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考历史复习专题训练 中国古代史 明清时期(含解析) 新人教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年中考历史复习专题训练 中国古代史 明清时期(含解析) 新人教版

明清时期 一、选择题 ‎1.太庙和社稷坛分别象征着(    ) ‎ A. 祖先和国土                       B. 国土和祖先                       C. 上帝和祖先                       D. 国土和皇帝 ‎2.(2017·荆门)明朝前期,我国是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明政府采取的措施是(  ) ‎ A. 派鉴真东渡日本             B. 派郑成功驱逐荷夷             C. 派张骞通西域             D. 派郑和出使西洋 ‎3.郑和下西洋这一历史事件得以实现的主要原因是(  ) ‎ A. 明初国力强盛                 B. 海上交通发达                   C. 指南针的应用                 D. 造船技术高超 ‎4.“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个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这段凤阳花鼓词中的“朱皇帝”指的是(    ) ‎ A. 唐太宗                                B. 元世祖                                C. 明成祖                                D. 明太祖 ‎5.想了解中国17世纪的手工业发展的情况,你首选的资料是(     ) ‎ A. 《天工开物》                  B. 《本草纲目》                     C. 《农政全书》                  D. 《唐本草》‎ ‎6.清朝中期中国明显落后于世界,根本原因是(     ) ‎ A. 清朝实行闭关政策                                              B. 清政府实行残酷的文化专制政策 C. 西方国家发展迅速                                              D. 清朝社会制度的落后 10‎ ‎7.在康熙帝的御驾亲征下,清军取得了对噶尔丹叛军胜利的战役是(  ) ‎ A. 台州战役                       B. 雅克萨战役                       C. 尼布楚战役                       D. 乌兰布通战役 ‎8.强调人类要与自然相协调,人力与自然相配合的科学家是(   ) ‎ A. 贾思勰                                B. 李时珍                                C. 宋应星                                D. 徐光启 ‎9.600多年前,率领船队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的中国航海家是(    ) ‎ A. 卫温                                  B. 郑和                                  C. 戚继光                                  D. 郑成功 ‎10.长城是中华民族聪明智慧、艰苦勤奋、坚韧刚毅和充满向心凝聚力的精神象征。明长城的起止点为(    ) ‎ A. 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                                    B. 东起辽东,西至临洮 C. 东起鸭绿江,西至临洮                                       D. 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 ‎11. 清朝乾隆皇帝在致英国国王乔治三世的信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远不籍 外夷货物以通有无。”依此指出清政府所采取的对外政策的含义是(   ) ‎ A. 完全禁止海外贸易           B. 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C. 只是禁止对英贸易           D. 对外自由开放 ‎12. 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工程建筑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 战国时期修建的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 B. 我们今天见到的长城大都是清朝修建的 C. 大运河开凿于隋炀帝时 D. 故宫修建于明朝,是我国也是世界建筑之林的瑰宝 ‎13.在闭关政策下,清政府开放的唯一的对外贸易港口是(   ) ‎ 10‎ A. 北京                                     B. 广州                                     C. 苏州                                     D. 泉州 ‎14.承德避暑山庄的修建用时(    ) ‎ A. 近30年                               B. 近50年                               C. 近80年                               D. 近100年 ‎15.君臣礼仪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外在表现。图1到图3的变化实质上反映了(    ) ‎ A. 君主权力的强化             B. 社会的文明进步             C. 生活习惯的变化             D. 封建制度的完善 二、材料题 ‎ ‎16.材料一:  乾隆给英王的敕谕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材料二:  嘉庆帝的上谕说:“天朝富有四海,岂需尔小国些微货物哉?” ‎ ‎(1)结合材料谈谈清朝此时对外采取了什么政策? ‎ ‎(2)这种政策的影响如何? ‎ ‎(3)你认为这段历史对当前我们国家的建设有什么启示? ‎ ‎17.