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二模试卷含解析3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中考化学二模试卷含解析3

‎2016年北京市东城区中考化学二模试卷 一、选择题 ‎1.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干冰升华 B.酒精燃烧 C.食物腐败 D.铁钉生锈 ‎2.下列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  )‎ A.O2 B.H2O C.KCl D.H2SO4‎ ‎3.下列物质能在空气燃烧,且产生大量白烟的是(  )‎ A.木炭 B.硫粉 C.红磷 D.铁丝 ‎4.下列气体中,有毒的是(  )‎ A.N2 B.O‎2 ‎C.CO D.CO2‎ ‎5.下列属于非金属元素的是(  )‎ A.Ca B.Na C.Cu D.S ‎6.铝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已知一种铝原子的原子核内有13个质子和14个中子,则该铝原子的原子核外电子数为(  )‎ A.13 B.‎14 ‎C.18 D.27‎ ‎7.下列化学符号所表示的意义错误的是(  )‎ A.N2:可以表示一个氮气分子 B.Cu2+:可以表示铜单质 C.C:可以表示一个碳原子 D.H2O:可以表示水这种物质 ‎8.鉴别空气、氧气和二氧化碳3瓶气体的最好方法是(  )‎ A.闻气味 B.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 C.观察颜色 D.将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 ‎9.下列物质中,不属于合金的是(  )‎ A.黄铜 B.不锈钢 C.氧化汞 D.生铁 ‎10.下列用品所使用的主要材料,属于天然纤维的是(  )‎ A.‎ 橡胶轮胎 ‎ B.‎ 尼龙丝袜 ‎ C.‎ 塑料饭盒 ‎ D.‎ 羊毛毛衣 ‎11.空气污染指数简称API.下列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是(  )‎ A.CO B.CO‎2 ‎C.NO2 D.可吸入颗粒物 ‎12.保护空气,使天空更蓝,下列做法不合理的是(  )‎ A.随意大量燃放鞭炮 B.使用绿色公共交通出行 C.开发和利用各种清洁能源 D.将工业废气处理后再排放 ‎13.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 给液体加热 ‎ B.‎ 放入铁钉 C.‎ 检查气密性 ‎ D.‎ 测溶液的酸碱度 ‎14.一般情况下,两种活动性不同的金属在潮湿的环境中接触时,活动性强的金属首先被腐蚀.为了避免轮船的钢质外壳被腐蚀,通常在轮船外壳上镶嵌的金属是(  )‎ A.锌板 B.银板 C.铜板 D.铅板 ‎15.下列化学方程式不符合题意的是(  )‎ A.自制简易灭火器原理:Na2CO3+2HCl═2NaCl+H2O+CO2↑‎ B.用生石灰处理硫酸厂废液:Ca(OH)2+H2SO4═CaSO4+2H2O C.不能用铁制容器盛装硫酸铜溶液的原因:Fe+CuSO4═FeSO4+Cu D.证明铁是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氢之前的金属:Fe+2HCl═FeCl2+H2↑‎ ‎16.下列物质的用途中,与其化学性质无关的是(  )‎ A.小苏打用于治疗胃酸过多 B.熟石灰用于改良酸性土壤 C.氧气用于气焊、气割 D.酒精用于给发烧病人擦拭以降低温度 ‎17.现有甲、乙、丙三种金属,采用将其中的一种金属分别放入另外两种金属的硫酸盐溶液中的方法进行实验,得到三种金属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弱到强的顺序是(  )‎ A.甲 丙 乙 B.丙 甲 乙 C.乙 甲 丙 D.甲 乙 丙 ‎18.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A.酸和碱能发生中和反应,则硝酸与氢氧化钠也能发生中和反应 B.铝表面的氧化铝薄膜能起到保护作用,则铁表面的氧化铁也能起到保护作用 C.碱溶液能使石蕊试液变蓝,则能使石蕊试液变蓝的溶液一定是碱 D.蔗糖的饱和溶液,不能再溶解蔗糖,也一定不能再溶解其它物质 ‎19.在一密闭容器内加入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变化如图.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该反应为分解反应 B..丙可能为该反应的催化剂 C.参加反应的乙、丁质量比为3:2‎ D.丁相对分子质量是甲的2倍 ‎20.某同学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将等浓度、等体积的足量稀盐酸同时加入到分别盛有碳酸氢钠和碳酸钠的烧瓶(大小相同)中.可以观察到的现象:①两只烧瓶中都有气泡冒出;②两只烧瓶中的固体最终全部溶解;③最终气球鼓起程度A大于B;④最终气球鼓起程度B大于A;⑤最终气球鼓起的程度A和B相同.其中正确的是(  )‎ A.①④ B.①②④ C.①②⑤ D.①②③‎ ‎ ‎ 二、非选择题(共60分)‎ ‎21.厨房中很多炊具都是金属制品.‎ ‎(1)用铁锅做饭,是利用了金属的______性.‎ ‎(2)铁锅洗净后需擦干放置,目的是______.‎ ‎22.厨房安全非常重要.‎ ‎(1)目前家用燃气多为天然气[主要成分为甲烷(CH4)],写出甲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2)燃气公司的师傅上门服务,师傅在燃气灶与燃气管道之间连接的橡胶管上刷涂肥皂水后,仔细观察,师傅这么做的目的是______.‎ ‎(3)炒菜时,若油锅着火,千万不要慌张,立即用锅盖盖灭,灭火的原理是______.‎ ‎(4)为防止燃气泄漏造成危险,可在厨房安装报警器.使用天然气的家庭,报警器应该安装在燃气灶附近墙壁的______(填“上”或“下”)方.‎ ‎23.厨房的空气污染不容忽视.‎ ‎(1)炒菜时会产生油烟,油烟是厨房的主要污染物.油烟中含有一种有害成分﹣﹣﹣﹣丙烯醛(化学式为C3H4O).下列关于丙烯醛的说法错误的是______(填字母序号).‎ A.属于有机物 B.由3种元素组成 C.相对分子质量为56 D.由3个碳原子、4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2)请提出一条减少厨房油烟污染的合理建议______.‎ ‎24.自来水在厨房必不可少.‎ ‎(1)自来水消毒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其中生成物D具有杀菌消毒的作用.‎ ‎①反应过程中没有发生变化的微粒是______(填字母序号).‎ A.水分子 B.氯原子 C.氧原子 D.氢原子 ‎②在光照的条件下,D可以发生分解反应生成C和一种单质气体,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 方程式______.‎ ‎(2)越来越多的家庭厨房中安装了净水器,用来获得直饮水.某品牌的净水器净化水的过程如图所示:‎ 其中活性炭(GAC)的作用是______.‎ ‎(3)爱护水资源一方面要防治水体污染,另一方面要节约用水.请你提出一条家庭中节水的合理化建议______.‎ ‎25.食盐、酱油、食醋和料酒是厨房中调味品,完成下题:‎ ‎(1)食盐中通常加入碘酸钾(KIO3),以补充人体所需的碘元素.碘酸钾中碘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 ‎(2)经测定某品牌的酱油中钠元素的含量为‎1.25g/15mL,若其中钠元素都以NaCl形式存在烧菜时加入15mL该酱油,相当于加入NaCl的质量为______g(列出算式即可).‎ ‎26.食醋分为酿造食醋和人工合成食醋两类.‎ ‎(1)酿造食醋是由谷物、果蔬等富含糖类的物质发酵为酒精,酒精再进一步发酵而成的.下面是糖类物质发酵为酒精的主要反应,请完成化学方程式:C6H12O6‎2C2H5OH+2______‎ ‎(2)食醋中含有的醋酸(化学式为CH3COOH,可用HAc表示)可以除去水壶中的水垢(主要成分是CaCO3),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此反应属于______(填基本反应类型)反应.‎ ‎27.料酒和米醋外观上十分相似,可以通过闻气味的方法加以区分,此方法主要利分子的一条性质是 (  )‎ A.分子在不断运动 B.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C.分子之间有间隔 ‎ ‎28.合理膳食、安全饮食是健康的保障.‎ ‎(1)《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提倡人们参照平衡膳食宝塔(见图)的搭配来安排日常饮食.在宝塔的底层,谷类是指面粉、大米、玉米粉、小麦、高粱等的总和.它们是膳食中能量的主要来源,主要为人体提供六大营养素中的______(填字母序号).‎ A.糖类 B.维生素 C.无机盐 D.蛋白质 ‎(2)“食品安全”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下列说法不科学的是______.‎ A.任何食品中都不能添加食品添加剂 B.霉变的大豆、花生等食物因含大量黄曲霉素而不能食用 C.人体缺少Fe、Zn等微量元素会生病,应尽量多吃含有这些元素的营养品 D.钠元素对人体健康有重要作用,但长期过量摄入有可能诱发高血压.‎ ‎29.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19世纪50年代,白磷火柴在欧洲普遍流行.19世纪末,人们发现利用白磷做火柴的工人,易患一种磷毒性颌骨坏死的疾病,至此白磷的毒性受到关注.各国也在不同时期宣布禁止生产和销售白磷火柴,于是火柴上的白磷渐渐被红磷取代.现代火柴头主要成分是氯酸钾和硫磺,火柴盒侧面的磷皮则使用了红磷,辅料包括石蜡、二氧化锰、炭黑、黏合剂和稳定剂等.‎ 纯净的白磷是无色透明的晶体,遇光会逐渐变黄,因而又叫黄磷.白磷剧毒,误食‎0.1g就能致死.白磷接触皮肤也会引起吸收中毒.白磷不溶于水,易溶于二硫化碳.经测定,白磷的分子式为P4.‎ 白磷最特殊的性质就是能在潮湿的空气中发生缓慢氧化,反应产生的部分能量以光能的形式放出,故在暗处可看到白磷发光.当缓慢氧化积累的能量达到它的着火点(‎40℃‎)时便发生自燃,因此白磷通常储存在水中.‎ 白磷和红磷虽然一字之差,但是它们的结构、着火点和毒性却有很大不同.