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3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人教语文2019高考一轮优练题1含答案
人教语文2019高考一轮优练题(1)含答案 一、语言文字运用 1.(成语)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有人以为,谣言往“敏感”上靠,就可以占领话语权高地,谣言编得越“敏感”,辟谣者越会投鼠忌器。 ②导弹发射室内,崔玉晓果断地按下发射按钮,而碧海之上,导弹腾空而起,拖着震人心魄的尾焰一蹴而就。 ③市场监管局在“春安行动”节日食品大排查中,帮助两家脏乱差的馒头店进行规范整治、改头换面,消除了食品安全隐患。 ④演讲列举了英国脱欧、美国大选陷入哗众取宠等例子,告诉同学们网络有推波助澜的作用,切忌人云亦云,需要有自己的思考。 ⑤对待西方文化,不可一味排斥,但也不能东施效颦,学些文化跟哲学的皮毛;应以平等的心态看待中西文化各自的优劣。 ⑥中方对4月3日发生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市地铁的恐怖袭击事件深感震惊并予以强烈谴责,对一切危害公共安全的言行不赞一词。 A.①③④ B.①④⑤ C.②⑤⑥ D.②③⑥ 解析:选D ①投鼠忌器:要打老鼠又怕打坏了它旁边的器物。比喻想打击坏人而又有所顾忌。②一蹴而就:踏一步就成功,形容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能完成,语境不符。③改头换面:原指人的容貌发生了改变。现多比喻只改外表和形式,内容实质不变。此处词语感情色彩不当,与语境不符。④推波助澜:比喻促使或助长事物(多指坏的事物)的发展,使扩大影响。⑤东施效颦:比喻盲目模仿,效果很坏。⑥不赞一词:原指文章写得很好,别人不能再添一句话,后也比喻一言不发,望文生义。 2.(病句)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楚天都市报》(1月4日)讯:连日大雪,导致部分公交线路受阻,武汉市公交集团通报称,部分线路将临时缩短线路或绕道行驶,确保行车安全。 B.河州东乡,它外壳温和,貌不惊人,极尽平庸贫瘠之相,掩藏着腹地惊心动魄的深沟裂隙、悬崖巨谷。 C.社会上各种各样的考试,已经成为一些商家谋取巨大利益的教育“副业”,因此对其推波助澜,惟恐其不红不火。 D.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18日举行,温家宝与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在讲话中,他阐述了中国这个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全面立场、主张和举措。 答案:B(A. 搭配不当,“线路”与“绕道行驶”不搭配。C. 成份残缺,后一分句主语残缺,可在“因此”后加“他们”。D词序不当,“全面”移至“他”后,并删掉“的”。) 3.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地铁施工是为了以后出行方便。作为一名本土企业家,我定会鼎力支持。 B.我进去之后,蒋问了一声“家父的姓名”,接着又问了我父亲早期的学历。 C.临别时,他将自己的一张照片送给我。我很感动,决心一定要好好惠存。 D.喝过两盏茶后,吕端笑着问道:“赵大人深夜光临寒舍,不知有何见教?” 答案 D 解析 A项鼎力:敬辞,大力(用于请托或表示感谢时)。用在此处不得体。B项家父:谦辞,对人称自己的父亲。用在此处不得体。C项惠存:敬辞,请保存(多用于送人相片、书籍等纪念品时所题的上款)。用在此处不得体。 4.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每年进入6月,都会看到很多高考生“撕书”宣泄的新闻。尽管很多学校都会在高考前专门下发禁令,严禁“撕书”,但完全禁绝并无可能。这是因为,在高中生普遍缺乏压力疏导途径的背景下,仅仅从行为上限制即将离校的学生“撕书”,并非治本之策。笔者认为只要创新毕业仪式,就能让学生的毕业需求得到满足;只要学生的毕业需求得到满足了,毕业情感就能得到全部释放;毕业情感释放了,学生们就不会在“撕书”中感受毕业的滋味了。 ①创新毕业仪式不一定能让学生的毕业需求得到满足。 答案 ②毕业需求得到满足不一定能让学生的毕业情感得到全部释放 ③毕业情感释放了,学生们也不一定就不“撕书”了 二、古代文化知识 5.下列关于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讳,古时称死去的君主或尊长的名字。在名字前称讳,以表示尊敬。 B.少詹事,秦汉置詹事,掌皇后、太子家事;唐设太子詹事、少詹事,总东宫内外庶务。 C.