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1 自然地理-2021年高考地理考前回归教材必备知识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专题01 自然地理-2021年高考地理考前回归教材必备知识

自然地理目录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2第一节地球概论3第二节地球的历史6第三节地球的运动8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19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及分层20第二节大气的运动22第三节气候与天气27第三章地球上的水34第一节水循环34第二节河流专题36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39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42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42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49第六章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5165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思维导图65 第一节地球概论■知识点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1.天体(1)概念: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2)主要类型:恒星、星云、行星、卫星、流星、彗星以及宇宙空间的气体和尘埃,其中恒星和星云是最基本的天体。2.天体系统(1)概念:运动中的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2)层次:天体系统有不同的级别,具体如下图所示:【知识扩展】根据月相判断日期,从而推断位置①区分上下半月:面向月亮,如果月面右面边是亮(初一~15),如果右面边是暗则在(15~下月初一);②锁定上、下弦月前后:根据亮面程度锁定。假设此时右边亮,说明是上半月。月面亮超过一半,则为十五~二十二、二十三左右,月面亮少于一半,则为二十二、二十三左右到下月初一之间。可根据亮面比例推理更贴近的日期。■知识点二:地球在太阳系中的地位3.八大行星及分类与日距离由近及远:水、金、地、火、(小行星带)、木、土、天王、海王星65 4.地球在太阳系中的地位(1)一颗普通的行星①运动特征同向性绕日方向相同,都是自西向东共面性地球公转轨道与其它行星的公转轨道几乎在同一平面上近圆性公转轨道的偏心率都很小,轨道近似正园②结构特征:地球的质量、体积不突出(2)一颗普通的行星——存在生命■知识点三: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1.概念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这种现象被称为太阳辐射。2.影响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地球能量的根本来源,维持着地表温度是大气运动、水和生命活动的主要动力为地球提供了光、热资源,促进生物生长65 促进地球上岩石的风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煤、石油等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太阳辐射能是人类可以直接利用的能源不利过多的紫外线会危害地球生物3.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知识点四: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活动的类型:太阳活动主要是发生太阳外部的大气层,其结构主要有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对应出现的太阳活动类型有:黑子、耀斑和太阳风。2.太阳活动特点:周期性(11年)整体性(黑子和耀斑同步增减)3.太阳活动的影响:(1)扰动地球大气的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2)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3)高能带电粒子高速冲进两极地区的高空大气,产生“极光”现象;(4)与地球上的一些自然灾害有关。65 ■知识点五:地球的圈层结构1.地球的圈层结构结构示意图65 2.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第二节地球的历史■知识点一:化石与地层1.地层及其意义:地层是地质历史上某一时代形成的成层的岩石和堆积物。不同年代形成的地层中,包含了不同时期的气候、水文等多种信息,还包括了各种动植物的化石,这些都能够反映地球的历史。2.地层层序律和生物层序律:(1)地层层序律:沉积岩的地层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一般先沉积的在下,后沉积的在上。(2)生物层序律:①同一时代形成的地层往往含有相同或者相似的化石;65 ②越古老的地层,含有的生物化石越简单,越低级。