白磷是剧毒、着火点低、四面体型分子,而红磷是无毒、着火点较高、链状分子 ‎ 物质 性质 白磷 红磷 毒性 剧毒 无毒 着火点 ‎40℃‎ ‎240℃‎ 分子结构 依据上文,回答下列问题:‎ ‎(1)白磷的物理性质______(任写一条).‎ ‎(2)白磷燃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3)现代火柴摩擦生火时燃烧的物质中,除木棍外还有______.‎ ‎(4)白磷通常保存在水中,而不放置在空气中的原因是______.‎ ‎(5)白磷与红磷性质不同的主要原因是______.‎ ‎30.金属元素钼(Mo)通常用作合金及不锈钢的添加剂.如图是化工生产中制备金属钼的主要流程图.‎ ‎(1)步骤①中,灼烧钼矿通常会将矿石粉碎成小颗粒,其目的是______.‎ ‎(2)如果在实验室模拟步骤②,需要使用的主要玻璃仪器有______(填字母序号).‎ A.烧杯 B.玻璃棒 C.漏斗 D.酒精灯 ‎(3)写出步骤⑤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31.在工业上可以利用磷石膏(主要成分CaSO4•2H2O)生产硫酸,同时联合生产水泥、化学肥料等.其工艺流程如图:‎ ‎(1)Ca‎5F(PO4)3 中钙、磷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_.‎ ‎(2)生产的化学肥料中的营养元素是______.‎ ‎(3)此工业生产流程有很多的优点,请你说出一点:______.‎ ‎32.甲、乙、丙、丁四种常见物质,由碳、氢、氧、氯、钠、钙6种元素中的2﹣3种组成.‎ ‎(1)甲是人体胃液中含有的一种酸,甲是______.‎ ‎(2)乙是甲与大理石反应生成的一种盐,乙是______.‎ ‎(3)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将注射器中的甲推入A中,使甲与大理石接触.‎ ‎①若打开止水夹,盛有丙溶液的B中出现浑浊,B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②若关闭止水夹,看到A中液体流入B中,盛有足量丁溶液的B中先出现气泡,后出现浑浊,丁是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解释B中出现浑浊的原因______.‎ ‎33.根据如图回答问题.‎ ‎(1)仪器a的名称是______.‎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收集装置是______(填字母序号).‎ ‎34.实验课上,同学们配制一定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做中和反应的实验,并测定反应过程中温度的变化.‎ ‎(1)计算:配制‎150g质量分数为4%的氢氧化钠溶液,需要称量氢氧化钠的质量是______g.‎ ‎(2)称量:用图A装置称量氢氧化钠时,发现固体粘在了称量纸上,这是由于放置在空气中的氢氧化钠固体发生______现象所造成的.正确 的操作是将固体放到烧杯中进行称量.‎ ‎(3)溶解:向盛有氢氧化钠的烧杯中加水溶解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静置,冷却至室温.‎ ‎(4)反应:如图B所示,取‎50g配好的氢氧化钠溶液和适量4%的硫酸于小烧杯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实验过程中观察到温度升高,则该反应为______(填“放热”或“吸热”)反应.‎ ‎35.如图所示的3个实验都采用了对比的方法.‎ ‎(1)实验一是探究______对硝酸钾溶解性的影响.‎ ‎(2)实验二是探究NaCl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应该保持相同的物理量是______(填字母序号).‎ A.温度 B.NaCl的质量 C.水和酒精的质量 ‎(3)实验三是探究CO2能否与氢氧化钠反应.将等体积的氢氧化钠溶液、水分别倒入集满二氧化碳的质地较软的塑料瓶中,拧紧瓶盖,充分振荡,观察到______,证明CO2能与NaOH发生反应.‎ ‎36.在化学课上,老师利用下列装置进行氯化氢与氨气反应的实验.已知:HCl+NH3═NH4Cl,NH4Cl常温下为白色固体.‎ ‎(1)将分液漏斗1中的浓硫酸缓缓放入锥形瓶中,即可产生大量的氯化氢,其原因是______.‎ ‎(2)制取并在B瓶中收集氯化氢,需要打开的止水夹是______(填K1、K2、K3或K4),然后在a处放置湿润的紫色石蕊纸花,当看到______,证明已收集满,立即关闭分液漏斗1的活塞和已打开的止水夹.‎ ‎(3)在a处套一小气球后,打开K2、K3,将分液漏斗2中的浓氨水缓慢滴入锥形瓶中,即 可产生大量的氨气,观察到B中产生大量白烟后,关闭分液漏斗2的活塞和K3.‎ ‎(4)一段时间后打开K3、K4,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 ‎37.某化学兴趣小组同学探究环境温度对过氧化钠(Na2O2)与二氧化碳反应的影响.‎ ‎【猜想与假设】‎ 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在湿度较小的条件下不反应,只在湿度较大的条件下反应.‎ 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在湿度较小和湿度较大的条件下均能反应.‎ ‎【查阅资料】‎ 常温下,过氧化钠是淡黄色粉末.过氧化钠能与盐酸反应.‎ 二氧化碳不溶于饱和碳酸氢钠溶液.‎ ppm是含量的一种表示方法.‎ ‎【实验探究】‎ 实验一的步骤如下:‎ ‎(1)用图1装置制取并收集较潮湿的二氧化碳气体.锥形瓶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其中饱和碳酸氢钠溶液的作用是______.‎ ‎(2)如图2所示,在三口瓶瓶口分别插入湿度传感器、二氧化碳传感器、带铁丝的胶塞.‎ ‎(3)待二氧化碳传感器显示二氧化碳读数稳定后,用铁丝戳破装有过氧化钠的塑料袋,使过氧化钠粉末与潮湿的二氧化碳充分接触,打开数据采集器,得到图3、图4.‎ 该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 ‎(二)实验二的步骤如下:‎ ‎(1)用图5装置制取并收集较干燥的二氧化碳气体.其中固体干燥剂的作用是______.‎ ‎(2)如图6所示,在三口瓶瓶口分别插入湿度传感器、二氧化碳传感器、带铁丝的胶塞.‎ ‎(3)待二氧化碳传感器显示二氧化碳读数稳定后,用铁丝戳破装有过氧化钠的塑料袋,使过氧化钠粉末与较干燥的二氧化碳充分接触,打开数据采集器,得到图7、图8.‎ ‎【结论与反思】‎ ‎(1)小组同学通过上述实验得出猜想______(填“‎1”‎或“‎2”‎)是正确的.‎ ‎(2)分析图3中相对湿度变化的原因是______.‎ ‎38.我国空气环境质量标准中,对空气中二氧化硫的浓度标准如表所示.‎ 空气质量标准 标准 一级标准 二级标准 三级标准 单位体积空气中SO2的质量(mg/m3)‎ ‎0~0.15‎ ‎0.15~0.50‎ ‎0.50~0.70‎ 为测定某地区空气中二氧化硫的含量,环保小组同学按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取‎1m3‎的空气,通过盛有足量H2O2溶液的抽气装置,缓慢抽气使二氧化硫能够充分反应生成硫酸.在吸收后的水溶液中加入足量的BaCl2溶液,生成白色沉淀BaSO4(相对分子质量为233),经测定,生成白色沉淀的质量为1.165mg.‎ 请通过计算,判断此空气中二氧化硫的浓度级别.‎ 已知反应:①SO2+H2O2═H2SO4;‎ ‎②H2SO4+BaCl2═BaSO4↓+2HCl.‎ ‎ ‎ ‎2016年北京市东城区中考化学二模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 ‎ 一、选择题 ‎1.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干冰升华 B.酒精燃烧 C.食物腐败 D.铁钉生锈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专题】化学反应的分类思想;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解:A、干冰升华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酒精燃烧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C、食物腐败过程中有对人体有害的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D、铁钉生锈过程中有新物质铁锈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 ‎ ‎2.下列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  )‎ A.O2 B.H2O C.KCl D.H2SO4‎ ‎【考点】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 ‎【专题】元素与化合物.‎ ‎【分析】本题考查氧化物的识别,根据氧化物的概念可知氧化物只有两种元素,且必须有氧元素.‎ ‎【解答】解:A、O2只有一种元素,属于单质,故A错误;‎ B、H2O有两种元素,其一为氧元素,属于氧化物,故B正确;‎ C、KCl虽有两种元素,但其一无氧元素,不属于氧化物,故C错误;‎ D、硫酸有三种元素,也含氧元素,但不属于氧化物,属于酸,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较简单,主要从概念上来抓住判断的关键点,两个关键点缺一不可,要同时具备.‎ ‎ ‎ ‎3.下列物质能在空气燃烧,且产生大量白烟的是(  )‎ A.木炭 B.硫粉 C.红磷 D.铁丝 ‎【考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 ‎【专题】实验性简答题.‎ ‎【分析】本题是一道简答题,主要考查对实验现象的回顾,描述实验现象应该根据燃烧的火焰颜色、产物情况等描述.‎ ‎【解答】解:A、木炭能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无色气体,故A不符合;‎ B、硫粉能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故B不符合;‎ C、红磷能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故C符合题意;‎ D、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花四射,有黑色固体生成.D不符合.