草,无意居高媚时的黄鹂。郊野渡口一副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析)表露出诗人恬淡的胸襟以及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而忧伤的情怀。(评)‎ ‎【例3】‎ 题菊花 黄巢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 ‎(注)青帝:司春之神。‎ 问:这首诗在情与景的表现上有何特色?‎ 答:这首诗运用了触景生情和虚实结合的手法,(叙)因见到菊花在秋天开放时冷寂,蝴蝶也难得飞来采掇菊花的幽芳。发挥想像自己若做了青帝就要改变菊花处境,让它在春天同桃花一齐开放。(析)抒发了对菊花开不逢时的惋惜和不平之情。(评)‎ 三、总结 借景抒情或者寓情于景与情景交融不属于一个术语层面。前两者是修辞,后一种指意境。‎ 借景抒情与寓情于景既相互联系,又有区别。‎ 借景抒情的落脚点在情上,景是为抒情服务的,所以借景抒情不一定能够达到情景交融的地步。‎ 比如:窗外的柳枝轻拂着,是我对你温柔的爱。‎ 这句话的重心是抒情。但绝对不是情景交融。‎ 寓情于景则重在景,写景中含有情感。‎ 比如:我们相互依偎在柳树下,柳枝们在温柔地相互缠绕。‎ 这句话的第二句不是抒情,只是讲了柳枝在风中缠绕的事实,但是含有情在其中。情与景交融在了一起。‎ ‎“借景抒情”重点在情,景物或意象是抒情的媒介;‎ ‎“寓情于景”重点在景,“情”包含在景物或意象之中。二者如果“表现出色”,就称作“情景交融”。‎ 诗词鉴赏: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感情 考情分析:‎ 从近几年的高考试卷中诗歌鉴赏答题情况来看,题目的难度都不算太大,但学生答题屡屡失误,主要原因是:‎ ‎(1)从诗歌内容看,读不懂诗歌,不知诗人表达的思想情感。‎ ‎(2)从作答步骤看,答题不够规范,内容概括不完整。‎ ‎(3)从答题技巧看,答题技巧欠缺。有的层次不够清晰,有的阐述不够充实,有的以感代析。‎ ‎(4)从诗歌艺术手法看,艺术手法最难把握,容易乱扣术语。‎ 命题法1: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 典例:阅读下面的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 岑参 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 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注] 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②轮台:庭州属县,在今新疆乌鲁木齐。‎ 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表现了诗人虽有羁旅思乡之愁,却能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热忱。‎ 使得诗中的思乡之情不至于流于感伤,也提升了全诗的格调。‎ ‎[解析] 本题有两问,第一问考查诗歌的思想情感,第二问考查尾联对抒发情感的作用。对于诗歌思想情感类题目来说,第一问属于传统题型,指向明确,难度适中。第二问,指向不是很明确,可能会引起考生误读。通常情况下,这类题目考查的是情感和结构上的作用,本诗尾联又是以议论作结,在结构上的作用不外乎升华情感之类,解答本题时需要联系作者的生平、理想追求,诗歌的写作背景等进行分析。当时西北边疆一带战事频繁,岑参怀着到塞外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久佐戎幕,前后在边疆军队中生活了六年。尾联“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很有创意,把忠君报国之志和思念故乡之情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作者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感情却难以控制,但想到报效祖国当然不能因为距离遥远、环境恶劣而有所报怨,表现出作者把国事放在首位的爱国无私精神。以议论作结,升华了全诗的情感。‎ 典例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的题。‎ 点绛唇·访牟存叟南漪钓隐 周晋 午梦初回,卷帘尽放春愁去。昼长无侣,自对黄鹂语。‎ 絮影香,春在无人处。移舟去。未成新句,一砚梨花雨。‎ 此词写春,有人读出了愁,有人读出了喜,请结合全词谈谈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一)此词主要表达了春色恼人的孤独惆怅之感。上阕抒发了卷帘放愁愁仍在的无奈,缺少诗朋酒侣而自对鸟语的寂寞之情,下阕抒发了大好春光无人欣赏的惋惜,吟诗而未成的遗憾,梨花飘落如雨的怅惘之情。‎ ‎(示例二)此词主要表达了春景无限的欣悦自得之情。上阕抒发了卷帘放去春愁的畅快,虽无友人却独对鸟语的悠然之情。下阕抒发了飘飘絮影脉脉香春在无人处的惊喜,梨花飘落如雨诗意盎然的沉醉之情。‎ ‎[解析] 解答本题要注意题干中“结合全词”的要求。优秀诗词的妙处就在于“言有尽而意无穷”,读者的着眼点不一样,所得结果也不会一样。首先,从题材上看,这首是一首访友词,但大量描写的是春光和个人的心情。其次,从意象上看,主要的意象是“卷帘”“黄鹂”“絮影”“梨花雨”,应当说是春色烂漫。再次,从作者的心情看,却是相反的,如“春愁”“无侣”“无人”“未成”等,带着一丝愁苦。整体上,这首词有淡淡的喜悦,也有淡淡的哀愁,无论从哪个角度回答,必须结合具体意象和诗句描写的内容进行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解题法:七点入手把握诗歌思想感情 ‎(1)看题目。‎ 题目蕴含着诸多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诗歌的类型等。抓住这一切入点,有助于我们理解诗歌的内涵。如:《渡荆门送别》是送别诗,应有离情别绪在诗中体现,而《山坡羊·潼关怀古》则提示诗歌是怀古咏史诗。‎ ‎(2)看作者。‎ 常言道:“在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同样的道理,是什么样的人就有什么样的文。作品是作者思想情感的具体化,所以,要准确理解诗词,把握作品情感,体验语言风格,就不能脱离作者而孤立地臆断。作者的生平、风格、思想、政治抱负、主要经历等等,无不影响作者的情绪,所以,在鉴赏作品时,首先要了解作者生平、作品风格、思想抱负等。如读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你只有了解了他在政治上的失意(被贬黄州)、有远大的抱负等,才可以读懂该词所表达的豁达和豪迈。‎ ‎(3)看时代。‎ 把握时代风貌特征,把诗歌放在时代背景下评析,才能准确领悟其思想感情。例如南宋前期的诗人,生活在战乱频繁的年代,目睹甚至亲历山河破碎、人民流离的痛苦,便胸怀收复中原的宏愿,有的还参加抗金斗争,其作品大多抒慷慨愤世之情,高唱爱国热情;而南宋后期大势已去,只能感喟哀时,低吟亡国之民的黍离之悲了。‎ ‎(4)看意象。‎ 诗歌的创作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而是注重弦外之音、言外之意。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就是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因此意象也就是作者的主观感情与客观物象的完美结合,是诗人情感显现的载体。把握诗中的意象,就能参悟意境,理解诗中蕴含的情感。‎ ‎(5)看关键。‎ 诗词中的关键词句往往透露着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对社会的认识以及作者的情感在诗词中的走向。一般来说,每首诗都有诗眼,即诗中最为精练传神的那个字。抓住了这个字,诗人在这首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就容易把握了。如:晏几道的《思远人》中“念”“行客”“归鸿”等词语,暗示作者抒发的是对远行人的思念之情。‎ ‎(6)看典故。‎ 古人写诗作词,常用典故。精彩的典故,以其精练的文字包含了深刻丰富的思想内容,往往片言只语便能形象地点明历史人物的运筹机巧,寥寥数字便能深刻地揭示人生哲理。阅读诗词,如果不了解典故的含意,就不能很好地读懂这些诗歌,更谈不上鉴赏。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情绪和愿望,属于借古抒怀。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的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求言外之意。所谓“借他人之酒杯,浇胸中之块垒”是用典的共同特点。鉴赏时,应将古人、古事与诗人的现实进行多角度的对比,才能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感情。‎ ‎(7)看注解。‎ 高考鉴赏诗歌的试题有时会加注解,凡是所加的注解,一定会对我们理解诗歌有帮助,我们一定不能轻易放过,要认真阅读,好好利用。‎ 注释的作用一般有以下几个:‎ ‎①介绍写作背景,一般暗示作者的创作动机及诗歌的思想内容。‎ ‎②介绍相关句子,一般暗示诗歌的用典或意境。‎ ‎③介绍作者,一般暗示整首诗歌的艺术风格及感情基调。‎ ‎④介绍别人对诗歌的评价,一般暗示诗歌的艺术特色。‎ ‎[常见设问方式]‎ ‎(1)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这首诗蕴含着诗人丰富的情感,请简要概括。‎ ‎(3)×××句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试比较两首诗歌中的不同情感。‎ ‎[思维过程]‎ 第一步:整体感知 关注诗歌中的意象,确定诗歌体裁,如怀古咏史诗、咏物抒怀诗、边塞征戍诗、山水田园诗等。‎ 第二步:分析诗句 具体分析所涉及诗句分别写了什么,概述内容。‎ 第三步:概括情感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歌表达的主旨或情感。‎ ‎[答题模式]‎ ‎①根据诗句描述内容,分析所涉及的诗句具体写了什么。‎ ‎②揭示思想内容。采用的作答形式是“描写了……抒发了(表现了)……”。(也可以选揭示情感,再具体描述)‎ 命题法2 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 典例3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夏日游山家同夏少府 骆宾王 返照下层岑,物外狎招寻。‎ 兰径薰幽,槐庭落暗金。‎ 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 一遣樊笼累,唯馀松桂心。‎ 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志向?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诗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之情,追求高洁坚贞、自由闲适之志。首联从夕照美景吸引作者游兴写起,点明访问山家之由;颔联写兰径和山家槐庭美景:幽兰散发阵阵香味,落日透过庭槐洒下斑驳光影,暗示山家主人为高洁隐士;颈联写山谷幽静空旷、风声之响、月色之浓,呈现出山间特有景致;尾联直接表达了诗人对自由闲适生活、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思想情感和作者观点态度的鉴赏与评价,指向明确,题型属于传统形式,难度适中。此类题目在鉴赏过程中,不但要细读诗文本身,明确注释中点明的时局背景,还要了解诗人境遇、主观志向,做到知人论世。本题应根据平时所学习的骆宾王的诗歌,了解骆宾王的终生志向与人生际遇,然后进行综合思考,才能不遗漏要点。从作者角度看,骆宾王虽曾为侍御史,但曾因事下狱,一直不得志。结合诗句来看,前三联描写了一幅山间空旷、静寂的美好景致,表达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回归自然的渴望;全诗选取的“兰”“槐”“松”“桂”等意象,皆可象征一种高洁的品性,表现出作者追求坚贞高洁品格的志向;尾联“一遣樊笼累”联系陶渊明“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可知表达了作者厌倦世俗,热爱自然,渴望归隐的情感,突出了作者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 典例4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三首①(其二)‎ 苏轼 总角黎家三四童,口吹葱叶送迎翁②。‎ 莫作天涯万里意,溪边自有舞雩风。‎ ‎[注] ①被酒:刚喝过酒,带着醉意。四黎:子云、威、徽、先觉四人都是海南黎族人,姓黎,故称“四黎”。②翁:苏轼自称。‎ 请结合作者的思想和本诗内容,分析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诗人被流放到万里之遥的天涯(海南),处境艰难,但由于受到佛道思想的影响和黎族百姓的热情欢迎,因此表现出曾点曾经具有的那种逍遥自在、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 或:诗人被流放到万里之遥的天涯(海南),处境艰难,但由于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和黎族百姓的热情欢迎,因此仍然向往曾点描述的礼乐之治,表现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解析] 首先查看诗中直接议论抒情的句子,本诗中此类句子是诗歌后两句“莫作天涯万里意,溪边自有舞雩风”,“莫作”二字写出诗人虽远在天涯(海南)却没有伤怀之感。其次,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进行分析。一看作者,苏轼虽一生屡遭磨难坎坷,但因其受佛道思想影响颇深,所以总能以乐观旷达的胸怀来应对人生世事。二看时代环境,从诗歌前两句可看出黎族百姓对诗人的热情,苏轼被贬至海南,但他奋发有为,给当地带来了南方的先进生产经验,受到了当地人的欢迎。