3.沉积岩两个重要特征:具有层理构造和常含有化石■知识点二:地质年代表及演化过程65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一、地球的自转(一)自转运动的三要素1.自转方向:自西向东;(极点俯视图):南顺北逆。65 注意:(在俯视图,可利用数值判断自转方向:顺着地球自转方向,东经度逐渐增大,西经度逐渐减小)。向东经度变大或西经度变小的方向画出的箭头即为地球自转方向。2.自转周期:恒星日(23小时56分4秒,真正周期)太阳日(24小时,昼夜更替周期)3.自转速度:角速度:①极点无速度;②角速度全球相等=15°/小时;线速度:(纬度因素)线速度赤道最大,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南、北纬60°为赤道上的一半;南、北半球纬度数相同的地点线速度相同;南、北极点的线速度为零。(海拔因素)海拔越高,线速度越大。扩展:地球同步卫星的速度与地球的自转速度的关系:角速度一样;同步卫星线速度大于地球【模板】航天基地建设的区位条件卫星发射基地选址条件:①天气:晴天多、阴雨天少,风速小,温度低,有利于发射和跟踪;②纬度:纬度低,自转线速度大,可以节省燃料和成本;③地形:地形平坦开阔,有利于跟踪观测;④海陆位置:大陆内部气象条件好,隐蔽性强,人烟稀少,安全性强;海上人类活动少,安全性强;⑤交通条件:内外交通便利,有利于大宗物资运输;⑥安全因素:出于国防安全考虑,有的建在山区、沙漠地区,有的在人烟稀少处。(二)地球自转运动产生的地理意义1.昼夜更替(1)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昼夜现象:地球本身属性(不发光,不透明);昼夜更替:昼夜现象加上地球的自转导致。65 (2)晨昏线特点及其运用晨昏线往往出现在光照图中,与众多的经纬线杂合在一起,就会容易混淆。光照图的解读核心就是“经纬网+晨昏线”。经纬网的分布是固定的,判读光照图的核心就是快速解读出晨昏线。①晨昏线的分布特点:晨昏圈特点:由晨线和昏线组成的大圆;昼夜分界;过地心,平分赤道。晨线上日出,昏线上日落,即太阳在地平线上,故晨昏线上的各地太阳高度为0°。②晨昏线在光照图中的运用:(两切点,两交点的运用)判断季节:a.根据晨昏线相切的纬度以及极圈内的昼夜情况,可判断季节。b.晨昏线与地轴的夹角的度数就是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推算地方时: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地方时为6时;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地方时为18时。切点所在的经线若昼大于夜,表明为昼半球的中间,此时为12时;切点所在的经线若昼小于夜,表明为夜半球的中间,此时为0时;2.时间的计算(1)地方时/区时的计算①地方时: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时间,称之为地方时。同一条经线上的地方时是相同的。经线不同地方时不同,东早西晚。65 地球上有无数条经线,就会有无数个地方时,为统一时间,地球上划分了时区。②时区:表示一个经度跨15°的区域,全球共24个时区。【求某地所在时区的计算】将其经度处于15,看余数。余数小于7.5,则商即为该地所在时区。余数大于7.5,则商+1为该地所在时区。③区时: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整个时区共同使用的时间。例如:东八区使用的是其中央经线120°的地方时。④地方时/区时计算的套路:找已知,求未知。a.在材料中找到已知地的经度及时间,待求地的经度。b.根据东早西晚的原则(因为180°最早),将东经度放东边,西经度放西边的模式进行分布(同是东经度或者西经度,东经度大的放东边,西经度大的放一边)。c.根据经度差计算时间差,然后按照东加西减的原则进行计算。(2)地球上日期的变更及范围判断65 ①日期的变更:要明确地球上的两条日界线:0时所在经线(自然,变化着的);国际日界线(固定,大致与180°经线重合)。【从理解上学习】构建下列模式图,全球世界上新的一天是当两条日界线(0时所在经线,180°经线)重合时即将开始的,由0时所在经线(可理解为夜半球中央经线)不断向西移(因为太阳东升西落,不断自东向西运动)而范围不断扩大,新旧一天的比例不断变化。【从解题上学习】全球新的一天是日界线(0时所在经线和180°经线)重合开始的,此时180°经线为0时。此后0时所在经线不断向西移,新的一天范围不断扩大。0时所在经线向西扩大的新的一天范围可换算成时间理解,即向西移动了多久(多少时间的范围,乘以15可换算成经度范围),这个移动的时间长度也是180°经线度过的时间长度。②日期的判断考做题目是直接划出两条日界线,180°在最右侧,0时经线在左侧。0时经线向东到180°为新的一天,向西到180°为旧的一天。判读某地在那个日期,即需要判断是在新的一天还是旧的一天。直接根据已知的地点及时间算出180°是几点。0点到180°的时间的范围是新的一天范围。另外的时间则属于旧的一天。③日期范围/比例的速求法根据已知的地点及时间算出180°是几点。如果已知时间在0点到180°的时间的范围,则是在是新的一天范围。否则是在旧的一天的范围。65 将已知的时间范围/24,即可得到新旧一天的比例。总结:到这里,新旧一天的范围计算又转化成为地方时的计算。将时间的经度分布范围(360°)转化为时间(24h)可以减轻计算量。3.