‎ 故选C.‎ ‎【点评】本题较为简单,纯属对实验现象的描述,只要认真观察实验现象,不难回答,但要注意描述现象一定要言简意赅.‎ ‎ ‎ ‎4.下列气体中,有毒的是(  )‎ A.N2 B.O‎2 ‎C.CO D.CO2‎ ‎【考点】一氧化碳的毒性.‎ ‎【专题】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 ‎【分析】根据一氧化碳有毒,能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使人窒息死亡,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氮气不具有毒性,故选项错误.‎ B、氧气能供给呼吸,不具有毒性,故选项错误.‎ C、一氧化碳有毒,能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使人窒息死亡,故选项正确.‎ D、二氧化碳不具有毒性,故选项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一氧化碳具有毒性与中毒原理即可正确解答本题.‎ ‎ ‎ ‎5.下列属于非金属元素的是(  )‎ A.Ca B.Na C.Cu D.S ‎【考点】元素的简单分类.‎ ‎【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分析】元素分为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钙、钠、铜都属于金属元素,硫属于非金属元素.‎ ‎【解答】解:A、钙属于金属元素,故选项错误;‎ B、钠属于金属元素,故选项错误;‎ C、铜属于金属元素,故选项错误;‎ D、硫属于非金属元素,故选项正确;‎ 故选D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元素的简单分类,要加强记忆有关的知识点,并能够区分应用.本考点的基础性比较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 ‎ ‎6.铝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已知一种铝原子的原子核内有13个质子和14个中子,则该铝原子的原子核外电子数为(  )‎ A.13 B.‎14 ‎C.18 D.27‎ ‎【考点】原子的有关数量计算.‎ ‎【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分析】根据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结合题意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因为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由题意已知一种铝原子的原子核内有13个质子,故该铝原子的原子核外电子数为13.‎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并灵活运用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 ‎ ‎7.下列化学符号所表示的意义错误的是(  )‎ A.N2:可以表示一个氮气分子 B.Cu2+:可以表示铜单质 C.C:可以表示一个碳原子 D.H2O:可以表示水这种物质 ‎【考点】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A、根据化学式的微观意义,进行分析判断.‎ B、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 C、元素符号可表示一种元素、一个原子.‎ D、根据化学式的含义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N2可以表示一个氮气分子,故选项说法正确.‎ B、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Cu2+可以表示铜离子,故选项说法错误.‎ C、元素符号可表示一种元素、一个原子,C可以表示一个碳原子,故选项说法正确.‎ D、H2O可以表示水这种物质,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化学用语(元素符号、分子符号、化学式、离子符号等)的书写方法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 ‎ ‎8.鉴别空气、氧气和二氧化碳3瓶气体的最好方法是(  )‎ A.闻气味 B.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 C.观察颜色 D.将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 ‎【考点】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 ‎【专题】物质的鉴别题.‎ ‎【分析】区别空气、氧气和二氧化碳三瓶无色气体,要求根据三种气体性质的不同,设计的方案能出现三种明显不同的实验现象,才能达到达到一次鉴别出三瓶气体的目的.‎ ‎【解答】解:A、空气、氧气和二氧化碳三种气体都是没有气体的气体,用闻气体气味的方法无法鉴别,故选项错误;‎ B、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用带火星的木条只能鉴别出氧气,空气和二氧化碳无法鉴别,故选项错误;‎ C、空气、氧气和二氧化碳三种气体都是没有颜色的气体,用观察颜色的方法无法鉴别,故选项错误;‎ D、把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三个集气瓶中,若木条燃烧无明显变化,则是空气;若木条熄灭,则是二氧化碳;若木条燃烧更旺,则是氧气;现象明显,能一次鉴别出这三瓶气体,故选项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常见气体的鉴别方法,解题的关键是利用所要鉴别气体的性质的差别,根据实验中是否出现明显的不同现象判断能否鉴别.‎ ‎ ‎ ‎9.下列物质中,不属于合金的是(  )‎ A.黄铜 B.不锈钢 C.氧化汞 D.生铁 ‎【考点】合金与合金的性质.‎ ‎【专题】化学物质的分类思想;金属与金属材料.‎ ‎【分析】合金是指在一种金属中加热熔合其它金属或非金属而形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合金具有以下特点:①一定是混合物;②合金中至少有一种金属等.‎ ‎【解答】解:A、黄铜是锌和铜的合金,属于合金.‎ B、不锈钢是钢的一种,主要成分是铁,属于铁的合金.‎ C、氧化汞属于氧化物,不属于合金.‎ D、生铁是铁的合金,主要成分是铁.‎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合金的特征,掌握合金的特征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 ‎ ‎10.下列用品所使用的主要材料,属于天然纤维的是(  )‎ A.‎ 橡胶轮胎 ‎ B.‎ 尼龙丝袜 ‎ C.‎ 塑料饭盒 ‎ D.‎ 羊毛毛衣 ‎【考点】有机高分子材料的分类及鉴别.‎ ‎【专题】化学与生活.‎ ‎【分析】天然纤维是自然界原有的或经人工培植的植物上、人工饲养的动物上直接取得的纺织纤维,是纺织工业的重要材料来源,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橡胶轮胎是用橡胶制成的,橡胶是三大合成材料之一,故选项错误.‎ B、尼龙丝袜是用合成纤维制成的,属于合成纤维,故选项错误.‎ C、塑料饭盒是用塑料制成的,属于有机合成纤维,故选项错误.‎ D、羊毛属于天然纤维,故选项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了解天然纤维是自然界原有的或经人工培植的植物上、人工饲养的动物上直接取得的纺织纤维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 ‎ ‎11.空气污染指数简称API.下列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是(  )‎ A.CO B.CO‎2 ‎C.NO2 D.可吸入颗粒物 ‎【考点】空气的污染及其危害.‎ ‎【专题】空气与水.‎ ‎【分析】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暂定为: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和臭氧等.不同地区的首要污染物有所不同.‎ ‎【解答】解:A、一氧化碳是空气污染物,被计入空气污染指数,故A错误;‎ B、二氧化碳,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但不是空气污染物,没有计入空气污染指数,故B正确;‎ C、二氧化氮是空气污染物,被计入空气污染指数,故C错误;‎ D、可吸入颗粒物被计入空气污染指数,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空气污染指数”这一个基础知识点,要熟记空气的污染及其危害,尤其是空气的污染及其污染物的来源等与大气污染相关的考题是中考比较热门的考点.‎ ‎ ‎ ‎12.保护空气,使天空更蓝,下列做法不合理的是(  )‎ A.随意大量燃放鞭炮 B.使用绿色公共交通出行 C.开发和利用各种清洁能源 D.将工业废气处理后再排放 ‎【考点】防治空气污染的措施.‎ ‎【专题】化学与环境保护.‎ ‎【分析】A、根据大量燃放鞭炮会增加粉尘的排放进行分析;‎ B、根据使用绿色公共交通出行,可以节约能源,减少环境污染进行分析;‎ C、根据开发和利用各种清洁能源,可以减少环境污染进行分析;‎ D、根据将工业废气处理后再排放,有利于环境保护进行分析.‎ ‎【解答】解:A、大量燃放鞭炮会增加粉尘的排放,故A错误;‎ B、使用绿色公共交通出行,可以节约能源,减少环境污染,故B正确;‎ C、开发和利用各种清洁能源,可以减少环境污染,故C正确;‎ D、将工业废气处理后再排放,有利于环境保护,故D正确.‎ 故选:A.‎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要知道防止空气污染的方法和途径,真正做到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 ‎ ‎13.