三识典故,“舞雩风”应是“风乎舞雩”的缩写,出自《论语·先进》,是曾点言志的典故,对此典故,或认为表现了儒家的礼乐之治,或认为是表现了曾点逍遥自在的人生态度。‎ 解题法2 客观、公正地评价古代诗歌中作者的观点态度 ‎ (1)了解写作背景,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对于熟知的作者,考生可从其生平、思想、风格和所处时代挖掘出解读全诗所需要的信息。如陆游,身处民族矛盾尖锐、国势衰微的南宋,始终把洗雪民族耻辱、收复失地作为毕生的事业,因此解读其作品时首先要考虑的是陆游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怀。对于不十分了解的作者,考生则要抓住注释中介绍其所处时代或当时处境的关键词,挖掘出隐性信息来解读全诗。‎ ‎(2)理解诗歌中富有理趣或有深意的诗句,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所谓富有理趣或有深意的诗句主要是指诗歌中能够直接或间接表达作者的情感、观点态度的句子,这些句子往往是解读诗歌的关键。‎ ‎(3)从辨析典故入手,把握和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用典,或鲜明强烈,或含蓄曲折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或化繁为简,使语言精练的同时又增加内容的丰富性、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让人联想、玩味。这是诗歌创作中用典的“规矩”,也可运用于鉴赏,考生如懂得典故则能将诗歌理解得更深刻。‎ ‎(4)评价要恰当。一是避免先入为主,用固有的认识代替对具体诗歌的解读。二要避免失去分寸,不用正确的历史观去分析评价,而是想当然地用自己的眼光去要求古人,结果要么无限拔高,要么片面否定,对作者都是有失公允的。‎ ‎ [常见设问方式]‎ ‎(1)这首诗的观点是什么?你是如何评价的?‎ ‎(2)关于这首诗,有人这样认为,有人那样认为,你的观点呢?‎ ‎(3)你是否同意某人对这首诗的评价?为什么?请结合诗句说说你的理由。‎ ‎[思维过程]‎ 第一步:注意读懂并理解诗词句子的表层意思和弦外之音,明确作者可能要表达什么观点态度;‎ 第二步:概括出作者的观点态度,或表明自己的观点;‎ 第三步:结合诗(词)句进行分析,在原诗(词)中找到能支持自己观点的地方阐述理由,或对作者的观点态度给予中肯的评价;‎ 第四步:根据题干要求,结合分析,拟写答案。‎ 诗词鉴赏: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思想感情分类及鉴赏口诀 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思想感情 ‎【思想情感分类1】‎ ‎1、咏史怀古诗:‎ ‎(1)表达物是人非的惆怅,昔盛今衰、沧海桑田的感慨。‎ ‎(2)借古人的遭遇来类比自己的遭遇,抒写年华消逝、怀才不遇之叹,表达壮志难酬、报国无门之悲。‎ ‎(3)赞扬古人建功立业的事迹,表达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4)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5)借古讽今,劝谏或批评当今统治者。‎ ‎2、边塞征战诗:‎ ‎(1)表达建功立业的渴望,或报效国家的激情,或保家卫国的决心。‎ ‎(2)表达戍边将士的乡愁,或家中妻子的离恨。‎ ‎(3)表现塞外环境的恶劣、生活的艰辛,或连年征战的残酷。‎ ‎(4)表现对帝王穷兵黩武的不满,或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恨,或对战争的厌恶。‎ ‎(5)表现报国无门的怨愤,或归家无望的哀痛。‎ ‎(6)表现塞外风光的奇丽壮阔。‎ ‎3、山水田园诗:‎ ‎(1)表现静谧美丽的自然环境,表现对自然山水的喜爱。‎ ‎(2)表现对官场仕途的厌恶,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追求自由闲适生活。‎ ‎4、思乡怀远诗:‎ ‎(1)表达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2)表现游子异地生活的凄楚辛酸。‎ ‎5、赠友送别诗:‎ ‎(1)抒写离愁别恨或别后的孤独寂寞。‎ ‎(2)借以一吐胸中块垒或表明心志。‎ ‎(3)表达劝勉、鼓励、安慰之意。‎ ‎6、思妇闺情诗:‎ ‎(1)表达对丈夫的思念。‎ ‎(2)表达对兵役和战争残酷的怨恨。‎ ‎(3)表达对青春易逝的哀怨。‎ ‎(4)表达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 ‎7、托物言志诗:‎ ‎(1)感慨兴衰。‎ ‎(2)寄托哀思。‎ ‎(3)托古讽今。‎ ‎8、谈禅说理诗:表达某种禅趣或哲理。‎ ‎9、羁旅行役诗:‎ ‎(1)表达漂泊在外的孤独、寂寞。‎ ‎(2)表达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3)表达对安定幸福生活的期盼向往。‎ ‎10、伤春惜别诗:‎ ‎(1)抒发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 ‎(2)表达对某人的无限思念之情。‎ ‎11、游仙悼亡诗:‎ ‎(1)表达对亲人离去的哀怨和思念。‎ ‎(2)借助仙境表达自己的远大抱负或在现实生活中的苦闷。‎ ‎12、即事感怀诗:就某件事发表议论,抒发感慨。‎ ‎【思想情感总结1】‎ 忧国忧民之感慨、国破家亡之痛楚、游子逐客之凄凉、征夫思妇之幽怨、怀才不遇之寂寞、报国无门之激愤、建功立业之豪迈、自由悠闲之恬淡、秀美山河之热爱、亲情友情之真挚、归耕隐居之怡乐、黑暗官场之苦闷、离别思念之愁绪、贬官谪居之悲恨、韶光易逝之感慨 ‎【思想情感分类2】‎ ‎1.忧国伤时 ‎(1)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如杜牧的《过华清宫》。‎ ‎(2)反映离乱的痛苦,如杜甫的《春望》。‎ ‎(3)同情人民的疾苦,如白居易的《卖炭翁》。‎ ‎(4)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如杜甫的《岁暮》。‎ ‎2.建功报国 ‎(1)建功立业的渴望,如曹操的《龟虽寿》、陆游的《书愤》。‎ ‎(2)保家卫国的决心,如王昌龄的《从军行》。‎ ‎(3)报国无门的悲伤,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4)山河沦丧的痛苦,如陆游的《示儿》。‎ ‎(5)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6)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如杜甫的《兵车行》。‎ ‎(7)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如屈原的《涉江》。‎ ‎3.思乡怀人 ‎(1)羁旅愁思,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 ‎(2)思亲念友,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闺中怀人,如王昌龄的《闺怨》。‎ ‎4.生活杂感 ‎(1)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如王维的《山居秋暝》、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2)昔盛今衰的感慨,如姜夔的《扬州慢》、刘禹锡的《乌衣巷》。‎ ‎(3)借古讽今的情怀,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4)青春易逝的伤感,如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5)仕途失意的苦闷,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 ‎(6)告慰平生的喜悦,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5.长亭送别 ‎(1)依依不舍的留念,如柳永的《雨霖铃》。‎ ‎(2)情深意长的勉励,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坦陈心志的告白,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 ‎【思想情感总结2】‎ 忧国忧民、怀古伤今、蔑视权贵、愤世嫉俗、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登高览胜、惜春悲秋、忆友怀旧、思乡念亲、相知相思、离愁别恨、杀敌报国、建功立业、孤独惆怅、寂寞伤感、闲适愉悦、遭贬激愤、坚守节操、表现哲理、感奋振作、激励友人等。‎ 诗歌内容鉴赏口诀:‎ ‎1.从题目认识对象 ‎2.从字面读出感觉 ‎3.从注释破解难点 ‎4.从作者了解背景 ‎5.从原作找到根据 ‎6.从题干得到启示 ‎7.从首联找到特点 ‎8.从尾句参透主旨 ‎9.从景物把握情感 ‎10.从意境洞察心胸 诗词鉴赏: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答题模板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是诗歌鉴赏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此考点要求从内容、主题、思想、感情四个方面对古代诗歌进行评价,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侧重概括诗歌的主旨和简析形象的含义(包括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 ‎“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侧重对诗歌作者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和情感倾向以及作品局限性的评价。‎ 鉴赏时,首先必须明确其表层意思与深层意思,把握其主旨和思想倾向。要立足于对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赏析,做到全面、准确、深入、客观地分析评价。要努力忠于原诗,做到言之成理,言之有据。不要犯“拔高”或“套用”的毛病,更不要出现言不及义、似是而非的问题。‎ 考向一 思想内容类 一、‎ 掌握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情感——提高鉴赏思想情感的能力 ‎(一)忧国伤时 具体内容 举 例 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杜牧《过华清宫》‎ 反映国家离乱、山河沦丧 杜甫《春望》、文天祥《过零丁洋》‎ 同情人民的疾苦 白居易《卖炭翁》‎ 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杜甫《登楼》‎ 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 杜甫《兵车行》‎ ‎(二)建功报国 具体内容 举 例 建功立业的渴望 陆游《书愤》‎ 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 王昌龄《从军行》‎ 报国无门的悲伤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屈原《涉江》‎ ‎(三)思乡怀人 具体内容 举 例 羁旅愁思 温庭筠《商山早行》‎ 思亲念友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边关思乡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闺中怀人 王昌龄《闺怨》‎ ‎(四)生活杂感 具体内容 举 例 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 王维《山居秋暝》‎ 昔盛今衰的感慨 刘禹锡《乌衣巷》‎ 借古讽今的情怀 李商隐《贾生》‎ 青春易逝的伤感 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仕途失意的苦闷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告慰平生的喜悦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品格气节的自白 于谦《石灰吟》‎ 谈禅说理的感慨 苏轼《题西林壁》‎ ‎(五)别离愁绪 具体内容 举 例 依依不舍的留念 柳永《雨霖铃》‎ 情深意长的勉励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坦陈心志的告白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六)贬谪失意 具体内容 举 例 遭贬后郁闷、惆怅、失意 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屈原《离骚》‎ 遭贬后仍不忘为国效力、关注黎民,但又无用武之地的矛盾心理 寄情山水、以求解脱的心态 苏轼《定风波》‎ 二、明辨题型——掌握高考常见设问方式 ‎1.诗歌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请结合诗句分析。‎ ‎2.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趣(心境、心情、人生理想、人生态度)?‎ ‎3.诗歌表达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情感?‎ ‎4.诗人的情感有哪些变化?‎ ‎5.请概括诗人的情感。‎ ‎6.这首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三、‎ 掌握技巧——找到解题钥匙 ‎(一)七点入手把握诗歌思想感情 ‎1.看题目。题目蕴含着诸多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诗歌的类型等。‎ ‎2.看作者。作品是作者思想情感的具体化,所以,要准确理解诗词,把握作品情感,体验语言风格,就不能脱离作者而孤立地臆断。作者的生平、风格、思想、政治抱负、主要经历等等,无不影响作者的情绪。‎ ‎3.看时代。