材料一:中国古代农业虽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它毕竟主要是在小农分散经营的条件下形成的。由于传统农具明清后没有继续得到改进,由于人口增加、人均占有 10‎ ‎ 耕地面积减少,由于经营规模的狭小和分散,劳动效率低下,这极大地限制了其他经济文化事业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另一方面,尽管中国古代很早就出现了合理利用 自然资源、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农业生产的思想,但在封建制度和分散经营条件下,不可能更大规模合理利用经济资源协调发展。 材料二:明清时期手工业的 兴盛突出反映在民间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工场、作坊,占据了主导地位。在这种背景下,开始孕育出主要通过对运用生产技术和调配劳动力等环节加强管 理来提高经济效益的新型地主经营;从手工工场主中转化出类似西方资本主义中的早期“资本家”。据《明神宗实录》、乾隆《苏州府志》等文献记载,“明万历苏 民多以丝织为生,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表明自明中后期至鸦片战争前,已经进入产业革命和工业化的准备阶段并向工业文明发展的过渡阶段。 请回答: ‎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 ‎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我国手工业领域出现的新变化。 ‎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中后期至鸦片战争前手工业发展中所孕育的新型生产关系的发展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 ‎18.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二的大帝国,不顾时世,安于现状,人为隔绝于世界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 完成(1)~(3)题: ‎ ‎(1)材料中的“帝国”指我国的什么朝代? ‎ ‎(2)这个“帝国”当时采用什么政策最终出现这样的危机? ‎ ‎(3)这个政策造成了什么影响? ‎ ‎19.发展“教育”是兴国之要。社会发展与国家政策则深刻地影响着教育体制的变革和教育内容的变化。材料一: ‎ 10‎ ‎ 孔子聚徒讲学,弟子三千。其中不少学子“贫且贱”,没有社会地位。 材料二: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之四百六十余人也。 ——(清)顾炎武 材料三:读书人,最不济。烂时文,烂似泥。国家本为求才济,谁知道变作了欺人技。三句承题,两句破题,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第,可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汉祖、唐宗是哪朝皇帝? ——(清)徐大椿 材料四;中国传统教育体制是一种培养官僚绅士的制度……洋务运动兴起后,清政府创办了新式学堂,培养近代实用人才,这是近代教育改革之始。新式学堂除开设外语、中文外,把近代西学中的自然科学、应用科学、工艺制造、军事技术等方面的知识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科学技术在课程中成为重要内容,…… ‎ ‎(1)西周以来,学在官府,学校教育被贵族所垄断,而孔子打破了这一局面。结合材料一,说说孔子是如何打破这一局面的?观察材料一中的《汉代讲学图》,说说汉代讲学的最高学府叫什么? ‎ ‎(2)阅读材料二与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八股取士”的危害。 ‎ ‎(3)阅读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洋务运动兴起后,清政府创建的第一所新式学校的名称。 ‎ ‎(4)阅读材料四,联系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鸦片战争前后,中国教育在教学内容上变化的总趋势。依据材料四,概括中国的传统教育与近代教育在人才培养方向上的主要不同点。 ‎ 10‎ 答案解析 ‎ 一、选择题 ‎1.【答案】A ‎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明清皇宫史实的识记。依据北师大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1课大一统气派与中华民族的象征,第一子目明清皇宫中的内容:“紫禁城前方的左右两侧分布着气象庄严的太庙和社稷坛,太庙祭祀祖先,社稷坛祭祀国土和五谷。”可知,太庙和社稷坛分别象征着祖先、国土和五谷,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学生对明清皇宫史实的识记。对于这一内容,还可以考查明清皇宫的概况和价值。‎ ‎2.【答案】D ‎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扩大明朝的政治影响,加强与海外的联系,明政府派郑和出使西洋,促进了我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比欧洲航海家远航美洲和印度早半个多世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所以答案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考查的是郑和下西洋的知识。‎ ‎3.【答案】A ‎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郑和下西洋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前期,国力强盛,积极遣使到亚非各地,促进中外交流,于是1405-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最远到达了红海沿岸和非洲东岸。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郑和下西洋的主要原因。‎ ‎4.【答案】D ‎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368年,明末农民起义推翻元朝,朱元璋以应天为南京,建立明朝。朱元璋是明太祖;A是李世民;B是忽必烈;C是朱棣。