“国子监”指我国古代设于京城的最高学府,晋称国子学,北齐称国子寺,隋朝后称国子监。 D.“门生”指求取知识学问的学子,或者是受到有知识、德望的人或学术界长者授业的人。 答案 C 解析 “我国古代设于京城的最高学府”说法片面。国子监指我国封建时代最高的教育管理机构,有的朝代兼为最高学府。 三、名篇名句默写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春望》中,诗人通过刻画自己形象,表达忧国思乡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词人从视觉、听觉角度,同时运用比喻生动描写赤壁雄奇壮阔的景物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2)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四、古诗词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史(其二) 左 思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金张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②。 冯公③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注 ①金:指汉代金日,他家自汉武帝到汉平帝,七代为内侍。张:指汉代张汤,他家自汉宣帝以后,有十余人为侍中、中常侍。②七叶:七代。珥汉貂:汉代侍中、中常侍的帽子上皆插貂尾。珥,插。③冯公:指汉代冯唐,他直到年老还在做中郎署长的小官。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两项是( ) A.诗歌前两句是说松树高大却长在低处,小草低矮却长在高山上。 B.诗歌通过“涧底松”和“山上苗”的对比引出了对人世间的不公的描写。 C.诗人认为社会中的不公平现象没法改变,体现了诗人消极的思想。 D.诗歌中引用了金日、张汤、冯唐的典故,照应了题目“咏史”。 E.诗人认为冯唐是很有才能的,但因为金张两家的压制未能做高官。 2.全诗在内容上可以分为几层?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 【参考答案】 1.CE [C项“诗人认为社会中的不公平现象没法改变,体现了诗人消极的思想”错误,从诗歌中看不出诗人有这种想法和思想。E项“但因为金张两家的压制未能做高官”分析错误,此处用典是为了证明“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冯唐与金张两家不在同一时期。] 2.①全诗在内容上可以分为三层,每四句为一层,先以涧底之松对比山上之苗,后以世家庸碌子弟对比屈沉下僚的寒门才俊,再以世代显赫的金张子弟对比壮志难酬、白首浩叹的冯唐,引贤才以自况。②全诗抒发了对世族庸碌子弟窃据高位而出身寒微的贤才屈沉下位这一社会不公现象的愤懑不平和悲叹。 五、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教 授 胡 适 胡适的教授生涯始于北京大学。1917年初,《新青年》主编陈独秀向北京大学新任校长蔡元培力荐胡适,同时动员在哥伦比亚大学师从杜威学习哲学的胡适回国任教。当时正在紧张写作博士论文的胡适,还没等博士学位到手便回国了,于当年9月10日到北大就任教授,这时他刚刚二十六周岁。 初到北大任教的胡适,在哲学系讲授“中国古代哲学”。“中国哲学史”是北大的老课了,在胡适之前由陈汉章讲授。陈从伏羲讲起,讲了一年才讲到《尚书》的《洪范》篇。胡适授课却不管以前的课业,他发给学生的《中国古代哲学讲义》,一反前例。当时读大一哲学系的顾颉刚回忆说,胡适一开头就用《诗经》作时代的说明,丢开唐、虞、夏、商直接从周宣王以后讲起。“这一改把我们一班人充满着三皇、五帝的脑筋骤然作一个重大的打击,骇得一堂中舌挢而不能下。”在他们学生眼里,这简直就是一场“思想造反”,有几个不安分的学生拉着读大二文学系的傅斯年,策划“扳倒”老师——将这个比他们大不了几岁的年轻的留洋教授赶走。当时傅斯年在北大已赫赫有名,此前他就曾将教授《文心雕龙》的教授、章太炎的门生朱蓬仙成功逐出门外。他将朱的讲义一夜读完,勾出了三十多条错误,将了他一军。校长蔡元培看了,只得将朱辞退,但傅斯年“鉴定”完胡适的课后,得出的结论是:这个人书虽然读的不多,但他走的这条路是对的。你们不能闹。”就这样,这件事才得以平息。第二学期,北大恰好也有一门“中国哲学史”的课,由一位老教授任课,当时冯友兰正在哲学系读三年级,据冯友兰回忆,某次课上,这位老教授手里挥舞着胡适的讲义,冷嘲热讽地对学生说:“我说胡适不通,果然就是不通,只看他的讲义的名称,就知道他不通。哲学史本来就是哲学的大纲,说中国哲学史大纲,岂不成了大纲的大纲了吗?”