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原因受运动惯性的影响,物体总是力图保持原来的方向和速度,但由于受地球的形状和运动的影响,导致它们逐渐偏离了原来的运动方向特点地转偏向力垂直于物体的运动方向;只影响运动方向,不影响运动速度;纬度越高,地转偏向力越大规律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表现河岸不对称、大气中的气流运动方向改变、大洋中洋流运动方向改变原理应用①河流沿岸人类活动的选址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河流冲蚀右岸,在左岸淤积,故港口、防洪堤坝一般建于右岸,聚落、挖沙场地宜选在左岸。具体示意如下:②炮弹的发射及物品的空投方位确定。③根据天气资料图,正确判断风向及其变化。④根据风或水流的偏转方向判断南北半球。一、地球的公转运动65 (一)地球公转运动的特征:1.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2.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从南极上空俯视,为顺时针。3.周期:一个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4.速度:近日点最快,远日点最慢。(二)地球公转运动产生的地理意义1.昼夜长短的变化及判断(1)昼夜长短的判断65 ①光照图判读在光照图中昼夜长短的判别主要是:晨昏线切割纬线圈的比例来判断。晨昏线是由太阳光线决定的,且是垂直关系。太阳直射点移动,晨昏线发生偏转,相切在不同的纬线圈(与直射点度数互余),全球各地昼夜长短产生变化。结合二分二至日图(太阳运动轨迹图)梳理。侧视图与俯视图。二分日晨昏线平分所有的纬线圈(跟经线或地轴垂直),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夏至日,直射点在北回归线,相切在极圈。北半球在这一天昼最长,夜最短,且纬度越高,白昼越长。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65 冬至日,直射点在南回归线,相切在极圈。北半球在这一天昼最短,夜最长,且纬度越高,白昼越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②昼夜数值体现昼夜长短在考察的题目中昼夜长短也会以时刻数值的方式体现。昼夜等长,各12小时;如果昼长大于12小时,说明昼长夜短;如果昼长小于12小时,说明昼短夜长。赤道始终昼夜平分,昼夜差为0,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差越大。2.回归运动过程昼夜长短的变化地球的公转运动从微观的角度来看就是太阳直射点在地球南北回归线之间做回归运动的过程。65 (1)二分二至日的特殊值二分日,全球昼夜平分;夏至日: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南半球则相反。冬至日: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南半球则相反。(2)昼夜长短的对称性变化:关于日期的对称性。由于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特性,当直射点回归直射在同一纬度,某地两个日期的昼长及夜长在理论上是等长的。求某地(非极地地区)昼夜长短相等的两个日期:材料一般会给出一个日期,如果该日期是在夏半年(3.21——9.23)的日期范围,则以夏至日(6月22日)日期为对称,找另外一个日期;如果是冬半年(9.23——次年3.21)的日期范围,则以冬至日(12月22日)日期为对称;【极地极昼或极夜开始的时间】极地考察的是极昼极夜开始或结束的时间。(例如已知极昼开始的时间,求极昼结束的时间),也是关于二至日的对称(具体方法与上述相同)。【日出日落方位的对称性】太阳直射在同一纬度时,日出日落的方位也是相同的,因此日出日落方位的对称性。日出日落方位再一次出现同样的位置。对称性原理与昼夜长短的相同。2.正午太阳高度角正午太阳高度角大小是由直射点所在的纬度决定的,离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65 某地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H=90°-两地纬度差。(1)二分二至日的特殊值:春、秋分日:直射在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角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夏至日:直射点直射在北回归线,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达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冬至日:直射点直射在南回归线,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达一年中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2)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对称性变化太阳高度角大小的对称性。原理同昼夜长短的变化一样,当直射点出现在同一纬度,某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叫是相同的,具有对称性。对称日期计算方法与昼夜长短的变化相同。