题文的“朱皇帝”指的是明朝建立者朱元璋。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 ‎5.【答案】A ‎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首选的资料应是《天工开物》。 《天工开物》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作者是明朝科学家宋应星。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点评】本题考查对历史基础知识的识记,难度不大。‎ ‎6.【答案】D ‎ 10‎ ‎【解析】【分析】这是基础题,需要学生有较好的知识积累,学生通过自己历史知识的储备,通过阅读题干,不难得出正确答案,另外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根本原因,清朝中期中国明显落后于世界的根本原因是制度落后。故选D.清朝社会制度的落后。【点评】本题是对基础知识的考查。‎ ‎7.【答案】D ‎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清朝平定准噶尔部叛乱的史实。根据题干中“御驾亲征”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台州战役是戚继光抗倭的战役,应该排除,雅克萨战役和尼布楚战役都是发生在康熙帝在位时期,但都不是其“御驾亲征”,应该排除BC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清朝平定准噶尔部叛乱的史实。‎ ‎8.【答案】C ‎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天工开物》内容的识记。在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21课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一,第二子目古典科技巨著的涌现的内容中,有这样一句话:“明朝末年,杰出的科学家宋应星,深入到工农业生产现场,进行调查和探索,写了一部《天工开物》。作者在书中强调人类要与自然相协调、人力与自然相配合。”由此可知,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学生对《天工开物》内容的识记。‎ ‎9.【答案】B ‎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600多年前,率领船队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的中国航海家。600多年前,率领船队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的中国航海家是郑和,卫温是三国时期到达夷州的吴国大将,戚继光是明朝中期的抗倭英雄,郑成功是清朝初年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故答案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郑和下西洋的相关知识,难度适中。‎ ‎10.【答案】D ‎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识记能力。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全长约6 300千米。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的是明长城的知识。‎ ‎11.【答案】B ‎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清朝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的理解。清朝前期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主要表现是严格限制对外贸易,而不是严禁一切对外贸易,当时,清政府最初开放四处通商口岸,后来只开放广州一处为通商口岸,并由广州十三行专门管理外贸事宜和外国商人,由此可见,清政府当时是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并没有严禁一切对外贸易。因此选B。‎ ‎12.【答案】B ‎ 10‎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古代著名建筑的知识,其中ACD三项所述内容均是正确的,而B项我们今天见到的长城大都是清朝修建的,是不正确的,是明朝修建的,故答案选B。 【点评】本题有一定难度,考查的是中国古代著名建筑的知识。‎ ‎13.【答案】B ‎ ‎【解析】【分析】这是基础题,需要学生有较好的知识积累,学生根据自己的历史知识储备,清政府规定:“外国商船只准在广州一口通商贸易;对中国出海的商民限制返回,如逾期不归则不准回国。”故选B.广州。【点评】本题是对闭关锁国知识点的考查。‎ ‎14.【答案】D ‎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伦会盟与避暑山庄史实的识记。依据北师大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0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第三子目多伦会盟与避暑山庄中的内容:“清朝用近一个世纪的时间,在承德建造避暑山庄,并在山庄外围修建十二座宏伟的喇嘛庙。”可知,清朝承德避暑山庄的修建用时近100年,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学生对多伦会盟与避暑山庄史实的识记。对于这一内容,还可以考查避暑山庄的建造情况、作用。‎ ‎15.【答案】A ‎ ‎【解析】【分析】从图1(汉)坐而论道到图2(宋)站议时政再到图3(清)跪受笔录,反映了古代君主权力的加强。相权的不断削弱。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君主专制的强化。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充分理解三幅图的含义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二、材料题 ‎16.【答案】(1)闭关政策。 (2)清政府闭关锁国,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未适时地向配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失去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 (3)启示:闭关锁国必然导致落后,只有坚定不移地实行改革开放,国家才能富强。 ‎ ‎【解析】‎ 10‎ ‎【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闭关政策的知识。阅读材料所给关键信息:“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判断明清时期收到了来自西方国家的威胁,明清政府为了自卫实行了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交往,只留广州一地和外交通商。(2)本题考查的是闭关政策的影响的知识。清政府闭关锁国,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未适时地向配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失去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3)本题考查的是闭关政策的启示的知识。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让我们清楚的认识到,盲目的排斥外来东西,选择了将自己与外界隔绝开来,最终导致自己的落后。无论是思想上,还是经济上难以追上世界的潮流。因此,我们必须要坚持改革开放,将自己与这个世界紧密相联系,了解这个社会未来的发展趋势,吸收外面先进思想,技术来不断的提高自我,否则就要被这个社会所淘汰。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的是闭关政策的知识。‎ ‎17.【答案】(1)特点:分散经营;劳动效率低下;经济资源协调能力不高。 (2)新变化:私营手工业发展迅速,取代了官营手工业的主导地位;丝织领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形成早期“资本家”。 特点:发展缓慢 (3)原因:封建制度的阻碍,重农抑商,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等。 ‎ ‎【解析】【分析】第(1)问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回答。第(2)问根据材料二进行概括,抓住关键词“明清时期”“手工业领域”“新变化”。第(3)问注意问题的时间,抓住关键词“新型生产关系”“发展特点”,分析原因时要从当时社会现状出发。   【点评】考查明清经济的发展 ‎18.【答案】(1)清朝前期。 (2)闭关政策。 (3)一定程度上有自卫作用,但它限制了中外正当的经济文化交流,不利于我国人民接触外国的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 ‎【解析】【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清朝的相关内容。从材料在“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二的大帝国”“不顾于世,安于现状”“隔绝于世界”等字眼可以判断,材料中国的“帝国”是指我国的清朝前期,因为当时,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使自己“隔绝于世界”。 (2)本题主要考查清朝前期的对外政策。当时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造成中国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落伍了,最终导致近代面临着被侵略的危机出现。 (3)本题主要考查清朝前期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它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到一定的自卫作用,同时造成中国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落伍了,最终导致近代面临着被侵略的危机出现。 【点评】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 ‎19.【答案】(1)兴办私学太学。 (2)禁锢思想,摧残文化,败坏人才。 (3)京师同文馆。 (4)由儒学向西学从培养官僚绅士到培养近代实用人才。 ‎ 10‎ ‎【解析】【分析】(1)第一问,依据材料一所给信息“其中不少学子‘贫且贱’,没有社会地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主张“有教无类”,认为人人都应该有接受教育的要机会,他创办私学,不问出身贵贱和家境贫富,广收门徒,打破学校教育被贵族所垄断的局面。第二问,依据《汉代讲学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创建了中央太学与地方郡国学两级官学,确立了封建官学制度。太学是汉代讲学的最高学府。 (2)依据材料二所给信息“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之四百六十余人也”和材料三信息“国家本为求才济,谁知道变作了欺人技。三句承题,两句破题,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第”可知,八股取士只许在“四书”“五经”的范围内命题,应考者不能自由发挥,禁锢思想,摧残文化,败坏人才。 (3)依据材料四信息“洋务运动兴起后,清政府创办了新式学堂,培养近代实用人才,这是近代教育改革之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适应洋务运动的需要,洋务派创办了第一所新式学校——京师同文馆,选送留学生出国深造,培养了一批翻译、军事和科技人才。 (4)第一问,依据材料一、二、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前后,中国教育在教学内容上变化的总趋势是由儒学向西学。第二问,依据材料四信息“中国传统教育体制是一种培养官僚绅士的制度……洋务运动兴起后,清政府创办了新式学堂,培养近代实用人才,这是近代教育改革之始”可知,中国古代是培养官僚绅士,近代是培养近代实用人才。 【点评】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在教育方面的发展变化的有关知识,难度适中。学生还要掌握京师同文馆和京师大学堂的区别。‎ 10‎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