好在胡适在学生那里基本站稳了脚跟,加之有校长蔡元培的鼎力相助,他在北大的教授位子也就此坐稳了。 除了在北大任教,胡适还先后担任多所大学的兼职教授,并长期兼任教育部讲习所兼职讲习,至于胡适在国内外大学的演讲、讲学,那就难以计数了。 胡适课讲得好,这在所有听过他课的学生那里,基本上是公认的。1917年考入预科的田炯锦回忆说:“诸师长中,我最喜欢听胡先生的课,他不但有许多新颖的见解,而且擅长表达。”曾就读于北大的朱海涛回忆说:“适之先生在校中开的课——中国文学史是一门极叫座的课。他讲《诗经》,讲诸子,讲《楚辞》,讲汉晋古诗,都用现代的话来说明,逸趣横生,常常弄到哄堂大笑。” 胡适讲的课,内容大多比较新颖,他特别注重运用他那套所谓“科学的方法”,尤其是杜威的实验主义方法,来分析和解释中国的典籍,有断制,新见迭出。在教学方法上,胡适推崇研究性教学,在教学中“往往把我不能解决的问题做题目,叫同学来研究”。胡适说自己并不喜欢上大课,而更喜欢上小型的研讨课,因为“班次太大,不能大家互相讨论研究”。 胡适的日记、笔记中也多有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记载和分析。1931年8月28日阅完“中古思想史”试卷后,对75位学生按分数排队,排出“皆有希望成才”“尚有几分希望”“中人之资”“绝无希望”的,甚至还依次“卜其人的终身”。 常有同事向胡适讨教讲课的奥秘,他的回答是:“一小时的课,必须有四小时至八小时的准备。”杨亮功说:“胡先生做学问不苟且,教书也是不苟且的。”这也就是胡适自己所说的以“做小学生”的态度去对待教学。对胡适这样一位“大牌”教授来说,他在教学工作中能够这样“不苟且”,难得可贵。 (摘编自周川《教育家胡适:行动与思想》) 【相关链接】 ①在北大讲授中国哲学史的同时,胡适以自己博士论文为基础,改写成《中国哲学史大纲》讲义,由商务印书馆正式出版。该书由时任北大校长蔡元培亲自作序,是中国学者第一次用近代学术观点和方法整理研究中国哲学史的专著,出版后即风行海内,3不年到就再版7次,影响空前。 (高丹《北大开会研讨胡适:他20岁一出场便是主角》) ②在1916年他给友人的信中写道:“适以为今日造国之道,首在树人;树人之道,端在教育。胡适近来别无奢望,但求归国后能以一张苦口,一支秃笔,从事于社会教育,以为百年树人之计,如是而已。” (肖东发、李云、沈弘《风骨:从京师大学堂到老北大》)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C ) A.胡适研究学问,特别强调要有独立的思想,因此他讲课时没有沿袭陈汉章讲授哲学的方法,这让他的学生很不适应。 B.胡适作为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教授,在北大任教遇到挑战是不言而喻的,学校哲学系老教授对他的藐视就是其中之一。 C.胡适说自己以“做小学生”的态度对待教学,就是从头学起,即杨亮功所说的“胡先生做学问不苟且,教书也是不苟且的”。 D.胡适非常重视教育对改变国民的作用,他一生身体力行,不仅在北大任职,而且还兼职多所大学,并大量演讲、讲学。 [解析] C选项“就是从头学起”,无中生有。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BD ) A.年轻时的胡适曾立下从事教育事业以救国的志向,这是他后来听从陈独秀的劝告,匆匆回国到北大就任教授的原因之一。 B.胡适授课“骇得一堂中舌挢而不能下”,这与其说是胡适不肯贸然信从古人带给大家的震惊,不如说是大家对他的敬佩。 C.在北大赫赫有名的傅斯年曾成功“扳倒”章太炎的门生朱蓬仙,但是在听完胡适的课后,对胡适治学的方法表示肯定. D.《中国哲学史大纲》的正式出版和蔡元培亲自为书写序,使胡适在哲学研究上确立了自信心,这是他在北大站稳脚跟的标志。 E.胡适喜欢上小型的研讨课,是因为课堂中学生少,便于老师和学生共同讨论、展开研究,足见胡适非常重视研究性教学。 [解析] B选项“不如说是大家对他的敬佩”错,与下文学生“策划‘扳倒’老师”不符。D选项“使胡适在哲学上确立了自信心,这是他在北大站稳脚跟的标志”无中生有。 3.胡适的课被学生公认“讲得好”。请结合材料,对胡适课“讲得好”的原因进行分析。(4分) 答:________示例:①胡适的语言表达能力好:讲课语言生动,富有感染力,引人入胜;②胡适注意研究学生:注重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记载和分析,讲课能够心中有学生;③胡适重视备课,注重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他讲的课,内容大多比较新颖,教学中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能力。__ [解析] 答对一点1分,两点3分,三点4分。意思答对即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