(3)太阳高度角的差:在涉及到太阳高度角的差值时,要充分利用两地正午太阳高度角等于两地的纬度差原理。(4)影子长短的变化:影子的长短的影响因素是太阳高度角的大小。一天中:正午太阳最高,则影长最短,则日出→正午,影长缩短;正午→日落,影长变长。一年中:(离太阳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影子越短。(纬度越高,正午时的影子越长)(5)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运用:①确定房屋的朝向为了获得更充足的太阳光照,在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南方,房屋朝南;在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北方,房屋朝北。②确定楼距、楼高为了更好地保证各楼层都有良好的采光,楼与楼之间应当保持适当距离。一般来说,纬度较低的地区,楼距较小;纬度较高的地区,楼距较大。以我国为例,见下图,南楼高度为h65 ,该地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为H,则最小楼间距L为:L=hcotH。③太阳能热水器的倾角调整计算出某地太阳能板放置的角度就必须知道该地的正午太阳高度角。结合该地的纬度,利用结论:太阳能板放置的角度就是该地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知识扩展】太阳周日视运动——“三点定轨迹”(1)日出日落方位(2点)①二分日:直射赤道,太阳光线与纬线平行,呈正东,正西方向。因此二分日:全球太阳正东升,正西落。②北半球的夏半年(3月21日~9月23日,直射点在北半球):日出东偏北。日落则西偏北。因此北半球夏半年:太阳东北升,西北落。③北半球的冬半年(9月23日~次年3月21日,直射点在南半球):日出东偏南,日落西偏南。因此北半球冬半年:太阳东南升,西南落。(2)正午太阳方位(1点)北回归线以北,直射点永远在正午太阳在正南;南回归线以北,直射点永远在正午太阳在正北;65 回归线之间的正南正北均有,具体得看直射点的位置。直射点一个月大致走8°,可通过已知时间与二分二之日的时间差推测直射点所在的纬度。(3)太阳周日视运动“三点定轨迹”:此三点为日出,日落,及正午太阳三点的位置。因此结合日出、日落方位,可推断太阳的轨迹分布图。(黄色中心为该地区)考察的地区一般为回归线到极圈之间。65 注意:依据“三点定轨迹”方式绘制出的是太阳周日视运动的简图,可把一天中的时间进行加载,6时太阳大致正东方向,18时位于大致正西方向。直射点位于正南正北时是12点,因此可以判断一天中该地任一地方时太阳的大致方位及物体影子朝向。(4)极昼地区的日不落【解题技巧】极昼的最大太阳高度角为正午,最小太阳高度角为午夜(0时),两者相差为(90°-当地纬度)*2,是一个固定值。极点在一天中为恒值,大小等于直射点纬度。3.四季和五带①四季的划分方法:欧美:以“二分二至”划分;我国:以“四立”划分。②北温带国家:春季:3、4、5月;夏季:6、7、8月;秋季:9、10、11月;冬季:12、1、2月。南半球则相反。③五带:热带(南北回归线之间)、北温带(北回归线一北极圈)、南温带(南回归线一南极圈)、北寒带(北极圈一北极点)、南寒带(南极圈一南极点)。【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技巧】通过二分二至日推算,半月1节气。第一章地球上的大气思维导图65 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及分层一、大气的组成及作用65 组成作用气体主要成分N2 :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有减弱氧化的作用O2 :维持生物活动的必要物质,具有氧化作用微量成分CO2: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吸收长波(地面)辐射,对地面保温O3:吸收紫外线,保护地球生物;影响大气温度(吸收紫外线)水汽水汽的相变,产生了一系列天气现象、对地面保温固体杂质作为凝结核,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一、大气的垂直分层(一)对流层——与人类的关系最密切大气圈的最底层,集中了约75%的大气的质量和90%以上的水汽质量、固体杂质,大气中的污染物也多集中在这一层。厚度与温度有关:①纬度高,对流层厚度越低;低纬度17~18km,中纬度11~12km,高纬度8~9km。②夏季也大于冬季。现象对流层大气运动复杂,多对流天气,天气复杂多变65 气温特点海拔越高,气温越低(地面是近地面大气最主要最直接的热源)受热过程太阳暖地面,地面暖大气【逆温现象】1.定义:(在对流层中)气温会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升高。2.过程图:3.逆温的影响:[益处]①可以抑制沙尘暴的发生;②逆温出现在高空,对飞机的飞行极为有利;③山坡或河谷地区常发生逆温现象,逆温现象看成是一种气候资源而加以利用[弊端]逆温造成局部上热下冷,大气层结稳定,阻碍了空气的垂直对流运动,使大量烟尘水汽凝结物等聚集在它的下部,易产生大雾天气,使能见度变坏,甚至造成严重大气污染。(一)平流层现象大气水平运动,无对流,无天气变化气温特点海拔越高,气温越高受热过程臭氧(中上层)直接吸收阳光中的紫外线人类活动飞机飞行65 【臭氧空洞】20世纪80年代初,科学家观测发现,南极上空每年春季臭氧含量比之前有大幅度下降,并将这一现象称为“臭氧空洞”。