把握时代风貌特征,把诗歌放在时代背景下评析,才能准确领悟其思想感情。‎ ‎4.看意象。诗歌的创作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而是注重弦外之音、言外之意。‎ ‎5.看关键词句。诗词中的关键词句往往透露着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对社会的认识以及作者的情感在诗词中的走向。‎ ‎6.看典故。古人写诗作词,常用典故。精彩的典故,以其精练的文字包含了深刻丰富的思想内容,往往片言只语便能形象地点明历史人物的运筹机巧,寥寥数字便能深刻地揭示人生哲理。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情绪和愿望,属于借古抒怀。‎ ‎7.看注解。高考鉴赏诗歌的试题有时会加注解,凡是所加的注解,一定会对我们理解诗歌有帮助,我们一定不能轻易放过,要认真阅读,好好利用。‎ ‎(二)解答诗歌思想感情类题目四要求 ‎1.审题:两看一定 ‎“两看”,一看所给语言材料的位置和内部的层次(指词、句、联、片等),二看是整体型还是局部型。整体型指把握全诗的思想感情,它需要分成几个局部(层次)来看;局部型指分析词、句、联、片的情感,这更需要联系全诗甚至标题分析。‎ ‎“一定”指定题型,明确是概括题还是分析题、评价题、比较题。‎ ‎2.答题:用好术语,因题而异 如答“惜别之情”“关切之情”,“惜别”“关切”是行话,如将“惜别”改为“舍不得”,“关切”改为“不放心”,虽然意思也能表达清楚,但不是行话,总让人觉得别扭。同样的意思用自己的话回答,既不准确,也容易丢分。因此,最好使用感情术语。常用的感情术语有:惆怅、苦闷、闲适、愁苦、欢乐、悲伤、忧郁、感伤、寂寞、孤独、烦恼、沉闷、焦急、离恨、哀怨、忧愁、迷恋、思念、恬淡、仰慕、同情、憎恶、激愤、欣喜、欢快、向往、忠贞等。‎ ‎3.答题要多角度、多层面 古诗情感中,有单项(单一)的,更有多项(丰富、复杂、变化)的。有鉴于此,需要多角度、多层面地挖掘。另外,要根据所给的语言材料的内部层次来确定答题要点,如所给的是“一联”,一般有两个要点;如是“一片”,则可能更多。‎ ‎4.区分不同题型答题模式 ‎(1)感情概括题(要求直接说出所表达的情感)答题模式:‎ 基于何种原因(或情境)产生的感情基调(变式可只答感情基调)。‎ 示例:(2014·高考全国卷Ⅱ)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题目。‎ 含山店梦觉作 ‎[唐]韦庄 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宿 渔 家 ‎ ‎[宋]郭震 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 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 两首诗都写到“灯前”,这两处“灯前”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答案:韦诗中,“灯前”表现了诗人原因[旅途漂泊]中的感情基调[凄清、失神、怅惘之情];郭诗中,“灯前”表现了诗人情境[住宿在渔家所感到]的感情基调[温暖、愉悦之情]。‎ ‎“感情基调”多用表示感情的一两个双音节词表示,如惆怅、孤独、欣慰、愤懑、激愤、悲愤、闲适、恬淡等。“原因(或情境)”是出于什么原因(或情境)而产生的这种感情,如陆游《书愤》表达的是一种悲愤之情,这种感情是由报国无门而产生的。‎ ‎(2)感情分析题答题模式:‎ ‎①分析+概括:先分析具体诗句,后概括出情感内涵。‎ ‎②概括+分析:先概括情感内涵,后分析具体诗句。‎ 这里的“分析”,就是要结合诗句,说出感情的依据和来由。分析既要扣住所给文字,又要兼顾全诗,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同时,要抓住具体的词句、意象分析,不可笼统空泛。必要时,还要结合情感表现手法分析。‎ 四、练习 运用以上所讲方法技巧,解答下列题目。‎ ‎1.(2017·高考全国卷Ⅲ)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 戏赠元九、李二十①‎ 白居易 一篇长恨有风情②,十首秦吟近正声③。‎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④。‎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 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注】 ①元九、李二十:分指作者的朋友元稹、李绅,即诗中的“老元”“短李”。李绅身材矮小,时称“短李”。②长恨:指作者的长诗《长恨歌》。③秦吟:指作者的讽喻组诗《秦中吟》。正声:雅正的诗篇。④伏:服气。‎ 请从“戏赠”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 ‎ 答:‎ 解析:诗歌的前两联表现作者对自己诗歌创作成就的自得。颈联,是作者的牢骚话,表现了自己在当世不被重用,体现了作者的不平与无奈;尾联,表现作者对自己诗歌新编成集的欣喜。由此可以看出,作者的情感态度有两种:一是作者对自己诗歌成就的自得,一是作者对不能被当世重用的无奈和自嘲。‎ 答案:①诗人戏谑友人,夸耀自己,通过诙谐的态度表现出对文学成就的自得;②诗歌并非全是戏言,也透露出一丝对自己现实境况的无奈与自嘲。‎ ‎2.(2016·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问题。‎ 水仙子·舟中 孙周卿 孤舟夜泊洞庭边,灯火青荧对客船,朔风吹老梅花片。推开篷雪满天。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一笑琅然。‎ 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 答:‎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解答时需要先通读全曲,仔细分析作者前后的不同情感,然后组织答案。前两句作者交代了孤舟夜泊的背景:时间是夜,地点是洞庭湖,遥岸青荧的灯火,衬出了客船的冷寂。孤舟无伴,船外又是茫茫一片,作者的孤独之情、羁旅之思可想而知。结合题目中的“舟中”二字,则可发现此处的“朔风”,实际上是作者在船舱中所获得的听觉印象,反映了朔风的劲烈。这朔风使作者生发了“吹老梅花片”的联想,推篷而出却得到了“雪满天”的全新发现,惊喜顿生,豪兴迸发,挥毫成诗。狼毫一落,作者“一笑琅然”,豪情快意顿时将先前的孤寂悲凉一扫而光,代之以乐观旷达之情。‎ 答案:开篇两句交代了孤舟夜泊的背景,入夜洞庭湖畔,灯火青荧,衬托出了作者内心的冷寂孤独。“朔风吹老梅花片”,作者在封闭的船舱中听到朔风的劲烈,于是“推开篷”细看究竟,却得到了“雪满天”的全新发现,惊喜顿生,诗兴大发。“一笑琅然”,先前的孤寂悲冷一扫而光,心情无比畅快豪爽。‎ 考向二 观点态度类 一、明辨题型——掌握高考常见设问方式 ‎1.……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谈谈你的看法。‎ ‎2.诗(词)人对××事件的评价客观吗?你是如何理解的?‎ ‎3.关于这首诗(词)的内容,有人认为××,有人认为××,也有人认为两者都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4.这首诗(词)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全诗(词)予以分析。‎ 二、掌握技巧——找到解题钥匙 评价观点态度“三要求”:‎ ‎1.明确自己的观点。提炼观点,一定要通过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等外在形式,结合标题、注释、意象等暗示信息。‎ ‎2.结合诗(词)句进行细致分析,找到原诗(词)中能支持自己观点的地方来阐述理由和原因。‎ ‎3.分析评价时注意点面结合,既要有面上的整体把握,也要有点上的具体剖析。‎ 三、规范答题——三步骤 步骤一 观点:旗帜鲜明表态,不能模棱两可。‎ 步骤二 抓住诗句具体分析。‎ 步骤三 要有一个归纳总结,扣住评价要点。‎ ‎(2014·高考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点绛唇·访牟存叟南漪钓隐 周 晋 午梦初回,卷帘尽放春愁去。昼长无侣,自对黄鹂语。‎ 絮影香,春在无人处。移舟去。未成新句,一砚梨花雨。‎ 此词写春,有人读出了愁,有人读出了喜,请结合全词谈谈你的理解。‎ 答:‎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观点态度的把握。诗歌是凭借意象来抒发情感的。如果写“悲”,就要抓住“卷帘尽放春愁去”的忧愁,“昼长无侣,自对黄鹂语”的孤独,“絮影香,春在无人处”的惋惜,“未成新句,一砚梨花雨”的惆怅。写“喜”,可以抓住“春愁去”的畅快,“对黄鹂语”的悠闲,看到无人处的“絮影香”的惊喜,“梨花雨”的沉醉。还可以将二者结合起来写。‎ 答案:‎ ‎(示例1)此词主要表达了春色恼人的孤独惆怅之感。上片抒发了卷帘放愁愁仍在的无奈、缺少诗朋酒侣而自对鸟语的寂寞之情,下片抒发了大好春光无人欣赏的惋惜、吟诗而未成的遗憾、梨花飘落如雨的怅惘之情。‎ ‎(示例2)此词主要表达了春景无限的欣悦自得之情。上片抒发了卷帘放去春愁的畅快、虽无友人却独对鸟语的悠然之情,下片抒发了飘飘絮影脉脉香春在无人处的惊喜、梨花飘落如雨诗意盎然的沉醉之情。‎ ‎(示例3)此词既有孤独惆怅的春愁,又有春景无限的欢欣自得。上片有午梦初回浓浓的春愁,也有自对鸟语趣味横生的悠然;下片有春在无人处的惊喜,也有梨花飘落如雨的怅惘。‎ 诗词鉴赏:诗歌鉴赏主观题答题模板 一、有相关知识的题型 人物描写、景物描写、事物描写、抒情方式、景情关系、艺术技巧、章法结构等 ‎1.人物描写、景物描写、事物描写 ‎2.抒情方式 ‎3.景情关系、艺术技巧、章法结构 景情关系:‎ 触景生情: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借景抒情(融情于景):乐景写乐情、哀景写哀情、乐景写哀情、哀景写乐情。‎ 常考修辞手法:‎ 比喻、借代、夸张(夸大夸张、缩小夸张)、比拟(拟人、拟物)、对比、衬托(正衬、反衬)、反问、设问、双关(谐音双关、语意双关)、对偶、用典、意象罗列(列锦)、叠词 其他艺术手法:‎ 虚写、虚实结合、化静为动、动静结合、以动衬静、想象 章法结构:‎ ‎①线索:时间、空间、情感、事物等。‎ ‎②结构类型:首尾呼应、对比、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层进、前后照应。‎ ‎③层次脉络。可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各层次的内容,理清作品脉络的发展。注意写景与抒情内容的安排 。‎ 答题模板:‎ 答案表述模式 特点+说明+作用 二、有答题模式的题型 字词品鉴、句子作用(含景物作用)、句子赏析、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意境分析、思想感情等。‎ ‎1.字词品鉴 答题格式:词义+手法+描述+作用 第一步,解释该词在诗句中的含义。‎ 第二步,指出该词所用艺术手法。‎ 第三步,联想想象,描绘跟该词相关的诗句内容。‎ 第四步,指出作用:‎ ‎(1)内容作用(①表现对象××特点;②抒发××感情;③渲染××气氛;④定下××基调);(2)结构作用(①为××作铺垫;②与××对照;③与××呼应;④总领××内容;⑤总结××内容;⑥线索;⑦点题)。‎ ‎2.句子作用 答题格式:内容+结构 内容包括:‎ ‎①写了什么内容(景、人、物、事;如果是形象,要概括出特点);‎ ‎②反映了什么时代、社会特征;‎ ‎③交代了人物活动(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等;‎ ‎④渲染什么气氛;‎ ‎⑤抒发什么感情;‎ ‎⑥定下什么基调。‎ 结构包括:‎ ‎①为××作铺垫;‎ ‎②与××对照;‎ ‎③与××呼应;‎ ‎④总领××内容;‎ ‎⑤总结××内容;‎ ‎⑥点题。‎ 例题 例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唐多令 ‎ 刘过 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二十年、重过南楼。柳下系船犹未稳,能几日,又中秋。 黄鹤断矾头,故人今在否?旧江山、浑是新愁。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注】‎ ‎①刘过:南宋爱国词人,号龙洲道人,曾多次上书朝廷,屡陈收复中原大计,但不被朝廷重用。②南楼:楼名,在武昌,二十年前词人与故人到此登楼揽胜,武昌当时是抗金前线。‎ 这首词的开头两句有何作用?‎ ‎ ①描绘了江边凄清的秋色:衰败的芦叶落满沙洲,寒冷的沙滩边,浅水流过。‎ ‎ ②渲染萧瑟、寥落的气氛,烘托了词人孤寂悲凉的情怀,为全词奠定了悲凉的感情基调。‎ ‎ ③为词人抒发重游南楼时时光流逝、忧国伤时的情怀作铺垫。‎ ‎3.句子赏析 答题格式:手法+说明+作用(特点,情感) ‎ ‎①艺术手法(优先考虑修辞)。‎ ‎②精彩词语。‎ ‎③独特角度。‎ 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 答题格式:概括(特点+名称)+具体表现+回扣特点 ‎4.意境分析 答题格式:‎ ‎①意象+景象+意境+思想感情( “运用了××意象,描绘了××景象,营造了××(特点)的意境,抒发了××的思想感情”)。‎ ‎②意境特点+具体分析 ‎5.思想感情 ‎①关注诗题。‎ ‎②逐句分析。‎ ‎③利用注释。‎ ‎④抓直抒胸臆的词句。‎ ‎⑤把握描写(景、人、物、事、场景)的内容和情调(哀、乐)。‎ ‎⑥化内容为感情。‎ 答题模版:‎ ‎ ××感情:作品中的××内容(要转述诗句意思,不能只是引用诗句),表现了××感情。‎ 例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杜子美书室 ‎ 赵抃 ‎ 直将骚雅①镇浇淫②,琼贝千章照古今。天地不能笼大句,鬼神无处避幽吟。‎ ‎ 几逃兵火③羁危极,欲厚民生意思深。茅屋一间遗像在,有谁于世是知音?‎ ‎【注】①骚雅:骚,指《离骚》;雅,代指《诗经》。②浇淫:指不良风气。③兵火:指安史之乱的战火。‎ 作者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①对杜诗伟大成就的赞美:前两联写杜甫诗歌在思想内容和艺术上的特点,表达了对杜诗非凡成就的赞美。‎ ‎②对杜甫坎坷人生的同情:第五句写杜甫多次在战乱中逃亡,几度陷于危难,表达了对杜甫的深深同情。‎ ‎③对杜甫仁爱无私的伟大情怀的景仰:第六句写杜甫在困境中依然希望造福百姓,体现出不顾个人安危、心系天下苍生的大仁大爱,令人景仰。