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 给液体加热 ‎ B.‎ 放入铁钉 C.‎ 检查气密性 ‎ D.‎ 测溶液的酸碱度 ‎【考点】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固体药品的取用;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溶液的酸碱度测定.‎ ‎【专题】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分析】A、根据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固体药品的取用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用pH试纸测定液体的酸碱度进行分析.‎ ‎【解答】解:A、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里的液体,且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试管夹应夹在距试管口大约处,大拇指不能放在短柄上,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B、向试管中加入固体药品时,应先将试管横放,用镊子把铁钉放在试管口,再慢慢将试管竖立起来,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C、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把导管的一端浸没在水里,双手紧贴容器外壁,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装置不漏气;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D、用pH试纸测定液体的酸碱度时,要用滴管将液体滴加到干燥的试纸上,不能把试纸直接插入待测液体中,故操作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掌握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 ‎ ‎14.一般情况下,两种活动性不同的金属在潮湿的环境中接触时,活动性强的金属首先被腐蚀.为了避免轮船的钢质外壳被腐蚀,通常在轮船外壳上镶嵌的金属是(  )‎ A.锌板 B.银板 C.铜板 D.铅板 ‎【考点】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专题】金属与金属材料.‎ ‎【分析】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的应用以及活泼性强的金属首先被腐蚀的规律分析.由于钢的成分是铁,为了避免轮船的钢质外壳被腐蚀,通常在轮船外壳上镶嵌的金属活动性应比铁的活动性强.‎ ‎【解答】解:由题意可知:两种活动性不同的金属在潮湿的环境中接触时,活动性强的金属首先被腐蚀金属,由活动性顺序表可找出比铁活动性强的金属.所以,为了避免轮船的钢质外壳被腐蚀,通常在轮船外壳上镶嵌的金属是锌板.所以:‎ A、在轮船外壳上镶嵌的金属是锌板,故A符合题意;‎ B、银的活动性小于铁,故B不符合题意;‎ C、铜的活动性小于铁,故C不符合题意;‎ D、铅的活动性小于铁,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置越靠前的金属的活动性越强,位置越靠后的金属的活动性越弱.‎ ‎ ‎ ‎15.下列化学方程式不符合题意的是(  )‎ A.自制简易灭火器原理:Na2CO3+2HCl═2NaCl+H2O+CO2↑‎ B.用生石灰处理硫酸厂废液:Ca(OH)2+H2SO4═CaSO4+2H2O C.不能用铁制容器盛装硫酸铜溶液的原因:Fe+CuSO4═FeSO4+Cu D.证明铁是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氢之前的金属:Fe+2HCl═FeCl2+H2↑‎ ‎【考点】书写化学方程式.‎ ‎【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根据化学方程式判断正误的方法需考虑:应用的原理是否正确;化学式书写是否正确;是否配平;反应条件是否正确;↑和↓的标注是否正确.‎ ‎【解答】解:A、化学方程式符合题意,且该化学方程式书写完全正确,故选项错误.‎ B、生石灰是氧化钙的俗称,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钙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SO4═CaSO4+H2O.‎ C、化学方程式符合题意,且该化学方程式书写完全正确,故选项错误.‎ D、化学方程式符合题意,且该化学方程式书写完全正确,故选项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分析应用的原理是否正确,然后再根据方程式的书写规则进行判断;化学方程式正误判断方法是:先看化学式是否正确,再看配平,再看反应条件,再看气体和沉淀,最后短线改成等号.‎ ‎ ‎ ‎16.下列物质的用途中,与其化学性质无关的是(  )‎ A.小苏打用于治疗胃酸过多 B.熟石灰用于改良酸性土壤 C.氧气用于气焊、气割 D.酒精用于给发烧病人擦拭以降低温度 ‎【考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专题】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分析】物质的化学性质是指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所以解答本题只要判断出是否与化学性质相关即可.‎ ‎【解答】解:A、小苏打用于治疗胃酸过多,是利用了小苏打能与盐酸反应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 B、熟石灰用于改良酸性土壤,是利用了熟石灰与酸发生中和反应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 C、氧气用于气焊、气割,是利用了氧气的氧化性,属于化学性质;‎ D、酒精用于给发烧病人擦拭以降低温度,是利用了酒精挥发吸热的性质,该性质属于物理性质,所以该用途与化学性质无关.‎ 故选D.‎ ‎【点评】解答本题要分析物质的性质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如果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就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 ‎ ‎ ‎17.现有甲、乙、丙三种金属,采用将其中的一种金属分别放入另外两种金属的硫酸盐溶液中的方法进行实验,得到三种金属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弱到强的顺序是(  )‎ A.甲 丙 乙 B.丙 甲 乙 C.乙 甲 丙 D.甲 乙 丙 ‎【考点】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专题】金属与金属材料.‎ ‎【分析】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它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据此根据三种金属间的转化关系应,进而可确定三种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 ‎【解答】解:现有甲、乙、丙三种金属,采用将其中的一种金属分别放入另外两种金属的硫酸盐溶液中的方法进行实验,甲能与盐溶液反应生成乙,说明甲的活动性比乙强;丙能与盐溶液反应生成甲,说明丙的活动性比甲强;丙能与盐溶液反应生成乙,说明丙的活动性比乙强;则三种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丙、甲、乙.‎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金属活动性应用,掌握金属活动性应用“反应则活泼、不反应则不活泼”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 ‎ ‎18.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A.酸和碱能发生中和反应,则硝酸与氢氧化钠也能发生中和反应 B.铝表面的氧化铝薄膜能起到保护作用,则铁表面的氧化铁也能起到保护作用 C.碱溶液能使石蕊试液变蓝,则能使石蕊试液变蓝的溶液一定是碱 D.蔗糖的饱和溶液,不能再溶解蔗糖,也一定不能再溶解其它物质 ‎【考点】中和反应及其应用;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金属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 ‎【专题】溶液、浊液与溶解度;金属与金属材料;常见的酸 酸的通性;常见的碱 碱的通性.‎ ‎【分析】A、根据中和反应的定义解答;‎ B、根据铝制品表面易形成致密的氧化铝薄膜耐腐蚀,铁制品表面易形成的铁锈疏松多孔解答;‎ C、根据碱溶液能使石蕊试液变蓝,则能使石蕊试液变蓝的溶液不一定是碱解答;‎ D、根据饱和溶液不能再溶解自身溶液,但可以再溶解其它物质解答.‎ ‎【解答】解:A、酸和碱能发生中和反应,则硝酸与氢氧化钠的反应也是酸和碱的反应,也能发生中和反应,故对;‎ B、铝制品表面易形成致密的氧化铝薄膜耐腐蚀,铁制品表面易形成的铁锈疏松多孔不耐腐蚀,故错误;‎ C、碱溶液能使石蕊试液变蓝,则能使石蕊试液变蓝的溶液不一定是碱,如碳酸钠,水溶液呈碱性,也能使石蕊试液变蓝,故错误;‎ D、蔗糖的饱和溶液,不能再溶解蔗糖,但可以再溶解其它物,故错误.‎ 答案:A ‎【点评】酸、碱、盐是初中化学最重点的部分,在中考中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对基本概念和理论的理解和运用,透彻理解概念是解题的必要前提.‎ ‎ ‎ ‎19.在一密闭容器内加入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变化如图.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该反应为分解反应 B..丙可能为该反应的催化剂 C.参加反应的乙、丁质量比为3:2‎ D.