“臭氧空洞”的出现,表明臭氧层被破坏,臭氧含量减少。(一)高层大气高度分布平流层顶到大气上界气压特点气压低,空气密度小现象有若干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极光现象,流星现象第二节大气的运动一、大气受热过程1.大气受热过程:太阳暖地面,地面暖大气。地面是近地面大气最主要、最直接的热源。在夜间,没有太阳辐射,地面降温较快,容易产生逆温现象。2.大气的保温作用65 大气增温后向外传递热量(大气辐射),分别向高层大气和向地面。向地面那部分称之为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保温作用。大气保温作用的途径:①减少地面长波辐射的消耗。例如温室大棚(塑料膜、玻璃等)、地膜。②增加返回地面的大气逆辐射。例如燃烧秸秆释放浓雾;全球气候变暖等二、热力环流模式1.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受热不均——(导致)大气的垂直运动[热胀冷缩]——(使得)同一水平面产生气压差——(引发)大气的水平运动[风]——(形成)热力环流2.等压面的判读第一类:高程剖面图简记:等值线终极原理:大的凸向变小的方向,小的凸向变大的方向。因此高压区凸向气压变小的方向,低压区凸向气压变大的方向。反之运用:凸向气压变小方向的为高压区,凸向气压变大方向的为高压区。第二类:等压面高程图65 500百帕等压面高程(单位:米)在第二类图中,没有剖面图直观,可根据数值转化为剖面结构。中心海拔数值高的说明等值线向高空凸(凸气压变小方向),说明其为高气压区;中心海拔数值低的说明等值线向近地面凸(凸气压变大方向),说明其为低气压区。因此图中N为(高空,因为海拔高)高压区,M为(高空)低压区。近地面则相反。3.常见的热力环流及其影响(1)海(湖)陆风:①成因分析: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是前提和关键。②风向:白天吹海风,晚上吹陆风。③影响:使滨海地区气温日较差减小,降水增多(2)山谷风:①成因分析:山坡的热力变化是关键②风向:白天吹谷风,晚上吹山风③影响:在山谷和盆地常因夜间的山风吹向谷底,使谷底和盆地内形成逆温层,阻碍了空气的垂直运动,易造成大气污染。65 ③市区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1)成因分析:“城市热岛”的形成是突破口(2)风向:近地面由郊区吹向城市。城市风环流的方向不随时间而变化,因为市区的气温总是高于郊区。(3)影响与应用一般将绿化带布置在气流下沉处以及下沉距离以内,而将卫星城或污染较重的工厂布置于下沉地带距离之外。注意:①在海陆风(湖陆风)、山谷风的复习中,要注意其风向的变化实质不在于白天还是晚上,而在于不同下垫面区域的温度对比关系。②常见的热力环流中,海陆风(湖陆风)、山谷风等的风向存在着昼夜的差异,而城市风的风向不存在这种差异。65 三、大气环流(一)三圈环流熟记气压带和风带(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分布的纬度位置。气压带风带的判别:1.根据0°,30°,60°,90°等纬度,判断气压带的名称2.结合气压带判断风向名称或根据风带推算气压带3.结合气压带的成因或者天气状况判断气压带风带成因分类:(1)热力原因。如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2)动力原因。如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天气状况:西风湿润信风干,上升多雨下沉晴注意:如果信风从海洋上经过,将会带来大量水汽,变得比较湿润,遇到地形的抬升作用,会形成丰富的地形雨。例如冬季日本的西海岸降雪较多。65 二、季风环流从地区的考点主要是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东亚季风:夏季吹东南风,冬季吹东北风。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南亚季风:夏季吹西南风,冬季吹西北风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以及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65 除东亚和南亚外,非洲北部和澳大利亚西北部的风也随季节而转换,其风向变化与东亚季风相同,1月盛行西北风,7月盛行东南风。第三节气候与天气一、气候1.气候形成的影响因素在不同的气压带风带控制下形成不同的气候:65 2、气候的分布及特征3.气候的描述描述气候特征抓住核心三点:先指出气候类型,然后对气温、降水以及光照三要素分别进行描述。思考方向满分术语65 气温①气温的高低;②气温的年或日较差终年高温;终年严寒;夏季高温;全年温和;气温年较差大(小);最热月或最冷月气温降水①降水量的多少;②降水的季节分配;③降水的年际变化降水季节分配均匀,降水年际变化小(大);降水集中在夏季(冬季);雨热同期;有明显的旱、雨两季之分(干季、湿季之分);降水丰沛;全年少雨光照①光照的强弱;②年日照时数的多少日照时数长(短),日照强烈(较弱);光照充足(不足)4.影响气温的因素65 (1)日变化:一天中,太阳辐射最强是正午12时;地面温度最高出现在午后1时(即当地地方时为13:00)左右大气温度(气温)最高出现在午后2时(即当地地方时为14:00)左右。一天中,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2)年变化一年中,北半球太阳辐射最强是6月份;北半球大陆气温最高是7月份;北半球海洋气温最高是8月份。