‎ ‎④对雅道沦丧、世风颓败的社会现状的不满(或“慨叹”):尾联写杜甫的遗像留在简陋的茅屋中,而当今世上知音寥寥,足见杜甫的艺术精神、高尚情怀没有得到传承,‎ 作者对此深感不满与哀伤。‎ ‎ (对杜甫身后冷清的同情。)‎ 注意比较阅读 课外作品比较、课内外沟通 形象:特点、表现、感情、 手法 ‎ 真题例析 ‎(2017年课标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送子由使契丹 ‎ 苏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 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 我寄身此地和你隔着云海遥遥相望,何必因为你要远行又泪湿衣巾。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苏轼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 诗词鉴赏:高考语文诗词鉴赏得高分的10种方法 一、抓诗眼、抓意象、明意境 ‎1、诗眼 ‎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等等,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全出。‎ ‎2、意象 ‎  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结合。‎ ‎  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11个意象,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3、意境 ‎  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诗歌意境(情景)关系往往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特点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等等。可见,抓住这几个关键处,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解诗答题。‎ 二、掌握古诗词基本知识 ‎  诗歌分为古体诗(又称“古风”)、今体诗(又称“格律诗”)。‎ ‎  古体诗: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前的除“楚辞”以外的所有诗作,也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后的除“今体诗”以外的所有诗作。“歌、行、吟”分别是古体诗的一种体裁。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居易的《琵琶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  今体诗:分为律诗、绝句。律诗每首八句,有五律(五字)、七律(七字)。首联(一、二句)、颔联(三、四句)、颈联(五、六句)、尾联(七、八句),颔联、颈联必须对仗。绝句每首四句,有五绝(五字)、七绝(七字),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 ‎  词:是今体诗之后产生于盛唐,流行于中唐,发展于晚唐与五代,成就于宋代的一种新诗体。词又称长短句(句子字数不等、长短不一)、诗余(由诗歌发展而来)。根据词的长短,词又分单调(也叫小令,一般认为58字以内)、中调(一般分上下阙,58-96字)、长调(96字以上,三阙以上)。词有词牌,词牌严格律定了每首词的格律和音韵。‎ ‎  曲:即散曲,分为“小令”、“套数”。是宋金时期逐渐形成的一种新诗体。曲与词的最大不同,是曲可在词规定的字数中增加衬字,从而增加语言的生动性,更自由灵活地表达思想与情感。‎ 三、把握不同的诗作题材 ‎  就诗作题材内容的不同,古诗词可分为写景(抒情)诗、记事(咏怀)诗、咏史(怀古)诗、咏物(言志)诗、田园(山水)诗、边塞(征战)诗等等。‎ ‎  写景诗:学生在高中阶段大体接触过,毋须多说。‎ ‎  咏怀诗:叙事抒怀,通过具体的事件的叙写来抒写胸臆,抒写个人的恨别、怀远、思乡、离愁、感时等情怀的作品。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杜甫的《春望》。‎ ‎  咏史诗:诗人对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咏叹,一般融进了诗人独到的见识,以史咏怀,以史诵人,以史治史,以史喻今。如陶渊明、刘禹锡、杜牧等都是咏史诗的作者。‎ ‎  咏物诗:主要特点是托物言志。这类古诗中的“物”多具有特定意义的意象。如桃花象征美人、牡丹寄寓富贵、杨花有飘零之意等等,不同的意象有不同的内蕴。‎ ‎  山水田园诗:写田园生活和山水风景,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山,南朝的谢灵运是山水诗的鼻祖。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主要有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 ‎  边塞诗:描写边塞生活与民族矛盾,还有一系列与边塞有关的东西形成于盛唐,最高成就为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 四、分清各种风格流派 ‎“风格”是指诗人在选择题材、塑造形象以及语言运用等方面形成的创作特色。如陶渊明的诗恬淡平和,王维的诗诗中有画,李白的诗豪放飘逸,杜甫的诗沉郁顿挫。‎ ‎  流派主要指诗歌的流派和词的流派。‎ ‎1。诗歌流派:现实主义、浪漫主义 ‎  现实主义:提倡客观地观察现实生活,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真实地表现典型环境的典型人物。源头:《诗经》;代表作家:杜甫、白居易、陆游等。‎ ‎  浪漫主义:善于抒发对理想的热烈追求,用热情奔放的语言、奇特的想象和夸张手法、神话故事来塑造形象。源头:《楚辞》;代表作家:屈原、李白、李贺、龚自珍等。‎ ‎2。词的流派:‎ ‎  豪放派、婉约派豪放派:气势磅礴,格调高昂,意境雄浑,感情激荡。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 ‎  婉约派:笔调柔和,感情细腻,委婉缠绵,韵味深远。代表人物:刘永、姜夔、秦观、李清照。‎ 五、注意分析各种表达技巧 ‎  选材方面的虚实结合(实景是诗人描写的现实客观景物,也即眼前之景、可观之景;虚景是诗人通过感觉、联想或想象而虚拟出的景物,也即心中之景、可想之景),虚实结合往往是古诗词意境的基本方法。‎ ‎  选材方面的反衬:古诗词表达技巧中的反衬是相对“正衬”而言的一种表达技巧。在作品中为了使对某事物的描写更清楚、突出,而采用相反的、相对立的事物从旁陪补的方法。它与“对比”不同,对比的两个事物间的关系是并列的,结果是突出对比双方;反衬却可以明显地分出衬托的事物和被衬托的事物,突出被衬托的一方。‎ ‎  内容方面的动静结合:有时可理解为“以动衬静”,“动静相对”。‎ ‎  结构方面的伏笔与照应:诗作者在读者不经意处的暗示交代,使诗歌结构严谨,首尾呼应,文题呼应。‎ ‎  结构方面的对比:对比是指在作品中把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互矛盾的两方面并举出来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适于突出形象特征,揭示形象意义,对于主题的表达也易产生犀利、深刻的效果。‎ ‎  寓意方面的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借古抒怀、意在言外,等等。‎ 六、注意品味各种语言风格 ‎  古诗词中对词句的考查往往由字面到内涵的深入解说,因此了解各种不同的语言风格很重要。古诗词语言风格一般有庄重、严肃与诙谐、风趣;形象、生动与质朴;简练与缜密;含蓄与明了;犀利与平和;细腻、委婉与豪爽、热烈。对语言感知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诗歌鉴赏力的高低。‎ ‎  要在意境中品味词、句:诗中的词、句处在统一意境中,只有在诗境中分析,才能得到正确的理解。如注意了《月夜忆舍弟》的总体意境,就能正确理解“月是故乡明”———因思乡念故乡而备觉故乡的月更明。‎ ‎  要把握特殊语法现象:为了合乎作诗词的规则,所以往往有变式句存在。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诗词中词类活用现象也要引起注意,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等等。‎ 七、注意明辨各种修辞手法 ‎  古诗词中作者常常会运用各种不同的修辞手法,使表情达意丰富形象。‎ ‎  比喻:最常用的技巧。写同一事物还可以用不同比喻。如李煜的“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写了“似春水”的“愁之多,之源源不断”。‎ ‎  通感:把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沟通起来,如林逋的“暗香浮动月黄昏”,用视觉“暗”写嗅觉“香”、突出梅香的特点。‎ ‎  借代:如用“帆”代“船”,“朱门”代“权贵豪门之家”。‎ ‎  互文:在连贯性话语中,将本应含在一起的词语,分别安排在上下两句,或一句的上下段中,既省字又表意。如白居易的“主人下马客在船”,实际是说:“主人下马在船,客人下马在船”。‎ ‎  设问: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  夸张:如辛弃疾的“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  古诗词常用的修辞还有拟人、反问、反复等,都要求我们去注意。‎ 八、注意关注诗歌题目 诗歌的题目很重要,往往可以透露出重要的线索。‎ ‎  如试题为“约客”,作者约人,对方迟迟没有来,环境上“家家雨,处处蛙”的渲染,约了客人,怎么不来?突出了作者等待的焦虑。‎ 九、注意明察考题暗示 ‎  古诗鉴赏题后,往往会有一些注释,填表式题目中已有内容实际上就是例题。‎ 十、注意运用联想、想象 ‎  诗歌鉴赏是一种再创造。再创造的主要方式是联想、想象。‎ ‎  如王驾的《雨晴》,作者没有描写邻家院子景色,但写了“蜂蝶纷纷过墙去”这一实景。如果考生紧紧依傍这一诗句,透过言在此而意在彼的重重迷雾,会联想到邻家春色美不胜收,如此景致,连路人都会驻足观望,更何况是喜花的蜂蝶呢!‎ 诗词鉴赏:常见命题类型及答题技巧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 ‎——常见命题类型及答题技巧 一、分析形象型 ‎1.提问格式:‎ ‎⑴这首诗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 ‎⑵试说说这首诗中的形象特点?‎ ‎⑶通过诗中的形象塑造,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解答分析:‎ 形象(意象):‎ a、人(诗歌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 b、物(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 c、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 ‎⑴懂得意象合成意境,意境凸现形象。‎ ‎⑵形象蕴含诗人的思想和情感。‎ ‎⑶分析诗歌形象要根据诗歌描写的具体物象和画面识别其性质,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概括出诗歌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 ‎3.答题步骤:‎ ‎⑴概说塑造了什么形象。‎ ‎⑵结合诗句内容或表达技巧具体分析形象特点。‎ ‎⑶揭示形象表现的意义(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4.答题示例:‎ 早梅 张渭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问:诗人是如何借梅展示自我形象的?‎ 答:‎ ‎(步骤一)本诗展现了早梅耐寒而立、迎风而发的形象。‎ ‎(步骤二)“寒”字点明早梅生存条件的恶劣;“迥”字表现出早梅的孤单;“白玉条”之喻、疑梅为雪之错觉,鲜明地表现出早梅冰清玉洁之质。‎ ‎(步骤三)作者以梅自喻,展示了一个孤寂傲世、坚韧刚强、超凡脱俗的自我形象。‎ 二、分析意境型 ‎1.提问方式:‎ ‎⑴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⑵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⑶某几句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2.解答分析:‎ 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3.答题步骤:‎ ‎⑴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⑵概括景物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明净绚丽、幽静深寂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⑶分析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 ‎4.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 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问: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 ‎(步骤一)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 ‎(步骤二)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 ‎(步骤三)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三、分析技巧型 ‎1.