丁相对分子质量是甲的2倍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反应类型的判定.‎ ‎【专题】化学反应的分类思想;物质质量守恒;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反应后质量增加的是生成物,减少的是反应物,据此分析.‎ ‎【解答】解: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后丙的质量为:‎4g+‎10g+‎3g+‎4g﹣(‎6g+‎4g+‎8g)=‎3g,故乙为反应物,甲、丁为生成物,丙可能为催化剂,该反应为分解反应,‎ A、该反应为分解反应,故正确;‎ B、丙可能为催化剂,故正确;‎ C、参加反应的乙、丁质量比为:(‎10g﹣‎4g):(‎8g﹣‎4g)=3:2,故正确;‎ D、生成甲、丁的质量比为:(‎6g﹣‎4g):(‎8g﹣‎4g)=1:2,由于未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故无法确定甲、丁的相对分子质量比,故错误.‎ 故选D.‎ ‎【点评】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总个数不变,这是书写化学方程式、判断物质的化学式、判断化学计量数、进行相关方面计算的基础.‎ ‎ ‎ ‎20.某同学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将等浓度、等体积的足量稀盐酸同时加入到分别盛有碳酸氢钠和碳酸钠的烧瓶(大小相同)中.可以观察到的现象:①两只烧瓶中都有气泡冒出;②两只烧瓶中的固体最终全部溶解;③最终气球鼓起程度A大于B;④最终气球鼓起程度B大于A;⑤最终气球鼓起的程度A和B相同.其中正确的是(  )‎ A.①④ B.①②④ C.①②⑤ D.①②③‎ ‎【考点】盐的化学性质.‎ ‎【专题】常见的盐 化学肥料.‎ ‎【分析】根据碳酸钠、碳酸氢钠都会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每84份质量的碳酸氢钠会生成44份质量的二氧化碳,每106份质量的碳酸钠会生成44份质量的二氧化碳等知识进行分析.‎ ‎【解答】解:碳酸钠、碳酸氢钠都会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每84份质量的碳酸氢钠会生成44份质量的二氧化碳,每106份质量的碳酸钠会生成44份质量的二氧化碳,所以 ‎①两只烧瓶中都有气泡冒出,故正确;‎ ‎②加入的盐酸是足量的,所以两只烧瓶中的固体最终全部溶解,故正确;‎ ‎③‎1g的碳酸氢钠生成的二氧化碳大于‎1.06g碳酸钠生成的二氧化碳,所以最终气球鼓起程度A大于B,故正确;‎ ‎④最终气球鼓起程度B大于A,故错误;‎ ‎⑤最终气球鼓起的程度A和B相同,故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碳酸钠、碳酸氢钠与盐酸的反应,难度不大,注意结合题中的数据进行计算.‎ ‎ ‎ 二、非选择题(共60分)‎ ‎21.厨房中很多炊具都是金属制品.‎ ‎(1)用铁锅做饭,是利用了金属的 导热 性.‎ ‎(2)铁锅洗净后需擦干放置,目的是 防止生锈 .‎ ‎【考点】金属的物理性质及用途;金属锈蚀的条件及其防护.‎ ‎【专题】金属与金属材料.‎ ‎【分析】(1)根据金属的物理性质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已有的金属锈蚀的条件、防锈的方法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①烧菜用的锅必须导热性良好,铁具有良好的导热性,故烧菜用的铁锅主要是利用铁的导热性;‎ ‎(2)铁锅等铁制品使用后要洗净将水擦干,能防止生锈;‎ 答案:(1)导热;(2)防止生锈;‎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掌握常见化学物质的性质和用途、防止铁生锈的措施等是正确即可解答本题.‎ ‎ ‎ ‎22.厨房安全非常重要.‎ ‎(1)目前家用燃气多为天然气[主要成分为甲烷(CH4)],写出甲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CH4+2O2CO2+2H2O .‎ ‎(2)燃气公司的师傅上门服务,师傅在燃气灶与燃气管道之间连接的橡胶管上刷涂肥皂水后,仔细观察,师傅这么做的目的是 检查是否漏气 .‎ ‎(3)炒菜时,若油锅着火,千万不要慌张,立即用锅盖盖灭,灭火的原理是 隔绝空气 .‎ ‎(4)为防止燃气泄漏造成危险,可在厨房安装报警器.使用天然气的家庭,报警器应该安装在燃气灶附近墙壁的 上 (填“上”或“下”)方.‎ ‎【考点】常用燃料的使用与其对环境的影响;书写化学方程式;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专题】化学与能源.‎ ‎【分析】(1)根据甲烷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分析写出反应的方程式.‎ ‎(2)根据防止漏气来分析;‎ ‎(3)根据灭火的方法考虑:隔绝氧气,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隔离可燃物.‎ ‎(4)根据天然气的密度比空气小分析解答.‎ ‎【解答】解:(1)甲烷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方程式是:CH4+2O2CO2+2H2O.故答案为:CH4+2O2CO2+2H2O;‎ ‎(2)在燃气灶与燃气管道之间连接的橡胶管上刷涂肥皂水后,仔细观察,若产生气泡则说明漏气,易发生危险,如没有气泡则说明不漏气;故填:检查是否漏气;‎ ‎(3)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可用锅盖盖灭,是利用了隔绝氧气的反应灭火原理;故填:隔绝空气;‎ ‎(4)天然气与空气混合点燃易发生爆炸;甲烷的密度比空气小,所以燃气泄漏报警器应该安装在比较高的地方,故报警器应该安装在厨房灶具的上面,故填:上.‎ ‎【点评】此题难度不大,掌握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灭火的方法以及常见的物质的性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 ‎ ‎23.厨房的空气污染不容忽视.‎ ‎(1)炒菜时会产生油烟,油烟是厨房的主要污染物.油烟中含有一种有害成分﹣﹣﹣﹣丙烯醛(化学式为C3H4O).下列关于丙烯醛的说法错误的是 D (填字母序号).‎ A.属于有机物 B.由3种元素组成 C.相对分子质量为56 D.由3个碳原子、4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2)请提出一条减少厨房油烟污染的合理建议 使用油烟机(或减少用油炒菜、控制低油温、多用蒸煮炖菜等) .‎ ‎【考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防治空气污染的措施;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区别;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及其计算.‎ ‎【专题】化学与环境保护;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1)A.根据有机物的概念来分析;‎ B.根据物质的组成来分析;‎ C.根据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方法来分析;‎ D.根据物质的结构来分析;‎ ‎(2)根据消除丙烯醛污染的方法来分析.‎ ‎【解答】解:(1)A.丙烯醛是一种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有机物,故正确;‎ B.丙烯醛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故正确;‎ C.丙烯醛的相对分子质量是:3×12+4×1+16=56.故正确;‎ D.丙烯醛是由丙烯醛分子构成的,而不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故错误.‎ 故选D.‎ ‎(2)为了减少厨房油烟污染可以使用抽油烟机或炒菜时少放油、油温不要太高等;故填:使用油烟机(或减少用油炒菜、控制低油温、多用蒸煮炖菜等).‎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化学式的含义,解答时要注意区分物质的宏观组成和微观构成方面的内容.‎ ‎ ‎ ‎24.自来水在厨房必不可少.‎ ‎(1)自来水消毒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其中生成物D具有杀菌消毒的作用.‎ ‎①反应过程中没有发生变化的微粒是 BCD (填字母序号).‎ A.水分子 B.氯原子 C.氧原子 D.氢原子 ‎②在光照的条件下,D可以发生分解反应生成C和一种单质气体,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 方程式 2HClO2HCl+O2↑ .‎ ‎(2)越来越多的家庭厨房中安装了净水器,用来获得直饮水.某品牌的净水器净化水的过程如图所示:‎ 其中活性炭(GAC)的作用是 吸附 .‎ ‎(3)爱护水资源一方面要防治水体污染,另一方面要节约用水.请你提出一条家庭中节水的合理化建议 厨房洗菜水用于冲厕所、淘米水浇花等 .‎ ‎【考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水的净化;书写化学方程式;保护水资源和节约用水.‎ ‎【专题】化学反应模拟图型;空气与水.‎ ‎【分析】(1)化学反应中,原子是没有发生变化的微粒;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结合信息写出反应的方程式;‎ ‎(2)根据活性炭的具有吸附性分析;‎ ‎(3)根据节约用水结合生活分析.‎ ‎【解答】解:(1)根据反应的微观过程模拟图可知,反应物为氯气和水,生成物为氯化氢、次氯酸,化学式为:A为Cl2,B为H2O,C为HCl,D为HClO.‎ ‎①化学反应中,原子是没有发生变化的微粒,所以该反应中,没有发生变化的微粒是氯原子、氢原子和氧原子;故填:BCD;‎ ‎②在光照的条件下,D可以发生分解反应生成C和一种单质气体,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该单质含有氧元素,因此是氧气;故填:2HClO 2HCl+O2↑;‎ ‎(2)活性炭的具有吸附性;故填:吸附;‎ ‎(3)家庭中节水可以在厨房洗菜水用于冲厕所、淘米水浇花等;故填:厨房洗菜水用于冲厕所、淘米水浇花等.