(辐射最弱为12月,陆地气温最低为1月份,海洋气温最低为2月份)65 (3)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5.影响降水的因素65 二、天气系统(一)锋面系统和天气1.冷锋冷气团主动流向暖气团。标志:锋面符号为▲(黑三角);冷气团移动方向为直箭头;锋面坡度较大;冷锋降水在锋后。天气状况:过境前:单一暖气团控制,温暖晴朗;过境时:出现阴天、降温、刮风、雨雪等天气过境后:单一冷气团控制,气温降低,气压升高,天气转晴。2.暖锋暖气团主动流向冷气团。标志:锋面符号为(红半圆);冷气团移动方向为回旋;锋面坡度较小;暖锋降水在锋前。天气状况:过境前:单一冷气团控制,低温晴朗;过境时:出现连续性降水或雾的天气过境后:单一暖气团控制,气温升高,气压降低,天气转晴。65 3.准静止锋冷气团和暖气团势力相当。锋面符号为▲(黑三角)和(红半圆)交错分布。天气影响:带来连续性降水。准静止锋要掌握在我国分布的类型、具体的时间及影响:(二)气旋和反气旋系统三、等压平面判读的运用:(1)气压分布的判读:会找出:高压中心;低压中心;高压脊;低压槽。65 (2)判断风向的步骤(1)确定水平气压梯度力;(2)确定地转偏向力;(3)确定风向(注意区分近地面和高空)。(3)判断风力(风速)大小的方法①风力的大小取决于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大小,因此,等压线密集处,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②不同图中,比例尺相同,相邻两条等压线数值差越大,风力越大。③不同图中,等压线疏密和等压差相同时,比例尺越大,风力越大。(4)判断季节①夏季(北半球7月、南半球1月):大陆内部一般为低压。②冬季(北半球1月、南半球7月):大陆内部一般为高压。(5)判断天气状况65 ①由高纬吹向低纬的风——寒冷干燥。②由低纬吹向高纬的风——温暖湿润。③低气压过境时,多阴雨天气;高气压过境时,多晴朗天气。①低压中心和低压槽控制区多阴雨天气第一章地球上的水【思维导图】65 第一节水循环一、水循环类型及其主要环节2.水循环环节的影响因素65 3.水量平衡65 第二节河流专题1.河流的补给方式65 2.河流的水文特征3.河流的水系特征65 第三节海水的性质第四节海水的运动65 【先掌握模式】呈现出“8/0”模式,分中低纬度环流和中高纬度环流。中低纬度(海区)东寒西暖;中高纬度(海区)东暖西寒。第一章地表形态的塑造1.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塑造65 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构造名称实践意义原因或依据背斜石油、天然气埋藏区岩层封闭,易于储油、储气。天然气最轻,分布于背斜核心的上部,中间为石油。隧道的良好选址天然拱形,结构稳定,不易储水,隧道一般选择在背斜核心部位。(向斜是雨水汇集区,隧道可能变为水道)顶部地带适宜建采石场裂隙发育,岩石破碎。向斜地下水储藏,常有“自流井“分布底部低洼,易汇集形成地下水。水库坝址选择点物质坚实,基础牢固钻探应在向斜构造处岩层中含有煤、铁矿石等,往往保留在向斜部分的地下,因背斜顶部易被侵蚀,岩层中的矿石很可能被侵蚀。【在背斜处开采煤炭等,易发生瓦斯爆炸事故;在向斜处开采煤炭,易发生透水事故。】断层泉水、湖泊分布地,河谷发育65 岩隙水易沿着断层出露;岩石破碎,易被侵蚀为洼地,利于地表水汇集铁路、公路、桥梁、水库等避开岩层不稳定,容易诱发断层活动,破坏工程;水库易渗漏。2.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塑造【知识扩展】河流的剖面图:河流发育于河谷地区,河谷主要由谷坡和谷底组成。65 谷坡:是河谷两侧的斜坡,不会被水淹没。主要是阶地,阶地的形成主要是在地壳垂直升降运动的影响下,由河流的下切侵蚀作用形成的,是地球内外部动力地质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有几级阶地,就有过几次上升运动;阶地位置,级别越高,形成时代越老。谷底:由河床和河漫滩组成。河床:是河流平时或洪水季节占据和通过的地方,而不是整个河谷的范围。不包括底部堆积的泥沙。3.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熟悉物质循环的过程及三大岩石的转化。65 4、岩层新老关系的判断方法(1)沉积岩:位置越靠下,岩层越老;(2)看断层:断层形成晚于被断裂的岩层;(3)看岩浆岩:岩浆岩(侵入岩和喷出岩)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4)看变质岩:变质岩受岩浆岩影响而形成,变质岩的形成晚于其相邻的岩浆岩。(5)根据海底岩石形成和扩张过程判断:如果是海底岩石,则离海岭越近,其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晚,离海岭越远,其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早;或者说离海沟越近,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早,离海沟越远,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晚。(6)根据生物进化规律判断:由于生物进化总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因此保存复杂、高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总比那些保存简单、低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新。