提问方式:‎ ‎⑴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表现手法、艺术手法、艺术技巧)?‎ ‎⑵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艺术手法、表达技巧)。‎ ‎⑶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⑷这首诗(某某诗句)在写景(抒情、描写人物/某某)上有什么特点?‎ ‎2.解答分析:‎ 这类提问注重的是诗歌整体的艺术表现特色,语文月刊主要应从诗歌的整体构思、诗歌整体的艺术技巧方面来解答。‎ ‎3.答题步骤:‎ ‎⑴明手法: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⑵释理由: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⑶析作用:此手法怎样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4.答题示例:‎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问: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 ‎(步骤一)主要用了反衬手法。‎ ‎(步骤二)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 ‎(步骤三)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 古诗的“虚”,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的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实”则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诗词鉴赏: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之形象专题训练 附答案 ‎1‎ 赠别 杜牧 多情却似总无情,惟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如何理解诗中蜡烛的形象及其作用?‎ ‎2‎ ‎ 水 调 歌 头 叶梦得 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小窗低户深映,微路绕攲斜。为问山翁何事,坐看流年轻度,拚却鬓双华。徙倚望沧海,天净水明霞。‎ 念平昔,空飘荡,遍天涯。归来三径重扫,松竹本吾家。却恨悲风时起,冉冉云间新雁,边马怨胡笳。谁似东山老,谈笑净胡沙!‎ ‎[注]靖康之后,叶梦得随宋高宗南渡,深得高宗亲重。后高宗向金求和,叶梦得被调离长江前线,无所作为,于是上疏告老,隐居于湖州卞山石林谷。此词即作于其间。‎ ‎(1)词的上片前四句写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 ‎ ‎(2)本词表现了诗人复杂的思想情感。请简要指出是哪几种。‎ ‎3‎ 阮郎归·耒阳道中为张处父推官赋①‎ 辛弃疾 山前灯火欲黄昏,山头来去云。鹧鸪声里数家村,潇湘逢故人。‎ 挥羽扇,整纶巾,少年鞍马尘。如今憔悴赋招魂②,儒官多误身③。‎ ‎[注] ①耒阳,湖南省耒阳县;张处父,词人好友;推官,官职名。②招魂,《楚辞》的名篇。③借用杜甫诗句“纨袴不饿死,儒官多误身”。‎ ‎(1)词的上阕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请作简要分析。 (5分)‎ ‎(2)下阕通过什么样的手法描绘了怎样的形象?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 ‎4‎ 访 隐 者 ‎[宋]郭祥正 一径沿崖踏苍壁,半坞①寒云抱泉石。‎ 山翁②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 ‎[注]①坞:山坳。②山翁:此处指隐者。‎ ‎(1)在诗句中,与诗题相呼应的最关键的一个字是____________。(1分)‎ ‎ (2)结合第三、四句,赏析“隐者”的形象。(3分)‎ ‎5‎ 寻陆鸿渐①不遇 ‎[唐]皎然 移家虽带郭②,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时每日斜。‎ ‎[注]①陆鸿渐:即茶圣陆羽。曾授太子文学,不久,后隐居苕溪。②带郭,意思是靠近外城。‎ 诗中的陆鸿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作品是从哪两个方面刻画这一形象的?‎ ‎6‎ 塞下曲(其六) ‎ 戎 昱 ‎ 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 自有卢龙塞②,烟尘飞至今。‎ 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骎骎①。‎ 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 ‎【注】①骎骎(qīn qīn):形容马跑得很快的样子。②卢龙塞:古地名。‎ 这首诗刻画了怎样的边将形象?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 ‎7‎ 瀑布 李忱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简要分析诗中塑造的“瀑布”这一艺术形象。‎ ‎8‎ 野步 宋•周密 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野 步 清•赵翼 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1)从人物形象的角度,谈谈两首诗分别呈现了怎样一个野步者的形象。‎ ‎9‎ 小儿垂钓 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这首诗是从那几个方面来刻画垂钓小儿这个形象的?这个形象有哪些特点?试作简要分析。‎ ‎10‎ 最爱东山晴后雪①‎ ‎[宋]杨万里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只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注]①本诗为《雪后晚睛,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中的一首。‎ ‎(1)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4分)‎ ‎(2)请赏析“软红光里涌银山”中“软”、“涌”二字的妙处。‎ ‎11‎ 野菊 【宋】杨万里 未与骚人当糗粮①,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②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 ‎【注】①糗粮:干粮。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 ②政:通“正”‎ ‎(1)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2分)‎ ‎12‎ 梦江南 温庭筠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 ‎⑴词中“恨极在天涯”的“恨”是指什么?(2分)‎ ‎⑵词中三、四两句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 ‎⑶请简要赏析这首词的结句。(4分)‎ ‎13‎ 送邹明府游灵武 唐/贾岛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 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 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注】明府:对县令的尊称。灵武: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 ‎(1)请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 ‎(2)贾岛注重用字推敲,请对第三联中的“藏”“透”二字作简要赏析。(4分)‎ ‎14‎ ‎ 病牛 李纲 ‎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精疲谁复伤。 ‎ 但使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 禾 熟 孔平仲 ‎ 百里西风禾黍香,鸣泉落窦谷登场。‎ 老牛粗了耕耘债,啮草坡头卧斜阳。 ‎ 注:李纲,南北宋之交的一位坚决主张抗金的政治家。由于投降派的排挤被罢相。这首诗是他被罢相之后贬到武昌时写的。孔平仲是一位颇具才气的诗人,此诗写于其正当得志之时。 ‎ ‎(1)这两首诗中都描绘了“牛”的形象,其形象是否相同?请结合两诗简要赏析。 ‎ ‎(2)古人云:“诗言志。”请结合两诗中“牛”的形象,评说两位诗人在诗中寄寓的思想或反映的各自的思想境界。‎ ‎15‎ 高冠谷口招郑鄂(岑参)‎ 谷口来相访,空斋不见君。‎ 涧花然暮雨,潭树暖春云。‎ 门径稀人迹,檐峰下鹿 群。‎ 衣裳与枕席,山霭碧氛氲。‎ ‎【注】然:通“燃”。‎ 结合诗中意象,说说郑鄂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16‎ 渔翁 (唐)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鹊 桥  (宋)陆 游 一竿风月,一蓑烟雨,家在钓台西住。卖鱼生怕近城门,况肯到红尘深处?‎ 潮生理棹,潮平系缆,潮落浩歌归去。时人错把比严光,我自是无名渔父。‎ 陆游《鹊桥仙》中“渔父”的形象和柳宗元《渔翁》诗中“渔翁”的形象有何相同之处?请简要分析。‎ ‎17‎ 小松 ‎(唐)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注]刺头:指松树苗长满松针,又直又硬。‎ 诗人所写的小松有何特点?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18‎ 处士卢岵山居 温庭筠 西溪问樵客,遥识主人家。‎ 古树老连石,急泉清露沙。‎ 千峰随雨暗,一径入云斜。‎ 日暮鸟飞散,满山荞麦花。‎ ‎(1)试分析本诗的颔联或颈联景物描写的特点。(3分)‎ ‎(2)这首诗中,作者用什么手法,刻画了卢岵怎样的形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5分)‎ ‎19‎ 浣溪纱①‎ 纳兰性德(清)‎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②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③,当时只道是寻常。‎ ‎【注】①本词为纳兰怀念其早逝的妻子卢氏而作。②被酒:醉酒。③赌书泼茶:用李清照、赵明诚典,形容伉俪情深,志趣相投。‎ ‎(1)词的上阕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是如何刻画的?请简要分析。(4分)‎ ‎(2)你认为"当时只道是寻常"一句有何深意?请简要分析。(4分)‎ ‎20‎ 墨 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 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 只留清气满乾坤.‎ ‎(1)这首诗表现了画中梅花的_______的特点。‎ ‎(2)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品质?‎ ‎21‎ 孤 雁 崔涂 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 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 ‎ 渚[1]云低暗度,关月[2]冷相随。 未必逢矰[3]缴[4],孤飞自可疑。‎ 注释:①渚:水中的小洲。②关月:边关的月亮。③矰:短箭。[4]缴(zhuó):系箭的丝绳。‎ ‎(1)诗中的孤雁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作者塑造孤雁这一形象的目的是什么?(4分)‎ ‎(2)结合全诗,谈谈作者是怎样塑造孤雁这一形象的?(4分)‎ 参考答案 ‎1、答案:“蜡烛有心”谐音相关,烛芯变成了惜别之心,把蜡烛拟人化了,似乎那夜流溢的烛泪,是在为男女主人公的离别而伤心。总之诗中借物抒情,借蜡烛写出了诗人自己的伤感,形象生动,含蓄蕴藉。‎ ‎2、答案:(1)①诗人选用秋色、秋霜、黄花、房屋(小窗低户)、小路等意象,描绘出秋季来后诗人隐居之处凄美、幽僻的景象。(3分)②为后文抒发情感作铺垫。(2分)‎ ‎(2)①对朝政的不满;(1分)②壮志难酬、英雄空老的感喟;(2分)③想以山水自娱;(1分)④但又无法忘怀国家的安危,时刻惦念着抗金战事的矛盾与痛苦。(2分)‎ ‎3、答案:(1)上阕营造了昏暗、萧瑟、凄冷的意境。 (2分) “山前灯火欲黄昏”写出了夜幕似降非降的昏暗; “山头来去云”写出了作者的飘然不定的凄苦;“鹧鸪声里数家村”以“鹧鸪”表明作者对前途的忧虑,意境凄冷。 (而“潇湘逢故人”传达了作者内心淡淡的欣喜。答出这一点也可给分) (3分,每句1分)‎ ‎(2)①使用了对比、用典的手法, (2分)写出了一个少年时期风流潇洒、意气风发而现在却漂沦憔悴、落魄江湖的词人形象。 (少年时期1分,现在1分)②表达了作者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痛苦与郁愤。 (2分)‎ ‎4、(1)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的能力。在全诗中,仅有第一句中的动词“踏”与诗题“访隐者”中的“访”相呼应。‎ 答案:踏 ‎ (2)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的能力。题干要求结合第三、四句来赏析“隐者”的形象,诗人通过“酒熟不出门”写隐者足不出户,独饮自己酿造的美酒;通过“残花满地”的景物描写进一步烘托隐者孤独、随性自然的形象。