‎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就要理解和熟记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 ‎ ‎ ‎25.食盐、酱油、食醋和料酒是厨房中调味品,完成下题:‎ ‎(1)食盐中通常加入碘酸钾(KIO3),以补充人体所需的碘元素.碘酸钾中碘元素的化合价为 +5 .‎ ‎(2)经测定某品牌的酱油中钠元素的含量为‎1.25g/15mL,若其中钠元素都以NaCl形式存在烧菜时加入15mL该酱油,相当于加入NaCl的质量为  g(列出算式即可).‎ ‎【考点】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计算.‎ ‎【专题】化学式的计算.‎ ‎【分析】(1)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结合碘酸钾(KIO3)的化学式进行解答本题.‎ ‎(2)根据物质中元素的质量=物质的质量×该元素的质量分数分析.‎ ‎【解答】解:(1)钾元素显+1价,氧元素显﹣2价,设碘元素的化合价是x,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1)+x+(﹣2)×3=0,则x=+5价.‎ ‎(2)由题意可知,在烧菜时加入15mL该酱油,相当于加入钠元素的质量为×15mL=‎1.25g,相当于加入NaCl的质量为g.‎ 故答案为:(1)+5 (2).‎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利用化合价的原则计算指定元素的化合价的方法和物质中元素的质量的计算即可正确解答.‎ ‎ ‎ ‎26.食醋分为酿造食醋和人工合成食醋两类.‎ ‎(1)酿造食醋是由谷物、果蔬等富含糖类的物质发酵为酒精,酒精再进一步发酵而成的.下面是糖类物质发酵为酒精的主要反应,请完成化学方程式:C6H12O6‎2C2H5OH+2 CO2 ‎ ‎(2)食醋中含有的醋酸(化学式为CH3COOH,可用HAc表示)可以除去水壶中的水垢(主要成分是CaCO3),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HAc+CaCO3═Ca(Ac)2+H2O+CO2↑ ,此反应属于 复分解 (填基本反应类型)反应.‎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醋酸的性质及醋酸的含量测定;反应类型的判定;书写化学方程式.‎ ‎【专题】常见的酸 酸的通性.‎ ‎【分析】(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来完成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2)乙酸和碳酸钙反应生成乙酸钙、水和二氧化碳;‎ ‎【解答】解:(1)比较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和原子的个数可以知道:反应后比反应前少了2个C,4个O,而该物质为气体,所以可以判断物质为CO2,即该空应填:CO2;‎ ‎(2)乙酸和碳酸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Ac+CaCO3═Ca(Ac)2+H2O+CO2↑.此反应是两种化合物交换成分生成了两种新的化合物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答案:(1)CO2;‎ ‎(2)2HAc+CaCO3═Ca(Ac)2+H2O+CO2↑;复分解.‎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质量守恒定律的运用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同时也考查了知识迁移的能力.‎ ‎ ‎ ‎27.料酒和米醋外观上十分相似,可以通过闻气味的方法加以区分,此方法主要利分子的一条性质是 (  )‎ A.分子在不断运动 B.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C.分子之间有间隔 ‎ ‎【考点】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 ‎【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分析】根据分子的特点:分子在不断运动、分子体积质量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考虑本题.‎ ‎【解答】解:由于分子在不断运动,料酒和米醋的分子不断向四周扩散,能使人闻到料酒和米醋的气味,根据气味不同进行鉴别,这与分子不断运动有直接关系,而与其它分子的特性无关.‎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微粒的基本特征解释日常生活现象的能力,属基础性知识考查题 ‎ ‎ ‎28.合理膳食、安全饮食是健康的保障.‎ ‎(1)《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提倡人们参照平衡膳食宝塔(见图)的搭配来安排日常饮食.在宝塔的底层,谷类是指面粉、大米、玉米粉、小麦、高粱等的总和.它们是膳食中能量的主要来源,主要为人体提供六大营养素中的 A (填字母序号).‎ A.糖类 B.维生素 C.无机盐 D.蛋白质 ‎(2)“食品安全”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下列说法不科学的是 AC .‎ A.任何食品中都不能添加食品添加剂 B.霉变的大豆、花生等食物因含大量黄曲霉素而不能食用 C.人体缺少Fe、Zn等微量元素会生病,应尽量多吃含有这些元素的营养品 D.钠元素对人体健康有重要作用,但长期过量摄入有可能诱发高血压.‎ ‎【考点】生命活动与六大营养素;亚硝酸钠、甲醛等化学品的性质与人体健康;均衡营养与健康.‎ ‎【专题】化学知识生活化;化学与生活.‎ ‎【分析】(1)根据常见的食品中含有的营养素进行分析;‎ ‎(2)A、根据食品添加剂的用途判断.‎ B、根据霉变的食物中含有黄曲霉素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人体所需营养和微量元素的合理摄入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氯化钠摄入较多会引起高血压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1)面粉、大米、玉米粉、小麦、高粱等中含有较多的淀粉,淀粉属于糖类进行分析;‎ ‎(2)A、所谓食品添加剂,是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保鲜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人工合成或者天然物质,只有过量时才对身体有害,故A说法不科学.‎ B、黄曲霉素是一种毒性很大的物质,霉变的食物中含量较高,所以霉变的大豆、花生等不能食用,故B说法科学.‎ C、微量元素缺乏会发生一定的病变,但如果强调尽可能多吃,又会导致发生中毒等,所以要合理摄入,微量元素摄入不足、过量均不利于人体健康,故C说法不科学.‎ D、钠元素对人体健康有重要作用,但长期过量摄入有可能诱发高血压,故D说法科学.‎ 故答案为:(1)A;(2)AC.‎ ‎【点评】化学来源于生产生活,也必须服务于生产生活,所以与人类生产生活相关的化学知识也是重要的中考热点之一.‎ ‎ ‎ ‎29.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19世纪50年代,白磷火柴在欧洲普遍流行.19世纪末,人们发现利用白磷做火柴的工人,易患一种磷毒性颌骨坏死的疾病,至此白磷的毒性受到关注.各国也在不同时期宣布禁止生产和销售白磷火柴,于是火柴上的白磷渐渐被红磷取代.现代火柴头主要成分是氯酸钾和硫磺,火柴盒侧面的磷皮则使用了红磷,辅料包括石蜡、二氧化锰、炭黑、黏合剂和稳定剂等.‎ 纯净的白磷是无色透明的晶体,遇光会逐渐变黄,因而又叫黄磷.白磷剧毒,误食‎0.1g就能致死.白磷接触皮肤也会引起吸收中毒.白磷不溶于水,易溶于二硫化碳.经测定,白磷的分子式为P4.‎ 白磷最特殊的性质就是能在潮湿的空气中发生缓慢氧化,反应产生的部分能量以光能的形式放出,故在暗处可看到白磷发光.当缓慢氧化积累的能量达到它的着火点(‎40℃‎)时便发生自燃,因此白磷通常储存在水中.‎ 白磷和红磷虽然一字之差,但是它们的结构、着火点和毒性却有很大不同.白磷是剧毒、着火点低、四面体型分子,而红磷是无毒、着火点较高、链状分子 ‎ 物质 白磷 红磷 性质 毒性 剧毒 无毒 着火点 ‎40℃‎ ‎240℃‎ 分子结构 依据上文,回答下列问题:‎ ‎(1)白磷的物理性质 无色固体(或不溶于水、易溶于二硫化碳等) (任写一条).‎ ‎(2)白磷燃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P+5O22P2O5 .‎ ‎(3)现代火柴摩擦生火时燃烧的物质中,除木棍外还有 硫磺、红磷、炭黑、石蜡 .‎ ‎(4)白磷通常保存在水中,而不放置在空气中的原因是 白磷不溶于水,密度比水大,着火点低,在空气中放置易发生自燃 .‎ ‎(5)白磷与红磷性质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白磷与红磷的分子结构不同 .‎ ‎【考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书写化学方程式.‎ ‎【专题】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分析】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物理性质经常表现为: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熔点、沸点、导电性、导热性、溶解性、挥发性等.由题目的信息可知:白磷的物理性质有:纯净的白磷是无色透明的晶体,不溶于水、易溶于二硫化碳等;磷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五氧化二磷,配平即可;现代火柴摩擦生火时燃烧的物质中,除木棍外还有硫磺、红磷、炭黑、石蜡;白磷通常保存在水中,而不放置在空气中的原因是:白磷不溶于水,密度比水大,着火点低,在空气中放置易发生自燃;白磷与红磷性质不同的主要原因是:白磷与红磷的分子结构不同.