(7)①若出现大面积成层岩石(堆积作用形成岩层),说明地壳处于下沉运动中。②若上覆岩层发生侵蚀(岩层被侵蚀),说明地壳处于上升运动中。记住:岩层上升会被侵蚀,岩层下沉会被堆积。③若某个年代的岩层缺失,说明该年代该地区地壳上升没有接受沉积,或者说明该年代地壳下沉形成了沉积岩,后来该地地壳上升,形成的岩层又被侵蚀掉。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65 一、土壤(一)土壤的组成及肥力1.土壤组成:2.土壤肥力:土壤能同时不断地供应和调节植物在生长过程中所需的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土壤肥力最终取决于水、肥、气、热四个因素之间的协调程度,以及能否满足植物生长过程的需要。土壤的组成状态体积比例肥力特征作用肥力矿物质固态45%由成土母质发育。是土壤中矿物养分的主要来源土壤肥力的高低取决于土壤中水、肥、气、热四个因素之间的协调程度以及能否满足植物生长过程中的各种需求有机质固态5%由植物提供。有机质的含量是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标志水分液态20%~30%过多会造成土温下降,土壤缺氧空气气态20%~30%过多会造成养分、水分不足,植物枯萎65 (二)土壤形成的影响因素土壤是在岩石(成土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五因素综合作用下的产物:(1)成土母质在温度变化、水、大气及生物的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原地发生的破坏作用,称为风化作用。风化作用使岩石破碎,形成结构疏松的风化物。这些风化物逐步发育成土壤,故称风化物为成土母质。(2)生物土壤形成的主导因素。特别是绿色植物将分散的、深层的营养元素进行选择性的吸收,集中地表并积累,促进肥力发生和发展。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动植物残体+腐殖质)的来源和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土壤肥力与生物作用密切关联。注意:有机质含量的比较:草原>森林>荒漠【分析】草类生命周期短,每年死亡的大量地上茎叶和底下根系,提供了相当数量腐殖化的有机质;森林生命周期长,大量的有机质储存在活的植物组织内,每年的残落物归还量并不很大;荒漠植被少。(3)气候:65 通过土壤与大气间不断进行的水分和热量交换直接影响其水热状况;间接通过影响岩石风化,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活动等来影响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和其形成发育过程。温度高+降水多=风化强度大、速度快(微生物活动旺盛)→土壤有机质积累少。典型自然环境下的土壤特性高寒环境土壤发育程度低、土层薄、土壤贫瘠、冻土广布湿热环境有机质分解快,土壤淋溶作用强,土壤贫瘠,偏酸性干旱环境土壤水分少,发育程度低,贫瘠,偏碱性冷湿环境有机质分解慢,大量累积在表土层,土层深厚,肥沃中纬度中纬度森林面积密集地区,生物对土壤的改造作用明显;枯枝落叶掉到土壤中,分解后使有机质丰富;高温季节短,土壤中有机质分解慢,有机质含量高,土壤肥沃。(4)地形地形引起地表物质与能量的再分配,间接地影响土壤与环境间的物质与能量交换。海拔高度、坡度、坡向影响光照、热量和水分、物质的转化。从山顶到低平洼地,成土母质的颗粒存在由粗到细的变化和规律,依次分布着砾质土、砂土、壤土和黏土。(5)时间土壤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层越厚,土层分化越明显。在自然状态下,形成20厘米厚可耕作的土壤,一般需要100至1000年。65 (三)土壤质地及特征类型特点砂土成分以沙粒占优势,大孔隙多,通气、透水性强,保水、蓄水性能弱,而且有机质易分解,保肥性能弱,但易于耕作。壤土壤土中所含的沙砾、粉粒、黏粒的比例适中,兼有砂土和黏土的特点,不仅透气、透水性能良好,而且蓄水、保肥能力强,是农业生产的理想质地。黏土黏土成分中的黏粒占优势,通气、透水性差,蓄水、保水性能强,而且有机质分解缓慢,易积累,保肥性能好,但质地黏重,不易于耕作。二、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考察的角度1.分析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特征“整体性”【解题方法】主要从分析地理位置入手,抓住区域内的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环境要素进行分析,点明每一要素呈现的主要特点即可。2.解释区域内某种地理现象的形成原因“一果多因”【解题方法】由于区域地理环境要素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区域地理现象往往是不同地理要素间的因果联系导致的,其中气候、地貌是许多地理现象形成的基础因素,分析时应理清要素间的因果联系链,由因到果步步推进,完整呈现因果关系。【气候→其他要素】65 【地形→其他要素】65 【其他要素→生物数量】65 【其他要素→生物】65 3、分析区域环境的变化过程及特点“牵一发而动全身”(“一因多果”)【解题方法】区域内某要素的变化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区域其他要素的变化,乃至整个区域环境的整体变化。