‎ 答案:通过描写隐者独饮自己酿造的酒,足不出户,门外落花满地,无人造访,无人洒扫的隐居生活,表现了隐者避世脱俗,随性自然的情怀。(意思对即可)‎ ‎5、答案:一是陆新居的处所与环境,通过“野径入桑麻”“篱边菊”“无犬吠”等来表现主人的心态,远离尘俗,崇尚隐逸;二是由西邻叙述陆的行踪,表明他又是一个酷爱自然和热爱生活的高人。‎ ‎6、解析: 诗歌的后三联刻画了边将的形象,其中颔联主要表现思乡之苦,颈联主要表现戍边之苦,而尾联则可以说是描写了边将的内心即对战争的抱怨及厌恶。诗人在诗中寄寓的情感是丰富的,既有对边塞将士的同情,也有对战争的厌倦,综合起来也就是渴望和平的到来。‎ 答案: 刻画了一个饱受戍边、思乡之苦的边将形象。颈联表现了对战争给边塞将士带来的苦难的同情,尾联表现了对从古至今接连不断的战争的厌倦,全诗寄寓了诗人渴望和平的美好愿望。‎ ‎7、答案:涓涓细流不辞辛劳,汇集成一落千丈、雄伟壮观的瀑布,而后又谢绝溪涧的挽留,继续向前,流向大海,决心化作汹涌澎湃的波涛。这“瀑布”乃是胸怀大志、不惧艰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志士的化身。‎ ‎8、答案:第一首诗给我们呈现的是一个陶醉于春天美景,悠然漫步于郊野的隐逸者形象;第二首诗给我们呈现的是一个在阵阵秋寒中带着哀愁,只能倚杖在近郊漫步的老者形象。‎ ‎9、答案:从形神两个方面(或外貌、动作、心理等方面),聪明(机灵)、天真可爱;分析“蓬头”“侧坐”等表现小孩的天真可爱,从“遥招手”“怕”等可看出小孩的聪明(机灵)。‎ ‎10、(1)【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从诗句描写上看诗人的性格,从诗歌的氛围上品读诗人的心境和情怀,诗人陶醉于东山晴后山上雪景,面对如此美丽的大自然,诗人怎能不陶醉,怎能不忘怀!答案示例:诗人只顾寻胜景而不觉春寒,驻足春风夕阳中凝望东山,对东山雪景充满喜爱之情。从这些动作与心理的描写中,可以看到一个心境悠闲、陶醉于自然美景而欣然往我的诗人形象。‎ ‎(2)【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炼字,以及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修辞作用。解答这两字,要立足诗歌,从修辞角度以及表达效果上回答。答案示例:“软”字以触觉写视觉,生动地写出了夕阳余晖可感可触、柔和温暖的独特美感;“涌”字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形象的描绘出在夕阳红光映照之下,白雪覆盖的东山如银涛涌出的奇丽景象。‎ ‎11、答案:野菊生长于山野,花色清淡,香气清馨。不因无人欣赏而减其香,不为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的高洁。‎ ‎12、答案:(1)思念远隔天涯的心上人的怅恨之情。(2)主人公满腹哀怨,对月怀远,月却不解;临水看花,花自飘零,无人怜惜。刻画了一位孤独寂寞又自哀自怜的主人公形象。‎ ‎(3)借景抒情。把天涯之思投向无边天际,以碧云摇曳表现心绪的不宁,以碧云斜落表现心情的低沉。‎ ‎13、答案:(1)诗中邹明府形象的主要特点是: 清正廉洁。三年县令任满离去,马依旧瘦弱,随身相伴的还是那些书。如今冒雪远游朔方,前程艰险,单薄的衣衫哪抵得住透骨寒风。正是通过这些细节的刻画,展现了邹明府至清至廉的形象。‎ ‎(2)①“藏”字,运用拟人手法,描绘人行之迹很快便为大雪覆盖的边塞雪景,写景生动,颇有画意;一个“藏”字,已包含大雪纷飞、道路莫辨、行人稀少等多重意蕴。②“透”字,极为传神地展现了林间朔风砭人肌骨的穿透力,同时还隐含风急、天寒、衣单等内容,富有想象力和感染力。‎ ‎14、答案:两诗中形象不同。李纲《病牛》:此牛在未病之前耕耘过许多田地,让人收获过千万担的谷物。在它老病时,却遭到冷遇,没有谁来同情它。到了最后病牛只能空怀有“但使众生皆得饱”的良好愿望。这是一个流尽血汗仍愿奉献到底的崇高形象。孔平仲《禾熟》:此诗中的“老牛”在完成自己一年的耕作后,从“禾黍香”“谷登场”的丰收中获得了“粗了耕耘债”的轻松与满足。正悠闲自得地享受看主人给自己的奖赏,它不争不怨,知足而乐,随遇而安。这是一个知足而乐,悠然自得的形象 ‎15、答案:从“谷口”、“涧花”、“暮雨”、“潭树”、“春云”、“檐峰”、“鹿群”、“山霭”等意象,可以看出郑鄂居住地虽然偏僻幽深,却环境优美、高雅、温馨而富有生机,又从人迹稀少和雾气氤氲中可看出,郑鄂是隐居山中,过着恬淡闲适生活的隐者。‎ ‎16、答案:两首作品表面上是写渔父(渔翁),实际上都是自己的咏怀之作。两个形象都远离红尘,追求高洁的境界。‎ ‎17、答案:小松初时不为人注意,而最终长成凌云之木,联系作者身世,我们知道这是以小松喻人,托小松讽喻时俗。一方面,反映了作者“出生轻微也能成就大业”的观点;另一方面讽喻世俗小人以身取人、目光短浅、趋炎附势的本质。‎ ‎18、、(1)颔联写作者赴山居途中所见,是近景。(1分)苍苍古树生长于石缝之中,仿佛与石连为一体;泉水湍急而清澈,水底的沙石清晰可见。(1分)这两句形象地描绘了山中特 有的景物,表现了山居环境的古朴、清幽。(1分)‎ 或:颈联写作者在山中看到的远景。(1分)一场春雨悄然而至,众多的山峰在雨中显得幽暗;山中云雾弥漫,那通往山居的小路弯弯曲曲延伸到云雾深处。(1分)这两句描绘了山居环境的高峻、幽深、奇特。(1分)‎ 补充说明:原诗"千风随雨暗"应为"千峰随雨暗"。如未更改,可将答案中的"山峰"改为"千峰"之意亦可。答出风雨之中环境幽暗即可。‎ ‎(2)衬托。(1分)对卢岵山居清幽景色的描写,反映其生活的古朴,人品的高洁。(1分)描写满山的荞麦花,显出一片洁白,与处士山居风光相映,使读者对卢岵处士生活 的古朴和人品的孤高有一个深刻的印象。(2分)表达了作者对处士的景慕之情。(1分)‎ ‎19、①一个形单影只、陷人对亡妻无限哀思的词人的形象。(2分)既有直接描写,也有景物的烘托渲染。(1分)先以"西风"中独自悲伤奠定一种感伤的基调,继而以萧瑟的"黄叶"、紧闭的"疏窗"和即将坠落的"残阳"与之呼应,渲染怀念之苦。(1分,意思对即可)‎ ‎②当时只是寻常情景,只有失去它之后才懂得珍惜。往日的幸福未能珍惜,今天却再也无法挽回,表现了作者的伤心与无奈。(2分)这一句字字含泪,深刻表现了亡妻之痛。(2分)‎ ‎20、①,高洁,淡雅,朴素.②,写出了王冕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 ‎21、(l)形象:孤雁在潇潇暮雨中独自飞翔悲鸣,在静静的寒塘上面盘旋,欲下却又迟 疑,只恐遇险。目的;通过孤雁形象的描绘抒发带人飘泊异乡孤独凄凉的情感。‎ ‎(2)首联写“离群”背景,用“行”与“独”作对比,突出了孤雁之孤,也写出了诗人的同情。颔联写失群的原因和失群之后仓皇的表现,既写出当时的自然环境,也刻画孤雁的神情状态。颈联军孤雁穿云随月振翅奋飞,然而仍是只影无依。凄凉寂寞。‎ 诗词鉴赏:高考50个诗词意象整理 ‎1.冰雪 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再如“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 ‎2.月亮 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望月思故国,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如“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3.柳树 以折柳表惜别。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4.蝉 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如虞世南《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5.草木 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如“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6.南浦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南浦是水边的送边之所。屈原《九哥·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了。‎ ‎7.长亭 是陆上的送别之所。如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很显然,在中国古典诗歌里,长亭已成为典型的陆上送别之所。‎ ‎8.芳草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萋萋”是形容春草茂盛。春草茂盛,春光撩人,而伊人未归,不免引起思妇登楼伫望。‎ ‎9.芭蕉 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南方有丝竹乐《雨打芭蕉》,表凄凉之音。李清照曾写过:“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把伤心、愁闷一古脑儿倾吐出来,对芭蕉为怨悱。‎ ‎10.梧桐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和芭蕉差不多,大多表示一种凄苦之音。如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可见秋雨打梧桐,别有一分愁滋味 ‎11.梅花 ‎“以花贵,自战国始”,到梁、陈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咏梅诗。这一时期的梅花诗大都是对花本身的描写或用于赠别,尚无明显的象征寄托。到了唐宋时期,梅花已成为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如陆游:“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12.松柏 ‎《论语·子罕》中说:“岁寒,然后知松柏后凋也。”后世诗歌常用松柏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 ‎13.杜鹃 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春夏季节,杜鹃彻夜不停啼鸣,啼声清脆而短促,唤起人们多种情思。如果仔细端详,杜鹃口腔上皮和舌部都为红色,古人误以为它啼得满嘴流血,凑巧杜鹃高歌之时,正是杜鹃花盛开之际,人们见杜鹃花那样鲜红,便把这种颜色说成是杜鹃啼的血。如唐代诗人成彦雄写的“杜鹃花与鸟,怨艳两何赊,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 ‎14.乌鸦 按照迷信的说法,是一种不祥的鸟,它经常出没在坟头等荒凉之处。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如李商隐《隋宫》:“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 ‎15.蟋蟀 作为被吟咏的对象,最早见于《诗经·豳风·七月》。它对蟋蟀的活动规律观察得相当细致:“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16.猿啼 出现在诗歌中常常象征着一种悲伤的感情。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郦道元《水经注·江水》中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借助于猿啼表达伤感的情绪。‎ ‎17.关山 关塞山河。关,关隘要塞;山,山河。高适《塞上吹笛》:“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梅花落”为曲子名。意思是请问笛声飘到哪里去了呢?风吹着悠扬的笛声一夜间就飘满了边塞大地。‎ ‎18.羌笛 出自古代西部的一种乐器,它所发出的是一种凄切之音。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如王之涣《凉州曲》:“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19.白云 望云思友,见月怀人,是古代诗词中常用手法。杜甫诗《恨别》:“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这两句也是借白云明月,寄托对友人的怀念。‎ ‎20.水 在中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李煜词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流水与离愁贴合,也是古典诗歌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式。‎ ‎21.琴瑟 ‎(1)比喻夫妇感情和谐,亦作“瑟琴”。《诗经》(《国风·周南·关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又《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琴瑟。”‎ ‎(2)比喻兄弟朋友的情谊。陈子昂《春夜别友人诗》:“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出川。”‎ ‎22.螟蛉 ‎《诗经·小雅·小宛》:“螟蛉有子,蜾赢负之。”蜾赢(一种蜂)捕螟蛉为食,并以产卵管刺入螟蛉体内,注射蜂毒使其麻痹,然后负之置于蜂巢内,作蜾赢幼虫的食料。古人错以为蜾赢养螟蛉为子,因把螟蛉作为养子的代称。‎ ‎23.不才 典出《庄子山木篇》,自谦没有才能。‎ ‎24.神器 指帝位、政权。《老子》:“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己。天下神器,不可为也。”‎ ‎25.月老 传说唐朝韦固月夜里经过宋城,遇见一个老人坐着翻检书本。韦固前往窥视,一个字也不认得,向老人询问后,才知道老人是专管人间婚姻的神仙,翻检的书是婚姻簿子。‎ ‎26.陶朱 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的别号。相传他帮助勾践灭吴后,离开越国到陶,善于经营生计,积累了很多财富,后世因此以“陶朱”或“陶朱公”来称富商。‎ ‎27.祝融 传说中楚国君主的祖先,为高辛氏帝喾的火正(掌火之官),以光明四海而称为祝融,后世祀为火神;由此,火灾称为祝融之灾。‎ ‎28.秋水 喻指眼睛,形容盼望的迫切。《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望穿他盈盈秋水,蹙损他淡淡春山。”