‎ ‎【解答】解:(1)白磷的物理性质有:纯净的白磷是无色透明的晶体,不溶于水、易溶于二硫化碳等;故答案为:无色固体(或不溶于水、易溶于二硫化碳等)‎ ‎(2)磷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五氧化二磷,配平即可,故答案为:4P+5O22P2O5或P4+5O22P2O5‎ ‎(3)现代火柴摩擦生火时燃烧的物质中,除木棍外还有硫磺、红磷、炭黑、石蜡;故答案为:硫磺、红磷、炭黑、石蜡(答出其中两个即可)‎ ‎(4)白磷通常保存在水中,而不放置在空气中的原因是:白磷不溶于水,密度比水大,着火点低,在空气中放置易发生自燃;故答案为:白磷不溶于水,密度比水大,着火点低,在空气中放置易发生自燃(或放在水中可以隔绝空气,防止白磷自燃)‎ ‎(5)白磷与红磷性质不同的主要原因是:白磷与红磷的分子结构不同,故答案为:白磷与红磷的分子结构不同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等,要记忆有关物质的性质,并能够在比较的基础上进行应用,本考点的基础性比较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 ‎ ‎30.金属元素钼(Mo)通常用作合金及不锈钢的添加剂.如图是化工生产中制备金属钼的主要流程图.‎ ‎(1)步骤①中,灼烧钼矿通常会将矿石粉碎成小颗粒,其目的是 增大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使反应更充分,提高钼矿利用率 .‎ ‎(2)如果在实验室模拟步骤②,需要使用的主要玻璃仪器有 ABC (填字母序号).‎ A.烧杯 B.玻璃棒 C.漏斗 D.酒精灯 ‎(3)写出步骤⑤的化学方程式: MoO3+3H2Mo+3H2O .‎ ‎【考点】常见金属的冶炼方法;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书写化学方程式.‎ ‎【专题】金属与金属材料.‎ ‎【分析】(1)根据促进化学反应速率的方法来分析;‎ ‎(2)分析步骤②为过滤操作;‎ ‎(3)根据反应的原理来分析解答.‎ ‎【解答】解:(1)步骤①中,灼烧钼矿通常会将矿石粉碎成小颗粒,其目的是增大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使反应更充分,提高钼矿利用率;故填:增大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使反应更充分,提高钼矿利用率;‎ ‎(2)过滤操作中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漏斗、玻璃棒;故填:ABC;‎ ‎(3)步骤⑤是氢气在高温的条件下将金属氧化物还原为金属单质,同时生成了水;故填:MoO3+3H2 Mo+3H2O.‎ ‎【点评】本题考查物质分离和提纯,为高频考点,侧重考查学生分析计算能力,明确每一步发生的反应、操作方法是解本题关键.‎ ‎ ‎ ‎31.在工业上可以利用磷石膏(主要成分CaSO4•2H2O)生产硫酸,同时联合生产水泥、化学肥料等.其工艺流程如图:‎ ‎(1)Ca‎5F(PO4)3 中钙、磷元素的质量比为 200:93 .‎ ‎(2)生产的化学肥料中的营养元素是 氮、磷 .‎ ‎(3)此工业生产流程有很多的优点,请你说出一点: 矿石综合利用 .‎ ‎【考点】物质的相互转化和制备;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元素质量比的计算.‎ ‎【专题】物质的制备.‎ ‎【分析】(1)根据化合物中元素的质量比是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个数之积之比;‎ ‎(2)根据化肥的营养元素回答;‎ ‎(3)这一实验的主要优点是矿石综合利用.‎ ‎【解答】解:(1)Ca‎5F(PO4)3 中钙、磷元素的质量比为:(40×5):(31×3)=200:93;‎ ‎(2)由流程图可知,生产的化学肥料中的营养元素是氮、磷两种营养元素;‎ ‎(3)由流程图可知,此工业生产流程有很多的优点,如矿石综合利用等;‎ 答案:(1)200:93;(2)氮、磷;‎ ‎(3)矿石综合利用.‎ ‎【点评】本题通过物质的转化和制备,考查的知识点较多,只有全面地掌握有关的知识,才能解决好本题.‎ ‎ ‎ ‎32.甲、乙、丙、丁四种常见物质,由碳、氢、氧、氯、钠、钙6种元素中的2﹣3种组成.‎ ‎(1)甲是人体胃液中含有的一种酸,甲是 盐酸 .‎ ‎(2)乙是甲与大理石反应生成的一种盐,乙是 氯化钙 .‎ ‎(3)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将注射器中的甲推入A中,使甲与大理石接触.‎ ‎①若打开止水夹,盛有丙溶液的B中出现浑浊,B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Ca(OH)2+CO2=CaCO3↓+H2O .‎ ‎②若关闭止水夹,看到A中液体流入B中,盛有足量丁溶液的B中先出现气泡,后出现浑浊,丁是 Na2CO3 ,用化学方程式解释B中出现浑浊的原因 Na2CO3+CaCl2=CaCO3↓+2NaCl .‎ ‎【考点】物质的鉴别、推断;酸的物理性质及用途;盐的化学性质;书写化学方程式.‎ ‎【专题】常见物质的推断题.‎ ‎【分析】根据甲、乙、丙、丁四种常见物质,由碳、氢、氧、氯、钠、钙6种元素中的2﹣3种组成,甲是人体胃液中含有的一种酸,所以甲是盐酸,乙是甲与大理石反应生成的一种盐,盐酸和碳酸钙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所以乙是氯化钙,然后结合题中的转化关系进行验证即可.‎ ‎【解答】解:甲、乙、丙、丁四种常见物质,由碳、氢、氧、氯、钠、钙6种元素中的2﹣3种组成,‎ ‎(1)甲是人体胃液中含有的一种酸,所以甲是盐酸;‎ ‎(2)乙是甲与大理石反应生成的一种盐,盐酸和碳酸钙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所以乙是氯化钙,化学式为:CaCl2;‎ ‎(3)将注射器中的甲推入A中,使甲与大理石接触,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所以 ‎①若打开止水夹,盛有丙溶液的B中出现浑浊,B中的反应是氢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化学方程式是:Ca(OH)2+CO2=CaCO3↓+H2O;‎ ‎②若关闭止水夹,看到A中液体流入B中,盛有足量丁溶液的B中先出现气泡,后出现浑浊,丁是Na2CO3,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化学方程式为:Na2CO3+CaCl2=CaCO3↓+2NaCl.‎ 故答案为:(1)盐酸;‎ ‎(2)CaCl2;‎ ‎(3)Ca(OH)2+CO2=CaCO3↓+H2O;‎ ‎(4)Na2CO3,Na2CO3+CaCl2=CaCO3↓+2NaCl.‎ ‎【点评】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将题中有特征的物质推出,然后结合推出的物质和题中的转化关系推导剩余的物质,最后将推出的各种物质代入转化关系中进行验证即可.‎ ‎ ‎ ‎33.根据如图回答问题.‎ ‎(1)仪器a的名称是 试管 .‎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是 2KMnO4K2MnO4+MnO2+O2↑ ,收集装置是 D (填字母序号).‎ ‎【考点】氧气的制取装置;氧气的收集方法;书写化学方程式.‎ ‎【专题】化学学习中的实验思想;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检验、干燥与净化.‎ ‎【分析】(1)根据常见的化学仪器的名称进行分析解答.‎ ‎(2)高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由氧气的密度及水溶性来选择收集装置,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1)仪器a的名称是试管.‎ ‎(2)高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KMnO4K2MnO4+MnO2+O2↑.‎ 氧气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的大,能用排水法、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即收集装置是D.‎ 故答案为:(1)试管;(2)2KMnO4K2MnO4+MnO2+O2↑;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是中考的重要考点之一,熟练掌握实验室中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择依据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 ‎ ‎34.实验课上,同学们配制一定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做中和反应的实验,并测定反应过程中温度的变化.‎ ‎(1)计算:配制‎150g质量分数为4%的氢氧化钠溶液,需要称量氢氧化钠的质量是 ‎6 ‎g.‎ ‎(2)称量:用图A装置称量氢氧化钠时,发现固体粘在了称量纸上,这是由于放置在空气中的氢氧化钠固体发生 潮解 现象所造成的.正确 的操作是将固体放到烧杯中进行称量.‎ ‎(3)溶解:向盛有氢氧化钠的烧杯中加水溶解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静置,冷却至室温.‎ ‎(4)反应:如图B所示,取‎50g配好的氢氧化钠溶液和适量4%的硫酸于小烧杯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NaOH+H2SO4=Na2SO4+2H2O ,实验过程中观察到温度升高,则该反应为 放热 (填“放热”或“吸热”)反应.‎ ‎【考点】中和反应及其应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的能量变化;书写化学方程式.‎ ‎【专题】常见的酸 酸的通性.‎ ‎【分析】(1)根据溶质质量等于=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进行分析;‎ ‎(2)根据氢氧化钠有吸水性,放置在空气中会发生潮解进行分析;‎ ‎(4)根据氢氧化钠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实验过程中观察到温度升高,则该反应为放热反应进行分析.