【案例】分析某地区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对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的影响。[关键词] 气候 地貌 植被 水文 生态环境[答题思路] 当××要素发生变化后,其他的××随之发生变化。例如当砍伐森林(植被)后,地表拦截大气降水(气候)的功能下降,下渗减少,地表水(水文)汇流速度加快,对土壤的侵蚀加强,极易造成水土流失(地貌),由此导致土壤贫瘠;植被破坏后,光合作用减弱,吸收二氧化碳减少,影响大气的成分,这样的连锁反应,最终导致整个自然地理环境的改变,即“牵一发而动全身”。【案例】运用自然环境整体性的原理分析居延海面积萎缩对周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气候更加干旱,温差加大,风沙天气增多,成为沙尘暴的发源地之一。物理风化加剧,风力侵蚀加大。湖水盐度升高,水质恶化,湿地减少,水生生物减少。造成植被大面积死亡,土地盐碱化,土地荒漠化加剧,生态环境急剧恶化。4、分析区域间的环境联系“区域之间”65 【解题方法】主要从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的角度分析不同区域间存在的因果联系。如青藏高原的隆起,有效阻挡了海洋水汽的进入,使得我国西北地区的气候干旱加剧。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65 林线和雪线65 第六章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65 一、洪涝灾害1.洪涝灾害产生的原因:自然原因:(1)气候特征:气候降水的强度;(2)河流的水文、水系特征(支流特点、湖泊的多少);①水系特征:支流多(扇形水系、树枝状水系);河道弯曲;缺少天然的入海河道(淮河),入海河道单一;地势低洼(海河、珠江)。②水文特征:夏季多暴雨,河水陡涨。65 人为原因:滥砍滥伐,造成水土流失加剧,河床抬升;围湖造田,湖泊调节能力减弱;不合理水利工程建设。2.治理措施:(1)植树造林,建设防护林体系;(2)退耕还湖;(3)修建水利工程;(4)裁弯取直,加固大堤;(5)开挖入海河道(淮河);(6)修建分洪区;(7)建立洪水预报预警系统等。二、寒潮灾害1.概念因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气温24小时内下降8℃以上,且最低气温下降到4℃以下,并伴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的天气过程。2.频发区及时间(1)频发区:北半球中高纬度(势力强大的寒潮可影响到低纬度地区)(2)深秋到初春时节3.寒潮的危害(1)寒潮带来的剧烈降温往往使农作物遭受冻害,造成农业损害(2)伴随的大风、大雪、冻雨会造成畜牧业损失,阻断交通、破坏通信设施和输电线路【寒潮的益处】空气南下,有利于地表交换热量;大规模的雨雪天气,缓解旱情;雪水氮化物含量高,能加速有机质的分解,提高土壤肥力;低温,天然的杀虫剂;大风,无污染动力资源。4.我国的寒潮(1)时间:每年春秋两季有两个寒潮高峰期,即3~4月和10~11月,前者更强。春秋季节爆发的寒潮对农作物的危害最大。(2)来源:蒙古、西伯利亚地区势力强大的寒潮,会自北向南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65 三、风沙灾害1.沙尘暴发生的时间、条件(1)沙尘暴发生时间:冬春季节多发区:西北、华北、东北2.华北沙尘暴多发的原因有:(1)冬春冷空气活动多。大风日数多。(2)由于气候干旱,土壤疏松干燥。(3)人口压力大,人们毁林开荒,森林覆盖率降低;过度放牧,草原退化、沙化土地面积不断扩大,导致沙尘暴多发。(4)此时农田开耕地表比较裸露(5)此时地表已经解冻,春季加速升温,使地表干旱加速3.风沙活动成因(1)沙源。①外地输沙:盛行风从上风地带将沙尘物质吹送至风沙活动地区沉积;河流从中上游地区搬运到风沙活动地区沉积。②当地沙源:枯水期湖滩、河滩裸露,泥沙裸露;冬春季节地表缺少植被覆盖,表土裸露;耕地面积扩大、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破坏植被,地表裸露,增加沙源。(2)动力。(1)盛行风:风大、大风日数多;受地形影响(山口处狭管效应、河谷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一致等),地面风速增强。65 (2)不稳定的空气条件:如沙尘暴多发生于午后或傍晚,不稳定的热力条件有利于风力加大、强对流发展。(3)特殊天气、气候背景:干旱少雨、气温回升、蒸发旺盛,是风沙形成的温床;气旋与冷空气活动频繁。(3)植被:冬春季节植被稀疏,地表缺少植被保护,表土疏松,沙源丰富、易起沙。四、泥石流1.概念: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2.发生的三个条件:(1)陡峻的便于集水、集物的地形地貌,即山高沟深;(2)有丰富的松散物质;(3)短时间内有大量的水源。我国川、滇、黔接壤地带,形成了以地震、滑坡、泥石流为主的灾害系统。这是因为该地带现代地壳活动强烈,地震频发,震级高。由于地壳活动强烈,山体中断裂发育,岩石破碎,风化严重,加上干湿季明显,暴雨集中,促使滑坡、泥石流灾害突发。65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