‎ ‎29.连理枝、比翼鸟 作恩爱夫妻的比喻。连理枝指连生在一起的两棵树。比翼鸟,传说中的一种鸟,雌雄老在一起飞,古典诗歌里用作恩爱夫妻的比喻。‎ 如白居易的《长恨歌》:“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钱 ‎30.孔方兄 因旧时的铜钱有方形的孔,所以人们把钱称为孔方兄(含诙谐兼含鄙视意)。‎ ‎31.青梅竹马 出自李白的《长干行》:“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后来用“青梅竹马”形容男女小的时候天真无邪,也指幼小时就相识的伴侣。‎ ‎32.问鼎 以问鼎比喻图谋帝王权位。《左传·宣公三年》:“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雒,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三代以九鼎为传国宝,楚子问鼎,有凯觎周室之意。后遂以问鼎比喻图谋帝王权位。‎ ‎33.见背 背,离开。谓父母去世。李密《陈情表》:“生孩六月,父母见背。”‎ ‎34.逐鹿 ‎《汉书蒯通传》:“且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颜师古注引张晏曰:“以鹿喻帝位。”后来用逐鹿比喻群雄并起,争夺天下。魏征《述怀》:“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 ‎35.三尺 是法律的代名词。三尺,也叫“三尺法”,是法律的代名词。古代把法律写在三尺长的竹简上,所以称“三尺法”‎ ‎36.杜康 ‎《说文解字巾部》:“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少康,杜康也。”后即以杜康为酒的代称。曹操《短歌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37.鸿鹄 鸿鹄飞得很高,常用来比喻志气高远的人。《史记陈涉世家》:“陈涉太息曰:‘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38.秦晋 春秋时,秦晋两国为婚姻,后因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倒赔家门,情愿与英雄结婚姻,成秦晋。”‎ ‎39.彭祖 彭祖,传说故事人物,生于夏代,至殷末时已八百余岁,旧时把彭祖作为长寿的象征,以“寿如彭祖”来祝人长寿。‎ ‎40.谢家 唐宋诗词不达意处常用“谢家”之典,这些典故所指意义上主要有二:‎ ‎(1)用谢安、谢玄家事,意指人有风度。因谢安子弟讲究举止风度,其服饰端庄大方如芝兰玉树一般。‎ ‎(2)指山水诗人谢灵运之事。《宋书谢灵运传》载:灵运于会稽山“修营别业,傍山带江,尽幽居之美”。后用此事指居家的幽美。‎ ‎41.鸡肋 鸡的肋骨,“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比喻没有多大价值,没有多大意思的事情。‎ ‎42.婵娟 姿态美好,多用于形容女子;因人们常喻月亮为美女,故称月亮婵娟。‎ ‎43.献芹 ‎《列子·杨朱》有一个故事说,从前有个人在乡里的豪绅面前大肆吹嘘芹菜如何好吃,豪绅尝了之后,竟“蜇于口,惨于腹”。‎ 后来就用“献芹”谦称赠人的礼品菲薄、或所提的建议浅陋。也说“芹献”。如高适《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尚有献芹心,无因见明主。”‎ ‎44.执牛耳 用“执牛耳”指盟主。古代诸侯订立盟约,要每人尝一点牲血,主盟的人亲自割牛耳取血,故用“执牛耳”指盟主。后来指在某一方面居领导地位。‎ ‎45.作壁上观 壁:营垒、壁垒。观:观望。在壁垒上观望。比喻观别人成败,不卷入其中。语出《史记·项羽本纪》。‎ ‎46.虞美人 罂粟科一年生丛生草本花卉,亦称丽春、寒牡丹。相传此花系西楚霸王项羽爱妾虞姬自刎坟下碧血所化,故有闻虞兮歌而起舞之说。如辛弃疾有诗曰:“不肯过江东,玉帐匆匆。只今草木忆英雄。”‎ ‎47.红豆 红豆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南州记》称为海红豆,史载:“出南海人家园圃中”。《本草》称其为“相思子”。王维《相思》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诗人借生于南国的红豆,抒发了对友人的眷念之情。清人失彝尊《怀汪进士煜》:“安床红豆底,日日坐相思。”即睡在相思树下,日日思念汪进士。‎ ‎48.豆蔻 豆蔻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后来称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为豆蔻年华。‎ ‎49.精卫 古代神话。炎帝的女儿在东南海淹死,化为精卫鸟,每天衔西山的木石来填东海(见于《山海经北山经》)。后来用精卫填海来比喻有深仇大恨,立志必报;也比喻不畏艰难,努力奋斗。‎ ‎50.击楫中流 也作“中流击楫”,楫,船桨。出自《晋书祖逖传》:“(逖)仍将本留徙部曲面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 诗词鉴赏:高考语文诗词语言鉴赏三大题型分析+答题模板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鉴赏诗歌的语言,就是要了解诗歌语言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调动想象、联想、比较等多种方法,领悟诗歌语言的精妙。对诗歌语言的鉴赏主要有两个维度:一是抓住关键字词(诗眼、句眼),炼字析句;二是品析语言风格。‎ 纵观近年来新课标高考诗歌语言鉴赏这一考点的命题可以看出,该知识点的命题主要有如下特点:‎ ‎(1)语言鉴赏类命题主要指向“炼字”与“炼句”这两个层面;而鉴赏诗歌语言风格这一考点逐渐淡出简答题,而在多选题中涉及;‎ ‎(2)鉴赏古代诗歌语言这一考点的题型主要采用的简答题型,采用客观题型(选择题型)考查的日渐流行(如新课标卷、北京卷、上海卷等)。‎ ‎1‎ 题型一:鉴赏诗歌“炼字”艺术 ‎【设问方式】‎ ‎1.诗中某字用得好(或“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分析。‎ ‎2.某句(联)中最传神的字是哪个?请简要分析。‎ ‎3.诗中的某字,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 ‎4.赏析诗中某字的妙处或说明某字的表达效果。‎ ‎【答题技巧】‎ 炼字是指诗词中那些经过反复推敲,用得贴切、准确、生动,能传神地表现事物、情感等鲜明特征的字词。古人所谓炼字,主要是炼动词、形容词和虚词(副词、连词等),此外,数词、叠词等也常有涉及。‎ ‎1动词 动词具有凝练、形象、生动传神的特点,在写景状物、刻画人物、表情达意方面有着独特的功能。一些多义和“活用”的动词,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如“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杜甫《登岳阳楼》)中的“坼”与“浮”这两个动词描写就用得恰当而极有气势,生动地描写出诗人在洞庭湖上的感觉:眼前是一片无边无际的大水,好像湖东南的吴楚之地都裂开了,甚至整个乾坤都浮在水上。‎ ‎2形容词 形容词是表现人或物的特点、性质、状态等的词语,起修饰作用。形容词作为“炼字”的对象时,要注意其语义双关及活用状况。如“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王维《归嵩山作》)句中的“满”这个形容词用得精当,写出了秋山落日余晖之广阔而浓稠的感觉。再如“人烟寒桔柚,秋色老梧桐”(李白《秋登谢朓北楼》)句中的“寒”“老”是属于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意思是说秋天桔柚变红,给桔林中的人家增添了寒意;秋天的风霜使梧桐变老。‎ ‎3数量词 有些诗句中的数量词经过了诗人精心斟酌、提炼,往往具有丰富隽永的诗味。如“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郑谷《早梅》)中“一枝”原作“数枝”,何以最后改作“一枝”呢?因为题为“早梅”,言“数枝”不如“一枝”准确,更能体现节令之早,突出诗人对“凌寒独自开”的早梅的喜爱之情。‎ ‎4副词 有些副词对于诗句准确地传情达意起到重要的关联、辅助作用,品读诗句时不可轻易放过。如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其中的“渐欲”“才能”这两组副词用得稳妥,“渐欲”表现出繁花纷纷扑面而致使诗人越来越产生眼花缭乱的感觉,“才能”表现诗人对春草初生的欣喜和爱怜之情。‎ ‎5叠词 叠词的表达功能在于增强诗歌的韵律感,加强感情的内涵;此外,有些叠音词具有摹声的效果,使诗歌生动形象。例如“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王维《积雨辋川作》)句中的“漠漠”与“阴阴”这两个叠词分别写出了水田广漠空蒙,夏木浓荫茂密的特点,前者开阔,后者幽深,形容贴切。‎ ‎【答题步骤】‎ 先解释该字在语境中的含义,然后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理解,简要分析其内容,指出其表现手法;再分析该字的表达效果。‎ ‎【名题精选】‎ 示例1:(2017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8分)‎ 早上五盘岭①‎ 岑参 平旦驱驷马,旷然出五盘②。‎ 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 苍翠烟景曙,森沉云树寒。‎ 松疏露孤驿,花密藏回滩。‎ 栈道溪雨滑,畬田原草干。‎ 此行为知己,不觉蜀道难。‎ ‎[注]①五盘岭:蜀交界处峻岭、其山道曲折盘旋,故名。 ②出五盘:攀越五盘山道登上山峰。‎ ‎「问题」“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中的“斗”“攒”两字,生动传神,所写景物特征鲜明,请作简要分析。(4分)‎ ‎「思路解析」题干已点明三四两句中“斗”“攒”两字用得“生动传神,所写景物特征鲜明”,分析时应联诗句上下文语境,具体解说这两个字“生动传神”体现在哪里,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征。“斗”在句中用作动词,山崖本是静态的,用“斗”字,则将江两岸的山崖比拟化了,仿佛是两头巨兽在搏斗一样,化静为动,生动形象,突出山崖的陡峭;而“攒”字是“群峰”的形态,因为“日隐”,天色昏暗,群峰连绵,重峦叠嶂,宛若攒聚在一处,突出峰峦密集、重叠、拥挤的状态。‎ ‎「参考答案」①“斗”字,描写了两岸崖石耸峙欲错,犹如两兽相斗,凸显了江崖陡峭、峥嵘之势。②“攒”字,描写群峰相连,层次莫辨,仿佛聚在一起,刻画了峰峦密集、重叠之态。‎ ‎「技法点拨」‎ 解答炼字类题型切忌将该字孤立起来、割裂理解,而应遵循“字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结合具体语境来分析。此类题型解题步骤通常是: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或顺带指明手法;展开联想与想象,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指出该字在写景状物方面的作用;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指出该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示例2:(2016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8分)‎ 登裴秀才迪小台 王维 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 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 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 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 ‎「问题」“满目望云山”句中“望”字一作“空”,你认为这两个字用哪个更好?请说明理由。(2分)‎ ‎「思路解析」本设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无论认为哪个字好,都需要阐明理由,给出的理由要合理。若是认为“望”字更好,要把握好两点:一是照应题目中的“登台”;二是引出后面描写的景物。若是认为“空’字更好,要把握好诗歌意境和作者心态这两点:一是营造空旷的意境,二是流露出超然(或悠闲、闲适、安闲)的心态 ‎「参考答案」‎ ‎“望”字更好,承上启下,照应标题中的“登”,同时引起下文所见之景。(答“空”字说明理由也可给分)‎ ‎「技法点拨」‎ 解答比较赏析类的炼字题型要注意联系上下文语境来比较分析,注意比较字的含义、词性、连带的修辞手法、与上下文的组合(或照应)关系及其产生意境特点、流露的情感基调等的细微差别。‎ ‎2‎ 题型二:鉴赏诗歌炼句艺术 ‎【设问方式】‎ ‎ 1.请分析某句的表达效果。‎ ‎ 2.某句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其精妙之处。‎ ‎ 3.某联(句)又作某某,你认为哪一种好?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题技巧】‎ ‎  炼句与炼字属性相似,而综合性更强,更灵活丰富,赏析炼句艺术可以从诗句内容、形象、手法、语言、情感、结构章法等角度切入。如杜甫的名句“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这一联十个字无一虚设。正如《石林诗话》所评点的,“雨细著水而为沤,鱼常上浮而棯,若大雨则伏而不出矣。燕体轻弱,风猛则不能胜,唯微风乃受以为势”,这一联对仗工稳,描写逼真,表意精准,生动细腻,尤其传神。‎ ‎【答题步骤】‎ 先解释该句的意思,然后运用联想,简要分析句子表达的内容并指出其表现手法,再分析该句的表达效果。‎ ‎【名题精选】‎ 示例1:‎ ‎(2017高考全国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问题」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6分)‎ ‎「思路解析」题干已点明该句“广受后世称道”,要求赏析其“精妙之处”。