‎ ‎【解答】解:(1)需要称量氢氧化钠的质量是:‎150g×4%=‎6g;‎ ‎(2)氢氧化钠有吸水性,放置在空气中会发生潮解;‎ ‎(4)氢氧化钠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化学方程式为:2NaOH+H2SO4=Na2SO4+2H2O,实验过程中观察到温度升高,则该反应为放热反应.‎ 故答案为:(1)6;‎ ‎(2)潮解;‎ ‎(4)2NaOH+H2SO4=Na2SO4+2H2O,放热.‎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和反应的应用,难度不大,注意在平时加强训练即可完成.‎ ‎ ‎ ‎35.如图所示的3个实验都采用了对比的方法.‎ ‎(1)实验一是探究 温度 对硝酸钾溶解性的影响.‎ ‎(2)实验二是探究NaCl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应该保持相同的物理量是 ABC (填字母序号).‎ A.温度 B.NaCl的质量 C.水和酒精的质量 ‎(3)实验三是探究CO2能否与氢氧化钠反应.将等体积的氢氧化钠溶液、水分别倒入集满二氧化碳的质地较软的塑料瓶中,拧紧瓶盖,充分振荡,观察到 A瓶变瘪的程度大于B瓶 ,证明CO2能与NaOH发生反应.‎ ‎【考点】物质的溶解性及影响溶解性的因素;碱的化学性质.‎ ‎【专题】溶液、浊液与溶解度;常见的碱 碱的通性.‎ ‎【分析】(1)根据加热可以是硝酸钾溶液的温度升高进行分析;‎ ‎(2)根据控制变量法的晶体操作方法进行分析;‎ ‎(3)根据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后,瓶内的气压变化的程度大进行分析.‎ ‎【解答】解:(1)加热可以是硝酸钾溶液的温度升高,所以实验一是探究温度对硝酸钾溶解性的影响;‎ ‎(2)实验二是探究NaCl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应该保持相同的物理量是温度,NaCl的质量,水和酒精的质量,故选:ABC;‎ ‎(3)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后,瓶内的气压变化的程度大,所以将等体积的氢氧化钠溶液、水分别倒入集满二氧化碳的质地较软的塑料瓶中,拧紧瓶盖,充分振荡,观察到A瓶变瘪的程度大于B瓶,证明CO2能与NaOH发生反应.‎ 故答案为:(1)温度;‎ ‎(2)ABC;‎ ‎(3)A瓶变瘪的程度大于B瓶.‎ ‎【点评】合理设计实验,科学地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是得出正确实验结论的前提,因此要学会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为学好化学知识奠定基础.‎ ‎ ‎ ‎36.在化学课上,老师利用下列装置进行氯化氢与氨气反应的实验.已知:HCl+NH3═NH4Cl,NH4Cl常温下为白色固体.‎ ‎(1)将分液漏斗1中的浓硫酸缓缓放入锥形瓶中,即可产生大量的氯化氢,其原因是 浓硫酸遇浓盐酸放出大量的热,使浓盐酸挥发产生大量氯化氢 .‎ ‎(2)制取并在B瓶中收集氯化氢,需要打开的止水夹是 K1和K2 (填K1、K2、K3或K4),然后在a处放置湿润的紫色石蕊纸花,当看到 纸花变红 ,证明已收集满,立即关闭分液漏斗1的活塞和已打开的止水夹.‎ ‎(3)在a处套一小气球后,打开K2、K3,将分液漏斗2中的浓氨水缓慢滴入锥形瓶中,即 可产生大量的氨气,观察到B中产生大量白烟后,关闭分液漏斗2的活塞和K3.‎ ‎(4)一段时间后打开K3、K4,观察到的现象是 C中的水进入B中,C中的水进入D中 .‎ ‎【考点】酸的化学性质;浓硫酸的性质及浓硫酸的稀释;酸的物理性质及用途;常见碱的特性和用途.‎ ‎【专题】实验性简答题.‎ ‎【分析】(1)根据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浓硫酸溶于水放出热量进行分析;‎ ‎(2)根据制取并在B瓶中收集氯化氢,需要打开K1使氯化氢进入B中,打开K2,可以将B中的空气排出,紫色石蕊想遇酸变红色进行分析;‎ ‎(4)根据氨气和氯化氢气体会生成氯化铵固体颗粒,B装置内的压强减小进行分析.‎ ‎【解答】解:(1)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浓硫酸溶于水放出热量,所以将分液漏斗1中的浓硫酸缓缓放入锥形瓶中,即可产生大量的氯化氢,其原因是:浓硫酸遇浓盐酸放出大量的热,使浓盐酸挥发产生大量氯化氢;‎ ‎(2)制取并在B瓶中收集氯化氢,需要打开K1使氯化氢进入B中,打开K2,可以将B中的空气排出,紫色石蕊想遇酸变红色;‎ ‎(4)氨气和氯化氢气体会生成氯化铵固体颗粒,B装置内的压强减小,所以一段时间后打开K3、K4,观察到的现象是C中的水进入B中,C中的水进入D中.‎ 故答案为:(1)浓硫酸遇浓盐酸放出大量的热,使浓盐酸挥发产生大量氯化氢;‎ ‎(2)K1和K2,纸花变红;‎ ‎(4)C中的水进入B中,C中的水进入D中.‎ ‎【点评】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分析题中考查的问题,然后结合学过的知识和题中的提示进行解答.‎ ‎ ‎ ‎37.某化学兴趣小组同学探究环境温度对过氧化钠(Na2O2)与二氧化碳反应的影响.‎ ‎【猜想与假设】‎ 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在湿度较小的条件下不反应,只在湿度较大的条件下反应.‎ 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在湿度较小和湿度较大的条件下均能反应.‎ ‎【查阅资料】‎ 常温下,过氧化钠是淡黄色粉末.过氧化钠能与盐酸反应.‎ 二氧化碳不溶于饱和碳酸氢钠溶液.‎ ppm是含量的一种表示方法.‎ ‎【实验探究】‎ 实验一的步骤如下:‎ ‎(1)用图1装置制取并收集较潮湿的二氧化碳气体.锥形瓶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aCO3+2HCl=CaCl2+CO2↑+H2O .其中饱和碳酸氢钠溶液的作用是 吸收氯化氢 .‎ ‎(2)如图2所示,在三口瓶瓶口分别插入湿度传感器、二氧化碳传感器、带铁丝的胶塞.‎ ‎(3)待二氧化碳传感器显示二氧化碳读数稳定后,用铁丝戳破装有过氧化钠的塑料袋,使过氧化钠粉末与潮湿的二氧化碳充分接触,打开数据采集器,得到图3、图4.‎ 该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是 过氧化钠在湿度较大的条件下与二氧化碳能反应 .‎ ‎(二)实验二的步骤如下:‎ ‎(1)用图5装置制取并收集较干燥的二氧化碳气体.其中固体干燥剂的作用是 防止空气中的水蒸气进入三口瓶 .‎ ‎(2)如图6所示,在三口瓶瓶口分别插入湿度传感器、二氧化碳传感器、带铁丝的胶塞.‎ ‎(3)待二氧化碳传感器显示二氧化碳读数稳定后,用铁丝戳破装有过氧化钠的塑料袋,使过氧化钠粉末与较干燥的二氧化碳充分接触,打开数据采集器,得到图7、图8.‎ ‎【结论与反思】‎ ‎(1)小组同学通过上述实验得出猜想 2 (填“‎1”‎或“‎2”‎)是正确的.‎ ‎(2)分析图3中相对湿度变化的原因是 过氧化钠与水能反应 .‎ ‎【考点】实验探究物质变化的条件和影响物质变化的因素;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书写化学方程式.‎ ‎【专题】科学探究.‎ ‎【分析】根据物质的性质、饱和碳酸氢钠的作用、过氧化氢与二氧化碳反应也与水反应,干燥剂能防止空气中的水蒸气进入解答即可.‎ ‎【解答】解:实验一:(1)大理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饱和碳酸氢钠溶液能吸收挥发出来的氯化氢气体,故填:CaCO3+2HCl=CaCl2+CO2↑+H2O;吸收氯化氢;‎ ‎(3)根据图示可以看出,过氧化钠在湿度较大的条件下与二氧化碳能反应,故填:过氧化钠在湿度较大的条件下与二氧化碳能反应;‎ 实验二:(1)干燥管中的碱石灰能防止空气中的水蒸气进入三口瓶,防止对二氧化碳的湿度造成影响,故填:防止空气中的水蒸气进入三口瓶;‎ ‎【结论与反思】(1)根据图7和图8可看出,在湿度较小的条件下,过氧化氢也能与二氧化碳反应,故猜想2正确,故填:2;‎ ‎(2)图3中湿度在减小,说明水分减少,说明过氧化氢能与水发生反应,故填:过氧化钠与水能反应.‎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物质性质的实验探究,完成此题,可以依据题干提供的信息结合物质的性质进行.‎ ‎ ‎ ‎38.我国空气环境质量标准中,对空气中二氧化硫的浓度标准如表所示.‎ 空气质量标准 标准 一级标准 二级标准 三级标准 单位体积空气中SO2的质量(mg/m3)‎ ‎0~0.15‎ ‎0.15~0.50‎ ‎0.50~0.70‎ 为测定某地区空气中二氧化硫的含量,环保小组同学按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取‎1m3‎的空气,通过盛有足量H2O2溶液的抽气装置,缓慢抽气使二氧化硫能够充分反应生成硫酸.在吸收后的水溶液中加入足量的BaCl2溶液,生成白色沉淀BaSO4(相对分子质量为233),经测定,生成白色沉淀的质量为1.165mg.‎ 请通过计算,判断此空气中二氧化硫的浓度级别.‎ 已知反应:①SO2+H2O2═H2SO4;‎ ‎②H2SO4+BaCl2═BaSO4↓+2HCl.‎ ‎【考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专题】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分析】首先根据方程式和硫酸钡的质量计算硫酸的质量,进一步计算二氧化硫的质量,与标准值对照.‎ ‎【解答】解:设与氯化钡反应的硫酸的质量为x;‎ H2SO4+BaCl2=BaSO4↓+2HCl ‎98 233‎ x 1.165mg x=0.49mg 设‎1m3‎空气中含SO2的质量为y SO2+H2O2=H2SO4‎ ‎64 98‎ y 0.49mg y=0.32mg 所以空气中二氧化硫的浓度级别是二级 答:空气中二氧化硫的浓度级别是二级.‎ ‎【点评】此题是对酸雨相关的知识考查,其中涉及到根据化学方程式的基本计算,在最后与级别标准对比时要注意: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所得值为‎1m3‎空气中二氧化硫的质量,还需要与标准值比较.‎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