分析时首先应准确理解句意,该句意为“考生们下笔答卷的声音就像春蚕咀嚼桑叶发出的响声一样”;然后再分析其所用的手法及其表达效果,该句运用比喻手法,将考生们动笔的沙沙声比作春蚕吃桑叶发出的声响,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士子们奋笔疾书的壮观场景;再分析该句表达的思想感情,联系上文“无哗战士衔枚勇”(该句写士子们的竞争意识与考场的肃静氛围),“下笔春蚕食叶声”与之构成工整的对偶,表达了身为考官的欧阳修惜才爱才之心。‎ ‎「参考答案」‎ 该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试题下发后,考生奋笔疾书,一片沙沙沙的声音,好似春蚕在吃桑叶的应试场景,形象生动的写出了士子们奋笔疾书的场景,表达了作者的惜才爱才之情。‎ ‎「技法点拨」‎ 如何赏析古代诗歌语句的表达效果?首先要着眼全篇,理解诗句的表层意义;其次,要概括内容,分析诗句的深层含义;再者,要注意句式特点(倒装、省略、互文等),解释表达技巧(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篇章结构等);最后,要分析作用,点明艺术效果。‎ 示例2:‎ ‎(2016高考全国III卷)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问题。(8分)‎ 内宴奉诏作 曹翰①‎ 三十年前学六韬,英名常得预时髦。‎ 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 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④高。‎ 庭前昨夜秋风起,羞睹盘花旧战袍。‎ ‎[注]①曹翰(923-992),宋初名将。六韬:古代兵书。时髦:指当代俊杰。④阵云:战争中的云气,这里有战阵之意。‎ ‎「问题」诗的颈联又作“臂弱尚嫌弓力软,眼昏犹识阵云高”,你认为哪一种比较好?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思路解析」题干要求比较哪一联好,其实是比较用字的不同,而用字与全句乃至全诗的语境密不可分。某个字用得是否恰当与诗歌要表达的内容情感密切相关,根据自己对诗歌情感的理解任选一句肯定,关键是回答要言之成理,理由充分。‎ ‎「参考答案」‎ 观点一:作“弱”“昏”好。“臂弱”“眼昏”表明作者承认自己年老体衰的客观事实,但强调即便如此,也还是能够去冲锋陷阵;‚更强烈地表现出作者只要一息尚存,就不忘杀敌救国的刚毅精神。‎ 观点二:作“健”“明”好。“臂健”“眼明”表明作者认为虽然岁月流逝,单身体依然强健,当然还可以冲锋陷阵,为国驱驰;‚表现出作者心存随时准备杀敌报国的坚定信念,而忘记自己老之将至。‎ ‎「技法点拨」‎ 如何解答有关“炼句”比较类试题?首先,要立足全篇,把握不同诗句语意表达的侧重点;其次,要抓住所比较诗句中的相异字眼,仔细揣摩这些字眼在含意、用法、感情色彩、结构关系等方面的细微差别;再者,要结合全诗主旨与章法,简要分析肯定其中一个的具体理由。‎ ‎3‎ 题型三: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 ‎【设问方式】‎ ‎ 1.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 2.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名题精选】‎ 示例:‎ ‎(2017四川成都一诊)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诸人共游周家墓柏下 陶渊明 今日天气佳,清吹与鸣弹。‎ 感彼柏下人,安得不为欢。‎ 清歌散新声,绿酒开芳颜。‎ 未知明日事,余襟良已殚。‎ ‎「问题」有人评价此诗“平中见奇”,你对此是如何理解的?请简要分析。(6分)‎ ‎「思路解析」本诗“平中见奇”之“平”表现为语言的平易朴实,通俗易懂,以及诗歌中所写场景的普通;而“奇”则表现为思想境界的超拔,表现诗人安贫乐道、与世无争的淡然心态。分析时,应将“平”“奇”的内涵具体阐释出。‎ ‎「参考答案」①诗歌语言平实,场景普通。诗人用平淡的语言写了在天气晴好的日子里,与友人结伴出游,开颜畅饮的场景。(2分)②思想超脱,见识高迈。诗人能勘破生死,安然享受当下,有超出常人的不平凡的了悟。(4分)‎ ‎「技法点拨」‎ 如何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 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是否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 其次,要了解相关知识。不同题材的诗歌语言风格不同,同一诗人不同时期的作品语言风格也不同,要了解相关的语言风格。如:田园诗恬淡闲适;山水诗歌清新优美;边塞诗悲凉慷慨;讽喻诗婉而多讽;咏史诗雄浑含蕴;怀古诗幽绵深长;送别诗意蕴深远;等等。‎ 再者,要联系诗歌主旨。语言是为内容服务的,内容决定语言风格,切忌脱离诗歌主旨而空谈语言。‎ 第四,要从多角度入手。鉴赏诗歌语言风格,要从诗歌语言的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角度入手,看遣词造句的特点(通俗、平易、简练、明快、朴素等),看画面色调(清新、华丽、雄浑等),看情感意蕴(悲慨、沉郁、豪放、委婉、平淡、深刻等)。‎ ‎4‎ 题型四:多选题型 ‎【名题精选】‎ 示例:‎ ‎(2017河南南阳高三上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 山中寡妇 杜荀鹤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 桑柘废来犹纳税①,田园荒后尚征苗②。‎ 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 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注]①纳税:缴纳丝税。②征苗:征收青苗税。‎ ‎「问题」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联第一句写丈夫因当兵死于战场,女人只好孤苦一人住在山中的茅草屋中,概括地写出了农家妇女的不幸遭遇和悲苦命运。‎ B.颔联的“犹”字和“尚”字两个副词极具表现力,有力地揭露了官府不顾百姓死活、横征暴敛的罪行,揭示了百姓难以活命的原因。‎ C.颈联写反动官府残酷掠夺所造成的结果:“野菜和根煮”、“生柴带叶烧”,形象地渲染出山中寡妇生活艰难的境况,很有艺术感染力。‎ D.在诗的尾联,诗人直接抒情,把批判的矛头直指封建统治者,强烈控诉了统治阶级无孔不入的剥削罪行,表达了对被剥削者的深切同情。‎ E.这首诗语言朴素,通俗易懂,人物形象鲜明,诗人的情感通过人物刻画和生活场景描写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思路解析」这道多选题的B、E两项分别涉及“炼字”鉴赏与“语言风格”鉴赏。其中,颔联的“犹”和“尚”两个虚字分别起到转折、强调作用,“桑柘废来”本应“悯农”减税乃至免税,却“犹纳税”;“田园荒后”本应休征以使民生息,却“尚征苗”,这两个副词写出了诗人对横征暴敛的贪酷官吏的愤怒斥责之情。因此B项正确。本诗语言平易朴素,通俗浅近,明白易懂。E项对语言风格的判定是正确的。‎ ‎「参考答案」‎ 选A、D (A项“因当兵死于战场”错解词意,是死于战乱;D项“直接抒情”、“矛头直指”、“强烈控诉”均不恰当,尾联是生发议论,不是抒情)‎ ‎「技法点拨」‎ 解答多选题型的诗歌语言鉴赏题,首先,要通读原诗全篇,把握其内容大意、表现手法与遣词造句的特点;然后是细读各选项,对照原诗,辨析、判断各选项的正误;再者,判定正误时,先排除容易断定的,再对模糊选项仔细推敲,回归文本分析审察,从而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 诗词鉴赏:高考语文诗歌中诗眼考察答题模板归纳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整首诗或某句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或诗歌意境的,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的能笼罩全诗或某句的字词,表现为句中诗眼和全篇诗眼两种形式。‎ ‎(一)句中诗眼 ‎1、概念解说:‎ 所谓“句中诗眼”,是就诗歌某句而言的最精练传神的富有表现力的字词。它具有增强诗歌的形象性、丰富读者的想象性、翻出诗句的新意性、关乎诗意的准确性等作用。‎ ‎2、提问方式:‎ ‎(1)本诗某某句的“诗眼”是某某字,试作简要赏析。‎ ‎(2)这首诗某某句的“诗眼”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作简要赏析。‎ ‎3、答题技巧:‎ 这类题虽然说考查的是句中诗眼,但实际上考查的是炼字。这类炼字型的诗眼往往是为写景状物叙事服务的,是为了更好地突出意象特点、烘托意境氛围、抒发思想情感的。因此,分析其表达效果时要从这些方面着手,品味其妙处。注意答题时不能把该诗眼孤立起来谈,要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情人节分割线 如果题目没有给出诗眼,则需要先寻找辨析出诗眼是什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找辨析诗眼:‎ 一、抓能体现作者强烈感情的字词;‎ 二、抓描写事物准确、生动、形象的字词;‎ 三、抓巧妙运用修辞手法的字词;‎ 四、抓具有词类活用现象的字词;‎ 五、抓富有表现力的数词虚词。‎ 具体来说,这种句中诗眼往往落在动词、形容词和副词这三类词语上。从表达效果上来看,动词类诗眼具有赋予画面动态感、使意境更加鲜明的效果;形容词类诗眼具有生动形象展现意象特点、色彩鲜明、渲染氛围、营造意境的效果;副词类诗眼具有突出意境、强化情感的效果。‎ ‎4、答题步骤:‎ ‎(1)找出诗眼。如果题目中已经给出了诗眼,则此步骤可以省略。‎ ‎(2)解释含义。解释该字词在句中的含义。‎ ‎(3)描述景象。展开联想把该字词放入原句中描绘景象,结合诗歌简要分析。注意看看这个字词有没有构成特殊的语法现象,或有没有运用什么修辞手法以及其他表达技巧。如果有这些方面的内容,分析时需要点出来。‎ ‎(4)点出效果。点出该字词的表达效果,即突出了怎样的意象特点,构成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等。‎ ‎5、答题示例:‎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蜂。‎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 “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最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案:‎ ‎(步骤一)诗眼是“咽”和“冷”。(步骤二)“咽”字在句中是“呜咽”之意,“冷”字在句中是“阴冷”之意。(步骤三)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阴暗,似乎显得阴冷。(步骤四)“咽”和“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了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 ‎(二)全篇诗眼 ‎1、概念解说:‎ 所谓“全篇诗眼”,是就诗歌全篇而言的具有统摄或贯穿全篇、揭示主旨等作用的字词。‎ ‎2、提问方式:‎ ‎(1)全诗的诗眼是某某字,请作简要分析。‎ ‎(2)有人说,本诗诗眼是某某字,你同意这个说法吗?为什么?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 ‎(3)找出全诗的诗眼,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4)本诗是怎样以某某字词统摄全篇或贯穿全篇的?请结合全诗进行简要赏析。‎ ‎(5)本诗是怎样紧扣某某字词来写的?请作简要分析。‎ ‎(6)结合诗句,说说这首诗是如何围绕某某字词来表情达意的?‎ ‎(7)诗题为某某字词,通篇虽无某某字词,但句句紧扣某某字词。请作简要分析。‎ ‎(8)这首诗是如何突出某某字词的?试作简要分析。‎ 注意:第(4)至(8)种提问方式属于变式提问,碰见此类提问,要注意辨析答题角度。‎ ‎3、答题技巧:‎ 全篇诗眼是全诗的主旨之所在,是为突出主旨服务的。因此,在答题时要结合主旨,点面结合,重点分析这个“诗眼”是如何统摄或贯穿全篇的,或者说全诗是如何紧扣或围绕这个“诗眼”来写的。组织答案时,可以依照原诗的顺序,采用逐句、逐联、逐层的方式叙说,即每一句、每一联、每一层写什么内容,这个内容怎样体现诗眼的。对于绝句,可以逐句分析;对于律诗,可以逐联分析;对词曲,可以逐层分析。‎ ‎4、答题步骤:‎ ‎(1)找出诗眼。如果题目中已经给出了诗眼,则此步骤可以省略。‎ ‎(2)分析叙说。说明诗句内容是如何贯穿这一诗眼的,即逐句、逐联、逐层叙说。注意要扣住诗眼来叙说。‎ ‎5、答题示例:‎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楼夕望招客 白居易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校清凉。‎ 问:你认为这首诗中哪个字词能够统领全篇?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案一:(步骤一)全诗以“夕”字统领全篇,是全诗的“诗眼”。(步骤二)首联写海天茫茫,山川阔长,都是“夕”中之景;颔联写“灯火”、“星河”,颈联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这些景物都笼罩在“夕”字之中。正因为身处“夕”中之江楼,能够消暑,故尾联向朋友发出邀请,回应题中的“招客”。‎ 答案二:(步骤一)全诗以“望”字统领全篇,是全诗的“诗眼”。(步骤二)首联写眺望的远景,壮阔而又高远;颔联写近景,万家灯火,映在水中的星河闪烁,都是俯瞰所见;颈联由上而下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而尾联则是“东望”所感,向朋友发出邀请。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